分享幸福范文

时间:2023-11-28 19:02:30

分享幸福篇1

——题记

记忆中仍保留着这样的画面:在一片长满三叶草的草地上,两个小女孩嬉笑着,其中一个突然说:“看,是四叶草,听说它是幸福的象征。”“恩,没错,不过你要记住,只要感到幸福,就要和彼此分享哦。”

这就是我和小思,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我和小思是邻居,情同姐妹。不同的是我有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而她却生活在单亲家庭,从小失去了母亲的疼爱。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友谊,我们有好东西总是一起分享,哪怕是一颗糖果,一勺蜜,都是你一半我一半,可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每当这时,我们都是甜在嘴上,乐在心上。因为这不仅是分享食物,也是分享着一种简单的、淡淡的幸福。

小思是个乖巧的孩子,她说她喜欢听我讲身边的故事,而我也爱滔滔不绝地讲家里尤其是和妈妈之间的事。每当这时,她都会在一旁安静地笑,然而那双美丽的眼睛里却透着淡淡的忧伤和羡慕。于是我明白了什么,便拉着她的手认真地说:“小思,不要难过,我愿意和你一起分享母爱。”小思笑着摇头:“傻丫头,母爱怎能分享呢?”“当然可以,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就是你的。我有妈妈,这是我的幸福,可我们不是说过只要有幸福,就要一起分享吗?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亲姐姐,我们一起分享母爱这种幸福。”说完这番话,我看见小思眼眶里的泪水,继而她又笑了,我也笑了,我们俩的笑声回荡在田野,传到很远,很远……

小思走的那天,漫天飞舞着柳絮,很美。小思抱着一盆自种的四叶草对我说“这盆四叶草你要替我照顾好。要记住,只要感到幸福,都要和彼此分享,不论在哪里,你都不会感到孤单。”

分享幸福篇2

刚到我家,这只小狗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嘴里发出哼哼的声音,一双恐惧的眼睛小心的望着我。当我向它走近时,它全身吓得哆嗦,发出汪汪的尖叫声。我连忙拿来我的面包,小心地放在它的面前。它看都不看一眼,依然躲在那个角落里,身子缩成一团。

妈妈说:“小狗怕人,你不看它就可以了。”

果真如此,我把几块面包放在它的面前就走开了。它看到周围没人,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第二天,我把买来了的鸡腿放在它的面前,它的尾巴摇得真欢,屁股乱扭,只是怕我摸它。我高兴地看着它品尝着鸡腿,吃完鸡腿,它的粉红色的小舌头不断地舔着鼻子,一双小眼睛眨都不眨,一直望着我。看我没有了鸡腿,他还汪汪地狂叫。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我们就彼此熟悉了。每天见到我时,它肥嘟嘟的屁股连同它的尾巴乱扭,真的可爱。我可以抱着它,它的头一直使劲朝我脸上凑,有舌头舔我的脸,痒痒的,凉凉的。

我喜欢听音乐,当我放音乐的时候,它趴在我的脚边,悠闲地闭上眼睛听音乐,我们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

别看狗小,可它跑得并不慢。周日,我常带着小狗在田野里奔跑。它跑的时候,夹着尾巴,前脚一起往后扒,后腿一起往后蹬,身子一拱一拱的,跑得飞快。我累得满头大汗还是追不上它。小家伙,真能跑!我怎样才能胜过它呢?

小狗一天天地长大,它夜里十分警觉。只要听见动静,它就不停地叫。妈妈的顾虑也打消了很多。

我的生活因小狗的存在而丰富多彩,我和小狗共同分享着这美好的生活。我每一天过的都非常充实,小狗每一天都非常的尽职和幸福。

分享,让我家变得非常和谐和幸福!

