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15 07:36:25

技能课程

技能课程篇1

【关键词】企业;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调研

0 引言

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首先要制定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课程标准,而制定课程标准的前提是要进行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调研。《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本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涵盖的职业岗位群为依托,深入到企业调研,分析职业岗位群与工作任务,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形成了职业分析和教学分析资料。为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 课程调研的基本情况

1.1 调研内容

需要具备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岗位、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及岗位职业能力。

1.2 调研方式

走访企业,参观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查阅电子企业相关规章制度与规程、与企业相关人员座谈。了解企业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见解和相关电子技术专业知识需求,以便进行《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和课程教学标准的更新完善等,努力从课程的各方面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与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了解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建议,在现今工作中应用到了哪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认为当时在校学习《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期间存在哪些不足和漏洞。

1.3 调研对象

一线作业工人、管理人员、技术部负责人、部门经理、电类专业毕业生等。

1.4 调研范围

主要走访了重庆格力电器有限公司、重庆海尔集团、重庆树德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利德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旭硕有限公司、重庆电器研究所、重庆中航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

2 调研结果分析

2.1 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现在大部分企业均要求毕业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毕业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尽快上岗工作。企业都不愿意给毕业生很长时间的岗前培训,要求毕业生上岗马上就能熟悉工作流程,尽快为企业出一份力,为企业创收。同时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协作能力,能与企业的员工都合得来,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企业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还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沟通交际能力,要善于交朋友,如果你总是不善于沟通,就很难在一个企业立足。

2.2 毕业生就业状况

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全国各地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就重庆市而言,近年来吸引了许多电子、信息、IT业的大企业来渝投产。对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逐步旺盛。

目前电子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元件、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电子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技术含量不断提高。随着电子产品功能日益完善,必然需要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慢慢带动了与电子技术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大多数电子产品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电子集成块,而是一个机械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电力电子类等众多领域的统一整体,这必然需要电子技术领域的大量人员。现在电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毕业生所选择的就业岗位是毕业生数量的2至3倍。

2.3 专业毕业生方面的调研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教学团队在对电类专业的100名毕业生调研中发现,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电类专业一门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中职学生对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选用,电子产品的加工工艺、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电子产品生产管理等。

毕业生们提出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过多,而实践环节缺乏,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增强实践环节教学。同时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更形式多样,使课程内容更生动有趣。

3 对课程建设的一些建议

3.1 更新思路

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材内容往往滞后,课程的教学应该进一步、更深入的和行业结合,加大市场调研的力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建设一些电子技术的新实验室,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购买一些新的电子器件产品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3.2 注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理论学习的枯燥,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理实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几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制作分析设计再制作,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实施过程的步骤是:实践―理论―理论―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中,能让学生懂得该如何来学习这些知识,哪些该掌握,哪些只是了解,哪些甚至不予理会。比如在一个产品中用到了三极管,我们怎么样来学习三极管呢?通过产品的制作、分析过程就能使我们知道怎样检测与选用三极管,怎样去判别它在电路中是否正常工作。

同时课程建设中试题库和电子技术多媒体课件的建设还要不断地更新、完善,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3.3 强化实践教学

要继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增加实训时间、按行业的要求培养出企业所需的熟练的技能型人才,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到企业现场多看看,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3.4 加强职业资格培训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劳动者达到从事某种职业的最低要求,目前,我校推有“双证”制教学,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和无线电装接工职业培训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强化学生技能学习的有效途径。

3.5 加强师资建设

电子技术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教师队伍建设必然是重中之重。继续引进电子类高学历的人才,鼓励现有教师深造学习,完善教师的培训学习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习进修机制,尽快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电子技术课程的发展保驾护航。

技能课程篇2

关键词:中职; 建筑智能技术; 课程; 教学改革

Abstract :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 new building,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for the medium occupation school students, to learn the " 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skills training " this course does exist great difficulty. According to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course, from teaching materials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reform.

Key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build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是我校近几年来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开设的一门新专业课。本课程从信息网络基础知识引入,结合现代建筑中主要的智能技术和设备,讲述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网络系统、通信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本课程包含的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程度高,让中职学校的学生来学,要完完全全学懂,学会,对老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现本人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改革。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校本教材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在基本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智能建筑是一种新兴建筑,而楼宇设备多数为自动化设备,很多学生这方面的认识又太少,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充分发挥专业教研室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大家一起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教材内容不能以纯理论为主,而应突出实操性 ,适宜中职学校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使用。最后,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让学生能真正学会学懂,并能体会“学中做,做中学”的乐趣。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该教材内容分六个单元,每单元由若干个课题组成,每课题后又附有1—2个实训项目,较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使用。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与行业、企业的需要相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的标准相统一,中职学校还应根据本校的学生、设备和师资情况,尽可能与当地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目前,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的建筑智能技术课程虽还未与建筑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但学校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已与广西区三建、桂林市三建等十几家企业合编了《建筑工程操作实用指南》一书,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而且使我校在全国中职学校建筑职业技能大赛中连续三年荣获一等奖。目前我们正在酝酿与企业合编《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的校本教材。

