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范文

时间:2023-03-07 20:25:59

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高中英语教学;思政认知

一、“思政元素”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存在问题

高中英语课程在应用思政元素时,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教师对思政元素缺乏认识,并且在原来课程标准的影响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主动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应用在一起;其次,对于教学方法,教师也没有适当的方法将思政元素和英语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一)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认识的不足

有些英语教师认为应用思政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涉及的范畴,与其他学科无关,有些教师还觉得在英语课上谈思政是主次不分的,对涉及到的“思政元素”也是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还会觉得在专业课知识教授的基础上应用思政元素是浪费时间,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抱怨自己精力不够。

(二)英语教师对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短缺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守的仍然是原来的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注重单科的英语知识教学,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应用和突出,缺乏思政元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的能力。

(三)英语教师应用思政元素方法的短板

作为英语专业课教师,他们的教学方法大多是基于英语知识的讲授。通过英语知识讲授生搬硬套的进行思政元素的输出,这种方法在英语课堂上应用思政元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使“思政元素”在英语课堂中有效地实施,很难发挥思政的教育功能。

二、“思政元素”在高中英语课堂应用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所以“思政元素”能否恰当应用,最关键的作用在于教师,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

(一)提高英语教师的思政认识

提高英语教师对思政的认识,纠正他们传授专业课知识的误区。在高中英语中应用思政元素其实质是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然而单单传授英语知识仅仅实现了“教育”的教学任务,忽略了“育人”。所以教师要明确“教书育人”的具体做法,是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不该将二者相割裂,不能片面地对待。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形成足够的思政意识,能够将知识为主的教学思路转移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教育相结合的思路上。首先,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教师交流活动,让思想政治教师和各科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各老师间的交流,提高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认识,同时,学校也要改变教学氛围,努力营造立德树人的氛围,增强教师对思政元素得重视。其次,教师要积极主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自己能够身临其中,提高自己对实际用应用的意识,落实自己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用思政元素。

(二)提高教师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应用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在授课时应用思政元素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英语学科来讲,其中包含的思政元素种类多种多样,如何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应用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并且具有足够的应用能力。在英语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到爱国、诚实、文明、谦虚、友善等思政元素,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教学中,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首先,教师应该多参与一些高校组织的有关应用“思政元素”的课程,学习高校教师应用“思政元素”的方法,在不断的借鉴学习中去提高自身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其次,学校应该开展一些与之相关活动,使教师能够在实践中去检验并提高自己应用“思政元素”的能力。

(三)创新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都是讲授法,在讲授时,涉及到思政元素的部分,直接一语带过,并没有对其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枯燥且无用,并不能使学生明白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资源,同时教材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有些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只会浮于表面,做一些表面文章,讲一些虚的东西。所以英语教师应该在上课之前研究教学内容,认真发掘提炼教材中所蕴含思政元素,并从专业课的角度讲述思政元素,设计教育目标,构建课程模块思政教育目标体系。以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一单元Culturalheritage为例,在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采用设疑式导入,向同学提问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古城古建筑,有什么著名传统文化,有哪些物质和非物质遗产?”通过导入引起学生对我国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思考,在设计课程三维目标时,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英语专业课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知道我国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并且能够介绍出它们的现状及特点;情感目标则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敬慕之情,以及文化自豪感,从而增强学生对我国的文化自信。其次,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教材内容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预见未来,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分析教学内容有要高于教材,并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从而给学生留有深刻印象。并且通过失败的教训,具有警示意义的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反思,能够加深学生对思政元素的理解,提高学生辨识能力和责任意识。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以高中英语课为例,分析了英语教师对“思政元素”应用时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大致的了解教师在认识、能力和应用方法的不足,并且提出了有效对策,为现实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78.

[2]李娜,经松,许评.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2021,20(04):42-46+103.

思政元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程思政;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与我国坚持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密不可分。经济上的发展,使得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必然会引发社会的发展变化。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世界,如何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针对学校教育而言,这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个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课程思政”。中职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既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中职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中职英语课程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中职英语教学中,实现协同效应,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水平,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中职英语融合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

中职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不仅仅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而且学校在课程安排、管理等方面也需要改进。目前,中职英语教学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中职英语教师工作压力大,教学理念落后。在中职学校的英语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教学融会贯通,英语老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中职英语老师忙于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等日常事务,对于英语教学得心应手,但对于课程思政存在困惑。一方面,部分中职英语老师只重视英语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中职英语教师本身缺乏思政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不懂得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1.2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缺少组织性和纪律性。就目前而言,中职生存在很多的问题。他们大多数在中考时没有取得好成绩,而被迫选择中职学校。学习基础差,对学习有很强的抵触和排斥情绪;不遵守纪律,存在上课睡觉、做小动作,打架、逃课和早恋等行为。其实,透过这些表象,能够分析出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恶习,做事情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肆意地破坏规则,心理脆弱,受不得委屈。其次,这些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经常受到批评和指责,缺少自信心。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思政,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教育。

1.3中职学生容易受到外国文化的冲击。作为中职学校的必修课程,英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下,中职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英语技能,就能够接触和了解世界文化。但是,英语教学必然要讲授外国的人文地理、生活习俗等知识,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弱,醉心于外国文化,容易产生崇洋的心理,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因此,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客观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英语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中职英语融入思政元素采取的措施分析

