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5 00:25:23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1

【关键词】全程护理控制 护理人员 艾滋病 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R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91-02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revent HIV infection.Methods Applications for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nurses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risk factors, use of security tools, always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s of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Results Nursing care before and after full development of basic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ve of skills to mast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oom nurse AIDS epidemic the number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will be applie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ing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on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es with HIV and AIDS pati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aff exposure protection awarenes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ursing staff.

【Key words】 Full care control; nurses; AI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HIV/AIDS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1],但由于目前AIDS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愈,一旦感染其后果十分严重[2]。为了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威胁,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以减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知晓程度,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现报告如下。全院204名临床护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007.10~2009.9及2009.10~2011.9在传染病区工作护士,全院临床护士均参加培训。护理人员年龄、职称、从事本专业工龄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方式、防护设备上不做统一要求。

1.2.2 实验组:由课题小组成员对其实施全程护理控制管理

1.2.2.1 事前控制: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①评估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②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方式,如采用专题讲课、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宣传专栏及知识手册,对新进护士必须进行强化培训等。③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④做好护理人员入科宣教,包括科室收治病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及暴露防护情况。⑤保证足够的医疗防护用品贮存。⑥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小时内能拿取的地方。

1.2.2.2 事中控制:①操作前强调对工作环境因素风险评价,使用安全性能工具,如艾滋病患者输液尽量采用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试管用塑料采血试管。②随时监控操作规范及标准预防落实。③保证护士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④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处理。

1.2.2.3 事后控制:①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由科室其他人员监督其完成。②及时报告院感科及护理部,并进行职业暴露备案登记存档管理。③医院及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对暴露后护士给予人文关怀。

1.2.3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护士一般资料。②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态度和行为,被调查者根据问题选择“是”或“否”。③ 艾滋病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3题、传播途径7题、职业防护知识10题分共30题。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选择是或知晓、否或不知晓,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满分30分。

1.3 统计方法:采用SO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正态资料用t检验,计量非正态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情况见表2。

2.3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见表3。

2.4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情况比较见表4。

表 1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X±S)

表2 护士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比较(n=204)

表3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

表4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

从表1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培训后护士对艾滋病3部分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9.2±17.31)提高到培训后的(88.72±16.4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41,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0.08±4.64)提高到培训后的(83.33±17.2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35,p<0.01)。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4.56±16.73)提高到培训后的(93.77±18.2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532,p0.01)。通过规范培训,护士掌握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总体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与相关文献[3-5]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3.2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

从表2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0.588,p<0.01),但仍有51.5%的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造成护士对艾滋病恐惧的原因,首先是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尚不能彻底根治,另一方面,护士对某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误解,也可导致对艾滋病恐惧。资料显示,护士对艾滋病病人歧视心理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50.790,p<0.01),愿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和帮助的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905,p<0.01)。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能正常生活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089,p<0.01),会感到绝望、甚至自杀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477,p<0.05)。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会选择隐居者有培训前的26.5%下降到培训后的20.6%,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 0.981,p>0.01),但可以看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士在对疾病的接受态度上正向一种积极的方向转变。

3.3 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从表3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护士职业暴露由控制前10人,占护士的21.74%,下降到控制后3人,占护士的5.26%,下降了16.48%,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6.266,p<0.01)。从表4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由控制前的30%,提高到控制后100%,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550,p<0.05)。从资料显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理人员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护知识有了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了护理人员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行为,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小结

全程控制是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使整个护理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实行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程序,使整个护理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能掌控其中,使之不超出管理范围。本资料显示,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有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全程护理控制前后护士对AIDS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比较,控制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职业暴露。特别提醒是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仍将存在,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级别护士选择不同需求培训方式,帮助护士正确理解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不断改进护理安全用具,以提高护士艾滋病职业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将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平等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英,应菊素,王晶,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8.

[2]刘保池,郭瑞章,李敏.艾滋病临床研究与咨询.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1.

