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0 04:27:39

编制工作计划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做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工作

1、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围绕加快职能转变、理顺关系、优化组织结构、提高行政效能、建立服务型政府等专题开展调研,全面分析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问题和弊端,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研究和探索我市市县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做好准备工作。进一步理顺全市开发区管理体制,对**出口加工区和柿竹园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进行整合。重点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稳妥推进我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规范其机构编制管理,并组织对县(市、区)城市管理与综合执法机构的设置进行调研。

2、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分类管理办法,控制和逐步减少行政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设置进行规范整合,调优结构,并对处理“假法人”、归并职能任务完全消失转移的事业单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办法,继续做好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职能确认工作,确保上半年基本完成集中审批,积极推进参照管理。根据全省的统一部署,适时推进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卫生、农业、水利等体制改革中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调整工作。

3、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安仁县召开一次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现场会,继续推进汝城县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要求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研究乡镇机构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减机构、减人员、减负担的同时,着力加强为“三农”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探索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能有效发挥的途径,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乡镇改为街道办事处的机构编制问题。继续抓好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数的控制管理,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上半年对各县(市、区)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开展一次督促检查,确保“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目标的实现。

二、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法规

4、深化对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在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中央编办、监察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以及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等法规性文件学习宣传的同时,着重抓好湘发[20**]27号文件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把机构编制法规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利用地方新一轮机构改革尚未实施的空隙,提出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机构编制管理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适应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修订,建立更规范的机构编制审核程序,更科学的机构编制决策机制,更有效的机构编制综合协调平台,更有力的编制、人员和经费管理相互约束手段。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严格执行规定的限额、标准和适用范围,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和程序,明确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编委、编办审批机构编制事项的具体程序和权限,加强对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设置的规范化管理;结合27号文件确定的下管一级制、实名和公开制、考核和评估制等一系列监管新举措,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机制,将机构编制管理列入对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和市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三、推进机构编制规范化、精细化、标准化管理

6、建立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管理系统。根据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全面推行。加快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使推行实名制工作与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紧密结合起来,与工资统发审核、公务员信息管理、电子政务专网等系统有机对接,与组织、人事、财政、监察以及政府信息管理等部门协同配合。

7、不断完善机构编制台帐。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台帐、实有人数异动台帐和编内人员花名册,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的审核登记工作,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册的使用,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管理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8、加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把机构编制统计工作列为机构编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管理的有效手段。建立统计季报、年报制度和机构编制信息监测机制;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积极为机构编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立统计问责制,杜绝填报虚假数据的行为,确保统计资料的真实可靠。

9、加强对机构编制标准的研究。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会同财政、教育和卫生等部门,开展对我市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各类医院机构编制标准的调查研究,完成全省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医院等机构编制标准的代拟定工作。

四、严格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10、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力度。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减少领导职数,控制机构编制”精神,开展对中央3个法规文件、湘办发电[20**]1**号以及湘发[20**]2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对新出现的超职数配备干部、超编进人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实施重点督查。超编超职数严重的地方要制定逐年消化的规划和方案,确保2010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和财政供养数相对应。要注重研究《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临时用工问题,切实做好清理和整顿工作,防止编外用工盲目增长的无序现象。加强监督举报电话和群众来信来访的受理工作,落实机构编制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加大对违规违纪行为的纠正力度。坚持开展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到位,切实维护正常的机构编制管理秩序。

五、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11、创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手段。研究探索加强事业单位法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全市登记管理机关电子政务建设和事业单位法人信息化建设,实施网上办公。积极为事业单位法人提供社会服务,同时,要加强对法人培训工作、法人协会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六、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

12、加强学习与培训。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统一部署,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继续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引向深入。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提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措施。加强机构编制业务培训,举办全市机构编制工作业务骨干培训班,开展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机构编制管理业务以及机构改革等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素质。

13、推进调查研究和信息工作。根据中央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的综合调研活动以及调研成果评比交流活动,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促进调研成果向工作决策的转化。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信息工作,办好《**机构与编制》信息专刊,推进市县两级机构编制网站建设,推行网上政务公开。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四、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要求,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各派出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初步计划,并及时上报公司审计处。审计处将依据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在统一平衡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公司领导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正式下发执行,并上报审计局(部)备案。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加强学习,找准宣传工作方向

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性、原则性、业务性很强,只有把握政策和原则并熟悉工作业务,才能找准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方向。

一是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学习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我办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健全了学习考勤、学习经验交流和学习检查考核等制度,从而保证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了每月2-3次集中学习,两个月办一期学习专栏,全体干部年完成30余万字的学习笔记和30余篇学习心得。这为宣传工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抓好理论学习。我们认真学习中央三代领导人和同志有关机构编制改革和管理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暂行规定》等,学习机构编制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制度及实施细则。通过认真学习,使全体干部充分认识到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到位,必须坚持正面宣传,抓住“改革---管理---服务”这条主线,弘扬开拓创新、勇于奉献、恪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全面有效促进机构编制工作。

三是抓好业务培训。一方面搞好轮训,选派人员参加省、州、县组织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搞好乡镇和县直部门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召开年初工作会、业务培训会、重点工作座谈会及开展电视宣传、张贴宣传栏、调研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营造机构编制宣传氛围,提升自身以及乡镇和县直部门负责机构编制工作同志的学习力。

二、强化职责,培植宣传工作力量

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动工作、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形式,机构编制部门必须群策群力,人人参与。

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年初,我们成立了宣传工作领导小组,主任姜华负总责,副主任彭宇旭主抓并负责事业机构编制宣传,副主任侯雪琴负责行政机构编制宣传,纪检员李孟冬负责法律法规和党风廉政建设宣传。将宣传工作纳入到单位岗位责任制中,制定了相关奖惩办法,要求全体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思想上重视,工作中抓紧,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把宣传工作抓好抓实。

二是强化干部职责。尽量营造人人关心宣传工作、个个撰写信息和理论文章的良好氛围。要求人人充当宣传信息员,规定每位干部年至少完成2篇信息和1篇调研文章。据统计,从去年七月到现在,全办共撰写信息30篇,撰写理论调研文章12篇。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有效发挥乡镇和县直部门在机构编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聘请乡镇和县直部门承担机构编制工作任务的同志为宣传信息员,要求他们积极主动配合搞好各自部门和单位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及时提供信息。在宣传工作中表现出色的部门和单位有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县畜牧局、泽家镇、芙蓉镇、灵溪镇、颗砂乡、万民乡、高坪乡等,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网络格局。

三、创新思维,讲求宣传工作特色

我们坚持机构编制宣传工作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新局面的工作理念,多角度、全方位抓好宣传工作。

