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16 11:30:37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各方面条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职业以及职务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设计和规划,并为实现职业目标而付诸行动的过程[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然而一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调查报表显示(下表1),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高校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这是当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普遍现象。很多毕业生因为学历不够而将辅导员这样职业当成进入高校任职的垫脚石,而且入职后的主要精力和心思都没有放在辅导员工作上。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超过半数以上的高校辅导员任职时间不到5年,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其次,职业定位不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不仅要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就业等等方面,另外还要参与行政和教务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被认为是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万金油”。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扮演着“勤务兵、调解员、救护员、心理辅导员”等各种各样的角色,一天到晚都奔波于学生的各种琐事,似乎就是一个人人都可以担任的“打杂角色”。第三,高校辅导员的专业性不强。日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让很多毕业研究生不得不从事辅导员工作,而且辅导员工作又及其琐碎,很难提高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缺乏自我提高意识,再加上进修机会少,导致岗位专业性不强,职业水平低,无法满足学生管理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改变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必经之路。首先,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在国际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国家的和平发展强大需要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作为支撑,高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给祖国的崛起提供思想政治保障,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要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国家的改革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培养一批思想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反应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其次,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教育改革以及高校发展必然要求。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以教育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所以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提出了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是辅导员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切实需要。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知识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所以高校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推进高校“三结合”,引导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目标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高校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尤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并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方法途径和要求”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着重阐述了“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的问题,所以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需要。其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通过选聘、能力评价、激励等制度引进优秀人才加入到辅导员队伍当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二是解决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的问题,不让辅导员再被认为是一个过渡性岗位,建设制度和政策保障。再次,辅导员个人发展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一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激发职业潜能,以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明确发展方向,实现自我价值,高校辅导员结合自身条件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可以让辅导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增值。从下图1所示,高校辅导员有着非常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的的路径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一是政府要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支持,为辅导员职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从业氛围,充当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靠山。二是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可行、有效的辅导员职业化实际方案,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造条件,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三是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个人职业发展。

1、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政策保障

要实现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国务院在早年前就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以及职业发展给出相关指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要把专职辅导员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根据工作需要,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或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并且提出专职辅导员要纳入学校教师培训计划,为辅导员提供在职攻读学位以及业务进修机会,并鼓励辅导员参与科学研究,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辅导员培养的重视。高校应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制定、措施,已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提高准入条件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高职业素质。辅导员招聘过程中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职业素质严格要求,避免出现专业不匹配的现象,以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高校要对辅导员的培训管理给予高度重视,适当增加培训时间,并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保证培训内容的全面化、系统化,同时让辅导员享受各项鼓励政策,为辅导员提供在职学习、进修、加薪、晋升的机会。

2、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1)专业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指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专业定位,要求从业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应制定完善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管理制度,同时确定辅导员的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但当前很多年轻辅导员没有思想政治专业背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所以高校辅导员再部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配套问题,辅导员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高校方面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经费投入,为辅导员提高学习和进行的机会。在学习和培训方法,学校要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以提高学习效果。为了培养辅导员职业素养,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课堂教学以及科学研究,为辅导员的能力提高创造机会。

(2)职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要求辅导员具备从业条件,并且有专门的培养和管理制度,同时也被当做是一种可以获取薪酬的经济来源[6]。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有职业标准以及职业道德两方面要求,要求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人格魅力,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离不开职业规划,高校应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创作有利条件,组织职业规范方面的交流,并加强培训,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具备对本职业的规划能力,同时还要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能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辅导员职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为辅导员创造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让辅导员清晰看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积极性,以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3、辅导员要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辅导员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端正工作态度,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从业能力进行分析,找到自己与辅导员职业自己存在的差距,并根据学校和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发展策略,注重自学性、终身性学习,将学习当成一个长久性、终身化任务,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各方面能力,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以上从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目标以及实施路径对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简单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学校制定职业化实际方案,同时还要辅导员进行自我管理。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是稳定辅导员队伍,提高辅导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炳辉.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78-80.

[2]孙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21):281-282.

[3]谢云锋.整合多种优势,发展自身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对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0(30):231-233.

[4]高国希,刘承功,陈郭华等.如何认识辅导员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115-119.

[5]曹青.浅析高校学生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位[J].东方教育,2014,(z1):88-88.

[6]柴翠霞.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J].科学中国人,2015,(5):31-32.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摘要】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和长效机制。面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考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在目前形势下,学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也面临着挑战,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

一、目前高校辅导员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在各种环境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大部分辅导员能吃苦耐劳、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为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1.辅导员从事本职工作的思想不够稳定

由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的辅导员多为专职辅导员,这种队伍模式使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小。同时,政治辅导员朝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又没有具体措施保障和明确的前景平台,因此导致很多辅导员彷徨茫然,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使部分辅导员产生厌倦情绪,不能、不愿也不敢潜心本职工作,并不看好自身工作的前景,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过渡,这些都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理论素养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不但要求政治过硬,素质全面,还要求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基本理论,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并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规律分析社会现象,为学生解疑释惑。这就要求辅导员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都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然而现在的辅导员队伍,一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是刚刚从学生转变为老师,在年龄上和学生比较相近,没有工作经验。因而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比较弱,常常出现工作滞后现象。二是社会阅历浅。20多岁的辅导员,他们工作积极有朝气,但普遍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理论功底也不深。三是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普遍存在对辅导员干部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

3.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受编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足够的编制。截止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与在校生的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1:200的要求,这个比例在有些高校甚至高达1:400以上。而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辅导员人数较少;思想政治教育或相近学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太少;职称结构低,中高级职称辅导员太少;许多辅导员年龄偏低;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一些根本不适合作辅导员工作的人也挤占了辅导员的岗位。

