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25 10:54:00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1

第一条国有企业档案是国有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宝贵财富,是企业资产的依据和凭证,属国家所有。为了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破产企业档案的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国家档案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等法律以及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国有破产企业档案是指企业自成立初直至清算组清算终结所形成的所有档案。

第三条国有破产企业档案的处置,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严守商业秘密,保证档案的安全,便于有关方面对档案的利用。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苏州市行政区域内的国有破产企业和由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破产企业。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

第五条破产企业在提出破产时,应及时向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破产企业档案登记手续。具体登记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条破产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由人民法院指定破产企业所在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派员参加破产清算组。

第七条破产企业应成立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组。由清算组中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档案工作负责人、破产企业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人(厂长、经理)和破产企业档案部门负责人组成,在破产企业清算组的领导下,负责档案的具体处置工作。档案处置工作组工作情况应定期向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八条破产企业在清算终结前应留有档案人员,继续做好企业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及移交工作。

第九条破产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档案的鉴定工作。

第十条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在向清算组办理移交手续之前,对档案的安全保管负责。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非法处置企业档案。

第三章归属与流向

第十一条破产企业的档案处置按下列方法处理:

(一)基建档案、设备仪器档案随其实体归属;

(二)产品、科研档案(含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档案)按国家有关政策办理,没有规定的协商解决;

(三)会计档案按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执行。移交破产企业主管部门或寄存在企业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劳动人事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五)文书档案移交破产企业主管部门或寄存在企业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

(六)未涉及的其它档案也应一并移交破产企业主管部门或寄存在企业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

第十二条破产企业档案按照去向分别编制移交或寄存档案目录,档案移交或寄存的目录,由交接方和破产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组负责人签字,分别由企业主管部门和档案接受方保存。

第十三条破产企业在清算期间形成的档案应一式三套,一套由清算组交给受理破产的人民法院,一套移交破产企业主管部门归档,一套与破产企业文书档案一并移交接受方保存。

第十四条破产企业应在破产清算终结后1个月内完成全部档案的移交工作。

第四章经费

第十五条破产企业向档案接收方一次性支付档案寄存费,费用在破产经费中列支。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核定。

第十六条破产企业档案寄存费由档案接收方接收和使用,并随档案接收方的转移而转移。

第十七条破产企业档案需要接收方加工整理的,按有关规定应向接收方支付一定的加工整理费。

第十八条档案寄存费必须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挪作它用。

第五章罚则

第十九条对破产企业档案处置过程中违反《档案法》、《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并造成损失的,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江西省档案管理条例》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改制后自然人控股或者收购的企业进行企业档案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民营企业档案,是指民营企业在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企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四条 民营企业档案是企业全部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企业应本着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原则,统一管理本企业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

第五条 民营企业应当依法管理本企业档案,明确管理档案的部门或者人员,提高职工档案意识。

第六条 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遵纪守法,具有相应的档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积极参加档案业务进修和培训。

第七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市行政区域内民营企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 档案收集与整理

第八条 民营企业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各类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等制度,确保企业各项活动的归档文件材料的完整、准确、系统。

第九条 民营企业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主要包括:

(一)企业开办和变更的申请、审批、登记、注册、企业章程、投资各方签订的合同以及终止破产后清算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二)董事会或者管理机构形成的文件材料;

(三)产品生产方面有关产品的设计、工艺、工装、图样和技术文件;

(四)经营管理的各种记录、合同等文件材料;

(五)设备仪器图样,设备仪器安装、调试、验收、维修改进过程中技术性、凭证性文件材料;

(六)生产技术管理的各种计划、统计报表及分析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七)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转让方面的文件材料;

(八)基本技术工程竣工图纸及文件材料;

(九)劳动工资、人事、法律事务方面的文件材料;

(十)财务管理的各种账册、报表、凭证和文件材料;

(十一)情报信息和专利性文件材料;

(十二)对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的文件材料;

(十三)其它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文件、照片、录音、录像等。

第十条 民营企业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及立卷归档,可以由企业内部各部门负责。归档后的文件材料,应当定期向企业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第十一条 民营企业在产品试制、课题研究、基建工程或者其它科技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应当在任务完成后15日内归档。其它文件材料在次年的第一季度归档。

