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修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8 04:01:43

检修专业论文

检修专业论文篇1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导致研究生毕业以后进入工作单位,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具体工程实践问题。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高校应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能促进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道路设计、建设、养护中遇到的具体工程问题,成为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1-3]。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起初是采用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大部分都来源于商业管理过程中的真实事件,通过此種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工程案例教学是指在专业课教学中,依据专业理论讲解需要,围绕某个具体工程实践场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

例[4-6],教师和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对具体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制定解决方案,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7-8]。

本文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基础课程《现代道路检测与维护技术》,探索工程案例教学,促进本专业研究生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

2   课程背景

《现代道路检测与维护技术》是一门依据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色研究方向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讲授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路面摩擦系数仪、高聚物注浆技术等现代道路检测与修复新技术。本课程涉及了电磁学、材料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多个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科背景普遍为道路与铁道工程、岩土工程等土木交通学科,对电磁学、信号处理等专业基础理论了解不深,如专注于检测修复原理讲解,学生反映学科差距大,难以全面掌握;此外,该门课程实践性非常强,仅通过课堂讲授,学生难以掌握检测以及修复设备操作技能。本文针对课程中水泥混凝土路面无损检测与非开挖修复专题,探索工程案例教学途径,提升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

3   工程案例教学举措

3.1 制作检测与修复原理讲解视频

针对文字讲解不够直观生动问题,学习枯燥的问题,制作探地雷达、落锤式弯沉仪检测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和高聚物注浆非开挖快速修复原理动画,并现场录制和原理对照的检测和修复视频,使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了解新型道路无损检测设备的检测原理以及快速修复过程,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2 参与足尺模型试验检测与修复

利用学校综合试验场,修建一个足尺水泥混凝土高速公路模型,将落锤式弯沉仪和探地雷达检测设备拉到学校,带领同学们对足尺模型进行弯沉测试,分别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路面板进行弯沉测试,总结不同温度条件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沉测试值的变化规律;利用探地雷达对混凝土板下部脱空进行探测,分析脱空路面和完好路面探地雷达图谱反映规律,最后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现场注浆试验,针对不同弯沉进行不同量的注浆试验,观察不同注浆量对注浆后水泥混凝土路面弯沉测试值的影响。

3.3 工程实践讲解

依托云南实体水泥混凝土路面检测修复工程,介绍落锤式弯沉仪、探地雷达检测流程,分析落锤式弯沉仪和探地雷达实际检测数据,判断道路病害类型及程度。讲解高聚物注浆修复工艺流程,依据检测结果制定维修方案,利用大量现场照片及视频,真实还原修复现场。

4   工程案例教学优点

采用案例教学,教师讲述的不再是复杂繁琐的理论公式,而是生动形象的动画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实际工程中去,利用实际工程数据,采用理论知识进行解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足尺模型,可系统掌握检测修复技术操作要点,为毕业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5   结语

检修专业论文篇2

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是建筑装饰材料检测专业一门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常用装饰装修材料的品种、技术性能、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装饰装修材料的技术性能及检测方法,并能够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常用装饰装修材料的主要污染指标进行检测的实践技能。

一、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理性,缺乏感性认识内容

现有的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课程内容一般是以介绍市场上常见装饰装修材料的品种、规格及技术性能为引子,然后结合国家标准介绍不同装饰材料的检测方法。理性内容占有大量篇幅,缺少必要的案例和图片。按照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缺乏感性认识,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造成学生进入市场也难以分辨出自己学过的装饰装修材料,不利于本门课程核心内容――检测评定程序方法的学习。

(二)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缺乏专业性

本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是将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相对独立的内容,理论部分由教师在教室讲授,实验部分则是在实验室进行。而在实验教学方面,仅是按照不同教学内容分类进行单一实验,实验过程只是简单地按照实验方法机械地做,对结果单纯记录,如果结果出现异常,很少对操作过程进行总结分析,找出原因。而装饰装修材料主要应用于室内装饰装修领域,因此对于装饰装修材料检测的职业岗位,在实际工作中,对室内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本门课程在实际应用中,注重综合性,并要与建筑装饰专业相结合,具有专业性,而并非传统实验教学单一实验的堆砌。此外,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缺乏让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的机会,而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掌握实践技能,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独立承担对常见的装饰装修材料进行检测与合格性判定的任务。