另外,由于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利益分配、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养和使用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二、对于加强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引入工作分析与设计,实现对辅导员人力资源的开发

工作分析是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职位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的过程。工作分析的结果是职位说明书——对该辅导员的职责、责任及资格条件的说明。在一些情况下还会包括一个资格标准(qualificationstandard)以及完成该职位责任的最低知识技能、能力及资格条件(教育、经验)的报告说明。“工作分析与职位分类在人事行政中的发展与繁荣,首先要归功于它既是科学的原则又不违伦理”。工作分析与设计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在高校辅导员中建立这一制度不仅是学校进行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高校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平台。

2.制定完备的辅导员需求计划

辅导员需求计划的内容包括配备计划、退休解聘计划、补充计划、使用计划、培训计划、职业计划、绩效与薪酬福利计划、劳动关系计划、人力资源预算等。其中,使用计划、培训开发计划、职业计划与人力资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使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轮换的有关安排。这种轮换主要指的是让辅导员参与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外的其他的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工作轮换能为辅导员提供新的工作机会,让辅导员经受挑战和锻炼,保持活跃的思想和创新的激情。其次,职业计划是学校为了不断增强辅导员的满意感,并使其能与高校的发展和需要统一起来而制定协调有关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发展与高校需求相结合的计划。在兼顾学校利益的同时,对那些具有高学历及学工队伍中的骨干量身定制职业计划,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

高校辅导员往往是品学兼优,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献身精神,但与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相比,多少还会有一种无名的失落感,甚至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为此,必须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问题。在实践中,必须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和支持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可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表现和能力大胆提拔使用,提高辅导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在组织发展、干部任用、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方面向辅导员倾斜。在经济上适当提高辅导员的岗位津贴,给予必要的工作补贴。总之,要确保辅导员队伍在“相对稳定”中健康发展。

高校辅导员是塑造学生人格的灵魂工程师,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形式和新方法。高校的辅导员管理制度应充分挖掘人力资本的潜能,在强化激励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构架先进的组织文化及理念的同时,从组织结构的纵向和横向管理上下功夫,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管理的柔性化、数字化、虚拟化、动态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第24号令,2006-09-07.

[2]彭轩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7.

[3]谢刚.浅谈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91.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浙江省 职业发展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高校学生的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专业性和职业发展关系着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更关系着高校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辅导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为了对辅导员职业发展情况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分析,我们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10余所大学,对辅导员自身认识情况、规划发展情况、职业定位情况等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作了调研分析,为进一步分析辅导员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建设性意见。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调研分析

1.辅导员基本情况与自身认识

针对高校辅导员的学历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专科学历的占18%,本科学历的占46%,硕士学历的占35%,博士学历的占1%,专科学历以下的没有。说明高校辅导员的学历要求较高,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占绝大多数。所以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首先要重视的便是个人的文化知识素养,重视学历要求。

针对辅导员的自我认识调查,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 一

上述调查说明辅导员对自己的品德和精神、态度、意识等都很有信心,而在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上觉得稍有欠缺。绝大部分辅导员意识到随着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发展,自身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

调查辅导员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提高自己,通过学习交流考察活动来提高的占37%,自己实践总结的占25%,通过理论培训的占19%,各方面综合作用的占19%。70%的辅导员表示能定期对自己的工作作评价总结,这能使辅导员更加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对辅导员目前最大的需求调查中,需要进修的占22%,买房的占20%,职务晋升的占16%,研究成果的占14%,评职称的占13%,买车、结交朋友和恋爱的分别占5%、4%和6%。说明大部分辅导员更重视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致力于提高自身学术知识和学历,同时物质生活的满足是基础,保证辅导员的工作收入和生活条件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和规划发展

图一 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统计

图二 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程度

由上图一、图二可知,虽然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从事辅导员工作时间还是不长,1―2年的占31%,3―5年的最多,占37%,两者共占68%。同时打算在辅导员岗位上工作的时间有15%的调查者选择了2―3年,选择3―5年的占41%,5―10年的占32%,10年以上占5%,终身(长期)的只占7%。由此可见,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时间均不长,并且也不愿意长期从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树立起职业化、专业化的思想,把辅导员工作当成是临时的暂时的,只是作为求职路上的垫脚石或跳板,一有机会就选择其他岗位或转正为专业教师。因此,辅导员从业人员不稳定,职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图三 对选择辅导员这一职业的态度

图四 辅导员的地位和其他教师相比

根据对辅导员职业态度调查所得数据(见图三)显示,39%的辅导员非常乐意选择这一职业,28%的辅导员处于无所谓状态,27%的辅导员是迫于无奈,另外还有6%的辅导员不乐意从事这一工作。可见,辅导员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热衷于辅导员这份职业。51%的辅导员认为辅导员的地位比其他教师低,35%的辅导员认为与其他教师相比没有地位(见图四)。可见,在现今高校中,辅导员的地位不高。

针对辅导员工作满意程度调查显示,表示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18%和60%,而有近21%的辅导员表示不满意。对工作稳定性的调查显示有21%的辅导员认为该工作是不稳定的,47%认为稳定性一般,只有2%的辅导员认为十分稳定。说明辅导员对自身职业了解不深,且对工作条件和待遇的期待没有得到满足。

