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5 15:25:56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1

根据社区体制改革精神,社区全面开展织网工程网格化管理工作。__社区共划分为18个网格,一格一员。今年来,在第一书记、站长的正确带领下,正、副网格长具体抓落实,切实抓好社区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今年来,__社区采集新增人口9905人、注销人口8810人、走访57187人;采集新增法人308家、注销法人20家、走访913家。主要措施如下:

1、弹性上下班,加强考勤。根据社区居住人员特点,将网格员每周一至周四的上班时间调整为下午2:00-晚上9:00,重点利用晚上时段上门采集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安排副网格长负责考勤,提高网格员纪律性。

2、每周例会制。每周五组织召开网格员例会,网格长统计出每位网格员当周的采集数据,以数据量的大小为排名,形成表格发给每位网格员看,让他们对自己本周的工作数据心理有数,起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同时小结本周工作情况,部署下周重点工作。

3、以老带新,共同进步。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__社区的几位老同志,就如同__社区的几块宝。他们不畏辛劳,踏踏实实上门采集各类信息,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年轻人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时时刻刻鞭策着他们不断学习进步。我们__社区的口号是——不让任何一个网格员掉队!

4、调动有效资源为我所用。要求网格员将各自片区的管房人(业主)电话录入手机通讯录,加强与管房人(业主)的交流联系,尽量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关系,以便有租户变动时为网格员提供及时的信息,确保不漏户。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县委“打造富强*、构建和谐*”的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改善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健全综治维稳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县社会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构建海岛和谐社会,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现就在全县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内涵。网格化管理,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等原则,将管辖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状的单元,并对每一网格实施动态、全方位管理,它是一种数字化管理模式。组团式服务,是根据网格划分,按照对等方式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组织服务团队,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就是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建成的一套比较精细、准确、规范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政府通过这一系统整合,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主动、高效、有针对性的服务,从而提高公共管理、综合服务的效率。

(二)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同时,把握群众需求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管理服务理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运行机制的创新。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是我县坚持科学发展、完善社会管理服务的现实需要,是坚持和谐发展、促进社会持续稳定的重要保障,是改善民生、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固本强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全县各级党组织要从提高执政能力和构建海岛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创新管理服务理念,建立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开创我县社会综合管理服务新格局。

二、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三)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县委“打造富强*、构建和谐*”总战略为指导,以为民、惠民、便民为宗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城乡并举,条块联动,分类指导,务求实效,打造数字化为民工程,建立长效为民服务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风转变、党建加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统筹、和谐发展。

(四)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依托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各级信息平台建设,以县、乡镇、社区(村)为脉络,以辖区内的居民和单位为对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在每个网格区域内配置相应的组团服务,实时采集网格内家家户户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实现对网格内居民的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动态管理和服务,努力使公共资源整合化,管理服务水平更有效率;业务流程规范化,管理服务机制更加便民;管理时空预警化,管理服务方式更为主动;管理队伍务实化,管理服务作风更加深入,为我县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促进发展,以人为本。要坚持“发展方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通过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要做到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成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数字化为民工程。最终检验这项工作的实效,要看是否促进科学发展,是否使群众得到实惠。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乡镇、单位(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既要善于借鉴运用试点地区好的经验和做法,又要积极探索符合本乡镇、本单位(部门)实际的网格化管理的办法和措施,把管理节点抓得更紧、更实、更全面,把服务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更周到,最终在全县城乡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

——整合资源,实用有效。各乡镇、单位(部门)要把本乡镇、本单位(部门)开展的服务基层的各项活动与“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统领,强化条块协同,整合公共管理服务资源,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效能。要不求形式,务求实效,既全面服务群众,又不能越位、错位、失位服务,力争形成具有海岛特色、服务基层群众、运行实用有效的公共管理服务机制。

——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作为一项长效机制,贵在长期坚持。要建立规章制度,用机制来保证,不因领导变更而停止。要系统考虑基层组织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根据条块特点,着眼提高整体管理服务质量,深入细化研究,做到边摸索、边总结、边完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打造成为我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作品牌。

三、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六)合理划分责任网格,建立起县、乡镇、社区(村)纵向到底的管理服务网格。“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本环节是网格的划分。总的要求是,在原先“四百工程”联系对象保持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责任网格,按常住人口统计,渔农村一般以150户左右为一居民网格,城区可适当放大。各乡镇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设置。总的原则是,网格的划分要使党委、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覆盖到社区(村),延伸到网格。要有利于组团服务,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从而形成覆盖城乡、条块结合、纵向到底的县、乡镇、社区(村)管理服务网格,提高我县综合管理服务水平。

(七)摸清群众所思所想,建立起统筹兼顾、全面覆盖的管理服务体系。“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核心是做好群众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坚持和规范“四百工程”中村(居)民小组、社区(村)、乡镇自下而上的三级“社情民意分析例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渠道畅通、反馈及时,节约、集约管理成本,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要提高党委、政府掌握信息的敏感度,把基层的情况特别是社会不稳定情况及时化解或上报。运用不断获得的最新可靠信息,加以预测、预警,采取防范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维护社会稳定。要做到精细服务,关注每个家庭的细小环节,全面掌握辖区内住户的基本情况;要做到个,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着力增加群众收入,调动群众创业积极性;要做到全面服务,不断扩充服务内容种类,提高服务效果,建立为民服务体系。