(三)适应就业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模式

本门课程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检测这门新型专业的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还是未跳出传统考核模式的圈子,即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分开,这种考核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造成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后果。这也就违背了本课程作为建筑装饰材料检测等相关专业学生上岗就业的重要参考工具的意图,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改革以保证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就业于室内环境设计、建筑装饰材料生产加工、装饰材料检测等相关领域岗位的技能。

二、实践摸索过程及考核方式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以此为本课程教学的宗旨,设计如下改革方案。

(一)实践摸索过程

我国成立了对建筑装饰装修材料进行检测评价的专业机构――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因此,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时,按照专业的认证检测中心对就业岗位如质检员,装饰材料生产开发人员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并结合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实际,打破原来教材教学内容的顺序,设计八个培训任务,内容涉及人造板及其制品、木器涂料、胶黏剂、壁纸、木制家具、聚乙烯卷材、地毯、混凝。这八个培训任务的学习过程都遵循以下程序:首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市场调研或者去装饰装修现场,帮助学生对工作对象的实际应用过程形成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后续学习;第二个任务是装饰装修材料的取样及检测,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前,通过预习查询所要检测的装饰装修材料的国家标准,对实验方案和检测结果的原始记录进行初步设计;第三个任务是在第二个任务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预习方案进行指导和调整,并安排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实验方案,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并按照国家检测的质量标准,对所检材料进行合格性判定。学生从原料识别、性能认识,到取样方法、检测手段、质量判定这样一系列程序的实施,完成综合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考核,摒弃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模式,调整为全部通过实践方式进行学习效果考核,学生完成八个培训任务后,进行抽签考核,要求学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在考核过程中,由学习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模式改为独立完成考核,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操作过程进行实时打分,并对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理论要点进行提问,在实践环节中进行理论知识考核。

检修专业论文篇3

近年来,高速动车组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高铁路网已初具规模。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达2.2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的60%多。我国“四纵四横”高铁网将进入全面收官阶段。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明确提到: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尤其是具有中国铁路自主知识产权的CRH系列和谐号动车组在系统集成、轻量化、高速转向架、交流传动、高速受流、高速制动、网络控制、人机工程、节能环保等技术方面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CRH动车组为亮点的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对运输能力的释放,对时空距离的拉近,对旅客出行的便利,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我国铁路技术装备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实现了现代化。

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和动车组保有量的“井喷式”增长势必导致铁路动车维保企业用人需求的大幅增加。近年来各铁路局动车组检修与维护岗位用人需求逐年增加,下表显示了近三年湖南省周边铁路局动车检修与维护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湖南省周边铁路局动车维保企业近三年的人才需求数量呈直线上升,可以预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逐年增加和动车组配属数量的不断增长,铁路车辆保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还将大幅增长。近年来,国内众多铁路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 般地相继开办了“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以适应当前我国高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缺口。

面对当前铁路运输装备日益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安全、正点、舒适、快捷等期望值高的局面,势必要求铁路运输装备保障企业除了要有先进的维修保障制度和检修设备外,还要有与之相配套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铁路职业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匾乏,文化专业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装备适应能力较差,与铁路现代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和客运专线的逐步建成投产,更加凸现了这种矛盾。伴随着近年来客运专线建设和动车组上线运行数量的骤增,国内众多铁路高职院校相继开办“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然而,面对动车组这样新的技术装备和新的维修保障体制让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缺乏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不完善;

2.实训设施投入不足,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和实训需要的校(内)外实训资源严重匮乏;

3.实训项目设计与现场岗位脱节,操作性不强,没有体现出能力本位、岗位任务驱动性,难以发挥实践教学应有作用;

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和标准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实践教学师资严重短缺,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证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校企建立更加稳固的长效合作关系,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建设优良的实训教学资源,关乎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关系着动车组这种高技术含量装备的维修保障质量乃至铁路运输生产的安全、正点。

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是顺应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飞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而开设的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其他任何教学方式都无法取代其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在对湖南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改进和提高我省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之对策。从高职实践教学实际出发,探索研究并建立与我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依据、目标和内容

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为依据;以我省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主要研究目标;以湖南铁路高职院校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为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方法

研究从实际出发,通过对湖南省内3所铁路高职院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实地走访,摸清目前省内该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具体状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与我省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对策。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法:本研究为了解高职院校师生对当前省内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评价,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所选学校的专业教学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来了解实践教学的具体状况。

