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4 05:53:13

思政教学

思政教学篇1

(1)这是高中政治学科自身特点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学以致用,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求树立的质量目标来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授课中必须把书本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如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的生活周边以及自身的思想实际。否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和讲解,学生就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原则要求。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因此,教师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在各个方面充分渗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江苏新课程改革着眼于当前社会生活和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增强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时政材料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和变化,时政教育的推进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的推进,从而打破45分钟课堂时限,使高中政治课程由枯燥乏味的空洞理论说教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师生共同参与。

(3)这是高中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日趋成熟,接触社会的能力渐趋加强,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频率逐步加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初中阶段领域更多、程度更深,他们认识和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更强。新闻媒体上的时政资料由于时效性强、内容新,克服了高中政治教材中所提供材料信息的滞后,拉近了高中学生与一向比较严肃呆板的政治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的兴趣。目前在政治教学中学生对政治书本知识学习感到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认为政治知识脱离生活实际,学了也没有用。如果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能有针对性地从时政资料中发掘补充新鲜材料并充实到教学中,则可使学生以这些现实材料为基础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以实现知识的良性迁移。

二、加强时事政治教学的策略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树立新课改理念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前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关注时政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时政教学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每天都发生着丰富生动的国内外时事,而这些时政资料大多跟高中政治课程知识有密切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政资料兴趣较大,政治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确立开放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增强时政信息的储备。储备必要的时政信息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是上好上活政治课的重要条件,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储备时政信息的主要方法是教师和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共同搜集整理国内外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热点问题,共同探寻这些时政信息现象背后隐藏的本质和规律。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时政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信息。如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时政热情;举办读报看新闻活动,加强时政信息积累;举行课前5分钟“新闻”活动,促进时政信息的交流。

(3)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时政教学。时政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手段,是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代性特征最主要的表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用一些时政材料,可以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思维的效果,从而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时政教学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恰当地选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材料,避免时政资料和课堂教学内容南辕北辙的现象。教师还要对选取的时政材料进行概括和问题设计,促进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感性认识时政材料到理性认识书本知识理论的飞跃。

(4)组织开展课余时政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学生开展课余时政研究性学习,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将高中政治课本知识和社会时政热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问题,结合高中政治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和设计好研究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课余的研究性学习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形成调查报告等成果。通过时政研究性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思政教学篇2

信息时代带来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才能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观念方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其特殊性表现为三个维度,即:第一,服务政治的维度;第二,思想改造的维度;第三,人的发展的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5]。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交互性和周期性的教育,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既不是单向度的,也不是一次性的。学生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容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传统单向度的灌输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主客分离的认知模式基础上的,造成了教育目的的异化,导致教育沦为对受教育者的控制和教化[6]。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才是思政课教育目的。教学方式方面,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刻地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7]因此要突出问题意识,不能回避问题,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决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忽略学生思想意识的动态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冲击。只有针对当前社会思潮有效回答大学生的困惑,才能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学内容上处理好时效性与实效性的关系问题。思政课教材从“05方案”实施以来,经历了多次修订,体现了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但是,再及时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实效性都是无用功。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围绕教学重点组织教学材料,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教学手段方面,善于运用新媒体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和创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言论参与权。学生“被动”地接收着媒体上是非善恶真真假假的资讯,颠覆着日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思政课不改进教学手段,就会被其他社会思潮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陈旧的教学案例、乏味的授课语言、严肃的课堂气氛,以及窠臼的考试方式只能让思政课“应然”的价值诉求夭折在“读屏时代”。因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用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例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学会时尚流行语,用学生最喜欢的语言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必须提升教学的艺术性,用学生最认可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改革考试方式,用学生最接受的方式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

2促进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

2.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和教学授课水平的提升。因此,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说明社会问题。第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在思想意识日益复杂的背景下,能够较深层次解答学生的困惑。第三,提高教学授课能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武装学生思想的理论武器。第四,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2.2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师的职业价值

