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5 09:57:26

中医保健论文

中医保健论文篇1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发展中医药,把握了医学战略前移的方向,强化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曹洪欣委员分析说,“但国内也存在着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肩负着防治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艰巨任务,而且目前规范化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在如何发挥中医药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是有效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曹洪欣委员建议科技部在加强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把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支持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保持中医药原创优势与中医医疗保健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大医精诚”的伦理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原始动力。

曹洪欣委员建议大力推进古医籍抢救保护工程;重点支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医史文献博物馆与中医药科技博物馆;凝炼中医药核心理论、文化精华以及优势领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档案记忆工程,使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有效的保护、传承、传播与发展。

中医保健论文篇2

fisher 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 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 “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 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 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gary 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 (consumption 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 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 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 production 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 = f (m, ls, e; 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 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 dardanoni and wagstaff (1987), selden (1993), and chang (1996)

3. 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 and 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 fuchs,jopse newhouse martin 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 医疗技术 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 m 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 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 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 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 and outcomes) 。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 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 market) 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 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 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 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2、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医生行为

能够较高达成共识的是,许多文献认为:医生对病人的病况与各种可能的治疗选择有较佳的知识(superior knowledge),让医生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市场力量:医生可控制病人的需求,而不被病人的需求所限制。医疗需求对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但个别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以个别医生资料所估计出的医生服务价格弹性在-2.80到-5.07的范围 (folland et al. 2001, p.178),显示个别医生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且不同医生提供服务具有异质性厂商可以部分决定价格??描述这种市场力量最接近的模型是垄断竞争。所以,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研究医生行为。

mcguire(2000, hhe, ch9)提出二个理论模型,分析医生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行为

模型(一)不考虑健康保险的介入,医生利用其服务量不能转售的优势,可同时决定价格与数量。

mcgurie (2000)模型(一)分析结果的显示:

1. 在没有健康保险介入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同时决定数量与价格;

2. 因为服务不可转售,医生所决定的数量,超过病人想要消费的数量;

3. 医生的订价策略为使自己可以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即医生只要将价格订在与其它医生相比,可让病人得到较多效益的水准,即可保住他的病人。

模型(二):加入保险,考虑健康保险介入之下,医生无法自由订价的事实

mcgurie (2000)模型(二)的分析显示:

即使价格由保险人决定,不表示医生就没有market power。即使在支付者设定价格之下,医生仍可享有市场力量的优势,借着服务的不可转售性质,使医生具有决定数量的能力。

3、医生引致需求问题

由evans(1974)所提出的医生引致需求 (physician induced demand,以下简称pid) 是健康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关于pid的定义比较一致,通常引用的两种是:当医师影响病人的保健需求而不是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就认为存在pid,此定义强调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另外一种定义则认为pid是“处方那些如果患者信息充分就不会选择的服务”,此一定义强调医生的不当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观点看:存在有某种程度的pid。实证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的程度。对于引致需求的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始终齐头并进。

a、理论与模型

引致需求可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除非有以致成本的存在,医生将无止尽的引致需求,因此要探讨引致需求的文献,必须介绍引致的成本或者限制。

evans(1974)强调医师最大化效用: 认为引致会造成医生的负效用,医生要负担引致需求的心理成本(psychic costs)。stano(1987)的分析将“引致”视同如广告一般,也有其实质的实质成本投入,也受限于报酬递减。简言之,引致限制的设定方式的差别如同医生目标函数的设定差别一样。如假定医生最大化效用,引致的限制就来自负效用的心理成本。如假定医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假定引致的限制来自投入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

mcguire (2000)建构一个pid 模型,用于说明一般实证文献所常探讨的两个主题:

1.医生人数增加后,医生的反应(response to changes in md/population ratios)

2.医生对支付制度的反应(response to fee changes) 。

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医生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主要视经济学上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力量大小而定。

b、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医生人口比例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和给付价格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比较重要的研究有fuchs(1978) gruber and owings(1996) yip(1998)

a) fuchs和gruber医生人口比变动的实证研究fuchs(1978):

研究外科医生人数对手术量的影响。以二阶段最小平方法控制外科医生所提供的内生问题。结果发现:外科医生增加10%,手术量增加3%。cromwell and michael(1986)探讨相同的问题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b) gruber and owings(1996)的研究:

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之间,生育率(fertility rate)下降约13.5 %。gruber and owings(1996)即以美国生育率的下降来衡量妇产科医生财务收入的外生环境变化,藉此验证医生在面临所得下降的压力时,是否会运用人的地位引致患者的需求。

gruber与owings的研究结果:各州的生育率下降与医生选择剖腹生产比率的上升有强烈的相关。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显示,生育率每下降10 %,将会导致剖腹生产比率提升0.97个百分点(percentage point)。 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实证命题,同时也证实在美国妇产科医生逐渐以剖腹生产取代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医生个人的财务诱因确实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所造成妇产科医生所得下降的压力,只能解释这段期间剖腹生产率增加幅度的16 %到32 %。此一结果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引致需求的程度不大。

c) yip(1998)分析的问题:利用1987年the omnibus budget reconciliation act (obra87)降低一些外科手术的医生费给付所形成的自然试验机会,针对进行cabg手术的外科医生,探讨下列这个问题:胸外科医生对于医保降低付费标准是否会作出提高服务量来弥补收入损失的反应?

