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3 12:33:3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

1.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概况

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高校里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一些院校计算机相关课程较多,一些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比较多,还有一些院校信息类课程比较多。混乱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以及学科的发展。

2.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

关于电子商务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电子商务的概念出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理解成四个字“电子”和“商务”,电子商务便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即通过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所以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我们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虑:商务与电子。 即我们可以把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商务类课程,另一类是电子技术类课程。

3.商务类课程

所谓商务类课程,便是和企业商务活动与管理活动相关的课程,为了总结出一个有逻辑性的课程体系,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企业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去理解,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企业是物品与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在生产要素市场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这样企业的主要活动我们可以认为是采购,生产与销售。同时企业为了组织它的活动,就必须要有人力资源,资金和生产资料的支持,所以企业的组成便是人、财、物。

总结以上叙述,从静态的看企业是人财物的组合;从动态的看企业从事进销产的活动。所在,以此推论,我们又可以把商务类的课程,分成几类,一、人、财、物的管理类商务活动;二、采购类商务活动;三、生产类企业活动;四、销售类商务活动。

同时由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会产生两个市场间物品与劳务以及货币与信息的流动,这个时候又产生了三类商务活动,即,五、物流管理活动;六、资金流管理活动;七、信息流管理活动。

而广义的电子商务便是对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电子化,所以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懂得以上七类商务活动的管理,然后再研究通过现代电子手段来实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电子商务的

商务类课程,细分为如下七类课程:(1)人、财、物的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2)采购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供应链管理》《商务谈判》等;

(3)生产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生产运作管理》等;

(4)销售管理及其电子化类课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

(5)物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

(6)资金流管及其电子化理相关课程:《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等;

(7)信息流管理及其电子化相关课程:《电子数据交换实务》等。

4.电子类课程

所谓电子类课程,便是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课程。我们可以这类技术分为四类,即一、信息存储技术;二、信息处理技术;三、信息交换技术;四、信息表现技术。其中:

(1)信息存储技术相关课程:《数据库技术》等;

(2)信息处理技术相关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3)信息交换技术相关课程:《计算机网络》等;

(4)信息表现技术相关课程:《网页与网站设计》等。

5.课程体系结构图

综上所述,我们把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进行了细分,同时各个类型的课程之间有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是一个的统一整体。为了把这几类课程的相互关系系统化的描述出来,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电子商务专业各类课程在企业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个使得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从分散且混乱的课程体系统一到了这样一个系统性的体系结构图中。

图1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构图

6.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图》深刻而全面的概括了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结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经济与管理工程系;四川;成都;611731)

参考文献:

[1] 沈洪敏.对电子商务定义与概念的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20期.

[2] 黄敏学.电子商务(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2

摘要:

“总载体”是系统化教学载体,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承载起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综合技术应用等系统化的教学载体。基于“总载体”平台设计的课程体系,能有效弥补工程技术类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切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力图探索出基于“总载体”平台的课程开发及“总载体”选择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职业教育;系统化载体;总载体;课程体系

一、“总载体”的提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而课程体系设计建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运用系统理论来指导。教学载体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系统要素,通过系列化和系统化,成为人才培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系统化的教学载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依据系统理论和思维,以训练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总载体”的提出

在一些工程技术类专业中,适合于采用系统化教学载体进行人才培养。而用一种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起到系统化载体的教学作用,在学生学业全过程中总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技术应用,在课程体系中起到主线索的作用,作为学生学习训练主要的关键的载体,因此称之为“总载体”。

(二)“总载体”的含义

“总载体”,就是把专业能力培养所涉及的教学载体进行系统化,通过选型、设计等技术工作和教学准备,开发成一个(或一台)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以承载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作为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的教学载体平台,在学业递进中,学生参加并亲手完成“总载体”的设计、制作、安装、调试、应用等工程技术工作,实现产品功能;“总载体”逐步递进最终制成产品的“做中学”和“学中做”过程中,学生将完成各项专业技术课程学习、养成职业精神、形成职业能力、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总载体”的结构

“总载体”是个载体系统,可以分解成若干具有各自功能的分载体和子载体。其结构模型见图1。分载体和子载体就是总载体设备、装置或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独自功能的“总载体”的组件或部件,它们组合装配在一起就形成了“总载体”,具有产品属性和功能。分载体和子载体的划分,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并按照生产模式展开课程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上看,分载体是在总载体框架内,具有各自独立结构和功能,且与其他机构构成互不相属,但彼此间又有信息上的联系,并可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简单结构构成的载体。分载体承载不同信息、知识,有独立功能,可用于一门或几门联系紧密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总载体和分载体可以拆解成单一(简单)结构和功能的子载体。除在信息上联系外,子载体在结构上与总载体或分载体存在被包纳的所属关系,是载体系统的基础单元。子载体主要用于一门课或相对独立情境的训练,以及重要知识点的学习。

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及体系

“总载体”的开发、适用和“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在“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有别于其他课程体系设计方法,需要坚持“总载体”用于人才培养的原则,凸显“总载体”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特点,充分展现“总载体”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功能。

(一)“总载体”平台上课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原则

利用“总载体”实行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两个核心原则是:“总载体涵盖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具有产品功能的总载体由学生动手制作完成”。这也是“总载体”平台上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开发

