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03:20:32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篇1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中村改造;理论;实践;探讨

1.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不仅跨越了不同的学科,还涉及到很多领域。相应地,在城市规划方面,景观都市主义主要是以景观作为其中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景观都市主义在对不同领域予以整合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把景观作为媒介,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以及空间结构。景观都市主义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在环境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不合理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对它的实践予以分析,采取可行的对策来解决。

2.关于城中村的改造

从某种角度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城中村急需根据实际状况来予以合理的改造,因为随着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到城市中心地带,城中村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它并没有处于有序的管理之中。它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大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却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处于混乱的格局中。二是在城市中心地带,人口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城市中心应有的容量,在安全方面埋下了隐患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其它问题,比如,城市土地的价格不断提高,造成房屋拆迁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城中村的改造并不是随意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换句话说,城中村的数量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可见,在改造城中村时,需要遵循谨慎而稳步的原则。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以及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加以重视。改造后的城中村展现出城市应有的活力,再现它的精神文化。总的来说,对城中村改造予以完善,也是对农民城市化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站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它各个方面予以恰当的调整。比如,城市人口的合理分配;予以科学规划与布局城中村,需要对城中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予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3.启示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来说,需要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此进行完善。景观城市都市主义的提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不论是它的理论,还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都是不可获取的部分,同时,在改造城中村方面,景观都市主义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在理论方面,景观都市主义对城中村改造的启示。针对城中本身有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村一策”是改造城中村的主要方法。具体来说,城中村的改造可以从这3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城中村予以重新建设。其次,根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对它予以合理的局部改造。最后,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综合整治城中村。需要以景观都市主义为基础,形成一个广泛认可而有效的理论,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对此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个理论的建设需要从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所有相关的因素予以考虑。第二、在实践方面,景观都市主义主要在这些方面对城中村改造予以启示。一是关于土地使用方面。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混合使用土地。在土地密度方面,需优化人口结构,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丰富住宅的类型。以此来增加土地的使用功能,使相应的服务业以及商业更具有活力,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关于交通与街道空间方面。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使道路系统网状分布,融合社区以及城市。进而采用更多的交通方式。同时,需要调整街道的尺度,采用小尺度,并联系城市道路上的相关景观。以此,使城中村的交通处于有序的运行之中。除了这些方面,还有其它方面的启示。比如,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使对应的空间场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展现出安全性的特点。

景观改造论文篇2

[关键词] 景观改造;成本控制;定量化分析

[基金项目] 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0QSK0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编号:09YJA840006)

[作者简介] 王芳,华侨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福建 泉州,362021;李洪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福建 泉州,362021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8-0039-0008

一、前 言

城市公园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使用过程中总是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和完善,但改造设计并非随心所欲,景观改造设计中进行有效成本控制是实现经济投入产出比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方法多采用定性描述,如调查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一旦涉及成本控制,必须数量化,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就成为必要,然而规划设计中定量分析缺乏相应理论与方法指导,因此迫切需要引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的定量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规划设计研究方法运用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较多,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1998年)提出访问类、观察类、捕捉意识类、实验类和资料调查类等5类研究方法[1];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方法和实践》(2005年)提出层次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2]。景观设计成本控制借用相关领域研究方法进行定性描述的较多,一般集中于局部景观要素、或者是对比分析、或者是某种技术等手段方法,如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2008年)从地下停车场及地面绿化、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植物选择等方面考虑节省成本[3];徐晞在《关于中美两国之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2008年)中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在公园入口、山径园路、校园住区广场和绿化植栽四种景观局部空间设计与建设管理类型等所包含的低成本设计思想[4];斯蒂芬·莱曼在《可持续的城市生长》(2009年)中阐述城市景观设计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景观建设成本[5];戴维·埃利斯在《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2009年)中提倡“以垃圾塑造景观”的低成本景观设计方法[6];王芳在《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2010年)中从设计角度进行景观成本控制分析[7]。也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景观成本描述性分析,如曹文波、刘紫薇等在《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2008年)中针对目标成本探讨关于目标成本的制定与分析考评方法[8]。林小玲在《昆明城市居住区植物使用成本控制研究》(2008年)中主要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植物使用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9]。

二、研究方法和模型

本文选用调查问卷法、多重比较法和线性规划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景观改造成本控制的模型。该模型的核心研究思路是:通过调查问卷法分析使用者景观感知,获得基础数据;运用多重比较法进行比较检定,选择景观变量因子;通过线性规划法进行定量化分析,以目标值和制约条件获得最适解(见表1)。

1. 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现状存在问题及有可能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2.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景观使用者对景观改造的意见;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进行改造的景观元素;

4. 对目标改造景观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定;

5. 确定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的市场造价;

6. 运用线性规划法获得满足低成本景观改造的最适解;

7. 分析满足最适解的景观调整方案,并利用方案指导景观改造设计。

三、模型应用——以西湖公园为例

(一)西湖公园概况

西湖公园位于泉州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市新十八景之一“西湖烟霞”。 西湖公园以水上古典园林风格设计和建设,占地面积约10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82.28ha,陆地面积17.72 ha,绿化面积19 ha,全园共种植绿化植物达200多种,主要景点有风起筝飞、刺桐双塔、古城揽胜、清源晚钟、远峰近月、双岛鹭鸣和玉桥荷色(见图1)。

(二)西湖公园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西湖公园现状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与考察,以及与西湖公园游客和管理者访谈,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功能主题不明确

除入口广场和李贽纪念广场外,其他区域没有明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设施,也缺乏对不同年龄层游客提供相应的活动设施和场地,造成局部活动混乱,导致公园管理难度增加。

(2)道路系统不完善

首先,道路系统不循环,公园道路只有沿湖主道路、环园主道路,以及局部围绕主题景点的次级道路,且沿湖道路与环公园道路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缺少汀步、园径与游步道的连接,使得游客游园时不得不走回头路或者绕行,或者干脆践踏草地;其次亲水道路的缺失,公园内水域面积较大,但几乎没有亲水道路,未满足人对水体景观的参与性和亲水性。

