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7 00:02:25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治理结构;经济责任审计;对策

一、引言

公司治理是影响企业竞争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具有关键意义的要素,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最大范围地平衡股东、董事会、经营者、员工及债权人等方面的关系和利益;而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主体,公司治理显得尤为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职业经理人制度等试点。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存在着董事会建设不规范,不能形成有效制衡机制,无法真正行使有关职权的现象。企业应根据自身治理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通过董事会对审计结论的合理采用,达到规范企业内部运营、管控风险的目的,从而促进董事会职权的贯彻落实,发挥董事会管控、监督作用。

二、LFA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LFA公司是一家非织造布卷材及制成品(无纺布)的国有中小型生产企业,该公司采用纺粘加水刺加工工艺、PET(聚丙烯)和PA6(尼龙)两种长丝结合水刺固结生产的超长纤维无纺布,可用于生产高档合成革基布和擦拭布,市场发展前景较好,但由于产品工艺不同于传统的无纺布生产工艺,且国内市场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市场认可度不高,市场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LFA公司为国有控股企业,股权结构包括国有企业母公司(占比95%)和小股东(占比5%)。根据公司章程董事长由母公司委派,另外两名董事分别为公司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其中总经理为小股东,副总经理为母公司外派人员。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即公司的总经理具有三重身份:小股东、总经理和技术核心人员。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机构的中心枢纽,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但由于该公司小股东具有多重身份,同时又掌握企业运行的技术核心,这使得董事会在公司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LFA公司重要的流程包括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与付款、存货管理及仓储物流、销售与收款等流程。通过对公司重要流程进行穿行测试,了解到公司治理结构及制度体系较为健全,但实际运营中,存在由于重大事项定义不明晰所致的董事会不能履行实际职权,制度执行不到位、未按要求进行审批等问题。董事会很大程度上只是改变了形式上的“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其权利和责任不完全匹配,董事长为兼任,副总经理负责公司营销战略规划和市场开发,均不涉及企业其他重要流程,诸如重大采购等重要事项等都不属于董事会决议事项,经营决策基本为总经理与业务人员讨论形成,且没有书面记录;由于董事会其他成员缺乏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实质的话语权,实际上仍是“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常规的年度财务审计,它主要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三方面内容,其中财务基础审计是基础,绩效评价是方法,经济责任评价则是最后的结论。在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常会出现种种问题,在LFA公司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要有:

(一)董事会建设不规范,不能形成有效制衡机制,董事会缺乏运用内部审计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能力。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很多国有企业也根据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做到了“形似神不似”“神似而实不似”,公司运行不能围绕董事会展开。在LFA公司中,董事会由三人组成,其中一人为小股东同时兼有总经理的双身份,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构成决定了实际运营中出现“形同虚设”的现象。LFA公司企业负责人任期为五年,在企业负责人任期内(2014年)进行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了企业无法达到盈亏平衡点、设备故障引起次品率过高等问题,但董事会并没有针对报告中提及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梳理并进行整改,从而无法通过内部审计达到有效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目的。

(二)绩效评价不够全面,缺乏针对性和约束力。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时常发现由于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评价指标过于宽泛,不够全面,缺乏有针对性和约束力的指标,一些企业负责人为了短期业绩和自身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远利益。在LFA公司离任审计中发现,企业前两年基本为投建试运行阶段,后三年为正常运营阶段,但董事会并未根据企业实际运营情况对其进行侧重点不同的绩效考核,对企业负责人不能起到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三)审计中的“先离后审”造成实际审计难度加大。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是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不能替代离任审计,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纠正违规违法事项。LFA企业负责人属于先离后审,由于离任审计是在接到审计任务书后才正式开始,企业负责人的多重身份,加之董事会和大股东并没有制定对企业负责人的约束性指标,出现了企业负责人不配合审计工作的情况,审计人员无法获取述职报告等重要资料,因而加大了离任审计工作的难度。

(四)对于资产潜亏的界定缺乏专业的认定。离任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于对审计截止日各项资产质量情况的认定,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人员大部分为财务、审计类专业,对于库存的市场价值以及设备的现值等都无法直接获取准确的数据,常常需要依托于被审计企业的相关业务人员,如要得到第三方的佐证,还需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评估获取相关认定。

