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原因范文

时间:2023-10-18 03:48:05

事故原因

事故原因篇1

    1.人的因素

    规章制度不健全,职责划分不明确,部门之间、个人之间对工作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医疗事故。思想重视程度低,不按技术操作规程工作,违章操作是造成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精神因素,如医护人员情绪过度兴奋或压抑时,都会造成注意力难以集中,自身控制失常,导致差错和事故发生。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经验不足、技术能力差、缺乏协调能力者易发生事故,这一点在进修、实习大夫中表现尤为突出。有功能性缺陷或传染性疾病者,如色盲等,在特殊岗位上也容易造成医疗事故。

    明知自己业务水平低,不足以处理疑难或危重病人,但为逞能好胜、炫耀个人,未向上级医师请示即擅自行动而致严重后果者,应列为责任事故。例如,有个吞铁钉企图自杀的罪犯,经外科主治医生检查分析后,认定被吞下的钉子不长(一寸)、不锐,又有一定的重量,可以通过吃药使之从粪便中排出。但一位刚从医专毕业从事外科工作时间不长的医生,却不听上级医师的指导,擅自在晚上进行剖腹取针。由于他不熟悉消化道放射学的诊断,误认为其实在胃内的钉子在小肠内。然而在手术时却未在肠内找到铁钉;病人又因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否认吞钉,要求停止手术。医生在又急又恼之下竟打了病人耳光。此后病人吱吱唔唔,一时承认,一时又否认。医生吃不准情况,只好缝合腹腔,准备再行透视检查。后来虽在上级医师参与下取了了钉子,却给病人腹腔先辈了严重污染。事后病人控告医生一刀二开,要医生对腹腔严重污染及肠粘连后遗症负完全责任。

    手术与检查的唯一目的是治病救人,唯一的依据是病情的需要,而不是别的什么理由。要以社会主义医德和医学原则支配自己的行为,不能为自己练技术而滥施手术。有的医生为了拼湊某一科研课题的病例数,或探索新的检查方法,竟然不顾病人健康,在病人身上练刀、练操作技术或作实验等,以致造成严重重后果的,亦应作责任事故。例如,有位作腹腔镜检查而致死的女性病例,主诉低热、腹痛、血沉快2~3月,临床拟诊断为结核性腹膜炎。一位内窥镜医师因在100多例腹腔检查中发现,两例同样拟诊的二患者经镜检证实系卵巢癌,因而他也把这位妇女姓病人作为腹腔镜检的对象,以此充实其论文中的论据。但是不料病人在检查中死亡。事后临床讨论分析认为,死者原有的腹膜粘连应是腹腔镜检的禁忌症,故此病人死亡是在原有疾病基础上与医生违反检查指征硬作检查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2.机器设备因素

    检查、诊疗设备在设计、制造、安装过程中存在重大缺陷和隐患,会造成医疗事故,如我国不久前发生的高压氧仓着火特大事故,就是空调电火花引起的。调备超负荷、超龄运行,没有定期校验、维修、保养,也是事故发生的温床,如有些老式生化分析仪开机两小时后会发生零点漂移,造成测试结果失真,严重者可能导致医疗事故。设备无必要的安全保护装置,如漏电等都可能是造成医疗事故的原因。

    3.物料因素

    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医疗卫生材料等。药品制剂质量性能不符合要求,卫生材料和器械品种规格不配套不合标准,消毒不完全或二次污染都会造成医疗事故,医疗物资供应不足,品种不全有时也会威胁病人安全甚至死亡。

    男,27岁。因下腹痛伴有阴囊出现肿块已10小时入院,诊断为腹股沟嵌顿疝。术前血压14.66/9.33kPa(110/70mmHg),脉搏90次/分。以"1%普鲁卡因"60ml做局部浸润麻醉,8分钟后患者出现全身阵发性抽搐,每次持续1分钟,呼之不应,呼吸困难不规则,紫绀,血压11.33~6.67/4.0~1.44kPa(80~50/30~10mmHg),脉搏摸不清,不律不齐。即予鼻导管给氧,静注50%葡萄糖、葡萄糖酸钙,以后又给西地兰0.4mg,10%葡萄糖,20分钟后心搏停止,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通气。6分钟后心搏恢复,30分钟后自主呼吸恢复,以后按心脏复苏后进一步处理,包括降温、脱水、冬眠、防止胸水肿、止痉、纠正酸中毒等。一周后因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而死亡。事后发现,错取1%丁卡因当作1%普鲁卡因,共注入60ml.

    4.环境因素

    噪声、粉尘、烟雾、潮湿、缺氧、照明不足、放射源、交变磁场以及高低温环境会使人体自身调节困难,出现倦困乏力,严重时会损伤身体。危重病人,新生儿及老人的反应更加强烈。医院内昆虫、虱、蟑螂、苍蝇、老鼠等均可引起院内感染、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5.时间因素

事故原因篇2

(一)事故发生的原因

1.施工前没有进行认真研究

施工企业没有认真研究施工图纸、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和人工挖孔桩施工的规范和规程,没有认真研究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工艺过程,提不出或没有提出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或虽已提出,但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因而不能准确地对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措施交底,有的甚至不进行交底,人工挖孔桩作业人员没有安全指导措施。

2.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低

施工企业人工挖孔桩施工的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低,安全风险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操作技能差,容易发生误操作;他们缺乏救护知识,还会使事故蔓延、恶化和扩大。现场安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甚至是无的放矢进行监督,没有能力及时发现隐患、消除隐患,甚至无力排除隐患。

3.施工企业安全投入不到位

为了谋求效益最大化,施工企业舍不得投入。因此没有必要的防护手段或防护措施不可靠,没有监测孔内空气和有毒气体的仪器设施,孔内空气无法检测;没有通风换气设施,没有采取通风换气措施;没有设计孔壁的护壁设施,没有防流沙、涌泥措施;电动机具配电系统没有采用TN-S系统,且无安全电压,电线乱拉乱扯,甚至有现象。

4.管理原因

企业管理不善、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管理体制不顺、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同类事故多次发生。

(二)对策-人工挖孔施工本质安全化

1.施工准备的本质安全化

在认真研究施工图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地质情况和人工挖孔施工规范、规程,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着重针对工程地质、工艺过程、施工机具、降水方案及止水方法,成孔成桩的顺序及现场临时用电等,合理安排设备、人员和进度,配备防护设施和救护设施,做到没有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设施不齐全不施工。

对作业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告知他们岗位危险和规避危险的方法,并告知他们防护措施和监控措施不到位时有权拒绝作业。

