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6:41:26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1

(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三个退出”企业退出国有系列、资本退出国有经营、职工退出国有身份,其中:年商贸企业改制面达到90%部门企业改制面达到80%改制企业职工国有身份全部退出。通过深化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进一步理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二、重点内容

(二)明确改革形式。全面放开放活各类商贸企业。出让范围、出让形式不受限制;各类大中型优势企业加快产权流动,搞好资产重组。

1整体出售。对资产大于负债的可由购买人买断净资产。一次性付款有困难的可实行分期付款;对资债相抵为零或资不抵债的企业,可由购买人全部接受企业职工、承担企业债务,采取“零资产”负资产”方式出售。

2分拆出售。对难以整体出售的企业。既可采取实物形态分块出售,也可采取价值形态分股出售。

3先租后售。可先出租后出售。双方约定时间内对租赁的国有资产买断的其已交纳的租金,对暂时难以出售的企业。可抵扣购买金额。

4职工持股。由职工按自愿原则共同出资购买国有资产,推行职工持股或股份合作制。组建新企业。鼓励改制后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业务骨干在新组建的企业多持股。

5股份制。产品有市场的国有企业,对资产规模较大。可按照国有不控股和产权多元化的原则实行股份制改造。对已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通过股权重组,退出控股地位或实现国有股完全退出。

6解散注销。对产品无市场、无经营业务、扭亏无望、处于停产或基本停产状况的企业。

7关闭破产。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闭;对严重资不抵债、长期停产、亏损严重、扭亏无望的企业。

8其他方式。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其他改制方式。

(三)规范改制程序。重点是抓好方案制订、审批、实施。

1方案制订。企业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评估结果报市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脱困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企改办)核准或备案。企业在评估、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制订改制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在工作专班和企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企业内部决策程序进行,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拟改制形式、债权债务处理方式、职工安置办法,合理测算职工安置费用、明确改制资金来源和组织实施步骤等。

2方案审批。企业制订方案后。涉及债务处理方式报主要债权人征求意见。企业改制方案初审后,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决议,其中国有控股、参股的公司制企业须提交股东会或董事会决议。经职代会(或职大会)股东会(或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预案,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向市企改办提出申请。市企改办对报送的企业改制方案进行审核、论证后批复,对涉及资产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和市企改办认为有必要上报的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预案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批复。

3方案实施。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改制工作专班(或破产清算组)组织、协调企业实施改制、进行资产处置、债务处理和职工安置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企业改制方案经批复后。

(四)严格产权交易。国有企业改制资产处置应严格实行“进场交易”制度。转让方应根据转让标的额度大小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按照有关要求选择公开拍卖、招投标和协议转让等交易方式,涉及协议转让的报经省有关部门批复后进行。产权交易完成后,省、市产权交易机构办理交易鉴证手续。改制企业凭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资产处置批复和产权交易机构鉴证书到有关部门办理有关土地、房产、车辆等过户手续。

三、扶持政策

(五)资产处置政策

1非生产经营性资产。改制企业所占用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实行整体移交,或实行托管、改制转为民营。

2出售职工住房和置换公房产权所得。改制企业出售职工住房和置换的公房所得资金。其余部分可用于抵减企业负资产和安置职工。

3土地资产。改制企业的土地资产可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处置。以出让方式处置土地资产的企业职工安置资金有缺口的按市政府办公室黄政办发〔〕116号文件规定申请土地出让金的先征后返”以租赁方式处理土地资产的按有关规定收取租金。

4无形资产。对企业改制前除土地使用权外的无形资产。应评估作价。

企业改制资金有结余的经主管部门申请,上述各类资产处置中。财政、国资等部门审核并报经市政府同意后,可在系统内职工安置有缺口的其他企业调剂使用。

5企业产权转让或资产出售价格及付款方式。企业产权转让或资产出售以资产评估确认值为基准。按照合法程序进入市场,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交易。实际转让价格低于资产原值或评估值的须经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数额较大的由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经市政府同意后批准。购买方未付清价款之前,无权处置企业资产。

(六)职工安置。企业要依靠职工推进改革。解除国有职工身份。可采取付现安置、资产安置等多种方式转换职工身份。

1依法处理劳动关系。企业对职工进行全面清理。对职工身份、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等进行认定,并以此为依据,依法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

2分类安置。根据企业职代会确定的企业改制基准日。按“内退”方式处理。内退期间生活费按不低于下岗职工第一年的基本生活费标准一次性清算。内退生活费连同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段的养老保险费,企业改制变现收益中一次性提取,并全额拨到市财政社保基金账户。生活费在扣除个人同期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后一次性发给个人。

采取发放一次性安置费的办法处理。计算到职工个人的安置费按职工个人实际工作年限计算,除上述外的职工。安置费标准按照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破产、重组改制标准执行。职工安置费原则上以付现为主,企业资产暂时无法变现的应由购买者与职工协商一致,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后分期偿付。

职工个人自愿到新企业竞争上岗的应聘后可将一次性安置费划给新企业,对于重组改制企业。作为职工对企业的股本投入或新企业对职工的负债;不愿到新企业竞争上岗或落聘的安置费一次性发给个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职工不再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3企业改制前。已经离退休的和改制时按“内退”方式安置的人员,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办理参加医疗保险手续。

4企业改制后。原企业职工个人档案移交劳动保障事务中心管理。

四、组织领导

(七)切实加强对国有商贸、部门企业改革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商贸、部门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副市长、市长助理、秘书长任副组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资委。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商贸、部门企业改革的统筹规划,研究解决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负责企业改革方案的审定、企业改制方案实施的检查和落实,协调处理企业改革中的突发事件。要坚持面上抓督办、重点抓市直、突出抓商贸的工作方法,着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完成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八)实行市级领导、部门领导责任制。市级分管领导是分管系统的企业改革总负责人。全面负责抓好企业改革的方案制定、宣传发动、组织实施、问题协调等工作。每家改制企业都要组建改制工作专班,重点企业由市级领导挂帅,其他企业原则上由各主管部门负责人挂帅,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为专班成员。改制工作专班要进驻企业,指导改革,做到改革不到位,专班不撤回。市政府将对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把企业改革同责任人的年终考评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2

一、建章立制,加强领导,有序推进。

**年和**年是我省全面推进新一轮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两年。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和各省属企业从建章立制入手,不断探索,积极研究,勇于创新。一是加强改制工作的领导。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各省属企业上下逐级都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班子成员参加的改革领导小组或工作班子。在具体的改制工作中,从方案的制订起草到职工分流安置,从方案的审核审批到改制的每一实施环节,均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二是规范改制工作程序和制度。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各省属企业纷纷根据本单位特点,在国家、省有关国企改制政策法规的框架内,制订政策,健全规章制度,真正做到了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杭州市先后制订出台了国有资产评估核准和备案项目管理办法、重大事项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20多个规范性文件。省交通投资集团一年内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四个文件,为改制后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二、精心组织,优化方案,规范运作。

