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9-18 02:20:03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1

2015年全年

坚持零门槛,不设定标准,不求“高大全”。凡生活在我县,遵纪守法、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在夫妻和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科学教子、勤俭持家、文明礼让、睦邻友善、守望相助、低碳环保、爱岗敬业等方面表现突出,在群众中有良好影响的各类家庭,均为推荐对象。以全县村(社区)“妇女之家”为主阵地,向机关、企业拓展, 着重推选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先进典型,确保评选出的家庭事迹感人、群众公认、可敬可信、可亲可学。

1、群众推荐。鼓励、引导广大家庭开展自荐、他荐。在__新闻网(今日__论坛)、__文明网开设专题活动页面,广大家庭可登陆网站下载报名表,经所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盖章后向就近的乡镇、村妇联组织申报,或直接向县直单位妇委会申报。

2、组织推荐。各乡镇各单位在家庭自荐、群众推荐、层层遴选、张榜公示的基础上,确定入选的“最美家庭”,报__县“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委员会(附件1,简称“县评委会”)评审。

1、活动启动。以全国、省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专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为起点,各乡镇要召开2015年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启动仪式,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及图片至县评委会,以集中寻找和常态化推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县评委会将广泛活动消息,吸引广大家庭参与。

2、活动推进。在全县各单位、系统、行业内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每个村(社区)妇女之家推荐寻找不少于15户,县直各单位推荐寻找不少于2户。

3、事迹展播。在组织推荐和群众推荐的基础上,县评委会择优选取候选家庭,在今日__报、县广播电视台、__新闻网、__文明网等媒体进行事迹展播。

4、评委评审。事迹展播结束后,从各乡镇、各单位推荐的家庭中选出__县“最美家庭”候选户若干户,由县评委会进行评审,评选出__县“最美家庭”100户,并择优上报省、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本次评选活动的重要意义,集中力量发动群众,组织巾帼志愿者、妇女代表等深入基层,走家串户,面对面向妇女和家庭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讲解活动的步骤、方法,让群众知道参与活动的路径,感受到活动的热度。

(二)广泛宣传发动。要融合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网上网下联动,宣传活动的开展情况,宣传好家风、家规、家训,宣传身边典型,努力营造向善、向好看齐的氛围,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让讲文明树新风蔚然成风。各村(社区)“妇女之家”要在4月15日前设置活动宣传栏,5月15日前建立光荣榜和笑脸墙,展示最美家庭风采。

(三)建立长效机制。要结合实际,常态、长效、常年开展寻找活动,与“十星文明户”、“宣城好人”和“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有机结合,建立示范引领和创评联动机制,使“最美家庭”的辐射带动效应最大化。

(四)及时报送材料。要及时报送活动开展情况、工作进度和富有创意的做法,可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上报视频、图片、录音等。

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妇委会在4月__日前,将本年度寻找的首批“最美家庭”材料(附件2—3、1500字以内事迹材料和家庭合影电子版,名额不限) 及征集到的好家训、家规(各乡镇至少5条以上、县直单位2条以上)报县评委会办公室(县妇联组宣部)。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2

答:你同事家属遇到的这种情况属自抱自养行为,是不合法的。在1999年5月25日《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颁布之前,我国公民私下抱养非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弃婴、形成事实收养关系的,如果符合1992年颁布的《收养法》的收养条件,可以申请办理收养登记。但《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实施后,再私自收养就属违法收养,有关部门将不予办理收养登记。所以,这名被抱养的弃婴应该送往社会福利院抚养。否则,小孩将不能在有关部门申报户口,日后其在入学、就业等方面的权益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那么,像你同事家属这种情况,若想收养一个小孩,要具备什么条件、又该如何办理收养手续呢?《收养法》规定,已有子女的夫妇如想收养小孩,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收养人应在30岁以上;二是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是本人或家庭成员无医学上认为不能收养子女的疾病;四是只能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已有2个子女的夫妇要收养小孩,除符合以上4个条件外,还必须有计生管理部门出具的收养人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证明,才能收养。另外,对被收养人和送养人,《收养法》也有明确的规定:被收养人必须是丧失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或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送养人必须是孤儿的监护人、社会福利机构或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

办理收养手续一般有3种情况:①收养福利机构抚养的未满14周岁的儿童,须到民政局收养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凭《收养福利机构弃婴申请表》到福利机构申请办理试养小孩手续(试养期为3个月);试养期过后,办理弃婴公告(公告期60天);公告期过后,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供有关办理收养登记的证明材料后即可收养。②收养在社会上捡拾的弃婴,应在弃婴发现地的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在办理收养登记前,须提供公安派出所出具的《捡拾弃婴(儿童)报案证明》,并办理弃婴公告,公告期过后,向收养登记机关提供办理收养登记的有关证明材料便可收养。③无子女的收养人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要在被收养人生父母户口所在地的收养登记机关办理登记;同时,要提供公安机关出具的或者经过公证的与收养人有亲属关系的证明,并报军级单位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未按规定收养的,则按违法生育处理。

某部干部问:我是一名再婚干部,有一子女归女方抚养,去年又重新组成了家庭,女方也有一子女。婚后我们还想要个孩子,请问政策规定允许吗?需要办哪些手续?

