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06:00:08

日记教案

日记教案范文第1篇

1、深刻了解德国纳粹给人类造成的灾难

2、学习日记的写法,利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灵轨迹

教学设想

1、学习安妮在困境中从不绝望、满怀理想的积极的人生观

2、围绕“战争与人”的话题写一篇日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希特勒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纳粹集中营。这本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作为一名成长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个读者的心,因此,《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的心灵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二、走近作者

安妮是德国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屠杀,安妮一家到荷兰避难。后来,中立的荷兰也被德军占领。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安妮等人一直躲藏在阿姆斯特丹一所房子的密室里。安妮以她14岁少女的眼光记述了这段苦难煎熬的岁月。

随着盟军捷报频传,安妮一家一度深信苦尽甘来的日子不远,熟料盖世太保却先一步得到密报,将他们抓进集中营。隔年安妮因伤寒在集中营里病逝,此时距离德军投降仅一个星期。

1947年,死里逃生的安妮父亲将她遗留的日记付梓出版。

这本日记已转译成54种文字,共印刷3000万册。

她避难的房子已辟为安妮故居博物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缅怀那不堪回首的人类悲剧。

KRO电视台女发言人莫尼克说,“我们知道她不是荷兰人,但提名委员会认为她为荷兰作出了贡献。而且,很多人都赞成安妮当选荷兰伟人。”

安妮故居博物馆女发言人帕特里夏说,不论安妮是不是荷兰人,都丝毫无损于她是荷兰一部分的事实。因为“她的遗产属于荷兰,她的日记用荷兰语写成”。

三、关于《安妮日记》

安妮的日记从1942年6月12日写到1944年8月1日。起初,她这日记是纯为自己而写。后来,1944年有一天,荷兰流亡政府的成员杰瑞特·波克斯坦(Gerrit

Bolkestein)在伦敦广播电台宣布说,他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能搜集有关荷兰人民在德军占领之下的苦难生活的目击报导,公诸大众。他特别提到信件与日记,作为例子。

安妮收听到这段话,为之动心,于是决定在战争结束之后,要根据她的日记出版一本书。她这就开始将她的日记加以改写、编辑,润饰文字,删去她认为不够有趣的部分,并且靠回忆增加一些内容。同时,安妮也保留了原始的日记。学术界编纂的《安妮的日记:评注本》(The

DiaryofAnneFrank:TheCritical

Edition,1989),将安妮第一次写成、未经整编的日记称为A版,以别于第二次所写、经过整理的版本,这第二种版本,一般称为B版。安妮日记的最后一则,所标的日期是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藏在“密室”(SecretAnnex)的八个人被德军逮捕。蜜普·吉斯与贝普·弗斯库吉尔,也就是在同一幢建筑工作的两位秘书,发现安妮的日记散落一地。蜜普·吉斯将这些纸页收好,藏在一层抽屉中,未加阅读。战争结束,安妮被证实已经过世,她便将这批日记交给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OttoFrank)。

奥托·弗兰克斟酌许久,决定完成女儿的宿愿,将日记出版问世。他从A与B版中选材,编成篇幅较短的一种版本,后来称为C版,全世界读者历来读到的《安妮日记》(TheDiaryofayoungGirl)就是这个版本。

奥托·弗兰克选材的时候,根据了几项标准。首先,篇幅必须精简,以便符合荷兰出版公司那套系列要求的规模。其次,安妮笔下与她自己的性事

有关的文字也要删除,安妮日记首度问世的时代,也就是1947年,公然将性事付诸笔墨,不大合俗,在青少年读物里尤属不宜。最后,出于尊重死者,日记中对奥托的亡妻及“密室”中其他人有些失敬之处,也未予刊行。安妮开始写日记是十三岁,停笔时是十五岁,对自己的一切好恶都直言无讳。

奥托·弗兰克1980年辞世,遗言将女儿日记手稿赠予设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战争档案研究所”。由于这批日记出版以来,其真实性一直有人质疑,战争档案研究所下令彻底调查,证明真实性毫无可疑后,将日记全文连同巨细靡遗的调查报告一并出版。这个评注版不但包括A、B、C三个版本,还收入弗兰克家族的背景资料、这家人被逮捕与发配的始末,以及安妮的笔迹研究、笔迹研究所用的资料,一应俱全。

奥托·弗兰克的遗产由坐落在瑞士巴塞尔的“安妮·弗兰克基金会”继承,该会因此也拥有他女儿的版权。该会后来决定为日记推出一种增订的新版本,供应一般读者。无数读者得识安妮的日记,原是奥托·弗兰克所编版本之功,我们这个新版本也无损旧版之美。新版本的编辑与增订工作,由作家兼翻译家米里亚姆·普雷斯勒(MlirjamPressler)担任,从安妮的A与B两个版本取材,对奥托·弗兰克的内容加以补充。本版已获得安妮·弗兰克基金会批准,内容大约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希望能让读者更了解安妮的内心世界。

安妮撰写其日记的第二版本(B版)时,为里面的人物使用了假名。她本来想称自己为安妮·欧理斯(AnneAulis),后来又想以安妮·罗宾(AnneRobin)自名。奥图为其家人使用真名,其余人名则依照安妮的心意。