思政课教师既是党的理论宣传员,又是大学生完善社会人格的引路人。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影响了党的理论宣传和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教师本身的职责所在,更是一项神圣的政治使命。

思政教学篇3

作者:刘玲灵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

例如要教育孩子讲究外表整洁,教育孩子对他人要有爱心,为人要有礼貌、诚信等,因为孩子美德的培养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的。父母的模范行为会让孩子终生受益。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哺育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邻里关系的团结会让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友善;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能够让孩子在关爱社会的过程中体验人格美的力量。美化校园环境。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培养既具有显性的约束力,又具有隐性的感染力。学校的教育理念、学习风气、教师的育人态度、校园等公共场所的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化校园环境需要完善学校的教育制度、优化学校的风气、加强学校广播和网络建设,还需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即培养学生在图书馆、自习室学习秩序井然,教室内外无喧哗现象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养成在寝室不过度上网,按时就寝、不干扰他们休息的良好习惯;让他们自觉养成在校园内外不乱扔垃圾、不破坏环境和学校公共设施的良好习惯。美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人们的生存环境之一,人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改变环境,但是这种人化的环境有时却表现的不尽人意。例如有些小摊主在学校门口卖食品,卖完之后垃圾扔地满地都是;公交车上人们相互争抢座位,甚至大打出手;一些黑心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人们在公共场合吸烟、吐痰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这些“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必须要美化社会环境。美化社会环境要为学生开创一些免费开放的社会实践基地,如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来对学生们进行传统教育、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来美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在新加坡,政府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开展社会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把学校教育渗透到家庭,发展到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用合力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风趣幽默的语言会让学生形成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对老师的抵触心理自然而然就会消失,师生之间更加容易沟通。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懂得以情感人。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说服是通过使听众动感情而产生效果的,因为我们在痛苦、欢乐、爱和恨的波动中会做出不同的决定”[2]。教师在应用自身的情感投入来打动学生的心,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情,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说理效果。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学生为友,不但要与“好”学生为友,关心好学生,更要与“落后”学生为友,积极帮助他们求上进。其实,作为一名理论课教师,我身有感触,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更讲义气。作为年轻教师,我会被经常听课,课堂气氛最好的班是在大家看来那些“顽固不化、难以驯服”的运动训练系的学生班。我在上课前不知道会被听课,也没有什么刻意的准备,学生却能支持我,也不睡觉了,也不说话了,这让我非常感动,我怎能不与他们为友呢?第三,充分利用语言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的运用语言这个方法和手段,“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3]。“古往今来,无论在文坛、政坛、还是在讲台上,大凡名人高手都称得上是语言百万富翁”[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理论课教师讲课、学生工作部门领导做报告,还是辅导员给学生开年级总结大会,无论是找学生谈心、做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写思想政治工作汇报,用好语言这一工具,懂的语言艺术,就会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四,注重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就是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实践教育可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类。课堂内实践就是根据四门理论课的相关内容来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素材、创设情境来培养他们的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例如,在《基础》课上可以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组织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演讲来表达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可以让学生表演“不道德、不文明”的小品来增强他们的耻辱意识,加上老师的引导使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

课外实践就是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参观、访问、实地考察、观察现象、接触实物、观看图片等手段,还可以依靠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直观,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了,从而能提高我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五,注重网络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生活既然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就要进入他们的生活,利用他们的网络生活来与他们进行交流,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我们要让学生登录大学生在线联盟、利用QQ、E-MAIL、博客等与学生交流,让他们了解身边的事,让他们向身边的楷模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的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上述网络手段来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解答他们学习上的困惑以及人生困惑。有时我会给他们发过去一些有人生哲理和意义的小故事,他们也会给我发过来一些,真所谓“教学相长”。总之网络教育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增多,会增加教育的总体合力。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审美的心胸去体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而使他们更好的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为具有良好思维力、创造力的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思政教学篇4