分享幸福篇3

张强

两年多以前恒民兄弟介绍我来到孝文化传播中心学习,使我有幸接触了这么多这么好的领导、长辈和兄弟姐妹。我感觉我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为了让大家分享我的幸福,我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积极创作传统文化课题。每一次听到领导、长辈和兄弟姐妹表扬鼓励(包括指正);每一次看到为我的讲课而爆发热烈掌声,我都感觉我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因为这是在帮助我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幸福让大家分享。

第一次讲课

我虽然当过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也滔滔不绝,也给老师上过优质课,还给教师评过很多课。至今还有人经常提起我给他评的课好,县委宣传部王副部长的妹妹王老师最愿意让我给她评课。她说,张老师评的课好,我最愿意听张老师评课。可是面对这么多领导,这么多有识之士讲课我还是第一次。记得我第一次讲课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心惊胆怵。硬着头皮上了讲台讲了两个小时,我自己就感到准备的不够充分。但是领导和兄长却及时的给我提出了鼓励和表扬。至今我还记得胡主任给我的鼓励是:“张老师,你讲的故事很生动,也很贴近生活,继续努力。”当时我很感动,我深深的知道,这里边有对我成功的一面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对我的鼓励和委婉的指正,于是我决心好好学习,争取创作出好课来,以报答领导、长辈和兄弟姐妹对我的期望和支持。没有大家指导和支持,我也不会讲好课。

努力学习优秀理论

要想讲好课,必须心里得有课(这里指讲课的内容。)否则就讲不了好课。就像蜜蜂一样,必须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为了讲好课,我天天读书,摘抄有关的句子和段落。同时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把名言警句装在心里。现在我已经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太上感应篇》、《让阳光自然播洒》、《承传千年不衰的家道》、《了凡四训解读》、等10余本优秀文化书籍。胸无点墨,焉有文采。有了这点本钱,我的心里才有了底气。制作课题才有内容可写了。写起来也比较得心应手了。如果不读书,就不会有现在这个结果。要讲好课,不但要有生活也要有理论。光有生活,没有理论,你的课就缺乏理论上的高度;光有理论,没有生活,你的课就干憋无味没有吸引力。只有理论和生活相结合才能出现好的结果。

我创做的课题

现在我已创作11个课题。这些课题分别是:1、《做善良之人》;2、《我的故事》;3、《我心中的故事》;4、《做命运的主人》;5、《命由己作,福自己求》;6、《命运的故事》;7、《以孝为本,做善良之人》;8、《孝道开启幸福门》9、《了凡先生的故事》;10、《自古英雄出少年》;11、解读《朱子治家格言》。

这些课题分别在传播中心、在乡村、在司法局、在邻县等讲课30多场次。

讲课的收获

讲课一定要谦虚谨慎。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在台上讲课,这是领导的恩赐。但是台下的人中不一定没有高人。你如果不谦虚,效果就不会好。我在莘县讲课,是王主任和葛主任陪着我去的。为了提高听课人的情绪,在讲课前就先说了一些莘县的好话。我说:“我以前来过莘县,在我的印象中,莘县是一个黄沙满天飞,十年九不收的县,今天我来到莘县,看到路边上整齐的绿化带、黑油油的小麦翻着波浪,路边上一幢幢整齐的楼房,一排排崭新的厂房等。我感到莘县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这一些成绩都是由于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都是由于王经理这样的企业家的心血和智慧以及全县人民包括在座的兄弟姐妹的辛勤努力的结果。我进了这个大院看到这里墙上挂的文化牌,感觉这里传统文化气氛非常浓厚,所我感觉与其说是来讲课哩,倒不如说来学习哩好!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句话就拉近了距离。然后顺利讲课。

讲课要有针对性。我在给司法局矫正中心的被矫正人员讲课前,想起了胡主任曾经给我说过的:“讲课要有针对性,创作课题要看对象,否则就没有意义。”于是我创作了《命有自作福自己求》这个课题。

课题分以下四个方面十几个小故事

一、人生苦短,珍惜拥有

二、欲望是填不满的沟壑

三、知错必改,受辱必雪

四、最后的祝愿

根据被矫正人员这个群体,用现实生活中生动的故事,规劝他们不要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要珍惜现在的家庭,对待妻子儿女要有责任心、要敢于担当。要正确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明确的告诉他们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最后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的道路——接受教育,重新做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接受了讲课的任务,一有空闲就准备材料。快要讲课了,就什么也不做了,集中精力熟悉材料。每次讲课要带着两份材料。一份电子的,一份纸质的。有投影仪就用u盘上的材料,没有投影仪就用纸质的材料。总之不能耽误了事。在茌平就遇到了有投影仪,但是一会坏了,一会坏了不能用的情况,最后还是用纸质的材料讲完的。

分享幸福篇4

My ex-husband left my daughter and me about four years ago, and we rarely hear from him. He has a lot of problems to deal with before he can take on the 1)responsibilities of fatherhood. I have no 2)grudge against him. Still, this means I’m one of the many struggling single mothers, who are mostly painted as tax-sucking 3)leeches and 4)inadequate parents.