这么多年来,在“密室”里协助这家人的几个人,其真名已众人皆知,我们这个版本因此使用他们的真名,因为我们现在应该让他们以真名实姓居功了。至于其他角色,则仍用“评注本”中的假名。对于不愿曝光的人士,我们则使用战争档案研究所为他们取定的姓名字头缩写。

读者不妨记住,我们这个新版本有许多是以安妮十五岁时写下的B版为根据。安妮有时候会回顾从前,为某则日记写下几句评语。这些评语,我们都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清楚标识。安妮拼字与其他文字上的疏误,我们也代为改正。除此之外,本版文字都忠于安妮的原作,因为这是历史纪录,多事编派与澄清都是不宜的。

四、关于“那个时代”

希特勒上台之后,在全国掀起迫害犹太人的浪潮。德国的排犹是全民性的,虽然有许多德国人不同意驱逐犹太人,但是在全民一致的行动浪潮下,这种声音很微弱。安妮十三四岁,本当生活在阳光和歌唱中,但是为了躲避迫害和杀戮,她躲进了密室,失去了自由。能否活着走出密室,能否像普通姑娘一样获得幸福和爱情,安妮比一般的女孩考虑得更加迫切。法西斯剥夺了她在阳光下散步的权利,但是无法剥夺她梦想和思考的权利。《安妮日记》所告诉人们的是一位少女如何在战争状态下面对种种迫害的经历。节选部分的内容,突出表现安妮在不幸生活中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五、文本研习

问题设计1、安妮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却没有想到过仇恨和报复,只希望人类永远不再有战争。她为什么会这样想?她的日记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指导:她指导自己所遭受的苦难都是战争造成的,而报复只会增加仇恨,让战争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记传达了对战争的憎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问题设计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尽管战争仅仅是极少数人的意志,但是战争的进行依靠的毕竟是大众,如果大众能觉醒,认清侵略战争的真实目的,如果大众能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如果大众不屈从于专制集团的利益,战争是有可能被制止的。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德日法西斯蒙蔽了他们的人民,而战争结束后,这两个民族人民对侵略战争的反思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如果仅仅把战争罪恶归咎于统治阶级,就无法实现民族的反省,人民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再次发生。

问题设计3、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是什么?

指导:人类制止战争,实现和平的途径,首先基于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认识到和平发展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道路。

问题设计4、安妮虽然无法回答却一直在思考战争的根源,并且认为“除非所有人没有例外都经历过一场蜕变,否则还是会有战争。”你是否赞同这一见解?为什么?

指导:(1)这里强调“所有人”,照应了前文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战争发动者的罪过一样大这一见解;说明要接受蜕变的是所有人。而非几个战争狂。

(2)这里的“蜕变”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所有的人都必须彻底改变思想,认识到战争是所有参加侵略行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个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着它无情的折磨,所以无论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蜕变这种内在的思想根源,人类迟早还要受到战争狂魔的迫害。

问题设计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试分析其好处。

(1)炸弹又如雨一般落下来。

指导:说明炸弹的密集。

(2)我从一个房间徘徊到另一个房间,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来会唱歌的鸟被剪去翅膀,不断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笼子的铁条。

指导:小鸟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乌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想压碎我们,只是还压不过来。

日记教案范文第2篇

结构

《狂人日记》是作者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属于他最早的作品之一。尽管如此,此时的作者已经是一个风格、技巧非常成熟的小说作家了。这首先可以从它的结构得到印证。

《狂人日记》不长,一共分成十三段。他已开始就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历来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但是,此时已经暗藏了危机,“须十分小心”了。第二段就“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第三、四两段还知道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第十段则突然成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通过后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全是有意设置的。

文章从第一段的精神爽快,很快就进入了第二、三两段“阴谋”的发现。从“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几口”,和狼子村的佃户来告吃了“大恶人”,发现了自己将要被吃的危险境地。

人们何以竟要置我死地,甚至吃我呢?翻开历史一看,虽然上边历历写着“仁义道德”,但“吃人”其实从来就有,而且很普遍。换句话说,就是被人吃了,也不过是很普通事情,没有人会因此大惊小怪。所以,境地尤其绝望无救了。

“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是这篇小说的“主部主题”。而这个“主部主题”在接来的几段中不仅一再重复,而且越演越深,越严重,越严峻,越紧迫。以至于不仅历史上的、书本里的、传说中的、远的、近的、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是吃人的,末了,连自己也未必没有吃过人。

既然自己的被吃已经成了定势,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说的话、做的事全有绞架上的幽默的味道。

第十段终于出现了与“主部主题”相颉颃的“副部主题”:吃人是错误的,不管因为什么理由,处在什么境地,全是错误的!而且,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但是,这个绝望的呼喊终于是很无力的,被架回屋里,关进黑暗,而且被万分的沉重压得不能动弹。这个“副部主题”出现时很明快,是“大清早”,而终于重新阴暗下去。最后,他又会回光反照了一下:“可是偏要说,‘你们立刻改了……’”。

日记教案范文第3篇

一、 讲究实效简化教案,在备课上“偷懒”

教案,也称课时计划,是指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简言之,教案就是教师备课成果的书面呈现。学校要求教师写教案,无非是以此为手段督促教师认真备课,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教案非常重要。然而若要求把教案写得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详详细细完备周全,不仅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试想,当一个教师完成上课、批改作业、命制习题试卷、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务这些必不可少的差事后,他还哪有时间坐下来认真写教案?特别是文字超多的语文教案。另外,一味地写详案,耗时费力,劳而低效,甚至是劳而无功。俗话说“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因此,只要能上好课,语文教案写不写,怎么写,完全可以灵活处理。我认为,新教师要写,老教师可以简写,甚至不写;公开课要写,家常课可以简写,甚至不写;不为检查写,要为教研和个人专业成长写。做到“三写三不写”,能“偷懒”处且“偷懒”,就可以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

