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25 11:09:19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课程改革 说课

一、 引言

首先阐明一点:《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设计的。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他们的三大核心能力分别是识图、算量、核价,在为这三大能力目标服务的前提下,我们开设了有关课程,包括《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完成相应学习情境的教学设计。

我们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思考教学设计:“教什么、怎么教、由谁来教、教得如何”。当我们站在学生角度,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需要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我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有什么用?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对应于第一点教什么,我们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学些什么内容,解决的是课程教学内容问题;第二、三点怎么教、谁来教就表现为学生如何学,解决的是教法与师资问题;最终学得如何,则解决了学习效果问题。下面我们先阐述第一点内容:学什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在分析课程的性质作用下,结合市场调查,阐述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以及最终确定教学设计内容。

二、学什么

(一)课程设置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算量、核价的三大核心能力。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工程造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也是“识图、算量、核心”能力目标实现的重要技能培养课程,与工程造价专业最主要的主干专业课《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承上启下,互为补充。

每一门课程开设之初,我们需要明确学习该门课程之后能在工作中解决哪些问题,明确课程的实用性。这样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但这个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基于准确的市场分析。在满足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能力目标的前提下,基于对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湖南水总、水电八局长沙枢纽项目部等有代表性的10家单位的市场调查后,我们总结出实务中涉及有关《水利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课程内容,包括了两部分内容,分别是工程的施工组织与工程管理。课程的应用体现在实务、应试两个方面。

1.实务。从投标文件中技术标的编制到初设文件报告的编写再到工程施工管理整个过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其中都承担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工程实务中涉及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内容有以下四点。其一,施工方案的编制,定额的查取与套用;其二,施工进度的编制,涉及流水横道图与施工网络图的绘制;其三,资源需求量的计算,涉及机械、投劳安排;其四,施工平面图的绘制,涉及CAD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与施工临时用地安排。

2.应试。对于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而言,应试上的需求主要反映在一级、二级建造师考试。研究五年考试大纲我们发现,建造师历年实务考试这一考点主要集中在我们实务当中关注的4个点。施工管理这部分内容在工程合同管理部分体现,本门课程中该部分内容被弱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学情分析后发F,高职造价专业学生,大部分有学习需求,学习态度认真,在教师适当引导下愿意主动配合。但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方法不适当,对于纯理论教学方式,易感觉枯燥而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设计能用、有效的学习单元,采用灵活教学策略,选择合适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并在实施过程与完结后通过过程、总结评价,反思教学设计优劣并为下一轮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修补的实践依据。

1.课程教学设计

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内容遴选、序化问题。设计中遵循两大原则,其一,生长原则。学校教育的使命应该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够自我生长的平台。我们给予学生的这个平台包括:职业行动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如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二,职业原则。教学内容先后顺序均基于工作过程来组织而非学科知识结构。

最终本门课程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模块1基石;模块2栋梁(高山水库下游堤防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模块3大厦(高山水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所有模块围绕高山水库工程前后串联。在教材增补上,原有第一章概论、第二章网络计划保留,第九章被提前放到一模块,另外在第一模块中增加实务中需要考核的流水施工内容。同时,为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之初可增加工程师职业道德章节作为课程开篇之作,其余章节保留作为模块2、3的理论依据。整体上由于下个学期造价专业学生将开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所以本门课程中有关管理部分内容被弱化,只作概括介绍。

2.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上,所有教学资料选取均基于“课证结合”原则。如前面所言,教学资料上引进了有关的技术规范、标准,并将建造师考点内容加入课堂教学。同时,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最头疼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案的理解,由于没有现场参观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以现场施工视频资料作为补充,比如利用流体软件所做的流体模型、大坝施工过程仿真模拟等,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提高了课堂含金量。同时我们将工程实务中的工程现场设计资料带入课堂,并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现场人员以专题讲座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环节,这也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最及时的工程资料,为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完成了课程分析、设计过程后,我们就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将怎么教、谁来教结合起来,谈第二点内容:怎么学。可从三个方面阐述,分别是课程的教学实施、课程的团队、课程实践条件。

三、怎么学

课程主要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以“高山水库工程”贯穿始终,以工作过程为线,采用“做中学,动中教”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一)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进行了考试改革,考核包括应知应会+课程设计+口头答辩三部分。其中课程设计为督促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按照学号一人一个独立项目,并按照要求抽查并进行现场答辩。

(二)教学设计举例

下面我们以模块2栋梁中项目2~4“施工平面图设计”举例说明课程教学程序,整个程序包括五个方面。教学实施过程就必须要谈到教学团队与实践条件。我们的教学团队中50%为双师教师,50%为工程一线人员,受上课时间限制,工程一线人员主要以专题讲座、实训环节指导等方式参与教学。学生对来自工程一线人员的介绍非常感兴趣,学习兴趣很浓。另一方面,工程一线人员进入课堂也给课堂带来了很多一线工程资料,给予学生很多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效果非常好。实践条件上,主要是在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招投标模拟室下进行,能满足教学需要。

