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8 06:40:44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1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部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五)构建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并实施。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教学方式,如:绘画训练、装饰技能设计、工程项目设计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工程室内效果图设计、施工图制作及装饰工程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建筑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装饰工程监理从业资格证等。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装饰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三大构成实训、装饰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等)和综合技能设计实训。同时在建筑装饰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均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边学边做,现场模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实训教师集中教学及个别指导相结合,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种实训;职业岗位;实训室;操作技能

一、实训室概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创建于2013年12月。它是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主导,进行生产性实践操作的专业实训室。该实训室场地总面积为300O,总建设金额为15.92万元。目前实训室共开设8个实训项目(水暖电施工、天棚装饰施工、轻质隔墙装饰施工、墙柱面装饰施工、门窗制作与安装、楼地面装饰施工、楼梯及扶栏装饰施工、室内陈设制作与安装),场地空间可供40名学生同时进行操作,每年可接纳100人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建筑装饰教育的特殊性和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树立学生科学、务实的思想和大胆创业的作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早与市场接轨,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积极开展与校外优秀企业的联合合作、培训,同时学习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在完成基础教学之后,进行装饰工种实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加实践的过程,在这个与市场接轨的缓冲时期,学生可以通过现场实际工作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对某专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创业实践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实训室建设的可行性

装饰施工实训是建筑装饰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训现场进行操作,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其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装饰公司和企业中的施工、监理、材料等岗位工作,了解现场施工的操作过程。

本专业与市内多家大型装饰公司都有过深度合作,开展校企联合,以实际装修项目为授课体验内容,以实际工程带动实训环节,倡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目前,我院建筑装饰专业正在实施的“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给本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特色创新项目,可归纳为“专业+企业”,“就业+创业”,即:依托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深度结合。目前,该模式已经被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立项,为我们造型设计基础工作室提供好的大环境,我们的教学模式可以与“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四、实训室建设的内容

实训室建设主要包含实训室的各种仪器设备的购置,内部环境以及实训室内涵建设(含项目开发、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建设)。详见下表。

五、实训室建设的效益分析

在建设建筑装饰工种实训室的同时与校外的装饰企业、模型设计公司、软装设计公司都可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外企业的工程项目的设计研发可以放在校内来进行,一来可以使专业教师更好地完善自我,与市场接轨。二来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即可体验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工程素质

随着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一些学校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花费巨资建设实训基地,紧跟人才市场发展变化,加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期望培养出动手能力强、掌握最新工程技术的企业和社会急需人才。各高校的出发点都非常明确,期望值也很高,但是,实训基地如何构建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高额投资能否达到建设初衷,如何避免实训基地摆样子、走形式,如何充实实训内涵、提高实训质量,如何科学评价实训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如何为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提供实训服务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确定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就业岗位群、课程体系等内容的纲领性文件。我院建筑工程系(以下简称我系)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多次研究、讨论,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形式,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新型工业化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与质量控制、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控制等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建设行业一线高素质技术管理人才,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等岗位就业。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及能力体系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加强内涵建设,突出职业岗位需求,积极完善“双证书”制度,以造就建筑企业一线需要的“精施工、会管理、懂设计、通经济”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实践,摸索出了工学结合的“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指搭建一个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校企共建的合作平台;“二”指构建毕业证和上岗证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三”指通过三阶段工学交替,实现三级能力递进,达到“零距离”就业。三级能力指基本能力、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如图1所示。

(一)基本能力

通过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11门学习领域课程,每一门学习领域都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代表一个专向能力,因此形成11项专项能力:施工图识读与会审、建筑材料监测与应用、建筑施工放线、施工安全预防与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砖混结构主体工程施工、现浇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建筑防水与装修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整理与归档等。

(二)综合能力

按照行业和职业岗位需求,以真实的建筑工程项目为依据,创立专业综合实训,包括工程招投标训练、施工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预算、项目实施监控、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等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综合实训,努力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教学情境,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顶岗能力

通过在真实工作岗位上顶岗训练,使学生具备顶岗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

实训基地建设要求

11门学习领域课程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需要真实工作任务的实训室或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需求见表1。

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建设的实训室有工程招投标、技术资料归档、工程质量验收、施工建造实训室。为培养学生的顶岗能力,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于是,形成以下建设思路:(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型;(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材料检测中心;(3)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工培训中心。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我院作为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既要考虑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控制建设成本。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形成以下建设方案:

(一)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结构拔地而起,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强大建模功能,能建立起全面逼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还可通过设置不同的材料、实常数、单元类型等参数,快速、有选择地展现所要观看的构件或细部构造。

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能达到如下的预期目标:完整地、全仿真地建立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真实地显示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各种钢筋的形状、弯勾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钢筋的层次关系等,都必须与真实的结构完全一致;能确定钢筋的下料长度;能统计混凝土的体积;能统计不同种类钢筋的体积;能显示施工缝的位置等。

建筑工程有其独特性,不仅受季节、场地限制,而且技术含量高的还属隐蔽工程,施工完毕后多为不可见。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是以真实的建筑工程图纸为蓝本,进行1∶1的全真建模;可设置混凝土为透明的而钢筋则为彩色非透明;可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训或进行建筑翻样。

仿真建模系统将提供一个巨大的仿真演示平台,在该平台上实现施工、预算等功能,使建筑视图与施工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明白。

(二)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我系已与武汉广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该中心定位于在石家庄周边承揽检测任务,同时为我系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服务。该中心成员以武汉广益公司的试验检测人员为主,同时由我系教师指导配合,以后实行以我院优秀毕业生为该中心的主要技术力量,我系教师为指导的模式,同时兼顾教学与业务开展。并且可以聘请广益公司的技术骨干来我系进行授课与实训指导,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长学生的工程实践经验,同时也为我系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开拓了渠道。

建设目标与实训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满足学生专项技能训练需求。该检测中心建成后可方便我系在校学生开展建筑材料检测与验收、力学性能试验等专项技能实训项目,包括水泥基本性质检测、混凝土基本性质检测、砂浆拌和物基本性质检测、常见建筑材料力学性能试验、钢材拉伸、冷弯试验及钢筋焊接试验等检测内容;能够满足本系建工、造价、监理、钢结构、建装、室内六个专业相关课程实践教学需要。(2)强化施工生产性实训环节。按照建筑施工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以及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开设与之相适应的施工建造实训项目。利用该检测中心开发施工建造取样与成品检测、工程质量与施工现场检测等实训项目,确保学生通过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工作任务的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该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我院提供了600m2的场地,武汉广益咨询公司已投入了近100万元的设备,设备调试已完成,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将于近期在此中心实训。

(三)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的综合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中心主要实训室建设方案见表2。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要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我院是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已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工作,因此,我们力争将建筑工程管理实训中心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与质监总站合作将建筑工程检测实训中心建成质检员、取样员等职业资格鉴定中心。与石家庄市就业服务局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

以培训基地为依托,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008年,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在我院设立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该基地旨在形成政府主导、行业引导、企业、学校共同建设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平台。该基地于2009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委员会,召开了基地建设委员会一届一次会议,参加企业达38家。

校企双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在各委员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聘请成员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将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主导下,进一步扩大基地成员企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成员企业达到100家,以保证专业建设的需要。

结语

实训基地建设是三级能力递进培养体系中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我院三维数字化建筑结构模型软件、校企合作生产性检测中心以及工程测量实训中心等三个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基本上满足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能力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4

 

同时是结合现代移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学生学习特点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探索,通过使用手机作为教学的承载媒体和互动工具,充分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借助常用的手机转移到课堂教学的互动内容总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引言

 

1.一个背景

 

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于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提出在新学年开始全面推进课程项目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做到:教一门课程、改一门课程、总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笔者对项目化教学的内涵、目标和实施进行分析与探索,试图构建既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又能落地实施的项目化教学方式。

 

2.二个实际

 

在笔者教授过的物业管理及项目管理专业的小区规划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经营管理、建筑学、物业管理专业和项目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中做不完全统计:纯理论讲授课时,学生在低头玩手机的概率约在1/3左右;有讨论练习的课时,低头玩手机不在讨论组中的学生人数仅有个位数;带有参观与操作的课时,低头玩手机的同学基本没有。学生出现低头玩手机是一个信号:无趣、跟不上节奏、知识点模糊……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此时手机上的内容吸引力更大。

 

以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来看,高职同学基本人手一台。智能手机是通信工具,更是社交、娱乐、咨询工具。因智能手机强大的硬件,各类APP及信息平台制作更加精美、内容更加丰富、形式及选择更加多样。这是传统的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从黑板白粉笔的单调板书,到图片、动画丰富的PPT讲课,形式有所变化,但是授课对象更新到90后,应根据90后的特点作出相应调整。

