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7 09:00:00

学风建设的意义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人的现代化理论;人的现代化;学风建设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人的现代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个体不断学习现代化社会必备的知识,培养必备的素养,进而逐渐完成人的现代化。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其学风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现代化的程度,从而影响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主要从高校学风建设对人的现代化影响的角度,探讨学风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人的现代化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人的现代化理论是伴随着现代化理论而产生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科技革命的勃然兴起,人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创造者和发现者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大批经典现代化理论家展开了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形成了人的现代化理论:西里尔.E.布莱克从现代化领导者、塞缪尔.亨廷顿从政治现代化、D.里斯曼从社会文化、D.麦克莱兰从成就心理等各个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真正从社会学意义上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是亚历克斯.英克尔斯。

英格尔斯等人在《走向现代》一书中,总结理想的现代人应具备的品质和特征:他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参与的公民;他具有明显的个人功效意识;就与种种传统影响力的关系而言,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他做出如何指导个人事物的基本决定时是如此;他容易接受新经验和新思想,即,他是相对心怀开放的和具有认识的弹性。

人的现代化理论家,特别是亚历克斯.英克尔斯在论述影响人的现代化过程各种社会因素时,把学校教育置于突出的地位。他们认为,人的现代化特征几乎一半是由他所受的教育决定的,“学校教育在培育人的现代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是最有力的手段”。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内涵

1.符合社会期待的学习目的

学习本身是个体行为,但是学习目的却是社会性的,就是说一个社会人,其学习的目的可能有多种,但是社会期待每个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社会进步巨大合力中的因子。社会不排斥学习的个人正当目的,只是需要个体在满足个人需要之外,更能促进社会的积极进步。离开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学风建设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学生逐利意识增强的条件下,激励和约束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当是急迫的任务。

2.追求生命意义的学习价值

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传统社会发展模式,人沦为一种工具,个体的学习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制度性强迫行为,这与人的需求本质是相悖的。因为,按照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个体主动通过学习或工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在一个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社会中,个体必然增强对自我发展和变动能力的评价,这种评价从根本上讲,就是不断调适自己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丰富生命意义的过程。高等学校必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层次,使学生对学习的认识从“工具性”向“精神层”转变。

3.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

勤奋和刻苦是优良学风的基础。从学习需要的条件来说,学习是件艰苦、专业、复杂系统的事情,它必然会受制于外部环境、自身条件、研究对象等主客观因素;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学习本身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矛盾。因此,学习者必须具备契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一旦养成,就会伴随一个人一生,并在这种精神激励下,勇敢而积极地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乐观克服之。

4.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复制和迁移,而是一个本着实事求是态度、剥丝抽茧、由表及里的研究过程,本质在于掌握规律、探究真理。因此,必须具备批判的精神和能力,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功利主义日渐流行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经历着“重学习研究―知识无用论―功利性学习―学习研究重新定位”的思想流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很大程度上为学生急功近利思想所左右,敷衍塞责、贪图虚名、驰于空想、鹜于虚声,成为普遍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不仅销蚀着大学作为“真理母机”功能,而且使学生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无所适从。

5.勇于创新的学习品格

学习和研究担当着文明传承的职责,而离开了创新创造,文明的传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枯竭在历史的河床上。《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今天,人类正经历着知识加速更新的时代,有关专家统计显示,人类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有人预言:人类现有知识到本世纪末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5%,其余95%现在还未创造出来。资料显示,在农耕时代,人类只需要7到14岁的学习就能胜任日后的工作;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学习时间延伸为5到22岁;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这表明,历史绵延已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因此,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仅已成为全球的共识,而且已经成为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

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的意义超越工具性目的,成为学生群体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适应动态社会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人。这是学风建设更高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1.乐于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学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定义现代化的人的首要因素

英克尔斯把“乐意接受新经验并对革新和变革持开放态度”作为现代化的人的基本特征。伴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的日益更新,“观点增长”和社会急速变革成为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一个现代化的个体必须具备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否则将被时代逐渐“边缘化”。大学必须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不仅向学生传递最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和公平的意识,使其在潮水般的变化和信息流面前,具备基本的适应和批判能力。

