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4 11:14:39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1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本身不但是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过程,它的更重要的角色体现在如何通过职业教育的实施,向农村传播新文化,促进新文化建设,进而形成和沉淀出新形式、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农村文化。此文试图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内涵、文化传播功能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传播功能进行探讨。

    一、理解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

    农村职业教育依存的是乡村文化根基,并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方式来丰富传统乡村文化。我们认为,农村文化是一个动态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与革新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与特征受到自身“量变”因素的变革与外界传播的影响。教育是农村文化接受外界“嫡”的主要源泉,也是变革与校正农村不良文化的关键方法,探讨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首先应明确农村文化的缺失问题。

    1.农村文化的缺失。当前,传统的中国农村文化正面临现代文化的冲击,在市场经济为主要理念的现代文化的影响下,以城市取向为中心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原来的乡村文化秩序土崩瓦解,中国农村的优良传统文化正面临被“边缘化,荒漠化”的危机。表现为价值观念的扭曲;精神理念的沦陷及科技知识的落后。

    2.农村职业教育文化传播的内涵。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与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同关系。我们将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定义为农村职业教育机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娱乐活动等方式,通过多种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将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观念传授给农民,并使农民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农民知识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实践技能,传承与融合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能够通过不断满足农村新发展、农民新需要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根本上来说,农村职业教育这种最合适农民的教育模式,更应该是一种传播先进文化的渠道与方式。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知识文化;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价值文化及农村职业教育传播的是美德文化。

    二、农村职业教育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1.传播知识信息,崇尚科学精神。教育首先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是知识与信息,知识是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文明农村的关键要素。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应针对农村市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职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各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方式,使农民养成爱科学、用技术、讲文化的习惯。让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生存的本领,获取发展的源泉,并享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收益。

    2.传播法律法规,提倡遵纪守法。教育培养的是掌握现代法律法规并能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遵纪守法的公民。现代文明是构筑在人与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市场化交易的背景下,个人的生产与生活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来维系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持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作风之外,也应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吸取现代法制化发展的理念,通过农村法制建设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层次。

    3.传播工业文明,鼓励科技致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文明向农村的渗透和推广应用也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的发展应该是积极地融入工业文明的进步中来,但同时也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结构,以保持农业社会的生态平衡与传统文明。农村职业教育在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的时候,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农民创新性地使用科学技术,结合自身的吸收能力以及生产要求,创造适合农村农业生产与生活,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的生产方式。

    4.传播文化理念,扎根农村发展。文化是人类社会根深蒂固的价值观,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奉献农村、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给农民传输的文化理念应该是使农民认同农村文化,扎根农村。文化决定认知,认知决定思路,思路决定方向,建设新农村首先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实实在在整体的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给农民带来实用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强化农民扎根故土、发展家乡、创业致富的情感理念。

   三、如何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在技术与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形成对新文化的认同与接受。

    1.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理念,完善文化传播功能的内容。农村文化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实践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现代乡村文化的根本内涵,弄清楚促进现代乡村文化变化的动因,准确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脉搏,深化农村教育的理念,整合和发展农村文化。农村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掌握技能,会生产、甚至能自主创业的新农民,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建设者新的素质要求。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但改变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范式,同样也从根本上激发了农村这块土地的文化活力,使得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主要对象的农民在接受新思想、使用新技术的同时,感受到现代文化带给他们的变化。农村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根”,新农民的要求是掌握新知识、具有新观念、倡导新文化。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文化传播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功能,具备这种教育理念之后,农村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农民文化根源的培育。

    2.明确农村职业教育目的,创新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使得我们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农村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树立和明确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农村职业教育应以终身化、素质化、持续化、信息化和公平化为目的,而实现这个目的,职业教育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向农民传授一些生产技能和知识而已,而是应该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这种长期的教育模式,改变农民的一些落后的生产观念,增强他们适应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的能力。文化传播的功能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农村信息获取、知识传授和文化沉淀等等。在农村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也产生了新的需求,农村的职业教育实施可以满足这种文化需求,文化传播功能的目标也会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而会有相应的调整,文化传播功能更加体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在多种教学手段、传播工具运用的情况下,文化传播功能的创新就有了实践基础和支持系统,传播的有效性、长期性将可以得到长期的保障。

    3.深化农村职业教育创新,丰富文化传播功能的内涵。文化的传播主体是农民,文化的实践者也是农民,农村职业教育应该针对农民学习的需求,创新性地实施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农村的特点来选择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和模式。首先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变化科学的设置专业,要依托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围绕特色经济,建设适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专业。其次要结合专业建设,加强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要选用以培养技能性、实践性人才为目的的课程和教材。最后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最新的知识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接受新文化、新知识,并且将新文化、新思想能适用于实践,形成个性鲜明的文化。

    4.优化农村职业教育手段,促进文化传播功能的实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多方面地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而且也可以使农民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文明。农村职业教育必须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服务。新文化建设既涉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包括了现代科技文明的获取与吸收。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会影响农民的信息接受程度,农村地区由于地域的限制,通讯条件的落后,比城市面临着更大的信息不完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优化教育手段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健全农村信息传播体系,就可以使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现代通讯技术给他们带来的便利性,可以满足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以便于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形成多种职业教育模式,可以建设和运用多种形式的文化场所和教育阵地,包括农村图书馆、广播电视台、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村民夜校和乡镇文化站等,可以建设和使用多媒体、互联网、技能训练基地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农村职业教育真正扎根于基层,作用于基层。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2

(一)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的家庭式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趋减少的农业劳动力对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培育为其创造了促进条件。截至2011年,我国良种覆盖率提高至95%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至5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平均每年1%的速度增长,2012年达到53.5%①。显然,农业科技进步和贡献率的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和合理配置,对于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构造务实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农业金融服务,在新技术、新产品及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基础上推动农业的高效生产,降低单位面积劳动力成本,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与生产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带来大量的新型农业机械化工具、新技术的耕种方法及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而如何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如何使用新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如何对新培育的作物品种进行有效的种植是新型农民面临的技术性问题。因此,对新型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机械、新技术、新品种的专业化培训势在必行,农业职业教育必不可少。

(二)农业经营一体化、市场化、信息化与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再仅仅是余粮买卖以获得经济收入。我国对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基本共识是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用“农业企业化”的经营理念,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部分学者在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上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模式,比如,“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专业大户+农户”、“供销商+农户”等多种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中包含农业的生产、储存、加工、运输、分配、消费等纵向一体化的农业经营模式,需要大量的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市场营销、信息分析、消费指导等专业人才加入基础工作和管理岗位,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的力量来完成基层农民的职业角色转换以及人才的培养。