(3)硬质景观尺度过大

无论是入口广场,或是入口建筑物都给人大而空感觉,竖向立面设计不丰富,平面设计缺乏软质景观穿插。

(4)植物配置不合理

公园植物景观整体上做到了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但是局部地段大面积密植树林,而有的地方寸草不生,未做到植物合理配置应有的疏密有致,同时缺乏丰富的林缘线景观变化;主干道也缺乏行道树遮阴,环公园道路周围主要栽植灌木类,在南方炎热夏季未满足遮阴庇护功能,这降低了公园和园林设施的利用率。

2.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确定是否有必要对西湖公园进行景观调整和改造。笔者发放问卷历时两天,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有效回收率85.8%,发放对象为西湖公园游客,发放地点为西湖公园各个景点和功能分区。

根据问卷调查内容显示,游客对现阶段西湖公园的景观满意度低,满意和基本满意现阶段西湖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人数为129个,仅占到总人数的33.1%。另外,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和有必要进行景观改造的游客人数为290名,占到调查总人数的百分之75.1%。因此,西湖公园有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造的必要性。

3. 西湖公园景观改造的可行性

西湖公园自1999年6月破土动工至今,一直在陆续地进行新建和改造工程,从西湖公园管理处得知,西湖公园正在积极筹划景观进一步调整与改造的工作,并具备相应资金支持。

(三)模型应用

1. 确定西湖公园可能需要改造的景观元素

基于调研实践和统计数据,依据西湖公园景观现状存在问题,暂定可能需要调整和改造的景观要素为:(1)广场; (2)景观设施;(3)树木栽植量;(4)园路;(5)水面;(6)花坛;(7)草坪;(8)入口;(9)座椅;(10)果皮箱;(11)公厕。

2. 利用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意见

在本文发放的问卷调查中,问卷调查对象认为西湖公园很有必要或有必要进行改造的共290名游客,这290名游客对各项景观要素按增加、维持现状、减少3方面进行再选择,调查结果见表2。

3. 运用多重比较法判定需要改造的景观要素

被调查的使用者对公园内构成要素分别作出各自的选择。为做出正确判断,采用多重比较法进行鉴定[2],其鉴定结果见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存在组间差异(即差异不是因为统计误差引起,即具有统计学意义,表中以表示)的只有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而对于其他的景观要素,其中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无意义的(表中用表示)。也就是说可以认为这种差异“不存在”。经过多重比较鉴定,根据使用者要求判断西湖公园内11项要素中除了广场、园路、水面、草坪4种要素外,其他要素均维持现状。结合现场实地调研及公园管理者访谈,以及咨询相关专家建议,其结果与使用者的需求基本一致。因此,对广场、园路、水面、草坪进行针对性分析。

4. 确定改造地段的功能分区

(1)改造区域的确定

西湖公园沿湖区域中被完全开发利用的区域是北入口与南入口划线为界的西部,其余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或者不经常被游客利用。西湖公园除沿湖区域外分为4个岛3片水域,其中鹭岛、花果岛是为鸟类保留的自然栖息地,不接待参观游客;桃花岛现处于开发修建状态,所以被游客大量使用的仅为中心岛。并且,三片水域中仅有西南水域开发水上游乐活动项目。依据现有状况,本文中研究改造地段定为图2中的部分区域。

(2)功能分区的确定

在改造区域中,依据主入口划分与景点区分,将改造区域再细分为A、B、C、D四个区(见图2),A区包括北大门入口与西北沿湖区域;B区包括西大门入口与西段沿湖区域;C区包括西南段沿湖区域与部分水域;D区包括中心岛,南大门入口,南段沿湖区域及剩余水域。其中,C、D区域水域的划分以公园西南角顶点与二十一孔桥东端的连线为分界线。这样分区使得各分区面积不会相差太大,便于统计各分区中的各项景观要素面积,各分区有其重点景点,游客利用率不会相差过大。

5. 确定所选景观要素的市场价格

价格确定主要是为成本控制模型提供决定系数。这里价格是各景观元素修建和养护的造价。同一景观元素由于型号材质不同,本身材料价格变化幅度就很大,所以价格参考改造区域内原本各景观要素造价来确定,利用资料查询和市场调查方法来获得价格数据。

(1)广场造价确定:研究区域中的广场铺装使用材料均为花岗岩,根据当地石材市场价格调查,将广场造价定为150元/ m2。

(2)园路造价确定:园路在研究区域中大致分为两种铺设类型,即花岗岩内嵌福建红砖(胭脂砖)和花岗岩中间嵌盲道,两侧为透水砖。园路主要按以上两种园路的造价定价,假设两种类型的园路各占一半,依照以上材质组合,以及考虑有一半园路具有沿湖护栏,确定市场造价为200元/ m2。

(3)水体造价的确定:通常水景造价在景观造价中的价格最为昂贵,但是西湖公园情况有所不同,其水体为自然水体,造价费用主要体现在驳岸与池底的建造以及日常养护管理方面,依照西北洋防洪排涝管理处提供的数据,水面单位价格定为45元/ m2。

(4)草地造价的确定:西湖公园中草皮有马尼拉和中华结缕草两种,这两种的市场均价均为3元/ m2,栽植养护按粗放式管理为主,养护费用定在7元/ m2,所以草地价格定为10元/ m2。

6. 运用线性规划法确定公园景观改造的最适成本

本文研究景观改造主要体现在广场、园路、水面、草地四种元素面积大小上的调整。经过分析,由于总面积的值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下限值为现在四种元素面积之和,上限值为四种元素面积之和再加上其他备用地的面积)。这四种要素之间成一定的对应关系,一种元素面积的上升或下降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元素面积的改变。因此,改造景观总成本的确定就是依靠这四种元素各自占到的面积及其造价来确定。为求出经济成本最低的最优解值,可利用线性规划法进行分析。

(1)线性规划法的标准模型[2]:

目标函数 f = c■X■ + c■ X■ + c■ X■ +……+ c■ X■

最大值Max f ;最小值Min f

制约条件:∑a■ X■ ≤ (= 、≥) b■ (i=1,2,……,m);X■≥0 (j = 1,2,……,n)