“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设计采用“以载体为基准对接融合课程”、“以课程为依据指导载体开发设计”这两种方式进行。即将“总载体”由大到小、由难到易、由多到少、由集成到分散等方式逐级分解成分载体和层级不同的子载体,再以各层级载体为基准与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对接融合,融合的结果就演化成了“新”的课程。反之,以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或“整合课程”为依据,“反作用”于“总载体”,指导“总载体”的选型、开发和设计,“总载体”的分解,规定各层级载体的结构构成、技术原理应用、技术性能实现方法、零部件和元器件选择等。

(三)“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教育思想,顺应学生能力成长规律,对“新”课程以及按情境教学法分解成的教学情境进行整合、序化,使各门课程形成合理的逻辑顺序,再纳入和优化其他教学资源,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上下沟通和横向延展构成网络,建成“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见图2)。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总载体”选择

根据“总载体”的含义和用途,“总载体”的合理选择、开发、设计至关重要,将决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应当根据“总载体”不同的来源,结合专业的实际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的情况,学生就业的方向及潜在岗位等等因素,按照“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合理选择。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宽,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高,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人才培养难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因此,“总载体”的选择除了涵盖专业技术外,还应与学生就业相关联。

(一)“总载体”选择

经过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与企业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首先明确了学生就业的重点岗位———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基于学生面向区域经济中工业园区汽车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选择与汽车制造相关的“模拟汽车装配生产线”作为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一个涵盖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具有产品功能的成套机电一体化设备———“总载体”。“总载体”———模拟生产线由“生产线”和“车模”两个分载体及其子载体组成(见图3、图4),车模在生产线上最终“自动装配成型”。生产线对照汽车装配流程分解成上线、一次内饰、发动机安装、车身安装、下线等工序,是机电一体化技术集中应用的系统化教学载体,也是一个具有产品功能的设备。生产线每个部件各自独立,具有不同的技术应用,针对专业技能各种要求,满足技术进阶的变化。车模和生产线所构成的“总载体”完全承载和具备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学业阶段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养成的功用。

(二)总载体与课程

车模分载体由普通钢材和常用非金属材料制成,除用于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并制作进行技能训练外,也是生产线分载体的生产对象———对车模自动装配。车模分载体用于机械制图、工程材料、零件手工制作、机械制造、零部件装配、工程测量及公差配合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反过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重新设计并制作出新的车模,达到一般训练不能起到的作用。生产线是一整机电一体化设备,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等实际应用的产品,囊括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绝大部分技术应用。生产线分载体可以进行机械装配工艺、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课程或情境的学习和训练。另外,可以通过改变装配工艺,在生产线上增加相应的技术应用,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方法完成相同产品功能等方式,拓展学生能力训练。

(三)“总载体”的教学适用

该生产线设备具有产品特征,其功能最终在学生手中实现。除少量零部件及构成用于技术技能训练需要重新加工制作外,绝大多数零部件及构成都可以重复利用,以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和生产同步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按结构构成分解的各层级载体均对应机电一体化专业各课程或情境的学习训练任务,教学过程和“总载体”生产制作过程协调且同步进行,贯穿学生学业全过程。学生从零件制作的基本技能训练开始,逐渐完成单元、单元组合技术技能学习训练,综合应用技术技能的训练,最终达成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岗位能力。生产线产品的实现,意味着学生专业学习训练的完成。

四、在“总载体”平台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为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的特殊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采用“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适合的。可以通过车模、汽车模拟装配生产线所组成的“总载体”,将对应的课程进行融合,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整合排序,构建起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设计的要点

从人才职业能力成长规律上分析,可以将基于“总载体”设计的课程体系层次分为:专业认知阶段、基本技能阶段、技术技能阶段、综合应用阶段等四个层次(见表1)。这种将能力和素质在层次上的区分,有利于从专项能力出发,进行课程的划分、排序和课程体系的架构、组合,符合在“总载体”平台上课程体系设计、构建及实施的基本原则。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使其从进校就直接进入到相应专业技能理解之中。在专业技术认知阶段,引入“总载体”进行相应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往往是十分重要的。

(二)基于“总载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所选择的模拟装配生产线“总载体”的车模分载体、生产线分载体的结构、功用,经过生产线、车模与课程的对接、融合形成“新课程”,由此建立起“基于汽车装配生产线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见表2)。在表中的课程深入开发时,课程设计或情境任务规划已经使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产生了变化,因为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提出的,并经过“总载体”与课程融合和课程目标要求反作用于“总载体”的结果。该课程系列基本涵盖了以生产线安装、调试和应用岗位的知识、技能学习训练的需要,并适合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在行业领域里的就业需要。

(三)“总载体”平台上课程实施关键措施

设置专周。考虑到在“总载体”产品功能的特殊性,应当安排“特别训练学习专周”。该专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实训或毕业设计,是以子载体、分载体、总载体为教学对象的综合能力训练,也是学生完成载体工程制作任务的必要环节。在表2中的每学期适当的时间,设置相应的专周,并作为主要的课程,纳入整体课程体系之中。专业化教材编制。实施“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需要编纂全面的易于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应汇集教学资料、积累大量的教学资源,编制具有高度专业性教材———《总载体技术手册》和《总载体教与学指导书》等。教学资源配置。“总载体”平台上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及实施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能够顺利高效施行,还应该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组建合适的师资团队,建立起围绕“总载体”生产制作的质量检测评价体系等,这才能综合有效地实行人才培养。

五、结束语

基于“总载体”的课程体系设计是适合于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手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通过“总载体”课程体系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切实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操作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处理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3]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申爱民.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6]李杰臣,申爱民,等.机电专业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36-38.