一是突出重点。机构编制宣传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综合性工作,衡量这项工作的优劣,重要的一点是能否围绕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和中心开展工作。年初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已明确今年机构编制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机构改革和机构编制“三化”管理,我们今年的机构编制宣传工作就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来开展。今年3月,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向县编委会、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周云在常委会上对机构编制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机构编制工作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还将州机构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刊载在县级媒体《**情况》上,让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机构编制政策。同时,副主任彭宇旭与侯雪琴分别撰写了《抓好机构编制工作重在落实》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机构编制“三化”管理》,刊发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的“学习园地”与“理论研讨”栏目中。

二是抓住难点。当前,随着行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不断深入,机构编制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其中难点问题更需我们关注。在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抓住干部职工关心、期盼解决的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切入点。针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认识还不到位、制约机制不健全等难点问题,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以会代训、宣传标语、广播电视、发放资料等方式对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着力抓好对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培训工作。在实施编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一难点问题上,我们与相关部门一起,下基层认真地开展调研,并到州内其他县市学习考察,全面掌握信息,澄清底子,科学制定工作方案。

三是关注热点。编制实名制登记涉及到广大干部职工切身利益,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我们与县直部门搞好协作,突出宣传重点,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这项工作实施的透明度,满足社会各层面的信息需求,保障干部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求得社会各界对实名制登记工作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办4期培训班,对全县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分管领导和政工干部共计100多人进行培训。组织所有参训人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编制实名制相关文件,使全体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四是凸现亮点。我们及时捕捉工作亮点,交流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对典型经验进行剖析,从中发掘内涵,从事实中找出规律,从经验中提炼启示,不断探索机构编制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同时,广泛宣传机构编制工作中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做法和经验,增强辐射力,扩大影响力,展示机构编制部门的风采。今年工作的亮点主要有:干部学习中以老带新,较好地发挥了传帮带作用;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关注灾情,主动参与献爱心活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审查工作起步早,见效快,完成率达100%;为积极稳妥推进机构改革和强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编办人员分组分批开展工作调研等。

四、强化措施,注重宣传工作实效

我们以电视台、《**情况》及州编办创办的《自治州机构与编制》和网站为宣传工作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宣传信息的采集和理论文章撰写及上报工作。

一是夯实基础。我们配齐了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信息,始终突出一个“快”字,有效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

二是注重调研。为提高质量,我们注重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从一般性信息中挖掘报送深层次信息,努力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为机构编制工作开拓创新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提高了信息的采用率。上半年,共组织调研7次,做到人人参与,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三是讲求质量。上报信息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注重质量。我们要求所有同志学习信息采集基础知识,脑勤多想、嘴勤多问、手勤多写,在信息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每写一篇信息稿都要不断修改完善,从一般现象中总结规律性东西,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和多样的写作手法,以提高信息的质量,并力求一批信息精品。副主任彭宇旭撰写的《推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几点思考》、《念好“五字经”,当好信息员》,副主任侯雪琴撰写的《关于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几点思考》分别在《州机构编制信息网》发表,并在《中国机构网》刊登。

四是严格审核。机构编制工作政策性强,必须加强对信息的分析核实把关,力求所报信息准确无误。年初,我们制定了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在报送一般信息时,必须经分管副主任审核签发同意后,方可上报。重大信息报送,必须由编办主任办公会研究,报县分管机构编制工作领导与两办审核后,方能上报。进一步规范机构编制信息报送的工作行为,保证了机构编制信息宣传工作的严肃性。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编制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管理条例》市测绘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测绘工作意见的通知》渝府发〔2008〕34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渝府发〔〕102号)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一)主要成就。

基本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有力夯实了地理信息资源基础,为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起到基础性作用,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主要表现在测绘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得力,数字建设顺利推进,成果显著。

基本完成了市域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改造,1.基础测绘资源更加丰富。十一五”期间。建成了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和BC级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下同)网,完成了全市绝大部分二等水准网改造工作。完成了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的前期工作,实现了1∶10000比例尺数字产品全覆盖,完成了1∶2000和1∶500比例尺地形图覆盖目标。完成了千村推进、百村示范”新农村建设地形图制作和“一镇一图”项目试点。基本建成了1∶500至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地名、地下管线等数据库。更新了主城部分核心区1∶500数字地形图,配合国家更新了1∶50000比例尺数字产品。

颁布实施《市基础地理信息电子数据标准》编制完成《市地理空间信息内容及要素代码标准》基本完成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2.信息共享体系初步构建。十一五”期间。建成运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局域网,实现了基于政务网的政务地理信息服务,开通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网站,提供了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建立了分类分发服务机制,基本建成基础地理信息成果目录系统。

建成了市应急地理信息系统、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市综合市情系统、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重点应用系统。建成都市区城乡规划遥感监测系统、环保地理信息系统、120急救指挥系统等重点行业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工程。完成了国务院应急办“省级应急平台和城市应急联动技术研发与示范(市)建设工作。实现地理信息产品的多样化和社会化服务,3.信息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十一五”期间。出版了地图集》市主城区影像地图》等一批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图品种,建成“数字印象”等地图服务网站。

完成了市域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技术、基准站应用技术、低空遥感技术、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应用研究、三维仿真技术、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网格技术等二十多项应用研究。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获中国GIS地理信息系统,4.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丰硕。十一五”期间。下同)优秀工程金奖,市地图集》获“裴秀”金奖,市GPS综合服务系统、市城乡统筹规划信息支撑平台等十多个应用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工程奖。

市政府制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测绘工作意见的通知》渝府发〔2008〕34号)颁布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测绘体制建设日臻完善,5.测绘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市、区县级测绘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测绘执法队伍,设立了远郊区县(自治县)测绘行政管理机构,成立了测绘管理科。测绘机制保障进一步健全,新成立了市遥感中心、市地图编制中心和市GIS工程中心等测绘研究与工程机构,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规范了市测绘资料档案馆和市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站建设,加强了测绘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获得了国家测绘职业技能大赛团体和个人一等奖。

二)存在问题。

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因汶川大地震和资金不足等原因,全市测绘事业在取得一系列可喜成就的同时。部分“十一五”专项规划项目延缓实施,主要包括:水准网改造和似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项目、基础地理信息变化监测与更新工程等。二是现有测绘成果覆盖不全面,类型不齐,更新周期长,无法完全满足新时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强烈需求。三是远郊区县(自治县)与主城区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生产、应用服务能力方面差距大,测绘事业发展不均衡,统筹城乡测绘保障能力弱。四是目前我市测绘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辐射能力弱,差异化发展能力差,未形成完整的发展体系,行业规模化效应不强。五是测绘成果与地理信息服务社会大众的产品类型较少,地理信息的公共网络服务能力还不强,应用范围和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扩大。六是测绘与地理信息以及相关学科高素质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投入不足,高水平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三)发展趋势和面临机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不断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的更高、更迫切的需求,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市将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全力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五个建设、两江新区开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基础测绘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测绘事业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二是国家和市政府高度重视测绘工作,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市政府下发了渝府发〔2008〕34号文件,对测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测绘在统筹协调、管理监督、服务保障、应急救灾、维护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抢险救灾,群众日常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不同形式的测绘成果支撑。四是测绘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从信息获取手段,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服务广度与深度,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大大拓宽了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的应用服务领域。

