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9-30 13:31:19

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教学篇1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课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良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同学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的重要途径。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完成,而诊断学有大量教学活动在医院中进行。这就成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1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2]佣拐锒涎д嬲晌俅惨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点,就一定要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3.1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

缭诖笱Ф昙毒涂枇俅惨窖迪胺矫娴目纬痰取*ぁ糞THZ〗4.3.2增加临床实践的学时数,带教老师最好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4.4实习课分组不宜过大。搞好诊断学的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临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4.5目前检体训练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主要是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管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动手。

4.6多进行病历讨论教学带教老师选择比较典型的、难度适中的病历,让学生根据病历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分析讨论,提出完整诊断和诊断依据。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基础。

4.7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投资建立临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区投资建设了实训中心。如果能够建立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那会更好。

笔者认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应建设:

(1)模拟病房:下设心肺听触诊训练室,腹部检查训练室,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和五官检查训练室,急重症抢救训练室,病患处理训练室。

(2)模拟门诊:使用SP(标准化病人)[4]进行教学,并建立为SP的模拟候诊场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见习面临新的困难,如病人和主管医生不配合教学、病历不易查阅等。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增加课时及交叉轮转教学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教学的矛盾,对保证临床见习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室: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静脉插管术等),利用模拟人进行训练。

(4)多媒体学习、评估室:利用现有诊断学课程网站,建立多媒体学习中心,同时建立网络化的训练评估体系,对每位训练者进行评估。

当然,这些不是简单的设想所能达到,需要再努力。

4.8开设临床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临床基本技能为医学重要桥梁课程,也是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开课条件,可选择资深诊断学方面内、外、妇产科、儿科等专家教授,辅以护理、影像及计算机方面教师担任,再根据需要从临床抽调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为学生训练和老师示教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基本技能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拟听触诊训练就是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的实例,只是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9多开展诊断学技能比赛诊断学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了技能训练检体诊断的方法,并且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诊断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临床实习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操作内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实习前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以便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回顾性复习,到临床实习阶段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

5总结

本文对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

2羊裔明,吴谨渚,欧阳饮.医学生诊断学考试方法的探讨.医学教育,1991,(6):27-29.

3梁仁,陈远存.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初探.浙江医学院学报,1991,(2):77-78.

诊断学教学篇2

关键词: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传统

引言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四诊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局面,是一种较难掌握的中医技能。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脉诊教学的常见问题,供同道斧正。

1指力运用

教材中讲述“举按寻”即浮取、沉取、中取时,描述“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为浮取,很多学生浮取时用力过大,所以教学中宜明确“用摸触皮肤的力度接触到皮肤,这个力度叫浮取”,宜反复强调接触即是浮取,并在实践中反复纠正学生浮取的指力。推荐方法之一,教师和诊脉者同时诊察受诊者的左右手脉,同时“浮取”,由受诊者依据教师的指力大小判断诊脉者所用指力是否正确。推荐方法之二,教师充当受诊者,判断诊脉者在教师腕部所用指力是否为浮取[1-2]。与此类似,教材中描述“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称为“沉取”,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每次沉取都需“按到筋骨”,而是“按到指下明显有抵触感(脉下肌肉抵触)时,即已按到位了”。那么,“指力与位置均介于浮取和沉取中间”即为中取。中医本身多为定性而缺乏定量,学生难掌握,所以教学中需要尽量精准描述,辅之以反复的操作训练才利于学生掌握。上述推荐方法同样适用于纠正学生沉取和中取的指力。

2左候右,右候左

“即以医生的左手候患者的右手寸口脉,以医生的右手候患者的左手寸口脉”,这一点在教材中有提及,但没有得到重视,这是传统脉诊的规范要求,现在网络上很多脉诊图片的纰漏正出于此。仔细分析其中缘由,医生用左手候病人右手的脉,是从寸口脉的外侧来切入,这样比较方便。如果医生候完一个手的脉,再用相同的手去候病人另外一个手的脉,就只能从寸口脉的内侧切入[3-4]。因为医生的食指必须放在腕关节的寸部,即靠近腕关节这一侧,所以为了保证食指仍然是候寸口脉的寸部,就只能从内侧切入。这样内外侧切入的角度不同,会影响医生对指下感觉的体会。所以在临床上操作规范是左候右,右候左。

