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模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9 22:45:00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1

互动(Interaction)一词来自于德国社会学家G·齐美尔在1908年所著《社会学》一书。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互动即交互,指人与人或者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在该理论看来,学生从孩童时代起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成长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之中,学生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他认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和“中介人”(教师、同学、环境)之间交往互动的质量。因此,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是教育工程的基本特征,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①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新的教学模式的创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到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从孔子的“启发式”,到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不论其科学性、有效性如何,可以说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境界的不懈追求。②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在一定具体情景下,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交流与融合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③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确立起以和谐教学和创新教学为指导,以交互式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支撑,课堂内外相互依托,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创造性、和谐性和交互性。因此,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二、广告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

我国广告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结构上以“专业模块”构成。过分强调专业性,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人员每天都必须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产品,遇到不同的事情,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告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目前,由于广告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目标滞后于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需求。另外,长期以来,我国广告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也是中国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模仿有余,创新不足,没有发挥好“教”与“学”的双边作用,这使学生难于把所学知识进行转型,难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因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快广告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我们专业教师迫切面临的一个问题。

广告专业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导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强化学生间、教师间、师生间的多维交互,完成“自学、导学、助学和促学”相互联系的教学过程。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要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构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一切机会、时间,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主动、多动、全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达到自主创新学习的境界;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做到动脑、动眼、动嘴、动手、动耳,在“五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

在广告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体现为如下几种主要的典型教学模式:

1.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由来已久,早在1921年,哈佛大学就开创了案例教学法,由于这种方法摒弃了传统教学单向传授、被动接收的形式,所以在一些应用学科中运用得相当广泛。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角,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无视学生的存在,双向交流可有可无,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其角色只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跟学生共同参与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引领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角色则扮演着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学生们从中可以直接分享到各自的学习成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背景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不同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

广告专业的很多课程多适用于案例教学模式,如《影视广告学》《广告创意与思维》《广告策划》及《广告市场调查与研究》等。教师通过精心编写的案例让学生阅读、研讨、分析。通过模拟情境,把学生放在一个当事人的立场上,以此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种体验去学习相关理论。哈佛商学院的课程大部分都以案例教学为主。案例教学让学生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去把握和分析问题,从而学会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通过大量案例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路和方法,最终沉淀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行案例教学时,首先建立一个精心编写的案例库,能从各个方面反映出广告的运作特色;再精选一些中外知名的广告案例,提供丰富的背景,设置好相应的讨论和练习题目,印行成册,供教师和学生当作辅助材料使用;最后,在相关课程中有重点地挑选一些广告案例讲解和研讨。这样,不仅能通过真实生动的故事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广告界已经发生的实践课题,也能通过案例库统一各个案例的背景和说辞,免得同一个案例出现在不同课程中,每个老师的解释差异过大给学生带来困惑。

2.情境体验模式

人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不仅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还有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不仅有理智的活动,而且有情感活动。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并且进一步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为此,要想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不仅要重视理智的活动,还要通过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情绪愉快饱满和精神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广告专业课中的情境体验模式是指各种实战教学。实战教学是营销学、管理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拟实战,如模拟广告公司、虚拟广告活动等。目前在广告教育中已有使用,多数散见在各门课程中,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并组织进行。常见的做法是模拟广告公司。例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让学生自组团队,由老师带领学生演练广告活动的整个流程,完全模拟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能让学生更加投入,练习互相协作并了解自己欠缺的方面。

另一种是真实的实战——即让学生参与到具体项目中亲身感受。这要求学生在基本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后,在真实环境中检验学习效果。学校通常会提供一些合适的项目和机会,大多是企业和教育机构之间建立的某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建立在互惠基础上,既保证学生有机会学有所用,企业亦能从中获益。营造实战氛围包括聘请广告一线人员授课、讲座以及组织学生进入广告公司观摩、学习等。

3.引导探索模式

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去掌握知识技能上。学生主动地学就是要经历一个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建构新知,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在当今社会中,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教育不仅教会学生一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自主,学会探索和发现。教学中,学校注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探究发现的最优化教学条件,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能有目的地进行独立的探索发现学习。例如,在《影视广告》教学中的影视广告创意部分,教师布置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选取电影或电视剧中的某一片断加以改编,形成一则影视广告创意,伴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可以进一步布置学生独立完成某一命题的影视广告创意。最后教师同学一起对作品进行讨论和评价。还有《市场调查》课程中,布置相应的一些调查项目,并完成调查报告的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多种手段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把课堂的所学知识融入其中,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并训练了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

除了以上几种模式外,广告专业的教学还要和社会的大环境建立起立体化的、视野宽广的互动体系。首先,要着眼于广告专业比较活跃、发展迅速和开放性的特点,在国内挑选一批有影响、有实力、(紧转第109页)

(紧接第148页)有较高知名度的广告经营单位,作为广告专业学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入基地参与广告运营,并形成良性循环。因为广告专业教师在掌握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必须拥有广告实务的知识和经验,了解公司结构,熟悉广告媒介,通晓广告经营与管理。只有教师做到了“复合”,学生的“复合”才有可能。同时,应有计划地安排毕业生定时、定期进入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其次,应建立学校与广告经营单位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学校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计划。同时资深的广告学专家可被企业聘为顾问,而企业老总可被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后者的运营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强化学生的广告人意识、广告制作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和全球意识,具有强大的熏染力。第三,应建立校际之间广告院系的互动机制。广告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应用性专业,目前在国内各院校都没有很深厚的积淀,在建设和研究起点大体相同的境况下,学校一方面在大力加强与社会互动的同时,应敞开怀抱,加强校际之间的紧密合作,在学科研究、课题与项目研究、教材建设、教学组织与管理研究、教学过程研究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破除门户之见,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掌握办学规律。