实证结果显示:价格管制不是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因为医生有能力借着增加量与密集度来补偿所得的损失。而且医生对需求量决定的能力极大。 该文献同时发现降低医生费有外溢效果,因此只针对个别部门进行价格管制,并无法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总而言之,fuchs 认为尽管实证方法有许多争议,但是“医生有能力事实上也在实施的对服务引致需求作用的假设是充分成立”。

健康经济学领域累积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对医生引致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学术上也已渐形成共识。综合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的确存在,文献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医生引致需求现象的存在,有其最重要的政策内涵。即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政策,不能只从需求面着手,医生有引致需求的能力至少会抵销一部分需求面成本分担政策的效果。在医生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供给面的成本分担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成长,搭配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竞争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服务市场有两类突出的信息问题。一是信息不完全,医疗服务市场的许多投入(例如医生的努力程度)与产出(健康状况的改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二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知道产出或某些投入,但患者或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一是医生可能有诱因过度夸张病情的不确定性(u),诱使患者使用更多的服务。换言之,医生可能会运用信息的优势,引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pauly(1980), dranove(1988),与rochaix(1989)皆强调:可通过市场反应(demand response) 来影响医生对努力程度的选择。这三篇论文皆诉诸:“需求引致”来描述医生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反应。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二是医生的努力程度(品质)可能不足。医疗伤害(bad outcome)发生时,患者无法清楚判断bad outcome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医生努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太差,还是运气不好(一条方程式有三个未知数,无法求解),以致形成医疗纠纷。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之三是每个医生皆有诱因宣称自己是好医生。在所有医生皆宣称自己是好医生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医生所外显的信息来评断医生的专业能力。信息不对称使真正的好医生也只能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报酬。mcguire(1983)的模型指出:

1.病人以产出来推论医生的能力,医生可能因为运气而被市场错估其能力。

2.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病人会相信他的医生能力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综上,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归纳为影响医生服务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品质,人与医病关系以及引致需求的产生三个问题加以分述。

(1)均衡价格与品质的影响

(2)委托-问题

(3)信息不对称还是医生具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力量??产生引致需求的根本原因。

(四)保险市场

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医疗风险分散的手段,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获得对未来不确定疾病的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的提供者有私营的保险公司(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性质的)、有管理的医疗保健组织,和政府。

一批健康经济学研究者的中心主题是保险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角色。60年展起来的关于风险承担的一般理论得到随后掀起的大量关于最优健康保险设计的研究的延续和应用。。

martin feldstein通过回顾健康经济学三十年来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到任何健康保健体系说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使得保健模式对消费者偏好有所反应而不是将过度的财务负担强加于个人或者简单地砍掉那些无力支付的必要保健。健康经济学未来的任务就是为我们迎接这个挑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thomas mcguire不负使命将最优保险模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他发现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医疗服务方和保险提供方开始通过合并、契约的方式合作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医患之间的合约目前有了许多新特点,但是至今还没产生能够阐释医生合同新变化的经济理论。

thomas mcguire了保险市场的缺失在患者决定的投入(治疗的数量)和医生决定的投入(努力程度)都无法契约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患者最优保险和医生最优支付模型。

根据mcguire的观点,解释这些复杂的契约安排必须首先意识到在道德风险和风险?式之外还有其它的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模型必须考虑到保险提供者、医生和患者,同时得到最优的消费者保险合同和提供者的支付合同。他十分强调两种额外类型的市场缺失或者可约定的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实际治疗质量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和基于医生努力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在mcguire(1997)的论文中,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缺失市场或者说是约定性之间问题的关系。提出可用对那些缺失市场的群体反应对现代社会中保险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安排加以解释,并且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修复这种无效率。他很强调不同类型市场失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优保险体系和最优提供者支付体系的问题应当靠一个明确包括医患相互作用的联合模型解答。因此,保险和支付体系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不止一个的市场失灵。

健康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健康经济学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能否持续它的牛市呢?fuchs非常肯定地认为至

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趋势不会改变,他的信心主要源于下面四个原因:(1)药品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导致医疗支出增加,社会面临新药研发必要性和经济学上可行性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虽然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缓和这一矛盾;(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更大压力;(3)近期可用于技术评价的数据研究资源急剧丰富;(4)大多数现代社会的反对平等化的倾向:即使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医疗保健体系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仍然需要借助经济学分析,而在不平等的情形下,产品分配机制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经济学分析和规范研究。

fuchs预测健康经济学应该会在下面五个方面有所建树(fuchs1999),它们分别是:

(1)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化研究;(2)社会规范与职业规范对健康的影响;(3)委托-问题, (4)行为经济学;(5)生活质量的测度和分析

martin feldstein对健康经济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后发现两个被忽略的却十分重要问题:一是健康保健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这是两个同样值得健康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

reference

一、 arrow, kenneth j. (1963),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5): 941-973.

二、 fuchs (1996) “economics, values, and health care refo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1):1-24

三、 fuchs, victor r. (2000), “the future of health economics,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19(2): 141-157.