3定关方法

中指定关,教材上多数采用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即桡骨茎突往内一点即关脉的位置。其实临床准确的关脉位置正好对应尺骨小头,临床上多采用中指循手背定关法。医生用中指的指掌关节的连接处顶住病人的尺骨小头的顶点,然后循手背与前臂作一条垂直线,中指与寸口脉皮肤的交叉处就是准确的关脉位置。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出来的关脉与桡骨茎突内侧定关法所定的关脉略有差异,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往肘关节这一侧后移了半个指头。尺骨小头这个点要比桡骨茎突这条线的骨性标志更为明显,更方便准确定关,也有临床证据表明中指循手背定关法所定的关脉更为精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诊脉者先把受诊者关脉中点的位置用笔画出,确认正确后再定寸尺。

4运指次序

教材上列举出各种指法,如举按寻、总按单按,但未明确各种指法的运用次序,造成学生指法运用的混乱与遗漏。《临证脉学十六讲》中明确了运指次序,使学生有章法可循,久而久之即可养成良好的诊脉习惯。运指次序如下:“用‘浮取’法总按三部用‘中取’法总按三部用‘沉取’法总按三部调整后(根据已感觉到的患者脉搏的浮取力度与沉取力度,来调整中取的力度与位置),再用‘中取’法总按三部回到‘浮取’法总按三部再行‘中取’法总按三部再行‘沉取’法总按三部三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清其总体脉象为止)食指‘浮取’寸脉食指‘中取’寸脉食指‘沉取’寸脉食指定格于‘寻脉’(直至候准寸脉为止)中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关脉无名指同食指候寸脉法候尺脉结束[5-6]。”

5脉图与指感

在脉诊操作时需要潜心细致地体会指下感觉,这种感觉是客观和可靠的。与平面脉图相比,指下感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体会。“通过我们的指尖感觉(主要是触觉),至少可以从脉搏搏动中体会到六种情况,即脉搏的位置形状、速率(快慢)、节律、力度和来去之势(如来的时候的紧张度等)”所以脉诊的训练主要是一个手指触觉逐渐训练至灵敏熟练的过程。比如涩脉,“所谓脉的流利或不流利,实际上是指诊脉者指下的这样一种感觉: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动后,又迅速从中指和食指先后感到了关部和寸部的脉搏搏动,这就叫脉流利;反之,若无名指感到尺部脉搏搏动后,却‘迟迟’才能等到中指触及关部脉搏的搏动,然后又隔‘良久’才能在食指感到寸部脉的搏动,这就叫脉不流利(最不流利的病脉叫涩脉)。”反复训练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并掌握这种指下感觉,但前提是静心细致候脉。教师示范运指时随时记录受诊者典型脉象,随即让学生体会具体脉象的指下感觉,体会后在其他受诊者中找寻相同脉象,让教师确认,可以大大提高具体脉象的教学效率。以上几个问题在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中较为常见,按照上述方法调整教学后,脉诊教学效果明显上升,推广运用可以大大提高中医脉诊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忆勤.中医诊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吴传云,董昌武,吴云龙,等.基于“可汗模式”的《中医诊断学》脉诊教学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02):5-6.

[3]刘燕平,祝美珍,黄岑汉,等.《中医诊断学》脉诊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1):101-102.

[4]杨牧祥,王占波,于文涛,等.《中医诊断学》教材脉诊内容评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05):909-911.

[5]姚梅龄.临证脉学十六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朱振刚,袁琛,刘贵颖.刘贵颖临证脉学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08):1016-1017.