答:根据《中国人民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再婚家庭双方再婚前累计已有两个子女,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必须符合女方户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并取得女方户籍所在地的生育证明或者生育服务证,经军级单位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审核同意,报军区级单位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批准,方可再生育一个子女。根据《若干问题的说明》,再婚家庭累计子女是指再婚家庭夫妻双方生育或收养并存活的子女总数。所以根据《条例》规定,如果你家属符合她户籍所在地的规定,你和你家属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但一定要在按照程序和要求取得相关证明,并经部队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并批准后,才能怀孕生育。

如何办理三胎生育审批手续?首先,女方在符合户籍所在地规定的情况下要取得当地生育证明或生育服务证。其次,必须向本级计划生育部门提供两个子女的医疗单位出生证明、户口簿(原始件)和地方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生育证明(或准生证)及婚育状况证明;再婚者必须提供离婚判决书,丧偶者必须出具公安部门证明或单位证明,所在单位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对这些材料进行审查审核后,按照程序逐级审查申报,由军区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怀孕再生育一个子女。

孕妇口腔健

陈日益

看到这个标题,一般人也许会纳闷:孕妇口腔健康与优生怎么会扯到一块?其实,孕妇口腔是否健康与优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孕妇搞好口腔保健,既有利于自身健康,也对下一育、成长有益,可谓一举两得。

孕妇易发的口腔疾病

龋齿民间有“生个娃娃掉颗牙”的说法,虽然此话有点夸张,但也足以说明怀孕对妇女的牙齿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怀孕初期会出现妊娠反应,吃饭或刷牙时容易呕吐,这种生理上的改变使得有些孕妇放松了对口腔卫生的要求。再加上怀孕后进食次数的增加、吃零食、偏爱酸甜食物等极易造成口腔酸度增加,导致牙齿脱钙,使本来没有龋齿的女性在妊娠期容易出现龋齿,孕前已有龋齿者在怀孕后龋齿数增多。据报道,我国孕妇患龋病率高达80%以上,而就诊率仅为6.81%。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3

为进一步规范我区法律援助工作,为弱势群体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保障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护,根据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和《陕西省法律援助条例》,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条件、范围、形式和程序

第一条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经济困难的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和家庭经济困难或社会福利组织收养的未成年人。

(二)除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或领取失业保险金外无其他收入的。

(三)经济困难的优抚对象。

(四)因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经济困难正在接受救济的。

(五)其他经济困难、需要法律帮助的公民。经济困难的标准,参照陕西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都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为150元)

第二条公民可就下列事项申请法律援助

(一)涉及虐待、遗弃家庭成员、家庭暴力、故意人身伤害等行为的刑事案件。

(二)请求国家赔偿的诉讼案件;

(三)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四)请求赡养、扶养、抚育和给付劳动报酬的;

(五)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追索侵权赔偿的;

(六)因公受伤害请求赔偿、补偿的;

(七)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或者其他人身伤害事故的受害人,追索医疗费用和赔偿的;

(八)追索抚恤金、救济金的;

(九)需要予以公证的与人身财产密切相关的法律事实和法律关系;

(十)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十一)其他需要法律援助的法律事项。

公民可以就本项第2条、第3条规定的事项直接向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咨询。

第三条法律援助形式

(一)解答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

(二)刑事辩护和刑事;

(三)民事诉讼;

(四)公证证明;

(五)其他形式的法律服务。

第四条公民申请法律援助的程序。

(一)申请法律援助的公民应提交下列材料

1、法律援助申请书,要写明申请事项的基本情况。

2、申请人的身份证复印件。

3、由申请人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4、与申请事项有关的书面材料,如合同书、伤残鉴定、调解书等。

(二)区法律援助中心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区法律援助中心决定给予法律援助的,应当指定法律服务机构,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同时书面通知受援人;决定不予法律援助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区法律援助中心经审查认为申请人提供的证明及材料不完备或者有疑问的,可以通知申请人补充或者说明,并可以向有关单位、个人进行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并免收费用。

(三)申请人对区法律援助中心作出的不予法律援助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向主管的司法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查。司法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四)当事人面临生命危险或者重大财产损失及其他紧急情况的,区法律援助中心应当及时予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机构亦可先行提供法律援助,之后报区法律援助中心备案。

(五)区法律援助中心在实施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现受援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应当终止法律援助,并向受援人收取法律援助支出的费用。