[7]申爱民,邹春霞.基于“系统化教学载体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6(2):79-82.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高职;教学改革

1.电子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科技、教育的发展,作为面向企业的,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及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

目前,高职的《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受传统教育的长期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弊端:

(1)教材不适合新时期的教育。传统的教材主要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开发教材,理论性强、知识涵盖面窄、内容相对陈旧、技能训练内容少且比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满足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

(2)授课方式不灵活。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主要分为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利用黑板或多媒体讲授,对于抽象概念学生难于理解、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兴趣。实践部分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验少,总是被老师灌输知识、致使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3)考核方式不合理。电子技术的考核仅靠一张试卷确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记忆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色表现、团结协作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设计制作电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的分析总结及梳理能力,大都不计入到总成绩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更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电子技术在各个利于广泛应用且发展迅速,如:手机和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家用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工业检测仪器不断涌现,医疗卫生先进仪器的使用等。这些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及广泛使用充分说明了,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对电子相关技术人员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人员不仅具备牢固的电子技术知识,也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高职作为培养技术及操作人员的院校,承担着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所以《电子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电子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仅要传授学生必备的电子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全面发展的电子技术人才。所以,课程的改革应将课程的特点及社会需要技能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从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引导学生将自学、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3.电子技术改革思路

3.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是传授书本知识,学生总是会问提出学习电子技术有何用、为什么要学放大电路等问题。这就说明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要求,选择与实际应用紧密相连的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或知识载体,使学生认识到《电子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调日光灯电路的设计、连接与测试,声光报警电路的设计、连接与测试;语音放大电路的制作与测试;数码管显示的加减计数器电路的设计与仿真等。

3.2 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可以把教学总目标分解成学习模块,再将学习模块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当然,任务的确立要经过广泛的调研,并在实践中不断的验证与修改。每个小任务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兴趣、年龄等。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围绕要完成的任务,在实践的过程中来验证理论知识。如:在LED发光实验中,学生要学生会遇到LED发光管的类型、使用等问题。这些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来加深每个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3.3 将电子仿真引入到教学中

在教学中,除了带学生到实验室以外,我们也可以有效的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如: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针对电子电路的原理图,可以用仿真软件进行直观演示,用仿真示波器观察关键部位波形,让学生看到结果,从而激发学生对电路的好奇及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对于一些较复杂的电子电路,让学生直接动手实现比较困难。这时候,我们可以用Multisim仿真软件,在软件中事先制作好实验电路,对电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在去实验室,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4 构建搭建课程平台

随着手机终端的广泛使用,为学生创造了随时随地可以学习的便利条件。学校可以搭建专门的课程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程平台中将教师教学中所用的课件、课外有趣的实验项目、电子电路的基本知识、任务测试试题、优秀的电子技术小制作视频等资料放在网上,并逐年丰富完善内容,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和自我评价。针对学习内容,学生可以留言与老师及时交流,丰富课余生活,拓宽知识面。目前,我们学院的课程平台,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效果较好。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及技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发展的强劲脚步告诉我们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对电子类技术及操作人员的要求。所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亟待变革。高职院校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设计教学内容、利于实际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专业领域,推动科技与时代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周霞.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广场,2008(2).

[2]金明.关于高职院电子系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3]李建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业教育研究,2006(15).

[4]赵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7(3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 定量计算 工程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电信以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不仅要为今后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课程本身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十分重要[1]。然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而繁杂,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只是了解一些专业术语,掌握了一些基本电路的原理以及计算公式,但理论知识运用不灵活,稍微复杂的电路图就看不懂,也不会分析和调试电路,更谈不上设计和制作电路。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针对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1.定量计算的工程性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在基础课之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理论课的精确计算上面,不理解该课程所谓的更接近工程实际的真实含义,因此,有必要培养学生适应这种学习方法:一方面,在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时要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在分析计算时,要从实际出发,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很多同学刚开始会不习惯,甚至认为"不严格"。实际上,由于工艺制造上的分散性,各种电子器件的实际特性曲线与电子手册上的参考特性曲线之间一般都存在差别,而电阻、电容等元件的误差通常为?5%??20%[2],所以在分析和计算电路时过分追求精确是没有必要的。关于误差计算这点,在上课前就有必要跟学生解释清楚。但是,这种近似计算方法对于习惯了数学和物理课程精确计算的学生而言是很不好理解的,他们不明白在什么时候哪些因素可以忽略、什么时候又不能忽略。

实际上,近似计算是在一些基本概念清楚的情况下,为避免电路的分析过于复杂、繁琐而采取的一种分析方法,将电路中某些无关紧要的数据和元件忽略掉,从而简化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当然,采取近似计算肯定会带来一定的误差,但只要这种误差在工程应用所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就是可取的。而学生之所以不好理解,一方面没有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清楚,更多的则是没有建立起工程实际的概念,为此,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尽快建立这种概念。

2.发展迅速,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课程内容现在已经非常丰富,而且还在不断更新,新的器件和应用电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因此,在教学计划规定的短短几十个学时要求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考虑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时数少但内容多,重点和难点多,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等问题。需要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结构,删减部分陈旧知识,融入新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的构成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更加新颖,信息量增大,具有先进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的矛盾,同时需要改进教学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结合起来,发挥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法的各自优势。对于典型电路的分析方法、典型的应用电路等我们采用板书教学。教师能够发挥个性化教学,学生也有时间思考和做笔记,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多种方式提问。提问法主要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或实践经验,有目的、巧妙地提出问题。例如,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制造悬念,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利用类比法进行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将内容相近的知识点,利用类比法将它们总结在一起进行讲解,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譬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和双极型三极管放大电路就是可以根据两种放大元件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同为非线性的放大元件,可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分析。