一言以蔽之,备课一定要注重实用讲究实效,切忌面面俱到,更不可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用在写繁琐的教案上。而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最有价值的教学点,抓住重点难点,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要言不繁,提纲挈领,甚至就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写上几句必须的要点就可以了。

比如,我是这样备《小石潭记》的。

首先,通览手边有的《教学参考书》和《古文完全解读》,并结合两本辅导资料《伴你学》和《启东作业本》,抓住并抓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即:一、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如“洌、坻、、蔓、倘弧Ⅳ夂觥⒘取㈠洹⒕印⒘ァ钡龋换累常见文言虚词,如“m尔、以、而、其”等。二、学习名词活用作状语和侧面描写。三、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然后,对照“目标”,结合上述资料出一份涵盖三“点”的知识过关卷。最后,在课本上圈划上相关重点词句,写上五个段落的意思,课便备好了。这个环节我只是在写上偷了懒,省去了很多繁琐的教学环节和非三“点”的内容,实际上,备课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这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刀刃上,并为后面的上课和巩固检测的“偷懒”及高效做了充分的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见,备课“偷懒”主要“偷”在“写”上。

二、 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在课堂上“偷懒”

戏有戏眼,文有文眼。“一堂课就是一篇文章”,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实践过程和艺术创造,因而一堂课也应当有它闪亮的眼睛,不妨称之为“课眼”。课眼有时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的切入点,有时是抓住学生探求新知的着眼点,有时是情感共鸣掀起高潮的兴奋点,有时又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有时更是学生自学触礁的疑难点。而它们肯定都是一个教师对教材理解认识的升华,是教师教学实践的艺术体现,更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关键。“眼亮”方能“心明”,每堂课我总是力求找准课眼,抓住课眼,使自己能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审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流程,并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绝不面面俱到,从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实现课堂高效教学,除了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外,还必须坚持“三不教”原则,即学生已经知道的不教,学生不需要知道的不教,学生预习时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学会“偷懒”,优化课堂。

仍以教学《小石潭记》为例。

我先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充分自学。主要完成课文的文意疏通(翻译),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书做《〈小石潭记〉过关卷》,背诵课文。上课我只做两件事,一是让学生质疑提问,二是组织学生讨论并答疑解惑,严格遵循“三不教”原则。学生提出的问题一般有:“卷石底以出”的“以”的用法;“凄神寒骨”的“凄”和“寒”的用法;“隶而从者”的“隶”的理解和“而”的用法,以及作者柳宗元先“乐”后“忧”的原因等。于是,我就围绕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答疑解惑,课堂上我少讲了很多,偷了懒,却实现了高效。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教学一篇文言文,学生能学好吗?我可以自信地告诉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轻松自主地学好,而且能力提升得很快。其实我只是把老师串讲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把“三不讲”省下的时间还给了学生。也就是说,即使你没有让学生利用自修时间完成预习自学,课堂上,给二十分钟让学生当堂对照注释查查词典自学写翻译,给二十分钟让学生读背课文,绝对比老师逐字逐句串讲翻译又同时让学生逐字逐句记下解词和译文强得多。不是吗?也许四十分钟还不够老师讲的,而且,逐字逐句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完全懂了,但实际上他们只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这一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得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便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会心生厌倦。然而重讲解轻自学甚至没自学的“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依然被相当多的语文老师当做教授文言文的不二法宝。其实,这种灌输似的文言教学法,早就被老一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吕叔湘等大师唾弃和批判。这种方法更不是老祖宗的“传统”,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古法古训,人人耳熟能详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我们不能不佩服孔老夫子的伟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无疑,这才是真正的启发式,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经典!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在“偷懒”了。而我继承发扬并创新的这种文言文教学法就叫做“自学于先,愤而启发”。我们不妨给它个外号就叫“文言偷懒教学法”。

现代文阅读教学亦当如此,抓住课眼,突出疑难,当减则减,当删则删,“懒”在“精”上,“偷”在“点”上,方能事半功倍,实现高效。

三、 激发兴趣注重养成,在读写上“偷懒”

真正懂得语文学习规律和要领的人都知道,学生学好语文,只要坚持做好两件事即可,一是多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练笔。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也只要做好相应的这两件事便可。

阅读对于语文学习有哪些好处呢?我认为,一是培养语感,“习得”能力和素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和认知途径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数理化学科有着很大差别。 语文学科虽也有一定的体系和基本的知识点,但它更多的是零散的分布于那一篇篇具体的各具特色的文章中,而作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的读写能力,靠的更多的是“习得”,而不是教得或学得。而“习得”便依赖于学生对各种大量的语言材料的长期积累、内化和积极能动地感悟与积淀。而这种感悟与积淀唯一的途径就是阅读,且是大量的阅读。二是开拓视野,领悟普世价值观,增强思辨能力。这里主要谈谈阅读对学生领悟普世价值观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前人的智慧、经验和世间的规则、道理都在书上。儒道佛释会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至少可以让我们明白善与恶、是与非,而这正是最基本的普世价值观。再具体点,比如说,爱国守法、诚信敬业、关爱他人、互助友善、拾金不昧、尊老爱幼、感恩回报等等,只有通过大量感人的文字接触,反复濡染,才能使孩子们慢慢认知、接受,进而成为他们的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他们为人处事的自觉行为。而这对于涉世不深阅历浅短的孩子是多么重要呀!尤其是对于他们在阅读考试中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并准确回答相关问题意义更大!。三是对于写作有直接的帮助。这一点,更是尽人皆知。古人早就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反过来理解就是:一个从不读书的人想写好文章,无异于公鸡下蛋公牛挤奶。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再谈谈写日记练笔。可以说,写日记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最省力最容易“偷懒”的方法,绝对是事半功倍。