各地国资监管部门在推进国企改革过程中,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部署、决策,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性。杭州市国资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两个退出、三个收缩、四个集中”的国资改革原则。按这一原则,**-**年,杭州市有37家企业有效地实行了改制或从已改制企业中退出了国有股权。嘉兴市国资委按照“横向跨度收缩,纵向层级收缩,点上股权比例收缩”的要求,将国资营运公司从14家归并优化重组到6家,并基本完成了40家市属国资营运公司下属企业的深化改革。在涉及具体的改革项目时,各地国有企业和省属企业能够立足企业实际,并严格按政策、按规定、按程序操作,做精做细方案。在这两年中,各地改制企业,均能按上级批复的实施方案严密组织、严格审批、规范操作,应经职工代表大会和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应上报批复的、应经评估公示的、应进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转让的,都严格按有关政策规定执行。省建设投资集团为制订集团整体改革思路,从**年起就开始广泛调研,深入宣传发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复酝酿,反复论证,经过36稿的修改和完善,于今年初形成并上报了《**省建设投资集团改革总体方案》。同时,各地还积极培育产权交易市场,坚持“公开挂牌、进场交易”,防止国资流失。杭州市国资委组建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公开挂牌,8家改制转让的企业国有资产增值71.52%,16家国有股转让的企业国有资产增值23.93%。嘉兴市结合商业贿赂治理,引入公正机制,制订国有产权转让流程,规范信息,建立健全“公正透明、规范高效”的产权交易制度,使**年以来公开挂牌转让的16宗国有产权价值净增44%。

三、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维护大局。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3

一、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场化改革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国有粮食企业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结构和布局,加快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推进体制创新,消化历史包袱,分流富余人员,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全面提高粮食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在保证粮食安全、确保军需民食、加强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做好全社会粮食流通和地方储备粮的监督管理和行业指导,认真履行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责,研究制定粮食行业发展规划,落实粮食安全应急预案,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粮食宏观调控,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加强粮情监控,搞好粮食质量监督和信息服务。严格粮食市场准入,加强对粮食经营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性活动及执行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

(二)目标任务

用l年左右时间,对现有粮食企业进行整合、压减,基本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布局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分流并妥善安置富余人员,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成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任务。对承担粮食储备及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和部分骨干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及粮油供应零售连锁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其他国有粮食企业国有资本,通过合法途径,原则上全部退出。

二、方法步骤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妥推进的原则,按照宣传发动、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的程序,分阶段进行。各县(市、区)要于2005年9月15目前,制定出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全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要于2006年2月底前完成。

(一)确定改革形式。各县(市、区)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企制宜,确定改革形式。

1.国有独资。承担储备粮和军粮供应任务的粮食企业,继续实行国有独资。

2.撤并重组。按照区域化、规模化、市场化的要求,对购销企业进行调整重组。要严格控制国有独资公司数量,每个县(市、区)可组建1-2个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粮食公司对其独资和控股的粮食企业非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运营管理。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粮食公司,平时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业务,应急需要时还要承担政府的政策性业务委托,发挥调控市场的作用,经营政策性业务产生的亏损由同级财政给予补贴。

3.组建集团。鼓励和提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结合产权制度改革,与粮食加工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合作组织组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和发展一批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国有粮食企业,使其成为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骨干龙头企业。支持和鼓励骨干粮食企业利用品牌和资信优势,在一定区域内兼并、收购、重组相关粮食购销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壮大经济实力。

4.承包租赁。对整体优势不明显、局部优势尚存、部分有效资产尚能发挥效益的国有粮食企业,实行承包或租赁经营。

5.股份合作。以国有粮食企业的国有资产投入进行控股或参股,竞争上岗人员以现金入股,鼓励经营者和骨干管理人员多持股,有条件的可吸收社会法人及自然人入股,组建一批实力较强、资产质量较好的国有控股或参股经营公司。

6.出售转让。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没有经营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所(站)通过评估,整体出让,向社会公开拍卖。

7.关闭破产。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严重资不抵债的国有粮食企业依法实施破产。

无论采取哪种改制形式,都必须制定改制方案,改制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严格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及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市属企业改制方案按照德政发[2004]17号文件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二)清产核资。企业改制前要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各类资产、仓储设施、土地占用、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做到账、卡、物、现金等齐全、准确、一致。涉及资产损失认定与处理的,必须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

(三)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国有粮食企业改制,要根据清理审计财务挂账的结果进行补充审计,凡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要进行离任审计。由持有该国有产权的单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未办理抵押担保手续的企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进行审计、评估,审计、评估必须有两个中介机构操作;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要纳入评估范围,对已经剥离政策性财务挂账占用的农发行贷款,已办理抵押的资产也应参与评估。企业资产评估结果须经主管部门审核,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或备案;土地评估结果由国土资源部门备案。

(四)资产处置及方案制定。根据资产评估结果和产权界定情况,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的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其中,涉及企业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涉及土地资产处置的方案,报国土资源部门审核。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要按照有关规定进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指定的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信息,竞价转让。具体转让方式可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形式,并由律师事务所出具法律意见书。严禁利用企业改制逃废金融债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筹措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筹措采取企业自筹、各级财政适当补助的办法筹集。

主要筹措渠道:1.资产变现收入;2.企业原有积累;3.社会筹集;4.土地出让收益;5.省、市、县财政补助。

对国有粮食企业职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离休人员医疗费用、遗属、精减下放、工伤人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统筹外支付的各项补贴等所需的改革成本,各级财政要最大限度地给予支持和补助,企业也要通过资产变现、企业原有积累和社会筹集资金等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解决。各县(市、区)、市属各企业要按照政策规定,对国有粮食企业应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逐一摸清年龄、工龄、工资等底数,抓紧确定资金需求计划,以确保企业改革所筹集的经济补偿金及时拨付到位。

(六)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妥善安置职工。

1.在职人员。国有粮食企业改制,应当根据不同的改制形式,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与职工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确定改制后企业留用人员规模。改制后的企业聘用人员原则上在原企业职工范围内进行,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山东省劳动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重新聘用的职工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对军队转业干部、伤残军人,改制后的企业在聘任人员时应当给予照顾。企业改制时,要制定职工安置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实施。

2.其他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工伤人员、遗属、60年代精减下放人员等相关待遇,按德劳社[2004]77号文件规定执行。

3.各县(区、市)人民政府要把国有粮食企业职工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补办补缴。改制企业必须及时为职工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企业改制时,历年所拖欠的企业实际执行的职工工资、医疗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可从企业资产变现中全额清偿,也可从净资产或有效资产中一次扣除,交新企业经营,由新企业负责上缴。对依法解除劳动关系而暂时不能再就业的人员,其档案管理、失业登记、申领失业保险金、以个人身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及申请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等,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办理。

4.对依法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要及时兑现经济补偿金。

(七)新公司注册登记。改革后的国有粮食企业重新办理工商登记手续和社会保险变更手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建立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新型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粮食企业管理水平。

2006年3-4月,各县(市、区)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并上报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联系电话:2483033、2483007)。

三、有关政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国有粮食企业的特殊性,研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动粮食企业改革。

(一)对经审计、财政、粮食、农发行等部门清理审计确认的市、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1998年6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期间发生的财务挂账,按照“分清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处置。政策性挂账全部从企业剥离,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政策性之外的各类亏损挂账按照“债随资产走”的原则,结合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妥善落实银行债务及还本付息来源。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现有库存中以往按保护价(含定购价)收购的粮食,要严格按照国发[2004]17号文件及国家有关规定,分步分批销售。对尚未销售的粮食,继续给予利息和必要的保管费用补贴。这部分粮食按计划销售发生的差价亏损,原则上由粮食风险基金弥补,对难以用粮食风险基金弥补的,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差价亏损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本金逐步归还。