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广告专业的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不断的尝试新鲜的教学理论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广告教学密切联系到行业的变化,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地去培养人才。在广告专业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创新教育、和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它既有利于培养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王磊.论远距离教学中的互动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4):23-25。

柯水发.企业管理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7(6)49-52。

陶文中.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1999(2)62-70。

摘要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力图把互动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形成新的教学活动框架,达到改革创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从广告专业课程特点出发,探索适合广告专业的互动教学模式,并发挥实效是本文的重点。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2

色彩是一种感情符号,是一种旋律,是设计者表达创意和传达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

色彩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和色彩表现能力起着主导作用。色彩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对其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与审美判断能力,激发学生色彩的创造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色彩教学现状及问题

1.传统绘画写生色彩教学

传统绘画写生色彩教学是先学习色彩基础理论知识,再以色彩写生实践为主进行传统的静物写生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纯绘画的领地,而对引导学生色彩形象表现的多样性和对色彩应用功能的训练不够,导致教学目的实现形式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色彩表现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今后的设计起不到指导性作用。

2.现代设计色彩教学

设计色彩不同于绘画色彩,它需要强化学生的色彩构思和创意性思维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色彩训练,融入设计意识,打破狭隘的色彩观念,这样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色彩表现能力。由于近几年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部分学生美术基本功不强,如果盲目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色彩的训练,将使学生不知所措,相反会更加茫然,达不到预想的目的。

三、色彩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基础教学,应在重视色彩基础理论知识与写实色彩一般表现形式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结合人的主体色彩意识传达,并吸收各种表现形式,着重研究设计色彩的认识表现及应用,帮助和引导学生逐步构建一套较为实用的色彩体系,并给予宽泛而自由的色彩语言选择,来表达自身的审美情感和富于个性的创造性的色彩设计思维空间,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色彩素养与设计色彩的原创性审美能力。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色彩课程教学可按以下三个模块来进行训练。

1.写生色彩训练

写生色彩是指通过写生来研究色彩的规律与方法,了解物体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变化规律,从物体的形、色、光等因素中探寻色彩的本质规律。色彩是绘画中十分重要且富有魅力的艺术语言;色彩写生是再现自然、再现生活的非常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色彩写生,能提高色彩的分辨能力和使用色彩造型的能力。

写生色彩教学中强调色彩三要素的原则,强调色彩的冷暖对比和物体在特定光源下受光与背光不同的色彩变化,强调在相互比较中建立色彩的整体关系。注重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的差别,注重在色彩弱补色对比下的微妙变化,强调画面的色彩意识和整体的色彩气氛,培养学生正确的、整体的表现方法。整体的观察表现方法永远是写生色彩训练的重点与核心,训练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坚持并遵循这一方法,不断改正与整体观察方法相对的习惯认识,巩固整体观察的概念,规范整体观察下的作画程序。整体观察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紧密联系的相互比较的方法,写生色彩的整体观察方法仍然要遵循色彩三要素的原则,在比较中确定它们的色相、明度与纯度,在比较中产生冷暖关系。

写生色彩训练,一般以静物为主,静物在造型、色彩、质地等方面都有非常丰富的变化。写生中画某个具体物体时不要只盯着这个物体看,还应该着眼于它周围的东西上,用眼睛的余光去感受要画物体的色彩关系,眼睛始终在整个色彩环境中巡视。写生色彩除了训练学生整体的观察方法,还要训练学生整体的表现方法及表现技巧,更好地为下阶段的训练打好基础。

2.归纳色彩训练

归纳色彩是通过写生的方式,在写实色彩的基础上,面对同一组静物,以归纳为表现手段,进行概括、提炼的实践过程。归纳色彩训练侧重表现客观色彩的主观感受,通过对形与色的提炼、概括,使画面形成丰富而现代感的装饰效果。概括与提炼并不是以减少色彩为目的,原则上尽可能保留各种色彩的一席之地,保全色彩的丰富性,只减弱一些极其微弱不起什么说明性作用的小部分色彩的种类和数量。

归纳色彩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通过概括、提炼、归类等方法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和组织,传统写生色彩要充分表现客观物象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属“加法”练习,色彩归纳写生是在做“减法”,但并不是简化,而是一种艺术语言上的以少胜多。

归纳色彩的表现特征是化繁琐为简约、化杂乱为条理、化写实为夸张、化立体为平面,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色彩进行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培养和启发学生对色彩装饰性的领悟与兴趣,从中也可看到画面已向二维方向转化,向设计表现方式转化,为日后走向设计奠定基础。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写实性归纳、平面性归纳、意向性归纳等。

