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22 01:54:05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1

加强自然灾害救助管理,提高综合救灾减灾能力。继续完善《__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对民政部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增强灾害救助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指导各镇(街道)按需要完成预案修订,初步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灾害救助预案体系。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灾害信息员管理制度,开展灾害信息员培训,规范使用好“国家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系统”,推行乡镇、街道直接报灾,要做到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初报。进一步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研究制定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规划,按照“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早完成”的原则,加大救灾物资储备力度,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规范化管理,发挥救灾款物的使用效益。健全完善灾情会商机制,研究制定灾情核查工作规则,做好灾情会商评估工作,切实履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加强与区减灾委成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认真做好自然灾害灾情汇总统计、会商评估、报送与等各项工作,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和灾区需求,研究制定抗灾救灾措施,确保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按照防大灾、备大灾、救大灾的要求,认真开展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做好因灾倒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妥善安排冬春期间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新灾应急救助工作,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得到初步救助,各个阶段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受灾地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组织开展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演练活动。认真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做好“5.12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集中宣传和救灾演练活动,营造防灾减灾氛围。广泛深入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打造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精品,争取2-3个社区达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标准。

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服务工作力度。抓好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强殡改宣传和执法监察力度,大力推行骨灰存放、树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倡导文明殡葬意识,巩固100%的火化率,严处殡葬违规行为,坚决遏制散埋乱葬和“装棺二次葬”现象,促进我区殡改工作的稳步推进。完善殡葬服务体系建设,力争新殡仪馆年内投入使用,严格执行殡葬服务收费管理规定,提高殡葬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优质化水平。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争取政府加大对救助工作经费及救助经费的投入,抓好《救助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的宣传,积极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主题宣传活动,规范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措施,做好流浪乞讨智障人员救助和安置工作。

做好儿童收养登记服务和福利保障工作。加强收养登记规范化建设,规范收养登记程序和流程,做好社会弃婴收养登记工作,切实保护被收养儿童合法权益。抓好涉外收养工作的落实,拓展福利机构涉外送养工作面。做好孤残儿童的康复工作和孤儿身份核查、救助工作。开展社会福利企业年检工作,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服好务,依程序办理好审核、审批手续。

提高婚姻登记服务管理水平。巩固提升婚姻登记窗口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登记服务质量,规范档案管理,确保登记合格率为100%。加大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力度,做好与省级婚姻登记信息管理平台的联网工作和日常信息更新工作。

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力度,做好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社会组织申请登记时,推行同步建立党组织,从源头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登记服务流程,做到依法登记,依法管理,进一步提高年检率与合格率,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社会组织,切实提高监管效力。建立社会组织评估常态化工作机制,20__年评估率力争达到15%以上。

进一步加强区划地名管理工作。加强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市政府要求对调整后的行政区划完成勘界,制作完善我区行政区划图。加强我区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我区地名规划,对在建和规划道路系统化、序列化、标准化命名,开展电子地图、声讯问路、地名触摸屏等多样的地名电子信息化服务。做好启动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准备工作。做好地名

文化遗产保护,力争更多地名进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完善区划和地名数据库管理系统。做好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切实维护边界社会稳定。 加强民政民生项目谋划储备。及时做好与省、市、区发改、规划及上级民政部门等的对接工作,拟定我区20__年民政项目投资计划,建立可操作性的规划项目库,做好规划项目投资申报、审核、下达等落实工作,推动规划项目按时开工、精心施工、如期竣工。

加强法规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加强民政法规政策宣传工作,抓好法制培训,提高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民政信息工作,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及时做好民政系统工作动态、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等信息的收集报送工作,扩大民政工作社会宣传,有效提升民政工作影响力。

加强民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惠民政策、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杜绝各种违纪违规现象和行为,积极打造“阳光、高效民政”。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运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将任务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各科室及局属单位,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探索社会组织防治腐败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2

总体思路: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惠民生、促改革、强服务、夯基础为基本思路,重点推进社会救助规范化、养老事业健全化、救灾体系全面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与有效平台。