(八)合理配备组团人员,建立起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好的管理服务团队。“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重中之重是组建好服务团队。要注重整合“四百工程”中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因地制宜配置每个网格内的服务团队,原则上每支团队由乡镇领导干部、乡镇机关干部、社区(村)干部、医护人员、教师和民警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格内的居民进行走访,收集和处理居民所反映的问题和意见。配置服务团队要注重吸收渔农村联户党员和村(居)民小组长,下派到基层的“暖促”指导员、民情调查员、渔农科技人员等可以结合到网格化管理团队中去,充分发挥好网格团队人员政策法规宣传员、民情社意调研员、富民强县服务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民主制度监督员“五个员”的作用。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要与“暖促”指导员、民情调查员制度相结合,与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相结合,与社区群防群治和义工制度相结合,与发挥基层人民代表和居民骨干作用相结合,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彰显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加强党的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水平。

(九)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物质基础是信息化建设。要在市信息中心完成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尽快充实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从社区(村)、乡镇、县、市的情况采集、反馈机制,将基层需要市、县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并根据密级要求,设置相应权限,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推动中心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的共享性。

四、加强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点多、面广、影响大。各级党委、政府和各单位(部门)要把这项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十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县里成立“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张明、陈伟同志任组长,冯敏刚同志任常务副组长,虞国平、陈雅君、赵加平同志任副组长。领导下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冯敏刚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陈海波、方海英同志担任。办公室下设综治平安组,由县委政法委负责;团队管理组,由县委组织部负责;城区工作组,由县民政局负责;渔农村工作组,由县渔农办负责;技术保障组,由县府办(信息科)负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积极当好党委和政府参谋。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同时要加强信息中心建设,设立信息站,配备专职信息员,各社区(村)也要有一名信息管理员,专门从事信息平台管理维护及信息输入、反馈工作。

(十二)精心组织,全面推开。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乡镇是关键,社区(村)是基础。各乡镇党委要精心组织,统一思想,制订方案,动员部署。只要涉及到基层的各类事务尽量纳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具体工作中,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力争在明年上半年初见工作成效。

(十三)加大投入,形成合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是一个综合管理服务体系,需要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各单位(部门)要将条块投入倾斜到这项工作中去,利用全县网格化管理信息软件主动参与该项工作。各单位(部门)要全力支持,主动对接,大力支持乡镇、社区(村)开展这项工作;乡镇、社区(村)要理顺关系,做到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县府办信息科要全力维护好全县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

(十四)加强宣传,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组织新闻舆论单位,制定周密的宣传方案,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的意义,充分感受这种管理模式带来的好处,激发全社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中来。要突出宣传基层组织和服务团队中的先进人物和生动事迹,树立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网格化管理;消防安全;工作体系

引言

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消防工作的意见》。2012年,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街道乡镇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指导意见》。此后,各地消防部门及相关科研机构均积极展开了关于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和探索。

现阶段,国内针对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研究开展的较为有限。汪大光(2013)探索了“一格多员”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陈雪刚(2012)探析了城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朱芳和冯伟明(2012)探索了高校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陈秀勇(2012)探讨了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冯发勇(2013)研究了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李卓等(2013)分析了“网格化”管理的瓶颈问题和对策;张勇(2012)探索了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刘孝君(2013)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廖奇(2013)思考了如何完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韩涛(2013)研究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卢恒洋(2013)论述了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方案的优化。

不难看出,国内大部分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阶段,距离实际应用,依然存在着不小的距离,缺乏长效工作体系的支撑。

为了推进安徽省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稳步开展、探索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新机制、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提升网格化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网格化管理长效运行,安徽省消防总队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共同开发了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探索出了一套基于任务驱动和信息流转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

1 六个级别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共设计了六个级别,可分为两个层面,包括工作层面的三个级别和管理层面的三个级别。其中,工作层面的三个级别与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相似,即街道/乡镇为大网格,社区/行政村为中网格,责任片区为小网格。工作层面各级别的主要定位是实现责任分解、承载任务流转。在工作层面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加了管理层面的三个级别,其结构为从总队到支队再到大队的垂直管理体系。管理层面各级别的主要定位是进行工作监督、落实任务考核。

2 八类角色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共提供八类角色,分别为消防总队用户、消防支队用户、消防大队用户、消防监督员、派出所民警、大网格员、中网格员、小网格员。其中消防总队用户、消防支队用户、消防大队用户属于管理层面体系角色,派出所民警、大网格员、中网格员、小网格员属于工作层面体系角色,而消防监督员即可归于管理层面体系,也可归于工作层面体系,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通过不同层面不同级别与各个角色的实名对应,建立了实名制大、中、小三级网格及相关辅助监管级别,明确了各级别负责人的工作、监管责任,落实了“人员定岗、监管定位、责任定格”的管理要求。

