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范文

时间:2023-10-30 10:40:51

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篇1

[关键词]钢琴基础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发掘策略

当前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之中,已经出现诸多问题,如质量低下、效率难以保证等,因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必须对此有所重视,然后积极寻找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从而使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真正得以实现。钢琴基础课程在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内部已经开设,并且受到学生的欢迎,因此可以在钢琴的基础课程内部挖掘思政教育的相关元素,以促进全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一、当前思政课程开展相关现状

(一)学生朝着个性化与观念多元化方向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我国步入信息时代以后,互联网已经在我国人民群众之中得到普及,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每个人都可以运用智能手机去了解世界的变化,因此我国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产生了多元化思想,产生了非常强烈的个性,简单的说教已经不能对学生产生有效的作用。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比较强,但是依旧有一小部分学生被实用主义等观念左右,在理想信念、政治意识、国家观念上有时存在两面性的现象。例如,很多中职和高职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会提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此持有尊敬态度;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强烈的国家观念,但是在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后,积极支持国家;平时的生活很容易被享乐主义的思想支配,但是在遇到弱势群体的时候,依旧能够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缺乏应有的抗挫折能力

当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使得中职和高职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有时候遇到事情也会被父母“包办”,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情况很少,因此缺乏强大的抗压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处理能力。一部分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唯我独尊”的错误思想,经常会产生自负心理,但是在遇到挫折后很容易灰心丧气,并且抵触难以理解的或者自身不能认同的事物,传统的说教模式已经不能对其产生有效帮助。

(三)思政教育与现实出现脱节

当前我国一些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停留在“过去式”中,并且出现了“三多”以及“三少”的不良情况。首先,方法单一说教多,与现实生活结合少。一部分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经常引用固有观点或者教材内容,无法全面地对某些事情进行恰当阐述,甚至有时候会因为解释不当而产生反作用,没有理解“学术无、讲授有规则”的含义,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其次,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依旧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被动情况,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很难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久而久之会打消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二、钢琴基础课程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价值

在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之中开设钢琴基础教学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水平,是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音乐课程的一个重点。钢琴教学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能够在钢琴学习中形成过硬的专业水平,并且养成持久的学习能力,对适合自身学习的相关方式进行探索。不仅如此,在学习钢琴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也能够得到磨炼,从而提升自身的自制能力。无论是中职院校的学生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最终都会结束校园内的学习活动,在毕业以后走入社会,但是步入社会并不代表学习过程到此为止,而是打开了新的学门。钢琴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脱离学校的教育以后,依然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活动,从而使终身学习的信心得以树立,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钢琴基础课程内部进行发掘,可以将课程作为根基,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三观”导向,从而使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真正做到有机结合。

三、发掘钢琴基础课程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德育建设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主动参与钢琴教学的感知和思考去寻求答案,帮助学生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真正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对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师而言,应当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对学生进行主动培养。通过钢琴教学德育模式把钢琴教育与思政背景下的德育相结合,首先,应当突破钢琴这一专业技能的局限性。其次,应当将钢琴基础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思想政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深化教育。在进行钢琴的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应当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及音乐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在学习之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例如,钢琴教师在讲授《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钢琴曲的时候,应当明确该曲子中所表现出的、作者自身所拥有的强烈爱国之心,然后引导学生对该曲子进行鉴赏。在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曲调中洋溢的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之情,以及不知道能够何时获取自由的悲愤之情进行理解和感悟,从而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现在的人们不应当放弃继续奋斗的决心。在鉴赏结束以后,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被发掘,学生也获得了一次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