在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的英语课程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中职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选择的关键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2.1强化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中职学校要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就要发挥英语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英语教师要自觉改变重传授知识、轻视思政教育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的能力。最后,英语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等平台,学习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养。另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示范课和公开课等教学教研活动,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2.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备课,挖掘英语的思政元素,通过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正确解读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依托课堂教学,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环节上,要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扩充拓展,教师要联系时事政治,增加知识与时事的紧密联系。还可以在英语课堂上设计各种活动,如对时事热点进行小组讨论、制作调查问卷、访谈报告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和奖励制度。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职学校建立健全学校的工作机制,并且设置奖励制度,让英语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形成良性循环,将英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首先,健全领导机制,设置领导小组,在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各班级中形成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氛围。其次,强化教学资源配套机制,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补充教研经费,通过讲课比赛等形式将教研成果进行总结转化,对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考评,并及时反馈,加快英语课程思政的整改和优化。综上所述,中职学校的学生整体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容易受到外来思潮的冲击,而面对英语课程中所展示的包含多种元素国外文化,容易迷失自己,误入歧途。因此,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有机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乐大杰.中职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5):30~32.

[2]朱芮.“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1):58~61.

[3]顾丹华.中职英语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65.

思政元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空间解析几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提出的全新理念——课程思政,是要把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更能突出价值引领,让“立德树人”做细做实,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人格养成方面容易受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所以,大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师范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将来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数学专业课程而言,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高深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与数学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充分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内容,或课程背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文化、家国情怀、思维创新、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努力把引领价值、提升能力与传授知识同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为了把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等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理论性较强又相对抽象、晦涩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甚至符号等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包括名人传记、历史传承、知识延伸、成果转化等,最后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与所教授知识体系内容的“触点”,做到有机融合。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素材的处理必须做到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授课教师要精心做好课堂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入,做到和谐统一。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调动学习热情。数学文化是滋养人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包含了数学史、数学审美、数学与社会及各种文化的联系等重要内容。将文化知识与美学教育融入课程,逐步建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学文化印证了人类对数学科学的不懈追求,承载了人类利用数学知识改变世界并不断进步的史实。教师努力把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不断调整授课知识内容,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魅力,并热衷于探索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文化讲清知识的由来,掌握其本质,加强学生的真实感受,更好地感知数学的具体作用,并努力提高学生看问题的高度。比如,在介绍二次曲线的切线时,借助极限思想,讲清核心概念并掌握其本质。同时,引入由炮弹弹道的轨迹计算和透镜的设计引起的有关曲线切线的研究。再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教师介绍空间解析几何的发展史,追溯几何内容、思想与方法的演变及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著名几何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其发现数学规律的灵感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数学史和美学知识完美结合,体现出知识的和谐之美。例如,在介绍双曲面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截割图形,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直观感受曲线曲面的变化情况,将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给出建筑上单叶双曲面的图形—广州塔,双曲抛物面的图形—“鸟巢”时,学生在惊叹造型之美时,教师分析其蕴含的数学美,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纹面—单叶双曲面和双曲抛物面的直纹性分析。在轻松的授课氛围中,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2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不可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把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相关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可以介绍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辉煌历史,进而介绍中国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苏步青先生在几何方面的成就和其爱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数学家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崇高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传递爱国数学家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优秀的品质融入课堂教学,树立中国自信。比如,在介绍球面方程时,联想到“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教师简单普及相关知识,“中国天眼”的建立,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从“天眼”可以看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天眼”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智慧的结晶,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院士的先进事迹,二十余年不忘初心,执着建造国之重器,体现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1.3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9]。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体现创新的思想,包含无穷的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一题多解”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提高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平面与空间直线”内容中,很多例题、习题都可以“一题多解”,但教材一般只会给出一种解法。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使他们灵活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所授内容有应用价值,那既要讲清理论,还要举出实例,以增强学生的几何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比如,向量在物理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渐伸线(或切展线)与机器齿轮、齿轮曲线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形楼梯是建筑师根据螺旋面而设计的,测绘学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联想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物体,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真实体会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1.4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育求实精神。数学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广泛运用于数学领域[4],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同样充满了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如直线与曲线、平面与曲面、方程与图形、运动与静止、轨迹与方程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将唯物辩证法渗透进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空间解析几何呈现的各种位置关系通常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动态的过程,学生体会不同情形之间的关联,动静结合,明确问题的实质。比如,在介绍曲线的轨迹与方程时,质点运动过程中渗透着数形结合与运动、集合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质点运动时隐含的制约条件,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具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轨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讲解摆线、内(外)旋轮线及齿轮曲线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到不同曲线上的点在运动时受到不同条件限制,同时又满足隐含条件。从而揭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动”与“静”的辩证思维正是分析和解决轨迹问题的重要思路,这可以帮助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深刻理解。经常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寻求规律的能力,渐渐形成周密且严谨的良好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全程渗透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2]。比如,介绍标架与坐标时,当取定标架后,空间(或平面)全体点的集合或者全体向量的集合与全体有序的数组(或数对)的集合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空间(或平面)向量或点的一个坐标系[2]。利用坐标系、函数、图形和方程等概念密切相连,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体。几何学的创立及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教师一边讲授课堂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发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领会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领会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等的辩证观点,便于更深入地接受并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实际问题。

2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新型的授课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慕课、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让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努力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功能。教师应强化教育教学研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要深化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教育教学。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要积极去探索育人途径,具备积极主动的改革态度;要创新育人手段,转变育人理念,做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率作用,使学生的德性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在专业课中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触动学生,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强国志,也可以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还能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坚决守好课堂“红色教育”[9]这段渠,种好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精心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吕林根,许子道.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5):40-43.

[4]祁卫红.浅谈唯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1,(24):58.