3 任务驱动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其工作体系的亮点之一为任务驱动模式。为了促使工作体系常态化运转,平台为体系中的各个角色设计了任务驱动的工作模式,使得体系的每个层面、每个级别、每个环节、每个角色都能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推动体系运转。其中,消防总队、支队、大队主要为工作监管,包括年考核、月考核、周考核、日考核等不同形式;消防监督员主要为每季度1次的消防指导任务;派出所民警主要为每季度1次的消防指导任务和按需进行的隐患处理任务;大网格员主要为每季度1次的消防例会任务和消防宣传任务;中网格员主要为每月1次的消防例会任务、消防宣传任务和按需进行的隐患复查任务;小网格员主要为每周2次的消防检查任务、每周1次的消防宣传任务和按需进行的信息采集任务。

4 信息流转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其工作体系的另一个亮点为信息流转模式。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中,以小网格员的消防检查、中网格员的消防复查、派出所民警的隐患处理为主线,以小网格员、中网格员、大网格员的消防宣传,中网格员、大网格员的消防例会,消防监督员、派出所民警的消防指导,以及各级督办任务为辅助。信息流转由平台自主发起,主线任务通过小网格员主动检查,中网格员事后复查,派出所民警最终处理的流程实现闭环,保证了消防隐患的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辅助任务同样由平台自主发起,不同角色的不同类型任务,经平台的智能分类、自动流转,流程相关人员按需有序进行处理,既保证了任务流转的高效性、实时性,也保证了各类任务的闭环。

5 结束语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所承载的工作体系,以两个层面六个级别为主要架构,以八类角色为工作主体,以任务驱动和信息流转为体系引擎,通过平台的任务自动派发,提醒实时推送,信息分类流转,记录合理闭环,最终形成了“层级明细、权责清晰、制度完备、责任可溯”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

消防安全数字网格化管理平台已在安徽省全面推广使用。通过平台管理了全省大网格1583个、中网格12551个、小网格21137个。到目前为止,平台共完成火灾隐患整改逾40万处,各类基础信息录入近30万条。平台应用以来,大量火灾隐患的查处整改,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单位的消防安全水平,降低了社会单位发生火灾的概率及火灾后可能造成的损失,为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创造了更为安全的环境条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消防检查及宣传、会议、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提高了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营造了更为浓厚的平安城市建设氛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汪大光. “一格多员”社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3,13.

[2]陈雪刚.城区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2012,28(10).

[3]朱芳,冯伟明.高校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8).

[4]陈秀勇.浅谈如何落实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2,7.

[5]冯发勇.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13,2.

[6]李卓,汤华丽,刘晓.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的瓶颈问题和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5.

[7]张勇.探索网格化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机制[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2,8.

[8]刘孝君.探讨如何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J].科技创业家,2013,3.

[9]廖奇.完善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思考[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7.

[10]韩涛.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机制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2.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延伸管理触角,健全组织体系,增强重点人群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扎实推进11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构筑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城乡统筹建设相一致、与人民群众健康相适应的基层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卫生事业的“北抬头”。

二、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网格管理体系

一级网格为县级(卫生局),二级网格为镇级(卫生院),三级网格为村级(卫生室),四级网格为组级(自然组)。在第四级网格内选聘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或离岗的老村医担任网格长,作为县级医院、镇区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及村卫生室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

(二)明确网格长职责

1、健康信息员。及时向网格成员传达卫生政策和信息,定期报送网格成员的健康状况,做好活动信息记录,协助村卫生室采集居民健康档案有关信息。

2、健康宣讲员。对网格成员进行健康防病知识培训指导,协助村卫生室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板块,通过村级广播向居民宣讲健康知识,协助乡村医生入户宣讲健康知识。

3、健康督导员。督促网格内成员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督促慢性病人按时服药,协助健康管理团队开展巡诊和随访工作。

4、健康帮办员。帮助网格内成员联系县级专家和健康管理团队人员,帮助重点人群查阅个人健康档案,帮助网格成员购买药品。

(三)落实活动场所和时间

在每一网格内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用房,配备桌椅、黑(白)板、挂图、体重秤、血压计等基本设施,作为网格内健康重点管理人群的活动地点。原则上每月活动一次。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2014年12月10日前)。县卫生局制订方案,召开动员会议;镇区卫生院要通过“三位一体”和签约服务健康管理团队、乡村医生要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画廊橱窗、媒体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居民宣传健康自我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向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发放“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成员邀请信”,同时有意识地选聘网格长。竞聘人员较多的地方,可采取公开竞聘的方式,选聘网格长。

(二)组织培训(2014年12月20日前)。镇区卫生院负责对网格长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老年人自我保健、养生康复、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自我管理活动形式等,明确网格长职责和责任,指导网格长制订网格活动计划。

(三)活动启动(2014年12月21日起)。自我管理活动由网格长召集,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活动要有计划、签到、书面记录、照片或影像资料等。县级专家、镇区健康管理团队、乡村医生要定期参加网格活动,协助网格长做好课前动员、授课支持、课间鼓励及课后总结等工作,每次活动有记录。

