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信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5:03:42

语文信息论文

语文信息论文篇1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部主席PaulZurkowski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段,2010:182;吴,2012:694)。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信息委员会重新定义信息素养:一个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和有效评估及利用信息(段,2010:182)。这些研究为信息素养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信息素养的研究一般包含以下内容: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了解和态度;获取、处理和开发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和安全意识这四个主要维度。在此框架下,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这一框架目前仍然是研究学习者和教师信息素养的主要参考,而且此框架与信息技术更为紧密。不可否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教育会产生直接影响。持续的研究和实践使人们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随着信息资源和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我们发现即使教师满足了这一参考框架的要求还是不能达到一个预想效果。更多的因素应该被包含在信息素养内,例如,将信息资源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创造和管理学习环境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等。我们不能不承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提供的教师信息技术与通讯能力框架更为综合,与教学更为相关。这一框架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后的信息通讯素养分为三个层次:技术素养、知识应用深化和知识创新。每个层次都包含6个维度:信息通讯政策的了解、对课程和课程评估的认识、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学校组织和管理,及教师的职业发展(UNESCO,2008:5)。本文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以黑龙江省民办院校大学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致力于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并为研究对象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策略支持。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省4所民办院校的全职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率大于50%。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83份。本研究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包括:课堂观察、问卷和访谈。问卷包含了教师信息资源利用渠道的分析、教师信息资源利用率的分析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分析。本文剖析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大学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真实现状,为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3、研究结果分析

对教师信息素养部分的调查问卷采用了Likert五级分类法。1=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2=通常不符合我的情况;3=有时符合我的情况;4=通常符合我的情况;5=完全符合我的情况。我们的分析从两个层面进行:信息素养6个维度具体均值比较;信息素养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应用深化能力和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比较。

3.1教师信息素养6个维度的均值比较。

本文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考察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师信息通讯素养为主要理论参考框架,并相应融合了我国的一些研究成果。研究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划分为:规章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共六个维度。我们对以上六个维度的均值做了对比。我们的结果分析显示:以上六个维度中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最为突出的素养是教学方法(均值为4.3333)和课程设置(均值为4.0432);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基本具备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能力(3.725);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规章制度(3.0625)、组织管理(3.0833)和教师专业发展(3.0417)的素养有待加强。

3.2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较。

在以上分析教师信息素养的六个维度里,我们的研究根据2008年的框架将每个维度里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描述分为三个等级:基本能力、应用深化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对以上三个等级的均值做了比较。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良好(均值为:4.0625);黑龙江省民办大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深化应用能力(2.9839)和创新能力(2.5417)有待加强。

4、基于本研究结果的讨论

我们总结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具有良好的外语教学专业素养、良好的外语信息技术能力,但我们还需要在教学中继续应用、深化和创新,已到达更加的优化的外语信息资源利用率和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对外语信息技术和素养的规章制度了解不够;教学和管理相脱节,教师并未充分参加到关于外语信息技术和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中去;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并未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深化和拓展自己的专业发展。我们针对我们对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梳理外语教学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优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对全国民办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以下策略支持。

4.1民办高校应为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外语信息资源和便捷的利用渠道。

我们的调查发现,相对于公立高校,民办高校外语信息资源的建设相对不足。我们调查的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两所高校购买和使用与教材配套的学习者自主学习平台,而且利用效果也不令人满意;其次,五所民办高校中只有一所民办高校有自建的外语学习数据库,可以通过校园网站在线学习。我们调查结束时没有任何一所院校和其他国内外院校有信息共建和共享的举措。此外,五所民办高校都只为师生提供部分的中国知网论文阅读和下载的渠道,不能满足师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在教材立体化,学习网络化的当今,任何类型的院校都不得不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丰富和优化教学信息资源,提供灵活便捷的利用渠道,使学习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已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4.2加强民办高校教师对于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

我们的调查发现黑龙江省民办高校教师对“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政策和方针的了解和应用”部分调查的总体均值为:3.0625,即“有时符合我的情况”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我们的教师应该在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有深刻的认识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国家信息通讯技术政策方针的内涵,能参与相关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并致力于实施这些方针政策。更高层次上,我们还应该依据学习者的实际状况整合信息通信技术在课程中使用。高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规章信息及培训学习,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最新成果和动态,将其尝试应用于课内外教学之中。

4.3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仍需加强,并鼓励将其能力转化为行为。

我们的调查发现我们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总体均值为:3.325。仍然未达到“通常符合我”的程度。调查显示我们能操作基本的软件和硬件,也能使用应用软件、网页浏览器、社交软件、展示软件和管理软件等(4.6250);也能根据问题和活动的实际状况灵活使用(4.1250)。但是未能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也未能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创建和监控个体学习者和群体学习者的活动(2.8750),更未能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1.8750)。以上结果显示我们的教师还是将更多的注意力和经历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和资源时代教学的延伸。高校应该重视和鼓励教师延伸课堂教学,完善教学环节中的预习和课后应用深化环节:提倡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协作学习和获取信息、并与外部的专家分析和解决他们的问题;设计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社区,来培养知识创造能力、帮助学习者进行继续教育和反思学习。