The life I lead and am able to provide for my daughter would not exist without sharing.

Families Have Shared...

Families opened up their homes to us, so I never had to choose between paying 5)rent and paying for childcare. In the early days, they would have been about the same 6)amount per month. This meant I could continue to 7)pursue a degree instead of 8)dropping out and working two or three jobs which would have barely covered expenses anyhow.

My Friends and I Share with Each Other...

Every week, I help a couple clean their home, washing dishes and floors and 9)sinks and 10)tubs. In return, they take me 11)grocery shopping for 12)pantry 13)staples like oatmeal, nuts, honey, and pasta. Then we all settle into dinner at their place, share a meal, and a couple of beers, with 14)popsicles for the kids. That’s more 15)nourishing to me than the groceries I just earned, to be honest. I’ll watch their kids so they can go on date night; they’ll watch mine whenever I find myself in need of childcare.

I have friends who make homemade jams and 16)distribute them to all their friends, just out of a desire to give. I have friends who do the same with homemade 17)laundry soap, and for the same reason. The 18)counselor at the clinic I work in brings 19)produce from her garden every week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for everyone who works there.

A lot of my friends are spread around the country. One friend has a daughter three years older than mine and ships her 20)outgrown clothes to me. Another has a daughter three years younger than mine, and I, in turn, mail her the 21)hand-me-downs in wearable 22)condition. Some of us send small care packages to each other filled with things only 23)available in our particular locations.

What I share is a willingness to share and 24)pitch in: I’ll 25)contribute to any 26)odd job; I volunteer at my kid’s school; I lead a Girl Scouts 27)troop and try to focus our activities on the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contributions and sharing, which are all 28)in line with what Girl Scouts encourage anyway; I’m a good writer, so I help friends with 29)polishing 30)resumes, 31)application letters and school papers. I don’t write these things for them, of course. I show them how to look at their own writing critically; walk them through the editing process, so that they’ll walk away with a new skill.

And I listen. 32)Constructive listening is a lost art. That’s why we pay counselors to do it. I don’t try to 33)counsel my friends; I just listen to their stories, and show that I’m listening―that I hear them―through my body language and the questions I ask. So many of us just need to share our stories and so many of us could benefit from hearing the story of another.

Almost none of this is organized. These are all just little exchanges that have arisen through being open to receive and being 34)desirous of giving. It isn’t just the economic structures that have to change in order to spread and grow sharing; it’s the attitude with which we walk through our lives. I used to be so 35)resistant to asking for or accepting help, because I feared I had nothing to give. What I have learned these last four years is that we all have something to share, and that, often, receiving is as important as giving.

None of us stands alone, none of us can do anything alone, and all of us have something to give...even when it’s just our story, or our attention.

这个故事要讲的不是那种郑重其事的分享,也不是要讲通过某个令人兴奋的新机构来实现分享,更不是要创办一个。这个故事要说的是那些与人分享的“古老”小方法――虽然每个人都知道,却很少有人想到。

大约四年前,我的前夫离开了我和女儿。我们很少听到他的消息。他有很多问题需要处理,所以未能承担身为人父的责任。虽然我对他并没有怀恨在心,但这仍意味着,我成了众多苦苦挣扎的单身妈妈之一,而这些人往往被形容为吸食税金的水蛭和不合格的父母。

如果不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分享,我现在所过的,以及我能为女儿提供的生活,便不可能存在了。

家庭之间的分享……

很多家庭向我们敞开了家门,所以我从来不必在付房租和请保姆之间进行取舍。最初那段时间,每月的房租和请保姆的费用大致相同。这便意味着我可以继续攻读学位,不必中途辍学,也无需打两三份工――挣的钱还几乎无法养家糊口。

朋友之间的共享……

每个星期,我都要到一对夫妇家做清洁,洗碗、拖地、清理水槽和浴缸等等。作为回报,他们会带我去买可储存的主食,比如燕麦、坚果、蜂蜜和面食。然后大家就在他们家共进晚餐,喝点啤酒,给孩子们吃点冰棍。坦白说,这比我刚才赚取的杂货更有意义。我会帮他们照看孩子,这样他们晚上就可以出去约会;而每当我需要人照看孩子的时候,他们也会帮我的忙。