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规范董事会管理,落实董事会职权,发挥董事会作用。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提升董事会对公司有效的战略管控和监督作用。近年来,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中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要求试点企业成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而对于下属企业甚至较小规模的国有企业,也需要细化董事会工作机制,不能单纯由集团职能部门兼任董事会成员,形成权利和责任的对等,不断推进董事会制度建设,明晰董事会职权,使董事会真正符合“精简、强大、平衡、专业”的八字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和落实整改也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利用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任中审计)的成果,提升董事会运用内部审计规范运营、管控风险的能力,也必将成为公司董事会管控有效的重要补充。

(二)不仅做到“离任必审”“先审后离”,还需加大“任期必审”的比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2015]79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制度,加大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力度,坚持离任必审,完善任中审计,探索任期轮审,实现任期内至少审计一次。”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存在的“先离后审”、视企业不同规模而选择性离任审计,都不符合意见提及的国有资产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同时,由于审计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很多企业都无法做到企业负责人任中审计,无法及时有效地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进行监督。因此,不断增加“任期必审”的比重,是对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补充和完善,能进一步强化对国有企业的监督。

(三)审计评价指标需系统、全面且明晰、可量化,制定符合实际的审计程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根据企业财务数据,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比照行业的评价标准等,对企业负责人的绩效情况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评价,一般可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不同的量化指标,如LFA公司属于新建的生产企业,不能仅仅关注一般的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利润总额、规模等指标,还需关注投产期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产品合格率、有无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具体指标等,尤其像LFA公司企业负责人同时兼有小股东和技术骨干多重身份的情况下,应制定约束性指标,如绩效任期内扣除一定比例,任期满才给予发放等。同时,根据治理结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离任审计程序,才能有效地提升监督和管控作用,从而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通过部分业务外包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力量较为薄弱,很大程度上无法涵盖全部下属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且内审工作需要运用会计、管理、法律、期货、信息技术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如果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充分发挥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通过部分业务外包的形式,利用外部资源配合履行审计职能,自身审计人员负责常规的审计任务,外部审计完成专业性更强、更为复杂的审计项目,协调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可进一步提升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J

作者:王楠 单位:中国中纺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审计部

参考文献:

[1]钱岩松.国有企业治理比较研究[J].财贸研究,2009,20(1).

[2]张雅静,白晓东,李同帅.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J].商业会计,2013,(13).

[3]秦荣生.公司治理与内外部审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胡晓,明许婷.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仲继银.董事会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6]国资委统计评价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手册[G].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 内部审计 提高 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的团结和稳定,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主权,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WWw.133229.Com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以权谋私,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2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2.1 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同时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2 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经营管理职务,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2 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然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还需要社会审计的帮助。

2.2.3 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制,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陕西某有色企业改制以后的审计组织模式及选择第三种----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

2.3 内部审计职能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于如何当好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

2.4 内部审计方法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里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资料、数据的可靠性。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进行审查。经济活动结束后,应对完成情况作全面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2.5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否真正地为企业实现最终目标服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健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内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审质量。

2.6 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总审计师制度是指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主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可概括为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总审计师;二是建立审计委员会;三是建立每半年一次的审计通报制度。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可使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得到客观评价,降低了企业法人对企业的驾驭难度,使企业内审领导机制更直接、更具体,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了监督层次,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从职能、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审计的制约,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从而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赵丽芳《审计与经济研究》.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内部审计提高发展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强内部审计则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组织应当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各级主管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为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我国内部审计不论是在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上,还是在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职能作用的发挥上都明显落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经营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不足。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企业领导人片面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检查经济问题,会影响企业的团结和稳定,有的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自,削弱了自己的权威,有的将内审机构形同虚设,使内审人员无职无权。

(2)内审机构不健全,设置不合理,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的企业将审计机构和监察合并,有的在财会部门内设审计人员,有的干脆不设审计机构和人员,致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地位和威信,根本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一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知识、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偏低,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丧失职业道德,利用手中的权利送人情,甚至,降低了内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2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完善和发展

2.1提高认识,健全机构

提高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要我审”到“我要审”的转变,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同时要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稳定的环境中工作。

