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范文

时间:2023-09-23 22:08:49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篇1

产权归属和经营管理权不同。

国营企业: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由国家经营的一个企业,由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可以理解为产权全民所有委托政府经营的企业的全称。

国有企业:在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在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有企业的行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同时具有营利法人和公益法人的特点。

(来源:文章屋网 )

国有企业篇2

一段时间以来,对国企和国企改革怎么看,有不同的声音。一些人抹黑国企,矮化、丑化国企,进而提出国企改革要去国有化、去主导化。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根本站不住脚。

事实胜于雄辩。国企改革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各地和广大国有企业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改革,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9.2万亿元、所有者权益40.1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倍和1.4倍。2012年至2015年,中央企业国有资产年均保值增值率为106%。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改善,国有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国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去年9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后,《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1+N”政策体系基本建立,搭建起国企改革的主体框架。重大改革举措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今年以来,国企改革进入加快落实阶段。国企市场化改革力度加大,重组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去产能”和处置“僵尸企业”取得积极进展,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改制面超过80%,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子企业改制面超过90%。央企总数从2012年底的115家缩减至目前的103家。国资监管机构加快转变职能,国企党建出现新局面,凝聚起改革的强大合力。

当前,国企改革任务艰巨,正在深入推进,各地普遍将试点作为推动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不少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地也涌现出一批国企改革的典型代表,这些企业在改革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出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需要尽快总结并加以推广。选择典型企业深度报道,展示国企改革的成效,展现国企改革的活力和风采,有针对性地回应对国企改革的攻击和质疑。

国有企业篇3

在亚当・斯密所说的“明白而单纯的自然的自由制度”中,肯定是没有国家设立、经营企业这样的事情的。可以肯定地说,私人企业就是人类组织经济活动的自然的自由的制度,尽管这个组织的主体未必是个体,而经常是家庭、自然组成的社会组织、或者通过契约形成的社会组织如公司。

即便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即认为自己有权对经济事务进行管理的国家出现之后,也依然如此。这种国家的出现确实带来了一些变化:国家开始设立经营性组织。这方面的典型就是汉代的盐铁专营。当然,真正出现大规模的国有企业,应该是在欧洲。20世纪初开始,西欧出现了好几次国有化浪潮,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法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建立了很多国有企业。美国同样有若干国有企业,包括AMTRAK、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公共广播公司、美国邮政局。

很显然,这类企业是与人们的常识相违背的。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近代以来的国家,人们都普遍相信,从事赢利性活动是私人的事情,政府怎可从事这类活动?一个明智的政府应当承认人们在这方面的自由,保护人们在这方面的利益。但是,国有企业是自然的经济体系的一种例外,它只能由国家运用自己的特权创造出来,这需要特殊的理由。在英国,19世纪,一代又一代抱着改良社会愿望的经济学家从经济学、政治学乃至伦理学的角度,论证国家组织经营性事业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正当性。

有了令人信服的理由,国家还需要相应的权力。现代国有企业之所以兴起于英国,很可能与英国特殊的宪制有关。自光荣革命之后,英国人逐渐发展出一套相当特殊的学说,国会――准确地说是“国会上下两院加国王”――被看作一个机构。就是说,它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可以制定任何法律,且不受自己以前制定的法律的限制。

这样的国会有在人世间设立任何组织的权能,设立国有企业自然不在话下。当然,国会的这种统治不是意志的统治,而是法律的统治。这正是下的国会区别于非完政的统治者的地方。因此,国会通常为每家国有企业都制定一部专门法案,详尽规定设立这家企业的具体的公共目的、期限、资金来源、公司治理结构、立法机构、公众监督的机制等等。

这正是西方法治健全国家的国有企业不同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地方。在中国,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没有明确的、具体的法律依据。立法机构没有针对它制定具体的法律,相反,它们大多数是意志的产物,是行政领导即兴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的产物。领导大笔一挥,一大笔钱就拔出去,进入国有企业账户。至于这些企业进入这个行业有没有正当性,没有人追问;这些国有企业要做什么,应当追求什么样的目的,设立的期限是多长,公司如何治理,民众如何监督,也向来没有严格的界定。

国有企业篇4

一、**期间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为**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省是国有企业改革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提出,要跳出就国有企业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框框,从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增强国有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格局。

**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级有关部门和各省属企业始终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了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省属企业改革的探索力度,积极推进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初步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国有资产总量和运行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国有资产总量持续增长,规模和效益连创新高。到**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413.36亿元,净资产总额934.37亿元,国有资产总量643.03亿元,分别比**年末增长88.92%、49.92%、39.99%,年均增长17.23%、10.65%、8.77%。**年,省属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828.55亿元,利润总额108.11亿元,分别比**年末增长1.29倍、1.41倍,年均增长23.02%、25%;省属企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6.2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6.56%,与**年末的5.05%和3.79%相比,创利能力显著提高。从全国看,到**年末,全省国有经济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各省(区、市)前列。资产总额居全国第6位,净资产居全国第5位,所有者权益、年末国有资产总量和销售收入居全国第4位,利润总额居全国第3位,净利润和销售利润率居全国第2位。从全省看,省属企业的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已分别占全省国有经济总量的29.4%、45.8%和42.7%,体现出省属企业在全省国有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布局结构逐步优化,省属国有经济控制力不断增强。**时期,省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呈现“两个集中”的趋势:一是逐步向基础性行业和第三产业集中。到**年末,分布在基础性行业的国有资产达到了500亿元,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国有资产达到了320亿元,分别比**年末增长60%以上和56%左右。分布在一般生产加工行业的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到**年末仅为25.86亿元,比**年末下降了55.82%;二是逐步向省属大型企业集团集中。到**年末,省能源集团、省交通集团、杭钢集团、杭州萧山机场等4家集团公司的国有资产占省属企业总量的71.07%,比上年提高了4.31个百分点。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方面,到**年,省能源集团控股、管理的发电装机容量已占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的37.84%;省交通集团控股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已占全省的74%。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日益彰显。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年改革目标,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在改革总体框架指导下,省属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改革全面铺开,下属子企业的改革进展较快。通过改革,进一步优化了产权结构和资源配置,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到**年,已经有8家集团公司位居全国500强行列,在我省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领头羊作用。