我有些朋友会自制果酱分给所有朋友,仅仅出于一种给予的愿望。还有一些朋友会自制洗衣皂分给大家,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每个星期,我工作的那家诊所的咨询师都会带自家花园出产的时令蔬果来分给同事。

分享幸福篇5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一、精选生活素材,创设新颖情境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形,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去提炼数学知识,再回到教材上来。

如在教学四年级《认识整万数》这一课时,上课前几分钟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观看赵本山的小品《心病》来放松紧张的心情,一上课,教师就直奔主题,为什么在赵本山伸出3根手指头,范伟以为是中了300块没晕,而就在赵本山说300的后面加一个“万”字的时候却开始晕了呢?学生很清楚的告诉老师300与300万差很多,加一个万字后面就相当于多了四个0,接下来的学习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二、巧用生活实例,领悟知识内涵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如教简便运算也就是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三、做生活有心人,创设新意练习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练习时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的形式新颖,生动有趣。新意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完《认识整万数》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第一环节;老师利用手中能发声音的计算器来按一个整万数,到了你们就喊停,学生跃跃欲试,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了这个整万数可以是550000、5500000、55000000,学生的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第二环节;教师按数字,学生听、说、写,如55、550000、5000、50000000等调动学生各个器官,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乐不思蜀,不愿下课。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四、让活动生活化,提高实践能力

开展数学活动,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过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活动课“逛超市”,课前教师准备大量的物品(用空食品盒代替),在教室里办一个小超市,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活动中,几名学生自扮收银员,其余学生自行购买物品。学生们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物边算帐。当有的学生发现买东西过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用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想他人借,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单位之间进率的理解,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的认识到书本里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有关数学知识,提供一些数据,让学生自行设计有关方案。如,“学校开展进公园游览活动,教师27人,学生200人。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位30元,学生每位15元;团体30人以上(包括30人)每人20元。按照这种价格,我们怎样购票最省钱,请大家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学生设计后,将不同购票方案公布于众进行比较,选优,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都认为最好,最省钱方案。这种数学活动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科学理财的意识,又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活动的组织能力。

其实只要我们老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生活,从生活里面寻找灵感,让生活素材走进数学课堂,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对教材适当作些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善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让数学更精彩。

分享幸福篇6

当代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对于幸福概念的理解和幸福要义的把握却出现了偏差,甚至某些病态的幸福观念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1]因此,发现并重视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新变化,并加以正确引导,使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对于丰富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 存在于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一些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幸福观理解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关系、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联系、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说,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

1.1 个人主义“幸福观”

在当下的社会,一些大学生的幸福目标取向以个人幸福取向为主,秉承个人主义幸福观,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对集体幸福有所忽视。有些大学生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往往只计较个人的得失成败,而不关注国家以及国际间的大事,也不关心集体的发展,注意力只集中于“小我”而忽视“大我”。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认为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代表着幸福,而集体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就仿佛与自己没有太多联系。[2]这些大学生容易变得自私、封闭、麻木、脆弱、敏感、偏激,缺乏责任心,没有奉献意识,从而使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然而,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实现和保障。

1.2 拜金主义“幸福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功利性原则,使得许多大学生对物质的追求变得越来越强烈,使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产生偏差,有大学生认为“有钱就有一切”、“金钱就是幸福”等,过分夸大了金钱在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把对金钱的追求和物质享受当作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全部内容。拜金主义价值观念的存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若不及时纠正,则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物质欲望无休止的膨胀,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并且还会产生群体效应,带动其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朝不良的方向发展。金钱并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尺,必须使大学生正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

1.3 享乐主义“幸福观”

享乐主义幸福观是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对幸福观的又一大误读。一些学生偏重于享受幸福,认为“幸福就是享福”。沉迷于物质享受的大学生追求感官的快乐和过度的物质满足,他们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好逸恶劳,不愿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3]这种幸福观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歪曲了他们的精神信仰和道德情操。有些学生甚至以不劳而获、挥金如土来标榜自己,他们主张及时行乐、超前消费、追赶潮流、讲究排场。抱有享乐主义“幸福观”的大学生并没有正确认清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之间的联系,幸福需要通过劳动、创造,为社会作贡献才能获得。