二、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314总体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力保障城乡统筹发展和“五个建设,努力构建“数字健全测绘体制机制,增强测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服务型测绘、开放型测绘、创新型测绘,以建设信息化测绘体系带动地理信息产业化发展,以测绘公共服务推动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以地理国情监测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主要建设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完善“数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数字地理空间信息资源体系是全市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类信息资源按照地理空间进行整合和实现信息共享的重要基础。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等。十二五”期间,努力完成以下四项任务:

BC级GPS点和二等水准网的数据处理。完成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计算。2012年年底,1.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工程。继续完成二等水准改造工程5000公里水准测量。完成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基准点。可为用户提供自动、实时的厘米级至分米级三维地理坐标数据定位服务和毫米级平面定位服务,满足气象服务、地震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公共安全、应急救灾、资源调查和目标精确定位等多方面需求。

完善以主城为中心区域的为“一小时经济圈”服务的独立坐标系,全面推广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设以万州为中心区域的渝东北独立坐标系和以黔江为中心区域的渝东南独立坐标系,实现全市平面坐标系统的统一。同时,将我市现代基准建设纳入国家体系建设之中,发挥项目最大效益。

完成其他重点地区3.9万平方公里1次1∶10000比例尺彩色航空摄影,2.航空航天遥感资源获取、建库与更新工程。完成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区1.1万平方公里2次1∶10000比例尺真彩色航空摄影。完成其余一般地区3.65万平方公里1次1∶20000比例尺彩色航空摄影。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区每年获取1.1万平方公里0.6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其余7.55万平方公里地区获取2次2.5米分辨率卫星影像。结合遥感资源获取和更新,建立正射影像库、原始影像库、历史影像库、元数据库等数据库。

都市区400平方公里、区县及乡镇600平方公里,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更新工程。完成新测城市建设区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1000平方公里(其中。分别由各区、县(自治县)政府组织完成)新测“一小时经济圈”和万州、黔江区1∶2000比例尺数字产品8000平方公里,新测1∶5000比例尺城乡统筹建设地形图8.24万平方公里。综合利用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地面测量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数据共享合作等方式,更新市级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以及有关基础测绘产品,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区更新1∶2000比例尺数字产品2次,其余区县(自治县)规划区域更新1∶2000比例尺数字产品1次。利用现代测绘高新技术手段,完善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建设基础测绘成果库。

依托我市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4.专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建库与更新工程。开展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按照国家信息库建设的标准和规范,整合、改造本市地理信息领域现有信息资源,通过建设专题信息库和共享交换系统,形成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信息库数据中心,增强对全市宏观调控、监管和动态监测、预测的能力,促进全市资源环境信息的共享,为社会公众提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的信息服务。

形成以面向地理实体、分层细化为重要特征的公共地理框架数据。完成全市域范围的水系专题数据采集和建库,开展公共地理框架数据采集、建库与更新。对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加工处理后。完成覆盖全市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建筑物专题数据采集和建库,完成全市范围内通车道路的交通专题要素采集和建库,完成乡镇级的行政区划采集和建库,完成中心城区64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空间普查及建库工作,完成全市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的普查及建库工作。

二)进一步加快地理信息应用服务体系建设。

努力完成以下六项工程任务:十二五”期间。

完成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社会版建设。编制适合于各种网络服务的电子地图,1.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拓展地理信息服务领域。每年更新1―2个版本。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软件系统开发,每年增强软件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数据互操作、服务管理、地理空间分析、三维展现、统计分析、运维管理等功能,扩展各种二次开发接口,提高平台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结合全市信息化建设实际,2.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工程。十二五”期间。基础测绘工作开展较好的区县(自治县)开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和推广工作,实现国家、省(直辖市)和城市(区县)三级测绘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对外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务。

建立国情地理信息获取、变化监测、分析与成果完整的国情地理信息监测体系,3.地理国情监测工程。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程的试点建设。对地形、水系、湿地、地表形态、地表覆盖等地理国情信息以及道路、城镇等经济社会国情地理信息实施监测和统计分析,建设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农林水利、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监测评价系统,向政府各部门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学、权威的国情地理信息数据,实现测绘从基础地理信息生产、更新、服务到国情地理信息监测、分析与决策的根本转变,为制定我市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应对突发事件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利用1∶5000地形图开发全市域新农村建设系列地形图,4.统筹城乡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程。加大统筹城乡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力度。基本满足统筹城乡建设中的林权改革、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基本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规划、居民点布局规划设计和乡村交通规划建设等需要。继续推进“一镇(乡)一图”工程,完成全市约1000个乡镇(街道)地图编制。争取国家资金支助老、少、边、穷区县(自治县)和革命老区开展基础测绘工作。

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资讯服务。编制服务于政府工作的系列专用地图产品,5.地图编制工程。编制出版一批便民服务的地图产品、一批展现交通、旅游、购物、美食等各方面特色的专题地图和地图集。为政府部门政务工作提供高效的测绘服务。面向社会公众用户编制基于互联网的市公众版电子地图,开发三维影像地图、U盘地图、电子沙盘等多样化地图产品。

综合物联网、RFID射频识别技术)多源数据融合、时空变化分析、无线通讯传输等前端技术,6.高精度位置服务工程。基于市GPS综合服务系统的推广应用。研究提高市位置服务的精度和无线电波传播的准确度,建立实时在线调用的地理信息位置服务系统,为各类终端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务,全面提升位置空间信息的公共服务价值。

三)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测绘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不同空间、光谱、时间分辨率的高精度影像获取能力和相应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激光雷达系统,1.遥感装备设施建设。建成综合对地观测平台。快速准确获取地表各类地理信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三维空间数据的实时快速更新。

搭建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加强地理信息安全生产系统和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2.地理信息装备设施建设。建立海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网络一体化存储平台和面向实体的多尺度数据联动增量更新体系。建立新型地理信息产品制作系统、位置服务系统。

提供城乡实时定位及导航服务。3.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装备设施建设。建设兼容多种卫星信号、覆盖全市域的连续卫星定位综合服务平台。

建立地理信息无线通讯和数据传输系统,4.应急地理信息保障装备设施建设。建设系列低空飞行系统及数码摄影系统。搭建机动灵活、高分辨率、高性能的数码航摄获取与处理一体化平台,提升数据快速获取和应急处理技术装备水平,满足我市应急救灾与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快速更新。