[3]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 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 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4] 杨红叶,刘琼,那文艳,等.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需求与实践.中国护理管理,2008,8(10):53-56.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2

关键词 护士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分析 防护对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63

医院是患者集中的地方,因各种疾病导致交叉感染。而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护士每天均面临各种职业危险,最危险的是被针刺伤,这些伤害都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威胁。在高危的环境下常时间的工作,必须做好自身防护工作,才能更好的护理患者。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21例护士职业暴露进行登记,及时处理每一例职业暴露的情况,暂未发现有护士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及其他传染病。

资料与方法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要求,设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对2009年7月~2011年6月所有登记上报的21名护士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暴露人员一般情况:发生职业暴露的21例护士,其中护士10名(47.62%);护师6名(28.57%);主管护师4名(19.05%);大专12名(57.14%);本科9名(42.86%)。

针刺伤暴露的部位:暴露部位发生在手或手指19人次;血液溅入眼睛造成污染1人次;为新生儿吸痰时污染口腔1人次。

损伤级别:21例职业暴露中根据损伤程度及血液、体液量分轻、Ⅰ、Ⅱ、Ⅲ级,其中轻度4名,Ⅰ级暴露17名。

暴露的污染源: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职业暴露中患者有血源性传播性疾病9例(42.86%);其中HBV阳性8例(38.10%);HCV阳性4.76%;尖锐湿疣阳性1例(4.76%);未发现血源性传染病9例;未做检查2例。

职业暴露发生时机及构成比,见表1。

[CSX]

[BG)F][FK)]

暴露后的处理:发生职业暴露的21名护士,均上报感染科,均按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中的职业暴露处理措施进行处理,同时进行血液检测。发生职业暴露后有12名护士注射了高价免疫球蛋白。1人职业暴露后7天上报感染科,自行要求不打高价免疫球蛋白,8人未用药预防,职业暴露后未用药42.86%。

讨 论

本组调查结果显示,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操作所致。工作年限低、年资低的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大。可能因低年资护士操作不熟练,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不规范操作所致,护士通过针刺伤而感染病源体的几率比较大。

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护士接触患者进行检查,护理时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治疗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戴防渗透口罩、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增加防护意识,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00%~90.0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80.00%[1]。本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的严重性及普遍性。美国CDC倡导各医院应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检测系统,以便在发生针刺伤后对医务人员做必要的检查。可在我国真正实施的<25.00%[2],因此医院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大对职业暴露的上报制度、处理程序、跟踪随访、监测的力度,将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率降到最低。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等,由感染科制定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害、规范的技术操作、预防针刺伤的技巧、个人防护、职业暴露后的报告流程,暴露后的预防处理等,并以试卷或现场操作形式进行考核,确保每次培训的效果。除常规培训外,对一定时间内突然增加的暴露事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进行职业安全培训,最大程度的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率。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系统: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职业暴露管理工作,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到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发生职业暴露对护士心理影响很大,及时有效地处理机制能减轻心理压力。每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健康体检1次,并建立健康档案,监测既往传染病史及阳性检测结果。定时指导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由于医院重视防止职业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危害,管理措施到位,全免治疗处置费用,追踪>2年,21例职业暴露的护士中无1例因医疗工作而感染传染性疾病。

总之,应重视职业防护教育,持续开展职业暴露监测,树立职业安全观念,掌握正确的防护技能,减少职业暴露机会及意外损害发生。

参考文献

1 黄勤.医务人员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7-68.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助产士;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7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a)-149-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职业暴露与职业安全已成为医护人员日益关注的话题。我国人口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已有1.3亿[1],艾滋病患者人数已出现猛增趋势[2]。国外研究显示,在最具有职业危害的相关科室中,分娩室排在第二位[3]。分娩室工作环境特殊,助产士随时要与可能患有肝炎、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甚至是艾滋病等传染病的产妇长时间接触;接生时易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等污染,行会阴神经阻滞麻醉、会阴缝合及其他护理操作时易发生针刺伤。我院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分析助产士职业暴露现状,制定对策,以达到减少职业暴露,促进助产人员身心健康的目的。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产房工作的助产士共26人。其中,从事助产专业时间为1~3年的4人,4~6年的7人,7~10年的7人,10年以上的8人;职称为护士的12人,护师的8人,主管护师的5人,副主任护师的1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从事本专业的时间,接受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的情况,发生职业暴露的时间、种类、方式、暴露的部位、防护用具的使用及暴露后的处理等,发放问卷26份,收回26份,回收率为100%。

