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30 20:06:08

编制管理

编制管理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行政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行政机构,是指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

本规定所称编制,是指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确定的行政机构人员数额和领导职数。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国家对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确定应当与本辖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遵循精简、效能、依法的原则。

第五条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对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除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外,其他行政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作出规定,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是指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第二章行政机构设置

第六条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应当做到职能明确、分工合理。行政机构的数量不得超过国家和省规定的限额。

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行政机构应当及时变更或者撤销。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工作部门、派出机构和部门管理机构。

严格控制设立议事协调机构。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职能由相关行政机构承担。确需设立议事协调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程序办理。设立处理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规定撤销该机构的条件或者期限。

乡(镇)人民政府可以设立综合办事机构。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派出机构、部门管理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常设办事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工作部门的设立、变更、撤销,应当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乡(镇)人民政府综合办事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县(市、区)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行文。

省垂直管理的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行文。

第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设立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设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机构的名称、职能、规格和隶属关系;

(三)与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能划分;

(四)内设机构的名称、职能和规格;

(五)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变更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变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变更后的机构名称、职能、规格和隶属关系;

(三)变更后内设机构的调整和职能划分;

(四)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调整。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撤销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撤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被撤销行政机构职能的处理;

(三)被撤销行政机构编制的处理。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行政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应当听取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书面征求意见、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

第十条行政机构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厅级或者副厅级;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处级或者副处级;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为科级或者副科级;

(四)乡(镇)人民政府的综合办事机构为股级。

第十一条行政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称委、厅、局、办;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的行政机构称委、局、办。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可以设立内设机构,但内设机构不得再设立机构。

第十三条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应当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参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拟定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行政机构可以对其内设机构的设立、变更、撤销方案提出建议。

第十五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规格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处级或者副处级;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科级或者副科级;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为股级。

第十六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名称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处;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科;

(三)县(市、区)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称室或者股。

内设机构的名称应当与其职能相符。

第三章行政机构编制

第十七条行政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国家规定的编制总量内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行政分配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编制分配限额内使用编制。

第十八条行政机构的编制方案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机构设立方案中一并提出。编制方案的审核、批准、行文的主体和程序,按照本规定第八条的规定进行。

行政机构的编制增减方案,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由原编制方案审核、批准机关审核、批准、行文。

第十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编制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行政机构的职能;

(二)编制确定的依据;

(三)编制的限额,行政机构及其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的行政机构编制增减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事项:

(一)编制增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增减的编制数额,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增减情况。

第二十条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专项编制实行单列管理,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编制方案、编制增减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一条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5名以下;

(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4名以下;

(三)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领导职数为3名以下。

省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确需超过前款规定的限额的,由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机构的领导职数,确需超过前款规定的限额的,分别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提出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的领导职数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内设机构编制4名以下的,为1名;

(二)内设机构编制5名以上8名以下的,为2名以下;

(三)内设机构编制9名以上20名以下的,为3名以下;

(四)内设机构编制21名以上的,为4名以下。

第二十三条行政机构不得超过批准的编制限额和领导职数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本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机构、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行政机构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前,应当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申请编制审核。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受理,并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据该行政机构的规格、编制限额、领导职数空缺情况进行审核,作出审核决定。对符合条件的,核发编制审核通知单;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提出申请的行政机构,并说明理由。

行政机构未取得编制审核通知单录用、调任、转任、聘任的公务员,人事行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录用、调任、转任、聘任手续和工资审批手续,财政部门不得为其办理工资和经费拨付手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不得为其办理住房公积金手续。

第二十六条录用、调任、转任、聘任公务员,公务员辞职、退休或者被辞退、开除的,行政机构应当在30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在每年的一月份将本级人民政府上一年度机构变更、撤销情况和编制使用情况报上一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

(二)擅自改变行政机构的职能、规格、名称或者隶属关系;

(三)超职数任用行政机构领导人员;

(四)非法干预下级行政机构设置或者编制。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设立、变更、撤销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

(二)超职数任用内设机构领导人员;

(三)超编制限额录用、聘任公务员。

对违反规定录用、调任、转任、聘任的公务员,由录用、调任、转任或者聘任的行政机构负责清退。

第二十九条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中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责令改正;对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章附则

编制管理篇2

近日,莘县人民政府将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列入2013年度县政府重点工作事项。为落实县政府要求,莘县编办将从三个方面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机构设置管理。在机构编制核查和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对全县24个政府工作部门、公检法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进行重新梳理和规范,制作“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核定卡”,发给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各单位对内设机构及事业单位设置情况进行对照,对设置不规范或违规设置的进行清理纠正。

二是加强人员编制使用审核。将新增人员、政策性安置人员、单位之间人员调配和系统内人员调整均纳入编制管理范围,严格编制使用审核,严格控制人员增长,保证人员实现负增长。实行“核减人员报告制度”,各单位每月上报调出、死亡、退休、辞职、辞退、考入全日制院校等人员名单,编办与组织、人社、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有关人员的核减情况进行及时沟通,从源头上杜绝超编进人、吃空饷等现象。

三是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对照机构编制管理责任书的事项,会同县监察局检查监督各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责任的落实情况。加强对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审计,上半年拟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一次任中机构编制管理责任审计。莘县编办王利文

商河县:严把编制审核关

一是加强引导,提升对编制审核工作的认识。利用工作部署会、业务培训会、调研座谈会、检查督导等方式,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编制使用审核工作环境。