第十二条 民营企业在各种项目验收、技术引进和购置设备开箱时,企业有关业务部门应通知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参与验收并及时指导整理归档。

第十三条 归档文件材料应当参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科学分类立卷,编制档案目录及必要的检索工具,以便查找利用。

第三章 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第十四条 民营企业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应按照国家颁布的档案业务建设标准、规范,并依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档案的保管、统计、保密和利用等制度。

第十五条 民营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档案进行保管,确保档案的安全。

第十六条 民营企业档案的分类与编号,规模较大的企业,按国家档案局《工业企业档案分类施行规则》进行分类编号;规模较小的企业,可自行分类编号。

第十七条 民营企业根据档案的保存价值和国家有关规定,编制档案保管期限表。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具有长远考查利用及研究价值的永久保存;在一定时期内有查考利用价值的,长期或者短期保存。

第十八条 民营企业应当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对无保存价值的档案列出销毁清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销毁。

第十九条 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布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条 民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利用、查阅制度,不得修改、涂抹、拆取、标注和损毁档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需要查阅企业档案时,民营企业应当及时、准确地提供。

第四章 档案的归属与流向

第二十一条 民营企业档案属企业所有,受国家法律保护。企业承担保护档案的义务。

第二十二条 民营企业分立、合并、转让或者发生其它形式的权属变更时,其档案向变更后的企业或者个人移交,不得产权分离。但企业转让给外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时,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不得随之转让。

第二十三条 民营企业与外方合资合作,企业终止、解散后其资产与产权变动时,属于中方部分的,企业档案由中方有关企业保存,也可寄存市档案馆。

第二十四条 民营企业破产、关闭、解散时,其档案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涉及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应由所有者妥善保管,也可向市档案馆寄存、捐赠或者转让。向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转让或者赠送的,必须报经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第五章 档案的指导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通过以下形式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行指导:

(一)宣传国家档案工作方针政策和档案工作法律、法规;

(二)召开信息会,传递档案工作信息;

(三)提供技术服务、业务咨询;

(四)其它方式。

第二十六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施以下方面的监督:

(一)贯彻执行档案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二)民营企业内部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的保管条件、处置与流向;

(三)档案工作开展的情况;

(四)档案的销毁。

第二十七条 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进行以下宏观管理:

(一)制定全市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开展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认定活动;

(三)举办档案业务培训;

(四)推荐档案人员参与职称评审;

(五)法律法规和上级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六章 附则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3

1现行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企业职工档案由多个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交叉重叠,对职工人事档案管理要求不一致.如大中型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档案,由各级组织部或企业工委代管;部分企业中层以上职工的档案,由人才中心或职业介绍所代管.还有的企业依然按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方式将企业职工档案分成干部、工人档案分别管理.职工在企业中只有岗位上的区别,没有身份上的差别,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企业依法实行的全员劳动合同制度,给企业的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2企业对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不够重视有些行政管理部门要求企业在保管职工档案时,将职工原始招工、用工手续、劳动合同书等材料拿出来,理由是干部档案中不存放这些材料,造成职工档案中原始材料遗漏、损坏、丢失.个别企业由于管理不善,竟然将上百名职工档案丢失,致使职工无法办理接续保险或享受退休待遇手续.有的企业经营者为了达到控制职工流动目的扣留职工档案,造成职工上访.有些企业由于企业管理松懈,个别职工档案长期滞留在个人手中.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侵害了职工的个人利益,有损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造成由于档案引发的各种不必要的纠纷.

近年来,因用人单位扣留人事档案发生的争议多了起来.有的职工辞职后,不愿将档案移交到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托管(因为托管要收费);有的人认为人事档案对自己求职没有什么用,干脆不管;也有的用人单位因职工没有赔偿给原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故意扣留员工的人事档案.当然,还有用人单位不愿为与自己没有劳动关系的职工无偿保管档案,希望员工将其档案尽快转走.