四)进一步搞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加快市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1.建设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基地。十二五”期间。建立相关学科市级实验室,打造市测绘科技创新平台。完成办公、科研、生产和异地数据备份基地建设,完成市高精度测绘仪器检验场建设。与高校联合建立教学研究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测绘与地理信息学科科研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提升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各类高分辨率航空航天影像的快速处理体系,2.搞好测绘技术研发。建立市信息化测绘高性能计算处理系统。实现快速正射影像纠正等内业数据处理。针对海量遥感数据,开发专题提取系统,实现对专题要素的快速提取。建立多时态遥感数据变化分析模型,实现自动化的对比分析。建立多源多尺度的信息化测绘处理系统,实现对不同比例尺之间地理信息资源的自动化整合处理、数据配准处理和要素变化提取,为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更新及应用提供支撑。

建立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采集处理基地,3.推进测绘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提高地理空间数据快速更新能力。研发地理要素信息化终端采集工具。发展高新信息技术,加强“3S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集成创新,研究解决实时地方坐标测量参数保密、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终端GPS解算精度、定量遥感分析、低空遥感自动化解译模型快速构建、影像直接提取三维实体模型、虚拟现实场景构建与、海量数据空间化组织、空间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异构GIS平台、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大力提升地理信息服务能力。

结合建设发展实际需求,4.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国家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有关规定。与现行信息化相关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充分衔接,建立“数字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应用标准规范体系,包括地理信息内容、获取处理、存储与维护标准、自然资源与地理信息共享服务规范、地理空间数据产品技术规格和评价规定、地理信息数据可视化表达规范、开放式系统环境数据接口规范、地理信息共享服务计算机网络环境技术规范、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应用与存储的管理标准等。

五)进一步加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测绘成果质量管理及成果汇交、目录和提供使用管理,加强测绘市场监管,建设测绘行业诚信体系,创造良好的依法行政环境,保障我市测绘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健全统筹城乡的测绘工作管理职责,1.建立统筹城乡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测绘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测绘资质、地图以及测绘成果提供和使用等方面的统一监督管理。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新时期测绘工作面向全社会提供保障服务的特点,按照统一、协调、有效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自身建设,落实管理力量和工作经费,提高测绘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

强化区县级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健全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完善市级测绘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区县级测绘管理机构,切实解决测绘管理职能和工作力量不到位的问题,做到职责、机构、人员三落实,逐步形成职责清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测绘行政管理体系。

加强对全市测绘产品质量的监督检验,建立健全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高测绘产品的受检率,确保产品质量。

健全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审批程序,2.加强测绘成果管理。进一步加大测绘成果管理力度。加强涉及国家秘密的测绘成果管理,规范测绘成果使用行为,保障测绘成果开发利用,确保测绘成果既能及时发挥作用又能维护国家安全。

完善测绘成果汇交程序,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汇交制度。开展测绘成果汇交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和更新测绘成果目录信息,快速提供现势性强的测绘成果。

严格执行测绘成果提供使用审批制度,加强测绘成果开发利用管理。完善测绘成果使用单位保密管理制度,加强使用测绘成果和使用地理信息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单位的保密检查,确保测绘成果安全。

积极推进数据共享与交换工作,强化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加快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做好市级各部门和国民经济主要运行部门的数据共享工作,进一步促进市、区县(自治县)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建设互动,提高共享效率,扩大共享范围,转变共享模式,促进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

对从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加工、提供等测绘活动的企事业单位,3.加强测绘市场的监管。加大测绘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测绘资质管理。以资质管理为切入点。严把市场准入关。进一步规范地图市场,完善地图审核制度,严把地图审核关,确保地图的现势性和编制质量。进一步加大对地图市场及互联网网站登载地图的监管力度。加大测绘违法案件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无证测绘、超资质测绘、非法采集提供地理信息等违法违规行为及侵权盗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加大对地理信息产品、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房产测绘产品、地图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确保社会公众的利益。加强对测绘执法活动的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以及使用财政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测绘项目,建立测绘工程与地理信息项目承(发)包和招投标活动的备案管理制度。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建设项目。发包和招投标工作前,应当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减少重复建设。建立测绘单位信用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测绘执法监督,形成统一、竞争、有序的测绘市场。

加强测绘应急保障管理,4.加强应急测绘工作。完善市级测绘应急保障工作机制。有效整合利用全市测绘资源,提高测绘应急保障能力,为全市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提供高效的测绘保障。

编制测绘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标准和规范,5.加强公共服务管理。加强和完善测绘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建立畅通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开发满足社会需要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公共服务产品。

争取地理信息产业有关企业的税费优惠,6.支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将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积极协调工商、税务部门。并在国家有关法规框架下降低资质审核门槛,创造有利于中小地理信息机构良性发展的经营环境。鼓励产业实体积极利用测绘事业相关建设成果开展市场化推广与应用,加快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建立有效的测绘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法制体系,深化体制创新,强化能力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保障测绘工作健康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切实加强对测绘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把数字区域地理空间信息基础资源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测绘主管部门要加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有关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测绘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

将列入“十二五”测绘专项规划的基础测绘和地理信息项目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建立基础测绘的专项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基础测绘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经费投入水平。市级财政要继续加强对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测绘的支持。广辟经费投入渠道,对部分可由各专业部门承担或通过市场调节开展的测绘工作,应当采取财政支持、部门协作和市场补充的原则解决经费来源。

三)完善法律体系。

加快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共享、测绘成果管理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完善测绘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加强测绘与地理信息标准化管理和研究制定工作,健全标准体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框架下,制定适合我市实际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

四)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基础测绘管理。加强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和质量管理,进一步深化基础测绘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确保基础测绘任务的顺利实施。加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坚持依法理财,健全基础测绘经费的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测绘技术职称评审和测绘执业资格管理,建立测绘行业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完善测绘行业技术职称统一评审制度,逐步实现技术职称和执业资格双轨运行。

五)强化能力建设。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1.落实和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和异地转移就业管道,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机制。开展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

2.深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机构编制,充实人员,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等硬件设备;二是真实、完整、清楚的整理好参保农民各项基础数据,配合省厅搞好城乡居保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确保数据录入工作的及时、完整和准确;三是加强城乡居保监督落实工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预定目标。

3.继续深化社会保险体系发展。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个体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保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五险统一征缴工作取得新进展。优化工作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实施“一条龙”和“一站式”服务,大力推动社会保险工作。

4.加大政府帮扶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将小额贷款扶持对象延伸各类创业人员;争取政府担保基金落实到位,力争放贷量按进度完成;继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潜力,全面开展职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人才优先为本,抓好人事人才工作

1.研究出台适应新形势的人才政策。根据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借鉴省、市及先进地区在引才留才方面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县实际,研究制订引进人才及人才管理的政策文件。完善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以进一步优化人才的使用环境。

