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建筑学范文

时间:2023-10-29 08:15:07

景观建筑学

景观建筑学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一直以来,景观,建筑,城规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景观设计课主要开设于建筑院校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农林院校的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1]。不同院校的专业背景,教育理念,教学目标等都会使景观设计的课程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面对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对五年制建筑学专业所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它很好地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服务,起到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紧紧围绕我院的办学目标,结合我院的教育理念,我们需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我们自身特色的景观课程体系,使之成为一门能起到促进作用的专业基础课程。

二、国内教育现状

景观设计一词作为一个专业词汇由“现代景观设计之父”Frederick Law Olmsted在1857年提出。1900年,美国哈佛第一个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创办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发展的新时期[2]。

目前国内景观学科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学科目标和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各高校按照自己特色优势来进行课程建设。比如,以清华大学为代表的工科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在景观艺术造型方面的研究; 以北林为代表的农林院校侧重植物景观配置,景观生态等方面的研究; 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院校则较于突出学生的手绘,设计表达等内容。因此,景观设计仍是以服务于其他学科为主,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3]。

三、实践研究

一、明确教学思路,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首先,以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为基础的学校要能够站在高处看全局,培养学生全面把握某一块地最恰当的利用或为某些使用目安排最合适的土地。 所以,所以在制定建筑学专业课程培养计划的时候,我系建筑与城规教研室除了考虑专业核心课程外,还充分考虑到建筑学科与景观学科相互联系的特点以及建筑学专业学生今后就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开设《景观设计》课程。这样可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它们从中汲取营养,逐步将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与建筑学科知识紧密联系成一体。只有明确了教学思路和方向,教学效果才会不断提升,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相结合,同步进行

首先,在平日的教学中可以围绕《建筑设计》课程开展,结合一些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典型性分析,让学生了解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学科范围和工作要点,使建筑与景观之间不出现断层,建筑与景观有机的组合在一起,而不是通常的在最后的“残留物”上做景观。最好是能一一对应,在同一学期安排相同类型的建筑设计课程和景观设计课程。其次,建筑学科下的景观设计主要涉及到公共空间、商业及居住用地场地规划、城镇设计和历史保护等方面。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也适当提高以上相关类型的授课学时,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第三,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植物认识与利用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方面是薄弱环节,而这又是最能体能景观设计思想所在的方面,也会影响到同学们今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性开发的研究不够深入。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进行景观植物应用、景观生态设计、景观低能耗专题讲座,普及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既科学又灵活的教育方式。

三、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储备

从我国现有的情况看,各高校对景观的认识不一致,从事景观设计教育的教师也分别来自不同背景,教学水平也参差不一。所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需要长期进行,始终贯彻的方针。比如,学院和系上会不定期地安排建筑与城规教研室的老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利用寒暑假进行校企合作等等。一方面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一方面帮助老师们积累实战经验,更好地服务课堂。由于景观设计涉及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等相关知识,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这一门课程让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学到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实际技能,是我们现在以及今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在建筑学学科领域开设景观设计课程,能否展示其课程雄风,将其特性和优势渗透到建筑学专业学习的实处是对我们的挑战,也是我们需要一直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我院建筑学专业中景观设计课程设置的思考,笔者希望能够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我院的专业建设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提升和发展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汛翰,论我国的景观教育,建筑学报,2006.2,80-82

[2]申迎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现状与改革路径,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49-50

[3]俞孔坚,李旭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景观建筑学篇2

【关键词】 专业内涵 景观建筑学 发展演变

引言

与别的综合性学科一样,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发展于对其实践经验的总结之上,包括了建筑学、生态学、规划学、园林设计等知识。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景观建筑学定义为:以人类户外生存环境建设为核心,集艺术、科学与工程技术于一体的以各种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为重点,涉及园林设计到国土区域的自然资源管理的复杂系统学科称为景观建筑学,其内容可细分为四个模块(景观评价与规划、景观详细设计、景观保护与管理以及场地规划和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以及整体的经济价值。

一、景观建筑学概论

1、景观建筑学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景观建筑学最早是作为一门艺术进入大家的视线,是西方田园文学、绘画、园林营造以及自然景观与美学的结合体,其功能是创造、保护人类居住的环境以及乡间的自然美景。这个阶段可以当做景观建筑学的萌芽期,景观被分为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两类。

19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家公园的创建事件被后人当做景观建筑学的正式起源。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引发了城市公园运动,随后美国的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的建立促使景观建筑学的内涵上升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战结束后,景观建筑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得益于战争对城市的摧毁,景观建筑业的从业人员与工作机会大大增多,景观建筑学逐渐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美国景观建筑学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包含建筑学、艺术、规划学、工程技术一体的综合类专业。随着现代建筑学趋向于自然简单主义发展,现代景观建筑学也随之发展成为尊重大自然、地域特色、人类天性、景观建筑师个人风格的学科。现代景观建筑学重点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对各地风土人情、特色景观的保留和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

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促使现代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深层次发展。除了保留以往的风景园林的内容之外,现代景观建筑学还必须将重点放在打造具有高观赏性、高艺术性、高服务能力、环保型的新建筑上。

2、景观建筑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建筑学涉及学科众多,研究内容广泛,一般说来,其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景观形态

景观是由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等物质要素通过合理组合布局构成的,无论其范围大小,景观都是物质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研究景观的自然成因、演变规律,与美学结合掌握景观的外在因素的布局,这些外在因素包括地质、水温、植被、气候等,使景观的自然环境相互匹配、协调、融合。通过研究区域内的不同尺度景观生成机理与演变规律,充分利用地形结构、就地取材,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景观强化和丰富设计。

(2)景观生态

进行景观设计时还要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尊重环境伦理,体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天人合一等思想。作为景观建筑学价值观的核心,生态伦理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进行现代景观生态设计因综合考虑其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以及服务功能等因素,从整体出发,在最低施工成本和环境成本下对景观进行改造。

(3)景观地域文化

任意一个国家、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使得他们的景观建筑也各具特点、别具一格。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除了尊重各地文化、宗教,尽可能将民族特色原滋原味保留下来,还必须不断地与外来文化进行接触和碰撞,以吸纳其精华。丰厚的文化涵养能使景观建筑设计空间从物质形态的有形衍生为精神空间的无形。