(二)国土资源部门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涉及到的划拨土地的使用权,在办理评估备案、土地资产处置审批手续后,为改制后注册企业办理土地确权登记等手续。处置企业使用的划拨土地的收入,按有关规定缴纳和使用,可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对破产关闭企业原使用的划拨土地,其土地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

(三)企业改制前未办理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证的,由产权单位或改制小组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手续,按规定的下限收取有关费用;在改制过程中,国有粮食企业之间无偿划转资产,分割房屋产权和土地使用权,按有关规定办理产权分割手续,只收取工本费,其他费用免收。

(四)对粮食企业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优先留给企业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置职工。

(五)粮食企业在正常经营期间,自筹资金安排的经济补偿金及社会保险费,可纳入企业当期损益。

(六)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农业发展银行对重组后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按信贷管理原则,积极予以贷款。对企业已经剥离政策性挂账相应占用的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已办理资产抵押的,应当及时解除抵押关系。

(七)2007年12月底以前,对确有困难的国有粮食企业的生产经营性用房和土地,按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八)各级税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粮食企业增值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财税字[l999]198号)文件要求,把对国有粮食企业征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九)企业改革中需支付的审核、评估、验资、咨询、登记、签证等费用,除国家规费外,均按最低标准收取。

(十)各级政府对其他国有企业改革的优惠政策,均适用于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

四、组织领导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4

一、关于人民政协理论知识

(一)政协是什么?

《政协章程》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由此可见,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性质的协商机构,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广泛代表性。二是党派合作性。三是民主协商性。

从以上所讲,我们大家对“政协是什么”应该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可能比较抽象。下面让我们具体来回顾一下人民政协的发展历程,以加深大家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进一步理解。

早在1946年,在其发动全国性内战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和全国人民要求和平与民主的压力下,被迫在重庆召开的由、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参加的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俗称“旧政协”。“旧政协”会议虽然通过了关于政府组织、民国大会、建国纲领、宪法草案、军事问题等有利和平民主的五项协议;但不久就被所撕毁,旧政协解体,全面内战随之爆发。

现在我们讲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重要决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人民政协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交往活动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程》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意见。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活跃有序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这些都充分说明,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政协干什么?

《中国共产程》、《政协章程》、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和几位总书记讲话中表述,人民政协是高举民主和团结两大旗帜,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并随着民主的推进不断加强。《宪法》中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十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协商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的实效性,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情况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次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各级党委和政府、政协制定并组织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就一些重要决策听取政协的意见,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体系,规范协商内容、协商程序,拓展协商民主形式,更加合理有效地组织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情况协商,增强协商的透明度,提高协商成效,在政协健全委员联络机构,完善委员联络制度。这些充分说明人 民政协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政协怎么干?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研究政协理论时指出,人民政协有四项功能,依次为统战功能、参政议政功能、民生功能、民主监督功能。人民政协开展工作主要是通过开展一些经常性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高举两大(团结和民主)旗帜,履行三大(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第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党委同心同向同行,坚持谋事干事成事。第三是找准位置,发挥优势,争做贡献。除主席会议、常委会议、委员全体会议等会议形式外,政协还有一些经常性工作,主要包括委员学习、委员视察、社情民意信息、提案、专题调研、团结联谊、文史资料等。市政协李广波主席在工作中提出了“两个两、三个三”的工作思路: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任务;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加强常委会、专委会和政协机关三项建设,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研究型三型机关。同时要求,对具体工作任务提出了:要在民主政治上做好团结文章,在发展经济上做好服务文章,在改善民生上做好推动文章,在社会和谐上做好促进文章,在自身建设上做好提高文章(五篇文章),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建面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对于我们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促进大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二、从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看群众路线重要性

(一)群众路线的含义

群众路线主要包括三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农村调查》中曾讲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自己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支持。在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辨证论中讲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指出,党的正确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要求的,是合乎群众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接受的,能够动员群众,同时又反过来领导群众的。指出,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的对不对,做的好不好,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就是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人民群众答应不答应。指出,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私,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法宝。指出,我们要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与人民群众同甘苦,与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二)国企改革的背景、现状和意义

20__年11月28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东等领导来大悟调研时称:大悟仍有近百家国企没有改革,实属全国罕见。他要求大悟必须在两年内全面完成国企改革工作。

1、背景

(从国家层面看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标志,国企改革经历了实行两步利改税、落实厂长(经理)负责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等一系列以放权让利为主要特征的改革过程。第二阶段,以贯彻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为标志,我区以提高国有企业整体实力为目标,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企改革的方向。到20__年底,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改制工作大致完成。第三阶段,继续深化和完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大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67年前,中原军区在这里成功实施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枪,取得了战略突围的全面胜利。大悟也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重点贫困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95年启动国企改革,1997年推进以“产权划断、人员买断、债务算断、关系割断”为主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但此后,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全县仍有近百家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严重滞后,成为困扰大悟经济快速发展的沉重包袱。时间越往后推,改革成本越大。一些企业下岗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欠缴问题突出,企业职工为自身利益经常进京赴省上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一些艰难运营的企业陷入了吃了贷款吃资产、吃了资产吃救济、吃了救济找政府的恶性循环;特别是98家未改革企业每延缓一年,改革所需成本将逐年增加,给全县跨越发展带来沉重的包袱。

20__年8月,省委第一巡视组把深化国企改革、妥善安置职工作为要求大悟县委整改的重要内容和任务;20__年11月28日,省政府在我县召开了现场办公会,研究解决我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明确了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特殊关心,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县委书记郝章新在调研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时指出:本届县委、县政府要勇于担责,将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牢牢抓在手中,不折不扣的完成改革任务。同时,历届县委、县政府所作出的探索,为我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尤其是全县国有企业职工要求改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为我们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上级有要求,职工有期盼,我县国有企业已到了非改不可、不改不行的时候。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迟改不如早改,长痛不如短痛。越拖越被动,越拖事越难,越拖改革成本越大,不稳定因素越多。可以说,这一次是我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后机会,也是我县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最好机遇。

2、现状

1996年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就推进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行了艰辛探索,作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改革范围不断扩大;二是资产处置力度加大;三是职工身份逐渐转换;四是负债总额有所减少。但由于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严重滞后,导致当前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增多、难度加大。一是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二是改革成本高,资金缺口大;三是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四是思想保守,改革阻力大。

3、意义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实践再次证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体制机制的迫切需要。推进国企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体制机制,增强企业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使企业轻装上阵;有利于增强行业发展的动力,促进部分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更好地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全民创业;有利于改善民生,使广大职工得到实惠,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所以说,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事关发展、稳定大局,势在必行,既是上级有要求,也是群众有期盼,更是发展有需要。

(三)国企改革作法、 成效和启示

2013年8月29日,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同志在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印发的第19期,题为“发扬‘中原突围’精神 攻克国企改革难关——困扰大悟18年的国企改革5个月冲出重围”参阅件上批示:大悟县委、县政府不回避矛盾,勇于担当,解决国企改革的历史遗留问题,值得充分肯定。

