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控范文

时间:2023-10-07 22:35:25

市场管控

市场管控篇1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二)我国政府通过管控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管控粮食市场的基本模式。

市场管控篇2

一、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对比

1、基础 两者都以国家干预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所不同的是市场管理法所依据的是直接干预理论,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间接干预理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有着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能有效地促进市场竞争,促进财富的增长。但又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如自发性、盲目性等,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垄断、贫富悬殊等社会不正义,这些是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也正是国家干预的根源所在,国家依法干预市场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垄断、抑制贫富差距扩大、提高交易的效率,所以,市场经济必须确立政府的干预。市场管理法和宏观调控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论而产生,而区别就在于:市场管理法以政府的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而宏观调控法以政府间接干预为理论依据。

2、侧重点 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的根源,但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国家干预也并非没有缺陷,政府干预的失灵(如过度干预、滥用干预权等)同样会妨碍交易的正常进行,政府规制的失败,就要求必须确立对政府干预的规范,其中包括约束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力,规范政府干预的行为,从这一方面来看的话,笔者认为对市场管理法来说,它着重强调的是对市场主体一方行为的约束,通过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的约束,维护市场的竞争秩序,交易秩序;而宏观调控法则更加注重对政府干预行为的约束,以确保政府的宏观调控权的正当行使。所以,笔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管理法侧重于确立政府干预,宏观调控法侧重于规范政府干预,但只是侧重,两者都只有由建立在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败的双调整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

3、调整方式 由于两者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调整方式的差异,市场管理法通过国家对市场的直接干预来实现其职能,它通过运用行政命令,规章制度之类的公权力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进行规制,如通过制定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依法严禁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为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确立一个直接的、强制性的选择标准。宏观调控法通过国家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干预实现其职能,从而间接市场主体经济行为的选择,由此可看出,它为市场主体所确立的是一个间接的标准,具有可选性,如通过体现法律规范特点的一些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明确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信息,哪些市场交易活动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到鼓励,哪些不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而受限制等。

4、调整对象 市场管理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管理市场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管理关系。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依法查处中所形成的市场交易管理关系,主要存在于微观经济领域,具有直接性、强制性等特点。宏观调控法的调整对象,指的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如财政关系、关系等,主要分布于宏观经济领域,具有间接性,选择性等特点。

5、调整范围 市场管理法以市场管理关系为其调整对象,其主要发生在国家规范市场主体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的过程中。从其体系结构来看,市场管理法的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宏观调控法以宏观调控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宏观调控关系涉及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过程,包括财政关系、金融关系、产业关系、计划关系等。体系结构方面,宏观调控法主要包括财政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产业法律制度、计划法律制度、能源法律制度等。无论从两者的调整对象还是体系结构来看,宏观调控法的调整范围都要比市场管理法的调整范围宽泛。

6、调整 在关于两者的调整方法上,笔者认为:市场管理法由于国家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竞争和交易行为,直接涉及市场主体的个体利益,市场管理权的不正当行使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同时也为了防止有关行政机关出于自身利益或其它市场主体利益而采用“合法”的形式损害相关主体利益,所以市场管理法的调整方法只能使用单一的调整手段,以维护和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而宏观调控法则是通过对市场的间接干预来市场主体的选择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性,选择性,而且其涉及面广,贯穿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所以,可以采取以法律手段为主,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调整方法,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的运用必须在法律确定的宏观调控框架内进行。

二、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讨论两者关系之前,笔者认为应先谈一谈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因为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自由、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所以,在一定层面上,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可以反映出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市场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作用机制是与宏观调控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

首先,市场竞争是宏观调控的基础。竞争首先是市场的竞争,没有市场,宏观经济调控就没有了对象和基础,就失去了运作的机制和生效的中介,如果宏观调控不立足于市场,则是一种盲目的,形而上学的调控,就会失去立足的根基。而且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要市场经济关键是鼓励和维系市场竞争。另外,宏观调控还受到市场竞争的制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它是第一性的、基础的。只有在市场调节无法起作用的领域,才有必要实施宏观调控,凡是市场可以竞争的,就没必要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因为市场竞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途径。

其次,宏观调控是市场竞争的条件。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市场经济不是放任自由主义经济,它内在地要求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可以克服市场波动和大起大落,保证经济运行稳定,而市场主体也只有在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才能进行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还对市场竞争范围及竞争目标进行调控,规定在哪些范围可以竞争,哪些范围不允许市场竞争,那些竞争是无所谓的、无益的,哪些是必要的、要加以鼓励的。此外,由于市场主体是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私利主体,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市场主体竞争的不自由,而这些是市场竞争自身无法解决的,宏观调控的实施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些问题,实现社会实质正义。

三、 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管理与宏观调控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在不同的经济运行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两者有所侧重,各有分工。而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关系法制化的代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也在不同的经济层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市场管理法主要存在与作用于微观自治领域,而宏观调控法主要立足于、作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但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市场管理法与宏观调控法的关系,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作用机制的外在表现来看,市场管理法的目的是通过规制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和交易行为,创造自由的,稳定的市场秩序,其根本是促进市场竞争的。市场竞争是一种自由竞争、公平竞争、有序的竞争,而市场管理法的目的就在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维系一个良好的竞争秩序,其外在的表现为促进市场竞争。而宏观调控法则通过对市场竞争的范围、竞争的目的等作出一定的限制和规定,外在的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市场竞争。从这一视角看,两者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但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根本目的是为了实施和组织更好的市场竞争,而且从两者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这两方面看,二者是统一的,都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手段,都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二者又是统一的。