二、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与特点

作为多种学科交叉的复杂综合性学科,景观建筑专业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出发点,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研究、设计、修建和管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它既有传统意义的风景园林的内容,它又比风景园林更注重环境的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的“风景园林”。从当前的景观设计实践来看,景观建筑学专业应具有以下特点:

1.构成要素多元化

景观建筑学如今应用广泛,设计元素众多,除了传统的植被、假山、水体等设计要素之外,玻璃、钢筋、混凝土、电子显示屏等现代建筑材料也加入了景观建筑学的设计范围以内并被广泛使用。如何将这些人工材料与自然要素合理组合,达到自然、人工的声、光、电状态和谐统一,成为了现代景观建筑学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在城市景观建筑设计中,灯这一元素被频繁使用,在设计时必须重视这一元素的使用度。

2.景观功能多样化

传统的景观功能多为观赏、休闲、游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的生态功能、人文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景观建筑师在进行景观设计时也极其重视景观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保留。对于一些旧建筑、园林的改造上面,注重其原始风貌的保留,特色旧建筑物的修旧、维旧。在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建中,从原来的单一物种主打的设计模式转变为多物种、多层次的丰富型生态系统设计模式。

3.服务对象大众化

以往的景观建筑服务对象主体为人,如今人们日常生活的属于其服务范围内,比如城市景观既包括绿地、园林还包括其街道和建筑群。城市进行整体精神风貌建设,就可以运用景观建筑学知识对城市景观进行丰富、完善,打造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的城市。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工作、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重视景观建筑中人文、生态、休闲、游憩、服务等功能的延生。

4.维护和修护节约化

景观建筑的设计以保护和建立城市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积极开展节约型的城市景观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普遍受到人民大众的重视。

5.注重风格地方化

注重地方特色,挖掘和提升当地文化,要注重科学规划,不盲目引进外来树种,弘扬当地的传统和反映时代特征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得到进一步发扬。

由此看出,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对景观建筑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质要求十分苛刻,要求工作人员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合理、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景观建筑设计,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三、结论

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涉猎广泛,主要是将文化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东西赋给自然景观,使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得到提升。将一个自然景观改造成一个文化景观,这就是景观建筑学要做的事情。全面理解、掌握景观建筑学的专业内涵能帮助景观建筑师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本质,对其实践和研究工作都能起到很好的理论指导、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 天,陈 希.试论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园林设计的思想内涵[J].中国园林, 2004,09.

[2]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孙 明,曲惠萍.中国传统环境审美观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3): 8-11.

景观建筑学篇3

既然这次展会最主要的规划方案是Frenderick Law Olmsted一生最后事业中的一项,即将“白色城市”应用于随后的城市的灵感。美化运动可能被视作20世纪Olmsted所奋斗的都市计划价值的某种投影。另一方面,建筑师在场地规划和建筑中主张使用 Beaux-Arts标准的决定违背了Olmsted的将自然景观体现在城市设计中的原则。在管理咸水湖树林的艰难岁月里,他遭受了许多困难和烦恼,因为他害怕移植的灌木和国内水生植物不能生长茂盛,而无法平衡城市中过多的建筑群。他极力将Wooded Isle的15英亩美丽景色营造成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景观特征,它将不同于任何的其他景观。

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日本政府的楼阁的闯入,它是Ho-o-den寺庙的重建,似乎并没有破坏丛林中平静避难所的气氛,这种氛围正是Olmsted希望Wooded Isle所表达的。这种木质建筑和那些环绕诚实法院的建筑之间的比较不可能有更多另人震惊之处,虽然两者有着令人印象深刻且又不同的建筑气氛。年轻的学徒Frank Lloyd Wright,在午餐时间从Adler和Sullivan的办公室那里得知了Ho-o-den寺庙,这座寺庙的奥秘是:它是尊严的来源,有着美丽的遮荫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2个天才能短暂地走到一起,这对于美国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未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Olmsted一生的奋斗为景观专业带来了与其他城市艺术同样的地位——建筑,城市规划和公共雕塑——到19世纪末为止。确实,Charles Eliot Norton声称Olmsted 坚信“所有的美国艺术家在伟大的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满足需求和赋予生命以各种的民主思想。”在同样的场合,Daniel Burnham将Olmsted描述成一位我们应该感激的人,不仅为他对公共事业的贡献,还为他的思想和他的笔所教导了我们半个多世纪。Olmsted自己承认,在一封给一位朋友的信中,他说到他已经提高了景观学的地位“从一门行业,甚至是一种手工艺品到一门专业——艺术,艺术设计。”他的工作将影响未来的实践。很明显地,Olmsted聪明的智慧和艺术领导力能产生设计的动力,并引领着设计的方向,他在新世纪的起初几十年里不仅在城市设计,还在公园规划领域维持了这个专业。

其次,仅从芝加哥展览会场地规划任务的重要性方面来看,它是一项最新的重要工作,是Olmsted负责为George Vanderbilt在Carolina西北面拥有的Biltmore地区所做的设计,它花费了Olmsted退休以后6年的实践时间。从它的尺度和内容来看——由Richard Morris Hunt根据Blois皇家庄园的模式所设计的规则花园,森林保护区和环绕公寓的花园——这个项目成为乡村土地利用和房屋建造的一种模式和参照标准,在世纪初到经济危机爆发的这些年里,它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许多帮助。

Beaux-Arts折衷主义的这段时期通常被描述成新古典主义的复兴,以反对英国和美国19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如诗画般的折衷主义。然而Vincent Scully争论道,巴洛克建筑的复兴应被看成为绘画传统长期发展的延续。当世界预计被僧特权阶级控制的历史传统将在新的政治,社会和科学事实面前崩溃,巴洛克风格已经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一直主导着欧洲艺术和建筑,阻碍西方社会对世界或人类行为的正确的理解:

虽然空间,雕塑和旧的品质形式本身缺乏特定的意义,但是却能由个人的意愿随意改变。虽然这种折衷主义的方法完全是视觉喜悦的一种类型,本身没有必要解决建筑的结构,但是却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效果。它具有绘画的自由,因此这样的“如画般”的建筑将更为完美。到本世纪末为止,一种除了理论之外没有感情的投入和意义的巴洛克设计,成为了建筑学院获得利益的筹码。