1)决定变数(Xj)(决定变数指各景观要素的面积量)

广场——X■、园路——X■、水面——X■、草坪——X■

2)决定变数系数(a■)

设改造区域内分区A、B、C、D中四种要素面积各自所占百分率为决定变数系数。

3)限定量(b■)

设四种要素各自的总面积和在各分区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率为限定量(见表4)。

4)决定系数 (cn)

设四要素的造价为决定系数(要素数量和单价见表5)。

5)目标函数

设目标函数最适值的必要条件为造价,并取它的最小值,表示为:

Min f= c■X■ + c■ X■ + c■ X■ +……+ c■ X■

表6中制约式I为现状的制约条件(2-1式、2-2式),其下限量为现在四种景观要素面积的总和,因为不能让原有景观用地变成闲置用地,所以改造后面积不能小于现有面积。其上限值为现有四种景观要素面积总和再加上备用地面积,因为改造过程中可把所有备用地都充分进行利用。

制约式II为分区A、B、C、D的制约条件(2-3式~2-6式); 4式分别有两种选择的可能,即≥或≤。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在总体改造区域中,四项要素各自总面积可以通过改造使其大于、等于、或者小于等于原有面积。

制约式III为各景观要素面积的制约式(2-7式~2-11式)。按照调查问卷的结果来限定。即表示广场需要减小面积,水面需要减小面积,园路需要增加面积,草地需要增加面积。

用重复顺列(n=nr),可以得知有16种组合的存在(见表7,表7中表示有解,表示无解)计算结果中满足所有制约条件的可能解有10个(见表8)。

(2)计算结果分析

排除不适解:由于西湖公园作为满足大众休闲需求的公园,必然需要广场这一景观元素为游客的休闲、集会活动提供场地,所以在解值中X1为0的解予以排除,故排除解03、解04、解05、解07、解08、解13。

选择最适解:比较解01、解02、解06和解14,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是解01。所以选定解01为最优解。

此时,改造区域内最小目标值为13129244元,(目标值即翻新改造后四种景观要素的造价总和)。满足最小目标值的改造方法为广场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25480 m2,园路面积保持不变,水面面积比现有面积减少12704 m2,草坪面积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见表9)。总面积比现有面积扩大6311 m2,既改造中利用所有备用地。

7. 西湖公园改造措施

西湖公园进行景观改造,可依据上述结论实现低成本改造设计。

(1)广场改造

现状西大门入口广场和北大门入口广场都比较空旷,景观丰富度低,而两广场都作为承接大型活动和重大节日聚会集散地的功能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改造过程中广场面积应该比现有面积要缩小25480 m2,这意味着西大门入口广场或北大门入口广场其中一个应该完全撤除,仅保留入口,大而空的硬质铺地改造为绿地软质景观。绿地中也可以点缀几个小广场,在小广场上安放健身娱乐设施并且穿插一些绿色元素,或者修建树阵广场营造安静休息区。这样改造既可以使功能分区更加明确,又能解决人对现状硬质景观尺度不满的问题。

(2)园路改造

现状部分地段存在园路缺失现象,在成本控制结论中显示,园路不增加时成本最低,所以道路系统需要在总面积不改变情况下进行调整,取消不必要的道路,主要用来增加沿湖主路与环园主路之间的连接路。形式可以采用相对低价且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碎石汀步或卵石步道。另外,由于环园主路现状使用率较低,而且宽度为3m,显得较宽,所以建议部分环园路可以在两侧利用卵石堆砌各修建半米宽的健康步道,中间2m保持原有形式,这样在尽量节省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园路景观的趣味性,提高园路利用率。

(3)水域改造

大部分游客都认为现状水域面积过大并且缺少亲水景观设施,按照成本控制结论,水面面积应调整到比现有面积缩小12704 m2,这一调整保证了总体防洪水域大于80 ha的限制条件,是可行的。在改造过程中,可在利用原有游船码头基础上扩建亲水木平台,修建亲水木栈道,这样既能扩大滨水活动场地面积,减少水域面积过大造成的空旷感,同时节省填湖造陆的费用。

(4)绿地改造

改造区域内存在主要问题是现状绿化量不足,硬质景观中缺乏软质景观穿插,植物配置不合理等,按照成本控制结论,草坪面积应比现有面积增加44494 m2,这些绿地的增加主要是为软化硬质景观。按照通常公园草坪与灌木种植比例为7∶3的规律(草坪铺设一般为10元/m2, 而灌木往往高达100元/ m2),应该减少成本高又不能发挥实用功效大面积造型灌木带的应用。同时入口广场增加绿化,主道路两侧尽量种植具有遮阴效果的乔木,并充分利用节点景观树。

三、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任何模型的实际运用总有一定条件的适用性,总有或多或少的局限性,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也是如此。

(一)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优点及适用性

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以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与实践分析为依托,运用调查问卷法、多重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公园景观改造成本控制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其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此模型将方法探讨及操作过程进行了详解分析,各过程及步骤都较为直观明了,具有较好的参考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适用于城市人工景观,例如城市休闲公园,城市居住区公园,城市居住小区游园,游乐公园等人工建造痕迹明显的公园。因为本文研究成本控制模型主要是从景观元素数量上的调整来进行最适成本分析。而对于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由于无法任意对自然景观元素的面积进行增减调整,所以不适用本文研究的成本控制模型。

(二)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

1. 价值量化的局限性

改造目的是为提高景观价值,然而提高景观功能价值(即满足使用者需求)仅仅是提高景观价值的一部分,景观价值还包括生态价值,视觉审美价值,如何确定这两部分价值并且把量化数据运用在成本控制模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未作深入探讨。

2. 资料获取的局限性

第一,获得的景观元素造价资料是不准确的,造价因素确定本身要考虑景观元素材料价格与人工修建费用两大部分,材料价格由于市场情况的波动以及采购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单纯以市场价格确定均值过于粗糙。而人工修建费用通常是根据相关建设单位的拨款定额来确定。由于笔者获取相关资料有限,本文中景观造价的确定主要参照当地公园景观造价经验值。价格作为决定系数,如果经验值与实际值存在偏差过大,就会影响到计算最终结果,特别对价格相近的景观元素,它们之间数量比例调整会受到较大干扰。