2 结果

2.1 助产士接受培训情况

7.69%的助产士接受过省、市级职业暴露相关培训,46.15%的助产士接受过本院培训,共占53.85%,未接受过培训的占46.15%。

2.2 职业暴露发生率

有过羊水污染和被血液溅到脸部皮肤的助产士占100%;被羊水、血液污染眼部等黏膜的占23.08%;发生过针刺伤的助产士占34.62%;被缝针刺破手套污染手指的助产士占30.7%;清洗接生后的器械时被污染水溅到额头、脸上的助产士占42.3%。

2.3 防范意识

26名助产士中,每次接触产妇前后都洗手的助产士人数为0;有时洗手的26人,占100%。为产妇听胎心音、测量血压、摸宫缩、检查胎方位等操作时均戴手套的人数为0;偶尔戴手套的5名,占19.23%;从不戴手套的20人,占76.92%;经常戴手套的2人,占7.69%。

2.4 职业暴露上报率及暴露后的处理

发生羊水及血液污染皮肤的助产士无一例上报,上报率为0,全部自行处理;发生针刺伤的助产士有2名上报,占22.22%;9例针刺伤中,4例按针刺伤规范处理,占44.44%,其他5例只进行一般的消毒处理。

2.5 职业暴露与助产士从事本专业时间关系

调查问卷显示,从事助产工作1~3年的助产士的针刺伤发生率为55.55%;工作4~6年的发生率为33.33%;工作6年以上的发生率为11.11%。

3 对策

3.1 加强培训

定期对助产士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树立牢固的“任何患者的血液及被血液污染的物品都存在严重潜在感染危险”的观念[4],增强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助产士自觉执行标准预防制度及手卫生制度,减少职业危害。

3.2 规范工作流程

注射器等锐器使用后严禁回收,禁止取下针头或套回针头盖,要直接把锐器丢入锐器盒中统一焚烧等。

3.3 营造安全的环境

保证产房光线充足,避免环境拥挤;在助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施行弹性上班,避免助产士过度疲劳。

3.4 备防护具

提供必要的防护器材及用具,配备有防渗透作用的围裙、雨靴,防护口罩及眼罩,锐器盒等。

3.5 做好个人防护

助产时应穿围裙及雨靴、戴手套,抽血、输液、护婴时应戴手套,在行会阴阻滞麻醉及会阴缝合时要谨慎,特别是在遇到不合作的产妇时,更要注意防止针刺伤的发生。

3.6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及登记上报制度

被羊水、血液、阴道分泌物污染皮肤时,应立即用肥皂和大量的流动水清洗;一旦发生针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至远心端轻轻挤压,用肥皂和大量流动水清洗伤口,再用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对被暴露的黏膜应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并认真填写登记表,必要时进行血液测试或预防性给药等处理。

总之,助产士在执业过程中,应规范行为,认真做好个人防护,确保自身身心健康,减少职业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郑晓澜,英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殷大奎.认清形势,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1):35-38.

[3]Tarantola A, Abiteboul D, Rachline A.Infection risks following accidental exposure to blood or body fluids in health care workers: a review of pathogens transmitted in published cases[J].Am J Infect Control,2006,34(6):367-75.

[4]陈琼芳,王惠珍,廖玉联.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问题与职业健康促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4):151-153.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4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理在进行各项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遭受职业性损伤的机会相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职业防护。

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对护理人员易造成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在工作中经常直接接触的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体液、排泄物等,特别是外科护士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1]。

意外损伤:职业性质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被锐器损伤,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回套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不及时拆卸针头,徒手分离针头、处理破碎的安瓿等;注射操作过程中将用过的针头与棉签、针帽、液管混放导致的分类处理时被锐器划伤。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医院使用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剂等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可引起鼻炎、哮喘,重度可造成中毒或致癌;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2]。

物理因素: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肤癌;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其他放射性治疗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影响生育,长时间接触可能致畸致癌。

职业暴露的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意识到锐器损伤的危害性,在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一些年轻的护士认为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及自身防护理念,对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

工作烦忙,全神贯注地投入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护。

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医院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工作中开展普及性预防,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体液都有潜在感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3]。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具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隔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全员进行锐器伤后的伤口处理培训,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严禁双手带针帽,及时送入锐器盒进行处理,操作后要及时清理用物,以免他人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照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到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

建立预防体系:全院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全体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特殊科室如放射、急诊、手术室每半年一次。并全体注射甲、乙肝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甲、乙肝的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是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物质保障。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医学领域,伴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使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隐匿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医护人员的潜在危害也不断增加。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保健,完善职业防护培训教育,建立锐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熟练掌握刺伤后常规处理流程,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健康,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尔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4-185.