诊断学教学篇3

1PBL教学法在心电诊断学教学中教学方向选择

以往的教学方法课时短,辅助教学的手段少,教学过程中常常使学生心存疑惑,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心电诊断学的兴趣,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PBL教学方法是基于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兴趣,并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使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兴趣选择自己的分析思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PBL教学法在心电诊断学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实施

2.1问题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编写教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知识,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结合临床进行设计。可以提前将问题留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查阅资料和讨论得出诊断,以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和图书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分析思考,了解各个相关疾病的心电图特点,得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2.2模拟病例

选择临床典型病例,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学生阅读、分析心电图之后,描述心电图特征,利用所学知识,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同时给出诊断依据。学生讨论分析的过程就是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加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成为综合实用型人才。

2.3分组讨论

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讨论。教师提问时,每组可选派一人发言,其余学生可以寻找缺陷,相互补充答案,教师在学生解答期间可随时进行提问,使学生的诊断更趋全面。

2.4总结评价

教师在听取学生诊断后做总结评价,同时归纳相关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疑惑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如果学生有疑问,可进行课后思考,但要给学生相应的提示和指导。最后,教师概括教材上相关知识点,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3PBL教学法在心电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3.1提高了教学质量

PBL教学法注重以学生为主,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PBL教学法提倡教学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进而解决问题。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工具,查阅相关的文献,既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又培养了检索文献的能力。通过PBL教学法能培养并提高学生对心电诊断学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寻找知识的起点,以达到最终解决问题的目的[3]。这种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论记忆深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2提高了学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有不同意见的提出,也可以进行讨论和研究。教师也可以随时进行提问,请学生进行作答,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一些问题或难题作出解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依赖教师获取知识的态度,主动探索,促进自我发展,培养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自己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能力[4]。

3.3提高了教学的创新能力

PBL教学法在心电诊断学课程中的应用,是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PBL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同时做出角色调整。通过学生对问题不同角度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分析结果。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收获,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发现他们存在的缺陷、不足,针对问题本身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讲解,不像以往那样以一概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心电诊断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丰富内在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获得信息过程中的引导者。PBL教学法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心电诊断学教学,具有灵活性、推动性和积极性等特点,PBL教学在促进知识的整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培养学生学习等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师生反映良好,反响较大[5]。这种教学模式是针对特殊病例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的学习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PBL教学法把以往教学中简单的知识讲解改变为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培养了学生对心电诊断学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心电诊断知识的灵活运用。目前PBL教学法在心电诊断学教学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以期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诊断学教学篇4

根据护理评估内容,诱导学生从北美护理学会制订的147条护理诊断中找出相关的护理诊断,由于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护理诊断亦不同,如消化道出血患者因出血量大小不一样,所以患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临床表现中的某一个表现提出:组织完整性受损、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体液不足、有组织灌注量改变的危险、组织灌注改变、心输出量减少、气体交换受损、潜在并发宜:欠血性休克、急性意识障碍等等。让学生充分发拌一己的智慧与才能。

2要求学生规范化书写护理诊断

书写护理诊断应严格按照PES模式、PE模式、P模式进行,书写现存问题时一定要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出相关因素和临床表现;书写潜在性的问题时在护理诊断之后书写或者不书写相关因素:危俭性的护理诊断要书写相关因素;可能性的护理诊断因相关因素不明确不需写出相关因素,但潜在并发症后面一定要书写相关因素。

3指导学生正确提出护理诊断

3.1注意护理诊断的合理性

有许多护理诊断是属于某一系列的应区别应用,象气体交换受损、清理呼吸道无效、低效型呼吸型态这三个护理诊断在教学时应向学生讲清三者的适用范围:清理呼吸道无效适用于通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气体交换受损适用于换气功能障碍所表现的呼吸困难。个别护理诊断应用范围很广,如排尿异常适用于尿量异常、尿色异常、排尿过程及感觉异常。潜在并发症的应用问题,潜在并发症后面接的是医学诊断,说明的是尚未出现的护理问题,并不是患者目前无临床表现,如潜在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说明患者目前有消化道出血但未出现失血性休克,需对患者作认真细致地病情观察,并执行相应护理措施,以防出现上述并发症。

3.2注意护理诊断的精准性

提出护理诊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患者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3.2.1拟定护理诊断应抓主要矛盾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书写出数十条护理诊断,这样既加大T-r作量又没有必要,象相对缓脉如果提护理诊断应为心输出量减少,拟订许多护理措施根本没有必要。一个住院患者只需提6,7个主要护理诊断就足够了。

