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9 13:59:03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1

预算法是规范预算行为及由此而产生的预算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现行预算法颁行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之初、脱胎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之时[1],其不可避免地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痕。随着经济、社会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这一法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日益脱节,迫切需要根据现实国情加以修订。事实上,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早已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家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近几年来一直在中央和地方层面试点进行[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预算法的修订列入了“十五”立法规划第一类[3],有关的立法研讨、论证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此,本文拟就预算法修订当中若干重要而具体的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并祈能对修订预算法贡献绵力。

一、预算法应予正名

我国现行预算法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其实质内容却包括决算(第八章)在内。虽然从广义而言,决算作为对预算的,可视为预算活动的最后一道程序,但其编制、审核、审批的程序、规则毕竟和预算有很大的不同;况且,预算编制是政府支出政策的抉择、预算执行是政府公共施政行为的落实,而决算则是比较纯粹的审查。两者的性质迥然不同,因此,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订有专门的决算法,就有关决算的方式、和程序等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如我国地区),而在另一些国家里预算和决算则统一在《财政法》中(如日本)。如我国此次修法为节省立法资源,仍然将两者规定于同一法律之中,而制定统一财政法时机又不成熟,则笔者建议应将修订后的预算法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和决算法》以求名实相符,进而可以名正言顺地细化决算的有关制度规定。事实上,在新成立之初,我国于1951年8月19日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有关预算、决算的法律规范,其名称即为《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名称与内容相统一,开国领袖们缜密的立法思维和技术,应当引起我们当代立法者的深思和取法。

二、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

关于预算年度和预算编制周期,我国现行预算法存在的问题非常之大,此次修改必须予以解决。

首先,在预算年度方面,我国现行《预算法》第10条规定采历年制,即从公历1月1日起到12月31日止,而我们审批预算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于3月初才召开,经其批准的中央预算依《预算法实施条例》第30条的规定由财政部自全国人大批复之日起30天内批复中央各部门预算。中央各部门再自财政部批复本部门预算之日起15日内,批复所属各单位预算。由上推论各单位接到经批复的预算快则3月中旬、慢则4月下旬,单位预算之执行在无预算约束的“真空”条件下进行了年度预算的1/4—近1/3.为弥补这一“真空”,《预算法》第44条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这种做法是在不考虑本年度施政方针的情况下主观地肯定了上年同期支出的合理性,实际上也根本无法执行,从而给本年度预算平衡留下了隐患,使预算约束流于形式,预算法治无从谈起。考察国外政府(或国家)预算年度的选择,并无统一模式,其起止期间的确立主要受到、立法与行政诸多因素的,如立法机关会议日期、选举周期、政府财政收支现金流量等。如美国即有 46个州政府采七月制,其联邦预算为十月制,日本与英国则采取四月制。对于我国而言,预算年度问题的解决可资采纳的方案有两个,或继续采用一月制(即历年制),但人大会期要改到12月;或人大会期不变,改采四月制。这两个方案难分伯仲,都是可以实行的。全国人大代表在这两个时期择一集中开会并不会影响重大的生产经营活动,更何况批准国家预算是安排占GDP总值近1/3比重经济总量的大事,是决定政府行政范围和行政方向的大事,是确保人民群众公共利益需要实现的大事,还有什么比这更大、更重要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呢?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能停留在口头和表面,要落实于行动,政府施政在一切问题上、在模范守法上更应率先垂范。

在预算编制周期方面,现行《预算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务院于每年11月10日前下达编制下一年度预算草案的指示,中央各部门编制的部门预算应在每年12月10日前报财政部审核,省级预算草案于下一年1月10日前报财政部[4].这样各基层部门编制预算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预算的编制流于纸面,根本就缺乏性、可行性。受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的推动,2000年、2001年我国的部门预算编制先后提前到9月、7月,部门预算编制实行“两上两下”的编制规程,编制程序也逐步规范。但总体来说,编制时间还是很短,只有6个月时间,仅为大多数OECD国家的一半,只有美国联邦预算的1/3[5].要知道,我国现行预算是采用“基数加因素”编制,其编制审核过程尚显紧张,如果今后采取“零基预算”、“绩效预算”来编制,则根本就无法完成预算编制、审批工作,从而对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延长预算周期。鉴于中国预算部门多、附属单位多、支出门类又很复杂的国情,并从预留三个月给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实质审查考虑,笔者认为预算编制工作最好从预算年度的上一年度初就开始,也即一年的预算编制周期。

三、关于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

一个完整的国家预算是由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以及贯穿其间的监督管理等既相对独立又交互影响、衔接的程序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中,法定的预算主体应依法定的职权在法定的时间按法定程序和规则做出相应的预算决策,并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进行弹性调适,以保障预算政策目标的实现。我国预算过程的制度设计相当粗糙,突出的问题是预算权高度集中缺乏制约,预算编制、审批因时间仓促流于形式,预算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缺乏监督、控制。这一切应通过修订预算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来予以克服。在此,笔者谨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相对较长的预算编制周期中合理配置编制、汇编、审核、审批的时间资源

预算不是单纯的纸面数字编列,而是施政计划和具体支出项目的选择。为使预算的编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效益性,笔者认为,预算从编制到最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有一年的时间周期。其流程可大致如下:

1.预算年度前一年的第1~2月,由各预算部门提交下一年度的施政计划。

2.第3月,预算编制部门汇总各部门计划形成总体施政方案,经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6]审核通过后,报国务院审批,下发编制概算指示。

3.第4月,各预算部门提交概算,编制部门审查概算,报国务院批复并下发正式编制方案和要求。

4.第5~7月,预算部门正式编制预算,报编制部门,同时报财政部门、审计部门。

5.第8~9月,编制部门审核、与预算部门协商(预算师级、司长级、部长级)预算;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审核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汇总经审核的部门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国务院办公会议通过,9月底提交人大常委会,并应提交有关审计报告。

6.第10~12月,人大常委会“三读”审议,“一读”时编制部门负责人应作整体编制情况说明,交换初步意见。“二读”时对各部门预算进行审查,编制部门、相关预算部门负责人应到会接受质询;常委会提出修改建议。“三读”时对政府预算整体评估、形成审查决议[7].

7.12月底以前,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受人大常委会委托,在编制部门负责人代表国务院作预算报告后,作关于审查预算草案情况的报告。

应指出的是,前述时间划分并不绝对,可以适度提前。如预算部门实际上可以有7个月编制时间,编制部门也可能有3、4个月审核、汇总时间,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工作机构也可以提前与行政部门进行沟通。

(二)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行政系统和立法系统权力制衡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编制、审批、执行、管理、监督体制

世界各国预算的决策机制,因各自的政治架构、法制传统、演进不同而各不相同,并无完全统一的模式。但总的发展趋势是构建以行政系统为主导、在立法与行政之间存在某种程度制衡的决策架构,而在行政、立法各自系统的内部也存在日益集权的趋势。这种集权,在行政系统突出表现为预算编制决策权越来越集中于政府首脑、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其直属的庞大而又专业的预算编制部门的手中,尤其是政府首脑的手中;而在立法系统,则表现为预算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某一机构,如集中于下院,尤其集中于下院中诸多具有预算参与权的委员会中的某一个专门委员会(通常是预算委员会)。这些预算决策者依职权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各自开展相应的决策工作,并在国家(或选区)最高施政方针的约束下进行具体的预算谈判和协调[8].这种以行政为主导、集权与制衡并存但以集权为主的预算编制模式的形成,是由预算决策的行政效率性、时效性、政策性、技术性、环境调适性以及对日益膨胀的公共支出规模的控制性要求所决定的,是同行政系统的首长负责制与立法系统的多数议决制的性质相吻合的。这种趋势是我们修改预算法、界定中国各预算主体职权时必须充分注意的问题。