4.4加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

我们调查发现我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来组织和管理教学的能力部分的总体均值仅为:3.0833。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面向整个班级、小组或个体学习者创建活动,并确保公平的机会(3.6250)。但是我们不善于:创造灵活的课堂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实现协作学习(3.0000)。我们也不能:在基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创新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在培训同事、创建和实现以学校为学习社区的愿景中起到了领导者的角色(2.6250)。所以,我们民办高校的外语教师在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的同时,还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资源实现学习者的协作学习;同时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创建学习社区,和同时分享和共建信息资源;并信息资源优化建设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5民办高校教师更应该关注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

我们的调查显示我们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外语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源拓展自己的拓展自己职业发展方面的均值为:3.0417。其中我们能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扩展课程教学(4.2500)。但是我们不善于: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也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2.7500)。我们还不能: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2.1250)。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我们民办高校的教师更要关注自己职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资源赋予我们的优势: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创建管理复杂的项目、与他人合作;能使用网络获取信息、联系同事和外部专家;倾向于尝试和继续学习,用信息通讯技术来创建专业知识社区。

5、结语

本文采用了利用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标准》为主要参考框架,融合了国内的研究,考察和讨论了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目前大学大学外语教师外语信息素养的现状,探讨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方面显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探讨民办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策略和途径。

语文信息论文篇2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学校忽视校园网等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缺少平台的支撑;学校建设资源的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教师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不高,导致整合无法有效实施;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只重视技术的培训,忽视了教育理论层面上的培训,导致整合缺少理论的支撑;更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上信息技术课,纯粹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应该将信息技术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师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教学道路,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实践,走出整合的误区,克服一定的困难,从思想上正确理解整合,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让他们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真正地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早日实现高效教学。

语文信息论文篇3

再如,教学《鸟岛》一课,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一群群鸟儿陆续从远方飞来。”学生对“陆续”这个词语提出了质疑:“为什么用‘陆续’一词,而不用‘连续’呢?”教师让学生查字典,找出与陆续相关的同义词。学生通过查字典查出陆续、持续、连续、断断续续等词,然后教师引领学生辨析这些近义词,并用视频演示了小鸟“连续”从远方飞来与“陆续”从远方飞来的不同情景。通过视频直观的展示,学生辨清小鸟飞行的不同状态,很容易懂得陆续一词的正确意义。

2利用信息技术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文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相对较远,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产生一定的障碍。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重现真实课文相关环节,引领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等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时,由于学生对时代背景不很熟悉,在阅读课文时就不能更好地与文本内容达成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节选抗日战争影片的片断,重现历史,作为对新课的导入,学生就会对当时历史背景有切身的感受,在学习课文时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反对侵略、励志学习的爱国热情,也对抗日英雄人物形象和抗日精神产生共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对大榕树缺乏了解,于是教师根据课文教学内容选取了两幅大榕树图片。一是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的静态形象,让学生欣赏大榕树“卧”在河面上的繁茂景象;二是作者第二次经过大榕树遇到鸟儿进进出出的壮观场景。通过展示图片,学生对作者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就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更容易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

3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作为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工具,以其强大的视频展示功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最后用视频展示了乌鸦向瓶子里倒石头导致瓶内水位升高而喝到水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探究,乌鸦除了向瓶内倒石子可以喝到水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喝到水呢?学生讨论的热情很高,有的说可以将瓶身打一个小洞让水流出;有的说可以用一个微形小桶,从瓶内提水喝;有的则建议乌鸦与同伴合作,将瓶身倾斜就可以喝到水各种各样的建议不一而足。学生的有些建议不管可行与不可行,毕竟他们能从文本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狼和小羊》课文的最后一句是:“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利用课文中留的这个空白,笔者提问学生:“狼向小羊扑去,会是什么结果呢?”有的学生说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学生说没有被吃掉,小羊向旁边一躲闪,狼跌到悬崖下面了。笔者随即用制作的视频播放了狼坠入悬崖下面的情景,并且鼓励学生继续想象。学生想象的天窗打开了,有的说,狼撞到了小羊身后的大树上;有的说狼撞到了小羊身后的石头上;有的甚至发挥想象说:“狼扑向小羊的时候,听到了一声枪响,躲在树林里的猎户向狼开枪了,小羊得救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不一而足。其中视频的演示功能发挥了作用,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创设了空间。