在“四个全面”战略和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各界将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迈上新台阶为目标,扎实推进“两个率先”,将民政事业放入“建设宜商宜业宜居的新__”大局中考量。

1、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__省社会救助办法》,严格按照《__省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低保家庭申报听证和收入核查办法,规范申请、审批程序,科学制定保障标准,适时提高保障水平,做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坚持“一户一档”和动态管理。落实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__市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方案》(__办发〔2014〕124号)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城乡低保将实现一体化。完善低保信息系统管理,完善低保对象在住房、医疗、教育、司法、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社会救助配套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低保家庭的生活保障问题。

2、巩固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继续落实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根据全区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力争到2015年末,人均年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以上。巩固五保供养成果,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改扩建21所农村敬老院,力争五保对象集中入院供养率率达到75 %以上。广泛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省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4个,省级文明敬老院6个,市级三星级敬老院10个。

3、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十三五”期间,全面建立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住房、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相衔接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村组(社区)配合、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

1、加强灾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开展区域内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细化灾情统计标准,完善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制度。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在减灾委综合协调下,建立完善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和灾害信息的分析、处理机制,建立灾害信息共享及平台,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处理和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服务,提高综合减灾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有效发挥灾害信息员在传递信息、组织群众等方面的作用。

2、加强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依托公安、消防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灾民生活救助快速有效,倒房重建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冬春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排,社会动员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响应、救助有力,当年需恢复灾民倒房重建率达100%。

3、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推进基层减灾工作,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组织社区居民、企业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活动,完成20个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80%以上居民了解掌握灾害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灾害信息传播覆盖面达到应接受信息人群的95%以上。进一步修定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减灾活动和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减灾基础设施,结合广场、公园、学校、

体育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城乡社区居民家庭防灾减灾准备,建立应急状态下社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综合防御灾害的能力。4、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建设。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优化电视、广播、报刊、电话、互联网等传媒在灾害信息的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的作用。设置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等科普基地。将减灾知识普及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开展减灾普及教育。充分利用“国际减灾日”和“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推动减灾防灾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5、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参与能力建设。继续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全区农业主导产业保险实现全覆盖。继续扩大,并巩固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9%以上。提倡和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加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红十字会、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公民在灾害防御、紧急救援、救灾捐赠、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灾后心理支持等方面的作用。

6、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计划建设一个建筑面积不低于1000平方米的区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适量储备救灾物资,保证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协议储备等救灾物资储备方式。

7、规范救灾资金使用,加强减灾救灾资金投入。督促乡镇认真贯彻落实《__省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__财社〔2011〕48号)要求,建立区、乡自然灾害救助经费分担机制,拓宽救灾资金筹集渠道,提升救灾资金使用效率。

1、儿童福利。进一步完善孤儿养育标准增长机制。鼓励公民收养,推进家庭寄养,加强亲属监护,提倡社会助养,促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和社会。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加大有效投入,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体系,使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更加有力,医疗康复保障更加健全,教育保障政策更加完善,监督保护制度更加科学。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加强儿童福利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有专人负责的区、乡(镇)、村(居)三级儿童福利指导中心或儿童福利指导站,构建困境儿童保障“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困境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强化社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和组织功能,为有需求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临时照料、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监护指导、政策咨询、履职能力培训等服务。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困境儿童保障服务工作。

2、残疾人福利。认真落实福利企业减免税等扶持政策,大力扶持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护好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拓展福利企业兴办渠道,鼓励支持各种社会资本兴办福利企业,研究对残疾人集中就业的福利企业扶持政策,支持兴办小微型福利企业,多种渠道扩大残疾人就业。

3、完善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落实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要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按照到2020年养老床位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目标,留足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加大养老服务业资金投入。要将福彩公益金留成部分的50%以上用于发展养老服务业。

4、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立养老机构日常运营补贴机制;建立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补助制度;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

(四)加强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优待抚恤政策,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推进军休管理和服务创新,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双拥优抚安置体系。