而就中国现实情况而论,预算决策的基本情况是:立法机构基本上无权、行政系统内高度集权、审计机关审计未能形成制度[9]、预算决策过程和结果高度封闭。对此作以下分析和建议:

1.立法机构方面。立法机构基本无权的状况,除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的局限性、权力机关预算职权和程序规定不明的原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专门委员会及真正专业的预算审查人员。因为,立法权力资源本身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设定程序、加强自己的预算职权的[10];在预算出了问题时尤其如此。笔者冒昧地认为,立法机关之所以在预算问题上较少进行监控,某种程度上归因于自身欠缺监控的专业能力和实力。当然,这个问题并不能归咎于权力机构本身,这里首先有一个整个社会的观念认同问题,即对国家政治架构的认识问题。

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笔者认为中国的预算立法监督权应集中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有一定民主监督权),尤其是应集中于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具体的职权划分是:年度预算由人民代表大会作形式审查、通过;人大常委会事先就年度预算作实质性的“三读”审查并形成审查决议,享有修订建议权、部门(或项目)预算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预算调整行使审查、批准权或否决权;人大常委会对决算、有关预算决算的审计报告行使审查、批准权;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根据特别情况可形成决议,要求对重大项目预算或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情况,指令国家审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政府应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召开3个月以前将政府预算草案及审计报告提交人大常委会进行审查。

人大常委会的审查主要依靠其专门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进行。预算工作委员会在人大常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同时对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为真正能够使预算工作委员会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应大力加强其预算决算审查室的队伍建设,增强其预算审查、政策分析的能力。要较大规模地扩编、实行专业审查师制度、加强预算政策效果审查。预算工作委员会在审查预算工作中应与预算部门、预算编制部门沟通、协调,对特定项目审查时可组织政策协调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必要时允许其聘请社会审计力量实行审计,并依法保障这些工作所需经费来源。

2.行政系统方面。行政系统是预算编制、执行的主角,也是修订预算法界定预算主体职权的重点、难点。笔者认为,我国行政系统预算决策机制的构建应贯彻较高程度的集权与一定程度的分权相结合的精神,以保障预算决策高效运转、按时完成。

我国现行行政预算权是高度集权的,但这种集权在政府层面不是集中在政府首脑,而是集中于财政部;在预算部门、预算单位方面,不是集中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手中而是集中于财务部门。这种集中是有的,它使得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有施政的责任,却没有施政所必须的自主的财政权,事权与财权脱节,政府首脑、部门负责人的实际财权被架空,从而造成财政权的失控。而在部门预算的情况下,这将不利于加强对日益膨胀的财政支出压力的实际控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成立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直接对行政首长负责。在国务院成立正部级的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在各预算部门亦成立编制办公室(但不一定非得司局级),在总理、部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国务院行政管理与预算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应包括三个方面:(1)中央各部门、各单位行政编制、人员定额、工资标准的管理;(2)公共行政政策与绩效评估;(3)预算、决算的审核、协调、汇总、编制。该办公室应实行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预算师、预算分析师)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可考虑从财政部现有人员中和向公开招聘专门人才加以解决。

为了更好地做好财经规划和预算工作的组织协调,真正将有关财政权集中于政府首脑手中。笔者建议成立国务院财经规划和审核委员会,为跨部委的决策协调机构,其日常工作由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负责。委员会主席由国务院总理亲自担任,成员包括行政管理与预算编制办公室主任、财政部部长、税务总局局长、海关总署署长、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部部长以及2、3位财经、专家组成。其职责是规划中长期总体财经政策、确定年度财政预算整体方针和方案,审查各预算部门预算、在特别情况下协调部门预算编制工作。

我国财政部门高度集中的财政职权是由我国建国初期巩固政权、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及其后计划等国情决定的必然产物,是和过去相对单一的财政政策目标、较小的财政经济总量和国家对经济的强力控制的国情相适应的。但在现今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带来的公共支出政策的多元性要求、由于财政经济总量的急遽扩大、同时也由于部门预算、绩效预算等的推行,这种由一个部门总管财政、代编预算并负责执行的管理体制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其结果是既不利于集中精力编制好预算,又不利于集中精力执行好预算,不利于预算的化、规范化管理,也缺少行政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财力浪费、财政失控现象比较严重。而设立新机构剥离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权以后,可以使财政部门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财政收入入库组织工作、财政资金的出库审核、拨付工作以及财政资金使用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政府支出集中采购工作,进而提高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运营效率和效益。

3.审计监督方面。近些年来,我国的审计机构在财政预算审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修订《预算法》(也包括修订《审计法》)时,应当很好地吸取审计工作当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做好《预算法》和《审计法》之间的配合、衔接工作,在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各环节中赋予审计机构以更大的职权、更多的程序参与机会。因为,财政预算工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技术性,一般群众监督很难发挥作用,预算法的修订应保障审计卫士能够行权并有制度保障。

(三)提高透明度,实行预算结果公开和预算过程的适度开放,加强人民群众对预算的监督

要真正体现民主理财的要求,在修订预算法中应规定:除涉及国防机密、国家秘密者外,所有经过批准的预算文件、决算文件、预算调整文件及其审计结果的有关基本信息,都应通过媒体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开;国务院预算编制、审核部门,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机构为履行职责,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论证会、听证会;建立人民群众就重大预算项目决策失误提起公益诉讼的制度。

四、关于预算调整

在正常情况下,预算执行机关严格按照经过较长时间精心编制并经立法机关依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文件执行预算,这既为维护预算立法权威、维护预算法纪所必须,也是政府施政取信于民的重要方面。但是,国家预算决不是静态的纸面,而是一个动态的调适过程。由于预算从编制到执行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在预算执行中,执行预算文件时面对的实然环境和制定它时判断预期的环境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此时如果再拘泥于预算文件的规定执行预算,反而对于人民的福利不利。这时就应赋予预算的执行以一定的弹性,此即预算调整。但对这些调整还是应该明确规定非常严格的条件,采取相对(年度预算程序)简化但却是必要的程序加以控制,以免其为执行机关滥用。因此,预算调整实质上要解决的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何在维护预算文件和立法机关的权威的同时而又赋予执行机关以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因应变化了的环境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进而更好地谋求人民的福利。

我国现行预算法对预算调整定有专章(第七章),但其规定存在较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预算调整定义不准、允许进行预算调整的“特殊情况”不明、预算调整的程序未能区别特殊情况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对待。