1、作法

2013年,县委、县政府勇担历史使命,高度统一思想,把深化国企改革作为维护职工利益、改善群众生活最大的民生工程,作为卸掉历史包袱、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解套”工程,作为改进干部作风、提升干部能力的“练兵”工程,大力发扬“中原突围”精神,举全县之力,集中优势兵力,全力打好全县国企改革攻坚战。国企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冲出重围,产生质速双佳的效果,以下五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制定科学适用的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克服以往改革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弊端,对改革实施方案实行顶层设计,确立了“依法依规、先关后破、全员覆盖、统一标准、人财分离、资产统储、先用后补、综合平衡”八条原则。实践证明,这八条原则具有科学性、周密性和适用性,在推进改革、破解难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采取上封顶、下保底的统一标准兑付职工经济补偿金,采取人财分离的办法统一处置资产,既克服了职工的攀比心理、促使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又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缓解了改革资金压力。二是组建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层层明确专人专责,共发动600多人的队伍组织实施改革。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政协主席任常务副组长,3名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财政(国资)、发改、经信、人社等30个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大悟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从各有关单位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综合协调、费用测算、资产处置及资金筹措、债务化解、维稳、检查督办等6个工作专班。13个改革企业主管单位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改革工作专班,负责组织实施所属企业的改革工作。另外,从县直有关部门抽调28名年轻副科级干部和30名退居二线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充实到28家重点企业改革工作专班中。领导小组勇于担责、指挥得力,各专班人员认真履责、扎实工作,保证了改革工作快速有序推进。三是采取精算细作的工作方法。加强业务培训。集中两天时间对全县200多名改革专班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够准确把握有关法规、政策、程序及测算方法。认真清理资产、债权、债务。从县国资、国土、规划、房管等部门抽调40余名专业人员,组成3个工作组,采取现场查看、实地测量等方式,全面清理98家企业的资产、债权、债务,摸清家底。精细测算改革成本。从县人社部门抽调60多名专业人员,组成4个工作组,按照先查档案、再公示的程序,集中50天时间完成各企业职工身份认定和职工安置所需社保资金的测算工作。缜密把关工作方案。工作专班把各企业的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作为实施改革的“宪法”,分阶段做好扎实细致的基础性工作,严格按法定程序制定、报批、审核,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后方能实施,确保改革经得起历史检验。恒达运输公司探索出“1+5+7=981”的工作模式,即:组建1个工作专班,把散住在城区的职工分成5个片区、由公司班子成员分片包保,每个片区确定7名联络员、负责本区内职工的协调服务工作,把该公司981名职工紧密联系在改制专班的工作网络中。按照这种模式组建的职代会,既促进了该公司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又在全县国企改革中发挥了标杆引领作用。四是建立快速有效的推进机制。实行县“四大家”领导包保制。县“四大家”主职领导和县委常委联系重点改革企业主管单位,县“四大家”领导包保重点企业的改革工作,按照职务高低和企业难度大小确定包保企业,职务越高,包保难度越大的企业。恒达运输公司和湖北电扇厂人员多、困难大、情况复杂,分别由书记、县长率先包保。实行“一个企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高位推进28家重点企业的改革工作。实行主管单位包保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一个企业、一名局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张时间表、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由各主管单位负责推进其余70家企业的改革工作。实行例会制。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改革工作。县企改办每周一召开专班人员工作会,总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实行定期会商制。县企改办及时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提请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会商,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共出台专题会议纪要7期,及时化解难题200余起。实行督查制。从县纪委、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办室各抽调一名干部,组成督查专班,对企业改革工作进行全程督查,每周通报。实 行职工安置日报制。进入职工安置阶段后,县企改办坚持每天下午4点半汇总各企业职工安置情况,定时向县领导报送98家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促使改革工作快速均衡推进。五是发扬不胜不休的过硬作风。领导小组及各专班人员带着责任、带着任务、带着感情,从正月初九动员会起,一心一意扑在国企改革工作一线,不怕苦、不叫累,夜以继日、埋头苦干、精算细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周专题调研督办企业改革工作2次以上,每一位县领导分别深入所联系包保的企业调研、指导、督办10次以上。各工作专班自觉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坚持挂图作战,对照时间节点,尽可能地提前完成工作任务;深入厂矿企业,把安置职工的家作为办公室,及时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县国资局直接把办公室整体搬迁到改制办,20多名工作人员坚持天天蹲守在企改办;县人社局60多名测算和制卡人员每天加班工作到深夜,用坏了10多台计算器和制卡机;尤其是工业、轻工、建材、物资、外贸等总公司,下属企业多是 “无资产、无企业法人、无留守人员”的“三无”企业,为了搞好改制工作,他们从这些企业里返聘了60名职工作为工作人员。这60名返聘人员工作热情极高,有的虽然年老体弱,仍然克服重重困难,顶烈日、冒酷暑,挨门挨户到职工家中做工作。现已67岁的汤明胜,家有瘫痪在床的老伴急需照顾,仍然为制氧厂的改革工作四处奔走,为了不漏掉一名职工,背着包拿着花名册沿街打听,3天内圆满完成了安置任务。专班人员这种扎实过硬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信任和积极参与,为改革顺利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成效

自2013年2月18日召开动员会开始,在没有一分钱外援支持的情况下,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全县98家国企、12976名职工的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兑付职工养老、医保和经济补偿金1亿多元并直达个人账户;优化人员、盘活资源,促进了27家企业快速健康发展;赢得了绝大多数企业职工的理解支持、积极参与和真心拥护,很多“三无”企业的职工感慨地说:真没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解决养老和医保问题。有多名在外地务工创业的下岗职工特意赶回以不同方式向改革专班人员表达感恩谢意;涉及企业改革的量少且秩序可控,实现了职工得实惠、企业增活力、社会更和谐的目标,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3、启示

困扰大悟18年的国企改革在5个月内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展现了“中原突围”的精神,可以说创造了“大悟奇迹”。这次改革的完成要归纳为四个得益于,一是得益于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县四大家领导的共同努力;第三得益于改制工作专班艰辛劳动、团结协作、互相支持、夜以继日、一抓到底;第四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的拥护、理解和支持,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场攻坚战役中,全体参战人员展现出的精神可叹、探索出的经验可鉴。认真总结借鉴,对于我们攻克难点、破解难题、创造更多的奇迹启示深刻。

启示一:依靠群众,科学的实施方案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前提。思想引领行动,科学的决策决定工作的成败,科学决策的关键在于工作实施方案具有先进性、周密性、适用性。我县此次深化国企改革的实施方案之所以得到了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一致认可和称赞,根本原因是县委、县政府在制定方案之前进行了充分地调研分析论证,可以说是把握上情、结合内情、借鉴外情的成功典范。国企改革的实践启示我们,不怕工作难,只怕突破难点工作的方案不科学。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方案,方案执行者才可能鼓足勇气和信心。只要方案执行者坚定信心、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坚决落实科学的实施方案,再难的工作也一定能够逐步化难为易。对于大悟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来说,要突破的难点很多,更需要县委、县政府在制定方案时注重“三情”结合,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只要我们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执行科学的实施方案,就一定能够攻克难点,创造奇迹。