二、翻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活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课程知识内容比较多,有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有些高科技的知识更新快,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需要结合实际讲解才能更好理解。多媒体教学不仅信息量大,能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而且学生颇感兴趣,并以能当众操作演示为荣,据此,我们注意在学生中培养“操作能手”,上课时让学生来操作演示,老师讲解,简单些的内容还尝试让预先培训过的学生来操作演示和讲解,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我们还尝试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其他学生进行工艺实操。比如《综合布线系统》这一章,我们让一名经过培训的学生用多媒体向其他学生展示综合布线六大子系统的认识及组建,在演示的过程中,另两名经过培训的学生作细致的讲解,其他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依照多媒体影像来学习RJ45插头跳线的制作与测试。这样教学,学生成了“老师”,教室成了“工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注重实验实训教学将现代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验实习教学中,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比如在讲“信息网络系统”这一章时,在讲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后,我们先带学生去机房参观,逐个认识信息网络设备,并理解它们的作用;然后再让学生上机操作,去做“路由器的使用和设置”实验,这样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如,讲到智能建筑的六大子系统时,我同样也是每讲解完一个子系统后,先安排学生进行现场参观,然后安排学生结合学校现有 “THBCAS-2型楼宇智能安防布线实训系统” 进行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先对本套系统进行讲解演示,然后把学生分组(每2人一组)并下发任务书,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实训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实训结果进行当场评分,并指出优缺点,然后指导学生写出实训报告。

3.适时进行“工程案例+现场教学”

“工程案例+现场教学”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很有必要。但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弱,任课教师如果每讲到一个工程案例都带学生去工程现场,势必比较辛苦且不现实。我们的做法是:适时进行“工程案例+现场教学”。首先,要在课程的宏观设计中,精选有代表性的、与当前社会实际应用同步的工程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感到学以致用,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动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程案例揭示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外在复杂性和内部系统性的关系。例如在教授“智能化建筑内计算机网络”内容时,通过“省博物馆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案设计”实际工程案例来阐述智能化建筑内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方法和要点。最后,带学生到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让学生对建筑智能化技术中最新的主流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最直接和最切身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

三、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更需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而且,自从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深造的立交桥开通以后,大批中职学生毕业时不是马上就业,而是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但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主导理念是实行“行为导向法”教学,即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则以实用、够用为度。毋庸讳言,这样教学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但学生的发展后劲却不足,一旦升入高职或本科院校深造,他们就会感到学习困难。类似的问题,在前苏联的“综合教育”中已经出现过;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感到从中职学校上来的学生,因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过于薄弱而学习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策略是: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发展后劲,特别是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使之在学习上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上课伊始,我们就用一个课时让学生熟读熟记教材的目录,并理清各章节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教材内容了然于心。这样,学生学习前面章节时,知道后面的章节是什么内容;学到后面章节时,知道它与前面章节的内在联系,学习起来胸有成竹,如顺水行舟般轻松愉快。另外,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引导学生学会找窍门,化繁为简,以简驭繁,提高学习效率。事实证明,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解除学生的学习苦恼,消解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全面提升其学习上的发展后劲。

四、改革评价方式,实行三维考核

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维目标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素养更为重要,因为它从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和社会能力等关键要素方面显示着一个人是否真正成了合格的职业人,是检验我们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准。但在以往的考核方式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忽略了职业素养的考核或感到职业素养无从考核。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培养目标是否达标,以更好地培养真正合格的职业人,我们对考核的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把职业素养纳入了考核范围,并对改进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

1.理论知识考核分散化

一是分散考核内容。将理论知识分散到平时各子项目测验中;期中考试考过的内容期末不再考。二是分散考核权重。我们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占70%(其中课堂测验 占20%,作业、实验及课堂提问占30%,课堂考勤及表现 占20%);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15%。这种考核方法既有利于教学中弱化理论知识、强化操作技能,又可以使理论知识成绩的评定科学、准确、合理,体现成绩考核“重过程轻结果、重练习轻考试”的改革精神。

2.实训内容考核模块化

在校本教材《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手册》中,我们把实训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模块,学生在实训中既是学习又是考核,即学生每实训一个模块,必须切实掌握并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的实训学习。所有模块通过考核后,才算完成了一个大项目的实训;所有项目通过考核后,才算完成了课程的实训任务。这样考核,使每个学生都扎扎实实地掌握了所有实操技能。之后,我们再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技能等级考试,通过考工,拿到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做到双证融通。

3.企业评价占课程考核成绩的50%

为了科学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我们尝试把企业评价引入课程考核范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获得的成绩只占该课程成绩总评的50%,另50%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实习单位对学生的书面评价来衡定。具体做法是:学生离校赴实习单位前,由专业科发给每位学生一份《实习鉴定表》和一份致实习单位的信函,让学生带去交给实习单位,请求实习单位在第二年五月上旬对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纪律、劳动态度、专业技能等做出综合鉴定,然后由学生将其按时交回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给出该生该课程的另50%的成绩。这样考核的好处是,一方面能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参与毕业顶岗实习;同时为任课教师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和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少数实习单位因种种原因,对学生的鉴定写得过于简略,个别单位甚至只盖个公章而不写评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期的考核效果。