图五 对今后的辅导员工作的规划情况

图五显示,47%的辅导员粗略规划过自己今后的工作,38%表示有过想法,10%表示从未想过,只有5%的辅导员详细规划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说明大部分辅导员没有详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调查表明大部分辅导员想要选择其他工作,占33%;22%选择提高学历成为专职教师;22%倾向于行政道路;只有14%选择继续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奋斗下去。说明大多数辅导员没有树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思想,把辅导员工作作为暂时性的工作。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也没有详细的职业发展规划,表明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现状并不乐观,辅导员“非职业化”现象严重。

3.各高校对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支持

图六 所经过的辅导员培训的专业化程度

从图六、图七可以看出,辅导员的培训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十分专业的只占19%,而一般和不专业分别占34%和3%。而高校对辅导员的培训安排也不合理,只有31%是定期培训,67%是偶尔培训。辅导员的专业化培训是辅导员职业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培训专业化程度低必然影响辅导员职业发展。

图八 辅导员工作培训状况

图八显示,辅导员工作培训中实践能力的培训占最大比重,为24%;组织、领导能力的培训为19%;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各占21%、15%;而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所占比重很少,分别为6%和4%。说明高校对辅导员工作培训的内容分配不够合理,重学习、实践和组织能力而轻创新、人际交往和心理调试能力。高校应调整辅导员的工作培训计划,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为辅导员制定更切合的培训计划和内容。

图九 各高校辅导员管理体制

图九显示,认为辅导员管理体制十分完善的仅有4%,一般的占55%,不完善的占15%。同时有65%和17%的辅导员认为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十分一般和不健全。由此,必须制定一整套工作制度使辅导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完善辅导员的激励制度,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性。

通过调研发现,现在辅导员自身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是职业定位不清,很大部分没有详细的职业发展规格。辅导员应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规划,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社会提供的机会和舞台,来获取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不断充实、发展自己。高校要重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为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为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努力。

该项目是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立项课题。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辅导员;成才规划;辅导;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66-02

近年来,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以下简称“成才规划)工作,成才规划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载体,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措施,是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新途径。辅导员是学生进行成才规划的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高校成才规划工作,本文在梳理分析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现状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实效性的对策。

一、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现状和困境

(一)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中的现状

1.工作任务繁杂,专业领域不深。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繁杂,各个学院(系)的辅导员的工作安排各有不同,涉及到教学、行政、学生工作(学生奖惩、资助、文体活动等)、党建等领域,辅导员在工作上成了“杂家化”。有的辅导员重视自己的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应有的了解和研究,导致缺乏应有的知识体系和较好的工作方法。

2.规划意识不强,理论知识不足。一方面辅导员对于成才规划看法和重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辅导员认为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全面了解成才规划的意义;有的辅导员认为成才规划是自己工作的一个小部分,简单安排或只要学生填写内容就行;有的是在学校检查时才安排学生填写或补充相关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多数辅导员未全面掌握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学生成才规划辅导上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也直接影响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力度和宽度。

3.辅导方法简单,创新措施不够。部分高校还未建立成才规划教育服务体系,辅导员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时存在方法和措施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给新生讲解成才规划时缺乏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激发学生对成才规划的兴趣和重视。二是在辅导学生撰写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时偏重就业问题,辅导形式单调不系统,缺乏实质内容。三是辅导员因学生多未能对每个学生进行一一辅导,大部分学生的成才规划没有得到反馈和指导,即使发现了问题,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要学生改正。

(二)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中的困境

1.成才规划辅导的延续性与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矛盾。成才规划的动态过程决定了辅导具有延续性。从进校后对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进行整体规划到每个学年的具体目标撰写,从每学期日常执行到期末自查整改,这些阶段和环节都离不开辅导员的跟踪辅导。然而,部分高校在辅导员管理机制上存在宽口径松管理问题,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辅导员培训机制上存在重日常工作轻学习培训,导致辅导员理论水平较低;在辅导员的业绩考核机制上无成才规划的工作量,导致辅导员无激情、无心思去开展成才规划辅导。

2.成才规划辅导的特殊性与辅导员自身定位的矛盾。成才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辅导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导师队伍要专职化和专业化。辅导员在“规划――执行――整改――执行”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要进行跟踪辅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与心理问题学生交流谈话,对成才规划敷衍的学生要督促整改等。在实际中,由于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社会地位低、待遇差,辅导员所开展的学生工作不能量化又无自身专业领域的提高,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个事业定位,都想往专职教师或行政部门转岗,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成才规划辅导缺乏长期连续性,常常出现间断和断线现象。

3.成才规划辅导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在理想性方面,成才规划要求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时就对四年的学业和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实现各项目标和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并为学生安排专职辅导教师,辅导学生撰写成才规划,监督学生认真执行规划目标,督促学生自查整改,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学习和生活的难题。

二、提高辅导员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实效性对策

(一)重视成才规划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构建学生成才服务体系

1.做设计抓队伍重辅导。高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把成才规划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工程来抓。一是做好管理、培训、辅导和评估为一体的顶层设计,制定符合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在全校教职工中强化人才意识、育人意识和责任意识。二是让辅导员成为成才规划工作的有力推动者和建设者,激励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以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的身份从事辅导工作。三是制定成才规划辅导联动机制。建立以辅导员、专业教师为主体的导师队伍,辅导员将学生专业的学习情况与专业教师对接,共同帮助学生实现规划目标。