四、 fuchs, victor r“the health sector’s share of the gross national product”?

五、 fuchs, victor r“health,government and ivring fisher”nber working paper6710

六、 iglehart (1999) “the american health care system: expenditure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0(1):70-76.

七、 culyer, anthony j. and joseph p. newhouse (2000), " introduction: the state and scope of health economics, " in culyer and newhouse ed. 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amsterdam: elsevier, volume 1a, pp.1-8.

八、 culyer, a.j. and j. p. newhouse, (2000), handbook of health economics, amsterdam: elsevier, volume 1a and 1b.

九、 feldstein, martin (1995), " the economics of health and health care: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have i learned?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2): 28-31.

十、 feldstein, martin:the welfare loss of excess health insurance

十一、 m grossman,1972,the demand for health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nber

十二、 grossman ,1999, the human capital model of the demand for health,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

十三、 m v pauly,1987,“nonprofit firms in medical marke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may)vol.77,pp.257-274

十四、 j p newhouse ,1970,“toward a theory nonprofit institutions” aer,(march),vol.60,pp.604-713

十五、 thomas mcguire,optimal health insurance provider payment,j-store

十六、 台湾中央经济研究所

十七、 高梦滔《美国健康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8

十八、 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 ,罗汉、 焦艳、 朱雪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中医保健论文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红云,赵燕利.中医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家庭护士,2008,6(3):665.

[2]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中医保健论文篇4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政府 甘肃省张掖市 734021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的追求也变的不同,更加注重对身体的保养,而随着社会步入老龄化,不止年纪大的人对着养生保健方面更加注重,年轻的子女也为父母在这方面考虑的更多,保健食品这个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国学,中医药在保健食品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关联性。

关键词 中医药;保健食品;养生;关联性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里有长生不老的传说。几千年前就有术士炼丹石,人们食值以前长生,但是作为现代人,我们都知道长生不老只是人们对健康的身体,长久的寿命的期望罢了。所以自从出现中医理论以来,医生一直就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而中医药在中国心目里一直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分量。中医理论里,最高的医术境界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在平时就要保养好我们的身体,这就是养生保健了。

1 保健品与药品的不同之处

在很多人的思维里,保健品等于药品,有个头疼闹热的,哪里不舒服了,首先想到的是身体里可能缺什么元素了,买点补品补一补,调节一下。特别是那些得重大疾病的或是不治之症的人群,总是会一股脑的买一大堆保健品,而且觉得越贵的越好,都是灵丹妙药。而有的人觉得保健品都是假的忽悠人的,很难看到疗效。那么保健品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保健品说白了就是一种食品,人们总说的食疗其实就养生保健。保健食品与药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保健食品是通过所含的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来调节人体的技能,没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无论哪个种类的保健食品,它不会以治病为目的。而药品是治疗特定人群的生理病症。而且都不是能马上见到效果的,都需要人们长期的使用才能慢慢的见到效果。由于近些年保健食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各种保健食品的广告铺天盖地,而往往这种广告都严重的夸大了产品的真实效果,给普通百姓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误区,那些迫切需要治疗的人群在求生的心理作用下相信了这些,而大多数本身健康思维清晰的人群则对保健食品嗤之以鼻,完全不相信,认为保健食品都是虚假广告,都是在吹嘘。其实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保健食品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保健食品对于人们的养生健康是用一定的作用的,但是觉对没有商家吹嘘的那么强大。

2 中医中保健品与药品的差别

从医学发展史上来看,中医和西医有着明显的不同发展历史,上溯到春秋战国,中医就已经出现养生保健的观念了,那时候的医生就开始对养生保健进行研究及实践了,而前年以后西医在中医的影响下才有了养生这个概念,所以说养生保健完全属于中医理论,而落后前年的西医差了不知道多少。所以说保健品肯定要选择中医药的。有的时候我们会听到老中医说“辨症施治”,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医生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情况、年龄、生活环境,对不同人分别提出不同的保养建议。

对不同的人来说,养生保健方法的都需要根据大家的身体情况等实施,因人而异,不应该随便借鉴别人吃了哪些保健品、哪些补品等,最好的方法是去资深的养生保健方面的中医那里咨询一下,然后通过医生的判断讲解来对症实施。

大部分的保健食品的开发原理都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养生思想。可能药品说明上写的是同一种功能功效,但是因为原材料的不同,用药剂量不同,加工工艺不同,配方不同,功能及毒副作用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对人体长生不同的影响。就算是同一种保健食品每个人吃了以后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为毕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生活方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对药效的吸收,抗药性,副作用的不同。

保健食品不能直接用于治疗疾病,它只是充当人体机理调节剂、营养补充剂。而药品是直接用于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

中医药保健食品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保健品行业的主流产品以及主要发展方向。中医和西医在营养学说方面在论证体系上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西医里,是通过搭配不同功效的营养元素和物质进行来实现保健养生,他们觉得人体缺什么就补什么,补充的只是单单只是一种或是几种物质而已。而中医注重的调理身体,其主要指就是人体里的内脏等器官,所有的药材都是为了调理而服务的。人们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单一的补充营养和生生不息的器官工作哪个效果更好这是不言而喻的。

