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0 20:34:12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1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领土完整、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6]丁红星.非传统安全视野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路与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2

【关键词】校园安全;学生管理;对比分析

1新时期校园安全教育的特点与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学生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尤其是校园安全事件,近年来发生的概率不断上升。[1]早年期间,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围绕自然灾害、防火防盗等方面展开,多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进入新时期,威胁校园安全的因素日益多样化。[2]比如,在现代许多高校坐落于城市中心,学校周边存在许多非法商贩,同时,校园暴力、交通事故等事件时有发生。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容易误入传销、非法网吧。传统的安全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另一发面,校园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不仅学生的财产会受到损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们的生命。特别是当今时期,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校园安全事件也会使父母和家庭承受巨大的痛苦。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必须承担由此而带来的生源、名誉等损失。因此,加强、做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势在必行[1]。

2案例分析

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线人员,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校园安全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教育,笔者对学生接受安全教育前后的安全意识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新时期下相对有效的安全教育的方法[2]。

2.1安全教育的过程

2017年春季学期伊始,笔者在华北理工大学随机选取二百名学生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大学生在校园安全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校园内安全问题,比如宿舍用电、食堂食物中毒、财物保管、运动受伤、心理问题(自杀、抑郁)等方面。2)校园外安全问题,比如去禁止下水的地方游泳、进入非法娱乐场所、误入传销等方面。

2.2安全教育的形式

2.2.1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信息最为直接、有效的形式。通过定期开展主题班会,每次主题班会确定不同的主题,使学生培养安全意识的目的性更强。并且,在主题班会召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身临其境,增强处理校园安全问题的能力。

2.2.2辩论赛

本学期共组织了两场辩论赛,辩题分别为一切校园事故皆可预防/避免、校园安全主要靠学校管理/学生自律。每次辩论赛中,不仅双方辩手为辩论的主体,也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当中去。学生不但能在准备的过程中学习到校园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能通过激烈的比赛过程增强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2.3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进行校园安全教育最为传统的方式。通过邀请一些公安人员对真实案例进行剖析,既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危险事件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又能够使学生进行反思在自身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当如何应对。同时,讲座过程中播放一些录像,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到身边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2.2.4宣传展板

该部分校园安全教育主要在学生会的辅助下完成。由学生会宣传部完成一些以校园安全为主题的展板,形象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样,学生能够在去往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各个地方的途中,无时无刻都能够接受到有关校园安全的教育。久而久之,学生的校园安全意识不断增强。

2.3校园安全教育结果及分析

学期末,笔者再次对该二百名同学进行有关校园安全问题的问卷调查。最后,笔者通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中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第一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1,第二次调查问卷定义为组2).第一次和第二次调查问卷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9分和84分,第二次调查问卷成绩高于第一次调查问卷成绩,说明一个星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发面,由表1可知,两次调查问卷的分数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05),进一步说明校园安全教育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产生了影响。

3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校园安全教育,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本学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安全教育,很难说明哪一种形式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管理日常工作中,应尽量多的开展关于校园安全方面的主题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总之,增强校园安全不应该仅仅作为口号,必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避免校园事故的发生,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周立新,王丽芳.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3):65-70.

[2]龚彬彬,吴超,鲍瑞雪.高校校园安全隐患以及应对策略[J].安防科技,2011,(3):41-44.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员 平安校园建设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57-02

伴随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起和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高校安全与稳定问题逐渐显现,并在近年尤为突出,校园食品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已成为全社会日益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平安和谐校园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平安和谐,学校才能长足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模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无缝隙、无死角的安全管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当前学校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也是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目前已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在平安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

对学校来说,平安是其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平安校园的建设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领导者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和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前景的重要指标。首先,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是中国宪法、刑法等国家法律的基本要求,建设平安校园可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其次,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建设平安校园有利于维护校园秩序,为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能让全体师生安心工作学习,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最后,平安校园的建设可进一步落实校园安全稳定的各项措施,全面提升全方位防范体系建设,是巩固学校综治工作成果、维护学校稳定、秩序良好、保证校园安全和保障教学科研各项任务完成的有效保证。

二 高校学生党员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发展状况和先进性的特征使其成为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力量。首先,学生党员是经过重重选拔推选出来的,被老师和同学认可的,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大学生党员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普遍能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公益性活动,积极热心地为广大同学服务,是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可靠力量。大学生党员总体上精神风貌好、道德修养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感召力,入党积极分子也在不断追求进步,他们在言行举止等各个方面都能起到表率作用,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起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

三 学生党员在平安校园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1.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先锋作用