2.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根据我县人才需求信息,做好面向外省市招聘人才工作。采取人才交流会、网上招聘等活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办法,加大对各类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其他紧缺急需人才,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努力做好工资、退休审批工作。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工资福利文件精神,规范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做好全县工资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加强退休人员的审核审批管理工作。

4.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进一步探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加强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指导,促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顺利完成。

5.切实做好干部安置工作。积极探索干部安置办法,确保圆满完成安置任务。同时,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和省关于切实解决部分企业干部生活困难问题的文件精神,努力做好企业干部的稳定工作。

三、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抓好公务员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继续贯彻落实好公务员法及各项配套法规,积极推进非领导职务竞争上岗工作,健全公务员日常登记制度,推动公务员管理系统建设。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办法,严格公务员考核管理。

2.进一步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务员培训教育力度,创新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全面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公务员科学判断形势、善抓机遇洞察力,破解难题、抓好落实的操作力。

3.进一步健全公务员考核机制。根据省公务员法实施的相关配套文件精神,对我县公务员的年度考核工作进行细化、量化,通过年度考核充分反映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考核机制。

四、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进一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坚决打劫非法中介组织。规范劳动用工备案管理行为,宣传督促非公有制企业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集中力量对各类用人单位进行劳动执法大检查,重点查处用工不规范、拖欠民工工资和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等行为,确保社会稳定。

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二)以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一是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认真做好调研测算,研究提出落实好级别与工资等待遇适当挂钩、向县、乡基层党政主要领导实行工资倾斜的实施意见和适当向基层倾斜的办法,统筹兼顾好不同类型人员的利益。二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结合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专业技术人员按确定的岗位等级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实现基本工资的整体入轨。根据对事业单位津贴补贴的清理规范要求及绩效工资实施要求,针对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任务、特点,研究制定我市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实施办法。三是加强工资宏观管理。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研究制定职务(岗位)变动及调动人员工资确定办法、工作人员假期工资待遇确定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特殊岗位津贴补贴管理办法和工资总额、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研究新时期福利制度,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做好休假制度的落实和实施。加强工资管理和工资政策执行情况检查,发挥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多功能作用,规范工资统发运行程序,确保工资收入分配严格依规按纪进行。四是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省政府已批复我市规范津贴补贴方案,我们要按批复要求抓紧实施,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施规范制度。按下管一级的原则,县(区)方案的实施主要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各县(区)人事部门要抓紧部署,稳步推进,并统筹兼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研究制定津贴补贴规范实施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处理办法。制定“限高、稳中、托低”办法,科学调控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关系,力争三至五年后市、县(区)的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内。

(三)以加强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一是培养壮大我市科技顶尖人才群体。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突出贡献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和省级人选的选拔推荐政府特殊津贴人员选拔工作,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选拔范图。继续做好特贴专家的津贴发放和动态管理工作,健全特贴专家津贴发放与绩效评估机制。进一步发挥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作用。二是继续推进我市博士后事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企业的博士后工作,切实为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博士后工作站要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精神,加强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出站的管理,切实提高培养质量。做好博士后工作站的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博士后工作站设站规摸。鼓励已具备条件但仍未设站的企业,加强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建立博士后创新基地的形式开展企业博士后工作。要认真做好“百名博士*行”筹备活动,努力提高*凝聚人才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三是进一步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业绩和创新能力的导向原则,围绕巩固、完善、规范、提高的工作思路,推进我市职称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进一步加强评委库管理,继续遴选符合条件人员进入评委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我市新职业的发展情况,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服务领域,大力推进职称评审向农村实用人才和民营企业中人才延伸;严格评审条件,规范评审程序,提高评审质量。加强全市职称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继续加强对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的领导,落实第一责任人制度,保证考试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四)以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更好地推进人才资源配置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一是切实发挥人才资源宏观调控作用。继续研究和探索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加大基层和农村人才开发力度,完善出台新的《*市人才引进若干规定》,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引进高级人才为重点,继续有计划地组织企事业单位到省外招聘高级人才。切实抓好流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流动人员在我市非公经济领域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人事业务,强化流动人员档案规范化管理。二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监管。建立统一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资料信息库,并公开信息供社会查询。认真做好人才中介机构年检工作,充分发挥人才交流协会行业自律作用,努力促进人才服务行业健康发展。三是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依托市人才市场,继续办好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认真落实“三支一扶”各项优惠政策,出台《*市“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管理办法》,强化“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管理。为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选拔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就业工作,市拟出台《*市选聘高校毕业生进社区就业工作的暂行办法》。四是突出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提高我市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核心,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村教师、医生和乡镇站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开设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特色课程,组织专家、学者和继续教育志愿者送教上门。

(五)以做好海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为重点,着力提高我市利用国际人才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全市引智工作网络。有条件的县(区)要逐步建立引进海外人才智力的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分管或兼管引进海外人才智力工作。二是紧密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合作,以多种形式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前来教学和研究。开展多种形式面向基层的引才引智项目对接服务活动,增强引才引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大力度吸引留学人员来惠工作和创业。制定我市海外留学人员聚集计划,充分利用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百名博士*行”活动等平台,以及现有留学人员创业园聚集人才的能力,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到*工作和创业。四是有重点选派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出国(境)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我市人才培养。五是创造有利于海外人才干事创业的综合环境,提高我市参与国际人才资源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出台新的《*市引进留学人员暂行规定》,做好外国专家的管理服务工作。加紧筹建“*市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信息网”网站,增强引才引智综合效益。深化与海外人才机构的务实合作,切实把引进海外人才智力服务工作延伸到海外。

(六)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重点,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工作。一是坚决完成安置计划。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试考核安置办法,确保安置公平、公正、公开。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3号和中发〔20*〕8号文件精神,严格领导责任制,拓宽安置渠道,千方百计把计划分配的干部安置好。二是进一步做好自主择业工作。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充实和加强力量,做好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逐步形成自主择业干部自主作为、政府协助、社会支持的就业创业良好环境。三是进一步做好干部的培训工作。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结合实际对干部进行培训,对专业性强的工作岗位,尤其要加强培训。

(七)以提高人事依法行政能力和宏观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做好人事基础性工作。一是大力加强人事法制建设。认真做好人事系统“五五”普法规划实施工作,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做好全市人事系统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工作。进一步健全人事执法责任制,继续加强人事执法监督,及时纠正违法、不当的人事行政行为,维护人事公平公正。进一步做好人事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畅通相对人诉求表达渠道,妥善处理有关人事诉求,依法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广大人才合法权益。按照实施国家公务员法配套法规以及事业单位全面推进聘用制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做好相关实施办法的制定和有关规定清理工作。大力加强人事调研与科研,切实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二是大力加强人事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人才“十一五”规划实施工作,开展市人才“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检查评估。加强各项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加强各项人事计划管理,加强工资收入宏观管理,进一步规范工资基金和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办法,杜绝虚报冒领工资等“吃空饱”问题的发生。三是大力加强人事争议仲裁工作。进一步加强仲裁机构建设,开展人事争议仲裁工作业务培训,规范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办案程序,完善仲裁员管理办法,努力提高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的专业化水平。