[摘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智能化教学模式成为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以多元信息化的实践思维,牵引课堂教学变革,从素养结构更新、培养平台搭建和课程体系的开放中提升智能化教学素养,并且立足课堂探索智能化教学的方法,才能有效面对智能化教学的挑战。

[关键词]智能化;课堂教学;教师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智能化教学的深度研究还相对滞后,他们大多数都将其归类到“互联网+教育”或“教育+互联网”的主张之下,但对“+”的内容、具体目标、形式、途径、策略等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从严格意义上说,智能化教学的定义或概念还都没有约定俗成,而目前的现实是,专家谈得多,指导性成果少;不了解智能化教学的老师多,教学得心应手的少,作为一名处于教学探索和实践阶段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获得智能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观点,推动和牵引着思想政治教学的变革和发展,理应做好充分准备。

一、顺应时代潮流,具备智能化教学的基本思维

教师应与时俱进,具备智能化教学的基本思维:一是教师善于转换视角,突破传统的、业已形成的习惯性思维,充分利用智能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学推向新的深度和宽度;二是辩证分析、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与对抗,教学过程既要维系政治知识的本质规律,又要衔接发展性的教学内容;三是善于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创新与整合,思考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及其作用,解决传统政治教学禁锢。例如,在教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智能化教学思维,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展开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的优势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课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图片,我国经济制度的由来及其发展历程等信息;课中则重点通过播放我国经济发展的视频信息片断,结合教师讲解与评价,指导学生探究公有制经济体制的地位,我国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以及在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下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性;课后指导学生制作课件,定期在班级讲述自己最关心的经济问题。

二、从严要求自我,提升智能化教学素养

“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就等同于他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日益发展,教师如何有效整合与梳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构建合理的学科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智能化素养。教师智能化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关注教师素养结构的更新。这是因为,当核心素养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取向时,学生素养得到了重视,而教师的素养却被忽视。二是重视智能化素养培养平台的搭建。智能化环境直接利于教师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尤其是云储存的广阔空间,为教学资源、工具以及方法以集成数据输出的形式运用于课堂形成助力,教师开阔了眼界,觉察到更为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可能性。三是开放课程体系。智能化发展需要职前教师的课程更加开放,应以“互联网+”的课程认知和实践为朝向,注重教师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拓展,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技术践行智能化教学

三、立足课堂实践,寻找智能化教学方法

只有把思想与观念落实于课堂实践,智能化教学才能着实实现。政治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技术,充实教学语言、视图或文字,让课堂有血有肉,充满生机与活力;善于运用各种网络平台、搜索引擎、空中课堂等补充和优化课堂;善于对各种信息技术进行操作,学会课件制作并有效运用于课堂,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简化为容易理解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知识。比如,在“实现人生的价值”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选用了“史上最牛助学老人”———王锦辉的感人事例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有关王锦辉老人的信息资料,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剪辑技术将《辉叔十年助学之路》的视频片段融合相关照片等原信息材料播放出来,将学生带入充满价值思考的学习情境。随后,我选取了网络上一些评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网友“昨日星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实现人生价值的,辉叔是经济条件许可;焦裕禄是因为国家把他派到兰考那个艰苦的地方;而我的条件有限,很难实现人生价值。”网友“阿华”则反驳说:“屈原放逐完成《离骚》,乞讨老人排队捐款助学,难道他们的条件优越?自古逆境出人才。”请大家作为一名网友进行探讨,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在合作与探究中不断吸取彼此的观点,再加上教师多维归一的点评,知识体系被构建,思维被激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在信息素养的获得中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正耀.智能化:未来教学新样态[j].江苏教育,2017(12):6.