3 保健品只是中医所提倡保健方式的一种

《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旨在于人们应该更加侧重于精神方面。医心为上,医体为下,中医理论说“喜- 伤心、恐- 伤肾、思- 伤脾、怒- 伤肝、忧- 伤肺”,我们应该保持的平稳的情绪,避免过大的心理波动。心病是最难医的,只有当你身心愉悦精神开朗了,身体方面才能更好。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医一直都重视精神疗法。精神的保养才是健康和长寿的必备因素。当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同时提高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中医一直都提倡强身健体自强不息,劝导人们多运动,而且有五禽戏等健体运动。想要养生长寿,更重要的还是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平时的时候就要多多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磨练意志,及时某段时间身体产生了不适,在我们使用药品或是保健品的时候能够跟快速的吸收,更多的发挥效用。

在不久的将来,保健食品需用其科技含量来提高竞争力,运用中医的医学理论中的特点和优势,在强大的科学技术支持下,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来开发保健食品。在不断的提高技术含量,发挥中医药优点,生产符合国内外需求的中医药保健食品。这样才能为中医药保健食品行业带来生机,使其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鸿, 叶祖光. 中医药与保健食品的关联性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 林升清, 陈国忠. 中国保健食品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3] 刘长喜. 我国保健食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中医科学院.

[4] 党毅, 肖培根, 杨显荣. 中医药与保健食品如何结合的刍议[J]. 时珍国医国药.

中医保健论文篇5

(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5)

摘 要:截至2013年,武汉市老龄化程度高达17.7%,远超国际7%的标准。而当前武汉市社区老年群体预防干预保障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进一步发挥老年群体“知、信”的传统中医药保健养生、未病先防、“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减轻家庭、社会医疗费用负担势在必行。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约500名老年群众,了解到当前老年群众普遍通过电视媒介关注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但真正了解者却极少;老年群众养生方法多集中于饮食养生,希冀社区中医文化推广站建立,获得切实可靠的中医卫生服务等相关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设性对策,为社区开展老年卫生保健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3

*基金项目:2012年湖北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本土中药日化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21

当前,大力开展基层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工作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特别是在社区卫生医疗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末病”的优势,已成为国家政府和各专家的共识。当前,在国家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机关的大力支持下,中医药相关服务已逐步走进社区,各系列医疗养生保健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愈来愈受百姓青睐。而社区老年群体作为医疗保健中的脆弱人群,也是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的主要服务对象,研究其老年群体当前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加强老年人疾病预防管理,做到未病先防、即病防变、病后调护、瘥后防复,对进一步促进社区养生保健工作发展,合理配置相关医疗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1 社区养生保健相关概念及研究

中医养生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调节饮食、保养精气、调适寒暑、活动形体等各种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通常指的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面向社区人群施加于人体的一种简易有效的预防手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包括食疗、艾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药浴、气功、八段锦等养生保健。

现阶段,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为解决国内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简、便、廉、验的社区中医药服务寄予厚望。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老年人医疗保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张敏、陆庆荣、韩礼婉早在2003年就指出:目前我国中医养生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形式简单,宣传途径及内容不完善,缺乏科学系统的中医养生规划与评价;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等学者于2010年通过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认知程度较为匮乏;黄艳、黄卫东则于2011年提出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影响着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行为等观点;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同年调查发现预防骨质疏松、防治高血压病及颈肩腰腿痛的知识指导、日常生活中饮食注意事项和常见疾病饮食指导等是社区最受群众喜爱和欢迎的5项中医保健服务;李明今、冯应强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社区人群对中医药知识及相关技术行为态度面临着“低利用度,高需求度”的尴尬局面。

目前,尽管国内学者对有关社区老年人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钻研较多,但大多都体现在中医药养生保健技术或手艺等“硬件”在人群中的“知、信、行”问题,而轻视了当今群众,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咨询、健康教育等“软件”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性改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兴起。2009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医学高峰论坛上,各医疗专家就“临床治疗与平时预防保健”问题达成《北京共识》并强调:医学必须有较大改变,必须提供平常预防保健,要特别照顾到老年、妇幼、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另从地域角度分析,武汉市地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广州、北京等一线城市偏少,而截止到2013年,武汉老年人口数高达146万,老龄化程度高达17.7%,已远远超过国际标准7%。同时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素质每况愈下,疾病随之而来,进一步加重了家庭、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国传统中医药老年保健养生、疾病预防特色优势,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弊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相应的调查,认知武汉市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并剖析相关原因,提出相应策略,以便为社区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择武汉市青菱乡社区和百步亭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共计500余名老年人参与调查,调查于2013年7-8月进行组织实施。

2.2 调查方法

2.2.1 问卷调查

通过对500名老年人开展相应调查问卷,针对部分文化水平低或不识字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逐条询问并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87份,问卷回收率达97.4%。问卷分为个人相关信息和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相关资讯关注、了解程度,养生方法、了解途径等9个条目。

2.2.2 文献研究

通过查阅30余篇相关论文和大量阅读系列文献,大致了解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需求脉络,设计访谈提纲及问卷。