2.科学精神是学风的灵魂,在本质上与人的现代化是契合的

科学精神乃是人格独立精神、理性精神、批判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大学学风建设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放在首要位置。人格独立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进而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自己,并能主导和超越自己。西里尔.E.布莱克认为,高度的自我意识和极强的宰制能力,是现代化人的基本特征。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和追求,在学风建设中,应该教育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突破主观主义、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局限。这种精神一经形成,个体就会“具有参与意识,讲求效率,遵循理性化标准,将一切纳入科学合理的计划性轨道”,从而具备了现代化人精神的基本内核。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质疑和批判的过程,教师要允许、宽容、乐于和支持学生对知识持不同见解。雅思贝尔斯现代“全人”教育理念主张,现代人应具有怀疑和质问一切的精神。学生在具备了批判精神的前提下,才会发现创新的契机,推陈出新。在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协作精神和能力成为个体的必备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宽容。英克尔斯在谈到现代人的特征时特别强调: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尊严,具有宽容精神,根据既定的普遍性客观标准评价他人,排除个人主观随意性,力求“情感无涉”,注重人的“公共性”。

3.尊重个性是良好学风形成的基础,是现代化的人的基本特征

就学习者本身而言,它具有个体性特征。也就说,学习过程及成效与个人的人格特征相匹配。因此,学风建设既要有统一的制度设计,更要有尊重个性的文化营造。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切实促进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并能尊重他人的个性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不断得到尊重和张扬的过程。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时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从而达到“丰富的个性”,进而实现“自由个性”。

4.积极的责任担当是学风建设的社会期待,是现代化的人应有的品格

只有在个体看来,他依赖的世界是有意义的,他才会积极履行责任。现代化的人在追求个人功效和正当价值的基础上,认为世界是可靠的,充分认知世界之于个体是有意义的,他会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游离在世界之外。随着作为“共同体”功能的日益衰弱,现代社会日益成为每个人生存发展的意义世界。从社会发展意义上,无论自己职业如何,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乃是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公民的根本特征。因此,大学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学习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充分认识学习是个人天职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积极履职的良好习惯,超越学习的个人功利目的,把学习目的与社会发展进步融合起来,做一个具有现代人品格的人。

5.关注生命意义是学风建设的终极追求,是现代化的人必备的素养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追求意义是人的基本倾向和需求,主张个体脚踏实地地工作,即创造性价值;通过各种经验的学习,即经验性价值;通过磨练与挫折,即态度性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本真所在,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其社会存在意义,是教育的终极追求。让教育成为个体生命的自然需要,使学习成为构建生命意义的手段,是大学学风建设的最高价值和目标。在文明获得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不再是机器或者是机器上的某个零件,而是一切社会进步关注的焦点和核心,个体的生命意义必须得到足够的关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必然是以一个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大学的学风建设或者说我们的教育要摆脱“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遮蔽,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新的生命的生命”,即获得了认识生命意义的能力并进而获得超越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成为高扬生命旗帜、追求生命意义的真正的现代人。

四、结束语

“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现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英克尔斯在这里告诉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依赖于国民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因为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演绎,而是在具体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的社会变革,只有国民从心理、态度、行为和观念上都能与现代化同步发展,现代化才能真正实现。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职责,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既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又要超越现实功利目的,回避工具主义的弊端,给予学生未来适应现代化社会、完成现代化的人的转变应有的关怀,只有这样,大学才不失为文明的酵母,才能真正体现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殷陆君(编译),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2

一、第一重要的问题要放到第一重要的地位来认识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艰巨任务,在新的实践与新的发展中,同志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大力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第一位的要求,既是为党的建设实践发展证明的科学结论,也是当前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把学风问题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第一重要的问题,是学风建设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具有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学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对于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说来,只有端正学风,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切实解决好思想作风问题;只有端正学风,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转化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工作作风上心系群众,注重实际,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只有端正学风,才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理解和认识权力本质,在领导作风上严守纪律,发扬民主,顾全大局,秉公办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监督;只有端正学风,才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作风上讲操守、重品行,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说,学风建设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是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建设,没有这样的基础和前提,就失去了作风建设的立身之基。

把学风问题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第一重要的问题,是党的作风建设实践所反复证明的。我们党历来重视学风建设,在党的历史上,每到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党都把加强学风建设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去对待。实践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只有解决了学风问题,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重新强调学风问题的重要性,就是在深刻认识和总结我们党发展历史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科学认识。