第二,获取游客意见途径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样本数数量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的结果。本文针对386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但这些样本也不足以概括所有游客的想法,也可能会造成最后结果的误差。同时游客意见不一定专业,其结果也会造成偏差,需要参考管理者及专家意见进行修正。

3. 利用多重比较法的局限性

多重比较法本身在成本控制模型中的利用中不存在理论上局限,但是目前统计学专家之间对某些多重比较检定法的争论还未能得出明确结果,这是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

4. 利用线性规划法的局限性

运用线性规划法首先要找出决定变数,决定变数系数,限定量,决定系数四大量,但是如果分析的改造元素无法靠面积来确定限定量时,此时运用线性规划法就显得意义不大。例如改造要素中包含公厕要素,按照线性规划法分析,公厕个数越少越节约成本,这样结果就没有发挥出实际意义。

其次,目标函数式确定的值是改造区域内景观要素完全进行改造翻新的成本总和。而在实际改造中,多数原有景观会得以保留,只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进行扩建或局部调整为其他景观。所以得到的成本目标值是不准确的。但由于本文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各种元素的面积应该调整多少才能使得造价最低,而并不是把重点放在改造成本预算上,所以计算结果依然有很大参考价值。

另外,由于方法限制,制约条件式中决定变数系数是定值,在本文中限定广场、园路、水面、草坪四要素在各个分区中所占面积的比例不变,这样限定属于假定,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这些百分比并不一定固定不变,有时候正是这种比例调整才使改造更具有现实意义。

5. 精确结果导致的局限性

以量化方式确定景观改造成本控制模型得到的结果是精确数字,这些数字是用数学方法分析出的满足成本最小的最优解,没有完全结合实际改造中具体设计要求。所以,把精确数值作为结论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完全按照计算结果进行改造,理论值只能作为参考值,指导改造设计中景观元素布置和尺度确定。

四、结 语

本文尝试从定量分析角度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成本控制模型的实际应用。但是由于景观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尤其是在景观改造设计中,需要分析考虑的限制因素很多,单纯依靠本文设计的成本控制模型来确定景观改造方案仍然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随着城市公园的发展,低成本公园景观改造设计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相信在未来研究过程中,科学定量化研究方法一定会成为景观设计领域中的主流研究方法并且将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日本]日本建筑学会.针对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方法[M].日本:井上书院,1998.

[2]章俊华.规划设计学中的调查分析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阿根廷]Jimena Martignoni.论低成本理念的设计典范——阿根廷Complejo Tronador居住区设计[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4]徐晞.关于中美两国之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的比较[A].景观设计[C].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

[5][澳]斯蒂芬·莱曼.可持续的城市生长[J].张纪军,译.风景园林,2009.

[6][英]戴维·埃利斯.以可持续设计营造景观特征[J].王霞,译.风景园林,2009,(1).

[7]王芳.低成本景观设计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

[8]曹文波,刘紫薇,黄建华,邓恒进.景观设计中的目标成本管理研究[J].经济师,2008,(11).

景观改造论文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 教学改革 课程

专业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实用性、研究性及时代性。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与手段也要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及改革,以便促进不同时期的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时代接轨,满足社会的需求。

而园林专业的教学特色,除了具备上述专业教育的统一特点外,更多的则体现在其与多个学科的相互联系和渗透中。由于园林与建筑、规划、生态游憩、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都有相互嵌入和补充的版块,随着整个园林学科的发展,知识结构体系也在不断的扩展。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就必须按照园林专业的现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框架设置课程。

一、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内容和要求

《园林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此课程是以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等后续课程的重要依据。[1]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种植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布局、技法,绘制空间合理、景观合宜的各类植物种植类型。学生可通过植物造景设计的各种表现技法,灵活运用不同种类植物进行造景设计的培养。

园林植物造景的课程由包含理论及设计两方面。包括园林植物造景的类型特点、表现技法、美学特性、生态学原理、植物造景的原则方式,以及植物造景程序;设计部分则是通过案例解析及实作联系,逐渐掌握在已完成的地形、道路、山水、建筑等园林要素的绿地种植设计。

由于园林植物造景是一门设计学和植物学交叉结合的学科课程,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表现能力和艺术审美情操,同时具有扎实的植物学科基础,即:能熟识各类树木、花卉的品种及其生态习性、观赏特性等。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

大部分的学生,在接触本课程前,对园林树木、园林花卉仅停留在常见植物的表层认知上,对各类植物的生态特点、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均不了解,对怎么去运用和搭配组合植物没有形成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仅仅通过自身的审美来确定“好看”或者是“不好看”。由于对植物了解的不透彻,往往也会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设计参考要素。例如:很多学生在对植物设计的应用中,局限于园林植物的花、果、叶的视觉观赏效果,而忽略了植物的芳香、质感、姿态等特性,而这些特性通常是营造一个景观优美的生态植物群落所必不可少的信息。

(二)设计水平较低

首先是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表达能力欠佳。学生绘制设计图时,内容表达不够规范、图样效果缺乏表现力。其次,所选园林植物种类单调,仅限几种常见品种。对于树种选择,没有统筹考虑,过于随意,没能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三)相关专业知识不够全面

学生对于查阅相关专业书籍资料,扩展园林植物知识,缺少能动积极性。因此,在对植物景观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入,故而造成植物运用不当,设计说明文本编写不够详实、生动。

三、教学改革的初探

(一)丰富学生植物景观设计的理论知识

包括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植物的理论知识。在园林绿化景观中,植物是极其重要的设计要素,是使园林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的关键。因此,首先应提高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水平,包括对中外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特点,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了解;通过对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生态习性的了解,充分掌握如何恰到好处地利用和园林植物的姿态、体重、质感等特性来营造丰富的视觉景观,同时让观赏者也充分通过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其它感官,来享受植物的芳香、质感等特性,给我们生活增添的美。其次,需要通过加强植物配置方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的学习,并且与园林规划设计的造景手法紧密结合,来体现植物个体和群体的形式美,突出植物种植与人工硬质景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人们在欣赏时产生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学生将借景、框景、引景、漏景等造景手法同植物的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群植等配置方式充分利用结合起来,从而营造出丰富的园林植物景观。