2.2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是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监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主要职权是对董事、经理在执行公司职务时是否违反法律、法规和章程进行监督。监事不能兼任公司经营管理职务,因此它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也就难以实现通过内部审计,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2.2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能直接为经营决策服务,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保持了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的地位。然而,总经理领导的组织模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还需要社会审计的帮助。

2.2.3董事会领导的组织模式。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职责是执行股东大会的决议,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策略以及任免总经理等。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能够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地位。但是由于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制,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执行董事和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审机构在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这样的组织模式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这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陕西某有色企业改制以后的审计组织模式及选择第三种----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3内部审计职能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中心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进行审查、评价及报告。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则应该以经济效益审计为工作的中心,着眼于挖掘企业增加利润的潜力;注重对本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进行审查和评价;注重于如何当好经营管理的参谋,发挥内部审计建设性的职能作用。

2.4内部审计方法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管理职能部门,是企业管理机能的一部分。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里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首先,要对企业的计划、决策进行审计,审查决策方法的科学性、资料、数据的可靠性。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进行审查。经济活动结束后,应对完成情况作全面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2.5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能否真正地为企业实现最终目标服务,最重要的是需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还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要健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考试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使内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成为既懂财务会计、熟悉审计业务,又具备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法律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技术职称资格化的内审专业队伍,提高企业内审质量。

2.6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推行总审计师制度

总审计师制度是指总审计师在企业法人代表领导下,协助法人代表工作,主管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可概括为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设立总审计师;二是建立审计委员会;三是建立每半年一次的审计通报制度。实行总审计师制度,可使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得到客观评价,降低了企业法人对企业的驾驭难度,使企业内审领导机制更直接、更具体,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提升了监督层次,加大了内部审计力度。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内部审计必须从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自我完善,从职能、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传统审计的制约,通过评价企业组织内部的控制,揭示企业内部存在的潜在风险,确保企业顺利实现战略目标,从而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新晨: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定位及相关问题研究》.赵丽芳《审计与经济研究》.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4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集团的出现都将审计推向了国际化的高度。我国的审计从最初的国家审计开始,逐步建立内审制度,如今内部审计已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步凸显。国外在审计风险方面拥有比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较好的发展,内部风险研究在大多企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对比起拥有健全法律和控制体系的国外来说,仍然有很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传统观念上企业总是将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认为审计是对经营的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然而,近些年,不断出现的“ST郯百文”、“银广夏”等事件,却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的审计缺陷和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审计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法律环境尚不成熟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企业向着多元化发展,经营管理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过程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的内部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审计,而是作为一种经济职能开始向企业管理延伸,只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这不仅要求企业审计人员对现有运行状况进行评定,还需要依据其审计结果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评估,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审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也变得很高。法律环境不成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法律在经济社会中,既为企业的审计提供强制保障,同时也对其进行约束。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至今依然不够成熟,和国外成熟的审计法律体系相比,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法律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难以用标准统一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审计法律的不成熟,缺少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审计难以保持其职业的独立性,才会爆发出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事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巨大危害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

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运行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指导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也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相反,没有制度的保障,难以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难以用统一的规范去进行审计活动而增加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目前大部分企业依然缺乏完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审计人员多以单纯的记录为主,很少去记录有效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审计的目的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挖掘,停留表面。总之,没有制度的约束,审计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审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审计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丰富程度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大多都是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无法做到全面的掌握,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审计经验。并且,加上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心。总之,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应对企业越加复杂的经济状况,这无疑为企业的审计又增加多一分危机。

三、防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环境保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宣传,让社会对审计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特别让企业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切实执行,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脚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统一标准的法律解释,并且依据现实情况和借鉴相关先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的审计制度。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审计发挥评估、监督的作用,大大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落实企业内审工作,减少企业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内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参考内审法律法规,借鉴成功企业的内审经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并严格执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减少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误差,提高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降低审计误差带来的审计风险。同时,为保证审计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坚持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的原则,企业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内审法律法规,不因私利,做出违背法律的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内审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的工作操作,其次,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不弄虚作假,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多学习审计、会计包括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审计相关法律的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审计人员培训的投入,使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地接收和掌握新的审计知识,不断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踏实地对待审计工作,富有责任心,客观公正的处理审计工作遇到的一切情况,如实反映审计结果。其次,要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风险要多思考,不可盲目草率的下结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只有深刻认识审计风险在审计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正确看待审计风险、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5