对于一般人来说,写作就是为了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事物的认知、是非的评判用文字记录下来。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智力和情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思维发展与言语发展趋于同步,他们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同时,他们更有强烈的表达愿望。而日记正是满足他们这些愿望的最好载体。他们在日记中可以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可以仿用通过阅读学来的好词好句,还可以对看到的读到的人和事发一发议论,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如此长期坚持,还愁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和写日记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一开始让学生自由阅读,从阅读书目、内容,到摘抄、评点几乎不做任何要求。两个多月后,等他们能坐得住了,静下心了,我便逐步引导推荐给他们一些书目,除课本要求阅读的名著外,仍不做统一要求;与此同时,我建议他们摘抄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落,也可试着仿写和评点,但仍不做硬性要求,生怕挫伤他们的阅读积极性。等他们基本上套后,我抓住时机,表扬并朗读展示部分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的片段,激发更多同学的积极性,于是,摘抄仿写和评点精彩片段的同学越来越多,最终自然形成风气。见缝插针的主动阅读更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和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写日记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就不会像阅读兴趣的调动那么容易了。首先几乎不做任何要求和限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就好,而且向学生承诺,不管你们写什么内容,老师绝对给你们保密。接着我抓住时机,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在征得小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班内公开选读他们的好日记。如此,既激励了其本人,又鞭策了他人。于是,班内认真写日记很快便蔚然成风。另外,为了教育和鼓励学生,利用检查的机会,我在每个学生的日记本上都有针对性地写下警言、妙语或短评。这些语言或开启心智,或忠告省行,或激励鞭策,或婉言批评,或评判是非,或说明事理,或指点迷津。不少同学受到启迪、鼓励或婉言批评后,不仅能够坚持写好日记,而且各方面进步都很快,写作水平提高得更快。

我还经常挑选一些写得好的日记(主要是主题日记),利用休息时间精心修改,写上精彩恰当的评语,并帮他们投稿。一般一个学期一个班就会有十人次的优秀日记习作在《冰心少年文学》《大江南北》《江南晚报》《扬子晚报》《七彩语文》《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等报刊上发表。能够有机会在校园网和学校微信平台上发表的就更多了。如此巨大的激励作用,使很多孩子写日记的热情空前高涨,好作文层出不穷,孩子们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了明显提高。

四、 精练精评力避重复,在作业上“偷懒”

作业的批改是老师最繁重的任务,语文作业更是种类繁多,批改起来费时费力,无休无止。若能做到精心策划,科学安排,精练精评,力避重复,在作业上照样可以“偷懒”。

首先,早读不听写不默写,只让学生尽情读背,于是,我便不要整天改无聊的词语听写和课文默写作业。如此,既让语文学习返璞归真,又保证了学生的朗读背诵时间,自己还“偷”了“懒”。

其次,每天布置阅读作业,摘抄和日记是隔日交叉布置,这是雷打不动的固定作业。而这样的作业,通常只要简单检查检查就行了,省时省力;即使是在日记本上写上两句,也是根据日记所写的情、景、事,不拘形式,即兴发挥,费不了多少精力和时间的。这不,在这两样最重要作业的检查和批改上,我又偷了懒,而效果还绝对不会差。

第三,在作文批改上,我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小组互批、优生领批、分类统批、个别面批、打印重批、引路自批等;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虚实积分法、读写自改法、点拨自改法、回头自改法、目的评改法等方法。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又实现了作文批改修改的高效,同时,自己还省了时力,“偷” 了“懒”。

并不是所有的作业都可以“偷懒”的。对于作业的处理和试卷的批改与评讲一定要及时,特别是试卷的批改是偷不得一点懒的。不管大考小考,考完后,我总是挤出时间争分夺秒地用最快的速度尽早地把试卷批改出来,然后及时有针对性地精讲试卷,做到有详有略,讲对结合,重点突出。对于错得多的且重要的题目则“特写慢放”,拓展加深。这样就确保了作业和测试的真实性有效性,使教与学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偷懒”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如此“偷懒”,老师课外必须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优化备课,优化课堂,优化作业,付出更多,否则便无法“偷懒”,更无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偷懒”不是一件容易事。“偷懒”只是懒在少写,懒在少讲,懒在精批;“偷懒”是不抢课不占课,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能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偷懒”不仅“懒”不得,而且需要更勤奋;“偷懒”不仅需要聪明才智,更需要深厚功底;“偷懒”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日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反思方法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必须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教学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师经验的积累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也是凭借着经验,在教坛驰骋多年。但是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经验的积累,而不对经验进行反思和提升,要想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所进步,几乎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成为反思型的教师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更应成为教育者自身的职业追求。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助推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那么作为体育教师应从那些方面来进行教学反思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于不同类型教师的反思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教学理念、教学技能、教学策略都应成为教师反思的主要内容。但是对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教师,对教学反思内容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处于不同专业发展水平的老师,能够正确定位,找准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