(二)欣赏借鉴优秀的植物景观设计案例

园林植物造景作为一门设计类课程,要求学生更多地是要具有丰富多样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将理论的讲解、设计作业的练习、植物造景案例的引入有序地交叉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能与社会发展步伐保持一致。通过自然与种植设计、社会生活与种植设计—游憩空间、视觉景观与种植设计、审美意境与种植设计这四个主题内容,分别融入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2]。

(三)加强学生实作练习及实践性教学

首先是通过分组设计方案、演示方案等练习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个人设计理念的表达能力。其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实习。通过对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参观及到施工现场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植物配置的认识。对于植物的观赏特性和规格大小,有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植物造景设计立面图、效果图以及种植施工图的绘制能力。

四、结论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设计类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将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灵活配置,将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景观要素合理搭配,做出更好的设计作品,是我们专业教师需要不断努力,为之不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林业教育》.2011年02期

[2]申亚梅,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七卷增刊2007年12月:120-122

[3]田雨.园林专业种植设计教学改革探讨?安徽农学通报AnhuiAgri SciBull2009,15(11)

景观改造论文篇4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原则

景观设计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的综合学科,结合社会行为,人类文化,当代科学和技术,艺术,建筑,历史,心理学,地理,自然,地理,和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并渗透到对方。景观设计是一个老的和新的学科。大体上,历史意识的人从事环境改造可以称为景观设计。这是一个创造时间和空间的对偶性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一次更新,给它不同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创造一个形式,形式因素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景观的审美价值。

1园林景观设计内涵及其特点

(1)园林景观设计的内涵。景观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是一个融合了社会行为、人类文化、当代科学和科技、艺术、建筑、历史、心理学、地理、自然和许多其他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景观设计是一个古老和新的学科。大体上说,历史意识的人从事环境改造可以称为景观设计。这就是一个创造时间和空间的对偶性质。随着时代的与时俱进,每一次更新,给它不同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

(2)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景观设计一般分为硬和软硬质景观园林(景观)。就我的理解硬质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店,雕塑,凉亭,座椅,照明等;软质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模拟。景观设计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创建一个表,一个相对独立的形式因素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和景观美学价值,它必须有两个属性:①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②社会属性,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有观赏功能,改善环境及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内涵,引发人的情感、意趣、联想、移情等心理反映,即为景观效应特征。

2园林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空间,创造一个舒适的,愉快的环境。景观设计师的职责是帮助人的人,建筑,社区,城市,并与地球和谐人生。主要有以下内容:

(1)自然生态绿色设计原则。近年来,“生态绿色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景观设计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设计,概念的解释也不同。总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1)生态学原理指导设计中的应用;2)使设计结果在环保的同时满足人类的需要;与生态过程相协调,使其对环境的损害最小化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的影响,这设计协调意味着尊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土壤和水循环。

维持植物的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帮助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笔者认为:“生态设计是传统的景观设计经验的继承和发展,遵循植物群落结构的生态建设的原则,科学理论的建立,多功能的人类,动物,植物和相关的新订单,所以它实际上是对环境破坏最小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和美丽,文明的景观环境”。与以往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尚未成熟,在转型期,需要更明确的概念,理论基础和明确的原则和标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2)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人类道德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设计一直追求的目标,是设计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设计师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注重提高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理念。以人为本,人的道德的考虑也有层次,人的个体的人不能片面的考虑,但综合考虑群体的人,社会团体,地方和社会的整体组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社会的发展及和谐统一,更长期的人类生存环境。因此,人性和道德的设计应该站在人性的高度把握设计方向,在景观设计中的综合协调和深层次的问题。

(3)经济性的原则。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在大型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特殊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如城市和郊区湿地的保护,自然林地的保护;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和生物资源回收,节能减排,提高效率。

如果合理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如光,风,水,等,可以大大节约能源;利用废弃的建筑工地和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石头,等等,在新功能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在某些工厂关闭和废弃在生态恢复成为市民的休闲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整个生命周期,反映出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景观即,材料选择,施工,使用,管理和过程。因此,材料的选择原则应用于周期,可以降低再生为主,并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

(4)整体性的原则。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整体,景观是一定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需求,并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没有任何一方,设计是有缺陷的。景观生态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设计,而不是孤立的设计一个景观要素,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的需要,也是审计的需要,高输出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

景观设计是解决人,结构和功能,模式和过程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的环境相结合,创造一个和谐和外部空间环境的丰富的景观设计涉及到很多方面,如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问题,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在多学科共同研究与合作相结合,以保证景观的和谐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创造功能合理使用,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

3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科学技术,自然人文文化的交融。我们从景观设计研究,景观设计学科将在理论上有更深入的了解。园林景观设计要讲究艺术性 ,更要注重生态和节约,要努力改造人类的生活环境,通过营造自然 、生态的景观 ,保证城市文明健康、 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社会 、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

参考文献:

[1] 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0.

[2] 魏晗.浅谈现代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J].小城镇建设,2003(8):5253.

[3] 刘蔓.景观艺术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

景观改造论文篇5

关键词:生态设计;现代园林景观;景观设计

城市园林的科学景观设计,是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上,体现着人与自然在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观上的生态理念,以科学的视角审视城市景观建设,必须从生态环境出发,结合多样化物种需求,高度利用资源,实现改善城市环境、发展具有健康生态系统的现代城市的园林化目标。

1园林式的景观设计在现代城市的生态理念下的现状

生态学综合了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生态学以及水文生态学等多学科内容,其协调机制下的系统论和整体论,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学的发展逐步完善了景观生态的理论体系,随之而来的是景观设计的规模化建设,也越来越凸现其指导意义。现代城市通过景观美学结合生态科技的景观设计途径,一方面保障了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美观性考虑和美学原理。20世纪70年代,景观设计受到城市生态理念的影响,然而景观设计的研究对象毕竟是以空间结构为主体,与以物质流、能量流为主体研究对象的生态学,两者的共同点、关联性并不明显,这个应用难点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所改观,此时的景观生态学从要素的关联性入手,将景观结构、功能性表达提到了景观设计的美学表达层次上。现阶段景观设计的生态化理念受科技水平和资源条件所限,与体现在整体规划上的生态设计存在差距,生态景观需要从长远目标考虑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传统设计结合生态设计的美学优势。