1、深入开展双拥创建工作。巩固双拥创建成果,2017年,力争再创省级双拥模范区“五连冠”。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优抚政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及时调整优抚对象定期抚恤补助标准,确保其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立健全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落实优抚对象医疗减免政策,推行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保障水平。加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改扩建,计划再投入1700万元,实施陵园景观及绿化提升工程,将陵园打造成__北一流褒烈育人基地。

3、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全面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确保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安置率继续保持在100%。严格按照《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及省市有关安置法规政策继续做好转业士官岗位安置工作,确保安置率100%。积极动员符合参训条件的退役士兵参加政府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在保持十二五期间平均95%的参训率基础上有突破,争取达到95%以上的参训率,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严格落实上级有关复退军人问题的指示精神,以稳定为目标,扎实做好各项稳控工作,把各种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区涉军群体的总体平稳。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建立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

1、进一步深化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好城市第六、第七届社区居委会和农村第十一、第十二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进一步完善以民主议事和民主决策为基础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不断增强基层民

主自治的透明度,强化村(居)民的主体地位。进一步转变基层政府行政职能,全面推进“政社互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机制,加大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力度,增强其承接社区各项事务的能力。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城乡社区依法自治率均确保100%。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以民生幸福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以居民互助为主要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服务新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做到细化、精化,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发挥城乡社区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承接各项社会事务的能力。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到2020年底,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18%。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加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区、乡镇、社区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底,三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率达到80%。普遍建立综合服务大厅,实现“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将城乡社区工作经费、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城乡社区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进一步改善城乡社区办公条件,确保每个村居办公经费每年平均不低于10万元。

4、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发展力度。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较快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区登记社会组织力争达到每万人8个以上。设立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财政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机制。编制年度《政府向社会转移职能事项目录》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将政府部门可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定向委托等方式转移给评估等级高、服务能力强的社会组织。不断创新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支持机制,重点围绕养老服务、心理慰藉服务、助残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救助帮困服务及其他公益服务,支持社会组织策划设计、组织实施与此相关的公益创投项目,培育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质公益项目品牌。

5、健全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能力。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法人治理结构,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强化监事会职能,发挥好监事会作用,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机制。健全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为重点的社会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社会组织业务开展、工作成效、财务状况、诚信自律等进行第三方评估。到“十三五”末60%以上社会组织获得等级评估。发挥等级评估的导向作用,将社会组织的评估等级作为政府向其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建立政府监管和社会组织自律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完善民政、经信、财政、税务、审计、物价、市场监督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工作机制。将社会组织纳入社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社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诚信档案,实施社会组织诚信公示和黑名单等制度。及时发现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信息披露机制。完善社会组织公共信息披露平台,及时披露社会组织重要信息,推进社会组织阳光运作、社务公开。完善社会公众投诉举报机制,畅通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社会组织的渠道。

6、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按照__省民政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机关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__民事〔2011〕14号)文件要求,力争早日创成国家3a级婚姻登记机关。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etinglina”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上半年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上半年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谋划 上半年,县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地震局的业务指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突出灾前预防,重视风险防范,强化综合治理,统筹。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度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为凤台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将上半年工作工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依法监管,落实工作职责

自2020年安徽省开展建设工程执法检查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对全县医院、学校及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进行了执法检查;2021年上半年,根据2020年检查中上报未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单位进行了图纸复核,切实落实部门职责。

5月17日,为进一步做好凤台县经开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监督管理和服务指导等工作,淮南市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天超带队,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杰、县地震局长赵峰主及市县局业务人员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凤台县经开区开展地震区评现场监管。

二、地震监测

一是保障地震监测设备运转正常,向省、市地震局发送地震前兆数据。二是新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工程凤台基本站,基建工程部分已完工,预警工程仪器设备已完成进场,待下一步完成设备安装调试。三是抓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全县地震宏观信息点每天照时上报观测信息。