从这个方面来看,Beaux-Arts的学院古典主义的优势——“白色城市”想象的成功——不能以任何方式事先更改建筑师和委托人之间的历史模式。然而以罗马竞技场和Renaissance palazzi来替代其他的建筑并不意味着能唤起人们的记忆,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同样没有放弃对于自然界透视构成的重视。

在景观学的知识领域里,Reginald Blomfield保护形式主义,打击William Robinson对于英国国内不同于自然风格的各种形式的优势所做的无止境的基础分析。然而这场基于风格的争论主要根据意大利别墅,法国城堡,和美国殖民地庄园的几何学的秩序问题,以及相对于它们的环绕英国宅邸的景观公园的乡村景观进行叙述。当然,可以将两种不同的风格混合在一起,正如Olmsted为George Vanderbilt在Biltmore所做的那样,整形的花园与场地布置在壮观的森林景色之中;或者,以那样的方法,通常在景观规划中设立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建筑和一个能容纳一个大型草坪且树木不规则布置的规则式花园将这些风格与田园或者极小范围的郊区景观结合在一起。

Olmsted对于自己专业的天才领导力和作为一名设计师的荣誉以及作为一名城市和郊区具体规划的倡导者,确实没有体现任何特殊的形式,这成为了他的许多成果的特色。这种特色源于英国的造园传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解释了他在Biltmore的规则花园中所应用的设计手法,并让他认识到这种设计方向在未来的岁月里将成为他的公司实践中的重要部分。他经常批评和反对将正规的建筑元素和建筑组合引入到公园,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所认为的对城市化及工业化后的城市居民的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所必须的特殊价值。这些价值一部分依据的是视觉经验——明白宽阔的空间中稳定且可恢复的因素——但是利用更多纯粹的自然环境的动态体验的观念是深远而有益的,这能治疗人们的心灵。这样的论述在每一次激烈的争论中都能使他获得优势,也让我们了解了他的动机;它同样也促进了这种大胆的理论观念的进步,Olmsted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于早期定居在Massachusetts沿海地区的祖先的记忆,他们通过恢复Boston的Fenway附近的盐湖沼泽植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更多Olmsted工作成果的肤浅的文字描述在他死后被他的众多门徒和模仿者轻易地保存了下来。他在实践过程的哲学基础却没有保留下来:他认为,景观规划的任务是处理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基本的需求。自然的因素占有主导的地位,即使在某种情况下,例如通过艺术或其他的人为因素,有所转换。这种信念并非Olmsted的理论所注重的;当有机会创造或者拒绝与自然接触的时候,精神和身体的健康,对于田园风光并没有情感上的依附。

当然这种类似宗教的强烈信念与他读过诸如Emeison、Ruskin和Lowell的著作有关。他们利用了罗曼蒂克的传统,这种传统在期待自然环境的改变中被WordsWorth称作“明智的被动接受”。Babara Novak描绘了19世纪美国社会对这种传统不同理解的发展,它是一种在景观,绘画和真实中被发现的,与内心中的神融为一体的传达媒介。

自然界的神与人类的神进行对话……人与人通过自然也能进行交流——一个要求自身特性的自治村,它的形式并不单一,而是具有同一景观中的两种形式。古典范例,它在美国景观艺术中就是Durand对于Cole和Bryant做做的描述,Kindred精神。

Olmsted对于他的工作的富于智慧与情感倾注很有可能是下意识的;他在描述应用于景观实践中的对于自然的体验时似乎明显地避开宗教的形象。但是他对于大型公园所有关键元素的理解都被Novak写进了他的景观学著作中。Olmsted认为过多人类建筑不会为广阔的自然景观而做出让步,它们必须与自然相联系,这样能使整个创造成为一种令人欣快的经验感受;与自然共存的经验是一种对于在民主社会培养手足之情和公民的责任心的有效手段。

Olmsted的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郊区发展的应用,它能平衡城市工作与田园乐趣之间的关系,同时培养个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家庭间的相互依存。城市公园运动代表了下世纪早期的发展,它延续并重新定义了Olmsted的理论思想。Walter Creese认为Ebenezer Howard,英国城市公园概念的发起者,受到Olmsted在芝加哥工作期间关于Riverside的设计规划的鼓舞。然而景观设计师在这个国家并不是城市公园运动的先锋。

Frank Lloyd Wright对于现代人所渴望的快乐、健康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自然界之间冲突的中心问题和Olmsted一样,也有着不少困扰。他也不认为城市、郊区和房屋需要被设计成美国民主所希望的那样,使得每个人都能发现伟大的艺术与建筑中的那些能为人所理解的美丽与真实。Wright所经历过的最重要的一堂课是Louis Sullivan传授的。他认为既然与自然界的不协调是现代世界许多痛苦的根源,建筑师就应该去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的关系。Wright的挑战是去构想一种美国建筑,它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并非格格不入——“壮丽自然的有机表达”。作为这样一名建筑师最终必须解决殖民地建筑与法国城堡、英国宅邸与Beaux-Arts的建筑之间的中心问题;这就必须替换风格的内容,一座希望通过它的形式表达那些渐渐从内心了解这块土地的祖祖辈辈的美国人的真正经验的建筑。我们必须更了解,Wright说道:“我们生命的此时此地必须属于它的时代和地区。”

中西部大草原的景观为Wright提供了首次使用具体的形式和材料应用他的隐喻的场所。在外部,他通过建筑的延伸,并强调与场地平行,尤其是房缘线和窗户,使建筑与场地结合起来,建筑变得与草原场地一样自然。宽大的窗户和装有玻璃的门,面向房屋的平顶、球场和花园打开,将光线与景观引入到屋里,这种建筑与景观之间的渗透正是Wright所推崇的日本建筑的成功之处。在内部,应用一种新的敞开空间——用他的话说,“完全可塑的,取代建筑上的,天花板和地板以及环绕的矮墙,相互穿插、流动,成为一个大的环绕空间。”类似的,我们可以推断,在草原景观的水平面上的空间扩张。这样的建筑表达一种“蓬架的感觉”和严密的简单主义,似乎为了显示它是将早先在草原上定居的原始居民的建筑做了降低以后的建筑。那些装饰烦琐且机能失调的流行壁炉台被有一个升出屋外的大烟囱的“成套壁炉”所取代:“它让我再次看到火焰在房屋的瓦片下燃烧”,Wright提出了这个新的特征。

