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04:01:14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篇1

“学风”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学风特指的是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面貌;而广义上的学风则包含了更加宽泛的主体和内涵,具体而言,“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2],它既包括了学生的学习风气,又包括教师的治学风气,乃至整个学校的学术风气。学风是一所高校在历史积淀和传统传承中形成的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是大学治学风格和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与保障,也是大学活的灵魂。具体而言,学风在内涵上又包括“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的学习动机、端正的学习态度、刻苦的学习精神、科学的学习方法、严格的学习纪律等。”

二、理性回归: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1.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西方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历经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已经构建了十分完备的学业指体系,对比而言,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从整体上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具备着强劲的发展动力和可观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学业指导大概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4年上海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学习方法课为标志。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的优质化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2010年7月29日新华社授权发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这一文件的颁布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建立相应的学生发展制度,但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开展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到了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指导意识,并开展了一些零碎的学业指导活动,如通过讲座的形式介绍专业学习方法、通过开设专业简介课程的形式做了一些学业指导、通过新生教育活动进行专业简介等。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借鉴西方高校的书院制,如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都先后尝试实行大类培养的住宿制书院培养模式,清华大学也于2014年9月27日开辟了通识教育的试验田“新雅书院”,至今为止已有一百多所高校将学业指导纳入了课题体系,学业指导工作正在国内高校引起一股热潮。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学业指导制度虽出现了各种萌芽并有了一定的初期发展,但总体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学业指导活动大多是偶发性的,缺乏宏观规划;学业指导开展形式单调;学业指导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自学技巧和自我规划意识。”

2.学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当代中国高校的学风建设从总体上来看是积极向上的,是比较乐观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仍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但是,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学习浮躁,不肯花力气,急功近利,不甘寂寞,坐不了冷板凳。(2)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贪玩耍、消费高,个别学生自命不凡。(3)诚信意识弱,考试作弊,学习成绩下降。(4)团队精神弱化,生活纪律涣散,如不按时作息,有的学生热衷于做生意、打工等”。此外,“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学习没有兴趣;部分家长代替学生规划未来的道路,使得学生忽略正常教学课程;学生习惯了高中老师监督检查的被动学习方式,不能严于律己;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现象也是当代中国高校学风建设所面临的重大困境。国内高校学风呈现总体形势较为乐观但在一些层面上问题凸显的现状,其实并不是一个偶然性的、孤立性的突发问题,究其实质,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是多方面问题合力的结果。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高校扩招使高校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参差不齐,给学风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境;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试教育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凸显,学生素质十分的不全面、差距拉大,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水平和定位带来了新的挑战,两头学生和中间学生三个群体的差异大,整体的学风建设很难有效的铺开。(2)利益导向心理客观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专业选择,加大了各专业的培养难度;由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稳固,很多的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进入大学后在专业选择上缺乏主见,以利益为导向来决定自己的专业发展,热门专业招收的并不一定是适合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冷门专业的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因此,学风建设面临一定的困境。(3)“学分制的推行,造成学生学习只重结果,不重过程”;(4)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学校课程考评机制上的不健全等问题也阻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课程设置上,学生可自主选择的选修课程并不多,80%以上的课程都是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这样一种课程设置在客观上并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学业考评上,考评指标和考评方式较为陈旧、固化,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学生群体复杂性:更多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高分的追求动力在减弱,价值取向多元化造成他们往往以就业为指挥棒,对所学课程有所取舍”。(6)在目前国内高校的学风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与“引导”的偏差。“只是不断加强强制性管理,忽视引导性教育。希望加强对学风不良者的处罚来‘杀鸡儆猴’,以提高学生的学风,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我们必须要重视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价值上认可优良学风建设的意义,才能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学风建设。

三、逻辑整合: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内在关联性

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充分的内在关联性。学业指导是高校以帮助学生确立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为宗旨,以在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方面提供给学生指导和帮助为手段,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来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活动参与的双向主体,主要围绕着学科学习指导、课程选修指导、个人发展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指导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学业指导。把学业指导与大学的学风建设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两者都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成人成才为目标导向而展开的教育活动,它们的融合共进为实践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业指导的深入开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障了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学风,长效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学风又为学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具体来看,完善学业指导与加强学风建设在内在逻辑上具有四个方面的共通点:

1.实践目标的同质性

学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指导活动,其目标是在于让学生在大学期间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有价值的高等教育最终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而学风建设是一种旨在通过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的培养、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的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毅力的锻造、虚心踏实的学习风格的强化、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的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实现学生最终的成长和成才。由此可见,虽然二者工作的切入视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内在的实践目标上都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育人功能显著,具有同质性。

2.服务对象的一致性

学业指导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大学生,解决的是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和困难,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学业指导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对一形式的专业指导。与此同时,学业指导也会适当注重学生的群体特征,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对口指导,如国际学生的学业指导、女性学生的学业指导、首代大学生的学业指导、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的学业指导等。学业指导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充分考虑其个体性与群体性,展开了丰富、系统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学风建设的服务对象也是全体大学生。学风建设践行过程中参与者是大学生、受益者也是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落实需要每个大学生去努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自己的学习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凝结成一股好的学习风气。然而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也正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我们需要做一些个性化的设计和思考,以个体特性为出发点来进行学风建设。此外,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我们又要充分重视学生不同群体的特性,抓紧两头、夯实中间、已优带差,建设良好的大学学风氛围。由此可见,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的着力点是具有充分的一致性的,二者都是以大学生为服务对象。

3.工作内容的融通性

在工作内容上,学业指导与学风建设具有充分的融通性。具体而言,无论是学业指导,还是学风建设,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或者与学生的学习相关的方面为工作内容,实践有效的学业指导和良好的学风建设的教育目标的。学风建设大致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质量、学习诚信、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等方面的内容,旨在通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学业指导工作内容虽然要比学风建设的内容要宽泛,但也是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核心展开的。这种指导囊括了明确学生学习态度的指导、端正学生学习动机的咨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法交流、教导学生学术道德的经验分享等。同时,学业指导还可以通过针对学业上有问题的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和诊疗,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生与生活,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在无形之中有效地实现了学风建设,二者在工作的内容上具有典型的融通性。