(三)城乡工业生产专业化、技能化与职业教育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工业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伴随城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是城镇快速发展的助推力,是城镇总体布局中的一个主要功能区。规划建设好工业园区,能较好形成产业的聚集,产生聚集效应,有利于资源共享,减少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还可以有效地拓展城镇空间形态,使城市各功能布局各得其所,减少工业生产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工业园区是镇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加快城镇化、工业化步伐,“两化”互动发展。所以,融合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在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增加群众收入,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譬如城镇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建设快速推进,快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工业园区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中心平台,促进产业和人口聚集,为城镇新增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增加第三方服务业从业人口的需求。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数量大,需要就地取材,刚刚脱离土地的农民无法胜任专业化、技能化的工种,需要职业教育来帮助“脱地”农民完成从农民到技术工人的转化。

(四)新型城镇第三产业服务与职业教育

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每年意味着农村要向城镇转移约1500万的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进入当地招商引资的工厂做工,另一部分需要慢慢向第三产业服务业转型。对于脱离土地的农民来说,较低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导致他们在谋求新职业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即便是进入第三产业服务业也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途径。2010年至2012年,职业院校为第三产业输送了1640多万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期增长5.8万亿元。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剩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提高,有力地支撑城镇化过程中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

(五)转移农民市民化、文明化、生活优质化与职业教育

农民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农民社会身份和职业的一种转变(非农化),也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空间的地域转移(城市化),而是一系列角色意识、思想观念、社会权利、行为模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是农民角色群体向市民角色群体的整体转型过程(市民化)。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型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需要一定的社会教育机构对农民进行辐射和影响,而贯穿整个城镇化过程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职业教育不但能够授予农民的职业技能,而且可以在授业过程中加强对农民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适应城镇新市民的要求。

二、城镇化进程中基层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模型构建

(一)农业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

农业生产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目标及内容加以明确。首先,帮助农民了解农业以及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性。其次,重视培训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对涉及农业的使用技术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培训,如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的高效使用、作物新品种的种植与培育、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新型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等等,使农民能够通过应用农业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才能实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意义。最后,展开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包括对农业法律的普及,对农业产业化政策的宣传等方面,使得农业生产主体不仅能够依法保障切身权益,还能够认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主体推动作用。对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一是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农业院校的合作开展。如开设农业学历教育、农业继续教育、农业知识培训课程、高校农作物种植课程、先进农业生产机械使用课程、立体农业生产模式建构课程等等农业知识课程,包含短期培训课程、学历学分课程、农业进修课程。二是通过地区农业推广机构进行实地指导,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技能的培训。三是建立职业院校与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基地,采用“校农”合作模式将职业院校学员安排到农地参加实际生产的联合培养等。

(二)农业经营体系的职业教育

现代农业对经营体系要求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与社会化,其在传递市场信息、普及生产技术、组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供需进行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统”和“分”两个层次上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以丰富和发展。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朝着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统”的层次上,统一经营朝着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总结对比国外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经营有两种模式:其一,以良种、化肥、种植、收割、销售为主轴自始至终的纵向产业链式经营体系;其二,以农业为中心的各项农副业、农产品加工、储存、销售为经营体系的横向农业产业链模式。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教育课程对农业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合作化组织管理、农业市场经济、农业信息化建设等知识进行培训,职业教育通过开设农产品生产、储存、流通、分配、销售等课程来培养众多环节的适应性人才。另外,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需要正规的金融及审计机构等对农业经济及周边产业良性发展进行规范,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和组织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政策法律咨询等涉农中介组织。由此,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各类职业教育转化为合格的农村生产者、经营者,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流通人员、销售人员,维护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审计人员、评估人员等。

(三)工业生产技能培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提高现代化水平,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及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走工业化与城镇化相结合的路子是必经之路,即把农民从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尽可能多地转移出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城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去。工业园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使得人口相对集中,为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且工业园区继续建设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职业教育采用“工厂+院校”的方式进行技能工人培养,实行“厂校”合作培养各种工种,强化就业人员技能培训,为工厂初级工人培训及技能继续教育服务。“厂校”合作培养按照一对一的供需培养的要求,探索“订单培训,菜单培训,定向培训,定点培训”等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城镇化过程中新建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较大,尤其是对钳工、焊工、车床工等各类技工存在很大的需求,为农民工开展技工培训,有利于定向培训和定向输送。

(四)第三产业服务产业服务技能的职业教育

第三产业是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物流业,信息化服务及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及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及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等,简单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城镇化是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和依托。城镇化带来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聚集,城镇人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带动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聚集必然带来消费量的增强,第三产业服务部门需求相应提高,必然要求农村转向城镇的剩余劳动力补充到第三产业服务业中去,而从事服务产业,而餐饮、文化、金融、信息化等服务部门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自身的从业技能无疑是剩余劳动力的迫切需求。由此,职业教育通过对服务产业潜在从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开展短期的技能培训、从业资格培训、服务产业章程培训等课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开进入服务业的大门。同时,工业及农业快速发展带动物流企业的兴起,而物流企业用工的专业技能极其匮乏,可以主动对接相关院校,对剩余农村劳动力进行物流知识专业技能培训,为物流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

(五)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意识培养,从而实现人的城镇化

文化建设是党的十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缺少文化的城镇化,是失衡的、不完整的,无法实现市民化的城镇化,只是建筑物的堆积。必将影响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许多危及社会安定和谐的事端也易由此而突发。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不仅担负着传授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农民”市民人文意识培养的责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帮助新型农村居民掌握生产技能的同时提升科学人文素质,为实现从农民到职业人群的转变奠定基础。譬如短期职业技能培训中讲解相关行业的国家政策法规。二是“学校”与“农村社区”结合,开展“校社”人文素质教育、道德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坚持“校区”合作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通过倡导孝亲爱亲、文明礼貌、移风易俗等教育活动,形成了城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在体系化的职业教育过程中,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在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四有”公民。

三、结语

农村城镇化中实现人的城镇化的评判标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实现真正转移,农村人口能否适应城镇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转移人口能否对接现代化的社会生产方式等,此关键取决于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层次,因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有效转移的根本前提。审视农村现状,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还达不到总人数的30%,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困难,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加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力度,提高农业人力资本素质,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开设各类型技术和岗位培训。总之,强化农村人力资源职业技能培养,以提升人力资本的含量,为农业产业、非农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劳动力,以致最终实现真正含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亦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3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要: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部分研究对该概念的界定有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理解成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二是其培养对象被限定为农村户籍的人;三是其教学内容被局限为农业技术。本文提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域包括城乡两地、培养对象包括传统农民和新型职业农民、教学内容包括农业技术与非农业技术,并进一步提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职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三农;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26-03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倡发展职业教育并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政府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例如,198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改革农村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振兴农村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这是笔者能够查阅到的最早的倡导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文献。随后,针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拉开了序幕。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有着丰硕的学术科研成果。然而,通过研读该领域的众多文献,笔者发现学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定义不甚相同。例如,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也有学者将其理解成以农村户籍的人为培养对象的中职教育,还有学者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模糊不清将阻碍有关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会对其理论研究的顺利推进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落实。因此,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辨析,并对此概念进行界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办学地域需含城市地区,不限于农村地区