2.安全技术措施的本质安全

为防止孔口地面人员掉入桩孔内,孔口要设有1m高的护栏,留有合理的作业口,孔口作业人员要系安全带,停工后孔口要加盖封闭;为防止作业人员上下孔时坠落,应配置适用和可靠的升降设备,同时作业人员上下孔要用专用吊笼,严禁用其他方式上下孔。为防止物体打击,孔内作业人员一定要戴好安全帽,孔口设置高出地面30cm的井圈,弃土和工具等放置在井圈外,且在孔口内设置距孔底2.5m高的防护罩,防护罩应由孔底人员操作,开启方便,便于吊运和防护。为防止坍塌和淹溺,首先是对地质情况复杂、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砂层或淤泥层厚等情况,建议修改设计,改用其他桩型。必须用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应有防流沙和涌泥措施,采用砼或钢板沉井的作业方法。降水方案要合理,要考虑到周围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及公用设施等情况,以免引起孔壁坍塌或对周围建筑物等造成损害。为防止窒息,必须对孔内空气随时进行仪器监测,同时配备通风机和足够到井底的通风管。根据监测的结果和孔底作业人员的需要,随时向孔内通风换气,复工前还应向桩孔内由下而上吹风10分钟;遇到有毒有害气体,应设法将孔内人员尽快送上地面,待清除不清洁源后再进行作业。为防止触电,人工挖孔施工必须采用TN-S系统供电,做到一机一闸一漏电保护器,用电系统必须符合《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05)。

3.人员的本质安全

人员本质安全包括人员思想本质安全、人员素质本质安全。人员本质安全首先要求企业负责人本质安全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贯彻“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安全投入,包括人力投入、财力投入和物力投入。要配备能满足本企业安全生产技术需要的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施工企业必须要有人工挖孔桩施工安全措施和保证措施实施的投入。同时要加强过程控制。人工挖孔桩施工条件艰苦,危险性大,要选用素质较高的作业人员。首先必须是身体强壮的年轻男性,对他们要进行体检,确认其身体素质满足孔桩施工需要。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安全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他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经考核合格后才准其下孔作业。同时要告知他们岗位危险、预防办法,发生危险时应采取的救护方法,赋予他们在施工环境不良时停止作业或拒绝作业的权力。

事故原因篇3

关键词:事故树分析;爆模事故;桥梁墩身施工;最小割集;结构重要度;概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U6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4-0092-03

在大规模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为有效防止路基沉降,一般在设计时多采取桥梁代替路基模式。由于铁路桥梁的荷载比较大,为保证受力,桥梁墩身设计比较高大。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省工期和工序,保证外观质量,多采取一次性浇筑。基于以上情况,在桥梁墩身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爆模事故,一旦发生爆模事故将严重影响墩身混凝土质量和工程进度,还会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本文以某铁路特大桥桥爆模事故为实例,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可能引起爆模事故的原因进行演绎和逻辑分析,以便在后续施工中对其进行控制,避免爆模事故发生。

一、事故树分析简介

事故树分析(Accident Tree Analysis,简称ATA)方法起源于故障树分析(简称FTA),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它是运用逻辑推理对各种系统的危险性进行辨识和评价,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深入地揭示出事故的潜在原因。用它描述事故的因果关系直观、明了,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既可定性分析,又可定量分析。

事故树分析一般过程。准备阶段,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以及所要分析系统的范围;熟悉系统并收集系统的有关资料与数据;收集、调查所分析系统曾经发生过的事故和将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故。事故树的编制,确定事故树的顶事件;调查与顶事件有关的所有原因事件并进行影响分析;采用一些规定的符号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事故树顶事件与引起顶事件的原因事件绘制成反映因果关系的树形图。事故树定性分析,按照事故树结构,求取事故树的最小割集或最小径集,以及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确定预防事故的安全保障措施。事故树定量分析,根据引起事故发生的各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计算事故树顶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各基本事件的概率重要度。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以及事故发生以后可能造成的危害,对系统进行风险分析,以确定安全投入方向。事故树分析的结果总结与应用,及时对事故树分析的结果进行评价、总结,提出改进建议,为系统安全性评价与安全性设计提供依据。

二、事故背景

某铁路特大桥202#墩中心里程为DK28+178.395,墩身设计高度17.25米,需灌注混凝土407.7m³。2009年9月10日18:00,经报检合格后开始灌注混凝土,至次日9:20,累计灌注混凝土361.93m³,灌注高度为15m左右时,模板突然垮塌,发生爆模事故。在模板顶部进行作业的7名施工人员随模板跌落,造成4人不同程度受伤。

三、事故树对该起事故的初步分析

导致这起爆模事故的原因很多,事故树分析法主要采用逻辑演绎思路进行分析。具体思路是以事故发生为顶上事件,逐步细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最小基本事件,并理清顶上事件、中间事件与基本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进行简单的布尔逻辑运算,并确定导致基本事件发生组合的结构重要度,以便为后续分析提供参考。

(一)绘制事故树

事故树绘制是否成功关系到结果的准确度,这也是事故树分析法成败的关键。国内对于爆模事故原因总结很多,也比较全面。本文在绘制事故树时直接参照引用部分,为调整绘图大小,基本事件类似的合并罗列,不再细化原因,未考虑人员培训、交底等常规管理因素。事故树绘图方法不再赘述,本起事故事故树见图1:

(二)最小割集

最小割集表示系统的危险性。求出最小割集可以掌握事故发生的各种可能,为事故调查和事故预防提供方便。最小割集的求法是采用布尔代数逻辑化简法。本期爆模事故的最小割集求法如下:

T=M1+X0+M15

=(M2+M5+M12+M8)+X0+(M16+M17+M21)

=…(计算过程不再详细表述)

= X1X2+X0+X5X4+X9X4+X2X8+X3X4+X7X4+X12X4+X6+X13X4+X14X4+X10X4+

X11X4

本期事故事故树的最小割集为

X1 X2:设计方案不可行,计算错误;未审核或审核不严;

X0:不可抗拒因素,如地震等;

X5 X4:长时间使用,锈蚀,保养不到位;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9 X4:螺栓未紧固或漏连;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2 X8:未审核或审核不严;浇筑参数选取不当;

X3 X4:材质不合格,偷工减料;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7 X4:随意修补;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12 X4:浇筑速度过快;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6:未及时发现;

X13 X4:初凝时间太长;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14 X4:超量浇筑;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10 X4:临时焊缝不满足要求;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X11 X4:浇筑过程中松动;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