(六)法律援助事项办结后,法律援助人员应当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交法律援助事项办结报告,并附办结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由区法律援助中心验收存档。

第二章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范围和程序

第五条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范围。

(一)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二)被告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如果人民法院有指定辩护请求的,区法律援助中心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六条人民法院指定辩护的程序

(一)人民法院指定辩护应提交下列材料:

1、指定辩护受援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说明

2、指定辩护受援人是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人的相关证据。

3、指定辩护通知书

4、书副本或者判决书副本

(二)人民法院应在开庭10日前将上述材料送交区司法局审核。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或法定材料不全的,三日内(特殊情况外)退回所有材料并予以答复。对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区援助中心指派法律服务机构安排工作人员办理。并在开庭3日前将确定的承办人员名单回复相关的人民法院。

第三章法律援助工作站职责

第七条各镇办法律援助工作站,两日内将本辖区、本单位管辖范围内符合上述条件的当事人提交的有关材料报本站所属乡镇、办事处司法所,由司法所所长审查后提出意见,两日内报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批。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援助申请由中心指派人员办理。

第八条司法所对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交的材料审查后,不能确定的,可在意见书上注明情况,再报区法律援助中心审查。

第九条工会、妇联、残联、团委等区属机构的法律援助工作站对于当事人的法律援助申请经过初审后,认为材料齐备的,由主管单位出具意见,两日内将申请材料和书面意见书报区司法局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由中心指派人员办理。

第四章不予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

第十条经审查申请人经济状况超过*都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予提供法律援助。如果所申请事项符合援助范围,且情况紧急,可酌情提供法律援助,但须由申请人向法律援助人员支付差旅费等部分法律服务费用。

第十一条涉及农村宅基地、土地承包、村民与村组之间的经济纠纷等应当通过行政途径解决的纠纷不予提供法律援助。

第五章权利和义务

第十二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提供法律援助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第十三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报告,区法律援助中心经审查核实的,应当终止该项法律援助:

(一)受援人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

(二)案件终止审理或者已被撤销的;

(三)受援人又自行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人的;

(四)受援人要求终止法律援助的。

第十四条受指派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律师、法律工作者或者接受安排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社会组织人员在案件结案时,应当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交有关的法律文书副本或者复印件以及结案报告等材料。

第十五条区法律援助中心对公民申请的法律咨询服务,应当及时办理;复杂疑难的,可以预约择时办理。

第十六条法律服务机构、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区司法局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给予1个月以上3个月以下停止执业的处罚:

(一)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拒绝法律援助中心的指派,不安排本所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

(二)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擅自终止法律援助案件的;

(三)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的。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4

为了保障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促进妇女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或者失业生育妇女。

第三条(管理部门)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是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统一管理。市和区、县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第四条(缴费主体)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第五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应当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城镇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城镇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六条(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本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基数。

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0.5%的比例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个人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城镇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基金来源)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

(二)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五)其他依法应当纳入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地方财政补贴。

第十条(待遇项目及支付渠道)

城镇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包括:

(一)生育生活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补贴。

从业妇女的生育生活津贴由城镇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失业妇女的生育生活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生育妇女的生育医疗费补贴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

第十一条(基金管理)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决算)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由市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津贴、补贴申领条件)

申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妇女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二)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

(三)属于计划内生育;

(四)在按规定设置产科、妇科的医疗机构生产或者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

第十四条(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期限)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生育妇女,按照下列期限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二)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三)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的,按1个半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四)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者患子宫外孕的,按1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按照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生育妇女,还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难产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二)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条件的,增加一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第十五条(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

从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从业妇女生产或者流产前12个月内因变动工作单位缴费基数发生变化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按其生产或者流产前12个月的实际缴费基数的平均数计发。

从业妇女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不满一年的,或者虽满一年但缴费基数低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规定的最低标准的,其月生育生活津贴,按最低标准计发。

失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按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规定的最低标准计发。

生产或者流产的从业妇女已经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不足其应享受的工资性收入的,不足部分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补贴。支付标准为:

(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或者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3000元;

(二)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500元;

(三)妊娠3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300元。

第十七条(申领津贴、补贴的手续)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生育后,可以到指定的经办机构申请领取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申请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属于计划内生育的证明;

(二)本人的身份证;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生育医学证明。

申领人是失业妇女的除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供经失业保险机构审核的《劳动手册》。

受委托代为申领的被委托人,还需提供申领人出具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

任何人不得提供虚假的材料冒领或者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

第十八条(审核与计发)

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生育妇女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享受期限和标准,并予以一次性计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

第十九条(失业妇女的特别规定)

失业妇女领取生育生活津贴以后,不再享受《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的生育补助金。

失业妇女生育所发生的检查费、药费、住院医疗费总额超过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以上的部分,仍可按《上海市失业保险办法》的规定申领医疗补助金。