2.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3.比较研究法:搜集并整理国外有关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吸取可借鉴的经验。

五、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调查问卷设计,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理论研究

相关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查问卷设计、发放和回收y计工作;同时展开高职实践教学内涵理论的相关研究。

2.第二阶段:文献资料查阅、分析研究

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典型模式中实践教学的介绍,总结归纳出国外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3.第三阶段:现场调研访谈

走访湖南铁路科技、湖南铁道两所省内高职校和广铁(集团)广州动车段、武汉动车检修基地、南宁动车所等现场用人单位。与院校教学院长、教务处长、专业负责人和广大师生进行深度访谈,广泛听取院校和企业对专业实践教学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的建议。

4.第四阶段:综合分析研究

基于前期调查问卷结果、现场访谈笔录、文献资料分析、相关理论研究等前期研究成果,对我省高职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5.第五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成果总结推广

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发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检修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汽车检测;维修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2

最近几年,许多高端职业学校专门教学维修汽车课程专业方面的学科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是因为有很多出现的外在因素阻碍到了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方向,所以教学课程和我们国家一些专业维修汽车的行业发展速度比较起来,依旧差这很大一截。所以为了我们国家可以更实际的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对于维修汽车方面课程的教授素质。因此,维修汽车课程所带来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一、简述目前检测汽车以及维修汽车学科的状况

随着我们国家各层面上出现的汽车越来越多,对于汽车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跑车越来越名贵,我们就必须提高维修汽车的技术指标。科技越来越发达,汽车上面渐渐出现了电子商品,甚至还有高端互联网系统,汽车也由原先单一使用汽油,到现在使用天然气,这些等等全都证明了革新后维修汽车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特征的。

除此之外,有许多高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一般都是考取本科失利的,或者是直接在中等职业学校升学到这里的。因此他们的文化水平都还比较低,思想水平也都不高,可运用思路过于狭隘,更是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学习的自信。尤其是在遇到一些比较抽象性质的理论知识,他们大多数都会缺乏耐心以及自信心,但是大多数学生都会对一些实际操作学习比较感兴趣。

毕竟传统的教学制度都是比较死板、枯燥、缺乏趣味的。所以,为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维修汽车技术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们必须先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规格打破,将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争取加入一些比较灵活的元素。将死板的教学灵活讲述,希望这样何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争取做到更好地学习,如此掌握起来应该就不会那么轻易忘掉了。

二、简单分析检测以及维修汽车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仍旧有很多所高职学校都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维修汽车专业技术教学模式,非常枯燥,单一无趣,导致老师懒得教,学生懒得听,听不进去,更加听不懂,所以教学质量需要大幅度提高。目前正是因为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依旧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根本不能满足我们国家真正需要学生人员学习的条件等需求,因为现在教师大多数都侧重对于书面知识的教学,然而他们往往都忽略了实际操作教学的重要作用,一直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下面记。

然而“笔记,笔记”,顾名思义只有笔在记,根本没有进入到学生的记忆中去,所以这种教学似乎只是在走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依旧非常薄弱。学生也都是在死记硬背,被迫学习,而不是有兴趣然后自主学习,这种不吸引学生的教学课堂,根本没办法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达到我们原先期望的目的。

(二)目前课堂教授课程划分不正确

现在大多数高职学校都只是依旧将书本知识作为只要学习以及,过度地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却都忘记了,实际操作应用同样非常重要,同样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如果我们只注重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而忽略实际操作的知识,那么学科结束后,根本没有可能有一些学生剧本比较综合性质的能力。

(三)教师专业水平需要提高

目前许多高校企业专业教师的文化水平都并不是很高,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一般水平的专业教师已经不能够有足够的资格教授这些学生。所以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学生知识的同时,不断自主创新的学习知识,经常给自己“充充电”,只有教师专业水平一直保持创新,一直在不断学习,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学习。

三、维修汽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

针对维修汽车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经过研究讨论总结出一些解决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先需要丰富课堂生活,学习不能够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需要先激发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我们才可以灵活掌握这些维修原理,将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关于汽车维修方面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很多科目,我们应该将这些科目一一归类,不仅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应该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根据他们个人素质,以及特长,进行针对性教育。绝对不可以将所有知识通通强加到学生身上,应该了解他们具体想要学什么,在学习之初就应该制定好他们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学习、前进,所以对于学生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进行对汽车维修专业知识的科目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将分好类别的学科,分别教授于需要的学生,这样做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学习速率也会相应提高。