以上最小割集显示最有可能导致出本起事故发生的原因组合,为后续分析提供相关思路和依据,也为预防事故发生提供防范措施的思路。

(三)结构重要度

结构重要度分析是从事故树结构上入手分析各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具体方法和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不再赘述。

本起事故的结构重要度计算结果为:

设计方案不可行,I(1)=0.038461538462

未审核或审核不严,I(2)=0.076923076923

不可抗拒因素,如地震等,I(0)=0.076923076923

长时间使用,锈蚀,保养不到位,I(5)=0.038461538462

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I(4)=0.346153846154

螺栓未紧固或漏连,I(9)=0.038461538462

浇筑参数选取不当,I(8)=0.038461538462

材质不合格,偷工减料,I(3)=0.038461538462

随意修补,I(7)=0.038461538462

浇筑速度过快,I(12)=0.038461538462

未及时发现,I(6)=0.076923076923

初凝时间太长,I(13)=0.038461538462

超量浇筑,I(14)=0.038461538462

临时焊缝不满足要求,I(10)=0.038461538462

浇筑过程中松动,I(11)=0.038461538462

结构重要度顺序为:

I(4)>I(0)=I(2)=I(6)>I(1)=I(9)=I(8)=I(3)=I(7)=I(12)=I(5)=I(13)=I(14)=I(10)=I(11)

事件名称是: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不可抗拒因素,如地震等=未审核或审核不严=未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不可行,计算错误=螺栓未紧固或漏连=浇筑参数选取不当=材质不合格,偷工减料=随意修补=浇筑速度过快=长时间使用,锈蚀,保样不到位=初凝时间太长=超量浇筑=临时焊缝不满足要求=浇筑过程中松动

从结构重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关监管和检验失效在本起事故事故树中的作用最大,也确切表达了人作为安全监管主体的重要性。

(四)概率分析

概率分析是根据所调查的情况和资料,确定所有原因事件的发生概率,并标在事故树上。根据这些基本数据,求出顶上事件(事故)发生概率。

此方法为定量分析,由于无相关确切资料对可能引起事故基本事件的概率进行确定,笔者如果主观臆断赋予各基本事件概率将严重影响准确度。所以本文不对概率进行分析计算。

四、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采用排除法,即对现场工人描述,相关资料的检查和物证的检验角度入手,对事故树中的原因组合进行排除,从而确定导致本起事故的最终原因。

(一)现场检查结果和描述

发生事故的202#墩墩身为素混凝土结构,采用27:1墩身脚手一体化模板,采用对拉拉杆方式固定。模板为某公司加工的新模板,经过设计检验和强度检算,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从以往使用情况来看,未发现不满足强度的现象。拉杆使用Φ25精轧罗纹钢,竖向每隔1米设置一道,横向每隔1.5米设置一道,检算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连接螺栓满足强度要求。

查阅模板、拉杆和灌注方案以及施工人员的培训、交底资料均符合要求。设计的混凝土坍落度选用16~18,现场混凝土坍落度实验表明,灌注用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以内,灌注记录显示灌注速度略大约1.5m/h,初凝时间6h。

混凝土灌注前,技术员检查后向监理报检,经监理检查确认,现场模板立模符合灌注要求,拉杆、连接螺栓完好无损。据现场施工人员称,爆模前听到一声响声,约3~5秒后模板倒塌,但在混凝土灌注、振捣期间未发现异常,无接连螺栓松动现象。

从现场取证照片可以看出,拉杆断裂,断裂拉杆附近的模板撕裂,底部混凝土已经初凝。

(二)分析判断确定原因

从上节中,我们看到,事故树中大部分组合已经被排除,仅留下灌注速度超标和模板、拉杆材质不合格、疲劳等基本事件。通过计算,灌注速度略大不会对模板和拉杆允许应力产生影响,模板和拉杆的设计允许应力和富余量满足2m/h的灌注速度。

事故原因分析将主要问题转向模板、拉杆材质。对撕裂口附近的模板材质和断裂拉杆进行取样送检,经检验,模板材质符合要求,拉杆强度不达标。不达标项目是疲劳试验应力幅平均值为153MPa,远小于规定的195MPa,抗拉强度平均值为368MPa,小于规定的大于等于400MPa。从材料自检情况来看,该批次精轧螺纹钢进场检验时抽检合格。

通过以上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本起爆模事故是由于拉杆疲劳或原材质不合格引起的,具体原因还需在做鉴定。断裂的拉杆见图2和图3:

五、结论

本文通过事故树分析对可能引起本起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排除,最后得出引起本起事故的直接原因。通过本文,结论如下:

1.事故树分析法的果因关系清晰、形象,对导致事故的各种原因及逻辑关系能做出全面、简洁、形象地描述,从而为事故原因分析提供思路和方向。本起事故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很快找出了事故发生的原因,相对其他方法而言,较为直观、形象。

2.从本文得出,监管和检验措施失效对事故影响最大。换言之,人的管理体系失控,引起事故发生的概率远大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是靠人员的管理使之消除。

3.本文直观的表明了爆模事故引起的各种原因组合,给预防施工爆模事故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4.事故树分析法是针对一个特定事故作分析,而不是针对一个过程或设备系统作分析,因此具有局部性。它要求分析人员必须非常熟悉所分析的对象系统,能准确和熟练地应用分析方法。对于复杂系统,编制事故树的步骤较多,编制的事故树也较为庞大,计算也较为复杂,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带来困难。要对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必须事先确定所有各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否则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柏泉,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罗云.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事故原因篇4

[关键词]井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建议

中图分类号:TE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40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正在致力于石油勘探等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并把其作为进行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钻井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比较隐蔽的地下工程,其存在诸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因素,是一种高风险的作业。在实际的钻井过程中,由于对于岩层结构的认识不够清楚,所以在进行决策是往往会出现失误,这样就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事故的发生。所以,为了保证井工程的顺利进行,使井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可能诱发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1 井工程常见事故的主要原因

井工程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由于其受到地质条件因素的主观影响和对井工程的主观的决策,这两方面是导致井工程常见事故的主要原因,并且这两方面始终影响着井工程的进行。只有对影响井工程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尤其是地质方面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规避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 地质条件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质条件会给井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同的难题,例如,地下岩层的多样性和压力的复杂性,就及其容易造成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造成井作业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工程的进度;由于地下不同深度的地质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容易造成井作业的平台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地下复杂的地址因素是天然存在的,是人类无法改变的,但是在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地下复杂的地质因素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避免井工程事故的发生,保证井工程的顺利进行。