三、部门协调,开展应急演练

5月19日,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应急自救能力,县地震局与实验一小联合开展中小学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演练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照既定的路线有序撤离,集中在学校操场中央。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有条不紊,未发生推挤、踩踏事故,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月25日,淮南市、县地震局会同县应急局、县消防救援大队在城关镇菜市社区开展地震、消防安全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物业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地震、消防避险自救互救安全意识和技能,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一是利用3.14、4.9、4.14日科技三下乡契机,深入关店、杨村、古店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基层活动;二是利用国家安全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三是利用凤凰台报纸开展凤台地震工作纪实及法律法规宣传;四是开展防震减灾电影进社区活动,普及地震应急避险知识;五是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精忠中学)活动,把减灾知识传递到教师和学生中,切实增强他们应急避险能力;六是在6.1儿童节当天,组织留守儿童参观防灾减灾科普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留守儿童自防自救能力;七是组织开展线上地震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及微信朋友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八是制作凤台地震工作和震情,在地震局政务公开网进行,使群众从互联网了解我县地震工作及震情;九是利用食品宣传周活动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扩大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面;十是利用唐山地震纪念日组织开展“普及地震知识、科学避震减灾”专题讲座,进一步普及地震应急避震知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参力,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伤害。

五、组织开展省级综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4月19日、5月6日,为认真做好凤台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有效提升城乡社区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中的防范及应急抢险能力。县地震局会同县应急管理局、县消防大队、县气象局、县科协、县红十字会深入创建社区,现场指导创建工作。

6月2日,县地震局会同应急、气象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进行授牌,通过创建带动全县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六、推动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

根据《关于开展全市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综合评估等工作的通知》(淮抗震指办[2021]1号)文件精神,推动全县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信息采集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年度信息采集工作,并录入全国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管理平台。

七、会同应急等部门做好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根据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要求,县地震局完成前期政府灾害管理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录入工作,为下一步风险普查工作奠定基础。

八、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自六安、合肥肥西及近期新冠病毒发生后,县地震局切实加强本单位疫情防控工作,召开会议对疫情进行安排部署,并组织单位未接种疫苗人员进行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有效降低传染风险,现全局除一人身体原因无法接种外,其他人员已全部开展疫苗接种。

七、下一步工作措施及谋划

(一)继续加大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力度

1、积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宣传,利用党校青干班培训的机会向领导干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使其全面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知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加深对地震工作的了解和支持,更加有力地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提高地震应急指挥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

2、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线上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广大干群宣传预防地震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使广大群众家喻户晓。认真办好《凤台地震工作》与《震情》内部期刊,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的透明度。

3、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和时段,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公众宣传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和防、抗、救知识。

(二)继续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及值班工作

加强地震监测分析预报,对本局地震前兆数据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并做好数据归档,存储。组织对地震烈度预警工程后期安装调试工作,确保台站发挥预警功能。保持24小时手机开机,做好24小时值班工作,达到与上级业务部门信息互通,数据共亨。

(三)继续做好地震安全民居、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4

__市位于____平原与西部山区过渡地段,版图面积137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办事处和两个管委会,总人口40.3万,海拔最低为38米,最高为1080米,是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区。__地貌比较复杂,东临万里长江,著名的清江穿城而过,渔洋河纵贯东西,大小溪流纵横交错,中小水库众多;干旱、洪涝、风雹、冰冻、小型滑坡和泥石流以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救灾压力大,减灾任务繁重。近些年来,__市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紧密结合市情和救灾工作实际,采取实际步骤进行了一些减灾防灾实践及探索,收到了一定实效。

一是针对农村居民房屋大多比较陈旧,抗灾能力弱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坚持有计划地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工程。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政府主导、民政主管、乡(镇)组织、村委会承办、农户自建、分级负责、统一检查验收和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市直部门对口帮扶相结合。6年来,农户自筹资金5000多万元,政府补助近20__万元,部门帮扶近1000万元,帮助近3000户建成了砖木或砖混结构房屋25.5万平方米,消除了安全隐患,确保困难群众居住安全。仅此一项,减少灾害损失3000万元以上,无1户危房因灾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二是针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地分散,灾后不便救援和历史原因,居民房屋一般建在山边、溪边、峡谷边和山凹上,极易受到山洪、大风、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生命财产安全难于保障的实际,自20__年国家实施扶贫搬迁政策以来,通过政府补助和民政救助计400万元,将符合条件的500余个“三边一凹”户优先纳入搬迁范围,实行异地建房,使他们免遭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确保了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是针对部分山区水源不足,一遇干旱天气人畜饮水就有困难的实际,从20__年开始,结合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和新农村建设,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采取管网延伸、联村供水、独村建站、单户设窖等多种形式,解决了3万余户10万余人的常年饮水问题,确保非大旱年份人畜饮水不出问题。