本项目2~4是模块2中最后一个任务,是对堤防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对学生AutoCAD的工程应用有要求。学生经过前面学习,学习兴趣浓,小组分工合作好。

教学主要实现三个目标,分别是认知、技能、情感。体现在团队合作下,能读懂施工总平面布置图,陈述施工合理用地原则,用CAD熟练绘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教学重点和难点均集中在两点,分别是合理安排施工用地的原则,并能灵活运用,以及CAD的熟练使用。对于第二点CAD的熟练使用,应该说超出教学预期,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熟练运用,大部分学生基本完全不会操作。因此在水利工程制图上,建议应该加强结合水利工程实盏幕嬷蒲盗贰

教学实施按照6步实施,资讯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决策阶段“谈论归纳,形成概念”;计划阶段“小组分工,递交计划”;实施阶段“及时训练,巩固新知”;检查阶段“小组互查,抽查答辩”;评价阶段“学生总结,教师点评,任务后延”。(整个介绍过程引入教学课件PPT,并介绍板书设计,介绍教学实施思路。)

四、学得如何(教得如何)

(一)课程教学效果

从学生反馈上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集中在两点。其一,由于带入大量工程实务到课堂,加之工程一线人员的参与,课堂的实用性、趣味性增强了,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自发、快乐地学习;其二,学生知道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先后顺序,能独立完成施工组织的进度安排和资源需求量的计算。

(二)课程特色

教学实施后总结反思,结合学生评价,本课程教学实施中课程有以下特色:

1.学生参与兴趣高;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3.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4.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学习能力。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条件;过程;工作室

1 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应该具备的条件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是以教师、学生共同组建工作室为依托,其中的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专业教学内容而设计的能由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因此,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围绕 “真实项目”的引入至关重要。引入项目时应努力做到:

1.1 坚持“校企结合”,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坚持校企联合,以一种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中的实际的项目引入课程,同时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教学队伍中,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对高职学院来说,引入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组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不仅能有效地改善现有教师队伍实践技能不足的现状,同时能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员工互派,相互促进。

1.2 以“适合课程、以人为本”为宗旨,进行项目遴选

在传统认识中,“项目”是指有经济关系的,我们在这里延伸为“真实”的项目,所谓的“真实”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真正要做的项目、企业真正想做的项目和企业潜在的项目以及老师和学生真正开发的项目。

因此要把握住“项目”教学法的本质,应该以项目要适合课程教学为宗旨,以课程负责人和行业专家意见为指导,认真分析和评审项目的特点和性质,对拥有的项目资源进行遴选,组织“项目”与课程教学“融合”的可操作性评估。同时,仍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合适项目的遴选:(1)该项目过程是否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2)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学生目前的素质能力;(3)项目完成过程比教师讲解实例要难些,项目应尽量结合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综合性;(4)是否能弥补学生现有的技能和知识缺陷等。

1.3 以“项目”为主线,优化课程的组织与设计

针对被采用项目的内容和性质进行课程优化设计,组织与“项目”课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的教学团队。组成教学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程序,评分标准。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锻炼以及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每一个“项目”课程的实施,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

2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

实践中,我们以工作室为单位,引入企业资源,模拟真实项目工作环境,教师科学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更新授课方法,优化课程的结构,严格按照院系质量管理体系把握课程内容设计,控制教学进程,分阶段进行专业考核和能力测评,实施校企联合考核和课程终端评估,确保教学质量。教学大致按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由工作室教师一起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遴选好具有主题内容的项目任务,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2)制定工作计划:由学生进行项目前期的资料搜集和分析,并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形式,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教师跟踪控制,并适时穿插各单元课程内容教学;(4)分阶段检查和综合汇报: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阐述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并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5)总结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进行总结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项目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

学生在完成项目前,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论讲解和对项目具体实施操作过程的解释。

(1)新知识的讲解要精炼。应该只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最好通过简单的例子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2)教师要解释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及时给出相关资料。教师除了要告诉学生即将完成的项目是什么,还应该适当地提醒学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2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分组完成,还是师生共同完成,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立。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项目,则要分组合作完成,以学生能力达不到项目要求的需要教师参与一起共同完成,因为学生们各有所长,能力有限,知识的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2.3 教师的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指导的深度应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

2.4 项目总结必不可少,并要把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

项目完成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索钻研的过程,项目完成后的总结也很重要。它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主要针对设计技巧技能的经验总结,每一种设计方法或技能,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