(八)以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岗位设置步伐,一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去年省已印发了改革总体意见和模拟分类目录。各级人事部门在办理日常机构编制业务时,要根据分类改革精神逐步清理规范事业单位,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转为行政机构或将其承担的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明确事业单位类别,发展公益事业,为社会和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做好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事业单位的转制工作。根据中央要求,今后不能再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也不能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有明确规定、确有必要成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要严格按粤办发〔20*〕10号文要求报省编办审批。二是加快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稳慎推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建设。在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是我市今年人事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关系到我市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全市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专门工作组要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加快研究出台我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行业实施办法。市属事业单位要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要求启动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市局将与有关主管部门抓紧做好专业技术二级岗位和工勤技能一级岗位的审核工作以及市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工作,推动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各级人事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要求,加紧研究制定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办法,出台的实施办法必须报市人事局备案同意后再实行,不得超越市的实施方案规定范围自定政策规定。要针对全市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别多、工作岗位千差万别的特点,采取审慎态度,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做到积极稳妥、稳慎实施。要认真学习,吃透中央和省的有关文件精神,熟悉和掌握各项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岗位设置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三是加强督促检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各级人事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不按文件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事业单位,人事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对情节严重的要通报批评,并按人事管理权限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同时,要认真总结推广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试点的工作经验,研究完善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聘用制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事业单位改革的良好氛围。市局将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加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关业务培训和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力度,确保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开展。

(九)以认真总结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经验为重点,切实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准备。一是深入研究转变职能、理顺关系。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结合*实际,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转变政府职能的方向、重点和途径。研究各层级政府的功能和定位,明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和权限,进一步理顺各层级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党委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二是深入研究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从完善政府的整体运作功能出发,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科学配置政府职能,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完善政府组织体系。三是深入研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推进公共服务部门改革,整合管理和服务资源,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深入研究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明确界定各部门权力的边界、职权划分和责任关系,切实解决部门之间职责重叠、责任不清晰、部门利益化问题,完善行政协调机制,提高政府整体执行力。研究完善行政决策和行政执行机制,合理划分决策主体的权限,探索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适度分离。

(十)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体制改革工作。一是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按照党委、政府的总体规划,进一步落实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认真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提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改革模式,注意培养典型,为今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时起引领和示范作用。未列入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地方,也要按照试点改革的要求,认真研究乡镇“干什么、怎么干”这个重点,研究不同地方、不同类型乡镇职能的具体要求和履行方式,明确乡镇的功能定位,理顺乡镇与县(区)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采取财政预算约束、县乡联动、完善考核办法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要重点研究乡镇事业站所改革,建立农村公益新机制。在不违反有关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尽可能拓宽人员分流渠道,认真研究人员分流政策,重点解决好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坚决守住“两条底线”,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确保农村干部队伍和社会稳定。二是积极参与文化、卫生、司法、监狱、社区矫正、综合行政执法、社会中介组织、电子政务建设、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等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工作,做好改革创新涉及的有关部门职能转变、机构编制调整、制定编制标准等工作。需要强调的是,在指导和参与这些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改革,要注意与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相协调,避免为下一步改革设置障碍。

(十一)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手段为重点,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检查。一是严格机构编制审批。要继续贯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智理务例》以及中央和省关于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不同编制种类的使用范围,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目前,各方面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要求仍然很多,机构编制管理仍然面临很大压力。各级机构编制部门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在新一轮改革前原则上暂不审批新增机构编制,除特别急需的,一般不再办理,留待改革时统筹研究,为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法。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在全市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各地要认真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试点工作,加强对编制、领导职数使用情况审核,依托实名制研究建立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机构编制综合约束机制和机构编制政务公开机制。研究制定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编制管理意见,规范机关后勤服务人员管理。三是强化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去年下半年,市编办对全市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情况、中央编委下达行政编制通知中提出的“七个不得”落实情况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问题等三项内容进行了专项督查,从督查情况看,各县(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机关事业编制未完全核销,超编公务员难消化,超职数、超规格配备干部、条条干预现象较突出等问题。各县(区)要认真研究整改,尤其要做好机关事业编制核销工作,积极探索除自然减员外的其他消化超编人员的方式。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建立健全全市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网络。做好“12310”电话举报受理工作,抓好对典型案件的查处,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水平。四是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抓好事业单位法人年检工作,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继续推进事业单位网上监督管理工作,完善系统功能,搭建联合监督平台,加大对事业单位的联合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实地核查,重点对年检期间发现问题的事业单位、财政核补和经费自筹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制定和完善查询、监督管理等工作规范。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大力引进和补充各类人才。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争取放宽考核招聘条件政策、省市选派支援、面向社会短期临聘等多种途径予以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县灾后重建工作三月会战、四月决战和“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进一步抓好乡镇机构改革、县政府机构改革后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录(聘)用等工作。在编制和岗位空缺的前提下,认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招聘引进和各类志愿者的留用工作,让他们扎根*,建功立业。紧紧抓住浙江对口支援和与浙江安吉县人才交流合作的契机,基本满足灾后重建人才需求。

(二)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管理。严格执行《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及其配套政策法规,依法开展纪律惩戒工作,创新公务员考核奖惩机制,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做好公务员录用、调任、考核、任免、奖惩、交流与回避、辞职辞退、申诉控告等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做好我县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上报审批及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登记等工作。全面完成公务员培训各项目标任务。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认真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有效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抓好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学习和骨干培训工作。协助抓好工人晋升技术等级培训、考试等相关工作。结合浙江对口援建的机遇,围绕灾后恢复重建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工作力度,全年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次,评定农民技术职称200人。认真实施省、市新农村建设人才规划,完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

(四)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外专局、市专家管理部门的支持,争取全年实施引进1个外援项目。

二、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五)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引导。加强国家、省、市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六)充分发挥机关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尽可能拿出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的空缺编制,通过公开考录、公开招聘等方式,努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七)积极开展各类人才招聘(募)工作。根据需要积极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者”、“特岗教师”计划等招募工作,鼓励在我县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1个,完成100名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

(八)引导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县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进一步完善我县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激励措施,引导扶持8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九)大力加强人事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积极配合全市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公益性专场人才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会。对离校后未就业的困难家庭、零就业家庭和受灾严重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实施重点帮扶,优先推荐就业。

三、积极稳妥推进各类人事改革工作

(十)稳步推进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市编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按程序和时间要求做好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报批和实施工作。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水务体制改革工作。