3.装饰色彩训练

装饰色彩是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运用概括、提炼、想象、夸张后形成的色彩,在视觉中它是最活跃、最具冲击力的。它不以模仿、再现真实事物为满足,它不依附于规律,而是对自然界色彩的一种整理、归纳和概括,并按照美的法则和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变色、变调的加工,强化主观感受,力求创造出某种特定的艺术氛围和效果,使色彩成为反映设计者审美观点和设计意图的强有力手段。装饰色彩往往带有理想化倾向,以象征的手法,明确、清晰地概括和表现自然,画面所营造的装饰性色彩改变了客观物象所显示的颜色,给人以启示性的感受。

写生色彩重模仿,重视视觉在感官上的外在形式和特征,关注光、色、体在视觉上的真实性,具有客观表现的特征;装饰色彩则重直觉、重表现、重味觉触觉在心灵感知上的内在形式与诗意表达,它十分注重形与神、色与意的多重关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装饰色彩着重于发现和研究自然景物色彩的形式美,研究自然色调中各种色相、明度、纯度、冷暖之间的对比、谐调规律,它不受光源色、环境色和固有色的束缚,完全根据画者的主观意识和需要来表现色彩的色调、冷暖及色彩之间的相互配置与变化,使画面达到和谐、优美、统一的效果,从而揭示色彩艺术的普遍规律。装饰色彩常用的表现方法有概括与提炼手法、夸张与变形手法、分割与勾线手法等,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专业特点来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总之,色彩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具体研究色彩教学的方法,寻求理想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也,仇永波.色彩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

[2]文金扬.绘画色彩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3]马一平.色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本科,会计学,实践教学

 

一、国外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美国会计协会和美国政策会计师协会确定了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①由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89年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育是让学生准备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而不是马上成为职业会计师,就业前的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把终生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②第一,技能。终生学习所要求的技能包括沟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际公关技能。沟通技能包括流畅的文笔和口语能力;智力技能包括判断、分析和解决事务的能力;人际公关技能包括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第二,知识。知识要求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知识包括对会计职业有影响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的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包括组织的运作和结构,以及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会计知识”,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对会计的深入了解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准则的机械记忆上。第三,职业面向。职业面向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正直、客观、关心公共利益”等价值判断标准的能力。从美国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中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特别,在美国没有正规的实习。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实践教学一定的特点。其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课程实践,主要以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文章研讨等方式毕业论文题目,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第三,项目研究,探索项目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并深入地应用团队计划和口头报告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将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强调会计学专业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合作,将实务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引入课堂。

2.英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欧洲作为发展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之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也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而著称,并将理论研究较好地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形成自成特色的会计教育模式。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二是会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英国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实践。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大约只有课程内容的30%,讲解重点主要是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讲解各专题的新理论、新观点,列出本专题需阅读的参考

文献标。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当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实地考察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3.澳大利亚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对培养学生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组织系统中的职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其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具有的权利。这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学宗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的态度,即“渴望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发展与创造;愿意开始并参与变革;重视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中的事实、正确、诚实与道德的标准;承担责任、义务并主张权利;欣赏自己及其他的文化与风俗”。并且,强调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增长知识、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广阔的学科知识;清晰地交流与流畅地写作;拥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拥有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逻辑地推论和从观点中辨别事实。”④澳大利亚大学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的摘要紧密联系,有利于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特色塑造。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的,澳大利亚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学活动形式有多种形式,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Course)为主⑤。其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 Questions)、计算机实验室练习(ComputerLaboratory Practice)等形式毕业论文题目,当然,澳大利亚有的大学也可以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的实习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特别是硕士阶段,要经过一段的企业实习,这段时间有专门的辅导老师,然后通过一些课程的考试,就可以获得CPA(注册会计师)。 当然澳大利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美国有相似的地方。澳大利亚本国的许多学生都是PART-TIME的学习者,因此,学校也没有正规组织学生实习的时间。与硕士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4.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践,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案例分析以及相关开放性作业。例如,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会计问题建立会计准则等。另外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地训练⑥。学生通过参与一门合作教育课程加强学习的实践部分。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目的是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阿尔伯塔注册会计师学会(AICA)的支持下,实地训练课程卓有成效,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新手所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形式看,非常注重课程实践,而且学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项目研究、模拟实验以及开放作业等课程实践方法。事实上,国内大学经常采用这些方法,但是在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如,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观摩教师模拟的过程。因此,方法的运用偏离实践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从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看,具有多样性。对我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启发作用的应该是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s)。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在美国等真正实施学分制的国家,很多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其实践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对于我国的会计学教育来说,什么时候实践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第三毕业论文题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来看,较为充裕。在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教师授课的时间较少,而是通过作业,项目实践等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践时间。从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来看,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则更加充裕,有1-2年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因此,从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看,其实践教学时间多,对于学生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会计学的学生以讲授法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重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

第四,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看,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多样性的。在国外,建设基地的主体有教师个人、学校、政府。在我国常见的是教师利用个人关系建设的实践基地和学校建设的基地。加拿大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加拿大开设的合作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政府的资助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本科会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落实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基地。只要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①陈立齐.从死记到探索的美国会计教育.2004年10月24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会计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上的主题报告.

②陈录.我国本科会计教育.[D]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4,12:8-9.

③英国特色的三明治带薪实习课程[EB/OL] eduwo.com/hotnews/ukstudy/focus/files/mbNjGY5gJZc=.shtml.

④杨耀宇.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10:18.

⑤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66-70.