(四)善于总结,巩固知识。每一章节讲完之后,对该章节的内容要善于做一个归纳总结。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对于模拟电子技术,适当的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和测试技术,具备借助各种设备仪器进行综合实验、测试和设计的能力。然而现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以基础验证型实验为主,实验数量少,内容陈旧,而且基本上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不高,理论和实践脱节,综合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开展第二课堂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深化和补充第一课堂知识的重要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为此学院建立了电子创新设计实验室,并在学生团队中成立了E栈电子协会,每年有计划地从学生中招收第二课堂活动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先学习焊接线路板,逐渐进行到用EDA技术设计实用模拟电子系统。学生不仅学会了设计制作电路原理图,而且学会了运用Protel软件进行印刷电路的设计和制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近两年来,我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部级、省级大赛,为学校争得很大的荣誉,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总结

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近似计算的工程性思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厌学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做到教与学紧密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华中理工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康华光主编,陈大钦副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4版[M]

[2]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杨素行主编.模拟电子技术基础.3版[M]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5

研究实验教学体系的出发点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作为文科高职院校,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从事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的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完善了教学体系结构和课程设置。由于电子商务应用是综合应用学科,涉及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具有文理结合、技术性强、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进行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实用技术、技能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培养,重点建设与技术技能教学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以体现应用技术、技能培养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研究、总结适合文科类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特点的通用技术技能实验和实训科目,规划适应电子商务应用需要的实验教学体系,总结教学体系中财经、商贸和信息技术课程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关系,制定出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实验流程和实验项目,更好地指导实践和实验课教学,规范本专业实验内容和实训内容,加强与之配套的实验环境和实训基地建设,使财经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朝着更加适应行业应用需要的方向发展。

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目标

文科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侧重于电子商务的商务管理与商务应用。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企业管理学和市场营销为主要教学方向和应用方向。所以,在实践环节上主要侧重于经济管理与市场营销等环节的实验和实训,并规划设置了相关的教学实验科目与实验流程,设立了相关的实验室。

文科院校开展电子商务教学,应当充分考虑和重视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总结课程体系结构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应用之间的有机结合,合理规划并设计出与教学配套的教学实验(实训)科目、实验(实训)大纲,并规划建设与实验科目要求一致的教学实验室和实验环境。

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建设,首先充分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以及物流管理系统等模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加深学生对电子商务相关课程的理解,了解电子商务应用环节和基本业务流程。其次,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掌握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应用规律和操作技能。第三,为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修改和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各教师提供教学改革、技能实验和系统开发的基本实验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网建设、网站规划与建设、网络财务、网络广告、网络营销和物流追踪等教学实验项目。

另外,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的设施,建设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教学与实验管理平台,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非常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为配合专业教学已经建设了三个配套的实验室,实验室建设立足于基本理论,面向企业和商务信息化应用,紧跟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的前沿,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所需的较为先进的操作平台。目前,可以进行企业内部网基本建设、商务网站建设、商务流程管理和物流管理等专项技能实践,旨在加强学生对电子商务课程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在实际企业应用环境中的实践能力,是连接理论知识和企业电子商务技术实际应用的一座桥梁。

实验教学体系规划与建设

由于文科院电子商务专业在相关的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相对较理科院校要薄弱,在规划和设计专业教学实验(实训)科目、体系结构和实验环境时,出现的对有关实验科目、内容和实验流程的研究、规划和设计不完善等问题,缺乏系统的实验体系结构和实验环境,这一问题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尤为突出,缺乏适应高职特点,面向应用的通用实验科目、实验环境的规划与建设。

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都是突出应用和职业技术方面的特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从事电子商务应用的实用型和应用型人才,以能力培养为主,重点培养电子商务的应用技术和技能。因此,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和专业的电子商务教学体系中,应当更加注重应用技能和技术环节的实验和实训环节研究,规划和设计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财经类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结构,制定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科目、实验流程和实验大纲以及实验的评价体系结构,同时规划和设计出与实验配套的实验环境的基本实验室设备、软件配置和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一)规划以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课程体系相结合的教学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和总结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教学规律,总结课程体系结构中管理类、商务类和信息技术类等课程之间的联系,归纳出这些课程在实验和实训环节中的结合点以及实验和实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点。

2.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结构的参考意见。设计出具体的通用实验(实训)科目、实验流程和实验大纲以及实验的评价体系结构。

3.提出与实验(实训)配套的实验环境的基本要求。包括实验基础设施、实验室设备配置、实验室功能和系统软件要求、实验室管理使用方法和管理方法。

体系结构要建立的是在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突破理论教学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难题,引导教学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应用技术和技能教学,真正体现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体系的应用点

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文科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结构,规范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通用技能相结合的特点,现已经构筑了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等十余门有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并制定了特色明确的实验(实训)教学大纲。这些课程不但注重与技能实践及最新的学科发展相联系,而且都配有相应的实践或实验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出一种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论坛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根据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采取一些教学改革措施,以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教学改革措施包括:

(1)针对专业特点,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高水平教材。

根据新一轮的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以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管理系电子商务教研室为主体,对实验环节中的实验内容、实验流程、评价标准和实验实配置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文科高职教育的特点,并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编写出版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教材。