(十一)加快实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整合机构、职能,理顺管理关系,积极推进农业、城乡规划、城乡交通、城乡绿化、城乡综合行政执法、基层劳动保障管理体制等改革工作。

(十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做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检查指导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在全面清理和规范津贴补贴和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础上,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做好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正常晋升工资工作。

(十三)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增强公开招聘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市有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奖励、考核、申诉等政策规定,进一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各类事业单位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的调研,摸清底数。

四、大力推进人事编制维稳工作

(十四)强化稳定工作三种意识。强化“稳定是第一责任”、“主动维稳”和“属地负责”的意识,认真抓好矛盾隐患排查和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十五)继续坚持“三不一少”目标不动摇。要带着深厚感情,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要经常分析形势,随时掌握动态,保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的社会稳定。要认真落实“五包”责任,切实做好“重点工作对象”的稳控工作,确保实现不进京、不赴蓉、不集访、少给县委、县政府找麻烦的“三不一少”目标。

(十六)坚守维稳工作“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小事可控”底线。切实解决人事编制方面的个案,认真抓好落实,做到不扯皮、不推诿,事事有交待、件件有落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要密切关注并妥善处理政府机构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和乡镇清退临时人员等工作中可能出现问题,认真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矛盾不汇聚、不激化、不上交。认真做好书记、市(县)长信箱办理工作,做到受理迅速、办理认真、回复及时,确保不出问题。

(十七)完善维稳工作制度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硬任务和首要责任,要切实抓好维稳责任制,强化稳定风险评估,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领导定期接访、干部定期下访等工作制度,保持本部门、本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五、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十八)严格机构编制管理。认真遵守和执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全省各级政府机构编制事项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委办发电〔2009〕8号)规定,坚持机构编制管理“四不准”要求,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检查。推进编制实名制管理和编制证(卡)制度,进一步做好行政机关消化超编人员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四川省机构编制管理软件系统》,建立相关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切实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十九)积极做好安置和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要创新工作举措,挖掘潜力,拓宽渠道,千方百计确保安置任务100%完成。切实做好干部培训和自主择业干部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二十)认真做好人事考试工作。完善考试安全专项应急预案,加强人事考试工作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严肃考风考纪,强化监督约束,坚决查处违反人事考试工作纪律的人和事,决不姑息,切实维护人事考试的权威和信誉。

(二十一)全力推进人事编制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实施《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规范各类行政执法行为。认真贯彻《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职责。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强化行政执法层级监督。贯彻落实《四川省行政复议决定履行及督察规定》,确保行政复议制度顺利实施。全力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案件办理工作、“五五”普法工作和人事争议仲裁工作。

(二十二)进一步加强规划和统计工作。做好“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评估,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针对人事部门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面积极开展调研,为“十二五”人事人才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使规划的目标任务符合实际,工作措施扎实具体,操作性强。加强人事编制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统计信息和统计数据分析。

(二十三)加强新闻宣传和信息调研。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创业、突出贡献专家、灾后重建援建人才的典型宣传和人事人才机构编制政策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策划,强化舆情监控,改进宣传手段和方式,切实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围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机构改革等重点工作、重点政策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开展专题调研和课题研究,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写作水平,不断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作用,为人事编制工作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十四)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和信息化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切实加强人事编制系统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全年公开政务信息条目占目标任务的100%以上,增强主动公开的自觉性,在本系统、本部门全面推行“阳光人事”、“和谐人事”。切实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做好自建网络的应用、适时更新、网站维护和信息安全保密等工作,抓好公文网上交换和自动化办公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推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二十五)切实抓好*县公共服务中心重建和部门联乡帮村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组织、协调、实施*县公共服务中心重建工作,按进度要求促进项目、资金落实到位,加快建设步伐。认真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联乡帮村及县城风貌改造工作任务,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帮扶工作按进度、按质量完成。

六、大力推进人事编制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二十六)继续开展好“一讲三懂三能五会”活动。坚持每周星期四集中学习制度,认真抓好“一讲三懂三能五会”(讲政治,懂法律、懂政策、懂规矩,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办,会学习、会调研、会协调、会计算机、会一门特长)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二十七)深入开展好“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人事干部新形象”活动。以学理论、学讲话、学文件、学业务,交流自学内容、交流心得体会的“四学两交流”为载体,推进理论知识大学习;以领导讲党课、专家讲理论、典型讲事迹,走访贫困党员和群众、老组工干部、建国前老党员,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的“三讲三访一教育”为载体,推进党性观念大教育;以开辟一个专栏、开展一次讨论、作出一个承诺、创新一条思路、形成一篇成果、开展一次作风整顿、组织一次成果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七个一”活动为载体,推进解放思想大讨论。通过活动的开展,促使人事编制干部能力和素质大幅提升,形象和作风大大改观,以实际行动树立组织人事部门和组工干部、人事编制干部公道正派、可信、可靠、可敬、可亲的良好形象。

(二十八)切实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工作生活习惯。认真处理好人事编制干部在政府机构改革期间既是实施者,又是改革主体的双重身份,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做到机构改革和人事编制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二十九)全面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要把加强效能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主动服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着力打造更有效能、更有活力、更具战斗力的服务型机关。要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逗硬落实效能作风建设“七项承诺”和“七严禁”纪律要求,与年度考核和个人绩效工资挂钩,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

(三十)不断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要按照省委提出的“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四个特别”要求,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把人事编制部门建设成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工作出色的部门。切实改进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开展好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和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断增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之间的凝聚力、亲和力,使基层组织建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为了切实做好2008年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整体功能和在促进企业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集团公司《关于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公司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现提出编制2008年审计工作计划的指导意见。

一、审计工作的总体思路2008年是公司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重要一年。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改革、调整、管理、创新、发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调整审计职能和人员结构,不断强化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工作思路、手段和方法,促进内部审计又好又快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审计监督工作,促使公司的工作方针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落实,为公司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加快发展服务。2008年的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风险为导向,以内控为主线,以维护企业权益、服务企业发展、增加企业价值为目标,突出重点,服务大局,讲求实效,实事求是,突出管理和效益审计,强化控制力与执行力的审计,严格财务报告合规性和真实性审计。加强事前和事中审计,在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体制的同时,着力抓好审计基础管理工作和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工作,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健全制度、增强内部控制执行力,有效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为公司扎实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服务。

二、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一)编制依据。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要以当年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与管理的中心任务为依据,同时结合各单位经营管理的风险评估情况及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求科学予以编制。一是要优先安排好制度规定的审计项目,保证制度规定的审计监督工作得以落实;二是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好相关审计监督工作,以促进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三是要贴近生产经营和改革、管理工作,围绕领导关心的重大问题选择和安排好审计项目,以促进公司经营管理和改革目标的实现,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要根据历史审计情况,对所属单位的财务和经营管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对风险较大的单位,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防范风险和完善管理。