第二十条(经办机构经费)

经办机构开展城镇生育保险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的义务)

经办机构审核个人提供的材料时,需要医疗机构出具有关记录和病情证明的,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或者伪造病史。

第二十二条(个人违法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提供虚假材料冒领、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责令其限期退回,并处以警告、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经办机构的法律责任)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致使城镇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经办机构应当追回流失的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并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参照执行)

下列从业的生育妇女,参照本办法执行:

(一)具有本市户籍,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但按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生育妇女;

(二)在本市城镇就业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非本市城镇户籍生育妇女。

单位有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但按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职工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第二十五条(其他有关事项)

参加本市小城镇社会保险的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费以及生育妇女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有关事项,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费用结算)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5

为了保障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促进妇女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从业或者失业生育妇女。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市劳动保障局)是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镇生育保险的统一管理。市和区、县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的具体管理工作。

市卫生、医疗保险、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镇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本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工作。

第四条(缴费主体)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以下统称用人单位)依照本办法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第五条(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应当向市劳动保障局指定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城镇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城镇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应当自有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六条(缴费基数的计算方式及缴费比例)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为本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基数。

用人单位每月按缴费基数0.8%的比例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个人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城镇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由市劳动保障局会同市财政局共同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七条(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列支渠道)

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渠道列支。

第八条(征缴管理)

用人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程序以及征缴争议的处理,按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费征缴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基金来源)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城镇生育保险费;

(二)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五)其他依法应当纳入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不敷使用时,由地方财政补贴。

第十条(支付范围)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用于下列项目的支出:

(一)生育生活津贴;

(二)生育医疗费补贴。

第十一条(基金管理)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依照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险基金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预决算)

城镇生育保险基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由市经办机构负责编制,市劳动保障局审核,市财政局复核,报市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津贴、补贴申领条件)

申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妇女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城镇户籍;

(二)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

(三)属于计划内生育;

(四)在按规定设置产科、妇科的医疗机构生产或者流产(包括自然流产和人工流产)。

第十四条(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期限)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生育妇女,按照下列期限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二)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按3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三)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流产的,按1个半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四)妊娠3个月以下流产或者患子宫外孕的,按1个月享受生育生活津贴。按照前款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的生育妇女,还可

以按照下列规定享受生育生活津贴:

(一)难产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二)符合计划生育晚育条件的,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三)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半个月的生育生活津贴。

第十五条(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

从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个人缴纳城镇养老保险费不满一年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按本市企业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发给。

失业妇女的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或者本市同类人员当月享受的失业保险金或者失业补助金标准。

生产或者流产的从业妇女已经享受的生育生活津贴不足其应享受的工资性收入的,不足部分的发放,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可以享受生育医疗费补贴。支付标准为:(一)妊娠7个月(含7个月)以上生产或者妊娠不满7个月早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2500元;

(二)妊娠3个月(含3个月)以上、7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400元;

(三)妊娠3个月以下自然流产的,生育医疗费补贴为200元。

第十七条(申领津贴、补贴的手续)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妇女生育后,可以到指定的经办机构申请领取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申请时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出具的属于计划内生育的证明;

(二)本人的身份证;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生育医学证明。

申领人是失业妇女的除提供前款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供经失业保险机构审核的《劳动手册》。

受委托代为申领的被委托人,还需提供申领人出具的委托书和被委托人的身份证。

任何人不得提供虚假的材料冒领或者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第十八条(审核与计发)

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生育妇女享受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核定其享受期限和标准,并予以一次性计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

第十九条(失业妇女的特别规定)

失业妇女领取生育生活津贴以后,不再享受《*市失业保险办法》规定的生育补助金。

失业妇女生育所发生的检查费、药费、住院医疗费总额超过生育医疗费补贴标准以上的部分,仍可按《*市失业保险办法》的规定申领医疗补助金。

第二十条(经办机构经费)

经办机构开展城镇生育保险所需经费,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核定。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的义务)

经办机构审核个人提供的材料时,需要医疗机构出具有关记录和病情证明的,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出具虚假证明或者伪造病史。

第二十二条(个人违法责任)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四款规定,提供虚假材料冒领、多领生育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贴的,由市劳动保障局责令其限期退回,并处以警告、1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三条(经办机构的法律责任)

经办机构工作人员、、,致使城镇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经办机构应当追回流失的城镇生育保险基金,并给予有关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参照执行)

下列从业的生育妇女,参照本办法执行:

(一)具有本市户籍,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但按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生育妇女;

(二)在本市城镇就业并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非本市城镇户籍生育妇女。单位有参加本市农村社会保险,但按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规定的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的职工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6

一、各社区室外有悬挂其他群团组织、职能部门标牌。

社区牌子具体有:

1、民政局:社会公共事务服务大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会工作办公室。

2、军人事务管理局:社区拥军工作站、富强社区退伇军人服务站。

3、市司法局:百姓说事点、综治中心法律服务站、人民调解委员会、禁毒办公室。

4、市公安局:“互联网+公安”综合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

5、市妇联:富强社区妇女儿童维权站、维护妇女权益人民调解工作点。

6、市政法委:富强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站。

7、市委组织部:党员谈心室,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

8、市委宣传部:新时代传习所,学雷峰志愿服务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9、市总工会:社区联合工会职工服务站。

10、市文广新局:社区阅读空间。

11、市武装部:民兵之家。

12、市消防大队:社区微型消防站。

二、社区印章管理使用情况

根据社区实际工作情况只能了解到居住在本辖区居民的家庭情况,完全不能掌握其亲属关系,可事涉部门要求必须社区出具相应证明,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市公证处需要证明办事人的一些具体信息时,多年来要求社区出具证明并盖章,一些取证的内容应由公证处自行取证,社区无法证明,例如:居民已故多年要求出具死亡证明。

2、婚姻证明应由婚姻登记处开具证明。

3、亲子证明、同音不同字的名字是同一个人的证明,居民之间具有直系亲属关系(夫妻关系或父母子女关系或兄弟姐妹关系等)需要社区出具证明,此证明应由公安局开具,现在都要求社区开具证明并盖章。

4、社区失业人员去银行申请办理贷款时出具收入证明。

5、申请公租楼,要求社区开具收入证明,此项工作应由房产自行调查,社区无法证明。

6、已故老人存折取钱,应由银行管理,不应该要求社区开具证明并盖章。

7、法院要求社区开具此人下落不明和原(被)告家庭困难缓缴诉讼费的证明,此项工作应由法院自行调查。

8、保险公司要求社区出具被保人或投保人相关证明,投保书在投保时已体现其相应法律效应,如需证明材料应保险公司自行解决。

9、财政局要求居民出具的无收入证明,社区无法证明。

10、社保要求居民出具的零就业证明,社区无法证明。

涉及各部门标牌是否经市委组织部审核本单位不了解。清理牌子的情况。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7

东北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是在东北师范女性研究中心基础上组建的。该中心成立于1993年10月,2004年由原来的学术团体成立学校研究机构,形成以教育科学学院和政法学院为依托,与学校文学、历史、外语等学院和研究所合作共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确定了以科研为中心,以教学为载体,面向社会开展性别培训工作,实现科研、教学和社会实践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已有来自法学等十多个学科的教师51人,现代化的固定工作场所300多平方米。5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国际合作、福特和中国妇女研究基金项目7个、省社科基金和教学科研项目4个,校际合作项目1个;5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50篇,出版专著4部;取得一批跨学科的女性/性别方面的研究生论文成果。该中心与延边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朝鲜金日成综合大学联合举办“女性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2002),独立承办了全国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研讨会(2004)。该中心积极抓学科建设,将妇女/性别学课程纳入本科教学;招收了社会学硕士学位性别研究方向5名;将有关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考试中加入妇女/性别学内容;开设全校《社会性别问题研究》通识教育课以及各种讲座;按“专兼结合”原则和项目核心组建妇女/性别学学术团队;采取“全程跟踪”方式进行课程评估。

东北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十一五”期间的工作思路是:整合资源,做到“四个结合”、开展“五项研究”、形成“五个特色”。“四个结合”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普遍建设与重点建设、学校特色与地方特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拟争取增加研究经费,进一步完善硬件、优化环境;建立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网站;以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和相关学科学位点为依托,以妇女/性别研究为方向,以《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婚姻家庭社会学》为重点,通过课程、教材、科研和人才培养,全面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开展知识女性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研究,打造师范院校研究特色,并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争取出一批女性,性别现实问题研究高水平成果,打造女性/性别精品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形成由相关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等。“五项研究”即“女大学生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职业知识女性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老年知识女性社会适应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女性生育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满汉社会性别文化冲突、融合与变迁研究”专题研究。“五个特色”即学科建设专业化、课程建设主流化、性别研究专门化和地方化、性别研究精品化和性别研究实践化。

二、南京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南京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是在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妇女发展中心基础上建立的。该中心1994年建立于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身金陵女子大学),旨在促进跨院系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女性学人脱颖而出提供阵地;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对话,沟通学界与妇女工作者、女性群体;形成以开放和整合为特点,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较为成熟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该中心聚集着许多女性高级人才,出版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影响的专著,如:《吴贻芳教育思想与实践》、《金陵女子大学校史》等;举办了两次国际研讨会(“中外女子高等教育国际研讨会”和“2004健康社区:国际家政研讨会”);组织师生对话热点问题、组建“金陵女性发展论坛”;关注妇女发展的制度文化环境的研究和建设。该中心致力于妇女学科建设,开设了《女性学》(1995),“性别社会学”(本科,2002,列入该院教学大纲)、《性别与社会》(全校公选)课程;编写了《性别与社会》本科教材;设置社会学“性别社会学”的硕士方向;积极推动江苏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网络。还建立了“家政学”、“女性思维方法”等女性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为女性提供多层次职业发展培训。