3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质量控制

这里,针对“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法的质量控制我们建议建立了院系、两级质量管理机构,校企联合制定质量标准,以教学要求+校企标准来提升质量,对教学质量进行“全天候”不定期的教学过程全监控,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同步渐进,专业发展与质量建设齐头并进。

(1)课程设计审核:由教师遴选项目任务,进行集体备课,讨论该项目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切入点和可操作性,以天为单位进行详细的课程组合设计,确定作业的阶段目标、过程和质量要求;(2)制定阶段性质量控制方法,分阶段检查听课,述课,说课和阶段性评课;(3)课程结束时有一个全面总结,成立由多名教师共同组成的评审小组,对教学效果进行终期评审,同时举办学生作业展览。(4)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动态的质量控制,由院系两级质量监控部门不定期的组织听课,参加述课和说课的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全的掌控。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而老师起着建议与协助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总的来说均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基础,以真实的或模拟的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资源。教师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和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共同达成“项目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中的教学设计

高职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室内设计人才,从事设计、制图、业务联络、施工管理等工作。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进校后会从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开始学习,他们的学习分为四大类,分别是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制图课程、设计课程、工程管理课程。这几类课程的学习基本集中在前两年,其目的是为顺利完成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三年的课程中以完成全套室内设计项目为总目标进行学习,其中始终贯穿着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前两年的课程中,将项目拆分成为若干个子项目,选取相应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践。大三的实训课程和毕业设计则要求学生能完成整套的室内设计,这是对三年来学习成果的总体体现,使学生其毕业后能顺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2.1 分析教学内容,确定项目任务

确立与课程内容相符又切实可行的项目作为师生的共同目标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也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以CAD室内装饰制图课程为例,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的室内制图规范和室内设计基础知识后,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如何运用CAD软件,来表达设计意图,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因此,在课程开始老师会给学生布置本课程具体的项目任务:根据给出的一套家装原始平面框架图,要求学生进行设计,并完成从平面布置图开始到天棚图、立面图、详图的绘制,最终要求学生完成一整套规范的室内装饰图纸。

2.2 成立小组,组织分工

在有的课程学习中,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根据课程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能力,3~4人为一组,并选定小组负责人。组员间相互协调,辅助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小组项目计划、分配任务,并在计划内逐步完成项目。在学习的同时,可锻炼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和执行能力。

2.3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是决定项目教学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教师要督促学生或者小组负责人逐步按计划完成教学目标,并且及时恰当地对项目的进程进行指导,以避免错误和困难影响任务的完成。同时小组项目负责人,按照制定好的项目计划有条不紊地组织学员开展项目实践,随时向教师反映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

2.4 项目评估与总结

对项目的完成进行总结,这一阶段可以有几种形式,例如,学生间相互评估、小组间相互评估、教师评估。应以学生和小组间相互评估为主,首先由老师根据本项目教学目的与要求,向学生明确项目具体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标准。这样的评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养成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教师的评估是对学生表现、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是对学生和小组相互评估的补充,应建立在前两种评估的基础之上,重点在于是否达到项目目标,且应强调学生能力、强调实践过程。

3 项目教学法对室内设计专业的价值

项目教学法不再将教授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追求目标,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出这一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由此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项目教学中老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具有90%的积极性,因此,能充分培养学生研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项目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行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个体学习向组织学习方式的转变,个人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有时属于小组、团队计划和目标的一部分,要依靠组员的共同协作来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存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对职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师培训 课程设计 能力培养

一、一体化课程的内涵

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下称一体化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并经过系统化设计的课程。其内涵主要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来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

秦皇岛技师学院作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学校,已经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工作一年多,下面笔者就学院机械加工系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过程,谈一谈一体化教师培训中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经验和体会。

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

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下,根据教学项目的要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技能教学和企业生产管理融为一体,能够实施一体化课程的教师。因此一体化教师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企业管理经验外,还需具备以下职业核心能力。

1.一体化课程设计能力

一体化教师需要具备课程设计能力,即每位老师都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自己设计教学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保证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体化课程开发主要有以下步骤:进行企业实际调研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划分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具体学习情境序化情境形成课程开发一体化工作页实施一体化课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一体化教师来参与完成,也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设计能力。因此,一名一体化教师需要对职业发展方向有充分的了解,对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有独到的见解,并且能够总结为可行有效的课程。

2.一体化教学能力

一体化教师要将设计的课程真正的实施下去,还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能力。除了基本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巧之外,一体化教师应该能够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应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3.创新及反思能力

一名优秀的一体化教师绝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改进和修正,认真研究职业教育新思维、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能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一体化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1.进行企业调研

笔者学校通过访谈、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组织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企业、技术工人、毕业生进行调研,并召开企业专家座谈会,然后分析汇总问卷调查表和调研情况,制定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

2.岗位工作分析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织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归纳数控技术专业工作岗位群涵盖的工作任务,分析总结数控专业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能力、知识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框架,完成典型岗位的分析报告。