二是创新思路,提升编制审核工作精细化水平。2012年印发实施的《商河县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探索实行了“单位申请—编办审核—编制台账实名制管理”的全程管理模式,用人单位在本单位有空编的前提下,向编办提交《用编申请》,编办对单位空编情况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下达编制使用核准,列入台账,实行专项管理;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将空余编制优先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优化配置编制资源。

三是注重协调,确保编制使用审核制度落到实处。县编办根据用人单位编制余缺和编制结构情况进行编制审核,同意后核发《商河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用人单位凭此到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办理考录、招聘、安置、调动等手续。用人单位调整补充人员完成后,持有关手续和《机构编制管理证》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减)编审批手续,县编办在纳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同时,开具《商河县编制实名制人员管理卡》。用人单位凭管理卡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办理社保、工资等手续。未经用编报批和未按规定程序配备的人员,机构编制部门不办理入编手续,对不列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财政部门不核拨工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不办理保险。商河县编办商丽丽

德州市德城区:“四方面”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一是提高对机构编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德州日报德城版》开辟“机构编制工作之窗”专栏,对机构编制的政策法规、工作流程、疑难问题等分九期进行刊登,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正常、良好运转营造氛围。对内强化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利用每周五集中学习时间,系统学习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法规,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对机构编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四个统一”、“三个一律”的工作制度,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即凡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统一由区编办审核把关并提出意见、统一由区编委会研究、统一由编委主任“一支笔”审批、统一由区编委行文批复。凡要求增设机构但没有上级明文要求的,一律不提报;凡上级业务部门要求下级部门机构升格,但不符合“三定”规定的,一律不批复;除机构编制部门以外,任何部门和领导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机构编制工作,不得擅自设立机构、增加编制和超编进人等。

三是严格规范编制使用程序。与纪检委、组织部、财政局、人社局等部门建立了配合协调约束机制、人员信息反馈机制、工作动态互通机制,启动用编审核前置程序,为机构编制部门全面及时掌握全区人员情况,科学合理配置人才奠定基础。对人员编制变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防止违反规定擅自增加人员。在人员编制审核使用上,全面实行《人员编制卡》制度,对年度用编申请、审批程序、编制计划使用、实名制管理、编制核销等事项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强了编制计划管理和监督机制。

四是切实加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探索动态管理机制,优化机构编制资源。对职能消失或弱化的事业单位严格清理,缩减编制。对需要重点加强的领域通过整合机构、调整编制等途径解决。推行空余编制集中管理,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编制空编情况进行清理,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经济建设急需加强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岗位倾斜,实现编制效用的最大化。德州市德城区编办

诸城市: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与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以学习党的十精神为契机,努力实现服务方式主动化、服务对象基层化、服务理念人性化。结合诸城实际,继续探索在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市镇财政分配关系、创新基层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上级编办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改革工作,确保改革任务及时完成。

二是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与扩大范围相结合。在对市人民医院进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政府公共服务手段创新。推进事业单位信用等级评定,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法人信用等级评定的办法和具体评价指标,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三是合理分配用编计划与全面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相结合。科学制定编制使用计划,根据上级核准的2013年度编制使用计划,结合诸城实际,做好2013年度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真正将编制资源分配好、落实好、使用好。

四是着力提升干部素质与加强执行力建设相结合。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扎实开展党的十精神学习活动,提升全员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以完善量化考核机制为核心,在着力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的基础上,提升境界,提高标准,争取佳绩,树立机构编制部门的良好形象。诸城市编办监督检查科张莉敏 胡伟

胶州市:做好合同制用工情况摸底统计工作

近期,胶州市编办对全市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合同制用工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实现了合同制用工情况“三清”。

一是人员数量清。初步掌握了全市合同制用工的数量。同时,根据各单位提供的人员使用意见和用工依据,对合同制用工需求情况进行了分析,形成了清理规范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是用工岗位清。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对全市合同制用工的岗位情况进行了梳理。通过理顺,目前全市共有70多个合同制用工岗位,依据有关文件,对现有岗位进行了科学划分,为下一步清理规范打下了基础。

三是工作思路清。通过调查摸底和分析理顺,摸清了合同制用工的现状,掌握了合同制用工使用原因,找出了清理规范的依据,为下一步严格规范管理合同制用工提供了有力支持。胶州市编办

莱州市:推行“入(出)编通知单”日常管理模式

为促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莱州市编办在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中推行了“入(出)编通知单”管理模式,建立起规范有序、部门联动的机构编制日常管理机制。

一是用编申请。由各单位结合实际需求,于每年9月份向市编办提报下年度编制使用计划申请。因工作原因需追加编制使用计划的,可随时向市编办提报编制使用计划申请。

二是用编许可。经市编办研究同意、上级编办批复后,市编办向申请单位核发《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明确本年度编制使用数额。各类招考录(聘)用、政策性安置和调整人员,均在编办下达的编制使用计划内组织实施。

三是增员入编。人员补充到位后,用人单位在7个工作日内持《编制使用核准通知单》及相关证明到市编办办理入编手续;编办审核后出具《入编通知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依据《入编通知单》办理所增人员的工资核定、社会保险、经费核拨等相关手续。

四是减员出编。在编人员出现调出、离岗、退休、退职、开除、解聘、辞职、辞退、死亡等情况的,所在单位在7个工作日内到市编办办理出编和机构编制实名制变更登记手续;市编办审核后出具《出编通知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依据《出编通知单》办理减少人员、核销工资和社会保险、停拨经费等手续。张永宁