许多学者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这一概念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例如,谢革新在研究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时,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再如学者赵艳红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界定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县、镇、乡、村等地区农村中职学校提供的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此外,还有一些以“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疏忽于对该概念进行界定,但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在文中间接地表达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地区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如孙连勇在研究河北省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基本现状时,指出目前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有279所。可见,他将河北省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河北省农村(含县和县以下)中的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

然而,当读到研究者薛路花所著的题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的文章时,笔者感到十分困惑。因为邢台是一个地级市,下辖4区、15县、代管2县级市,这说明这篇文章研究城市地区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这一论点与前文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指农村(含县以及县以下)地区举办的观点产生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起因就是按办学地域的方式来界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涵义。同时,如果“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地域概念,那么其外延将难以包含城市中实际存在的涉农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学生所接受的发生在城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必然包含城市中涉农专业的中职教育和农村学生在城市接受的中职教育。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很多中职学校是创办于市级城市之中,而且这些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大量来自农村;二是市级城市中的中职学校有一部分是招收涉农专业学生的。以上两点之所以可以成立的缘由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决定了我国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既要培养来自农村的学生,又要培养涉农专业的人才。

因此,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理解为办学地域是不妥的,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才是正解。在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不能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狭义地解释为在农村地区举办的中职教育,而应明确“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举办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在这里,先要探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的寓意(对于培养服务于“农民”、“农业”人才的部分将在后文概念辨析过程中逐一说明)。首先,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农民)聚居地。然而,在理解“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时,需要将“农村”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农村。由于不同时期的农村呈现出不同形态,因此“农村”的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次,传统农村没有乡镇企业、没有农村休闲产业等二、三产业。但是,未来农村更多发展的是乡镇企业、各类休闲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等。因此,在探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农村的人才时,必须将“农村”理解为动态的农村,着眼于未来的农村发展,才能真正培养出服务于农村的人才。

培养对象需含新型职业农民,不限于农村户籍的人

有研究者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间接地界定为培养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民工或者传统农民的中职教育。例如,学者董天鹅把所有东、中、西部农村户籍的学生在中等职业院校中接受的教育划归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换句话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是针对乡村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只要学生是农村户籍,他们接受的中等职业教育就属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又如,黎瑛指出江西省是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例较大,解决好农村适龄青年的发展问题需要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可见,研究者们惯于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理解为拥有农村户籍的人。

虽然上述两位学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都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但是他们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却有比较一致的地方,即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拥有农村户籍的人。此种认识其实对概念内涵把握不够严密,因而缩小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延。理由如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确实培养服务于农业的人才,并通过资助涉农专业来达到这一目的,但农村中职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农村户籍,有一部分很可能是城镇户籍,而这些城镇户籍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可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处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相对传统农民来讲的,主要指从事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传统农民了,而是各类大、中、小型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因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涉农方面的人才,就不该根据是农村户籍还是城市户籍来确定培养对象,否则将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

所以,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理解为培养“农村户籍的人”的中职教育不免有点牵强,而理解为培养服务于“三农”人才的中职教育将会更加合理。理由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事实上必然包括新型职业农民,而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并不一定都来自农村,通常也有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往往因为热爱从事现代农业而投身于农村工作。首先,随着农村的主体农民的老龄化以及大量“80后”、“90后”的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农业发展。为此,为了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加快培养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其次,从宏观的国家政策层面看,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接着,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免学费政策。其中,免费对象是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含农村与城镇户籍学生)。可见,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加强对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城镇户籍的涉农专业学生的培养,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一批未来服务于“现代农业”的人才。因此,无论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农村户籍的人,还是城镇户籍的人,只要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升,都应该得到认可。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农村户籍的传统农民(包含其子女),且要培养城镇户籍中那些能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从而实现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目的。

教学内容需含经营管理等

非农业技术,不限于农业技术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进行的并且教学内容中农业技术占主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此定义相当于把“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直接理解为“农业中职教育”。无独有偶,皮江红认为农村职业教育(包含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要把普及性培训作为主要方式,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等。可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界定为以农业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职教育。

显然,以上两种定义都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农业技术为主,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虽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还比较薄弱,并且长期缺乏农业技术人才,为此提倡通过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紧缺的农业技术人才有其内在道理。然而,绝不能因为农业方面紧缺人才这一原因,就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以农业技术为主。农村之所以发展缓慢,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薄弱,还由于农村的经营管理等非农业技术方面人才的稀缺。此外,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急需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的人才,并且农业产业化同样依赖营销方面、食品加工方面的技术人才。

为此,“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能否理解为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为主的中职教育有待商榷。首先,从价值层面分析,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于农业的功能毋庸置疑,但是,也必须看到其同时服务于“农村、农民”。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仅依赖于农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换句话说,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员,更需要管理、经济、财会、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人才。所以说,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非农业技术,而不能局限于农业技术。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义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不清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农村”被理解为办学地域,导致难以解释城市地区也存在“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其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被限定为服务于农村户籍的人,导致概念的外延被缩小;再次,“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被误认为主要是农业技术,从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非农业技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将“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该定义主要包含以下寓意:服务于动态发展的农村、服务于传统及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现代农业。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各类人才,从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技能的提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农村城镇化。

参考文献:

[1]谢革新.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20):1-2.

[2]赵艳红.邯郸市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3]孙连勇,刘冬,王云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作用以及存在的困难和应对措施——河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报告[J].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78.

[4]薛路花.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办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邢台市农业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3(19):42.

[5]董天鹅.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中各级政府责任分工的建议[J].教育导刊,2011(6):27.

[6]黎瑛,邓娟.对江西面向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3(8):59.

[7]陈胜祥,刘雅晶.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谨防若干偏见[J].职教论坛,2014(1):56.

[8]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职业教育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479,507.

[9]皮江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13(8):108.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 现代化 转型

[作者简介]陈沛酉(1990- ),男,河南潢川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陈明昆(1963- ),男,河南固始人,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非洲高等教育。(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15-03

中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性和紧迫性的命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可贵的区域性实践探索,尤其是在2012年7月22日,黑龙江省、教育部在京签署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协议,这一举措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在发展阶段上,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中国实业教育早期现代化以来,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路径,是一个渐进的累积过程。第二,在教育内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是教育内部系统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革新过程。第三,在教育外部,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教育外部系统的发展转型不断调整、更新、适应的过程。