3.确定学习领域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机械制图与CAD、机械制造技术、数控车削加工技术、数控铣削加工技术、普通车削加工技术五个学习领域。按照学习领域,组织系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成立了五个项目小组,分别制定了五门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4.设计学习情境

为使课程内容更切合生产实际,我们制定了一体化教师企业轮训制度,加强五个项目小组的教师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加大企业参与力度,积极引入企业实际的产品与项目,依据课程涉及的职业活动,选取典型产品、零部件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课程结构。

5.编写工作页

组织全体一体化教师编写一体化课程教学工作页。工作页是一体化课程的主要载体,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教师的备课资料和教学提纲,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资料。实际上,开发设计、编写工作页就是教师梳理思路,设计课程的过程。编写一体化课程工作页是我们在一体化教师培训中是最难开展的一项工作,而它也是关系到一体化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

(1)学习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流程:请专家对一体化课程的理念、特点以及开发流程进行讲解。按照五个学习领域分成五个小组,由负责人组织本组一体化教师对各学习领域的课程大纲及学习情境进行学习和讨论。

通过学习讨论,大家加深了对一体化课程的理解,并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各项目小组根据意见和建议修订了课程大纲和学习情境,使其更加符合生产和教学规律。

(2)一体化课程的学习体验:成立编写工作页教师培训团队,由培训团队编制《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编写任务书》,一体化教师分组按照任务书的内容学习、讨论如何编写工作页,并进行展示。

教师培训团队通过模拟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过程,创设一体化教学情境,让一体化教师体验学习过程,积极引导、启发教师的思路,帮助教师理解如何创设情境,如何策划活动,如何组织、实施一体化教学。通过亲身感受学习过程,使一体化教师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了解从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完整工作流程,通过检查和评价不断反思,进一步提升编写工作页的能力。

(3)编写本学习领域的工作页:制定工作页编写说明,统一格式和制作模板,提出要求。同时将各学习领域的项目分解,每位一体化教师都必须承担一个项目的工作页编写任务。编写完成之后,由各组负责人组织小组讨论。经过项目小组的充分讨论后,所有一体化教师在全系进行说课比赛。说课比赛进一步激发了一体化教师教学设计的热情,很多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活动策划到活动组织各方面能力都有了突破性的飞跃,编写出具有特色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经过教务处组织的专家评审,我们完成了五门一体化课程的工作页编写任务。

6.一体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完成工作页的编写任务之后,我们要求一体化教师逐步将工作页应用到教学中,同时验证教学效果,检查工作页存在的问题。

由于多年来,教师们习惯了“我讲你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也只是机械听、记,消极的、被动的适应教师,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因此,即便是有了以学习任务为引领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许多教师仍然缺乏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组织了全院的一体化教学公开课,向一体化教师展示如何组织与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公开课中,我们将听课教师也编成学习小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们进行竞赛,学生和教师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体化教师在组织和实施一体化教学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年青教师的教学能力并不成熟,最容易出现“放羊”现象,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观察不到,指导不力,最后导致学习过程无法控制。教学中出现这些现象也是正常的,因为教师们也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去建构自身的经验系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一体化教师的培养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和积淀。因此培训团队要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一体化教师及时沟通和交流,要不断鼓励、激励教师,挖掘每位教师的潜能,并将教师遇到的典型问题变成课题,在教学中开展研究和讨论,让更多的教师出主意、想办法,教师们在教学中相互学习,共同

进步。

7.总结与反思

由于一体化教学的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在变化中的系统,一体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因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监测、检查一体化教学过程,除了正常的教学检查外,我们还要求每个班每个学期要组织一次教学答辩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答辩、比赛和展示,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整个课堂活动,倾听他们的思路、理念、感想和感受,可以观察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了解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也是我们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

四、总结

毫无疑问,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改变的对象就是教师,因此,对教师的培养是一体化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改革至今,老师们从不敢做到敢做,从不会做到会做,无论是思维、理论、技术各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进行课程改革,坚持在工作过程中培训教师,这支教师队伍一定能成为有技术有理论的优秀一体化教师团队。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刘邦祥译.借助学习任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技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前期工作

1.分析计算机网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对网络人才有较大需求的主要用人单位是政府机关、企业。政府方面,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已经实现上网的县级以下政府机关数量超过1万个,全国等待建设的政府网站不少于15万个,未来三年从业人员总需求将不少于30万人。企业方面,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也将越来越多。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我国企业网站约130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30万人,目前企业上网总数还不足全部企业的5%,企业网站增长速度将会有大幅度的上升,未来5年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网络人才需求将不少于100万人。