——国资监管逐步到位,监管新体制初步形成。**以来,我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根据“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形成了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营运“三层次”框架体系。**年,省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实现了“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初步形成了以产权管理为核心,以授权经营和绩效考核为重点,资产评估、转让、处置较为规范,企业改制政策、程序较为健全,财务监督管理较为完善的国资监管新体系。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正在以出资人产权管理为主导向更深层次推进,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省属企业**取得的成就,为**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省属企业改革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仍不尽合理。一是表现为中小企业数量过多。**年,省属企业下属的三级及以上企业多达946户。二是表现为国有资产分布过散、集中度偏低。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分布在10多个产业领域、30多个主要行业中。三是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仍然过大。**年,省属企业国有资产中这一块资产分布仍达61.90%。四是业务趋同性大。如大多数省属企业都涉足了房地产业务,一些企业主营业务不够突出。

——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截止**年底,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规模为96.5亿元,除了交通集团和能源集团资产总额超过500亿元,资产总额超百亿的也仅有杭钢集团和物产集团,其余的21家集团的资产总额均在100亿元以下,其中不到20亿元的有4家。从省属企业下属946户单户数据看,资产总额在1亿元以下的有610家,占64.5%,合计资产总额152亿元,仅占省属企业资产总额的6.3%。较小的资产规模,导致国有经济应具备的规模效应、整体优势难以体现。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总体偏高。截止**年底,省属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1.3%,其中有9家集团资产负债率超过70%。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增长质量亟需提高。目前,省属企业整体效益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依靠垄断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驱动的,特别是生产型企业,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同时,企业成本费用上升较快,应收款项和存货增幅较大。**年省属企业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分别比销售收入增长率高出1.42和1.53个百分点,尤其是利息支出同比增长50.28%,是销售收入增长率3倍多,导致省属企业实现利润增长明显放缓。此外,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品牌效应不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亟需进一步增强。

——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管理链条过长。绝大多数省属企业存在3级以上子企业,有的多达5级以上,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责权利没有统一,导致管理效率低下,母公司控制能力不强。二是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长效激励机制,难以有效衡量经营者为企业长远利益所做的贡献。约束力度不够,风险与责任不对称。三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亟待完善。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建设都有待完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间缺乏有效制衡,各种兼职行为一定程度存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产生实效。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把握省属企业**发展方向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省属企业在我省**规划实施期中,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营造广阔的战略发展空间。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的加快,为省属企业吸纳国际先进要素、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政治长期稳定,这些因素有利于省属企业抓住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等带来的机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竞争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我国金融市场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将有利于企业多渠道融资,解决融资渠道单一、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经济快速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领先于全国,开始进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调整优化资产和产业布局,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省属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加快推进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省属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资产质量和营运效率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有效加强,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为**时期加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国资监管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为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企业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原油等能源和资源类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波动加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国际汇率和人民币汇率走势难以把握,给省属企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将带来较大影响,市场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突出,掣肘了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现因素增大,国企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各种利益格局调整的交叉碰撞摩擦加剧,大量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和深化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优化布局、调整结构、突出发展、增强活力”为总揽,以“改革、调整、监管”为抓手,全面完成以产权多元化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着力提升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着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增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保持省属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积极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充分利用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的优势,促进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坚持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导向,按照“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总体要求,统筹规划,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引导国有资本向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要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坚持国有资产有效监管、保值增值原则。按照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切实改进国资监管方式,提高国资监管能力和水平;构建国资监管新机制,落实国资保值增值责任。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切实维护好广大职工的民利和合法利益。积极转变企业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坚持走集约型、内涵型发展道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职工。

(三)主要目标

——总量增长。到2010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量突破4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净资产总量达到135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国有资产总量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5.5%左右。

——绩效良好。到2010年,省属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总量突破35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15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期间,省属授权经营集团的国有资产平均增值率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达到5.5%左右。

——做强做大。国有资产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集中度从**末的70%提高到**末的80%左右;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2010年末形成2至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千亿、2至3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五百亿、5家资产规模或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企业集群。同时,争取有2至3家进入中国企业100强或行业排位前10强。

——配置优化。通过重组、收购和发行债券等方式,整合一批优质资产进入省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提高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水平;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多渠道上市,鼓励推动整体上市,增加省属企业的上市数量;重点培育省级产权交易平台,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产权交易,形成全省统一互联、流转顺畅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

——创新集约。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10年,省属重点骨干生产型企业的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转变生产消费模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到2010年,省属重点骨干生产型企业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末降低20%。

——人才强企。全面改善省属企业领导人员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领导水平。加快构建适应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层次结构分明、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的出资人代表、经营管理人才、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形成省属企业人才高地。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培养、选用、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到2010年,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在职职工人数的45%以上,力争高技能人才以年均15%以上的幅度增长。

——体制完善。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国有资产出资人主体明确、权责到位、运转顺畅、功能完善、机制健全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为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提供体制保障。基本建立起“产权关系清晰、管理规范科学、运行协调高效、治理结构健全”的省属企业母子公司体系,使省属企业真正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微观主体。

三、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不断深化省属企业改革。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根据“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和三年基本完成省属企业改革阶段性目标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进程,建立激活资源、优化配置、开放产权、有序流动的国有资产运营机制,全面完成新一轮省属企业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优化布局,提高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分类分批推进省属企业改革重组。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的企业,如能源、交通、航空、铁路等,在保持国有独资,或在国有绝对控股的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对国有经济具有较强优势的竞争性行业,如国内外贸易、钢铁、化工等,通过辅业分离、产业整合、同类合并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及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对处于一般竞争性行业且竞争优势不明显,或者国有资产存量较小、更适合分散经营的行业领域,要通过加快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对于具有专业投资功能的企业,要以资本运作和战略持股为主要职能,实施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成为具有明显优势的投资类资产经营公司。