3.2.2拟定护理诊断应注意简明扼要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某一原因引起的系列表现,如:畏寒、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感染中毒症状。根据上述表现可以提出体温过高、疼痛、疲乏、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等护理诊断。只要护理措施得力有效,引起系列表现的原因去除后所有问题均解决了。所以拟定护理诊断时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

4书写护理诊断时要找准相关因素

诊断学教学篇5

【关键词】 诊断学 教学 素质教育

医学生从学习诊断学开始便逐渐向临床课学习过渡,从面对冷冰冰的标本改变为面对活生生的人。这种改变要求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逐渐地转化为技能,还要求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同情心,树立良好的医德。本文就诊断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

1 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的形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1]。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临床学科,因此病史应该尽量简单,主要是从症状、异常体征的角度对病例进行综合分析,早期培养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 实训课教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诊断学实训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应掌握全身体格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常见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和常见辅助检查的操作。正确的体格检查手法、阳性体征的判断,对疾病的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2]。学生互检往往不能查到阳性体征,合理利用多媒体智能教学系统与电子标准化病人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反复进行检体练习,加强对阳性体征的认识。对于胸腔穿刺和腹腔穿刺等操作也可以在模拟人上反复练习,以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辅助检查操作要求快速做出心电图,并能准确识图。通过这样的实训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的意识

大多数学生反映,对于与临床联系紧密的课程,有较高的兴趣。诊断学教学中的病史问诊及体格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教师授课时要以教材为中心,结合简单病例加深学生印象。在诊断学实训课上,给出稍复杂的病例,让学生模拟病房现场,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每组推荐一位发言人就该小组所分析的结果和检查方案进行综合发言,教师对各组的结果并不做出评判,而是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反馈的结果做出评估,并讨论进一步诊断方案。通过讨论式学习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查阅医学文献,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医生注定要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医学生要牢固树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一辈子”的思想[3]。

4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不断研究和推广高、难、新、尖的实验项目和诊治技术,使得医学诊治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需要,本教研室在诊断学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相对比较新的常用技术,通过使用医学视听教材、网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外,同时还能了解一些新理论、新方法及新技术[4],开拓了视野。

5 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相同病种之间有其共性,但每个病人有其个性,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病人的临床特征不一定与书本上的内容完全相符。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呼吸气味中有烂苹果味,但是临床上,绝大多数病人无此体征;心肌梗死的病人典型临床表现为胸痛,但是有些人就单纯以牙痛和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容易误诊。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解决为什么会出现差异等问题,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在临床中切忌照搬书本知识或是凭空想象,一定要实事求是,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学风。

6 教学中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医德的培养不可能仅仅通过几节医学伦理课就能达到目的,临床课教师,因为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知道哪些医德理论对医学生更重要,所以临床课教师应做到在向学生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医疗作风、思想品德、行为修养、仪态仪表方面也要进行宣教,让他们懂得要当好医生就要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医务工作者绝不能只为自己学习技术、积累资料而见病不见人。一名医生只有精湛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德比医术更重要,为病人的服务过程也就是一个青年医生临床经验积累的过程。

总之,本教研室通过加强了学生涉猎相关领域最新发展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诊断学的教学方案,更能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高层次医学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肖云,吴峻,张彤.引导式教学在肾内科临床见习中的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88~90.

2 代吕霞,陈登榜,姜恒,等.注重技能考核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96.

3 谢圣高,邹光楣,丁德智.加强医学检验人员敬业精神教育的思考.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16(1):20~21.