[5]牛英春,张天宇.思政元素在《复变函数论》混合课改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04-205.

[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39(10):59-63.

[7]阎昕明.如何激发大学新生对数学专业课的兴趣——以高等代数第一节授课为例[J].大学数学,2018,34(06):37-40.

[8]朱永婷.一道空间解析几何习题的多种解法[J].高等数学研究,2019,32(2):37-38.

[9]姚本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合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272-275.

思政元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中国形象;中国话语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一、将价值观引领和知识能力素养融贯外语

人才培养全过程所有课程都应体现价值引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外语专业特色,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拓展专业课程,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二、外语类专业核心内涵与育人核心要素

(一)外语类专业核心内涵

《春秋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华盛顿大学出版的《语言和行为》一书的作者Bikerton认为:“语言赋予人类特殊智力和行为。”因而外语专业应培养讲政治、通外语且人格健全的人才[7-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厚德载物”都说明“德”是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德”即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美德[8]。语言的物质载体是语音,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字,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汇,语言的结构规则是语法,语言的表达内容是语义,语言的运用特点是语用。外语专业聚焦语言、文化、社会、宗教、政治、经济、历史、民族、科技、教育等,这些都是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切入点。

(二)育人核心要素:国家意识和国家安全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胜任力、家国情怀、国民素养、国家意识、国家安全观,帮助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家意识和文化自觉。外语教育是推进语言治理和塑造国家意识的重要手段。维护国家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外语研究者构建国家意识的关键[11]。语言治理需要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影响,逐步增强国家语言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2]。课程思政力求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贯通融合。在教学实践中,应凸显课程思政的国家意识本质,融贯国家意识元素,树立国家意识教育理念,开展国家意识实践,构建外语学科国家意识话语体系。

(三)育人核心要素:跨学科特点、跨文化能力、思辨与创新综合素养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在素质要求方面,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三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及学科基本素养;在知识要求方面,外语类专业学生应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现专业特色。

三、外语类专业的课程思政

(一)外语专业教育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述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又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二)外语类课程的特点和结合外语专业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

1.外语类课程的特点。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承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构成外语类课程的思政元素。

2.结合外语类课程特点的课程思政。在外语学科教学中,要在中外文化、东西方思想文明对比中,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国家意识、责任与担当。在方法上,把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融贯教育教学各环节;在落实上,课程思政要落实在课堂的教与学、师资水平的提升中。课程思政的融贯,体现在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结合,也体现在教师道德情操、个人魅力、学术修养和育人方法的有机融合。

(三)外语类课程思政的方法、关键主体和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1.开展外语类课程思政的角度、深度和温度。课程思政建设,要从中国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弘扬中国声音;要从文化深度出发,关照现实和热点,帮助学生理性思辨;要从教师温度出发,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中感受教师魅力。通过课程思政,打造育人“金课”,导思想、导人生、导学业,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2.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教师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高校外语教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外语专业素养和精湛的教学方法,挖掘课程中的真善美育人资源。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是使课程生动有效的方法,将外语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热点和国际视野结合,构建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课堂是课程思政育人的氛围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教师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导师的身份转变,真正让学生在高等教育氛围中成人、成才、成长。

3.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应突出价值引领,结合教学组织活动进行教学资源评估和教师互评;加强过程化教学管理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课堂互动、考试等方面,有机地融贯课程思政评价;加强学生评教评学,不断动态调整学生知识习得、情感培养、价值引领的学习过程,以保证测评信度和效度。

(四)太原科技大学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成效

太原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省级一流课程“高级英语”充分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国家战略,秉持“中国思想,国际表达”理念,培养学生构建符合受众习惯的话语体系。例如,在2020年,中国捐赠法国的物资外包装上的寄语“千里同好,坚于金石”对应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tedwecanovercome”(团结定能胜利),捐赠意大利的物资外包装上的寄语“身若伏波,与子同海,若为落木,与子同枝,若为兰草,与子同室”对应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Wearewavesofthesamesea,leavesofthesametree,flowersofthesamegarden”(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充分引起受众共鸣。省级一流课程“科技英语写作”将工程伦理、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等思政元素融贯知识传授中。“二外法语”课程在学院官微设立课程思政栏目L&MZone,制作中法文版本《国际歌》,推动外语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再如,董艳老师用英文讲党课,解读党的六中全会精神;赵海萍老师借助个人视频博客“英格丽什”讲述文学文化故事,传播正能量。外语类课程思政对教和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协同效应成绩显著。刘晓虹老师立项教育部2021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张妙霞老师荣获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省级二等奖。学院教学团队多次荣获教学比赛部级、省级奖励。立项部级重点UIT项目“太原地区旅游景点语料库建设与城市形象建构研究”;部级UIT项目关注碳中和、碳达峰问题,本科生论文“New-Energy-BasedNewPowerSystemConstructionintheContextofCarbonEmissionPeakandCarbonNeutrality”参加全国大学生能源电力人文学术英语论坛。课程思政将育人目标贯穿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形成系统化课程体系,是“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5-28)[2022-02-10].

[2]培根铸魂启智润心[EB/OL].(2021-12-29)[2022-02-10].

[3]文旭.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1,18(2):71-77.

[4]文旭,夏云.全人教育在外语教育中的现实化[J].外语界,2014(5):76-82.

[5]石坚,王欣.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3-45.

[6]陈新仁,杨金龙.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J].当代外语研究,2021(4):22-28.