在我国,传媒集团涉足的行业与领域较广。不仅涉及传统传媒领域业务,还包含广告宣传、房地产、企划设计、高端产品销售等多个方面。在发展中逐渐扩展为产业链,实现了集团“一体化”、“规模化”运营模式。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具有全面性与综合性,并不是集团审计部门审计工作的简单加总,而是于集团整体的高度对全局的一种把握与审查。能够有效预防集团内部管理风险,从而促进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上世纪末(1999年),我国国有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组建了我国第一批企业集团。这种全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具有跨地域性、业务多元化、结构多层次等特点。“全新化”的同时,也给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成为我国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之需、时代之需。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机制与审计机构的建设情况不仅能够直接影响集团内部审计与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还对集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

二、当前我国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模式

2009年,我国内部审计协会了《中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并指出目前我国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是一种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主要有:分级审计模式(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垂直审计模式(以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为代表)、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为代表)、集中管理审计模式(以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

(一)分级审计模式

分级审计模式主要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为代表,需要在企业集团的各下属单位均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由各下属内部审计部门分别负责各自单位的审计工作。审计结果由各单位的管理者负责,同时,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与指导。该模式要求审计人员了解并熟悉其所在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助于各下属单位的和发展。企业集团若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下属单位的情况,需要及时了解各审计部门的工作情况和结果。因此要求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要保持及时的信息沟通。此外,虽然分机模式下审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但是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都隶属于下属单位本身,容易受到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影响,难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从而容易导致企业集团的审计工作成为一种“监管真空”。

(二)垂直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各下属单位的审计人员的配备与审计工作的展开都由集团总部统一实行。整个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自成一体”,是一种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的设置由集团总部进行统一分配,并委派具体审计人员。下属单位的审计部门与集团总部的审计部门是一种“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该模式的优点是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与下属单位不存在利益关系,能够有效确保企业集团下属单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而且,集团审计部门之间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有助于集团对内部审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统一管理,有助于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内部审计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与此同时,有利即有弊。该模式的缺点是难以有效确保审计部门对具体业务的实时监督。而且企业集团总部仅设有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实际上并不负责对集团、尤其是各下属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不利于对集团各项业务、各职能部门的监督。

(三)垂直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该模式是介于一、二两种模式之间,结合了二者的优点。相较于分级审计模式与垂直审计模式,在该模式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都得到了一定的保证,审计监督的效果也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该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犹如“双头蛇”,由集团总部和自身所在的下属单位共同领导,在这种“双重领导”的模式下,审计人员与审计工作之间难免不会产生“自我矛盾”,从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集中审计模式

垂直审计模式下,仅由集团总部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该部门与集团内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平行。集团并不对各下属单位设置审计部门或委派审计人员。所有的审计工作均由集团内的单独审计部门负责。这种方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较简单,审计工作的结果也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然而,在这种模式下,集团审计人员难以对各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拥有充分的了解。在做出审计评价时,可能缺乏应有的依据,从而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审计人员在对各下属单位进行审计时,也难以进行深入的“挖掘”,彼此间的沟通亦不足,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大困难。

(五)小结——我国传媒集团应选择的审计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无论是分级、垂直审计模式,还是二者相结合的模式和垂直模式,都各有利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垂直审计模式与集中审计模式下的企业资源和权力都相对集中,能够对各下属单位实施集中管理和统一资源配置。但是,难以真正了解各下属单位的信息;分级与垂直相结合的审计模式能够弱化二者的缺点,集团总部审计部门与各下属单位审计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但是不利于审计资源的集中,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也难以真正保证。在此背景下,我国传媒集团究竟该选择哪种审计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传媒集团不宜多层次的设立内部审计部门,而是应采取由集团总经理直接领导的“集中”审计模式。具体而言,传媒集团可以在集团总部设立一级审计机构,并由其对各下属单位负责审计工作的开展。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可以委派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进行前期了解,广泛搜集审计证据。审计部门与审计人员直属于传媒集团总部,由集团总经理负责其审计评价的结果,其审计工作是一种“上审下”的模式。无论是审计部门本身,还是审计结果,均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下,传媒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会逐渐遇到新的问题。审计机构的设置和具体的审计模式也非“一成不变”。需结合企业集团的内部管理方式和企业战略等多个方面予以把握和设置,以“与时俱进”。