(二)以“三个集聚”为导向,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板块。

推动国有资本加快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向具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集聚,向企业的主营业务集聚。通过布局和结构调整,把国有资本集中到有利于提高综合竞争力、完善投资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在重要领域发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的功能,提高国有资产的集中度和有效性,加快形成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板块。

能源产业板块。优化能源结构,坚持煤电气油并举,以掌控一次能源为保障,以保持二次能源供应为重点,完善一二次能源产业链。加快煤炭配送基地建设,保障发电用煤供应,增强液化天然气的保障能力;以增加大型高效先进机组为重点优化燃煤发电结构,在保护生态、帮扶致富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根据气源情况适时适度推进天然气发电,积极参与核电、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加快推进开发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稳步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的利用效率;适时组建地方石油公司,提高**石油供应的保障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上游拓展能源项目,提高我省能源安全的保障度。

交通产业板块。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在构建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综合运输效能中的核心作用,加大对效益良好的高速公路投资和优质高速公路的收购力度,进一步完善公路运输网络;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延伸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益;按照振兴**海洋经济的要求,积极参与港口、码头、岸线、航运等建设与开发业务;理顺全省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体制,加快铁路电气化改造和专线建设,推进铁路市场化改革进程,以**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资责任主体,到2010年,基本构建以杭州为中心、到省内各市3小时内的快速铁路运输圈;充分发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龙头作用,高质量完成二期扩建工程,通过与香港机场管理局的合作,提升整体运营管理水平,加快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进程,巩固大型航空枢纽中心地位,推动构建长三角南翼现代物流集散中心。

现代商贸物流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充分发挥和强化比较优势,以生产业为重点,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的服务方式提升商贸物流优势产业;按照市场经济和WTO规则的要求,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对现有省属外贸企业进行重组整合,积极培育以实业为依托的大型外贸企业,加快推进科工贸结合,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努力探索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上控资源,下控网络,延伸产业链,做粗价值链,做强做大现代商贸业;着力创建物流枢纽和物流配送中心,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参与全球市场分工,建立便捷通畅高效优质的专业物流体系,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中高端化工产业板块。以氟化工为龙头,重点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和日用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大科研开发力度,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实施“绿色化工”战略,加强安全环保,发展循环经济,重视资源综合利用,不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特钢铁产业板块。抓住钢铁行业大调整、大重组、大整合的关键时期,切实转变钢铁产业增长方式,逐步实现数量扩张向品种质量效益转变、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向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转变、传统管理手段向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转变,努力把半山基地建设成为工艺技术装备先进、技术经济指标领先、生产环境优美、规模经济合理、低成本高附加值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优特钢精品生产基地。适应我省临港重工业基地建设要求,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尽快将宁波钢铁项目建成能满足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优质板材基地。

建筑产业板块。努力提高工程总承包水平,向产业链上端经营延伸。积极开拓符合国家建设投资方向和市场需求实际的专业领域,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等各种运作方式,逐步形成以建筑工程承包、政府BT和BOT工程为主体,海外项目经营、建机建材工业制造、相关产业多元投资相互带动发展的经营格局。努力培育负担与包袱轻、活力与实力强的全国建筑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进一步增强我省建筑业的品牌优势和竞争能力。

对具有发展潜质,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要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和粮油贸易产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跟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努力打造一批高精尖、特优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稳健发展房地产业。加强与国际、省际间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的高科技产品。

(三)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企业自愿、政府推动”的原则,抓住省属企业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以打造“双千工程”为抓手,加大整合力度,在做强、做大、做优上下功夫。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和并购等市场化手段,加快推进省属企业战略性改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主营业务板块的投入和内部整合,做精、做强、做优主业。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则,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战略,善于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优势行业和重点发展领域中,择优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善于自主创新、主营业务突出、管理运作规范、经营业绩优良、核心竞争力强、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对全省经济具有明显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的省属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我省产业发展的支柱和龙头企业,进而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企业。

(四)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推进国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省属企业要积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推进我省技术进步,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骨干力量。

努力提升省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省属生产型集团公司要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围绕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依托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认真谋划一批工业结构调整的标志性项目,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步伐,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与一流企业对标,做强做大自有品牌,努力提升企业商誉。积极开展自主品牌经营,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在突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注重发挥名牌的辐射作用,延伸经营触角,扩大名牌影响力。

大力培养企业创新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技能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纳入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体系,着力形成一支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五)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权责,建立健全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制衡机制。

以资产为纽带理顺母子公司关系,增强母公司的控制力。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母子公司责任制度和目标体系,加强子公司事前、事中资金支出的控制,逐步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保证整个集团资金的有序流动。加强企业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算考核奖惩制度,确保预算的执行和全面实施。实行投资决策集中管理,合理划分投资权限,提高母子公司战略发展的协同性,实现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

强化集团公司对子企业财务监管,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探索财务负责人委派管理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会计政策和财务信息一体化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平台,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监督、控制和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有效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

完善管理和运作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期间,省属企业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大对三级以下企业的改革重组力度,压缩管理链条,原则上将等级链控制在三级以内,实现管理活动的扁平化,提高管理绩效。

四、省属企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快出资人权责到位。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制定《**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省国有资产流失查处试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有效理顺国资监管机构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所出资企业三方之间的权责关系,保证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完整和统一,健全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资监管体制。探索和初步建立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收益收缴制度,有效落实出资人资本收益权。根据出资人职责权限,按照出资比例或公司章程约定向省属企业派出董事、监事。建立职工董事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外部董事试点,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改革国有独资企业监事会管理体制,实现监事会对企业财务活动和企业负责人经营行为的监督。同时,在省属企业中建立党建督察员制度。制定有关理顺省属企业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级次较多的企业,通过提升管理级次,整合内部资源,缩短管理链条,原则上不再新设4级及以下企业,严格控制新设3级企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流动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和鼓励国有资产加快从不具有竞争优势和非主业的领域中退出,支持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省属企业改革重组,推动国有资产向关键产业领域、优势企业和主业集聚。根据产权多元化改革的实际需要,逐步搭建综合资产经营公司成为国有资本的运作平台。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效率的要求,合理调整集团公司所属子公司下属企业改制方案和产权转让的审批权限。加强国有产权交易体系规范化建设,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为重点,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做强做大**产权交易市场,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在流动中的保值增值能力。引导支持企业运用上市公司推进核心资产证券化,有效资源市场化,做强做大做优企业。