 

推进项目化,根本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因笔者有从事多年专业工作的经历,故在课程教授过程中探索性的将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以单元练习的形式引入到课程中,结果不甚良好,与预期差距较大,如:景观设计与建筑单体绘制内容部分,只有个别学生能按要求完成,大部分学生处于随意应付。与学生交流时,被告知基础内容他们没有理解,甚至没听过(遗忘),在第五学期按实际工作要求完成练习,难度大。

 

笔者与专业基础老师交流也发现同样的问题——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如果只是单一在一门课中提出要求及训练,学生的知识记忆、运用的连贯性是被割裂的,简单的团队协作、语言表达、ppt制作能训练,但是深入一些的专业技术能力就很难得到系统的训练,需要环环相扣的专业技能教学设计训练。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情况为从一年级实训开始授课班级,到三年级的核心专业课授课效果较为理想,直接从三年级上核心专业课效果不理想。

 

3.三次实践

 

二、高职项目化教改

 

1.高职项目化教改的目的

 

高职教育,项目化教学改革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目的。引用何克抗教授在其撰写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学习者要达到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是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2.项目化教改落地难点

 

教学方法中的项目化是将职业中实际工作内容及过程以项目任务书为载体,通过科学合理的行为导向编排出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步骤、训练强度、训练平率,将职业体验以直接经验来吸纳,变为学生自身职业素养及能力。然而,在对这两个管理专业的项目化教改具体实施中却遇到了落地难的问题:

 

(1)管理专业同学课程中只要涉及到计算、制图、绘图、景观设计等偏工程类实际操作,因缺少连贯和系统的实操训练,在大量的教师示范操作下学生觉得有难度。

 

(2)评价机制简单,最终的考核依旧采取试卷考试的形式,卷面成绩依旧占最终成绩70%以上的比例,每个项目中学生的个体表现得不到合理体现。

 

(3)项目化训练中的课上课下1:1练习,学生的自觉性不够,以小组完成的训练和成果,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训练。

 

(4)训练硬件与软件条件单一,建筑实体参观、景观实景参观、视频、抄绘图纸、分析评价图纸内容等都已经不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需要一套新颖的符合90后的个性特征的训练条件让他们眼脑心手脚都得到调动的教学工具。

 

3.三门课程项目化教改实施

 

《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学》和《小区规划管理》是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下的有共通逻辑结构的三个内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其整合在一个体系之下:建筑识图是基础工具,要教会学生识别图纸各种符号与尺寸。然后是建筑学,要让学生掌握常见建筑类型的构造做法,识别建筑风格。最后是小区规划与景观规划,从整体上把握小区的结构体系、管理与景观设计、实施、管理。

 

三门课是内容由浅及深,视野从微观到宏观,范围从小到大的关系,从课程设置上又是独立的三门课程,在这样的认知下就不能割裂的把一个内容单独的重复,而是每一门课的项目设置总要为下一门课做好铺垫,比如同一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内容,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但是下一门课会复习上一门课的知识,让其连贯。三、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

 

1.手机作为媒介的互动教学发展(实践)

 

(1)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的主要功能为短信、彩信的编辑及收发,同时还具有信息发送机反馈记录功能,解决异地学习者不能参加面授和异地同步视频提出的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此平台同步教学内容微播的解决方案,同时帮助异地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课前、课后沟通交流反馈。

 

(2)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通识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发送的媒体多样——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外连接的特征,教师通过平台上传教学资料,学生可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并下载相关教学资料,教师可以在平台后台根据学生提问推送信息,因为平台信息的实名认证,考试成绩等可以直接推送。

 

2.AR技术为媒介的互动教学技术支撑

 

AR技术展示抽象的平面图在实际中的三维立体模型,并且可以通过互交模式,由学生旋转、放大、切换、移动、复制三维对象,完成从认知到操作的项目训练。

 

AR技术将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景观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及管理整合在一组或多组模型中,场景模型、元素模型作为选择元素,由每个同学自由组合完成要求。

 

四、实践为先导的教学构想

 

1.《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基础资料建立层面: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中是将小区总平面图和建筑平面图分块识别:作为核心讲解案例的一部分,首先置于整个小区总平面中,将小区总平面分成几个色块,红色是案例讲解区,蓝色是案例分析区,绿色是学生操作区。整体是一个完整小区的总平面,学生首先学习各类符号与尺度标记的含义,调取分块区域进行不同课程内容的讲解和实操练习。