启示二:做好群众工作,扎实的基础工作是推进国企改革的关键。方案再科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到位,仍然是纸上谈兵,达不到预期效果。此次国企改革能够达到质速双佳的效果,得益于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个科学的实施方案,更得益于县委主要领导采取“带着做、跟我走”的方式引领全体参战人员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基础性工作,从宣传发动、清产核资到安置职工的每一个环节,各位包保领导、工作专班人员都严格按程序抓得很深入、很具体、很细致。在这次国企改革过程中,我们多次召开推进会和现场观摩会,现场学流程、教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国企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真心想干事、扎实去干事,再难的工作也一定能够找到突破口,一定能够干成事。

启示三:为群众办事,过硬的工作作风是推进国企改革的保证。国企改革的实践证明,精神与发展是共存共进的。越是难度大的工作,越是需要提振精神区位。要解难事、干成事,需要有埋头苦干的“傻劲”,还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更要有敢做善战的狠劲。所有县级领导和部门班子成员力量“打捆”使用,不讲前台后台,不分一线二线,前台后台都是舞台,一线二线都是火线。国企改革只是大悟县委、县政府今年以来举全县之力突破难点工作的一个缩影,这场攻坚战役中展现出的精神和作风正是伟大的“中原突围”精神在新时期的全新注释,这种精神既包含着同心同德、合力攻坚的团结协作精神,又包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当前,大悟正处在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机遇叠加惠顾的新时期,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全县上下应大力弘扬“中原突围”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快、激情、事业凝聚人心”的工作理念,树立克难攻坚、不胜不休的全新作风,展现出新大悟人的崭新面貌,迎接新挑战、开启新征程、创造新辉煌、抒写新历史,为把大悟建设成为大别山试验区经济强县而不懈努力。

启示四:尊重群众意愿,大多数职工的拥护是推进国企改革的根本。“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广大职工群众是国有企业的主人,他们既是企业改革的对象,也是企业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使他们成为企业改革真正的受益者,并以此作为衡量和评价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我县国有企业改革能够顺利推进,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厚待、善待、不算计企业干部职工,公平公正、透明操作,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企业干部职工,极大调动了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2013年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 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为目标,以妥善安置职工为核心,按照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公开的总体原则,分层推进全县国有企业改。坚持做到在职工身份核定、改革实施方案制定、职工安置方案制定、企业公有资产清理核实、改革分流、住房制度改革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都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和审议,广泛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做到未经职代会审议的改革方案不出台,未经最大多数职工认可的制度和措施不实施,依法操作、民主操作、阳光操作,通过职代会使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不仅舍得拿出钱来安置职工,而且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并首先用于安置职工,从而使1万多人的职工队伍保持稳定,保证企业改革始终沿着健康方向稳妥地向前推进。尤其是在制定涉改企业算断工龄职工经济补偿金标准的过程中,为充分兼顾大多数职工利益,确保改革的公平、公正,先后召集相关部门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采取结合企业净资产多少的办法,确定了上封顶、下保底的统一标准兑付职工经济补偿金,采取人财分离的办法(企业所有国有资产与职工分离)统一处置资产,既克服了职工的攀比心理、促使安置工作顺利进行,又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

改革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大力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干部的组织作用,极大调动干部职 工的改革积极性,才能更深入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国企改革问题、责任和展望

1、问题

当前,我县国有企业改革完成了职工安置这一重点任务,部分资产政府统一进行了收储,下一步推进改革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任务较重,企业债权债务化解和企业资产“净化”、遗留问题“分化”、人员“优化”、处置变现有一个过程,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问题、新老保险对接等问题亟待解决等等,为下一步推进改革带来重重阻力,仍然需要正式和面对。

2、责任

从上述问题,不难看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仍需要各级各相关单位进一步统一思想,勇于担当,强化责任,通力协作,共同处理好各类改革遗留问题。一是截止目前,本次企业改革安置职工中除到龄退休人员外,还有万名职工直接沦为下岗职工。人社部门要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对接,认真研究政策,找准结合点,争取更多的政策和资金,牵头解决好下岗职工就业培训和再就业问题。二是由于改革职工所在企业长期停产且无经营效益,部分职工生活较为困难,民政部门要注意搜集整理该部分人员信息,按政策将该部分人员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对其予以救助救济。三是在此次企业改革中,企业国有资产按政策必须进行移交、“净化”,少数职工无自有住房且住在原企业公房内,占据了企业国有资产,资产移交后,该部分人员将面临无房居住的困境,房管部门要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和加快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力度,并严格按政策和程序,将符合政策职工纳入保障范畴,整合资源,结合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政策,解决该部分职工住房问题。困难职工生活保障问题。四是企业资产虽已移交,但要确保要将资产剥离“干净”,清理、完善相应的资产档案,做到“产权清晰、界址清楚、权证齐全、没有瑕疵”, 确保资产“干净”移交,具备交易条件,顺利处置,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心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五是按照此次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在确保职工、企业、政府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依据各企业的资产现状,依法依规、分门别类,消化涉改企业的各类债务,尽力不留“后遗症”,企业债权债务消化专班工作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六是人社、财政等部门要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研究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

3、展望

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上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涉及到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的维护、每一处国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发展。企业改革完成后,我县将新组建交通、自来水等大型国有控股公司,此外还将通过自主创业、组建一批新的民营经济实体,必将有效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5

关于县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情况的报告

县政府:

根据县委、县政府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要求,县国资委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各项工作,现将国企改革相关工作推进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理塘县现有国有独资、参股、全民所有制企业15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7家,全民所有制企业5家,国有参股企业3家。本次参加改革的企业共12家,主要是7家国有独资公司和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二、国企改革工作推进情况

(一)组织健全,机构落实,国企改革工作有序推进

为大力推进全县12家县属国企改革工作落实,有效突破国企发展“瓶颈”,结合县情实际,县国资委制定了《理塘县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理塘县投资集团公司组建方案》,县委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建设、组织机构、国企改革内容、改革步骤等多方面予以明确,确保了理塘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权定责,精心部署,国企改革工作责任落实

根据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部署,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狠抓工作落实,自上而下地做好县属国企改革工作动员和宣传,周密制定了《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实施计划》、《理塘县康南投资集团设立方案》、《关于推进

县属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实施方案》,并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启动县属国企资产评估。各县属国企结合自身实际,层层落实责任,认真做好改革宣传动员、资产登记和财务清理,使国企改革促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国企改革共改共享,国企职工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国企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县属国企改革稳步推进。2017年11月22日至2018年1月18日,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召开6次国企改革推进会,召开2次工作部署和企业资产评估会,全面落实县属国企改革各项工作部署,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企业资产评估圆满完成。2017年12月11日企业资产评估工作会议召开后,县属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国资委工作人员带领评估公司多次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实地勘察评估,并以事实为依据,充分尊重企业的合理述求,圆满完成12家县属国有企业资产评估,企业总资产达5.42亿元;

三是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有效落实。在县纪委第二纪检监察组的监督指导下,基本完成11家县属国企财务账本封存工作(县园林公司未开展业务,暂未进行封账),共封存各类账本、凭证等3464册。

四是企业经营范围全面清理。截止目前,已完成12家县属国有企业业务范围、经营范围清理工作。

五是企业资金计划有效制定。为进一步做好各县属国企2018年业务发展指导工作,根据企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县国资委要求各县属国企上报了2018年资金计划,各企业对2018年的经济收入、支出和项目建设资金作了详细安排,为有效推进企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是企业集团组建进展顺利。按照县属国企改革部署,目前已完成“理塘县康南投资发展集团”核名登记,企业登记证书正在办理,集团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企业名称变更正在有序推进。