4.价值原则的统一性

在价值原则上,学业指导和学风建设都是以坚持“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具有价值原则上的统一性。“学业指导工作从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开始,将伴随他们大学四年的成长,从最初的专业介绍、课程介绍,学校相关政策介绍,到后来贯穿到专业学习指导、课程学习指导、科研发展建议、国内外进修引导、个人职业规划等教学过程,学业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必将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认可,学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的学业生涯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业指导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倡导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发展,是“以生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同时,学风建设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和特性,以实现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重要教育举措;是一种大学师生积极构建的自我发展环境的文化存在方式,其价值导向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将是学风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具有典型的“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意识。

四、路径探索:以学业指导促学风建设的举措建议

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正处于向西方借鉴经验的发展起步阶段,完善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势在必行,因此,以学业指导的完善为路径来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优化,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看,实践举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高校学业指导,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

导师是学业指导的灵魂,国内高校的学业指导工作根基浅、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慢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则是缺乏一支高效、优质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这支队伍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功底、学术素养、道德情操、价值追求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没有这样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就不能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有效、科学指导,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及与学业相关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学业指导制度在高校没有办法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强大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具体来看,要通过学业指导促进学风建设,首先要落实学业指导中教师队伍的组建问题。第一,高校应当在人力上投入充分的支持;确保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都是各个专业领域较为杰出的学者。第二,高校在物力上要予以充分的保障;学业指导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活动场所、设备设施和器材资源。第三,高校在财力上要有足够的支持;学业指导的教师要能全身心投入学业指导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要能很好的实现学业指导工作的有效运转,这既需要高额的薪资保障又需要制度建设的经费保障。综上,高校只有投入充分的人、财、物的资源合力支持学业指导工作,才能确保高效、优质、专业的学业指导师资队伍的组建,才可能实现让学生享受到最前沿、最专业、最有效、最科学的咨询与指导的目标,促进高校的优质学风建设。

2.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建设,以系统、规范、科学的制度促进学风建设

与国外高校完备、先进、成熟的学业指导工作相比,我国的学业指导工作实施举步维艰、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制度不完备,制约我国学业指导水平。没有规范、健全、有效的制度保障,学业指导工作收效甚微,因此我们需要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学业指导模式,完善学业指导制度。具体而言,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体系共同构成,我们可以实现西方高校学业指导工作经验的本土化,把西方的原理、方法与我国高校及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尝试设立专业的学业指导中心或者学业指导办公室。在此基础上,以这样的机构为依托,配以专业的学业指导教师、专职的工作人员,把高校现有的班主任制度和辅导员制度适当的融通起来,构建一个系统、规范、科学的学业指导制度。只有在此基础上做学业指导,学生才能获得高效、优质、科学的指导,才能更好的完成学业,学会更好的学习,这对于高校学风建设也大有裨益。

3.以学业指导为契机,全面打造“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

学业指导践行的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理念,追求的是高校“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在学业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学业指导工作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性,自主规划自己的学习与人生发展,学业指导强化的是一套“以生为本”的服务机制,学校和教师则是学生学习与个体发展的导师和辅助者。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到全面的、个性化的、高水平的学业指导,得到教师的专业支持和帮助,在习得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法、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制定明确的学业规划提供直接有效的系统指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促进更加优质的学风建设。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渠道,“以生为本”的学业指导服务机制的实践过程也正是提高学风建设水平的过程。

4.整合学业指导、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不断完善高校的学业指导制度,提高学业指导的水平,充分认识学业指导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的学业指导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业指导制度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人生规划、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其中很好地融通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思政工作落实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之中,通过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协同共进。与此同时,整个学业指导以学生的学业发展为依托,把学风建设内化于具体的学业指导工作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整合。由此可见,以学业指导为媒介,打造学业指导、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合力构建校园的文化育人机制,对于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学风建设论文篇2

1.1学风建设没有深入实践

学校的学风建设构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虽然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但是,采取的实际工作比较少,学校的学风建设并没有落实到实践工作环节中去。学校学风建设缺乏系统性、以及实践性。这就导致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只停留在学校建设的规划书面上,并没有深入实际。

1.2学风建设呈现浮躁化

学校学风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学风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学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风建设工作流于表面化,工作并没有深入实际。学风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的措施不当,方法落后,呈现出浮躁的特点。

1.3学风建设具有历史延承性

学校学风是在学校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起到规范、引导学习发展的作用。学风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校学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使学校的学风建设面临着重重的危机。

2导致学校学风建设现状的原因

导致目前我国学校学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方面,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可观原因,同时还有社会历史原因。

2.1主观方面

加强学校学风建设,首先在思想要给予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首先体现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老师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提供条件。在进行教育活动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并不是从学生出发,忽略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进行素质教育空有口号,但是并没有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

2.2客观方面

加强院校的学风建设,要建立起十分完善的学校奖惩机制,对于有突出共享的要进行奖励,对于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严重影响学校学风建设的个人要进行一定的惩罚。在很多院校中奖惩机制建立不完善,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同时,在学校只注重课程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这样就很容易使学风建设流于表面化。

2.3社会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经济建设进行的。长期以往,导致了功利主义在社会中的盛行。这种功利化的思想也对我国高校教育产生了严重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中进行学校学风建设,难免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表现。我们知道学风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但是,在市场环境的影响,学校学风建设难免会出现流于表面的现象,这反映出了现代的学校教育出现了浮躁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3当前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是实现高校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需要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文化历史背景及结合具体的实际需要,对学校学风进行建设。努力培养军校学员为国奉献的爱国精神,同时要使学员认识到国防建设的中性,以及自身肩负的重要使命。在学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立标准,强规范,建机制。

3.1学风建设中要加强两个主体的建设

首先,要提高执教者的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建设。老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对学员素质的养成具有直接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就此而言,在院校中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培养教师高尚的道德水平。以身作则,摒弃娇气、骄气、邪气,树立正直、善良、厚道的形象,弘扬师德,提倡奉献精神,以无形的力量树立有形的榜样,以师德带动学风养成。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了学院的水平,因此需要根据国防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升教育的实际教学水平,必须是教员又十分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教员要以身作则,带动学校良好学风的建设。其次,要加强受教育主体的专业素质能力。院校学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各项能力。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培养的学生思想政治要过关,要拥护党的领导。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学风建设。其次,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才能体现所学知识的价值。同时时间也是对教学活动的延续,是提高学员知识的掌握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加教学环节中实践性教学的比重,重视技能培训,提高可操作性。