2 构建幸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相统一。个人与集体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这个整体,而集体又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个人是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因此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也是相统一的,伴随着集体幸福的增长,个人幸福才能得以实现。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个体与集体相统一的存在,因此人的幸福也包含了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他的目标取向并不单指个人幸福,其更包括集体幸福,个人只有关注集体,为集体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而感到幸福,才能使个人幸福在集体幸福的良性互动中得以升华。

(2)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享乐,更应该去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物质生活是人得以生存、活动和创造的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只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略了对精神的追求,即使达到目标,也毫无幸福可言。当代大学生,也应该将追求物质幸福与追求精神幸福相统一起来,金钱是买不来幸福的,只有通过拼搏、奋进才能真正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大学生应该去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投身到祖国建设的大潮中去。为国家的繁荣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便是大学生们真正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3)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统一。享受幸福同创造幸福是统一的,幸福感的产生不排斥需要的被满足和生活的享受,但它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一个人只有通过创造、奋斗、追求,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创造本身也是一种享受,而且这种享受往往比其他享受更为丰富、深刻、持久。如果个人一味地享受幸福,伴随而来的往往是空虚和无聊的体验,长此以往将会失去奋发进取的动力。而在拼搏、进取的创造幸福的过程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追求幸福的欣喜、喜悦,从而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快乐和痛苦,这才是科学幸福观的真谛。

3 培养大学生幸福观的对策思考

获取幸福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大学生的幸福观的培养关乎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幸福观,必须四者互相协调共同努力。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完善社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

个人幸福的实现有赖于社会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不仅依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得制约。当代的大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社会环境中,因此,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在这样的社会里,通过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个人幸福的范例比比皆是,它真实地教育我们,生活的幸福来自于人们对人生圆满的不断追求过程中。由此,社会机制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完善,是关乎社会公平和长治久安的大事,也是建立合理幸福观的基础。

3.2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幸福观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地位

在高校环境中,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实现对大学生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塑造,建设一种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确立幸福观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将幸福观专题教育在课堂中深入的传递。课堂幸福观专题教育对于纠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的偏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崇高的人生信仰,都起到了重要的导航作用。其能让人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大学生应通过个人学习、课堂学习等方式形成科学合理的幸福观,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始终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我们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应组织各种生动有效的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幸福感,尤其要把社会主义幸福观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做好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的幸福观教育工作,使他们发挥好先进带头作用。

3.3 改善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不仅受到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中,家庭是最基本的、首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言传身教的启蒙老师。首先,家庭和睦是孩子幸福的根源,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家庭教育需要与大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家庭要营造一种积极、乐观的氛围,以此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让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幸福,从而树立高尚的幸福观。其次,家长要与学校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主动引导孩子、协助学校实施幸福观教育,共同培养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幸福观。再次,家长应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子女,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3.4 增强对幸福的实践体验

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是大学生获得幸福体验、积极寻找快乐的重要途径。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并将幸福观教育践行于实际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对幸福的实际体验,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学会了实现幸福的途径和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重要方式。

分享幸福篇7

一、创造与享受的和谐——提倡理性的享受生活

小康社会中,人们不再停留于温饱,享受生活和寻求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主流,这是小康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现实。因此,实现幸福首先要确立正确的享受观。

首先,要把享受与享乐主义区别开来,坚持享受与劳动相结合,反对享乐主义。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在劳动中享受劳动成果,并且不断创造出新的劳动成果。人类不仅享受着劳动创造出的物质资料,也在劳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真正享受的快乐不在于目标是否达到,而在于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奋斗之中。就享受与创造的关系,马克思说的十分彻底而又深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属于千百万人。”[3]相反,享乐主义则把人的一己快乐特别是享受物质的快乐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把享受当作人生的幸福,人为的割裂享受与劳动的关系。单纯追求感官享受是享乐主义的基本特征,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其本质内容,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的泛滥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带来的后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让人们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能够更充分的享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思考幸福,如果不首先把享受与幸福的关系厘清,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享受观念,很可能导致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混乱、社会力量的消极无为。