三、关于传媒集团内部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传媒集团应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个人素养

我国传媒集团在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首要一点便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养。这是审计工作效率与效果的保证。传媒集团在选聘审计人员时,要首先选择具有高学历、丰富专业知识的财经、审计、税务等专业性人才。同时,以选择该人才的标准选聘内控人员、信息技术人员、风险监控人员,实现各专业间的平衡和各岗位之间的有效沟通配合。此外,真正能够胜任审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等知识,还要了解传媒集团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并具备金融、税务、计算机、统计等多学科知识。与此同时,传媒集团的审计人员还应定期参加组织培训,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构架。再者,审计人员还应具备高情商,处理好同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关系,以保持集团内部的和谐、稳定的关系,以更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传媒集团要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独立性与权威性,既是审计工作的特点,也是其必须实现的要求。我国传媒集团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确保二者的实现。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制度的形式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以实现内部审计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和审计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集团具体经营工作的开展中,要确保审计部门独立于各层管理机构,直接向集团总经理负责。有条件的传媒集团可以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此外,针对内部审计部门内的各工作人员,传媒集团应对人员权限等进行明确,以保证审计评价的结果被有效执行。再者,传媒集团还应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人员安排等方面的比例是否合理。

(三)传媒集团应注重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与外派审计人员职责、权限等方面的衔接

传媒集团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是确保整个集团的内部管理合理、合规和有效。是一种站在集团整体高度的“宏观管理”。集团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对集团总部进行监督检查,还负责对集团各下属单位的监督,以及具体项目的检查。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负责集团各审计任务之外,还需负责各分子公司和具体项目的审计任务。有效的沟通、协作与配合至关重要。集团总部负责对各下属单位审计任务的归口管理,具体负责人员要向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汇报审计结果。所有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均由集团总部负责。再者,负责下属单位的审计人员并不固定,而是实施“轮岗”,薪酬和职权等同于集团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审计 风险 防范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数量规模上日趋扩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在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和管理条件相对较差,这给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风险,为了给中小企业创造尽可能健康的发展环境,加强中小企业审计风险方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始终秉持谨慎负责的精神,不断摸索总结中小企业审计工作的规律性和正确路线,以期更好的完善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

二、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基本因素及其成因分析

1.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基本因素

企业的审计风险往往是造成企业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审计风险会导致企业经营管理层无法获得真实可靠的管理与业务信息,进而造成决策与监管层面的失误。总结起来,中小企业审计风险主要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等三个基本部分构成。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的,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无关的一种风险。企业主要从事经营业务繁多,业务流程复杂,在不考虑其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出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企业的固有风险较高。

(2)控制风险。企业的控制风险表现在企业未能利用建立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预防、发现和纠正经营、管理等环节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而造成的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较晚,多年形成的弊端短时间难以全部消除。企业的服务、管理意识落后,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权力集中,业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行的内部控制的执行力不足。形成了比较高的控制风险。

(3)检查风险。企业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固定的程序未能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环节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

2.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中小企业在股东数量上往往都比较少,且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的一大部分在经营权和管理权上都没有实质性的分离,这就直接导致很多时候权利凌驾到制度上面,使得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章流行形式,没有发挥实效,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缺乏有效地内部控制机制,这就使得控制风险因素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领导决策层以及股东成员通常对财务工作都不够重视,在专业财务人员的聘用上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也不够健全完善,导致会计核算信息整体质量不高,不相容职责分离相对有限,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以及各种舞弊和差错行为的发生几率就大大增加,从而使得固有风险因素也大大增加,随着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的增加,企业审计风险自然也就大大增加了。

(2)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倘若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在有关中小企业审计工作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就会对企业审计执行力与整体审计工作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出台实施了部分有关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专业专门针对企业审计工作的法律条文仅仅还只是出台已久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一些零碎的政策文件,不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来讲,其法律层次都明显来的过低,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较差。随着我国政府政策的不断变化与调整,以及各种新问题和新情况的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上的不配套和不健全造成的弊端正日益凸显,使得中小企业审计工作中出现很多无法处理的难题与困境。再者,当前很多政策法规出自多个部门,互相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往往造成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无所适从,也极易产生审计风险,此外,少数会计师事务所违规收费、恶性竞争压价、压低审计成本费用,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却没有配套的对应法律法规加以有效约束,这也是造成审计风险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