按我国现行预算法第53条的规定:预算调整是指经权力机关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使原批准的收支平衡的预算的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使原批准的预算中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的部分变更。这一定义是不准确、甚至可以说是带有重大缺陷的。《汉语词典》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 “改变原有的情况,使适应客观环境和要求”[11]即为调整。据此严格推论,改变已经经过批准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任何情况即为预算调整。而现行预算调整定义之误在于它未能全面反映预算调整的所有情况,使国家预算监督尤其是立法机关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大打了折扣。深究现行预算调整定义,其之误在于它是建立在“以收定支”为基础的收支平衡理论之上的预算调整,它控制的仅是因单独增加支出、或因单独减少收入而增加赤字[12]的情况,是控制赤字的工具,而赤字是需要弥补的。因此,其所定义的预算调整实际上是不周延的预算调整,它仅只是预算追加(弥补)。更进一步地,它还未能涵盖同时增加支出亦相应增加收入,或者同时减少收入亦相应减少支出而仍然保持收支平衡的情况;也未能涵盖单独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或者同时减少支出、增加收入而产生的盈余情况(即总收入额超过总支出额)。而这些未能涵盖的情况在理论上与原有的经批准的收支平衡表中的预算数相比,显然是有改变的。可它们均未包括在预算调整的定义范围之内。由此而产生的实践之害是,这些情形是允许行政执行机关在无任何规则、程序监督的情况下完全不受限制而可以自由实施的。应当引起我们关切的是:在行政机关拥有行政立法资源、执行资源的情况下,增加支出隐含着乱立项、乱花钱的危险;增加收入隐含着乱收费、收过头税、提高税率、甚至开征新税的危险;减少收入隐含着乱开减免税口子、应收不收的危险;减少支出隐含着支出项目立项不合理、或者依预算应给老百姓的福利没有兑现的危险;同时增加支出亦相应增加收入、同时减少收入亦相应减少支出、同时减少支出而又增加收入都意味着相应的经济资源(福利)在不同项目、不同利益群体身上没有依原来预算的分配格局而发生了转移。由此势必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腐败、权力滥用、不负责任和利益分配的扭曲等。因此,我们不仅要注意到预算执行中的财政赤字之害,还要注意到某些未受到监管的平衡下的扭曲之弊,尤其应注意到预算盈余的虚假形势下可能存在的加重负担、失信于民之害。由是以观,表面上的预算调整定义问题,实际是现实生活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并考虑到给行政执行机关以一定的裁量权,使某些细小的改变不必受预算调整程序的约束,笔者将预算调整定义为:经批准的本级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特殊情况的需要而单独改变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或同时改变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的幅度达到一定百分比(如3%或2%)以上的部分变更[13].即在比例数以下者,可不经调整程序而由行政机关调剂处理;在比例数以上者,则区别情形,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依相应程序进行预算调整:

1.一般性特殊情况的预算调整。凡新增项目或新增项目费用达原项目费用一定比例以上、取消重大(或特定)项目或减少该等项目费用达原项目费用一定比例以上[14]、将取消项目费用用于其他项目支出、或为弥补财政短收而谋划新增增收措施等,应由项目预算单位报主管预算部门,经其审核后转送预算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做出处理,经政府审核后在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日一个月前报送,经其审批通过后才可执行。

2.突发性特殊情况的预算调整。如因国防紧急设施或战争、经济上的重大变故、重大突发灾害(如地震、非典、洪水)等,主管预算部门可以商财政部门经政府批准后先行支付部分经费,然后编制预算,经政府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3.一般性项目取消或项目结余的报备。一般性项目被取消或一般性项目经费结余达原项目经费一定比例以上的,由项目预算单位报主管预算部门,转送预算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做出处理,经政府批准后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五、关于预算法律责任

时下要求在修订预算法中“严定预算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呼声很高(笔者似乎感到财经界尤甚),作为法律人理应对此呼应。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考察却表明:我国修订预算法对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条款应作一定规定但不宜太多。因为从理论上分析,国家预算的决策者和资金来源者是分离的,是受托人替他人作决策,是处分他人财产的行为,是一种义务和责任,因而具有可归责性、可受惩罚性[15];但另一方面,预算决策尤其是预算编制决策(含审议通过)是集体决策,且预算过程中具有多元的利益主体及偏好、高度开放的外部环境压力和多制约性,形成预算的诸多因素处于预算决策者自身控制之外,因而使预算违法行为又具有难归责性、难受惩罚性[16].尤其是在预算职权界定不清、程序规定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就更是这样。而从预算实践考察,预算违法行为多发生于预算执行中,而执行中的违法行为在我国的《法》、《审计法》、《国库管理条例》甚至《刑法》中都有相关规定[17],现行的主要问题不是预算法有没有规定的问题,而是执行不力问题、是执法理念问题。否则,纵令增加许多法律责任条款,也只能是形同具文。

我国现行预算法第十章有3条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预算法的规定相比并不显少,因为许多国家的预算法根本就没有或甚少法律责任规定。笔者认为,减少预算决策失误和违法行为的关键,主要不在于法律责任条款规定的多少,不在于“秋后算账”,而在于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18]、在于预算过程中预算主体权力制衡机制的确立、预算程序的完善以及人民群众预算过程的适度参与和预算文件的公开、在于预算过程的全过程控制。笔者较为具体的法律责任建议有两点,一是完善预算法现有3条规定与相关法律的配合与衔接;二是在明确预算职权与程序的前提下,对那些绕开预算过程进行重大投资决策造成巨大损失的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责任人,由立法机构或人民(以公益诉讼)要求其引咎辞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于1994年3月22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原由国务院于1991年10月21日的《国家预算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2] 如近些年来进行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费税改革与省、县统筹制度等的试点和改革就是这方面的反映。

[3] 即在本届内审议的法律草案。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修订后的《预算法》草案将于2005年年底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有望在2006年3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4]具体内容请参见1995年11月22日国务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24条、25条、27条。

[5] 绝大多数OECD国家的预算编制周期为10到12个月,而美国为18个月。资料来源可参见经济合作与组织编著、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译:《比较预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6] 此为笔者建议设立的一个机构,下文将有专门讨论。

[7] 此一季度可以说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预算季”。考虑到国家预算对政府公共行政的极端重要性和对国家预算的立法控制的必要性,笔者认为现行全国人大常委会两月一次的固定会议制度在“预算季”应根据预算审议实际情况的需要作特别规定和调整。

[8] 这种最高施政方针在多党国家中,主要是各政党谈判达成的政治协议中诸多关于财政预算政策方面的协议条款。在我国,笔者以为应是共产党的政策纲领。

[9] 在立法监督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方面,在审计监督的实践方面近些年来正在逐步加强,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这些成果需要从完善法律制度(包括修订《预算法》、《审计法》等)的高度加以立法保障。

[10] 如1999年12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以后,全国各地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权力机关参照“决定”相继制定了加强地方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规定或条例。国务院对“决定”非常重视,2000年12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通知”,这实际上就增强了权力机关的预算权力,也是一种相对动态的权力制衡调适。它是非常符合预算立法控制监督的的。

[11] 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修订第3版(增补本),第1252页。

[12] “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者“举借债务的数额增加”即赤字,。

[13] 关于预算调整的定义,笔者得益于中央财经大学马海涛教授文章的启示,在此深致谢意。参见马海涛:《修正的“地方软肋”》,载于《法人》杂志2004年第5期,第36页~38页。

[14] 如2000年12月6日国务院的“关于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的通知”(国发[2000]39号)就对特别项目支出的调减作出了以下规定:“中央预算安排的农业、、科技、社会保障等预算资金如有调减,有关部门要列明调减的原因、项目、数额,经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核,确需调减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

[15] 这是公共预算和“私人”预算的不同之处之一。“私人”预算是对自己收支的预算,是处分自身资财的行为,是权利,是风险而不是法律责任。此即法律的规则——权利与风险相伴,责任与义务共存。