总之,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以后不断努力。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知识创新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培养学有所长、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田敏霞.建筑智能技术与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技能课程篇3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上课的特点和风格,但是上好每一堂课是共同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的细致安排;每一个知识点的设置和拓展;每一次作业的布置和讲解。任课教师考虑的越周全,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本文拟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制图》课程,讨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专业技能课,相对于专业理论课来说,更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更有讲究。以《CAD制图》课程为例,因为涉及到的专业不同,如城市规划、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因为教学任务不一样,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设置也就会有区别。本人多年从事城市规划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制图》课程教学,针对两个不同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对比和思考,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取得了一定进展,学生反映较好。本文拟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制图》课程为例,讨论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环节的划分。

CAD制图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属于基础性的辅助技能,以后在进行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等设计活动时都需要CAD制图进行辅助。因此在课堂上对教学环节进行细分,分为图纸赏析环节、基础理论环节、操作示范环节、答疑解难环节和个人实践环节。

图纸赏析:帮助学生认识各种CAD图纸,包括等高线地形图、总规划图、建筑平立面图、室内装饰平立面图的图纸,同时使他们明白本门课程最终需要完成什么目的。

理论讲解:帮助学生了解AutoCAD软件,最基本的操作命令留给学生自己熟悉,主要讲解线框的绘制,图层的处理,线条的各种变化,图形的组合及分离,以及打印的样式设置等。

操作示范: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完成基础操作、简单物体绘制、平面图纸绘制、立面图纸绘制的示范。

个人实践: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同时为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课时的划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CAD制图》课程的总课时为64课时,相对而言课时比较紧,而且比较集中,通常是一个半天四个课时,这就方便示范和学生操作连在一起。课时分配上1课时用于图纸赏析,3课时用于基本理论讲解,20课时用于示范操作,40课时用于学生实践操作。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

第三部分(操作示范)是最花精力,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通常学生接受多少,接受程度的强弱也就取决于第三个环节的教学。在第三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五种类型的操作演示,分别为基础线条、简单物体、室内装饰平立面图以及规划设计图。

基础线条:演示直线、曲线和其他简单图形的绘制以及变化,通过线条和图形的组合、排列,形成比较美观的图案。这个教学过程是为了让学生熟悉CAD软件,是学生了解怎样通过CAD软件去实现个人的设计想法。

简单物体:演示各类家具的平面图、立面图的绘制方法,局部细节图的剖面绘制方法等。这个教学过程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提问最多的过程,相较于前面一个阶段来说,这个阶段涉及到更广的CAD软件的知识,这就迫使他们去思考、提问、获得答案,从而加深印象。

室内装饰平立面图:通过前两个阶段的演示和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对CAD制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的示范中,通过对一套图纸的明面布置图、立面图的绘制,使学生对室内装饰CAD图纸有个比较明确的印象,并能通过临摹的形式,独立完成符合制图标准的CAD图纸。在此过程中不断强调制图的规范和各种要求,帮助他们理解,加深他们印象。

规划设计图:相对于室内装饰平面图来说,规划设计图涉及了等高线的处理,植物绿化以及水面的处理,但由于规划设计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这个课程上只能简单的演示,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而已。

四、作业的循序渐进。

整个课程设计了四次作业,由简单到复杂,由浅至深的循序渐进。每次做完操作示范之后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方面减少学生的课余作业压力,让他们有更多实践自己探索,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防止学生复制拷贝。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作业,为每一位学生单独准备了一套图纸,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图纸标准化、美观性予以评分。

第一次作业:线条的简单形态及排列艺术。以此让学生熟悉AutoCAD软件,并能灵活运用简单的绘制命令。

第二次作业:装饰部件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的绘制,如床、沙发、茶几、书桌、地板拼花等。这次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CAD软件有个综合性的了解,对软件的[修改]命令有所了解。

第三次作业:一套室内平面装饰图纸的临摹。有了前两次作业的铺垫,第三次作业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室内设计平面图和立面图,促使他们主动的去学习规范制图的方法。

第四次作业:给每一位同学发一份各不相同的户型图,让他们根据各自的户型图绘制平面布置图、顶面布置图及各立面图。

关于《CAD制图》的课程,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探讨,得到了许多前辈和同事的建议和指点,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进行了优化使它区别了其他专业的同类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将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这样的设计,有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展示课程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有比较完整的演示流程,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三是保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并为他们解答疑难;四是防止学生简单的相互复制和拷贝,提高了学生作业质量。

技能课程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102-009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实施后,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性质、价值、目标以及重要的理念已深入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心中,但由于对《课程标准》强调的“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偏差,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造成在实践教学中出现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健康发展。其实,这也是体育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世界上任何一种改革都是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纠正、再实践而完成的。所以,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认识偏差和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发现问题后如何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 对运动技能的再认识