(三)进一步健全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完善国有资产运作绩效的考核机制,建立与多元产权制度相适应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出台《省级国有独资和绝对控股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暂行办法》和《省级国有相对控股和参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非授权经营企业经营班子成员收入分配,对符合授权经营条件的非授权经营企业,逐步纳入授权经营范围。建立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年薪制的基础上,根据保全存量、搞活增量的原则,探索期权、模拟股权、管理要素入股等激励机制,实现企业经营者利益和企业中长期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进一步研究完善企业考核评价体系和工效挂钩政策。

(四)进一步鼓励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把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积极争取并用足用好国家和我省关于企业品牌建设、自主创新投入等财政、财务、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省属企业现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作用,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建立高层次研发机构,集中优势力量搞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努力在主导产品和关键技术上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鼓励和支持省属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协调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五)进一步运用各种资源,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支持大企业大集团申办财务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IPO、买壳等多种途径实现在境内外上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与银行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优先提供信贷、结算、现金收付、信息咨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争取大企业大集团有关政策扶持,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审批、运行及发展环境。

国有企业篇5

开始这个讨论之前,介绍一些关于国有企业的主要理论和实证的成果是有用的。这样做是为了使大家在进入细节之前对这些东西有一个“大致印象”。

首先,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例子去支持或反对国有企业。流行的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使“科层组织”(bureaucracy)安排(例如企业)而不是“契约”安排(例如市场)成为必需。此外,萨平顿一斯蒂格利茨基本私有化理论(Sappington—Stieglitz Fundamental Privatization Theorem)指出,仅仅在严格和经常不现实的条件下,私营经济部门的业绩才好于国有企业。

第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大型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大型私有企业面临的问题是非常类似的。由于庞大且复杂的组织有为数众多、相互交叉的科层组织层级,他们都遭受复杂的“问题”或者“委托问题”。当讨论国有企业问题的时候,许多人经常不言自明地假设私有企业被他们的所有者很好地控制着,而不讨论私有企业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理想化的私营经济部门与现实中的国有企业作比较,毫不惊讶,前者将优于后者。

第三,即使在逻辑层次,全面私有化这一被今天的经济正统观点支持者们推崇的方案,也只是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可能方案之一。政府可以卖掉国有企业的大量股份,但仍旧可以保留国有企业中占多数的份额,或者至少一个控股的股份(比如30~40%)。此外,通过组织体系的改革、增加竞争及政治行政的改革,国有企业的业绩能被改善。

第四,即使对理论含糊不清,注意真实世界的运作也是重要的。不用问,有很多国有企业是效率低下、缺乏活力和腐败的。然而,没有清晰的、系统的证据表明国有企业是经济的负担。此外,关于国有企业的实证资料存在某种程度的“选择偏差”,感觉业绩糟糕的国有企业更易于讨论。尽管人们对有问题的国有企业给予更多的讨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这将给人以国有企业业绩糟糕的错觉。

支持国有企业的例子

考虑到对国有企业偏见之深,用这一点开始我们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

新加坡航空,经常被评选为世界上最好的航空公司,是一个国有企业。新加坡航空57%的股份,被新加坡政府的控股公司淡马锡控股持有。淡马锡控股是新加坡财政部100%控股的公司。备受尊重的印度交通运输管理局也是一个国有企业。世界级的企业诸如巴西的区域喷气式飞机制造商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和韩国钢铁生产企业浦项制铁最初都是以国有企业取得成功的,国家至今仍旧对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施加着重要的影响。

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国家凭借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取得其经济成功。整个二十世纪下半叶,奥地利、法国、挪威和德国也有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且运作很好。特别是在法国,国有企业经常被置于产业现代化的最前沿。

除此而外,现实生活的事例也经常是与“私有好、公共坏”的传统说法相悖。例如,由于私营部门认为钢铁项目的风险太高,韩国政府建立了钢铁制造商浦项制铁。这个风险投资被证明是如此成功,为何私营部门不去投资呢?这是因为资本市场有对短期收益的内在偏见、不喜欢风险,大规模项目带有很长的“怀孕期”。应对资本市场失灵的一个明确做法就是政府建立开发银行来融化风险,而不是建立和运营生产性国有企业自身。然而,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使存在开发银行,必要的风险投资也没有被建立。在这种情况下,对付资本市场失灵,建立国有企业会比建立开发银行更有效。

浦项制铁的例子能解释国有企业的另一种典型看法,就是关于外部性问题的看法。浦项制铁,在政府的干预下,没有滥用它的垄断地位去榨取利润,反而,它把生产获得的利益转移给产品的买方,使整个经济都受益。韩国政府投资浦项制铁的“社会”回报,或者说对整个经济的回报远远高于“私人”回报,或者说只给公司的回报。这种私人回报和社会回报的差异,经济行话称外部性,是建立国有企业的另一个理由。

广义地说,国有企业可能建立起对公平的关切。例如,如果听任利润最大化企业的摆布,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们也许不能享有邮政、用水和交通的基本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可能是确保全体公民普遍享有基本服务的捷径。另一个例子是,私营的养老金和健康保险体系拒绝接受“高风险”的群体,这些人通常是穷人。国有企业运营这样的体系将确保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得到重要的社会保障。理论上,如上所有关于国有企业的种种讨论,除了道德关切,在一个能平等分配私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且在一个适当管治、税收和补贴机制下,私人企业也能够实现。例如,政府可以补贴从事高外部性活动(诸如研究和开发)的私有企业。又例如,政府可以以私营部门大量提供“平等”关切为条件,对私人从事“基本服务”(例如,邮政、水、路等)进行审批。因此,这好像表明国有企业不是必须的。但是,这忽略了一个要点。管治或补贴机制都涉及合同协议——直接管治或者暗的税收与补贴机制——管理起来都是需要成本的。

在经济学教科书的理想世界之外,明确合同内容的所有条款是不可能的——例如,管治的价格上限或者补贴的总额可能需要被修改。这些合同修改通常涉及很多次协商甚至法律调解。所有这些能导致实质成本的东西,经济学行话称之为“交易成本”。这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经典解释,为什么不是市场和企业包办一切呢?