思政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面对高职专业课中课程思政目标设置相似、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水平不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受限等问题,本文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业课程特点、思政育人要求等,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的明确、思政元素的选取等方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研究了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

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程,也不是一类课程,它是以科目为载体,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思政里的“课程”指的不是思政课程,而是通识课、专业课等,但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而课程思政是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传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能进一步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温度。因此,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中独具优势。课程思政只有打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模式之中,在专业课教学中连续地、系统地渗透思政内容,才能拓宽高校思政教育传播渠道,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构建起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因此,抓好专业课程这一“主战场”能够有效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华中师范大学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育人计划和育人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课程是一种育人的载体,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及价值观等,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的。而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内容要体现知识性和育人性,有理论教育也要有实践教育。只有将学习科学理论、掌握技术技能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相结合,才能在高职专业课中发挥出课程的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课程的教育意义。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与社会形态、历史文化、道德规范、时事政治相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认识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体现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和课堂内外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又强化了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只关注本学科所涉及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课程所要达到的素质目标和育人目的。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从理论到概念,这样的教学是冰冷乏味的。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心怀家国天下的情怀、良好的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素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适时地把体现新时代中国社会“温度”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用鲜活的事例、时事热点及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思考和探究中形成价值判断,进而在体验和感悟中形成价值认同,使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思想政治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随着国家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深入,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是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重点是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原理、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运用与实践,在课程思政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发掘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元素,以促进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思政绝不是将思政内容简单地进行“移植”,不是在课堂上单独开辟一段时间讲授思政内容,也不是硬性灌输和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思维,从专业课程中提取内在的文化、价值基因,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载体,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及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与理想信念等。教学设计围绕课程的实施进行,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的达成度,本文以《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为例,首先结合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重新梳理了课程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其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特点,总体把握课程思政育人方向,分析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思政目标;最后以思政目标为中心,深入挖掘鲜活典型事件案例、时事热点话题等支撑思政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1.结合《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特点梳理课程内容《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是面向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调、系统检测、故障诊断、回收利用等工作岗位的,课程教学内容与1+X智能新能源汽车证书相应模块衔接,根据职业要求重新进行梳理,以更好地满足汽车制造及服务相关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教授给学生电池的分类、原理、性能参数、制造工艺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动力电池的结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等新能源汽车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动力电池的拆装方法、单体电池的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元器件的性能检测及电池管理系统综合故障分析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应遵循职业教育特点、紧扣生产劳动实际、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模块化重构,将《动力电池及管理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五个项目,十四个子任务,如表1所示。表1课程知识结构2.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看,在动力电池的更换等教学任务中,除教授职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例如工作中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高压维修过程中要遵守规范,在装配检修过程中要精益求精,遵守7S管理规范等。从动力电池自身的结构原理特点来看,其是由多节单体电池组成的,由电池管理系统统一控制、管理、协调,这就类似于班级、企业的组成,需要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同时,BMS通过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信息,再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以了解电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本领,使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从课程设置的目的来看,其是为了破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动力电池系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而发展以电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实现汽车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融入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讲述中国技术的崛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综上,以爱岗敬业、节能减排、创新报国等思政点为支持,明确课程育人主线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报国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养成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绿色发展观念等。3.挖掘思政元素支撑思政目标思政元素的融入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仅要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优化,还应以思政目标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能与课程内容相互支撑的思政案例、生产实践所遵循的精神、规范和能力等,在知识点的讲授、技能的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进行“动力电池的更换”教学任务时,引入全国劳动模范一汽-大众高级技师金涛的事例,从刚毕业的操作工到汽车智造的领军人物,他通过主动学习,前瞻思考,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埋头苦干、拼搏创新,在进口的生产线上对数以万计自动控制信号进行分析和优化,实现了传统车型和新能源混合动力车型共线调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向学生讲授、演示动力电池更换流程和方法时,引导和教育学生在实践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要践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分析具体子任务教学内容的内涵,细化思政育人主线目标,确定各教学任务的思政点,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支撑思政目标的案例、素材等,将专业知识、能力点和思政素材紧密联系起来建立点连成线,进而形成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如表2所示。1.“显”“隐”结合,宜“精”宜“透”课程思政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会极大地影响课程思政效果。依据“显”“隐”结合,讲“精”讲“透”原则,构建“有温度”“有思考力”“有亲和力”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得更加顺畅和有效。在课程思政中,“显”和“隐”相结合,其中的“显”并非强行嵌入,而是在适当的知识点(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的知识点)、恰当的时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具体做法如下:在某些涉及专业思政教育内容的问题上,通过设置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时,通过话题的讨论理解名词和政策的内涵;在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事件教学内容组织方面,可以通过导入事件或案例,从特定的角度阐明案例内部所包含的思政教育要素,例如在进行触电急救流程教学内容时,导入见义勇为案例,增强学生勇于救人的意识;在专业知识点讲授中导入人物事迹,例如通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国产化研发中的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进行电池技术的学习与探索;比较导入则可以通过中外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情况的对比,导入“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精神”等思政教育内容。而“隐”则是在教师的行为示范和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同时,思政内容要保持合适的体量,内容宜“精”宜“透”,思政案例讲授以5分钟为宜,思政案例讨论5至10分钟为宜,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变化。2.以学生为中心融入信息化技术教学组织采取小班分组教学,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通过学习典型事迹案例、专题讨论、实践操作,牢牢把控掌握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在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智慧职教、雨课堂、智慧树等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拓展教学空间,结合课程特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理虚实结合的教学方式,合理穿插图片、动画、媒体报道、视频、仿真等信息化资源,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同时,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环节的问题导入、知识迁移、能力拓展等阶段加入思政元素,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理念。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将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利用校企合作、技能实践、专业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大赛等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认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结语

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质提速,促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良好的课程思政在增加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温度。面对高职专业课程专业性强、融入思政元素困难等问题,从专业课程特点出发,充分讨论分析课程内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一目标两要素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课程思政实施的过程中合理选取教学方法、融入体量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大思政”格局。

参考文献:

[1]张正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逻辑理路[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4):16.

