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3 14:37:43

美容技术论文

美容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 美术教学 技能学习 学生

就美术课堂教学而言,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离开任何一方或者只重视任何一方的美术教育都不是全面的美术教育。从《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难看出,在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过程中,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没有学科技术作为支撑,能力的培养又将从何谈起?事实上,《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了情感与理性、脑力与体力的因素,“美术”的意义本身是美的技术,而对美的技术的教育是离不开技术以及相关理论的学习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课堂上就是只唯技术是重,审美情趣的引导同样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

那么,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技能的学习呢?

一、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学情

学生一直是教学的主体,主体的反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所以在对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第一要务就是摸请学生的底细,了解学生状态。

1.试卷调查。尽管经过六年的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各个地区和各个学校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性,要了解学生的普遍学科程度,试卷调查是一种直接可行的方法,可分两种形式展开,一种是文本调查,一种是写生调查。

写生调查,主要是了解学生实际的美术能力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拿笔画画,面对已有的美术成品,有的学生甚至画得非常好,但面对真实物体写生,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空间方位感、整体把握能力等一系列美术能力的差异一下子就都表现出来了,所以写生调查可以最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美术能力。

当然,写生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这是不现实的),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美术能力,而且是真实的美术能力。比如,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写生校舍,有的学生虽然笔法不成调,但空间比例把握比较到位,这说明此学生只是平时画的少或不敢画而已,其造型能力的可塑性是很强的。

2.侧面了解。虽然文本调查和写生调查能够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状态与差异,但学生的个性与喜好与成长环境却显现得很少,而这些方面对学生学科能力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能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比如很多学生对美术的概念很模糊:有的学生对课堂内容表现反感或者不屑;有的学生认为已经画得很好就一切照自己的来;有的学生根本不敢拿笔,怕同学取笑;还有的同学干脆偷偷写作业,原因是作业写不完……这些情况从试卷调查是调查不出来的,但是与学生拉家常就可以得知原因:有家长的引导,有考试的压力,有家长宠爱造成的自我膨胀,也有家庭失和形成的阴影,还有学生自身理解的偏差,认为美术课就是画画课等,对这些原由的了解对教师处理师生关系,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在进行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时都很有帮助。

二、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而课堂教学是基础美术教育的阵地。因此,美术课堂技能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据,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有目的地选择。

1.依靠教材。基础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不能脱离教材实施,因为现有美术教材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它照顾了大多数,是《美术》课程实施的有效支柱,是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遵从学生成长需要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写的,既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目标的基础美术教育的理论指导,也是开拓学生思维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美术课堂教学重要工具。所以,美术教材应该作为课堂教学实验的首选教材。

以中学美术第13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为例,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范畴,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写生理念、建立写生方法,虽然教材所涉及到的技能理论有限,但教学目标却非常明确,教师把握得好的话,结合第一课的内容,不仅可以复习已经讲过的关于构图、透视等技术,而且可以让学生得到反复练习的机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学习目的。比方构图技术,可以结合第一课中静物画欣赏的内容,提供相应的静物模型,让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式摆放静物,让学生体验静物的摆放也属于空间造型的一个组成,然后让学生照着实物写生,体会画家在处理空间透视时运用的技巧,反过来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以艺术的眼睛看待周围的生活空间,这样教师依据教材现有的内容,充实教材知识点的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证明理论的反复演练,学生获得的将不止是美术的造型技术,其获得更多的是审美层次的艺术技巧与艺术素养。

2.因文而设。学科技能的学习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因此,能否依据现有教材选择和发现有效的技能内容,教师的作用非常关键。以13册第一课《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欣赏》为例,教材中的书面文字内容并没有提及诸如构图、透视、色彩等学科技能技巧与理论,但是教材所提供的作品无一不展示出这些技能的存在与重要性,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地加入相关的学科技能,并能做示范分析,同时鼓励学生尝试,那么课堂能效将是巨大的。

比如,静物画《有樱桃和草莓的静物》,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以及画面所展现出的艺术生命力时,完全可以加入三角构图原则理论,让学生在欣赏画作时体验到由三角构图原则所产生的画面效果与艺术魅力,感知美术的技术与审美不可剥离的关系,同样,教师做恰当的示范,学生这时感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由画作图象带来的印象,而是较深层次地理解画作,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反过来带动学生的技能学习。由此可见,技能教学成功关键在于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求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能把技能融化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三、结束语

在课堂上完全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全部掌握看似简单实则很难的美术技能根本难以实现,这不仅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也受学习个体艺术悟性的限制,更重要的原因是艺术技能的掌握是以手脑达到完全协调作为基础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练习与体味,才能够达到随心所欲。而初中美术课程仅只是美术的基础教育阶段,其主要教育对象是初中全体学员,是以提升全体学员的整体水平为最终目的的,虽然技能教学在面向全体的教育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不能因此就放松甚至放弃技能的教学,其实,技能教学并不需要程式化,只要教师有心,不急功近利,具备过硬基本功、熟练教育技巧,紧扣好教材,把美术鉴赏、美术创造与美术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技术能力与审美能力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产生创造的需要,就能使技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易于掌握,使每一个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进步,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从而达到美术课程的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美容技术论文篇2

一、“果体结构”目的论下的目标确定

在选择教育内容之前,我们首先必须确定学校美术教育总体目标,而这一目标又来源于整体教育目的,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系列重大而复杂的理论课题。