2.进行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调研

为了科学地制定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组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类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网络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企业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等。通过实地调研,收集行业、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信息。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召开专家访谈会,分析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对计算机网络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描述,分析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结构与素质总体要求,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能力,初步规划、设计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能力;能组建较基础的中小企业网络系统;能进行局域网设计、安装、调试、经营及管理维护;能进行网页设计,网站的安装、部署和调试;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2.课程体系设计

(1)设计思路。成立由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小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企业生产典型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课程内容,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边做边学”,形成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

(2)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一体化课改实施计划表,主要内容包括:

行业情况分析:开展企业调研,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形成调研报告。

企业调研:针对课改工作进入企业调研,进行工作岗位及工作任务分析,并为下一步课改物色实践专家。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学生、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调研分析,形成企业访谈调研报告。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提取有一定职业进阶的典型工作任务,以此作为该专业课程建设的来源。从调研的企业中聘请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企业工作过程,从代表性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一体化学习领域,并由行业、企业和职教专家进行评审论证。

设计学习情境:在企业实践专家和职教专家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发可执行的学习情境,并对学习情境设计进行论证。编制一体化课程标准,并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论证。

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及学习情境设计方案,完成8门学习领域课程相关工作页的编写。

3.基本实训条件

(1)校内实训室。为满足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需要, 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及职教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主要内容为:一体化教室(工作站)教学区:改变原有实训室布局,使实训室能满足理论教学、学生小组讨论需要;设置小型宣传层架,用于展示学习小组学习文化及成果,设置信息检索区域,配置电脑、打印机、资料柜等设施设备,配套相关工具书。一体化教室(工作站)实训区:根据不同的实训课题,配备相关实训设备,创建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行6S管理。

(2)校外实训基地。为实现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建了校外实训基地,实现共同建设、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双向互派、双向评价、双向服务。

4.师资要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条件,因此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数量和素质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求具备本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要具备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等中级以上的IT认证资格证书或工程师资格;信息系统工程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至少有一名教师有实际工程经验,能够带领学生完成实际项目;教师“双师”资格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专任教师与学生比例1:25左右,校外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的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80%。

5.教学组织与实施

一是成立课改试点班。在试点班级开展专业一体化教学,进入课改试验性实施阶段。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试点班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行动导向法,实施“项目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三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一体、顶岗实习。在教学安排上,加强校企合作,采取校内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具体安排是:第一、二学期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所学专业;第三、四学期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渗透专业前沿技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每个学生必须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少于100学时;第五、六学期以顶岗实习为主,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氛围,为将来在短期内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四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课程体系改革,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并指导一体化教学过程实施。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施工、定期到校为学生授课,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参与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考核、实结、成绩评定等工作。

6.教学评价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73X(2015)06-0050-06

高职课程标准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教高〔2008〕15号)强调高职院校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经过近年来的研究与实践,目前江苏省高职院校已普遍采用高职课程标准替代了原来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够规范统一。因此,对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与实践的进一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

高职课程标准是对高职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教育质量在高职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1]。高职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高职课程标准应体现为满足特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工作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高职课程标准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细化,是在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领域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内容,并对课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考核评价等提出要求或建议,用于指导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主要依据。

二、高职课程标准研究与应用的现状

(一)高职课程标准的研究现状综述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主体刘晓欢(2009)认为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包括高校教师、高职课程研究专家,更应包括行业、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韩利伟(2011)提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应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订。鲍洁(2009)建议示范性院校应在课程标准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科目层面的课程标准应以院校为主体进行建设。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开发的思路夏勇(2015)认为高职课程标准应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朱林(2010)对高职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国家职业标准》是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但是以《国家职业标准》取代高职课程标准不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覃国蓉、何涛(2012)针对IT行业从业要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威厂商认证标准建设课程标准的开发思路。李贤政(2010)认为应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3.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与实施王淑文(2014)从高职课程标准架构的六个方面出发,编制了“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的内容,并指出了高职课程标准实施的要点。杨君、袁利鹏(2011)指出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应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韩利伟(2011)对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流程进行了简介。周慎、张玲(2011)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情境和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标准设计的要点。总体来说,现有的课程标准研究成果对高职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有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课程标准制订的内容范围不够统一,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还比较笼统,还没有国家或行业层次的高职课程标准等。

