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9-23 06:31:55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1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的根本保证。为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落实《方案》,共组织教师人参加培训,参训率达%,在岗教师参训率%。本次培训自年月至年月,可以利用的培训时间周。培训共有四个层次:全员培训,分层培训,特色培训,教学教研,另外我们还邀请多名专家做报告,并派四名教师参加教育局组织的培训活动,均取得很好的收益。为使培训工作做实做活,做出成效,我们将名学员分成组,即不同类别的教师为单位组织培训学习。各组遵照培训方案,因地制宜地进行培训工作。近月的培训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特别是在班中应用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就如何针对教学和教师素质,进一步地提高培训效果等方面,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里简单地作一个小结,相信对以后培训会大有帮助。

二、具体工作

1、浸润普及——全员培训,“润物细无声”

从课程体系建设、责任教育、信息技术、法律法规、师德等方面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普遍提高教职工的专业素质。学校围绕责任教育核心价值观,通过责任教育头脑风暴、责任教育誓言、责任在我心中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责任铭记在每个人的心中。围绕责任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学校常规教学是落实教学计划,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坊子区实验学校教务处历来十分重视常规教学的落实,并把常规教学的检查、督导、反馈当作教务工作的中心工作之一。为此举行以“有一种美丽叫认真”为主题的教学常规检查分析总结会议。会上教务处主任针对本次检查的情况具体分析了各班级的优秀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对教学常规做得比较扎实的老师提出了表扬,突出了“有一种美丽叫认真”的主题。此次会议进一步端正了老师们的教学态度,起到了“学校管理、师生自觉、共同成长”的检查效应,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有效提升。

2、引领提高——分层培训,“更上一层楼”

按教师的类别分级分类培训,主要分一年级教师、毕业班教师、音乐美体教师培训和班主任的培训沙龙论坛等,培训能有针对性的增强各位老师的业务水平。我们把教师的专业培训作为重点,共组织校本培训50余次。除对课程体系建设四个方案的培训外,还对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学校现代制度建设、选修课的开设、课程体系评价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共举办了三次班主任沙龙,分别就家长课堂、课间活动秩序、如何走好放学队伍进行了专题研讨交流。召集一年级、六年级、音体美老师、新入校教师、年级主任会议,就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进行了座谈,结合年级和学科特点提出了要求。另外通过《课程标准》考试、集体备课、大教研活动、公开课、优秀成果推介、读书会等形式对预学案、“121”四步教学法进行了专题培训,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3、内化提高——特色培训,“一览众山小”

特色培训的实质是各种专题类培训,像“守住与改变”、“课程与教学论”和责任教育系列论坛等相关培训,这些培训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校从四月份开始进行了责任教育系列论坛活动,经过老师们的激烈论坛,从《唯有改变才是永恒的》、《不让一个孩子成为旁观者》和《好习惯是这样来炼成的》三个主题出发,老师们各抒己见,各论所长。这三个主题,环环相扣,既印证了当前教育的困惑,也解决了目前小学教育的难题。此次系列教育论坛,本着务实、责任、发展、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缩小,就事论事,从不同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老师的理解力和创造才能,不拘一格,把实用、实效和创新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实校老师的责任心、上进心和凝聚力。

我们知道教育无小事,教育无大事,但是一个真正的责任教育团队绝不会把教育当成小事,只有责任、发现、改革和创新才是一个学校生生不息和获得社会认可的前提,我们所有实校老师坚信:自我发展就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发展就是社会的进步,孩子的进步就是我们老师的骄傲,唯有思想的进步和实际的行动才是做好教育的硬道理!

4、互助共享——教学教研,“万紫千红总是春”

教学教研分学科大教研,集体备课,与兄弟学校联谊,送课教研等,此类活动将大大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成效。学校开展了课堂鉴赏系列活动,这次课堂鉴赏系列活动不搞形式,注重实效,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示范课:邀请本区兄弟学校的优秀教师、外县区学校的名师来校讲授观摩课,以及由本校各学科骨干教师讲授示范课,对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起到启发、示范、指导作用。

2)展示课:让新调入的教师、青年教师讲课,其宗旨是培养、锻炼他们,督促、指导他们快速成长,也是给青年教师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才华的平台,让他们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站稳讲台,尽快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使本校优秀的教师队伍后继有人。

3)规范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根据教师讲课,针对当前教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大家把握不准的问题,在评课、议课活动中大家共同研究、共同探讨,以期达成某种共识,使授课质量达到最优。

总之,实验学校博采众家之长,对听评课活动进行大胆改革,通过“三种课型,五个步骤”,对形式单一的听评课模式注入了新活力,有效地促进了全校教师的均衡发展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配合“请进来走出去”系列活动,学校还很注重反思,反思是进步的基础,学校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教师结合外出学习、听评课、大教研活动等研修活动,结合自己实际进行工作的反思,每月每位老师至少写出两篇反思心得,在网上交流。从而达到“肯定优点,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明确方向;制定措施,改进工作”的目的。

三、培训小结

教师就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一门鲜活的镜子,会对学生产生尤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打造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人格健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培训是我校教师发展提高工程的重要内容,以培训学习的力量推动教师的成长是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此次培训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决定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必须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人才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让责任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让责任成为习惯,做到为人师表,身正示范;通过加强师资培训,举办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与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与业务技能,使教师从事务型向专家学者型转化,让每位教师成为业务精湛,特长明显学生喜欢的老师。本次培训将全面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师资队伍全面素质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2

一、从提高国力竞争的角度来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国际上激烈竞争的背后其实是国与国之间在人才上的竞争。可以说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关键在教育,谁的教育发达,谁就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出大批优秀教师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共识。可以说,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从教师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未来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国家命运这一角度来思考的。韩国将教师在职教育视为“教师生涯继续教育”,国家为教师在职教育制度发展的各个时期提供法律保障。在英国,组成了以大学、教育学院、教师中心为主的全国性培训网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把教师是否参加在职培训与其提级加薪联系起来,加以强化落实。在日本也有类似的规定,即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后,可通过进修获得一定的学分,并经教员检测考试合格后,获得高一级的资格证书。瑞典《学校法》中还规定教师进修期间除工资照发外,国家报销教师培训的宿费、交通费和生活费。美国更是建立了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激励制度,如教师资格证书每五年更换一次,更换证书时,除考察教学实绩外,还要考察五年内有无进修(继续教育)的记录,如果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进修,则对认定资格的颁发――新的资格证书大有影响。同时进修的内容、时间等与工资挂钩,即进修记录和学分愈多,工资愈高。而要提高资格证书等级必须通过进修取得有关学分。因此,尽管进修是利用业余时间和假期进行,且大都自费,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仍然很高。

基于此,我国也把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育法》把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在2002年度的教师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应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做到“与时俱进,适度超前发展”。

二、在继续教育目标与内容上强调针对性、实用性和全面性

现在各国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目标已超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能力范围,扩展到作为教师的所有方面。包括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及发展教师个性的一切活动。如美国的继续教育目标还包括教师的个性品质、社会能力、理智行为、健康体魄、渊博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儿童的热爱和了解、对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教育事业和美国生活方式的忠诚等。