学风问题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第一重要的问题,又是由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和改进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风建设的现实要求决定的。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任务非常繁重,只有端正学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全党,不断研究和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推进党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而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学风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与这一要求极不相称。他们有的轻视学习、自以为是,不注重提高理论素养;有的敷衍了事,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有的死记硬背,搞教条主义,用个别结论判断剪裁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有的言行不一,学用脱节,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更有甚者,还有人不学装学、不懂装懂,装腔作势,大话唬人,把学习当做装门面、摆样子的道具,等等。这样的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危害极大。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同志的要求,把学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并抓出实效,才能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推动党的事业健康发展。

二、端正学风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既有一个学不学的问题,也有一个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当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坚持学习意识培育和责任约束结合的基础上,要对加强责任约束给以更多的关注。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是一种意识,有了明确坚定的学习意识,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更是一种责任,感到了重任在肩,就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我们常说学风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其“重大”之处,更多地就是从领导干部担负的责任的意义上说的。现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学习问题,除了轻视学习,缺乏学习热情之外,确实也还有一些人,并不缺乏学习热情,也能够引经据典、研文析辞,但总是断章取义、择其所需,甚至移花接木,这种学习上的实用主义和机会主义态度,使他们学会了不少低俗的处世哲学和公关本领,精通了避重就轻、明哲保身的艺术、技巧,这样的“学习”及其后果,与我们要求加强领导干部学习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这就告诉我们,明确对领导干部学习的要求,要注重培育他们的学习意识,同时更要把这样的学习,与领导干部的职务和岗位责任联系起来,从加强领导干部责任约束的意义上,对他们学不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情况,与他们的事业忠诚度、工作态度和业绩评价等统一起来进行考核,真正使领导干部感受到必须学习的约束力。

二是在把握学习目的与学习方法结合的基础上,要对掌握科学方法给以更多的关注。领导干部队伍中的不少同志,主观上希望学有所成,结果上渴求学有成效,但缺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与方法。有鉴于此,掌握科学学习的方法,提高领导干部学习的能力,是加强学风建设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妻深刻认识到屡屡出现的形而上学、学用脱节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同志既没有把握科学理论的精神实质,又不能结合实际问题对症分析,缺乏学习的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科学方法的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走出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学习模式,积极探索从科学理论中学习,从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中学习,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丰富创造活动中学习的学习方法,使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想学、能学、会学,切实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是在注重学习内容与学习效果考核结合的基础上,要对学习效果考核给以更多的关注。考核既要针对学习内容,以防止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间的脱节,更要针对学习成效,以促进干部学以致用。必须把领导干部学习的效果,放到在实践中所产生的作用上来判断、去衡量。要结合个人学习、业绩考核、群众评议等环节的综合考核,使领导干部把学习的热情和功夫既放到勤奋好学上,更放到学以致用的实践上。

四是在强调学习要求与激励机制结合的基础上,要对建立健全有效学习的激励机制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对领导干部提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求

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作保证,即通过必要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使应付学习、学用脱节的领导干部受到约束,使自觉学习、学以致用的领导干部获得激励。而在学风建设的实践中,领导干部学习与否、接受什么样的培训学习和培训学习的效果如何等,与他们实际的考核、奖惩、任用,以及评优选优、晋职晋级等激励机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仅仅存在理论上的关联性,与实际的使用并不挂钩。这种情况,既严重影响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容易使学风建设的要求流于形式。必须真正把干部学习培训状况与考核、提拔和任用直接联系起来,建立领导干部学习培训学用统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形成良好的学风导向。

三、以抓落实的精神抓好学风建设

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的强调,使学风问题再次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越要清醒地看到,加强党的学风建设也存在一个落实的问题,必须以抓落实的精神做好学风建设工作。

要把学风建设落实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努力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中央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尊循规律、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分析、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当中,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一系列科学认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典范,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最好展示。在当前的学风建设中,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全面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坚持,是学风端正的重要标志。

要把学风建设落实到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一要树立坚定的“落实”意识和信念。实际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表明,不少影响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之所以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被束之高阁,关键就是这些领导干部从一开始,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或者虽有意识,但无坚定信念。因此必须促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的意识和信念。二要确定“落实”的监督尺度和标准。“落实难”的“难”点之一,在于缺乏判定“落实”与否的具体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定工作落实的起码的、必须恪守和坚持的行为底线,并以此对落实与否进行判定和监督。三要营造有利于“落实”的良好环境,通过对落实与否的机制性约束与激励,使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人获得社会的认同与推崇,逐步形成有利于落实的社会大气候。