⑥Lin,Z.J.andHunter,Al.Accounting educationfor the 21st century:ACanadianexperiment[EB/OL].search epnet.com/2002-08-15.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4

关键词: 高职文秘专业 三阶梯全程实习 教学模式 “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一、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的提出及其含义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高职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高职文秘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手段多集中于课堂案例教学、实训室情景模拟的方式,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但创设的情景与实际的工作岗位环境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别,远没有实现工学结合,难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有同行认为,文秘专业实践教学如何突破重理论教学的文科教学模式,转向在实践训练中提高学生秘书职业操作技能,是高职文秘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德国高等专科大学尤其重视实践教学,设置了多项实践教学环节,如职业工作实践学期20周、学位论文工作学期20周、职业预实践12周等,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职业实践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国高校同实习单位联系紧密,通过实习单位的反馈改进课程设置,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借鉴德国、法国经验,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它的含义是,第一阶梯:第二、三学期各安排两周集中校内办公室管理实习;第二阶梯:第四、五学期各安排一个月集中校外课程综合实习;第三阶梯:第六学期安排毕业顶岗实习。

二、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的意义

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它抓住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实习,加强了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加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具体来说,它能够使学生发现不足,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平台,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和职业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及时的教学反馈。

(一)学生在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不少的高职学生专业认识模糊,学习动机不够强,学习效率不够高,但是实践表明,学生在校内外具有全真职业环境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归结起来有这几方面:爱岗敬业方面、胜任工作方面、吃苦耐劳方面和沟通能力方面。爱岗敬业方面的不足,有不理解琐碎事情的意义、做事浅尝辄止、做事缺乏主动性等表现;胜任工作方面的不足,有适应业务环境速度缓慢、秘书业务技能不够熟练等表现;吃苦耐劳方面的不足,有做事缺乏细心和耐心、不容易做好一些必须要耗费一定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如乘坐2小时公交车上班)等表现;沟通能力方面的不足,有适应人际环境速度缓慢、工作中难以发挥秘书的沟通协调作用等表现。

学生在认识到了自身的种种不足之后,总是能够在多方面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了应该有“做事不是为了让领导看见”的敬业工作心态,有的学生工作主动、适应业务环境速度比较快而获得领导的好评,有的学生通过录入、整理资料培养了耐心,有的学生适应了乘坐2小时公交车去上班的工作,等等。学生以上的种种进步,正是因为学生在实习中发现了自身的不足,提高了专业认识,增强了学习动机的结果,这种良好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在实习中学以致用,培养技能,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实践能力。

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秘书职业理论的学习必须紧密结合秘书工作的实际。学生有了实习的平台,就可以把所学习的秘书理论、写作技能、档案操作技能、礼仪技能等运用于秘书工作实际,达到检验理论、提高技能的目的。

不同阶段的实习,有利于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理论教学为学生实习打基础,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以致用的平台,但是学生的秘书职业实践能力难以通过一次实习就培养起来,学生的秘书职业实践能力是要依靠多次实习来循序渐进提高的。实践表明,秘书的核心职业技能是办文、办会和办事,第一次实习,学生能够胜任比较简单的任务,第二次、第三次实习的时候才能够胜任复杂些的任务,有了前三次实习的积累,第四次实习才有可能独立地完成复杂的任务。

(三)学生实习置身于全真职业环境,有利于培养秘书职业角色意识,积累秘书职业经验,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秘书职业角色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把自己当作秘书,按照秘书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去工作。职业角色培养得好,学生一出校门,便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工作;反之,工作时间很长也不能适应职业角色。

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需要反复训练,需要真实的秘书工作环境。学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要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就得不断让学生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通过不断循环往复,也就是通过不断地训练、强化,使学生逐步进入职业角色。要培养学生的秘书角色意识,就得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秘书工作实践。实习学生在秘书岗位环境中,工作的特殊氛围时时在熏染着他们,他们能亲身感受到秘书工作中真实具体的各种人际关系、各项工作内容。通过体验的深入加强,他们不仅能拉近自身与秘书行业间的距离,建立感情,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行业人”的自我认可,从而形成秘书的职业角色意识。

秘书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秘书工作经验积累的过程,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于学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的就业是有帮助的。我院对于文秘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两年学生认为校内外实习对于工作有帮助的比例,分别达到了87%和90%。

(四)老师通过各阶段的实习过程实时获得学生的成长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案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各学期的实习中,老师通过平时批改实习日记、到办公室检查、召开交流会和网上BBS论坛交流的形式,获知学生的实习情况。实践表明,老师们能够在实习管理过程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事例,从而使实习能够成为丰富教学案例的一个重要来源。另外,老师能够获得学生在写作、与人沟通、工作责任心、为领导办事、认识秘书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真实情况,从而为老师了解学生基础、了解教学效果和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构建三阶梯全程实习教学模式主导的“实践―学习―再实践―再学习”课程体系

三阶梯全程实习模式既然是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它就可以作为高职文秘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改革。下面对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主干理论课程的设置作简要的阐述。

(一)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各阶梯实习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设置要注意由浅到深、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形成各阶梯目标的有序衔接。

第一阶梯:第二、三学期校内实习的主要目标,获得对秘书工作的直接、感性的认识,为理论学习打基础。第二阶梯:第四、五学期校外实习的主要目标,检验巩固所学秘书知识技能,逐步积累秘书工作经验,培养工作适应能力。第三阶梯: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的主要目标,利用所学和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零距离上岗。