诊断学教学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 诊断式教学 教学尝试 教学启发

诊断式教学于上世纪七十年源于美国,1979年,美国教育学者Arter以及Jenkins提出了“诊断式教学”的概念,意在通过医生为病人诊断的思路,提供一种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的方法。也就是说,诊断式教学就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作出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与解救,以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诊断式教学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的最有益的观点,就是通过一定形式了解学生认知基础,显然这在当前追求有效教学的背景下是值得尝试的。现以高中英语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一些浅显观点。

一、高中英语有效教学迫切需要诊断式教学

英语教学的基本动作是听说读写,而新知识的构建一定是在原有知识基础并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基础之上的。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强大的应试压力,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基础,只根据自身的教学逻辑去实施教学。

比如说英语语法中的虚拟语气,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之前的一些基本语法如条件句(现在、过去、将来等不同条件下的条件)之上的。事实上学生可能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原有基础并不扎实,或不同学生的问题可能在不同方面,这就给教学带来挑战。通过研究学生的基础,教师才能知道哪个学生在哪个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出了什么问题。此时候,诊断式教学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由Arter以及Jenkins提出的诊断式教学,强调四个方面的活动内容:一是师生的互动参与;二是问题解决;三是批判反思;四是综合分析。其具体是根据系统理论而设计出的三步操作:第一步,调查问题,收集资料;第二步,分析症状,初步诊断;第三步,实施纠偏,验证诊断。从这三个步骤出发并结合四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让教师较为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基础。以上面所举的虚拟语气的学习为例,如果教师知道了学生在此语法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共性问题――缺乏对条件的真实性进行分类的意识,那么在虚拟语气的教学中就更加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样的,其它很多英语知识的教学也需要注重通过诊断式教学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共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教到学生所最迫切需要的地方。

由此可见,诊断式教学对于高中英语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思路与举措比较迫切,有着现实需要的迫切性。

二、高中英语教学中诊断式教学的实践案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去设计出一个有效的诊断式教学呢?这个诊断的过程又如何与常规的教学过程联系起来呢?

这里首先需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说诊断式教学是不是独立于日常的教学而存在的,其是否需要另花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诊断。根据笔者的实践经历,起初也尝试通过独立的诊断去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消耗时间较多,从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有得不偿失的情形。于是进一步尝试将诊断式的教学过程整合到日常的教学当中,这样既不至于降低教学效率,同时又可以较好地与日常教学联系在一起,且能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学习的不足。下面就以“虚拟语气”这一语法教学为例,谈谈实践过程与思考。

第一步,调查问题,收集资料。笔者的教学围绕“什么样的条件句中才需要使用虚拟语气”这一问题展开,这一问题既是传统教学中需要问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成为诊断式教学中“调查问题,收集资料”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互动来积极完成问题的解决。互动的过程主要围绕这样的比较过程展开的:在从句和主句中,现在、过去、将来三种条件下如果给出真实或非真实的条件,那么具体会有什么样的不同表示?围绕这个唯一的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够积极展开,而当笔者提出可以结合某个具体整合去写出句子时,学生会写出不同的结果。比如说有学生写出真实且是现在时条件下的从句是If you heat ice.而主句是it will turn into water. 如果是真实且是过去条件下时的从句写成If you had heated ice,而主句写成it would have turned into water等。

第二步,分析症状,初步诊断。根据学生在上述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判断,如果学生写出上面的情形,那我们就可以认为学生对真实条件下的语句具有了一定基础。相反,如果在非真实条件下的主句和从句写作出现了问题,如学生写出了If I were you, I will go at once.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学生在与现在事实相反的情况下,知道前面用过去时,而后面忽视了应当用过去将来时。这也就说明学生在该时态之下的虚拟语气的理解是存在问题的,而后面的教学就应当注意调整。

第三步,实施纠偏,验证诊断。其实在上面的论述过程中有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基于学生的正确或错误的结果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这是需要去验证判断的,在教师的猜想得到验证之后,再跟进纠偏的办法。具体的验证可以采用变式的方法进行,即基于学生的诊断性材料进行变式,看学生是不是还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是,则教师的猜想十有八九正确;如果学生刚才错的而此时对了,则还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误打误撞,二是学生刚才是疏忽。这个时候可以将诊断式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小循环,以进一步完成准确判断。而只要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之后,跟进的纠偏措施要及时进行。