国有企业篇6

从完整意义上说,管理应该是适应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有效的整合、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可获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动态、创造性的活动。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受"路径依赖"影响,一直将管理理解为通过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各种职能的发挥,保障企业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完全忽视了创新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导致我国国企管理长期以来半死不活、效率低下。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从国内、区域性竞争变为全球性竞争;从一般的成本、规模竞争变为获知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在中国经济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企业尤其是积重难返的国有企业要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在管理方面必须摒弃原来滞后的管理模式,大胆探索,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以赢得入世后?quot;外国企业军团"竞争的实力。一、 国有企业管理上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入世,使我国国企不得不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家丑外扬",国有企业在组织、管理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尽管我国企业管理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本、欧、美等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经济转型"使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有转型期色彩。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烙印依然清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关系"管理

在中国任何一个国有企业里,每一个人的权力大小都取决于他与其他人的关系。这是由于多年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导致的,可以将之称为"关系"管理模式。因为在中国国有企业中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和与其相应的报酬体系,更因为复杂的关系网的存在,每个人获取的真正报酬直接取决于其权力。在这种情况下,一名管理者所重视的是权力的攫取与权力的大小,很少关注企业的利益。在这种环境中,掌握与控制信息就成了维护其控制权的主要手段。如果下级不知道衡量标准,就无法确定哪些是能够改变权力平衡的行为,也就无法采取行动扩大自身的权力。如果下级不知道整体的计划,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那么也就等于处在黑暗中,只能盲目的按领导的意志去行动,完全丧失了主动权。管理方面存在的信息完全不对称,导致管理效率极低。

(二)决策程序不科学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制度安排上不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稳定预期与重复博弈的规则,使决策者的利益与他所决策的企业的利润没有长远关系,造成决策者管理努力投入不足。此外,我国企业家队伍中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的人数仅为24.6% ,在国企中这一比例更低。而且其中大部分决策者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政治色彩浓厚,不讲规则,企业管理决策采取领导"拍板式"权威决策,大喊民主决策只是形式。这样常常会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使整个企业面临绝境。这样,短缺的制度供给一方面使有能力的决策者由于责任意识淡薄而忽视管理,另一方面,造成"个人决策、集体负责"这种扭曲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了管理效率。

(三)管理职位选秀论资排辈

国企管理岗位选拔采取资深职位制,企业管理模式对职工业绩的肯定除了提高薪金外,更多采用升职的方法,在选择管理人员时大多依据在企业的工作年限与经验,使得大量的技术专家升到管理岗位上以后不能胜任管理工作,年轻而具管理能力的人才又不能得到提升,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形成升职"黑洞"。

(四)管理以物为主

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上"物本"观念突出,强调对设备、厂房、资金、物料等的管理,"人本"管理观念淡薄。国有企业对人员的管理只是生产要素式管理,通过下达指令,让其按指令操作,从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组织、安排。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这种特殊生产要素的增值潜力,这种缺乏"人性化"管理的模式导致国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五)"孤立" 管理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方式?quot;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管理的对象总是针对某一孤立的对象,管理的着眼点是事物:或是生产、或是人事、或是销售、或是材料。管理的出发点是哪儿有问题管理哪儿,对于管理问题的处理均为就事论事,就部门论部门,就环节论环节,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很少作通盘考虑。

二、 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上述弊端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制度因素导致的企业增长,使得国有企业整体肌体营养不良,困难重重。伴随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企业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一)企业与客户关系发生变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负责生产产品,不负责产品的销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部分国有企业市场意识有所增强,逐渐转变了市场营销观念,以产定销转为以销定产,能够根据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标准化产品,其生产决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然而孀攀谐∠阜值娜找嫔钊耄魅ㄏ岩馐兜闹鸾ゼ忧浚笠涤肟突У墓叵狄卜⑸吮浠突枰蛹词钡摹⒏鲂曰牟酚敕瘛9丝驮诮邢咽保换崆止蟆⑺狡笠嗷蚴峭馄蟆?quot;快捷"与"顾客满意度"成为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评判标准。这必然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创新,与之适应。

(二)竞争环境发生变化

二十世纪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并呈现新的特点:一是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强,世界统一市场的逐步形成,任何行业均存在一两个具有顶级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处在此行业的任何一个企业必须紧跟领先企业的步伐,否则会被市场淘汰;二十具有超前的观念、新型产品、先进的管理方式的新企业层出不穷,这种倍具竞争力的企业使竞争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三是彼此之间是竞争对手的企业,在某一方面又可能需要成为战略联盟;四是入世后,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会涉及到国家之间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能转化为国家利益与实力的竞争,政府行为会介入企业竞争之中,使企业竞争环境变数增多。

(三)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巨大挑战

Michael Hammer与James Champy 认为:在企业面临的众多变化中,科技进步的变化最有威力,因为它将导致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一些企业若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就会被淘汰。 科技的进步对管理主体形成强有力的挑战:大部分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技术与信息贸易的比重增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日益加大的压力使我国劳动力费用低廉的优势逐步减弱;流通方式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演进;对社会组织的领导结构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述种种,都要求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创新,适应变化,迎接挑战。

三、 外国企业管理创新经验借鉴

外国国有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国企具有非常有益的借鉴作用。进入 90年代以来,企业结构改革、管理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 ,而且正在加速发展。这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新方向。近些年来 ,国际上不断出现新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论。从大的趋势看,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创新型管理。一是指能快速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观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于管理过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管理职责。二是每个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每个企业都要为全体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才能建立新的机制。三是企业个性化管理创新。成功的企业,必将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创新型企业,是能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独具特色的经营方式的企业。