2生态设计原则及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2.1遵循自然条件,体现人文关怀

一个区域地形地貌的初始形态,是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时的形态塑造和改造基础,需要通过监测分析气候环境,并在景观塑造上体现出因势利导的改良机制,景观的区域性环境生态化建设,需要在保护原有景观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下,实现综合利用废弃、闲置设施,使生态景观理念快速形成社会效应的同时,实现区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区域景观应体现出便利性、社会性和公众性,在尊重人们已形成的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以人为本的环境服务目标,改良景观合理性必须了解本土传统文化和熟悉风土人情,挖掘出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契合点,将景观生态化与人们生活、与自然、与人性化和谐相融。

2.2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生态

园林景观应尽可能在设计上突出本土植物的生态物种,凸显当地植被特色。相对而言,乡土树种比其他种类的植株更具适应能力,具有物种遗传和发展方面的优势,引进具有一定抗逆性、利于植被再生长的树种,可以减缓改良环境对树种的影响。比较合理的方法是选取本土物种中的优质资源,配合抗逆性植被分布,从经济上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生态效应,同时有效控制管理生态的成本。目前在景区的生态设计上,我国多采用这种区域分配的植株配置,通过错落有致的植株营造具有美感的景观气氛,并且以植株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如彩叶景观区以块状、条状的色彩差异,使景观产生较强的视觉美感和观赏性。植被的多样化稳定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其种植方式可以采用丛植与单植和片植相结合的原则,将不同植株在同一区域混合种植,通过良性配置和总体布局的规划形成园林景观的整体效应。此外,城市周边建设也需要全面规划、综合考虑生态效益。

2.3现代技术的合理应用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化生态设计的发展原则。现代技术中的无土栽培是一种具有土壤环保性的先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关于雨水冲击对环境、植株的影响不复存在,土壤的有机性使机械化管理、标准化配置成为健康土壤性能的主要手段,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生态负面影响。在无土栽培过程中,还可再利用代谢产生的枯枝败叶,其中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植物的天然培土;处理污水系统中的有机物,也可采用同样的物质循环方式,以此降低建设园林景观过程中的经济负荷,集中资金进行生态化建设。危房、旧房改造中的废弃砖石也可设计成具有艺术气质的园林小品,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另一方面也最低限度地降低建设过程中的破坏性。

3结语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园林景观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质量、居住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数,城市园林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景观设计的理念,可持续的生态理念以其先进性推动自然生态健康发展和经济进步。

参考文献

1童晓春.绘画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在影响[J].智能城市,2016(5)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6)

景观改造论文篇6

(阜阳师范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摘 要:未来的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就变得意义重大.文章根据阜阳市规划区基本情况、规划的总体定位及技术思路等方面就如何做好园林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如何实施景观生态规划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园林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定位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34-03

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规划内容与研究现状

1.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规划内容

景观生态学(Land scape EcoI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1]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二类,一是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行为格局的研究,二是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2]

1.2 国内外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研究现状

19世纪霍华德(Howard)的田园城市观点,到20世纪中期麦克哈根(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都在强调近自然或自然化的景观设计,其核心是基于区域资源和环境生态的适宜性分析的特点,将人类开发活动与之相适应.[3]20世纪后期福尔曼等(Forman)提出了景观生态规划及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和过程控制和影响,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规划.[4]在我国,马世骏、吴良镛、王如松、俞孔坚等著名学者都提出了自然与人类和谐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5]

2 规划区基本概况

2.1 基本情况

2.1.1 自然地理情况

阜阳市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安徽西北地区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淮北平原的西部,是淮海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周边地势平坦,属温带半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至17℃,在南北气候区分最明显的秦岭、淮河一线交界处,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太阳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拥有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2.1.2 社会经济情况

阜阳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型城市,伴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阜阳市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改变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模式,积极推进工业发展,逐步改变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截至2013年,取得经济建设取得显著的成绩,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062.5亿元,人均GDP达13839元.

2.1.3 生态坏境状况

阜阳市近年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完成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和万里绿色长廊等生态工程建设,获得了绿色全方位覆盖淮河的效果,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市拥有林地面积241.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16.56%,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林木蓄积量达878.2万立方米;现有农田林网760万亩,占适宜建网面积的90%;完成对2.5万个自然乡村全部绿化覆盖,绿化率达60%以上;公路绿化达到2500公里,林木绿化均达到90%以上.

2.2 景观要素分析

2.2.1 水体要素

阜阳虽地处皖西北地区,但是并不缺少水资源,淮河的重要支流沙颍河和汾泉河从市区贯穿而过.城市的主要河流分别有东、南、西护城河和一道河、二道河、东清河、中清河、西清河、济河、古泉河等组成纵横交错的水网,另外还有西城内河、八中塘、瑶池、慧湖等大小沟塘遍布其中.

2.2.2 道路要素

目前,市旅游局重点打造阜口路生态旅游景观带,将其作为城市重点旅游发展规划项目,并被推荐为市四大旅游项目之一.在阜阳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中完成对泉河风景带道路景观绿化改造,充分做好阜颍路(华桥沟-阜阳南高速路口)道路建设及景观绿化工作,树立阜阳城市新形象.

2.2.3 城镇要素

主要完成对城镇周围环城景观带、市区内主要公共绿地、市区主要街道、开发区产业园等景观规划.

2.2.4 村庄与周边要素

对特色村庄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加大农田果园生态景观改造力度,加快乡村公路网道路景观施工进度.

2.3 城市生态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2.3.1 城市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够

阜阳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新的景观类型,例如:大学校园景观、旧城改造景观、颍州西湖湿地公园景观等,但是,由于缺少统一规划设计,缺乏内涵设计理念,在设计手法上也表现的参差不齐,城市景观丰富程度不够.