在继续教育的内容、结构、体系方面体现出全面性。如英国将教师进修课和按程度不同划分为五种形式,即补习课程、高级研究文凭课程、教育学学术课程、硕士学位课程和短训课程。

因此,为使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在继续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设置上应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增强专业课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增强教育技能的训练,如对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应按照骨干教师的要求,着重提高学员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示范和指导作用。如在语文班,应选讲新语法系统、语感教学、课堂提问设计、板书设计、文学作品赏析、不同题材作品教学、科研方法基础教学等专题,在讲授这些专题的时候,要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际使学员感到每次课都有实效、有收益,都听得明、说得上、学得着、用得上,真正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

三、建立了多样继续教育培训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培训机构本位”模式。如英国的“教师中心”、日本的“教育大学”、美国的“暑期学校”等等,都是专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机构,已形成独立的运作方式。

第二种模式是“训练中心”模式。即各种专门训练的中心或协会,培养不同课程模式的专门人才,如设在美国芝加哥的蒙台梭利训练中心,就是专门训练蒙台梭利课程模式的教师的一个训练中心。凡在蒙台梭利学校从事工作的教师,大学毕业后必须经过蒙台梭利中心的培训才可任教。在澳大利亚各州都设有各种学科的研究协会,这些协会名义上是民间的,但实际上是受州教育部领导的。州教育部为协会的活动提供专门场所的部分经费。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培训各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和协调人,然后通过这些人对一般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工作。

第三种模式是“高校本位”模式,即高等院校除保留传统的脱产进修高学历等方式外,还承担教师继续教育任务。如美国许多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利用寒暑假办短训班,使在职教师获得短期集中学习的机会,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学位。在日本,文部省建了两所旨在提高在职教员资质的兵库教育大学和上越教育大学,专门招收在职教员,为其研修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四种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它是在原“以学校为基地”的在职培训模式基础上改革建立起来的。但“以学校为基地”这一培训形式很受学校自身条件的局限,即在一些自身规模小、师资和设备条件差的学校很难实施。同时,这一培训形式重在校内,不太考虑社会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故难以起到全面提高的培训效果。在这种形势下,“以学校为中心”的在职培训模式应运而生。它是一种以地区性在职教师培训中心为组织领导机构。其基本做法是:培训中心根据本地区所有学校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学校的教师的实际需要制订培训计划,然后将计划发到各个中学,分批轮训,同时还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协助实施。这种培训模式有两大优点:一是培训计划来自于教学第一线,比较切合实际和具有时代感。因为在培训计划形成之前,中心要派人员到各学校进行课堂调查,了解情况和问题,征求学校和在职教师的意见要求。二是培训起点比较高,贴近地区性乃至全国性教育水平。而且,培训地点灵活多样,既可在培训中心进行,也可以在大专院校内开展,还可以选择一些条件好的学校作为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培训空间和范围大,知识面广。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远距离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教师继续教育途径上,发达国家除了传统的面授教学方式方法外,更多的是开发现代化的远程教育。大力推行远距离教育,发展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技术,如美国一些师范学院采用闭路电视进行远距离教学,师生相隔千里,彼此不仅能看见对方的图像,也能听见对方的声音。我国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的师资进行讲授,实行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教师培训;实效性;主体需要

收稿日期:2006―07―15

作者简介:庄玉昆(1981-), 女,汉族,云南省大理鹤庆人,云南师范大学2004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 ,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

教师培训本身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解决教师业务需求与落实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然而培训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效性如何?本文将撇开培训人员素质、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的影响。主要从培训的行政导向、教师自我发展圈两个方面来反思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因素,并尝试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一)培训的行政导向使得培训与教师需要脱节,带来了教师在培训中把自己置身事外。我国现行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大都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开展,大都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教育行政机构加以组织与安排,这样很容易使培训产生一种行政导向。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导向会带来如下四种问题。第一,自上而下的培训政策容易形成权威,权威引起强制、压迫,导致教师盲目服从、顺应。第二,自上而下的培训政策导致行动和反思脱离自身需要,加重了教师对培训的倦怠感,使培训变为教师的一种额外负担。第三,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容易引起形式化、花架子。脱离培训本身的意义,为完成任务而培训。第四,培训的行政导向容易使培训走入一种工具价值取向,“以追求实用性、实效性与社会价值实现为目的,追求一种效果模式来获取利益最大化。它强调培训目标要体现归一性、统一性和全面性,强调教师培训对人类文化的传递、延续及发展的作用,以知识教育为主要特征。①出现以上四种问题时,表明在教师需要与培训需要两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政策需要,如果政策需要压制住教师的自我需要,那么培训中教师的主体需求也会随之丧失,进而把自己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降为被动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在面对培训时思考的是要培训什么,需要我做什么,有什么具体要求,而忽视了我需要什么,我要从培训中获取什么以及培训会解决我哪方面的需要。把培训当作上级要求的一项任务,而不是提升自己的机会。由于大部分教师把培训当作是心理上可做可不做,但行动上非做不可的事,于是搞假、搞形式等培训附属品应运而生,完全是为培训而培训。教师在培训中的反应也影响了培训的整个流程,尤其在培训者与教师之间难以形成互动交流,造成培训者往往只顾自己讲,忽视培训对象。培训流程也开始变得机械,变得应付。双方相互影响,最终都有可能脱离价值、脱离自身去工作。

(二)培训没有打破教师的自我发展圈,很难把教师的关注点转移,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培训的投入状态。自我发展是与教师的职业特点之一“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 individualism)相联系的一个概念。“专业个人主义指的是教师的课堂生活往往是“自己自主的”,独立教学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拒绝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②这里所提到的教师自我发展圈是指教师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自我封闭发展模式,也是教师追求发展的思维惯性,教师往往把自己的工作定格在如下一个循环圈内:

该循环圈存在两大问题。第一,教师长期围绕该循环圈进行工作,很容易使教师职业陷入一种惰性循环,造成该循环圈的封闭。这种封闭带来教师自我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进而缺乏通过外界培训进行更新发展的原动力,把自我发展更多依靠自我经验的积累。第二,该循环圈以利益导向为核心,把教师的追求与需要定格在物质激励与利益满足层面。它过分追求功利与世俗方面的满足,失去激励教师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动力。该循环圈所存在的两大问题使得培训首先必须考虑如何打破该封闭循环。由于封闭所造成的教师职业倦怠与利益导向的激励方式削弱了培训给教师带来变革与冲击的力度。教师更关注与自己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培训方式,而对一些理论与理念层次的培训,很难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师这么一种追求实惠与立竿见影效果的培训需求影响了教师专业的整体性发展,使教师在实践中缺乏理论与文化素养的支撑,最终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模仿而非变革与研究。

二、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基于以上对影响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原因分析,本文将主要从激发教师对培训的主体需要方面来探讨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方法。尝试构建激活教师的主体意识,培养教师的自我变革能力,让教师主动参与进来的培训方法。

(一)要使培训的行政导向不影响培训,就得最大限度挖掘教师对培训的主体需要,可以通过如下系统分析来挖掘教师的主体需要。

(二)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并使培训设计关注教师的主体需要,从而提供主体需要得以发挥的平台。

1.通过多元教师培训模式来改革传统讲授式教师培训模式。采用校本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等多种形式改变培训的时间、空间、地点与方式,使培训从多渠道满足教师的培训需要,从而更有利于找出激发教师对培训产生主体需要的方法。

2.培训设计需要考虑三个因素以及对三个因素的处理方式。

3.培训设计应遵循培训的主体价值取向。给教师自我发展循环圈注入新的活力,使培训找到激发主体需要的源头。培训的主体价值取向“其实质在于教师培训的主要价值是从‘利益’中解放出来,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完善为唯一目标。”③通过增加培训的人文性,来净化教师的心灵,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满足教师对自我发展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

因此盲目只会带来无效与浪费,企图用多、快、好、省出成果的方式来对待教育问题,只会离问题本身越来越远。我们要解决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想办法,不断地分析问题根源,不断地丰富有效培训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具体培训中的问题

注释:

①②③黄甫全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1、108、131.