[16] 因为从法律原理上讲,一个人只能也只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果要求其对意志行为以外的因素产生的后果负责,而其又无故意或特别重大的过失,则显然是加重和强化了法律责任。另外,在集体决策中,这种故意或过失也很难量化到单个的个人以决定其责任。因此,除非要求集体总辞职,或要求个别过错非常明显的负有重大个人责任的人辞职,否则,责任追究是难于落实的。况且,集体总辞职在国外可行,在中国却不可行。

[17] 从实质意义讲,这些法律、法规都是广义预算法。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2

关键词:公司治理;全面预算;管理审计

关于全面预算,传统管理会计将其表述为“企业总体计划的数量说明”,它的原理是“将企业的年度经营(战略)目标,分解并下达到所属各部门,以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管理手段,以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李天明,1987)。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适度的分权和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价值稳步增长的目标(谷静、苏万贵,2008)。但是,目标的实现总是有风险的。无论是传统的目标,还是现代管理的目标,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内部控制和组织文化的差别、人员素质以及管理基础等一系列技术因素,都会成为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主体及关系

从国内一些企业的情况看,编制全面预算的主体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业务部门(包括分公司,下称部门)和财务部门;第二种是部门和董事会(或其他权利机构,下称董事会)。本文认为,全面预算作为管理活动有两项职能:决策和控制。决策是指组织目标和部门目标的制定;控制是通过预算的编制和考核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决策的视角看,全面预算的决定者应该能够代表公司(组织)的利益和意志,因此非股东会莫属;而编制的预算是需要被执行的,所以应该被预算的执行者——部门所接受,或者符合部门的利益和需要。从控制的角度看,全面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较充分地掌握公司(组织)经营业务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说董事会具有这样的条件;同样,部门也是控制的参与者并更加具体地掌握信息。根据以上的分析,全面预算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层次:股东会、董事会和部门。

具体地说,董事会制定预算,应该包括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等作业,因此,一般设置董事会下属的专门机构——预算委员会来承担这些作业。预算委员会是预算工作的组织机构(cca2101:2005标准第2.8.7条)。预算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审查部门预算草案,分解预算目标,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分歧,编制和预算,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报告,提出避免或减少浪费和改进效率的建议和措施。预算委员会还负责审批预算期内对预算的重大调整。预算委员会是组织预算的工作机构。其成员一般由董事长任命,他们通常是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和总会计师等,也可吸收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参加。预算过程中内部单位的参与程度应该有一定的控制,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应该有一定比例的外部或独立董事参与。

中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38条规定了公司股东会的职责,其中第5款是“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第47条规定了公司董事会的职责,其中第4款是“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本文认为,《公司法》的制定本身体现了现代公司治理的要求,所以,全面预算的三个主体的关系应该是:董事会制定预算,股东会审议批准预算,部门执行预算。虽然《公司法》规定的是财务预算,但全面预算的层次和范围都高于财务预算,更加应该执行公司治理的要求。

(二)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

预算的编制流程有三类:第一类是自上而下,由预算委员会根据组织目标编制,下达各部门执行。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保证组织(公司)目标的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各部门预算目标的实现。一般适用于存在来源于外部的、强制性的目标,如监管部门的要求、国际标准的认证等。第二类是自下而上,由各部门制定部门目标,上报预算委员会汇总成总目标。这种方法不能体现公司(股东)的意志和市场机会,虽然易实现,但失去了全面预算的意义。第三类是上下博弈,以上为主,这种方法是在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充分兼顾和协调各部门的条件、潜力和利益。目前,国内外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大部分都采用这种方法。具体来说,第三种方法的流程是:(1)由公司预算委员会根据公司总目标的要求,分解提出关键性指标,如营业收入、生产成本、目标利润等,但不必确定具体数值;(2)将这些指标交由各职能部门充分讨论,直至形成一致意见,委员会需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3)预算委员会据此确定预算总量指标,并初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4)各职能部门根据分解的预算指标分别制定本部门的预算,并报预算委员会;(5)预算委员会对部门预算进行审核和协调,据以编制全面预算方案,报股东大会进行审议和批准;(6)股东会审议批准后(或责令修改后),由预算委员会下达各部门执行。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全面预算编制审计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年通过的内部审计定义中指出,“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可见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可是内部审计究竟如何在公司治理完善中发挥作用?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理论和实务中都尚未完全解决。公司治理要解决的有两类问题:一是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如美国),解决股东利益和管理层利益的关系;二是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情况(如中国),解决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的关系。根据以上的认识,内部审计在公司全面预算编制的审计中,应该关注以下的问题:

(一)预算委员会的人员组成

预算委员会是董事会的专门工作机构,应该具备以下的职责特征:(1)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应该代表公司全体股东的利益,协调股东利益与各部门利益的关系,所以应该控制管理岗位内部人员和员工代表的比例,保持一定的非管理职务的,且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外部人员参与。(2)从预算编制的技术视角,应该掌握与公司战略目标决策及实现途径有关的信息,因此应该吸收营销、财务、技术等部门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参与。(3)在审计中,也应该关注预算委员会的成员,尤其是外部人员的工作状态,例如提供的信息和意见及被采纳的情况等。

(二)预算编制基础信息的沟通

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事实上是一个信息采集、分析和沟通的过程,内部控制要素之一的“信息与沟通”,成为所编制预算的重要质量控制点,决定着预算是否体现公司(股东)的利益和意志,是否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是否体现本组织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或优势,是否与本组织的各种资源状况相衔接,这些资源包括生产能力、营销网络、人力资源以及品牌和商誉等,最后也决定着预算分解到各部门后能否得以实现,即预算执行的效果。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检查预算编制中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对市场信息、行业信息、政策变化、股东意志、资源信息和部门信息等是否遗漏,信息来源渠道是否可靠,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是否畅通等进行测试和评价。

(三)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

现行预算一般以年度为基础进行编制,易于理解及用于业绩评价,但历年制并没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因为组织的经营活动并不是以年度为周期,企业活动或成果在年度与年度之间并不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以战略目标为基础编制长期战略预算优点明显,因为战略管理是现代科学管理的发展趋势。将战略预算分解为具体指标,不仅在观念上为组织经营活动提供指导,更从具体指标上防止组织行为的偏向,以防止短视行为对战略目标的影响。还有一种选择是以周期(包括企业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为预算编制基础。因为周期是对组织环境和行为的规律性描述,是对预算期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的概括性的分类。周期制将使预算编制时首先明确组织所处的周期阶段,根据周期性规律,对未来状况进行预测,使预算更加符合实际。同时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就是实行周期战略,即以周期为基础确立企业的阶段发展战略,这就更加要求企业采用周期制来编制预算。内部审计可以评价全面预算编制基础选择的适当性,应该注意的是以上三种编制基础并不是互坼的,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一般来说,以年度为业务经营周期(如学校、农业)可用年度编制基础,实施战略规划的组织可以补充战略编制基础,新建立的组织或以某经营项目为核心的预算,则可以补充周期编制基础。

(四)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前文中已经说明“上下博弈”式的预算编制流程所包括的若干环节,也说明了预算编制主体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公司治理的要求。根据以上的论述,内部审计对编制流程的审查中应该重点关注两个环节:(1)组织目标的指标分解。全面预算事实上就是一套相互衔接的指标链,审计要关注的是其中的关键指标(kpi),例如利润、销售、生产、成本、现金、资本支出等预算指标的衔接程度。预算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一套体系,对于简单的成本中心或利润中心可以建立单一指标,如成本额、费用额或产量、毛利率等;对于投资中心,由于其经营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和股东权益最大化,单一的预算指标显然过于片面,应建立财务和经营指标相配套的指标体系,以评价经营者多方面的业绩水平。系列指标体系可由基本指标、辅助指标、修正指标和否决指标构成,具体指标的选用应根据所处行业特点确定。(2)公司治理原则和《公司法》的贯彻。前文中所列举的编制流程六个环节可以简化、合并,但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应该遵守的,主要就是“董事会制定,股东会批准,管理层执行”的原则。现行中国的不少组织预算都是由董事会批准、总经理批准,甚至财务部门批准,内部审计应该按照《公司法》和公司治理的要求提出纠正的建议,为公司治理的完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吕炳林.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难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会计,2007,(21):59-60.