四是20__年以来,投资7600万元,对江河提岸、排洪设施、病危水库等公益基础设施进行了整治加固,其中加固长江堤坎3处1500米,排洪主干渠8处2100米、山洪沟5处4500米、病危水库加固排险8座,通过上述工程建设,显著增强了公益基础设施的抗洪能力。

五是以去年初春冰冻雨雪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为教材,适时集中开展减灾防灾知识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减灾防灾意识。去年,我市组织50名宣传人员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院落,散发减灾防灾知识手册1万份、宣传单2万份、张贴挂图200套,接收宣传教育群众15万人次。今年,在组织好首个“5.12全国减灾防灾日”活动的同时,重点抓乡镇一级和村(社区)救灾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和城乡社区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初步建立起以市、乡、村(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减灾救灾应急管理体系。

二、关于丘陵地区减灾救灾的初步认识及思考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灾害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长期客观存在的。在改革开放取得重要成果的今天,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阶层极为关注、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重要课题。根据笔者在丘陵地区县级民政部门从事近20年的救灾工作经历,对减灾防灾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和思考。

1、领导重视是关键。总书记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对新时期减灾防灾提出了更高要求。减灾防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涉及诸多领域,是一项民心工程、系统工程。要有完整的实施规划、协调一致的部门配合、长期的财政投入、最广泛的公众参与和高效地组织指挥能力等。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减灾防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统一安排部署,一并组织实施。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减灾防灾各项任务目标将无法落到实处。

2、公众参与是基础。减灾防灾是一项社会工程,工作的基础在于社会公众,最重要的力量也来源于社会公众。只有人民群众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够产生无限的创造力量。要达到上述要求,一靠教育引导,二靠法制约束,三靠行政推力。当前,国家已先后颁布了《防震减灾法

》、《防洪法》、《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30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各级政府也结合实际编制了相应的规章、规划、预案等,减灾防灾法律体系基本建立,政府的工作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队伍体系已初步建立,行政推力也在逐步增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种减灾防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把减灾防灾纳入国民教育计划,常抓不懈。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广泛深入教育引导全体公民增强对减灾防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形成一种减灾防灾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要使每个公民自觉成为减灾知识的宣传员、灾情信息的报送员,应急救援的战斗员,受灾群众的服务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公民在建在救灾中的基础作用。3、财政投入是保障。减灾防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财政投入来支撑。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当地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规划,安排财政预算,确保江河堤岸加固、病危水库除险、山洪沟治理、“老旧”房屋和设备改造、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兴建等减灾工程建设资金投入;要象重视灾后重建那样支持配合减灾防灾工作。要建立减灾防灾财政预算增长机制,做到每年有预算,逐年有增加,保证减灾工作实际需要。

4、应急体系要健全。按照《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编制“一个预案”、“五种机制”,加快“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即:市、乡(镇)、村(社区)都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本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并配套完善“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灾害信息管理机制”、“救灾款物管理机制”、“救灾社会动员机制”、“救灾综合协调机制”等;各级要建立减灾、救灾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减灾、救灾快速反应能力。要制定减灾规划,加快对江河堤岸、病危水库、山洪沟、化工厂、危岩体、滑坡体系等险工险段的排查防控、预警预报、整治加固排险工作,力求万无一失,最大限度实现减灾目标,减轻灾害损失。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牢综合治理长安建设工作

为切实加强新形势下人防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办研究制定了《人防办2014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计划》、《2014年人防法治建设工作计划》、《2014年人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和《人防办2014年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成立了一把手总负责、副主任分管领导、综合科牵头落实具体工作的人防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职责。同时,教育引导全办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依法建设人防、促进人防事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增强了加强人防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制理念、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要求在人防各项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落实。