(四)阶段评估(2015年3月下旬)。对活动进行阶段性评估,总结经验,排查存在问题和困难,并形成阶段性报告。

(五)巩固推广(2015年4月起)。总结交流并推广试点经验,在全县全面推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局成立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各实施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结合“三位一体”、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明确专人负责,制订工作方案和计划,全力做好试点工作。

(二)落实责任。局公卫科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宣传发动、督查指导等;县疾控中心负责具体业务指导,针对不同人群做好技术培训、活动指导和质控评估等;镇区卫生院负责组织实施,村卫生室具体操作;镇区健康管理团队要不定期参加网格活动,为网格成员答疑解惑;网格长具体承担“四员”职责。

(三)强化投入。镇区卫生院要将健康网格化管理作为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活动场所建设,添置必要的设施,设立明显的标志牌,保证活动场所设施齐全,环境整洁。要配齐网格活动相关的资料、用品,为网格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

(四)严格督查。年终,对各网格开展活动进行评比,优秀网格长将给予一定的经费奖励。对网格长适当安排活动经费,活动经费额度由卫生院自行确定,可按月或季度发放,也可年终一次性发放,所需经费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劳务费用中列支。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网格协同管理平台;职能部门中心化;网络拓扑结构;组织架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1-0022-05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银行监管当局针对银行业存在的合规失效、有章不循、内部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等一系列弊端,提出了对目前的部门银行模式进行再造、构建流程银行的意见。而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基本完成数据大集中,正好利用网格这一新兴的网络技术将全国数据集中后所提供的基础设施(包括大型机、主机、服务器等)、综合业务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协同起来达到共享,与此同时实施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完善治理结构和风险控制制度,最终推动银行从传统部门银行向现代的流程银行转变。因此构建流程银行既是银行监管当局对国内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外部要求,也是银行加快整体改制进程、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本文将借助于网格技术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理念在银行业务流程重新梳理的基础上重新架构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达到固化流程化改革的效果。关于银行流程的梳理在本文之前就已经具体阐述过――借助于网格技术将银行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和保障流程三大流程在网格核心管理平台下协同起来,实现真正的前后台快速响应机制和高效完成客户服务,而关于组织结构的变革阐述得不够深入,本文将重点阐述在流程梳理的基础上怎样进行组织结构再造,发挥网格协同优势,实现职能部门中心化、总行的垂直管理和监控以及风险控制融合于业务条线等流程银行变革的目标。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一)我国商业银行组织基本架构

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状况具有共性,即不论是由政策性银行转变而来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后来成立的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都是总部设立在北京,然后按照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一级分行,再按照市设立二级分行、县设立支行,形成多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模式;各分行和支行按照总行的职能部门设置部门,形成“行中行”的格局。同时在内部治理上也具有共性:股东大会下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两者下面再分设相应的专业委员会;董事会下设立行长来领导全国的分支机构以及相应的委员会,用图形表示见图1。

上述组织架构模式脱胎于计划经济模式下的行政分权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按行政权力和行政区划分,银行业务和客户完全被割裂于各级分支机构;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法定授权形式,也都只能服从和反映总分行模式的要求。这种体制的弊端不仅仅是缺乏集中的风险控制要求和集约化经营效率,其本质是一个统一法人下的银行机构被分割成无数独立的板块。与这种板块分割、行政分权式的总分行模式制度安排相呼应的银行业务流程处理方式,当然也只能是分散、割据的,同时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控制困难。以此来理解,所谓“部门银行”指的是商业银行遵循传统分工理论,服从内部管理的需要,按照职能分工构建内部组织体系,以权力和供给为导向,从客户需求的角度看,这种组织体系往往使得完整的业务流程被人为分割,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流程银行”则完全相反,是以流程为主轴的新的银行组织模式,它以客户和市场需要为导向,通过促进业务流程的完整、顺畅运行,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迅速响应的精益化服务。

(二)与网格技术支撑下流程银行的矛盾之处

网格技术在改造银行业务流程的同时本身也要求扁平化和网络化的组织结构与之相适应。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流程管理技术使得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可以实现跨越部门、企业、地域、异类系统本体(ontology)的互操作能力,进而使得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运作在以流程为基础的价值网之内,运行在网状的分支机构、部门以及总行的协作环境下。网格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资源运用方式和人们的工作理念,传统状况下资源集中在每个专业分工的职能部门内部,资源的运用也是以部门为界,当然责权利也是以部门为界;每个部门资源的多少也是以总行通过一层一级地下达的预算目标为基准,即使是很准确的预算,也是一个静态的资源分配方式,不仅形成资源分配的漏斗,同时存在许多矛盾;而网格技术下的银行运作模式是面向客户需求的服务集合体,将所有资源、流程以及基于此上的管理视为一个整体,动态地在网点内部、网点之间进行资源组合,不仅打破部门限制,更是打破所有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得在any time、any how、any where(3A)的情况下协同完成一项客户服务。所以资源、价值的网状运行与总分模式下的层级运行、业务流程化运行与部门化运行之间的矛盾不仅要靠通过技术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来解决,更要靠组织结构的变革来支撑流程的变革,以达到技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高效融合,保证流程银行的彻底变革成功。