(二)不断提升钢琴教师的综合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进行驱动,学生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学习钢琴基础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时刻保持初心,利用自身的求知欲作为驱动力量,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出清晰的知识框架。要想在钢琴基础课程之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元素,钢琴教师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与学生一同进行音乐探索。钢琴教育要想真正获得预期成果,发掘出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必须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钢琴教师应当将思想感情融入其中,同时对全体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予以关注,让学生的内心与钢琴基础课程进行对接,然后在接下来的钢琴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之中,逐渐降低对学生的外部控制与影响程度,促进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最终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作为一种乐器,钢琴需要通过演奏来诠释音乐,因此对钢琴演奏者和乐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对钢琴的弹奏,也是对音乐进行高层次阐释的活动。因此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应当为学生提供质量更好的钢琴,以及提供钢琴学习相应的环境。例如在课余时间,钢琴教师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校园内组织“红色歌曲伴我行”主题钢琴演奏比赛,让想参赛的学生自由选择一首红色歌曲进行钢琴演奏,教师作为评委,对学生的演奏技巧、思想感情等多个角度开展评价。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到钢琴演奏相关的知识,钢琴课程中的思政教育相关元素也被发掘出来。

四、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构建方面,还体现在强调了人作为认识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内部已经开始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育相结合,而钢琴基础课程由于拥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能够在其中发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元素,避免了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单兵作战”、难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消极局面,从而真正通过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中职和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杏梅,戴倩雯,周杰亮.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31-32.

[2]黄细英.幼专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中国文艺家,2020(8):52-54.

[3]窦瑾.钢琴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发掘路径与教学实践研究:以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为例[J].中国文艺家,2020(1):232.

[4]周颖,魏娟娟.课程思政在钢琴教学中的改革应用路径[J].大众文艺,2020(19):199-200.

[5]张潇蕾.思政视角下师范院校钢琴课程的改革路径[J].中国文艺家,2020(10):173-174.

思政元素篇2

[关键词]思政;药学;免疫学;教学

1科学故事增加趣味性,培养爱国和敬业精神

科学故事增加了免疫学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爱国和敬业精神。比如在介绍疫苗的时候,可以讲述我国古代医生种痘预防天花,由此开创人类天花预防之先河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介绍巨噬细胞的时候,讲述一位差点自杀的现代免疫细胞学开拓者梅契尼科夫在科研道路上如何越挫越勇,最后发现巨噬细胞的故事,一起学习科学家兢兢业业、至死方休的攻坚精神,让学生了解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敬业精神。今后要兢兢业业工作,刻苦钻研业务和技能,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介绍抗体形成机制的时候,讲述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杰尼提出的抗体形成“天然”选择学说开创免疫学新纪元的故事,告诉学生什么叫“浪子回头金不换”。讲述科学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听完这些励志故事以后,由于在情感和心理上已经接受了这些有故事背景的学习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便有些知识很难理解,也能化困难为动力,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同时爱国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养也得到了培养。

2新药促发学习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讲解免疫学预防和治疗的时候,通过介绍不断涌现的免疫新药物,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匮乏,同时让学生知道,作为未来的药学服务者,只有准确、及时地获取药物相互作用、并发症、特殊人群用药等各方面药学信息,才能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以此促发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并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辩证法促进知识理解,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简单来讲就是要看清事物的两面性。免疫有“两面性”,对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可以防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消除损伤或衰老细胞,消除突变细胞,又有“不利”的一面,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超敏反应的发生,即免疫是一把“双刃剑”。而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的功能同样涉及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在讲解上述内容的时候,可以引入辩证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免疫中的“自我”和“非我”是相对的概念,也体现了辩证法。对于眼晶状体球蛋白、精子等自身抗原,虽然是自身成分,但是由于某些屏障的阻隔,从未和自身免疫细胞见过面,当某一天有幸和自身免疫细胞相遇的时候,然而不幸便在此时发生了,免疫细胞会把眼晶状体球蛋白、精子等自身抗原当作“非我”的成分,即外来物质而进行攻击。通过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意识到,凡事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凡事都是相对而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成长过程中遇到不利因素,应敢于向命运挑战,敢于向不利因素挑战,变不利为有利。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这方面的“思政”元素,学生从辩证法的“两面性”过渡到免疫学的“两面性”,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融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反过来,对免疫学“两面性”的学习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辩证法“两面性”的理解。如果药学服务人员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辩证思维进行推理判断,不仅可以增强工作能力,还可以避免药患纠纷的发生。