要把学风建设落实到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中。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风建设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这里的实际,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际,一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这样的实际并产生出实践成果。领导干部端正学风,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增强党性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着眼于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成为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表率。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3

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及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开拓性地论述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明确提出,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学风是党的作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讲,同志强调学风问题是“第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强调作风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认为,党的作风的好坏将会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将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将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各种不良作风,那末,我们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因为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党的形象在这杆秤面前得到准确的衡量。形象好,党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失望和不满,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份量就下降,所以,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六中全会提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这些认识都是十分深刻的。

从作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问题”,到“关系党的生命”,反映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至关重要。这是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共识,也是全党的共识。这种共识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也是如此。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常抓常新。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积极探索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路子,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作风。这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首先,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总结党的作风建设在各方面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以指导党加强作风建设的伟大实践。他们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且大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的内涵,为新的条件下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这一重要思想,既规定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指导方针,又明确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任务,吸收了时代所赋予的加强作风建设的新内容,拓宽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新思路。

其次,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在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优良作风,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并深刻地认识到各种不良作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领导全党花大力气进行了反对党内不正之风的斗争,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中,同志提出,在继承党的优良作风的同时,要培育党的新的作风,强调全面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这些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

最后,党的作风建设必须不断地进行形式创新。随着党的作风建设内容的不断创新,也需要实现党的作风建设形式的创新。在民主革命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创造了以整风的形式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审时度势,实现了党的作风建设上的拨乱反正,停止了以群众运动形式来解决党内问题的做法。同时,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办法,提高全党加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常抓不懈

党的作风建设与党的生命相始终。要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必须认识抓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第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始终不渝地加强学风建设。学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同志认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本本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鉴此,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同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在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拘泥于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结论和具体行动纲领,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出了新步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随着实践的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将进一步前进,取得更新的成果。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始终不渝地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注意处理好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党内提倡发扬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工人农民中间,做发动和组织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取得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开国之初,同志告诫全党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同志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提出了把始终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志之一。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等极其重要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党的80年历史经验,又体现了对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

第三,中国共产党坚持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年全党开始的,是一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教育运动,全党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认清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本质,提高了全党克服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增强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团结。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又进行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个新的工程中,党中央始终抓住作风建设不放松。*年至*年进行了全国整党,工年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三讲”教育,现在正在进行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这些措施的共同特点就是以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武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收到克服不良作风的效果。

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重点、抓住核心、抓住关键

在这方面,我们党的主要经验是:

其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突出重点。不同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从党的作风建设的实际出发,正确确立党的作风建设的重点。六中全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重点,集中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并规定了主要任务。这一方面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另一方面又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其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抓住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这一关键。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中,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重点。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党的中、高级干部的作风好坏直接影响党风、政风、民风。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好了,就能在人民群众中产生积极的影响;领导干部的作风没有建设好,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使人民群众与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因此,党中央始终抓住干部作风建设不放。六中全会指出,抓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强调从领导机关的领导干部做起,这是根据党的作风建设历史经验作出的科学判断。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4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48-02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党的十报告又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党的十报告中不难看出,党的建设和学风建设,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与建设中的重大任务,高校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的融合发展,达到共同促进,优势互补,尤其是党建资源如何为高校学风建设所用,值得高校党务和教育工作者探索与思考。

一、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争夺的重要领域,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这个阵地,其他的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我们就将失去这个阵地,培养的人的政治质量就无法保证[1]。党的发展历史表明,我们党的伟大事业,一开始就与高校密不可分。使得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并逐步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在这次运动中,大学生发挥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各革命时期,高校大都成立有党的组织,即使在白色恐怖笼罩的统治区,各个高校的地下党组织仍然生命力旺盛,为扩大党的有生力量,传播党的政治纲领,甚至直接参与革命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批有远见、有抱负的知识分子,就是在校园的党组织中开始踏上了革命道路。受党的进步思想影响,弃笔从戎奔赴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由此可见,我们党从成立开始,在其漫长的发展壮大和革命斗争过程中,始终与各学校紧密相连,进步学生成为我党的重要力量。但是历史的惨痛教训也告诉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如果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激烈的影响,无论是还是1989年的,由于政治方向的偏差,造成的损失都极其巨大。