3.2在学风建设中要注重隐性学风环境的营造

一要规范课堂行为规范课堂行为主要是从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出发的。教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组织教学,明确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目标,合理的组织课堂教学,丰富教学方式。而是受教育主体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课堂纪律,配合教员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二要严肃考风考纪由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部分学员学习不认真,在考试的时候存在侥幸心理,考试的过程中作弊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要规范考试纪律。加强对考试作弊学员的惩罚力度。

3.3加强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学风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督导机制,对教员的教学进行及时监督,对教学质量、教学结果进行监督,确保教学质量。其次,要建立奖惩机制,细化学院的考评标准。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对表现突出的学员进行奖励。参加活动不积极,甚至冷嘲热讽的学员要加以批评,进行思想教育,必要的时候给予其记过或退学处分。

4结语

加强院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到了学校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加强学校的学风建设就需要各部门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学风建设论文篇3

专业思想教育就是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精神教育,专业能力培养教育,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的特点,全面认识专业,探索并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就其目标价值来说,就是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学业、指导他们进行职业发展规划,顺利就业,将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一起,实现学生和社会的利益最大化。[1]

二、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原则,应坚持是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管理、尊重学生兴趣,以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为动力,以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根本目的。具体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并且“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环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思想教育直接负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突出思想性;在思想教育中渗透专业教育,体现科学性。[2]专业思想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提高专业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建设,提升其对分管学生所学专业的系统认知,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优势,以专业思想教育为突破口,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水平,在其教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实际、专业实际、自身经历等,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全程性教育与阶段性教育相结合:专业思想教育的全程性就是要把专业教育体现在大学阶段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过程上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把握好全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来思考专业思想教育,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全过程统筹规划。专业思想教育的阶段性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从学生进校直至毕业,将入学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技能教育、能力培养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内容顺序安排在一至四年级,分阶段进行。大一通过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认知实习等解决学生专业认知问题,告诉学生这个专业“是什么”;大二和大三,因为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用专业发展前景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让学生懂得“学什么”和“怎么学”;第四年,通过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开展学生能力自我测评,让学生明白自己“能什么”,“差什么”。集体宣讲与个体辅导相结合:集体宣讲侧重于专业(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一般安排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通过集体宣讲可以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与就业形势,以及所学专业的社会意义。[3]个体辅导就是利用差异化的科学方法,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课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确定基本的专业方向,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所有青年教师骨干、大部分博士、教授都主动承担了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让学生真正懂得学什么,怎么学。以专业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风。

三、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职业规划行动方案并实施

大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融合,就会造成自身发展迷失与内在动力的不足。专业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引导大学生科学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案。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对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效果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4]如果大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那么,他的学习目标就会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需要不强烈,因而,就会缺乏学习成就感的激励和推动,失去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实现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提高学习主体意识性,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有利于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和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经过培养,往往就会形成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身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事业成功的基础。这里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两方面的含义。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可能从事的专业工作有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并着力培养适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钻研创新、终生学习等职业素养。

四、专业思想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潮流,结合新时期学生思想实际和新的变化规律,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进而解决其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并以此来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重大课题。专业思想教育从普通学生最关心的职业前景入手,分阶段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知识体系、掌握专业技能、具备专业素养、树立专业理想,每一个阶段既与学生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容易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又潜移默化地将现实的利己主义者逐渐引导成为具有专业理想的高素质劳动者,从专业思想教育辐射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高度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专业思想教育寓于教书育人和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形成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局面。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学校政工干部和学生辅导员的事,专业课教师平时参与的很少。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教育的意识,一方面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下功夫,丰富课堂内容,生动讲授,提升学生专业学习的愉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另一方面要有意识的用自己的专业认知、专业思想、专业态度去影响、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和个性化的专业思想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知、认同所学专业,促进学生自觉提高专业素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重视人的能动性,通过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其根本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另一目的就是要塑造大学生具有科学的价值观,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5]将专业思想教育渗透到入学教育、专业课教学、就业教育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和良好促进。

(二)专业思想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内动力

学生是学风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是学风建设的内在因素。大学期间的学习主要是专业学习,学生自愿学习、自主学习是构建大学优良学风的首要条件。专业思想教育,在学生接触专业的初期,通过专业基础理论体系解析、丰富生动的认知教学等,引发并保持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热情;进入系统专业学习后,通过专题讲座、参观实习、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特点和才能,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激发学习动力;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后,通过就业指导、学术讲座、实践实训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自主学习方法,看到专业发展前景,建立学习自信、专业自信。优质的专业思想教育能够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互动氛围。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学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促进,都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能更及时、更全面掌握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思想上的热点问题,关心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管理,参与专业讨论、研究。

(三)专业思想教育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能力培养平台建设

大学生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阶段中都有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通过实践课程、实践环节等途径加以实现。为探索本科教育创新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立足专业技能创业训练,创建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提升信息工程类学生竞争力,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报了湖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训练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电子制作、学科竞赛、软件开发实训(JAVA、嵌入式、C++、Android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项目让学生在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近两年,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竞赛”、“计算机程序竞赛”、“ACM国际程序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等8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亚洲区银牌1个、铜牌2个;2013年两篇学生论文被EI收录,学生申请专利一项,大学生挑战杯湖南省三等奖三项。

(四)专业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主要原因是由就业能力缺失所造成的。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行为实际上是激发高等教育走向更高层次的行为。[6]现在很多毕业生希望从事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我们不去考虑社会方面的问题,但是,大家都去参加公务员、选调生考试,不能或不敢在与本专业相关岗位实现就业,说明我们的培养是有问题的。不要说公务员的录取率很低,就从我们的培养目标来说,也是不相适应的。我们认为,加强专业教育,提高专业能力,利用专业知识去实现就业更实际、更可行、更有效,它应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近年来,我院根据IT电子类专业特点,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将专业思想教育并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就业工作取得显成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就业质量也显著提高,薪资明显提高,10万年薪的从过去一两个,到现在每年有十来个。一批批优秀学生成功就业到深信服科技、恒生电子、金山软件、迅雷、海康威视、创发科技等高端企业就业。通过探索实践,我院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学风建设,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各个环节,发挥专业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建设中重要作用,创建富有我院专业特点的特色学风。