1.2 工程的影响因素

由于井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和井工程存在很强的隐蔽性,所以进行井作业的过程中,其主体思想就是“安全第一”。但是某些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往往会不顾那些危险因素,而在施工的过程中持铤而走险和明知故犯的态度,以至于在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危险事故频频发生。由于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地质资料的不熟悉或者对地质条件的分析不全面,导致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井喷和井漏事故。并且,由于对井工程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盲目性大、员工的责任分工不明确和工作没有章法可循的情况的发生。种种以上的工程刚方面的因素,给井工程的顺利进行留下了很深的隐患。

2 井工程常见事故原因与预防建议

2.1 卡钻事故

在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卡钻事故的发生频率最高,主要是钻柱在工作的过程中被地质段卡住,造成钻柱不能正常继续工作。由于卡钻的原因不同,所以卡钻事故主要分为:缩径卡钻、落物卡钻和坍塌卡钻等,且卡钻事故多在下钻、进钻、循环钻井液和接单根等过程中发生,并且,若是钻柱落井,也会发生卡钻事故。

若是发生了卡钻事故,首先要对发生的原因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于处理问题。在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保钻井液的正常循环,使井筒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在卡钻的事故中出现水眼堵塞或者环空的情况,就很容易造成钻井液的循环功能丧失,从而造成爆炸松扣的情况的出现,导致井坍塌,并且出现这样的事故记忆造成卡钻事故处理的难度。所以,一定要确保井筒和钻井液保持循环畅通的状态;其次就是一定要保证钻柱的完整性。一旦卡钻事故发生之后,一定要非常注意钻柱的提拉和扭转,特备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小于钻柱的最大拉伸长度和可扭转的圈数。一旦卡钻被拉断或者扭断,对于卡钻的打捞难度就会进一步加大。

2.2 井喷事故

井喷事故指的是底层的物质流入井筒,导致井内的钻井液间断或者连续喷出,若是喷出的过程不能进行控制,就会造成井喷事故的发生。井喷事故的发生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井喷事故对工作人员的财产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一旦发生井喷,就很容易造成钻井的报废和人员的伤亡。井喷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对底层的压力变化不了解或者是由于钻井液的井内压强降低。井喷事故一旦发生,可以采取地面灭火压井和打定向救援井压井的办法。

2.3 井漏事故

井漏指的是水泥浆液或者钻井液渗入底层的现象。井漏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钻井液的压力过大,造成了底层出现了破裂,以至于形成井喷。一旦发生了井漏,钻井液的池面就会降低,返回量减少。若是井漏事故严重,就会破坏钻井液的正常循环,从而造成井喷事故的发生。在处理井漏事故中,可以采复合堵漏、泥浆堵漏和改良钻井液性能等办法。

2.4 钻具断落事故

钻具断落事故在井工程中发生的频率也比较高,造成钻具断落的主要原因是操作的不规范和钻具的质量不达标以及工程的管理力度不够等。若是钻具断落的事故处理不及时,极易引发事故的进一不恶化,从而增加事故处理的难度。

2.5 落物事故

在井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落物事故发生比较普遍,常见的有钻台工具落井、段刀片落井和测斜仪落井等。主要的方法就是打捞,一般借助打捞筒或者打捞杯进行打捞,但是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井工程出现的事故的诱因比较多,其发生的事故处理也比较复杂。所以,在井工程事故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学、安全、经济的原则,最大程度的降低井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一旦有井工程事故的发生,首先要对事故的原因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把井工程事故的影响降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夏巍巍,姚林,张占龙.探讨钻井工程常见事故及发生原因.《科学时代》.2013年2期。

事故原因篇5

随着技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给人类带来文明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经历的灾害事故更为严重,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危及人类的生存。事故灾害的产生,使人们对安全问题日益重视。这其中建筑行业受其自身的生产特点影响,不安全因素多,危险性大,在全世界来说都属于事故多发行业。以我国建筑业为例,建筑施工事故在各行业事故中仅次于交通、矿山,居第三位,属高风险生产经营行业。建筑业的安全事故带来的灾难,促使了人们对建筑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和对事故控制理论的重视。研究和分析建筑工程多发性伤亡事故的成因,探索预防对策和措施,对建筑企业施工中减少事故的发生、保证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对建筑业安全概念有两种认识

一种是狭义的认识,把安全与技术,生产相脱节,认为建筑安全工作就是工人作业时带好安全帽,系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为防止人员和物体从高处坠落架设好安全网,做好临边洞口的防护。这种认识危害极大,导致建筑企业领导忽视安全生产,弱化企业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致使一些老、弱、病、残和文化低的人员走上安全管理的工作岗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随意简化,事故隐患不断增加。另一种是广义的认识,即安全与技术、生产相结合,安全贯穿施工全过程中,实际上安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从管理角度讲包括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监督管理,文明施工,事故的处理和安全教育培训:从专业角度讲包括拆除施工,爆破施工,塔吊等大型器械的拆装,脚手架的搭设,模板工程,基坑支护,物料吊装及外用电梯,施工机具和施工用电等。这些都是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范畴,忽略那一方面都将影响人的安全.安全问题非常重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全面贯彻国家、行业和地方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的控制施工伤亡事故的发生。

二、建筑安全事故与安全的关系

(l)对安全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安全就是无事故、无危险,称绝对安全观。另一种安全是指客观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低于允许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状态,称相对安全观。现代安全观点认为:安全是系统运行过程的状态描述量,是和危险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过程的状态量。安全就是系统在一定的功能、时间和费用约束下,使系统中人员和设备遭受的伤害和损失为最少。由此可见,安全是相对的。这种“可接受的危险水平”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公认,即系统的危险性应该达到社会允许的危险水平。“社会允许的危险水平”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状况。

(2)工程建设安全和事故是密切相关的。对安全的管理,客观上对事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控制。对事故的管理和控制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对提高系统安全状态水平和系统安全管理有一定的效果。减少事故的发生是安全管理的目标。工程建设安全事故控制主要是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身伤亡事故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损失进行控制。安全与事故是相对统一的,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希望发生任何事故,但事故总是在人们被危险因素控制不力而突然发生。进行安全管理不是处理事故而是在生产活动中针对生产的特点对于生产因素采取管理措施,有效的控制不安全因素发展扩大,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以保证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

三、建筑安全事故调查分析

目的是弄清事故情况,在管理和技术各方面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划清事故发生的责任等,提出整改措施,吸取教训,预防类似事故发生。调查分析的任务是:

(l)查清发生的经过。通过现场留下的痕迹,空间环境的变化,对事故见证人及受伤者的询问及对有关现象的仔细观察以及必要的科学实验等方式或手段来弄清事故发生的前后经过,并用简短文字准确表达出来。