 

分层:小区总平面图中包含四个层次,即小区规划设计层、景观设计层、建筑单体层和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四个层次是实现建筑工程知识体系完整连贯的重要联系。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建筑单体层的相关知识,但是也预先了解到,整个知识体系的结构。

 

在此层面上的手机互动,更多的是通过扫描平面图,完成知识问答检测,知识点的延伸扩展。

 

2.《建筑学》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展示层面:《建筑学》是将建筑单体层与建筑构造、施工技术层的内容通过AR技术完成互交演绎。调取红色块中的建筑单体平面讲解区,用手机扫描建筑平面图,在手机上将呈现建筑单体三维模型,学生通过点击三维模型,将其旋转、放大缩小来认识建筑各组成部分,并在点击过程中出现建筑构造做法及施工技术文字及语音说明,并配以适当的施工作业视屏加深学生印象。调取蓝色块中的建筑平面,手机扫描各个平面图,将获得不同类型及风格的建筑单体三维模型、调取绿色块中的建筑平面,将建筑的梁、柱、板等元素的模型在平面图中布置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认知程度。

 

3.《小区规划管理》媒介项目构建

 

AR技术应用层面:《小区规划管理》课程将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中最宏观部分,连接上两门课的基础运用,更多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这部分应用。调取红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中的一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团平面,组团交通道路结构、楼栋、组团景观呈三维模型供讲解。调取蓝色块小区规划总平面的多个组团,手机扫面组图平面,多个组团逐步呈现三维模型,配合小区规划设计说明、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和小区绿化管理展开链接。

 

调取绿色块,独立的一个组团平面图,手机扫描后,多种植物类型、户外休憩桌椅、连廊、构筑物等三维元素分类排列,学生通过互交点击,按照自己的构想放置出一个组团级景观设计三维意向图。

 

五、小结

 

基于智能手机为媒介的高职项目化教改下互动教学的媒介项目构建,因为每个同学都要完成用户注册,即可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动手操作,避免了分组讨论式学习时有个别学生推诿不做的问题;每一个步骤都由同学截屏保存当下学习内容,教师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程度都有更准确的把握,能及时调整教授方式及补充或扩展学习内容,并在微信群中实现及时讨论和同学间的互助学习;每一个同学均是分步骤完成操作,最终实现对每一个同学的项目完成评价的准确性;建立在建筑工程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和操作演练,使得三门课既独立又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高度联系,不让知识与操作脱节,同时可以自由选择其进度及深度,增加同学自主学习的兴趣。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 产学结合 BIM 课程建设

如今的建筑领域,奇异外形和综合功能的建筑越来越多,传统的设计表达语言已经很难完整表达设计者的思维,跟上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为适应建筑业的发展节奏,以BIM(建筑信息模型)为代表可视化新型建筑协同软件被业界引入。BIM技术因其不仅能表现造型各异的建筑,还能利用虚拟模型涵盖“设计―施工―运营”全寿命周期的相关信息,便于检查设计和协同的错误,让建筑的功能更加完美。而且,模型信息还能帮助后期各专业团队的合作,缩短项目竣工时间,让工作更高效。高效的生产力和更好的沟通,还能为项目节约建造时间和成本提供帮助。

BIM的优点业内人士皆知,也认识到是未来建筑业信息化的核心推动力。但在中国建筑行业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技术标准相对滞后,软件本土化程度不高,建设应用成本过大,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其中人才匮乏是关键问题,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高校,在BIM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举步维艰。文章从BIM课程特点、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产学结合解决高校院校BIM课程建设困境等方面进行论证,提出解决BIM课程建设有效途径――产学结合。

1 BIM课程特点

1.1 BIM课程与专业的关系

BIM技术出现改变了传统建筑专业群课程设计模式,不再是单一考虑专业内的课程关联性。BIM技术教学始于建筑设计,核心是建筑专业群的“协同管理”。课程贯穿多门核心技能,包括:建筑、结构、MEP(设备电气和给排水)的模型,总平面图,成本控制,进度计划和质量控制,还有项目动画演示等相关知识(见图1)。只有将多门课程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到BIM的真谛――“协同管理”。