学风建设论文篇4

1.学风建设对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风是学生群体中各类风气的引领者,是优质校园文化得以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氛围保障与支撑。学风好的高校办学成效也会随之而提高,其校园文化自然也会在浓厚的教学、学术氛围中产生并进而形成特色。学校师生会有目的地去开展凸显学术性、育人性、高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构建和谐校园文化、“高端上档次”文化品牌自觉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重头戏”和目标内容。例如,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风建设质量提高了,学校教学水平自然而然也上去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相应得到更好的体现。反之,学风建设开展得不好,校园浮躁、庸俗之风盛行,校园文化也是低俗和缺乏价值性的。此外,良好的学风建设有利于推动教学党风和行政之风的建设,这种风气是一种文化软实力,与校园文化的隐性特征高度吻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要主动纳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系中,结合培养应用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引,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构建以人为本、学术主导的政风、教风,要求高校党风建设要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主题,这实质上是把党风引领、教风主导、学风为本、政风保障等统一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一些文化建设的特点、品牌及标志。

2.校园文化对优质学风的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在文化育人及办学特色中的作用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既对学风建设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也为学风建设提供了抓手与保障。从某个角度来说,学风是一种特质化的文化,是在学习与教学中所形成的文化,因此也根植于校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学习成长为重任,而学风建设是培养人才的首要载体,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于育人,必须通过服务于学风建设才能更好地彰显。也就是说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通过开展一些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相反,消极的、不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学风建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会抑制其发展。例如,一些高校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娱乐文化,一味地开展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甚至为了搞活动耽误学生的学习,这样一来,很有可能会混淆学生的视线,让学生本末倒置,不务正业;还有一些高校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忽略精神文化的建设,从而使得整个学校处于一种浮躁的氛围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当前,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生工作也不断取得新局面的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仅影响了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和持久发展,还对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1.过于看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高质量的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集成体。物质文化作为第一层次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环境条件、教学条件、实验装备等硬件设施方面的内容,反映了高校的综合实力。行为文化作为中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师生言行举止的归纳化所带有的共性特点,是师生思维与行动的体现。而精神文化则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它体现在学风、教风等软件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师生的价值观、思想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对实践的反映,是高校办学沉淀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合理存在和健康发展的意义,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却远离了这一宗旨,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有些高校虽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但不追求质量,认为只要非物质的文化都是高雅的、有教育价值的,甚至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手段,把娱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忽视高质量、富有内涵的精神文化的追求与引导。这种不良导向使得学生本末倒置,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取乐和低俗的精神文化追求,忽视了高尚情操的提升。例如一些学生逃课参加一些教育意义不大的校园活动,对学习投放的精力较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因缺乏较好的精神引导而不断下降,学风建设的质量自然也不尽如人意。

2.过于看重校园文化单一性价值,忽视校园文化多层次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培养,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通过他们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校园文化高层次的价值不用忽视。同时,校园文化由上而下,具有价值观塑造与纠正、高尚情操熏陶、健康心理与思想培育、行动指引、习惯养成等功能,具有多层次的育人功能。然而,当前很多高校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单一,用校园文化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突出校园文化的管理性,有些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归属到学生管理部门,只重视对知识的提高,忽略了校园文化在推进立德树人的特有功效以及在增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的作用。此外,一些高职院校错误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认为一切的校园文化活动都是“第二课程”,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沦为课堂教学的“附属品”,极大地扭曲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多种功能的有效发挥,不利于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的营造。

三、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的主要举措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大学生是学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学风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更是学风建设关键的受益者。因此,要注重以人为本理念在学风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贯彻,坚持学生群体的主人翁地位,多举措发挥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性,给予适当的平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及追求优秀文化的主动力。其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校园文化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它主要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优质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构建优质的校园文化,首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有目的地去开展一些对学生身心有益的活动,例如科技创新、学术性的竞赛等,从而增加整个校园的学术氛围,营造整个校园的学风。

2.以学风建设为基础,提升校园文化内涵,构建优质校园文化。学风建设不仅是教学问题及学习养成教育问题,更是思维、精神及文化素质教育的集大成者,对于营造积极向上的求学氛围,构建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创造高尚典雅的互动氛围,以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应以学风建设为前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应开展一些能够凸显思想性、学术性、发展性、互动性、主体性、创新性的与学风建设具有一致性的品牌教育,从而在高职院校中全方位营造一种积极、清新、和谐的带有大学特色的文化氛围,以此传播正能量,大力推动学风建设。第一,要突出校园文化的思想引领性,要积极充分利用党课、“两课”等主渠道,加强与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信心与社会责任感,为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创新环境奠定基础,通过思想的进步,促进学生形成优良的学习品质。第二,要大力彰显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学术兴校方能提升学风建设成效。注重学术不仅是教师的本质,更是教学及育人的重要目标,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载体,大胆探索一些学术型、创新型的校园文化及活动,如通过举办科技创新活动、专业竞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以及高端学术论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联动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术活动中,提高学术研究素质,不断增加校园文化的创新含量和科技含量。通过学术性文化建设带动专业认同教育,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第三,要全方位凸显校园文化的创新性。要以创新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在社团建设、第二课堂活动以及专业活动中,追求与时俱进,在内容、形式、载体与目标上都有新任务、新目标,从而在创新中体现学习效果及办学成效。通过各类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素质。

学风建设论文篇5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凝聚及规范作用.学风一方面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教风、师德、治学态度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反映.当前,进一步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实现高校质量立校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的成长、教育的成败与学生的学习风气息息相关.因此,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工程,有效地发挥学风建设的导向、激励凝聚和规范作用,积极营造一个健康、稳定、向上的校园氛围,是确保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顺利进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1.2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学习方面的一项基本建设和自我人格塑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品位、高水平的校园文化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优良的学风又是促进建立良好的校园秩序,培育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实现环境育人的根本途径.