在上述三个步骤的实施中,既兼顾了日常的教学需要,又完成了对学生的诊断过程,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融合过程。自然,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利用诊断教学有效地确定了教学的起点与目标,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另外,高中英语作业也可以采用诊断式的思路,比如在作业布置之前先要进行诊断式的筹划、诊断式地批改,在作业之后要做好好诊断后的补救工作。同时,对于个别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指导,也可以将诊断式的思路融入试卷评价,通过测试来获得学困生的具体“病因”,从面为后面对症下药提供依据。

三、诊断式教学给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有了诊断式教学,就有了一个科学的手段,教师在确定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有效的抓手,于是教师就能真正了解学情而不是凭着自己的猜想去判断学生;而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诊断式的教学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教师在诊断的过程中的一些判断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显性的方法引导,学生可以在该过程中更为细致地发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由于强调诊断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交流,强调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往往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弱点进行“点穴式”的纠偏,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学习。

从师生互动的角度来看,诊断式的学习确实有点类似于医生诊断病人,不仅需要借助于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也需要与病人之间进行互动。这种互动在教学中就体现为基于诊断内容尤其是出现问题之后的师生信息交流。而且这种诊断式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这就使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此变成了对症下药,显然,显性的教学措施与教学隐喻有着同样的道理。

有效教学语境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追求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落实关键在于对学生的了解。诊断式教学的最大益处在于通过通过科学合理的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细致的把握,从而确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过程。这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只有辅以科学措施而不仅仅是经验性措施,才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红苹、杜尚荣. 英语写作诊断式教学的系统设计与有效实施,《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张辉蓉. 诊断式教学设计的意蕴、表征与范畴,《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 徐雪清.“诊断式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9(1).

诊断学教学篇7

【关键词】比较影像学;医学影像学;教学

影像诊断学目的在于让医学生了解影像诊断中各项检查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在临床工作中的正确应用。近年来影像诊断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序列不断推出,但每种检查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大多疾病诊断是通过多种影像手段协同完成的,这种多元化的影像诊断模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教学方法——比较影像学(comparativeimageology,CI)。比较影像学是将同一疾病不同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相比较、将不同疾病间影像图像的异同之处相比较、将形态影像与功能影像相比较、将不同影像诊断方法的时间-经济效价比相比较,同时,将疾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解剖、病理相结合,进而综合比较,它是一种能使学生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合理组合与使用的新型教学模式[1]。笔者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授课及带教实习过程中,运用了比较影像学教学法,现将应用体会总结如下:

1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通用的医学教育体系大致分为“学科型”、“问题型”、“器官系统型”三种模式[2]。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仍是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分为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和见习实习三个阶段。此类教学法优势在于兼顾了医学教育的基础性、应用性和系统性,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管理;劣势在于各学科间缺乏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教与学易脱节,学生被动接收、被动记忆,虽然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优异,但常常出现临床思维锻炼不足,在实际工作中因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无法胜任工作。在全球医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地进行探索及改革,以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等国际流行的教学方法在部分院校实施了探索性的开展,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影像诊断学教学中,引入比较思维模式,以期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能力能尽快跟上对临床医生要求日益增高的社会发展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利于提高学生思考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可行性

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的临床应用,为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提供了方便条件。以数字信息对影像学图像进行保存、管理、传送、读取,同时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的联网为每位就诊患者建立了唯一的身份标识号码(ID号),患者的全部资料信息,包括影像学图像及报告、血液学检查结果、临床资料等,影像科医生可以随时调阅参考。PACS系统具有图像质量高、信息完整、传送迅捷、实时共享的优点,辅助实现了影像学各分支间的横向联系。