2.3.2 景观格局分布不够合理,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原有的乡村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有的自然乡村景观被不断的蚕食和破坏,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受到了破坏.另外,伴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的建筑和道路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多,城市的生态系统性逐渐减弱.

2.3.3 存在较多的斑块数量,面积不断减小

阜阳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步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多带来的对土地需求的增加,原有的景观斑块不得不以见缝插针的形式存在于城市中,造成整体的景观生态面积不断减小.

2.3.4 缺少特色景观,生态环境整体协调度不够

原有的自然乡村景观不断的被打上“城市化”印记,地域景观的“模式化”,缺乏应有的景观理念和丰富的设计手段,造成缺少典型的特色景观.此外,对城市整体环境控制力不够,使生态景观空间与城市环境及周围自然环境整体协调度不够.

3 生态园林城市景观规划建议与对策

3.1 规划思想

结合阜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利用规划区现状土地资源条件,挖掘地域文化和景观、植物资源,遵循自然法则,通过绿地景观、水体景观、硬质景观、游憩景观、休闲设施等园林景观建设,营造一个景观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城市居住区.[6]

3.2 规划定位

前期以治理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快对城市主要河道两岸景观改造建设步伐,加大对城市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城市水体环境,努力将阜阳市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宜人的园林城市.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城南片区生态景观优势,建立起合适的功能片区,打造多重水景,形成整体生态景观格局.

3.3 生态环境建设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完成规划范围内城市绿地的全面绿化,扩大城市绿色空间,重视绿化质量.把乔木树种、灌木树种及草本植物有效的结合,把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组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城市植物群落的丰富性和观赏性.把市内主要的公园建好,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一个绿色开放空间,加快颍州古西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完善环城公园生态景观,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生态公园体系,最大程度丰富市民的业余生活.

3.4 生态田园景观营造

结合阜阳市自身自然地理特征及城市的功能定位,彰显生态田园景观.生态田园景观建设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本地社会人文状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具有浓郁皖北特色的果园和标准化农田等田园景观.

3.5 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

阜阳古称颍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环境.这里历史上是姜子牙、管仲、嵇康、鲍叔牙、甘罗、吕蒙、刘福通的故里.此外,在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苏轼也曾在这里为官多年.建设生态园林城市需要充分融入当地的历史文化,对阜阳市现有的自然景观进行全面改造,建设一批独具风貌的自然景点,让其深厚的人文景观得到充分展现.

3.6 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及绿化规划要求

制定完善的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把好设计关.把资金的使用落实到实处,根据整体规划来看,阜阳市今后走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把街道绿化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城区带动周边乡镇、乡镇又形成对城区的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化整体.

3.7 景观规划

采用规整与自由结合的设计手法,打造精致耐看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利用植物高低错落的林缘变化,四季分明的植物物种搭配,建好具有鲜明特征的景观小品,充分体现生态园林城市景观.

3.7.1 道路景观设计

根据国家道路绿化条例和景观生态学相关要求进行设计,构筑居住区绿地基本骨架,合理划分功能分区,科学组织人流路线,有序的连接各个分区和相关景点.

3.7.2 水体景观设计

水体设计做好了能为景观添色不少,目前,许多景观用水大都采用自来水,并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如何合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结合生态设计理念,让水体景观为城市增色.

3.8 景观设计、生态保护与实用性相结合

在具体的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对地表肌理和地形构造的破坏,尤其要注意保护已经形成的地域特色景观.在设计中要多配置地方特色植物,可以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还能大幅度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无论是在种源、运输、成活率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可以避免因长途运输及较低成活率引起的浪费.

3.9 树种规划体现多层次绿化体系,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植物景观营造要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让游客能欣赏到稳定且层次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形成树种多样、种群稳定、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和色彩丰富的效果.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生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使整个城市绿化能够体现出“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景观效果.[7]

4 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要以人为本,城市生态园林建设需要相关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支持.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宣传,逐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伴随着市民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增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和建设将会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阜阳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准发展方向,定好发展目标,借助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加快城镇化发展.积极改善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旅游环境,力争将阜阳市早日建设为皖北地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

——————————

参考文献:

〔1〕吴杨哲,刘丽.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2(18):37-38.

〔2〕赵雪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实施[J].中华民居,2012(3):90-91.

〔3〕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理论探讨[J].生态经济,2010(12):163-165.

〔4〕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5〕刘洁,吴仁海.城市生态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2003,22(5):118-122.

〔6〕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科学出版社,1998.

景观改造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4]赵斌.高速公路绿化艺术性设计[J].中外公路,2006(1):182-184.

 

景观改造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交通,城市道路,分车带景观,疏林草地

长沙市三一大道即319国道城区段,作为长沙市城北主要出入通道之一,是连接伍家岭商圈、广电商圈乃至机场高速、京珠高速的重要走廊,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交通组织与景观设计的相互配合下,通过对北城区交通流量的分析,以及整体城市风貌的研究,力求展现新城新风貌。将市政道路、景观等系统建设真正落实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同时在景观建设中,力求达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充分融入城市文化,让使用人群共享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大道。

1 项目背景

三一大道是长沙市北城入口的交通主干道,位于开福片区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全长两公里。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现状道路的交通承载能力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中央分车带的景观已处于老化状态毕业论文题目,与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色彩等缺乏整体感;绿化形式单调、品种单一、缺乏季相变化,个别树种(如蒲葵)不适应长沙气候,在冬季须进行包扎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景观效果;道牙设置过高,且其面层易脱落,不仅影响车行视线,而且破坏了城市形象;未进行浇灌系统的设置,整条分车带内植被只能依靠水车浇灌,不利于植物生长,且增大了财政支出,影响了交通。在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明确三一大道为北城区主入口道路,作为2009年长沙市的重点市政建设项目之一,结合市政道路改造拓宽于一体,以高标准、高起点进行项目的建设,建成北城区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新风向的形象展示窗口,对美化城市道路、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整个长沙市的多元化发展起着宣传与推动的作用。