4新闻报道鲜活免疫学知识,培养爱心和奉献精神

在讲授免疫细胞的发源地“骨髓”和集落刺激因子时,导入了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共同关注的栏目报道“任爽身患绝症,千里寻亲”的故事[4],湖北女大学生路敏给她捐献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就用到了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学生就能很快理解骨髓和该细胞因子的作用,使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而且在教书的同时也达到育人的目的,培养爱心和奉献精神,为提供优质药学服务提供了支持,因为药学服务不仅要有全心全意为顾客排忧解难的奉献精神,还要有爱心,能够理解和包容顾客的误解。

5日常行为切入免疫学教学,培养健康理念

学生日常行为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日常不良习惯切入免疫学教学,更接地气,还可以培养健康理念。在介绍“免疫系统”的时候,以学生带着早餐进教室、睡眠不足、缺少运动等为例,讲述早餐、睡眠、运动对免疫系统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性[5],让学生意识到,要让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就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介绍“免疫系统”过程中神经内分泌网络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时,给学生讲讲为什么不良情绪会导致免疫力降低,容易生病,如此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免疫系统及其调节方式的理解,还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体,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6艾滋病激发求知欲,培养道德观和人文关怀精神

艾滋病是大家熟悉的疾病,以熟悉的疾病导入免疫学教学,讲授免疫学知识,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比如,在介绍抗原决定簇之前先给学生讲艾滋病防治现状,因为艾滋病病毒变异极其迅速,所以难以研制特异性疫苗,至今无有效预防方法,对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然后提出问题“变异发生在何处?”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随后引入抗原决定簇教学内容,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效率。讲艾滋病可以培养人文关怀精神。艾滋病已经和“道德败坏、伤风败俗”等同起来,人们像躲瘟疫一样躲避艾滋病人,然而许多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其实是无辜的,是受害者。作为未来的药学服务人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宽容待人,减少歧视,尊重患者的隐私,慎言守密,有仁爱之心。讲艾滋病还可以培养道德观。艾滋病的传播不可避免地涉及道德问题,在仍未取得治愈艾滋病有效方法的当下,道德力量在艾滋病防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倡导忠诚、责任、亲情等理念,牢筑艾滋病防治的首道防线。

7团队协作融入免疫学教学,培养团队观念

思政元素篇3

关键词:近代平差;思政元素;专业素养;效果评价

思政后的回馈进行了分析。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是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抱负的高层次合格人才,所以高校的所有课堂、所有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有关专业知识的需要,做到“授业”与“解惑”,还应该训练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做到“传道”,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注入思政育人的元素[2]。在此前提下,对于测绘类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结合测绘专业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测绘工程师的价值观和责任担当,时刻强调测绘从业者的职业精神,逐渐形成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体系,在专业知识教学中逐步融入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测绘工程师的品质培养[3,4]。《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了解经典平差理论的局限性,掌握常用的近代平差理论及运用方法,能够对改善测量精度与测量效率等复杂计算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对不同类型测量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建模和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有利因素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长期获得好评,即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可以利用课程对学生的覆盖面广、课程量大、教师与学生接触比较深入的特点,对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规律和可行性进行探索。

1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提取

1.1将科学发展观引入课程

思政元素的挖掘可从认识误差的分布开始:在本科阶段,学生知道观测误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用经典平差的方法处理测量数据是合适的。到了研究生阶段,会学习到观测误差可能服从P范分布族中的某一种分布,不同的误差分布类型将对应着不同的参数估计准则及参数估计公式,而且参数估计方法具有的抗粗差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参数估计信息,就应该深入分析观测误差的来源及分布,从而可以有效减弱误差的干扰。所以,在介绍误差分布规律及参数估计准则的课程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和区别,总结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课堂上通过公式演绎和讲解,强调数据处理中尊重事物客观规律、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与当代测绘人的职业精神一脉相承的。