平安校园的建设需要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参与,深入细致地宣传和教育工作能提高广大师生对平安校园建设的了解和认识水平,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环节。学生党员是学校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的直接践行者,承担着把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活动方案落到实处,配合学校党委行政做好校园的管理和建设的工作,应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让广大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建设平安校园对学校科学发展、对学生全面发展成才成长的重要性,发动学生以高度的主人翁姿态凝聚学生的全部力量积极投身到安全文明校园建设中来。例如学生党员可成立建设平安校园的研究会、平安校园建设先遣队或平安校园理论学习、消防知识讲座、宣传板报、实践小组等,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其先锋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发挥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首要任务。只有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的放矢,有所作为,才能为人民多做贡献,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党员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加强学习,在学习这一环节上走在前列,起到模范带头的积极作用。大学生党员要带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和影响周围更多的同学热爱学习、刻苦学习。同时,要起到同学和老师间加强沟通、相互联系的纽带作用。不仅要认真学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以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完善知识结构,同时坚持学习法律和心理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自护、他护和自救常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对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积极的作用。

3.在思想政治上发挥骨干作用

大学生党员应做到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学习和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积极进取,切实起到思想政治骨干作用。要增强党员意识,牢记党员身份,时刻注意学习党在现阶段发表的各种指示文件,坚持理论上与时俱进,注意自己在同学中的影响。做好思想政治积极向上的模范,用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去引导和帮助更多的同学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和看待问题,坚定政治立场和提升鉴别力的能力,在各种文化与思想交锋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按照平安校园建设的要求去维护校园的平安建设。及时了解反映学生中的思想或情绪问题,主动、热情地帮助同学解决实际困难,耐心细致地解开同学的思想困惑。

4.在工作上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学生党员作为信息员和联络员,是学校和广大学生间的桥梁和纽带,应协助所在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当好辅导员、老师的助手,在工作中积极主动,以高昂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全心全意地为同学服务。学生党员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积极参加班级集体活动,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爱护集体荣誉、顾全大局,带动同学共同建设好集体。除了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理念,还要响应学校的号召,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亲身参与系列活动,对于校园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要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与此同时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的平安稳定。

四 结束语

校园安全目前已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员是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力量和主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宣传平安校园建设的理念中发挥着先锋作用,在理论学习方面发挥着学习模范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工作上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用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去引导和带动更多的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建设平安校园中,对营造安定有序、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进性作用[J].高教论坛,2007(6):6

[2]张森年、方乐莺.校园思政教育生态与特色理论入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7):88~91

[3]赵晓娜.大学生党员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J].华章,2012(19):28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4

关键词: 微博;高校;校园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31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等为载体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舆论热点的多发、突发、频发也已成为常态。高校保卫部门作为与学生人身财产安全高度相关的一个部门,倍受师生关注,很容易成为舆情的聚焦点、热源地。作为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群体,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普及率非常高,通过微博反映校园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各类舆情应对能力,运用微博等新媒体来推进工作方式创新,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是高校保卫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微博的基本情况

(一)微博的概念及发展

微博是微型博客(Micro- blogging)的简称,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140 个字符的简短形式附以视频和图片进行表达,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是信息时代的新事物。2006 年 7 月,埃文·威廉姆斯创建了 Twitter。2006 年 10 月,正式对外推出,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整个美国。随着 Twitter 的风靡,国内的微博也悄然兴起。截至2012年2月28日,仅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量就已达到3亿[1]。在“7·23”动车事故、“郭美美事件”等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0 年 2 月 24 日开始,广东省 21 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官方微博相继开通,截至2011年1月底,全国公安微博已达到了800多家[2],公安微博在应对网络舆论、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自觉接受监督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这场汹涌而来的微博浪潮中,高校保卫部门也应通过对微博基本情况的研究,效仿公安微博的形式,探求校园保卫微博开通的意义与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校园安全。

(二)微博的特点

1.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微博有着较低的门槛,只要会上网,就能开通微博、使用微博,形成了网民人人有微博的情况,这是微博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微博的转发功能使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一对一,而是裂变式的一对多、多对多,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空前的扩大;微博的评论功能使得人人都有话语权,使得网民对热点事件的聚集成为可能。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大量聚集关注、评论、转发就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2.话语权的平等性。在微博上,人人都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发表意见、评论。微博的内容,既不是由某个权威人士、社会精英、意见领袖或某个机构如政府事先确定其基调,也不是依据不同观点持有者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来主宰,而是在平等话语权行使的论辩和争论中,通过对公共话题的正当性审视和文化价值观的评判,所达成的对相关问题的共识性见解[3]。这就使用户在微博中具有真正的言论自由,也确保了用户信息的道路畅通无阻。换句话说,任何人在微博上的话语权都是平等的。