2 .企业重建创新。企业重建是一场管理革命。根据哈默的定义,重建企业是从根本上对原有的基本信念和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考虑和重新设计,以期在衡量绩效的重要指标上,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率等方面,获得大跃进式的改善。这次管理革命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普遍覆盖。这就使职工通过网络可以得到企业内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任何信息,大大精简了管理人员,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有助于形成每一职工在自己岗位上了解全局、关心全局的新局面。

3 .从产品驱动到顾客驱动的企业管理创新。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将激励和奖励制度建立在顾客满意程度的基础上。顾客驱动型公司摒弃只关心价格和产品质量的传统做法,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顾客价值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为此,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顾客信息管理系统,对顾客的需求变化和对企业的反应进行及时监测。

4.管理目标多元化创新。企业不再仅仅为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服务,而是拓展出新的内容。如美国29个州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经理必须为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 而不能仅为"股东"服务, 这就是说, 企业的所有者只是企业中应该照顾其利益人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劳动者及其它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管理目标多元化,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推动力。

5."硬管理"到"软管理"创新。现代许多成功的公司都十分重视"软管理",都具有独特的公司文化,通过塑造企业环境、楷模人物、公司价值观、厂风和文化网等,在公司全体人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 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实施对策

尽管西方有许多先进的管理创新理论与成功的管理创新经验,但我国国企在借鉴时还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不应该简单地照抄照搬,一味地追求西方现代的、理想化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因为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只有与企业的具体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芊⒒佑τ械某尚АN夜笥υ诒A粜兄行У拇车墓芾砭楹妥龇ǖ耐保蟮ń泄芾泶葱隆U攵晕夜笫导是榭觯饕Υ右韵录阜矫娼泄芾泶葱拢?br> (一)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它反映了企业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 。

1.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人性假设前提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出现主要是源于对于人性的认识。人性假设问题历来是西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s Mcgregor,1960)曾指出:"在每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quot; 以市场为分析对象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明确地肯定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首先是"自利"的,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1,1848)据此首先得以明确地给出"经济人"的概念。具体说,经济人就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不仅如此,所有的人均在此列,没有例外。 经济人假定中还暗含着关于人是理性的假定。正如赫伯特·西蒙(1955)所指出:"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了一种'经济人',这种人在行动过程中既具有'经济'特征,同时也具有'理性'。"理性指的是:经济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有很强的计算能力,从而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路斯和莱法(Luce and Raiffa,1957)把理性定义为:"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中,博弈者将选择能产生较合乎自己偏好的结果的方法,或者用效用函数的术语来说,他将试图使自己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此后人际关系学说以及行为科学理论基本以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为前提。强调人的心理、价值观、群体文化等 ,"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概念皆源于行为科学理论。(徐传谌 1997)

2.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对策

目前, 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混乱。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大幅度减少,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技工严重流失与冗员过多、人浮于事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本质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这种特殊资产的保值增值意识淡薄。针对以上弊端,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应该进行以下创新:

①下放决策权,加强培训。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这越来越要求企业下放决策权,而分权决策要取得较好效果,要求企业员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在这方面应该效仿日本模式,加强职工培训、吸收一线职工参与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至少应?quot;企业人"的人性有比较深入的理解,掌握较为熟练的心理测评技术和工作分析技术。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完成人力资源的开发、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等方面的工作。

②改革企业的人事制度。当今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应重视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取消国企终身雇用制,加强企业内部竞争,打破年功序列制,改变原有的"按部就班、内部提拔"的规则,增强人力资源的流动性。

③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传统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每天生产一百个单位的人都拿一百五十单位的工资,高素质的人拿走的比带来的少,而低素质的人拿走的比带来的多,由此维持企业的收支平衡。在经济学上,这就叫?quot;强制混同均衡"。国有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报酬体系,减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随时耗尽心志准备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效率损失。建立起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④改善工作环境,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由于特殊的分配体制,国有企业完全依靠物质激励不可能留住或者吸引优秀人才安家落户,尤其在入世后,很难与薪酬优厚的外企竞争。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借鉴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除了提高报酬以外,更要给员工创造良好、舒心的外部环境,包括人事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给员工以认同感、归属感,提高其工作效率、敬业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 知识管理创新

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性质、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正如对管理的定义各家各派众说纷纭一样,目前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尚未形成定论。信息学家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有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弗拉保罗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可见, 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笔者认为?quot;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企业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 (不管它是写在纸上,还是存在人脑中 )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其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以便达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和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使他们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1.知识管理是传统管理理论发展的结果

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是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现实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这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创新势在必行。知识管理创新应运而生,它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以知识共享为基础进行通盘管理,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对现代企业而言,知识正逐渐取代货币资本、劳动力等有形资产,成为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生产要素。企业拥有和能够利用的知识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产出、绩效和竞争地位。知识管理旨在确保人们以拥有其所需要的技术及资讯为前提,适当地评估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机会,籍此协助人们对不断变动的社会、产业、经济及客户需求的环境有所准备。

2.我国国有企业知识管理创新对策

我国国有企业对知识管理了解甚少,入世后要切实提高企业竞争力,必须引入知识管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进行创新。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以全面利用市场信息的工作流程为基础,更深入的在企业内部推动知识管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简单的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使企业能以对市场的深入理解为核心,全面的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

②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要优化对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与利用,依靠环境信息制定竞争策略,依靠市场信息优化生产安排,减少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成品库存,降低成本。这实际上又是一个信息整合的过程,通过从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的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③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如果新知识不能同现有知识联系并且不能为人所用,知识是没有价值的。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溢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④提高个人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知识是个人认知过程的实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因为知识只存在于使用者身上而不是存在于信息的整合中。同样,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这种创新不一定是由发明到扩散的线性模式,而是可能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即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这就要求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让员工个人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发挥其在知识管理链条中的作用。

(三)战略管理创新

所谓战略管理创新,是指通过对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思路、资源结构、业务范围等重大问题的系统研究和分析比较,对旧有的决策及决策实施过程进行全面整合和流程再造,更好地执行旨在规避风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的企业环境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决策、系统控制。