2、宏观调控法以市场管理法为基础

宏观调控法的功能在于保证宏观调控目的的实现及调控的合法性。而市场管理法的功能在于促进和维系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场竞争。从其来看,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国民和目标必须依靠市场管理法所维系的市场竞争来实现。宏观调控法所要实现的和维护的市场独立、自由、秩序等目的,也需要市场管理法在微观层次的作用的发挥,并且市场竞争秩序的良好也是宏观调控法的目的之一。宏观调控法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离不开市场管理法,尤其是反垄断法,因为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就是一种不合理的、非法的产业结构,它所维持的自由竞争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此外,由于上文所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竞争的依赖性所致,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它的制定必须依赖由市场管理法所维护的市场竞争所反馈回的信息来进行,而不能盲目制定和调控,所以,宏观调控法的制定和实施应以市场管理法为基础。

3、市场管理法以宏观调控法为条件

市场管理法所维系的公平、自由、有序的市场竞争必须以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作为其最终目标,为市场竞争指明了发展方向,避免了盲目、无谓的竞争。宏观调控法创造和维护市场主体的独立、平等、自由和秩序,为市场管理法所追求和维系的自由竞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实现最优化的市场竞争。宏观调控法要实现的产业结构优化的目的,为反垄断法提供了指导和条件。此外,宏观调控法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也为市场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指南。

四、反垄断法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的地位

反垄断法在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被奉为“经济宪法”,是同其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的。在我国,反垄断法虽然尚未出台,但其制定和颁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笔者想结合上文就反垄断法在我国经济法体系中的地位,来简单谈一谈自己的认识,笔者将从市场竞争和宏观调控两方面谈起。

作为市场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反垄断法的宗旨在于保护和鼓励竞争,维持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建立竞争性的市场环境。而我国当前市场竞争存在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发育不全面。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类要素市场有的尚未建立起来,有的刚起步,有的还未开放,市场发育不全面,导致了市场竞争机制在这些领域尚未完全建立,尚未完全发挥其基础性的作用。2、市场竞争不充分。在已经形成的市场中,市场竞争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竞争还是不充分。但对于尚未放开的市场来说,市场竞争对想进入这一市场的市场主体来说则是一种理想。目前,我国许多行业仍然处于行政垄断的阴影下,在这些行业中,市场是存在的,但竞争是缺位的,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不符合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政方针。

2、“宏观调控法”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我国宏观调控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a、调控主体的合法性问题。宏观调控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由谁来制定,也就是谁拥有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权,在这一点上,目前比较混乱,各级政府甚至出于地方利益而制定与国家总体方针相悖的经济政策。b、调控程序的合法性问题。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如何制定,遵循怎样一种程序;宏观调控的实施应当如何进行,应当遵循怎样一种程序,我国在对宏观调控程序的控制和监督上是欠缺的,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c、调控内容的合法性问题。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受市场竞争的制约,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调节是基础的,第一性的;宏观调控是辅助性的,第二性的,凡是能市场竞争的,就不能进行宏观调控,调控内容是否合法,也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市场竞争是不充分的,须在促进和维系现有市场竞争的基础上,继续放开和建立各类要素市场,在这些市场中形成竞争,而反垄断法则能很好地实现这一功能。

通过以上,笔者认为:应当将反垄断法置于我国法体系的核心地位。我国市场发育不全面,竞争不充分,通过反垄断法,可以更好的促进市场的健全,促进市场竞争的优化和升级,同时,也可以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国家鼓励竞争的信息。有学者认为,宏观调控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的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因而应将宏观调控法置于我国经济法的核心地位。对此,笔者认为不妥,正如上文所分析,作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是基础,必须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这是基础,是根本,只有在良好的市场竞争基础上,宏观调控才能更好的发挥指导作用,宏观调控是相对于市场调节而言的,没有市场调节,就无所谓宏观调控。而且,我国目前在宏观调控方面存在的并不是调控力度不够大,调控范围不够宽的问题,恰恰相反,是调控力度过大,范围过宽,而且由于存在调控主体的不合法,调控程序的不合法,调控的不合法等问题,加之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和对宏观调控的理解错位,造成调控的盲目性和不正当性,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行政垄断等问题,而这些障碍的排除,有待于反垄断法的制定和良好实施。我国目前在宏观调控方面,需要及时解决的是制定一部《宏观调控法》,继续健全宏观调控法体系,真正做到依法调控。此外,宏观调控法所确立的调控目标,需要由市场管理法所维护的市场竞争来实现。而且,如果将宏观调控法置于核心地位,是否会向市场主体传达一种国家限制竞争的错误信息?所以,笔者认为应当将反垄断法置于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核心地位。