1.2课程教学中对“四个认同”元素的融入

在课程中讲到多源数据融合问题时,可以以汶川地震救灾为例。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突发8.0级强地震,在全国上下合力抗震救灾的同时,测绘部门紧急建立了航天、航空、低空三位一体的灾区观测和遥感影像获取体系,迅速制作灾区重建选址规划所急需的系列影像地图,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测绘学者们采用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进行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的评估[5],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及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次救灾充分体现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一切以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重,集中各种资源办大事。在讲到用EIV(errorsinvariables)模型构建方程对变形的规律性进行分析时,可以以安徽省和县万寿塔(见图1)保护性修复工程为例,由于观测手段不能直接得到古塔的中轴线倾斜度数据,需要通过计算方法完成[6],进而介绍中国在古建筑保护上的曲折历史,原先是拆除旧建筑建造新城市,后来经过多年的反思认识到,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是文化的载体,是旅游的资源,于是对古建筑保护制定了法规条文并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修缮了很多濒危的古建筑。这也体现了有关部门善于总结历史经验,越来越重视文化传承,尊重历史,尊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了助推作用。在介绍周江文先生创立的拟稳平差理论时,可以穿插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对平差理论作出的重大贡献,弘扬他们专心科研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为国家建设只争朝夕的家国情怀。可以相信,如果宣传的榜样人物的工作内容学生们能够理解并能学以致用,这会更加激发他们的亲切感和发自内心的尊敬。

1.3课程中对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引入

在课程中应该时常提及测绘人应具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7],如:要有责任心和职业操守;要具备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要有吃苦耐劳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业务精通;要严格执行测量工作的技术规范,得到的每一个数据都必须经过实际测量和正确计算,决不能弄虚作假;涉及机密的测量资料和结果要严格保密,绝不能泄露;做外业应熟练掌握各种测绘仪器的使用;做内业应熟练掌握各种常用软件、设备的使用等等。课程中还结合真实案例在学生中展开讨论,加深认识研究生论文写作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等错误行为对人的一生带来的严重影响。以上海长江隧桥工程为例,说明在重大工程的控制测量中,测量数据的精确与否对工程成败起到决定性作用,强调要具备确保提交数据万无一失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担当。该工程隧道段总长7.5km,是上海当时一次性掘进距离最长的隧道,其中贯通测量是难点之一,常规布设的控制导线难以确保贯通。因此,工程采用了导线测量加陀螺仪加测部分线段方位角的方法,并在到达贯通面前50m处加设竖管并导入地面控制点数据,利用这3种数据相互检核、共同平差来提高控制点的精度,确保了隧道的准确贯通,如图2所示。

2课程思政中教师主导及学生评价分析

目前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在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及教学能力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即教师对专业课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以及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首先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在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及针对性等的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其次,教师也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及历史知识、时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恰当地进行思政元素的引用[8]。课程思政取得的效果要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从2020年9月开始,在研究生《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的课程教学中融入了课程思政,在进行了13周的教学以后,对学习该课程的全部研究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共有14题,部分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图3中各项内容分别为:A表示在高校专业课中开设课程思政是有一定意义的;B表示思政教学可以与专业课知识结合起来;C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内容是合适及感兴趣的;D表示《测量误差分析与近代测量平差》课程的主旨是以教学为主、兼而融入测绘学科的科学伦理(如应尊重数据的客观规律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和论文写作中不弄虚作假等);E表示课程思政应该有助于培养专业素养;F表示课程思政发挥的主要作用应有助于提升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们还提出了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建议,如“在上专业课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会比单独进行思政教育更有效果,而且可以缓和上课的氛围”“可以结合一些由于计算失误导致工程失败的案件,在课程思政方面很重要”“可以多分享学长们的成长经历、职业选择来增强专业自信”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反馈,说明他们是愿意接受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对所有的问卷答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时代的研究生们有高度的国家认同感、有理想信念、有文化自信,对感兴趣的思政内容也会自己找资源了解和学习,自我要求也比较严格,希望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三观正确、具有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合格人才。

3结束语

本文围绕专业课教学为何要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如何融入的主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他们对课程思政教学需求的重点和要求,对于课程创新的具有启发意义。本文认为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所以只要是正向的引导和启发,都应该是课程思政努力的方向。本文探讨的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体会,希望可以给同行带来借鉴和参考。