2 总体设计模式

位于开福片区三一大道的四方坪至九尾冲路段,其原属于长沙市北城区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随着北城片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已成为长沙经济腾跃的形象展示区。通过对三一大道用地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在满足整体交通流量的前提下,将原有的双向六车道增为双向八车道,原有的8米中央绿化带则减为2米宽景观带。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尊重交通、体现特色”的设计思路,整体设计风格强调体现“疏林草地”,以展现北城经济活跃,欣欣向荣毕业论文题目,对外开放以及热情洋溢的城区氛围,使其具有区域识别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2.1 设计定位

根据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城片区整体环境定位,结合周边用地现状,把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美化城市形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安全大道、形象大道、景观大道。

2.2 设计理念

(1)完善功能,安全舒适。设计充分研究道路使用现状,根据车流与人流量大小的特点,注重调头口的合理设置,以保证车辆的安全调头,以及人群在不影响车行的前提下安全穿越人行道,满足其通达功能。

(2)塑造形象,提升品质。景观提质改造工程是重新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城市的精神面貌。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力求以高品质、严管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周边整体景观,有效提升北城片区整体形象。

(3)凸显城市精神,强调地域特色。北城片区属于对外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其对整个长沙市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分车带的景观建设将其发展精神充分融入设计中,与片区景观营造一整体对外开放的环境氛围。

(4)尺度适宜,节奏轻快。景观设计尊重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们对于景观的尺度感受,采用自然式布置形式,创造一宜人的多元化观赏景观空间。

2.3 设计特色

(1)依从交通,注重功能

由于三一大道的天然地理优势,使其处于高车流量与高人流量的交通环境中。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交通与行人的关系,处理好车流与人流交汇处的安全问题,通过景观的引导性设计,使中央分车带景观为其二者提供安全、高效的服务。

(2)绿化为主,注重变化

三一大道中央分车带的景观设计在尽可能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毕业论文题目,以植物造景为主,辅以景观小品,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同时,力求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设计中,打破原有植被景观色彩单一的格局,通过草坪绿带形式来强调道路的轮廓、线形,进行有效视觉引导,且增大了景观带的视觉宽度。植物选择以本土开花树种为主,注重色彩的搭配以及季相的变化,植株高度控制在一米五左右,取消了乔木层的设置,在不影响视线通透性的同时,满足了防眩要求。引入大量草花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更换,其与多年生植物相互配合,丰富了分车带色彩景观,做到四季有景可赏。通过植物色彩、质地、常绿与落叶的合理搭配,产生不同的植物围合空间,在统一中寻求变化,达到“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3)抓住细节,注重尺度

在景观带的设计中,除了把握大尺度上景观组团的设计外,更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1)在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的同时,点缀以小型鹅卵景石,丰富了造景素材。(2)井盖的处理配合以草坪为主的大环境氛围,采用仿真草加以遮盖,与整体草坪融为一体。(3)15公分高的弧形路沿石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营造了美观的整体效果,而且保护了分车带内景观,为车辆与路沿石的边擦提供了更人性化的缓冲空间。(4)加置的填埋式浇灌系统,通过喷头喷射直径与景观植被带面积的换算,选择半球形喷头,达到最佳喷灌效果,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且能形成实时小型喷泉景观。

(4)把握环境,体现特色

长沙北城片区属于经济开发区,随着近几年城市的飞速发展,三一大道作为长沙的北入口进城大道,体现着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形象展示窗口,结合片区整体现代化发展气息,抓住特色,建成展现新城新风貌的开放式景观大道。

3 景观界面

整个分车带景观处于城市空间三维界面体系中,不同角度,不同视线高度,不同使用人群,对其景观的感受有所不同,随之产生多变的视觉空间。

(1)车行面层。三一大道属于联系城市不同区域的交通主干道之一,繁忙的车流量决定了其主要的使用人群。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把握好变化的整体空间尺度,因地制宜,设计一系列不同的标准景观段,通过局部的变化与整体的统一,产生有节奏的韵律感,消减车行人员的视觉疲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车速对乘驾人员视觉连续性的影响毕业论文题目,以30~50米为标准段进行景观单元的设计,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小型植物群落空间,满足人们在高速行驶下对景观整体性的视觉感受。整个景观带地被层均覆盖经改良的草种,色泽柔和的草地景观不仅缓解了视觉疲劳,增加了视野开阔度,而且减少了土壤的裸露机会,创造了更清洁、更环保的行车环境。通过植物层次、以及疏密的逐渐过渡,将掉头口区域内采用留白处理,为乘驾人员提供良好的安全行车视野。

(2)步行面层。在这一层面内,使用人群主要为路人以及散步的人群。三一大道周边众多的学校、居住小区以及商铺,这决定了分车景观带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而且需要良好的观赏效果。对于分车带景观的塑造,主要以植物的变化来形成不同的空间格局,通过常绿与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以及植物色彩、质感等的相互协调,注重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通过小型鹅卵景石的点缀作用,丰富景观空间,增加其趣味性,给人以静观感受。植物空间的变化,不同空间氛围的营造,充分配合周边建筑环境,做到步移景异。

(3)高架桥上层。从四方坪立交桥俯瞰整个三一大道,其中央分车带的整体景观效果一览无余。设计中,把握整个路段的“S”线形,从平面构成入手,把握整体构图效果,利用自然曲直的道路路线,创造一有节奏、有韵律的景观绿带。景观以组团为单位毕业论文题目,以分车带为画板,注重整体平面构图形式,做到收放自由,引入“飘带”式设计,大量使用草花植物,形成花海,与灌木、小乔木层相互配合,力求展现一灵动的空间。

不同的观赏层面,以及不同景观使用人群的心理,给人们带来一全方位立体感受空间,做到景随人动,人随景悦。

4 结语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是城市发展的形象使者。中央分车带景观建设作为道路建设的形象展示台,体现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此次景观带的建设在充分尊重交通优先的原则下,通过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并把握地域特色,建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景观大道,这为以后城市中央分车带景观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英)G.卡伦著.城市景观艺术[M].刘杰,等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单虎.城市道路空间形态的设计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

[4]赵斌.高速公路绿化艺术性设计[J].中外公路,2006(1):182-184.

上一篇:通识课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