杨紫烜主编 《经济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潘静成 刘文华主编 《经济法》 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王保树主编 《经济法原理》 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市场管控篇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这次疫情是一场考试,考验着每一个市场监管人的担当,考验着每一个市场监管人的履职能力,也考验我们在疫情期间是否能还洮南人民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疫情期间,市场监管人牢牢的团结在了一起,一起迎接挑战,履职尽责,一起狠抓防控,共度难关,一起努力打赢这场市场监管战“疫”。为了积极防控新冠疫情,以必胜的决心全力打好疫情攻坚战,永康所按照市局疫情期间制定的各项措施,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全面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助力复工复产。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疫情初期,永康市场监督管理所召开专门会议,按照洮南市疫情防控的总体部署的要求制订辖区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细化职责分工,由永康所所长张海江同志担任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会上,张海江同志向全所各监管人员传达了市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要求各监管人员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全力打赢疫情攻坚战。

二、积极防控疫情,压实主体责任。

1、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永康所执法人员深入辖区超市、餐饮单位等经营场所开展食品安全检查,督促食品经营单位进行定期消毒,及时掌握从业人状况及近期去向,发现员工有发热、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立即督促业户停止营业并将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此永康所执法人员还按照上级要求走访辖区业户,严查活禽与野生动物的销售和加工,遏止疫情蔓延。为了疫情防控期间做好辖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永康所按照上级要求采取了多项措施。(1)督促辖区学校食堂和餐饮单位认真清洗消毒餐饮具并及时清理过期和变质的食品及原料(2)检查餐饮服务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健康证明,是否按照要求每日早、午、晚测量体温,佩戴口罩上岗。(3)经营场所日常消毒是否到位,是否全面不留死角。餐具消毒是否严格。(4)强化了对食品原料的日常监管,是否查看业户严格执行供货商查验制度,索取供货票据、做好台账记录。

2、强化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监管。永康所将价格监管与对药品、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相结合,严格检查辖区防控新型肺炎相关医药用品商户,对抗病毒药品、以及口罩、体温计、酒精等相关器械产品,督促商家严格履行索票索证制度,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有效。强化疫情期间药品、医疗器械的价格监管,发现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查处。

3、做好疫情期间的投诉举报处理工作。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尤其是针对口罩加价销售、质量等投诉重点处理,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疫情期间累计处理各类投诉7件,其中涉及医疗器械类投诉4件,已按照相关要求处理。

4、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按照阶段性部署,在恢复餐饮经营通知发放之前,辖区餐饮单位全部暂停营业。同时永康所加强了日常监管巡查,确保市场主体制度、消毒通风、戴口罩、测温四项工作落实到位,测温、消毒实行台账管理。截止4月初,永康所在辖区内累计张贴《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坚决维护防疫用品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关于涉及防控新型肺炎相关防疫用品市场价格行为提醒告诫书》、《乌兰浩特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公告(第2号)》和《市场监督管理局告知书》等相关文书140余份。

三、畅通渠道,做好日常信息报送

永康所按照上级通知要求,加强了工作调度,强化了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提高信息报送时效,永康所指派专人作为疫情防控信息联络员,定期将辖区情况及日常检查记录按照上级要求报送至市局。

四、多措并举,全面助力复工复产

按照乌兰浩特新冠疫情防控小组的公告,永康所有序推进辖区各商户复工复产,针对餐饮业户建立了微信群,组织108个餐饮服务单位的从业人员利用钉钉参与了省局组织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针对考试合格及复工材料完善且现场检查符合相关要求的业户,逐步放开营业。针对已复工的餐饮户,严格定期检查,督促其建立员工信息档案,档案中要重点记录其是否曾去过疫区及日常健康状况。针对已复工餐饮业户,检查不符合规定的,一律按照要求处理,必要时可以勒令其停业整顿。持续推进“人人有码”行动,按照要求逐步要求商户建立扫码负责人,要求进店顾客必须登录“吉事办”出示吉祥码。

市场管控篇4

关键词:房地产调控 租赁市场管理 租金价格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房价高企,房地产泡沫不断增加,政府从十年前就开展一轮又一轮的政策调控措施,试图控制和降低房价的过快上涨。然而十年的调控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新一轮调控政策限购又限贷,其严厉程度可谓全球罕有,但至今效果平平,房价远未达到“理性回归”的状态。笔者认为,目前的调控措施过于单一,范围狭窄,如果能将调控范围扩大到租赁市场,加强对租金价格的管理和限制,则能够完善调控措施体系,从不同角度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必然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本文讨论的仅限于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住宅租赁市场和住宅租金价格问题。

1 回顾迄今为止国家颁布的调控政策,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通过利率、准备金率等金融杠杆的调整,收紧或放松信贷,从而控制房地产发展的规模和进度。比如,央行在2007年先后五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008年又连续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房地产市场后,国家又连续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并对存款利息免税,2009年随着房价继续飙升,国家重新调高两率。国家对于利率等金融杠杆的调整,属于真正的宏观调控措施,其作用并不仅限于房地产行业,而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都会产生影响。