对于汽修专业方面的老师,都应该经过一些考试,严格筛选出比较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灵活教学知识的教师,才可以将汽修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汽修技术人才,这些专业教师在教授学生们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让他们多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只有让学生将书本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实验,才可以让他们正在掌握这些知识,如此一来这些学生在学成毕业以后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他们自身的特长,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四、总结

根据上文我所讲述的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最近几年,因为我们国家拥有汽车保险的车辆在持续不断的增加,所以导致汽车维修行业越来越盛行,对于高质量的栽培关于维修汽车专业方面人才是我们现在最为紧迫的任务。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于教学质量的监督,以及加快我们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速度,只有那些经过不但学习以及改革创新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生,毕业之后才可以找到更加可靠的单位,只有在更大的舞台,他们才可以更好,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所学习的特长。为我们国家在实现维修汽车更加专业的道路上,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川,周旭.论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朱永宏.浅议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科技视界.2012

[3]陆叶强,徐亚丹,迟晓妮.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改革研究.科技信息.2011

[4]皮连根.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探索.职教论坛.2007

[5]杨平进.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才智.2013

检修专业论文篇5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又名公共课程,是公共社会科学和公共自然科学课程,目的是培养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和掌握公共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中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基础课程院校间大致相同,美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基础课程院校间也大致也相同。但是,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国情、价值观等存在巨大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也必然有相应的不同,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必然有所不同。两国都开设了语文、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课程,这些知识是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从业人员必备的文化素质和基本的工作技能。美国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口头交流基础,以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英语课程是中国高校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掌握现代检验知识。美国的医学检验高职学校不开设外语课程(美国普通高校都开设外语课程)。中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时事与政策等课程,要求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具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开设这些课程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必由之路。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文化背景、世界观和价值观与中国有巨大差异,学生不问政治,重视个人奋斗和自我价值,所以没有开设政治课和道德修养课程。体育课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每周两节,开设一年。中国高职院校占地较小,体育场地狭窄,设施少,且较差,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受限。建议中国学校加大体育设施投入,学生也要更加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美国大学生健身意识较强,喜欢体育运动,加之学校和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普遍且齐全,学生自行锻炼很活跃。所以,美国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体育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是中国高职院校的一门必修德育课,学时24~40学时不等。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实现就业。随着中国实行全民医保,基层医疗单位急需大批实用型医学检验从业人员,近几年高职医学检验毕业生就业形式较好。美国医疗保健事业发达,医学检验高职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设置就业办公室提供就业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不开设•有关就业教育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共有17门,平均为10.4门。美国高职院校累计有10门,平均为4.7门。两国共同开设的课程是解剖学、生理学、化学,(包括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这是医学检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两国所有院校都开设了这三类课程。余下的课程差异很大。总的讲,中国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偏向于临床医学,而美国偏向于医学检验;中国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涉及面较广,而美国相对较窄,紧密围绕专业。中国开设了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概论,这三门课程是重要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涵盖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这些课程对临床专业非常重要。然而,这些课程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全面简要了解临床医学知识虽有积极意义,但对检验工作直接联系不大。检验工作的任务是对患者标本进行检测,提供患者体征数据和参数,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在美国,医学和药学专业是最高学历教育(博士学位教育),鉴于医学高职检验工作性质、任务以及学制短的情况,不开设上述课程。中国高职医检开设的《病理学》采用的是本科教材体系,学科性很强,主要讲授组织病理学内容。医学检验工作中很少涉及或不涉及组织病理学,而涉及细胞病理学(脱落细胞检查)知识较多。建议减少学时,删去组织病理学,增设病理技术和细胞病理内容。美国开设了《医学术语》(Medicalterminology)课程。该课从词根经过前缀、后缀、词组和缩写等构成医学术语。课程学时少(36学时),内容宽泛,不系统,无章节,简介了临床医学的重要名词和意义。中国医学检验专业还开设了仪器分析、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医学遗传学和生物安全知识等课程,占有较多的学时。而美国未开设这些课程。可否考虑对上述课程进行合并、优化与简缩,减少学时或以讲座形式讲授。中国可否借鉴美国开设《医学实验室介绍》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安全、伦理学和检验科设置等,替代中国的上述相关课程。中国一些院校开设了《市场营销》课程,该课程与医学检验工作无直接联系。鉴于绝大多数医学检验毕业生从事医学检验,而极少数从事检验试剂营销工作。所以,可否考虑把《市场营销》课程设为选修课,这样既免除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不必要的课程,也照顾了少数学生的从业取向。