3企业职工档案材料保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差有一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或股份制企业的领导认为职工档案没什么用处,不给新招用的职工建立档案,职工新增加的档案内容不能及时归档,致使职工的档案材料不准确、完整.如某企业技师张某即将到退休年龄,听说还可以申请晋升高级技师,兴冲冲地来到劳动保障部门查找自己当年评审技师的档案资料,因当年的资料没有入档,企业经历改制,本人又无保管,有关技师档案不知去向,张某只能望洋兴叹.

4民企档案畸轻畸重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后,很多职工认为档案似乎没有原来那么重要了.有的人舍弃档案,有的企业则不愿意管理档案,致使人事档案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据了解,在很多民营企业中,职工档案一般都让办公室主任兼管,这样的结果是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流于形式.加之目前人员流动频繁,有些人离开单位后,对档案基本置之不理,也不办理转移手续;有些人干脆自己保管,档案在民营企业没了章法.在一些企业和从业人员看轻档案的同时,很多人又很重视档案,甚至是过度畸重.有的企业在为申报社会保险费的时候,往往借口职工没有档案而拒绝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接续社会保险等.

5从业人员认为档案已不再重要据了解,很多人认为档案已不再重要.认为企业员工在国有集体企业看重档案,是因为当时档案是职工增加工资、晋级提拔、调动的必备依据.现在不同了,在民营企业,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跳槽自己说了算,晋升靠本事,有无档案不碍事.新进入就业领域的大中专以及技校的毕业生,不管到哪个工厂打工,只要填张表格,拍张照片,签份合同就完事了,档案不是那么重要.实际上,人事档案管理与就业还是有着一定的关联,人事档案在办理工作调动、研究生入学、考取国家公务员调档、退休等很多场合还是很重要的.

6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以适应经济发展和新型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要,并由现在的多头分散管理逐步过渡为集中统一管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与档案行政部门尽快制定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范围、内容、方式、标准等,并以中组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为依据,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档案管理走向科学,走向规范.

(2)针对目前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督促,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并在规定时期内对所有企业职工档案进行全面清理、规范,确保职工档案的完整、真实、准确.另外也要求所有从事人事档案工作的领导和同志提高思想认识,全力做好档案收集整理、规章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职工人事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

(3)使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对职工档案的内容、分类、档案用品标准重新进行规范.有条件的地区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步建立职工个人档案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再就业等系统化管理体系,通过科学的管理,为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充分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服务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化.

(4)档案纠纷急需法律规范.目前很多国有企业都面临改制,有的还面临关闭或破产,如果用人单位将员工的档案丢失应该及时承担法律责任.又如,有的员工离职后,下落不明,原用人单位不再愿意出资为离职员工保管档案,针对这种情况应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原单位应在30日内将其人事档案移交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各单位接收流动机构办理人员,必须到同级组织、政府人事行政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办理有关手续.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凭同级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开具的转移手续,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流动人员跨地区流动的,接收单位需按人事管理权限向同级组织部门、政府行政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机构提出申请,由同级人才流动机构向管理其人事档案的人才机构调档后方可办理有关流动手续.《企业职工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第6条规定":职工失踪、逃亡、合理流动或出国不归者,其档案由原所在单位保管,也可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代为保管."第18条规定":企业职工调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或被开除、辞退等,应由职工所在单位在一个月内将其档案转交其新的工作单位或其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劳动(组织人事)部门.职工被劳教、劳改,原所在单位今后还准备录用的,其档案由原所在单位保管."用人单位保管员工档案是基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而应当履行的附随义务;如果双方的劳动关系已经解除或终止,仍规定用人单位有保管义务,不合理的应放到相关部门.对下岗失业人员,应让政府买单,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相关.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4

1、切实提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档案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新时期,档案“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作用更为突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档案作为公共资源对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档案作为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标志,认识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档案工作。

2、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管理区、工业区)都要把档案事业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县级党委、政府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档案工作。各地、各单位都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分管领导要把做好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经常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协调解决档案工作中的问题,抓好档案工作的检查、部署和落实。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当好参谋。