(2)优化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一个包含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库,利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网上教学平台,形成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通过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案例引导和任务驱动式教学、以实际应用带动理论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新模式,倡导学生的实践、应用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及时了解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趋势。

(四)将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建设成展示学生应用特长的实验平台

(1)完善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学生应用试验专用机管理制度,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教学应用实验活动。

(2)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将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实训活动相结合,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3)统一规划电子商务专业实验课程,制定各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理论课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关系,确定教学实验(实训)的时间表,合理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

试验教学体系不但充分重视和突出实验和实践环节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并且强调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措施的运用,如建立网上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交流,根据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的实验室模拟实践环境,如个性化网站建设、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BTOB 、BTOC商务流程的规划与设计等。

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不但是一个实验平台,更应成为让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培养综合素质的空间和平台。围绕着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实验室建立学生应用项目与专用机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学生进行应用项目立项,系里出设备,甚至部分资金,支持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进行个性发展。目前已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商务大赛、考察著名商务网站、电子商务企业等。这些改革举措突破了封闭保守的实验教学模式,为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成才环境。

在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中,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尝试实验教学活动的实践化。通过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的途径,开发一些贴近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项目,如商务网站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BTOB 、BTOC和C2C商务流程实验平台等。于此同时,尝试部分实验教学活动直接在商务实践中完成的做法,将部分实验教学活动直接转移到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科研工作中来完成,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应用精神,这就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建立相应的实验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目前,电子商务实验室已经完成的有电子商务系网上交易平台、电子商务文献检索系统、网上商城系统、电子拍卖等系统,它们也是电子商务实验室的开放式的实习软件。

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对教学体系的影响

电子商务教学体系建设在“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基础上,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如图1所示。

第一,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为“基础 +技术、技能+应用”的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主要依托于管理系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在济类课程中,管理学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类课程包括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专业课程则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实现商务与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已经构筑了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网络营销、网络广告等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第二,强调综合素质,突出以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体系。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同时充分注意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结合、延伸。

第三,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体系,其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它是培养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训练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们主要通过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来整合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锻炼并增强学生对实际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为学生争取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一些IT公司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工作,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拓展他们的视野。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为配合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规划和建设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和基本建设,共建成三个电子商务实验室,九个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实验室配置了各类配套教学软件系统,主要包括系列实用电子商务教学系统,如网络财务、电子商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演示系统等,开展除信息技术基础外的专业教学实验,包括商务数据库应用、网络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网页与多媒体制作、电子商务主要业务流程实验、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电子商务系统应用等实验内容。

通过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可以清醒地看到。文科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改革,通过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实验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验流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变得越来越高效便捷,“微理念”已深入人心。[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在国内,“微课”最早由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各种教学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本研究认为:“微课”是一种学习资源,它以微视频为核心,讲解或分析某一单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可以是知识介绍或习题讲解,也可以是技能操作等。“微课”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有: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资源丰富,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便捷;半结构化,扩充容易。[3]

二、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微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电子技术》作为高职院校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地位重要。《电子技术》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基本能力也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企业列为招聘人才的重要指标,比如电子线路的识图能力、电子电路的故障检修等。由此可见,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同时肩负着“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为今后就业作保障”的双重任务。但目前,一些院校《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效果不佳。很多院校还是采用知识本位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的设置还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应用性实验较少,缺乏以任务为驱动的引导,学生被动地听课、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际需求容易被忽视,学习主动性差,这样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结合高职《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并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微课”具有学习时间短、授课内容灵活、主题性针对性强、课程资源构成多样、情景真实等特点,[4]将“微课”运用到高职高专《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将很好地解决传统授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微课”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本课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利用“微课”多遍着重学习个人掌握的薄弱环节。并且,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引入“微课”,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5]

三、高职《电子技术》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

(一)《电子技术》微课内容设计与开发

1.素材的选择与分析

本研究“微课”设计主要依据教材是《电子技术项目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2版,徐超明、李珍主编),该教材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知识融入工作任务;做中带学,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实验与仿真,提高教学质量”,这和本文的微课研究思想不谋而合。全书共7个项目,分别是: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与制作、扩音机的制作与调试、信号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制作、加法器的测试与设计、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电路综合训练,每一个项目中又有多个任务。其中,项目1—项目3属于模拟电子技术部分,是对二极管和三极管常用电路、集成运放等知识的运用;项目4—项目6是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知识的应用,属于数字电子技术部分;项目7选取最基本、最普及的通信终端设备之一电话机作为综合实训内容。本研究选定《电子技术项目教程》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最终确定了6个有代表性的重点任务来作为“微课”设计的案例。包括:“二极管应用电路制作”“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测试”“比例运算放大电路制作”“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数据选择器应用电路设计”和“计数器的设计”。

2.微课开发的工具与环境

CamtasiaStudio是本文开发“微课”主要用到的软件工具,辅助工具软件是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该软件我们都很熟悉,这里不再赘述)。下面介绍制作微课视频非常好用的Camta⁃siaStudio软件。CamtasiaStudio软件是TechSmith公司研发的、集屏幕录影和视频编辑于一体的软件套餐。该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除了能进行屏幕录影外,还能进行视频的剪辑、编辑、个性化制作,还具有视频播放与视频剧场功能。在此软件环境下,用户能非常方便地进行屏幕录像的配声,还可以添加字幕、剪辑视频,还有动画转场等功能。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行主界面见图1。