2.2.3 个人访谈

通过与20余名老年人交流访谈,了解社区老年人对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普遍心理体验意向和加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解决途径,大力挖掘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研究盲点。

2.3 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Epidata3.1建立相关数据库,进行处理及相关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样本概括

本次调查共收集487份有效调查问卷,样本在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项目进行了相关描述统计,具体见表1。

3.2 社区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现状

3.2.1 面临“高关注,低了解”尴尬局面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健康与医疗一直是人类最强烈且是无法避免的最基层的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调查发现,67%的老年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20%的老年人处于疾病的状态,特别是老年人普遍深受慢性疾病病因不明、病程长、恢复慢的侵扰,健康水平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知识的关注。而中医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特别在疾病的预防上面凝聚了自身独有的特色。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对老年人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大部分老年人已接受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并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部分来自中医的保健经验。调查中,在回答“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关注程度”这一条目时,所有老年群体普遍表示关注。但当问及“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知识了解程度”这一条目时,仅有37.37%的老年人表示了解,17.04%老年人表示不了解,1.44%的老年人表示完全不了解。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成了“鸳鸯火锅”一般冷热不一,说明大力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知识势在必行。

3.2.2 养生保健方法,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

自古“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根植于中华名族血液里,广为流传的饮食三字经正好说明这一关系。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步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愈来愈大,而食疗作为一种较易获得方式一直深受广大老年群众的欢迎。在调查中,79.47%受访人群表示了解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较为熟知的养生方法。在回答“愿意选择哪种养生方法”条目时,66.12%选择饮食养生,这正好可以说明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另外动形养生、静神养生、进补养生也是老年人乐于接受的养生方法。

不仅如此,在调查感兴趣养生保健知识中,61.6%受访老年人表示喜欢了解饮食养生知识,拔罐、针灸占57.29%,推拿按摩占51.54%排在其后。

3.2.3 了解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

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这与中国老年健康服务促进大会(2014)发布的《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模式研究》课题研究结果“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获取的主要渠道以电视为主”相符。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电视也作为一种普通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与电视有着紧密联系,电视已成为当今老年人生活消遣、资讯获取的主要渠道。另外,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愈来愈重视,养生类节目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电视养生节目众多。全国20多个省市的上星电视节目中,基本上都有养生保健节目,如中央电视台有诸如《健康之路》等3套养生节目,山东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等电视台也有类似《养生堂》相关养生健康保健栏目。

3.2.4 希冀社区驻地宣传

通过对老年人获取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对比可以发现(见表2),老年人目前多通过电视节目获取,其次是口耳相传,占44.35%,社区宣传仅占23.61%,排在7种获取途径中第6位。而在老年人希望的知识获取途径中,电视节目凭借着64.89%的支持率仍居榜首,社区宣传(46%)从第六一跃成为第二获取渠道,增长幅度高达22.39%,增长幅度独占鳌头,而电视节目反而略下降2.05%,说明老年人在肯定电视媒介重要性的同时,内心希望在居住地社区周围能够了解、获取到相关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另外,手机短信、收听广播、上网搜索也是老年人现希望扩宽的的获取途径。

4 讨论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现了我国卫生服务的特色,是发展现代社区卫生服务的有益尝试,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传统医学的优势。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武汉市社区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社区在开展相关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时可以考虑下面几点。

4.1 立足社区,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

通过调查发现,老年人普遍希冀通过社区宣传就近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建议各卫生单位、政府部门在社区成立中医文化推广站。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群对所住的社区有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希望的占65.98%,一般的占26.49%,认为可有或可无的占8.21%。数据显示群众对于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也表明群众意识到中医文化推广站的建立能切实地给他们带来好处。对此,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充分利用中医文化推广站大力宣传国家相关中医药方针政策,宣传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知识需求。亦可以通过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当地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印象,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调查发现,老年人养生保健方法及感兴趣养生知识普遍集中于饮食养生,社区在开展老年人养生保健服务时,应以老年群众需求为导向,侧重加强饮食养生知识的传播。

4.2 加强养生保健类电视节目等规范化管理

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途径多通过电视节目,约有66.94%老年人在回答“当前了解中医养生保健途径”条目时,均认为是电视节目。笔者在与老年人面对面访谈时发现,电视媒介在老年人获取健康知识特别是饮食保健知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电视广播养生保健类节目虽然繁多,节目质量却良莠不齐。有一些制作人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大力包装节目,将正常的中医知识描述得天花乱坠,使得健康类节目逐渐变得娱乐化。其中更有一些所谓的类似“张悟本”的“排毒教父”、“养生教母”、“太医”堂而皇之登上电视节目,兜售那套“治病神术”,诱使观众受骗上当。笔者建议相关单位应努力加强养生保健产品媒体市场监管和规范,特别是饮食养生类电视节目管制,净化电视广播,防止认知度低的老年群众上当受骗。另外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媒体单位自制食疗、生活保健类节目,传播各医疗单位特色医疗实惠项目,努力做到一方面使得中医养生保健等健康知识得以快速传播,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效缓解当前老百姓看病难的现状。