思政元素篇4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中生自身的特点。高中生一般处于16-19的年龄阶段,正在向成熟的青年期迈进,因而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心理上呈现一种社会化趋势。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思想容易走向片面和极端化,感情容易冲动,如果不能用正确的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也可能因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盲目的不理智的行为,因而需要及时的引导。

2、思想政治课教学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在诚信道德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责任重大。由于升学率的压力和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文化功能情有独钟,而忽视诚信教育,特别是自从高考3+x改革后,政史地三科综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有所下降,家长、学校、学生本人都越来越不重视思想政治课,这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他们很少再去研究德育工作的效率,而更关心的是本学科在高考中名次、成绩。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其结果必然损坏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乃至整个学校德育的运转。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强化诚信教育的主要对策

1、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诚信教育。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是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育行为中的表现,它包括了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利用的主要素材和基本手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诚信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源,可以说,教材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组成部分。

2、高中政治课教师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诚信道德素质。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诚信教育主体的观念。再次,教师要讲究教学艺术,提高诚信教育的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在合作交往中平等交流。

3、通过高中政治课深化学生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教师要创设道德情景,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和大自然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通过切身的实践验,接受诚信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比较完整的感受到诚信道德的形成过程信道德对成才,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自觉主动的参与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和体验中学会做诚信人,做诚信事.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思政元素篇5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并不高,而且思政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导致现在思政教育的未能充分发挥。另外,多元文化的融入,也会导致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被削弱,高校对于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2.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散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方面,在高校发挥着一种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还处于散乱期,还没有适应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管理的方法,所以无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素质低下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某些领域存在管理空白,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无法跟上现在文化的创新,导致了整个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展,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无法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所以容易导致团队的冲突,也无法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无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深刻。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路径

1.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思政教育对于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的自觉性。把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发展特征,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实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有机统一,再通过合理地利用管理能力,就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问题。

2.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主导定力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构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一个高度,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以此来促使当今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作者:肖杰 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015(28):281-282.

思政元素篇6

关键词:文化多元化;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文化多元化及其现状

文化多元化是指本国或民族的文化在继承历史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现实。随着世界一体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和社会发展趋势,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文化多元化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使得不同文化呈现出多元共存现象,文化多元化的实质是价值观趋于多元化。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体制不断发生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展也逐渐趋向变革与多元化。我国文化多元化的现状体现在:(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批判。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及精神成果的积淀与演化,它是由中华民族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保持、传承并完善的一个宏大的文化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厚德、仁爱、诚信、爱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但是同时也受到了异质文化猛烈的冲击,伦理道德、群体本位、贵公贱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变得越发渺小。(二)外来文化的借鉴与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作为一种正在进入中华民族内部与其社会发生作用并逐步渗透的别族文化,正在经历着传播、接受与融合的过程。我们在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如:科学民主精神、自由平等意识、创新进取精神,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素,这些消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某些错误文化思潮,主要包括: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民主思潮等,这些消极思想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统一。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一方面,继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吸收和借鉴了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融合创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的挑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和而不同、融合创新、长期稳定等诸多特征,文化多元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进步,但同时对我国文化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文化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受到文化多元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不断提高,活跃的思维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行为失范,导致部分家长对大学教育的不自信,盲目追随的出国热潮甚至使部分家庭教育出现偏差。(二)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教学方法上,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大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更易于获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仅被当作一门必修又讨厌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则被当成是迂腐的说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西方敌对势力文化渗透、反马克思主主意识形态涌入,使人们的思想开始动摇、价值观出现扭曲,意识形势领域呈现出情况复杂、斗争尖锐的一面。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思考

文化多元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因素。高校文化,表面上是学术文化,效用上是政治文化,价值上是精神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多元文化发展其进行合理引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的科学的方法吸收其“合理内核”,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枯燥的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激发大学生兴趣,努力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各类教学课程和实践环节,定期组织形势与政策宣讲报告,让大学生关注当前意识形态热点,关心家国大事。(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输导只有在切合受教育者的需要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教学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和心理规律,引导大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树立问题意识,增强认同感、归三,高职院校教师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采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其他同学共享。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不可以一概而论,可以借助导入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职院校的重要教育科目之一,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高低,影响到高职院校实际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期间,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创新教育方法等措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戴贞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5:139-141.