(3)中小企业审计方法与模式落后。现代审计工作采用的方法大多集中于抽样技术,也就是在审计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通过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在审计工作往往倾向于选择程序比较简单的方法和模式,采用的审计方法和模式中很少考虑审计风险控制因素。不论是采取统计抽样的方法还是判断抽样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根据审计工作人员的个人经验进行主管决策,非常容易出现遗漏和疏忽之处。再者,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人员往往会为了工作简便,主管舍弃部分对审计总体结果影响较小,但是在工作耗时费力方面较大的审计程序,这些必将导致审计过程中出现一些对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具有负面影响的问题发生,进而使得审计风险增加。

(4)中小企业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审计工作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知识运用方面的要求较高,因为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高低对审计结果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方面,往往过多的考虑成本因素,主观上不愿意聘用和培养高素质的审计工作人员,而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低很容易造成审计工作中的判断失误,进而引发审计风险,此外,相当部分中小企业审计人员在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方面比较欠缺,在相关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缺乏独立性,工作态度不够谨慎和公正,最终不但对审计质量造成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多方面的审计风险。

三、中小企业审计风险防范对策探讨

1.在中小企业内部构建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监事会;内部审计;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模式

(一)公司内部审计及其管理模式

去年,以美国安然和世通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破产和我国因审计不实而导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等问题,已引起证券市场各方的关注和深思,从而使过去在我国长期被忽视的审计行业现在备受注目。如何顺应改革开放的趋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是建立企业制度面临的重要课题。

公司内部审计制度,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内部审计是对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公司内部审计的核心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及其反映经营活动成果的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审核。

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模式。第一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副总(财务总监);第二种是内部审计隶属于总经理(总裁);第三种是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第四种是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第五种是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

以上五种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无论从层次、地位和独立性来讲,都是较差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不能直接对公司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行为和总经理(总裁)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不能很好地实现审计的根本目的。第二种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层次、地位和独立性稍高,虽有利于企业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但不利于对企业董事会成员的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审计范围相对窄小,审计工作受到一定限制。第三种模式虽然从独立性和设置层次上看都很高,但实际上由于监事会的权责不明、权力偏小等原因而使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对公司董事会决策层人员和经理层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监督检查;第四种模式与第五种模式其实功能基本相同,两种内部审计模式的层次地位虽然较高,但不足之处是其独立性值得怀疑。因为我国目前公司制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成员大多兼任经营管理人员,事实上会形成自己监督自己的矛盾,这与审计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原则是不相符合的。据资料显示,1997年底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中,经理人员平均占41.31%,最低为12%,最高占80%,另外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平均比例也高达46.18%[1].

(二)目前我国公司制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从国家审计署规定的内部审计的范围上看,内部审计应包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审计。但我国现阶段,内部审计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方面,这就使内部审计也仅属于财务性质,而归属于财务部门主管领导,从而使财务与审计之间界限不明、职责不清。尽管政府多次下令将财务与审计分立,但最终也基本上是一班人马,需要应付检查时分为两个部门,平时合二为一,事实上这就使内部审计部门演变成为财务部的一个下属部门,使内部审计变为财务审计的自审过程,其公正性受到。

2.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受到限制。地位不明确不统一,既表现在法规上没有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又表现在隶属关系的极不统一,既有对财务副总(财务总监)负责的,也有对总经理负责的、还有受监事会和董事会领导的。而且,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从企业内部产生的,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仅仅强调它与被审计的其他职能部门相对独立,与双向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差异极大。从公司制企业来看,我国公司制企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由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特别是在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的决策职能与经理层的经营职能混淆不清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就会形成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集于一身,自己决策、自己执行和自己监督自己的不合理现象;如果内部审计机构由经理层领导,同样会形成执行、监督职能为一体,自己监督、自己执行情况的现象。