1.2 BIM技术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BIM可以帮助建筑专业群的学生更好理解各个专业的协调和合作,使学生能更好了解建筑要素与系统是如何作用的,让学生与专业群的相关人员互动学习做好准备。[1]比如对于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言,BIM技术将成本、进度和质量控制与可视化参数模型结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建筑设计;将概念设计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能让学生更完整地考虑成本、可行性和环境因素。如图2所示,BIM技术与建筑学多门专业课建立了联系。

2 高校课程建设现状及问题

通过高校调研发现,很多高校已经将BIM课程安排到建筑专业群的相关专业中,目前排成专业选修课的居多。也有部分高校为了解决技术、资金和师资问题,尝试与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室、建设课程等。但是高校在建设BIM课程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2.1 教师培训拘于形式

目前高校师资培训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软件供应商,一类是考证机构。前者的目的是说服参加培训的教师购买产品,后者更多是为考证培训师资。这两类培训的性质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很肤浅,受训老师也很难学到BIM技术的本质。

2.2 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双赢

由于师资短缺,投资过大等困境,与企业合作似乎成了高校BIM课程建设的出路。调查发现,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BIM咨询服务企业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组织学生参加培训。培训后能达到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为企业减少人力成本。这种模式下,企业带入的项目是实际项目,但是授予学生的更多是BIM技术流程的前段――建模阶段,很难将BIM的核心――协同传授给学生。学校很难利用企业资源培训师资,更谈不上课程开发了。另外一种是与BIM软件供应商合作,软件供应商提供BIM软件、师资培训和讲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高校提供软件购置费用。这种模式由于软件公司有自己的培训教材,对合作开发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同时过高的软件和硬件投入,往往让合作“无疾而终”。

2.3 对BIM技术重视程度有待验证

在欧美、新加坡、港台等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和行业协会对建筑行业使用BIM技术有硬性规定并颁布BIM应用标准,比如新加坡于2011年了BIM发展路线规划,明确2015年前建筑行业规范使用BIM技术;香港房屋署与2009年了BIM应用标准,提出2014年―2015年BIM技术覆盖香港房屋总署的所有项目。[2]

相对于BIM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2017年7月1日起才开始实施,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对BIM技术重视度有待验证,也导致市场对人才需求还处于观望状态,后果就是高校主管部门对投资高、人才匮乏的BIM课程开发和实训建设仍处于观望状态。

3 产学结合解决高校BIM课程建设困境

3.1 产学结合建设BIM课程的优势

BIM技术核心是“协同管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学习和理解BIM技术,便于后期更好的专业群协同,不同专业建模精度和建模技巧尤为重要。“产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优势尽显,行业人士拥有专业知识,掌握了BIM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最新软件及行业动态;学校教师则可以通过专业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以达到让学生真正领悟BIM技术。

引入业内人士的参与,教学资料更具真实性、代表性,确保知识与时俱进,并能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让教学内容更加关注BIM核心的教学理念而非软件操作。[3]

在实际课程建设时,建议改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课程以“讲授核心概念、辅助动手实践和行业拓展讲座”相结合的创新模式设计。这样,两条腿走路,让想学专业的同学关注专业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选修主动参与到BIM技术学习中来。

3.2 产学结合解决目前BIM课程建设的困境

由于国内对BIM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通过引入与海外和港台市场联系紧密的软件供应商,通过软件企业的咨询公司,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利用BIM技术成熟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指导学习。这样可以很大程度推动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就业市场。

由于与BIM软件供应商企业合作过程中,通常是需要付费的。这样可以通过在合同中明确购买软件费用、师资培训费用、合作开发课程和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等条款来约束企业。

总之,在师资匮乏、与成熟市场脱节严重,建设成本过高等情况下,产学结合会是高校走出BIM课程建设困境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谭洁,刘威,汪梦林.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数字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33(6):103-105.

[2] 贺灵童.BIM在全球的应用现状[J].工程质量,2013.31(3):12-19.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施工 存在问题 存在缺陷 优化措施 注意事项 技术管理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的优化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效益提高,大多城市都已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如今发展的房地产业所带动了建筑业的发展,不计其数的大中小建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目前建筑企业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质量问题。在日益竞争加剧的市场竞争面前,通过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建立缜密的工程施工档案以及有效的技术培训,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质量,这对降低建筑施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不仅仅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还包括图纸会审、编制施组、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种,内业主要包括一些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些基础的作业,例如:按照建筑施工的技术需要制订出有关管理的制度,根据建筑施工的技术标准制订的作业规范与作业指导书对于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这些规范与作业指导书以及培训的记录一起建立技术档案,完成存档。外业主要是围绕施工的技术准备,以及建筑工程过程中的技术实施方案,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适当的更新,以促进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