三、流程银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则

要实现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成功变革,其变革的原则是不仅要与已有的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相适应之外――构建一个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还要从战略上参考国际标杆银行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及企业组织演化的规律,以保证组织变革方向的正确性。

(一)国际标杆银行的组织变革趋势――总行垂直领导、职能部门中心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商业银行依据客户导向性原则重新设计并调整其组织结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是:采用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一方面加强总行的垂直管理,一方面赋予分支机构更多的银行总部可以通过网络维持对各分支机构的领导权威,各分支机构则可以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及时处理各业务和突发事件,在这一原则下把商业银行业务及管理划分为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分行部门,不同的部门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原则――财务、人事、内部审计及风险管理等综合性并具有一定全局性的职能部门,实行集中式管理,其职能由总行直接行使,通过“中心化”从制度上保证银行稳健经营;按照业务种类及服务对象,商业银行设立了个人银行部、企业银行部、金融机构和交易部、信用卡服务部等,并建立了一些由总行直接领导的业务处理中心,如电话银行中心、网上银行中心等。与此同时,按照地区的经济特征,全国设立若干家一级分行,设立与销售有关的部门,如地区信贷中心、个人银行服务中心、公司银行服务中

心、贷款审批中心和坏账清收部门等。一级分行是总行各业务部门的产品代表,通过销售,实现全行的战略和计划。个人金融服务中心和公司银行中心实行客户经理制度,负责客户出售银行的存款、个人贷款、住房贷款、互助基金等金融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其中涉及不同部门为相同客户提供服务的资源配置和职能协调问题,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银行体制、机制的改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增强盈利能力,提升客户服务的满意度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组织演化规律――流程为主、职能为辅的扁平化、网络化组织

组织的演化规律是组织维度从职能维度向流程维度转变。从组织的发展来看,组织结构先后经历了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等形态,组织维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职能制组织结构强调以职能为中心进行集权管理,事业部制则追求以职能为中心进行集分权平衡,后来产生的矩阵模式虽然开始关注流程的作用,在进行组织设计的时候将职能与流程综合考虑以提高企业的柔性,并有了项目小组的概念,但是归根结底仍是以职能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其组织维度是以职能为中心、以流程为辅的多维形态。以流程再造发展起来的流程管理的思想则认为企业的核心不是职能而是流程,但是流程管理的思想并不是彻底否定职能部门的作用,它的技术和知识是组织能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组织结构的设置越来越强调流程的前提下,同时注重职能部门和流程的关系,职能管理贯穿于不同的流程,为流程运行提供辅助与支持。这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见图2)

A状态在传统的科层组织架构中,只存在职能维,企业流程被分解成多个职能部门的任务;B状态中企业开始产生一些跨职能部门的团队,流程维属于附加维,而职能维是主导维,典型的例子就是矩阵结构。在一些先进的企业中表现为流程维是主导维,职能维是辅助维,组织结构是围绕流程建立的,职能的存在是因为流程的需要,但仍然是基于职能的直线架构、垂直领导、的组织结构。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沟通,横向联系薄弱,难以为流程提供高效的服务;c是B的进一步演化,在这个阶段,将各种职能部门整合成为一个职能服务中心,该中心由一个综合了综合团队及各种专业小组组成,专业小组接受综合团队的领导,根据核心业务流程的需要,由综合团队调配,为核心业务流程提供服务。

四、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设计

(一)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两点的启示,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的设计思路是: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职能中心为辅助,以网格技术为支撑形成一个网络化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具体的组织结构的设计路径为:将原先许多林立的部门合并为全行业务系统所需的几大职能中心来对整个银行前台系统的业务做支撑,并在网格技术的支撑下提升到总行的平台上来,在此基础上总行实施纵向垂直管理;同时将分行与总行相同的职能部门撤销,将其权力上收到总行相关职能中心,留下分行因业务或管理需要的职能部门,甚至撤销不需要的分行。此时分行只是作为整个流程的一个中间审核或管理环节,执行总行职能中心的决策,并带有部分业务线的经营决策权,管理和监控下属的分支网点的业务经营,从而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奉行“行中行”的理念;网点撤销绝大部分的职能部门,仅仅是作为总行接触客户的一个接入点,整个业务流程的开端,而不是利润责任中心,仅仅作为利润责任中心的一个负责环节,使得网点的权力与责任相平衡。基于此,当前台业务系统接入客户服务,从网点到分行再到总行都由网格协同平台的追踪记录,这对于总行的系统管理起到绝对的支撑作用,风险监控机制得到落实,使得管理、服务和效率高效融合。