(2)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从人的因素、管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机器设备本质安全因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找出事故原因是事故调查分析的主要任务。

(3)分清事故的责任。通过事故调查,划清与事故事实有关的法律责任,井对有关责任者提出处理建议,包括行政处分,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吸取事故的教训,提出预防措施,防止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这是事故调查分析的最终目的。

四、建筑业安全事故类型划分

(l)高处坠落:所谓高处作业是指操作者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主要是在建筑物和构筑物结构范围以内的各种形式的洞口与临边性质的作业,悬空与攀登作业。操作平台与立体交叉作业,在主体结构以外的场地上和通道旁的各类洞、坑、沟、槽等的作业,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应作为高处作业来对待,并加以防护。如脚手架、模板安装与拆除、各类起重吊装作业等,均应按高处作业的要求进行防护,避免作业人员从高处坠落。

(2)触电事故:电是施工现场各种作业的主要的动力来源,各种机械、工具等主要依靠电来驱动,即使不使用机械设备,也还要使用各种照明。近年来触电事故也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设备机械、工具等漏电、违章使用电气用具、对在施工现场周围的外电线路不采取防护措施等原因引起的。

(3)物体打击: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物体从上面落下来,击中下面或旁边的作业人员即产生物体打击事故。凡在施工现场作业的人,都有可能被击中,特别是在一个垂直平面下的上下交叉作业,最容易发生此类事故。

(4)机械伤害:主要指施工现场使用的木工机械,钢筋加工机械、电焊机、搅拌机、等电动工具等在使用中,因缺少防护和保险装置对操作者造成的伤害。

(5)坍塌事故:主要是指在土方开挖中或深基坑施工中,造成土石方坍塌;拆除工程、在建工程及临时设施等的部分或整体坍塌。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大土方开挖遇降大雨时最易发生塌方。

五、建筑业安全事故主要原因

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两种不同性质的原因对事故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现详述如下。

(l)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在时间上最接近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直接引起事故发生的各种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

(2)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是多层次来自事故本源的基础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类:

1、人员因素

主要指建筑人员的素质。

①工人的教育因素。我国目前的建筑业队伍普遍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再加上建筑施工企业对工人的安全知识培训不足,工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

②工人的身体状况。操作者身体有缺陷,视力或听力有障碍,或者由于长期缺乏睡眠导致的焦躁、紧张、心不在焉等精神状态。

2、技术因素

包括勘测、设计、施工和使用等环节。

①勘测有误,地基处理不当。如盲目套用邻区资料,钻孔布置不足,个别隐患未能查饱和土用强夯法;打桩未打到持力层,深基坑支护不当,地基土受干扰又未重新夯实等出

②普遍存在的情况是设计时间紧,为设计失误留下了隐患。如套用己有资料而又未结合具体情况;计算中漏算;设计方案未考虑施工过程会遇到的意外情况。同时,设计任务的繁重导致设计人员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样就加大了设计失误的可能性;盲目依靠电算等。

③施工质量差,不达标。施工组织设计有问题;施工马虎,偷工减料;技术人员不熟悉设计意图,擅自修改设计;施工不遵守规程,不能达到质量要求;不合格材料进场控制不严等。

④装修、改建及使用不当。装修改建中随意破坏结构,留下严重隐患;使用过程中随意加大荷载,改变结构用途。如阳台当库房用,一般民用住房改为娱乐场所等。

3、监理因素

监理是政府提倡的监督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工程监理机构同施工队伍和迅速发展的建设市场相比,不能满足需要。同时,监理队伍中也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监理队伍跟不上建设需要,许多地区甚至大量聘用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

4、管理因素

这是一个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无证设计、施工,有章不依,违章不纠,或者是纠正不力;违反基建程序,赶进度;工程发包非法肢解分包,监督不到位;申报手续不全,施工前未取得许可证,边设计边施工;从业人员资质、施工机具不够,或者借用资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松懈或不为施工人员办理危险作业意外伤害保险。

六、结论

事故原因篇6

关键词:煤矿 电缆 火灾事故 原因 预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电缆被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供电线网中。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复杂,电缆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因此电缆事故频发,据统计,近年来电缆火灾事故愈加频繁。井下电缆火灾事故具有隐蔽性强、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施救困难、毒害性大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影响到煤矿井下的正常生产,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因此研究煤矿井下电缆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电缆防火措施,防止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对于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关于矿用电缆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特殊,属于半封闭空间,井下巷道错综复杂,电缆遍布在各个巷道内,井下一旦发生电缆火灾事故,由于电缆燃烧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将随着风流波及整个下游区域,对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鉴于上述原因,《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六十七条规定“煤矿井下必须选用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阻燃电缆”。

阻燃电缆是指在规定试验条件下,试样被燃烧,在撤去试验火源后,火焰的蔓延仅在限定范围内,残焰或残灼在限定时间内能自行熄灭的电缆。根本特性是:在火灾情况下有可能被烧坏而不能运行,但可阻止火势的蔓延。通俗地讲,电缆万一失火,能够把燃烧限制在局部范围内,不产生蔓延,保住其他的各种设备,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原因

由于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井下电缆发生火灾事故不仅有其自身的原因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2.1 使用非阻燃电缆

非阻燃电缆的主要组成材料是聚氯乙烯,当它被点燃时,产生大量的燃烧热,并且不会随着外部火源的消失而熄灭,还会继续燃烧,使火势蔓延。因此非阻燃电缆一旦着火,就很难熄灭,引起矿井火灾事故。因此,《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要求煤矿井下必须使用阻燃电缆。但是在现实生产中仍有一些煤矿,有其是私人小矿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仍然在井下使用非阻燃电缆,导致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给矿井生产带来严重的危险性。

2.2 电缆绝缘老化

电缆绝缘老化是由材料性能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造成的,其原因大体有以下三点:

(1)长期的承担负荷发热,使得绝缘变脆,化学性能降低;

(2)电化学腐蚀,由于电缆部分存在的小间隙造成气隙放电,产生氧化物质造成腐蚀;

(3)所处环境的腐蚀,地下的杂散电流,含有化学腐蚀的气体或者液体。电缆绝缘老化如果不及时更换就很容易引起火灾事故, 甚至引起煤尘和瓦斯爆炸等更严重的事故,影响到矿井的安全生产。

2.3 电缆长期工作在过流状态下

过负荷和短路故障都会造成过流现象,在过流状态下工作的电缆,温度会随着过流的增大和时间延长而升高,其本身的绝缘能力也会下降,容易造成漏电或短路故障,引起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井下电缆过流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没有按照设备负荷容量选择电缆规格,使用电缆截面较小,电缆长期工作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过负荷运转会使电缆温度升高,加快电缆绝缘材料的老化速度,造成绝缘性能下降;