3.微视频案例

如前所述,本研究选取《电子技术》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6个重要任务(其中模拟电子技术部分3个,数字电子技术部分3个)进行“微课”设计开发。以《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的微课视频制作为例来说明微视频设计制作的过程。《三人表决电路设计制作》是《电子技术》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部分的一个设计性案例,属于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的典型案例。该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包括:基本逻辑门电路逻辑功能、常用中规模集成芯片管脚图的识图方法、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会根据逻辑电路图正确地搭建电路等。在对该案例微视频的制作进行了设计、规划后,录制了该案例的微视频。该案例是借助Cam⁃tasiaStudio软件制作完成的,它在CamtasiaStudio环境中的界面如图2所示。做好PPT课件后,打开PPT课件,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2007下录制完成,经过降噪等一系列后期处理后,最终生成了格式为MP4的播放视频。该案例的微课视频播放截图如图3所示。

(二)《电子技术》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应用

本研究在制作完成6段微视频后,进入了“微课”的教学应用阶段。6段微课均在本校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使用。本研究进行“微课”设计开发时,学生们已基本学完课程知识,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所以,本研究选定该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技能点作为微课开发素材,提供给正处于复习阶段的15级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15电气自动化专业1班共51人,均有智能手机,任课教师在课前把本节课要复习内容对应的微视频通过QQ群或微信提前发送到每个学生的智能手机和电脑上,方便学生上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微视频来复习本节重点。

1.基本教学流程设计

《电子技术》课程的“微课”应用流程如图4所示。图5为本研究的“微课”应用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师的深入引导下,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形式的自主学习,这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会在具体的情境下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分工协作探究来实现其知识能力的构建。然后是评价总结,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通过学生小组自检或互检,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这期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给出优化建议。整个过程完成后,学生增加了知识、锻炼了技能,也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思考、构思、搜集资料设计与制作“微课”并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微课”学习后,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6]

2.具体教学流程设计

本文研究的基于“微课”的具体教学流程设计如图6所示。

(三)《电子技术》“微课”应用效果与评价

1.考核成绩分析

考核成绩分析是基于“微课”应用前和“微课”应用后两次考核的结果对比来进行的。第一次考核是在课程内容学完之后还未进行“微课”应用时进行。第二次考核是在将“微课”应用到15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复习课中辅助教学,在“微课”应用结束后进行的。两次考核项目都是在题库中随机抽取1个综合应用项目,类型相同,分值相同,时间相同(都是满分100分、时间100分钟)。考核完成后对15级电气自动化1班51名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忽略试题细微的难度差别和学生知识掌握熟练程度的差别,15电气自动化1班的平均成绩为79.6分,比前一次考核(在“微课”应用之前)的平均分72.8分提升了大约9.3%。其中,最高分提升约9.0%,最低分提升约7.2%。由此可见,在复习课中应用“微课”能明显提升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对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分析

在“微课”应用结束后,对51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是否喜欢利用微课学习;使用微课后的效果感受;对微课设计和微视频制作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电子技术》“微课”的应用效果,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以便总结经验教训。调查问卷共发出51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1%。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喜欢利用微课进行学习;77.1%的学生认为微课能提高自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81.1%的学生认同微课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85.5%的学生认为微课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77.8%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内容简洁、针对性强;76.1%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的知识点、技能点划分合理;81.3%的学生认为微视频中关于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讲解清晰、全面;95%以上的学生认为微视频的画面质量好、声音清晰。通过考核成绩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结果可见,微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四、总结

高职《电子技术》“微课”开发不仅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也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微课”以一个个小的知识点、技能点为单位,和传统的以课时或单元章节为单位的教学资源相比,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更能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当今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并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微课”在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对促进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建设成果也能为其它专业、其它课程的“微课”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目前本研究中“微课”使用是将微视频和其它“微课”资源通过QQ、微信的方式共享给学生,还缺乏“微课”学习网站等“微课”平台建设,下一步要加快“微课”学习网站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技术》“微课”研究设计和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胡铁生,周晓清.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4]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2(11).

[5]张艳艳.微项目学习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6]王洪雨.微课在高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电力电子;教学改革;应用人才培养;工程能力

作者简介:茅靖峰(1976-),男,浙江宁波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顾菊平(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B50、2010B1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32-02

近20年来,电力电子技术受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与材料科学等关键技术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工程应用领域得到了迅猛扩张。由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支撑的新型产业和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如新能源、绿色交通、智能电网、先进伺服驱动、极端环境探索、节能减排等,都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展现出了良好应用前景。[1,2]

为了适应电气信息类工程应用学科的发展,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跟踪电力电子技术的最新热点,自2006年以来,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开设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传统“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和技术需求,讲授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高级原理、新器件与新型工程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本文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面,介绍了课程教研组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情况。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装置与系统级的概念不突出

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侧重于器件级的理论分析,强调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电路拓扑解算,即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在器件基本结构、原理和特性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典型电力电子拓扑原理电路,从电力电子器件的通和断两个状态入手,对电力电子电路换流的物理过程、波形特性、电参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

该教学结构的优点是概念清楚、体系完备、机理分析透彻,但也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学生将电力电子学过多地关注在了电力电子器件上,弱化了从装置级和系统级的角度对电力电子电路进行理解和认知;割裂了电力电子功率电路与基于反馈原理的数模电控制电路、自动控制原理、工程实际应用电路之间的关系;大篇幅的基于晶闸管器件的理论分析和计算,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单一和过少的工程应用实例,减少了学生对课程实用性的认同感等等。