4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达为人们提供了方便,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信息,可以从事网络招商与购物等。那么,网络信息的发达必然也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网络的普及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与空间。教师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笔者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及重点、难点,制作了“标点符号的运用”“汉字的演变”“汉字的书字要领”等内容的视频短片,并将这些短片上传至学校教学网站,或者上传至学生网络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复习与巩固,或者做新课的预习之用。并且制作的教学视频短片之后,都附有相关内容的练习题目。利用视频软件的交互性,学生可以自我检查所做题目答案的正确与否。整个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矫正的课堂。同时,笔者还在学校教学网站上传一些新课预习题目以及网络教材等资料,可供学生业余学习。另外,笔者在上新课之前,布置学生对新课文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知识进行课文的预习。5结语总之,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重点难点,科学地设置整合内容和教学程序,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信息论文篇4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著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语文信息论文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41-01

一、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中职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对中职语文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辅助,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应用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中职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中职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三、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要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整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以教师为中心到师生互动的主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在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讲授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又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模式上要创新:提供了实践基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模式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分析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层次,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语文信息论文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现代信息技术影响。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我们知识的更新速度日益加速,这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急剧增加,但是相对于知识的更新速度,语文教科书的更新速度较慢,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和教科书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根本要求。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摆在我们而前的重要的任务和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难题。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也是教育史上重人的教育改革,改进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手段,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进程。

2、中学语文教学本身的需求

中学语文的教学不是单纯的语文学科教学,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学科教学,其融合了人文、地理、音乐、美术、历史甚至宗教等因素在内,同时这些学科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又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使教学内容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为学科之间的横向结合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同时,我国新的课程改革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语文教学时间的紧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而前的难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扩人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特别是篇幅较长的课文,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等。

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正确定位

1、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于教师的传授,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师生间的“教?学”的单线联系,真正把学生放到了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学习过程完全在民主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信息技术成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手段。

2、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工具软件为解决校本课程中的学习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比如,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撰写研究方案,制作调查表,可以用网络浏览器到网上去查找,用文字处理等工具撰写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阶段,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加工,此时文字处理软件与电子表格软件等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在撰写研究成果,学生可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表示出来,还可通过多媒体演示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以进行交流、讨论、分享,也可以以个人主页的方式在网上发表等等。这时文可以用字处理软件、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工具软件。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学校提供了先进的教学工具,而且还开拓了学科教学内容,对新形势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我们开发了以“长白山的传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它以家乡的悠久历史为研究内容,以调查采访、采集样本、搜集资料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学习工具,以“确定主题一研究探索一综合汇报?成果展开”为活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有利于改变中学语文的教学

1、以多功能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热情。

现在的中学生,接触外界的新事物较多,想像力极其丰富,抽象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比如,在导人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语文教学中讲述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些相关的动画片,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场景等辅助教学资料,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许会大增,整个课堂氛围可能生动起来。

2、营造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程的语文教材,所选作品时间跨度大,区域范围广,有当代的、现代的、更有古代的;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要想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必须弄清每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及写作背景。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当时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共鸣。在教授朱自清的名篇《春》,既是语文朗读训练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教材。教学时教师可配以音乐让学生朗读。那涂涂的流水、清脆悦耳的鸟鸣、婉转悠扬的牧笛声,可以把学生带人一个春暖花开,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这样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能真切的体会到春天的美好。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同时它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一样,如果我们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能时时注意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一点,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1]张巧蔚.论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2(07).

[2] 惠玉萍. 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的整合[J].东北师范大学,2007(05).

语文信息论文篇7

论文摘要:非语言交际与文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除了要懂得语音、语法、词汇等基础语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文字字面以外的蕴含了许多文化因素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而就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几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引起的交际障碍来阐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意义。

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种类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Samovar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有关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有很多。根据Samovar的观点,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人为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非语言交际涉及文化、民俗、社会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运用范围广泛,其语义也很复杂。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含义,孤立地理解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常常是难以奏效的。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其分类方法有很多。胡文仲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将非语言行为大致分为四大类: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体态语包括基本姿势、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等所提供的交际信息;而环境语则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等。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而后两类则指非语言手段。

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

文化与非语言交际是密不可分的。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交际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是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在非语言交际中,有关文化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以至于文化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于非语言方面的因素而不是语言方面的因素。Birdwistell认为,没有一种表现行为是适用于所有文化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而不是生理上的遗传或天生的。因此,通过非语言方式表达的一些情感都是某些文化所特有的。Samovar认为,通过了解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的基本模式,我们可以探寻人们的举止态度;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通过对非语言行为的研究可以排除狭隘的文化优越感。非语言行为的差异比语言行为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更为严重,因为非语言行为一般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由此可见,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错误破译信息是显而易见的。