临朐县:实现无缝隙管理

近期,临朐县编办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人员编制等事项进行了梳理汇总,逐步实现了机构编制的无缝隙管理。

一是明确部分事业单位的职责任务。对未明确职责或原职责任务发生较大改变的86个事业单位,通过单位自拟上报、编办审核把关、充分征求意见和正式发文公布等步骤,重新明确职责,为各单位准确履职和责任落实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二是加强未核编单位的编制控制。因受行政编制总量的限制,对3个未核定编制的行政机构,确定了编制控制数,作为调整人员的依据;对6个因历史原因未核编的事业单位,在全县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核定了编制;对9个列入改革改制范围未核编的事业单位,按照“按人控编、减人减编、只减不增”的原则进行管理,逐步补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的空档。

三是做好派出机构工作人员的定岗定员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派驻镇街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定岗定员,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以后凡涉及人员调整的,要求各单位按照编制使用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临朐县编办吕学伦

济南市市中区:加强领导职数配备情况监督检查

为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济南市市中区编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区属各部门(单位)领导职数配备的监督检查工作。一是每月向组织和人社部门提供全区《机关机构编制及在职人员情况统计表》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及在职人员情况统计表》,为组织和人社部门在领导职数编制限额内配备领导干部提供准确依据;二是每月对组织和人社部门干部配备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全区各部门(单位)干部实际流动情况,对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情况及时向组织和人社部门建议限期改正;三是与财政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情况予以纠正,建议财政部门对超编制配备的人员不予核拨经费。济南市市中区编办

菏泽市:建立机构编制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编制管理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各项管理特别是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进展很快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相对于其它各项工作,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进展不大,或者说立法进程滞后。笔者从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时间不长,对全国各地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工作了解不多。据我所知,目前全国和地方性机构编制管理方面主要有如下法规和规章:

1、《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仅适用于国务院本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

2、《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9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该条例适用全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所适用的事项比较专业和狭窄。

3、《广东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2000年7月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该条例为地方性法规,适用于广东全省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从目前情况看,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地方性法规。

4、《浙江省人民政府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浙江省人民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0年10月以省长令的形式颁布。该办法为地方政府规章,仅适用于浙江省政府本级,只在附则中加上了"市、县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针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实际,上述广东、浙江两省的法规和规章对行政机构以外的其它机构编制管理作了相应的规定。广东省的《条例》规定:"使用行政编制、参照行政机构进行管理的机关和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和编制确定,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进行管理;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参照本条例进行管理,审批权限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浙江省的《办法》规定:"参照或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省级机构,其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由于各方面原因,笔者无法全部掌握各地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但我认为上述法规和规章很有代表性。从事机构编制管理的人员都知道,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有一句话叫做"编制就是法"。光从这句话来讲,编制就是法不错;但从这句话反映出,机构设置管理的法治性不强,而"编制就是法"这句话的落实也有较大的差距。从实践看,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不够。当前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机构设置的随意性。某一项工作要开展,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

2、机构设置的多样性。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如某地经济发展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安全生产管理局、国内经济协作办公室等。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

3、编制管理的软弱性。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按照国家的规定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法理,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但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时,超编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在机构撤并、调整时,由于人员分流难度较大,让超编人员暂时在机关内工作。有的部门由于人员结构(年龄、专业、职务等)的原因,缺少专业人员或年轻干部,在公开招考或同类机关调剂时,超编配备。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乡镇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视编制规定而不见,大量使用临时性人员。

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寻找原因。客观上,目前社会事务方面新的工作很多,一项工作的开展总得有一个机构来管理,造成机构增加(包括行政的挂牌机构和事业的实体机构)。由于目前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情况没有较好的改变;或者由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机构撤并之后,人员分流有较大的难度;或者由于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不得不适当补充一部分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员,造成有的单位人员超编配备。主观上,由于有的部门和少数领导机构编制观念不强,在人员配备特别是领导干部配备上,不能严格执行核定的编制数,造成机构增加,人员超编。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头脑中没有机构编制的意识,对机构编制的法规不了解,了解了也不执行。有的人甚至说:"钱是我们自己,上面来管我们干什么?"对于这样的说法,机构编制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即使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

由此可见,机构编制立法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其它部门的正常长期运作,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置,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这为加快推进我国机构编制立法进程,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指明了方向。

对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笔者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比较成熟的国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机构编制的立法工作。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数百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治体制建设的经验,政府职能比较明确,机构编制立法比较完善,这同样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初步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在机构编制立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但是有效的借鉴是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

第二,总结各个地方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使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在地域上更广,在层次上更高。由于我国地域广泛,各地经济文化不平衡。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规律,即大多是从一地或基层开始进行的,然后中央政府加以总结、提高和规范,成为全国的做法,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养老保险的推广等,莫不是如此。机构编制的立法当然有其特殊性,但这一规律也值得研究和借鉴。目前各地在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方面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中央和省级编办及其下属机构要进行研究,加以总结、提高和规范。

第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立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机构编制立法的实践。最近,有一则很好的消息,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在京成立,国务院领导同志到会讲话。笔者觉得,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一项举措。在理论研究方面,一要介绍发达国家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理论,实事求是地说,目前这方面的介绍欠缺,不光专著不多,在网上查询所见也很少;二要到各地进行专题调研,省市县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出台过哪些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比较性的研究;三是开展理论探讨,通过建立研究会、召开研讨会、专题征文等各种形式,进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研讨。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行政体制和机构编制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进行探讨,以加快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