3专业课程

中美两国医学检验高职专业教育的专业课程门数和种类很相似,虽有一些课程名称差异,但内容相似,这充分体现了两国医学检验高职专业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高度一致性。但是,两国专业课程各门课程占的学时比例有较大的差别。如中国血液学课程占专业课总学时的15.6%,而美国占到27.6%,显然高于中国。血液学包括血细胞的发生、形态、生理和病理过程,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具备丰富的形态学知识,需较多时间的训练。行业和实习学生普遍反映血液学知识匮乏,建议增加学时,加强训练。美国高职医检教育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时间安排顺序上差别已不太明显,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安排了专业课的学习。中国高职医检教育课程安排上有明显的“三段论”的痕迹,即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基本以公共基础课为主,第二学期则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二学年学生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建议中国去掉“三段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轮流安排。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第二年专业课程的繁重任务,同时也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基础课)贯穿于校内学习的全过程。中美两国都很重视实践教学,校内理论与实践课程学时比例都在50%左右。中国医检高职教育是三年制,学生有一年的医院实习。美国的高职医检教育是两年制,学生只有半年实习。美国有少数学校是集中上一门课程,完成一门课程的校内教学和医院实习后再上另一门课程。这种教学安排的好处是集中强化训练,学生对某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系统全面和扎实。然而,中国高职学校实行学生校内寄宿和实习期间集中住宿,由于校内教学和校外实习安排的复杂性,国内学校难以实行这种教学模式。

4选修课

高等院校都开设有选修课程。修课程是与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和与学生兴趣爱好有关的文学艺术修养课程。相对于本科院校和文理学科而言,高职院校选修课较少。美国高职医检教育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必须完成2~3个学分的选修课程。中国实行的是学年制毕业制度,对学生选修课未作强性要求。两国医学检验高职院校的选修课大都是文学和艺术修养方面的课程。中国有的学校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医学科研方法。专业英语对学生在工作中阅读简单的英文资料很有帮助,个别毕业生就业于生物医学相关的行业,医学科研方法对他们工作也有些用处。美国的毕业生几乎都从业于医院检验科,所以不需此训练。

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两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既有共性,也有较大差异。两国专业课程门类和内容高度相似。基础课程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的课程多于美国。我们开设了体育、军事教育、英语和思政教育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身体素质,很有必要。两国在专业基础课开设差别显著。中国各校平均专业基础课有10.4门,明显多于美国的5.7门。美国的专业基础课少而精,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而中国的专业基础课宽泛,具有较浓的临床医学特点。建议中国医学检验高职教育淡化专业基础课程的学科性和系统性,强调其针对性和实用性;优化、重组和精简专业基础课程,减少专业基础课程的门类和学时数;增加专业课程学时数,更加突出职业技能教育。

检修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技术教育 教育现状 汽车检测与维修

中图分类号:U4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90-01

技术教育类院校是培养社会紧缺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这类院校所设的专业往往是根据社会需要按需设岗,因此,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实用性。汽车检测与维修作为众多热门技术应用型专业的一种,面对当前的教育改革新风,对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技术教育类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把第二课堂和理论学习紧密结合的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汽车销售与维修市场不断扩大,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汽车销售、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加大。

1 高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是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仍然和社会发展严重不符,具体呈现出以下几方面。

1.1 高校的教育方法落后

高校教育方法的滞后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学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方面教育方法的滞后,直接表现就是该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偏低。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理论教育,学生多是死记硬背,最后也仅仅是掌握了皮毛,一到关键时刻,就表现出与社会需要的不符,这是目前市场上对紧缺型人才“低能”的最好解释。现在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改革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1.2 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职业技术院校多事私立院校,这类院校的教育设备设施全靠自身解决,因此配备不是很完善。再者,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与教学配套的基础设施还不是很到位。尚未成形的寓教于练的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现代化教育资源缺乏

现代化的设备设施是学生提高自身见识及自身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还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老师照着课本念,学生埋头做笔记,这种教育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根本无法发挥。因此,现代化教育资源的到位也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