参考文献:

〔1〕黎琼峰.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2)22-25.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心理满足;情境学习理论;元认知;第三物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从心理学角度来透视教师培训全过程,重点增加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心理满足感,这是提高教师培训效益与喜欢度的一种有效路径。

一、教师喜不喜欢培训是一种心理感受

“R-S”即刺激到反应,是心理学最简单也是最著名的公式,标题中的喜欢-S反应,其实就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按照唯物观审视,是涉及到教师培训本身的质量-R刺激。

为什么教师们普遍不喜欢原来的培训?首先源于这个刺激,即一系列教师培训的相关变量组成。诸多实证研究显示,总体上教师们意见非常集中,无非是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方法简单;细致深入分析,教师们会悉数如下问题:培训主体以专家、培训者为中心,培训内容以专业、理论、教材为重点,培训地点以培训机构报告厅为据点,培训形式以授受式讲座为灌输等变量;总之,综观目前各种学历型、学分型培训,确实存在缺乏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等实际问题。

如果进一步追责,这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首先,大多问责培训机构或者培训设计者,而培训机构会坦陈人手不够、精力缺乏;其次,归咎于讲课专家,如马德清干脆发文题为《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历数专家讲座五大弊端:大而空洞、照本宣科、没有知识更新、无视教师需求、枯燥缺乏吸引力等,视频讲座更是违背教师主动发展的规律。确实,比如某省高校教师资格证4门考试的讲座视频25个,上述诸多问题无一例外。

笔者培训班的网络投票调查显示,教师们呼唤好培训之特性,其关键词主要有:“有针对性”“互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演讲技术高”“实践性”等;课间的访谈调查,老师们更是直言不讳“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喜欢理论,因为听不进去,昏昏欲睡,只好看手机。”当然还有很多研究,如袁振国等专家《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的报告高屋建瓴,都很有意义,但鲜有从心理学视域下分析研究。

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喜欢是一种情感,喜欢是由内而外发自真心的悦纳,而不是口服(迫于压力)心不服的现象。虽然我们发现,在某省师训平台上一些培训机构分数都是100分,说明教师们在电脑里对培训评价打分是满分,众所周知,这里还是很有水分的。因为培训机构给学员学分,是在学员给培训评价之后,在这种程序设计的制度下,学员给培训打100分,可能就是无可奈何的心态。而教师对培训的真正喜欢,是快乐地接纳,一种主观的体验与感受;如果教师对培训的喜欢度达到心理满足的境界,那就是真正满打满分。这时,心理满足的教师们往往主动忽略了对培训伙食等物质方面的种种不满意。

二、如何让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得到心理满足

(一)教师培训基础点:唤醒了解元认知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里,早就明确指出:“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学习不同于孩子学习,是一种成人学习;教育学家认为,成人学习的核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所以,教师培训基础点,就是首先要唤醒每一个教师经验、了解教师的元认知。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在感知着、记忆着、思考着、想象着或体验着什么,如果讲课专家能够唤醒听者的感知与经验,那么,培训教师自然认真学习。当然,著名的维果斯基提出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跳一跳摘到果子”,支持并证明了类似的观点。因此,每一个培训班,即使是同一个专题,比如新教师的培训或者区域骨干的培训,面对不同的学科、区域的不同班级,也需要做好前测调查,教师的身份、年龄、经验、需求与困惑等。显而易见,只有对受训者足够的调查,培训才能“对症下药”,提高针对性。《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论点,学习的本质是一种“遇见与对话”,快乐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效的对话,包括与书本、与人物、甚至与环境。有了教师培训先期调查,为了本次美丽的遇见与对话,教师一开始就对与众不同的培训充满了好奇的心理期待。

(二)教师培训立足点:第三物与主体性

设计教师培训,究竟是应该从授课专家资源出发,还是从受训教师出发呢?其实,没有非此即彼的对错,各有利弊侧重,都要兼顾平衡。而美国帕克?帕尔默(Parker Palmer)的《教学勇气》另辟蹊径地认为,平衡需要一个第三事物的支撑即要学习的事物,称之为“主体(Subject)”。他进一步解释说,应该以学习的事物(主体)或者说是问题(Problem)为中心。当然,这个“第三物――主体――问题”可能是培训教师面对的越来越多问题学生、可能是处理问题人际关系,也可能是教学技能提升、多媒体的使用等。所以,建议要基于帕尔默的这个“主体――问题”为中心设计成 “培训主题”(Subject of training)。在培训进行时,面对教师们的共性问题,进行需求性统筹解决;面对教师特殊性问题,培训组织者和专家进行个性化应对。如果教师的培训有了如上类似“解渴的前提”,那么,教师心理满足之主要内容迎刃而解。

(三)教师培情境点:在现场与操作性

“在哪里用,就在哪里学。”情境学习理论(Situated learning)提出者让?莱夫(Jean Lave)教授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首先,成人学习的动机源自于现实情境。该流派的博希尔(R.Boshier)等通过“教育参与量表”所得到的实证研究数据清楚地反映了成人学习动机的形成是基于社会现实情境的特点。其次,有效的学习在于参与和实践。“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将参与生活世界、生命旅程中的每一项、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珍视为可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学习行动。”第三,让?莱夫甚至认为:“知识也根植于情境。知识不是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个体与情境发生的联系,并依其变化而变化的产物。因为知识产生于真实情境中,并用于知识的活动之中。”所以,该流派还推导出:知识具有个体与情境联系的属性!