(2)电气设备安全保护配备不齐全。很多矿井为了保证持续生产,井下电气设备不设置相应的过流保护装置或者把设备中带有的保护装置甩掉不用,或者过流保护整定值过大,在发生过负荷或者短路时,过电流保护装置不能及时动作,使电缆长期工作在过流状态下,温度持续上升,引起电缆火灾事故;

(3)电缆工作在潮湿和煤尘飞扬的环境中,长期得不到维护和保养,造成本身的绝缘材料老化,导致绝缘性能降低,或者受到外界机械力的作用,导致绝缘层破坏,引起漏电和短路故障。

2.4 电缆接头故障引起火灾

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延伸,需要使用的电缆长度也需要不断增加,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煤矿企业往往将两根甚至几根电缆连接起来使用。电缆接头是电路中最薄弱的环节,成为一个故障点。煤矿井下空气湿度一般会在95%以上,电缆接线盒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潮,很容易引起电缆绝缘击穿,形成短路故障而着火。

3、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预防措施

3.1 选用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的电缆

在选用电缆时必须选用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阻燃电缆,在下井前认真检查其是否有损伤部位,并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电缆进行各项试验,只有试验合格的电缆才能投入使用,真正做到“不合格不下井”的要求。

在选择电缆截面时,一定坚持“就大不就小”的原则,主线芯的截面应满足供电线路负荷的要求,并考虑一定的裕度,以满足今后适当增容的要求。

3.2 做好电缆接头细处工作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接线盒的选用应与电气设备的性能相符合,电缆与电气设备相连接时必须使用齿形压线板( 卡爪) 或线鼻子, 以防止因压线松造成接地或短路故障。

不同型电缆必须经过符合要求的母线盒、接线盒或连接器进行连接,不可直接连接。同型电缆之间直接连接时应符合工艺要求及相应技术标准, 避免因接线工艺差造成一相接地或相间击穿故障。

3.3 做好井下电缆的定期维护工作

煤矿企业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对电缆使用及维护情况和煤矿电气设备的完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定计划对在用电气设备和电缆进行定期维护检修,做到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避免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

4、结语

引起煤矿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原因多种多样,电缆问题只是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表面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电气设备保护功能不健全。只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设备安全使用,定期维护,才能减少煤矿井下电缆火灾事故的发生,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1.

[2] 袁庆国,吴钰晶.浅析煤矿井下电缆着火事故防范[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

事故原因篇7

在我国目前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建设背景下,各类交通枢纽、大体量房建工程、 大型市政工程、地铁车站及车辆段等建设工程,在给我们的城市化做贡献的同时, 建设施工阶段的深基坑工程也在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一个个难题。深基坑工程由于受到建设环境及工程项目的唯一性、特殊性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极易造成基坑工程的安全事故。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减小对环境破坏程度和遏制深基坑工程中的事故发生,已经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建筑领域同仁们非常重视的课题。

本文通过对深基坑工程事故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深基坑工程事故的支 护结构体系破坏的六种形式。针对深基坑工程出现的事故,按责任方进行统计分 析,列举了勘察方失误、设计方失误、施工方失误、监理方失误和投资方的管理 失误等几类事故原因。

通过对深基坑结构体系的破坏形式分析,以及对建设工程参建各方的责任分 析,对建设中深基坑的支护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总结,最终提炼出目前深基坑施工管理的一些要点。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破坏形式,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551.4 文献标识码: A

绪论

1.1选题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层建筑大量的建设和市政工程(如 地铁工程中的车站、地下通道)对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使基坑工程向更深、更大的方向发展。但在其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难度加大、基坑开挖与支护工期长、现场施工条件复杂等原因,产生了很多安全事故和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遏制基坑工程中的事故发生以及灾害损失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这就使得建筑工程领域对深基坑工程事故因素进行着力研究,在工程项目各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控制。

1. 2课题研究的动机

目前建筑施工各领域的地基基础工程逐渐向深和大发展,而近年 由于深基坑工程引发的较大事故也时有发生,深基坑工程是施工中经常面对的重要分部分项工程,对深基坑工程进一步研究是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课题。

1.3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针对深基坑工程的事故因素进行研究,使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并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以达到以下目的:

1、提高深基坑工程的安全化程度

2、实现对深基坑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控制。

3、建立安全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最好的依据。

1.4课题研究的意义

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因素分析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降低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

2、帮助决策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

一、概述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设计和施工管理不完善的原因,我国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率较高,其中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比例更高。这些基坑工程事故主要表现为支护围护结构的破坏,基坑内塌方、大面积的滑坡、基坑周围道路的开裂或塌陷等等[1]。

首先,根据查阅和收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事故,将基坑工程的事故进行了分类;而后,对造成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原因按不同的责任方(投资方、勘察方、设计方、施工方和监理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二、深基坑工程事故的统计分析

通过两个渠道来收集深基坑工程事故实例,一是已出版的关于基坑事故分析书刊。如唐业清[1]、曾宪明[2]和王曙光[3]等深基坑著作。二是收集论文集、手册中发表或引用的工程事故实例[4]-[6]。

按责任方的不同对收集的250个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实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以下的统计数据,如表2.1所示。

表2-1深基坑工程事故责任方统计表

从上数据可以得出:首先,由于施工方施工引起基坑工程事故约 占54%,其中包括施工质量差、不严格遵守施工规程、治理水的措施不力、随意修改设计、管理混乱和缺乏本地区施工经验等诸多因素。为了确保深基坑工程的安全,选择施工单位时考虑施工单位的资质是 深基坑工程施工关键的一环。其次,由于设计不当造成基坑工程事故的占总数的34%,其中包括不遵守规范的相关规定、支护方案选择不当、支撑结构设计失误、荷载取值不准确、土体强度指标选择失真、 锚固结构设计失误、设计人员缺乏经验等。另外,建设单位的管理约 占5%、监理方监督方面的占2.8%、基坑工程勘察方的事故有占3.7% 左右,也要引起各责任方的重视。

三、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分析

1、深基坑工程事故破坏形式分析

深基坑工程事故一般是是因支护体系的破坏而导致影响相邻筑物及既有市政设施的使用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发生破坏。粗略地将破坏形式分类如图2-1。