在这一“果体结构”目的论的规引下,我们将学术美术教育整体目标结构划定为三个部分:第一,审美创造、鉴赏、批评及其它相关心智能力;第二,造型及其它相关操作能力;第三,美术学科属性而引起的人格不断完善。由此,我们得出学校美术教育总体目标为:①学科属性而带来的教育目标: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技术表现能力美术文化能力;②人的外在能力伴随美术教育而提升的教育目标:感觉能力知觉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③人的内在品格随着美术教育而完善的教育目标:行为、意志、情绪需要、注意。

有了这样一个总体目标,为我们对学术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方向上的指导。

二、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结构

教育内容是知识和经验的集积,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应该是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经验之和。讨论教育内容,就是如何选择“适合”的范围。为此,我们还要对美术学科的内容结构作以归纳,然后才能结合中小学生认识和心智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寻找出学术美术教育内容的结构。

(一)美术学科内容结构的选择

所谓美术,又称之为造型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塑造需要运用特殊的材料和手段,平面、立体兼而有之。由此,我们可将美术的类别分为:绘画、雕塑、工艺与设计、建筑。美术又为独立的人文学科,从这个角度上讲,它的内容又应为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相关理论。综而论之,美术学科的内容结构应为:美术家、美术作品、美术基础理论、历史与鉴评、造型操作技术

(二)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结构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内容为绘画、工艺、欣赏,三部分内容是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整体目标相配合完成教育目的的教育内容,总体上讲是合理的,它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又能利用美术属性为教育服务。美国现代教育家艾斯纳依据他的综合目的论,将美术教育内容规定为美术创作、美术批评与美术历史三大块,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修养“的教育,与我们教育目标相比,虽然侧重点有别,总体内容还是相通的。其它国定和地区的美术教育内容结构也都类似于以上的划分,内容出入不大,比如:日本学校美术教育内容为:造型游戏、绘画、雕塑(立体造型)、用品(实用设计)、和欣赏。

三、学校美术教育内容选择

既然我们已经划定出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结构,那么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便随之产生。

(一)为“画”而设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平面造型与用色训练,提高学生绘画、平面设计等美术技术能力,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直觉能力、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以及相关内在品格与外在能力。实践表明,绘画与平面设计训练,是平面造型与用色能力提高最直接的手段,如果我们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设置难易不序的内容,那么在造型能力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内外能力将同步提升。

(二)为“做”而设计的内容:

训练学生动手做的能力相对于低龄学生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与平面造型相比,“做”的东西更形象、更具体,这与年幼儿童的认知特点相合拍,为此,幼儿园与小学通常将这些“做”的内容名之曰:“手工”,实际上是一种立体造型训练,从大范围类别讲,就是美术中的雕塑。立体造型虽为“做”的内容,但动手做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动手而练脑,并转换角度提高学生的学科技术能力以及认知与心智能力。

(三)为“观”而设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训练学生的眼力与对美术作品的鉴评能力。美术学科的内容含量决非我们以前所认为的仅技法而已,在技法之外,它还包含着极丰富的美学涵义。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在对优秀作品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审美判断力,从而获得一双审美的眼睛。当然这其中少不了教师的诱导和帮助,而且也有个渐进的过程。在“观”的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对作品的鉴评能力,能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认识与见解。虽然“观”不表现为手写的语言文字形式,但实际上这种能力的传达方式,还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所以,我们将其归入美术理论范畴之中。

(四)为“读”而设计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即美术的文化知识,它包括美术发展演变的历史知识以及相关理论内容。美术之所以属于人文学科,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形态,它通过艺术家的创作,用图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类的精神活动。所以美术的文化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包括各代美术家、美术作品、以及美术演变历程,又包括美术原理及美术文化现象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而获得的,所以我们称为之为“读”的内容,实际上,它也是诉诸文字的艺术理论部分内容。

美容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体操课程新体系;体操;人文;健康;评价育人;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1-0101-03

1 问题的提出

根据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和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构建体操与人文、健康三者相融合的新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必要而迫切(图1)。

2 结果与分析

2.1 确立新体系的教育理念――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以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技术课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摆脱竞技体操教学与训练的模式”,并且在教学要求上“与中小学体操教学相脱节”。虽然已有部分高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仍然以竞技体操教学为主。其实,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属于教育领域,而非竞技领域,其教学内容也非竞技体操范畴。因为学校体操教学所指的体操,其上位概念为体育(指学校体育),而体育的上位概念为教育;竞技体操的上位概念是竞技(或运动),而竞技的上位概念是娱乐。可见,体育与竞技(或运动)是并列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现借用国内学者宋继新教授的图示来说明体育与竞技的区别,同时也说明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与竞技体操内容的区别(图2)。

体育与竞技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在于“二者互为手段……是不同归属的、平行的、交叉的关系”。因此分别位于体育和竞技下位概念的学校体操与竞技体操也同样存在上述关系。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教学仅是以竞技体操为手段,而要培养具有从事未来学校体操教学能力的专业人才,还要将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教学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学校体操教学所要求的标准和追求的目标与竞技体操有本质的区别。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将充实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因此,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理论体系要本着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与健康紧密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培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所提出的能“掌握未来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学、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专门体育人才,并相应地融合“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培养目标,在培养出合格的、能胜任未来需要的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下,充分体现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2.2 新体系体操课程内容的设置

2.2.1 体操内容的重新确定 体操从其产生时起,其内容就一直在发展中变化着。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运动”时期的跑、跳、投掷、攀登、摔跤、舞蹈、骑马、军事游戏等锻炼身体的一切活动,到现代奥运会初期的双杠、单杠、吊环、鞍马、跳马、自由体操、跳远、跳高与跳远综合跳、撑杆跳、爬绳、50公斤举重等内容,都充分体现着体操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现代体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体操仅指竞技体操,而广义的体操所包括的内容较为丰富,本文讨论的是广义概念的体操。这里综合国内各版本的体操教材列出体操的内容,包括队列队形练习、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器械体操、技巧运动、跳跃、自由体操、艺术体操、蹦床运动、健美体操、实用性体操、团体操等内容。有的学校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也纳入到体操的内容体系当中,如吉林体育学院已正式将体育舞蹈和形体训练列为选修课。