不言而喻,在报告厅口耳相传的能力和技术必然是低效或无效的,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走进教育现场,走进学校、走入课堂,走近校长、走心教师。所以,培训设计者必须要增加实地考察的时间,在校园、教室、职能情境中。教师学习在真实的世界中面对面进行问题的解决,其过程必然是带有很强的操作性,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也这样认为。笔者组织的培训班4天走访了4所典型学校,观摩全市第一名优质课4节,经验型介绍4讲,考察心理辅导室、档案资料、器具,面对面互动式对话交流。

(四)教师培训策略点:共同体与故事性

勒温(Kurt Lewin)在场论基础上的团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实验给出很多借鉴:教师培训不仅仅是个体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成员身份适应的心理过程。因此,尽管教师培训是临时的学习共同体,但是有效的培训就是运用团体动力学等社会心理学原理,迅速构建研修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 of schoolmasters)的过程。共同体的本质就是参与、对话、分享、叙述、活动。培训研修过程中,除了专家、组织者与学员的关系,同时建立同辈教练(Peer coaching)关系,通过社会性的互动与协作来增进学习的有效性。所以,小组共同体建设是恰当必要的做法。

另外,要利用有关注意力、记忆力的心理学规律。注意(Attention)通常指选择性注意,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心理特征。为什么很多讲座让人“昏睡百年”?源于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如果讲课主题、内容与方法不适当,人的注意力是可以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看手机)而忽视其他刺激(听讲座)的倾向。假设培训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所有有差异的教师能快速理解原理、定律与知识,那么,培训专家就要跟好莱坞影视编剧一样,要强调故事性,就是意味着专家善于讲故事,让教师分享时说故事。当然,要重视每一个教师有意愿地表达,不提倡强迫发言。好的故事,让原理、定理、知识更鲜活,更抓住人心,自然也更容易记忆。

(五)教师培训检验点:成就感与实效性

培训实效性的评价,机械的电脑设置打勾很容易,但教师培训中个体经验的唤醒、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落脚到实践能力的提升,马上行动与改变。其实有个关键检验点――教师愿意分享的做法、创意是否在本次培训中得到应有的肯定与激励,而且如果教师被点燃了提升、改变的欲望,那么培训心理满足感的分值将极高。专家经常被戏谑为“砖家”,如果在培训中被哪怕一次的“拍砖”,教师得到的是无助感、无力感,导致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的降低,那么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培训组织者与专家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人,运用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原理采取培训措施,在研修互动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频繁地、具体地、富有变化地进行鼓励与赞扬,时时让教师充满了班杜拉(Albert Bandura)所说的“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

三、被验证的“遇见与对话――走心型”教师培训模式

根据诸多培训实战案例经验,以“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4天培训班为例,基于教师心理满足的理想型培训模式分三步骤:

第一步,顶层设计与团队建设。“培训主题”的确定也需要前测调查,还包括受训教师的元认知。组织者根据当前心理学发展最新进展,Y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后,确定本主题,提前一周建设好主题QQ群,通过手机短信邀请入群。在QQ群推送培训手册等内容之外,对本主题相关的内容与教师需求,设计QQ网络投票进行培训前测。根据投票结果修正培训内容,增加青春期性教育、家校沟通中的积极心理学,沙盘疗法重点讲沙盘的图解与分析等。具有意义感的开班仪式之后,是团队互动建设,按自由的小组座位,进行班长、班委、组长的民主推选与微信组阁。

第二步,前测调查与现场互动。组织者对教师身份等进行调查,比如普通教师、心理专职教师、分管校长、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还是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BA证书等。将调查结果,提早告诉授课专家。调研受训教师关于每个相关主题的困惑、需求与疑难,互联网、问卷法、现场访谈都可以,也是帮助受训教师梳理自己的问题。培训前的1.5天一般都是开设讲座3次,解决基础理论问题,每一次开场就是呈现相关主题问题,可以递交、可以现场举手分享、也可以写在各自用A4白纸折2折做的姓名牌旁边。第4次就是下学校实地考察,然后就是半天讲座、半天考察,继续解决帕克?帕尔默所说的培训学习“第三物”之问题。在每一次讲座、考察结尾处,都有一个5到15分钟的反馈环节,教师说一说本主题印象最深的内容或者收获。

第三步,集体研修与解决问题。整个培训过程中,分组合作建立研修共同体,对共性问题进行需求性分类解决,对个性问题个别化引导应对,帮助教师自己拿出解决的办法与措施、至少有应对的思路,截至培训结束前需要确认。讲座型课“积极心理学的要义”强调务实与操作,开列书单与网址,供老师们进一步研究理论。情景型培训地点更多在学校里,在面对面对话过程中一一解决问题。在最后将很多被考察学校的接待教师也加入到QQ群,无私分享PPT与操作流程、学校心理辅导室的各种WORD文档与表格,让这次“遇见与对话式”培训更加拓展与深入。

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倒三角型中,尊重是处于第四层的较高级别需求。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马斯洛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一般指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指人希望有威信、有地位,受到别人的信赖和高度评价。所以不难推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的用处与价值。在上述三步骤中,培训教师因我的需求、我的问题被重视,我是被尊重的,从而得到自己问题被本次培训解决的心理满足;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分享对话不断获得鼓励性赞扬,体现了教师的价值,还激发了改变与行动的欲望,教师们在不断地遇见与对话中成长。这不就是教师培训真正目的所在吗?

综上所述,“遇见与对话:走心型”教师培训模式,是基于成人教师个体经验与问题的共同体学习,要重视培训过程中教师的心理满足感,才能使意义深远的教师培训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士平.直面挑战 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2017(1).

[2]马德清.教师培训形式主义坏在专家空谈[N].中国青年报,2015-10-19.

[3]袁振国.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J].未来教育家,2016(12).

[4]奥苏伯尔.佘星南,宋钧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帕克?帕尔默.吴国珍译.教学勇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5

 

一、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对一批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在参加培训期间和之后的变化进行的两年的跟踪研究 (刘学惠,),发现教师培训项目还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绝大部分教师并未把他们在培训项目中接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就是说,他们的教学又回到了以前的老路,他们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培训项目是自上而下推进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培训教师被看作培训内容的接受者和培训知识的灌输对象,忽略了培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培训者在台上滔滔不绝,向外语教师介绍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他们俨然是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角与权威。这些高高在上的理论学说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培训教师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一大症结所在。

 

培训项目对教师的态度和意识等主观层面重视不够教师培训者往往高高在上,他们处于理论的高处,与培训教师有很大距离,他们的讲座与报告并未真正改变培训教师的意识与态度。教师的态度和意识,即教师的认知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如若教师培训作为一种干预手段不能在改变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及环境的观念方面产生影响,就很难说是成功的教师培训。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所面临的又一难题。

 

培训项目缺少对教师真实状态的了解培训项目的培训者并不真正了解培训教师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而真正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的一线教师的声音被忽略了。大部分的教师培训项目以教师培训者为中心,缺乏教师培训者与培训教师的互动与合作。教师培训者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师培训项目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盲点。教师的教学环境、教学行为以及教学理念等真实状态并不被所知,不了解教师的教师培训也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我国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二、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有效开展的对策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培训项目中教师是学习者,是构建知识的认知主体。教师培训项目不能是教师培训者的独角戏和一言堂,不能把教师培训项目看作是教师培训者展示其专业研究成果的舞台。教师培训者和教师之间应该展开互动与对话,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

 

教师培训者应该事先对培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背景进行充分了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专题讲座中与外语教师交流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然后共同提出改进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在讨论交流中,教师培训者应该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为他们真正了解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且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尽管很多时候这些想法感性成分居多。

 