②通过对按揭条件及优惠幅度的调整,加大或降低购房的难度和成本。比如,2005年3月,央行决定调整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宣布取消住房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房贷首付比例从20%上调到30%。2008年11月1日起,首次购买住房和改善性普通住房提供贷款利率7折优惠,最低首付下调为20%。2010年1月10日,国家规定严格二套房贷款管理,首付不得低于40%;4月15日,国务院出台具体措施,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等。

③调整房地产交易过程中的税收政策。比如,2006年5月31日,国税总局出台《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地方税务部门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个人住房营业税政策,2006年6月1日后,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全额征收营业税。2008年6月10日,税务总局宣布企业为个人购买房产需征个人所得税。2010年1月1日起,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等。税收政策的频繁变动,也招致了非议,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即国五条),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对国五条进行了的细化,其中关于第二条“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中规定了具体措施:“税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密切配合,对出售自有住房按规定应征收的个人所得税,通过税收征管、房屋登记等历史信息能核实房屋原值的,应依法严格按转让所得的20%计征”。该规定一度引得人心慌慌,引发了一大波过户风潮。之后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就有人大代表批评该规定有违宪之嫌。

④直接设定购房人的资格条件,以限制交易行为。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该通知中规定:“地方人民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临时性措施,在一定时期内限定购房套数。”因此该通知又被人称为“限购令”。在该文件背景下,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城市均出台了地方的限购细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限制买房人购房的套数。

以上只是归纳了主要的调控措施,因篇幅所限,无法列举全部的调控措施。综合看,以上调控政策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①目光狭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调控所针对的目标范围局限于房地产市场的买卖价格,实际上仅限于新建商品房的买卖价格,或者通过信贷、税收等杠杆来引导人们购买的行为,或者通过直接规定购买条件、优惠条件来限制买卖行为,但市场需求和社会交易行为是无法直接控制的,因此这些调控措施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②出于限制和打压买房需求的目的而采用的严格贷款条件、取消贷款优惠、增加税收等措施,从客观上反而更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对于真正的刚性需求也进行了打击。国家采取的提高利率、提高税收等措施,目的在于控制一些不具有居住刚性需求的人群的买房行为。但事实上这些调控措施并不能限制人们的购房热情,相反,由于二手房市场交易的潜规则,所有的成本和费用将被转稼给买方,这事实上使得房价被进一步推高,形成了国家收了税,银行涨了利息,真正需要房子的买房人却要付出更多的恶性循环。

③对于市场交易行为的直接限制,存在合法性问题。

限购令的出台,引发了大量的争议,有许多学者认为政府的这一举措有违宪之嫌。政府以公权力直接介入买卖双方的民事交易行为这本身就有违法治的精神,而限购令本身仅是国务院通知的形式,连行政法规都不算,但其实际的效果却能够限制买卖合同的效力,这更是突破了很多法学理论的界限。尽管也有一些学者在为这一措施寻求法理上的依据,不能不说,还是有很大的争议的。

2 加强租赁市场的管理,可以从另一角度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影响,完善调控体系

2.1 租金价格与商品房买卖价格的关系

租金价格与房价间虽无必然的联系,但肯定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房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拥有居住刚性需求的人群对于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如果房价高,一部分人会选择租房,租赁需求就会上升,租金价格也会上涨;反之房价低,那么买房的人更多,租赁需求会下降,租金也可能下降。换句话说,对于居住的刚性需求的高低,可能同时推高房价和租金价格,或者相反。其次,对于投资性人群而言,如果租金价格高,可能促进人们买房投资,这就有可能推高房价;反之,如果租金价格不高,达不到房价的一定比例,那么投资房产是不划算的,这样投资需求会降低,投资性买房的比例也会降低,就有可能拉低房价的涨幅。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于租金价格的严格控制无疑对于控制房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租金价格不过快上涨,甚至低于一定的比例,刚性需求的人群可能更多地选择租房而非买房,而投资性需求的人群则有可能减少投资房产用于出租的动机,这两方面都有利于控制房价不过快上涨。

2.2 就保障房而言,廉租房比经济适用房更具管理优势

保障房建设也是我国政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所采取的一项举措,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向社会低收入家庭提供廉价的房屋,以保障这部分弱势群体有房住,不受高企的房价的影响而加大贫富差距。目前保障房主要分为转移所有权的经济适用房和不转移所有权的廉租房,笔者认为,从保障房的管理上,廉租房更加适合。虽然经济适用房在出售的过程中,对于享受政策的买房人对于房屋的处置也设定了一定的限制,但毕竟在买卖的过程中,所有权已经转移给了买房人,国家和政府对于买房人已经取得的所有权很难进行更有效的限制。而出租房则不同,由于承租人没有得到房屋所有权,其享受的政策性优惠仅仅是便宜的房租,国家和政府对于承租人可以实施更有效的管理。比如,对于实际不符合政策条件的,或者违反政策处置出租房的,或者在申请时符合政策条件但经过一段时间其财产状况发生变化,已超过政策条件的,可以随时取消其享受政策性保障房的资格,收回房屋。这对于已经将房屋所有权优惠卖给买房人的情形而言,完全是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2.3 对租金价格的控制有法律依据