七是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有序推进。根据县国企改

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县属国有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县发改局、县住建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清理行政权力清单,加快实施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八是企业改制稳步实施。针对县属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

需改制的实际,县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目前 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已全面启动企业改制工作,预计5月底完成企业改制。

三、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制定与实施,全县部门协同、单位协同、政企协同抓好县属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责任意识有明显提升。

(二)通过集中财务管理,为建立规范的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建立企业“三重一大”集体决策机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动员,全县上下全方位推进县属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有明显提升。

(四)通过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目标逐步落地见效。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少数企业还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企业经营管理职能和部门行业管理职能混为一体(县林产品经销公司、县农投公司等),企业管理和资产管理较为混乱,给国企改革带来难度;

二是少数企业对县委、县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不重视,主动抓好国企改革的积极性不高,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三是通过对县属国有企业走访调研,绝大多数企业对改变企业经营现状较为迫切,但资金短缺、职工待遇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长期困扰企业发展;

四是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董事会职权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农投公司、民贸公司、粮油公司等老牌企业未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国资监管机构、董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理顺;

五是国资监管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决策机制,以及国企内部三项制度还不健全,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现代管理制度。

六是企业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目前县属国企资产总量偏小,企业经营方式单一,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知名品牌。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大力推进政企分离,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农投公司、县林产品经销等公司从相关职能部门分离,转变行业管理为行业监管,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规范发展。

二是理顺国资国企监管体制,严格落实县国资委依法对县属国企履行出资人的职责和权利,有序推进财务集中管理,推动县属国企良性发展;

三是进一步优化企业经营管理结构,多方筹措资金解决企业资金短缺、职工待遇偏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四是认真做好理塘县康南投资集团组建、人员招聘、办公用品及设备采购等工作;

五是加快国企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建立规范高效的县属国有企业运行方式;

六是全面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企业考核、监督和领导评价机制,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附件:理塘县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纪要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6

一、国企改制的背景、概念和律师介入的法律依据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改革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

党的十五大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十六大指出“要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

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制订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进一步明确“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这些指导方针,表明党和国家深化和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工作的决心;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有关部门在最近几年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对国企改制、国有产权转让等行为和操作程序加以规范,提出了必须依法进行的工作要求。

国企改制就是通过采取重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合资、转让国有产权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使国有企业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法人制度。

改制类型一般有三种,一是在产权结构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如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国有工业企业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等。

二是在企业组织形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改变企业的产权结构,如国有小型工业企业出售给自然人所有;国有控股的股份公司的国有股退出,由自然人受让国有股权并控股;三是在改变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这在实践中是发生最多的类型,如国有或集体所有的企业出售给自然人,并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无论是哪种类型,在企业改制过程中都需要解决资产处置、股权设置、人员安置三大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所涉及的各方利益相互交错,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如果处理不好就是不安定因素,妨碍经济发展,也会背离企业改制的目的。

这项工作,改制企业是无法独立完成的,需要有包括律师、会计、评估、产权交易等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

国务院XX年11月30日颁布实施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规定:“国有企业改制,包括转让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或者通过增资扩股来提高非国有股的比例等,必须制订改制方案。

方案可由改制企业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制订,也可由其委托中介机构或者改制企业(向本企业经营管理者转让国有产权的企业和国有参股企业除外)制订。

”国资委颁布的并于XX年2月1日实施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应当审查的书面文件之一是“律师事务所出具的法律意见书”,依据这些规定,律师应该并且能够参与到国企改制工作的全过程,能够为企业改制工作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当事人及有关机构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服务。

二、律师介入国企改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涉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转换、创新,涉及国家、企业及个人利益关系的调整,包含经济、民事、行政等诸多复杂的法律关系。

做好此项工作,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正确规范和处理好各种法律关系,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律师是拥有丰富法律知识与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士,律师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为改制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制程序的规范化运行;可以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维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关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可以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制方案,处理好资产重组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可以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国企改革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三、律师介入国企改制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及服务内容国有企业,包括具有国有投资成份的公司以及国有事业单位以国有股权、产权流转为实现方式的改制改革工作其实施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法律监管,基于国有产权监管制度的特定要求,在法律程序上一般适用审批制,由此造成其参与主体不仅仅是作为交易双方的民事主体,还包括逐层审批涉及的国有股权、产权的授权管理人、持有人以及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律师可针对下列参与主体,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一)针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法律服务。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革工作中具有双重职能,一方面,其负责所管辖行政区域的国有企业改制、改革行为的监管工作,履行行政职责,属行政主体;另一方面,负责同级政府出资的下属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革工作的决定、批准及具体推动和组织实施,成为交易的一方(出让方),属民事主体。根据这一特点,律师机构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根据国家及地方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政策、规章,协助制订本区域或其所出资国有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交易的监管制度及程序;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整体方案或具体个案的实施方案,提供法律论证及法律可行性分析;为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改制行为出具法律意见书,为其具体个案的内部决定或批准程序准备相关文件;为其组织实施的并需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所属企业的重大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准备报批文件;为其所属企业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包括工作计划的制订、相关合同协议文本的编制、相关内部及外部审批所需文件材料的准备、股权、产权交易活动的安排、相关变更登记手续的代办等。

(二)针对国有授权投资企业的法律服务。

国有授权投资企业往往是根据政府的授权,作为国有投资主体,而成为其下属国有企业股权(产权)的持有人,负责其下属企业改制、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根据这一职能特点,律师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根据国家及地方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政策、规章及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要求,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协助制订其所属企业、公司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整体方案或具体个案的实施方案,提供法律论证及法律可行性分析;为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改制行为出具法律意见书,为其具体个案的内部决定或批准程序准备相关文件;为其所组织实施的需报同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及财政部门审核的所属企业的重大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准备报批文件;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涉及职工安置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涉及的债权债务处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研究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涉及资产剥离、重组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法律意见或解决方案;为其所属企业的改制及国有股权、产权流转的具体个案的实施提供全过程法律实务操作,包括工作计划、相关合同协议文本的编制、相关内部及外部审批所需文件材料的准备、股权、产权交易活动的安排、相关变更手续的代办等。

(三)针对被改制、被转让企业的法律服务。

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产权流转个案中涉及被改制或被转让企业在改制行为中处于被动地位,其主要的职责是配合及服从由其上级企业主导的改制活动。但改制行为的实施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被改制企业的具体法律事务的处理,律师能够为其提供的法律服务包括: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7

一、正确把握和理解《改革方案》的基本内容,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

《改革方案》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的精神为指导,明确了改革的原则。主要是:坚持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建立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强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责任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聘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严格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坚持统筹兼顾,形成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与其他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及不同企业职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政府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完善中央企业薪酬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管理,在中央企业建立规范的薪酬分配制度、科学的考核体系、高效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监管机制,形成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激励有度、约束有力、分配有序、监管到位的格局,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要从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按照企业负责人分级分类管理的要求,全面系统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坚持中央企业先行示范和限期推开,建立符合国有企业负责人特点的薪酬制度,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目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方案》适应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对引领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意义重大。