3.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不够。我国许多公司对内部审计所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的机构,心理上存在排斥内部审计的观念。我国许多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主要是迫于政府压力,并非是自觉的认识,因此,积极性不够,抵触情绪较大,表现在机构人员东拼西凑或随意撤并、精简,这就使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极不稳定,力量单薄,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4.执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偏差。现阶段的内部审计,大多是事后的查错补漏,而内部审计的真正任务,则是通过事的预测把关、阶段监督检查和事后审计查处,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促进经营者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5.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体上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人员,而法律、业务等经营管理人才奇缺;(2)知识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业务、法律、外语等方面的技能不全面;(3)审计技术需要提高。

6.企业内部审计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含量低,很多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形成审计工作严重滞后,对企业经营决策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检查作用。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时应坚持两条原则:第一,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股东、董事、总经理、其他职能部门和个人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如果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或合并于本单位的其他部门,就会使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独立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它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中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2].田志龙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与公司治理系统关系时也明确提出:“就我国情况而言,公司内部审计只有直接受监事会领导,监事会才能发挥真正作用”[3].第二,权威性原则。这是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组织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美国内部审计的实践也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按照内部审计模式设置需要遵循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两项原则,结合我国目前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监事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管理机制是我国内部审计最佳管理模式。这是因为:监事会领导公司内部审计的模式更符合独立性原则。目前我国公司普遍实行的是对董事会或经理层负责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要求。因为无论是经理领导内部审计机构还是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由于我国目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成员的高度重合的客观事实,均会形成自己审计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这是不符合审计的独立性原则的。从现实经济活动来看,最有权力最容易违反公司财经制度和纪律的不是公司一般人员,而恰恰是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的高级管理人员。

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可以有效地避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存在的自己监督审计自己的不合理现象,更符合审计需要双向独立原则。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符合权威性原则。监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其地位与董事会相同。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不存在谁领导谁、谁对谁负责的问题,他们作为股东大会的下属机构,均对股东大会负责,惟一区别只是职责不同分工不同而已。因此,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受监事会领导,是符合权威性原则的,而且更能体现和维护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权威。

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规范化管理和实行健康的重要保证,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三会四权”的权力制衡机制,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等弊端。我国公司包括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和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监事会尚未发挥监督检查作用,致使以公司董事和经理为代表的内部人控制公司现象极为严重,损害了少数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强化监事会监督检查权威,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改由监督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是避免监事会再次陷入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保证公司权力制衡机制正常运转,进而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更有利于理顺公司内部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个监督检查中心的混乱现象。

我国过去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事实上形成了公司内部以董事会或经理领导的审计监督中心与监事会监督中心共存的混乱局面,客观上架空了监事会的监督检查职能,使监事会形同虚设,其结果是使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迟迟不能健全和完善,权力制衡机制始终不能有效完善和正常运作。理顺公司董事会、总经理与监事会的关系和权责,将内部审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并向其报告工作,统一公司内部监督检查中心,是避免政出多头和理顺内部管理制度的需要。要有效推行监事会领导下的公司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需要作大量的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推行以下措施将是积极有效的: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规,明确监事会的法律地位。要明确监事会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监督检查地位,包括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人员的监督检查的权力,就要赋予监事会对董事会成员和经理层人员的弹劾权力,维护监事会的执法权威。同时,要修改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本部门领导人负责的规定,直接规定为对公司监事会负责,以避免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经营管理层人员对内部审计的不合理行政干预,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更新观念,积极支持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首先,企业领导人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内部审计职能,再不能将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当作是找麻烦、挑毛病的机构,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评价的审计调查,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增强决策者的判断性和决策的可行性观念。其次,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应重新认识内部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必须与本企业经营目标协调,只有在独立性强的监事会领导下,才能有效避免董事会或总经理的行政干预和束缚,更好地发挥监督检查职能,促进公司良性健康发展。理顺公司管理体制,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受监事会领导。原有体制下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在“两权分离”和“委托代理”机制下,公司高级经营管理人员为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可能损害股东和公司利益。