高校对学生的塑造与培养,一方面依靠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学习、研究的方式方法,从而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继续培养的能力,为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专业人才。更为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要突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使学生的思想观念符合党的发展理念,以求以更好的思想素质自发地为党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这种培养,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从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的宏观影响,都必须以党建工作为依托,依托党的各类组织和各种领导力量,为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的既有“德”又有“才”的全面人才。依靠党建工作,也只有党建工作,才能为高校的学风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二、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具体的理论遵循。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能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皆因这个政党从一开始就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发展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并结合中国实际不断的丰富发展这一体系,最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党建工作为高校学风建设所提供的理论遵循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党的指导思想。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同志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学风建设也应在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之下开展,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输送合格人才。二是坚持党的建设目标。党的十确定的目标与学风建设相关的内容包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论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风建设的开展也要面向十确定的目标而进行,才能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接轨。三是要坚持贯彻落实。同志指出:“是党的总章程,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党的重要主张,规定了党的重要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行为规范。”[3]可以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教材,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入掌握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纲领和重大方针政策,激励他们自觉践行党员标准,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三、党建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持

高校的学生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按照的规范要求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建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制度机制,成为高校党组织各项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也学风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是一以贯之的教育实践制度。我党历来重视党员的教育与再培养,而且我党向来善于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改正思想路线,校正前进方向。早在延安时期,针对党员中出现的各种倾向性问题,形式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等不良作风盛行时,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通过对全党同志的教育与思想清洗,使党内风气焕然一新。的惨痛教训后,我党决心将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就在改革开放开端之际,全党自上而上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并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终于在党的十二大上明确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使党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走上了正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更加注重对党员的教育引导,对意识形态的掌舵把航,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组织开展了“三讲”专题教育活动。2000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专门转发中央“三讲”教育联系会议办公室、教育部党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坚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占领教育阵地。”可以说,当时全党全国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在高校范围内结合得更具体,实践得更深入,对广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也更长远。随后,结合各个时期的党情国情社情,我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便进入常态化轨道。2006年3月4日,同志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在干部和群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以“八荣八耻”为基本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不仅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而且还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一以贯之的教育实践制度,经常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对高校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二是党内民主制度。“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特别是经过运动和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全面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正反面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党员和领导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民主集中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内政治生活准则。”[4]这些政治生活准则,既是党员和领导干部必须长期坚持的组织生活原则,又是组织开展党的各项活动应该遵循的制度机制,其好的做法,可以直接指导学风建设实践,起到明确思路,指明方向的作用。例如,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民主集中,发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政治生活更加民主化正常化,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可以吸收这种代表大会制度,从学生中广泛征求各种类型的学生代表参与进来,充分吸收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扩大学风建设的群众基础,更加科学、全面、民主的丰富学风建设的内容和内涵;党的选举制度,包括党内进行选举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以及候选人名单由党组织和选举人充分酝酿讨论,这种制度有利于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保障选举人的民利,有利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这对于各高校如何组建一个让学生信服又能受党委领导的学风建设领导机构,形成一个健全的学风建设领导体系,就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旭.高校党建促进学风建设的现实思考及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26(8):65.

〔2〕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6(1).

〔3〕.认真学习,严格遵守[N].人民日报,2012-11-20(1).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5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必将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充分实现、有力维护和可靠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最广大人民的重要基础。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布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只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才能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才能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党风廉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基础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人民群众看社会是否和谐,不仅看党的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更直观的是看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否端正,是否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由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来解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党风政风影响和带动社会风气,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治理,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水平和廉洁从政意识,才能促进全社会形成诚信友爱的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成功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抓紧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去,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

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摆正主与仆的位置,常存公仆情怀。我们要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自觉行动,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非凡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熟悉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

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增强党性修养和廉洁从政意识,规范从政行为。

我们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实了的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6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我部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明确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为组长,各副部长为副组长,其他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同时,定期召开部务会议,加强对领导小组成员的廉政教育、日常管理。

二、强化党风廉政教育,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

1、加强学习,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利用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马兰花党建网、新疆纪检监察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平台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对《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落实中央八项精神文件规定汇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学习,提升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截至目前累计集中学习20余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进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知识测试,检查组工干部应知应会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知识测试等方式,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2、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底线意识。结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新形势,利用每周五集中学习时间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蜕变》、《巡视利剑》、《永远在路上》等警示教育片,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保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充分利用节假日等重要节点,加强廉政教育宣传,如春节期间组织全体干部学习《关于6起违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的通报》;端午节期间,组织全体干部学习中央纪委公开曝光六起违反“八项规定”新闻通报;近日组织全体干部学习《关于6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列的通报》,通过学习使广大干部职工从反面教材中汲取教训,增强自身免疫力。