因建筑企业的规模差异较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软硬件配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再加之建筑领域的这种总分包的体制,很难建立一套通行的规范,但是作为这样一个相对庞杂的工程系统来说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就很难有合格的技术管理。目前的总分包的体制下,所谓的施工技术管理就是工程的总包单位的技术管理,就是通过分包合同的纽带建立总包建筑单位与分包建筑单位的技术管理对接,这种对接的紧密度是较差的,受到分包单位的软硬件设施的制约,并且很难贯彻执行原定的施工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存放、堆砌很难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来进行从而拖延了工程的工期,使工程造成经济损失,管理成本将大大提高,使工程在企业与企业的交接过程中出现纰漏。

(二)建筑施工制度体系存在缺陷

由于建筑企业参差不齐,一部分企业不能够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不能建立健全建筑相关监管部门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在人员配备上,没有很好地将技术岗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或者是在企业内部没能够按照岗位进行施工技术的责任划分,出现一个流程多人负责或者是一个环节无人负责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单位无视《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的要求,没有建立任何的施工制度体系,或者是在制度建立本身就存在巨大缺陷。即便按照制度的要求来执行也不能够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部分单位不能够按照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要求对一线员工进行技术的培训,缺少操作规程以及安全教育,或者肆意违规操作,无视安全,安全技术交底进行不彻底。没有对防护设施例如脚手架等,按时定期进行有组织的验收检查、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虚设等。再加上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弊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等缺陷都迫切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弥补完善。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所需优化的措施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

在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总包商以及分包商的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建立一套通行的、行之有效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将体系贯彻到每一级分包商,不再简单的依靠分包合同来约束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要通过专人负责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在进行工程分包时要将工程技术管理责任进行相应的转换,责任落实到人。每个企业的工程在施工前以及工程在进行过程中和工程的后面人员的调度与每个部门间的配合,注重人员管理和人员的储备,更加注重对人员的培训,提高每个岗位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安全意识。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健全,优化操作的每项

规范建筑企业就应根据该企业实际入手,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订一套符合该企业实际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以及确立关键环节的限值和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让一线操作工人的行为都有相应的准则作为约束。

(三)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监督

确定建筑施工技术的每个环节中的责任,责任到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环节的监管,监督施工过程的安全操作是否符合操作规程的要求,随时要纠正那些没有根据操作规程要求所影响施工质量或者施工安全的违规操作,重点关注工程进度、施工的客观条件,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

五、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时所要注意的事项

在确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步骤时,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企业的人员配置,设备准备等硬件准备,同时要考虑项目业主的具体要求,在贯彻国家有关标准以及地方行业规范的前提下尊重科学规律。对于技术的应用推广还应坚持通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考虑其经济效益的状况,择优选取;通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施工技术管理主要工作就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相关情况详细的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当前施工竞争是日益激烈,技术管理水平也反映出竞争势力也是有所突出。不少企业,尽管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但因为管理技术的不到位,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所以在竞争中却处于被动的境地。

六、总结

建筑企业经过对施工技术管理来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降低建筑工程施工的成本。在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的发展如今,建筑行业竞争日益加多,各大小建筑企业就像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过优化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在建筑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途径。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优化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的优化,健全建筑施工技术的管理制度,优化操作每项规范,加强对建筑施工技术执行的每个环节中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杨乐波.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05)

[2] 余宏威.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2009(10)

[3] 苏立华.浅谈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控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08).

[4] 王存保.关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1(20).

[5] 吴锡甡.浅谈建筑施工现场节约管理[J].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09).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中职 建筑 教学过程 生产施工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42-02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建筑类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我们有必要不断推进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现结合我校实际,对中职建筑类专业教学过程的适应性加以分析。

一、企业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期望

总体而言,我国建筑类专业人才的供需情况是需求总量大,单个企业的需求量较小。对企业调研可以发现,尽管不同企业对待毕业生学历层次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但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理论实践相结合

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同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一毕业就成为既懂理论,又能适应一线施工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2.较强的应变能力

对于建筑类企业来说,入职新人一般要经历一线的施工锻炼,需要处理一线施工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如果缺乏应变能力,势必会给企业生产带来许多不便。