(二)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现状分析

1.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制订自2008年项目化教学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引进和不断普及之后,高职课程标准逐渐成为教学中的基本指导性文件。2012年11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行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财经大类和文化教育大类为例,只有个别专业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三个方面进行了简介[2]。当前高职课程标准多是学校层次制订的,国家或行业层次上系统的课程标准基本处于空白。即使在学校层次上制订的课程标准,也往往是下达到系部教研室,由教研室再指定课程负责人制订课程标准,有的直接根据当前使用的教材来制订,有的则是对原来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标准制订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职业情境化设计程度不高。2.关于高职课程标准的应用高职课程标准是编写或选取课程教材、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案和课程讲义的依据,但在实际中,课程标准多用于学校专业人才评估或教学督导时的文件检查[3]56。课程标准是项目化教学改革之后替代教学大纲的教学文件,但目前有的课程教案仍遵循教学大纲的范式编写,使得教案设计与课程标准并不匹配,如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强调应围绕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设计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学习内容,而传统的教案更侧重于课程重难点知识的把握。而且在实际授课中有的课程以选取的教材为导向,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相差较大;有的课程则由于行业、企业技术革新导致课程内容变化较大,教师一般只对授课内容和教案进行更新和补充,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较少关注,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指导价值缺失。

三、高职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

(一)参与主体

高职课程标准制订需要“政行企校”共同参与,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政府部门主要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提供平台,发挥社会人力资源培育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和高职课程标准的规范化建设;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主要分析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任职要求和岗位关键能力;高职课程开发专家,主要指在高校或教育部门工作的从事课程开发的专业人才,负责课程学习模块的构建与分类以及课程标准开发的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主要对各个课程模块进行具体学习内容和教学实施的设计,即课程标准细化;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课程开发的组织与协调工作[3]57。

(二)设计过程

高职课程标准建设应基于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结合地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遵循“技能为主,学生为本”的课程设计理念,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标准。高职课程标准的设计过程有四个步骤:1.岗位能力分析首先,通过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研,明确高职学生胜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类型;其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解析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关键工作任务;然后,分析完成关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素能,结合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特征,提炼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2.学习模块归类根据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内容的相似性、活动的连贯性和技能的复杂性,遵循职业能力培养逐步递进的教育规律,先将工作任务进行分类和序化,对照工作任务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表,再将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模块。根据学习模块之间的关联性、衔接性和系统性,划分课程门类,分析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并明确各课程学习目标、开设阶段、学时数等基本信息,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3.课程标准细化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各类课程的学习模块进一步细分,构建各课程学习项目下的子任务。根据各课程子任务的学习目标,按照任务导向法,将工作领域的活动内容向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进行转化,形成课程学习项目、学习子任务的基本内容规范及要求。高职课程标准细化应对照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表,针对课程学习面向的职业岗位,合理设计课程标准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4.课程标准修订高职课程标准经过调研、分析、讨论与制订之后,应作为课程教学计划安排、内容设计和活动实施的指导依据,贯穿于课程教学到考核评价的整个过程。通过与课程学习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考核,检验课程标准制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还要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特点,关注产业的动态发展,不断修订与完善课程标准。

(三)设计内容

1.课程概述(1)课程定位。高职专业课程定位是指所学课程面向的专业或专业群、课程性质(选修或必修;基础、核心或拓展)、课程作用(服务的职业岗位或专业深造学习)、课程学习阶段安排(前导课程、同步课程、后续课程)等[4]。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是营销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帮助同学们掌握从事工商企业营销策划工作的基本技能,并为今后在营销策划方向的后续学习和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理念。高职课程理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和课程教学理念。高职课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坚持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和以就业为导向等。课程教学理念是指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坚持的理念。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遵循“技能为本,鼓励创新”的原则,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同步”的课程理念。(3)设计思路。课程设计思路是指从课程内容组织到课程实施的整个逻辑路线,具体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学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条件的配置、考评模式的设计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学分为4,计划教学为64课时,该课程以工商企业营销策划活动的基本目标为起点,以营销项目策划的工作流程为主线,吸收并借鉴行业最新的策划方法,以培养学生营销专项策划能力和综合策划能力为目标。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学习的预期结果,课程目标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高职课程总体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将达到的胜任某一职业岗位的专项技能或综合技能;课程具体目标是指完成某一完整的职业技能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市场营销策划”课程总体目标主要是培养营销与策划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工商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策划、构思与创意的能力和素质等。“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围绕营销策划实际工作涉及的策划主题确定、营销环境分析、目标市场选择策划、营销组合策略策划、企业整体形象策划、营销策划书撰写以及创意技巧应用等方面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包括从事营销策划工作应具备的市场竞争意识、营销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内容标准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将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模块学习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说,将能开展项目化教学的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有若干任务或子任务,然后针对每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课时分配、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拓展知识等进行设计。根据营销策划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市场营销策划”课程共分为9个学习项目、30个学习任务和3个专项技能实训(见表1)。4.课程实施建议(1)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应以职业岗位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任务难度,可分小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情境假设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或平台如多媒体、微课、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等手段,选择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现代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场所等实施教学。(2)教学师资配置。课程标准下的高职专业教学要求配备具有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能真正指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实际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最好由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讲授。(3)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课程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教案、课件、题库、视频、教材和网络资源等。教材应按课程标准来进行组织和编写,教材选用应参照课程标准内容,优先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考核评价方式。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平时作业、阶段性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表现等评价;终结性考核为课程学习完成后对综合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可以采用笔试、综合技能项目设计等方式考核。