(二)主干理论课程的设置。

主干课需要分阶段安排。学生入学前从未接触过秘书教育,入学后,从接触公共基础课到涉猎专业主干课程,跟随教师的课堂教学,亦步亦趋,直到三年级才开始进入实习,如此冗长的学习时间与实习工作相隔,客观上产生了两个问题: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缺乏感性认识,而一旦走上工作岗位时,却又因荒疏的课堂知识而茫然无措,造成了学而无用的尴尬局面。为了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互相促进作用,进行教学反馈、查漏补缺和强化训练,突出课程开设与学生实习相结合的特点,主干课程要进行分阶段安排。

秘书实务课程,分别安排在2、3、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礼仪与公共关系实务课程,分别安排在3、4、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档案管理、秘书实用口才,分别开在3、4学期,课时分别是32、32;秘书职业概论,分别安排在第1、第5学期,每分别设置2课时,秘书职业概论课程,配合学生开学2周的校内实习,实现学与做相结合;秘书写作课程,分别安排在2、3、5学期,课时分别是64、64、6;计算机和办公软件课程安排5个学期,使技能训练不断线,紧密结合实习,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

[2]黄春雪.关于实习生职业角色意识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1(6):19-20.

[3]万苏文.关于高职专业实验实训中职业意识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4-25.

[4]张萍.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与体系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2007,(9):35-36.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5

关键词: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即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简称MTI)的设想于2005年3月由广东外国语大学仲伟合教授提出。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从2007年至2011年,全国先后有159所院校获得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自我国高校建立翻译硕士专业 (MTI) 以来,探讨MTI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翻译人才成为翻译学界、翻译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上海翻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中国外语》及高校学报上都刊登有关于MTI的论文。本文以2006年以来国内期刊上发表的关于MTI的论文为参考,对全国高校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现状进行综述。

从国内发表的论文看,最早的关于MTI的论文是2006年仲伟合教授撰写的《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继仲教授之后,国内学者围绕我国MTI教育发表了诸多论文,本文主要从MTI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培养方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MTI培养方式作出规定:实行学分制,采用研讨式、口译现场模拟式教学、重视实践环节、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关于培养模式,李军、李宝印和朱瑞(2007)在《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中就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情况、设立和开展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基本考虑等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

穆雷和王巍巍(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一文中,从翻译行业对MTI教育的启示、现行MTI课程的调查分析、MTI教育的培养模式等入手,探索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培养模式,如何从课程设置上区分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不同学位的翻译教育,及如何在MTI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相关问题。

葛林、罗选民和董丽(2011)在《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中以Christiane Nord的翻译能力理论为依据,结合对13所首批MTI院校的问卷调查,从翻译能力培养途径、作用范围、检验方式等角度,提出运用文本分析模式构想翻译问题及策略、调整专业翻译难度、关注实践课程建设、具体化翻译能力检验过程等具体的意见,并对目前MTI培养模式进行了反思。

仲文明(2011)在《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一文中从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翻译硕士的职业化特点,讨论了翻译硕士培养中若干问题:培养目标与招生对象、MTI 的教学文本类型和MTI 教学特点探析。

郭玲义(2011)在《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中通过分析在校企合作条件下设置与市场接轨的课程、实施双导师制、建立实训基地的积极意义和优势所在,展现了这一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特色。

蔡辉和张成智(2013)在《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中指出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校企之间的合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探索校企合作的优化模式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的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

从教学模式探讨培养方式的文章有柴明(2010)在《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一文中通过对专业翻译教学的建构,剖析当前翻译教学的认识和实践问题,并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些思考和实践主要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多年的专业翻译教育实践。

何雯婷(2010)在其研究生毕业论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中分析了 MTI 设立的背景,把 MTI教学与多种翻译教学形态进行对比并总结其特点。在此基础上,借鉴实用主义翻译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等相关理论研究,并结合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翻译教学经验,提出可应用于 MTI 笔译教学的“基于项目的开放性笔译教学模式”。

康晓芸和田旭(2012)在《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研究了当前翻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使 MTI 教学设置更为规范、科学和合理,并提出了构建高效的 MTI 教学模式的途径: 加大实践性课程的输入; 创新教学方法; 深化校企合作。

荆素蓉和连彩去(2013)在《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一文中首先明确了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然后依次描述了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试行的“三结合”教学实施模式与“二合一”学业评估模式,最后提出了以“内容与目标明确对应”、“方法与评估皆重真实”为特色的“3+2”教评模式,旨在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鉴之资。

二、课程设置

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围绕MTI课程设置,许多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早在2006年,仲伟合教授在《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一文中分析了目前国内翻译学学科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设置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试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仲伟合认为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是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2007年,仲伟合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中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进行了解读。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较了专业学位与研究型学位的差异,并对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试办条件、课程设置等作了论述。论文最后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置给翻译学科发展带来的机遇及对我国外语教学的挑战。

文军和穆雷(2009)在《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中通过对国内八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调查,分析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

孔令翠和金黛莱(2009)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一文中通过对网上公布的MTI课程设置进行研究, 发现部分培养单位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完整, 体现了校本特色和差异性, 而一部分培养单位则简单重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同质化现象严重, 缺乏自己的应有特色,与培养目标内在关联性不强。