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的有机结合体,而舞蹈与体操自古以来就有很深的渊源,将之列为体操内容体系之中虽然存在一定争议,但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进一步加以探讨。形体训练的练习手段可以采用徒手姿态操、韵律操、健美操、太极、按摩、健身跑以及各种舞蹈动作,也可以采用把杆、绳、圈、带、球、肋木、哑钤、杠铃、壶钤等,以及各种特制的综合力量练习架,也可以采用现代开发出来的多功能的一些健身器械。”可以看出,形体练习所采用的手段,绝大多数属于体操练习内容。因此,将形体训练纳入到体操内容体系之中也是有据可依的。

2.2.2 体操技术课内容的设置 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需要,参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体操技术课设置为必修课(普修课)和选修课(表2)。

2.2.3 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 新的体操课程体系要求体操与人文、健康紧密融合,不能人为地将体操教学划分为体操、人文、健康三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而是要在体操教学中时刻紧密融人人文与健康教育。因此,体操理论课的内容设置可以采取“理论术科化”的方式进行,即在进行技术课教学时,适时地将与所教技术有关的理论内容加以阐述。理论术科化所讲述的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把体操练习内容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在体操练习中教会学生如何保护与帮助及相应的理论;在课堂实习中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及相应理论等。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术科化相对不易实施的理论,如体操概论、学科体系、中小学教材救法分析等理论,可以单独安排几次课进行系统讲述。

2.3 新体系体操课程的实施

2.3.1 体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体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属于体育美学的范畴。体育美由“身体美”、“运动美”和“健康美”三部分组成。“身体美”的指标主要包括体型、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形体等内容。“运动美是指身体的运动之美,是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美,这种美是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它已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可以包括竞技美、技术美、动作美、服装美、器械美、行动美等丰富多彩的子系统”。在体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能力,鼓励其对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2.3.2 体操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终身体育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重视。培养学

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也自然属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范畴。学生在离开校园步人社会后,并不意味着其体育生涯的终止,而应该是能运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从事终身体育锻炼。这就要求在体操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而把体操练习手段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并维持其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方法。如在体操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时刻联系所学的练习手段,并将之直接或有所创新地运用到日常的体育锻炼之中。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3.3 重视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体操教学中的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它们皆屑于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性课程的范畴。

体操教学中要重视隐性课程所发挥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并与显性课程紧密结合、共同育人。教师要适时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并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从教职业道德、责任心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理念。

2.3.4 “成功体育”思想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成功体育,简单地说就是体育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oj。

在体操教学中,可以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练习目标,让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2.3.5 五大目标的渗透及融合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虽然不是针对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提出的教育目标,但作为未来从事体育教学的体育专门人才,他们应该通过亲身体验这五大目标,进而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切领会。这对他们以后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将会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在体操教学中,要注重这五大目标的积极渗透和有机融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和总结,为他们将来从事专门的体育教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4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2.4.1 技术评价目标 新体系要求的体操技术评价目标,以略高于中学体操练习要求为主。为了激励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热忱,我们可以借鉴南京体育学院的评价考核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将体操技术动作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考核,既照顾到个体差异,又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同时也排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灵活的、创造性的教学及考核方法,对学生未来从事体育教学将产生莫大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2.4.2 理论评价目标

2.4.2.1 “理论术科化” 在体操教学中,前文提到了“理论术科化”的方法,我们不防把体操理论的考核方式也界定在“理论术科化”的范畴内。其指导思想为:要求学生不但能做(动作),而且还能讲、能教。如吉林体育学院一直以来就采用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如下:考核时每名学生任意抽取所学内容的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学示范,包括该技术的动作名称、动作示范(实际操作)、技术要领、动作规格、教学方法或步骤(要求实际演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要求实际演练)、易犯错误及纠正方法(要求实际演练)、健康价值或原理。这既是对学生进行体操技术理论考核,也是对其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以督促其早日具备学校体操教学能力。

2.4.2.2 理论口试 对于体操的学科理论考核,吉林体育学院一直采用理论口试的实施办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于“理论术科化”无法系统讲授的体操学科理论,设置计算机试题库。考核时采用微机随机抽签进行口试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求学生以教师的角色,站到讲台上对假定的学生(两名以上评定教师)讲授所抽到的试题。评价时对板书设计、教态、仪表、语言流利程度、讲解的逻辑性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为其将来从事室内课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与建议

1)树立体操与人文、健康相融合的体操课程新理念,把“通过体操练习手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体操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2)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并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3)在体操教学中,要充分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的综合渗透及有机融合,以培养适应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的专门人才。

美容技术论文篇4

Abstract: Medical Aesthetics is one of foundation courses of Optometry Technology major.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the glasses industry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demand of the glasses is increasing.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s, the course offered of Medical Aesthetics is few. The paper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offering the course by using reverse think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it studies that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Aesthetics and the related teaching reform play a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关键词: 眼视光技术;医学美学;教学改革

Key words: optometry technology;Medical Aesthetics;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24-02

0 引言

《医学美学》是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由医学美学基本理论、医学人体美、医学审美实践和医学审美教育四大部分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为学生适应专业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既有一般的美学的重理论,又有医学课程的重实践的要求。以往的《医学美学》容易出现理论知识抽象,应用不足。为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对接,强调对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医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又能使学生将美学理论在专业实践中很好地运用,为学生今后成为高素质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的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育理念推进眼视光技术专业课题体系建设与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更加贴近眼视光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