3.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建筑业是一个团队性很强的行业,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建筑施工都有复杂的分工,因此团队协作显得尤其重要。在建筑类企业内部通常会以小组协作为主要模式,小组的领导者类通常由资深技术人士充当,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个人表现而不注意与人沟通和协作,就会极大地降低小组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此外,建筑行业内部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只有密切协作,避免不必要的竞争,才有利于建筑类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

4.自觉提高专业技能的能力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建筑行业同时面对着应接不暇的市场需求、突飞猛进的材料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生活理念,这就要求从业者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停地参与再教育,特别是要注意建筑技术的积累、新型设计手法的掌握和对相关标准规范的深入理解。

二、中职学校建筑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面对建筑类企业的人才需求,只有真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当前中职建筑类专业的教学还存在诸多不合理的现象:

1.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仍是主流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被动听的状态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2.专业实训流于形式,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

3.教材老化,更新较慢,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4.行业等级认证水分较多,资格证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成比例。

三、适应生产施工过程需求,强化建筑类专业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长为建筑行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工作所需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异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适应生产施工过程需求,加快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与能力、专业与就业的统一。

(一)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职业技能的培养重在实践、重在训练。而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参与实践的第一战场,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中职学校有必要为建筑类专业建设高度仿真的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技能成长提供保障。

(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和教室。但当前建筑类企业希望我们的教学能走出教室,走到企业生产施工的一线,实现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共同成长。如,在建筑施工组织的教学当中,可按如下方式来开展“三段式实践教学”:

第一阶段:模拟室操作

1.教师布置任务

学生第一次接触施工组织,这一阶段的要求较低,要求学生通过模拟达到三点要求:

(1)通过实践掌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的组成和施工进度计划制订方法;

(2)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了解国家有关规定,正确使用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阐述自己观点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

2.模拟练习

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模拟练习,让学生独自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记下模拟者在模拟操作当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3.评价

根据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完成教学评价。

4.总结

对模拟练习当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明确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第二阶段:岗前培训

在模拟操作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仿真实训,进一步缩短教学与生产之间的距离。各小组成员按实际生产施工需求分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监理员、测量员、安全员等角色,既对其工作独立考核,也对其合作内容进行考核,使单一的模拟实训项目转换为综合实训。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

在实际的生产施工过程中,建筑技术人员除了按基本程序和基本要求操作,还应具备灵活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从业人员素质和修养的综合体现。

所以,在第三阶段,教师把学生带到建筑企业生产施工一线进行顶岗实习,教师进行全程引导。这一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消除学生对建筑生产施工一线的陌生感,使之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经过模拟练习、岗前培训、顶岗实习三个阶段,学生将学习、实践和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也使自身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获得了发展,更适合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郑淑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业基础课与课程设置有效性研究[J]. 科技资讯,2009,(27).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总结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培育

一、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背景

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根据自治区十二五规划,全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将由2011年的45%,提高到2015年的52.5%,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目前及未来10年,自治区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上升时期。未来数年广西需要新增大量建设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据建设厅预测,广西建筑业施工领域高职建筑技术类专门人才的年需求将达8000人以上,并将逐年增长。然而,目前广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却较低,远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历史已有50余年,为广西城镇化建设输送的毕业生是广西同类专业中最多的,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2004年开始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2+0.3+0.7”人才培养模式,2006获批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一门部级精品课程、三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要求,要建设一批适应广西“14+4”千亿元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急需专业和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优势专业,2011年7月,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广西优势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获得批准。但是,根据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该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等方面尚有不完善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后几年,按照地方政府规划及建设市场要求,要强化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才能满足地方建设的需要。

二、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理念与目标

紧密结合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战略的广西现代化建设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需求,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教育理念;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项目驱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岗位技能考核为重点的质量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强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全面进行专业和课程一体化建设,计划经过2-3年,达到专业办学活力明显提高,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的优良效果,将该专业打造成办学特色突出、办学优势显著,引领广西同类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广西名牌专业。

三、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改革措施与预期成效

实施“定方案、建机制、联企业、优团队、强课程、重实训”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全面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从优质到精品的提升和跨越。

(一)定方案

改革措施是实施“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活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将原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基础工程技术专业合并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完成前三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第四个学期按“志愿+就业”的原则选择专业方向,按施工、内业、监理、测量、钢结构、设计六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有灵活的、与岗位对接的课程模块,以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机结合,满足用人单位订单培养和零距离就业需求。预期成效是形成一套得到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可,在全自治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建机制