与限购令存在合法性争议不同,对租金价格的控制却有着合法的依据。我国《价格法》第18条规定:对于下列商品和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一)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第30条则进一步明确规定: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居住用房的出租价格,目前已经完全可以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或服务价格,政府部门完全可以依据上述法律规定直接对住宅房屋的租金价格进行干预和控制。

3 国外关于房屋租赁管理的有益借鉴

谈到对房屋租赁的管理和政府干预,德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德国一向以房价、租金价格稳定而著称,今年5月1日,德国新《房屋租赁法》正式生效,其中对房租的涨幅做出更严格的限制。新法规要求3年内租金涨幅不超过15%。新法还延续以前的一些规定,例如房屋租金应该按照各地政府的“指导价格”,超过这一价格的20%,算是违法行为,房客有权将房东告上法庭;超过50%的,房东被认为赚取暴利,可入狱三年。即使房东有正当理由想提高租金,也必须经过房客同意。如果房客不同意,房东只能提讼,而不能自己强行提高租金。

从德国《房屋租赁法》的有关规定中,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首先是政府的管理和干预行为。作为对民生有着重大影响的住房租金价格,政府有必要进行合理地控制。房屋租金属于房屋的衍生孳息,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的计算标准和构成依据,这就为政府对租金价格进行干预和控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其次是民事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有权通过诉讼对过快上涨的租金价格说NO。房屋租赁关系从本质上是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合同讲究的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和意思自治的原则,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市场背景下,出租人如果执意要上涨租金,承租人一般是没有办法的。但德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了当事人对不合理上涨的租金价格可以行使撤销权,从而维护了租赁市场的稳定和承租人的利益,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至于过分上涨租金的房东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笔者认为这有些遥远,在此暂不讨论了。

4 对我国租赁市场规范和监管的建议

4.1 完善立法

虽然我国价格法已经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限价以及价格干预措施等问题做了相关的规定,但对于租金价格管理的细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化,建议相关部门可以以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方式加以规范,也可以由一些地方先行以地方法规进行试点。

另一方面,在民事上当事人如何对过分高涨的租金采取法律救济途径,则需要民事法律的进一步细化。也可以根据我国的司法特点,暂时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加以规定。

4.2 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各部门协调

在我国,住房租赁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比如房屋出租登记归房管部门管,暂住人口管理由公安部门负责,而租金收入的税收则由税务部门负责等。在我国,多部门管理往往会带来界限不清、权责不明、相互掣肘、相互推诿甚至无人管理等弊病。笔者认为,要加强住房租赁市场管理,必须对政府部门的职责界限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涉及多部门交叉管理的,应当明确以一个部门为主,或者由政府协调各部门,明晰各自的权责。另外,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租赁双方所签定的合同、租金价格,乃至双方的身份信息、暂住信息,均不属于国家机密和个人隐私,这些信息应当予以公开,便于公众查询,也便于职能部门利用而进行有效地管理。然而,各部门却往往出于各种原因,不愿将本部门掌握的信息公开,这还需要一个认识和调整的过程。

4.3 完善租金标准制定程序

决定租金价格高低的,只有市场供求关系,与房屋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都无关。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而限制租金价格,当然不能完全依据市场定价,但是,如何确定租金的合理标准呢?这需要深入地研究和细致的工作。要用科学的方法,并在调查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的意愿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租金价格以及涨幅,既做到保障房屋所有人的利益,又保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负担不致过重。

5 结语

房地产市场调控,是一项繁浩的系统工程,关系的面非常大。要调控好整个房地产市场,必须运用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本文并非意在批评现有的调控政策和措施,而着重在于在现在调控措施之外,考虑其他的途径和方法,使得我国的调控手段更加丰富,调控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魏静.完善房屋租赁市场机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11(11).

[2]魏静.我国房屋租赁市场发展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1(08).

[3]魏静.论房屋租赁市场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J].城乡建设, 2011(06).

作者简介:

市场管控篇5

一、政府主导是当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金融市场作为当代经济的灵魂和神经中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然而由于商品经济的内在缺陷,当代金融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克服的困难:1经常处于失衡状态的实体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体经济与资产价格的超调,相互刺激,形成经济泡沫,往往会扭曲金融市场的原有功能。2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无法加以控制。衍生金融工具繁荣造成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金融市场的一体化,金融市场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因牵一发而动全身酿成金融灾难。3仅仅市场预期转坏就能通过金融市场的剧烈收缩,引发国民经济整体的通货紧缩。因为建立在乐观预期基础之上的信用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而预期一般是很不稳定的。4金融市场吸引的资金来自于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资金来源的广泛性意味着一次金融灾难往往伴随着一次社会动荡,甚至引发社会暴乱。

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为确保金融市场及时纠偏以发挥应有的功能,每个国家的政府都会对金融市场的运行实施必要的监管与调控,以免金融市场过度动荡,或者被拖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金融机构形成了唇齿相依、利益共生的紧密关系:一方面,政府是金融机构的监管者,金融机构必须在政府允许的规则下运行,通过“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实现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的金融机构尽管必须为自己的决策承担一切经济后果,但当它们停业或破产清算危害公共利益时,政府会给予它们必要的援助,政府与金融机构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财富基金易形成对东道国金融市场主导权的潜在挑战