2.建机制办培训重建设。一是建立辅导员工作机制,合理分配辅导员的工作。学校要尽量让辅导员从繁杂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制定辅导员成长计划,安排辅导员接受相关专业学习,鼓励辅导员往成才规划的管理、辅导和研究方向发展。二是建立成才规划培训交流制度。让刚上任的辅导员通过培训交流会尽早熟悉成才规划流程和事项,确保成才规划工作不间断、不推延。三是制定成才规划考核机制。建立成才规划辅导奖惩制度,把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的目标绩效考核体系中。积极调动各部门、辅导员队伍重视成才规划工作,主动开展工作,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鼓励用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成才规划工作。

3.开课程编手册重实效。首先,开设成才规划辅导课程,课程要给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成才规划”、为什么要做成才规划”、“如何做好成才规划”和“如何自查整改”等问题。在课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激情和信心,帮助学生把学业和职业规划好、监督学生把各项目标执行好以及督促学生把问题整改好。其次,为学生设计编撰成才规划记录手册。手册内容包含成才规划介绍、四年总规划目标、每学年具体目标、每学期执行情况、整改措施和导师评语。在规划范围上将手册分为学业生涯篇和职业生涯篇,学业生涯篇包含思想政治素质目标、专业学习目标、个人素质提升目标等内容,职业生涯篇包含职业目标、职业技能和素质、职业测试和职业体验等内容。

(二)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为成才规划专业导师

1.明确工作定位,增强育人意识。一是辅导员要明确自己是大学生“思想问题的解惑者、专业学习的指导者、人生发展的导航者、生活心理的关怀者”的定位,把成才规划辅导作为辅导员生涯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成才规划辅导中承担引路人、培养人和监督人的重要角色,把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的作为自己的职业使命。二是成才规划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全面发展,辅导员要在思想上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加强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关心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关爱学生在心理上的健康,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引导学生走对路,培养学生做好人,鼓励学生有进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2.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科研。首先,辅导员在成才规划工作中不能停留在事务性工作中,要不断扩展知识结构,提高辅导水平。成才规划辅导的特殊性要求辅导员加强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规划等学科进行系统的学习,了解大学生成长特点和思想动态,掌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方法,真正懂得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辅导,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辅导员长期从事成才规划辅导有着较好的科研资源,可以将成才规划辅导工作经验方法和丰富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再结合辅导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问题进行课题式研究。这既提升了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又不断为成才规划工作输出更多的理论成果,为今后完善成才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3.善于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由于校情不一样,在开展成才规划辅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要主动发现问题、梳理问题和总结问题,归纳经验,创新工作方法,要找到成才规划辅导的切入点、突破点、着眼点和落脚点,提高成才规划的实效性。一是要客观分析自己的辅导思路和方法,发扬优点摒弃缺点;二是要摸准学生对成才规划的心理趋向,引导学生端正成才态度;三是要结合自己在成才规划辅导中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新点子、好方法;四是要对学校制订实施方案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好的措施和不足之处,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成才规划工作提供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家鹏.高校开展大学生成才规划的意义探析[J].管理观察,2014(16):95.

[2]李莉芳.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能[J].经济师,2008(3):94.

[3]杨礼雕.论辅导员在大学生成才规划中的指导作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7):83.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

随着高职学生就业模式的改革和社会对不同次人才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要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以职业指导为基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把培养个性鲜明和创新精神的高职学生作为根本任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辅导。三年的学制、大专生的学历,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入校时理论基础不够高、在校时间较短、毕业学历较低、更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侧重于实践经验的培养模式,这些特点使高职院校成为我国高校中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类型。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特点也决定了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必然要求高职辅导员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采用特有的方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特点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是中央为高职教育确立的办学方针。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定位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现状和经济情况,主要服务于各一线岗位。在这一大方向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范围广、灵活性强、岗位相对充足,但同时也存在着工作环境和待遇方面的不足,高职学生普遍不满足于现状。

2、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辅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业压力增大,使得高职院校开始越发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但是这个指导多以“就业”为目标。这种指导并不贯穿于学生整个在校的学习阶段,大多安排在就业环节之前,内容较散、时间较少,针对性不够,不能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特点来区别对待,与我国倡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个体化指导原则有较大差异。同时,高职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不够清晰,自身定位较模糊,更加导致了职业规划辅导、就业指导的效果下降。

3、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规划辅导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就业理念方面存在不足,职业规划方面就更弱。大部分高职学生很有抱负,但由于对自己定位不准,对职业规划不清,导致学习期间浪费不少时间。因此,高职院校学生都有共同的职业规划辅导需求:一、在一进校就能把握大方向,接受到相关的辅导,同时在校期间,每一个环节都能安排相关的辅导。二、个性化辅导。辅导人员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安排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三、辅导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理论、参观、体验、实践等相结合。

二、 辅导员在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1、辅导员要尽量的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端正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强化高职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就是要让每位高职学生充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深入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的详细信息。深入分析就业环境和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务求实效。辅导员作为高职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位教师,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人生发展等负有指导性职责。同时,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中,能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尽早地树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科学的定位自己职业发展方向。使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度发掘自身的潜力,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不断的丰富实践经验,积极的面对社会变化,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

2、辅导员是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参谋,能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个体的了解也最全面。在日常的教育服务管理工作中,学生一进入学校,学校就应该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每位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的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当好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的提出个性化指导意见。

三、辅导员有效的开展职业规划服务的途径

1、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高职辅导员应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明确列入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将思想工作、职业规划辅导和学专业学习、校园生活等相结合,从学生入学伊始,到学生毕业,进行跟踪式全程辅导。

2、辅导员要详细制定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计划。首先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活动,充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其次是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学校、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再次是确立职业目标,制定实施措施。