3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

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影像诊断从早期单一的X线成像发展为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核医学成像等多元化的影像技术手段,放射诊断学也随之演变成为医学影像学[3]。目前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主要是按照各组织系统介绍成像方法、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讲授过程中辅以示教典型病例影像图像,但较少涉及其他相关影像学表现,此类教学法不利于学生对不同影像手段进行系统了解。医学生是未来工作在一线的临床医生,对各类检查方法的全面掌握关系到日后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并应用最有效合理的疾病诊断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比较教学法的应用,向学生详细介绍各种诊断方法的利弊。比如在腹部消化系统疾病的授课中,对于肝脏疾病,超声检查安全无创、费用低廉,具有可重复性,是肝脏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特别是对肝脏囊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价值;而在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如肝癌的诊断及鉴别中,多排螺旋CT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多方位重建模式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肝癌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MRI是通过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信息的一种成像方式,对肝脏疾病也可很好的显示,特别是在超声、CT对疾病鉴别困难时,MRI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病变信息。又如冠状动脉造影(CAG)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金标准,但其不能反映心肌局部的血流灌注与心肌细胞的活性,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心肌灌注显像不仅可以诊断有无心肌缺血,而且还能判定缺血是否可逆以及冠状动脉的贮备功能,部分冠心病患者CAG结果正常,而心肌灌注显像却显示异常[4];冠状动脉CTA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病变有无及程度,需要进一步确诊或治疗者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从而避免过度使用价格昂贵、有创性的冠脉造影检查。因此每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在教学中比较一种疾病的不同成像技术及检查方法的优劣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掌握疾病诊断。

3.2学生更准确地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诊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异病同影或同病异影的情况,学生学习困难,往往对这种现象不知所措。应用比较影像学的方法,将影像学表现相似的不同疾病图像进行比较,列出它们的异同点,同时介绍每个疾病的特征性表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性思维,系统认识图像所反映的疾病的病理改变,增加学生疾病诊断能力及鉴别能力。因此在医学影像教学中介绍疾病的某种影像学表现时,同时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归纳同一疾病在不同影像表现间相同及相异,从解剖、病理等基础医学角度,分析各影像出现的原理,此类教学法即满足了深度又兼顾了广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3学生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

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相对枯燥、抽象,授课难度较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引起学习兴趣。教师讲解过程中如果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使学生了解不同影像检查方法在行业领域中的地位及价值;相对容易掌握不同影像设备的成像原理、应用范围、优势及局限性;引导他们思考临床工作中对不同疾病首选和配伍的影像检查方法[5]。放射学前辈们从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针对特定疾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如骨关节外伤性病变首选普通X线平片,必要时行CT进一步检查;颅脑外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选CT检查;脊柱脊髓病变首选MRI检查;胆管、尿路梗阻先考虑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检查;而超声检查无创、价廉,在实质脏器病变、软组织、小器官病变、妇科病变、胎儿健康筛查方面诊断准确率高,是首选检查方式。各种影像检查价格、特点各异,X线、超声、CT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在进行疾病的初步筛查及急诊患者广泛应用,并被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MRI序列齐全,可兼顾形态学及功能检查,但价格略显昂贵;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可检查全身骨骼、软组织病变,尤其近年来PET/CT、PET/MRI一体化检查的推进,在神经系统病变等方面较传统影像检查手段优势更为明显,但价格昂贵且具有放射药物辐射风险。因此,比较影像学不仅是要学生们了解各类影像检查在诊断疾病中的不同价值,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为患者选择更准确的影像检查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4应用比较影像学教学法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应用性学科,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比较影像学方法会给从事影像学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作为影像医学授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全面的影像医学专业知识,包括X线、CT、MRI、超声、核医学,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临床及病理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进行比较的目的和意义,有计划地准备相关影像学资料,重点突出。受课时所限,对于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大或已被证实不适用于当今诊断要求的技术内容,教师授课时只做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又能突出教学重点[7]。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的比较分析各种影像检查手段的特点、优势与不足,根据疾病特点总结不同疾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培养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医学影像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综上所述,将比较影像学应用到医学影像学教学工作中,利用其比较性、综合性等特点,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系统的掌握影像学知识,更准确地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成为临床医生后,更合理地选择影像检查方法。希望我们的教学经验对各医学院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更新教学观念,建立适应时展要求的医学生培养机制做出绵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医学教育探索,2009,8(2):177-178.

[2]张传标,路学一.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J].医学教育管理,2015,1(3):174-178.

[3]关泓.比较影像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11-113.

[4]谭天秩.临床核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24-452.

[5]倪雪君,成建萍,谢阳桂,等.比较影像学在超声诊断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2012,26(5):513-514.