Wright的有机说,否认建筑的正式语言和材料细节在构想的过程中与场地及具有凝聚力的环境分离的可能,这会使得建筑孤立。虽然建筑的形式必须反映功能,但是那些形式的表现特性,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具有功能性的,它源于建筑师的观念和对于场地和地区的地质的直觉反应。“噢,是的”,他在1931年写道,在批评一些自认为现代建筑师的过程中,“虽然建筑是给人居住的机器,但是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心脏是抽吸泵。敏感的人开始在那些心脏概念终止的地方进行实践。”Wright对于场地的灵感力量的理解——通常被描述为创造的源泉——加强了他长期的实践工作,文字上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少,却变得更为复杂和含糊。

早年,他希望发现地区景观必要的特征,以便引导适当的建筑风格。草原别墅代表了在一个客观的建筑环境中体现自然和虚构的地区特征的努力。在Wright的自传中描述了类似的努力,在他从日本回来的那段时间,他思考了加利福尼亚的自然景观,当时他正在酝酿Millard别墅,La Miniatura.他开始诗般的唤起真正的加利福尼亚景观:

干燥的,眼光照耀的海滨附近还没有被破坏,奇特的棕黄色丘陵地带从连绵的沙地中升起,连接着由如花豹皮肤般的肉叶刺荆藜所点缀的斜坡。

这样的前景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人们生活的地方将会完全消失,当所有的特征消退,变得荒芜,消退,变得更荒芜,这些荒芜的山形聚集在一起,雪白色的边缘,蔚蓝色的天空……水将会到来,但是到来的是每年一次的洪水,它源于沙漠中突如其来的溪流,它淹没了房屋,将沙子冲进管道中,在河床上滚动大的鹅卵石——然后——所有的一切又恢复成了干旱。

然后Wright描述由许多迁移至加利福尼亚的中西部人所建造的美国化的房屋和院子,他们寻求温和的气候,但是却没有准备将土地让给他们所居住的真正的自然环境。当他们的房屋模仿他们后院的风格时,他们发现这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困难,所有的房屋都有着相同的外观,也都设计密布的树林来抵抗他们完全不需要的糟糕天气。“新来的人使用外来的植物而不是本地的植物——所有美丽的植物都被布置在小镇的大草坪上。”以另一种方式,Wright特别提到,“重视装饰性的建筑师”在加利福尼亚的建筑中引入西班牙风格。复制西班牙的教区建筑,还有他们的家具天井和生动的庭院,“加利福尼亚人除了体验西班牙的古典艺术之外还根本没有他们自己的风格”。

La Miniatura,相对而言,成为开始复制历史上著名风格的一座建筑,寻找所有在贫瘠的土地上正在失去的东西。“什么正在失去?”Wright问,“不仅仅是一种对于加利福尼亚现代工业和生活的明显而坦诚的表述。” La Miniatura将因此“像仙人掌般”成长——“一种基于新生活的新建筑——浪漫的生活,美丽的加利福尼亚。”Wright否定“Millard夫人无须树木而大量花费人工”的做法,他支持诸如尤加利树的山涧的做法,这样的花费只有前者的一半,然后在山涧后面布置房屋,将山涧推到前方,这样形成“沉入水中的庭院”,阳台和房屋的平顶从中延伸出来。为了保护艺术的需要,他满足了Alice Millard想要的放火建筑,他“使用被建筑工业所屏弃的材料——混凝土块”,然后进行设计。“使它成为一样美丽的东西——构筑得像一棵树……这座建筑是由混凝土块构筑的,就像矗立在当地房屋周围其它树木中的一种树。”

Wright喜欢使用将建筑称为树木的隐喻,以便解释他所说的有机建筑——一种有机的,建筑和场地、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体。这种适合地域性风格的思想,渐渐地吸收了一种新的理念,“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个人场地独特的特征上”正如后文所述的自然建筑,1954年首次刊登出来,文章中提到:

我们不再把内部和外部看成两个分离的部分。现在外部可以进入到内部,内部也可以走进外部。它们是相互渗透的……

任何有机建筑都是在自然界中成长起来的,它从地面走向阳光——这个地面本身也是组成建筑的基础部分……一座在自然界中被称为树木的建筑……但是我们也可以称其为“自然”建筑,而不是“有机”建筑。或者我们可以称其为合并的建筑。

人们对于Wright的隐喻可能存在误会,把他的“新建筑”描述成仅仅是有矫饰的姿态,被赋予相当华丽的散文风格,这些年他在办公室完成的许多项目也被赋予了这样的描述。在这些项目中,人们认为他似乎没有在场地选择或建筑和景观的设计中特别关注特定的场地特征的识别。但是这样的误解并没有理解他所做的关键工作长远的重要性。就像树一样,建筑被不停变换的光与影透过,建筑中心被遮蔽起来,然后向四周蔓延——向下渗入土壤之中,向外投入环绕的天空之中——文字上被描述为连接地面与天空之间的活动系统的脉搏。

流水别墅是为Kaufman家族设计的,它只能用有机的隐喻才能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房屋的形式是“树”的理念的抽象表现,以这种方式,地域性的隐喻可以被理解为形式和构造语言,它构成了地域的风格,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的主体成为了那块地方地质主体的延伸部分——水、岩石、土壤、斜面和植物。在流水别墅的设计中,Wright大胆地表达了有机的隐喻,这被Kenneth Frampton描述成“建筑的同化作用……自然的过程”超越了生产的循环过程,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过了几年,那时水渗漏和腐蚀,根向外蔓延,压力形成,材料被腐蚀——也同样会勇敢地面对自然崩溃的压力。Frampton认为流水别墅利用了黑暗,将它作为古老洞窟的一种暗示:

它与景观的融合是完全的,尽管使用水平的玻璃窗向外延伸,但是自然弥漫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它的内部产生了装饰性洞窟的气氛,而不是传统建筑给人的感觉。粗糙的石墙和以石板装饰的地板被设计在能勾起人们对于原始的崇敬的地方,卧室的台阶处,下降到流水别墅下层的地板上,除了使人与溪流的表面产生亲密的沟通以外,没有别的功能。

Frampton的“功能”和与“自然的沟通”的理论与一种发展趋势有着很大的关系,即他让我们明白20世纪Wright的观点与19世纪Olmsted的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为了满足美国人的需求——他们要求与自然之间能保持亲密的联系,尽管仍然要促进城市化的发展。Olmsted保留了人们的希望,他通过在城市规划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设立公园,使得保持自然与人的亲密关系成为可能——还通过城郊关系的发展,在郊区自然景观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Wright,另一方面,欢呼汽车时代的诞生,美国人可以保留反城市化的偏见,至少他们会回顾,Jefferson对于大城市的恐慌,他担心这将弱化人的道德,健康和自由。在他的这中大型城市的模式中,和在他1932年出版的《消失的的城市》这本书中,他概括了大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Wright发展他的观点,他认为车辆使得城市分散变得可行,这样可以最终产生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在那里,城市仅仅被融入广袤的乡村景观之中。同时,Wright建议他的顾客离开关注人口和服务的旧模式下的城市:

我的建议是,走得越远越好——走得越快越好……

我们有能力生活得自由和独立,远离——当我们选择——仍然保持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所有社会关系和优势……你能够享受所有你曾经享受的,想象对于你的孩子和你自己巨大的优势:使用土地的自由,与所有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Wright的自由和独立生活的观点建立在他自己的知识领域上,在每天与自然世界和还没有成为现代工业技术利益的牺牲品的地方的亲密关系上。他的观点不同与美国乌托邦的观点。正如已经提到过的,在处理与野生环境关系的经验和可以容忍的罗曼蒂克传统中,把自然确立为一个自我意识和共有意识共存体,一种联系着Emerson、Thoreau和Walt Whitman的传统,就像联系着Olmsted和Wright的传统一样。

Antonio Sant‘Elia和意大利的未来学家在20世纪早期提出的新的城市未来的观点没有太多的不同之处。他们接受环境,在那里,大规模的人口居住在被工业化快速改变的景观中。

景观建筑学篇4

地形地貌是一个环境的根本所在,它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因此,在实现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时,首先必须尊重设计物的地形地貌,大学校园也不例外。比如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其地面沉降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这一问题引发了部分建筑物墙体不同程度的损坏以及路面上的一些缝隙。这些都与福州大学旗山校区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有关。再如,山东建筑大学处在济南市的东部地段,四季气候特点明显,冬季寒冷,降雪较少,夏季炎热,雨量较多等,这些气候环境特点也属于地形地貌的因素之一。假如在设计时罔顾大学校园所处的地形地貌,则很有可能在使用效果上大打折扣。特别是要求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情况,地形地貌所具有的自然属性就会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种物化表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尊重规律,利用规律,而不是改造规律甚至罔顾规律。因此,尊重大学校园的地形地貌应当成为建筑与景观融合的前提与保证。

2 符合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一提到“大学校园”,我们很容易想起“书卷气”“书香气”这一类标签,它所映射的实际上就是大学校园里那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比如校园建筑物所采用的色彩、符号、质地、装饰、铭牌等,它与的自然生态景观,如树木、花草、校区、流水等是否和谐统一,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般我们认为,图书馆是安静的代表,操场是热闹的代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感觉所代表的也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氛围,前者更多是书香油墨那种安静的,让人精神放松,通过书籍与精神名人沟通思想的地方;后者更多是朝气蓬勃那种热闹的,让人活力迸发,通过运动来挥洒汗水,释放青春活力的场所。这两者看似截然相反但却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文化氛围,因为对青年人来讲,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拥有强健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校园在舒适、安静、优美的同时,释放活力因子,富有青春气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动一静,两者和谐共生。因此,在实现大学校园的建筑与景观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大学校园里面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文理强项比较突出的学校,如主攻理科的工业类大学与主攻文科的人文大学,这两者的校园文化氛围就会各不相同。

3 实现大学校园的功能模块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大学求学阶段的主阵地与主场所,需要符合与实现学习与生活的多方面功能。比如教学楼的学习功能,宿舍的休息功能,体育馆、音乐厅等的文娱功能,小卖部、便利店等的生活功能等,都是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笼统来讲,实际上就是学习与生活的功能,这是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应当成为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原则。绝大部分大学里,生活区与教学区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划分,其建筑特点也多与功能相吻合,教学区的景观与生活区的景观各有特色。比如大学校园里面的跑道建设,除了操场里面的跑道外,贯穿于整个校园的跑道也经常成为学生晨读、闲逛、慢跑的场所,那么其周围的景观更多就会以绿色为主符号,以宜人为主风格。除此之外,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还有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这三类学生各不相同的培养标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三类学生不同的活动场所。在同一个校园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活动范围,这也是大学校园的功能之一,与此契合的建筑与景观自然也要符合这种原则与教学方式。总的来讲,建立在实现大学校园功能模块这一基础上的建筑与景观融合才是符合大学校园这一特点场所需求的,我们需要实用性的融合,而不是如空中楼阁般脱离现实的设计。

4 预留大学校园的发展空间

随着大学招生制度的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大学校园的人口容量,也迫使很多大学思考如何能够对有限的场所进行多功能重复利用或适当地向外延拓展。与之相随地,在促进建筑与景观相融合时,也必须要考虑到充足合理的未来可能的发展空间,实际上,这可以看做是“生态连续性与发展可持续性”的一种表现。最常见的就是很多大学会有新校区与老校区。一般来讲,新校区在信息技术与科学前沿这方面的色彩会比较浓厚,老校区则在校园环境、历史沉淀感这方面比较突出。这是新校区在弥补老校区所难以承载的教学功能的一种体现,要很好地实现新老校区统一的文化氛围与教学步调,那么不论是建筑还是景观,都需要表现出一种延续性,即它们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单独存在的一个单元,而是整个教学系统,整个教学大环境中的彼此紧密相扣与有序承接的一个个环节。因此,在促进建筑与景观融合时,要站在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去长远地思考未来校园的风貌与功能,在设计与融合时给后续的延伸提供一个发展空间,而不是固定、僵化、死板的。这既是为了保证大学校园整体建筑的和谐度,也是为了学习与生活在其中的广大师生能够有很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5 结语

景观建筑学篇5

name of project: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ocation: Tucson,Arizona

Architects:Eddie JonesNeal Jones

A textbook illustration of modern, sustainable, site specific and symbolically iconographic architecture stands as an addition to the renowned University of Arizona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ceptually, Jones Studio, Inc. designed the exemplar building to be the embodiment of the College's 50-year emphasis on green, environmentally conscientious, energy-efficient, modernity (light years before such concerns became in vogue.)