一、中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清朝末年,从1904年癸卯学制颁行,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间实业教育发展迅速①。随着高安蚕桑学堂、遵化农算学堂、温州蚕学堂、杭州蚕学堂等一大批实业学堂的建立,中国近代农业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始步入早期现代化。之后农村职业教育经过了跌宕起伏的中国式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民和农村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的成就。实现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有必要对这段曲折历史进行梳理,以史为鉴,总结经验与教训。以来,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创与完善:中国早期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1919~1949)。1919年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治上,马克思主义、苏俄共产党理论传入工人阶级;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近代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文化上,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传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引起广泛改革。从1922年以美国为蓝本的壬戌新学制实施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国步入了近代以来相对稳定的时期,高等农业教育以及农业职业教育均有了较大的发展。据当时有关资料统计,1927年,全国有大学农科和专门农业学校24所,其中本科大学院校14所②。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沿江沿海地区沦为敌手,职业教育事业一半以上被摧毁,农业职业教育损失惨重。但在中国的大后方――西南、西北地区,为满足战时需要,国民政府仍出台相关法规,大力发展涉及农林、水利、兵工等多种职业教育。

中国早期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教育思想上,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等一大批实业教育家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广泛的农村教育改革,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实业教育思潮;在教育体制上,初步形成了初、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且教育形态灵活多变,正规学校职业教育和非正规的农民培训、农业推广,以及包含了农民日常生活培训和职业指导等的非正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包括了农林专业教育、涉农工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多种内容③;在教育管理上,政府相关部门颁布了《职业学校法》《职业学校规程》《各省市县推行职业教育程序》等一系列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法律法规。

2.重构与徘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1949~197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以恢复稳固为建国的基本方针, 国家建设主要强调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意识形态的改变,试图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促进农业的增产、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④。通过对苏联经验和根据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经验的学习与总结,对中等农业教育进行了相关调整与整顿,在农村探索建立职业学校的途径,使农村职业学校逐步走上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轨道。此外,教育部、农业部、林业部等相关政府机构还实施了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组织编写教材等工作。然而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治、经济风云多变,既有符合客观形势要求的新生事物,也有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主要标志的急躁冒进错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急剧膨胀、超常规发展,生产劳动取代教学的主导地位。到了“”时期,教育事业受到重创,农业中学几乎全部停办,农业中专也受到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也构建了很多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了教学、技术推广、生产三者结合的理念基础;在教育体制上,兴办了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包括学校系统外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学徒制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学校系统内的农村职业教育,包括各级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等全日制学校,业余学校,半农半读学校⑤;在教育管理上,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秩序稳定,教育质量普遍提高。

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绝非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需要的是城市与农村的统筹、东方与西方的融通、现代与历史的整合。它是一种由对立走向统一而谋求新生的过程。所以,在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努力开创符合时代和国情的发展之路。

1.如何统筹城乡农村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城市与农村作为两类不同的社会生态类型,形成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具有不同的结构与功能。这两个社会子系统要素及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存在的耗散关系构成了城乡关系。十六大召开之后,农业税取消,政府加大了户籍制度改革、转移财政支付、科技教育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力度。建立新的城乡关系,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从整体上统一筹划城乡经济结构、空间结构、人口结构、生态结构的布局,优化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经济资源和教育、文化、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资源的配置,逐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实现城乡“体制统一、规划一致、资源共享、利益共得”。如何建立城乡关系深刻变革下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机制,近几年来得到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这个问题必须要深化研究下去。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本身必须担负起统筹发展的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必须摒弃包括户籍制度、财政金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等在内的严重阻碍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多重障碍。同时,依据新农村建设以及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需要,进行积极的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制度的配置与创新⑩。

2.如何借鉴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走上快速工业化道路,是因为这些国家都是由政府倡导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提供资助,由职业院校、企业和有关社会团体举办,农民、待业青年、失业工人均可参加,如日本的公共职业训练、英国的训练机会计划和青少年就业机会计划等。尽管国外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是从本质上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经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第二,职业教育主体多元化;第三,职业教育体制科学化;第四,职业教育形式多样化;第五,职业教育投入规范化11。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中,如何处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值得中国政府以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关注。“本土化”指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补充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建设新文化的过程中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也可称为“民族化”12。作为后发展国家的共同经历,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基本是引进、学习西方文化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外来文化导向和外源性特征。但是新中国的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外的经验必须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否则不会持久生存下去。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既要有国际视野, 又不是抛弃民族性的西化,必须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相结合,必须是经历从“外来化”到“本土化”的创生过程。

3.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毫无疑问,未来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将朝着现代化方向奔进,不断改变落后状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这种现代化将是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进程,并且这种革新过程必须也只能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批判与改造上。

纵观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曲折跌宕而又富于创新。民国期间,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乡村职业教育思想与乡村教育实践;新中国成立后,革新农村教育局面的不断革新,社会主义农村教育体系的不断构建,等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毫不夸张地说,这些经验与教训比起世界各国的农村职业教育经验显得更为珍贵。尽管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但我国现代农村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是以传统批判现代,改善现代教育局面;又要以现代化批判传统,创新传统所缺乏而又为现代转型所必需的农村职业教育。

[注释]

①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变迁[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②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55-56.

③曹茂甲.中国近代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1896-1937)[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5&recid=&filename=1011198964.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pr=&urlid=&yx=,2011-

11-25.

④曲铁华,王怡.嬗变与思考:新中国60年农村职业教育回眸[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5.

⑤王怡.新中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6&CurRec=4&recid=&filename=2010177787.nh&dbname=CMFD2011&dbcode=CMFD&pr=&urlid=&yx=,2010-11-09.

⑥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17.

⑦邬志辉.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社会科学战线,2012(5):194.

⑧石伟平.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影响[J].外国教育资料,1995(2):59.

⑨张玉霞,辛宇鹤,王雪梅,等.城市化进程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73.

⑩马建富.基于社会转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4.

11刘文菁,王明舜.中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0.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雷世平(1962-),男,湖南长沙人,空军航空维修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政策法规。赵妤(1965-),女,辽宁辽阳人,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董仁忠(1968-),男,湖南怀化人,江苏职教科研中心研究人员,华东师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7(2008)06-0004-06

当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地方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而实现农村职业教育根本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课程。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一定的课程目标,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在课程类型和结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偏离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为确保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提供理论保障。

一、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界定

要论述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必须先对课程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关于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对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将各个学科和学科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人特点,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进行和谐组合而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根本依据。简单地说,课程指在某一学习阶段,按照某种顺序展开的教与学的内容的全部,亦即有计划的系统的学习内容。

本文讲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含义,主要是指狭义的课程含义。它不仅包括农村职业学校教育的课程,也包括职业或科技培训的课程。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施工蓝图,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因为课程问题如此重要,已经引起农村职业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也随之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目前还停留在粗放式发展阶段,诸多政策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也导致相对微观层面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存在如下制约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类型和结构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和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农村学校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它主要表现为:重视知识掌握的理论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太多,重视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太少;注重短期就业效应的“就业导向”以及外出就业的课程太多,而关于受教育个体的生涯发展、创业意识培养以及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课程太少;偏重设置基于学历达标的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的课程,忽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相关课程开设;关注统一基本要求的课程设置,忽略分层次、不同要求的课程设计。从当前政府主导下开展的社会培训来看,基于农村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这一认识,各类培训机构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还存在一味地赶时髦等问题,课程类型和结构单一,没有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要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需要。总之,从课程类型和结构来看,因为其单一,所以不能满足农村各类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二)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实用和创业的目标要求