1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能力培养开展课程设计

1.1 眼视光技术专业开设《医学美学》课程是逆向朔源职业岗位专业能力所决定的 我校06年开设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以来,作为云南省内同级别院校中唯一所开设该专业学校,具有专业的教学团队,以及省内一流的眼视光技术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与21家校外实训基地医院及视光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采取“双证”订单培养和顶岗带薪实习的培养模式。其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多年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调查中发现,就业单位除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以外,还需要验光员及从事视光配镜工作岗位的学生加强人文素养,包含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医学审美能力的要求。因此,我校自09年修订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来,加强了对学生医学审美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医学美学》课程。

1.2 开设《医学美学》课程为了行业发展需要 据调查,目前全国在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中开设《医学美学》相关课程的院校并不多,在培养模式上,存在偏重工科(眼镜制造工艺与材料运用方向)校企一体[1]培养模式及偏重医学实践医商复合型[2]培养模式(验光配镜及视光学方向)的不同,这与服务区域经济实际需要有关,但无论是哪种培养模式,视光学不简单的只有配镜或制作眼镜的工作,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眼镜行业的迅猛发展,佩戴眼镜不单是为了矫正屈光不正,而更多包含了文化修养、审美艺术、时尚潮流等因素,人们对眼镜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

1.3 《医学美学》课程的教材使用情况 我校采用的《医学美学》教材为:欧阳学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范教材《医学美学概论》,该教材相比较其他相关教材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内容以“必须,实用”为度,特别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3]。该教材比较贴近高职高专教学理念及内容要求,主要供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使用,所以,目前国内还缺乏专门的眼视光技术专业用《医学美学》教材,希望在今后的探索中不断完善,同时,我们在此基础上积极与企业就教学内容方便开展合作,大胆探索并编写实践教学新课程以弥补教学内容的不足。

1.4 以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医学美学概述》课程设计,优选教学内容 我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学生毕业能在各级医院眼科、视光中心、眼镜公司从事医学验光、磨镜及RGP验配等工作。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向导”的培养模式下,为适应岗位发展的需要,更加突出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而上述岗位的服务对象均以人为中心,所以《医学美学》课程内容的设置,首先应该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课堂中,我们更多的引用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情况开展情景模拟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整体形态美观测这个章节时,我们采取顾客需求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眼镜为情景模拟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顾客的相貌特征与发型,为顾客挑选一副适合的镜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堂的理论实际,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具有创新性的优选课程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在选择教学方面,在理论知识结构和美学原理的基础上,优选教学内容,侧重于与眼视光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符,例如:人体各部位的美这些章节中,重点讲述容貌、美、眼、鼻这些与眼视光联系紧密的审美对象。

2 按照高职高专注重实际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2.1 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于企业合作,积极开发实践课程,更多引用在工作环境背景下的情景模拟教学。例如:在讲解人体的整体形态美观测这个章节时,我们采取顾客需求不同款式、不同用途的眼镜为情景模拟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顾客的相貌特征与发型,为顾客挑选一副适合的镜架。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课堂的理论实际,到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去,具有创新性的改革课程内容和体系,加大实践教学所占比重,重视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使之更加符合眼视光技术专业的教学要求。

2.2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具体,图文并茂,提高审美能力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医学美学教育的形态学特征,尤其是讲授到抽象的医学美学知识和原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直观且图文并茂的将实例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加深理解。

3 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医学美学》实践课程

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推行“双证”培养,订单培养及企业顶岗带薪实习模式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技能水平,同时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前做好岗前培养,学生在毕业后就能直接到眼镜公司和相关企业就业,最终提高了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竞争力[4],同时,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4 通过《医学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具有医学教育背景的眼视光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教育”,简单地讲就是将文史哲等人文知识、人文科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长期进行的一种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5]。从学科上看,医学技术类划归为理科,比人文学科及专业更强调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相关知识让人感到抽象、机械、相对枯燥。同时,社会也有一些人,把“术业有专攻”专科医疗技术称为“器官医学”?然而,医学涉及的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归根结底是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与人文是密不可分的[6]。医学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同样是人们千年来积淀的结果,蕴含了无数人的智慧与劳动,无处不体现人文精神与科技美。眼睛作为心灵的窗口,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我校开设《医学美学概述》课程以来,以6.6爱眼日活动为切入点,举办各类与爱眼、护眼有关的课外与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宣传眼保健知识、免费验光义诊、手抄报,眼镜模特大赛项目,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切身体会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为《医学美学》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运用平台。

参考文献:

[1]曹明.校企一体的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2):46-47.

[2]杨林,邢华燕,刘宁,王敏.浅析医商复合型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9(5):20-22.

[3]欧阳学平.医学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4]尹华玲.医学生目标能力培养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33-34.

[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7.