[2]谷静,苏万贵.应用excel构建企业全面预算体系[j].会计师,2008,(5):22-25.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3

土建预算员需要熟悉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相关规定、具备独立完成单位土建预算编制与审核的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11、熟悉施工图纸、设计施工方案、施工变更、施工文件及施工合同、相关法规法令,负责编写或审查土建预结算工作,结算资料须条理清楚,内容明确;

2、熟悉江苏省计价表,熟悉现行计价法律法规等。

3、负责工程预结算的编制及对项目进度付款的审核工作,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现场变更签证的现场计量工作包括对签证变更是否必要提出合理化建议。

4、配合公司做好项目计划成本的编制工作,并根据施工方案及现场实际发

生情况等相关内容提出合理化建议。

5、认真阅读施工图纸,及时发现相关问题,参与图纸会审。

6、熟悉施工现场工艺,编制招标工程量清单、招标控制价,做好造价比对分析,为公司定标提供造价依据;

7、要求熟练使用广联达图形及钢筋算量软件,掌握电算化技能,熟悉未来计价软件。

8、配合领导及其他部门的工作,及时为其提供有关的资料。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21.配合项目经理做好单位工程成本核算,现场勘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相关方案并编制预算书,定期到工程项目部,做好工程用料、人工费的分析,结合工程项目开展定额分析活动,核定各种资源消耗情况,对工程预算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公司领导;

2.熟悉施工图纸,熟悉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合同和协议书,配合项?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北嘀剖┕ば蜗蟆⒔燃苹瓷燃苹龊妹扛錾锥蔚氖┕ぴに悖笆毕蚬玖斓挤从彻こ叹迷诵星榭?

3.参与在建项目的预算和竣工后的决算工作。

4.参与各类合同的洽谈,掌握市场价格信息,对工程造价作出评价分析;

5.参与投标文件、标书编制和合同评审,收集各工程项目的造价资料,参与工程建设、工程预算谈判及工程验收工作;

6.做好工程项目造价文件汇总和存档工作,对已竣工决算完成的工程项目进行经济指标分析;

7.建好公司预结算及进度报表台帐,填报有关报表;

8.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31、协助合同预算部经理做好土建工程的预算工作。

2、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掌握建筑识图基本功,对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图纸及精装修施工图纸,都能够看透看懂,

掌握工程预算定额费用定额及有关政策规定,为正确编制和审核预算奠定基础。

3、熟练掌握广联达钢筋抽样软件、图形算量软件及计价软件的使用。

并能用软件独立完成投标报价、签证预算及结算工作。

4、参与土建工程招投标工作,编制或审查标底。

审查投标书中的土建工程预算或报价,并提出审核意见供领导决策参考

5、参与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工作,提出问题,根据其记录及时进行预算调整。

6、配合公司做好项目计划成本编制工作,并在过程控制中对比计划成本跟实际成本的偏差,为公司商务部提供依据。

7、依据土建工程施工图纸及相关施工方案,编制、审核土建施工图预算,为确定合同价款提供依据。

8、审核土建工程设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的必要性,依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出工程量增加或减少的认定,测算其造价,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9、掌握土建工程的施工进度,依据合同约定计算完成工程量产值,审核合同履约进度款额。

10、收集并存档土建工程设计变更、洽商、现场签证及材料价格文件。

11、参与工程竣工验收,审查土建工程有无未按图纸施工项目,为决算编制提供依据。

12、土建工程验收合格后,按合同约定,依据变更及材料价格调整文件编制工程决算。

审核施工单位报决算文件,提出审查意见。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与分包及甲方的结算工作。

13、熟悉索赔流程,能够根据工程进展及相关事宜,及时办理索赔手续及完善相关资料。

14、负责预算、结算资料的整理存档。

15、针对不同类型工程,整理工程造价的经济分析,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数据。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41:负责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

2:收集整理施工过程中所有技术变更,洽谈记录,会议纪要等资料并归档;

3:负责备案资料的填写,会签,整理,报送,归档;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51、熟悉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图纸,掌握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政策规定,能够正确编制和审核预算;

2、负责根据工程图纸计算工程量,编制工程量清单,组织完成公司内部工程项目的前期预算;

3、负责工程项目的竣工决算工作;

4、负责对设计估算、施工图预算、工程计量进行审核把关,顺利通过工程项目的评审。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61、负责编制工程的施工图预、结算及工料分析,编审工程分包、劳务层的结算;

2、编制每月的工程进度预算及材料调差(根据材料员提供市场价格)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3、审核分包、劳务层的工程进度预算(技术员认可的工程量);

4、协助财务进行成本核算;

5、根据现场签证及变更及时调整预算。

6、在工程投标阶段,及时、准确做出预算,提供报价依据;

7、掌握准确的市场价格和预算价格,及时调整预、结算;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71、在部门经理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施工项目的工程预(结)算工作,及时办理和完成预(结)算工作;

2、参与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及预(结)算审查会议,依据有关文件规定配合解决预(结)算中的问题;

3、认真贯彻公司施工图预(结)算工作管理办法;

4、认真做好预(结)算会审纪要,对预(结)算中的定额换算、取费标准、材料价差进行复核,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做到预(结)算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负责。

5、对施工过程中因设计变更产生的工程量(预算未包括和未包干的)要及时准确的掌握,为工程提供结算调整资料。

6、对在预(结)算中,发现的有关施工图纸的问题,应及时向技术负责人反映。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4

关键词:优化工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

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专业化、知识化、政策化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其相关工作者有一定预算和结算的专业化知识,对建筑的施工、材料、设备以及投资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很好的结合,这是建筑行业中综合性的多学科的工作。如何优化工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把建筑行业的质量进行提高,从根本上有效的解决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保证建筑质量在预算编制上是准确和真实的。

1清楚设计的意图,熟悉设计的规范

当预算者拿到一套建筑设计图纸时,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阅图,明白设计者的设计要求和其工程的一系列建筑要求,比如其建筑规模、建筑结构,还有其建筑设防和抗震。在阅图时还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要主动和设计者进行沟通交流,确保图纸真正建设的目的。近些年来,钢结构的大量引进,预算者对其方面的专业知识缺乏,这就造成了预算工作量的加大。对此就要求预算者必须熟悉其建筑相关知识,准确的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在建筑工程中进行合理的用料和用量,准确的进行预算工作。