因此,作为教师培训者的外语教学研究专家应该发挥他们的学术理论研究优势,对于正确的加以肯定和赞扬,对于不合时宜的加以解释和引导,给教师以深刻的启示,使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才能从心灵深处触及并影响培训教师的外语教育教学观念、意识与态度,教师培训项目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教师培训者闭门造车,不了解培训教师的实际情况,只是把自己高深的学术研究拿出来在中小学教师面前高谈阔论一番,除了让培训教师仰慕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产生实际的帮助作用。因此,教师培训者应该走到教师中间来,倾听他们的声音,鼓励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形成与培训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努力成就以培训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培训项目。

 

努力实现以“授人以渔”为最终目的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培训项目不是简单的“授人以鱼”,而是要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教师培训者不仅要向培训教师传授有关外语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教给外语教师如何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发现问题,如何独立开展教学研究,帮助其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课堂观察、行动研究、叙事探究等是帮助外语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1)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相关的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语境中收集资料,并根据获得的资料、数据,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自我观察是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观察、评价、反省、分析、解释的课堂观察形式。同事互助听课是一种听课人和讲课人双方互为主体的、平等的、合作的课堂观察形式。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观察,从教学对象的视角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通过观察自己和同事的教学,可以增进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识,增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责任心,从而促使自己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实现专业化发展。

 

(2)行动研究尽管教师培训项目可以把一些有效或高效教学行为作为技能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掌握,但教师培训并不仅仅是技能培训,它要超越“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原则意识和控制的素质,这是教师进行有效规划、组织、管理和教学的根本基础[2]。教师培训项目应帮助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使教师学会对自己的常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思,鼓励他们在各自真实、特定的环境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论。外语教师行动研究的本质是教师是研究者而非日复一日重复劳动的教书匠,其核心是教师进行自发的教学研究以验证和增长自身的知识,其特征是情境性、语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及自评性[3]。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结合实践对个人理论或其他教学理论进行验证的科学研究。

 

(3)叙事探究叙事探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

 

外语教师向他人讲述个人的教学经历,意味着对自身教学的追问、反思、感受、理解、筹划与更新,意味着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教育生活的意义理解与建构。其中,语言对认识的塑造作用举足轻重,因为在心中默默反思是一件事情,用语言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是另一件事情。语言表达能够升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认识,在讲述或写作过程中时常会有灵感闪现,会有我们对自己教学生活的顿悟。对于听者或读者来说,叙述者的故事会激起他们对自己作为人、作为外语教师的思考,透过别人的故事看自己,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通过叙事探究,外语教师得以重新审视并发现自己教育生活中常见的细节所蕴涵的意义,使自己逐渐摆脱外在的常规或权威理论并形成个人的知识和理论,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努力构建形成长效机制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培训项目要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要把外语教师培养成为能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的专家型教师,调动各方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教师培训事业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使教师培训真正落到实处并为教师培训取得长期效果提供保障。

 

(1)搭建外语教师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教师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师自主发展其职业专长,做一名善于观察和研究的实践者。外语教师对日常教学不断进行假设、实践、验证、反思、评价,总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心得以及独到的思想认识,久而久之,便会生成宝贵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个人理论。这些来自外语教师个人亲历的教学生活的教学心得、教学反思和教学理论弥足珍贵,对其他外语教师以及从事外语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但是,正如 Wid dowson 指出的那样,语言教师作为实践者而非理论家,其独特的教学经验常常由于缺乏理论权威性而无法正名,这是不正常的现象[3]。因此,教师培训项目应该为一线外语教师搭建发表教学科研成果的平台,改变外语教学研究专家的理论大一统的局面,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应该有来自教师的声音。需要指出的是,外语教师的研究成果允许一定程度的“去学术化”,因为通俗易懂的道理更简单易行,并非越难懂的东西越有价值。

 

(2)加大对教师培训项目的资金投入国培计划外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的费用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下拨的专项资金,但这些资金只能满足外语教师短期集中培训的费用,不能保证教师培训长远目标的实现。短期集中培训结束之后,外语教师重新回到教学岗位,培训项目的学习是否真正起作用,他们的教学观念、态度和意识是否发生了些许变化,他们的教学效果如何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外语教师培训项目开展一系列后续工作。比如开展远程跟踪指导、专家热线答疑解惑、选派专家进行实地调研、培养典型进行试点、推广成功经验等。这些后续工作的开展需要资金投入,因此财政支持需要加大。

 

教师培训项目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绝不仅仅是短期集中培训的十几天,所以需要更多的财政投入为外语教师培训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3)构建科学的外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检验外语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师培训项目长远目标的重要一环。外语教师培训项目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回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来,我们要观察教师的教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学。但是,如果评价体系只依赖学校管理者或培训专家的一两次听课,那么这样的评价体系注定是不科学的、片面的。所以,除了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评价体系应该关注他们日常的教育生活,努力成就愉快教学、善于反思、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外语教师。科学的评价体系重在过程性评价,以人为本,倾听教师的教育故事,尊重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实践经验,肯定教师的教学成绩,最终促进教师专业上的成长。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6

一、面临的困难及挑战

(一)与专业外语相关的教学与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

长时间以来,通用外语与专业外语的概念没有被区分,专业外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没有普遍得到认识。主要表现在:相关的专业外语教学无法得到重视甚至被忽略;通用外语教师也常被认为完全可以或者只需些许努力与调整就可以具备专业外语能力,胜任任何专业外训或者外事工作,常常仓促接受任务,无法保证工作的高质高效。由此,学生与外语教师的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都没有肥沃的土壤,外语教师的专业转型也往往只局限于个人的意愿和努力,没有大的气候形成推手,实施起来比较艰难。

(二)没有对应的系统培训

长期以来,针对专业专业人员的外语培训比较常见,针对语言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则少之又少。首先,这类培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专业知识范围广泛,在没有具体需求的情况下不好定位展开;再者,针对专业外语应用的语言与教学方面的培训也很少,尤其是外训口译和双语教学方面,外语教师转型遇到的困难最多,在专业知识,翻译技能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没有相应的培训,转型的周期必然会拉长,难度也会加大许多。

(三)外语教师的观念转变困难

外语教师能否成功转型,抛去外部和客观的原因,最大的障碍还是自身的观念转变困难。一些外语教师长期定位于通用的语言,文学或者文化研究和教学领域,虽然身在专业院校,却与专业隔膜,甚至对自己院校的专业内容都知之甚少,对专业知识普遍没有兴趣,对就业实际更缺乏了解,从内心深处抗拒贴近专业,对专业外语的认识也比较粗浅,不愿意从事专业外语教学或者翻译等工作。一些外语教师虽然认识到了专业外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有意愿学习专业知识,却一样有很多思想顾虑,自信不足,并且不知从何下手。

二、对策

(一)重视对外语教师的专业培训

院校应重视专业外语人才的培训,在外语教师转岗、分流前给予一段时间对有应用需求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培训,挖掘教师潜力,帮助他们找到发展与转型的方向。同时,也可以组织外语教师参加一些大型的训练或者演习活动,加大教师外出送学或国际交流力度,对转变教师观念、复合知识结构,拓展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开展高级专业外语培训