2 高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传统的教育模式,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高校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改变老师的授课方法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关键,学生只是一味的听课、记笔记,学生观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改革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作用,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只需要扮演好向导的作用,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的投入课堂氛围。这个时候老师所起的是课堂凝聚作用,只需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最终真正的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2.2 普及现代化教育资源,借住现代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如多媒体、计算机等,这些设备更具有直观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真实感,同时这类教育资源还具有动态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教育内容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图像、视屏、音频更易于学生理解。更容易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奠定基础。

2.3 注重老师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团队

高校要重新定位老师的角色,对教学课程做合理的安排。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所谓“名师出高徒”是有其道理的。只有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建立一支优良的教育团队,才能为培养优秀的学生打下基础。汽车检测与维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专业性,这样的专业只有更多的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学到东西,因此,学校在专业课程安排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合理的安排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时间。

2.4 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模式,建立健全的教学保障体系

在创新管理机制,规范教学方法方式的基础上,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学习领域标准的设立、教师岗位职责的设定、教学评估的方式方法、教学监督机制的完善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典型任务为工作载体,逐步的构建教师素养考核手段,严格按照“重过程、看结果”的原则,采用学生民主投票、任务工单考核、项目训练考核等多种考核方法,从多个方面规范老师的教学,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知识掌握牢固程度、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只有教育模式与社会接轨、教育改革以社会需要为向导,职业教育类高校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学习的目的就是实际操作,理论强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这一教育环节。该文针对高等院校中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面对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呈现出的不良现状,教师应该合理的定位自身的课堂角色和学生的身份,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最大化的利用教学资源、明确教学目标,全方位的培养学生,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书玲.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1):95-95.

[2] 吴浩.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1):252-253.

检修专业论文篇7

    论文摘要:为了提高水电站设备检修的专业化、产业化以及检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保证设备检修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在总结当前设备检修情况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将水电站检修培训与业务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专业检修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的要求,设计开发了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通用程度高、培训效果生动具体、实用性强等优点,为设备检修培训和专业检修管理提供了一套高效、实用的辅助工具。 

    1 引言 

    水电站设备检修是保证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提高设备可用系数,提高电站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设备全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电力设备的生产制造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大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设备、新产品不断地在发电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这对水电站设备的检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水电站设备检修来说,由于不同电站的设计水头有所差异,其电设备类型、布置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设备检修复杂程度相对较高。目前,水电站设备检修的总体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水电站设备检修的专业化、产业化。为了提高检修效率、效果与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化的检修团队是非常必要的。从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向考虑,要求各行业有明确的专业分工,电站的开发建设、运行管理、检修管理也是如此。专业化的检修团队能够在提高设备检修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检修成本。(2)检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随着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管理科学的发展,其相关理论与技术逐渐在水电站设备检修中得到逐步应用,形成了设备检修相关的仿真培训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化辅助工具,给设备检修的信息化、标准化管理带来便利,提高设备检修的质量控制水平与效率。然而,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些专业化辅助工具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在实际设备检修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实施效果也不尽理想。 

    根据目前设备检修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专业检修产业等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检修人员培训周期长:设备检修是一项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对检修人员专业素质要求也较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才能保证检修工作的质量和要求。目前,检修人员一般只能在项目检修过程中长时间的现场培训才能独立开展检修工作,缺乏有效的培训手段。 

    1.2 专业检修单位的标准化管理程度不高: 标准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节约企业运行成本,对于专业的检修单位来说也尤为重要。然而,国内许多专业检修团队还未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影响了单位的管理水平。 

    1.3 水电站设备相关资料的管理不完善:设备的基本参数、运行状态、检修历史记录等相关资料是设备检修的最重要的信息,对设备检修质量的好坏至关重要,是设备检修人员需要参考的第一手资料。然而,由于电站的运行周期较长,上述资料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或无法得以完整的保存,其调取过程也相对繁琐。此外,对于发电设备的专业检修单位来说,需要同时对多个工程的大量设备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管理。 

    2 系统设计思想 

    针对目前设备检修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本系统采用如下的设计思想。 

    2.1 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架构,服务器上存储设备检修记录等重要信息,客户端存储电站基本资料、机组技术参数、规范规程等公共数据信息。 

    2.2 用户权限分级控制,针对不同的用户等级设定不同的权限。如临时用户对系统资源仅具有访问权限;检修员用户可以添加检修记录;审核员用户对检修员的检修计划进行跟踪审核;管理员用户可以添加、修改管理信息系统的各项资料。 