苗菊和高乾(2010)《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一文中借鉴国外大学培养职业翻译人才的经验,介绍了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从技术写作与科技翻译、本地化服务的相关性及其对职业译者的重要性来说明技术写作对翻译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中技术写作课程设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曾立人(2011)在《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比MTI院校的现有课程设置和翻译产业的需求状况,发现现有MTI课程设置还有以下欠缺:1.课程设置依然侧重学术研究;2.各校课程设置缺乏特色;3.课程涵盖领域与翻译市场需求脱节。曾立人提出各MTI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学术传统、地理、经济环境和教师特点明确课程特色。

何瑞清(2011)在《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一文中以国外和台湾笔译硕士课程为参照,以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重点论为依据,结合翻译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招生对象等实际情况,指出大陆院校翻译专业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马燕红(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一文中通过对部分开设MTI的院校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有关高校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开设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及汉语言文学和文化课程、特色课程的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涂(2012)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中通过对国内六所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的调查,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三、学位论文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学位论文写作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学位论文可采用以下形式:项目、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学生任选一种,字数均以汉字计算。从学位论文探讨MTI的文章主要从论文写作模式和论文评价方面着手。马会娟(2010)在《MTI 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一文中以北外奥组委翻译班毕业论文的撰写为个案,探讨 MTI 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模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各高校即将毕业的 MTI 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指导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穆雷和邹兵(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一文中对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15所试点院校首届毕业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及部分论文进行了调研分析,借鉴相关MTI院校和其他学科专业学位的毕业论文写作经验,提出MTI学位论文应逐步向以实践型学位报告为主的论文模式过渡,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借助理论手段系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以及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写作方法的训练。

陈琳和章艳(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并展示了具体的写作案例。

穆雷(2011)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一文中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论文的模式, 他指出由于没有先例, 缺乏可资借鉴的模式, 现有的MTI学位( MA)论文仍然倾向于套用传统的学术性学位论文模式, 这就和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脱节, 也背离了 MTI 教育设置的初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 借鉴其它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 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 穆雷提出将MTI指导性培养大纲规定的三种学位论文方案调整为四种。

穆雷和杨冬敏(2012)在《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一文中指出现有翻译硕士(MTI) 学位论文评价主要借用传统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这与MTI教育的要求相脱节。穆雷和杨冬敏在分析现有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学位论文管理相关条例,借鉴其他专业学位论文评价方式,结合MTI教育的特点及对学位论文的形式与要求,尝试提出MTI学位论文的评价方式。

另外,蒋明思(2012)在《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一文中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四、思考

针对MTI教育,许多学者客观看待,冷静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孔令翠、王慧(2011)在《MTI热中的冷思考》中指出MTI之热突出表现在众多的培养单位和巨大的招生数量上,标题中的“冷”是指MTI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遇到的困难,孔令翠和王慧提出了解决困难的有效方法。

董洪学(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通过考察2007至2012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实践,对专业学科定位、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以及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 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深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型和学术型翻译硕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课程设计以及如何强化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

柴明(2012)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分析了翻译硕士(MTI)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隐忧,并指出为解决这些问题,MTI 学位教育需要有一个综合的体系性调整。柴明结合上外高级翻译 MTI 改革探索的经验,重点阐述了对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专业实习等方面的总体设计和宏观思考,并介绍了上外高级翻译为促进MTI专业学位教育的顺利实施而进行的机构设置调整。

王建国、彭云(2012)设计了11种调查问卷对与翻译相关的11类人群进行了的调查,发现MTI教育制度离理想状态存在一定的差距,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MTI的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二是MTI学生翻译职业知识欠缺。针对以上的问题,他们提出设立MTI的高校应该遵循公共政策,加强师资建设,创建有特色的MTI培养模式。

李昌银(2013)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中指出目前我国159 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培养单位绝大多数实行教指委《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的全日制两年学制,只有极少数院校采用3年制或弹性学制。李昌银认为,由于受到师资、生源和实践条件的限制,两年制翻译硕士很难达到《指导性培养方案》和翻译市场对MTI毕业生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因此建议将全日制 MTI基本学制延长为3 年,并且实3-5年弹性学制。

钱多秀、杨英姿(2013)在《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一文中总结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MTI教育的经验,并就制约北京MTI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进行反思。

五、总结

MTI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而设立的专业学位,也是目前我国发展较快的专业学位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MTI 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各MTI培养院校应对MTI教育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等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更好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辉,张成智.论翻译专业硕士培养中的校企合作[J].中国翻译,2013(1).

[2]柴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2).

[3]柴明.对专业翻译教学建构的思考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0(1).

[4]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

[5]董洪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2(3).

[6]葛林,罗选民,董丽.诺德翻译能力理论观照下的MTI培养模式研究――以十三所高校问卷调查为例[J]. 中国翻译,2011(4).

[7]郭玲义.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

[8]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

[9]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10]蒋明思.浅析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导师在学生论文完成过程中的角色[J].科教导刊,2012(5).

[11]荆素蓉,连彩云. 翻译硕士《基础笔译》课程“3+2”教评模式探构[J].中国翻译,2013(2).

[12]康晓芸,田旭.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翻译硕士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3).