2明确施工方案的设计管理

明确建筑施工组织的设计,对建筑施工方案进行合理的选择,这对于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建筑施工方案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预算编制。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土石方的开挖到底采用机械还是人工,是否要进行二次搬运和场地的清理等一系列工作,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建筑工程预算进行编制的。所以说,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3采用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

在进行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时候,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不同地区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人员与其审核人员的区域性不同,从而编制出不一样的结果。技术在今天时代的发展,定额和清单也是需要进行更新的,让日常的人工、材料、机械应用到定额和清单中,这样能减少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中的弊端,定额和清单要日新月异,不能让预算者停留在好多年前的旧版本上,一定要采取合理的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不能在定额规则和清单规则上发生问题。这就要求预算者有长期的预算编制和建筑施工经验,参照有关的建筑规则,借鉴以前发生的类似问题,对自己手中的内容进行补充。

4注重不必要的因素

建筑工程在确定建筑的时候,就会对工期的要求比较高,而对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预算编制的时间又比较紧,这就让预算者进行预算编制的赶工。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预算者发现的问题不能进行解决,这些都是比较让预算者头疼的。如果有一些比较明确的问题,预算者可以根据技术规范进行解决,如果有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预算者对其提出假定条件的编制,一定要对其进行附加说明,让这些问题在工程的决算中一次性解决。减少在建筑工程后期工程决算中依旧存在着没有解决完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建筑工程施工的进度,让建筑工程的工期拖延。

5进行自我的检验

有时候因为预算者的不注意,把其中的一个工程预算的小数点的位置点错,就这给建筑工程预算造成了差错,这在预算时是不占少数的。这就要求预算者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时候对工程预算进行自我的审核,让这些不必要的问题避免和减少。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要求预算者对其自我审核的主要内容是:工程量是否有遗漏,计算是否正确,采用的定额和清单是否合理,单价的换算是否正确,其工程造价的准确性是否符合要求等等一些问题。预算者为了放在其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进行遗漏,这就采用先结构后建筑、先地上后基础的方法进行审核,在没有遗漏的基础上,再进行预算工程量的审核。对于复杂的工程量预算,可以采用指标对照法来进行审核。其对照的主要指标有:经济指标、人工指标、材料指标和工程量指标等。如果按照建筑形式将其进行划分,可分为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其形式的结构方式。在全部的预算工程量中不可能全部都存在着问题,就要对指标影响大的进行审查,比较快的把其存在的问题找到,井对其进行更改,减少工作量的审核工程,让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更快的完成。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预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让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更加的合理和准确,这就要求预算者对其预算工作进行合理进行,编制出符合建筑设计的预算,本文通过提高建筑工程预算编制的工作剖析,让预算者在建筑工程预算编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并让以后的预算者更好的提高预算工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参考文献

[1]郑方玉.试论如何优化工业建筑工程预算编制[J].建材与装饰,2014(18):231~232.

[2]盛晓伟,镡铁春.建筑工程概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价值工程,2011,30(19):74.

[3]董国平.建筑工程预算系统优化升级技术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0.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5

预算是对公路工程项目做出的全面规划,当出现预算之外的事项时,应按照正规程序调整预算。无论调整前的预算还是调整后的预算,都应该严格执行,树立“预算即法”的执行意识。然而,当前公路工程项目预算实际执行情况多与预算脱钩,存在较严重的预算执行“两层皮”的现象。严格执行预算的前提是需要有科学、合理、精确、细致的预算。然而,由于预算编制的前期工作不足、各职能部门预算编制意识差、重视程度低等原因,造成预算编制不够精准,缺乏准确的标准和依据,导致预算编制出来后可执行性差,预算执行脱钩严重。此外,实际业务执行的复杂性也是造成预算与执行脱钩的重要原因,例如材料采购时由于市场短缺造成的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导致采购预算超标等。

二、加强公路工程预算管理的策略

1.充分论证,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

预算基础项目库是做好年度预算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做好预算项目的论证工作,建立预算基础项目库,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及市场需求选择预算年度保障的内容,使预算工作规范化管理。充分论证,分轻重缓急建立预算项目基础库。预算基础项目库是由各个预算基础内容组成的,预算基础内容的科学合理与否决定了预算项目基础库的科学性。因此,需要对预算基础项目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预算项目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排序,在企业保障能力有限的情形下,规范选择优先保障的项目,确保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综合协调各部门预算编制

对于企业而言,尤其是制造性企业,市场供需是决定企业预算的重要方面,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资金等预算都需要以市场为主导进行协调安排,市场需求决定了生产预算,生产预算决定了仓储预算、采购预算、资金预算等等。企业要加强预算管理,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销定产,协调各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

3.预算即法,严格预算的执行落实

做好预算管理,必须牢固树立预算即法的理念,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监督预算的执行。事前严格按预算审批事项。凡是预算当中没有的项目,不予拨款,不予审批;凡是超预算的金额,除专项审批外,一律予以核减;凡预算内的项目,一律严格执行,杜绝消极执行的情况。事中杜绝变相执行。预算执行“两层皮”的关键环节在于事中的执行。由于市场客观环境的多变以及业务经手人的主观意愿的控制,使业务执行容易发生背离预算。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严格控制业务经手人随意变更预算执行业务的情况发生,维护预算的权威性。事后财务报销监督。事后财务报销审核监督是保障严格执行预算的关键环节。由于业务经手人执行任务时往往存在“将在外军令有可不受”的思想,把完成任务放在第一位,忽略了预算的执行标准。事后财务的报销审核可以有效的抑制这一现象的发生,没有执行预算的无预算项目、超预算项目一律不予报销结算,扭转“钱花了再说”的不正风气。

三、结语

如何做好公路工程的预算管理,关键在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即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以及预算的总结提高,需要建立预算即法、严格执行预算的企业文化,重视预算管理,上下一心、各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6

土建预算员需要熟悉市场价格,独立完成维修项目或变更项目价格审核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11、工程项目开工前必须熟悉图纸、熟悉现场,对工程合同和协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2、编制预算前必须获取技术部门的施工方案等资料,便于正确编制预算;

3、参与各类合同的洽谈,掌握资料作出单价分析,供部门经理参考;

4、及时掌握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的变化,如人工费、材料费等费用的调整,及时分析提供调整后的数据;

5、正确及时编制好施工图(施工)预算,正确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做好工料分析,并及时做好预算主要实物量对比工作;

6、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收集技术变更和签证单,并依次进行登记编号,及时做好增减帐,作为工程决算的依据;

7、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各类经济预测工作,提供有关测算资料;

8、正确及时编制竣工决算,随时掌握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做到心中有数;

9、经常性地结合实际开展定额分析活动,对各种资源消耗超过定额取定标准的,及时向部门经理汇报。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21、主导总包合同的谈判,组织收集拟建项目所在的的市场价格及预算定额水平等信息,且具备过硬的谈判能力。

2、协同公司招采、工程、财务等部门主导编制企业及项目成本管理办法,以及项目成本控制体系,并落实实施。

3、组织拟建项目的目标成本测算、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以及成本考核的工作。

4、主导项目工程预算、监督过程签证、竣工结算以及辅助催收等工作。

5、在企业决策中提出专业化建议。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31、能够熟悉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有关工程造价的管理规定,精通本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程图纸,掌握工程预算定额及有关政策的规定;

2、负责审查施工图纸,参加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依据其记录进行预算调整;

3、协助领导做好工程项目的立项申报,组织招投标,开工前的报批及竣工后的验收工作;