[2]欧阳慧敏.基于“课程思政”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4]张海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融合逻辑理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63-67.

思政元素范文第6篇

一是加强课程思政设计,灵活运用案例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手法,而思政元素在课堂当中的融入就需要教师灵活利用社会热点或身边的事例,将案例当中的“点”与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在与交通相关的知识章节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寻找一些与交通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国家交通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介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和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是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文化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自然而然地会将介绍西方文化作为重点,这是由课程性质所决定的。但是,过度强调西方文化,会让西方不良的思想有机可乘。因此,教师要适当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时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让中国的优秀文化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例如,教师在介绍中美文化对比时,就可以用电影作品中的主角人物特点进行解读,让学生对比中美电影中人物塑造的不同,并深入了解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差别,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个人自由和集体自由的关系。其次,通过电影里中英文字幕的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挖掘教材内容思政元素,树立批判思维

在大学的教材中,很多文章内容都是节选自西方新闻或文学著作,语言具有独特的西方色彩,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时甄别文章当中的观点,让学生能够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西方新闻、文学著作所表达的立场、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对环保、发展、历史等事件或现象的态度上,要教会学生从中国视角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西方的视角进行批判。例如在讲解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述旅游资源开发对贫困落后地区的经济拉动作用和改善效果,并让学生树立起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思想,而不是受到西方极端环保主义者影响,对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抵制。

四是尊重英语教学规律,创新思政元素融入方式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对人思想的塑造,需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展开。英语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教育模式,其背后蕴含着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体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依靠说教的方法,而是将教学规律作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著名的文章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当时美国黑人争取人权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美国社会种族隔离的事实,从而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看待种族、肤色的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一书重点阐述了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体系改革的相关内容,对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课程当中的融入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大学英语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主动承担起为学生指引方向的角色,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思政元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2]毛凌琳.基于立德树人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营销界,2021(16):83-84.

思政元素范文第8篇

理工科课程实施课堂思政,并不应是简单机械地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要结合课程内容与特点,引入适当的德育因素,提升课堂的效率与品质,赋予常规理工课程更多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医学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进行课堂思政的融入研究是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必要举措。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课程,能够为学生之后的临床知识学习及工作提供充实的理论实践基础[4]。但目前的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的分离;专业知识灌输模式有待改善,出现思政部分生搬硬套;教师授课更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疏忽学生思政教育。

2人体解剖学课堂思政的必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程,主要包括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生长发育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早期学习是从标本和尸体开始,学生要全面准确的认识人体结构,就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同时还以掌握发生发展、结构与功能相互影响、局部与整体统一等思想[5]。随着医学教育理念和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已发展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人体解剖学课程要更多的关注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回归“以人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下,能够改变传统的一味灌输专业知识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路径、载体,丰富课堂内容,提供教学质量[6]。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侵袭校园,提升教师本人的德育意识与专业执教能力,才能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的阶段就懂得敬畏生命,关爱患者。