Living up to its ideal, this 3,438 sq m (37,000 sf), tri-level structure adds open studio space for the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s on the two uppermost floors. The top floor offers an inspiring studio floor-to-ceiling height of 6.1 m (20'), while the total ground floor plate consists of world-class laboratories and workshops, which are one-half interior and one-half open air.

On top of the entire edifice, there is a roof-plane conference space that affords dramatic, unobstructed views of the majestic Catalina Mountains to the north. Against the south elevation an oasis garden and pond (designed by Christine Ten Eyck) serves as a continuous research facility for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The building sits along a busy east-west University boundary, which Jones Studio took full advantage of.By providing an unencumbered glass facade that brings soft northern light into the studio spaces, the Phoenix-based firm has given the College a transparent presence for both the campus and the community, since passersby now have a literal window into the design professions.

Southern light is also taken advantage of, but controlled with shading devices. A screen, rising from the garden, shelters the entire southern exposure. Vines have already started to wind their way up the steel grille, and when mature, will dapple the light.

Ecologically, the genius of this sustainable system is that the entire 1,208 sq m (13,000 sf) of roof harvests every drop of water that falls onto the surface. The water is collected in a 41,640-liter (11,000-gal) tank and used to irrigate the garden. The vines from the oasis will become a living protection to mitigate heat gain from the harsh southern sun of the Sonoran Desert.

The yin-yang of the structure and garden symbiosis is a major element in the project's sustainability.“The building can't exist without the landscape, and the landscape cannot exist without the building,”says Principal Eddie Jones, AIA.“And if you're a student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program, then that's a wonderful message.”

The“fit”of the new addition with the original 1964 college structure seems effortless, as the two smartly dovetail each other via outdoor decks and stairs. In fact, in an effort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Arizona climate, the circulation is located to the exterior.“All stairwells are outside, and even the elevator opens outward,”says Project Architect Brian Farling, RA, a 1994 University of Arizona Architecture graduate.“There are no interior corridors consuming space and needing to be lit or conditioned.”

Among other sustainable 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are the overall limitations the architects placed on material consumption.“The 'bones' of the building are the finish itself,”says Project Architect Maria Salinger, AIA, also a 1994 graduate, noting that Jones Studio employed“very few additional finishes,”and thus,“less was consumed to produce the building.”Given its material palette consisting of steel, glass, aluminum, concrete, and gypsum board, the design needs no maintenance either.

“The building is a teacher,”says Dean Chuck Albanese, FAIA.“It is a demonst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process,”he explains while gesturing to the visible structure, details and systems, which are exposed throughout the facility.“Students understand how it was built, and because they are the principal users, they also understand why it was built.”

The new project not only has drawn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o itself and the College, but also has generated an enthusiastic response to the idea of infinite possibilities-so much so that the College plans to create a green, rooftop solar laboratory in its next construction phase (Jan. '09).“The working space will allow and encourage the design and testing of solar and shading device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landscaping experiments with arid plants,”says Dean Albanese.

If the building/landscape represents the College's golden anniversary (founded in 1958) commitment to sustainability, then the laboratory/workshops embody the program's cutting-edge emphasis on research and emergent contemporary practice.

The laboratories are locat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1,115 sq m (12,000 sq ft) of the ground floor.Students enjoy access to a large traditional metal shop and separate woodshop as well as“numerous specialty laboratories that facilitate working in a wide range of areas from ceramics, glass, synthetics, concrete, rapid prototyping and digital fabrication,”says Professor Larry Medlin, AIA, Direct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hese resources enable students, even at the undergraduate beginning level, to study and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some of those materials, and apply it to their design projects,”continues Director Medlin.“At the graduate level, students are doing some of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highly developed explorations in their research with these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All of the programs within the College are enjoying the benefit of the landmark facility.

For example, in the Emerging Material Technologies Graduate Program, Director Professor A'lvaro Malo says students spend countless hours in the laboratories getting “hands-on experience in the prototyping of material forms and components.”In the Urban Design Graduate Program coordinated by Professor Ignacio San Martín, students utilize the facility to create design study models and also to test green materials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Also utilizing the new addition is the Drachman Design Build Coalition, the College organization in which students and faculty develop and build projects for low-income families. Students design, build and test mock-ups of the detailing as well as create some of the final components. Professors Mary Hardin, AIA, and John Folan, AIA, are the program leaders.

Another milestone project that celebrates the College's 50-year anniversary is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Solar Decathl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was one of only 20 teams selected world wide to lead an interdisciplinary squad. The new facility will be used to fabricate and test the components for a net zero energy prototype house that will be built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Washington, D.C., in the fall of 2009. Assistant Professors Dale Clifford and Jason Vollen lead the CALA contingent.