二、立足工作实际,深化综合治理长安建设工作

(一)把人防工作融入到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在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中,我办进一步宣传落实市人防工程专项验收工作程序、验收工作纪律、专项验收申请报告、专项验收意见书、专项验收整改通知书、使用管理责任书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责任书,加大执行力度,规范了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推进了人防依法行政。在服务民生服务发展中,坚持把人防工作进社区作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实事项目来抓,新增社区人防工作站6家,累计达到23家,配发防灾减灾器材6万余元,资助20多个社区共计7万多元,用于举办“传递正能量、共建好家园”活动,购置爱心服务用品,慰问困难户。同时,举办了市“人防杯”廉政书法比赛,开展了“5.12”防灾减灾系列宣传、“12.4”法制宣传和《日报》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全社会的法纪意识和防空防灾意识。

(二)把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同市委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市性创建活动中,顾全大局,精心组织,做到开展有序,计划周密,责任路段、挂勾社区创卫创模工作全面落实;在“三解三促”、“三访三求”活动中,做到入企业、进村居,听民情,解民意,为挂沟村资助协调农村道路亮化工程建设,为挂沟社区资助爰心服务站建设,为社区文化娱乐建设出力献策,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好评;在落实“12345”热线工作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上,我办以热情、负责、细致的态度,及时解答问题、化解矛盾,全力做好维稳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水平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6

一、三月份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防灾救灾工作。一是继续完善九畹溪镇界垭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建设,在九畹溪政府广场避难所设置了供水、供电等指示牌,在界垭社区指挥部办公室电脑上安装了防灾减灾指挥组织机构、预案、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等系统。二是清理了救灾仓库物资。对县救灾仓库的救灾物资进行了清理,分类储藏。目前,我县有各类帐篷385顶,其中正在使用的85顶,县救灾仓库库存300顶。棉被428床,棉衣164件,绒衣170套。三是对下拨的救灾资金进行了跟踪监督,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并及时在村、乡镇、县三级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公示。(三)优抚安置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各项优抚政策,按照国家、省、市的一系列优抚法规,及时、足额落实重点优抚对象的优抚待遇。全县2556名重点优抚对象,今年累计发放抚恤补助资金180万元。二是加强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工作。今年实施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以来,住院人数达198人,减免费用11万元;门诊医疗救助960人,发放门诊医疗补助9.8万元。三是积极开展退伍士兵再就业培训。接待2011年退伍士兵101人,组织68名退伍士兵进行了就业能力培训,推荐82人再就业。

(四)基层政权和社会组织工作。一是指导各社会组织认真开展“星级党组织”创建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省委的考核验收。二是按要求完成了全县5个城镇社区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三是参与了我县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调研工作,协助县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办公室修改完善了试点实施意见。四是起草了民政系统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乡镇民政办、机关各股室、局属二级单位签订了责任状。等形式对全县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情感需求和养老服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着重对3.2万人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情况进行了调研,正着手撰写调研报告。二、四月份工作按排

(一)防灾救灾工作。一是根据新修订的《湖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修订完善《秭归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加强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建设, 灾害信息网络建设以乡镇为主导,以村为主体,各乡镇、村(居委会)都要确定本级灾害信息员。三是做好汛期救灾工作相关准备。

(二)社会救助工作。一是根据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和农村低保扩面方案的进度安排,扎实抓好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和农村低保扩面检查、指导工作。并认真总结好城乡低保复查扩面好的工作经验和典型,进一步提高低保工作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强福利院管理。抓紧实施两河口镇、杨林桥镇两所福利院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启动建设。督促乡镇人民政府与各农村福利院签订安全管理和目标考核责任状,对农村福利院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排查,督促整改到位,确保院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认真做好其它各项日常工作,及时、足额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认真做好档案整理工作,规范整理各类档案。

(三)优抚安置工作。一是做好退伍士兵安置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发放《湖北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书》。制定2011年度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方案,并上报县政府审批后组织实施。二是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到市优抚医院治病疗养的人员统计和安排。三是做好军休人员信息采集和数据更新工作。