《改革方案》在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秩序方面有重大突破。

一是薪酬结构得到优化。《改革方案》将目前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由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两部分构成,调整为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任期激励收入三部分构成。基本年薪是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年度基本收入,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考虑到在不同企业任职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都是由中央任命的,为体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他们原则上确定相同的基本年薪。绩效年薪与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结合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确定。设置绩效年薪调节系数,目的是考虑不同功能性质、不同行业以及不同经营规模企业的区别,体现这些企业的经营难度及其负责人承担的经营责任、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差异。增加任期激励收入的目的是引导企业负责人更加重视企业长远发展,防止经营管理中的短期行为。任期激励收入与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相联系,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的不同等次确定。年度或任期考核评价不合格的,不得领取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薪酬结构的优化是重大制度创新,势必对中央企业负责人产生更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二是薪酬水平趋于合理。《改革方案》确定,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既要考虑他们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要考虑他们所承担责任、风险,还要考虑其他社会群体的工资水平,做到薪酬水平同责任、风险和贡献相适应。在综合考虑企业职工、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城镇单位负责人等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参考一些国家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相对水平,《改革方案》提出,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根据上年度中央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倍数确定,其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基本年薪依据其岗位责任和承担风险等因素,按本企业主要负责人基本年薪的合理比例确定。绩效年薪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基本年薪的一定倍数内确定。任期激励收入根据任期考核评价结果在不超过负责人任期内年薪总水平的一定比例内确定。与现行政策相比,改革后多数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将会下降,有的下降幅度还会比较大。经过这次调整,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水平更加趋于合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央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等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也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两方面的积极性。

三是考核机制更加完善。《改革方案》将目前薪酬管理中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重点考核生产经营业绩,调整为对履职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核评价。一方面,加强和改进生产经营业绩考核,对不同功能性质的企业突出不同考核重点,分类设置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引导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功能定位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履行经营责任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等反映综合素质和能力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现以德为先、全面担当的价值取向。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是落实薪酬方案正确实施的重要一环。

此外,针对目前不同中央企业的福利项目和待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并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年金)、补充医疗保险和缴存住房公积金等,纳入统一薪酬体系统筹管理。同时,明确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不得在企业领取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其他福利性货币收入。另外,还进一步对改进和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监督机制提出要求。

上述改革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际上这项改革已经远远超出单纯地对一小部分人的经济利益调整本身,其目的是要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起薪酬分配的正常合理增长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改革方案》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一是贯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十报告和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缩小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差距,高管人员薪酬增幅应低于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方案》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为指导,针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积弊已久的突出问题进行改革,调整偏高过高收入,限制不合理收入,从而使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入触及利益的实质性推进阶段,这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二是突出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主线。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特别是收入分配上的公平正义,是广大职工强烈追求的首要价值和迫切愿望。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企业分配秩序不规范,差距悬殊是影响公平正义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影响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诱因。差距过大,不符合平等共享的理念。《改革方案》本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的要求,着重对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按“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的原则进行了规范,使薪酬回归到一个客观、公正、合理的理性范畴,并与其他国有企业和企业内部职工以及职级相当的公务员的薪酬保持一个合理比例,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而导致社会的两极分化。由此可见,《改革方案》在收入分配领域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导向性作用十分明显。它也直接关乎正确引导社会价值系统包括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的重塑。

三是体现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我国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直接体现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和国家的宏观分配政策,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国有企业所处的特殊地位,中央对其负责人的薪酬作出制度安排,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薪酬结构和水平,是政府向社会展示收入分配公平性、合理性的方向性举措,是政府履行促进平等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庄严承诺的具体体现。因而,作为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其负责人的薪酬是政府可以而且必须直接进行宏观调控的领域。《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是彰显了中央管理企业的标杆作用。中央管理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行业、企业中也具有标杆效应。因此,《改革方案》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改革作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既是改革的对象也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执行者,所以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特点出发,从维护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和正确理解改革的重大意义,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正确对待、积极支持改革,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引领效应。

五是借鉴了国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有益经验。国外国有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主要是执行公务员工资水平、参照公务员工资水平(比公务员工资水平高1―2倍)、参照市场化工资水平来确定。薪酬构成各国做法不同,如德国国有企业董事会成员的薪酬总额包括固定的基本薪酬、绩效年度奖金和基于多年业绩的长期奖励计划。此外,在薪酬决定机制方面,美国高管薪酬一般由专门的法案确定。法国高管薪酬由政府财政部确定。日本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人员薪酬执行国家公务员法。德国国企的高管不仅是企业家,还有政府官员,所以受到政府制度的制约和民众的监督。其他一些国家做法尽管不同但政府都有监管的责任,而且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企业高管薪酬水平的上限都有严格的规定,有的直接规定国有企业高管的数额且不得突破。薪酬监管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行信息公开制度和直接规定企业高管薪酬数额等。《改革方案》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的通行做法和有益经验。

三、认真学习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改革中央管理企业以至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层级群体的利益调整,政策性强,社会关切度高。为此,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审议《改革方案》中的《讲话》精神。《讲话》从全局的高度强调国有企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现实的高度强调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发展的高度强调深化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战略的高度强调中央企业负责人的履职行为,从反“”改作风的高度强调不合理的“职务消费”必须根除。《讲话》高屋建瓴,铿锵有力,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从坚持和搞好国有企业的高度和长远视野,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取得的积极成效,精辟分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弊端,深刻剖析了国有企业负责人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时阐述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的历史使命和担负的重大责任。“讲话”集中体现了加快对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推动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对加快央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积极投身到这项改革中去,这是当前的一项既紧迫又艰巨的任务。

同时,要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切实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总之,各方面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共同为改革发力,积极推动《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方案篇8

7月15日,国资委宣布6家央企成为国企“四项改革”试点企业,其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为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首批试点企业。

北京的夏天高温炎热,美丽的政法大学校园的树叶也透不过气。在简陋的老教学楼,《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教授做了专访。李曙光先后参与《破产法》、《国有资产法》、《反垄断法》、《公司法》、《证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全国人大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五年立法规划、国务院有关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和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起草和制定工作。

分类改革 分类监管

中国经济报告:新一轮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成型,开始展开试点。其中,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尤为重要。国务院国资委已经确定第一批的试点央企,其中中粮集团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为首批央企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为央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首批试点企业。你如何评价这个试点方案?

李曙光:国资委自从2003年成立后,一直在推进国企改革,但国资委的改革政策出台比较慢,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终于迈出第一步,但看上去步子小。以央企“四项改革”试点为例,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是宋志平,这家企业比较市场化,宋志平本人与民营企业交流多,如果先行试点混合所有制,其经济基础比较好,它原来就有民营部分。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85.4%。在中国香港上市的集团二级企业中国建材股份公司,目前国有股份占比46.67%,公众投资者持股占比53.33%。

中粮集团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经销国有大型企业,内部产业链长。中粮旗下有中国食品、中粮控股等五家香港上市公司,还有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中粮生化三家内地上市公司。进行“管资本”试点可谓水到渠成。按照产业链设立投资运营公司,能为其股权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增添便利。选试点公司就应该选基础好的,有利于下一步操作。

中国经济报告:据统计,2013年11月以来,已有10多个省市级政府正式通过了国企改革方案。在国企功能划分方面,有大约6个省市级方案按照公共服务类、功能类、竞争类三个标准划分;四川方案仅划分为竞争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江西方案独创了“一三三”模型;而山西、湖北未对国企性质做出区分。如何对中央企业的功能进行界定分类?其重点难点问题是什么?