(二)分支机构、网点与总行的网络拓扑结构

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基本都完成数据大集中的处理,即全国所有的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都要集中到总行去处理。一方面给银行的网格化建设带来有利的条件,数据库、服务器、大型主机的更新换代不用说,这在硬件系统上首先获得有利条件,另外数据集中处理之后便是业务和管理的集中,总行有垂直管理的基础,这为网格化建设的逻辑上的集中带来便利。另一个方面集中又带来一定的不利,比如代收代付业务、征信系统、风险管理、理财服务等,大量数据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虽然可以开发前置系统,这样还是要增加一定的系统开支和管理类。此外,同一商业银行不同的分支机构运行在不同的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之上,这样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机制将数据整合在一起。基于银行业务、数据系统和网格都具有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在数据大集中之后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网格技术来整合银行的业务和管理流程。

结合以上数据大集中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网格核心协同管理系统有集中式和分布式管理两种系统模式。集中式系统的任务由一台计算机统一调度、控制,分布式系统的任务的加载和运行由网格中每台计算机自行控制、完成。整个商业银行的网格设计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和调度。总行对下属的分机构与网点采用集中式管理,总行整合所有分支机构的信息中心的计算机,采用集中式管理、控制。这样一方面可以实时地对各个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预警,规避金融风险,指导分支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另一方面可以统一调度资源,优化整合计算机资源。通过网格技术还可以进行高层领导的虚拟显示视频会议,异地讨论同一重大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现场模拟、修改和纠正。而各个分支机构或网点的数据中心属于分布式管理,各个分支机构之间与网点之间也属于分布式管理,便于快捷地处理一些当地数据,查找某些带有区域性质和特点的特殊业务信息。从技术角度考虑可以避免整个网络系统瓶颈、容错性差、某一调度引起整个调度管理系统出现故障等影响。

另外将网格技术与P2P技术(Peer-to-Peer,点对点的对等计算技术)结合效果更好。当网点接人客户服务,进入自身网格操作系统,自身便成为网格中心,以辐射形式向其他网格节点的机器传递任务,既保证网格对各节点要求的随意性,又可以保证时效性。总行的网格操作系统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控,实时收集数据。总行需要进行复杂数据运算的时候,又可以通过自身的网格系统对全行资源进行调度。

(三)组织结构设计图

基于以上原则、设计思路以及拓扑结构关系,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的组织架构总体上是以业务流程为主导、以职能中心为辅助、以网格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具体架构和描述见图3。

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与传统银行组织结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将高耸的金字塔层级结构变革为网络化和扁平化、将众多的职能部门变革为职能中心。上述组织结构图的阐述具体如下:

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董事会设立的秘

书部都跟目前商业银行的体制一样――股东大会作为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下设相应的专业委员会,监事会作为监视结构,董事会秘书部负责董事会工作或活动的安排等工作。这一治理结构不变,但是决策效率和监督的透明程度都比目前商业银行好,因为在网格协同平台下,业务、管理信息的流通是实时和透明的。上述架构主要的变化在于在总行管理层领导之下的组织结构的构成上。

总行在网格协同平台下实现对财务处理中心、审贷中心、金融研究中心、保障中心、分行区域中心的全面监督和管理,网点在相应的分行区域中心管理下进行客户营销和业务拓展。总行高级管理层领导的几大中心由各自中心的首席官领导,首席官的任务是领导、指导和协调各自业务中心的工作,通过平台向总行高级管理层报告各自中心运行情况、出现问题以及与其他中心进行沟通的情况,这解决了目前普遍采用的在总行下面设立若干委员会对其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督却不能起到与其他委员会进行沟通、协调和合作的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地带”。

之所以考虑到建立分行区域中心是因为中国国情特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同时各有特色,所以建立分行区域中心便于管理、形成具有地区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功能服务中心(如票据结算中心、信用忙中心、个人理财中心等)。分行在总行领导和相应中心监督下进行业务经营、授权决策和对所属相应的网点进行管理,分行的职能部门仅留下业务经营决策需要的,如审贷决策中心,而像财务处理中心、保障中心没有必要保留,直接由总行平台处理。重点体现在管理上,如对于网点经营风险的把握上、合规性的指导上和网点的规划上等;而对于决策只是进行总行的授权决策,同时决策过程和结果在总行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图中只是象征性地画出两个分行,即区域中心,实际需要几个分行还要根据每个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具体的运作情况来具体规划。

网点则专攻自己营销职能、融资管理服务以及相应的做一些辅助的客户调查和客户初步分析,向分行以及总行反应客户需求,推行总行金融研究中心所研发的金融产品。根据产品是银行提供服务平台的理念,将产品根据服务的客户对象在前台又分为个人业务、公司业务、金融机构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等。网点在营销客户时候相应的会做相关的客户基本情况的调查和研究,进入协同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档案,这样金融研究中心就可以根据所有经营点得到的客户资料进行客户数据分析。

(四)优点之体现

1、有效解决集权与分权矛盾

网格技术支撑下的分行和网点进行授权业务处理时,实时在总行及其职能中心平台的监控之下,将具体监控融于业务流程中,一旦业务操作违规、风险过大,总行的协同平台就会产生报警信号,目前商业银行本身机构庞大臃肿又必须进行授权,就是目前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分权和集权的矛盾焦点,也是风险的最大源头,而基于网格的流程银行组织结构不仅进行了瘦身,而且解决了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2、职能中心相互协作和监督