3、辅导员要注重开展个性化的辅导,注重心理的辅导。个体化的辅导主要是针对在择业方面心理准备不足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式辅导。辅导员在进行互动式辅导时,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生得心理状况,通过心理测验技术、心理咨询等方法,使学生增进自我认识和增强自信心,确定适合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心理特点的职业。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内容摘要:职业化发展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然而在职业化发展趋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不利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也无疑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是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客观认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从职业化发展的角度提出缓解职业倦怠的路径和方法,对加快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业化 高职院校 辅导员 职业倦怠

【分类号】G645.1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校辅导员的发展进行助推,力求更快地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为高校的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吹响了号角,是辅导员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迅猛,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将面临一些新境遇,他们的职业化发展情况如何,职业倦怠现状怎样,如何有效应对职业倦怠?这些都是职业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去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描述与界定职业倦怠这一现象,他用“JOB burnout”一词来定义职业倦怠,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中的个体面对工作对个人的能力、精力、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及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①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师,要面对学生管理、服务、教育等诸多工作内容于一身,加之学校多部门的任务分派,可谓是长期处于一种连续性的压力之下,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如何呢?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迄今并没有一致性的权威数据,因调查问卷、被试群体、数量、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尽相同。笔者以某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为被试群体,通过问卷调查对其职业倦怠程度进行调研,对结果进行数据统计,问卷采取7级计分,通过SPSS17.0进行分析检验,结果表明: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接近均值,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但尚未达到中等程度。三个维度的数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人格解体。即表现为情绪及生理上的损耗和枯竭,感到心力交瘁,情绪低落等。

(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得知:职业倦怠三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无显著差异。如表一所示: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由表二、三、四得知,各维度在职称、工作年限、所带学生数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婚姻状况与各维度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五所示

(三)不同问卷测试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笔者曾用两份不同问卷先后对同一测试人群进行施测,两份问卷均经过信效度检验,问卷维度相同,题目数量相当,但在不同维度的题目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经回收统计分析,职业倦怠的整体结果差异性较大,且与施测者近期的工作现状有较大关系。由此考虑,施测结果只是一个相对性的结论,可以有效预测职业倦怠的近况,以期更好的进行调试和解决,从而加快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首先,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类型有着一定关系。高校辅导员的个人性格特征和气质类型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职业倦怠水平。性格、气质虽无优劣好坏之分,但作为心理范畴的影响因素之一,不同性格、气质类型在生理、机理、心理上的表现还是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表现出的职业倦怠水平及维度也呈现出相关性;其次,辅导员工作的可控性不足。工作时间、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不可控性,使其随时要面对突如其来、尖锐棘手的挑战,加上日常工作的繁杂性,使得辅导员的精神、心理压力较大,这将进一步加快职业倦怠的速度;再次,辅导员工作生活界限不明,工作负荷大且缺乏私人空间。辅导员的工作是无明显时间界限的,无论是否是节假日,亦或是深夜,只要工作有需要,就要S时随地开始“上岗”。长期的应激状态,将加大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另外辅导员电话、微信、QQ等基本透明公开,随时而来的电话、谈话、交流、教育在无时的进行着,你将不再具有完整的私人空间,如此必然会加快其情感衰竭,导致职业倦怠的形成。

(二)组织因素

首先,辅导员职业无系统评价体系,工作难量化,不能非常客观的反映辅导员的实际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开展情况;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管理不够科学,辅导员的发展方向不明,无论是轮岗还是晋升机会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公平与边缘化,一定程度上挫败了优秀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师资培训上,专任教师每年进修和继续学习是学校师资培训的重点,可辅导员对外交流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却相对较少,即使有培训也是小范围受益,对于大多数辅导员来讲,工作主要靠自己的摸索和学习,缺乏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个人成长周期长,成就感低。再次,高校对辅导员工作缺乏相关的人文关怀,对辅导员职业认同低,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对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心理成长、日常生活、实际困难等关注不够,长期的人文关怀缺失,使得辅导员感受不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三)社会因素

社会对某个职业的认同以及评价成为判定该职业社会价值的标准,也成为衡量从业者社会地位的标准,因此,社会因素不可或缺的成为造成辅导员群体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首先,社会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职业认同不高,这一职位既不是大学教师,也有别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多数人眼中的辅导员是专业化程度低,工作队伍不稳定,没有技术含量的打杂工;其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异常复杂和艰巨,多元文化与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冲击使得大批量良莠不齐的信息挑战着传统的三观信念教育,挑战着辅导员工作的权威的,这些都是新时期辅导员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三、职业化发展导向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 明确岗位职责,进行科学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就必须对这一职业进行明确的定义界定、分析职业发展历程以及职业心理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给辅导员一个相对明晰成熟的职业发展路径,只有这样,辅导员工作的社会价值以及重要意义才能够逐渐展现出来,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从众多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回归其固本的工作,只有这样,辅导员的工作才能真正走向职业化、专业化。

(二) 建立健全配套的职业化发展机制

辅导员职业化是促进该职业结构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出口。建立健全配套的职业化发展机制包括建立职业化的队伍、职业化的制度规范、职业化的岗位和培训体系等。职业化队伍的建立应从辅导员岗位职责入手,对辅导员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培训拓展训练,以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职业化的制度规范应从辅导员岗位责任出发,从各高校育人工作的建设目标出发,整理出一套辅导员行业规范标准,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并根据这套标准,从学校发展需要入手制定职业制度规范;职业化的队伍和职业化的制度规范必然带来职业化的岗位,对比岗位标准进行培训,考虑培训的实效性、适时性及与教育目标的科学统一性。