(四)基层政权和社会组织工作。一是根据县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责任分解工作的要求,做好由民政部门负责的各项工作。二是继续开展社会组织网上年检工作,进一步深化社会组织创先争优工作,三是做好城镇社区服务站的规划工作。四是拟定2011年度社会工作人才计划,为做好全年的社会工作人才奠定基础。

(五)社会事务、社会福利和老龄工作。一是完成福利企业的年检工作,社会组织年检争取完成总量的80%。二是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孤儿基本生活费标准,认真落实孤儿政策,从四月起,对全县104名孤儿按照新的标准通过“一卡通”发放二季度的基本生活费。三是进一步加强福利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四是加快殡葬所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开展殡葬服务宣传,确保殡葬所搬迁后,高效规范运行。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7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原则,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法制和群众的力量,着重加强事先防范工作,着力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形成政府主导、军地协调、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有力保障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到2015年,初步建成多学科、多手段的立体地震观测系统,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其他地区达到2.0级,海域达到3.0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立比较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全省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能力不足的建设工程加固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

二、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和速报工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强烈度速报台网建设,积极推进大型水库、核电站、特大桥梁等重大建设工程专用地震监测设施建设,努力构建立体地震监测网络,不断提高地震监测和速报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质量检测技术保障体系,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

(二)加强地震预测预报。通过多学科、多途径探索,完善地震预测信息会商机制,努力提高地震预测预报能力和水平。完善地震预测预报管理制度,严格依法执行地震预报信息统一制度。对社会上出现的地震谣言,要及时澄清、有效处置,以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落实有关经费,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组织乡镇等基层单位落实兼职人员或志愿者,开展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地震灾情速报、地震知识宣传等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建立群测群防网络。

三、切实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一)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凡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或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负责项目审批的部门不得批准建设。督促指导建设单位等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在抗震设计、施工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等工程建设标准,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地震、发展改革、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监管力度。

(二)着力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抗震设计规范,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对新建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按本地区地震动参数值提高一档的要求抗震设防。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严格落实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优化抗震设计,适当提高电力、通信系统抗震设防标准,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快落实水库、重点江河堤防的安全保障措施,抓紧完成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输油气管线、核设施、重点污染治理设施等管理和维护,防止地震引发次生灾害。

(三)加强农村防震保安工作。农村建制镇、集镇规划区、中心村和异地搬迁安置小区等的公用设施,要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进一步完善农村民居建筑抗震设防技术标准,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中,示范推广抗震设防的农居房图样,积极引导农民在建房中采取科学的抗震设防措施。抓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农居建筑抗震知识,加强技术服务,着力提高他们的防震意识和抗震设防技术运用能力。

(四)做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地震主管部门审定的评价报告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已建的此类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或抗震设防措施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要有计划地开展抗震性能鉴定与抗震性能核查登记,并采取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实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终身负责制。

(五)组织开展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组织开展对大中城市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以上城市的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提高地震灾害风险决策能力。制定全省地震背景场探测工作计划,并在重点地区逐步实施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工作。

四、大力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作用。整合现有的应急指挥系统等资源,加快推进省、市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县级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地震救援数据库、地震灾情实时获取及速报系统、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建设。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准备、灾害防御、检查督导等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

(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修订,细化完善“防、避、抢、救”等各环节预案措施,突出科学性、严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建立应急预案备案、检查、演练和评估制度。尤其要针对地震应急疏散、抢险救灾、转移安置、应急保障等重点环节和在校学生等重点人群,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实战水平。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加强省地震救援总队建设,落实装备保障,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市、县(市、区)要依托公安消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矿山、危险化学品等相关行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本地区地震灾害综合救援队伍。积极推进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建设,进一步壮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

(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人防、民政等部门建设的应急避难场所和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及物资储备。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应严格按规定配置救生、逃生、避险等设施设备。

(五)加强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统筹民政、防汛、卫生等部门的救灾物资储备资源,合理确定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优化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布局和方式,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防震救灾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做好防震救灾物资储备,实现专业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