在网格协同平台下,职能中心是相互协作和监督地来完成一项业务的,而不是像目前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只关心自己要完成的那一部分,不仅系统内耗和协调成本居高不,而且流程成为割裂状态。以信贷业务流程为例,当前台接受客户贷款申请时,不管是在网点完成还是分行或总行的审贷中心平台这三个级别完成客户风险级别的识别、评估、评级,在决定允许贷款之后都要将客户贷款报价转入总行的财务处理中心进行账务处理之后由财务处理中心的协同平台通知网点司库放款给客户。并且放款之后目前的做法是由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之前的审核审批部门以及客户经理都没有责任约束,而这里由财务处理中心根据风险控制警戒线自动监控,若出现风险警戒则自动反馈到总行的审贷中心监督平台。不仅总行和分行、网点信息对称,而且又会促使分行、网点的审贷中心人员、客户经理时刻关注客户的经营管理状况,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沟通协商解决。这样贷后管理不仅仅再是一个贷后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与这笔贷款有关人员的责任。

3、沟通、协调和监控的网络化

上述组织结构总体上还是类似于目前的总分模式架构,但跟目前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网格协同平台下的总分行模式,依托节点资源信息共享、流程网络化实现了总行、分行以及网点的全连通,保证了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有效性和制衡性。

五、结论与展望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6

一、总体要求

按照安全生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通过“定格、定人、定责”,进一步细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责任到人、职责到位、全面覆盖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安全生产制度化、规范化长效机制,推动全县教育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全力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全县教育系统平安和谐。

二、工作目标

通过将全县学校、幼儿园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按照属地与行业划分,纵横交织,形成二级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对每一个网格实行“定范围”“定人员”定职责”,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全覆盖、无缝隙。

三、工作内容

1、一级网格。县教育局主要领导对安全生产网格化负总责,县教育局班子成员落实分片联系点制度,承担联系点网格化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责任。县教育局安全办公室代表县教育局制定本级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划分和建立安全监管下级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人及重点部位等情况;监督指导各学校、幼儿园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督促各学校、幼儿园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信息台账,全面掌握其安全生产状况;定期分析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落实组织执法检查、专项治理、隐患排查、宣传教育等措施,督促各学校、幼儿园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

2、二级网格。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学校、幼儿园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各学校、幼儿园安全办公室具体负责网格化管理工作。各学校、幼儿园在所属乡(镇)政府和县教育局指导下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划分责任区,明确每个责任区的名称、位置、面积、负责人、主要建筑、重点场所等;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台账,加强日常检查,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对超出处置能力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按规定及时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各学校、幼儿园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根据年级、班级、岗位等情况建立全覆盖的安全生产管理微网格,编制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责任图,明确各层级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实现安全生产分层级管理;建立涵盖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检查考核等内容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监控,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安全状态;积极排查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认真落实整改措施;强化应急管理,时刻处于备战状态,随时处置发生的事故。

四、实施步骤

1、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二级网格(3月1日-5月1日)。各学校、幼儿园要建立二级网格,明确每个网格的责任主体和直接责任人及重点部位等情况,绘制安全生产网格管理责任图,并报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和县教育局安全办公室备案,若责任人或重点部位发生变动时,随时报县教育局安全办公室进行修改。

2、全面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2015年5月起)。各学校、幼儿园要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掌握本单位安全状况,建立安全信息台账,加强日常检查,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县教育局组建专门的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检查组随机抽查各学校、幼儿园的巡查记录、安全隐患的发现和整治情况、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等,定期通报网格化监管工作进展和开展情况。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各校(园)要在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是进一步落实学校、幼儿园主体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的重要举措,对切实抓好基层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学校、幼儿园主体责任落实有着重要意义。各学校、幼儿园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学校、幼儿园要通过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使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得到明显增强,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安全事故隐患明显减少,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2、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县教育局将根据教育系统实际,选择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学校、幼儿园确定为示范单位进行重点培养,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示范带动,加快网格化监管进程。县教育局将加强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各学校、幼儿园实施网格化管理的经验。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7

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机制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当前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一)突出网格全域覆盖。我区按照“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选优配强人员,积极建章立制,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坚持油地军“一盘棋”推进,网格划分实现全覆盖。全区共划分网格650个,其中地方网格441个、*******各单位网格99个、****“三供一业”移交小区网格93个、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网格17个,实现了整个**区域的无缝隙、全覆盖。