思政教学篇5

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基本成熟,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搭配,内容丰富。而对于创业教育而言,首先由于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不尽相同,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差别很大,课程体系建设还不成熟,课程设置也是各有所重:将创业知识渗透在就业指导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里面,或者设置一些相关的创业讲座、选修课等。选用的创业教育课程教材多以通用型为主,理论深度不够,内容过于宽泛空洞,缺乏对本专业、本地区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指导作用。共性表现为:一是偏重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的课程,甚至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全部是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的类型;二是多为选修课。或者不同的专业、年级设置不同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开创型个性形成的要求。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合理调整,改变那种在“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速成教育”的片面理解下建构的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大学生,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开创意识、较高创业能力的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课程设置的调整要从有利于结合的整体角度考虑,一方面要改变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融通而又相互脱节或者内容简单重复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讲授纯理论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类的课程只讲授应该具有创业精神、勇于创业、实现个人价值,而没有系统地将两者的相关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在课程设置的调整中要加大创业意识的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和对创业的需要从理论上引导大学生应该勇于创业,创业教育要重视教育大学生在创业中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模范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理性创业。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全方位结合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主动调整教学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原有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丰富、创新与优化。

(一)改进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借助现代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科学化。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多媒体教学,为大学生留出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有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方式、方法偏重理论灌输和说教,缺乏实践体验,方法单调,缺乏吸引力”。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既可以充分运用、展示诸多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扩大单位时间内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又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空间,给大学生发挥主体性、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供可能。同时,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本着简明实用的原则,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又要避免因简单追求感性效果而冲淡课程本身具有的理性、科学的学科特质。其次,要加强网络平台的运用,开设选修性质的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师应该“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拓宽教学渠道,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将与开设课程相关的课程简介、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资料(包括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视频等)、推荐学习资料(包括拓展学习的内容)、习题精选等内容,一一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将与课程有关的热门话题,特别是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列举出来,并鼓励大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和国家、社会发展,就这些话题积极发表意见、看法,展开讨论,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大学生主动学习。

(二)改进教学方式以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开创精神在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交汇、激荡与融合,信息量巨大并且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变得日益重要,这已经成为一个人探究能力的核心部分。而探究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开拓创新能力的大小。教育者要一方面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积极实现“教学方式从‘以讲授为主’向‘讲授与自学并重’的转变,重视培养大学生自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能够使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有利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保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能力和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开创精神。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中,教师应多方努力,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和“学”顺畅互动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迪、诱导、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和思想,重要的是让大学生的大脑转起来。其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相关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及时引导大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反思、追问,深度解读他们的本质所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注意引导大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提升过程,把握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增强自身开创意识。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育者应从坚持和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创新具体的考核操作等方面,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要求。

(一)贯彻以人为本和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使大学生不仅仅成为被评价者,而且要成为评价主体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员。评价体系的制定要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评价的服务性,充分发挥评价对大学生发展的构建作用。为此,要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价值认同,充分考虑学生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使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包括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方法的选择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背景下,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突出大学生的创新与价值,也就是要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是大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大学生,应该遵循统一性与独创性相结合的主导原则,既能体现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性,又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比性。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的发展方向,要依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指标权重,增强针对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建构学生评价体系时,要做到学生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相结合,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受教育者和教育机构增多,他们之间存在的各种差异也随之增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层次呈现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在面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特点。统一的评价观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势在必行。当然,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都必须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业教育的一般要求或者是基本标准为基础,也就是要实现一般质量要求和具体质量要求、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三)创新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标准化的考核形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进行评价,但这种考核形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学生和中学生一样只重视对知识点的把握、对理论的死记硬背,不重视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标准化考核形式下的考核内容必然侧重对教材和教师讲授内容的考查,漠视大学生延伸学习、自我教育内容的价值。因此,要创新考核形式,从以知识立意为主的标准化向以实践能力立意为主的多样化转变,重点考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努力实现由教师命题向大学生参与命题转变,考查大学生独创性和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关注大学生的特长和差异,重视平时表现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和实践教学成绩、期末考核成绩要在大学生的综合考核评定中各占一定的比例。考核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局限于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可以通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实践操作、课堂讨论等方式,灵活多变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其次,要创新考核内容。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宏观和重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一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把握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尽量避免出现概念、范畴等死记硬背的内容。考核内容要既包括大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绩和学习表现,又包括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的表现,以及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考核。