4.3 加强建设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当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养生保健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社区中医养生保健队伍整体素质低,服务水平不高,已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中医药人力资源已严重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与中医药知识与技术的融入。各相关部门单位应积极引进中医、健康医学、全科医学类人才,开展中医养生等健康教育课,并把它作为重要环节和切入点,以提高养生保健服务质量。如联合各中医药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大资助力度引进人才;加强和各医疗单位合作开办养生保健的系列教育;对社区现有人员提供岗位专业培训和技能操作培训,建立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立养生保健协会,确定养生保健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提高养生保健从业人员理论水平及实践技能。

5 结语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结合老年人身体特点与养生需求,在社区积极开展中医养生保健系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将是今后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重点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社区在开展相应卫生保健预防服务时应注重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宣传,提高养生保健产业的管理水平,加强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为中国养老事业和卫生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郑丽维,邓丽金.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9(5)

2 张敏,陆庆荣,韩礼婉.用中医理论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02(9)

3 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药学,2010(10)

4 黄艳,黄卫东.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中医养生[J].护理研究,2011(8)

5 孙晓晶,段功香,张颖杰.社区中老年人中医保健知信行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13)

6 李明今,冯应强.社区中医药知识与技术认知、应用及需求调查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0(2)

7 邬红波.武汉老龄人口去年陡增8万 2020年或成重度老龄化城市[N].楚天金报,2014-02-21

8 董梅娟.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J].社会医学杂志,2007(1)

9 夏姗姗.老年人保健品满意度不足一成[N].北京商报,2014-04-16

10 武树红,袁建民,王光荣,等.推进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5)

11 陈虹宇.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13)

中医保健论文篇6

一、“治未病”与传统保健体育关系

《黄帝内经》中最早阐释“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也有“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的概述;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医学中也明确提出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它们都较为明确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之一,存在着巨大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效益。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健身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瑰宝,其独特的健身理念与方法具有很好的治病与防病效果,是“治未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传统保健体育服务于人类健康,防治未病达到健康的状态是我们的目的,“治未病”是传统保健体育的目的,传统保健体育是“治未病”的手段。

二、“治未病”视角下传统保健体育教学改革

(一)增加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知识的讲授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保健体育技能的讲授以外,增加“治未病”知识的理论讲授,传统保健体育通过一系列的健身方法牵引形体,调和呼吸,调整意念可以很好的培补元气,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传统保健体育技术的讲解以外还要重视它的理论内涵的讲授,动作讲解结合中医经络、脏腑的内容,明确该动作的健身机理和功效,进一步强调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价值与作用,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技能,对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与价值等内涵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理论结合实践,既丰富了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结合“治未病”理念深化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评办法

将传统保健体育“治未病”的理论与方法列入考试内容,学生除了要完成传统保健体育技术测试以外,还要结合中医理论知识针对一些慢性病、常见病运用传统保健体育的技能方法制定一系列的运动处方,教师根据病症结合传统保健体育特点,对学生设计的运动处方进行审核打分,包含动作的组合,强度,持续的时间,频率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完善我校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人才引进与自己培养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吸引具有高学历、中医理论背景的传统保健体育人才优化我校传统保健体育师资梯队,督促年轻教师随堂听课,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改善自身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出去参加相关学科的知识讲座与培训,定期邀请相关学科的著名学者来我校组织理论培训或者技术学习,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培养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不断完善传统保健体育课程的师资建设。

三、结语

中医保健论文篇7

“治未病”理论是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的,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健康观,是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随着21世纪健康医学模式的提出,中医“治未病”理论受到广泛的重视。健康医学模式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医学模式,而中医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治未病”理论,却涵盖了健康医学模式的核心思想,即“未病先防”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因此“治未病”理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将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理念传递给患者,使患者主动、积极地与医务人员相互配合,不仅仅重视疾病的治疗,更重视疾病的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意义,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变革。本文将对将“治未病”理论纳入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及作用进行探讨。

1 “治未病”理论是一种健康观

“治未病”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特色和优势。此学说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是目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所谓中医“治未病”。一是“未病先防”,即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二是“既病防变”即突出着重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以及病后防复。其重点是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完全发生前进行干预、调节,以达到未病状态或保持未病状态的目的。古人不仅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而且提出了达到未病的原则,即顺时节、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治未病”理论其实质是一种防治结合、重在防的疾病防控体系、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观。

2 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健康教育是门涉及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是以护理的干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系统教育的过程,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改善和促进个体的健康,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热门话题,无论是在医院或是社区,健康对患者乃至全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一、疾病知识介绍,使患者熟悉所患疾病名称、发病原因和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主要护理措施、治疗方法、避免疾病复发的方法;检查方面使患者掌握各种检查的注意事项、目的及意义;用药方面则使患者熟悉用药方法、药名、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服药时间、服药目的及注意事项,静脉输液速度调节。二、出入院相关知识:对新人院病人宣讲人院须知,热情介绍医院环境,使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出院指导出院带药的名称、服药注意事项、疾病复发的早期发现、复查时间、出现何症状时需要就医,并留下随访的电话号码。三、指导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预防保健知识,在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处于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对医学照顾的需求将不再仅仅是医疗服务,而是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的预防保健意识逐渐增强。渴望预防保健知识和追求预防保健措施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随着医疗模式及社会的发展,护理模式及理念也在发展,而健康教育的形式及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从“整体护理”、“纽曼系统”等护理模式可以看出,现代护理更多的是要求患者参与至医疗护理活动中来,要求患者由被动接受医疗护理,到主动参与维护自身健康的活动中来,护理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过去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现在则以防治疾病,维持及达到健康为目的。