南京师范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力争办成在宁高校妇女研究和培训的核心,并辐射全省。未来3年内计划做到:(1)在研究方面,以妇女发展为主题,抓住重点形成研究特色、用学术活动带动,促进江苏女性学术团队形成。围绕妇女发展主题,重点抓好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女性教育与职业发展、妇女就业与社会保障、婚姻家庭科学等4个研究方向。组织3-5次校际妇女发展论坛;出版《妇女社会保障研究》、《老年妇女研究》、《女性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妇女研究专著。(2)努力将社会性别教育推向全校、全省高校,把该基地建设成引领江苏女性教育和培训的基地:加强女性教育比较研究,形成符合当今女性成长特点的成功教育模式;继续完善女性系列教育,将成熟课程推到全校开设公选课,出版《性别社会学》、《女性伦理》等系列女性教材。继续建设在宁高校妇女学科建设网络,组织1-2次在宁高校开设社会性别课程师资培训;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多层次妇女培训系统;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体系之中。(3)在学科建设方面争取新的突破:从以往单一学科推进到以女性学科群建设带动各学科的发展,目前已经确定4个优先发展的学科申报“211”女性学科群:社会性别与社会学、社会性别与教育学、社会性别与心理学、社会性别与文学。在已有性别社会学方向硕士点的基础上,争取招收女性教育硕士、女性文学和女性社会保障方向的硕士。

三、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是在云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女性与社会性别研究中心(成立于2000年)基础上建立的。该中心倡导“平等参与,共同进步”的精神,以“促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男女两性协调发展”为目标,汇集了一批来自各专业的热心并致力于女性学教学、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与妇女发展的教师(教职人员138人)以及研究生本科学生志愿者(73人);拥有图书室等办公用房(132平方米)以及办公设备;学校及相关部门也投入了活动经费以及各种项目资金。该中心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视角切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自身特点的研究模式;在申报和完成一些国际国内项目的过程中,形成了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以培训者对培训者的培训方式(TOT,使受过培训的师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性别意识的教育与提升),实施责、权分明的项目运作方法。该中心积极开展女性学和性别社会学教学,定期举行讲座;近5年来在少数民族女性学、性别社会学教研中,取得了校际间的合作、社会科学和医学的结合、师生平等互动的原则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的经验,培养出社会学女性学、性别社会学方向硕士研究生15人,在读研究生15人。

云南民族大学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工作今后3年的主要思路与计划:(1)沿着实践与科研并重的思路,加强学

科建设和教材编写的力度,向女性学学科主流化的迈进;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并集中于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教育与社会性别培训、农村少数民族妇女的健康及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参与、建设和谐社会和两性发展等主题。(2)社区实践:以对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别培训为主,将师生性别意识提升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普及社会性别意识,倡导男女平等发展的理念;制订符合少数民族实际及师生需求的社会性别教育模式;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师生社会性别教育方式。(3)学科建设制度化:加强课程建设,逐渐完善课程内容;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梯队;联合全国13所民族院校围绕课程设置组织编写具有少数民族本土经验,又有创新的教材;推广女性学教学经验和扩大女性学专业学生招生。与国内国际妇女研究机构组织建立信息网络,提供研究和教学信息。设置性别社会学博士点,并填补本科中无女性学专业的空缺。(4)女性学网络建设:建立少数民族妇女博物馆;加强基地网页建设,实现与其他院校或妇女研究机构网络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与党校、妇联机构合作;与一些国际妇女研究机构如北欧亚洲研究所,挪威卑尔根大学社会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进行项目合作。

四、中华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中华女子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中华女子学院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女校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四自精神的高素质女性人才,积极努力引领先进性别文化和促进男女平等。其女校办学特色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工作的各方面。如:在女性学课程教学中注意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男女平等观念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先进的性别意识;对新教师进行社会性别意识培;资助出版了一批的女性/性别研究的专著,如:《暴力Vs非暴力:透视大众眼中的家庭暴力》、《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角色期望的错位:婚姻冲突与两性关系》、《女性学》等;建设女性学信息网络。该校已经设立了多种女性学科专业:妇女运动系开设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妇女运动史、国际妇女运动、妇女美学、妇女心理学等课程;长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全国各级女干部培训;作为公共必修课妇女学导论课程在学院推开(1996),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女性学系(2001);开设了一些跨学科研究的选修课,如:妇女领导学、性别与婚姻家庭、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等;合作开办了妇女学研究生课程班(2002);开办了女性学本科专业辅修专业班(2004);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我国第一个女性学本科专业(2006);2006年设立北京市教委支持女性学学科共建项目。