[13]孔令翠,金黛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问题、思考与建议[J].译苑新谭,2009(3).

[14]孔令翠,王慧. MTI热中的冷思考[J].外语界,2011(3).

[15]李昌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J]. 上海翻译, 2013(2).

[16]李军,李宝印,朱瑞.改革和完善外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J].中国翻译,2007(4).

[17]马燕红.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7)(3).

[18]马会娟. MTI学位毕业论文写作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19]苗菊,高乾.构建MTI教育特色课程――技术写作的理念与内容[J].中国翻译,2010(2).

[20]穆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式探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1]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22]穆雷,杨冬敏.翻译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方式初探[J].外语教学,2012(4).

[23]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

[24]钱多秀,杨英姿.北京地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教育:经验、反思与建议[J].中国翻译,2013(2).

25]涂.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

[26]文军,穆雷.翻译硕士(MTI)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教学,2009(4).

[27]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7).

[28]仲伟合.翻译专业硕士(MTI)的设置[J].中国翻译,2006(1).

[29]仲文明.翻译教学理念的转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1(6).

[30]曾立人.翻译产业需求与MTI课程设置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本论文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国高校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现状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1105960502M29。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6

关键词:高职;文秘专业;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1-0078-03

当前,秘书职业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由过去的党政机关转向了现在的民营企业。秘书的日常工作范围得到了很大拓展,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但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未随着秘书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原有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学科型课程模式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出现了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所学非所用的不正常的现象。职业院校的培养对象与“普通高等学校的培养对象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1]为了适应秘书职业发展的新变化,高职文秘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模块化教学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更好地克服学科型课程体系的缺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毕业生能够更加适应职场的新需求。

一、高职文秘专业原有学科型

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

在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后,多数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培养模式并未随着秘书职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的仍然是学科型课程体系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动手能

力要求极高的文秘专业所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学科型体系的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轻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二是学科型体系的课程教学缺乏真实的工作氛围,学生职业素养难以形成;三是在学科型课程体系之下,教师缺乏秘书职场工作经验,对秘书职场的新变化了解不够,不能结合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授课,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开发新课程;四是课程设置存在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与不同工作岗位方向的需求,这些问题导致现有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所学非所用,育人与用人二者之间发生了背离。“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文秘人员,另一方面,文秘专业毕业生却拿着文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2],即使有了工作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较长的适应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

二、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面对高职文秘专业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所学非所用的这一反常现象,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未从学生的培养上去找原因,而是采用了隔届招生,甚至停招的消极办法。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科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对职业教育认识的深入,一些高职院校在就业压力的驱动下,

开始认识到先前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开始在一些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领域的课程进行模块划分,按模块组织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一些国内的专门教育培训机构,也敏锐地觉察到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直接把先进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应用到自己的培训教育中,并通过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引入到高职院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大家已经认识到模块化教学模式较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更加契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模块化教学模式已经受到高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更加微观地关注单独一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而淡化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块化教学模式克服了这一缺点,模块化教学模式首先强调宏观知识结构的构建,然后强调知识模块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它面向学生的实践素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B,并且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文秘专业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更能适应职场的需求,从而改变学生所学非所用的现状。

与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教学模式相比,模块化教学模式具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行业、职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二是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以模块调整的方式,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三是紧密结合学与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四是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度,提高教学效果;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职业竞争力,为学生的成功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问题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有:一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摒弃僵化的理论课堂教学,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完美结合,大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在课程体系上,由学科型课程体系转为面向市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三是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专业素质、个人特长的协同发展,学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化;四是在教学方法上,逐步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解决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形成师生互动良好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的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围绕以下目标进行: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做到真正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课程,进而实现由知识的习得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二是按照秘书工作的相关性进行课程模块的划分,确定课程标准,将能力本位、任务驱动的思想渗透到教学工作之中,着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三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按照工作结构来设计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完整的过程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四是构建科学实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适应的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特点

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要突出以下新特点:一是关注行业的相关标准,融入行业要求;二是将企业的要求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来,融入企业要素;三是以职业实际需要来主导专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融入职业要素;四是加强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度,融入实践要素。

四、高职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

课程模块方案设计

当前秘书人员的业务内容出现了 “由单一性向综合化、专业化转变”。[3]根据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与企业的需求情况调查,结合秘书职业发展出现的新趋势,紧扣文秘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项目组对秘书专业原课程体系进行了认真梳理,优化了课程体系,设计了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方案紧扣文秘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需要和国家四级、三级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对文秘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了文秘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方案,参见表1。在模块下设计课程教学, “改造现有重复、交叉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4],将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整合为公共基础模块、语言文字模块、智能秘书模块、专业业务模块、商务能力模块、事业拓展模块、实践能力整合训练模块等七大模块,每一个大的模块又分为若干小模块,各模块均有相应的课程进行支撑,在各模块内课程结构进行项目化的安排,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对专项技能、语言文字、智能秘书、专业业务、商务能力、事业拓展等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风向标,大赛成绩部分地反映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效果来看,以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为例,文秘专业施行模块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专项技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改革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4―2016年学校文秘专业代表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文秘速录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2014―2015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文秘速录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2016年更是获得了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文秘速录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的优异成绩。2016年所获得的国赛团体一等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表明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正在步入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基础模块 本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政治鉴别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身心承受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通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高素质的商务秘书。 思想政治教育子模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国防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2]郭雪峰.高职文秘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探索[J].今日科苑,2009(22):240.