思政教学篇6

关键词:行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高校是一个按照知识分类组织起来的学术研究以及学科教育机构,同时也是一个带有明显行政化管理倾向的社会团体。因此,学生日常所接触的教师既有学科研究方面的教师,也有党团及各职能处室的行政教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需要高校所有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而目前此类研究多集中于党政团干部、辅导员以及思想理论课教师的相关工作,对行政教师的关注度略有不足。事实上,行政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大学生亦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且有责任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行政教师的重要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8月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针对于高校教师的职责定位,《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职员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

按《意见》要求,所有高校教师无论是搞教学、搞行政还是搞科研,对于学生而言都是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重担,否定哪一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都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教师。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普通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高校行政教师是否也有必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呢?从行政教师的职业特点来看,行政教师主要负责传达、管理、监督学校各项工作,并将其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整理后传达到学校有关部门。具体来看,其运行机制为一种严密的科层型结构,即上级下达指令、决议等任务,下级则遵照既定的规章制度,按不同步骤与相应职责、权限分别执行。在这种模式下,行政教师的日常工作更倾向与标准化、制度化,与学生的接触中也更倾向于“控制”对方完成某项任务的管理模式,思想交流相对较少。但高校行政教师的工作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服务于学生,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秩序。他们的许多具体工作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有些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教务办公室、图书馆、保卫处、学生处等更需要经常与学生直接接触。只是相对于党政团教师,行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多在于具体事务的处理,思想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但该类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却不可忽视。

在行政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学识品德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而且这种现实背景下的教育,有时甚至比直接的说教更具影响力。试想一下,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形成了一种价值观,但在与某教师的实际接触中,由于该教师的言行、品德以及能力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就会使学生对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反感,前期的教育成果也就付之东流了。但若情形相反,之前的教育在老师的实际工作中得到“眼见为实”的验证,也同样可以坚定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起到更为良好的效果。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高校行政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一员应自觉承担起这一重任。

2 高校行政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1 提高自身素质是行政教师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

大学是学习知识、树立德志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在这一时期接触最多、关注最多、模仿最多的就是高校教师。胡锦涛同志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成长期,社会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变化深深地影响着他们,“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同时,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会对教师的言行进行认真思考,他们敬佩那些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并喜欢与这样的老师交流思想,探讨人生,并从中得到启迪。而作为行政教师来说,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平常的工作中以娴熟的业务能力,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正直、公正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获得学生的敬佩。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

因此,高校行政教师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为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条件。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增强德育意识、渗透意识和表率意识,使学生在与行政教师接触时受到感染和鼓舞。努力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2.2 热爱学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动力

热爱学生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动力。热爱学生就是尊重他们、了解他们、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教师应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满爱和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地说教和不恰当的批评。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所倾注的感情,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真诚时,学生就会坦诚地谈论自己的问题,并与教师积极配合、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学生没感到教师的真心时,他们会觉得老师只是随便说说,对教师的教育不予理睬;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与教师顶撞,产生更加恶劣的后果。因而教师应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感到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吐露心声和提供帮助的人,这样教育学生时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总之,正如吕宝云在其论文《情感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效能浅议》中所谈到的那样“教师动情、学生才能动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满人情味、充满亲切感和温暖感,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离开了爱的内涵就会使教育变得苍白无力。”对于行政教师来说,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不多、交流的次数很少。当他们遇到问题学生时,不要开口就批评学生,应该先跟学生好好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后改之。

思政教学篇7

>> 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体制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体育思政教育的融入思考 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大学生的微博热与思政教育的冷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网络视阈下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大学生网贷引发高校思政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若干思考 网络话语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高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论党的思政教育史对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启示 将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王双群,余仰涛.法治教育与德治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论月刊,2006(7).

[3]王恒,冯伟.论德治教育与法治教育的关系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7).

[4]李淑慧.法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J].学术交流,2007(12).