1.3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保证学校稳定的巨大动力

优良学风一旦形成,就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成为学校改革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大精神力量.近年来,全国各高校愈加重视学风建设,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都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整体学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力度和深度仍显不足,有效促进学风建设的相关路径和方法仍在不断地探求和摸索之中,只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留给高校的时间越来越少,所有高校都想在教育市场上获得主动,并通过加强学风建设创建学校品牌,然后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扩大知名度.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探索并通过创建品牌、增强实力,来扩大知名度,找寻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2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内涵与组建原则

古代《学记》中讲,“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风建设中,以学习小组为重点,制度建设为保障,过程管理为手段,将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互助学习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学习互助小组制度,不失为一次极具创新意义的积极尝试.

2.1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即借助于班级分组缩小管理单元,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互助学习制度.新生入学后,在各班按照高考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立学习小组,每小组大约6~7人,设一名小组长,各小组内组成帮扶对子(不存在排斥),小组自行制定学习活动计划,按月召开座谈会,检查、反馈活动效果,每学期末对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交流推广.

2.2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的基本原则

(1)组长负责制原则.

首先,一个学习小组须有一名成绩优秀的组长,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和后进生要保持数量大略均等,这样通过“一帮一”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其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同时成绩好的同学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学习互助小组组长一般要经过选拔产生,通常由政治觉悟高、品德修养好、学习成绩优异、自身综合素质高的同学担任;再次,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定时带领自己的组员到自习室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或组长的讲解能够迎刃而解;最后,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长学院要给予相应奖励,并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优先考虑.

(2)人数适中原则.

为了使小组成员都能得到锻炼,每个小组成员数以6~7人为宜.(3)异质性原则.由于互助小组是混合型封闭式小组,组员由同一班级的学生组成,所以要特别强调成员的异质性.为扩大交流面,同寝室成员要拆分到不同小组,小组内男生和女生比例要匀称,小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要有高有低,各小组之间学习成绩要均衡.

(4)开放竞争原则.

各组学习成绩与能力旗鼓相当,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使各组间形成竞争态势,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做充分准备,力争取得理想的效果.

(5)平等尊重原则.

在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都有为团队献计献策的权利,也都有为团队贡献力量的义务.

3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日常建设

建好互助小组以后,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借助于各项制度对互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做出具体明确的分工,制度建设是学习互助小组取得进展的关键.在制度的框架内,小组成员不但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还要帮助他人完成任务,进而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制度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同学们创设相互帮助、共同成长、奋发成长的和谐氛围.

3.1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加强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建设,保证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制定《学习互助小组管理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选拔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培训方案》、《学习互助小组组长考核办法》、《学习互助小组组长工作条例》等,为学习互助小组组长的管理、培养及其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并在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

3.2建立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和完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调动学习小组组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1)学的选拔.

学首先必须热心于互助小组工作,对自身的工作及努力方向有清醒的认识,思想品德良好,政治责任感高,工作中能秉公办事、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其次,学必须自身学习成绩优异,头脑灵活,具有一定的亲和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责任心强,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再次,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保持自身心态不受外界干扰,而且要善于把握同学的心理动向,这样才能胜任学习互助组长工作.

(2)学的培养.

学任职之初也许并不完全具备以上各方面素质,因此进一步的培养便显得愈发重要.对于学的培养,应坚持岗前集中培训与岗中不定期培训相结合,坚持日常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坚持榜样示范和追踪反馈相结合,适时召开座谈会进行经验总结.工作初期可实施“老带新”方案,即由上届的学带新一届学,后期要做好工作交接,使学习互助工作薪火相传.与此同时,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还要贯彻培养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既要为学提供锻炼机会,又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

(3)学的考核.

为激发学的工作热情,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学考核机制必然要提上日程.学的考评应侧重品德、实绩及个人成绩三个方面.品德考核的是学的奉献精神,实绩考核的是学对班级总体学风建设所做的贡献,个人成绩考核的是学在开展工作时,是否能做到学习、工作统筹兼顾,这也是考核学是否胜任的根本前提.对于学的考核,应坚持每学期进行一次,引入淘汰和竞争机制,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表彰,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调换,从而增强学的责任意识与危机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局面,有效促进学习互助小组制度健康持续发展.

(4)完善学激励机制.

为了加强学队伍建设,保持学习小组的活力,同样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学习小组活动中,首先要积极宣传学习小组为同学们提供的宝贵锻炼机会,完备的选拔、培养、考核机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其次,对于参与工作的学要及时颁发聘书,对于表现优秀的颁发优秀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再次,要将学纳入梯队后备学生干部队伍当中,并且优先推优和就业,以此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到学习小组活动中来,从而为班级的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支持.

4结语

学习小组缩小了管理单元,打破了学生以寝室为单位的思想,扩大了同学之间的交流范围;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育了学生的爱心,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习小组制度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各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随着各小组长考核制度的试行,极大地增强了各小组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增加了单元范围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同学们在“比”、“学”、“赶”、“帮”的氛围中全面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贯彻到具体实践中.同时,学院适时地在每学期开学初依据上学期的考试成绩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一般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惩戒和鼓励,促使学生们学习劲头更足,学习氛围愈加浓厚.总之,学习互助小组制度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为求完善我们还需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措施落实为推进,不断拓宽思路,开拓创新并取得新进展.

学风建设论文篇6

1.理论基础薄弱,学生专业跨度大由于本科和专科的人才定位不同,专转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比较正常本三学生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是他们的理论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在一开始进入本科院校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学习的难度较大。另外,专转本学生来自不同的大专院校的不同专业,大部分专科专业没有直接对应的专业可以选择,造成大量专业不对口现象,学生的专业跨度较大。在笔者所带的专转本班级中,有专科学会计而转本分数达不到会计改学营销的,有专科学习国贸而转本分数较高改学会计的,还有不少学生以前学习酒店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转本后本科院校没有相关专业,因此不得不改学其他专业。就笔者来看,专科和本科阶段专业一致的学生比例不高。

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两级分化严重转入本科的学生大部分在专科阶段成绩处于中上游水平,他们大多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刻苦。但是升入本科后,原先转本的目标实现后,他们大多缺乏进一步的奋斗目标,再加上陌生的环境,不少学生感觉到比较迷茫。由于转本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专科学校,各个专科院校的情况不尽相同,在人才培养和要求方面也大相径庭,这就导致学生中两级分化严重。有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就通过了英语六级,而有的学生四级还未通过;有的学生在专科阶段就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而有的学生连计算机一级都从未考过。