该基地建设的特色:承担中国首届女性学专业本科教学任务;从事女性学专业本科课程开发和课程研究;女性学信息资料数据库建设;各级女干部培训;基地建设和学校的发展与责任,与女性学系的发展目标一致。该基地建设总目标:建立女性学专业课程体系和完善教材建设;建立、完善女性学研究信息中心和服务体系;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院校女性学专业的学术研究与教学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妇女干部培训模式。

该基地女性学建设未来3年的具体工作: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女性学专业本科生,为首届学生开设妇女学理论、妇女史、妇女运动史、性别与发展、妇女与NGO组织等20门专业必修课和15门专业选修课;2006年9月召开女性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2007年出版女性学专业本科系列教材,包括女性学理论、性别与发展、妇女与NGO组织、妇女运动史等;200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8年申报女性/性别学硕士点;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女性学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女干部的培训。

社区妇女之家申报材料篇8

第一条 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行计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单位)以及户籍地或者居住地在本市的公民。

第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条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个体劳动者协会以及计划生育协会等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五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综合管理以及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有关部门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综合服务、奖励扶助、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促进妇女就业、消除性别歧视和增进公民健康等措施,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中应当依法办事,文明执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以及有关市级部门对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个人,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人口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口规划行政部门应当依据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订本行政区域的人口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十条 市、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人口发展规划,制订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应当规定调控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生殖保健、保障经费投入、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社会保障等措施,以及有关部门、单位、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综合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职责。

第十一条 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由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本辖区内负责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实施方案。其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与人口有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时,应当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并征求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意见。

第十三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职责。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管理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通过村民和居民自治规范,依法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单位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行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责任制。

第十五条 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十六条 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开展经常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及指导工作,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第十七条 计划生育科学研究、宣传教育、药具管理和技术服务等机构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免费避孕药具供应、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工作。

第十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卫生和计划生育、公安、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民政、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互相提供有关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规定填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由各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汇总并逐级上报。

第三章 生育调节

第十九条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二十条 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夫妻自主安排生育第一个和第二个子女,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

前款夫妻在子女出生前到夫妻一方户籍地或者女方现居住地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进行生育登记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办理。

第二十一条 有两个子女的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子女经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患有非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二)其中一个或者两个子女患有遗传性疾病,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但是经医学干预后,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可以生育正常婴儿的。

再婚夫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但是复婚夫妻除外:

(一)再婚前双方合计育有一个子女,再婚后共同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再婚前双方合计育有两个及以上子女,再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

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形的,可以申请再生育一个子女。

第二十二条 收养子女不得违背有关收养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将子女遗弃的,不得申请再生育;将子女送养的,不得以送养子女为理由违反计划生育的规定再生育子女。

第二十三条 申请再生育的夫妻,应当填写再生育申请表,经双方户籍地所在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核实生育情况并签注意见后,报夫妻一方户籍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

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接到再生育申请后,应当将申请人的有关情况公示两个工作日,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将申请和公示材料报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

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和公示情况等有关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批准再生育的决定。决定批准再生育的,发给再生育服务证;不批准再生育的,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 对涉嫌违法生育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进行调查。必要时,市或者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可以要求当事人进行技术鉴定以查清事实,当事人应当配合。

技术鉴定结果证明当事人违法生育的,技术鉴定费用由当事人承担;技术鉴定结果证明当事人未违法生育的,技术鉴定费用以及当事人由此产生的交通费、误工费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承担。

第四章 奖励与社会保障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利于女孩成长的社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

第二十六条 依法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享受婚假十五日。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在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增加产假三十日。产假期间享受在岗职工同等待遇。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休假期间的月工资按照不低于休假前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产假期间,男方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护理假十五日,护理假期间享受在岗职工同等待遇。

第二十七条 职工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计划生育手术假期视为工作时间。计划生育手术住院期间确需护理的,根据手术单位建议,给予其配偶护理假,护理假视为工作时间。

第二十八条 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分别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享受以下独生子女父母奖励:

(一)独生子女父母从取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之月起至子女十四周岁止,每月分别发给二点五元至五元的奖励金,或者给予总额不低于三百元的一次性奖励;

(二)在招工、录(聘)用、解决住房、扶贫、救济以及子女入托、入学、养老、医疗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

(三)居民年老后,所在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或者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办理养老保险、发给奖励扶助金等方式,对其生产、生活、就医等给予照顾;

(四)职工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后增发百分之五的退休金;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退休后按照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增发基本养老金;

(五)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夫妻双方不再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扶助保障制度,通过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办理社会保险、按照规定发给特别扶助金等方式,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帮助。

独生子女死亡后未生育或者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继续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待遇。