(三) 提升职业认同感,形成“大环境”。

同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辅导员与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存在较大差异,常常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辅导员与同等级别的专任教师相比收入较低。绩效考核体系不科学,诸多工作无法得到量化转化为劳动所得,付出与回报不对等。很多高职院校内部虽出台了一些鼓励辅导员发展的文件,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推进无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不畅,激励机制缺乏,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高职院校应明确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复杂性,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周期性、专业性,从环境、政策上保障辅导员的应有权益,形成职业认同,多些人文关怀,尊重其地位,兑现相应待遇,使辅导员真正有归属感,有话语权,有底气有动力的开展学生工作。

(四)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管理

研究表明,职业的倦怠程度与从业者的职业心理发展状况直接相关,而在职业心理研究中,最能够体现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的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过程中,高校有必要根据辅导员队伍发展的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管理教育,使得辅导员职业发展路线更科学、更明晰、更具方向性、计划性。从短期、中期、长期各阶段规划设计好阶段目标,使得辅导员在职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不轻易迷失方向。同时辅导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好职业规划,从认识辅导员工作入手,包括客观认识辅导员工作的本质、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以及客观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能力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确定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路径等。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在职业化的发展道路上看的清走的远,也只有这样,辅导员职业才能够存在某种“范式”,从而以期职业倦怠的缓解及改善。

注释:

①刘维良编著:教师心理卫生【M】,知识产权出版社,1999年2月第35页

参考文献:

[1]单文娟.专业化职业化视角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5(02):125-126.

[2]孔 金.高职院校辅г敝耙稻氲〖白晕业魇侍轿[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06):115-116.

[3]朱以财.高职高专辅导员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基于个体生存状态与职业生涯规划[J].职教论坛,2010(02):111-112.

[4]赵久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和对策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8):103-104.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清远 511510)

摘要:台湾已经进行了60年的建教合作,该模式对大陆高职院校的实习管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大陆可以参考台湾的建教合作法律法规来规范和促进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严谨的合作项目审批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实施充分有效的岗前教育以预防实习事故的发生;通过建立院系两级访视(巡点)流程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台湾;建教合作;实习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4-0088-04

作者简介:徐吉祥(1977—),男,硕士,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食品加工与质量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岸高职教育‘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A114011);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重点课题“借鉴台湾UACN的食品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编号:JG12002)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大陆“工学结合”可以基本对应的“台湾建教合作”从1954年“台湾教育部”颁布《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开始正式发展,至今已经有60年的历史。

台湾的建教合作是“建设”与“教育”双方合作的一种极具经济功能及社会适应性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轮调式,将学生分成两组或者两班,一组在校外实习、一组在校内上课,2个月或3个月轮换一次; 二是阶梯式,一年级和二年级在校内上课,最后一年在合作单位实习,类似于大陆的“2+1”模式;三是实习式,利用假期或是课余时间去实习,一般传统式教学多采用寒暑假让学生去业界实习的方式。台湾的建教合作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模式,对大陆工学结合的开展,特别是对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校外实习管理不善的问题,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建立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建教合作教育的管理

1954年,台湾“教育部”颁布了第一个建教合作的法令——《建教合作实施方案》来规范建教合作教育实施的全过程。60年来,建教合作法规经过多次修订,形成了由《职业学校法》、《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高级职业学校轮调式建教合作教育作业规范》、《高级职业学校阶梯式建教合作教育作业规范》、《高级职业学校实习式建教合作教育作业规范》、《建教合作之学分采计作业细则》、《申请办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项》以及《建教合作教育班合约书》等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建教合作有法可依,能够保护学生权益,保障教学质量。

大陆职业教育方面的法规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之外,基本没有关于职业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或细则,特别是对校企合作、实习管理方面的全国性的法规基本是空白,目前只是在浙江宁波市有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于2009年3月开始施行。大陆当前非常有必要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规范,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台湾教育部门严格审批合作项目以保障建教合作教育质量

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建教合作应由学校向各该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经核准后始得办理之。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得聘请建教合作专家学者、业界代表及学校代表等组成建教合作审议委员会,审核学校所提报之申请案;并得视业务需要,于核定前组成专家小组,办理建教合作机构现场评估。”

审核包括对申办学校条件的审核、合作机构条件的审核(使用“建教合作机构评估评估书表”)、办理建教合作班资料的审核。对建教合作班的审核资料规定尤为细致,《申请办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项》规定审批资料中必须包括12个定制表格资料。其中,表1是“建教合作教育班计划书”,包括15个方面的内容,主要项目为“训练科别及人数”、“建教合作机构具体情况”、“建教合作期限”、“行政组织:成立建教合作教育协调会议,每学期至少开会一次,必要时得临时召集之。其成员由学校实习、教务、训导(学务)、辅导、相关科(学程)主任、建教组长、生活辅导组长、导师、家长代表等与建教合作机构指定代表组成轮调式建教合作协调会”、“课程教学计划、“考核”、“辅导计划”、“师资”、“技术生津贴与福利”及“结业与就业”等;表3是保证学校与合作单位师资的“申办科别专任合格教师名册”;表4是“训练员(辅导人员)名册”;表6是保障生活心理辅导的“技术生辅导计划”;表7是保障技术辅导的“技术生训练计划”;表10是“建教合作机构变动之技术生安置辅导计划”,具有应对情况变化等方面的要求,还详细规定了需收集的相关证明文件;表11是“工厂登记证复印件或商工登记资料(务必加盖与正本无异及建教合作机构公司章与建教合作机构负责人章)”;表12是“劳工保险局保险费缴款单、异动被保险人计费清单复印件(务必加盖与正本无异及建教合作机构负责人或相关承办员章)”。