《课程标准》中将运动技能定义为:“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的定义是:“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有学者认为,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特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完成某种技术动作的能力[2];运动技能本质是运动行为的潜能及其强化,基本特征表现为专门性、程序化和练习性[3]。据此,可以对运动技能进行如下理解:运动技能是通过身体的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离不开思维,离不开大脑对运动技能的分析和综合,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动作表象才能转化为动作概念,学生才能掌握动作要领并进行有效运用。

2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目标

对运动技能进行尝试性学习和深入学习是体育教学主要目标之一[4],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内容,作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主要内容[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新课程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要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新课程并没有说淡化运动技能学习。相反,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来体现体育新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

(2)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的价值具有整体性。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新课程的根本,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我们所说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就无从谈起。同时,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的设置也是最基础的,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达到的,这一点和传统的体育课少数人能完成的运动技能也不相同。

(3)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比传统的学校体育中的运动技能内容有较大的拓展,过去所说的“二三基”中运动技能专指单纯的运动技能,体育新课程的运动技能不仅包括单纯的运动技能,还包括“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4)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体现健康性。传统的体育课强调的是竞技化的运动技术系统的掌握,体育新课程更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实际生活的相联系,突出对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重视基本运动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

(5)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具有选择性和差异性。新课程运动技能目标的设置,是根据学生不同水平的实践情况,分别设置了不同目标,使运动技能学习目标符合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实际,有一定的层次性,更能体现体育新课程的人性化,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3新课标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3.1运动技能学习定位要准

体育新课程重要的理念是“体育为健康”,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在新课程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首先要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正如上面所述,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内容不完全只是“三基”中运动技能,而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和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同样是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的重要内容。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在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学习中树立大运动技能观,才能指导运动技能学习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体现和渗透大运动技能观。

其次,在运动技能学习中要分清是为了单纯学习体育运动技能,还是为了学习运动技能而达到育体、育心的健康目的。在体育教学中不教技术的高度、远度、难度,而是通过教技术使学生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手段…‘。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有效避免淡化运动技能现象。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不仅要像过去那样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更要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及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

3.2依据学生差异进行运动技能教学

体育新课程坚持“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在肯定学生身心发展具有共同规律的同时,也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方面各不相同,也就造成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会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同一个运动技能。

过去在的体育课教学中,过于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与完整,传授的方法过于竞技化、成人化、训练化,评价的统一的规格、统一的标准,其结果是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失去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运动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既要重视运动技能在相应的水平阶段学到什么程度,又要关注同一水平阶段,甚至同一班级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有选择地进行运动技能教学。做到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标的要求。例如,过去常说的跳高设置不同起跳高度、篮球教学比赛中技术最差的同学为“5分手”、按性别体能分组等等。通过创设不同的技能学习难度与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

技能掌握以后的成功快乐。

3.3运动技能教学要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通过学习体育获得的技能,已经不再是为人们谋求生存和劳动所必须,是现代人更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表现。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也就使学校体育技能学习必须要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生存经验。

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在学校体育界也曾经有过“教不教铅球”、“生活中有多少人用跨栏的方式跨越障碍”等方面的讨论,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不否定铅球、跨栏在体育课学习中地位和作用,关键是如何进行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的处理。这也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运动技能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例如,水平二投掷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用纸飞机尝试各种投掷方法――集体交流――指名示范――教师纠正示范一一学生总结――学生投掷比赛,学生一堂课下来技能掌握情况良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贴近生活实际和经验的体育课教学,让学生尝试了合作交流,技能的归纳总结,并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这些都是围绕技能展开的,也是通过技能传授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身心的目的。

3.4实施民主化教学,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不是改教材,而是突出课堂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的、创造性的自主学习,同时又造就学生健全人格。对于体育课程来说,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参与、主动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让所有学生达到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就要努力实现课堂民主化。

实施民主化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并重视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体现民主,始终将学生生动、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新课程体育课堂民主化教学期待的过程是学生“既练了,也会练了”,期待的结果是学生“课上练,课后也练”。其次,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充分强调知识技能的构建过程,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应给以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自主体验运动技能,合作、交流学习运动技能。第三,注重学法指导,正确评价每个学生。要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掌握运用运动技能并获得一定的成功感,必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从教育人,培养人的角度看,学校体育教学应更鼓励每一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奋斗过程,积极参与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一种胜利。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真正掌握并运用运动技能,应努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根据新课程标准应以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合理。

3.5有效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

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运动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合理开发与利用体育运动技能资源。在体育新课程中的运动技能资源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新课程教材内容,根据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情况、学校体育传统、教师的情况、学生情况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二是对现代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应根据教材化的要求加以选择和改造;三是对于地方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游戏、体育活动项目,进行加工和处理,增强其运动技能学习:四是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校园情况和周边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开发利用,可以进行教材化整合,成为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主要手段。如校园内外的定向运动,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绑架等安全主题教育。这一点是体育新课程运动技能领域学习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体育新课程资源开发的亮点。

3.6技能学习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和过程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都是以技能学习的结果为主要依据,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展情况。体育新课程提出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倡导发展性评价和“以学论教”的评价理念[7],强调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再只评价学生对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情况。

技能课程篇5

[关键词]物业管理概论;高职院校;微技能训练

物业管理概论是一门专业综述性引导课程,是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先导基础课程。成功的专业概论课有助于稳定新生入学初期迷茫的思想,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为其度过一个目标明确、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问卷分析