2.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电力电子技术作为工程技术需要有一定量的实验和实践环节才能保障学习效果。但在传统的“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和简单验证性实验较多,不能很好地与当前的工程实际应用相联系,致使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无法通过实验来直观的体验。

而且电力电子实验设备的常用形式为基于挂件结构的实验台和实验箱,基本上与实验内容相关的重要元器件、电路和系统都被封闭于内。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无法看到功率元器件、配件及电子仪表的外观和关键连线。学生依照原理图机械地连接主电路、记录实验数据和波形,即使不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也能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因此,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探索学习的动力,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和平台也不足。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确立教改思路和目标

作为地方综合性高校,南通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因此,本课程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的确立需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分布与发展特点,同时又紧紧围绕本专业的学科方向。

形成了以帮助学生从装置和系统角度理解和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创新型电力电子应用技术人才为目的,以新能源、运动控制、电源技术、柔流输配电等应用领域为背景,以讲授电力电子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需要处理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应用能力培养

根据培养目标,在学院学科特色和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舍弃了传统的以大篇幅晶闸管半控器件分析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以基于全控器件的实际应用为主线,以电力电子主拓扑电路结合系统级的自动控制原理及其实现电路分析为主要技术内容,培养学生从整体的角度认识和设计电力电子电路的能力”的课程教学体系。

整合后的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功率器件、典型电路、应用及其系统。功率器件是基础,重点讲授开关全控器件及其驱动电路;典型电路是主体,重点讲授基于全控器件的直直、逆变和整流三种变换电路及其控制机理;应用及其系统是提升,重点讲授电力电子在新能源发电、运动控制、电源和柔流输配电技术中的应用原理及其典型系统设计案例。三者层次明晰,但学时又有所侧重。即前两部分作为前续“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内容的回顾与拓展,讲授学时占总理论学时的近一半,第三部分作为工程应用与系统提升的重要部分,需着重讲授,以逐次勾勒出一个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整体全貌。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讲授中,凝炼理论教学的内容,在原理的讲授中注意培养学生面向工程的意识和思维,并及时动态地将教学团队获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科研项目的最新进展融合到相关的课程内容中去,让学生接受到来自科研和工程研发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

另外,针对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内容,以及课程中被压缩掉或被取消的专业知识,设置为系列课外专题讲座,聘请对专题内容有深入研究和独特造诣的教师及企业的科技人员讲授,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及能力。

3.加强课内实验环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课内实验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初步设计技能,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必要教学一环。为了突出课程的工程实用性,采取了优选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课内实验设置方法。

注重电路的工作机理分析与工程实际问题是验证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优选的该类实验项目包括:常用PWM控制器件及特性、不控整流的谐波与抑制、SPWM/SVPWM/方波PWM逆变策略的实现电路及特性等。

注重工程实用性是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项目的选择标准。我们要求学生们对该类型的实验项目遵循“理论设计计算—>计算机仿真验证—>硬件实验电路测试—>波形数据分析总结”的顺序开展路线,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实验内容的理解,并促进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实验作风。

增设的实验项目包括:各型升/降压直直变换器设计、有源功率因数校正器设计、谐振软开关设计、三相高频PWM整流器设计,以及他们的复合系统设计等。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为必修和开放式的选修两类,以弥补实验授课学时不足的矛盾,同时采取“案例讲解法”、“实物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认真讲解实验内容、步骤和注意事项,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此外,应改革课内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突出对实验过程的考核,鼓励探索性的设计型实验。具体措施包括增加课内实验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权重,增加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操作测评、实验过程问辩三方面的成绩考核项等,通过确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务实的学习风气。

4.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培养工程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其课时安排在全部理论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

该实践环节依托于以现代电力电子技术与运动控制实验室为主体,以工程训练中心、控制电机、虚拟仪器、风力发电动模实验室等其他专业实验室为辅助的课程设计开放式创新训练实验平台。[3,4]课程设计内容以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热点工程为背景,从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与学科特色以及科研项目中,提炼出其中典型的技术问题,设计出合理的课程设计项目。可选的背景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精密电机伺服驱动、电力无功与谐波控制、磁悬浮控制、特种电源等。其中的典型技术问题包括:整流、正弦逆变、直直变换、Delta逆变、闭环自动控制、检测技术等。

针对少部分优秀学生采用“导师制”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通过细致的指导,紧密的设计过程跟踪,来进一步提高课程设计质量,并促进这部分学生研究性论文、专利、小制作等方面成果的形成。

针对大部分学生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选题库中自由选题,利用书刊、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自主形成完成项目的各种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真正融入了自己的知识链,提高了其综合能力以及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

5.注重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自主性学习能力

网络教学是弥补课堂教学学时局限,开拓课程学习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组以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通过长期投入、持续积累、动态跟踪的建设方式,建立了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网站的教学材料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丰富的资源,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数值仿真实验例程、实验设备操作视频等文件)、参考资源库(经典学术论文、典型芯片和模块的使用手册、常用仿真软件说明、典型应用设计案例、产业趋势和研究热点等信息)、复习思考题库等版面区。

此外,课程组充分利用Blackboard网络平台的交互功能,完成诸如教学信息、在线电子试卷测试、远程答疑和讨论等教学工作,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结语

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措施,同学们在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系统级的分析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应用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提高,培养的学生在近年来的挑战杯、机器人和电子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均取得了良好成绩。

显然,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是一项持续而动态的工作,课程教学中需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思想,以实现人才培养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无缝对接为导向,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体观,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坚,康勇.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刘晋,牛印锁,文俊.国内外“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6):64-65.