(四)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标准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以形成职业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授课中应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学组织与实施上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程考核上更注重能力的考核。二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与实际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对应。高职课程标准设计应体现教、学、产的统一,即教学任务、学习任务与产业或行业的职业岗位关键工作任务要相对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职业能力变迁,更新职业知识、技能与素质培养的内容。三是课程标准设计是否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但实现就业绝不是唯一目标。高职课程标准设计不仅要体现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对思维技能、人际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处理好市场需求导向与学生终身发展的矛盾性,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5]。

四、高职课程标准的实践研究

(一)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传统课程设计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一般是先讲后练,从理解和掌握知识再到应用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形成和强化技能,侧重于将知识学习转化为技能应用,其弊端在于如果理论知识学习不牢固则影响技能应用的水平,还可能存在所学非所用的现象,而且理论学习向技能转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新的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一般是从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实现的工作成果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对课程学习任务的直观印象,通过在寻找解决学习任务的途径和方法的过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职业素质,最终完成并解决相应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实现了很好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实施下的教学设计是通过技能学习引导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精神,而且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拓展学习能力,与传统教学通过大量练习来提升技能的方式相比,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因此,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对学习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完成与工作任务对应的学习任务为主线,将知识与技能学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应用的同步。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以开发消费者饮料消费需求这一学习任务为例,从营销策划的基本内容如环境机会分析,STP战略策划和4P策略策划,指导学生完成一整套营销策划方案。

(二)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组织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学组织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传统教学注重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而对课前或课后的教学组织较少,一般以知识预习、复习和技能练习为主,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组织不仅注重在课中通过互动教学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实施并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前应设置问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任务预先分析,在课后要指导对课堂实施的学习任务进行整理、完善和补充,为开展后续学习任务做好衔接工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在教学组织的形式上更加灵活开放,注重双向互动教学,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任务的难度等,采用团队分组学习,以主题讨论、技能演示、任务实施、3D模拟情境教学等形式选择在实训室、一体化教室或实践场所等地点来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的形式和场所更加灵活开放,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更加复杂;三是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加注重技能学习的实效性,高职课程标准强调以技能培养为导向,目前对于技能型课程主要推行项目或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学习型工作任务直接形成职业技能,而非只是通过案例学习间接获取职业技能,与情景模拟教学相比,学习任务更具有真实性,增强了学习体验。

(三)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考核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的指导意义不仅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也要求改变考核的形式、内容与方式。如“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考核形式由传统的以试卷考核为主变为现在的“实践考核+试卷考核”,其中实践考核是主要考核形式,考核学生对学习型策划任务的实施及完成情况,注重对策划工作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并兼顾职业素质和学习态度考核等;试卷考核转变为辅助考核手段,而且试卷考核的重点也有较大变化,过去多以记忆、理解和分析为主要题型,现在多以理解、分析和技能应用为主要题型,其中技能应用又是整体考核的主要部分。高职课程标准下的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比例大于终结性考核比例,要求教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平时学习进行及时评价与督促,并形成过程性考核的反馈机制,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侧重点各不相同且相互补充,两种考核方式结合更能全面、客观、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高职课程标准实施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高职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首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布置、任务实施和任务成果总结三个过程,较好地引导学生对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产生学习兴趣,并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培育职业素养,通过任务成果总结与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其次,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探究、实施到最后完成,全过程以技能学习为主线,代替原来以教师单向的知识或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和展示。再次,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增强。课程标准下的课程内容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应,实现了校内所学与岗位要求的接轨,尤其是工学结合型学习任务的实施,学生以准员工的资格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校企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既将校内所学融入岗位实践,又将实践所得进行总结与反馈,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工作内容及要求,增强了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欢,向丽.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8-79.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财经大类、文化教育大类[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82-85.

[3]韩利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标准研究[J].职教论坛,2011(11):56-58.

[4]王淑文.高职课程标准的内涵、构架及实施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126-127.