1.战略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艾戈·安索夫(Igor Ansolf)提出。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论》一书中,第一次对企业战略做出科学的概念界定。1972年,他在美国的《企业经营政策》杂志上发表了"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为后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企业管理领域开始使用企业战略。之后,安索夫又于 1979年和 1984年分别出版了《战略经营论》和《树立战略经营》,形成了比较系统成熟的战略经营思想和理论。现在一般认为,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的基本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 (A·D·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中已经非常流行。

国有企业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SFA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2)02-0018-06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比较,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姚洋(1998;2001)、刘小玄(1998;2000;2004)等人的研究得到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就整个工业企业来讲,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技术效率相对低下;国有企业对于企业技术效率具有明显的负作用,非国有企业则表现为对于技术效率有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结论一直是以下政策主张的重要依据:国有企业应当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而仅保留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部分。

之前一系列比较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可以采信的。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就越来越取决于其制度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脱胎而来的国有企业,自然是所有微观经济组织中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其财务效率和技术效率全面落后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甚至也落后于市场化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乡镇集体企业,完全符合理论的预期。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得出国有企业应当退出竞争性领域的结论。国有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经历了重组与改造,目的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逐步形成与其他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提高到了多大程度,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不断提高。2000~2009年,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从2408亿元增长到9287亿元,年均增长16.2%。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一个更加应当关注的问题是,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是否也在提高,它与非国有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是否在缩小,进而二者的效率是否存在收敛的趋势。这就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我们认为,以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在近10年来不断提高,总体上已经与非国有企业不相上下,甚至有逐渐超过非国有企业的趋势。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垄断行业的巨大份额及超额利润,对结果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综合效率的持续提高是更重要的内在因素。技术效率的提高应该是国有企业利润指标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国企改革的成绩不应全盘否定,深化改革的前景仍然看好,国有企业必须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的结论缺乏科学依据。

一、技术效率测算方法选择

效率就其含义而言,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而技术效率是用来衡量在技术水平一定时,厂商获得最大产出(或投入最小成本)的能力,反映了现有技术的发挥程度(或者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技术效率是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本文选用技术效率指标研究企业效率的理由是,技术效率不但能够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而且可以用来体现制度改革等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效率变化的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反映改革的成效。因此,“技术效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关注的基本问题。”

测算技术效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参数法,通过估计某个具有特定形式的生产函数模型来间接得到技术效率,如随机前沿分析法(SFA);另一类是非参数法,其特点是不假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如数据包络分析(DEA)。我们将采用参数方法中的SFA模型对近10年来国有及非国有企业工业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采用$FA模型的原因是:首先,运用OLS(最小二乘估计)所拟合的一般生产函数预测产出时,得到的不是给定投入时的最大产出,而是平均意义下的产出,因此,运用ML(极大似然估计)拟合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技术效率更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我们的研究使用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36个工业细分行业2000-2009年共计10年的面板数据,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类型等各种因素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换言之,随机干扰项的作用不容忽视。最后,本文分析中的产出项只包含工业增加值一个变量。因此,参数方法更适合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SFA模型中,以给定的投入量来估计最大产出的生产函数称为“前沿”生产函数,“前沿”一词体现了最大值的概念。在运用SFA模型的过程中,前沿生产函数一般采用c-D生产函数或者超越对数生产函数。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因素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灵活、限制少的特点,我们将采用时变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技术效率。

二、技术效率的测算与比较

我们测算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36个工业细分行业2000~2009年的技术效率,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测算和分析将通过问接方式进行,即通过分析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加总数据)对国有和非国有企业这10年期间技术效率的发展与改善情况加以判断。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投入产出变量。工业细分行业的生产函数模型中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以工业增加值为产出指标,以行业年均从业人员数量及固定资产净值为投入指标。下文中,工业增加值、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数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将分别用Y、L、K表示。

工业细分行业国有企业投入产出数据采用了2000~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由于产出变量工业增加值2004年、2008年和2009年的年度数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及工业普查资料均没有提供,2004年度当年价工业增加值数据采用2004年度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与2003年度工业增加值率计算得到;2008年和2009年当年价工业增加值数据采用比例法计算得到,即用本年度的当年价工业总产值乘以上一年度当年价工业增加值与当年价工业总产值的比值。以2000年为基期,产出变量工业增加值根据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投入变量固定资产净值用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另外,工业细分行业非国有企业2000~2009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以《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工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的差值计算得到。

2.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影响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变量很多,本文选取的影响因素变量如下:

A.资本比重,记为F1。其中,国有企业资本比重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资产总计的商表示;非国有企业资本比重定义为:1-国有企业资本比重。

B.资本密集度,记为F2,用可比价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从业人员的商表示。其中,可比价固定资产净值为根据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平减所得。

C.企业平均规模,记为F3,用可比价资产总计/企业单位数的商表示,其中,可比价资产总计为根据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资产总计进行平减所得。

D.产出税率,记为F4,用税收总额/当年价工业总产值的商表示。其中,税收总额缺失的年份用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本年应交增值税的和代替。该指标可以间接反映政府通过税收手段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作用。

上述四个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是分别利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行业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相同年份和相同行业中变量值是不同的。对以上四个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这四个变量的相关性较低,不会导致回归模型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影响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因素变量很多,我们的选择难免会有疏漏。考虑到技术效率是相对效率,SFA模型只是分析DMU(决策单元)之间效率的相对差异,并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因此,SFA模型并不要求囊括所有影响因素变量。即使遗漏了重要变量,相比之下,SFA模型也不会像在OLS回归分析中那样导致整个分析结果稳健性差的后果。

(二)模型

本文的随机前沿方法采用了贝泰斯(Battese)和柯利(Coelli)于1995年提出的模型。为了反映技术进步,我们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了时变项。模型的具体表述如下:

模型中Y、L、K分别表示工业增加值、年平均从业人员和固定资产净值;F1、F2、F3和F4分别表示资本比重、资本密集度、企业平均规模及产出税率。i=1,2,…72;t=1,2,…10。Vit独立同分布于N(0,σv2);uit独立同分布于非负截断分布N(mit,σu2),并与Uit相互独立。ui。代表了技术的非效率,表示仅仅对第j个行业所具有的综合负面影响,影响越大,技术效率越低。