景观建筑学篇6

经过针对于城市问题和社会背景的逻辑推演,“景观引导建筑”的原则分为两条:改变建筑主导景观的创作思维和建立完整场所精神。基于一些实际案例,作者试图从景观引导建筑的新思路,让两个不同学科更好的指导未来城市建设的发展。

Keyword:建筑创作思维、景观建筑设计、一体化设计

一、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背景

随着建筑行业及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早已不是大众眼中的新生事物,其结构体系逐渐成熟,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在学科建设中也同建筑、规划并立为一级学科。在国内的建筑市场,以景观设计为主的设计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虽然是这样,但在真正的设计实践中,建筑和景观并非结合的如此紧密。往往建筑师关注的仅仅是场所中的建筑本身,而景观设计则由另一家景观公司在建筑方案完成后辅以加工、美化。这种传统的设计模式无法最大程度优化建筑和景观之间的对话和共鸣,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彼此风格上的互相抵触、形态上的支离破碎、空间上的单调乏味。

景观的定义中,有这样一条描述:“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在宏观上,建筑也可以景观中的节点,而笔者所探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模式――以更加宏观的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追求景观和建筑真正同源共生、彼此渗透的整体化设计。

二、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理念溯源

景观,其词源于西方,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景观更加被熟知的近义词是园林,而笔者认为,真正景观与建筑融合的最高境界便是中国的古典园林。场所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很好的诠释,无论是皇家园林的对称轴线式布局,还是私家园林中追求人工和自然相生相融、起承转合的统一设计手法,抑或是寺庙园林的禅意空间,都反映着建筑和景观在同一场所精神下的完美统一。在苏州园林中,围墙内外就是两个天地,在整个园区内,几乎不会使人感到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压迫感和隔阂感,仿佛一切在大自然中和谐共存,彼此渗透。

而在当代中国,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也并非新理念、新观点。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所通过的《北京》,就提出了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融合的观念――“广义建筑学,就其学科内涵内说,是通过城市设计的核心作用,从观念上和理论基础上把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点整合为一。”

三、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模式导则

法国著名景观设计师、原法国国家景观协会会长亨利・巴瓦在景观设计领域提出过Leading Landscape(引导性景观)的理念,即用景观学的观念体系引导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把景观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用景观学的观点引导场所空间的发生、发展,而在建筑设计,笔者认为也可以尝试用景观的思维为主导,以建筑边界及建筑与场地关系为主要出发点进行整体化设计。

这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传统的学院派建筑设计思路,在设计之初,首先会进行初步的场地设计,根据甲方要求、场地周边交通流线、风向、日照等限制因素布置建筑物位置,进而确定空间布局。这是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但笔者认为不妨转变一下思路,用景观的设计思路将上述限制因素串联起来。具体来说,可以先将整个场地定位,确定要烘托出怎样感觉的场所精神,然后根据种种限制因素,确定整个场地的平面肌理,进而在一个大的平面肌理中完善各部分功能,例如,在大的平面肌理的约束下,其中的一个部分可以上升为建筑形体,而几个建筑形体可以互相烘托形成各种有趣的景观空间,建筑的形态和整个场地的景观肌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的某个形体既属于建筑,同时也属于景观中的造景元素;或者以建筑的起伏变化,模拟室外景观的竖向设计,通过建筑的组合,更好的塑造景观环境的同时,也完善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关系,给人以迷幻之感。

这些列举的手法均是景观的塑造手法,但是其语言都是建筑空间语言,以景观思维引导建筑设计的首先是转变设计思维,将传统建筑布局思维逐渐转变为景观思维,往往会带来更和谐的室内外空间感受。

四、景观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

1.以建筑空间布局诠释造景手法

明代中国古典园林先驱在被誉为奠基之作的《园冶》中将传统造景手法分为7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夹景、抑景。 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这些手法在现代建筑空间组合创作中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2.景观平面肌理立体化,建筑立面肌理场地化

对于景观来说,平面肌理是一切场地空间的基础,亦是对场地更类冲突的逻辑整合,而将景观的平面肌理立体化,即延伸其与建筑紧密相连部分为建筑立面相结合,可以很大程度上完善场地整体感,使建筑和景观在感受上融为一体。同时这个过程也可以是可逆的,即将建筑的立面肌理延伸到场地中,与景观形态甚至具体的景观小品相结合,也是建立场地整体观,使景观建筑和谐相处的另一种途径。

3.细部材料整体化处理

由于场地位于德国维斯玛老城区,所以对街立面是城市的整体结构很重要。以尊重环境为原则,建筑材料源于周边的两个树上的嫩叶可作为外墙材料。东面的墙里面有一个小院子里有几个洞。院子里有几棵树,种植。在夏天,树上的叶子可以墙外的成长,而在冬季,它将成为另一个场景。建筑的立面不再是“死”的墙,它成为一种全街的居住景观。

五、总论

整个研究以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旨在探寻一种解决建筑与景观相互融合的新策略。“景观引导建筑”是解决各个不同专业罅隙的新思路,并会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Makhzoumi J. and Pungetti G.,景观生态设计的策略和途径,(2005)

[2]简明牛津词典, 1973

[3]国际建筑师协会, 北京,1999

[4]计成,园冶,1631

景观建筑学篇7

建筑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共生原则首先体现在人文环境与建筑景观色彩的共生。不同地区和不同城市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存在明显差异,如苏州的建筑景观色彩具有黛瓦粉墙的神韵,而北京的建筑景观色彩则体现为黄瓦红墙的古韵,的建筑景观色彩则主要使用金色、红褐色以及白色与绿色。所以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色彩选择方面要对民族因素与人文因素做出考虑,从而实现人文环境与建筑景观色彩的协调,体现出色彩为建筑景观所带来的个性与特色;其次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与建筑景观设计中色彩的共生。由于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会影响建筑景观的外在形式,所以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也应当是建筑景观色彩使用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元素。一般而言,我国南方应当使用清淡的色调,而北方则使用暖色调。而如果建筑物周边具有较多的草地或树木,建筑则应当使用暖色调来与草地和树木的冷色调形成对称。

2重视色彩与建筑景观功能的适应性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建筑景观的色彩要与建筑景观所具有的功能相适应,从而更好的让建筑景观所具有的性质得到体现,如在学校的建筑景观设计中,应当选取活泼、清新、具有生机的色彩来烘托学校中积极向上的氛围;在体育馆的建筑景观设计中,则应当使用能够让人兴奋和热情的色彩;医院中的建筑景观设计应当使用浅淡颜色,从而给人以宁静、安定的感觉,更好的让人们体会到医院所具有的安全感。由此可见,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在色彩选择与使用方面不能仅仅对建筑色彩是否美观做出考虑,同时要对建筑景观色彩的实用性做出考虑,避免产生混乱的色彩体系而影响人们对建筑景观的认知与审美体验。总之,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色彩选择与使用方面,有必要根据建筑景观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针对色彩做出规划与设计,从而确保建筑景观在合理应用色彩的基础上展现出最好的视觉效果与造型效果。