东道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调控,手段多样,渠道多种。但总体而言,它们都具备下面三个最明显的特征:第一,东道国政府处于金融市场最后贷款人的地位。第二,东道国政府在金融市场的主导权以铸币权为基础。第三,东道国政府的行政管理是金融市场有效运行不可缺少的。然而在财富基金参与的情况下,上述三大特征不再清晰,或者说东道国政府监管和调控金融市场的行为可能会受到意外的干扰。首先,财富基金不以东道国政府为最后贷款人。东道国政府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为了避免金融市场的动荡诱发社会不安,是政策救市,不可避免地带有利益输送的色彩。然而对于财富基金而言,由于出身的不同,它不可能享受到国内金融机构的国民待遇。其次,在金融市场动荡时,财富基金可以成为仅次于甚至优于东道国政府的选择。在救市行为中,东道国政府往往会提出必要的整改要求,这必然迫使相关金融机构权衡利弊,部分求助于财富基金,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东道国政府的权威。再次,相对于国内金融机构,财富基金更容易逃避东道国政府的监管。规避管制是任何经济活动主体的本能。实力雄厚的财富基金通常尽可能地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防患于未然,从而使东道国政府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最后,在东道国政府调控金融市场时,财富基金在暴利的诱惑下可能逆向操作。逆向调控金融市场是政府干预的基本特征,然而这也意味着对金融市场的调控缺乏实体经济面的支撑,东道国政府必须承受财富基金“对着干”的风险。

在某种意义上,财富基金的进入意味着第二个政府的进入,传统的由一个政府监管金融市场的模式可能变成两个政府在金融市场上的博弈,其对金融市场正常运营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这种情况的出现要求有非常严格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尤其是在经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从实践看,财富基金凭借雄厚财力挑战东道国政府的监管和调控权威毕竟是理论上的。因为财富基金的投资代表的是一种国家行为,对东道国政府权威的挑衅行为势必导致两国关系的全面恶化,所以财富基金对东道国政府的威胁应该较小,即使有,恐怕也主要表现为霸权国家财富基金对弱国的攻击和讹诈。客观地说,财富基金对东道国经济的潜在威胁远远小于现有的对冲基金。

三、财富基金的“原罪”

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俄等国成立财富基金备受关注,只可能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出身有关,或者说这是财富基金承受的一种“原罪”。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第一,集中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手里的财富基金,回流东道国可能不再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渠道。第二,集中于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手里的财富基金,不但不会为东道国金融机构所利用,反而可能成为它们的强劲对手。第三,既然财富基金是另类。乘其羽翼未丰就将其牢牢控制在手中就成为东道国金融机构的最佳选择。因此在积累足够的实力之前,财富基金想除去原罪的标签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今世界比较重要的金融市场,不管其地理分布,主导权都掌握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政府及其金融财团手中。财富基金问世多年,但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主导权一直没有被动摇过。2000年以前,欧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盈余也好,中东的石油美元也罢,它们不是规模小掀不起大风浪,就是尽管量大,但美国有能力控制并且可以有步骤地加以利用。2000年以后,以中俄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或是受惠于迅速增长的贸易顺差,或是受惠于迅速攀升的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都诞生了巨无霸型的财富基金。这种巨无霸型的财富基金不仅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更因为其可能具有操控市场的力量,最终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恐慌和不安。尽管从目前的讨论来看,警惕财富基金的理由令人眼花缭乱,但其核心仍然是西方国家对金融市场主导权的担忧。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资金回流有利于东道国经济的稳定,但试图寄希望于发达国家让出甚至分享金融市场的主导权以换取发展中国家财富基金的进入,显然是不现实的。

四、财富基金的发展趋势

市场管控篇6

(一)电网建设依然滞后,不能彻底满足客户对电力的需求。

在过去的发展中,国家对电力的投入长期不足,尤其是在对电网的建设上,无论是宏观投入,还是微观布局,都与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直接导致了无论是城市电网还是乡村的电力设备都无法适应快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了用户端出现电压不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电力设备可靠性低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客户对电能质量及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虽然从1998年开始陆续进行农网建设与改造,但由于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不足,导致10KV及以下的配电网络不够完善、布局不尽合理、供电半径过长、供电质量偏低等问题,使得供电企业在配电环节上还是存在有电送不出,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现象,从而阻碍了电力销销市场的开拓和发展。

(二)电力价格不足以反映营销市场需求。

电力行业作为一项公用性、基础性行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切身利益,其价格一直由国家调控是必需的。但是该行业作为我国垄断性、基础性行业,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也就导致了各类用电的电价标准不尽合理。比如:居民用电价格,由于涉及面广以及国家政策调控,近十年几乎没有调整电价,而居民用电量却成倍增长,其居民电价实际情况与电力市场发展出现不合拍的现实。今年六月以来,居民阶梯电价的听证也众说纷纭,可见国家对电价的调控与市场经济对电价的冲击上都还存在一些矛盾。再如:农业电价和农业排灌电价,受国家对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调控,也出现比供电企业的购电电价还低的现实。如此等等,反映出当前电力价格制定不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电价分类原则简单、企业不能随市场需求调整价格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市场开拓,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战略。