3.缺乏归属感,心理问题突出转本的学生对于新学校新环境缺乏归属感,自尊心强,心理问题突出。转入新学校,不少以前成绩优异的同学有较大的落差感,与本科学生相比,他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自卑感随之而来。再加上转入本科后,课程负担较重,学生普遍感觉到压力较大,心理问题较突出。

4.缺少集体观念,班级凝聚力不强由于班级重组的时间较短,转本学生的人际交流圈仍然以专科同学为主,较少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再加上转本后直接进入大三阶段的学习,繁重的课业和学习压力使得除了上课之外,班级同学之间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地开展全班性质的集体活动,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不多,大多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小团体现象比较突出。个别专转本班级人数较多,有很多同学临近毕业班级同学的名字都无法一一记得。这就导致转本学生的集体意识比较单薄,班级在团结力和凝聚力方面远远不如本科班级。

二、专转本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于专科和本科阶段人才定位不同,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本科教育相比,专科阶段的教育更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远低于本科,这导致绝大多数专转本学生在升入本科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再加上不少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课相当的陌生,课程多难度大,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非常迷茫。在经历过专升本考试之后,学生普遍有了一种放松的感觉,认为自己已经进入本科学校了,之前自己的短期“专升本”的目标已经完成,再加上陌生的坏境和繁重的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学生无暇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很多学生每天过的浑浑噩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思考和规划。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大部分专转本学生在进入本科后,存在相当长时间的适应期,在还未完全融入新生活的时候,学生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大多还是延续以前学校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讲究学习方法的应用,在学习中不不会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少同学选择“埋头苦干”“随大流”、或者还是抱着以前那种考前突击式的学习策略,认为平日里无需认真听课,考试前突击复习即可。希望可以依靠“临死抱佛脚”来敷衍了事,期望可以蒙混过关。由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少同学在专转本后的第一学期成绩都不是特别理想。在经历了第一学期的失败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转变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大多有所上升。

3.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不少专转本学生专转本的首要目的在于获得本科学历和学位以增加就业砝码,通过专转本考试之后,认为自己已经获取了梦寐以求的本科文凭,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及格过关,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风。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思进取,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萎靡不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4.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转入本科学校以后,有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特别是理论知识,用到的可能性更加微乎其微,所以将大学里的学习视为一种“形式化”的任务,甚至有的学生一心只想“混”毕业,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通过打游戏、上网等来消磨时间,还有一部分同学通过恋爱来打发时间,弥补空虚,逃避现实。

三、如何加强专转本学生的学风建设

1.入学教育专转本的学生既是原来大专院校的老生,也是新的本科院校的“新生”,在学生转入学校之初,就大力开展专转本新生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身份”转变。入学教育是专转本学生融入民办院校的第一课,因此通过特殊的“新生”入学教育,让学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新学校的关心,增加他们的认同感。在入学教育期间,通过年级大会和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新学校的校纪校规、学籍管理和课程考核方面的情况,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同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学校新生活。

2.职业生涯规划专转本学生进入本科后有两年的学习时间,课程内容比专科时层次要深,再加上转入新学校面临适应性问题,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迅速的进入状态,找准角色定位,正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真而又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近期职业规划和远期目标,踏实的走好两年的本科生涯,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借助管理学中常用的SWOT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兴趣点,并向自己擅长的方向努力,同时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努力改正以提高技能。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明确自己本科的学习方向,为本科阶段注入学习的动力,激发自身的潜能。

3.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专转本学生是一个相异于普通学生的特殊群体,要高度重视专转本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入学之初,应对所有学生开展心理普测,及时筛查高危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多关心多疏导。通过新生入学登记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对于家庭困难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定期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早发现问题。在刚进校的第一学期,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在入学初,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在转本后适应初期产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邀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和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4.诚信教育学风,顾名思义,学习的风气。学风是大学精神文化的主要体现,体现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风尚。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和品质,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诚信教育是学风教育的核心。通过开展“诚信考试、诚信做人”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开展诚信承诺活动,建立学生诚信档案,锻炼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塑造学生的诚信品质,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塑造良好的考风和学风。在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好习惯。

5.守纪教育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维护教学秩序和学习秩序的重要保证,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必要基础。专转本新生进校后,组织学生学习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请销假制度、骨干会议制度和班会制度等。积极帮助学生了解本科在学业考核、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与以前专科院校所存在的差异。通过制度建设,增强学生的守纪意识,规范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融入新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6.欣赏教育针对专转本学生入学后由于种种不适应产生的自卑心理,加强赏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内心的不健康心理。和本科学生相比,专转本学生的心理更为脆弱和敏感,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更要给与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习建立更多的自信。

四、结语

专转本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不但不应被忽视,还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重视。专转本的学生进入本科学校之后大多存在着学习适应性问题,因此如何加强专转本的学风建设,如何加强对专转本学生的帮助和引导,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学风建设论文篇7

学校一贯重视学风建设,每年开展校特优学风班评选,在学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条例等文件中突出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以促进学风好转,重点奖励“学业优良+特长”的优秀学生,重点鼓励、资助优秀学生到世界一流大学学习;科学设计并推行学术诚信教育,如与2014级全体学生签订学术诚信承诺书,所有考试实行诚信考试等。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召开后,更是以“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走在全省前列,产生全国影响”为目标,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在学术诚信、“四无”校园、特色书院制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尽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风貌是积极上进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高校战略转型、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大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性正在衰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正在下降。据笔者近年来对浙江科技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大一新生的连续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学风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1.1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你为什么要学习”的年级对比Table1Gradecomparisononitem“Whydoyouwanttostudy”原因大一学生/%大二学生/%变动百分点对学习感兴趣25.027.9+2.9对老师教学方式感兴趣7.57.8+0.3受同学影响21.323.5+2.2父母期望22.523.5+1.0社会的正面影响11.311.8+0.5其他原因12.55.9-6.6调查显示,大二相比较大一,除了受“其他原因”的影响有所下降外,另外一些原因的比例都有所上升。可以看出,到了大二,想要上进的学生数量开始增多,但增量不明显。总的来看,学习目标是不太明确的,学习动力是明显不足的。造成上述问题,既有就业压力、教育体制等客观原因,又有人生目标短浅和功利等主观原因。从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读书就是为考大学”,所以一旦考上大学后,有的学生认为已经实现了人生目标,没有及时制订新的学习目标,有的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赚大钱,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进行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因此,不想在学习上花太多精力。