新手型的体育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站稳讲台,如何锤炼自己教学的基本功;适应型的体育教师更多的需要针对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成熟型的教师需要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理念的反思;专家型的体育教师则需要进行教育科研的反思,提升自己理论研究的水平。

二、基于教学过程的反思

1.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基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自省和修正。因此,教师反思行为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掌控的程度。教师的教学反思有时候不单单是教师个人的行为,更多时候还要借助外界的力量,组内同行的指导和建议,相互间的研课和评课。记得我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先试上了一遍,然后请组内经验丰富的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对我的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整合备课组老师意见的基础上,我重新审视了这节课,发现存在诸多的问题。有些很常见的问题,自己就是没有发现。这节课后来我做了重新设计,开设的公开课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意教学的细节,要多去了解和关注学生,在评价的方式和方法上,要力求创新,要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另外,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要多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以及学生在课堂上身体是否有异样,能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都应该成为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的重点。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

反思案例1:在篮球运球急停急起教学后,我在反思中写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在学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及时点评、适时演绎、积极鼓励,使学生正确掌握学习内容并不断改进与提高,最后加以拓展与运用,使学生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也达到自我发展与提高,愉悦身心的教学效果与目的。

评析:基于方法层面的反思

反思案例2:在立定跳远考核课结束,学生对考核的结果很关注,课后都围着我不停地问“老师,我成绩能得多少分呀?”、“老师,及格的标准是多少?”、“老师,我这次没有发挥好,能不能再给一次机会啊?”、“老师,我自己课后练的成绩算不算啊?”诸多的问题,让我陷入沉思,能不能在评价的标准和形式方面多一些调整,这样才不至于打击到学生的积极性。于是,针对这节跳远考核课,我就自己个人的理解,写了一篇如何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为学生的自评或互评创造条件的教学反思,虽然想法可能还不太成熟,但自己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方式。

评析:基于评价方式的反思

2.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是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状态、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课堂的参与度等都应成为反思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社会适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基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反思,主要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展开。

案例反思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真正参与到练习之中,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很重要的因素。在常态课的教学中,有些课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其中,导致动作技能没有提高。如何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要求,将教学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和直视的问题。学生只有真正融入课堂,深度参与课程内容的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围绕如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我写了一篇教学反思,后来做了一些修改,成为一篇论文投稿并获奖。

三、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行为的活动,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馈。有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主要的方法有叙事反思、日记反思与教案反思。

1.叙事反思

有意义的叙事是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素养的有效方式。叙事反思是一种自由灵动的表述,是教师对课堂有感而发、率性倾吐的大实话。体育教师如果能坚持写教育叙事,对课堂发生的事情及时做一些记录和思考,那么沉淀下来的便是教学的智慧。

案例反思4:今天组织学生进行了《分腿腾跃山羊》的练习,虽然在上课之间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点“意外”。一个瘦小的女生在练习中不小心被绊了一下,差点摔了下来,引起大家的一片惊呼,但由于我的保护与帮助,她只是落地没有落稳,并无大碍。轮到这名女生再次练习的时候,我以为她不敢再跳了,没想到,她立刻跑到我身边,对我说:“老师,能不能再让我再试一次!”在我和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这名同学动作完成得很好。原本不敢尝试或者有点退缩的女生,都受到了鼓舞。通过对“跳山羊”这节课的学习,对学生体质的增强或许是微乎其微的,但这节课对于孩子心理锻炼的价值,意义却是何等的重大!

2.日记反思

所谓的日记反思就是教师把教学实践的某个方面或者环节,把自己的体会和心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通过日记反思这样的形式,回顾、总结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过程。体育教师日记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表3)

表3体育教师日记反思主要内容

日记反思可以记录课堂教学成功之处,如课堂教学中的随机应变,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通过日记反思也可以记录下来,对教学过程中的疏漏,进行回顾与梳理,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水平;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独到的见解,教师都可以及时记录下来,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与补充。教学整改是一节课上下来,运用了那些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方面有什么创新之处,记录下课堂教学的得失,再考虑一下如果再上这节课会如何上,写出教学整改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对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3.教案反思

日记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 项目教学法 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24-02

中等职业会计专业教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计及相关领域知识的不断变化,如何适应经济的发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对会计教学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将现代课堂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职会计教学势在必行。

一、传统中职会计教学向项目教学法转变的必要性

1.传统中职会计课堂教学的特征。

(1)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完成认知性的任务,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是重会计理论知识认知,轻会计实践能力培养。课堂上理论知识偏重,理论课时间偏长,实习课、技能课时间偏少。

(2)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在课堂上是教师以教材为根本,不能及时对新的会计知识补充更新,缺乏对企业具体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解决。

(3)执行教案的过程就是上课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教案,体现在课堂上是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整体思维培养。

可见,在传统的中职会计课堂教学模式中,教案这只“无形的手”支配着学生的的活动,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达到教案预设的结果,教师是“导演”、“主角”,部分积极配合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会计知识水平的拓展、整体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但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适应经济的发展。