3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课堂思政素材的融入

医学生将来服务的对象是病人,病人是人,医学生必须对人的结构了如指掌,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减轻病人的病痛而不懈努力。犹如修理机器,首先要知道机器的构造及零件,要为病人治病防病首先要知道人体的结构,才在防病治病中不会错治、误治或误伤,要对待病人如亲人。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假如我是病人,需要什么的治疗和护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医疗作风和谦虚谨慎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呵护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和为了一切病人,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和责任,也是义务。时时刻刻牢记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神圣使命,在解剖学课程全程要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行为端正,知识渊博、医德高尚。在绪论中可介绍人体解剖学科的发展史,列举人类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人生观[7]。人体解剖学知识来之不易,可结合当下国内疫情组织观看医护工作者对新冠肺炎逝者的遗体解剖工作,让学生对遗体捐献者表达敬意。身体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和革命的本钱,在讲到运动系统和各器官结构和功能时,可告诉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可使骨骼增粗强壮,肌肉发达,增强各器官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建议学生养成爱运动的习惯。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爱好如跑步、走步、蹬山、蓝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跳绳、单双杠、瑜加等体育运动项目,积极参加阳光体育煅练,按时作息,保证睡眠时间6~8h,确保身体健康,才能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学习。在呼吸系统解剖知识学习时,可联系近年来发生的重大疫情事件进行课堂思政。广大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使疫情得到快速有效的控制。抗疫能够取得阶段性胜利,离不开这些医务工作者为国家人民负责的高尚情怀,也离不开他们过硬的医疗技术和知识。要教育学生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医务工作者必须学好解剖学,只有在掌握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学懂后续的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程,才能做好临床工作。仅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还不够,必须要有为人民服务的过硬技术。在消化系统解剖知识学习时,可为学生分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的生平。在贫瘠的战争年代,坚持梦想坚持学习,制作数百标本,为其日后实施肝脏手术打下坚实基础[8]。我们的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知识学习获取途径良多,更应珍惜,应把握学习机会充实自我。吴老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切为了患者,值得所有医务工作者向其学习。泌尿系统学习过程中,可为学生讲述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的事迹,展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仁者大爱、爱国敬业的精神[9];就某市尿毒症患者不堪身体和精神病痛折磨申请安乐死一新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教育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对患者做到感同身受,深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同情和人文关怀[10]。生殖系统的学习同样可开展思政教育,女性生殖结构的学习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女性生育的伟大,教导学生体会母亲的不易,感受生命的伟大,从而做到敬畏爱护生命及饱含孝义之心。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使各个器官、系统顺利完成各种功能,实现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并保持内环境稳态。利用神经系统发挥功能时和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神经系统作为人体各系统结构与功能一体化的“司令部”,司令部的指挥工作需要其他各个系统的配合,因而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心是循环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心脏功能的维持是通过心肌细胞的不停歇式工作完成的。在整个课程讲授中,可通过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围绕医护人员不怕困难,勇敢直面疾病的风险,贡献自我的精神[11]。对于医学生而言,学习必须刻苦,古今中外,凡在医学界成功的人士,无一不懂人体解剖学知识,如华佗,盖伦,王清任等。要求学生不怕苦,不怕福尔马林熏,亲自动手解剖尸体,或动物内脏,变非陈述性知识为陈述性知识,力争一次学会终身受益。学习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多看挂图图谱、标本、模型,认真上好实验课,要自觉整理笔记,课堂认真听,认真记笔记,通过笔记,作业加深记忆。多说,与老师同学讨论,不懂就问,练习脱稿叙述,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财富。多联系,对体表能摸到的标志及体表投影应仔细在自己的身体上寻认,验证。同学之间应互相指认,并用语言以科学的态度表述清楚,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变神经系统中短期记忆为长期永久记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随时提取应用。在上课时要求同学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在教室要求必须全神贯注听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在大脑皮层处于觉醒状态,才能接受特异刺激,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需要注重劳动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人体解剖学授课过程中离不开大量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在课后整理标本及打扫实验室卫生,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同学正确的爱美、审美、追求美的观念,做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形体美和环境美。中华民族有尊老爱幼、团结友善、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新时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做人做事行为规范,尊守社会公德,语言美,不恶语伤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还要追求形体美,加强体育锻炼,合理控制饮食,保持良好的体型,标准体重,衣着得体,给人以美的感觉。要求学生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生活、工作环境清洁。在讲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时纤毛将呼吸道分泌物向喉推行,但不能随地吐痰;大小便在低级中枢可完成反射,但受最高级中枢控制,不能随时随地大小便,看见不良行为,应主动制止。

4课堂思政实施的效果

自2016-2020年,连续五届学生中,课堂思政的融入逐步完善,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融入课堂思政后的课堂满意度,90%以上学生反映思政内容的融入可增加课堂趣味性,思政案例的导入能吸引上课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思政中榜样的力量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课堂思政元素的进一步成功挖掘,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护考通过率也逐年提高,这就启发我们需要在课程准备工程中不断的发掘思政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课程当中。人体解剖学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明确教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方向[12-13]。课堂思政事实上不应仅局限于某些特定概念,更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规范学生,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医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者贡献李梦负责协调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工作协调,课堂实施和总结分析,文章撰写与修改;何从军负责课题酝酿和设计,并对论文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等利益冲突所有作者申明,在课题研究和文章撰写过程中不存在利益冲突,课题经费支持没有影响文章观点及其报道

参考文献

[1]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李兵,覃俊智,张晓东,等.思政教育在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学研究,2021,43(4):388⁃390.

[3]马春媚,郭开华,罗利,等.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解剖学研究,2021,43(1):93⁃95.

[4]张吉凤,郑雪峰,郭国庆.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实现的路径[J].解剖学研究,2021,43(4):382⁃384.

[5]卢林明,刘振宏,支慧,等.病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9):714⁃716.

[6]杨少斌,丁艳萍,杨颖丽,等.师范类“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113⁃116.

[7]郭小娟.基于“混合式教(导)+学”理念的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之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18⁃19.

[8]刘颖.星愿——写给“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J].中国医学人文,2021,7(8):37⁃38.

[9]车翀.膀胱癌的秘密知多少——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李宁忱主任[J].祝您健康,2021(4):6⁃9.

[10]唐海,吴波.混合式教学设计在泌尿系统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20,7(49):160⁃164.

[11]郭媛媛,徐英杰,郭庆峰,等.课程思政教育在本科生《循环系统》教学中的改革初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4):5⁃8.

[12]王磊,李文昕,崔鑫.将思政元素融入系统解剖学教学的探讨[J].解剖学研究,2021,43(6):643⁃645.

[13]徐小冬,方欣.局部解剖学实验课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J].解剖学研究,2021,43(6):645⁃647.

思政元素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达成广泛共识[1~5]。在此背景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6~7]。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强、应用广的技术技能型课程。正因为如此,该课程的部分授课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而对这门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培养没有足够重视,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德育能力培养是思政课程教师和辅导员们应该履行的职责,没有充分地认识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是对教育工作者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是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之根本。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组在研讨本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课程思政空泛化、标签化,甚至边缘化的现象。虽然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的观点早已提出,但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不够丰富、平台还尚不完善、专业课教师的思政培训力度不强,致使专业课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中,犹如无源之水,很难站在较高的角度,挖掘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关系。③通过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问卷调查发现,虽然部分教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但是与专业课程衔接紧密性不够,出现课程思政目标过分突兀,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无法将课程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得融入到专业课程知识模块中,实现水到渠成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育人案例设计

“建筑工程测量”作为土建类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大一新生正值青春年少,是人格塑造和“三观”形成的敏感年龄[6]。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8],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知识模块特点,确定本课程思政育人案例设计,见下表所示。

3“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

实施与效果“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发挥该课程德育实效的“主战场”,不仅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也要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9]。