4、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进行竣工工程的决算工作;

5、全面掌握施工合同条款,深入现场了解施工情况,为决算复核工作打好基础;

6、完成工程造价的经济分析,及时完成工程决算资料的归档;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41、编制各工程的材料总计划,

包括材料的规格、型号、材质。在材料总计划中,主材应按部位编制,耗材按工程编制。

2、负责编制工程的施工图预、结算及工料分析,编审工程分包、劳务层的结算。

3、编制每月工程进度预算及材料调差(根据材料员提供市场价格或财务提供实际价格)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4、审核分包、劳务层的工程进度预算(技术员认可工程量)。

5、协助财务进行成本核算。

6、根据现场设计变更和签证及时调整预算。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51、负责目标成本编制,跟进目标成本与项目实际成本差距并分析原因;

2、招标及合同管理,参与工程投标资料、文件的审查和评标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3、项目预结算及进度款的跟进与审核;

4、编制项目估算,审核工程概算/预算及标底,处理工程变更及签证费用,办理项目结算;

5、全面负责项目台帐、资料的整理完善及更新;

6、完成项目工程支付款的审核、工程招投标文件/合同条款的编制与审核;

7、协助领导做好各类经济预测工作,提供有关测算资料。

8、上级领导安排的临时性工作及其他部门工作的配合。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61.项目工程前期分析,进行日常成本测算,提供设计变更成本建议;

2.负责对设计估算、施工图预算、招标文件编制、工程量计算进行审核;

3.组织内部招标实施,配合外部招标;

4.合同文件的起草与管理,跟踪分析合同执行情况,审核相关条款;

5.工程款支付审核,结算管理,概预算与决算报告;

6.参与各项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分部工程验收。

土建预算员工作职责71、编制招标文件、施工合同、招标答疑、预算标底、评标报告等工作;

2、编制工程预(结)算,计算工程量及套用定额,工料分析,预算主要实物量对比工作;

3、负责专业工程进度款审核;

4、审核维修项目价格;

5、审核在建工程的变更工程量的造价,进行变更造价预算和变更方案经济对比工作。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7

关键词:铁路工程;概预算编制;个别概算

广义的工程造价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需固定资产投资费用的总和,包括工程建设所含四部分内容的费用。狭义的工程造价是指建筑市场上承发包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工程计价是伴随着工程建设的进程而不断进行的。对于同一个工程,为了达到造价控制的目的,在工程建设的不同时期都要进行计价。建筑工程包含的内容很多,为了进行计价,首先需要将工程分解到计价的最小单元即分项工程,通过计算分项工程的价格汇总得到分部工程价格,分部工程价格汇总得到单位工程价格,单位工程价格汇总得到单项工程价格。

一、铁路工程项目建设及预算类型

铁路工程建设程序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建设准备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按照我国的设计、概预算文件的编制和管理方法,并结合建设工程概预算编制的顺序做如下分类:

(一)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是指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估算出的价格称为估算造价。投资估算是决策、筹资和控制造价的主要依据。项目建议书一经批准,即可着手进行可行性研究工作。可行性研究是对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批准,建设项目才算正式“立项”。

(二)设计概算

设计工作阶段是对拟建工程的实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进行全面、详尽的安排,是基本建设计划的具体化。设计概算是指在初步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图纸,通过编制工程概算文件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计算出来的价格称为概算造价。概算造价较估算造价准确,受到估算造价的控制,是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初步设计阶段,是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要求所做的具体实施方案,目的是为了阐明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和投资控制数额内,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编制项目总概算。

(三)施工图预算

根据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完整的表现建筑物结构体系、构造状况以及建筑群的组成和周围环境的配合。施工图预算也称为设计预算,它是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施工图纸,通过编制预算文件对拟建工程所需投资预先测算和确定的过程,计算出来的价格称为预算造价。预算造价较概算造价更为详尽和准确,它是编制招投标价格和进行工程结算等的重要依据,同样要受概算造价的控制。

(四)施工预算

工程项目经批准开工实施,项目即进入了施工阶段。施工预算是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施工定额、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图集、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编制的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数量,是施工企业内部文件,是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所需的人工、材料和施工机械台班消耗数量的标准。对于铁路这种需要进行大量土、石方工程的,正式开工日期为开始进行土、石方工程的日期,分期建设的项目分别按照各期工程开工的日期计算。

(五)工程结算

以合同价格为基础,根据设计变更与工程索赔等情况,通过编制工程结算书对已完施工价格进行确定的价格称为工程结算价。结算价是该结算工程部分的实际价格,是支付工程款项的

凭据。

(六)竣工决算

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投资成果转入生产或使用的标志。竣工决算是指整个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并经过验收以后,通过编制竣工决算书计算整个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全过程中实际支付的全部建设费用、核定新增资产和考核投资效果的过程,计算出的价格称为竣工决算价。竣工决算价是整个建设工程的最终实际价格。

按规定进行了建设准备和具备了开工条件后,应该组织开工。建设单位申请批准开工要经过国家计划部门统一审核之后,编制年度大、中型和限额以上工程建设项目新开工计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家计委下达项目计划。

二、铁路工程项目概预算的编制

(一)铁路工程概算费用组成

铁路工程概算是反映了铁路建设项目从可研报告批复后到竣工验收时预期发生的全部建设费用。在总概算表和综合概算表中包括四个部分、十六章、33节。按设计阶段分为: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投资检算,这些是编制标底或招标概算的依据。

铁路工程总概算包括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以及机车车辆购置费和铺地流动资金,其中静态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作器具购置费、基本预备费以及其他费用,动态投资包括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和建设期投资贷款利息。

静态投资以设计阶段概算编制期的建设要素的价格为依据所计算出的建设项目投资。在铁路工程概算中,动态投资特指概预算编制时至竣工验收时,由于价格因素的正常变动,预计需增加的工程投资。机车车辆购置费和铺底流动资金是在竣工验收后投产运营所需的与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的必要配套投资。

(二)概预算定额的编制依据

概算、预算定额是按照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正常的施工条件编制的,定额中所采用的施工方法和工程质量标准,是根据现行的铁路设计、施工规范、安全规则、质量验收标准等确定的。主要依据如下几项内容:(1)《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2)《铁路工程劳动定额标准》,《铁路工程建设材料预算价格》,《铁路工程施工机械台班费用定额》;(3)《铁路工程基本定额》;(4)现行的各专业设计规范、规定,现行的各专业施工质量检验评定及验收标准;(5)现行的各专业设计图,铁路工法,(6)其它行业的相关项目的定额内容。

(三)铁路工程个别概算计算程序

铁路概算的编制,按个别概算、综合概算、总概算三个层次逐步完成。总概算和综合概算针对的是铁路某单项工程或铁路的一个设计标段。个别概算反映的是一个单位工程或分单位工程的建安费内容,是综合概算中的一个细目,综合概算是编制范围内若干单位工程个别概算金额的汇总。

个别概算中的费用内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运杂费、其他直接费、临时房屋及小型临时设施费、现场管理费、企业管理费、劳动保险费、财务费用、价差、计划利润、税金。人工费主要包括直接从事建筑施工的工人的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生产工人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生产工人劳动保护费。