2 高中度.浅谈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J].华夏医学,2003,16(2):215.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5

【关键词】献血车;快筛过程;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指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人或是感染病携带者的体液、血液沾染到皮肤或粘膜上,或是携带有感染因素的针头等锐器刺破皮肤产生被感染的情况。虽然在《献血法》颁布实施后各地的采血机构与设施条件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是献血车的工作条件还是明显不足于献血屋,而我国大部分的血液都来源于献血车采集。且在无偿献血志愿者中检出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等传染性疾病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所以职业暴露问题更加需要被重视[1]。下面就是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的职业暴露问题与职业防护的分析。

1 采血过程中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

1.1部分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①部分护士在学校或是岗位中没有或很少有得到充分的防护意识培训。②个别护士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存有侥幸心理致使缺乏主动的防护意识,在上岗之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采血培训[2]。

1.2采血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繁忙而忽略了职业防护 我国献血事业不断壮大,特别是在《献血法》颁布之后,采血工作重点开始向采血车与采血屋方向转移,采血车更能吸引更多的献血志愿者,直接导致了采血车工作人员工作量的加大[3]。而我国现统计平均每个采血车工作人员在5人左右,繁忙的工作使得护士不能够认真的洗手、不能够按照操作规范使用洗手消毒液,出现血液污染身边工作用具时也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清洗消毒,这也是导致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之一。

1.3工作环境有限 采血车内每个工作人员的任务压力都非常大,加之采血车的工作环境有限(如空间狭小、声音嘈杂等因素),使得工作人员情绪急躁或者紧张,每个工作人员都身兼要职或身兼数职,忙碌的工作状态会加大护士违反工作规范的概率,从而导致职业暴露发生。

1.4未按照规范操作 在采血车内一切职业防护工作都是要靠自我督促完成的,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按照规范操作就会增加职业暴露的概率,如①用完的针头重新插上针帽(这是职业暴露最常见到而且是最严重的一种行为)。②采血用过的针头未能及时的放置在锐器盒内。③抽血的过程中沾染到患者的血液。④没有随时穿着防护手套。⑤没有及时换掉沾染血液的手套。⑥抽血车使用前没有经过有效的清洁和消毒。⑦有献血反应发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2 如何在献血车快筛过程中进行职业保护

2.1加强安全教育,强化职业防护意识 血液中心要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全方位的岗位培训,也要定期对已在岗的护士进行再次进行操作规范和突发事件培训,采血护士要用浸有戊二醛消毒液的湿毛巾进行消毒,严格按照一人一纸一带一巾的要求进行操作。提醒采血护士随时注意行业暴露安全措施,并且将相关培训制度纳入质量体系文件中去,并进行考核,考核不过关进行停岗再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以此法来提高采血护士的职业防护有显著效果。

2.2进行疫苗防护 采血人员进行疫苗接种是防止生物性疾病传播最为有效的一种职业防护方法,采血中心需要建立职业防护应急系统,制定职业暴露应急措施与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建立采血工作员人健康档案并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特别对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感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测,及时进行乙型肝炎(HBV)的疫苗接种[4]。

2.3增加献血车内工作人员 每个采血车内多增加两名护士,以减轻每个护士的工作负担,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在献血志愿者较多的地区和时间段内增派人手,或是多派采血车以减轻每台采血车的抽血量任务。实行采血护士轮流休息制度,每个护士在连续工作两个小时之后走出采血车进行放松,这样可以减缓护士压力和急躁情绪。也可以实行护士轮岗制,对分工不同的护士互换岗位进行工作。定期召开护士座谈会让护士表露心声,听求护士的建议,尽可能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提高,对采血流程进行完善。

2.4消除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影响献血本人和采血车内其他献血人员情绪的重要因素,而车内所有献血志愿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时就会给车内工作人员造成非常大的精神压力和更多的工作量,甚至会阻止采血工作的正常进行。良好的献血反应应急措施与服务的亲和态度是减缓献血反应的最好方法[5]。我们要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告知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以此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率。