3.1教的设计

以“高程测量”为例,结合该知识模块内容和教学特点,设计本模块思政教学切入点。①创设情境,设问学生2020年珠峰“新身高”多少,来引出教学主题——高程测量,并讲解高程的概念与分类。高程包括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同一点的高程,其参考面不同,高程值也不同,引入本知识点的思政教育切入点:遇事要多角度看问题。②高程测量的方法之水准仪测量。教师通过讲解水准测量原理,让学生掌握在较为平坦的地面上,如何通过一个已知点高程,利用水准仪观测,求另一个待定点的高程。在此知识储备基础上,教师设置反问:安置水准仪,如因两点距离很远,无法观测数据,用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高程传递中,引入本知识思政教育切入点:高程传递可以解决问题,同样,爱心传递亦如此,通过防控疫情献爱心传递正能量的鲜活案例,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爱、有正能量的人。③高程测量方法之三角高程测量。观看2020年珠峰“新身高”测量简介微视频,引出三角高程测量原理以及该方法在计算珠峰高度中所发挥的作用。通过播放影片《攀登者》中的小片段,让学生感受什么叫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同时,让学生比较1975年与2020年测珠峰技术上的差异,领略科技强国。由此,引入本知识点思政教育切入点: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敬业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科技托起强国梦的伟大信念。

3.2学的设计

课程思政目标是提升育人(学生)之功效,因此学生“学的设计”也非常关键。课堂上,教师通过一些鲜活的案例对学生进行了课程思政教育,但毕竟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课程思政教育很少,无法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和共鸣,课下学生“学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思政延伸与拓展。因此,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通过小组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引经据典找案例等方法,自己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学习通平台提交课程思政作业。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作为教师,也可以通过提炼学生采集的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自己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效果。

3.3效果评价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于学生,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建筑工程测量”的课程思政效果主要通过改革学生评价标准来进行。①课程思政以科学的育人目标为导向,学生的成长是多维的,不应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应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综合评价标准,体现出全面性,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实习企业评价[9]。②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中除了考核专业知识技能,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多维度检验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让考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养成动态的发展过程[10]。③课程结束,通过学生的课程总结,了解课程思政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借助调查问卷了解课程思政对学生人生发展的影响。3.4课程思政实施成效为了检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实施成效,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20级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合计232名学生开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调查问卷,228名学生参与调查问卷,参与率达到98.35%,确保了此次问卷数据的可参考性,其问卷结果如下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使得94.30%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促进了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本课程达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4课程思政关键环节探讨

通过对“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有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专业知识与课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据此,课程组提炼出以下几个对课程思政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关键环节。

4.1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仅凭专业课老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因此需要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①专业课教师可以和思政教师密切合作,在思政教师的帮助和指引下,挖掘与专业课知识点有衔接关系的课程思政元素,以提高课程思政元素站位角度。②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似度和相关度,与其他专业课老师共同探讨分享课程思政案例。以减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重复的工作量。③与学生共同挖。学生是课程思政引导的接受群体,该群体人数众多,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心理状态也是千变万化,因此,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知识点,自己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更能让老师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引导学生。

4.2多方法设计课程思政

教学方法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应具备针对性、多样性和系统性。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设计授课环节,通过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自然引出思政元素。比如,头脑风暴法可以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创新意识;角色扮演法可以让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情感;小组讨论法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案例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3多角度提升教师的思政水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体,只有自身的政治素质过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于担当的信念,才能使得课程思政在引导学生德育发展方面取得良性循环,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因此,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等多角度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设计上,要通过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点之间衔接性,以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方式向学生渗透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教学手段上,要多种教学方式齐头并进,提升教学过程的新鲜感、丰富感和趣味感,强化教学效果的感染力、共鸣力、教化力[4]。作为学校应建立课程思政管理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学习平台,组织课程思政分享会(或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定期对授课教师开展思政能力提升培训等多种方式,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和课程思政的运用能力。

5结语

在“建筑工程测量”教学过程中,多渠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多方法设计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切入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课程思政理念,将本课程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引导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发扬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和精雕细琢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专业道路自信,以满足新时代对工程测量专业人才质量的培养需求。

思政元素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外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课程设计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特别是“三进”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开展策略,将课程思政工作从要求向工作落实更进一步,使课程思政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有了具体的行动指南[1]。《大学英语》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西方文化在大学课堂直接对话的平台。《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对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更要保证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免受西方不当思潮的影响,在面对国家利益等大是大非面前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尊严。本文将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开展的必要性、实施模式和具体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探讨,助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

1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就是在大学非思政课程的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中国梦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政元素,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2]。近些年来,针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研究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特别是“三进”工作开展以来涌现出很多“课程思政”的典型做法和案例。将课程思政教育融于英语课程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英语课程的资源,更有利于提高学生针对中国文化输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家国情怀,但目前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课程设计中思政元素与课文主体融合度不高,切入比较生硬。其次,思政内容在授课过程中未能做到“如盐入水”,内容展示环节突兀,学生难于接受,授课效果不好。最后,思政教育进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效果评价和反馈不够全面和科学。

2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策略

课程思政要想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应该做到“如盐入水”,具体就是要将立德树人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最终落实在课堂的教与学和师资水平与素养提升上[3]。思政融入要体现出课程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和有机地结合,体现在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融合,更需要授课教师通过个人授课方法、育人手段和言传身教的融合中。针对这样的目的,我们的思政教学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开展:1)从中国视角开展思政育人。教学从中国视角、中国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比较、思考,弘扬中国声音。2)结合现实热点开展思政育人。从文化深层次结构出发,做到“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思辨性理解和认识问题。3)以教师品格修养开展思政育人。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品格、修养,润物细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3课程体系思政元素融入整体设计