施工机械使用费包括:折旧费,大修理费,经常修理费,安拆及进出场费、人工费,燃料动力费养路费及车船使用税。人工费价差调整范围为定额工费和其他直接费中的工费,按铁道部政策性文件据实调整。外来料价差,以基期材料费为基数,采用部颁材料价差系数:外来料价差=某单位工程基期材料费×(价差系数-1)。

三、结论

工程预决算编制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的财务管理越来越规范,预算管理水平也逐年提高,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但毋庸讳言,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分析

1.对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根据其发展战略和年度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目前,大多高校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严重制约着高校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高校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高校认为,部门预算的目的只是为了向财政要钱,向上级要钱;有的高校认为,预算管理不过是对学校收入的粗略估计和支出的大体分割。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管理工作仅由财务部门负责,认为部门预算管理是单纯的财务工作,相关部门处室也不愿意介入,没有认真参与,只是按照财务部门的要求填填数,报报账。

2.预算编制的质量低,精细度不够

预算编制是高校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应充分体现高校的行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应充分体现单位的工作计划、工作重点。但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编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的工作。目前,两上两下的预算编制过程,从主管部门下达编制任务,到预算报表完成上报,一般也只是一两个月的时间。大多高校由于日常事务繁杂,人手又少,一般不会提前安排。大多是在接到编制通知后,才着手收集项目,真正编制时间差不多仅有一个月左右。编制预算时,预算编制方法简单,较多采用在往年基数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做加减法,主观随意性占据主导地位。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不充分,是不是具有可行性,是不是应纳入年度计划,是不是有确需执行的项目未纳入预算,有没有漏报的项目,都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有的甚至有意夸大项目规模,随意编制项目。许多项目不得不凭以往编制经验,结合往年财务决算资料进行大体估算或象征性地征询业务部门意见,进行粗略估计。这样编制出的预算项目没有得到充分认证,往往与高校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计划不相吻合,无法体现各高校自身事业发展的特点,更无从谈及预算实施和监督的质量了。

3.预算审核粗放、没有系统标准

虽然高校部门预算已经执行了很多年,但很多高校仍处在凭经验、凭感觉的初级阶段,一直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预算项目设置完整的、科学的衡量尺度,以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预算审核标准。各部门处室从主观上或多或少认为以前年度已经编制的项目就是合理的项目,本年度也可以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理由纳入预算,缺乏随着形势变化科学编制预算的意识。

4.预算执行不平衡,缺乏刚性,随意性较大

由于以上提到的种种原因,预算编制的基础不牢,导致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部分预算项目无法完全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部分预算项目缺乏可执行性,部分没囊括在预算中的项目却不得不执行,导致“用钱无计划,没钱打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归预算,执行归执行,编制和执行环节存在两张皮现象。资金使用,随意开口子,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刚性不够。由于部门预算二下数据下达到高校后,往往是三四月份,加之,有些部门处室对预算执行不均衡,容易造成高校部分项目“年头没钱花,年尾突击花”的怪圈。

5.预算监督不严,考核机制薄弱

预算监督应该是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预算执行是否合规起很大监督督促作用,为以后预算管理提供有益帮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很多高校预算监督大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基本上是摆设,流于形式。

二、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的措施

预算管理工作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在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各个环节都起关键作用。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经济秩序是否健康、有序,关系到高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各高校应不断改进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促进预算管理的水平不断提挡升级。

1.提高认识,增强预算意识

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首先要从对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开始。高校管理层应该根据当前形势为学校制定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分解到各个年度。各处室部门根据年度目标,制定自己处室部门的计划。然后根据各处室部门的年度计划,认真编制好预算,形成以目标为核心的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中,分不同情况选择应用定额预算 法、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多种方法,保证预算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为以后的预算执行奠定良好基础。财务部门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要发挥好带头和监督作用,统筹协调好预算资金的计划性和规范性。根据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结合项目进度和实际情况,分不同批次选择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等不同方式支付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严格按规定使用。对确需调整的项目,要说明调整的必要性,需调整的项目及金额,要按规定程序审批,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2.健全预算编制机构,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高校应成立预算管理小组,作为预算管理决策的最高机构,专门负责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等相关事宜。预算管理小组成员至少包括院领导、各系部领导、教授代表以及财务、教学、行政、科研、后勤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长应由校长或分管经济方面的副校长担任。

预算小组组长对预算要亲历亲为,把住三个环节:一是亲自过问预算编制审核情况,二是亲自过问预算执行情况,三是亲自过问协调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同时,在组织机构上要给予充分保障,加大编制预算的组织管理力度,逐步把预算编制从临时性工作转变为一种经常性的工作。预算小组各成员要认真研究部门预算的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在编制预算前几个月就应对次年部门预算编制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结合预算年度的收入预计完成情况、年度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拟定各项支出,分轻重缓急,有保有压,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完整、项目支出合理合法,依据充分,文本规范,部门预算切实可行。

与部门预算相关的业务处室要和财务部门紧密配合,并接受必要的财务知识特别是有关预算知识的培训,把闭门造车式的预算转变为深入实际调查掌握资金需要和支出合理性的预算,使预算各项收支都是有充分依据,经过了科学论证的结果,从源头上提高质量。编制好的预算草稿,要经过预算编制小组的充分讨论,确定项目的采纳与否,预算金额的合理与否。讨论结果要与相关部门处室沟通,充分发挥民主,保证项目的科学性、必要性。讨论定稿还应经过校长联席办公会审批,最终形成上报稿。

预算编制小组要不断总结预算管理中的先进经验,改进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完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编制程序、审核方法、执行检查、意见反馈等系统性规章制度,促进预算管理的制度化。对和预算相配套的收入管理制度、支出管理制度、资金使用制度、报销制度、内控制度等等,也要根据形势和预算管理的需要,不断修改完善,为预算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3.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各项改革,执行综合改革管理

各高校应推进建立健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相结合,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机制的建立,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包括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办公设备信息等综合性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各类支出标准定额体系,改进预算决策机制,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形成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体制,以资产存量制约资产增量,以资产增量调节资产存量,形成资产管理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公务卡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努力提高预算资金分配、支付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4.切实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工作

要增强各高校预算管理机构在预算执行中的监督责任,建立预算管理内部监督制度。对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和日常财务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将监督置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监督部门预算的执行和完成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考虑建立预算执行快报制度,加强监测,按预算项目分月或季度上报执行情况。通过实时监控掌握第一手信息,促进预算执行效率的提高。对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分析,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执行提供经验。预算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应积极联合审计、纪检等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巡查力度,不定期检查预算执行中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在既不削弱常规检查的力度的同时,加强不定期的财务检查,从而实现多管齐下,时刻对预算执行形成监督压力,确保财政资金合理合法高效使用。

5.逐步推广绩效评价

当前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在增强预算编制合理性,提高预算的规范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公共支出的效率和有效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提高。从国际经验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绩效预算。但是目前各高校实施全面的绩效评价条件不成熟,不可能一步到位推行。只能是个别项目先从加强投入管理和进行绩效考评入手,为将来实行绩效预算夯实基础。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必定会引入管理绩效管理理念与方法,绩效考评结果也将会成为编制以后年度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高校有必要在财政部门出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基础上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实际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将绩效的评价和考核工作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项目支出评审,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问效,提高支出的科学性,逐步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提高预算资金使用绩效。

高校只有不断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在创新中求发展,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才能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瑾: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刘 平:论“零基预算法”在高校预算编制中的应用.现代商业.2007年第18期.

[3]张友棠: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

上一篇:油气储运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财政体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