图2-1深基坑工程事故分类图

支护体系破坏形式一般很多,破坏的原因往往是几方面因素综合 造成的,将其分为六类。

a、支护结构整体失效。当围护结构插入深度不够,造成边坡整 体滑动破坏,如图2-2(a)所示。

b、围护结构断裂。围护结构不能以抵抗土压力形成的弯矩时或 者围护墙体承受弯矩变大,产生围护折断破坏,从而使围护结构折断 造成基坑边坡坍塌。如图2-2(b)。

c、支撑系统失稳破坏。对于支撑式围护结构,支撑体系强度不够或稳定性差,对拉锚式围护结构,锚拉力差,造成围护体系破坏。如图2-2(c)所示。

d、踢脚破坏。拉锚式和内撑式围护结构,当插入深度不够或者坑底压力很小和土质差时,易造成围护结构踢脚失稳破坏,如图2-2(d) 所示。

e、基底隆起破坏。基坑内外土体的高度差产生的压力差,外侧土体向坑内方向挤压,造成基坑底部的土体隆起,引起围护体系失稳 破坏,2-2(e)如图所示。

f、坑底管涌破坏。当基坑渗流引起管涌时,被动土压力将会减 小,以致丧失,从而造成围护体系破坏,如图2-2(f)所示。

(a)支护结构整体失效;(b)围护结构折断:(c)支撑体系失稳破坏;(d)踢脚失稳破坏;(e)基底隆起破坏;(f)管涌破坏图2-2围护体系破坏的基本形式。

基坑破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也可能同时由几种原因共同引起的,但破坏形式往往是几种形式的综合。因为坑底隆 起造成破坏也产生整体失稳和墙体断裂破坏;围护结构断裂造成破坏 也产生踢脚破坏,有时也产生基坑隆起破坏;踢脚破坏也产生基坑隆 起和整体失稳现象。

2、深基坑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为了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大城市的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地铁车站、隧道等工程的大幅增多,深基坑工程也随之不断增多。深基坑工程既涉及到土力学强度问题和变形问题,又涉及到土体与支护结构之 间的相互作用问题。通过分析,把事故原因归纳为以下的原因:

(1)投资单位的原因

a未对深基坑工程项目进行前期的详细规划,只是盲目进行申报,建设条件不成熟,致后期施工无法顺利完成。

b没有严格审查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的资质条件,就选随意选择实施单位,造成深基坑工程的各个环节都出现问题。 c深基坑工程项目没有严格地按照工程建设程序进行办理,没有按规定办理有关报建程序,没有办理必须施工许可证和质量安全审批以及监督手续,致使深基坑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失控,造成重大事故。 d任意发包深基坑工程项目。施工资质不够的施工单位专业技术水平低、管理能力差,无法应对基坑施工中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最终造 成深基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e对深基坑工程过度地压低设计费用,使得设计中存在不少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方面考虑不周;对深基坑工程施工,则是过度压缩施工时间,施工则偷工减料,造成深基坑工程重大的质量安全问题。 f只是盲目套用以前用过的深基坑工程支护方案、图纸,而不请设计单位进行支护设计,结果造成深基坑工程的安全事故。

(2)勘察单位的原因

勘察数据资料及其结论是深基坑设计的基本依据,所以勘察数据不准确、不详细甚至是错误,必然会引起勘察结论偏差和错误,势必决定着深基坑支护工程存在着安全事故问题。勘察存在的问题是: a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勘察单位越级承包勘察基坑工程项目。因专业技 术能力有限和设备不足,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不够,而造成勘察数据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结果会造成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b进行深基坑工程勘察时,未认真仔细地对工程场地进行实地勘察, 只是套用附近建筑物以往勘察数据资料,往往提供的数据和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对设计和施工造成误导,结果会造成质量安全事故。 c没有按照规范和工程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勘察方案,随意减少勘察内容、范围和勘察取点数,忽视专门对水文地质进行勘察工作。d在一些地质的特殊情况下,进行深基坑工程勘察时,没有附加新勘察项目。

(3)设计单位的原因

设计是深基坑施工前很关键的一环,对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有着决定性影响。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a一些设计单位根本不具备相应的设计资质,越级承包设计项目。 b由于深基坑工程涉及的专业面比较广,一些设计人员没有相应足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很难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图纸。 c有些深基坑工程设计人员在对工程现场环境不熟悉的情况下,在地 形、水文地质资料不完整的条件下,主观地进行设计构思、盲目地照 搬别人的资料图纸,或随意套用以前的设计方案,草率地画出施工图。 d深基坑支护方案的设计选择错误。如:盲目地套用支护结构方案、支护结构方案不符合开挖中对周围环境保护要求、支护方案选择根本不符合支护要求。

e进行设计时计算误差大。例如:土体强度指标值失真、设计荷载取值不当和对地下水处理考虑不当。

f设计单位屈服于投资方或施工方的要求压力,随意修改设计方案。

(4)施工单位的原因

施工阶段是深基坑工程质量和安全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施工现场 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密切接触的环节,如能较好把控施工阶段,则可以发现和修正前期的失误;反之,这一阶段也会隐藏大量的质量安全问题:a—些未取得相应施工资质的施工单位,参与深基坑工程的施工项目。 因施工能力有限,而造成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 b施工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随意更改设计方案和施工时偷工减料。使施工开挖、地下水处理、支护结构等工序中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引发重大的工程安全事故。c在进行深基坑工程施工时,未严格遵守施工规程而造成施工方法不 当。例如:基坑没有分区分层开挖,造成开挖高差过大;基坑暴露时 间过长,未进行垫层的施工,引起支撑结构产生过大的变形,发生基 坑事故;施工过程中各工种工序之间协调不周,引起深基坑工程事故。 d治理水的措施不力。深基坑施工中,处理地下水是一个难点,因土质与地下水位的不同,基坑开挖和支护施工的方法也随之不同。对地 下水的处理是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关系到是整个工 程的成败。由地下水引起在深基坑工程事故数在深基坑工程事故中占很高的比例。对地下水处理不当,有时还引起地面沉降,对环境造成 不良影响。为确保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必须对地下水进行有 效处理。e施工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施工是一项新技术,具有成本小和成 效大的特点,是利用施工中所获取的岩土工程信息反馈用以指导调整 施工的工作。因为施工过程中可获得大量工程信息和资料,所以,深 基坑工程施工中,进行安装各种监测仪器,来采集施工中的地质信息 (地下水位、水质、岩土体的变形、土压力的变化等数据)。根据这 些信息及时调整设计,反馈到施工中,一方面可保证施工安全,另一方面可使设计优化,消除安全隐患,实现工程安全。