大学英语课程是针对非英语专业同学的公共基础课,它并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个分布于大学阶段多个学期,由多种课程、活动和实践项目组成的课程体系。如果想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取得实效有必要从整体课程体系的角度进行设计和实施,通过不同课程以及教学环节实施思政内容融入(见表1)。上表中课程体系设计基于笔者所在高校整体教学安排实施。学校每学年设置三个学期,其中实践学期为四周时间,用于实践前两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将知识输入转化为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应用旧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4]。在整体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分级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实施课堂活动、课程项目和竞赛的设计,保证知识输入循序渐进,学生能力与项目难度相互匹配。

4思政元素选取及融入课程教学设计样例

思政元素在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直接融入和间接融入的方法。即教学内容的选取中加大思政内容,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地调用相关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5]。

4.1思政元素的选取

思政元素的选取可以从教材自身的内容入手,并可适当融入相关的实证素材。其中实证素材可以选取HelloChina100个思政元素等。相关资料都经过中央媒体和相关机构的审核,英文内容准确,涵盖大量可供直接背诵和引用的精巧字句。选择相关资源不仅可以使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可让学生与时俱进地掌握最新的中文内容的英译版,对于传统文化和新时代内容的输出都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教材素材与实证素材的结合能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6]。

4.2教学单元设计样例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篇)2》的Unit3为例。思政元素与单元主题Thewaytoleadership相吻合。(1)单元主题导入。播放双语的微课视频:Fivekeystobecomeasuccessfulleader。根据视频,引入话题——“生活中成为好领导特质之一是要善于发挥成员的优势”(Onekeyistogivefullplaytogroupmembers’potential)。学生可假设自己是单位领导、市长、国家领导人,甚至联合国领导人的角色,并阐述做一名好领导需要的特质。(2)词汇讲解。例如:“共同繁荣团结”,对应的英语词汇是“commonprosperityandunity”,首先让学生分别了解核心词语common、prosperity、unity。在牛津词典中common意思是:“sharedbyorbelongingtotwoormorepeopleorbythepeopleinagroup”prosperity意思是:“thestateofbeingsuccessful.”unity的意思是:“thestateofbeinginagreementandworkingtogether”。通过这几个词的意思可以看出,国家在努力实现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繁荣。这样由词义引申出来的思想境界就呼之欲出,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中文词语互译的关键,也感受到了国家博大的胸怀。如能将这些思政词汇用于语言成果物,可以加强学生对思政词汇的使用,刺激学生对思政单词的敏感度,形成词汇的强化。(3)篇章讲解。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业业,夙夜在公,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作为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称职的领导人应该具有的品质并鼓励学生在班级发表个人的理解和评价。(4)课堂活动及练习。①在课文讲解过程中,可适当加入英汉互译内容等,例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Emptytalkisharmfultothenation,whiledo⁃ingpracticalworkwillmakeitthrive.”②在课后任务中,将相关词汇短语录入Itest作业平台让学生进行词汇匹配和翻译练习。例如:commonprosperityandunity,inclusivenessanddiversity,Culturalconfidence,Communityofsharedfuture。③在完成课文学习后,请学生利用所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思政内容在批改网平台上完成作文IfIwasaleaderinChina...

5思政元素融入效果评价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语言教学与思政元素结合程度的评价可以分成三个层次:1)内容融入,就是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固化于课程教学目标中。2)思想融合,将思政元素与课程中语言知识匹配融合,不强硬植入,体现自然统一。3)价值融合,思政融入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形成独立的价值观体系,能够运用于人生相关决策中,成为具有独立思考的中国人[7]。要达到较好的思政融入效果需要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突出素养和情操的培养。针对思政元素融入后的学生培养效果可通过多种评价考核协同开展,既要通过大数据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和课后作业的完成进行核查,也要对课堂上开展的教学活动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打分。在终结性考核部分,可在试题中植入10%左右的思政相关内容,通过词汇、翻译及听力题型进行考察,以检查思政内容与语言知识融合的学习效果。最终,可以通过学习日志和学生问卷作为补充来开展对学生的知识习得、情感培养、价值观塑造的评价。

6加强教师思政素养提升

为了能够落实课程思政的效果,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坚定自身的政治立场、道德情操,并能够通过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打动和教化学生。要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深入研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用真情实感将教材内容和精选的思政内容传递给广大学生。利用多种平台和手段使学生能够喜爱和参与到知识学习、活动和项目中,最终达到传授知识、提升技能和改善人格的目标[8]。只有做到这些,课程思政才能“如盐入水”地影响学生,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才能落到实处。7结论大学英语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必要的,这不仅是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崛起,实现中国梦的必经过程。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工作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应紧扣时代脉搏,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课程设计,多层次推进思政教育以及多角度实施效果考核来落实课程思政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王雪梅,霍炜.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综述(2018—2021)[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4):309-314.

[2]王婧方.课程思政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J].陕西教育(高教),2021(5):4-5.

[3]贾良彦.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的融入研究[J].校园英语,2021(35):13-14.

[4]及欣.构建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型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8,5(22):16-18.

[5]谢文婷.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改革新视角[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135-137.

[6]张豫红.基于教材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0):76-83,97.

[7]杨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外语界,2021(2):10-17.

[8]赖丰.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书法课程育人的教学改革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上一篇:诊断学教学范文 下一篇:素描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