(二)注重网格员专职专业年轻化。针对农村环境相对复杂、条件较为艰苦、部分村存在“空壳化”的现状,实行城乡网格员待遇“倒挂”,将人员、资金优势向农村倾斜。采取“区招、镇管、村用”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专职网格员难招、难干、难留的问题。全区农村专职网格员平均年龄28.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3.95%,本科以上学历占28.39%,月平均薪资待遇不低于****各镇街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在食宿等方面提供便利或者补助。城市社区网格员采取与**劳务合作模式,由油田正式职工担任。围绕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任务清单、事项责任清单积极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三)打造教育培训新阵地。成立全省首家设有专门编制、机构和场所的区级网格学校,并分别建立城区和农村网格分校及实训基地,组建由市区两级党校教师、区直部门业务骨干、优秀村支书、优秀一线网格员、国内知名高校教师组成的网格员培训讲师团。建立“村书记上好村情课、区内上好基础课、区外上好拓展课”三级培训机制。出台网格文化建设方案,以文化浸润方式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围绕网格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六有”“六统一”工作标准。 “六有”即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专用电脑、有办公桌柜、有人员公示牌、有工作台帐; “六统一”即统一马甲、统一标牌、统一工作包、统一工作手册、统一终端设备和统一建立本网格微信群。配套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镇街(开发区)、责任部门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和各级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等,为全要素网格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持。截至目前,全区网格员共采集各类信息近39万条上报各类事项6万7千余件。

(五)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各镇街、开发区立足于打造全民网格、活力网格,积极探索创新,亮点频出。****搭建“社区E家”手机平台,全民都是网格员,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街道按照“一长三员,一专多协”标准组建网格化服务团队,建立联商联议例会制度,提升了网格员工作实效。新户镇高标准打造网格驿站,配齐配强网格员协管团队,协调公安部门等开展定点办公,切实强化了服务管理能力。**镇划分了四个管区级网格,实行实体化运行,推进了服务关口和社会治理关口的前移。每个网格内划分若干个网格,邻里守望,构筑了五分钟生活圈。**镇统筹油地军力量,按照“管理调度地方网格,合作推进油田网格,协调联系基地网格”的工作思路,真正实现了“一盘棋”推进。**开发区打造企业专属网格,开办了网格夜校,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网格化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与完善。

(一)网格人员主体责任有待明确。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面对特殊村情社情,网格员工作不可能局限于纯粹联系、汇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具体职责明确出来,导致网格员对村两委和社区的依赖较大,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

(二)网格管理宣传力度不足。网格管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调查发现,有不少群众不了解网格管理,对网格管理员的身份以及承担的工作不够理解,对于网格员上门调查等工作,存在不开门、不配合隐瞒实情等情况。

(三)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管理是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强调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虽然出台了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度,但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四)网格员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招录的网格员年轻人居多,社会实践经验欠缺,进入工作状态慢。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处理问题,部分存在畏难情绪,往往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三、创新工作路径,提高管理效能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手段、新趋势,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为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提供河口路径。

(一)“微平台”实现高效“微治理”。强调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结合枫桥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动群众,提升群众自治能力,通过打造“网上微平台、格中邻里圈”,依托微平台实现信息推送、投票管理、社区文化、便民服务和服务需求征集,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工作站反馈信息,真正构建起了“格中邻里圈”。并开设群众建言献策和党员随手拍版块,调动居民发现问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网格协管员”的网格化工作氛围。

(二)创新联动考核机制,实现1+1>2。良好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因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立联动机制,网格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治理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服务。通过扩大“乡呼县应、上下联动”的清单范围,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运行体系和“网管员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按照全省“属地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相关制度的要求,将其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以网格员提交转办的清单事项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考核分值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倒逼职能部门落实流程再造、治理力量下沉,进而实现自我革命。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群众满意度。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村(社区)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探索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新方法,通过创立特色品牌项目,深化村(社区)管理和服务,寻求突破点。如可以通过开展“为老服务”、“关爱儿童”、“救助帮扶”、 “志愿互助”、“环境服务”、“外来人口服务”等方式挖掘亮点,创出各自特色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村(社区)的宣传栏、网络等载体,广泛宣传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措施、新成效,进一步提高广大村(居民)对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网格化管理工作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网格化区域、动态化覆盖、精细化管理、目标化考核的总体思路,建立“全面覆盖、网格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管理体系,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单一向互动、粗放到精细、突击向常态转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群众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我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二、科学划定网格,合理界定职责

在全镇15个村实施“网格长制”管理。根据“科学合理、定人定责、人岗相宜、长效管理”的基本原则,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将15个村划分为65个网格,做到网格管理不留空白区域,不交叉重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立镇、村、组分级包干的工作机制(附件1)。总网格长为镇党委书记 同志,副总网格长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同志,一级网格长为挂村领导与驻村干部,二级网格长为村主要干部,三级网格长为组干部。总网格长、副总网格长负责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总指挥、调度、协调和奖惩决定等工作。“一级网格长”负责管辖网格的调度、协调和督导工作,指导有关项目实施,组织开展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原则上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情况,部署工作任务;每周开展一次督查,及时发现问题,下发督办单,抓好落实整改。“二级网格长”负责管辖网格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整改落实、资金调配、检查督导等工作。“三级网格长”负责修订管辖网格的村规民约、收取卫生费、落实“门前三包”、推荐美丽庭院及最美家庭主妇等工作。

三、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常态机制

上一篇:班导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育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