[3]堵俊,吴晓,羌予践,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电气类开放实验教学平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S1):128-130,134.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总结篇8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从课程设置定位与设计思路、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阐述了课程设计;从课程实施时的师资队伍、课程实施后取得的效果等方面对课程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实训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作者简介:胡远望(1973—),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EDA、电力电子。

巫胜洪(1965—),男,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对抗。

我院《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始于2009年下半年,源于2008年开始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建设,电子制作实训室从无到有,新建了2间电子制作实训室及1间PCB制作室。从实训室的布局规划、设备采购、室内装饰,到主要实训项目清单、配套实训指导书、配套元器件库、实训课程标准、典型任务书、典型实训作品样例的建立等等,都为《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正常开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设计

1.1课程设置定位与设计思路

《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也是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电子电路为基础,以单片机智能控制为核心,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以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培养主线、项目任务载体”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体系。

通过项目设计与制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获得系统工程的理念,获得问题分析与问题解决能力,获得创新意识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计思路着重于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产学结合,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电子产品选择的原则为代表性、实用性、适中性。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1.2课程教学内容与教材

目前关于电子制作实训的教材不多,不太适合高职教学。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知识和动手能力,校本教材《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指导书》将重点放在一个项目上,让学生通过这一个项目的训练,掌握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与其它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没有给出现成的原理图、PCB图、软件代码等供学生使用,而是通过介绍其它实例,让学生利用现有条件,采用上网搜索、图书馆查资料等方法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做出该项目。

教材的编写基于典型的产品开发过程:任务分析——方案设计——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软件设计与调试——性能检测——产品性能改进——产品制作——技术文件编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本教材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步骤地将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融入到教学实施中去,用来培养学生具有电子产品性能和技术指标分析能力,能根据任务要求完成方案设计,能运用开发工具进行电路软硬件设计与制作,能按要求完成电路设计、安装调试工作,能对电子产品进行参数、技术指标测试,具有严谨的职业态度、规范的操作习惯、高度的责任心,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1.3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应从最基本的单元电路入手,传授电路的设计方法、工程计算、元器件的选择原则等内容,进而使学生尝试较复杂系统的设计与制作,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应用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课程教学鼓励老师不拘泥于某几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师的教学特点,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如:(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2)引入虚拟仿真技术,激发学习兴趣。(3)运用开放式教学,增强学习效果。(4)组织学生参与竞赛,以赛促学。

2《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的实施

2.1课程实施时的师资队伍

从实施角度来看,主讲教师应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或工程技术人员或“双师素质”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电子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工艺应用能力,并且作风正派、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团队有14位专兼职教师,其中专职教师9人,兼职教师5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和有企业经历教师的比例合理,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践要求。此外,本课程组的专职教师大部分与企业合作开发过不同类型的电子产品,参与过指导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次。

2.2课程实施后取得的效果及不足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以来,截止到2013年12月,总共有54个班进行了实训,学生累计超过二千多人。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受到了很好地教育,得到了学生的好评。通过项目设计与制作,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protel、电子工艺等书本知识;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了系统与工程的观念:电子产品从信号输入、中间处理到最后的输出,各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参数设置和接口要求都是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只有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考虑、自上而下地规划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对学生来说,《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以后的专业工作中将会用到,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获得创新意识的熏陶,逐步成为具有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但实施《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后,也发现有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学生基础不一,实训课前不预习。

《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应该安排在《电路与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PROTEL应用实训》、《单片机技术与项目训练》、《电子产品结构与生产工艺技术》等课程之后,上课前应该对这些前序课程好好进行复习总结,但现在的情形是很多学生考完就忘,课前也不预习,等到实训课时才发现有许多知识需要回忆巩固,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整理。

针对此现象,可以采取提前让学生明白本实训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不同之处,早做准备的方法来改善。

(2)实训课程课时少,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

《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课程授课时间为两周,后改为三周后又改为两周;时数为52课时,后改为72课时,60课时,又改为52课时。在两周或三周实训中牵涉到的知识点非常多,如:电子产品设计方法的内容;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实施的工作计划、整机结构设计;原理图设计、电子元器件的正确选用、局部电路仿真;印制电路板排版设计的基本原则、PCB的DFM、PCB设计;编程规范、软件设计、proteus仿真;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检验方法、焊接质量检验;软硬件联调、故障处理;电子产品的整机组装知识、性能检验;电子产品的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因此实训时必须抓重点,并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时间。

同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特点,指导教师将重点放在总体方案制定、抓方向、抓进度、讲解相关重要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中的错误或不规范之处逐步加以引导,在老师或同学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纠正或改进,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用不同方案设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3结束语

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普及电子科学技术是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21世纪科技人才的需要。在广大学生中普及电子技术,使他们接触电子元器件,动手安装制作一些电子作品,学习和掌握一些电子技术的开发、试验和应用的技能、技巧,对他们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这些科技动手能力和科技素质的培养对其一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电子综合应用能力,掌握现代电子产品印制板设计技术与设计方法,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开设的。随着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进行,将按照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对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使学生得到更好地锻炼。

参考文献

[1]胡远望,陈必群,巫胜洪.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实训指导书[M].常州: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

[2]胡远望.浅谈高职院校EDA技术的教学与实验[J].常州: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

上一篇:电子商务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