其次,要把享受与物质享受区别开来,坚持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相结合,反对低级趣味的享受观。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是享受的两个基本方面。物质享受是精神享受的基础,精神享受是物质享受的升华。物质享受决定精神享受,精神享受又会规定物质享受的性质和内容,只有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有机的统一起来,人的享受才是健全的、科学的、完整的,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的享受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邓小平同志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物质生活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生活的贫穷更不是社会主义。只把经济搞上去了,其他搞不好也不行。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的小康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许多地区基本具备了小康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的生活设施和生活消费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但人们受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精神文化生活仍是盲区,文化素质低。针对这些现象,幸福观的教育必须加以正确引导,纠正这种只重物质享受不重精神享受的倾向,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的关系,积极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享受、文明的享受、科学的享受。

最后,要把享受同一己享受区别开,坚持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社会利益相结合,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每个人来到世间就遇到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们在历史提供的、作为前提存在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舞台上进行活动,因此,个人享受、发展只有通过社会发展才能得到发展。相反,在利己主义看来,能够满足自我享受是最重要的,他们把自己看成目的,把他人和社会看成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使广大民众能够获得更大利益、更多享受、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社会,我们要以社会为本位,使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一个人只把个人享受当作自己的追求,对社会和他人漠不关心,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社会必然会导致人性泯灭、道德堕落。所以,幸福观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把握享受问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享受与他人幸福、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从而使小康社会的精神环境更加和谐、美好,使小康社会中人的享受得到更为充实的满足。

显然,否定享乐主义决不意味着肯定苦行主义和禁欲主义。人,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劳而欲息,人的欲望是创造幸福的要素,因为,当一个人把欲望降低至最低限度后,生活将随之索然无味,生命本身也将失去其应有的光辉。所以,实际上禁欲和纵欲是从相反的方向,殊途同归地使人陷入痛苦和不幸,这两者理所当然需要我们所摒弃。

二、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建立友善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结构中,都有一张环绕自身的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关系网,都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人生幸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处理好自身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努力使自己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关系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集体、他人的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人的幸福需要温暖的气氛、安定的环境,需要人们彼此之间的尊重、友好、关切和善意。爱因斯坦在答复一个向他求教如何走向生活的大学生时说:“一个人活着就应该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该怎样度过一生,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欲望和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4]每个有良知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能沟通每个人的情感和心灵,激发和升华生命,带给人们对人生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温馨的幸福的感受。而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需要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幸福的过程中,不仅意识到自身的需要、利益和幸福,而且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利益和幸福,意识到社会的需要、利益和幸福,不断寻找个人的需要、利益、幸福与社会、他人的需要、利益、幸福的交汇点、凝结点、共同点以及和谐的契机,从而把个人的需要、利益和幸福的追求在整体上、方向上纳入个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轨道。恩格斯赞扬这样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一致的人,是一个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5]这也是当代人们心仪的真正幸福的人。

三、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

幸福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社会的道德环境来保证。市场经济是开放、竞争、民主、法制的经济,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维和效率观念。同时,又因其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也容易导致社会政治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和见利忘义,甚至腐蚀人们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社会上存在的坑蒙拐骗、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丑恶现象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欺诈赖帐等败德行为,以及蔓延至整个社会的信用危机,已经对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挑战。当前社会出现的重能力轻德性,重文凭轻实践,重形而下轻形而上的倾向,都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追求幸福依然离不开个体美德及公民道德建。

人的道德活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着个体的生活目的和意义,是构成幸福的稳定因素,是达到幸福境地的重要阶梯。在伦理思想史上,哲学家们历来把幸福纳入道德领域,幸福成为最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与享受,同时也应当是人物质生活方式中的一个有机内容,影响着人们满足物质需求的具体的行为方式;道德不仅仅是如同康德所说的配享幸福的学问,更是如古希腊哲人所多次揭示的关于人如何获得幸福生活的一种智慧生活方式;[6]道德不仅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建设内容,而且也是小康社会的重要衡量标准。小康社会不只是经济生活达到了富足的程度,而且也是道德生活达到了相应的水平。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整个社会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的各种观念将发生新的变化,社会道德生活也将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景象。一方面,人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空前增强。另一方面,在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更明显的向个人利益倾斜。同时,日益滋长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严重的腐蚀着人们的心灵,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正经受着严重的冲击。这给如何把握和坚持当代中国的道德价值导向带来的严峻的挑战。