1.体态语中的文化差异

体态语指的是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与动作,它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它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态势语和体语等。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体触行为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少美国学者将英美文化列为非体触文化。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近体交际的亲密距离非常敏感,人们不才惯相互拥挤,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在捍卫属于自己的领地。尤其是同性之间如拉手、勾肩搭背等行为都被视为禁忌。而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近距离体触并不属于异常现象,人们甚至认为这是一种亲密、温暖的表现,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同性朋友之间的体触都被认为是非常正常、完全可以接受的非语言交际行为。 2.副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副语言又称伴随语言,它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副语言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最显著的方面之一是对沉默的不同态度。Hall曾把“沉默”作为他划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他看来,东亚文化如中国、日本、朝鲜等属于高语境文化。在这些文化中,信息往往是通过手势、对空间的利用甚至沉默来传递的,因此对信息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行为以外的语境。在中英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对中国人经常采取的沉默态度很不习惯。西方有的学者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甚至认为东方人的沉默态度是对交际对方的蔑视或侮辱。而中国人却很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具有丰富的含义。恰到如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

3.客体语中的文化差异

客体语言指人工用品,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等。这些物品具备双重功能:实用性与交际性。以交际角度来看,这些用品都可以传递非语言信息,都可以展示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和个人特征。东西方文化对嗅觉信息的感受也不一样。中国人适应人身体的自然气味,中国人很少习惯使用香水;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这种人体的自然气味是很难接受的。因而无论男女都注重对身体气味的掩饰,都习惯每天使用香水。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正确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身体气味,即身体气味的文化差异,不能从本民族的喜好出发去厌恶、反感外族文化的生活习惯。

4.环境语中的文化差异

环境语也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来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颜色、信号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能展示文化特性。

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对不同文化对于空间、领地、近体距离等的不同认识作了详尽研究。他认为,人的空间观念是后天习得的,因此人们的领地要求和空间关系在每种文化中都有其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文化不同,人们对空间的需求和与空间有关的交际规则也不同。在中国,人们比较能够容忍拥挤;而在英美国家,一旦公共场合出现拥挤,人们会马上尽量回避,因为他无法适应过近的近体距离与体触。西方人的领地观念明显强于东方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无形的领域被侵犯,就会马上采取各种反应进行维护。领地观念最突出的心理反应是对待隐私的不同态度。英美文化中的人十分重视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也是他们与中国人交往时感受到的最大的文化冲突之一。东西方文化对待时间的观念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西方人具有更强的时间观念性,他们非常注重守时,并十分珍惜时间。

三、结语

语文信息论文篇8

一、直观激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或无需要的学生是很难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直观的图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死海不死》教学时,将搜集的死海图片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死海的位置图、人浮在死海上不下沉的圖片、奴隶们屡淹不死的图片、死海开发图。学生仿佛真的到了死海岸边,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不仅能够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主动探求死海的成因。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死海形成过程动画,按步骤演示处于大裂谷中段的死海由于海水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形成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抽象的事理在几十秒的动画演示中变得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情境渲染。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体会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切感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最好的办法。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时,将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四部分情节做成四个场景,图片与音乐结合,让学生结合这四个场景练习复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复述中深切的体会到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从而理解小说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小说教学、散文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渲染情景进行辅助。

三、补充资料。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而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阅读量,提高语文能力。如教学《死海不死》,可以补充死海的各种文章、图片,补充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背影》时,为学生提供作者朱自清的几张照片、生平资料,多位名人谈《背影》的文本资料,散文的文体常识,朱自清写的与《背影》有关的《我是扬州人》,俄国赫尔岑写的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给儿子的一封信》等等。运用计算机将大量与课文教学相关的资料集中存放于其中,不仅课堂教学中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同学的需要,而且也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大量的知识,另外,在教师教学课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网址,便于学生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探索性收集信息、扩展视野,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都会起到重要作用。补充资料适用于各种文体的语文教学。

四、快速反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阅读能力需要通过阅读文段来检测提高。传统教学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要刻版,要印刷,费时费力。利用信息技术,只需将要阅读的文段输入计算机(可用扫描仪,也可用汉字识别系统,或键盘输入),学生就可以翻阅答题了,45分钟,不仅完成新授任务,还能实现快速反馈,快速迁移,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课这种方法更受欢迎。

五、知识系统化。语文教学虽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主要任务,教给学生系统化的语文知识也不可忽视。运用信息技术将零散分布在六册课本中的语文知识系统化,非常有利于学生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如可将小说知识、诗歌知识、记叙文知识、说明文知识、议论文知识、戏剧知识、散文知识分别做成表格,再将这些表格做在一个课件里,提供给学生,不论是查阅还是识记,操作起来都非常方便,学生很轻易地就能把握这些知识系统。魏书生老师提到的语文知识树也可以做成课件,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经典教学方法的整合。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唐县雹水乡中心学校)

来源:大东方 2017年7期

上一篇:体育课堂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院财务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