第四,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加快立法进程,推进机构编制的立法。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要在短期内制定出一部涵盖所有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难度较大。但我们可以采取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以线带面地进行立法,也可以先原则性地进行立法,主要是将所立法律、法规以"暂行"、"试行"的名义和施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有法总比没有法好,我国的许多法律都是这样制定和逐步完善的,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立法也不妨如此进行。

编制管理篇4

一、企业预算编制的方法预算项目不同,预算管理采用的编制方法也不同。根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业务量是否可变,可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根据预算编制的时间是否固定,可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定期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根据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是否确定,可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增(减)量调整预算法和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时应按照先编制经营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后编制财务预算,最后编制预计现金流量表、预计损益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的流程进行。(1)经营预算的编制方法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实证对比和预测等。因素分析指在经营预算的编制过程中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目标市场定位、业务结构、支撑措施、配套考核等相关因素;实证对比和预测主要是依据行业数据分析、竞争者分析、宏观经济指标、价格变动分析、经营统计数据等,对预测年度业务收入进行预测,在预测基础上与各专业部门进行深入细致的确认和调整,进而确定预算年度的业务收入预算数。具体编制预算时,应对企业发展环境、各类业务市场需求、产品价格和业务拓展能力及各类业务毛利水平进行分析,明确预算编制参数与相关因素,依据“市场占有率”、“人均拥有水平”、“各类业务平均单价及走势”、“用户构成及变化”等相关参数进行编制。(2)成本费用预算是财务预算的核心部分,主要采用零基预算和弹性预算。根据不同成本费用项目的特点,固定成本一般采用零基预算编制,变动成本遵循零基预算的方式,结合企业标准定额、相关参数以及同类业务的平均水平和历史最好水平,按配比原则分析编制。二、企业预算编制的内容(一)经营预算编制。经营预算是与企业主营业务直接相关的基本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是为规划和控制未来时期的经常性业务收入以及与业务发展直接相关的成本编制的预算,反映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业务发展目标。经营预算以企业总预算目标为基础,通过分析用户需求、资费标准、市场定位、市场竞争情况、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内部经营统计数据等,对预算年度各项业务发展数量进行收入及相关成本费用预测,编制预测报告,并以此为起点编制业务收入预算。在编制经营预算分析报告时,企业应先做如下预测分析:(1)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包括本地区GDP、消费品零售额及人均收入水平等因素对业务发展及收入的影响程度,本地区人口数量对市场潜力的影响程度;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包括行业政策对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政策调整及重大改革对各项业务的影响程度;市场竞争形势的影响,包括各项业务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及经营策略等,评价竞争对各项业务的影响程度;用户需求的影响,包括消费者行为分析、资费政策、市场潜力分析、各业务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2)拟定市场经营策略。主要包括:综合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市场机会及经营优势;分析企业的整体战略、经营目标、市场战略;确定各项业务发展计划、经营工作方针及目标等。(3)拟定各类业务市场发展目标和经营预算目标。主要包括:各项业务业务量预测,各项业务收入预测。(4)实现经营预算目标所采取的经营思路和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业务发展的整体营销方案及各项落实措施;营销措施的时间安排及经营预算责任人落实情况;与实施措施相配套的资源要求,包括新增资产投入、人员配备、营销费用等;配套的奖惩措施等。完成预测分析后,就要编制各项业务收入和业务量预算数据表格。在编制业务收入和业务量预算时,要对业务产品进行细分,综合分析业务特点、发展趋势和市场环境等情况,分别采用趋势外推法、相关回归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经验分析法等进行编制。(1)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是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数据变化规律对预测对象未来状况做出预测的一种方法。趋势外推法以时间t作为自变量,以业务收入作为因变量Y。(2)相关回归分析法。该方法根据业务总收入与当地GDP、人口和社会商品零售额等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如果相关程度高,则根据相关的表现形式建立回归模型。(3)因素分析法。即根据影响业务收入的相关因素确定理论收入模型,进而预测理论业务收入。(4)经验分析法。上述分析法不能充分反映环境因素、行业自身的行为改变、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对企业未来业务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因此企业可以组成专家组,充分考虑影响企业发展的各项因素,通过经验分析,对根据上述方法编制的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综合确定预算年度业务总收入经验值。(二)资本性支出预算编制。资本性支出预算是对未来长期资本投资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预算,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固定资产大修理预算和对外投资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的编制包括投资建设报告书和资本性支出预算表,其内容主要是作本年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工作总结,总结分析本年建设投资项目实施及完成情况;确定下年度投资建设目标及资本性支出预算。(三)财务预算编制。财务预算综合反映各项业务对现金流量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用以规划现金管理、盈亏管理和资产管理,主要包括成本费用预算、利润预算和现金预算等。财务预算应在经营预算和资本性支出预算的基础上编制。(1)成本费用预算是企业预算编制的重点之一,具体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外支出预算等。成本费用中的工资及工资相关费用、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及其他有关税费等属固定成本费用预算,应采用零基预算法,根据有关规定或标准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制。成本费用中与业务发展直接相关的支出,应根据相关业务量按照以收定支原则合理编制。财务费用预算应根据预算年度企业借款额度、利率和企业存款的预计利息收入及企业结算的银行费用支出、利息资本化金额等编制。其他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应根据企业制定的标准定额和开支标准合理编制。(2)利润预算应在经营预算编制基础上,结合成本费用预算、投资收益预算、营业外收支预算等项目进行编制。(3)现金预算是反映预算期内业务经营、资金结算调度和资本性支出引起的一切现金收支及结果的预算。现金预算的编制基础是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以及成本费用预算等。编制现金预算时应根据收入、成本预算及对存货和应收应付款项的分析确定现金流量变化,通过提高收支质量,加强存货应收款的管理,实现经营实得现金与应得现金和经营现金净流入与投资现金净流出的平衡。首先应以业务收入预算为基础,编制现金流入预算;以处置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利息收入、出租资产收入等编制其他现金流入预算。其次,根据成本费用预算编制现金流出预算,根据购建固定资产、租入支出、支付贷款利息、归还贷款及债务等预算编制其他现金流出预算。最后,结合上年资金存量,以自由现金流大于零为目标,对现金预算进行综合平衡。三、企业编制预算应注意的问题(一)选择适当的预算编制方法。由于企业全面预算所涉及的预算项目很多,不同的预算项目又有不同的业务发生特点和规律,因此,企业在实践中不能孤立地采用上述各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来编制每个预算项目的预算,而应根据自身的外部环境、内部生产经营特点和全面预算编制水平,并考虑各种编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对象,选择恰当的全面预算编制方法。(二)建立完整的定额管理体系。成本费用定额是科学编制预算的依据,目前很多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时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定额管理体系,缺乏基础的成本费用消耗定额或标准,使得在编制预算时缺乏有效的编制依据,导致部分预算由领导凭主观意志制定,这给预算编制的审核、执行与考核带来一定难度。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初期,应逐步开展主要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项目的预算定额标准测定工作;要从最基层的生产运营班组做起,建立健全各项成本消耗登记制度,积累和收集建立标准成本管理所必须的基础数据资料,通过抽样整理、定期更新等方式合理确定消耗定额;应对重点成本费用项目进行细化,通过跟踪写实、参照同行业先进水平、采集历史数据等办法,制定分项定额或评价标准。在全面预算管理推进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成本费用定额或标准是预算编制中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基础工作。(三)强化责任中心的预算编制。责任中心是预算的编制主体、执行主体和考核主体,其具有信息优势,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编制预算的优势在于:责任中心可以小到一个处室、一个班组,有利于每个员工参与预算编制,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预算的认同感;有利于逐级开展预算审核与质询;有利于对责任中心进行执行控制与考核。以责任中心为主体编制预算,不仅能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而且可以为预算审核和预算执行监控提供依据。————————参考文献:[1]潘爱香、高晨:《全面预算管理——整合四流,创造一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王璞:《财务管理咨询实务》,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3]王化成等:《全面预算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编制管理篇5