(三)尚未完全建立适应电力市场需要的“大营销”体系。

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关系着国家经济长远稳定的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计。但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在电力垄断行业的经营大环境下,出现了“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经营模式。虽然电力体制改革抑制了或者解决了部分问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市场及配套服务方面的不足,这使得我们许多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方面存在专业人员少、市场开拓不积极、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效果不佳的现状,没有完善的营销策略,也没有形成完整的“大营销”体系。由于存在以上的主要问题,影响了供电企业电力服务质量、社会形象、电力销售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社会人均用电水平的提高。

(四)目标市场不明确,策略个性不足

在市场营销中,目标市场的定位是决定一个企业长远发展方向的关键。对于电力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由于供电企业在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经营方向上的不明确,导致其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策略显得个性不足,难以在公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电力企业在坚持优质服务的同时,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解客户日益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电力营销策略,从而满足客户真正的个性需求,实现用电客户和供电企业的双赢。除此之外,个别行业作风不良;业扩过程手续繁琐、过于复杂;对竞争缺乏系统研究;营销人员素质不高、营销意识不强;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以设备为主的事务管理上,却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现有的市场竞争,轻视了潜在的市场培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使得我国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影响供电企业电力市场营销的因素

(一)购电电价和销售电价调整不一致

在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下,许多供电企业都面对着购电成本居高不下带来的种种困扰,这直接导致了供电企业利润不能因销售收入的增长而增长。譬如:许多供电企业销售电量都按预期要求、甚至超过预期指标得到了大幅增长,可是其利润的增加却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甚至反而在减少。究其原因,就是国家把发电企业的亏损转嫁到供电企业,而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调整却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滞后,导致购电成本的增长幅度要远远高于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所造成的。

(二)思想观念滞后、市场意识淡薄

由于长期以来供电企业的发展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因而造成了现在的电力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局面。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迟迟不能实现由“设备生产管理为主”向“以人为本的经营为主”的转变以及从“以计划用电为主”到“以电力市场营销为主”的转变。工作作风不硬、服务意识淡薄、维修扩建手续繁冗等问题依然存在,电力市场营销工作推动较为困难。

(三)营销管理体制比较粗放

供电企业现在已处于买方市场的背景下,要求现在的企业应以电力销售为基点,按照客户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和供应,以实现新时期的产供销一体化。而目前的供电技术手段、营销管理水平,无论是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以及经济手段的运用,都远不能满足市场化、商业化的电力营销要求,营销管理体制还比较粗放。

电力市场营销管理措施

(一)加速电力网络的建设和改造

一是要做好科学的电力发展规划。作为供电企业,要想与市场有效接轨,确保电力发展超前,就应根据当地相关部门的经济建设规划,超前做好长期、中期、短期的电网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的经济总体发展规划。二是要抓好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根据电力发展规划,规范有序地推进电网建设,扩大电源布点,增大导线截面,缩短供电半径,提高电能质量。三是要强化电能质量的监督。不仅要加强对主网的电能质量监督,也要加大配电网络的电能质量监测,特别是服务质量的监督,确保用电客户能够用上合格的电力产品。四是要加大电能计量装置的管理。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地配置客户电能计量装置,特别要加大智能计量装置的安装和管理,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电力电量监控、电量数据采集等方面的运用,减少因电压质量引发的供用电纠纷和客户窃电引起的电量损失等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营销管理体系

市场营销作为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商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完善的参考体系。作为供电企业,应该及时反思、寻找潜在的目标市场,并且据此为方向,根据商品的生命周期,制定出合适的营销策略,以实现企业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具体做法主要有: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大营销”体系。从上(国家电网公司)到下(县级供电业)成立专门的营销管理部门和营销专业中心,设置专门的营销管理人员全面负责电力营销工作。

二是加强营销精益化管理。通过营销电力市场细分,提供科学合理的现代管理方法,加强现有营销人员的培训,落实严格的营销管理绩效考核,从而确保在基层供电企业真正实现电力营销精益化管理。三是定期请相关专业机构对电力营销的发展进行分析与定位,帮助企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制定更好的营销计划。四是坚持依法治企的原则。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工作必须要以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为原则,坚持原则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营销策略,促进供电企业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技术支持系统

一要建立市场预测的技术支持系统。其功能是通过科学的收集数据,进而对数据同比、环比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用电地区在一定时期的电力负荷需求及其变化情况,同时预测出该地区各行业的电量在未来的分布情况。通过科学、严谨的数据分析,以便于为适时调整电力营销战略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二要建立用电管理修复系统。其功能是将用电管理通过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监督与修复,自动的对一些企业用电的异常变化进行及时的检测,并且启动相关报警系统,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电网和设备的安全。同时,杜绝管理失职而造成的电量损失,使各类繁杂的数据更加准确,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三要建立营销过程的评价系统。在电力营销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评价系统,对电力营销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及时掌握营销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结语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家电网公司取代了原国家电力公司,标志着电力工业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变。而“三集五大(人、财、物集中,大运行、大规划、大检修、大建设、大营销)”下的“大营销”建立、客户直购电和竞价上网等试点工作的展开,为供电企业拓展电力市场、适应市场法人的地位拉开了序幕。供电企业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才能在市场化大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管控篇7