1.2学习习惯没养成,学习自律性低

调查显示,95%的学生认同“作为学生,学习是第一要职”的说法,但在“关于一周课外学习时间”的调查中,课外平均每天花1.5小时在学习上的学生占比不多,花2小时以上的更是少得可怜。由此可见,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是有很大偏差的,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明显偏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学生花在学习上时间多和少的原因调查表明,不管是不想花时间还是愿意花时间,大部分学生把自己不学习的原因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客观原因,占比达到67.22%;而愿意学习的影响因素主要也是客观因素,占比达到64.12%。

1.3学习不够刻苦,贪图享乐和轻松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承认自己学习不够努力,喜欢轻松的上课方式和考核方式,比如问到他们“上课表现如何”,仅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上课能认真听讲。问到他们“学习以外都做什么”时,只有25%左右的学生选择社会活动或运动,选择玩游戏、睡觉、恋爱等休闲方式的比例高达67%。上课不怎么认真听、课外又不怎么花时间学,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进一步调查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观原因时,发现除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外,还与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认识比较片面有关。他们在中小学长期、重复的求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厌烦感,每当这种时候,他们就会被灌输这种思想,即到了大学就很自由、宽松,现在辛苦都是为了到大学里享受轻松浪漫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不自觉地对大学生活有了某种带有“玫瑰色”的憧憬,加之大学很多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合理分配,有的学生习惯了被安排、被管,哪怕他知道自己的安排不合理,却不会科学规划,也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以致宝贵的课外时间就以这种非科学健康方式度过了。

2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探讨

目前,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角色地位还存在着一些不明晰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体作用,这种认识明显与“大学学风的主体是大学生”的观点相悖;有的人认为辅导员应发挥主导性作用,但如何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看法并不统一。众所周知,辅导员既是教师身份又是管理人员身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对学风建设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这点辅导员与其他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同等的。但在学风建设过程中,会更加强调辅导员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这与辅导员的特殊性有关:辅导员是大学生的亲密导师、朋友,占据“天时”———大学生活一开始就亲密接触,“地利”———在宿舍食堂经常“狭路相逢”,“人和”———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最有感情基础。那么,作为管理人员的辅导员,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中究竟扮演着何种角色、能发挥哪些作用呢?辅导员作为管理人员在学风建设中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是发挥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员、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监督员。需要指出的是,说辅导员应发挥主导作用,绝不是想刻意夸大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而只是想把辅导员的正面效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学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可以说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但也因为是系统工程,系统构成、角色分配、任务分解和协调统筹是至关重要的,而辅导员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3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3.1与师生沟通的协调员教风是学风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相长”是教师奋斗的目标,但高校教师由于新校区住得远、科研考核压力大等现实困难,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不足是客观存在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时辅导员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他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师生沟通的桥梁作用,扮演好协调员的角色。现在教师的评教工作主要依托网上评教,评教结果是教师考核、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但看似客观的评价分数多是基于学生的主观感受作出的,“客观数据主观化”的评价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依据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与学生座谈无疑是交流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发言,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从而避免学生主观、随意的评价行为损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任课教师发言,学生可以直接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环节设计的良苦用心,也有助于教师积极反思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促动教师认真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期中教学检查经常会邀请学生或教师参加座谈会,但针对性和持续性不够,这时,辅导员可事先收集一些学生意见,针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课程建议教学部门开设专题座谈会,诸如大一新生一般反映比较多的是公共基础课、大二大三学生一般是对个别专业课程意见较大,可根据年级、专业不同邀请不同学科教师参加座谈会。还有的特殊群体需要辅导员主动介入邀请教务部门老师参与座谈会,如降级学生、转专业学生,他们的问题不是课程与教师的问题,而是如何选课,如何办理加修、免修、重修等实际操作问题,这种类型的座谈会一般选择开学初或学期末进行,更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总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辅导员一方面与教师主动沟通,另一方面与学生平等交流,在教师和学生中间架起一座“教”与“学”的桥梁,既可满足教师不被学生误会、误评的需求,也可满足学生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的需求,同时能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从而为教风引导学风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3.2日常事务中的服务员

学生日常事务涉及学生的奖惩、勤工助学、寝室文化和生活等,为学生安心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这块工作中辅导员要淡化管理者的身份,强化服务员意识,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思维活跃但不稳定,看待问题比较理想化但容易片面,他们在处理自己的日常事务中有时会“本位主义”,习惯性地趋利避害、抱团等。辅导员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学生在处理各种事务过程中学会如何按照规则思考问题、遇到困难该如何解决,教给他们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日常事务中学到的尽管不是专业知识,却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和交往法则,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处理班级之间、班级内部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也有助于学风建设。

3.3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

这里的学生“第二课堂”泛指教学活动以外的各种校园活动,主要依托分布在学校学院各个层面的学生会组织和社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校整体学风的改善,离不开学生的“第二课堂”,比如文艺演出、迎新晚会、十佳歌手比赛、运动会、各种球类竞技、书画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主持人大赛、摄影大赛、英语角、讲座、报告、科技创新活动、和山毅行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辅导员通过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在文化活动中丰富和锻炼自我,提高自信心,提升交际力,让学生可以有舞台发现、肯定和展示自我;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将专业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释放学习潜能,增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从而不断改进学校的整体学风。辅导员还可以利用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环保绿化等公益活动,使学生在创造文明、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的劳动中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良好的校园环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4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监督员