专业外语虽然以通用外语为基础,但在词汇、搭配、文体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需要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和应用。外训或外事翻译与语言教学的工作特点和要求也大不一样,不经训练和实际锻炼也无法胜任,如有相关的专业外语培训,将会给外语教师的转型提供极大的帮助。语言专业院校理应成为专业外语人才和师资培养的主力军,可以为外语教师的转型提供培训,比如高级专业口译培训,专业笔译培训,外事文化培训等等。此类培训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远程网络培训,或者制作各种介质的培训资料便于教师自学使用。

(三)教师自身要多方位努力

1.排除思想障碍、培养专业兴趣。面临转型的外语教师,首先要排除思想障碍,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自我素养。可以先从专业文学,专业文化,国际专业动态、外国研究等等入手培养对专业的兴趣,同时多多关注专业领域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并且从自身所在院校开始与专业人员增加接触,或者参加一些专业活动,消除与专业的隔膜感,逐渐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要认清自身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方向。

2.克服畏难心理、主动钻研专业业务。外语教师向专业转型还要克服畏难心理,建立自信。学习语言文学出身的外语教师要掌握高数或者化学的确非常困难,但是学习和掌握很多非技术学科的知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语言本身就是知识的载体,拥有双语能力教师的信息获取,理解和分析能力要高于单语者,教学工作也使自我学习能力持续得到锻炼,所以应该积极主动的通过各种渠道学习专业知识,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要充分利用院校的资源,除了自己搜集资料学习,还可以跟课修习专业课程,如果可能还可以攻读该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即便没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没有导师可以系统请教,没人知道从何入手,也可从专业基础课学起,处处请教,多多听课,还可以搜集不同版本教材一起学习等等。总之,只要下定决心,摆正心态,坚持学习,专业转型就会顺利达成。

3.创造机会、全面提高专业外语应用能力。专业外语应用能力可以说是转型需要的能力之核心,对于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的外语教师来讲,就要通过其他方法和渠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去提高。首先,工作中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一些专业资料、外训教材的翻译、专业外语教材的编写或者外事活动的保障工作中,一定要注重积累专业词汇,总结语言规律和使用技巧。同时,尽可能大量细致的阅读专业的原文资料,比如外文专业书籍,期刊等等,近些年出版的一些专业外语教材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搜集一些外文资料的中文译本,对照阅读,效果更加显著。另外,可以借助网络搜集一些专业或时政多媒体资料用来练习听力,尤其对于一些和我国交流比较多、口音特殊的国家,更要多加关注。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的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院校改革的需要,院校相关部门应该重视专业外语的应用和人才培养,为广大外语教师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外语教师只要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多方提高专业素养,也一定能够顺利完成专业转型、更好的服务于院校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绍山,侯建伟. 2010年军队院校外语教学研讨会交流论文 专业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索;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7

[论文摘要] 参与教师培训的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到的培训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作用,其表现复杂多样。只有触及到“冲突”这个培训的切入点并促进其转化,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教师培训有如圆桌吃饭,不论菜肴多么可口,品尝的人总有一些不满足,要么口味不对,要么数量不足,再高明的厨师也难免众口难调。参与教师培训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差异、心理对立和利益分歧等牵涉培训的问题多面又复杂,尤其是教师的现有状态和发展需求各有不同,因而教师培训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教师培训中的冲突是对教师培训的有力冲击,是对教师培训工作问题的深度反映。

一、教师培训冲突的作用

教师培训冲突的投射作用,不仅影响教师对培训活动的参与,也干扰了教师的日常生活,影响了整个教师培训活动的质量、进程。冲突往往把培训中最坏的一面展示出来,但冲突并不总是破坏性的。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冲突是“思想的碰撞”、“创造的压力”和“发展的契机”;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冲突永远是不和谐的,应该尽快化解,冲突常与“矛盾”、“紧张”、“冲动”、“令人不安”相联系。

1.积极作用

冲突的发生可以促使我们有效反思教师的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稳定性与变更性的动力,可以调整培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引发培训各方面变更从而起到推动作用,是教师培训活动成熟、成长的过程。对于培训者来说,承认冲突的体验及带来的打击,表明培训者还保持着一定的职业敏感性。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培训冲突大多产生于新问题、新情境之中,冲突的化解过程就是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思维、新行为、新冲突的过程,冲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其积极作用在于,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经常产生一些大大小小的“疑惑”,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反常倾向、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等一时无法解释的现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习以为常而变得麻木。有效的培训可以唤醒、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冲突现象的追问为支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日常备课、教学过程、教育策略、相关活动的内容,与自己提出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经常“有问题”的教师。第二,消融问题。教师培训的场所是各种经验的聚集地,是储存教育实践智慧的银行。冲突的产生使教师批判地思考自己所做的工作,并且关注工作的改进。培训理论的“实用化”与教师实践的“技术化”,体现了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功能和教育实践对教育理论的检验功能。教师的知识、方法、技巧和职业情感问题的解决要创新,就必须突破规则,向规则挑战,要努力保持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使职业倦怠的教师激情重生。因为有研究表明,遭受职业挫折的教师可以从培训中获益。第三,孵化问题。问题的孵化和生息是教师参与培训的有效动力,教师培训不仅要关注教师短期的行为改进,更应强调教师的长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长期的计划。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以深度介入的态度把自己放到冲突的事件当中去,从冲突中敏锐地反观当下培训的实然状态,细致地梳理自身教育实践的症结和运行阻滞,从而不断发掘新问题,发展和丰富教师个人的思想宝库。

2.消极作用

首先,限定教师培训的持续开展。我国教师培训强调全员参与,一个讲座、一个报告同时面对各种学科、各种岗位、各种层次的老师。强调从理论入手,通过各种专家报告、各级教研员的讲座,先在教师头脑中建立各种概念,然后教师带着这些概念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有些教师拒绝培训对自己的改变,或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借口敷衍培训。过于规范的学术表达淹没并窒息了教师的思想,逐渐使教师丧失了表达思想的欲望和能力,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因而处于时代变革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本应该闪耀智慧的灵光,却因教师普遍“失语”而变为事实上的不可能。第二,诱发教师“习得性无助”的疲劳心理。教师长期受培训中的冲突的困扰,缺少动力和进取心,对培训失去了信任,形成一种极端无助的心理反应,从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消极心理。当教师产生了对培训的消极情感,必然降低内心对参与培训的热情,随着培训的进行,教师渐渐变得疲惫而紧张,从而加剧了职业倦怠感,导致情感衰竭、自我感消失、个人成就感缺乏、人与教师角色分离。第三,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培训冲突会造成教师职业信心的丧失,失去进取的动力,并可能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动摇,影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二、教师培训冲突的现实表现

冲突普遍存在于教师的上岗培训、校本培训、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的过程中,其存在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无形的、可能是内部的或外部的、可能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可能是公开的或潜在的、可能是表面的无根据的或深层次的有内在根据的、也可能是对抗性的或非对抗性的。