1.1调查目的

了解当前高职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掌握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诉求,找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为设计微技能训练教学提供现实基础。

1.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笔者编写了“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微技能训练前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态度及诉求。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是物业管理专业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是在大二上半学期开设。调查时间为2017年10月中旬,调查对象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17级1班和2班,以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2016级,共计103名学生,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采用在线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1.3调查分析

1.3.1学生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认知普遍不高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89.32%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对物业管理专业了解一点,4.85%的学生对于物业管理专业一无所知,5.83%的学生对于物业管理专业有深刻的了解。只有极少数学生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的,对物业管理专业有一些深刻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物业专业了解较少。学生对专业认知的缺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导致学生缺乏专业信心,会造成学习倦怠。

1.3.2课程理论性强,学生有提升技能的诉求

本课程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基本概念、物业管理相关理论、物业管理机构基本知识、分类物业管理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根据调查问卷分析,55.34%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一般,41.7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很强,96.12%的学生想通过这门课学到一些技能。

1.3.3学生对授课方式喜好呈现多元化

根据学生选择的授课方式进行分析,84.47%的学生选择情境演练,76.7%的学生选择案例教学,56.31%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49.51%的学生选择讲授。此题为多选题,其中情境演练排序第1,案例教学排序第2,课堂讨论排序第3,理论讲授排序第4。根据可以提高技能水平授课方式选项的分析,77.67%的学生认为情境演练可以提高技能,说明高职学生对教学方式喜好呈现多元化,更喜欢参与度较高的情境演练、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教学模式。

1.3.4学习积极性高,有一定的自学要求

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选择的分析,71.84%的学生选择教师详细讲解重点、难点,部分知识可以自学,28.16%的学生选择应在课堂内讲授所有的章节知识点,无人选择全部自学。在学生自学意识调查中,42.72%的学生选择一定会认真学习,28.16%的学生选择教师检查才学,21.36%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会考才学,7.77%的学生选择不会自学。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并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针对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仍然需要教师监督管理。

2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引入微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2.1物业管理概论的课程地位要求课程实施微技能训练

关于微技能的研究是立足于具体微小教学问题的研究,并且可以从自身教学出发,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其主要是基于语言交际功能的利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就业岗位是物业公司前台客服、楼宇管理家等,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物业管理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微技能训练方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口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物业管理基础课程理论性较强,多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后期学习专业课,因此高职物业管理概论课程有必要引入微技能训练。

2.2学生对课堂技能训练提出了迫切要求

物业管理概论授课对象是高职院校刚入学大一新生,他们有学习技能的迫切要求,如果仅采用传统“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下做题”的授课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通过微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知识,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前学习,教师课堂讲授重难点,并就教学任务中的微技能点进行课堂训练,课后对微技能进行巩固练习,并在教学平台上提交演练视频,实现了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延长了学习时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对技能训练的迫切需求。

3微技能教学方式开发

3.1技能训练项目开发微小化

在课前教学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提炼技能点,并结合实际岗位操作进行研究,经过专家的引导与点拨将其概括为多个微技能,并编写课程微技能实训手册。例如,在讲授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从“物业服务企业有权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有关规定向业主收取物业服务费用”中提炼出“物业服务费从什么时候算起”“没有拿钥匙,没有入住,需要交纳物业服务费”等技能训练项目,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通过走访企业得到答案。

3.2技能导入微信化

教师要利用微信群作为教学辅助,授课前一天将课程教案、课件、案例推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设计好的微技能训练项目,借助信息平台向学生推送技能训练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以设问、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如果你是业主,在办理入住手续时,你愿意交纳入住之前的物业服务费吗”。

3.3创新微技能训练方式

3.3.1技能课堂导入情境化

课堂上运用情境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导入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并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3.3.2技能展示形象化

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演示或现场示范的方式展示技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趣的、直观感性的材料,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形成生动真实的表象,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技能。新颖生动的演示,熟练、协调的示范表演,能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3.3.3技能训练重复化

教师要根据课堂上所讲解的技能项目,组织学生用角色扮演法,对技能项目进行机械、重复的演练,每小组演练结束后,其他对同学在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如话术的表达是否规范、肢体语言是否得当,从而使下一组同学在演练同样问题时能够更加规范。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初步准确规范地回答业主提出的问题。

3.3.4课堂活动技能化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技能演练场合及情境,设计课堂活动、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使用课堂上所学的技能专业规范地与业主进行交流。

3.3.5演练结果问题化

教师要要求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来检查和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复习、巩固、运用所学到的岗位技能。

3.3.6呈现方式及考核微视频化

课后以分组录制技能演练微视频,并传至微信群,师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形成过程性技能评价方式,并在期末开展微视频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微技能训练的教学效果

为了解微技能训练在物业管理概论课中的运行效果,笔者设计了物业管理概论课程微技能训练后测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上旬,调查对象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2017级1班和2班,以及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2016级,共计103名学生,调查数据总结分析如下。

4.1学生对微技能训练方式的认同度高

传统物业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技能训练项目很少,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而教学中引入微技能训练后,课上通过交流、讨论、分享、汇报和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问卷分析,95.1%的学生课堂实践参与的积极性高,98.02%的学生提高了对物业管理专业的认知水平,说明物业管理概论课中引入微技能训练方式,能被大部分学生接受,学生对微技能训练方式的认同度较高。

4.2通过微技能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微技能训练,学生可以通过研读案例、观看视频、分组讨论和模拟练习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98.04%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95.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微技能训练活动是受学生欢迎的,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参与课堂实践的机会,还能提高课堂的丰富度,改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黄河,冯国群.浅析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导论课的开设[J].教学探索,2015(2).