[5] 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4-05-08]http:///link?url=k1Um1cN4BHWTnzstyNYTsrWhsJRzl7a5XUIcrPEk-rUozDc3Yp0AzB0lzhUFEoDYvaiNtsP-lSpLmfH3blUG8eFk-s-KNK1yzVzKGSiKwWy.

[6]周帮扬.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EB/OL].[2014-05-08]http:///npc/flsyywd/flwd/2000-12/17/content_13556.htm.

[8]闵辉.论法治理念培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3).

[9]张勤.浅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10]杨伟荣.具有系统性的充实的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9(3).

[11]董升太.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1(1).

[12]杨健燕.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思政教学篇8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

学界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展开过讨论,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学,有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这些议论关注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词“政治”或“教育”,[1]但忽视了“思想”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核心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第64号)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置于“法学”个类内。[2](P230)

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既不是教育学也不是政治学,而是归属于法学学科个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姓“马”,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领域,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背景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突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特点,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都重视马克思主义传播,以启发工农阶级觉悟和投身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重要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与国别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普遍性理论只有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适合各国国情,满足各国需要,才能在各国得到广泛传播、被接受并指导各国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学校把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实践基础,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次,设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本质上的鲜明阶级性、功能上的政治服务性以及价值上的认同主导性之间是相互吻合与一致的。[3]

作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独立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具有的共同学科内涵;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正确定位,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全局中,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与非意识形态属性越来越突出;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主导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向。[4]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根据中国社会的需要,在解答与解决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被运用于中国并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样的需要,是因为这一科学理论同中国人民争取自身解放和发展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同中国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同中国的实际、中国人民的实践和时展的要求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理论也是不起作用的。[5]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普遍到特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不仅通过从理论变为现实,推动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获得巨大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展示出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焕发出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6]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方向,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行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

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法学个类下设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6个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又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6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是基础,二级学科是专业。从高校本科专业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都未设置本科专业,唯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二级学科设置了高校本科专业。在当代中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应该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指导下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目标。学科的发展是由学科下的各专业发展来体现的,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内容的细化。[7]在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政治学类;而教育部2011年4月和9月的修订版本科专业目录(第一、二稿)都把思想政治教育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这就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定位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目标要求,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而且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给予多学科支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二级学科简介》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个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P23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上具有内容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和教育对象的公共性等学科特点。按照这样的学科特点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就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进行专业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通过核心课程、通识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的开设实施的。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教政[1993]7号)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主课,在各个办学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他各科教学内容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该《意见》强调,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19世纪上半叶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马克思主义已包含马克思主义时空内涵。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这个重要论断,从时间和空间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科学界定,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据。[8]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性与当代性相统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到具体,解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中心课题。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一方面,要开设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与基本原理专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必须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与基本经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研究,从而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熟悉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利于对大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9](P11)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建设内容上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总结鲜活的实践经验,找准科学理论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点,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就能走进群众、赢得人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指导实践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学科和专业建设要通过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来落实。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其专业之下的第三级——课程体系来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应建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体架构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并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还要开展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众化教学培训。在当代中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色,应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过程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世纪90年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基本思想政治观教育等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来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专业。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对全体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所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决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大体同时开展,这就把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关系问题摆到了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教师面前。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不能划等号,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级学科的独立设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10](P177)、教育部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要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马克思主义是学术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要进行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必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学术性与马克思主义大众性的关系。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深入浅出、晓之以理。马克思恩格斯以全球化视野,在工业文明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展开的时代,就从西方社会、东—西方社会、东方社会角度提出文明国家、半文明国家、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替代、跨越、跳跃三维模式,[11]其世界历史思想包含了深刻的理论穿透力与解释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要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真正全面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力量和思想力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才能引起共鸣、打动人心。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2](P11)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位置,坚持人民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才会真心接受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理论宣传、宣讲、解释、论述要力求通俗化以及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但这还不足以有效保证人们自觉接受和发自内心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加强理论宣传普及的同时不断改善民,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使人民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和说服力,才能有效保证大学生自觉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

上一篇:高校数学范文 下一篇:税法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