2.建构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他人(教师、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2)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在项目教学法中,将传统会计教学法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改变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完成项目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职会计教育中,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

二、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节选中职二年级《财务会计》教学中《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内容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1.教学分组,角色扮演。

由教师按照异质分组原则指导学生完成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全班48人,2人一组。组内一人任会计员:负责编制记账凭证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另外一人任出纳员:负责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当完成1月份的任务后,进入完成2月份工作任务时组内两人进行角色互换,以达到组内每一位成员均能胜任该项目中各个岗位的工作的目的。

2.创设情境,获取信息,确定项目任务。

(1)派发1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1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完成1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一:根据广州市阳光有限公司2012年1月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1月20日以后的资料完成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提示:①假设双方在20日以前的记录均正确,20日之后银行对账单的记录无误;②1月20日记账凭证金额为6800元。)

任务二:如发现错账,进行错账更正。

任务三:编制1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表1 银行存款日记账

表2 银行对账单

(2)派发2月份的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及2月份银行对账单,下达需要完成的2月份工作任务:

任务四: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记录进行逐笔核对。

任务五:编制2月份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任务六:完成2月份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结账。

表4 银行存款日记账

表5 银行对账单

3.实施项目计划。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

日记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师生观;教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09-01

教师工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教书育人。要完成这个任务,离不开教学,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是育人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完成思想品德课(简称思品课)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建立知识体系的中心环节。要提高课堂质量,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起主导作用。

一、要建立平等尊重合作和谐的师生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权威,主要任务是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掌握着话语权,充当教学活动的垄断者和霸权者。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蓄起来,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听老师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想和怎么做。其结果,未来的他们只能成为被动的缺乏创造力的劳动者。我国学者李镇西曾以师生共同进餐作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新型的师生观,即:“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真诚交流,共享人生体验。

二、要坚持先写教案后上课的原则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种设计设想,是教学活动的预案。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没有教案,没有教案,课堂上就会随心所欲,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跟着感觉走,教学充满盲目性,效果肯定不好。当前在写教案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教师自认为经验丰富,用不着写教案,上课前几分钟随手翻一下教材,就去上课;有的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抄写他人的教案,上网下载教案;有的教师写的是“知识型”教案,而不是“方法型”教案,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上课质量的高低与教案的编写质量的好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高水平的教案,在教学过程中会带来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三、坚持情感教学,注意解决学生信与不信的矛盾

思品课教学过程具有其特殊性。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学生懂得了概念、公式、定理,就会相信其真理性。但是思品课教学则不然,学生理解了所学的概念、原理观点的内容,并不等于就相信了它的真理性。长久下去,学生就会嘴里说的是一套,而行动上则是另一套,造成学生的知识与行为发展不平衡。就其原因,是学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多元的社会信息缺乏分析、辨别的能力。同时思品课的许多内容学生并非一无所知,而是有所知、有所晓;缺乏新鲜感,求知欲往往不够强烈,会对教学内容起选择作用或排斥阻碍作用,形成先人为主的思想障碍。在教学中要贯彻务实的原则。在教材基础上充实更多有血有肉的内容,解决学生的不信任的心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关心学生思想发展状况。

四、学习时事,精选材料

学习时事,就可以多接受有用信息,多方面、多角度观察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扩大知识面成为见多识广的人。思品课教师学习时事要坚持不断,养成学习时事的习惯。时事学习时,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突出国内外重大时事,应以了解国内重大时事为主。重大时事还分政治方面的、经济方面的、军事方面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教育方面的、文体方面的,应以了解政治方面的为主。在运用时事热点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坚持正面教育、正面引导的原则。时事热点一般都有反映社会阴暗、消极一面,如果没能很好处理这些消极面,对学生将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

反思教学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情况作回顾,而且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中收集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更多信息。通过反思,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加速师生共同提高。反思什么?是困惑很多教师的问题。应该总体把握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行为,就其中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如果没有完成,原因是什么?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是否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等等。

教学反思日记是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经历作书面的反馈。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有效方式。它没有严格的定格和写作框架,不受限制,便于操作。没有不会反思的教师,只有教师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坚持不间断。只要觉得对教育教学有益的都可以记录下来,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将会使教学得到持续的改进。

日记教案范文第7篇

一、 一定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关键,没有兴趣,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写作兴趣,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学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多读、多背诵,多练笔的良好习惯,从写一句话、写一个片段练起,教师对学生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要给以关注,予以表扬,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才会高涨起来,才能越来越喜欢写作。

到了三四年级,要求学生开始写日记,我对学生的日记做到精批细改,写上评语,对学生在日记上写到的真实感受,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绩,喜怒哀乐我做到和学生分享。对待学生遇到的困难,我想尽一切办法给予解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我予以肯定和表扬,和学生一起欢呼和歌唱;对学生遇到的烦恼事,我尽最大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日记成了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学生写日记的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高,写日记成了学生一项最主要的作业,学生交的最及时、最全。学生的日记绝大部分是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高调的口号和不切实际的描述,有的是童真和真实,让人读后感到心情愉悦和舒畅。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由于他们读的书越来越多,积累的词汇越来越多,对文章的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要求也更为严格,能够写出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章。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选取一些好的文章向报刊杂志推荐,并在学校办理一份杂志,选取一部分学生担任编辑,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做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写作兴趣空前高涨,。我所教的班级连续有六篇作文在省级报刊发表,有十篇作文在地区级报刊发表,几乎所有学生的作文都在班级办的杂志上或板报上刊登过,同学们都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兴奋过,为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而言之,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一定要让学生写真情实感