编制外用工管理办法一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完善机关的人事管理,保障临时工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结合我办事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办事处聘用的非占编工作人员。

第二章 聘用和辞退 第三条 党政办公室负责各部门临时工用人计划的申报,由党政联席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各部门拟聘临时工的岗位职数。

第四条 临时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辞退。

1、旷工或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三天,或一年内累计超过十天的;

2、组织纪律涣散,经常迟到、早退、无故缺席、上班干私事,受到单位负责人三次以上警示的;

3、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损害单位权益,造成严重后果以及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给单位造成极坏影响的;

4、违反工作规定或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直接导致国家集体财产五万元以上损失的;

5、有违法行为但不够刑事处分的;

6、政治信仰动摇,经常散布流言蜚语,参与非法活动或邪教组织的;

7、无理取闹、打架斗殴,严重影响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的;

8、不胜任本职工作,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均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的;

9、犯有其它严重错误或依照有关规定不宜继续留用的。

第三章 工资和福利

第五条 临时工工资由所在单位根据其工作岗位、个人技能、工作量确定标准并发放。同时,按规定为临时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年终根据党委、政府表彰奖励规定,结合临时工个人考核情况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七条 临时工在合同期内因公(工)负伤、致残或死亡的,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八条 临时工假期待遇:

(一)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为有薪假日;

(二)临时工的婚假三天,丧假三天(限直系亲属死亡),假期内发给工资;

(三)临时工生育和计划生育假与单位在编人员相同;

(四)临时工请事假不发工资。

第四章 管理和纪律

第九条 临时工由党政办公室负责管理,进行年度考核,临时工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机关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和义务。

编制外用工管理办法二一、学校聘用的临时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要求,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服从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二、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出勤,有事提前请假,主动与主管领导联系作好工作安排。缺勤天数工资按规定从当月工资中扣除,无故旷工者双倍扣除当日工资。

三、来校工作半年以后,可享受(不含教育局规定发放的补贴)因工作需要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学校发给加班补助,特殊工种可发放一定的劳保用品。

四、各类临时工,因工作性质不同,按各岗位规定的作息时间进行作息。寒暑假原则上无休假,安排值班。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安排休息。

五、聘用期间,若本人因病住院,一切费用由本人自理。

六、凡因工作失职,造成重大责任事故或严重经济损失的,学校要追究当事人责任并赔偿损失,直至辞退。

七、学校因工作变动需要辞退者,工作十年以上补发一个月工资。自动离职者,无论工作年限长短,学校不发任何补助。

八、每年年终,凡工作成绩显著、本人表现突出、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学校给予适当奖励。