(二)编制原则。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计划,要坚持“抓重点、求实效、留余地、上水平”的原则。1.抓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抓住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重点项目、重点环节、重点问题等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明年要把原油、成品油、物资装备的采购、化工产品以及节能降耗、节水减排,固定资产投资和主要成本费用等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2.求实效,就是审计工作计划要注重实效。要通过科学安排审计项目,抓领导关心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或典型性的问题,并注意坚持点面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审计在维护公司或企业权益、防范经营管理风险、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留余地,就是审计计划的安排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要与审计力量相适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计划既不能安排得太满,也不能安排得过松,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审计数量和质量的关系。4.上水平,就是审计工作要把加强管理、提高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在安排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把促进科学管理和提高水平作为审计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并选择、安排好有关审计项目和单位;另一方面审计工作本身要加强管理,健全制度,理顺管理关系,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工作水平。

三、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即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

(一)审计项目计划应围绕六大项目内容予以编制:1.经济责任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根据制度规定并接受人事部门委托予以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具体可分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两类,要逐步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2.管理和效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以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拟选择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及因素或围绕增收节支、防范风险等来安排。管理和效益审计既可以按专项安排,也可以按单位立项安排。3.财务收支或财务报告审计。此类审计项目应依据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对企业风险评估情况的目标,选择风险较大和审计间隔时间较长的企业开展。有条件的企业还可适当安排财务决算同步审计试点。4.工程及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各派出机构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可安排工程投资及检维修项目预(结)算审计。5.内部控制独立审计评价。此类审计项目应按照总部有关规定的要求编制并适时开展。此外,围绕领导关心的问题,可适当安排一些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项目。

(二)审计管理工作计划应根据属地单位审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和需要予以编制。审计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加强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管理基础工作方面的计划。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方面的计划。3.加强审计业务审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计划。4.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审计信息化手段方面的工作计划。5.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水平方面的工作计划等。

四、审计工作计划的编制要求,实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各派出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的要求,编制2008年的审计工作初步计划,并及时上报公司审计处。审计处将依据公司工作会议精神,在统一平衡审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编制公司的审计工作计划,报经公司领导或办公会议批准后正式下发执行,并上报审计局(部)备案。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根据《公务员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暂时规定>的通知》有关规定,经区政府研究,决定从2012年开始,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区有关部门应报送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实行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审批制度,规范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高度重视计划编制工作。编制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是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的有效措施,是推进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落实的重要举措。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编制工作,加强领导,根据各自的监管权限,制定好本行政区域内、本部门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并成为安全生产的一项长效机制。

二、要严格规范计划编制内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编制包括监管的对象、时间、次数、主要事项、方式和职责分工等内容外,还必须编制现场检查方案,对作业现场的安全生产实施监督检查。对生产经营单位现场检查方案重点事项包括:依法取得有关生产、经营、建设行政许可的情况;建立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规程的情况;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情况;从业人员受到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取得有关安全资格证书的情况;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的情况;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及时排查治理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情况;制定、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有关应急预案备案的情况等。

三、要及时报送工作计划。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有关部门2012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于2012年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后10日内前报送区安委会审批,由区安办对审批执行各有关单位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实施综合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督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的执行落实。对未能及时报送2012年度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计划的单位将进行通报,并由区政府领导对单位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编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加强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的管理,突出计划指导性,落实计划实效性,提高计划完成率,使公司重点工作得到全面的落实。并使之适应公司主客观条件变化的实际需要。为保证重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以下简称“计划”或“总结”或“计划和总结”)实现闭环管理,使编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1编报职责

1.1总经理

1.1.1负责审批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1.2负责审批副总经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版权所有

1.1.3负责审批各副总经理和综合管理部提交的绩效考核建议。

1.2各副总经理

1.2.1负责各自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的编报。

1.2.2负责审批和点评分管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2.3负责根据分管部门的月度工作完成情况提出绩效考核建议。

1.3各部长

负责组织编报本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4综合管理部

1.4.1负责根据经总经理审批后的副总经理和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组织编报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1.4.2负责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督查、检查、落实,并根据督查、检查、落实的情况,提出绩效考核建议,提交总经理审批后执行考核。

2编报依据

2.1计划

⑴年度工作计划拟定工作。

⑵检查、督查发现的需要组织改善的问题。

⑶各级领导临时交办工作。

⑷认为需要列入的工作。

2.2总结

⑴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

⑵各级领导临时交办而未列入月度工作计划的工作。

⑶认为需要在总结中体现的其他未列入月度工作计划的工作。

3编报类别

3.1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及分析。

3.2各副总经理、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计划完成情况及分析。

4编报责任人

各副总经理、各部部长、综合管理部

5编报程序

5.1各部门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各部门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交本部门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并由分管副总经理确认需列入公司月度计划的项目。

⑵各部门每月28日将经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报送综合管理部。

5.2副总经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各副总经理将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交总经理审批。

⑵各副总经理每月28日前将经总经理审批后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送综合管理部。

5.3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⑴综合管理部将各部门和副总经理的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进行综合,编写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

⑵综合管理部每月底之前将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及绩效考核建议送总经理审批。

⑶综合管理部将编制完成的公司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下发各公司各领导、部门部长。

6管理规定

6.1月度工作计划项目数量应控制在4~6项之间,按总分10分执行权重。项目分值权重由编报责任人自行分配,每项工作一般不得超过3分(含),也不得低于1分(含),可设定为1.5~2.5分。每分分值为60元。直接上级可对权重分值分配做出调整。

6.2对于所报项目为日常工作当中所必须进行的项目,一律视为无效项目,所分配分值视为0分。总权重分值按确认项目的实际分值核定。

6.3月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的编报必须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要求和进度完成(遇休息日提前)。每延期一日考核0.5分,从10分权重中扣除。延期三日(含)以上,视为未完成,权重分为0分。

6.4对虚报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行为,一经查实,除该项目权重分为0分外,另追加该项目权重分值一倍的考核。

6.5综合管理部将通过不定期的督查、检查,对月度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适时进行抽查,以督促相应工作计划的按时完成。

7除外责任

对于第6条各款行为的考核,如公司另有处罚决定时除外。

8其他说明

8.1本管理办法自2006年5月25日起实施。

8.2本管理办法由综合管理部负责起草和解释。

9附表

附表1:《月份工作计划》

附表2:《月份工作总结》

附表1:

月份工作计划

序号

工作计划项目

权重

责任人

是否公司计划

拟完成时间

1

2

3

4

5

6

编制部门版权所有

编制人

编制

日期

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经理

审批

附表2:

月份工作总结

序号

月度工作计划项目

计划项目完成情况

权重

责任人

完成时间

1

2

3

4

5

6

其它需要列入的工作项目完成情况

编报部门

编报人

编报日期

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绩效考核建议:

经理审批

绩效考核:

上一篇: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社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