[3]焦名海.高职文秘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2(2):16.

[4]陈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重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33.

A Study of Modular Teaching Reform on Secretar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N Zheng-jun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传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9-0149-01

在高校会计专业中构建的“混合教学”模式,是对高校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信息技术,以学生为主体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和社会实践模式,以及以教师为主导的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总体而言,“混合教学”模式是在实践环节、方法、评价监督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等环节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

一、高校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校应该对国内外会计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充分利用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构建科学、有效的会计“混合教学”模式,使其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内容、理念以及评价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的管理运行机制和体系结构,对传统高校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有机结合会计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能力。

二、构建高校会计课堂教学模式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会计专业的教学理念,使本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突出微型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所以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应该设置实践课、选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学科基础课、通识课以及理论课等,但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课要注重会计专业的国际化。高校专业的选修课中,学校要开设一些关于国家报表分析、国际税收、国家会计的课程,使学生对于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会计模式以及会计国际前沿制度和理论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强化会计专业中的外语教育,尽量使用原版教材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2)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尽量是和金融类以及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的课程。(3)兼顾科学和人文教育。在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程中,要精选自然科学、哲学、历史、艺术以及文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从而促进学生精神价值、社会责任感、智力以及身心的多元化发展。

三、构建高校会计网络学习平台

(一)会计网络学习平台的内涵

高校的会计网络学习平台是为辅助教学或者自主学习而开发的应用型教学软件,采用会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在Internet硬件环境和计算机局域网环境下,搭建一个虚拟的辅助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并且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会计实验课程和核心课程的重难点进行课件的开发,主要分为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核心课程学习平台。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内容和特色

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的界面主要分为实验软件、师生在线交流、下载服务、轻松时刻、模拟测试、习题和答案、政策信息、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以及网站首页等十个功能模块。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试验课程学习平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1)基于网络平台的会计实验课程学习平台是对课件搭建成会计类实验课程体系、单一实验课程教材的开发,不仅可以对很多实验课程进行有效的开发,还可以对实验课程配备实验软件,从而方便学生进行试验。此外,还可以使计算机实验和手工模拟试验在网络上形成一体化。(2)形成多系列实验课程体系数字化教学资源,使之成为一种虚拟的会计教学实验基地。

四、结语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构建新型的会计专业“混合教学”模式,将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会计实践教学和会计理论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会计专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促进会计教学的发展,实现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会计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蓉晖,李学东,宫巨宏. 高校会计本科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5:85-87.

[2]张海兰,邢伟平. 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探讨――基于会计国际化背景下能力培养的思考[J]. 财会通讯,2013,28:40-41.

专业教学模式论文篇8

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文化类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对外汉语专业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对其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提出了高标准,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类型

目前,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中,文化类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几乎覆盖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所有阶段,其主要包括理论课和技能课。笔者以湖北文理学院对外汉语专业为例做介绍:

(一)理论课

指涉及文化理论的课程。主要包括:第一类,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等基础理论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低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纯文化性、基础性,主要让学生掌握中西文化的最基本理论;第二类,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专业核心课程,此类课程为必修课,在中高年级开设,其特点是具有专业性、交叉性,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和文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教授学生专业理论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课程;第三类,中西文化交流史、国外风俗与礼仪等专业方向课程,此类课程为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其特点为具有拓展性,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进一步丰富和补充。

(二)技能课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此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包括汉字书写训练课程。在低年级开设,主要培养学生规范汉字的书写技能。

二、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初步从事科学研究以及为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文化类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引导学生建立文化类课程的学科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学术前沿,邀请专家、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让学生了解学术发展动态;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让学生掌握并能熟练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公开发表。

(二)实践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培养对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全面了解,能够在汉语教学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文化教学传播机构等单位从事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中外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推广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遵循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结果的评价。

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化实践创新能力,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文化综合素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立足于教学目标,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考核三部分。在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之前,通过精心策划把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到相关的章节和作业中。教学组织强调参与、互动,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实践内容。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一般采取案例分析法或者专题讨论法,兼以个人或小组、静态或动态、课上或课下的形式开展。教学考核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采取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既可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测评。

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型教学最终的衡量者是社会。根据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方法。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建构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能够把超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字、图像、声音的一体化能够使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在文化类课程中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类课程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一些教学内容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得到简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书本、网络等各种资源,将图像、音频与传统的文字材料更好地加以整合,制作适合本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高质量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对外汉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知识涵盖量和辐射量较大,对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储备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提供给学生相关课程的精品网站、教学视频、题库和专题资料等网络学习资源,既作为课程预备知识的参考,也作为课程内容的巩固和扩充;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让他们能够结合自我个体情况,在教师总体统筹教学进度的安排下,对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灵活安排、合理摄取、高效吸收。

建立共同交流和讨论的网上平台,让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都能够针对学习中的问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展开讨论。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能够在讨论中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学效果。

在对外汉语文化类课程教学模式的建构中,教师要把以上三种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文为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201013。)

参考文献:

[1]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2]冯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析——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东南传播,2011,(11).

[3]徐才毅.新时期多媒体教学手段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3,(14).

上一篇:女大学生就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外实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