[6]高艳,李坤成,杜祥颖,等.医学影像学教学中比较影像学的重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79-80.

[7]刘恒超,袁超,陶新全,等.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816-818.

诊断学教学篇8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实验诊断领域的不断拓宽,新的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加。在教学反馈中,有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如一些教师对实验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够、不能够很好的回答学生的问题等。因此,教研室要求实验课教师不能只面对课本,重复老的或者临床已经淘汰的方法,要不断学习医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尤其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部分未登过讲台,为使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实验课教师,教研室采取多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培训,如集体备课、教案编写、实验操作测试、综述汇报等。其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试讲,通过选择部分授课内容在教研室内部师生范围内进行模拟讲课,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其授课的各个方面,如知识点、声音、姿态、节奏等进行点评。试讲是对新教师授课能力的检验,也是新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克服恐惧情绪、获得自信的有益经历。笔者发现,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后,新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验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并获得了一些间接的教学经验。教研室还特地安排几位高级职称教师负责跟踪督导几名新教师的教学工作,通过现场听课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帮助新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这些措施使新教师在短期内达到了高质量实验课教学的要求,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从学生反馈来的评价也认为实验诊断学实验课的新教师教学水平较好。高质量实验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得到合理的实验结果,还应该让学生理解实验的理论背景、设计思路以及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在教学反馈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备课不充分有关。为了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在备课方面,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编写实验课教案,要多查找参考资料,确保内容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并要熟记讲稿。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参照不同的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好时间安排,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每次上课前一周教研组备课,由一个老师把自己所要讲课的内容及思路讲一讲,提出自己的重点、难点及疑问,再由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老教师总结、指正、解决疑点。年轻教师在参与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做到高质量的教学准备,并达到了培养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课授课

实验诊断学这门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记忆量大、容易混淆等特点,而且各种血细胞、细菌、尿沉渣等形态结构仅靠单纯的口头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中,笔者所在教研室,在省教育厅重点教学课题的资助下,进行了多媒体素材库的建设,重点针对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临床微生物学和遗传学检验建立图谱库,用于实验课的教学获得较好的效果。教师把实验过程中希望学生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细菌、尿沉渣、染色体等典型形态图片,以幻灯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放映,以完全真实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对以形态学为主的实验诊断实验课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常常可把学生制作的较好的血涂片瑞氏染色或细菌革兰染色体标本片利用显微摄影成照片,通过多媒体幻灯片让全班同学观看,便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分析制片和染色的成败原因,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3病例结合式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判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临床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逻辑推理的方法[3]。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改革,实验诊断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锻炼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理念已成共识。由于临床医学生在学习实验诊断学时还没有接触临床课,许多疾病对于他们来说都一无所知,所以单纯以实验结果片面地来分析诊断疾病,实际上对临床专业学生分析诊断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4]。我教研室从2003年开始将病例分析讨论作为主要手段先后用于实验诊断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进行了全面探索。尤其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课之前对学生分组,先引入典型的病例,提问学生与该病例相关的检测项目,然后讲解这些项目的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然后根据临床资料开化验单,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室检测;最后根据自己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讨论分析,给出诊断。结果表明病例结合式教学可加强学生对实验诊断学的重视程度,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学习效率。

4完善实验课考核方式

实验课考核除了能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技能,是否学会了科学研究方法,是否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外,还可用于评估教师授课和带教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5]。笔者所在教研室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课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操作考试成绩三部分内容。平时考核成绩占20%,实验报告成绩占40%,期末操作考试占40%。平时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上课纪律、实验操作、卫生安全等。实验报告考核包括实验报告的书写、实验结果及病例分析结果等。期末操作考试一般抽取1~2个实验进行操作,观察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并分别给予评分。实验课考核以学生实验态度、操作规范性、熟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及实验数据分析合理性为依据,结合实验报告规范性、探索性、研究性等方面评定实验成绩。这种实验考核方式不仅提高学生对实验诊断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和动手能力,而且对于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或者从事临床检验医师工作,无疑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

上一篇:思政元素范文 下一篇:安全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