1.可提供与可支持性的培训资源与高标准培训的冲突

越来越高的教学标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导致对教师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现行的教师培训中,由于可提供与可支持的培训条件的落后(如培训师资数量不足且结构不合理、缺少或没有教师教育类图书、没有教育实践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基地、教学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和培训资源的贫乏(如光盘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教师资源的欠缺),与高质量、高标准的培训要求及其教师个体特殊性培训要求的冲突,使教师培训在方法、手段和形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单调、呆板的局面,培训者穷于应付,也调动不了广大教师参训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与质量。

2.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之间的冲突

教与学是复杂的过程,教师也是复杂的人,所以没有什么培训模式或者培训方法适用于所有场合。现有教师培训的运作模式与教师参与培训的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加上培训主体间利益不协调从而导致种种冲突的发生。具体表现就是教师的本性需要在培训中得不到满足,由此造成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种种失范的特征和倾向,加之教师的学习和培训者的教学风格不协调,培训者会时不时体味到一种无能感和负疚感,而培训的组织者、管理者的精心准备往往只换来“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以至出现了教师培训的所有参与者在达成相同活动目标时采用了完全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方法的局面,这就使管理者、组织者、培训者、教师在培训的程序、价值取向、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个人教学风格、时空选择、需要等方面产生矛盾,从而造成参与培训主体各方之间的冲突。培训的过程常常会让所有参与者感觉到孤独、焦虑、遭疏远、被埋怨和被辜负。

3.理论模式与操作模式的冲突

教师培训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系统,所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教师培训的理解、操作、实施会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教师培训理论所倡导的培训模式都与现实的操作模式有一定的距离,以至产生矛盾与冲突。教师培训试图捍卫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次序,追求理想化的理论培训模式。但现实中的操作模式所培训的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本身就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主义太多使教师没了主意”,这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正如德国诗人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用以贬抑理论而褒扬现实生活,可见理论与实践并非总是协调的。如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总是期望被告之程序化的“怎么做”,希望学到具体的操作模式,想通过完成任务式的教师培训来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或者在培训的交流中获得可以参照的教学经验,沿此操作模式进行培训,教师就成了“技术员或教学机器”。事实上,预设的培训理论和技术化的操作指导都忽视了教师自我建构的主体能力的培养和培训内容的动态生成。

4.教育改革大趋势与自我防卫心理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愿景必然要涉及变化,由于变化存在威胁的因素,因此许多教师宁愿呆在某些在外人看来完全不能令人满意的环境中,而不愿忍受由于采取行动造成的心理上的紊乱。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这样一些教师,学习新的行为或思想是如此的不安以至于他们仍愿意停留在某些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极为有害的环境中,依赖和延续传统的观念,坚持“我们这儿就是这样做的”的态度。不变的程序、习惯性的做法和熟悉的事物,作为许多教师职业生涯的主题,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所以他们视教师培训为对某些确定性的探索,对某些信仰体系和一整套价值观的探求,以便他们可以一生都采纳和遵守这一切。如教师在培训中接受新思想、新态度或新做法时会随之出现一种回到昨天的令人舒服的确定性之中去的渴望,“前进一步,后退两步”是其重要表现。这种“外控”与“内控”的冲突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积极的,就是重新组织,通过重组思想和行为,改变感知或目标的选择以消除冲突;一种是消极的,即舍弃、避开现实冲突,维持原有的规则,用这种方法在短时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下去会造成教师严重的内在偏差,把自己发展成为“边缘人”。

5.培训的成本与培训效益的冲突

我国由于教育资源还不是很丰富,必须走节约型办教育之路。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又要考虑培训的效益。实现低成本与高效益,进行全方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已成为当今热门的培训课题之一。而事实上,即使教师培训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未必会取得良好效果,因而负面影响随之而来,以至产生冲突。如,不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意安排不恰当教师参训,用非所学;吝惜必要的教师培训开支,忽视正常的教师培训;培训管理工作政出多门,多头或重复性的培训;在培训中不能科学地安排培训的有效期,参与培训教师的数量、培训时间与工作重叠而发生工学冲突等等。

6.整齐划一的培训与个性化发展的冲突

教师培训的意图在于造成平稳运转的教育系统,其培训的原则应尊重教师的个性需求,符合教师的希望和目标,诱发教师的感知,才能干扰和控制教师的行为,才不至于使教师产生内心偏差,才会使教师形成积极的回应态度。而“到统一地点、在统一时间、用统一内容、实施统一培训”的方式,培训者和教师缺乏共同的实践基础和话语基础,经常出现培训者所讲的和教师想听的不一致的情形。由于专家不了解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对之缺乏切身的体验和感悟,所以专家的理论很难击中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要害,经常是无关痛痒和大而空的,很难真正与中小学教师已有的个人想法、体会、认识和见解相印证或对接。中小学教师对专家阐述的理论往往持怀疑态度,有时甚至得出原来专家也是外行的结论,这种整齐划一的培训活动和教师个性化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对课改理念已经了解很多,需要在实践中内化理念,把理念变成教学实践,许多培训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所以教师对培训有抵触情绪。

对教师培训有更多的期望是正常的,但培训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教师培训中要找准提高培训质量的切入点——冲突,并明确教师培训中冲突的作用和各种现实表现,努力消解、转化各种矛盾和冲突,为此,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理顺各种培训关系,尤其是培训者和被训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要形成一种尊重个性、承认差异、相互欣赏的氛围,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师成长的培训“软环境”,建立一个可扩展的培训系统,建构一种尊重和信任的培训文化,求同存异,共享行动策略,寻求培训者和教师共同接受的合作方案。二是树立反思与批判的意识,特别关注培训中问题解决的诸方面的缺陷,认清培训的盲点和培训偏向,查找培训中的漏洞,要关注具体学校、具体个人、具体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考察现实的培训规则与原则,理解培训的政策,重建培训模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再生产能力。三是在教师的人格培训、技能培训、知识培训中,努力突破培训冲突的瓶颈,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新秩序,不断提升冲突转化的智慧,使培训活动成为培训参与者应付生存环境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活动。四是努力化解公式化培训程序,在适应与创新中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尤其是要创新的利用和发挥各种优质培训资源的效能,做到认真开发,精心策划,有序组织,合理安排,努力提升教师培训效能。总之,在教师培训中,要使培训主体各方找到自身“最追求最想要的东西”、“最想回避的东西”和“最希望实现的目标”,只有触及到这一层,有效的培训才不是空谈。

参考文献

教师外出培训心得体会篇8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对象为2010级和2011级浙江双语班学员。浙江双语班共有学员1 233人,对其下发问卷354份。问卷根据学员汉语水平分层次发放,其中初级班132人,中级班134人,高级班88人,被调查人数占全部人数的28.71%,回收率为100%。调查问卷在课题组指导下现场完成,有效率为100%。在问卷整理过程中,有21名学员由于语言能力问题,把单项选择当成多项选择回答,他们的问卷在统计中作删除处理。第二阶段调查主要对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新和、温宿3个县的7所初中、小学的218名双语教师进行问卷和访谈。问卷共发放218份,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7.24%,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两次问卷调查内容的重点不同,对浙江双语班学员的问卷侧重了解他们对双语培训的需求和困难,对学校在职双语教师的问卷侧重了解他们对实施双语教育的困惑。