编制外用工管理办法三一、临时人员管理办法

第一条目的

为使临时人员的雇用及管理有所遵循特依人事管理规则第二条规定订定本办法。

第二条人员申请

各部门有临时性工作(期间在三个月以内),须雇用临时人员从事时,应填具人员增补申请书注明工作内容、期间等呈经理核准外,送人事部门凭以招雇。

第三条雇用限制

(一)年未满16岁者不得雇用。

(二)经管财物、有价证券、仓储、销售及会计(除物品搬运、整理及报表抄写工作外)等重要工作不得雇用。

(三)雇用期间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四条雇用

(一)人事部门招雇临时人员,应填临时人员雇用核定表呈经理核准后雇用。

(二)临时人员到工时,人事部门应填雇用资料表一份留存备用。

第五条投保

在厂区工作的临时人员应由人事部门办理劳保投保后,始得入厂工作。

第六条管理

(一)临时人员于工作期间可请公伤假、公假、事、病假以及婚、丧假,其请假期间除公伤假外均不发给工资。

(二)临时人员的考勤、出差比照编制内助理员办理。

第七条终止雇用

临时人员于工作期间如有不能胜任工作,违反人事管理规则第十四、三十六条规定,事、病假及旷职全月合计超过4天以上,或工作期满,雇用部门应予终止雇用,经终止雇用的临时人员应填具离职申请(通知)单(其离职应办理手续由各公司订定)经主管科长核签后连同胸章送人事部门凭以结发工资。

第八条延长雇用

临时人员雇用期满,如因工作未完成,必须继续雇用时,应由雇用部门重填人员增补申请书叙明理由呈公司总经理核准后始得雇用,并将核准的增补申请书一份报总管理处总经理室备查。

第九条实施与修改

编制管理篇6

一、档案归档制度

一、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

1.公司在筹备、成立、经营、管理及产权变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列入归档范围。

2.公司各部门负责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定期交档案室集中管理,任何人不得拒绝归档。

3归档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准确、系统、签署完备。

4.归档文件材料必须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科研、基建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的真实内容和历史面貌。

5.归档文件材料必须层次分明,符合其形成规律,保持同一案卷内文件材料的有机联系。

6.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纸质、光盘、磁带、照片及底片、胶片、实物等各种载体形式。

7.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为正本,本企业编制的文件应附发文底稿。

8.归档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有相应的纸质文件材料一并归档保存。

9.非纸质文件材料应与其文字说明一并归档。

10.外文(或少数民族文字)材料若有汉译文的应与汉译文一并归档,无译文的要译出标题后归档。

11.为便于保管和利用,归档的文件材料用的纸张必须优良,纸面清洁,书写文件材料应用碳素墨水或蓝黑墨水,禁用圆珠笔、铅笔、红墨水、纯蓝墨水及复写纸等不牢固的书写材料。书写工整、图像、字迹清晰。

二、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参照企业档案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

三、归档时间:

1.管理性文件材料一般应在办理完毕后的第二年第1季度连同收发簿一同移交档案室归档。

2.凡专项工程、专题项目、科研课题等由发生部门将文件材料整理后经部门领导及项目负责人审定后向档案室移交归档。周期长的可分阶段、单项归档。

3.外购设备仪器或引进项目的文件材料在开箱验收或接收后即时登记,安装调试后归档。

4.工程项目在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接收归档。

5.每年形成的会计档案,由财务部及有关部门保存一年,在下一年的第一季度内向档案室移交归档。

6.电子文件逻辑归档实时进行,物理归档应与纸质文件归档时间一致。

7.荣誉档案由行政部收集整理后于次年统一归档。

8.声像档案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整理归档。

9.相关会议(技术会议、专题会议、年度工作会议),在会议结束后归档。

10.外出、出差考察材料由当事人在回来后一个月内整理归档。

11.变更、修改、补充的文件材料随进归档。

12.公司内部机构变动和职工调动、离岗时留在部门或个人手中的文件材料随时归档。

13公司产权变动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随时归档。

二、档案查(借)阅制度

档案借阅是档案室的日常业务工作,是档案更好地为生产提供利用服务的基本形式,为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特制订如下制度:

1.凡本公司有关人员,因工作需要借阅档案者,一般只允许在档案室阅档室查阅。查阅内容根据档案密级程度,取得相关领导签字,同时做登记。

2.本公司有关人员如有实际情况必须借出者,须办理相关手续,超过两天以上归还者,须经领导批准签字。但要如期归还。

3.借阅档案者应爱护档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不得擅自涂改、勾画、剪裁、抽取、拆散或损毁。借阅档案交还时,须当面查看清楚,如发现遗失或损坏,应及时反映给主管领导。

4.外单位借阅档案者,须持单位介绍信,且经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借阅,只限在本室查阅,一律不外借,且抄摘内容也须经总理同意审核后方能带出。

5.凡属不成熟的现行技术资料及保密文件一律不外借。

三、档案的保密制度

1.凡属密级档案,必须正确地标明密级,并妥善存放。

2.非综合档案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档案库房,库房门窗及箱柜应随关锁。

3.全体职工对密级档案、文件、资料均须严格执行企业保密规定,不失密。否则应追究责任。

4.凡查阅密级档案,均须办理审批和借阅手续,一般只允许在阅档室查阅,不得带出或复制,确属需要者须办理相关手续。

5.查阅人员对档案内容承担保密义务,违反规定造成后果者必须追究责任。

6.档案人员要忠于职守,认真执行各项保密制度。

7.定期对保密档案保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 理。

四、档案库房管理制度

一、档案入库检查:

1档案出入库房要清点、登记。定期对库藏档案进行清理、核对,做到账、物相符。对破损或载体变质的档案,及时进行修补和复制。

2.入库底图应批边分类装袋,照片、磁带等声像档案应存放入专用档案盒(袋)内。

3.定期对档案保管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做好记录,发现问题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证档案的安全。