大学学风需要制度规范的长期养成,高校必须“两手抓”———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规范养成。高校辅导员则是制度落实和规范养成的监督者。由人的行为发展规律可知,人的行为一般是按照从强制到自觉再到主动进行发展的,所以主动的学习习惯须经过强制阶段再进入自觉阶段,而强制阶段的主要抓手就是制度,俗称“制度管人”。高校的制度规范是学校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需要,在治校过程中形成的为师生所公认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体系,严格遵守这些制度规范是全体师生的应尽义务。事实证明,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先做到他律才能逐渐走向自律,对于普遍缺乏自律的大学生来说也不会例外。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是外在强制性与内在自觉性的有机统一过程,外在强制是为实现内在自觉,强制不是目的,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和过程。因此,在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中必须十分注重制度规范的约束作用。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就学风建设方面,主要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学习规范,如《大学生管理规定》《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荣誉称号授予办法》《优良学风班评比条例》《评选优秀毕业生的实施办法》《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大学生学位授予条例》《学生课堂行为规范》《考生守则》等,使学生明白哪些是学校鼓励的、肯定的,哪些是学校不提倡甚至反对的,那么他们会清楚地知道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了有何后果、需承担哪些责任,等等。其次要加强制度落实,提高执行力。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该退学的退学,不走过场也不敷衍了事。而要把制度规范落到实处,关键是抓好“养成”。如何“养成”?一是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实践,二是通过大学生的各种集体生活。“养成”的监督很大程度上需要辅导员参与。如辅导员可以巡查课堂学风,及时发现学生迟到、早退、缺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帮助任课教师一起加强对违纪学生的监督和管理;也可以深入寝室巡查室风,了解学生在课后的真实学习风貌,协助班主任加强对寝室文明建设的监督。但对于课堂学风,笔者认为主要监督者还是任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利用学生干部队伍加强班级学风的自查和督察,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便于任课教师加强课堂管理,但不应该越庖代俎甚至本末倒置,把教师的责任推给辅导员,错误地认为学生课堂秩序不好就是辅导员教育没到位。

4结语

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也是目前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升社会知名度、早日实现大学梦的当务之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辅导员应该在学风建设中积极发挥与教师沟通的协调员、学生日常事务的服务员、学生第二课堂的组织员、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监督员和课堂教学的引导员作用,为学风建设贡献力量。

学风建设论文篇8

关键词:寝室文化;学风;良性循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05-02

大学生寝室,是学习、休息、沟通和娱乐的地方,学生们每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这里度过,因此寝室文化在大学生的培养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中的学风状况令人堪忧,学习态度不端正、状态懒散、旷课逃课,甚至考试作弊的情况时有发生。好的寝室文化可以营造出优良的学风,而好的学习风气进一步寝室文化建设,因此,两者若能建立起稳定的良性循环机制,那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寝室文化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寝室文化是大学生身上和物品或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思维观念的总和,它具有融合性、持久性、约束性等特点。寝室文化的重要意义在教育界已达成共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2.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3.有利于形成优良学风,4.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智和良好的品德;5.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能力;6.有利于提高合作协调能力,以增强团队精神,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

二、学风建设与寝室文化的良性循环

(一)学风建设

学风,是在1965年首次提出的,它是学校全体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所表现出来的风气与氛围。高校学风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进而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而另一方面,这种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对集体的每一个成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远比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要有效深入得多,因此,学风建设始终是高校各部门的工作重点。

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数众多,良莠不齐,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情绪不高。部分学生虽然具有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遇到难题就丧失信心,学习的毅力不顽强。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据调查,很多大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自己为什么读大学,所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主要围绕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行为等方面来综合进行。一旦好的学习行为蔚然成风,这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品格健全和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寝室文化推进学风建设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小集体,寝室的学习氛围是整个学校学风的构成因素,因此,在寝室中推进学风是学风建设的一条基本途径。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对于学风建设都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1.物质环境既是学生学习的保障,又能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提高学习素养。寝室楼内的布局、寝室的桌椅摆设等都是学习必需的硬件,比如现在流行的下铺是书桌上铺是床的设计就很合理,一方面有效利用了空间提供了宽敞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把学习区域和休息区域分离开来有利于提高学习或休息效率。而寝室的各种装饰,比如励志的诗词面作或是科学家的生平简介等也能陶冶学生的学术思想。2.寝室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等。寝室是学生的自由天地,在这里他们畅所欲言,室友之间的各种观念态度必然相互影响,这样在聊天娱乐的过程中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能被不知不觉培养起来。3.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貌。当代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他们很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因此,如果一个寝室有一半的成员学习劲头足,其余的成员也会争先效仿,那么相互间交流学习方法、技巧、经验等方面的活动会日益频繁,久而久之一个寝室的学习氛围便会升级。

(三)良好的学风促进寝室文化建设,两者应建立良性循环

寝室文化有利于推进学风建设,反过来,好的学风也必然会促进寝室文化建设。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直面困难的勇气会进一步影响到其生活的其他方面,因此优良的学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逐渐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知识就是力量,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心智,更有利于他们明辨是非,提升自我约束力,这对于自觉履行寝室公约、形成好的生活习惯等都非常有益。3.学习过程中寝室各成员间的交流频繁,这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室友间的融洽感情。4.在优良学风的感染熏陶下,沉迷于网络游戏、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等现象将得到遏制。

因此,寝室文化若能很好的发挥推进学风建设的功能,那么优良的学风又会进一步促进寝室文化建设,如此良性循环下,我们的学风和寝室文化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学生们也将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成长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三、推进寝室文化与学风建设良性循环的措施

(一)健全奖励机制,发挥榜样作用

目前高校中主要是对寝室卫生进行评比,这对于学风的影响不大,可以考虑在个人奖学金评比中增加一项寝室奖学金,把寝室各成员的学习成绩及其它表现累加起来作为寝室的总成绩,成绩高的可获得寝室奖学金,仍以现金形式发放,且寝室奖学金与个人奖学金可以兼得。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寝室文化的进步,同一寝室学习好的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更有利于同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在寝室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吸收知识,而知识的消化则可以在教室或寝室中完成,所以学生在寝室学习仍然很重要,如果把日常生活的琐碎时间利用好,学生的在寝室的学习效果会更好。因此构建寝室的学习环境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比如可在寝室楼的每一层设置一个自习室,这样学生可以在休息之余来这里学习,还能缓解教室座位紧张的难题。也可以在宿舍楼里设立英语角,想练习英语或汉语的中外学生都可以来这里,大家在聊天的同时又能增加外语的听说能力。

(三)提倡人性化管理

上一篇: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信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