技能课程篇6

论文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初等教育专业作为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阵地,理应透彻解读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训练和实践,为基础教育输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型小学教师。

高等院校开设的初等教育专业现已成为培养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但由于各高校开设此专业时间不长,要么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教学模式影响,要么照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均未能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尤其是教学技能课程的缺席直接影响到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一、新课程改革促生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展开,在“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课堂悄然发生了改变,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少了,师生共同讨论的交流多了;唯一固定的问答少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多了;抄写背诵的作业少了,拓展的课外阅读多了;局限在课堂的思考分析少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多了……朗朗书声悦耳动听,课堂活动新颖活泼,师生交流平等融洽。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技能娴熟的教师可以游刃有余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各种学习资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教学技能欠缺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却往往受备课教案束缚,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反映而又被组织课堂纪律所困扰。诚然,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促进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教学技能的掌握却不能依赖于教学时间的增长。无论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教学技能训练。

二、小学课堂提升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要求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复杂的教学动作系统。它既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一定方式经多次练习,使教学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化水平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1]原国家教委1992年印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中,把教学技能定为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积极、自觉、主动地进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把具备教师职业技能作为师范生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

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课堂导入、提问、讲解、板书、演示和结束等技能。新课程改革促生了崭新的小学课堂教学,相应的也就提高了对教师教学技能掌握的标准和要求,还要求教师应具有:设计教学问题情境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技能,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2]

三、初等教育专业教学技能课程教学改革

初等教育专业针对性培养小学教师,大学学历的小学教师应具有较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理论修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教育教学技能,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开发,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3]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技能课程主要依托于学科教学法课程,例如,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开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课程理论和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小学课程涉及的知识深度和难度都不大,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因此,针对小学语文课堂的新变化,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顺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

1、课程理念先行,透彻解读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文件,只有透彻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上出新意和特色来。所以,必须把课程理论的学习放在首位,理念先行,从思想上全面认识小学语文课程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2、教学实录观摩,形象感知真实课堂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虽然是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但是有限的课时无法安排足够的实践环节,主要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教学也多是由授课教师语言转述达成感知传递的,学生对真实的小学语文课堂缺乏整体的感知认识。

在课堂上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小学课堂教学实录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真实教学课堂缺乏形象感知的问题。例如,在介绍情境创设时,结合情境的特点选取窦桂梅老师《再见了,亲人》的导入教学片断。窦老师从学生切身的生活感受开始,抓住“亲人”这个词语,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亲人”到“没有血缘关系,但同根同族的炎黄子孙也是亲人”再到“没有血缘关系,也没有宗族关系的人也可能是亲人”,图文声影,多感官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依依惜别的场景犹如就在眼前,成功的创设出亲人惜别的感人情境。通过观摩教学实录,学生不仅对情境创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有了最直接的整体感受,也知道了如何结合课文寻找情境创设的切入点。

3、微格教学训练,有效查找教学缺陷

师范生初登讲台欠缺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对教学技能的灵活运用。例如,肢体动作频繁,口头语多,语调平淡,说话绕弯子,提问不明确,应变迟缓等等。如果将这些问题放任到真实的教学课堂上,即使是实习生的身份,也会让师范生产生失败感,挫伤他们从教的信心。

利用微格教学训练既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检验对教学理论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有效查找出每一位师范生身上的教学缺陷,将教学问题留在课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许多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对教学技能掌握的优劣关键也是看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如何灵活应对和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因此,在对师范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时,为了营造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上台试讲,其他小组成员扮演小学生,尤其是刻意扮演调皮捣蛋的小学生,有意为难试讲的学生,锻炼其在课堂上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角色扮演”不仅是锻炼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而且也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质量。

4、课程教育见习,实践提高教学技能

经过多年的教育探索,我院教育科学系建立了稳定的教育见习基地,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深入到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见习,使学生能尽早接触小学教师,了解小学生。教育见习分为综合见习和课程见习两种,第二、三学期为综合见习,主要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了解小学校教育情况及教改的动向,从中受到深刻的专业思想教育,近一步树立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信心。第四学期开设学科教学法课程后,教育见习由专业课教师组织安排见习内容,主要针对教学技能训练布置见习任务,待见习回校后再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试讲,并将试讲成绩纳入课程结业成绩当中。课程教育见习与教学技能课程相结合,在明确的见习任务指引下,师范生通过观摩教学积极思考问题,再配合以模拟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技能的实践水平。

高等师范类院校作为培养小学师资力量的主要基地,必须紧密配合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并合理开发相应课程设置,转变陈旧的教学技能课程教学观念及方式、方法,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小学教师。

【注 释】

[1] 胡淑珍,胡清薇.教学技能观的辨析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2] 田 杰.素质教育对教师教学技能的新要求[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4).