二、调查内容和结果分析

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为“少数民族学校中使用汉语教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的教育”[1]。浙江双语班是针对阿克苏地区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旨在让全部符合条件的教师通过接受两年脱产的双语培训,能成为一名双语教师,改用汉语教授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为此,笔者的调查从教师培训成长的角度着手,侧重从学习动力、方法、困难等方面展开。

1.教师参加双语培训的动力

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学习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个体内部。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在学习活动以外的诱因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人为地影响学习者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在问卷中,笔者对浙江双语班学员参加培训的动机的动力源进行了探究与合理的分析。

(1)内部动力

对于浙江双语班参加双语教师培训的内部动力源,笔者从学习汉语的“兴趣”、培训过程中的“乐趣”、学习者自身对汉语学习的“求知欲”,以及是否相信自己“能学好汉语”四个方面出发进行调查。数据表明,学员对学好汉语表现出很高的“一致性”。98.87%的学员“想学好汉语”,72.88%的学员表示“能学好汉语”。这说明从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新疆中小学教师对少数民族地区将全面实施双语教育的精神已全面领会,并在思想上已认同“通过双语培训使自己成为一名双语教师”的举措。

但高度的一致性并不能真正说明参训教师的学习已完全达到自发程度,在学习培训过程中,学员时常会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如学员寒假作业完成情况统计的数据中,68.1%的学员没有完成读写作业,35.3%的学员没有完成听力作业,认真完成口语、听力、读写的学员分别只有32.1%、30.6%、12.9%。以上数据说明,教师群体作为一个有知识的群体,“明理”显得容易,但要认识转化为行动,还是要依靠引导与激励。

(2)外部动力

双语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地反映着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而不是教师作为个体自身求知的反映。所以,外部动力对教师的培训学习似乎更有意义。数据表明,教师参加双语培训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这些压力有的来自自身,但更多的是来自周边环境,如社会、学校和家庭。有72.32%的学员参加培训是想得到双语合格证;有98.02%的学员认为培训要有合格奖励的机制,这样做可以产生正强化,也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3)培训学习动力分析

综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和访谈情况表明,虽然争当合格双语教师已成为绝大多数浙江双语班学员的共识,但从学习的实际行动看,培训学习动力还不够。尚有8.76%的学员参加培训属于被学校派遣学习,出于无奈,学习起来“随大流,没有动力”。因此,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是保证培训进程、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建立培训激励机制的方法上,要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员所在学校、培训院校的多方参与,政策激励,教师考核、考评以及培训评价要多方联动,使外部动力的正强化和教师成长的内部需要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汉语学习的方法

中小学教师双语培训的方法与模式应得到关注。为了解受训教师期待的培训模式和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笔者就“培训类型”“培训评价”“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习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1)关于培训模式与评价

关于“怎样的培训类型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双语培训”,学员比较一致地认为,到汉族学校实习的方法效果会明显,其次才是脱产两年的培训(见表1)。

在访谈中,校长们还谈及了当前培训的主要问题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认为去浙江、上海等地培训比在本地培训更有效,因为环境不一样。同样道理,校本培训的效果就更有限了,但如果到本地的汉族学校实习培训,效果就会超过一般的脱产培训。

关于“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培训学员的水平”,数据表明,有81.31%的被访者认为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代表不了学员参加培训后的真实水平(见表2)。有的教师HSK考试已达到八级,但汉语教学的能力仍然没有什么进步。这与学者李泽林提出的“双语教师培训≠HSK等级考试”相一致。这也充分说明,在双语教育的一线,教师和培训班学员已十分明确“双语教师培训的基础是汉语言学习,但绝非等同于汉语水平考试或普通话培训”[2]这一道理。

(2)对学习难点与方法的认识

在汉语课程的学习上,笔者对调查数据按难易程度不同赋值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见表3),大部分学员认为最重要的学科是“口语”,一些学员能听懂教师和同学的话,但复述起来就十分困难,至于专业汉语概念的复述,难度就显得更高了。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上要增加口语课时,并不断创造让学员开口说话的情境。对于参加培训的新学员,还要注意发音的训练。

开口说话是学习第二语言和应用第二语言的最好方法。一些学习成功的学员在访谈中告诉笔者:他们成功的方法是“生活中,与汉族人大胆交谈;学习上,坚持预习和复习;遇到疑惑,通过汉语沟通解决”。

3.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民族教师学习汉语的困难较多,有学习者自身的困难,也有工作生活环境中的困难(见表4)。浙江双语班学员面向的是3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其中85.31%的人已婚并有子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另外,第二语言学习存在相对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语言学习会变得困难。一般来说,超过17周岁再学习一门外语,无论怎样训练都不可能把它当作母语来使用了[3]。浙江双语班大多数学员在26周岁以上,已失去了最佳语言学习期,学好汉语尤其艰难。下面主要从学员的视角分析他们学习的主要困难。

(1)学习环境问题

浙江双语班在培训期间,常有学员因家庭困难(如亲属生病、孩子上学等)而影响学习。笔者在调查中设计了“目前影响您培训学习的主要因素或困难”的问题,让学员根据困难程度排序,答案却是“没有学习语言环境”排在第一(见表4)。在统计时,笔者还专门对汉语水平高的班级和汉语水平低的班级进行对比,结果完全吻合。这充分说明,在培训院校内,汉语言环境已成为制约学员培训学习的最大障碍。

语言学习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会产生效果,这些环境既包括课堂教学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也包括课堂教学以外的生活环境。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4]。因此,当前浙江双语班学员对学习环境的认识和期待,是培训院校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

(2)存在心理压力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教师对能否从民族语言教学转型为汉语言教学所形成的心理压力应受到关注。如表4所示,“家庭困难”和“担心受训后不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心理焦虑”分值十分接近。一般认为,家庭困难可以物化,且容易克服和解决。而对将来汉语教学的“心理焦虑”是精神上的,它不仅会影响学员在校的培训学习,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三、几点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数据分析,阿克苏地区在双语教育的实施和双语教师的培训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双语教育创造了条件。

第一,要重视加强培训学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师德素养,提高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成长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否则就会产生混日子的思想。教师只有把实施双语教育看成是国家兴旺、民族进步的大事,才会形成“学习汉语”的内部动力。

第二,建立健全双语培训的激励机制,强化外部动力的作用。一方面要政策到位,目标明确,对刻苦学习、成绩显著的学员进行重奖。另一方面,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培训院校、学员所在学校齐抓共管的督查机制,加强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

第三,完善双语培训的课程计划,进一步突出教学重点的难点。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在师资和设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小班化的课堂教学。

第四,顺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关心学员的学习和生活,最大限度地消除他们因工学矛盾而引起的后顾之忧。要注重对学员心理疏导,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第五,积极探索双语培训的评价模式,改变只以汉语水平考试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采用口语交流、课堂教学模拟和综合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还要关注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想学汉语、学好汉语的内驱力。

本文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11年度立项课题“浙江援助阿克苏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培训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ZC125-02)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儒忠.新疆双语教育的界定[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

[3]陈宝国,彭聃龄.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

[4]李彦丽,李春超.建构主义理论对双语教师培训的启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上一篇:科技创新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