3、不断加大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上级关于档案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档案经费的投入要逐步增长的要求,把档案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从20*年起,市、县(市)区国家档案馆日常事业经费按每年每卷不少于2元的标准确定,并随馆藏量增长逐年递增。同时,要保证档案事业专项经费的落实。各部门各单位也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经费的投入。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各项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4、要加快档案馆库建设步伐。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把地方国家档案馆建设纳入政府安排的投资项目,纳入地方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按照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的《国家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20*]51号),积极规划、立项、建设地方国家档案馆。档案馆建设规模要以行政区划和应保存的档案数量为基本依据,结合辖区人口数量、经济、地理以及预留30年发展空间等要求,合理确定。档案馆的总体建设与布局,既要与当地城市规划相统一,又要彰显档案的特殊性;既要确保档案馆的绝对安全,又要方便社会公众利用,做到设施完善、经济适用、适度超前,具备“四位一体”(安全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功能。新建县级国家档案馆不低于3000平方米。尚不具备建新馆的地方要在改扩建、改善档案安全保管条件方面推出大的举措。

5、积极开展国家档案馆测评工作。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档案局印发的《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办法》规定的内容和标准,切实加强国家档案馆的业务基础工作,做好迎接测评的准备。各县级国家档案馆“十一五”末要完成国家二级以上测评验收。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保证对国家档案馆测评工作的资金投入。

市档案局要加强对县级国家档案馆测评工作的业务指导。

6、切实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各级国家档案馆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时接收应进馆的档案。同时,要积极围绕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做好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题档案的接收工作。要注重声像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和其它各种载体档案的接收。要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珍贵重要档案征集工作,重点开展*大地震、冀东“三枝花”和*名人、名产等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

各部门、各单位及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承办单位要按照本级国家档案馆的要求及有关标准,及时收集、整理档案资料,主动向本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7、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各县(市)区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在各级国家档案馆设置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立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对本地区各单位形成的需要公开的电子文件,实行统一接收、集中归档、及时备份、脱机保存,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各单位形成的需要公开的文件(含电子文件)要及时向同级国家档案馆报送。

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要求,加大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力度,优先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相关的民生档案数字化,及时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十一五”期间,市、县(市)区国家档案馆都要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完成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各级政府要切实保证档案馆数字化工程专项资金投入,为档案馆数字化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和工作运转提供财力保障。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也要积极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训,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数字化进程。

8、切实做好“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档案管理工作。“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关县(市)区、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档案工作与“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建设问题同研究、同部署。

曹妃甸新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分别由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南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唐海县政府、滦南县政府暂按地域管辖的原则负责;

乐亭新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分别由乐亭县政府、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京唐港、大清河盐场暂按地域管辖的原则负责;

丰南沿海工业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由丰南区政府负责;

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分别由芦台经济开发区、汉沽管理区管委会暂按地域管辖的原则负责;

曹妃甸生态城、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分别由各自筹委会负责;空港城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由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

以上各单位各部门对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调研论证资料、规划立项资料、建设施工资料、省部级以上领导重大活动等项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归档;要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设置符合“七防”要求的档案专用馆(室),确保“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安全保管。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建设档案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力度。

9、进一步规范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对本单位形成的各门类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做到及时立卷、归档,确保档案齐全完整、不丢失、不损毁。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落实管理责任。要设置符合“七防”要求的档案专用库房,配备配齐相应的设施设备,确保档案安全保管。要依法接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要积极开展档案目标管理升级工作,推动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程。尚未升级的单位要尽快完成目标管理升级工作,已经升级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晋升更高等级。

各级机关、团体、事业单位要依法依规及时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资料。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制定对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考核办法,加大指导、检查和监督力度。

10、加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国有企业要明确一名领导分管档案工作,明确管理档案的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档案馆(室)基础设施设备,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安全保管。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档案数字化、信息化进程。

改制、破产企业应当在国资委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在资产清理结束之前,原企业应当保管好全部档案资料及其目录,不得分散、丢失,要严格执行国家四部委局《关于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确保国有企业档案安全。

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各类民营企业都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档案人员,有档案管理制度,有专用库室。

国有、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档案目标管理升级认定工作,推动企业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搬迁企业在搬迁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档案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岗位责任,防止丢失、损毁,确保档案安全。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检查。

11、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的跟踪监管。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的通知》要求。各重点建设项目单位要把档案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有专人负责,有管理制度,有保障措施,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准确、规范、安全。