对比台湾,大陆很多高职院校在实习审批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订单班”有时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而仓促成班,审批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在解决学生就业压力、个人感情等引发的思想问题和社会阅历贫乏导致的人际关系问题方面的辅导安排;对实习单位的条件是否符合要求没有设定标准;实习生校内和校外导师的确认没有具体规定等等。以上问题都可以参考台湾《申请办理建教合作教育班注意事项》规定的审批资料要求加以解决。

三、台湾建教合作教育作业规范规定了明确的岗前教育学习时数

为了避免由于实践经验不足所导致的操作事故、人身安全问题和劳动争议等问题的发生,台湾的《建教合作教育作业规范》明确规定:“学生进入建教合作机构前,应由学校会同建教合作机构办理至少四十小时职前训练,其课程应包含该行业之专业知识、安全卫生、职业伦理道德及劳动权益等相关知识。有关训练经费,由学校与建教合作机构共同负担。”

台湾主管部门还要求学校必须向学生发放《建教合作班学生权益须知》。该权益须知总共有五十条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单位不得强制技术生担任繁重及有危险性或工作场所有影响健康之虞的工作;因健康或其他正当理由,不能接受正常工作时间之学生,合作单位不得强制其工作;合作单位也不得于例假日及午后8时至次日早晨6时之内安排工作;合作单位若需实施超时训练,必须征得技术生及家长同意;合作单位应以技术生为被保险人,并以合作单位为投保单位,参加劳工保险;学校必须协调事业单位与技术生签订训练契约,以保障建教生于职场实习期间之相关权益;学校必须提供建教班学生申诉专线,等等,内容非常细致。

大陆高职院校学生近年在实习期间经常发生一些工伤事故,学生从实习单位不辞而别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同时也有学生在权益被侵犯时不知如何处理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同部分学生未接受过系统的岗前教育有很大关系。大陆可以借鉴台湾立法规定岗前教育学习时数,规定岗前教育必须包括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实习过程的具体要求和保障自身权益的方法及途径,建立有效的学生与学校、家长与学校、企业与学校之间能够进行顺畅沟通的途径,明确劳动保险的投保单位并落实学生实习期间所需的相应保障措施,特别是建立学生实习期间的申诉专线,如此将可对以上问题的发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台湾建教合作教育建立和实施了职业技术生辅导计划

以台南立德工业家事学校为例,其辅导计划包括技能辅导和生活辅导两方面,生活辅导的内容与要求并不低于技能辅导的内容与要求。

技能辅导包括基础训练、岗位轮调训练、补充训练和专精训练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和时数都做了详细规定,其中专精训练以取得丙级技术士证书为目标,是为提升技术生技能水平,针对日后毕业、升学、在就业市场或公司晋升职务等方面的需求特别加强的训练。

生活辅导规定建教合作机构应设置辅导人员,并加强与学校及家长的联系,以达成辅导的功能;学生在建教合作机构期间,学校应定期或必要时指派导师或相关辅导人员协助建教合作机构辅导技术生,使技术生得到良好的适应与学习;学校辅导人员赴建教合作机构辅导技术生,应检视学生住宿环境、了解学生的适应与学习情形,如发现有归责于建教合作机构的缺失,应向建教合作机构反映以实时改进,返校后应提出辅导访视报告。

大陆高职院校的实习计划一般只有技能训练计划(且计划往往比较粗糙)而没有生活辅导计划。大陆可以借鉴台湾学校的技能训练计划充实现有的实习计划,借鉴台湾学校的生活辅导计划增加实习辅导项目,让学生在实习机构接受训练期间,在享有应得的福利待遇的同时遵守公司规定。大陆学校与合作企业应共同合作,帮助学生制定自信、有目标、有理想的生涯规划。

五、台湾建教合作教育建立并实施了主管单位与学校的双重访视制度

与大陆高职院校在实习管理中普遍实施的“巡点”相对应的是台湾建教合作教育中的“访视”。台湾的访视由教育机构和教育主管单位实施,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访视对建教合作进行监督管理,“对学校办理建教合作予以访视考核,其考核结果绩优者,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应予奖励;办理不善者,应限期改善,必要时得令其停办或不予受理其下次申请案”。

主管机关检查的资料有18项,分别为:“评估表二份”、“建教合作课程计划书”、“建教合作计划书”、“科别班数一览表”、“课程调整计划表”、“学分采计统计表”、“职场学习对照表”、“采计学分成绩考核计划”、“技术生训练计划”、“技术生辅导计划”、“申办科别专任专业合格教师名册”、“辅导人员名册”、“建教合作教育班合约书”、“技术生教育训练契约”、“日班及不加班条款”、“基训费用20%条款”、“访视建议事项复印件(申请免评估用)”、“技术生个人训练计划复印件及其执行纪录复印件(申请免评估用)”。

主管机关使用的“建教合作班合作事业机构辅导访视工作检核表”包括住宿条件、训练契约等17个方面。主要项目为:实习地点是否与评估合格的合作机构地点相符;实习工作岗位是否与原核定的工作岗位相符;学校辅导人员是否亲自至建教生工作岗位检视其环境并询问学生适应、学习情形;建教生住宿地点是否与评估合格的地址(点)相符;学校辅导人员是否检视建教生住宿环境情形;进入职场实习的建教生是否已全数完成技术生训练契约签订;合作机构是否已将训练契约函送当地劳政机关并获同意备案;学校是否指派相关科专业教师赴合作机构查核“技术生训练周记”、“技能训练进度表”及相关部门轮调,并考核采计专业科目之学分;学校辅导人员至该家合作机构办理辅导访视之次数。