2.5规范采血操作行为,坚决杜绝采血针头回盖针帽的危险行为,进行采血工作时要佩戴手套。有研究表明,经常佩戴手套的护士在被针头等锐利医疗器械损伤或是直接接触带有感染因素的血液与体液的感染几率要明显低于不经常戴手套者。在脱去手套后也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进行洗手。要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来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收集,医疗垃圾存放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专门的垃圾袋来盛放医疗垃圾,采血后立即将使用后的针头放入防渗漏且耐刺的锐器盒中,防止职业暴露发生。处理医疗垃圾事要严谨用手直接抓取,避免被体液及血液污染。

3 总结

本文针对献血车快筛过程中出现的职业暴露发生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防御办法,我们要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注意医疗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将职业防护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林岩,徐凤琴,陈丽容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08(12):985-987.

[2] 吴伟斌,周永红.试论医学职业暴露及其安全防护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1):57-61.

[3] 陈京,杨怀,史明惠等.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6(08):1454-1455.

[4] 王煜,龙燕,苑晓微.医务人员医院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9(10):3013-3014.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护士; 职业暴露;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06-02

职业暴露时由于职业关系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有可能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1]。护理职业中存在着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环境及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危害[2]。这给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医务界的广泛重视[3],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总是在患者还未明确诊断之前就投入到对患者的处理和紧张的抢救中,且常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等。其中不可避免的有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的患者,从而使护士暴露在多种职业危害之中,若不及时进行个人防护或防护不当,会造成各种不同的职业损伤。其自身安全直接影响到抢救工作的质量。本文针对护士职业暴露的因素,及采取的一系列防范对策进行综述。旨在增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技能,从而确保职业安全。

1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

1.1 呼吸道传染病:

医院病人流动性大,每天接待数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者居多,空气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媒介。SARS疫情中全球共传染8798例,其中医务人员感染占21%,我国5137例感染,其中医务人员是968例,约占19%[4],所以当护士抵抗力下降时,则容易引起感染。

1.2 生物因素损伤:

遇到急、危、重症的患者,护士在不可能知晓患者是否患有传染病的情况下及时给予患者各种抢救治疗,为患者吸痰,气管插管,洗胃,包扎伤口,处理呕吐物、体液等,从而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目前已知通过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艾滋病毒等。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呈倍增趋势,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护士在抢救这类病人时获得的职业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

1.3 物理因素损伤:

护士在抢救患者时,时间紧、病情急,如遇到自杀倾向的患者或烦躁、醉酒的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还需要强迫进行各种操作,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护士很容易发生针刺伤。针刺伤是护士常见的职业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险性远大于其他途径(皮肤、粘膜),约占80%,其中最常见的危害是HCV、HIV。

1.4 化学因素损伤:

在各种中毒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毒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等途径进入人体。毒物在肺部吸收的速度比胃吸收的速度快20倍左右,据调查,80%以上的护士在抢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时有头晕、胸闷、呕心、呕吐等表现。另外,在抢救完毕后,使用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急救器械进行消毒,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而这些化学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睛,可引起过敏性疾病和哮喘。

1.5 心理因素损伤:

工作强度大致使心理负担加重,易造成身心倦怠,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的危重患者,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纠纷这些直接威胁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2防范对策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以培养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

已有研究证明,多数职业暴露的发生常与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有关,因而有效的教育培训是避免职业暴露的重点[5]。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定期组织人员培训与学习,将职业伤害防护措施的培训作为对新入职人员及轮转的年轻护士的考核必要条件,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及其他从事医院感染科管理的工作人员讲述职业感染和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并有目的的针对几种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专门的防护相关知识培训 。如玻璃安瓿瓶的正确切割方法,锐器废物的分类与收集等,强化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与技能。

2.2 呼吸道的防护: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护士凡接触病人时均应带口罩,每天更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每天使用空气消毒机消毒,一天一次,在夜班无病人的情况下,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定期做空气培养,减少空气感染的机会。

2.3 生物因素的防护:

医院感染中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要求护士在进行各种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执行七步洗手,而反复洗手可降低皮肤的抵抗力,造成手部皮肤损伤,由于速干消毒剂(干凝胶)与传统的洗手具有诸多优势。我院感染科已推荐临床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从而保证了义务人员手部皮肤的完整,降低了职业暴露的风险。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彻底洗手,注意手部清洁和消毒。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能防止血液性疾病和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防止疾病在患者和医务人员之间相互传播。也是控制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6]。因此,标准预防对于综合性医院的职业暴露尤为重要。尤其是对急诊的患者。当暴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降低感染的风险。

2.4 物理因素的预防:

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中应预防,及时妥善处理锐器物品,严格管理损伤性医疗废物。据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针刺伤发生率减少50%[7]。患者使用过的尖锐物品应视为潜在污染源,需小心处理,用过的针头决不能用双手“复帽”,使用后的注射器不可用手毁形。处理外伤的器械,在清理消毒的过程中需精力集中,谨慎拿取。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流水反复冲洗,并用消毒液涂抹消毒,包扎伤口,伤后

2.5 化学因素的防护: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掌握配置消毒液的方法,强化自我防范意识,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戴口罩、手套。消毒液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护士在抢救中毒的病人时,也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减少医务人员经皮肤、粘膜、呼吸道吸收残留的毒物的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残留毒物对义务人员的危害。

2.6 心理防护:

指导护士正确的认识护士的工作特点,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和预防职业危害。学会适应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对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要一味的抱怨,及时调整心态,学会换一种态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人际交流技巧,增加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减少矛盾和冲突[8]。主动克制不满情绪,而对任务重、情况危急等强大的心理刺激可采用各种调节方法,减轻自身压力,维持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

2.7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及跟踪制度:

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做好详细记录,及时报告院内感染科,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及时改进,纠正。对职业暴露者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与监测。发现问题根据情况及时调换岗位,并建立跟踪制度,有效的保护护士的职业安全。

3 小结

综上所述,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对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发生的职业暴露不能避免,只有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及职业防护技能,不断改善与改进防护措施,规范操作,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习惯来克服急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职业危险因素,从而保护自我,更好的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余霞、付清贫。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临床护理。2011,3(1):66―68.

[2]郑国华。护理职业危害的分析与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4:91―92.

[3]田瑞华、王金凤、王瑞莲等。妇产科护士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39―441.

[4]任丽娟、戴莉玲、王爱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护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7,18(2):78.

[5]郝云玲、王欣然。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J]现代护理,2006,12(16):1500.

[6]常红娟、梁艳、秦霞等。护理人员标准预防知一信一行现状与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7):26.

[7]杨秀芳、刘佳。锐器专用盒使用前后医护人员针刺伤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中医学,2009,(11)32―33.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  护士;锐器伤;预防

    临床护士是血原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最高危职业群体[1]。医院内污染危险最高的是护士占52%,最危险的体液是血液及血液制品占66%,而身体中手是最易受污染的部位占21%[2]。临床护士直接接触被污染的器械、敷料、血液及体液等,锐器损伤是一突出问题,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为52%~89.4%,国内为80.6%~93.3%[3]。有资料显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9.89%[4]。护士锐器损伤明显高于医生,这与护士操作较多有密切关系[5]。锐器伤后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远远大于其他途径,达80%[3,6]。临床工作者是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发病率较非临床高5~12倍[7]。一次污染锐器损伤引起艾滋病及丙型肝炎的可能为0.3%~0.5%及4%~10%,有些疾病一次锐器损伤就可以传播[8]。台湾曾对8 645名医务工作者调查问卷显示,针头损伤及其他尖锐医疗器械损伤皮肤的年发生率为1.3次/人和1.21次/人,而其中54.8%的针头已被患者的血液污染,而国内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的密度高达每人每年3.5次,并且还有相当高的漏报率[3]。所以应对锐器损伤的预防引起高度的重视。2003年英国报告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同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专门召开了国际性的防止锐器损伤和独特功能的医疗器具的研讨会,并成立了安全针头的网络[9]。美国在1988年就有了减少注射针刺伤的计划,1989-1990年制定了预防注射针刺伤指南,1990-1992年成立了注射针刺伤小组委员会,以保证在护理人员中减少注射针刺伤的例数[10]。我国于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管理文件汇编》指出建立预防锐器伤害管理组织是实施锐器伤害管理的根本保证[11]。但在具体落实中尚存在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主要原因