模型中(1)式为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时变形式,式中β0。反映技术水平,β6、β7、β8和β9反映技术进步;模型中(2)式为技术效率的计算方程;模型中(3)式为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回归方程。在模型的截面样本中,i=1,2,…36时对应的是国有企业的36个行业,i=37,38,…72时对应的是非国有企业的36个行业。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1.参数估计结果。使用frontier4.1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ML(极大似然法)的一步法估计,参数估计结果见表1: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γ值为0.331,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为0.05时具有显著性,表明我们使用随机前沿方法来计算技术效率是合理的。时变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中除了ln(L)*ln(L)、t2和t*ln(K)的系数不显著外,其他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具有显著性,表明我们选择时变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前沿生产函数是恰当的。

模型中非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的两个影响因素变量分别是“资本密集度”和“企业平均规模”,它们的系数均为负。考虑到模型中(3)式的因变量代表的是技术的非效率,说明这二个变量对技术效率具有正效应。也就是说,工业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越高、企业规模越大,技术效率也相对越高,从而说明了资本密集度的适度提高以及工业企业的做大做强对技术效率的提高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模型中“资本比重”和“产出税率”的系数也为负,但t检验没有通过,说明资本比重与政府的税收行为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同样具有正效应,但效应不明显。

2.技术效率测算结果。与参数估计结果同时得到的还有依据模型中(2)式测算得到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2000~2009年共10年间36个工业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36个工业细分行业10年来的技术效率均值分别见表2和表3。

由计算结果可知,36个国有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技术效率在10年期间均显著高于其他行业。这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行业2)、烟草加工业(行业9)、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行业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25)以及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行业34)。而非国有企业由于各行业外部生产和经营环境的变异度相对较小,除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行业2)和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行业34)的行业技术效率均值较高外,技术效率的差异相对较小。这些行业10年间的技术效率均值都超过了0.5。

此外,国有企业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1 15的行业包括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行业4)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行业29);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均值低于0.115的行业有塑料制品业(行业23)、非金属矿物制品(行业24)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行业28);而两者技术效率均值均低于0.115的行业则包括煤炭采选业(行业1)、非金属矿采选业(行业5)、纺织业(行业10)、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行业11)、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行业1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行业13)、家具制造业(行业1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行业17)和金属制品业(行业27)等。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这些行业技术效率改善的空间和余地很大;同时这些行业的低技术效率与所有制无关。

为了降低强垄断行业对年度技术效率均值的影响,同时也进一步考察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在竞争性行业的表现,我们分别就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20个竞争性工业细分行业的年度技术效率均值进行了比较。①这20个行业具有竞争性较强、外部环境异质性相对较低等特点,根据这20个行业的年度技术效率均值得到的20个工业细分行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年度技术效率均值比较的线形图(见图1)。由图1可知,在这20个竞争性工业细分行业中,国有企业的年度技术效率均值在2003年前低于非国有企业,但在2003年以后已经赶上并超过了非国有企业。从总体上来说,国有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在近十年来表现为递增的态势。即使不考虑国有企业中的国有控股部分,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已经赶上并超过非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起码我们可以说,两者之间技术效率差距的显著性在过去的十年间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由此可见,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三、结论本文研究最重要的结论是:2000~2009年,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已经与非国有企业不相上下,近几年甚至有超越非国有企业的趋势。这一趋势在竞争性领域也表现得十分明显。由此可以认为,经过1999年以来的深化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研究同时也显不,企业相对效率的变动是一个动态过程,效率比较的格局不可能凝固不变。市场竞争不进则退,国企改革尚需努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的改革应当从两个方向继续推进:一方面,放开市场竞争,缩小垄断范围,强化政府规制,限制集团利益,降低垄断利润,改变垄断行业技术效率虚高的格局。另一方面,继续推进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目前特别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与资本市场的“无缝对接”。我们的建议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托财产的法律制度、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的方式,使得国有资本的产权“去政府化”。这是进一步改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途径。这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有很大空间,国有企业技术效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本文基于我国工业细分行业2000-2009年行业加总数据,运用SFA模型从工业细分行业层面测算了我国36个国有和非国有企业工业细分行业的技术效率,分析了其四个影响因素,并对两者技术效率的水平及其十年来的变迁情况作了分析和比较。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工业行业来说,变量“资本密集度”和“企业平均规模”对技术效率有正效应,而变量“国有比重”、“产出税率”对技术效率效应不显著。因此,为了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效率,大中型企业要继续推进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在提高投资效率的前提下,采用资本密集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要继续鼓励竞争性领域企业做大做强,有些行业可以考虑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所在行业的技术效率。

国有企业篇8

1.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水平

国有企业物业管理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转变思想观念,要深刻的认识到服务才是物业的根本,要增强职工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要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增加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其经济效益,不断的实现物业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要走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

2.完善用人机制,提升职工素质

要想使物业管理走向社会化,适应市场经济,就必须不断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的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不断制定完善的用人机制,完善奖惩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培养和挽留人才,不断的增强其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的组织和协调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建立物业智能化管理

随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以科学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实现物业管理的智能化。通过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能够在设备控制和收费等方面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物业信息的动态管理和远程控制,不断的提高运行效率。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高效、规范和有序的效果,不断提高客户对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认可和理解,提高客户满意度。

4.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

我国的物业管理在法律和法规方面都不够健全,同时还缺少相应的系统性,这种情况严重的阻碍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的物业法规,规范物业管理方面的行为,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要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等级评定和资质审查,完善招标行为,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对物业管理方面知识的宣传,要提高业主主动参与的力度,通过广大业主的共同监督,促使物业管理依据法规、法律和规范等进行管理,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二、结束语

总之,管理是国有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只有在市场竞争经济条件下,才能够不断的促使物业管理改变思想观念,不断的创新,推动物业的管理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物业管理企业只有不断的开拓进取、打破常规、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才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促进物业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中小型企业范文 下一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