五、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制,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平安市、县(市、区)考核机制。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配强人员,保障工作条件,确保防震减灾基层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行政监督机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促进各项防震减灾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

(二)制定实施防震减灾规划。各地要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编制防震减灾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做好防震减灾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特别是在编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应用震害防御基础性工作成果,统筹资源配置。认真组织开展城市抗震设防专项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抗震设防地区城市要在今后2至3年内编制完成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但城市总体规划已进行修编的,要依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抓紧修编抗震防灾专项规划。

(三)加大防震减灾投入。各级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抗震救灾资金准备和快速拨付长效机制。积极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和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支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四)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加大对地震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强地震科技基础性工作,深化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推进地震预测预警、灾害防御、应急救援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使用。根据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才政策和评价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社区综合减灾创建工作计划篇8

2、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开工投产和到位资金。协助辖区单位和投资客商做好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实际签约项目1个,开工投产1个,引进到位资金7600万元(占全年总任务6000万元的126.6%)。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成街道综合收入任务。落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在大学本部家属院内建成1个便民菜店的搭载店。以社区服务为依托,做好街道所属三产网点的管理,调整收费标准增加收入,完成综合收入10万元。

4、发挥数字化管功能,保证系统高效运转。高度重视数字化管的值守、交办、督促、上报等工作,共处理数字化案卷2407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2418件,其中仅11次因处置欠妥而被二次打回,结案率达到100%,保证了数字化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5、节能降耗和节能减排。依据《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与各社区签订节能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了以低碳体验、抵制商品过度包装、回收废旧灯管等为内容的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活动,进一步提高了节能减排意识。配合区发改局开展财政补贴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收到了倡导绿色环保和节约电力资源的效果。节能降耗在上年度总额的基础上降低4%。

6、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和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改善宁卧庄社区、科技街社区、南昌路社区、大学社区的办公条件,将大学社区从本部家属院5号楼搬迁至东岗西路东路2号,办公面积比原来增加80㎡,办公设施全部配备,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积极创建省市级规范化司法所。全面活跃人民调解、安置帮教、社区矫正、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援助等业务工作。

7、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市迎检工作。围绕环境卫生整治和迎检资料整理两个主要方面,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在宣传氛围的营造上,做到“四个一”:向辖区每家住户发放一本宣传册子,在每个楼院设立一处宣传阵地,在每个小区悬挂一条宣传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宣传标语,在每个社区组织开展一项主题实践活动。二是在楼群院落的整治上,做到“三强化”:强化对重点路段、重点楼院和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集中整治,强化对卫生死角、绿地花坛、垃圾收集、楼道广告的突击整治,强化对迎检工作经费合理使用的监督管理。三是在迎检资料的整理上,坚持“一一对照,原件为准,数据确凿,规范齐备”的原则,认真做好《操作手册》中材料审核方面的材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全面记录和反映街道、各社区创建全国文明市工作情况,为接受中央文明委测评考核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一手文档材料,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达标。为了切实做好各项工作,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第二,突出工作重点。第三,加大协调力度。第四,实行责任追究。通过街道上下的共同努力,先后两次顺利通过省市组织的检查验收并得到高度好评。

创新和特色亮点工作

1、打造科普示范一条街。依托辖区科技资源优势,在麦积山路打造以“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示范一条街。另外,借助辖区单位中科院分院寒旱所的独特优势,组织辖区学生、居民1000余人参加了“科学公众日”活动,省市主要媒体都做了报道。

2、打造1——2个特色精品社区。按照《党建工作精品社区考核评分标准》,推荐宁卧庄社区接受全区党建工作精品社区检查验收。该社区还迎接省政府副省长、市委副书记等领导带领的全省流动儿童之家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后120多人的观摩指导以及省市妇联主席带队的检查验收。按照系统化、全面化、规范化、明确化的要求,坚持重谋划、重落实、重效果的原则,在大学社区组织实施以红色先锋、橙色关爱、金色活力、绿色和谐、青色成长、蓝色民主、紫色品牌为主要内容的“七彩工程”。

上一篇:三级甲等医院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