[2]何志红.浅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84+186.

[3]毛蔚.网络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88-91.

思政元素篇7

【关键词】工商管理;实践课程;思想政治教学

在新商科的大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懂专业、懂社会的高素质新时代商科人才,将会成为未来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之一。

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产技术的不断变革,新的技术催生了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了不同的要求。教育部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新文科的概念框架下,经济管理教育界专家针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商科”的概念,试图在新文科建设的浪潮中促进商科教育的改革和创新[2]。在“新商科”人才培养要求上,是否具有良好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新时代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也是衡量人才培养的质量之一。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湛江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相关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专业课程的教师,部分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认为只需要把实践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意识,对课程思政的内涵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关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只是流于形式,缺少具体的实际育人内容。所以,导致相对较新的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的教学模式,对于大部分老师都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同时,在实践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上,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的投入以及相互交流还不够充分,实践思想政治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在新商科背景下,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没有深挖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实践课程的开展,主要是根据实践课程的不同主题,结合专业学生所在的年级的培养的目标及要求,设计相关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但是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普通存在偏重视呈现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内容,缺少以专业实践知识技能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元素的融入和运用。思想政治元素挖掘不够全面丰富,没有很好地把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及职业素养等工商管理实践教育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充分在实践教学中展现出来,缺乏地引导学生从实践课程中关注国家战略、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去思考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应该具备及需要锻炼的能力跟素质。思想政治育人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在新商科大背景下,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下,设计出具有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结合专业课程要求及学生培养的目标,挖掘能够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元素,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三)教学方式偏传统,缺少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的内容设计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教学方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能否善于利用具有吸引力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在课程的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部分教学方式偏向传统。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缺少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育人的元素,导致思想政治育人效果不佳,缺少根据课程的性质,设计出能够检验课程育人的成效,缺乏育人效果的展现。课程思政教育相对于普通的课程教育,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如何能够通过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能潜移默化地从课程中主动地接受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地认可相关观点和理念,从而要求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等各方面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影响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建立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来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及文化修养对于学生来说起着示范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及价值取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组成的,也是由一个一个好教师带出来的[3]。所以,教师自身首先必须加强思想素质修养,不断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践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构建中,由有实践课程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等组成教师团队。专业教师负责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企业导师精通实操技能,熟悉行业发展相关信息,给实践教学提供支持与帮助;思想政治教学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培训,加强教师对思想政治育人教育意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找准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契合点,进而保证实践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此外,在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方面,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通过学习与交流,加强教师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提高实践课程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二)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协同育人,构建具有实践课程特色的思想政治元素。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到企业开展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相互交流合作,挖掘适合实践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资源。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与优秀企业共建实践课程,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新时代商科人才培养要着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情绪管理能力[4]。专任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设计教学计划,企业导师结合企业文化、人才需求、项目运作管理等方面具有与实际结合度高,并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相符合的知识点,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设计理念;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管理类人才需求的素质;优秀人才在工作中发挥的“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竞争中不断探索创新等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课程育人元素。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景的同时,通过传递职业道德规范、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的内容设计上,设计相关的任务,从而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三)以赛促教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吴岩司长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专题研讨会》上,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强调知行合一、会创等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结合比赛的形式,通过创新创业比赛和创新策划比赛,结合“新商科”大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发展和行业岗位实践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融入实践活动,形成较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也是在实践中检验学生能否具备知行合一,发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的思想政治育人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的同时,也能从比赛中,展示思想政治育人的成果。

三、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的建设,可以从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构建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加强引导思想政治育人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发校外实践基地,深入地挖掘育人元素。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具有能够突出课程特色的形式展现育人效果。在实践教学中,坚持以理论为指导,结合新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育人元素,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爱国情怀,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和较强的专业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思政元素篇8