要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维护健康的活动中来,就必须通过健康教育向患者传递健康的理念,同时让患者学习维护健康的形式。护士在对病人实施护理时要注意向病人灌输健康知识,而且要使病人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 “治未病”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讨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健康教育需要向患者传递健康理念及健康形式。而“治未病”理论正是一种健康模式,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治未病”理论之所以在当今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治未病”理论,是一个系统化的健康理论,他强调未病的重要性,其重点是未病,即阴平阳秘的未病状态,另一方面他强调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重点不在治而防;再一方面该理论也提出未病先防的形式,如调摄情志、节制饮食、起居有常、避风寒等。这些理论正符合现护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可行性看,这些理论无论是医务人员也好,还是患者也好,均能接受与掌握;“纽曼系统”也是一种防治结合的健康模式,但其形式复杂,语言表述不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而“治未病”理论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抗治疾病,维护健康的智慧结晶,更便于教育、推广。因此在我国以“治未病”理论指导护理健康教育及在护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治未病”理论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我们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住院病人的,通过良好的健康教育,能使住院病人科普水平普遍提高,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了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缩短了病程,病情恢复加快。而我国目前的医疗模式在逐渐发生变化,社区医疗在维持居民健康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卫生的预防和护理是和居民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防护方式,社区卫生防护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对住院病人及社区居民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有益的,能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健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许前磊,栗彦芳,蒋士卿,浅论“治未病”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中医学报,2010;25(1):74~76

[2]李雪苓,韩宁林,陈双萍,《内经》“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国中医急症,2010;19(3):485―486

中医保健论文篇8

【关键词】 治未病 预防保健服务理念 整体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蓬勃发展及日益竞争的环境,个体或群体所承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凸显对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思路和模式,发挥中医药及其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作用已成为中医护理工作者的新课题,我们重新学习和审视传统医学优势与现代护理学发展思路,运用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及优势,拓宽整体护理实践内涵,强化护理人员在实践中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和起居调理等方法积极开展健康宣教与养生保健指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护理及康复需求。现将实践思路与同道共同商榷。

1 “治未病”思想及其核心理念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古称“养生”,亦称“摄生”“道生”,是调摄身体,保养生命的意思。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曰:“与其故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1]表明了古人防病之义重于治病之法。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可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而言“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可达到防止疾病发展与传变的作用。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即主张通过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精神调摄等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系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的健康状态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因此,给予亚健康人群及时、合理、有效之养生保健手段的干预,可以缓解或提高亚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养生保健手段对慢性病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进行干预,可起到消除或减少患者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所以,掌握中医“治未病”的文化理念,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及重视起居调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已成为护理人员的新课题。

“最好的医学不是治好病的医学,而是使人不生病的医学”,这是上世纪末全球医学界大讨论的最终结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人们对健康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治未病”理念与实践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治未病”护理实践新探索

2.1 精神调摄法拓展了健康教育的内涵《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忧,真气内存,精与神聚守,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无机可乘,身体内外调和,从而百病不生[2]。因此,减少不良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对养生防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加强新入院患者社会、心理、环境因素等资料的收集,充分掌握患者个性特征及其情志的变化,为建立良好、有效的护患沟通渠道奠定基础。

情志调节的主要方法有清静法、陶冶法、制约法、宣泄法等。这些调节方法适合于亚健康人群。清静法中的修身养性观念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夫养性,所以习以成性,性自原善,......性即自善,内外百病悉皆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3]。此法强调宜少私寡欲,修心养性,循理自然,忌心神躁动。故高血压病、冠心病、中风等肝阳上亢患者宜重视情志的调节。陶冶法是动静相参情趣高雅的一项活动,可克服禀赋、年龄以及不同文化背景对情志活动的不良影响。故不同性格的患者宜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画学习、种花养鸟、奕棋垂钓、音乐欣赏等。如禀赋急躁者可学习钓鱼磨炼自己,以消除心脾燥热;性格孤僻者,则可以选择奕棋,以扩大社交面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对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建议在庭前屋后栽花种竹,则可从清芳幽雅之中领略大自然的生命气息,以消除工作的单调和疲劳感。

《千金翼方》说:“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3]。精神调摄法常用于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心身疾病的康复,对因外伤、病后所致的形残和顽疴等疾病的康复也可发挥一定的作用。常见有情志相胜法、开导法、顺情法、暗示法等,选择时必须根据患者个人经历、文化程度、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决定,避免方法不当,或太过、不及。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良好的医德素养,广博的医学知识,同时必须取得病人信赖,建立起良好的医患交流关系,才能充分发挥精神调摄法的保健促进作用。