必须清醒的看到,在当前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中,许多道德问题依然在困惑着我们,如: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个人,而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忽略;利益成为人们行动的最直接动力,而道德在人们行动中的作用有所下降;社会传统中的许多美德日益淡化,个人欲望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无私奉献在一定范围内已经被有偿服务所替代,忘我精神正在被个人中心主义所侵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与过去大不相同,经济利益的实现正成为幸福的绝对尺度;金钱成为人们疯狂追求的对象,社会上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泛滥,很多丑恶行为已经达到了使人见怪不怪的地步。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建设小康社会只能成为空想。可以说,当前建设小康社会最艰难的也是道德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社会成员既要养成德性又要有一个“德行有用”的社会环境,如果一个社会盛行的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劣是卑劣者的通行证”,那么,道德行为只会成为社会的奢侈品而不会成为普遍的社会财富,这个社会更不可能拥有由普遍德行构成的良好社会风尚和秩序。

积极倡导社会主义道德观,通过社会诱导和价值引导加强社会成员个体美德的养成,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改造,努力营造出适宜于人性生长、美好灵魂形成的社会土壤,从而促进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幸福生活成为可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一个好的社会风尚与社会秩序。现今,主体人格重塑的再次凸现,既是强调理想、道德和情操的延伸和集中表现,又是人文精神面临解构和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高尚的、表里一致的、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能为国家、民族和人类未来贡献自己一份力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谋求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之一。所谓可持续发展,按照国际的通常解释是“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是生态学家提出的关于发展的全新概念。它要求摒弃自工业革命以来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的传统发展观,而主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相互协调的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可持续发展对构建和谐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关系的追求,跟全面小康对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承诺一脉相承,其内容也正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必然发展模式。[7]

首先,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因为只有经济发展才能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力。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其次,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包括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最后,可持续发展更关注全面小康的长期性和持久性。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不是只顾发展不顾生态环境,而是尽力使发展与环境协调,既能满足当今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及未来的发展。

全面小康不是一部分人的小康,也不是一代人的小康,更不是昙花一现的小康,全面小康应该是一个能让子孙后代实现全面发展的良好生活环境。幸福观的教育应注意到这一趋势,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地发展观,帮助人们把握发展的科学性、全面性、可持续性,从而确保人的一切属性充分、自由、和谐、统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剑,幸福论七题[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2.11.

[2] 转引自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3] 转引自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4] 陈根法,幸福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5] 同上

[6] 高兆明,道德生活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分享幸福篇8

教师从事着既消耗脑力、消耗体力的工作,又承担着沉重的工作压力,由此带来的健康隐患是多方面的。相当多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患有不同程度职业病的教师达到教师群体的34.5%,长期站立授课,伏案批改作业等工作使颈肩腰椎病,静脉曲张等成了教师的常见病。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徐燕、王芳撰文指出,教师是心理枯竭的高危人群之一,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长期累积下来,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据权威统计显示:30%~40%的教师经常性处于情绪波动之中,15%有心理问题,7%有心理障碍。教师目前也是心理压力巨大的职业之一。

教师总是时刻面对几十名的学生,这些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量正逐年增长。同时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且复杂多样。教师不但要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学生,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的诸多要求以及现实环境的种种限制,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然而教师收入虽有改善,付出和回报也不成比例。

教师职业的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事实上很多教师在享受着教育,体验着幸福。他们以多元、多姿、多态的幸福观诠释着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怎样才能在平凡、清贫、烦琐中不断汲取幸福和快乐的元素?

教师的幸福在于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教师的幸福表现在执教过程中的舒畅;教师的幸福感是一种精神的投入和工作的境界。教师的幸福感可来源于外在的评价,即当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满足了外在所要求的标准时,就会得到一种正面的评价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更多时候是无形的、偶然的或过程性的。

那么该如何追寻教师的幸福感?

一、要研究教学。只有在富有创造性的合作性劳动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多地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二、要享受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最重要的舞台。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学生一起痛苦、一起欢乐,你就会少了许多教学的焦虑和烦恼。

三、要享受学生。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一定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

四、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不仅要善于与学生分享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善于与同事、与学生家长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从多方面吸取教育的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五、要享受生活。幸福不仅仅来自工作,更来自生活。家人、朋友、闲情、雅趣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

上一篇:鲁滨孙飘流记范文 下一篇: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