因此,要发挥监事会的监督检查作用,确立内部审计机构归属于监事会领导的审计管理模式,是有效避免、解决内部人控制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加强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人员培训,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首先,明确规定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公司常设组织,不能随领导意志被随意撤并,明确规定其人员构成及其任职资格;其次,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不断提高监事会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升其处理不同类型的能力;再次,在制度建设方面,最急迫最重要的是要对监事会及其领导下的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奖罚对等的激励约束制度。针对其有权无责和权力偏小等现状,必须明确其对公司经营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权、弹劾权,并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为防止其滥用权力或不履行应有职责等极端行为,对其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转变工作方式,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工作模式。我国内部的审计,侧重于事后审计,而对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不能将风险和损失消灭在萌芽阶段,内部审计,顶多只能起到事后查处的作用,对公司防止风险和损失的再次发生,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意义不大。因此,必须将审计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移到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上来,建立起一整套事前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程监控的内部审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对企业单位的重大经营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购销业务实行事前审计,又要监督、评价有关可行性资料、预算及经济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及时反馈信息,防止失误。同时,在项目或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实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将风险、隐患和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

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投入力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在审计工作上,如果没有化的科技手段,就无法适应形势多变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因此,企业应根据知识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科技投资力度,以期使企业内部审计早日摆脱手工操作,早日进入信息化、规范化操作阶段,从而尽可能减少、避免企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

[1]田志龙,扬辉,李玉清。我国股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J].管理世界,1998,(2)。

[2]秦健。现代监事会和内审相互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1994,(2)。

国有企业审计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审计的不利影响

1.控制环境不理想、治理结构权责不分

经COSO认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是关于内部核心人员及其这些人的所处环境和个别的属性,这包括这些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还有具备的完成组织任务、包括管理层人员的运营风格、职责划分还有人力资源的工作程序和相关政策,一般的控制环境就是关于内部环境的控制的核心,公司内部的贯彻执行都被其直接影响,这也是公司的长期目标计划得以实现的保证,内部控制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公司治理结构权责不分,导致内控组织虚设或根本没设;一股独大;董事长与总经理重合;人事政策不相匹配;独立董事与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活动不当、内部审计的监督活动流于形式

内部的控制活动说的是管理局为了确保自己的执行计划被得以实行而采用的相关措施,虽然大多数的国内上市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当就目前的现状开来,因为对其的不够重视和岗位设置的不合理,导致内部审计的监督活动流于形式,企业内的工作内容交叉复杂,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各种兼职也过多,而其他部分没有内部审计机构建立的企业,更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审计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而不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审计的控制不严、信息沟通不畅

企业内部的审计控制不严,信息系统也不完善,一般来说企业的信息系统指的就是记录、归纳、处理、总结单位所有权的相关信息,包括经济业务、相关资产等。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系统处理完善的话,不仅能够让经营者了解到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也还能帮助了解到市场的一些发展和变化,还需要通过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企业提供必要的信息,内部控制不完善,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有的企业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或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致使国有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二、 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审计不利影响的对策

为了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当务之急,而内部审计建设又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面对内部审计的现状,我们必须高屋建瓴,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强化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是发展企业的重要部门,内部审计的根本属性就是具有独特性,如果没有独特的属性,审计工作就是无本之木,就很难实现审计工作的目标。一般和国家的审计、CPA审计比较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比较差的,并且审计效果不太理想。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环境在审计工作中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正如新《会计法》中具体明确了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我们也应当在《审计法》中对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界定,使之区别于企业的一般管理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独立性和职业道德,保全企业利益,兼顾国家利益。

2.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恰当定位,提高其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

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设置和定位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完善的结果进行转变,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建立和当今社会的制度相适宜的审计机构模式。现今社会大部分的监督机构目前只有内部审计的部门,并且这些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地位没有差别,而且企业还没有独立的内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这样的设置,内审机构一般不对同处一级的总公司财务部门及其他经营管理部门进行审计,只审计二级企业;即使对总公司财务部门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随着企业制度的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组织机构都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立,即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部。三者之间由上而下存在业务指导关系,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众所周知,企业内部的审计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职能部门,向本企业负责。伴随着企业发展的多元化,我们的内部审计控制需要对企业的活动作出比较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基于此,我们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内部审计的结合,让其贯彻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我们需要对企业的长短期计划目标进行决策审计,让其审查决策的所有资料和数据都有据可循,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内审机构应积极参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对各方面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企业的决策参考。项目上马后,要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对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和决策的执行、经济效益和工作效果进行分析。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全面、综合的审查、分析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在项目建设中的消耗,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内部审计质量体系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11.

[2]翟平堂.内部审计质量的重点和方法[J].中国审计,2007,7.

[3]周敬华.浅谈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2005,9.

上一篇:意识形态审计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审计局审计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