二、档案库房管理:

1.档案库房未经许可,外来人员不得擅自进入。

2.档案柜、卷排列科学、合理、整齐、美观,便于调卷。

3.库房门窗须安装窗帘,库房内采用白炽灯且照度不超过100勒克期。

4.避免光线直射档案,更不能在烈日下曝晒档案。防止有害生物对档案的危害。

5.库房内应有空气调节和温湿度计等设施,及时做好温湿度记录,温度应控制在14度——24度,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

6.库内及库外应科学地安设温湿度记录仪表,库房应专门安装空调设备。

7.库房必须配备适合档案用的消防器材并禁止吸烟,定期检查,杜绝一切发生火灾的可能。

8.档案库房要做到八防:防火、防盗、防光、防有害气体、防潮、防湿、防虫、防尘。

9.对库藏档案应经常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10.每年9月定期对库藏档案进行一次抽样检查,掌握档案管理情况,为科学管理积累资料。

五、档案鉴定、销毁制度

1.根据《档案法》及《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编制本企业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其中会计档案见会计档案保存期限表。

2.保管期限分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介于两种保管期限,保管期限从长。

3.从档案的内容、来源、时间、可靠程度、名称等方面监别档案的价值。

4.档案通过鉴定,要求保管期准确,案卷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如果鉴定中发现档案不准确,不完整,应及时责成有关部门修改、补充。

5.销毁档案必须严格掌握,慎重从事。销毁前要造具清册、提出销毁报告、会同总工办核查、总经理审批。销毁档时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由鉴定小组指定人员会同保密、保卫人员销毁或监销,防止失密。

档案销毁时要有二人以上监销,并在清册上签字

六、档案保管统计制度

一、档案库房须与办公室、阅档室分开,并有防火、防光、防潮、防虫防尘、防霉、防盗和防高温等“八防”设施,以确保档案的安全与完整。

二、档案库房严禁堆放食品和易燃易爆物,严禁吸烟和使用明火。

三、建立健全档案的接收、移交、库藏、保管、利用和鉴定销毁等统计台帐。

四、做好档案接收、移交、保管、鉴定、利用各档案构成情况的准确、及时、科学的统计工作。

七、综合档案室主任职责

一、认真学习《档案法》,深刻领会上级档案部门关于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努力学习业务,钻研各类档案理论基础知识,充分掌握综合档案室库存档案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操作自如。

三、检查督促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收集管理的文件材料和立卷归档的诸多环节应严格把关。

四、组织档案网络成员进行业务学习,交流档案管理经验与体会,开展档案工作的检查评比,不断促进档案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定期向分管领导汇报档案工作,争取领导支持,做好档案工作计划的制订和落实。

六、组织制定综合档案室档案管理工作目标和发展规划。

七、负责综合档案与各部门分公司的工作协调。

八、档案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一、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档案法》和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以法治档,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本部门各项工作做好服务。

二、负责管理本部门的档案,做好各门类、各种载体档案的接收、收集、登记、整理、编目、保管、借阅。

三、积极做好档案的服务利用工作,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和参考资料,及时准确地提供利用。

四、做好档案的“八防”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五、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工作,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扩大档案的借阅范围,不得泄露档案的保密内容。

编制管理篇7

[关键词] 机构编制 实名制管理 档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构编制档案管理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档案工作信息化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可以利用其共性,互相促进。通过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促进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进程。

1.开展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客观需要

实现档案信息化,就是要实现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指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由机构编制部门在编制限额内使用编制,财政部门按照编制使用情况实名核定预算、核拨经费,共同推动实现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的一种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机构编制实名制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一方面为领导及时了解各单位机构编制整体状况,适时调整提供准确依据,为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先进的档案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解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机构编制管理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审批、核准、公示、督查、处理、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网络管理流程,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平台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办公自动化三大功能,切实管住、管好并用活国家有限的执政资源。

2.实名制硬软件建设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前提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使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以满足机构编制实际管理档案信息的需要。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一是整合资源。通过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约束机制,进一步确立机构编制的源头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实现机构编制数据资源的编制、人事、财政共管共享共用。二是管住底线。通过建立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的实名制,确保按规定和程序批准设立的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及事业单位等机构、编制和人员按既定规则运行,解决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的超编、超职数、混编混岗等问题,全面提升编制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三是辅助决策。通过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机构编制部门能够掌握更直接更准确的情况,能够更好地对人员编制进行描述、分类、核定和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参谋作用,从而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3.实名制队伍建设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客观需要,是传统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将全面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标准化和服务化。随着信息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档案信息服务主角的档案工作者,不再是以往的档案管理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创造新知识信息,努力培养自身具有更深层次、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以满足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因此,现代档案人员应由一般的管理者变为档案信息专家,由传统的“档案保管者”变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传播者”,成为档案信息建设的行家里手。尤其是推进机构编制人员信息计算机管理档案,通过实名制档案信息化管理,达到对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控制编制,压缩财政供养人员,有效杜绝“吃空饷”情况的发生,为监督、检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4.丰富实名制形式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基础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在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中,我们可以利用实名制档案管理,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

4.1依托账卡册,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目前,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其重点应放在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努力收集到归档单位以前产生的电子文件,又要切实实现与办公自动化的有效接轨,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以重庆市为例,从2001年开始,就开始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中建立实施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制度,凡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设立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一个机构建立一本管理册,并相应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编制管理卡(证)》,将编制落实到具体人员,实现了一人一编一卡。编制管理电子台帐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用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进行记账式管理,是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管理手册》和《人员编制管理卡(证)》由各单位保管,记录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主要职能、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等,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实际变动情况进行变更确认。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