美容技术论文篇5

关 键 词:师范性 美术性 教育体系 测评体系和标准

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规模和数量都相当庞大,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水平,而中小学美术教师则担负着培养全民族的审美艺术和审美情操的重任。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重点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正体现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特点。

传统高师类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培养模式和课程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相对滞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学美术新的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是基础文化课,是美育的主要途径,改变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并提出以科学美术学为基础的,立足于素质教育,强调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通贯整个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审美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这给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师美术教育还很难和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相结合,中学美术课还只是教画画,老师的精力集中在考前班的辅导上,有些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还难以胜任美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对当前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剖析,进行教育方向的现代转型刻不容缓。

一、“师范性”与“美术性”认识的混同与现代转型的轨道

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等学校美术教师,属于专业美术教育,即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高师美术教育基本按照美术学院的模式教学,对自身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以培养绘画技能为主,专业课的针对性过于集中,以培养美术专家的方法培养美术教师,偏离了办学方向。由于突出了绘画功能而忽视教育功能,教学的过程只停留在技法知识系统的总结上,缺乏对整个美术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探讨,学科理论的完整性和严密性不足。而事实上,因为教学重心集中在绘画上,学生专业水平(包括创作)的高低,成为学生成绩乃至教学水平的体现,学生大都把精力放在所感兴趣的课程上,一进校就考虑以后选修课,造成偏科严重,实际上等于接受了纯艺术教育,而无心于今后的美术教学。结果是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全面、不扎实,其根源正是对“美术性”“师范性”认识的模糊。

高师美术教育和专业美院的定位,从理论上讲是完全不同的,高师培养美术教育人才,美院则培养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的专业人才。高等师范教育的目的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然而,一些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却模糊不清,究其原因,是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中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特征模糊不清。结果导致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一定位,造成一些误区。首先是课程结构失衡,不合理,绘画课过于膨胀,美术理论课、艺术鉴赏、教学理论等课程的比重偏少,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够重视。而且有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尚未开设美学、手工课,加上教学的重点在绘画上,技能训练只注重表现,轻视分析,对于各课程的美术原理、美学特征、艺术特色等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探讨。学科之间没有互通,理论上处于隔阂状态,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变得狭小。重“技”轻“道”,使学生只会笔头的功夫,而自身的艺术修养,欣赏能力不高,综合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工作的实际和需要。

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现代转型当务之急应在课程设置上转轨。首先是把“专业型”的培养改变为“复合型”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上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在教学中针对基本事实,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对某些专业课程作适当压缩,增设选修课程,选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至四年级,分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两种。限定性选修课的课时相对较多,为多能一专的“专”服务,如油画、中国画等。任意性选修课程内容比较丰富,如版画、雕塑、电脑美术、手工设计与制作、美术鉴赏与评论、卡通与插图、摄影、陶艺、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环艺设计等,任意选修课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规定学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选修课对培养中学美术师资很有用处:每门任意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并不多,但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画路,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对推进某一专业的深度或广度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任意选修课中加强学生绘画的创作辅导,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中学美术教学任务。

二、高师美术教学模式的缺陷与现代转型的方向

美术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国家教育部尚未出台高师美术教学大纲,无法从宏观上理顺、规范教学的重点和内容,笔者认为总体上还处在迷惘和困惑状态。另外,对高师美术教育的出路和发展相对缺乏理论研究、探讨。各省市之间、校际乃至与国外的交流较少,信息相对封闭,加上学科协作尚未完全建立,又没有统一的教材,各校之间教学就存在很大差异,从而影响了美术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主要的原因是美术教育理论薄弱,对美术教育的作用构成和美术教学体系的教学构造缺乏规划和建构。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相当的功利思想,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方面传授自身实践的经验、方法,缺乏整个文化教育关系上的观照和融合。

由于对高师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培养人才上出现误区,即将专业教学误认为仅仅是技能,强调技能方面的精确性和熟练性。培养的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某一画种后,再兼顾其他技能知识的学习,要么是面面俱到地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从现在中学美术教育的途径看,无论哪种培养方式都是不完备的。中学美术课实质是传授审美文化的基础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关键还在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具体说,就是要求学生对审美文化领域范围内的各专业都要了解一点,能看、能评。如果我们只强调某一绘画技法,或是什么都接触而缺乏主线,这样就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探索学分制的模式,将开设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美术理论课确定成相应的学分数,在完成了所规定的学分后,才能让学生按需选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平衡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

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体系的探索,就要摆正技能和美术综合知识的关系。美术技能训练只是对美术基础的了解和掌握,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要增加精神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学美术教学体系的研究和探讨。教学工作要围绕着“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使学生能够把所掌握的美术技能、知识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地发挥和运用。所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把“技”“艺”“道”贯穿和结合起来。“技”是“艺”的基础,没有“技”无以谈“艺”,“技”为“艺”而存在;对“艺”的追求,有赖于“技”,又激发“技”的提高,最终升华到“道”的范畴。通过技能造型的学习训练,递进到对艺术原理的思维和理解,然后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自如地运用于教学之中。简言之,就是专业教学不光要传“技”“艺”,更要注重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要点,乃至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画、会教。

另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设计”的观念和练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高师美术教育就应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绘画的门类。一些实用设计课如电脑艺术、环境艺术要尽快进入课堂。同时要推广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充实完善艺术资料(图片、音像),教学活动不能只依靠课堂(画室),对于一些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如服装、摄影、手工制作等可以通过讲座、观摩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三、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水平测评体系的缺失与现代转型的建立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测评标准。理工科重实验,成果为论文;文科的科研以论文、论著衡量水平;体育成绩采用比赛形式;音乐成绩评定则多倾向于汇演形式。

美术及美术教育也应有各自的水平测评体系。不同的美术形式有不同的特点,纯艺术的适合展览形式,设计艺术采用设计大赛,服装设计用模特展示,大量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也应采取相应的形式。西方现代艺术有的只注重过程,不要结果,行为结束后,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保留。全国美展不应只局限在国、油、版、雕上,可分为纯艺术与非纯艺术两大板块分别进行。当今美术的内涵应当拓宽,评估形式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建立各自的评估体系。美术教育的水平以对美术教育的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研究成果为主,建立全国性与地区性的测评体系与权威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美术教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美术教育家,才能使高师美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才能在未来美术教育中紧跟社会,与时代同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加强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而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已成迫切要求。因此,对高等师范类美术教育专业现代转型的探讨,其意义是广泛的、长期的,是实现“多能一专”复合型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有力保证,和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高师美术教育事业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勇.美术教育学[C].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

[2]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4.