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自己的真实感受,亲自经过的、看到的,或者是亲手做过的事情,而不是抄的范文或者借别人的感受而发感叹。要想使学生有真情实感,必须想办法让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多体验,多观察,多联想,多实践。我所采取的办法是:

一、要学生多观察。带领学生去看日出后,就让学生写“日出”;带领学生去看彩虹后,就让学生写“彩虹”;带领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或革命圣地后,就让学生写“XXXX参观记”;带领学生参加某项活动或劳动后,也要让学生写活动或劳动的过程、场面和感受。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写的事情是自己亲自经过的事情,整个过程都比较熟悉,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有得有失,有心理活动,所以写出的内容就比较符合客观实际,让人信服。

二、要对学生所写的真情实感进行指导。学生所写的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经历和知识水平有限,在遣词造句方面,结构层次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所写的内容进行修改,通过不断完善,不断努力,学生的水平就能得到提高,慢慢所写的文章就能上升到一个高度。

三、要让学生写的文章有能够展现的地方。任何人都有要展示自己的愿望,学生所写的文章不能只让老师欣赏,学生自己欣赏,要让更多的人欣赏,这就要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教师来搭建,那就是要推荐好的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要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一定要备好作文教学课

有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不需要备课,没有多少要讲的内容,作文课就是要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篇作文完事。因此把作文课看做最轻松的上课,不备课,不写教案,这样的结果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久而久之,教师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也比较缓慢,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在作文教学方面做好备课工作,一是学校在检查教案时,要对作文教案进行检查,像对待其它的教案检查一样,看有没有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等,让教师切实重视作文教学。二是设计好作文教学如何和实践联系,比如到那里参观,到那里参加劳动或参加别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做到提前同有关单位联系,做到有目的、有效果、有内容、有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保证不出任何事故,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达到理想的目的。三是做好作文课的讲评工作,上好作文讲评课。作文讲评课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好的作文中得到启发和收获,比看其它书籍收到的效果要大的多。我的亲身感受就是通过作文讲评,培养出了一批热爱写作的学生,这批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力在升入初中、高中后还在起到作用,甚至终生受用。

日记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有效备课;高效上课;教学反思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背景下,江苏省又推出了“五严”规定,要求减负,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既是对学生的解放,也是对教师自己的解放。在解放之余,我们政治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在有效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高效的掌握知识,让政治也走进高校课堂。下面就政治如何走进高校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课前——有效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作为新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有效备课显得尤为重要。何谓有效备课?它是相对无效备课或低效备课而言的,无效或低效备课是指教师在没有认真钻研教材、研究课标、掌握学生学情的情况下,照抄照搬别人的备课笔记,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拿来主义”备课,就是照抄照搬名家或教学参考书的教案,敷衍了事,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考核,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

“所谓共享式”备课,就是教师过分依赖网上的共享资源,“鼠标一点,教案即来”,一网网天下,纯粹复制“共享备课”的教案或课件。有的甚至完全依靠“共享备课”实施教学,平时不去认真备课,靠搜索一些现成的教案或课件实施教学。

“重复昨天故事式”备课,就是一些相对年长的教师,认为对所教内容已经很熟悉了,不去备课而是使用过去的旧教案,“穿新鞋走旧路”,有的甚至仅凭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教学随意性大。

如何有效备课,作为新教师,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是自主备课,新教师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凭自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挖掘进行备课;二是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来上新课,先由新教师发言,说一下上课的设想,由备课组长点评,这样在集体的智慧下,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二、课间——高效上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接下来就是实战演练了,我认为课堂是否高效的标准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怎样做到课堂高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1]因此,在平时政治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关爱,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与和谐的课堂氛围。

第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改善与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因其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已广泛运用于当前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提高知识传递质量等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够为儿童的多种感官所接受,这时我们就能使自己所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2]

第三,设置有效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设置有效,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知识的传授质量,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但问题设置需要有所讲究,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如果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就会没有信心和动力去思考,这样预设的问题也只会流于形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后——及时反思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助推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3]足见反思的重要性。因此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课后及时反思,对于新教师尤其重要,关于课后怎样反思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这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每堂课下来,我们都要总结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学生真的听懂了?是不是课堂上学生好像是懂了,但是一做题目就错了?这些都需要教师要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效果,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让学生真正获得“收益”。

第二,从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反思,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上课讲到什么程度,重点、难点怎么把握、学生一般容易错在哪里,新教师心理没谱,所以新教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每一次听了老教师的课,都要不断的思考与总结,找出自己与老教师的差距,力求使自己得到提升。

第三,写教育日记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一般思考比较容易淡忘,通过写教育日记把教学实践中的典型事例,好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以供随时翻阅,促进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如果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所以我坚持每周写教育日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都是我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有效备课,课间高效上课,课后及时反思,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希望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去构建一个高效课堂,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1969年.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日记教案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会计;反思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里的“困”其实就是对教学的反思。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反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跳出自身的圈子来批判性地解读自己。如何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一线教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笔者长期奋斗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一线,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和广大教师一样,经常会对教学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下面就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反思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分析。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笔者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