3、多措并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今年我部开展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全体领导干部对照4个方面12个突出问题集中整治重点内容,全面深入地梳理自查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把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找实,并制定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时限,由干部监督室负责监督检查整改效果,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

三、注重实效,强化党风廉政主体责任落实

1、确保约谈常态化,筑牢廉政防线。制定约谈常态化实施方案,建立约谈工作台帐,实行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约谈副部长、副部长约谈各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约谈干部职工的“全覆盖”约谈模式,通过“主体责任”层层约谈、压实责任,“对症下药”,不断增强干部职工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今年以来,共开展集体约谈2次40余人次。

2、坚持从严管理,培育优良作风。一是建立完善《部务会制度》、《公务接待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使用和管理制度》等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专门领导批示台帐和相关工作责任分解台帐,做到实时跟踪、实时督办,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三是强化干部日常监督,严格执行上下班考勤、外出报备、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今年以来,开展工作纪律、外出报备等检查3次。

四、存在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我部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惩防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教育方面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学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整治工作力度不够,办法不多,效果不明显。

五、下半年工作打算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7

2018年在公司党政、纪委的正确领导下,本部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反对"四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主线,坚持“两学一做”的学习,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贯穿工作的始终,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部门团结和谐,全年未发生任何违纪、违法事件。现对我部2018年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工作进行总结。

一、工作目标责任开展情况

(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集团公司纪委、公司纪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明确了部门党风廉政建设的岗位职责,一切工作围绕规章制度开展。坚决杜绝“四风”问题的出现,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持以岗位责任书三条红线、八项注意为职业准则。做到实事求是为工区项目部服务,杜绝形式主义,不重实效,图虚名、务虚功、工作不抓落实;杜绝官僚主义,办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不作为、无担当;杜绝享乐主义,时刻保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拒绝贪图安逸,时刻提高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杜绝奢靡之风,杜绝铺张浪费,警钟长鸣。

(二)按照公司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学习,坚持以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部门廉政建设作风教育中,组织部门业务人员深入贯彻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有关文件精神,提高部门业务人员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和勤政廉政意识,增强了拒腐防变能力。一年来,部门廉政建设情况良好,未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两学一做”以及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虽得到进一步落实,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够,工作稍显死板,默守陈规,缺乏敢于突破常规的勇气,缺乏创新性,工作效率存在提升的空间;

二是:业务指导不够,深入基层不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及时解决;

三是:日常业务学习有待加强,部门业务人员较为专注自己所分管的具体工作,对于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较少,对于PPP投资项目的业务缺乏学习,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三、2019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继续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发挥职能,强化监督,对发现影响任务落实的问题认真研究,及时解决。

学风建设的意义篇8

本人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对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抓好自已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带头做到廉洁自律,较好的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任务目标。

一、强化学习,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既是改进党风政风的需要,也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需要。因此,本人始终坚持以学习自警自励,以学习提高自我,以学习增强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在认真学习上级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指示精神的基础上,本人能自觉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以党纪党规规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政策指导各项工作;三是加强科学知识学习,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与时事政策,把握时事动态和政策方向,增强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保持了健康向上的人生追求和廉洁敬业的工作作风,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兢兢业业为人民办实事的公仆意识。

二、从严要求,切实抓好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的要求,本人认真抓好了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开展经常性党风廉政教育。消除“官本位”意识,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勤政为民的宗旨观念。二是帮助指导分管部门把廉政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针对分管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形势,制定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约束了干部的行为,杜绝了“索、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从机制上保证了分管部门的规范有序运转;三是深入实际,加强监督检查。通过实地调查、座谈、听汇报等形式,摸准吃透有关情况,掌握廉政建设第一手资料,及时发现并解决了个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预防了违纪违法问题和不正之风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责任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及时向党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廉洁自律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中,本人能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去做。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廉政建设指示精神,严格执行不收受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礼金礼品等有关规定和廉政制度,八小时之外,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生活圈,自觉维护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的侵蚀。

上一篇:服务业发展规划范文 下一篇:经营管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