在更高的高度看,十报告在金融体制方面的提法,是将“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放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前。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重提了“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在金融监管上有两个新提法,一个是提出“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另一个是“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这些表述,一次比一次具体。

再从海外经济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学者担忧资本外逃、资产价格破裂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在一部分人看来,资本账户的管制其意义就在于阻止资本外逃。最近美国经济逐渐转强,一季度的经济增速可能在3%左右;市场关于QE退出的预期很快升温,一致预期的升息时间也就是在两年之后。尽管意见差异很大,但我们或许可以说,中国的资产“可能”存在泡沫,并且“可能”与海外投机资金相关。

“先打扫完屋子,才能见人”,八号文可能只是个开始。已有的“金融创新”将更快的纳入监管体系,而未来的金融创新中,风险上的考量将会更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这可能有两重含义,第一是,金融监管政策仍然要服从于“稳中求进”的大局,经济的大幅波动并不是目的;第二,金融风险管控如果带来资金价格变化,也代表了货币政策的态度。

市场管控篇8

施工进度计划是保证施工工程按时完工的重要依据,控制施工进度要做到以下几点:(1)定时、及时的查找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的差距,分析其原因;(2)对于进度落后的施工工程,要适当的增加投入,改变方案作业,尽快找回施工进度;(3)对于施工进度超前的工程,要在维持施工进度的基础上,保证施工安全、施工成本和施工质量。

2落实好施工成本的控制

施工成本管理主要是在不影响施工安全、进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的节约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控制施工成本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健全成本管理制度,约束施工的各个环节;(2)根据施工成本规划对工程的各个分工程进行控制,比如:人力、材料、机械等等;(3)分工程完成后,要结合施工成本预算预测整个工程的最终成本,采取措施补救成本出现或未来会出现的问题;(4)分工程竣工后,要核算分工程的成本,并与预算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问题;

3保证机械的组合使用

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人为或者自然情况的限制和影响,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必须要适时地调整机械的组合。组织机械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工程需要选择最优的主导机械;(2)保证机械的最佳组合,强化机械的统一调配,提高效率;(3)组建机械维修小组,对机械进行定期维护,及时抢修。

4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管

工程质量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工作,做好施工质量的监管主要要做好如下工作:(1)做好图纸的会审工作,避免建筑结构和构造质量问题;(2)打好地基,保证地基的稳定和结实。地基对于建筑来说就像树根对于大树一样,没有结实、稳定的地基,就不能保证上面建筑的稳固和结实。因此,对于有桩基的楼房建筑来说,把好桩基施工关尤为重要。桩基施工时,入岩深度、钢筋笼的焊接长度等都必须严格控制。(3)严格按照图纸设计规定施工,避免投机取巧;(4)保证建筑的内在质量以及外观质量;(5)在严格监督的基础上,要定期对施工进行质量检测,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改进。

5落实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落实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要做到以下几点:(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要设置到位。项目部要设置副经理级的专职安全总监,下设安全部长及专职施工安全员,负责整个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2)建立健全严格的安全保证制度,所建立的保证制度必须与施工现场的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及班组长挂钩,形成层层抓落实,一环扣一环,不留死角,不留隐患。(3)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认识和能力,建筑行业农民工占75%~90%以上,他们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操着技能低下,尤其是新来的民工,要对他们开展三级教育,经教育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4)高层楼房施工应注意:①外架搭设要规范,爬架各连接锚固件要牢固,升降要由专人负责,并经常检查各受力原件的状态,发现隐患及时解决;②防高空坠落、防坍塌、防物体打击。因此,安全防护网或防护挡板必须要结实可靠;③塔吊基础要牢固,与楼房连接支撑要可靠,塔吊要和楼房接地极可靠焊接,以防触电伤人。要经常检查塔吊各部件的完好性,尤其是钢丝绳是否出现起毛或断丝等现象,一旦发现要立即更新。④塔吊司机和信号工必须是经过培训并取得上岗证后才能上岗,严格执行塔吊操作规程,原材料吊装必须分类,不能长短材料混吊,以防掉物伤人。(5)施工用电应设三级保护,接电线路要规范并悬空架设,与电有关的操着必须由电工完成。(6)卸料平台要和楼房主体结构连接牢固,不能利用外架做支撑。(7)外装修的吊篮等设施要坚实牢固,钢丝绳要完好无损,进行外装修时地面要设警戒线,严禁人员进入施工区域。(8)禁止外来人员在没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施工现场。(9)保证施工机械的安全工作,定期检查和维护。

6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还包括施工环境的管理。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施工现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施工人员要避免施工废料和废水以及粉尘等随便排放;同时要尽量降低施工噪声,保证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生活不受影响。总之,科学、有效的落实好城市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做好施工现场的管理,对于提高工程的施工进度,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施工,树立施工单位的信誉和形象,保障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在以后城市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还要不断进行创新,优化管理理念,从而提高管理质量,促进建筑领域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市场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税法体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