大而言之,某种程度上,之所以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达成需要职业教育,是因为农民生计的改善和收入的提高需要职业教育。课程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就理应反映这些需求。也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就应该为这些需求的满足服务,应该体现鲜明的实用性,同时要满足学员自主创业的目标要求。然而,从课程目标的确立到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现实中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特别是学科形态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掌握,没有过多地考虑到学以致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适应职业岗位和农业生产发展的能力要求。也正是因为出于这种认识,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即使在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问题上,相应的课程目标确立还停留在一些陈旧的标准上,没有与时俱进地进行课程目标的重构。此外,基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农村和城市就业岗位的先天不足,创业教育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不管是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还是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创业教育的广泛开展都具有尤为特殊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创业教育的目标在具体课程目标的内容中是体现得很不充分的。

(三)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也缺乏特色

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和达成的重要载体和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是为各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是为各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和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农业科技革命是世界农业大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从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世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从常规农业现代化模式转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主要以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宗旨的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中,其课程就应当反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要求。然而调查发现,不管是开展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还是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各地采用的课程教材内容陈旧、落后,基本雷同,缺乏地域特色。对农村学校职业教育来说,更是如此,基本上采用的是全国或全省(直辖市)统编的课程教材。由于这种课程教材开发采用从上往下、相对集权的决策机制,从而必然导致其内容明显陈旧、落后,更是脱离各地方多样化的实际。这对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主要看要达成什么样的课程目标、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以及各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

(四)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

农村职业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也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决策就应当体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实际上,不管是如上述课程结构和类型的问题,还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其中最直接的主因在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决策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课程供给的能力不足。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基本上是跟着城市职业教育走,没有专门的开发队伍和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投入保证,也没有地方和农民参与课程开发的机制,从而导致体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特点和需求的课程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数量、结构和类型上,而且体现在质量和特色上。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政策执行上的偏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必须与此相适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职业学校没有科学地设置各个专业之间的结构比例,而是搞“一哄而起”,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遍地开花,第一产业的专业大大地被压缩甚至被取消,农科类教师也纷纷转专业或转行,农科专业的实习基地挪作它用,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纯农科类课程成了无源之水,缺乏专业和学科的依托。

(二)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某些农村政策的不合理,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低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农业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农民穷,农村苦,农业落后”的状况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农村经济落后,就业环境差,以及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不可避免地催发了农民的“离农”倾向。人们普遍认为,要想改变贫困现状,只有离开农村,不搞农业,不当农民,通过有关的专业和课程的学习,获得以后在城镇生活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把“家”搬到城里从事比较赚钱的与第二、第三产业有关的职业。

(三)对农村职业教育存有偏见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一方面,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认为农业生产不需要科学技术,目不识“丁”的农民照样能种田种地。他们觉得将子女送到职业学校去学习农科类专业,是耽误了时间,浪费了钱财,与其去学习这些东西,不如外出打工赚钱。尽管党和政府力图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现实中真正受到人们重视和青睐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与第二、第三产业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与第一产业相关的专业与课程,以致设置和开出这类课程失去意义。杜威就曾经说过: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了目的。由于家长、学生都没有学习上的需求,致使农村职业学校的农科类专业很难招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很难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

(四)用于课程内容开发的资源投入较少

在物力资源方面,近几年,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中小学课程的改革与开发,并专拨了大量经费。而对用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教育资金投入力度较小,导致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在新教材的使用上也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在人力资源方面:教师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的意识与动力,没有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与专业方向相关的学科作为工具对课程内容开发需求进行过滤,也没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活动领域的开发目标。

(五)课程内容的改革受义务教育普及程度的影响

推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动力是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的普及。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讲,普及义务教育的时间越早、年限越长、范围越广,其课程、教材水平也就越高,改革的意识和能力就越强,改革的机制也就越完善。所以,只有义务教育得到极大的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才会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我国近几年才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而在农村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受到或未受完义务教育,这些学生即使有机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依然要面对相当大的困难,所以,为了照顾这些学生,课程设置过程中,无论是专业技能课的内容还是基础文化课的内容均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达不到社会所需的高度和水平。

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

1.课程的改革要指向人的全面发展

任何一个职业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人的社会角色。一个学习某一农业专业的学生,不是因为具有了该专业知识就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农民,即使是这样特殊的职业角色,也必须具有文化知识修养和人文素质等。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只把知识和技能作为一项指标,还要体现出另一指标,即在课程内容中蕴涵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指向。

2.课程的改革必须重视与现实生产、生活结合

现存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较之于现今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还存在着某种滞后性,这与课程内容的陈旧不无关系。农村职业教育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关注现实生产,关注现实生活,为现实生产和生活服务。只有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农村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所以,今后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要从职业分析入手,先做职业分析预测,分析各个职业群体人才的智能结构,结合21世纪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发展需要,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规律,按不同的目标分专业,然后按专业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筛选、重组、创新、优化,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过程,使之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以培养下列人才为重点,积极开设专业并配之以相应的课程内容。包括:适应农业产后领域的发展需要,培养食品科技、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人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农村新的产业兴起的需要,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适应服务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工程等方面的人才;适应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集镇规划、城镇综合治理、观赏休闲业等方面的人才。

3.课程的改革要趋向于研究性

研究性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的趋势,具有研究性的课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所说的研究性,是指职业教育的内容改革既要重视预成性,也要重视生成性。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要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有探究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探究与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是将探究性学习引入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和空间;二是创设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性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的改革要重视人文精神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范围很大,其主要是指健康的精神价值。一切健康的产品、成果以及人的培养都来自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塑造。健康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良好的技能、职业、专业培训的终极目的,也是对技能、职业、专业发展的最好辅助。在具有人文精神的课程中,学习者树立了敬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坚韧不拔、知难勇进的精神,这使得受培训者在技能培训上更易超越常人,更易在自身的职业中做出出色的业绩。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使个体的素质得以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将使整个社会随之而兴旺发达。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体现实用性为首要原则

“实用性”不只是一个口号,它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实践要以是否具有“实用性”为重要准则,以是否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用为基本标准。然而,如果有人以此就认为这意味着开设一些时髦的专业,追求和城市职业教育同样的发展目标,那就大错特错了。又如何理解“实用性”呢?我们认为,要针对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开设不同的课程,确定不同的课程目标。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具有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综合性农业知识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等复合性知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就要着眼于培养他们掌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经验;对农民企业家的培训,就要着眼于他们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较强的创业本领,比如创业的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提供创业信息等;对普通劳动者的培训,则要侧重于提高他们科学种田、科学经营和科学管理的能力;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则要着眼于农民外出前的岗位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的培训,就要让他们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必备的基本岗位技能、职业态度、敬业精神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方面知识。从课程内容看,要在深入调研教育对象需求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课程实施看,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本着实用性的要求促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能力。