关键词: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当前,在高校各门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优秀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近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征。在高职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高职院校的稳步发展以及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是一门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实践技能及商务沟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基本设计思路:岗位分析→典型工作→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型工作任务→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英语视、听、读、说、写、演等子任务。具体教学模块围绕国际商务业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学习者初入职到业务发展过程为主线,设置10个工作项目情境和27个学习任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思政教育融入“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的实践案例

《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各专业课程要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基于此,“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中,教师应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深化,以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下面以项目三“商务接待”及其下的三个任务为例来阐述思政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实施情况:

(一)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主题描述

国外客户来访,国际商务助理在机场能使用英文礼貌周到地迎接来客,并送客人入住酒店;在商务餐桌上能用英语与客户进行得体的交谈;在陪同客户进行参观时,能使用英语流利、准确地向客户介绍公司及产品,通过商务接待,向国外客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提升其职业素养。

(二)商务接待(BusinessReception)细节描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三个任务模块,每个模块都蕴含思政元素。任务一:MeetingGuestsattheAirport机场接机国外客户来访,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负责机场接机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机场接机要点:机场接待国外客户时,掌握飞机确切抵达时间,准确记住客人姓名、职务及形貌特征,特别是第一次见面的客户,准备接站牌和鲜花。当外宾走出通道后,即微笑上前询问,如“Excuseme,areyou...?”。在确认了所接客人后,主动表示欢迎与慰问,并作自我介绍,并护送客户到酒店。在送往酒店途中,要主动跟客人介绍当地文化、风俗等,关心客人的旅途情况,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体现国际商务业务人员良好的职业素养(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掌握当地特色文化、接机礼仪等知识。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不同国家接待礼仪及文化拓展训练。任务二:HavingDinnerwiththeGuests宴请客户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仿国际商务助理负责安排欢迎宴会工作。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宴请国外客户要点:在预订餐位之前,先了解客户的饮食偏好、等,再安排客户喜欢的食物。在进餐时,注意餐桌礼仪,尊重跨国饮食差异。在就餐过程中,适当介绍中国菜肴及饮食文化等,从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与客户的交流(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通过多种渠道对中国餐桌礼仪、饮食文化进行资料收集与掌握。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拓展训练。任务三:VisitingtheCompanywiththeGuests陪同参观国外客户来访,教师要求学生模拟国际商务助理陪同客户参观公司厂房、样品展览室等。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陪同参观要点:参观中,国际商务助理要使用英语巧妙而准确地介绍公司文化、产品种类、性能、卖点等,并能妥善、睿智地回答客户提出问题,记录客户在参观过程中所提到的产品尺寸、规格、要求,按照客户需求,适时推销产品,展示商务人员诚恳、睿智的营销素养,以及分析客户需求的判断能力(思政元素)。课前,学生需搜集有关营销技巧、谈判技巧等的资料。课中,学生需分角色扮演国际商务助理与国外客户,完成语言交际与活动过程。课后,学生需进行公司文化介绍、营销素养、谈判素养等提升拓展训练(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如表2所示)。

四、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该课程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中实施运行,取得较好效果。首先,“商务英语”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的基础语言知识以及商务沟通及交际能力的学习路径,而且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形态、文化以及西方价值理念的重要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该课程主要通过国际沟通与交际来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引导学生向国外客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产品和文化,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最后,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要求教师在注重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点提升了学生对“中国道路”和“中国外交”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让学生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能熟练使用外语维护国家利益以及诠释中国主张,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维护国家形象及地位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认同。

五、结语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英语必修课程,其内容不仅涉及英语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也涉及跨文化商务交际技能和中西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与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慧利,崔萌筱,耿紫珍.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3):55-58.

[2]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10-114.

[3]李欣,冯德正.商务英语专业课混合教学的“课程思政”行动研究[J].外国语文,2021(2):19-26.

[4]饶妙,邓建平.融入思政隐性教育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2-135.

上一篇:素描教学范文 下一篇:诊断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