(5)监理单位的原因

监理人员在施工时应对施工方的施工进行质量和安全的监理。其存在的问题有:

a缺乏相应的监理资质的监理单位,或监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对业 务和监理职责不熟悉。

b未配备必要的监理设备和设施。监理配备的设备不齐,无法全面而又到位地进行监理工作的开展。

c监理人员未履行好监理的职责。某些监理人员安全意识不高,工作不认真负责,对施工中错误的施工行为和违规作业未及时制止。或忽视了对建筑材料的检验,使劣质的建材进入深基坑工程施工里。忽视 对设计质量的严格审查,使设计的安全隐患带到施工阶段里,造成施工时的安全事故。

(6)深基坑监测的问题

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对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起决定作用,贯穿在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监测也对深基坑工程的安全起决定作用,所以对于超深、超大的深基坑工程,监测是重要和必需的。其事故的原因主要有: a在深基坑施工工程中未进行必要的监测。建设单位为节省成本,未埋设基本的监测仪器和工具,未安排必须的监测工作对深基坑工程安全检测,仅凭工程师对深基坑工程安全进行肉眼检查,埋下安全隐患。 b深基坑施工工程中监测不合理。投资方与施工方虽然设置监测工作,监测内容却不合理,不能构成真正的监测网络体系,没起到监测 深基坑工程安全的作用,导致深基坑安全事故的发生。C现场各参施单位人员对监测数据分析能力欠缺,有时不及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有些监理监测到危险却不及时报警;有些监测单位因 检测失误而对监测数据作假。都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

结 论

每一项单位工程都有其独立性、特殊性和唯一性,对于较大单位(单项)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深基坑工程来说,“安全”无疑是每一个建设者头顶悬着的利剑,然而,这样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且地表以下的土层是千变万化的,虽然现在有高科技的勘察手段,但在开挖之前 谁也不可能对图层的变化完全预判准确。深基坑工程事故一般是由许 多不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甲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与深基 坑工程的安全均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按照规范的程序实施每 一个步骤,尤其是在施工阶段,各方加以协调配合,有可能将许多失 误化解,从我部案例可见,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可防、可控。

参考文献

唐业清等.基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曾宪明,林润德,易平.基坑与边坡事故警示录[M].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01

王曙光.深基坑支护事故处理经验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刘建航,侯学渊.基坑工程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江见鲸,龚晓南,王元清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98.

程杰华.基坑工程的事故原因分析[J].土木与建筑

作者简介:王金友,(1981年10月生,男,河北省衡水市人,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

事故原因篇8

起重机;事故;分析

【中图分类号】[TL38+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017-01

1事故概况

2012年8月5日,在某码头, 有1台40t门座起重机进行定期检验时,司机协助检验人员先将起重臂上升,升到最小幅度位置后开始下降起重臂,在起重臂下降约20秒后起重臂断裂,从起重臂上掉下24根斜腹杆。该起事故除导致该门座起重机损坏外,还造成1名员工受伤。

2现场勘验

3事故原因分析

限位控制器轴与变幅钢丝绳卷筒轴的连接销已脱落在右侧的机台地面上,且已锈迹斑斑,说明起重臂上下幅度限位失效已有较长时间。

起重臂防后倾支撑顶块与防后倾支撑接触时,起重臂的角度为78.1°。在制造厂家图纸和计算书中查得起重臂根销至回转中心距离为2.75m;当主副吊钩在幅度为22m时,起重臂的角度为72.6°(起重臂过仰限位应动作的角度)。该事故发生时起重臂处于75.8°。从勘验结果可见起重臂防后倾支撑顶块与防后倾支撑曾经多次发生碰撞。

下主弦杆在防后倾支撑顶块附近受撞击力作用下受拉,而在正常受力时又受压,在拉压交变载荷的作用下产生疲劳,材料微裂纹扩大,形成裂纹,在防台风将起重臂放下和扳起过程中,加大了裂纹的扩展。而上主弦杆在防后倾支撑顶块附近受撞击力作用下受压,多次以后产生局部屈服。

事故发生之前,变幅钢丝绳曾在卷筒上继续走2.5圈的痕迹。根据变幅卷筒名义直径φ1180mm,变幅钢丝绳倍率4,得到出事前A字架变幅定滑轮轴与起重臂变幅动滑轮轴之间的距离曾是40.78m(出事故时的长度2.5圈钢丝绳长度的1/4)。这说明此时起重臂已发生变形弯曲现象。

起重臂整体在防后倾支撑顶块附近出现向下弯曲变形;防后倾支撑顶块位置处的主弦杆轴心向下弯曲,偏心变形量达到100mm;防后倾支撑顶块位置处的主弦杆管壁被严重压扁,管壁与管壁之间的空隙只有24mm。变形位置处的起重臂在以上各节起重臂、吊钩和钢丝绳的自重以及变幅钢丝绳的拉力,根销的支反力作用下,先出现两上主弦杆在变形位置处的屈曲,出现两上主弦杆的弯折变形和断裂;当两上主弦杆断裂后,下两主弦杆也在裂纹和焊接热影响区处断裂。在起重臂往下放时,整机出现抖动,此时4主弦杆已经开始屈曲,屈曲到一定程度后起重臂的下坠速度就越来越快,直至破坏。

起重臂在主弦杆都断裂后起重臂前部在变幅钢丝绳、主副吊钩和起重臂自重的作用下以一定角度向下坠落,直接撞击圆筒支撑,使起重臂在斜腹杆位置被劈开,其中左侧半片仍与前部连接,右侧半片因弯折角度过大被折断掉落。

4事故结论

起重机起重臂变幅限位控制器轴与变幅钢丝绳卷筒轴的“铁丝”连接销脱落后使变幅上下限位失效。在小幅度作业时没有相关人员监护导致起重臂防后倾支撑顶块与防后倾支撑相撞击,使起重臂主弦杆严重压扁。上主弦杆产生局部屈服、下主弦杆产生早期裂纹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起重机“幅度、角度、起重量等显示装置”长期处于失效状态是导致该事故的主要原因。而“铁丝”连接销脱落后,使用、维护人员缺乏日常维护检查也是该事故发生的原因。

这次事故的发生说明起重机的使用单位平常维护保养的重要性,司机的正确操作和责任心也十分重要。这给起重机的管理部门也敲响了警钟,说明要加强对起重机的维护保养工作监督。

参考文献

[1]霍一夫 一起重机械倾覆事故原因分析[J] 《安全与健康》 2010.11期

[2] 孟艳云 一起牵缆式桅杆起重机倾覆事故原因分析[J] 《港口装卸》 1994.05期

上一篇:事故预防范文 下一篇:医疗事故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