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财政拨款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由财政开支,企业单位列入成本税前开支。职工以外的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

第二十九条 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后,收养或者生育子女的,应当注销并收回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依法收养残疾儿童者除外。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被注销的,应当从注销的次月起停止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待,违反规定生育、收养子女的,应当退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第五章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第三十一条 市、区县(自治县)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综合服务制度,普及相关科学知识。

第三十二条 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改善技术服务设施和条件,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第三十三条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围绕生育、节育、不育,开展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的宣传教育和孕情检查、随访服务工作,承担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并接受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个体医疗机构不得从事计划生育手术。

第三十四条 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当指导育龄人员自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

第三十五条 实行围产期保健和出生缺陷筛查监测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发生,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

夫妻一方经医学鉴定患有不宜生育疾病的,应当在医师指导下采取长效避孕措施。

医疗、保健机构对产前诊断其胎儿患有严重遗传性疾病或者严重缺陷的孕妇,应当提出终止妊娠的医学建议。

第六章 胎儿性别选择限制

第三十六条 严禁利用超声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

第三十七条 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实施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由市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

(一)取得从事遗传病诊断、产前诊断行政许可的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

(二)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和技术标准。

第三十八条 实施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应当由第三十七条规定的实施机构三人以上的专家组集体诊断作出。确需终止妊娠的,经实施机构审核同意后实施手术。鉴定及手术结果应当通报被鉴定者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九条 施行非选择性别需要终止中期以上妊娠(妊娠十四周以上,下同)手术的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并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指定:

(一)依法取得从事施行终止中期以上妊娠手术行政许可的医疗、保健机构;

(二)(二)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和技术标准。

第四十条 符合法定再生育条件妊娠的妇女,因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不批准再生育。已发放再生育服务证的,由发放再生育服务证的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回。

第四十一条 终止妊娠的药品,仅限于在获准施行终止妊娠的医疗、保健机构使用。禁止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

药品生产、批发企业不得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得施行终止妊娠手术资格的机构和个人。

第四十二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超声波诊断仪和染色体检测机构备案登记、超声波妊娠检查诊断登记、人工终止妊娠登记、终止妊娠药品使用登记、婴儿出生以及死亡登记报告等管理制度,并定期将登记情况上报主管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不符合再生育条件,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对男女双方分别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按照当事人生育行为发生时,政府统计机构公布的其户籍地所在区县(自治县)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二至三倍征收社会抚养费;

(二)违法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依照第一项规定的计算基数(以下简称规定的计算基数),按照违法生育子女的人数为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一胎生育两个以上子女的,按照生育一个子女计算征收社会抚养费;

男女一方无能力缴纳社会抚养费的,其社会抚养费由另一方缴纳。

第四十四条 婚外生育子女的,对男女双方按照第四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收入水平分别征收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第四十五条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出书面征收决定,也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作出书面征收决定。

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决定,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到指定的银行按照规定一次性缴纳。

当事人一次性缴纳社会抚养费确有困难的,应当自收到征收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提出分期缴纳的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分期缴纳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自欠缴之日起每月加收欠缴社会抚养费千分之二的滞纳金,但是滞纳金不得超过欠费本金;仍不缴纳的,由作出征收决定的机构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十六条 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是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再生育审批手续的,处二千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拒绝接受技术鉴定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组织、介绍妊娠妇女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单位和个人,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施行终止中期以上妊娠的机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获准施行终止妊娠的机构、个人或者药品零售企业的,以及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经销药品货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上述规定中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视情节依法给予直接责任人员和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分。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一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吊销执业证书和执业许可证;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记过直至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非法为他人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

(二)利用超声技术等技术手段非法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或者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

(三)进行假医学鉴定,出具假计划生育证明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登记、报告等管理制度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一条 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临床医疗服务,发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事故,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有过错且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二条 伪造、变造、买卖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收缴假证明或者注销,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千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以不正当手段取得计划生育证明的,由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注销其计划生育证明;出具证明的单位有过错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五十三条 阻碍、干涉他人实行计划生育或者协助、包庇、纵容他人违反规定生育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记过直至开除的处分。

第五十四条 对不履行计划生育管理职责和义务的部门,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对未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的单位,按照责任书的约定追究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经济、行政责任。

第五十五条 拒绝、阻碍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区县(自治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办事,侵犯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的;

(二)、、的;

(三)索取、收受贿赂的;

(四)截留、克扣、挪用、贪污计划生育经费或者社会抚养费的;

(五)虚报、瞒报、伪造、篡改或者拒报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

(六)对不符合再生育条件的人员,发给再生育服务证的;

(七)拒不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和优待的。

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八条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按照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规定执行。

第五十九条 归国华侨、出国留学人员和涉港澳台、涉外居民的生育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上一篇:文明处室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煤矿优秀队长申报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