[5]马树超.探寻高职独特的服务域和发展域[N].中国教育报,2012-07-18(5).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7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以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打造一个CAD/CAM综合实践平台,作为设计、工艺和制造类等理论课程的综合实践环节,通过引入CAD/CAM手段对典型工业产品进行正向或者逆向设计、工艺分析、零件制造与装配等社会化生产实践过程的模拟与演练,输出规范的设计文档、工艺文档、质检文件和制造实物,以巩固本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产品设计和工艺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为求职做准备。

2CAD/CAM课程设计改革的主要内容

2.1支撑平台的建设

支撑平台分为CAD/CAM课程设计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和CAD/CAM综合实践平台两大部分。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属于软设施,其主要职能是提供课程设计的命题、课程设计过程管理、教辅资料(优秀课程设计案例分析、设备操作视频和实验指导书等)管理、课程设计文档模板管理、在线释疑等。综合实践平台属于硬资源,包括CAD设计素材库、各种加工设备、测量仪器、工具量具等,该平台融合工程训练的硬件资源和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资源。

2.2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CAD/CAM课程设计应采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按照“提前组织、阶段跟进、规范作业”的原则进行教学组织。第一,提前组织:为保证学生在3周内完成指定任务,必须在课程设计开始前1个月布置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选题、分工协作,根据课程设计内容进行知识的准备和自主学习。第二,阶段跟进: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及时掌握进度。线上指在CAD/CAM课程设计教学管理平台上阶段性的指令,让学生提交阶段性成果以供考评;线下指在课程设计现场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第三,规范作业:为有效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需制定出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与规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编制规范的作业流程,明确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流程和输出结果;2)编制规范的实验指导书,明确设备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3)编制课程设计各种文档的格式规范,保证文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3考核机制的改革

考核时间上,按照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分为设计评审、工艺评审和生产评审等多个阶段考核。考核方式上,分为学生自评(20%)、学生互评(20%)和教师评定(60%)3个层次。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相互激励。考核指标上,分内容合理性、完整性、创新性、完成时效性、格式规范性等多个维度进行,制定考评标准。设计阶段30%(方案设计10%,装配设计10%,零件设计10%),工艺阶段30%(加工工艺过程设计5%,工序设计5%,数控加工编程10%,资源需求汇总表5%,工艺设计说明书5%),生产阶段20%(设备操作5%,加工实物15%),质检阶段5%(试验大纲3%,检测报告2%),时效性5%,出勤情况10%。最终,对以上各项考评结果结合平时出勤情况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学生在课程设计上的总体得分。

3结语

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企业实践毫无疑问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但该项专业技能也可以在学校内部通过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得以培养。若组织得当,与企业实践相比,在实施的经济性、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规范性等方面更具特色。CAD/CAM课程设计改革旨在探索校内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新模式。

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总结篇8

2004年,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了“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2014年2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采购实务课程,引入行业职业标准,遵循物流生产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和实施,改革了原有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2《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目标

项目化教学作为近年来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设计是以采购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总体设计要求,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实践的主线,通过任务驱动构建的课程项目体系。

3《采购实务》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3.1明确课程地位和培养目标

采购是物流生产企业的核心环节,《采购实务》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目标是为生产企业、商贸连锁及经营企业的采购部门培养熟练掌握采购流程的人才,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项技能,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课程改革思路

《采购实务》课程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对采购岗位进行职业分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制定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精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四个具有职业性特点的教学项目,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运作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采购流程,树立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理念,掌握采购议价策略与谈判技巧,获得供应商信息调研、采购比价、采购执行、货物检验、订单制作等各工作环节的岗位技能,从而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岗位能力提升。

3.3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采购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紧紧与采购工作过程相联系,以采购流程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让学生掌握真实采购工作过程和方法,以达到相应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这种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而且可加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3.1课程内容的选取。

在实施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过程中,《采购实务》课程团队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标准出发,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出采购管理与组织的认知、采购前准备、采购过程组织与实施、采购后管理4个项目10个工作任务。

3.3.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1)项目驱动教学方法。

在《采购实务》教学组织中,根据四个教学项目的特点,按照课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引导、讲解和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每个任务为引导,若干个学生组成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应任务和最终项目。如在组织采购谈判计划与实施任务中,由教师布置谈判条件和谈判目标,由小组同学共同运用一定的谈判技巧和专业知识来实现相应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协调、沟通、领导和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2)情境教学法。

根据采购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院物流实训室的采购软件,让每组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岗位,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采购计划的制定及实施,通过情境教学完成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锻炼。

(3)现场教学法。

课程创新了教学模式,利用已有校内实训条件,把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在讲授采购计划的编制时,如果教师仅单纯地介绍计划的编制方法,则学生无法动手操作,此时若借助采购实训软件,对采购计划的编制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形成较好的直观印象,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计划的编制,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并熟练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3.3.3教学考核与评价。

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改变了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的学业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项目考核成绩和平时表现综合而成。期末成绩内容以知识够用为度,强调专业技能,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项目成绩从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考核,考核方式为实训考核和平时表现相结合,每一个项目结束后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老师评价相结合,形成每个项目的成绩,根据项目的难易程度,定出每一项目的权重,所有项目完成后,得到过程考核成绩;平时表现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用以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训练。

4总结

在整个课程改革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由过去被动听讲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在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同时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教与学”、“学与做”统一,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总之,《采购实务》这门课程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进行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课程设计和实施内容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房屋建筑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下一篇: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