技能课程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1引言

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是对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出的理论指导,更是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甘肃,智能交通建设任重道远。《甘肃省“互联网+交通”行动推进方案》中指出,要把甘肃交通运输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是甘肃省唯一服务于智能交通且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智能交通技能人才。在新形势下,为了落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课程思政要求,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智能交通专业高素质人才,是摆在所有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在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从宏观的人才培养方案到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专业考核等环节都应进行研究和有效设计,体现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和目标。

2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2.1思政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首先,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是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而思政课教师偏少,学校会根据思政课程的内容进行安排,以合班形式进行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的匹配、所教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匹配,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其次,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不起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就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思政课程的情况来看,由于内容多、课时紧,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有限等原因,很多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授课,外出实践少、师生互动少,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2.2专业课程思政观念有待加强

截至目前,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只确定了一门专业课作为试点,也曾尝试过在课堂上开展“时事五分钟”“精神进课堂”等活动,但收效甚微。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除了正常的授课外,还要参与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评比、技能竞赛等工作,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认识不足,认为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关系不大,“只教书不育人”或者“只教书少育人”,没有认识到专业思政课程对智能交通行业育人责任的重要性,还停留在“重专业教育、轻思政育人”的阶段。[3]另外,有些专业课教师缺乏对专业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个别学生在校期间出现思想消极、不求上进、追求个人享受、无责任心等问题,这都与专业课程教育缺乏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联系。

3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3.1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思政教育”理念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是本专业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学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重强调了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对思政教育的理念涉及较少,而且没有具体明确的思政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在修订中,应根据要求加入思政教育理念,设计专业思政教育内容,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在培养规格中增加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团队精神、文化修养、科学思维、职业道德、创新发展等理念。

3.2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制定过程中,往往把素质教育列在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后,要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目标纳入课程教学大纲。将原有的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修订,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明确该课程所应承担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价值引领目标。通过对智能交通行业岗位发展状况及前景的分析,结合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实际,除了要体现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特别体现出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和目标。在教学大纲中加入价值引领的思政目标(见表1),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智能交通行业岗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还能增强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3.3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恰当地融合。首先,教师在课前备课教案中,明确本堂课的育人目标,在育人目标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行业专业发展、创新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时事热点、社会动态和智能交通行业新科技新成就等内容,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授,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此外,在课间或课后,组织学生探讨爱国、励志、感恩、职场等话题,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融入的“德育”、课间和课后的沟通,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效果,还能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

3.4综合实习实训中融入“思政教育”要素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的实习实训项目包括集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两个部分,教师在制订实习实训项目方案和编制实训手册时,明确学生实训岗位职责和流程,融入安全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等内容。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采用项目合作式进行,学生不仅会了解到每一岗位的具体业务和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而且能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诚信、严谨、刻苦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在顶岗实习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加强安全意识、弘扬劳动精神。在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坚定的意志品质,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

3.5学习考核要体现“思政教育”成果

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对专业课程的考核基本采用传统笔试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且实操考核占比更大。在笔试考核时,试题中要体现大国工匠、行业规范、安全操作等内容,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来完成答题。在实操考核过程中,除了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外,还要考查学生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团队合作等内容,教师在现场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进行考核。教师通过学生在笔试答题中的表现和实操考核中的沟通,了解思政教育的成效。

4结语

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工作。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规范、课堂教学的实施、实习实训的开展、考试考核的检验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真正在教学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全面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Z].2020.

[3]祝艳丽.课程思政: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对策研究[J].数码世界,2020(4):112-113.

[4]许慧.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探索及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5):183-184.

[5]陈燕红,谢卫国.新疆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案例分析[J].计算机教育,2020(1):20-23.

[6]郎振红.高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2):70-77.

技能课程篇8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电子工程系,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有概括性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深入学习后续课程有很大帮助。文章从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际出发,提出该课程的整体课程规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验证其适用性。

关键词 :智能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规划

基金项目:2012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G2201249)。

第一作者简介:林宝尉,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linbaowei@neusoft.edu.cn。

0 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学生通过学习基础课,能够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构成、体系结构以及发展方向,便于将来学习必修专业课,包括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顺利地过渡到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提高其学习兴趣,如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层次关系,都是该专业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的规划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专业导引课也从全局对该专业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但其内容以学生职业引导、兴趣培养为主,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并无过多展开。因此,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的设置十分必要。

1 课程规划设置

1.1 能力指标

课程将学生的能力体系分为5个部分: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发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态度与习惯、时间构思设计实现和社会贡献,与其对应的二级、三级及详细指标见表1。每个能力指标平均对应4个学时,共32个学时。