2.2 树立辨证及科学的饮食调护原则,积极干预亚健康人群《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蔬,食养尽之”。所谓调饮食,就是对食物要经常调节,不能单一而进,如谷、肉、菜、荤素结合,四气五味,相互配合,才能达到充分营养,满足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的需要。饮食指导是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患者尤其是久病、年老体弱或恢复期者,饮食调养尤为关键,不可小视。“食饮有节”的提出,首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其基本精神是指人每日饮食有节,做到定时定量。饮食定量,要因人而定,适度为宜,近则保养脾胃,远则无营养缺乏或过剩,并可减少肥胖、高血脂及冠心病之忧,故对于亚健康人群饮食调理更为首选方法。五味调和,荤素结合,是预防亚健康的食养原则。

《素问·圣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各归其所喜,故酸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故五味调和,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从而使五脏之间功能始终保持相对协调。若偏食日久便会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

顾护脾胃,重在平常。随着肥胖、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亚健康患者日常宜禁忌嗜烟饮酒、肥甘油腻、煎炸食物之习惯;宜软、宜温、饮食宜荤素结合、宜细嚼慢咽。同时注意保持情志的舒畅,尤其控制忧思郁怒之情绪,学会合理释放压力源,方能使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寿亲养老新书》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后世医家对饮食寒、温太过而致病者有很多论述。尤其人到老年内脏功能活动减弱,故对生冷黏腻之物消化困难。遵循“早餐宜好,中餐宜饱,晚餐宜少”的三餐原则,加强患者三餐时的进食指导与督查可以减少诸多由于饮食不当造成的并发症或诱发因素。因此定期加强治疗饮食核对已成为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之一。

三因制宜原则本是治病的原则。《医学源流论》说:“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舒泄,宜用疏通轻剂。”其本旨在说明治疗中的因人而宜,但这一原则亦同样适用于饮食调养。

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不同特点,选择适合的营养食物,以及根据时令气候的特点、四时气候与内脏的密切关系而选用食物是三因制宜的根本。护理人员应充分领会中医食疗之精髓,正确引导患者或家属遵从医嘱,开展科学的食补和调护方法,建立良好的沟通环节,使健康宣教及指导工作成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沟通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病、痛风等多发病的日益增高,中医学辨证饮食调护对健康益寿和疾病康复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项预防保健手段。

2.3 顺四时,起居调摄,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起居调摄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谨防劳伤及居处环境与衣着宜忌等方面内容。人的起居应遵循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四季有常,如“春三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闲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四季调生,以使人与天地之气相应,则六淫之气少扰也。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合乎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度,可延年益寿,否则损寿或致病。这一观念如能得到重视将大大减少亚健康人群。

《内经》曰:“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就是指劳力过度,损伤脏腑功能,致使脏气衰,精血、津液耗伤。过度劳神指思虑太过,损伤心神脾气,致使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心悸不宁。因此超负荷工作以及为了晋级、加薪等众多愿望使一些人无视健康,其养成的一些不良嗜好如通宵达旦的打麻将、棋牌、卡拉唱歌、失眠或睡眠缺乏,提早透支了健康,日久则积劳成疾。

遵循劳逸适度、合理休息、科学锻炼的养生观,注意醒后保养、颜面按摩等保健方法的实施,建立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脏腑生理功能,久而久之均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见健康知识教育的普及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持久的工程。

2.4 有效开展传统运动保健术,防止疾病的产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传统的健身运动对人体有着运行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强健筋骨、宁神定志、激发潜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如通过自我按摩运动肢体可以达到调形的目的;通过呼吸纳气调整人体气息,同时配合调形、调意实现气血流通、潜藏内气的作用。近年来瑜珈、拉丁舞、街舞、交谊舞、有氧运动、游泳运动等种种社会潮流均显示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人们渴望健康的良好意识。然而,能否科学、持久地进行自我运动保健活动更为至关重要,如慢阻肺患者开展呼吸操训练,糖尿病患者开展简化太极拳、有氧运动健身或散步等方法均需要医务人员悉心指导并制定个体化的运动方案。传统健身运动方法甚多,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因人而异,因时制宜,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养生效果,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开展并推广传统保健运动是一项巨大工程,综合性中医医院应当积极推进其在整体护理中的运用及研究。

3 讨论

3.1 “治未病”思想是健康文化理念的体现中医药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蕴涵着诸多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其中治“未病”被认为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思想价值在于“治未病”思想由治病的医学转向保健的医学,由过去重视科技的作用转向更加重视人文关怀,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治未病”理念的广泛运用有助于促进新医学模式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研究生命科学。

3.2 建立“治未病”预防保健管理模式随着“治未病”理论的广泛实践与探索,其预防保健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成为新的问题。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三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服务意识和功能的同时应建立社区人群健康档案的科学管理体系,培养一批快捷高效的健康管理人员,最终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21世纪医学“维护健康”的目的,打下一定的基础。

3.3 建立多层面的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加强三级中医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联合可将保健服务平台延伸,提高医院的两个效益。因此紧紧围绕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的要求,结合现代健康管理手段,明确服务内容,尝试成立“治未病”中心、亚健康保健中心、养生保健中心、食疗中心、社区健康档案中心等机构,并加强护理人员在整体护理实践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三因原则,以推进“治未病”工程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法律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贸易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