2.紧跟农业科技革命的趋势

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从世界范围看,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革命的强大动力。1900年以来,全球的农用耕地面积只增加了1/3,而农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了4倍多,总产量提高了6倍。与此同时,用于制造化肥、农药、农业机具以及农机、灌溉设施运行的商品化能源的投入量,则增加了8倍。这一切都伴随着由于农业科学及技术创新所引发的农业革命。而农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把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桥梁。这既是世界各国发展农业的重要经验,也是被我国多年来的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所证明的。因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核心的课程就应该紧跟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就世界农业新科技革命的趋势而言,生物技术在理论上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对转基因农产品,还对生物农药、动物疫苗、动植物生长调节物、生物肥料、生物反应器以及农业微生物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许多领域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信息管理、土地信息监测、精确农作、智能农业和农业信息服务等,将在全面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等等。因此,作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人员要始终站在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沿,了解最新动向,根据各地的实际,适时开发、修订课程,把最新的农业科技纳入课程之中。

3.确保以生涯的发展为导向

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要体现实用性,它不仅是指眼前或暂时的“实用”,而是指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就是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要确保以受教育者整个生涯的发展为导向。这不仅是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科技迅猛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不断转型以及职业岗位的科技含量不断变化对农业和农民提出的要求。生涯是指个体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其他制约因素,确定其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身的素养和行为,是个体一生中与工作有关的活动、行为、知识技能、人格特征、态度和价值观等诸多因素的有机整体。以生涯发展为导向是指着眼于个体的工作或职业发展需要,帮助个体分析和认识自己,促使个体统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培养个体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协助个体确定职业目标并逐步实现职业目标,以及不断制定和实现新的目标的过程。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以生涯发展为导向至少具有如下几层含义:一是它着眼于农民今后整个的职业生涯历程;二是它主要追求与农民职业生涯有关的一些关键能力培养,比如与人交往、合作共事的能力,自我生涯调节、定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在创造性、责任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个体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三是它需要统整个体家庭生活、学校教育、职业进展与社会角色等方面的活动与经验;四是它可以透过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而有计划、有系统和有组织地加以规划,从而达到促进农民生涯发展的目标。

4.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特色

我国地缘广阔,各地农村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以及优势产业等各异。有些地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有些地区的林果业占重要地位,有些地区的渔业资源比较丰富,有些地区以手工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有些地区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等等。因此作为主要为各地农业服务的农村职业教育及其课程就应当因地制宜,以各地拥有的资源和具有的优势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中心,充分反映地方和区域的特色,从而真正体现农村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不仅如此,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设计者还应当深刻地认识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飞速发展是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表现在生物多样性减退、农业化学造成的中毒以及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也由此导致农村社区的生存危机,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实施应考虑到农村的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确立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要的意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同步,最终实现各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应该是注重保护环境的课程,是“绿色”课程。这也应当成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从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层面来看,我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还非常多。在把握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基础上,从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课程决策和运行机制以及其他支撑条件等方面,又如何保证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的创新呢?我们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

1.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的设计是对课程各方面作出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一种价值选择的取向。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立足于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必须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农民技术需求相适应。这同时也就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很难用纯课程论的理论框架加以阐述,而只能在反映农业、农村、农民的现实职业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设计建构。然而,长期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城市普通教育趋同,其设计的主导理念是以传播普通文化知识为主,其基本价值取向是为考试升学服务。这种课程设计模式无法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直接应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更无法保证在此种设计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劳动者能直接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体现为“三农”服务的理念,是构建服务于“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要体现如下几个方面:要突出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专业课程要着眼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课程内容凸显为三农服务的特性;课程实施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课程评价体现多元化的特点等。农村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课程体系构建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应围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术人才、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主题,建构服务于“三农”的农村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2.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是两个不同但又紧密相关的概念。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的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各种地域性素材。由此可见,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都是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在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逐渐受到重视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课程问题的重要性还没有被相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意识到或说还无暇顾及到。由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管理的缺位、职业教育课程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薄弱以及相关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的不到位等诸多原因,也因此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存在照抄照搬、简单拼凑等问题,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落后,结合各地方实际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因此,及时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迫切。为此,需要采取如下具体措施:首先,深入开展受培训群体或相关职业岗位的需求调查,明确教育和培训目标,并把它们转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这是前提;其次,课程开发和实施者要联合相关部门,深入了解农村、行业或农业科技变化的问题和最新动向,收集相关资料,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之中,修订、编写课程;再次,各农村职业教育机构要克服困难,充分开发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包括远程教育的、网络的、农村社区的、行业企业的、城市职业教育的等,甚至包括农村一些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等。

3.建立健全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协调提供课程的运行机制

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农村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基于对农村职业教育特点和功能的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如果仍然是按照现行的课程开发和供给体制是肯定不行的。现行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运行机制是以城市职业教育为参照物的,主要是为城市职业教育服务,为第二、三产业发展服务的。因此我们认为,必须对此进行改革,建立以县(市)级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由教育部门具体牵头并成立专门的相关组织机构,聘请相关专家为顾问,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经济贸易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扶贫办以及其他相关机构或部门协调配合进行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供给的运行机制。其中,县(市)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项目总的规划设计、经费的落实、各部门的职责划分、各部门之间的总协调以及监督等;教育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督促协调,召集各个部门的联席会议,把地方政府的项目指导思想转化为课程文本,负责指导、监督课程的实施,向各个参与部门提交反馈意见,并适时组织课程教材的修订工作;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劳动部门、农业部门、经济贸易部门、行业企业协会、扶贫办以及其他相关机构或部门配合教育部门的工作,至少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和若干专门人员具体参与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实施的活动之中;相关专家的参与也是很重要的,包括相关行业企业方面的专家和课程专家,他们负责提供一些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指导性意见。如果上述设想能真正得以贯彻落实并能够形成一项制度,那么从课程的角度看农村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4.加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建设,提高农村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与普通教育相比,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它主要表现在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上,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没有跟上去。县级及以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包括一些成人学校)更是如此。我们都知道,职业教育是一项成本相对较高的教育,对实习实训设施和师资的要求很高。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多这类机构不仅大量缺乏合格的实习实训设施,就是连一些基本的教学场地和空间也很难保证。另外,很严峻的一个问题是,这类机构大量缺乏合格的师资。从调查来看,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大量缺乏合格的专业师资,特别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农村地区。为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迫切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切实承担起责任;对现有分散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综合效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措施,调动县级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和行业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参与到职业教育之中;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在县级层面实施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工程,制定灵活的师资聘用制度,同时有针对性地送一批教师进相应的高校深造。

参考文献

[1]程序.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状况与中国农业发展(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6).