1.1  医院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对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缺乏系统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岗前培训缺乏有关锐器损伤的内容。

1.2  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HIV,HBV,HCV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1.3  缺乏防范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

多数护士都是在工作中被污染锐器刺伤后才意识到污染锐器损伤的防范,因此遵循规范程序很必要。

1.4  其他

工作环境混乱,工作不熟练,工作紧张、繁忙,身体状况差,性格急躁。锐器用后处理不当等。胡春玲等[12]对42名实习护士职业防护问卷调查显示实习期间锐器损伤达100%。而经过系统培训后33%单位锐器伤明显减少[13]。所以加强锐器伤的宣传教育,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岗前培训等可大大减少锐器损伤的发生。

2  暴露途径及损伤物锐器伤

主要包括针刺、刀割伤、安瓿及其他锐器等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破损[14]。以针刺最多,超过40%,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6]。针刺伤中空心类针头为主,集中于皮下注射针头、头皮针、输液器针头等。据《国家危险品名录》第一号废物为医疗垃圾,而医疗垃圾中最具有污染性的是针头。穿刺抽血、输液的针头、套管针芯因管腔内较多的血液,刺伤的危害较大,针头越粗、刺入越深感染的机会越大,所以最好能回抽注射器活塞,减少污染液进入体内,减少被污染的危险。

3  临床护士锐器损伤的防范

3.1  制定安全使用和处理锐器的标准

国内护理有关锐器损伤的规范很少,英国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标准中相关部分规定[15]:(1)锐器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并尽量减少搬运。(2)使用或处理前,不要弯曲或破坏针头。(3)针头与注射器在处理前不要分解。(4)针头无需重新戴帽。(5)使用过的针头应就地投入锐器收集箱或容器中,锐器箱的装量不要超过标示的装量。公共区域的锐器箱不能放在地板上,而应放在安全的地方。(6)在有明确指征且能提供医务人员安全性的地方重视针刺伤预防设施的使用。(7)在广泛推广介绍之前,对针刺伤预防设施进行严格的评价,确定其效果、可接受性,对患者护理的影响及成本效益。注射器、输液器用毕就地拔下针头,勿需戴帽。可用消毒液浸泡或放置于耐刺的一次性容器中,因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此动作所发生的刺伤占针刺伤总数的10%~25%,最高可达50%。

3.2  强化锐器损伤职业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一组资料显示,8个月实习护士的前4个月与后4个月锐器损伤的总次数为28∶7[12]。说明实习护士早期对锐器损伤的认识不足,工作环境不熟悉,操作不熟练更易造成损伤,进一步证明锐器损伤防护培训的重要性。低年资护士发生锐器损伤最多,医院临时聘用的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的年发生率是正式护士的1.65倍[16]。首先低年资护士岗前缺乏锐器损伤的意识,其次低年资护士操作多,经常操作者发生锐器的危险是不经常操作者的2.23倍。另外对业务不熟练也是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所以在加强低年资护士业务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加强锐器损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上岗前的培训、规范操作规程、严格带教。经过适当的培训可大大降低锐器的损伤[17]。

3.3  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地减少医护人员被锐器刺伤的次数,如戴手套,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以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规范医疗废品的处理医疗垃圾应在卫生主管部门统一规定下在固定场所焚毁[18]。

3.4  建立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咨询以缓解心理压力  目前除了有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感染外,对HIV和丙肝缺乏有效的疫苗,因而暴露后的处理非常重要。污染锐器刺伤后,现场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立即用流水冲洗伤口,减少污染血液进入体内;用消毒液消毒伤口;包扎伤口 。处置前做好各项化验检查  如HIV、HBV、HCV等检测,阳性患者做好各项防护工作。根据患者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和血液的基线测定跟踪检查。

3.5  医院感染控制部门需完善职业暴露报告等相应的支持系统,以便医护人员在针刺意外或黏膜接触患者血液等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同时有关部门在收集这些数据时,可定期进行分析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性。

职业暴露培训总结篇8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mi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2