4.2.扎实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网络的信息资源,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然后开展对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全文信息数据库,最后将所有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重庆市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机构编制实名制软件管理,在20个区县和少数市级部门积极推广使用了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软件(单机版)2.0版,有部分市级机关和近50%的区县采用EXCEL电子表格管理,丰都和潼南自行研发了实名制管理软件。这些软件库里设置了各个单位的机构属性、沿革、编制、人员性质、岗位设置等。实名制的软件化管理,带来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完善自己的实名制数据库,使数据统计更加准确,数据分析更加直观。

4.3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需要通过设计软件系统对所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个方面能够实行计算机的有效管理、控制,实现档案工作自动化。实名制网络数据库的建立,提升了实名制管理的实时性。根据中央对实名制管理的新要求,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以全市党委办公内网为基础,把统一管理、规范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系统建设之中,开始在全市推进网络实名制管理方式。到2011年,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全市统一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了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平台,把集管理、统计、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覆盖各个区县编办和市级各个部门,实现了档案信息工作网络办公自动化。

总而言之,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相辅相成,作为各区县编办,要抓住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大好机遇,与时俱进,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以开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孟世恩,王颖,何芳.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档案学通讯, 2004, (5): 29-32.

[2]《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管理学分析》刘为民[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07)03-0026-0

[3]雷慧,王斌.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创新与思考[J].宁夏大学档案馆.

编制管理篇8

一、严把关口,全面推行和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

总理在关于改革工作的讲话中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是新时期赋予机构编制工作的新要求,其根本目的是管住管好机构编制。而《机构编制管理证》作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记录一个单位的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级别、主要职责、编制配制、领导职数、实有人数和职工名册等情况的载体,是机关事业单位入、减、调整人员、核拨工资经费等业务的依据和凭证,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从源头管住管好机构编制,天桥区编办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与日常管理,以召开全区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培训会议,下发《天桥区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办法(暂行)》为契机,全面推行和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一是实行机构编制联络员制度。各单位明确一名机构编制联络员,具体负责实名制信息库的更新和维护工作,建立起上下联通的工作网络,为实名制管理工作提供人员保证。二是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定期维护制度。实行月报制,要求各单位将每月的干部调整、人员调动、新增人员、退休、辞职辞退、死亡等变化情况定期上报,新增人员的信息通过填写《天桥区新增人员信息采集表》进行采集,要求上报单位加盖单位印章和领导签字;减少人员的要求单位携带相关减编材料,确保增减有据可循。在实名制数据库定期维护的基础之上,要求单位同时更新《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三是明确财政部门把机构编制管理证核定的人员,作为拟定财政预算和核拨经费的主要依据。对未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不列入政府预算范围;对超编人员和擅自增加的人员,不予核拨经费。不见证不予增减,强化了机构编制管理证的作用。四是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查验制度。每年对各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情况进行查验,坚持“三核查、两一致”,即核查《机构编制管理证》上的编制数、实有人数、单位性质和人员变动;核查入编、减编手续;核查工资发放情况,做到《机构编制管理证》人员记录及构成和单位实际情况相一致,与实名制数据库相一致。对查验不合格的单位不予受理有关机构编制调整事宜。五是建立配合协调制度。在实名制信息库数据更新完善的基础上,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系统和《机构编制管理证》为依托,与组织、财政、人社部门实行信息衔接,构建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

二、创新举措,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与财政统发工资情况专项检查

为有效控制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规模,降低行政成本,减轻财政负担,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统发对账制度,天桥区编办严格执行监察部、人社部《行政机关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积极贯彻落实济南市编办、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创新举措,今年4月至5月,联合区监察局、财政局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证使用与财政统发工资情况检查工作,检查采取单位自查与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单位对照检查内容逐项进行自查,并写出自查报告,分别报送区编办、区监察局、区财政局。5月23日至5月30日,区编办、区监察局、区财政局成立联合检查组,采取座谈、听取汇报、实地查阅相关材料等多种方式,对全区38家机关事业单位和5家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了实地检查。

此次检查,共涉及全区财政供养机关事业单位223家,财政供养人员5647人,审核相关材料450余份。通过检查,对发现的个别单位存在实名制数据库信息与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不一致、更新不及时,实名制财政工资统发人员信息与机构编制管理证信息、实名制数据库信息不一致等问题进行了整改。为进一步建立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统发对账制度,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管理证的使用效益,规范财政统发人员工资发放程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联动,探索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长效机制

天桥区编办把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探索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协调配合约束长效机制为目标,制定出台了相关制度,使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一是形成在编委统一领导下的部门间协调配合、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从职责任务、会议制度、办事机构、办事程序与文件审批等方面,对相关工作进行界定,作为编委会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定工作意见,确保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规范运行。制定下发了[关于转发市编办、市财政局《关于转发省编办、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济天编办发[2011]16号),进一步严肃了机构编制与财经纪律,规范了编制使用审核与人员经费核拨程序;结合实际,适时下发《天桥区关于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协调配合约束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为加强协调配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三是拓宽渠道,确保良好的协调配合效果。对部门提出的机构编制调整事项,注重提前同组织、财政、人社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及时研究提出初步意见,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作者单位:济南市天桥区编办 E:TC

上一篇:标底编制范文 下一篇:机构编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