依据《关于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在重点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前3个月内进行建设项目档案专项验收。在重点项目建设竣工验收中必须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参加。凡未经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得组织或通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

各级发展改革、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共同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跟踪监管和指导工作。

12、加强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档案管理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本级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料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按有关规定及时立卷归档;配备符合“七防”要求的专用库房,配备专(兼)职档案人员;要依法按时向本区域内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资料。

行政村和社区居委会档案管理工作要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档案装具,有管理人员,确保档案资料得到妥善管理。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档案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13、创造性地做好民生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民生档案工作,把涉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贫有所扶等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文件资料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

各级发展改革、工促、劳动保障、国资、环保、城建、工会等部门,要围绕企业改革、改制、转型、结构调整等,监督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劳动者(包括农民工)的劳动合同、劳动工资、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纠纷、治污减排、安全生产等档案资料,确保企业职工切身利益得到合法保护。

各级教育、人事、劳动保障、房产、卫生、计生、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要围绕城乡居民教育、就业、就医、生产生活等,建立健全居民入学、教育收费、毕业生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城镇居民住房、农村低保、土地承包流转、农村宅基地、村务公开、换届选举、计划生育、林(水)权改制改革等档案资料,为城乡居民了解政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乡镇、街道要紧密结合文明村镇、和谐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低保户、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档案,确保弱势群体切身利益不受损害,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有关部门民生档案建设,制定相关制度,加强检查指导,建立健全民生档案服务利用体系。

14、积极推进家庭建档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与文明办、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建家庭档案促和谐*”活动。要加大宣传、指导、服务力度,激发和调动更多居民的建档积极性,使这项活动进入普及阶段,尽早实现全市“百万家庭建档”目标。

15、抓好档案安全工作。做好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筛选、申报抢救保护项目,加强对国家重点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各级党委、政府要保证重点档案保护抢救资金的投入。

各级各单位要加强对档案馆(室)安全设施的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保证国家档案的安全。凡因保管条件差、措施不力而造成档案损毁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6、依法设置档案工作机构,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依据《档案法》和《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依法设置档案工作机构,合理确定工作人员编制,做到职能任务与人员编制相适应。要配齐配强各级档案局(馆)领导班子,对档案部门和档案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抓好档案干部教育和培训,努力改善档案干部知识结构。要落实档案人员岗位补贴政策。要抓好典型,对在档案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

17、加大执法督导检查力度。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在人大、政府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加强对各地各单位贯彻落实《档案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检查考核结果作为各地各单位文明单位评比、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对违法违规行为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责令限期改正、警告、行政处分、罚款等处置;造成重要档案资料丢失、损毁等严重后果的,给予责令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5

最新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档案法〉第二条所称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的,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

第三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

第四条 国务院各部门经国家档案局同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本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可以制定本系统专业档案的具体管理制度和办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建设列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确定必要的人员编制,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档案工作的领导,保障档案工作依法开展。

第六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奖励;

(一)对档案的收集、整理、提供利用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对档案的保护和现代化管理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对档案学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

(四)将重要的或者珍贵的档案捐赠给国家的;

(五)同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表现突出的。

第二章 档案机构及其职责

第七条 国家档案局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一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研究、制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和具体方针政策;

(二)组织协调全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制定发展档案事业的综合规划和专项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

(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国务院直属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不属于登记范围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档案工作,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实施监督、指导;

(五)组织、指导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六)组织、开展档案工作的国际交流活动。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监督、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

(四)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

第九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依照〈档案法〉第七条的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

(二)指导本单位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

(三)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

(四)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

第十条 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依照〈档案法〉第八条的规定,承担下列工作任务;

(一)收集和接收本馆保管范围内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档案;

(三)采取各种形式开发档案资源,为社会利用档案资源提供服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成立的其他各类档案馆,根据需要,可以承担前款规定的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 全国档案馆的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由国家档案局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档案的管理

第十二条 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文件材料归档的规定,

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由单位的文书或者业务机构收集齐全,并进行整理、立卷,定期交本单位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集中管理;任何人都不得拒为己有或者拒绝归档。