[2]董仁忠.生涯发展导向的成人教育论纲[J].职教论坛,2007(7)(综合版).

[3]徐长发.新乡村职业教育发展预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李定仁,董仁忠.东乡族小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查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的多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4(22).

[6]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J].职教通讯,2005(4).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李晓静(1974-),女,山东省曹县人,河南省团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青少年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14-02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给农村职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农村、农民和农业服务,是当今城镇化进程中给我们提出的现实课题。

当今,农业产业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资金型、技术型、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关键。只有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从现实的农村职业教育来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进程远远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过于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缺乏社会及企业的捐赠及筹资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比较普遍地存在教学设备简陋、实验实习设备严重不足,办学特色不明显,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致使农业方面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进行,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学生学不到一技之长,缺乏就业优势,难以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和市场对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要求。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声誉和形象,直接导致生源少,招生困难。

(二)创新意识较差,办学模式单一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创新的意识较差,办学模式单一,缺乏和社会、市场、企业以及农户的联系,不了解市场需求,在服务方向、办学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定位不清,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有效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

(三)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就业困难

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不能紧密联系市场的发展需求,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面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导致毕业生素质不高,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社会和现实需求脱节,缺乏地方特色和农村职业教育特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经济状况及市场需求,造成学生就业困难。致使许多农家子弟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

(四)学校师资匮乏,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师资匮乏,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偏低,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更为缺乏。很多教师对生产服务农村经济的经营管理、劳动组织、技术工艺了解不够,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农村生产实际,难以胜任专业课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发展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政府主导,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职业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责任。必须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机制,强化举措,扎实工作,走出一条富有当地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政策、新动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打造一批办学规模大、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好、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农村职业学校,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良性互动的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二)强化经费投入,增强发展动力。充足的经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政府应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尽快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确保政策性资金落到实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机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育培训补助等,在各种收费政策上对职业教育学校予以倾斜,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劳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学校内部符合条件的企业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同时对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征,同时对于实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的职业院校及民办职业院校在税收和收费优惠方面享受同等政策和待遇,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9-0020-02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我国总人口和在校学生数的80%左右在农村,每年约有1100万左右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回到农村。这一国情,决定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不仅是一个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给新的农民素质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从本质上说,新的农民素质的“新”字体现在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科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素质,生产才能发展、生活才能富裕、乡风才能文明、村容才能整洁、管理才能民主。

一、湖南农村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据统计,湖南省现有农村劳动力2854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占6.31%,小学文化程度占34.84%,初中文化程度占46.06%,高中文化程度占8.25%,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54%。在农村劳动力中,乘余劳动力有1100万人。可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开展农村乘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是湖南农村高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瓶颈,而另一方面则是农民学习技术的强烈愿望。据调查,湖南浏阳农民的口号是:“要致富,学技术!”宁乡农民的口号是:“农户想脱贫,手艺排在头一名”。长沙县农民说得更干脆:“职业技术响当当,一年学得饭菜香,两年学出大楼房,三年娶得靓新娘”。为什么湖南农户如此热情洋溢地学习职业技术?说穿了就是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商品经济已经规模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时代。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追求的最大利益。正由于职业技术可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变成大把大把的钞票,因而注重现实利益和急于摆脱贫困状况的农民才会对职业技术抱有如此强烈的渴望,如此巨大的热情。

二、湖南高职教育对农民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农民对教育回报的预期影响农民的教育投入。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之后,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力资本的取得不是无代价的。而是要投资一定量的金钱和其他稀缺资源,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有多种,教育无疑是投资的最主要方式。但人力资本的投资必须要有相应的回报,否则,作为已经被市场经济熏陶的农民他们不会进行投资的,也就是说投资后要有一定的汇报率。当然,在投资的时候也要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投资。家庭是否进行教育投资,教育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以及家庭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除了受家庭经济条件、成员素质、社会经济等因素制约外,还受家庭对于教育投资的收益预期这一重要因素的制约。人们进行投资总是希望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收益,或者比自己的期望收益要高一些。据估计,大学教育的回报率为37.5%,中等教育为19.1%。初等教育为7.5%,教育程度之问的回报率差异是比较大的。如此大的差异直接影响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进而影响到其终身的教育回报率。在我国农村仍然存在着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据对农村初三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有27.4%的教师认为职业学校不利于学生发展,有56.5%的学生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没有用处或作用不大。

农民中的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他们参与由当地政府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各种职前培训,对于他们顺利就业,增加收入,并有效融入城市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然而,入户调查显示:除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之外,82.3%的外出务工前没有参加任何内容和形式的培训。调查显示,56.8%的人出于“支付能力有限”、“耽误时间”、“影响收入”、“反正不能在城市干一辈子”等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农民工就业之后。参与在职培训的机会也很少。用工单位普遍认为,农民工流动性强,基本素质低,培训成本大,得不偿失,所以,不愿意为农民工进行培训投入,致使64.8%的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湖南省农村并不是很发达。要农民们进行教育上的投资是非常吃力的。实际上,贫困地区农户所承担的教育费用是比较高的,且随着教育等级的不断提高教育费用呈递增上升的势头。一个小学生每年都要花费近千元,而其中仅学杂费和书本费就高达637元,更何况是农民自身的教育呢。农民为了节省开支,尽量的满足子女的教育,尽可能的减少自己的教育开支。在很多地区,农民从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教育支出,也没有接受过高职教育。这与贫困地区农户的支付能力是极不相称的。

(二)职业教育招生滑块,农村职业教育是重灾区,农业类专业更是首当其冲。目前,湖南农村职业学校所招收的农业类专业学生的比例普遍不足10%,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甚至没有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如长沙市所属的农村职业学校中,除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每年还能招收少量的农业类专业学生外,其他农村职业学校均没有招收农业类专业学生。这种状况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农业类专业将面临灭顶之灾。

(三)培训指导思想的错误倾向。一般的培训机构和农民工自身都认为,培训就是技能培训,只要能掌握一技之长,拥有谋生手段就行,进行怎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怎样发展完善自我的培训,那只是耽误的时间。现有培训很片面,缺乏引导性综合性发展性的内容,缺乏经济法律、生活交往等方面的知识教育和训练。从长远和整体看,这不利于农民工真正融入现代社会,提高在城市就业的稳定性和层次。

(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制约。由于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待遇比较低,教师发展环境相对较差等缘故,农村职业教育系统内的一些高水平的教师已经另谋出路,进入‘系统的高素质教师也很少。据不完全统计,湖南农村职业学校平均每年大约有500多名教师调离,这些教师一般都是理论水平高、学历高、动手能力强的精英教师。这种教师净流失的结果是湖南省目前在农村职业学校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比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平均值低4个百分点,比农村普通中学低19个百分点。农村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到30%,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经费不足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部分县市没有依法按“两个比例”、“三个增长”的要求安排教育预算。2002年湖南省有25个县市财政性教育拨款比上年有所减少;有75个县(市)教育投入比例低于可用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占全省县(市)市数的65.3%。另一方面是由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合法教育集资,2002年与1999