建立相关的互动保障机制。在教师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方面,建立与此挂钩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建立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设经费稳定化、奖励制度化。在实习、实训教育体系建设和运行方面,强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机制,实施“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按岗位完善和编印更加合理的《顶岗实习手册》。在学生考核评价方面,以岗位技能考核为核心,按照“五个结合”即“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分数评价与素质评价结合”、“技能考核与技能鉴定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构建“多元考核、企业评价”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接轨。

(三)联企业

在已有“由本学院牵头,和建设行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和“已与21家区内大型的建筑企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与建筑企业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教育主体,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形成比现有合作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紧密型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及培训、学生就业的“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平台。

(四)优团队

改革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把专业教师队伍打造成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

1.大力支持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国内进修、出国访学、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本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挂职实践,加强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同时选拔专业带头人助理一名,引进企业兼职带头人一名。

预期成效是综合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助理、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建立一支梯队型、复合型的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带头人团队。

2.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分批选送到相关院校对口专业进修、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企业挂职实践、技术兼职。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在已有骨干教师的基础上,使其余教师全部成为教学骨干。

3.全面提升教师“双师”素养。外引内培,引入行业能手担任专职教师、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和培训。安排中青年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挂职顶岗,熟悉生产过程,参与项目开发、经营管理和课题研究等,拓展和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每学期选派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至9名参加脱产实践,或不少于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践能力达到培养计划考核要求。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专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工程系列技术职称或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65%以上;90%以上的专任教师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行业能手参与课程建设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指导青年教师等。预期成效是经过2-3年,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1.2∶1,建成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五)强课程

在进行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总体规划、同步建设,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措施保证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支撑、协调发展、同步提升。建好课程开发框架体系,为实现本专业所有核心及骨干课程全部与实践接轨升级优化奠定基础,达到“建筑市场决定专业、专业选定课程、课程为建筑市场服务”的一体化目标。

改革措施是构建“三个平台、两个系统、十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特色教材建设。以建筑工程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搭建能力递进的“三个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平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管理平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依此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建设以培养十种能力为宗旨,即专业识图能力、建材应用能力、基本构件计算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安全管理能力、施工测量能力、质量检测能力、资料管理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达到以下预期成效。

1.形成课程设置与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具有工程性和职业性的“三个平台、两个系统”的专业特色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由《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识读》、《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等9门主干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

2.将现有的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筑施工技术》、《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全国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现有的校级精品课程《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房产测量》、《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建设成为本专业具有自治区示范性的特色课程,将《建筑力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设成为校级特色课程,至此,本专业的骨干课程全部升级优化。

3.在已有自编教材的基础上,编写6本“十二五”规划教材:《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地基与基础工程》、《工程质量测评与资料管理》、《钢结构施工》。

4.利用虚拟技术开发单体建筑教学软件,三维动态展示基础构造及施工、上部构造及施工、钢筋构造详图,参与自治区和国家的教学软件大赛。

(六)重实训

1.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与标准。完善由课程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顶岗实习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员岗位分别编印、完善《顶岗实习手册》,完善网上实习管理平台,形成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组织与管理模式。

2.乘新校区建设之机遇,加强校内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迁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扩建普通测量实训室、材料试验实训中心、DY国际-学院工程设计部;新建监理工作室(已与建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签约)、钢结构实训基地、混凝土实训基地(企业投入100万)、数字测量实训室(计划对外开展测量服务)、防水实训基地(已与金雨伞防水装饰有限公司签约共建)、基坑支护实训基地、地基与基础模型实训室。建成一个集教学、科研、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的校内综合仿真实训中心。

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现有2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分别在自治区内和区外各新增5个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

四、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在学院专业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已列为学院重点发展的龙头专业。在2011年7月,通过评选,本专业获批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唯一的“优势建设专业”项目。

(二)组织和制度保障

成立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及系部各主任、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建工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与管理,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保证建设按计划进行,确保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如期实现。为了严格执行学院的科研教研相关制度及规定,围绕本建设项目,还将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及办法,如项目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年报告制度等,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资金保障

自治区和学院将给予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按进度和资金预算,严格管理,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对各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合理使用各项经费。

(四)过程管理

在本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全过程管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检查和监督各项目的建设进度,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按半年度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将项目建设年度进展情况、资金预算及有关材料汇总形成年度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学院和自治区教育厅,定期接受上级的中期检查和有关部门的监察、审计,确保如期完成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上一篇:刨床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维修高级电工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