第十三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移交的规定,定期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

属于中央级和省级、设区的市级国家档案馆接受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当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xx年即向有关的国家档案馆移交;属于县级国家档案馆接受范围的档案,立档单位应自档案形成之日起满20xx年即向有关的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

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同意,专业性较强或者需要保密的档案,可以延长向有关档案馆移交的期限;已撤消单位的档案或者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可能导致不安全或者严重损毁的档案,可以提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第十四条 既是文物、图书资料又是档案的,档案馆可以与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单位相互交换重复件、复制件或者目录,联合举办展览,共同编辑出版有关史料或者进行史料研究。

第十五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对所保管的档案采取下列管理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保管的规范化,标准化;

(二)配置适宜安全保存档案的专门库房,配备防盗、防火、防渍、防有害生物的必要设施;

(三)根据档案的不同等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管理;

(四)根据需要和可能,配备适当档案现代化管理需要的技术设备。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保管,根据需要,参照前款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档案法》第十四条所称保密档案密级的变更和解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实施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档案所有者可以向各级国家档案馆寄存、捐赠或者出卖。向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出卖、转让或者赠送的,必须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严禁向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出卖或者赠送。

第十八条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出卖。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因资产转让需要转让有关档案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各级各类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了收集、交换中国散失在国外的档案、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以及适应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等的需要,经国家档案局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职权审查批准,可以向国内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赠送、交换、出卖档案的复制件。

第十九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一级档案严禁出境。

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二级档案需要出境的,必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各级国家档案馆藏的三级档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二、三级档案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及其复制件,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需要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海关凭批准文件查验放行。

第四章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

第二十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应当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并同时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档案开放的起始时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请代以前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向社会开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瞒30年向社会开放;

(三)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间社会开放。

前款所列档案中涉及国防、外交、公交、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以及其他虽自形成之日起已满30年但档案馆认为到期仍不宜开放的档案,经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期向社会开放。

第二十一条 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社会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微缩品代替原件。档案微缩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

第二十二条 《档案法》所称档案的利用,是制对档案的阅览、复制和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

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利用中国已开放的档案,须经中国有关主管部门介绍以及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同意。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中国公民利用档案馆保存的未开放的档案,须经保存该档案的档案馆同意,必要时还须经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保存的尚未向档案馆移交的档案,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以及中国需要利用的,须经档案保存单位同意。

各级各类档案馆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提供社会利用的档案,可以按照规定收取费用。收费标准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务院价格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三条 《档案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档案的公布,是指通过下列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档案的全部或者部分原文或者档案记载的特定内容;

(一)通过报纸、刊物、图书、声像、电子等出版物发表;

(二)通过电台、电视台播放;

(三)通过公众计算机信息网络传播;

(四)在公开场合宣读、播放;

(五)出版发行档案史料、资料的全文或者摘录汇编;

(六)公开出售、散发或者张贴档案复制件;

(七)展览、公开陈列档案或者其复制件。

第二十四条 公布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保存在档案馆的,由档案馆公布;必要时,应当征得档案形成单位同意或者抱经档案形成党委的上级主管机关同意后公布;

(二)保存在各单位档案机构的,由各该单位公布;必要时,应当抱经上级主管机关同意后公布;

(三)利用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档案馆、档案保存单位同意或者前两项所列主管机关的授权或者批准,均无权公布档案。

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其所有着向社会公布时,应当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利益。

第二十五条 各级国家档案馆对寄存档案的公布和利用,应当征得档案所有者同意。

第二十六条 利用、公布档案,不得违反国家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

第五章 罚则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者其他直接责任人民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将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的文件、资料据为几有,拒绝交档案机构、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的;

(二)据按照国家规定向国家档案馆移交档案的;

(三)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档案接收范围的;

(四)不按照国家规定开放档案的;

(五)明知所保存的档案面临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档案损失的;

(六)档案工作人员、对档案工作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档案损失的。

第二十八条 《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罚款数额,根据有关档案的价值和数量,对单位为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上,对个人为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第二十九条 违反《档案法》和本办法,造成档案损失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损失档案的价值,责令赔偿损失。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档案工作,根据《档案法》和本办法确定的原则管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档案馆应当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并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公民根据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的需要,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利用档案馆未开放的档案以及有关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保存的档案。