年相比,客观上造成教育经费缺口达9.38亿元。

三、如何改善农村的职业教育

湖南农村的职业教育发展明显呈现出两极,一方面是农民强烈的需要得到职业培训,提高技能,增加其收入;而另一方面则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制约,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一)依法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依法增加经费投入,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改善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举力都要按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教经费,农村科技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职业培训。《湖南省职业教育条例》也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职业教育经常性拨款,根据财力状况安排一定数额的职业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应当开列职业教育项目。2004年2月,湖南召开的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保障体系,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在逐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基础上,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其中的10%左右作为农村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并进行单列。

(二)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队伍建设。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撑力量。近几年来,尽管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所改善,但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而言仍然比较艰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因此要拓宽农村教师的来源渠道,可聘请农村中的优秀的能人作为兼职教师。加大农村高职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尽量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三)采用多种模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尽量的贴合农民生活的实际。农户进行教育投资也有其机会成本,他们会因为耽误工时而影响其收入。贫困地区农户家庭教育的机会成本要低得多,理由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的单位时间收入水平也比发达地区农民或城镇就业^、员要低得多。这些看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即便在贫困地区,农户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同样不可小视。在湖南西部贫困地区农村,随处可见有青少年在田间地头或者山坡之上忙碌的身影,孩子都要上山干活更何况普通百姓呢。

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篇8

一、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当前湖南重大的发展战略目标。湖南作为一个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省份,既是教育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万多所,在校生达120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7.73%;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668所,在校学生57万多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400多个,年均培训人数约45万人。在农村,全省各县市基本形成了以县(市)职教中心为龙头,以各乡镇成校为骨干,以村校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为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青少年和广大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在湖南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

当前,湖南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分析和研究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不断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提出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湖南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农村职业教育机构和规模不断萎缩

湖南农村职业教育机构主要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中(专)学、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校等组成。湖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高峰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职业教育机构数量不断下降,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减少。相反,城市(城区)职业教育办学机构、招生规模均有一定的增长。

(二)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

农村职业教育不同于其它的教育,它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与其它普通类型的学校相比需要的经费较多。根据联合围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由于认识观念问题,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经费很少,农村职业教育学校教室破旧、设备老化,严重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经费供给的紧张,也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改善,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农村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准,形式单一

近年来,由于农业类专业招生不景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由面向农村向适应市场办学和满足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上向市场热门的计算机及应用、模具制作、金融、会计、文秘、商务英语等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转移。这是农村职业学校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自主办学的现实选择。但相当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缺乏调查研究和市场预测,不考虑面对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才特别是农业人才的发展需要,盲目地跟着市场走。新设专业既不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也不针对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在教学方案未制定、就业岗位未明确、专业教师配备不到位、实训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随意开设,致使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门类繁多,交叉重叠现象普遍发生。同时,目前的农村职业学校大都采用统一的学年制,固定时间入学、固定时间毕业。这种僵化的单一学制,严重脱离农村和农民求学的实际需要。

(四)结构布局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着布局不合理、结构不协调、学校分布零乱的现象,专业重复建设、学校小而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就湖南省来说,虽然几经调整,但学生只有一两百人、教师力量薄弱的农村职业学校在较落后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小、办学质量和效益差,教育资源严重浪费,有的地方甚至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既不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际,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区域发展不均衡,表现为地区、城乡和区域内部之间的不均衡,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五)对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饱受歧视,在人们眼中,普通教育为“正规教育”,能为社会培养“精英”,而职业教育,被称为“匠人教育”是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的“次等教育”。目前农村经济还欠发达,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经济地位的差距和社会地位的悬殊,造成了城乡间现实生活中如就业、医疗、住房、养老保险等诸多不平等,由于农村信息较闭塞,农民对信息的采纳敏锐性有限,对农村职教还存在着片面认识,农民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上大学,留城市,找份体面的工作才是他们所希望的。加上近几年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又在农村有所抬头,农村职业中学招生更加困难。

三、科学发展观下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提高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过去,由于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为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我们把职业教育重心放到城市。现在劳动力市场由就业难变为招工难,国家将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抓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任务,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把握。农村职业教育要真正面向农村和农民,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适当的培训;农村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农民传授职业技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的能力,农村职业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农业种植养殖培训,也不应局限于为了向城市输出劳动力,而是应当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确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内容应当是多内涵、多层次的,社会不应赋予农村职业教育单方面的功利目的,应当从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农民得到全面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从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分区制订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目标、办学路子,避免相互攀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面向农村企业,与企业、农场联合办学,发展外向型职业技术教育;在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以发展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同时要注意普及易于接受、层次较低的实用技术,促进经济繁荣,培养新型农民,使之成为农户科学种田的明白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把着眼点放在初级、初等而不是中等、高等教育上,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然而,不论哪一类地区,其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而及时调整,但无论如何,都要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

(三)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经费投入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能力十分薄弱,已成为制约湖南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多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职业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确保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长。其次,要想方设法落实国家规定的职业教育经费政策;合理确定生均经费标准,建立办学成本分摊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具有刚性的农业职业教育资金供给机制。

(四)建立普、职教一体化,逐步实行农村职业教育义务化湖南广大农村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般在乡镇学校完成基础教育初中阶段课程,但没有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学生如果要接受职业教育,必须在初中毕业后,到县级职教中心或大中城市职业学校继续学习。学生如果异地上学,学费和食宿费用是两项很大的经济负担。为减轻学生经济负担,应把乡镇学校变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重办学主体,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实行职业教育本地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为改变农村职业教育落后的状况,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平等对待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使每一个农民不再会因贫穷失去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其次,国家应当区分义务职业教育和非义务职业教育,在农村全面推行基本的义务职业教育,义务职业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财政支付的范围,使职业义务教育与基础义务教育平行发展。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革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办学水平

1、革新培养模式。我国的农村职业学校大多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成。受传统普通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一直重视学历教育,忽视专业技能培训。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技能,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的需求。可采取“校企合作”、“校县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等多种订单培养方式,既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养人才,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许多典型经验证明,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伴随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调整其专业结构,农村职业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改革中,应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废弃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已经招不上多少学生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同时瞄准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及路径,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努力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以非农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3、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毫无疑问,实践性课程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和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不仅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而且专业课也要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至于诸多的技能训练课则更需要学生的练习和实践。为此,农村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时安排上使实践性课程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必须为实践性课程的正常进行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今后农村职业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设一些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逐渐加大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在课程选修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

4、革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要求职业学校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就业需要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调整。学生就业谋生需要的东西很多,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什么都给。这就需要在对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精心挑选、精心设计。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职业教育更注重于知识的运用,更注重于职业角色的养成,更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讲课应理论联系实际,不照本宣科。

上一篇:农业科技推广论文范文 下一篇:政产学研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