锐器伤所致血液性职业暴露问题是医务人员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危害之一。有研究发现,81.37%的护士过去1年中至少发生1次锐器伤,可见,护士是最常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群体之一[1]。国内相关研究显示,王静[2]和许莹等[3]报道的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率75.9%、77.3%,均略低于刘晓容[4]报道的89.55%。为了解遵义地区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现状,分析区域锐器伤漏报原因,现将遵义市护理人员锐器伤漏报基线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锐器伤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便利抽样法确定调查对象。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按照50%比例抽取遵义市所属区、县及县级市,共抽取了1个区、5个县、1个县级市;每个区、县及县级市各抽取2所医院(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各1所,如无三级医院,则抽取2所二级医院),共抽取了4所三级医院和10所二级医院。随后,采用便利抽样法,结合自愿原则于调查当天抽取871名工作满1年的临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临床护士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表”,调查表包括基本信息,个人防护知识、态度及行为,医院及科室安全氛围,锐器伤发生及上报情况四部分。问卷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测得防护行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32,重测信度系数为0.817,均大于0.800,说明问卷信度较好。

1.3 质量控制 由2名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解释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当场回收问卷。回收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进行问卷编码,由2名进行数据录入及核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Person线性相关分析,以P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871份,回收796份,有效问卷787份,有效回收率90.4%,其中,女750名,男37名,平均年龄(29.6±8.4)岁,具体情况见表1。

2.2 锐器伤报告情况 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5.95%,发生密度为1.75次/(人?年)。发生锐器伤后,仅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锐器伤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发生密度为2.26次/(人?年)。其中,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三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0.0001,P

3 讨论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特殊,工作量大,直接接触医疗锐器机会较多,易发生锐器伤暴露事件[5]。本次调查显示,787名护士在过去1年内有519名发生锐器伤,共1377例次,锐器伤共上报203次,上报率仅14.74%,漏报率高达85.26%,漏报密度为2.26次/(人?年)。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配备充足的护患比例,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漏报的发生[6]。

3.1 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本次研究发现,二级医院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针对锐器漏报薄弱点,实施不同层级医院间的交流、互助,改善医院安全文化氛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根源上减少锐器漏报发生率。有研究显示,医院文化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起着向导、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7]。医院安全文化氛围与护士安全操作规程遵守程度呈正相关,安全氛围越浓厚护士越遵守操作规程,并可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也成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8]。目前职业防护的相关课程尚未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为此,建议相关院校加强此方面的改进,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据此,医院管理者可多种途径加强安全职业防护的宣传力度,制定有序的安全工作程序,加强安全管理,加强上下级沟通,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氛围。

3.2 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表明,锐器伤漏报率与护理人员工龄分布存在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管理部门在进行培训教育时,应加强对低年资的护士的培训力度,规范锐器伤上报流程,并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10]。及时了解和考察临床护士的切实需求,避免盲目性。针对不同年资护士存在问题,可利用晨会交班、业务学习、护理查房等碎片化时机,对其进行多形式职业防护等强化培训[11]。

3.3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成立职业防护监管部门 本研究中,护士锐器伤漏报发生率与职称两个变量之间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

建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排班,高层级带低层级,实现良性循环;成立相关职业防护监管部门,简化上报流程,建立职业暴露后的反馈、随访体系,包括完善职业暴露上报制度,建立便利的上报流程及相应的应急机制[12]。建立职业暴露发生后的心理干预机制和随访体系。管理者应负责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后续工作,包括评价、诊疗、预防用药指导及随访等工作,并予以经济补助,以缓解护理人员焦虑,提高职业暴露报告意识,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安全。

3.4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关注职工身心健康 本次调查中,漏报主要原因为锐器未接触患者、患者血液检查结果正常、上报后得不到及时对待、时间紧、上报程序复杂,分别占23.7%、22.6%、15.4%、9.7%、8.7%,累计百分比高达80.1%。原因分析:(1)缺乏警示意识,对职业暴露所致的血源性疾病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2)临床护理工作是一项高风险工作,护理人员同时面临着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感,最终导致护理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以致锐器伤申报环节的忽略[13]。

建立全院职工个人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接种预防工作,并对发生职业暴露者及时予以正确处置,这对职业防护有促进作用[14]。对发生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给予帮助的同时,鼓励现身说法,引起临床一线医务人员重视。

上一篇:电商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继电保护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