[3]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5]张存刚.高等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再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9月第5期.

美容技术论文篇6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任务决定其具有很强的职业性,体现在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和教育的功能。教育是一种途经,而这种传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程改革自1999年起,到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使我国的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课改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和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1、强调“专业性”与“师范性”并存

以往的美术教育由于生源、就业等需要,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中过于偏重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对于其“师范性”,即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较为轻视。例如:南阳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师范类)的美术史、艺术概论、技法理论、素描、色彩、油画、国画等专业类课程占总学时的55.5%,政治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占36.1%,而美术教材教法、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类课程只占8.4%,明显偏少。这种专业课程与教育类课程设置的不均衡导致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被边缘化,学生对自身师范类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所以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较快适应岗位需求。

2、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很大不足,其中之一就是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较弱,学习内容无法适应实际需要。新课改则主要对此有所调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美术学习活动划分为四个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将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为五个内容系列,即“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可见,综合能力培养在新的课程设计中有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高效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美术教师。现阶段,速写、简笔画、水彩、基础图案、美术字、美术欣赏、计算机美术等由于容易上手和操作,具有由浅入深、手法便捷、理论贯通等特点,因而往往受到中小学的欢迎;相比而言,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等备受学校重视的课程则实用性不大。所以在课程设计时可以强化美术基础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3、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理念是新课改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也是目前的美术教育中所缺乏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所以高师美术教育要突破传统观念,将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课程和文化建设,丰富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并将之与美术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促进多元化发展

多元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众多领域的发展区域。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学科,更应当广纳博引,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身内容。首先,高师美术教育要结合学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区域性、地域性特点,设计教学课程,注重理论课程和技能训练;其次,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经验和模式,扩大信息流通和经验交流,增加多学科,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社会需要的美术师范型人才应当是时代的、赋有传承、保护和创新能力的,具备着多元的知识、人文性的教育及管教学的创新意识及承担起课改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结语

高师美术教育是国家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促进艺术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高师美术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便会直接地影响未来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成长”,所以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进行改革,调整培养目标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使高师美术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

美容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设计美学;设计美;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16)02-0190-03

设计美学是随着欧洲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美学学科,它超越了传统哲学美学的范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现代工业造型设计、当代艺术在各种领域的设计现象等都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设计美学是将“美学原理运用到设计领域之中,探索设计美的来源、本质、规律和审美形态、体验、标准、活动、形式以及设计中的一些具体技艺美等问题”[1]7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当今时代激烈的产品竞争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美学由此成为各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设计美学的学科定位

通常认为,设计美学是由美学、设计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虽然谈到了这种交差性,但皆略而言之。笔者认为,设计美学与三者的关系应详加辨明,这有利于使设计美学具有更加清晰的学科定位。从设计美学与美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的学科属性首先是一门美学学科,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的发展与延伸,“是当今美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2]6,但又不同于传统美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的《美学》(Aesthetic)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传统美学属于哲学的范围,它以人类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尤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有深入探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黑格尔的《美学》可谓是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哲学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设计美学将哲学美学的原理运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强调美学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指导意义,是美学渗透到技术的结果,可以称之为一种应用美学,因此设计美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美学理论,而是对设计文化中的美的研究。从设计美学与艺术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实现了艺术与科学、功能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艺术学是“综合研究人类艺术活动的学科”[3]2,它的研究对象是“探索艺术内在的基本价值规律,就是透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来探寻艺术价值的本质”[4]4。艺术学研究的是艺术的一般性,其核心是探讨艺术的价值本质。设计美学则是寻找设计中的美的规律,将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设计,从而实现人类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这样的设计同时具备了艺术性与实用性,比一般实用物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设计美学的实质可看作是艺术将其范围扩展到工业领域,“艺术家深入到生产中去的结果”[5]34。从设计美学与设计学的关系看,设计美学是设计学的基础理论。设计美学不是单纯的设计学,它兼有美学和设计学的双重特征。设计是人类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人类创造任何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活动都需要预先的计划与设计,设计是将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任何创造性的活动计划皆可谓设计。因此,通常的设计以追求功能性为直接目的,而设计的最高目标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这就将美学的理论运用于设计之中。其实,设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美术学中分离出来的”[6]8,表明设计学与美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设计美学研究设计领域的审美规律,以审美规律在设计中的运用为目的,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美学理论支撑。设计美就是按审美规律进行设计,赋予产品审美价值。总之,设计美学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设计的基础理论,与艺术学又有一定的交叉性,对它的研究有利于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由于设计美学的审美性、应用性与时代性的特点,它不仅可以解释设计艺术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问题,而且可以通过设计现象的总结而提炼审美价值,从而丰富美学理论,深化美学理论研究。