3对建筑景观的质感表现做出重点考虑

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建筑表面所使用的材料是重要的色彩媒介,所以建筑景观所使用的饰面材料质感影响着建筑景观色彩的表现力。一般而言,粗糙的材料质感能够让人体会到实在与厚重,这主要是因为粗糙的表面会让光线产生漫反射,从而降低色彩明度。与之相对应的,光洁的材料质感会让色彩的明度升高,从而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感受,由此可见,建筑景观的质感表现会影响色彩带给人们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体验,因此,在建筑景观设计的色彩应用方面,有必要对建筑景观的质感表现做出重点考虑。在此方面,需要进行重点考虑的是是否保留建筑景观材料所具有的本来色彩,当材料原来所具备的色彩与建筑景观色彩不用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认知错位,如土红色的墙砖被涂成蓝色,则人们对土红色墙砖所具有的认知会被颠覆,同时人们心中土红色墙砖所具有的美感也被破坏。综上所述,色彩对于建筑景观设计而言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为了通过色彩的应用将建筑景观融入整体环境并体现出建筑景观的性质、功能以及精神追求,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有必要遵循共生性、功能性以及质感表现性三项原则,从而让色彩发挥出提高建筑景观设计质量的作用。

景观建筑学篇8

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主要强调在进行建筑主体设计之前对其周边环境以及景观状况的考察和了解,以此为前提和基础来确保建筑设计能够和景观设计完美结合,最终也才能够实现建筑设计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对这样一个方面缺乏必要的重视,只是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建筑主体的设计之上,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实际上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的。将景观设计看做是城市规划的附属从而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之上就会直接导致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分离,下文当中结合两个具体的方面来对其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1.1具备整体设计思想

具备整体设计思想对于建筑设计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是非常关键的,主要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当中能够充分认识和把握建筑本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握好会对这样一个关系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在这样一种设计模式之下,设计人员就不会只局限于建筑本体的设计。在此设计过程当中,设计人员通过整体设计思想,将建筑和环境视作整体来进行处理,最终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建筑与景观和谐,使得建筑能够成为景观当中的正常组成部分,而不是突兀的存在。

1.2具备建筑完善环境的思想

在建筑设计当中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即建筑存在的基础便是周边环境,而建筑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正是因为这样,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就不能够建筑设计被动的去适应周边环境,而是因为探索和发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然后主动地促进环境和建筑的融合,相互之间取得好的影响,实现这样一种目的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的前提条件: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建筑先入式的整体思想,针对于此,建筑设计人员就一定要在工作过程当中打破传统的建筑主体为中心的思想,更加关注和重视规划设计当中的整体性因素,在把握建筑本身特点和周边环境因素的基础之上对其建筑进行设计,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其次是要建立起建筑后入式的改造原则,这样一个原则的提出和施行是针对于既有环境当中新建项目而言,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将建筑被动适应环境转变为主动调节建筑与环境关系,这样一种形式的转变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主要就是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能够更加顺利的通过合理元素的调整来获得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意向。最后还需要把握住建筑设计景观化这样一种大的趋势和导向,无论是在建筑大师的作品当中,还是新锐建筑师的实验当中,建筑景观化基本上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其显著特点就是其设计要素、建筑材料或者是环境效应等都一定程度的融入了景观设计的特点,尤其是在一些地标建筑或者是实验建筑当中,这样一种趋势更是明显。

二、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相互影响和融入是双向的,因此同样需要对景观设计中建筑意识的植入进行分析和考虑,景观设计当中与建筑设计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景观设计是随着建筑使用和完善的过程而不断展开的,我们更加能够将其是作为全生命周期的过程,基于此,对于景观设计就应当有更加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2.1以科学的态度控制景观的生成

景观生成需要科学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景观生成过程本身便正是对景观设计科学性进行试验和论证的过程,景观在生成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其功能、经济、生态以及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严密的推理和分析,并结合景观区域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生物等来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然而,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当中,虽然有很多抒发和表达人文情怀的传统造园,但是能够充分考虑科学存在的客观设计则不多,这是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

2.2运用建筑理念挖掘景观设计的深度

我们国家的景观设计到目前为止仍然处于初级状态,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在科学建设和发展方面的不完善,对于理念更是停留在相对表面和基础的层面之上,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国家园林景观设计的水平相当稂莠不齐,且盲目抄袭的现象非常严重。针对于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建筑理念的高度之上来看待景观设计问题,这样一种分析和看待就能够较好的保证景观设计不再处于简单粉饰的层面和状况,更不是对于漏洞的遮掩,而是经过建筑分析、设计和决策之后采用科学的方式所进行的景观设计。

2.3采用建筑手段实现创意造景

在进行景观创造过程当中,制约造景创意最为主要的因素就是造景的复杂性和技术性问题,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当中,想要获得更加理想的造景是需要强大的建筑技术作为支撑和辅助的,下文当中同样结合两个具体的方面来进行说明和分析。一方面就是需要利用建筑技术来拓宽景观设计的空间,景观设计的想象空间无疑是要比建筑设计大的多,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仍然会遇到较多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和传统的植物造景相比,现代造景更是需要表现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正是因为这样,科学技术手段就成为了大多数现代景观设计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则是强调采用建筑的思维来解决景观设计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上文当中已经指出,城市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都会遇到多方面的限制,包括场地、经济以及既有城市规划的限制等,针对于这样一些现实的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就可以采用建筑方式来解决限制问题,如城市当中不具备植物条件或者是不存在功能区域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建筑思维来进行分析,并选择最为经济适用的方式处理之。

三、结语

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之间应当存在着良好的辨证统一关系,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是难以达到理想的建筑效果:一味重视建筑设计而忽略景观设计会使得建筑缺乏内涵,而过于重视建筑设计忽略建筑自身自身严重的舍本逐末。总而言之,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设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具备实用性和观赏性结合的观念和意识,这样才能够建设出理想的作品来。

上一篇:乡村建设范文 下一篇:护理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