学校组织的访视要求也有详细的规定,包括访视工作人员的选派要求、辅导访视日程规划、访视工作内容和访视工作流程等项目。访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要亲临学生工作岗位,视察工作环境有无安全疑虑,询问适应情形,并查对出缺席人员;传达或提醒应办事项;查核训练周记缴交情形,批阅内容,若有反映事项,应实时协助解决;向合作机构询问学生适应情形、技能训练情形及辅导相关窗体记录状况;登载职场实习表现成绩纪录;辅导人员返校之后,必须送交辅导访视纪录表,以便进行后续的查核、签办;建教组依辅导访视纪录,进行网络填报。访视工作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大陆教育主管部门很少对实习点进行监督检查,大陆如果参考应用台湾的两级管理,可以由院级机构负责进行监督管理的访视,而由二级学院实施一般的访视(巡点)。台湾由学校进行的访视对于阶梯式建教合作模式(与大陆“2+1”相同的模式)的规定:“技术生在建教合作机构实习、补充训练及专精训练,学校应每周指派相关科专业教师实地了解技术生技能训练情形,查核“技术生训练周记”、“技能训练进度表”及相关部门轮调,并考核采计专业科目之学分。”对比大陆部分学校的“放羊式”管理,该内容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大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巡点的频率定为1个月左右,以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大陆的工学结合模式是教育部在高职院校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因为起步不久,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台湾的建教合作已经有6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模式。大陆可以参考台湾的建教合作法律法规以规范并促进校企合作,通过建立严谨的合作项目审批流程保证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实施充分有效的岗前教育预防学生实习事故的发生;通过建立院系两级访视(巡点)流程保障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欣培,林宜玄.我国大学校院学生校外实习制度之探讨[J].商业职业教育,2009(3):18.

职业学校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6-0011-1.5

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基于以上影响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五大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提高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以求更利于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提高。

一、改进辅导员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第一,政策倾斜,待遇提高,建立准入机制。政策上明确辅导员成就目标,激发其成就动机。辅导员职业化、职称评定、工作待遇是影响辅导员成就目标的主要因素。首先,政策上要制定和完善促进辅导员职业化、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规章制度,为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提高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们政府先后颁布的有关辅导员一系列重要法规文件,对辅导员关心的问题有所回应,使辅导员看到了自身职业的发展前景,有助于辅导员的职业认同,进而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对于辅导员职责没有细化,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不完善,职称评定问题没有明确规定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政策中应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明确辅导员职称评定细则,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要求可以做适当调整等。在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上,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下增设高校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在专业课基础上开设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管理学、职业规划学等学科内容,为辅导员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石。

第二,强化政策监督和评估,加大执行力度。在辅导员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最明显的就是辅导员岗位数量与学生数量比重没有达到规定要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有的学校一名辅导员带一个年级的学生,有的辅导员带几个专业的学生,远远超过了规定的1∶200,与规定相差甚远。如果好的政策无法兑现,那么就会加重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削弱政策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导致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下降,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政府特别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强化政策制度的监督,加大执行力度,使政策得以落实,从而促进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校辅导员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措施

第一,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依据国家政策规定,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需要,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加以细化。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其工作职责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的工作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辅导员工作中行政事务太多,占据大部分时间,很多工作超出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学校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求辅导员参与,占去了大部分时间。在调查中发现事务型工作占辅导员工作50-60%的有32.0%,70-80%的有42.7%,90%以上的占12.0%,事务型工作占辅导员工作一般以上的就高达86.7%,明晰辅导员工作职责并加以细化刻不容缓。使各管理层和辅导员都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做到有章可循,辅导员就可以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高校在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各项政策制度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健全和完善辅导员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为辅导员提供一个体制健全的工作环境。辅导员管理体制包括辅导员的准入、培养、考核、职称评定等环节,辅导员应该参与考核、职称评定等制度制定的全过程,“参与制定自我管理发展规划,参与者会更加支持相关计划,较愿意投入实施这项计划。这实际上是学校自我管理的本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而实质的技巧,可以在各层面激发参与者高度认同和支持自我管理。关键是学校成员要提供意见,有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制定学校规划、工作小组计划。学校应提供所需的信息和支持。这种技巧在操作层面尤为有用。

第三,确定合理师生比例。按照政策规定,在数量上严格保证师生比例,使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结构上要做到优化,有的高校辅导员男女比例不协调,女性辅导员占到三分之二,年龄上更是偏于年轻化。辅导员的职业化应该要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男女比例适中,才能做到相互交流和学习。

三、提高辅导员自身素养,适应当代教育需求

第一,辅导员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服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一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进行并取得成效的根本依据。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是指导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正是由这一理论所揭示的规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搞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知行统一、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辅导员要合理运用调查研究技能。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即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运用科学手段对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详细占有相关材料,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从而获得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或问题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它是人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一种科学方法。辅导员要提高科研能力,与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是分不开的。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结合理论的指导和自身实践经验,完全可以在学生工作上有所理论创新,并反过来运用于学生工作实践中,大大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效率,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第三,辅导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品质诸方面。”辅导员要开展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的内在品质要求,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条件。辅导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有良好的性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性格,善于与学生沟通。辅导员良好的性格包括:细心、豁达、乐观、有活力、真诚。辅导员要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不耍心机,不虚伪媚俗,不装腔作势,而且要充分信任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朋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新生开学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学生宿舍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