二、设计美学的理论内容

由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7],其研究对象与内容仍在不断延伸之中,因此各种设计美学著作或教材的理论框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理论体系的内容进行剪裁与综合,根据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笔者认为,设计美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应包括两方面:第一,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设计美学就是研究设计中的美的来源与设计美的本质,寻找设计美的规律,因此设计美学研究的首要内容是设计美。然而“美学界的人士多从哲学角度研究设计中的美学问题,理论性较强,而对实际的设计美缺乏相应的分析”[1]9,而“设计界人士的研究又大多囿于具体技法或细节的范围,讨论的主要是‘形式美’、‘技术美’”[1]9等内容。有的学者将功能美作为设计美的一个独立类型,有的则将功能美作为技术美的核心内容而未作为设计美的独立类型,也有学者将艺术美作为设计美的一种类型。这表明设计美的研究内容在学术界仍有一争议,根本原因在于设计美学的边界尚未完全确定。设计美通过科学技术与美学、艺术的结合而实现,可谓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制作艺术品,因此设计美不同于自然美的不加修饰,也不同于艺术美的纯粹美感,而是实现了技术、工艺与审美的有机结合。通常认为,设计美的构成要素包括“形式美、功能美、材料美、技术美”[8]68等。形式美即设计产品的视觉审美,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都是由色彩、线条、形体等形式的组合,设计美学的重要内容就是寻找设计中的形式美原则,如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等原则。功能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8]77,它涉及产品设计的“价值取向和合目的性”[8]77。功能美是设计美学将审美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的重要体现,强调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不同于西方传统美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方向。技术美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对象,是科学的视觉化、艺术化的体现,呈现了材料、工艺、功能、形式、科技的综合之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材料美即构成产品设计的物质材料的美,如色彩、材质和肌理等可视可感的要素都可以产生材料美。以上四要素共同构成了设计美的主要内容,是设计美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美学正是以设计美为主要内容,研究设计美的本质,分析设计美产生的规律,进行设计美的鉴赏与批评,最终走向自觉运用设计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虽然设计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随着现代设计分工的细化,设计美学迅速产生了很多分支:如按设计门类分为建筑设计美学、广告设计美学、包装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网络设计美学等;按设计效果分为三维设计美学和平面设计美学等;按设计目的分为产品设计美学、环境艺术设计美学、图形设计美学和视觉传达设计美学等。[8]10可见,设计美学是一个内容广泛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现代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一门课程中无法全面讲解以上所有内容,只能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相应的案例进行个性化教学。第二,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对中西设计美学的发展演变的梳理不仅可以揭示出中西方各自的设计美学历史,更能从中西对比中揭示出中西方设计美学理念的不同特质。从西方设计美学看,人类最初的设计与艺术是浑然一体的,最初的设计实用而古朴。直到工业化时代来临,技术与艺术开始分离,机器化生产下的产品有明显的非艺术化倾向,在提品的实用功能时缺少了审美功能,因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设计艺术转向了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满足了人们的审美享受和生活要求。现代西方设计美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重要事件:一是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旨在解决技术与艺术、实用与审美、机械与手工之间的矛盾。二是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源于法国,波及欧洲及美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它不反对工业化,而主张“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提倡艺术家从事产品设计”[9]9。三是现代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包括德意志制造联盟、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等,他们强调理性与功能。德国的包豪斯学校是现代设计美学的起点,它继承了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设计美学思想,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的传统,它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设计美学思想。包豪斯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影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设计师。二战后的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苏联在借鉴包豪斯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本国的设计美学理论。从中国设计美学看,中国古代的设计审美思想散见于典章、古籍之中,《考工记》、《天工开物》为较集中的设计著作,但仍难以由之了解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全貌。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受宗法礼仪影响很大,各种器具都必须按照礼的规范来设计,都具有礼的象征意义,突出中和之美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设计理论以天人合一为主要思维模式。正如《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而不时,不得地气也。”[10]117这里强调天时、地气、材料和工艺四个条件的结合,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尤其突出强调即使材料上佳,工艺精巧,然而没有顺应天时和适应地气,也不能制作出精良的器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成立了工业设计协会和技术美学协会,九十年代开始探索建立设计美学,至今有二十多本与设计美学相关的专著问世,设计美学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学科。中西方设计美学的最大差别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维与西方科技理性思维的不同。中国设计美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注重工艺品的精神气质和形象特征,无论是陶器、石器、青铜器、玉器还是家具设计,不但追求合乎材料的特点,还力求合乎天时、地气、工巧等多重和谐。西方设计美学重视科学理性,讲究科学实证,追求设计的形式与功能,技术与审美的分与合在西方设计美学理论的演变中交织,由此不断衍生了新的设计美学流派。中国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将是在吸收中西设计美学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创新。