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笔者在多年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课堂生成情境与自己原来的课堂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讲授《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一节时,笔者预设了一个小问题:请问一个企业或公司在刚开办之初首先最需要的是什么?按照设想,学生肯定会想到最先需要的就是钱,也就是开办资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企业或公司没有钱(资金)怎么可能开得下去呢?只要学生一回答最先需要的是钱(资金),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很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资金是如何筹集和核算的?笔者曾为这一巧妙设问沾沾自喜,并信心百倍地去给学生上课,可是在几个班上课得到的回答几乎都不是预想的答案,得到最多的答案却是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是人!笔者这才明白,原来是在闭门造车,课堂是不能完全预设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处都会发生课堂“意外”,出现生成性问题;面对“意外”,我们是照搬自己预设教学思路而对其视而不见呢,还是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这些潜在资源呢?笔者决定对课堂预设进行修改,如果学生按最初设想的答案回答,就按原来的预设引入新课;如果学生回答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是人,则可以这样展开教学: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一个企业或公司的确必须先有创始人,有了人才能不断推进企业或公司发展壮大。资金不够时,只要有人就能不断想办法筹措资金来持续经营。这样也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日记教案范文第10篇

一、对教材处理得失的反思

教材是老师撰写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师生的一切教与学都是围绕教材展开。作为理解课程的一种重要形式,教材体现了编者的一种理解、一种诠释,但是教材设计的内容、编排的顺序结构、难易程度等是否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是否符合现代学生心理接受方式,这些都尚需实践的检验;教师准确地理解、使用、评判教材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微调、增加、减少、替换、重组等处理,构成了对教材处理得与失反思的基本内容。

在长期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我们学校曾多次更换《基础会计》的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版本的《基础会计》教材在账簿的登记一章中,都详细讲述了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三栏式账簿、多栏式账簿、数量金额式账簿等多种账簿的登记,如果这些账簿都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学生就会因账簿种类繁多而犯迷糊,加之登记账簿的工作本身工作量就大,需费时较多,学生非常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只教学生做总账和日记账,剩下的账簿在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中再要求学生做。学生在会计专业课程中摸爬滚打得久了,接触会计知识多了,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感性认识和经验,又掌握了总账和日记账的登记,再来做其他类型的账簿,可谓是轻车驾熟,小菜一碟,而且可以在《基础会计》教学中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其他章节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教学细节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有成功之处,也会有遗憾甚至败笔,这往往取决于教学细节的把握火候,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怎样开始、结束、过渡,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多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断中要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这些细枝末节在教学中悄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是应该反思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每节课教学开始,都会考虑如何引入新课的问题,会计专业课往往前后关联紧密,逻辑性较强,所以在引入新课环节,很多时候很多老师会注重从前后课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入手来引入新课,缺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上课情绪难以很快很好地调动起来,也给学生留下会计难学的印象,这也是困扰笔者并让笔者反思多年的教学难题。于是,笔者开始尝试从趣味性方面来设计新课引入。例如,在《无形资产的核算》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多种无形资产,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以见到大量商标,也非常清楚商标是某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一种标识,是不能随便仿冒的,笔者决定从大家都熟悉的商标入手,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肯德基、麦当劳、雅芳、柯达等几种较为常见的商标标识图,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的商标标识图及该商标的价值金额投影到大屏幕,询问学生认识哪些商标标识图。因为这些都是学生熟知的商标标识图,对学生来说没什么难度,不需要拥有会计专业知识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出来,所以学生的回答热情高涨,特别是平时会计学不好的学生更是争相回答,一扫平时的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已经被点燃。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问谁知道哪个商标是去年价值最高的(答对者可以获得奖励)?学生跃跃欲试,最后在揭晓答案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刚才大家看到的商标是不是会计学中的“无形资产”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引入到新课。

三、对课堂预设与和课堂生成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使其回答与预设答案取得一致;但是,课堂往往是不可预测的,我们身边的教育情境就像流淌不息的小河,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如果我们视而不见,任凭闪现在课堂上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将精心设计的教案当成“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我们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那么,课堂必然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成为一种接受教师灌注知识的容器,知识技能目标可能容易达到,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则很难实现。

笔者在多年的会计专业课教学中就常常遇到课堂生成情境与自己原来的课堂预设不一致的情况。例如,讲授《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一节时,笔者预设了一个小问题:请问一个企业或公司在刚开办之初首先最需要的是什么?按照设想,学生肯定会想到最先需要的就是钱,也就是开办资金。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企业或公司没有钱(资金)怎么可能开得下去呢?只要学生一回答最先需要的是钱(资金),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很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资金是如何筹集和核算的?笔者曾为这一巧妙设问沾沾自喜,并信心百倍地去给学生上课,可是在几个班上课得到的回答几乎都不是预想的答案,得到最多的答案却是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是人!笔者这才明白,原来是在闭门造车,课堂是不能完全预设的。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处都会发生课堂“意外”,出现生成性问题;面对“意外”,我们是照搬自己预设教学思路而对其视而不见呢,还是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捕捉这些潜在资源呢?笔者决定对课堂预设进行修改,如果学生按最初设想的答案回答,就按原来的预设引入新课;如果学生回答企业或公司最先需要的是人,则可以这样展开教学: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一个企业或公司的确必须先有创始人,有了人才能不断推进企业或公司发展壮大。资金不够时,只要有人就能不断想办法筹措资金来持续经营。这样也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上一篇:理想教案范文 下一篇:撕纸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