    2.3 将检修人员培训与业务管理结合起来,形成相对较完整的检修管理信息系统。 

    2.4 将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检修培训中,直观、生动的展现关键检修技术。 

    2.5 同时对任意多个水电站的检修信息进行单独管理,使系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6 系统能够使专业检修单位进行检修项目的标准化管理。 

    2.7 系统针对检修业务的管理应覆盖检修项目管理的全过程。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用户按照系统管理员设定的不同权限进入系统后,可以对任意检修项目相关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共包括九大功能模块,相关功能说明如下。 

    3.1 电站基本概况:通过文本、图片和影音文件对电站概况进行说明。 

    3.2 设备检修仿真多媒体培训:通过3D动画和虚拟互动展示,将发电设备的结构特点、安装过程、拆卸过程、检修要点等信息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使用户快速的了解和掌握发电设备的检修技能。 

    3.3 检修规范标准:该功能模块用来存储检修相关的规范标准信息等文档资料,包括规程规范、公司制度、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检修模板、常用标准表格等,用户可以根据标准和需求自定义文档结构。

    3.4 检修准备:该模块主要对检修项目的基本信息、工作计划、机组状态、施工计划组织(包括组织机构、施工方案、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图纸资料、施工网络图等、验收清单、特殊项目验收标准;专用工器具及设备、备品备件、消耗性材料和办公用品生活设施、车辆)、管理制度、现场准备、检修费用申请、合同文件等内容进行管理,采用标准业务管理流程,具有新增、修改、提交、审核、退回、删除检修项目等功能,按照用户在检修项目中的职能采用按流程控制,达到检修项目管理的要求。 

    3.5 检修过程管理:该模块主要应用于已经启动检修项目的管理,包括出勤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安排、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工期管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检修记录分析、检修启动、工程竣工交接、大修简报等内容。 

    3.6 检修记录及总结:该模块对任意工程的设备检修记录、检修项目竣工报告等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包括工程项目检修的历史缺陷记录、文档、图片等重要资料,作为项目检修的重要参考。 

    3.7 检修评价:包括职工评价、管理者评价、顾客评价、综合评价等。 

    3.8 资料统计打印:系统提供的一个单独的模块,可以按照本企业的情况定制的工程及检修资料的汇总,用于保存和打印所需的文档资料。 

    3.9 条目管理以及用户管理:该模块属于定制模块,管理员用户可以按照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管理系统中标准文档分类、检修项目流程、文档模版等内容;此外,还可以按照不同检修人员在检修项目中的具体职能分配和调整不同的系统操作权限。 

    4 系统特点开发完成的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4.1 可系统地反映某一固定区域发电企业典型建筑物及发电设备的分布情况、基本信息。 

    4.2 为区域发电设备检修标准化、规范化检修管理提供了平台;实现了发电设备检修的全过程管理。即含检修准备、检修过程管理、检修记录与总结、检修评价四大模块。 

    4.3 典型发电设备检修仿真多媒体动画,随时为检修或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学习。 

    4.4 开放的模块化结构设计,适应性强;各用户根据自身情况,由其管理者自由进行权限管理。 

    4.5 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4.6 可方便地进行网络化使用和管理;管理者不必亲临现场,由点检人员上传各种信息到系统,管理者便可及时掌控现场情况,对事故抢修决策赢得宝贵时间。 

    4.7 用户、现场作业人员、管理者三个层次的综合评价,可客观、准确地反映项目管理水平。 

    5 结语 

    水电站设备检修仿真管理信息系统是为推进检修项目的信息化、专业化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将多媒体仿真和虚拟技术应用到检修技术培训之中,大大提高了检修人员的培训效果。此外,将该系统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实现了检修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自系统投入实用化运行以来,检修项目的业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项目检修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节省。 

    参考文献 

检修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 工作过程 航空机务 培训体系

一、研究背景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推进航空机务训练,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基于工作过程,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即:坚持贴近岗位,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部队岗位实践“三位”,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一方面,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组织课程内容,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另一方面,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创新教学方法。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一般设备实装化、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习)室为重点,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新建专业教室3个,实验(习)室4个。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模拟装备20台套。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铁谱、自动磨粒、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其中,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公开出版教材5本,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适应转型建设需要,加速“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提高教员专业能力。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近年来,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三)教学保障条件形成新规模,建设经验意义深远。

上一篇:涉外护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职烹饪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