利用未开放档案的办法,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规定。

向档案馆移交、捐赠、寄存档案的单位和个人,对其档案享有优先利用权,并可对其档案中不宜向社会开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见,档案馆应当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

集体所有的和个人所有的档案,档案的所有者有权公布,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6

普遍存在着地位不合法的问题由于我国的档案工作特别是新中国的档案工作是从机关档案室的工作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大环境下,单位内设档案机构的地位是否合法并不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单位内设档案机构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在档案界,长期以来都是将单位内设档案机构(档案处、科、室、馆)作为档案工作的最基层的一级组织来看待。这一点在档案学理论、法律法规和档案工作的实际工作中都有所反映。1.1在理论上,已将单位内设档案机构作为档案组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对国家全部档案和全国档案工作,必须设置全国规模的档案机构进行管理。各机关的档案,由机关内设立的档案室(处、科)集中管理。”[5]1.2在法律法规上,将单位内设档案机构作为依法应存在的机构明确赋予了其应履行的工作职责。如《档案法》第七条,《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九条又进一步明确其履行以下职责:“(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建立、健全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二)指导本单位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三)统一管理本单位的档案,并按照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档案;(四)监督、指导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1.3在整体档案工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档案工作行政规章中也将单位内设档案机构作为单位内部必须建立的一个机构来要求并赋予了其相应的工作职能。如《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第六条要求“机关必须建立档案工作,成立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不需要建立档案机构的机关,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档案人员。机关档案部门受办公厅(室)领导”。第四条“机关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是:(一)对本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二)负责管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并为党和国家积累档案史料;(三)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档案部门,应根据本专业的管理体制,负责对本系统和直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七条“科技档案工作必须按专业实行统一管理。国务院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的各专业主管机关,应当建立相应的档案机构,加强对所属企业、事业单位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第二十九条“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要设立直属的科技档案机构;小型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单独的科技档案室,也可以设立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统一管理的档案室,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管理。各单位的科技档案工作,由领导生产、科研的负责人或者总工程师分工领导”。因此,在以往的档案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都将单位内设档案机构(档案处、科、室、馆)视为一个合法存在的机构来实施管理并赋予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依法行政、政事已分、政企已分的大环境下,来重新审视和考量单位内设档案机构,就会发现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除少数按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的《全国档案馆设置原则和布局方案》的要求已获得批准或备案的档案机构是合法存在的机构之外,因档案机构属于单位内设机构不在《组织法》、《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工商登记管理条例》调整的范畴。又因其多属于办公厅(室)领导下的机构,也不在单位《三定方案》的调整之列,没有明确的职能配置和机构及人员编制。所以,单位的档案机构多数都不是合法存在的机构。因此,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机构普遍存在着地位不合法的问题。

2单位的内设档案机构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没有行政管理权

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资格是指行政主体依法取得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因单位的内设档案机构多属于办公厅(室)领导下的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进行行政管理活动,它不是一个实际合法存在的机构,它要行使管理的职能,则必须依托它的上级机构办公厅(室)或所属机关,并由所属机关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同时内设档案机构又不是一级社会组织,不具备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资格,因此,单位的内设档案机构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没有行政管理权。

3单位的内设档案机构因不具备行政相对人的资格,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

以往在档案系统,无论是业务指导、执法检查或其他形式的档案行政管理活动,往往直接针对的是单位档案机构,这实际上是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错位”,是搞错了管理的对象。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而单位的内设档案机构不是一个实际合法存在的机构,因此,它不仅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同时也不具备行政相对人的资格,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应是该单位而不是其内设的档案机构。单位内设档案机构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对象。

4区域化属地管理与条化垂直管理并存的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7

(一)档案管理操作程序不规范,交接不严密

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大多是非专业人员,缺乏培训,他们对管理的程序不熟悉,对制度不了解,导致该收集归档的没档,该签字的不签字,该检查的没检查,交接工作前后脱节,档案中存在的问题责任不清。再加上人事档案管理是不透明不公开的,建档对象没有知情权,即使有的关健时间填错了,名字写错了,自己却不知道,档案出现问题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硬件设施解决落实差