李曙光:地方国企改革方案各有特点,上海将国企分为三类――竞争类、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实行分类监管。目前上海未出台分类监管的相关实施细则。上海很早有这些思路,现在是具体化,是落地问题,不能“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对国企进行分类是必要的,哪些应该全资,哪些应该控股,哪些可以相对控股。主要是细节方面如何落实,如地方规定国资占比;有些不能搞混合所有制;有的可以搞,但必须控股;有的可参股。功能方面,涉及高新技术的、重大国家政治军事安全的、公益性民生的,应该由国家控股,或相对控股;竞争领域民营资本就可以进来。

国企改革方面上海比中央力度大些,上海国资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当然,上海的国企改革方案还不细,只是大的标准,还应把国企分类名单拿出来,具体哪些分为功能、公益和竞争三大类。国企改革能否推动,有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地方领导的决心、资金、人事关系等等。

一般来讲,垄断企业要进行分类改革,主要是四类:一是自然资源垄断;二是行业垄断;三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垄断;四是国家专营专卖。垄断企业资源高度集中,一般规模非常大,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特别是民生方面的影响比较大。我一直主张对垄断企业分类,有资源垄断型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有的行业垄断型企业,如电信行业、电力行业;另外是一些特殊的专营、专卖的,如铁路、邮电、邮政、中国烟草总公司。国家专营、专卖某种程度上也是行业资源垄断,但因为涉及广大民生,所以是国家专营专卖。还有一些垄断涉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安全,如中国航天、中国航空,把所有的垄断搅在一起不行,要分类讲,分类改革,分类监管。

第一,涉及国家军事经济安全的垄断企业,原有体制有问题,市场化取向改革要小心谨慎。对自然资源、行业类垄断企业,要毫不犹豫地搞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持续性,所以,这类行业怎么让它效益最大化?需要改革探索。对行业性垄断企业,一定要引进竞争,把能否实现高效率、高效益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对国家专营、专卖企业也要推进改革。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涉及民生的企业,某种程度上也可市场化,但市场化的步子要稳一点,改革的周期要长一点。一般垄断企业的分类不同,其改革的目标、动力、过程、措施、方法以及配套制度应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

第二,在一些垄断企业,企业家纷纷出事,这些企业主要是资源和行业类垄断企业。如中石油窝案。能源资源行业的垄断企业特别容易滋生腐败,这些资源领域的下游已经市场化,但上游依然控制在国家手中。国家选出代表,让他们做大做强,为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但这些国有资源的看守者把下游获得的利润转化为个人的好处,损公肥私。这里面很容易产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对国企管理者约束稍微不到位,没有制衡,就可能导致其权力寻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为他们掌握着对公共资源配置的决定权、决策权。在资源垄断型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现代治理体系,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新一轮国企改革新在哪里

中国经济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轮国企改革系列要求,新一轮国企改革新在哪里?

李曙光:首先是产权改革。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核心是围绕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围绕国有企业,焦点是资源垄断和行业垄断,产权改革是核心。30多年改革的目标是清晰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机制,市场经济的重点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但30多年改革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无数经验和教训证明,要把国企改革向市场化目标推进,需要解决的体制首先是产权问题,在资源垄断、行业垄断企业,要让产权明晰到有人制约、制衡,从而减少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应该形成多元制衡的产权结构,而不是九九归一。绝对权力产生绝对腐败,所以,一定要对股权结构进行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是一条出路,在竞争性行业,应该提倡市场化、多元化,提倡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在竞争性领域,建立多元的、互相制衡的、有清晰负责人的产权结构是题中应有之意。在资源能源领域,也应该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民间资本亦可相对控股。

其次,国资的管理体制问题。即便是实施混合所有制,社会资本进来,如果国企仍然控制在国家手中,由国资委说了算,估计很少有民企愿意进来搞混合的。国资委应该管资本,而不应管具体的人、财、物,不干涉企业经营。

2008年,我参与起草的《国资法》获得通过,《国资法》已定位国资委是出资人,不是监管人,但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中央领导的决心、魄力,时机成熟不成熟等细节,都决定着改革方案能否落实。

第三,治理规范问题,包括产权结构、形成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企业在解决产权问题和管理体制问题之后,就要解决自身问题,即如何建立一套有效力的、有竞争力的制衡机制,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如环保责任。在企业内部要形成权力制约,如果董事长一人说了算,可能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导致决策失误,导致腐败。所以,国企需要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按现在法律要求,特别是公司法、证券法要求,建立财务指标、行为指标,形成考核管理者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平衡股东、社会和员工三者利益,在有监督的情况下提高企业效率,这是进行混合所有制试点的初衷。

第四,改革人事制度,建立与混合所有制相适应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共干部体制与商业体制有冲突,要适当考虑以效益为指标,而不是单纯以政治方向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要形成市场化条件下的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如员工持股,还有其他配套改革。要处理好国有垄断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如福利制度等。

局部混合比整体混合更有效

中国经济报告:地方国企改革已是燎原之势。如江西提出5年内混合所有制经济要占国资的70%;重庆规定3-5年内三分之二的国企将发展成混合所有制等等;而江苏方案仅规定,国有控股企业可适当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对国资股权和债权权益合并低于50%的企业,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方式管理,但无具体时间表。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究竟应该如何“混合”?

李曙光:混合所有制要真混合,不要假混合,民资进来要能说话,有利润可赚。如果垄断国企太大了,民企即使投巨资也才占少量股份,其混合的动力就不足。

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民资进来了,怎么让它放心。如果民营企业占的股份少,一点权力没有,它就不来了。

垄断企业如何发挥市场作用,我建议肢解它,变成更具竞争性的结构。例如中石油也可做成两个公司。国企是集中还是分离,值得讨论。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解决结构不合理和企业效率低下的问题。或者,中石油产业链可以进行分割,分为勘探、开采、炼治、加工、销售公司,局部某些领域的混合比整体混合更有效。总之,混合的路径、方法、政策、操作模式等,都值得探讨。

反腐呈“高压态势”

中国经济报告:根据中纪委公布的案件查处信息,党的十以来,国企系统因各类违纪而“落马”的高管已超过50人,仅仅今年就多达40人。国企反腐呈现“高压态势”。你对国企防治腐败有何建议?

李曙光:我们讨论国企腐败,一般指国企领导人的腐败。人事制度安排方面,上面任命的与民选的和按公司法选的不一样,要么缺少制约,要么制约机制失效。所以,要搞混合所有制。

央企分两种,一种是国资委管的央企,目前有113家,其中50多家是部级央企,领导由中组部任命,其他由国资委任命;一种是财政部管的央企,其中也有不乏是副部级的央企,领导由中组部任命。

归纳一下,国企领导者的犯罪类型主要是、贪污罪、职务侵占罪。2013年,企业家犯罪案中,国有企业领导占比高达60%,甚至70%,造成大量国资流失。总体来说,防治国企领导腐败在法律上已经比较完善,目前主要是怎么落实的问题,要让规章条例落地。

目前,国企领导人之间的“旋转门”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国企领导者无法得到考核,也容易滋生腐败。

上一篇:小学生防毒安全教育范文 下一篇:乡镇部门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