三、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

设计美学最鲜明特征就是实践品格,力图将美学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让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审美情趣。本课程作为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必然要重视理论的应用,这种应用既表现为对设计艺术的鉴赏与批评,更表现在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活动之中。第一,注重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对设计艺术的审美鉴赏不同于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设计艺术必须被接受和消费,因此对设计艺术的审美欣赏无法做到无目的性和无功利性。古典主义的审美原则强调浪费主义精神和手工艺的价值,“审美批评原则不是一种客观的评比标准,而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判断”[2]148,与现代机器生产下的标准化工业产品有一定距离。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鉴赏与批评着眼于产品功能基础上的艺术评价,以工业发展的时代性为背景,艺术评价的标准也呈现出时代性变迁。例如,二十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工业体系的确立,现代主义的机器美学标准逐渐大行其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对机器美学和现代主义审美原则进行了批判。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设计艺术的鉴赏原则也在发生变化。第二,重视分析中西文化影响下的设计差异性及其典型表现。中西设计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导致的,因此,最高的设计应是文化的设计。从中西文化差异性的角度探寻中西设计的差异,会发现中西方生命精神的差异、时空观的差异、审美文化的差异体现在不同的设计门类中,而呈现出类似的差异化走向。我们也可以从具体的设计方向如建筑设计、园林设计、装饰图案设计、服饰设计、器物设计等方面比较中西设计艺术的差异性,揭示其背后不同的审美文化属性。以建筑为例:(1)从材料看,传统的西方建筑多以石头为材料,采用围柱式、券柱式结构,墙柱承重,在造型上重视块、面的应用,形态厚重。传统中国建筑则多以木头为构架,采用榫卯安装,梁架承重,在造型上讲究曲线美,气韵生动。(2)从气势看,中国建筑重视飞动之美,宗白华指出:“飞动之美,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11]62,例如,中国建筑有飞檐,中国建筑上的雕刻用龙虎鸟蛇等生动的动物形象,不同于希腊建筑上的雕刻多采用植物叶子为花纹。西方建筑重视静态的庄严之美,如希腊雅典帕台农神庙的柱廊整齐匀称、静穆庄严。(3)从空间布局看,中国传统建筑重视群体组合,由多个单位建筑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注重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果。中国的城市布局多为矩形和方形。西方传统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重视突兀高耸,讲究立面效果。西方的城市布局多为同心放射状。(4)从色彩看,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需要油漆、涂料保护,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台基多为汉白玉,鲜艳夺目,具有强烈对比的性格特征。西方传统石材建筑的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具有调和性格特征,但内部装饰鲜色彩丽,追求一种光怪陆离、迷乱、朦胧的宗教感应氛围。中西设计艺术的比较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西设计艺术的精神特质,既可以增加他们设计的历史感,又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艺术的走向。第三,重视设计美学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模块化设计。通常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学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全新课程的集合。”[12]设计美学课程可以与其他设计实践课程打通教学,形成教学模块,把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之中,这是设计美学理想的教学模式。设计美学的模块化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模块,一是设计美的内容模块;二是东西方设计美学历史发展模块;三是与专业相联系的设计案例分析模块。第一、二个模块是设计美学的基本理论内容和设计美学的发展史,这两块内容对于所有专业都相同的通用模块,只是在举例说明相关理论时,要尽量做到与专业相结合。第三个模块则是直接与艺术设计的各个具体专业方向相联系的实践应用模块,选用不同的第三模块与第一、二模块相组合,就可以组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设计美学课程。针对艺术设计的不同专业,可以进行与专业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教学与研究,如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多结合建筑、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相关的案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服饰设计的案例,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视觉传达的案例,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工业产品的设计案例,动画设计专业多结合影视动画设计的案例,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多结合展馆展示设计的案例。总之,通过中西审美文化影响下的典型设计案例,阐释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探讨中国传统设计理论的现代转型。这既深化了学生对设计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又能够引导学生在设计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美的规律,为他们的设计实践提供典范。

[参考文献]

[1]杨明刚.现代设计美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曹耀明.设计美学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柴永柏,曹顺庆.艺术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邱正伦,冯洁.艺术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鲍列夫.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6]余强编.设计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7]黄柏青.设计美学:学科性质、演进状况、存在问题与可行路径[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8]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9]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0]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2]谢海涛.从中德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看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J].装饰,2009(1).

美容技术论文篇8

1、过分重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要求不高

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文化教育,有三个层面组成,即审美形态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这三个层面实际上已经概括了整个美术功效,并且呈现出从高到低的递进关系。但是我们的美术教育在实践上却侧重甚至一直停留在第一层面,在教学中直接表现在具体技能、技巧的传授,很少有人文教育的培养,更没有进行系统理论的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完善的人格,并能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情感的真正美术人才。

2、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是美术学院毕业的,因此他们在教学观念上依然保持的是美术专业院校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理念。而且他们对多年形成的学院规范定式已经内化为习惯,对目前现代形成的美术教育观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缺少必要的认知和研究。从而呈现出课程脱离学生主体,用接受式甚至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变得狭窄,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想象力。另外,美术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还是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授法,以灌输式教育为主,教学效果不理想。

3、美术教学内容陈旧,不符合时展的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高师美术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有过几次改革,但是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的美术教育的总体框架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盲目的去模仿甚至照搬照套专业美术院校,美术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合美术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教育内容过于陈旧和单一,理论和实践结合少,不够多元化。这些都在影响甚至阻碍了美术人才的培养和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新课改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改革措施

1、顺应时展的要求,以人为本

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与生俱来的人文性质,所以我们要顺应时展的要求,让人文精神回归到美术课堂,人类的教育最终目的是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理想、拓展人的心灵,而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师美术教育要回归到人文精神的轨道上来,不但要重视美术的技能性教育更要重视其人文教育,要真正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合格的美术教育者,从而也更好地培养优秀的美术爱好者和从业者。

2、改革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

美术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课程体系上更加注重美术教育与文化的结合,把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融入到真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情境中去。在内容上要把生活经验设计到内容中,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抒感的教育,与音乐、舞蹈、写作、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使人表达自我。因此要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增加趣味性,从而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美术技能知识更能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审美情操。此外,除了采用以往的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直接感知、实践、陶冶情操和指导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参观法、欣赏法、情景法、实践写生等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

3、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美术有着天然的创新属性,因此我们的美术教育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战无往而不胜。要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创造潜能,从而把这种意识和理念转变为实际能力。

4、加强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美术学科实际上是所有学科中素质要求最全面的,他不但要求掌握成熟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求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知识,因此要让美术教育者加强中外文学、美学、民俗学、哲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的学习,夯实理论基础,提升人文素质,从而真正成为合格的美术专业教师,要提高美术老师在学校的地位和待遇。要让美术老师有用武之地,不能仅仅把美术当做一种其他课程的补充,在其他方面不让美术老师有后顾之忧,要让他们真正的投入到美术教学中去。

三、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改下高师美术的教育改革,可以通过顺应时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改革课程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加强美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最终推动高师美术教育的创新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领域人才。

上一篇:新基础教育范文 下一篇:精读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