由于人事档案管理不重视,我国企业在设备上采取“因陋就简”的原则,人事档案就放于办公室保存在木柜里,防火、防盗、防潮的硬件设施较低。有的单位“因地制宜”把档案室设在最低层或最高层,最低层档案容易受潮,而最高层温度太高,都不适宜放置档案。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对策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规范管理程序

尽管档案室是存放的仓库,但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仓库管理员,档案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它集保密与服务于一体,因此,应注意加强人事档案的工作队伍建设,选择政治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共产党员从事人事档案工作。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他们进行专业化的岗前培训,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同时,企业要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建立档案管理的信息储存和检索系统,规范管理程序,保证人事档案材料的及时、准确归档。

(二)加快信息化进程,完善管理方法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储存和检索,实现网络化管理。通过该系统能够实现文件档案管理一体化。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在网上接收、整理、鉴定并确定密级和保管期限,然后进入正式文件库。在建立人事档案数据库的同时,对相关人员设定使用权限,实现档案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档案管理的利用率与时效性。

(三)扩大资料收集范围

收集材料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针对新时期我国企业对人事档案的需求扩大资料收集的范围,做到人事档案不仅要反应个人的学历、思想,还要能够反应其职业技能、业务能力、工作成绩、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优缺点,为企业选聘、考核员工提供全面、有效的参考。

(四)加强档案硬件设施建设

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向领导提出困难和要求,争取领导支持,配置专用的铁质档案柜,做到办公室和档案分开,办公室设置钢门、钢窗,配备先进的计算机管理设备。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人事工作的决策提供了积极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企业要冲破原有的思路和模式,实现人事档案管理价值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办法篇8

一、本办法适用于《失业保险规定》第二条(除第六款外)所指用人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适用于与上述单位中断劳动关系的具有本市城镇户口的失业人员(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的人员,以下统称失业人员)。

二、用人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须在15日内由劳动人事工作人员持《失业保险费缴纳证》、失业人员档案(包括由单位委托在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保存的档案)到失业人员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区、县劳动部门办理档案移交手续。

移交档案时,还应持以下证明材料:

1、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须持《北京市城镇职工缴纳失业保险费人员花名册》;

2、破产或濒临破产的企业移交被精减的职工的档案,须持有关的法律文书、证明;

3、被关闭撤消、解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停产整顿企业,移交被精减职工的档案,须持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的批件。

三、用人单位移交的失业人员档案必须具备下列材料:

1、档案材料清单(样式略);

2、失业人员情况表(样式略);

3、招工审批表:(全民所有制、区、县属大集体企业、事业单位1982年前办理集体招工,无个人《招工审批表》的,档案中须有《职工登记表》、《工资转正定级表》和原主管部门出具的招工证明)。

4、终止劳动关系证明材料;

5、职工个人交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有关凭证;

6、其它档案材料。

四、凡因用人单位批准出国或出国未归职工的档案,仍由原单位保存。

五、在职职工因流动在劳动行政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机构委托存档期满未办理续存手续的,按京劳管发字〔1991〕78号文件规定,其档案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转至本人户口所在地的街道(镇)劳动部门。

六、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期限移交档案的,按《失业保险规定》第二十九条进行处罚。

用人单位与失业人员发生劳动争议,可依据市、区、县劳动仲裁部门的结案文书签发日期,确定档案移交顺延期限。区、县劳动部门对逾期不办理移交档案的用人单位按规定进行处罚。

七、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之日起30天以内,持本人户口簿、城镇居民身份证和五张近期免冠一寸照片、到本人户口所在地街道(镇)劳动部门办理求职登记手续,并领取加盖了失业职工标记的《北京市城镇待业人员求职证》;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职工,同时办理申领失业救济金有关手续。

八、市劳动局主管全市失业人员档案接收、登记的管理工作;区、县劳动局负责辖区内失业人员的档案接收、管理工作;街道(镇)劳动部门负责档案保存、日常管理、求职登记工作。

上一篇:工程项目闭环管理范文 下一篇:农村青年电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