1.2 讲授方式

(1)精讲多练。通过讲解智能科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相关实验,让学生掌握智能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其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以项目为导向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将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引入教学过程中。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基本职业能力的训练。教学过程中注意互动和引导,运用讲授教学、练习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4)教学实施过程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案例、网络资源、优秀学生作品和外文技术资料等。

(5)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考核与评价。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从知识掌握、能力水平、态度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1.3 讲授内容

该课程讲授内容分为3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

单元一:智能科学导论,主要涉及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目标界定、学科分类、涉及范围、学科定位、人类认知以及学科简史等知识点。该单元将在2个学时中完成,并要求学生课外学习2个学时。

单元二: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涉及机器系统、视觉感知、高级语言编程等知识点。该单元主要介绍支撑学科的相关课程,并在实践课中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简单系统。该单元共10个课时,其中包括4个实践课时。

单元三:专业课介绍,主要涉及数字图像处理介绍、模式识别介绍、计算机视觉介绍、智能机器人介绍等相关必修专业课的入门介绍,并在每次课程结束后配合实践编程、工具使用、机器人搭建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面认识后续专业学习。该单元共20个学时,其中包括12个实践课时。

1.4 实验设置

实验课程共16个学时,包括4次实验,详细内容如下。

实验一:数字图像处理实验。使用课程中讲授的Matlab语言,实现数字图像的傅里叶变换、边缘检测功能。该实验共4个课时,配合单元一以及单元二的部分知识点,使学生基本掌握Matlab编程语言,并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

实验二: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实验。该实验利用高级程序语言,实现数据的SVM算法以及KMeans算法,让学生理解模式识别以及机器学习等知识。该实验共4个学时。

实验三:计算机视觉实验。使用图像拼接、3D场景重建等相关专业工具,实现二维图片的3D重现。该实验共4个学时。

实验四:机器人实验。学生在机器人实验室,实际动手组装博创模块化机器人,并编程实现机器人运动调试。该实验共4个学时,实验地点为模块化机器人实验室。

1.5 结课考试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从出勤情况、日常表现、作业、实验、结课项目及结课报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其中结课项目、调查报告及实验作业占最终成绩的90%。结课项目为小组项目,4个学生为一个小组完成系统的设计、编写、调试等步骤,并组织5名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答辩考核。

2 问题及改进

学校于2012年申请创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电子电路、控制方法、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等基本知识,使其具备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系统开发等基本能力。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在大二下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生了解了智能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该专业核心专业课的关系,认识相关后续课程,并能够使用简单的算法和工具,为日后深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

2.1 教材选择

由于本专业办学时间较短,没有足够的针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的教材可供选择。现阶段使用较多的教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以及《智能科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是钟义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适合智能专业大一新生使用的专业教材,对整个专业有详细的介绍,适合作为新生的专业导引课程,安排16个学时较为合适,并不适于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的要求。《智能科学》是史忠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教材,该教材对整个智能专业的重要内容都有涉及,系统地介绍了智能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吸收了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数理逻辑、社会思维学、系统理论、科学方法论和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适合高年级学生使用,安排64个学时较为合适,也不适于我校情况。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设计该课程时,前半部分理论知识介绍使用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后半部分专业课程介绍使用自制课件。经过2轮的教学实践以后,我们将根据教材使用情况编写自用的讲义教材。

2.2 内容设计

该课程内容会介绍智能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但要在32学时内完成所有专业课程的介绍,并保证该课程内容不与专业导引课以及智能信息处理导引课冲突,难度很大,因此选择最合适的讲授内容,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非常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简单的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的流行应用以及动手要求强的机器人课程兴趣较大,但对数学推导要求较高的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课程接受程度较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课程的意义、历史、发展等知识,所以,建议加大实验动手课程的课时比例,让学生多使用相关知识、算法和应用,尽量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

2.3 资源配置

学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建于电子工程系,依托电子系的软硬件实验室,培养学生的软硬件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中,软件算法将配合嵌入式设备进行硬件集成,并指导学生设计具有智能算法应用的硬件设备。教学过程中将使用校实验室中的模式识别嵌入式开发板、博创模块化机器人平台以及Turtlebot智能机器人平台。该课程在实际讲授时,理论课以及算法相关实验在大班进行,硬件实践课程在小班进行,能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3 实施效果

在该课程设计内容的指导下,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已经完成了2轮的课程教学,并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填写调查问卷。题目分两类,第一类包括课程目标是否清晰、该课程能否提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该课程的实验设计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该课程的内容相关设计是否优秀。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除极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符合以及完全符合,说明该课程设计可以满足教学要求。第二类问题总结学生在课程中获取的知识能力,包括编程调试、理论知识应用、信息获取、技术文档写作、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为多选题。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对各项能力的认可率均超过50%,其中信息获取、分析问题等能力的认可率接近80%,说明该课程设计基本满足教学目标。

4 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概论对智能专业学生的深入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适合该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安排。经过两轮的实施效果证明,该课程的设计方式比较适合学生。随着课程的持续,我们将不断解决存在的问题,并编写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教材。

参考文献:

[1]钟义信,智能科学技术导论[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2] Edward FC,Johan M,Soren O.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史忠植.智能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基础医学教育范文 下一篇:医学本科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