3.沟通的有效性。微博的发展使普通民众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也使传统的权威,如政府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者。微博话语权平等的特点导致双方都有就某件事进行表达观点的权利。这就使传统的单向沟通变成了双向沟通,提高了沟通的有效性。而其舆论影响力强的特点也使传统的权威必须倾听、回答普通民众的诉求和呼声,也提高了双方沟通的有效性。

4.较强的时效性。微博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不受限制的信息,这就使其与博客、论坛等其他形式的网络舆论相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这种较强的时效性,能让受众第一时间感受到现场氛围,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的呈现,使得微博在舆论影响上更具有说服力。

二、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的可行性

(一)微博在高校学生中普及率较高

高校学生始终都是使用新的网络沟通方式的先行者,从QQ到人人网再到微博。微博可以通过手机登陆和使用的便捷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性。据笔者做的调查,某班学生48人,其中拥有微博的有45人,其中经常使用或关注微博的有36人。微博在高校学生中的高普及率,也为学校提供了和学生沟通的一种新的方式,为高校保卫部门开通微博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高校治安形势在校园里的受关注度较高

由于中国仍处在转型期,目前社会矛盾处于高发期,治安形势严峻,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在高校的治安形势上。高校本身的治安形势也不容乐观,由于大学的开放性、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较为薄弱,针对高校学生的诈骗、偷窃案件居高不下,由于高校治安状况和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等切身利益高度相关,学生对学校的治安状况极为关注。这也促使高校保卫部门必须想方设法加强安全防范,降低校园发案率,确保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三)传统安全防范存在被动性

传统的安全防范主要包括人防、物防和技防,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手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校园的平安稳定。但这些防范手段不仅要花费巨额的费用,而且仅仅是从外部来确保学生的安全,从根本上说这些手段都属于被动防范,并不能使学生获得安全防范知识和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拥有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变被动防范为主动防范,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案事件发案率。

目前高校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途径,有讲座、安全课程、宣传栏等,但是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大多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安全防范课程没有严格的训练和考核要求,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或听讲;二是学生认为校园里是净土,人员素质较高,不会有坏人;三是思想重视不够,认为这些侵害现象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四是认为校园里有安保人员,安全防范是他们的事,与己无关;五是传统的安全宣传方式具有局限性,不能做到经常性的安全提醒。

三、保卫微博在校园安全中的作用

(一)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促进保卫部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与学生的关系

微博出现之前,对于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大多会通过自下而上逐级反映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方式耗时较长,甚至有时候学生反映的问题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不强。在微博时代,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及时把校园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反映给学校,如果校方不加以重视和妥善解决,就会引起大量的围观,给学校管理带来舆论的压力。这就迫使学校各部门必须做好服务工作,尤其是保卫部门必须关注学生的利益,要主动通过微博及时收集校园中出现的安全问题,要主动回应学生反映集中的安全问题,并组织力量加以解决。保卫部门由以前的等学生报案到主动找问题、解决问题,无形中是对本部门工作的促进和监督,也有助于双方加强沟通,更好地理解对方,改善双方的关系。

(二)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全面掌握校园安全情况

有三种情况就会导致学校保卫部门不能全面掌握甚至是误判校园安全状况。一是在微博出现之前,学生在校园里遭受人身财产伤害或损失,去保卫部门报案后,由于保卫部门很少会主动和事主联系通报案情的进展情况,学生会认为保卫部门不作为或即使报了案也不管用,导致以后学生发生案事件也不会去保卫部门报案;二是有时学生会绕过学校保卫部门通过公安机关110直接报案;三是有时学生碍于情面,不愿意面对面地指出校园保卫工作存在的问题。而微博出现后,由于其时效性、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沟通的有效性等特点,学生会把保卫部门出现的问题放在微博上,反映给保卫部门,大到发生刑事案件,小到丢了饭卡,都会放在微博上广播一下,希望得到关注和解决。这对保卫部门及时全面了解学校的安全情况,做出相应的部署,及时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避免了由小问题发展成较大问题的可能性。

(三)开通保卫微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首先,微博更能吸引学生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空洞的安全教程说教,学生既不愿意听,也没什么实际效果,而真实的案例既可以吸引学生去关注校园安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利用“微博直击警情”的形式,对校园内发生的案事件进行直播,或者对近段时间校园内发生的真实案事件进行公开,并加以分析和提醒,这样会给学生以真实的教育,学生自然会对校园安全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其次,微博的宣传形式多样,安全提醒效果更好。由于安全问题在校园中的高关注度,如果保卫部门开通微博也会得到学生比较大的关注。保卫部门可以利用“微博小贴士”的方式经常进行各种安全防范知识的传授,包括防盗、防诈骗、防人身伤害、火灾逃生技能等。只要学生关注了保卫微博,那么保卫微博上经常发的安全提醒就可以直达学生本人。由于传统的安全提醒不可能做到每天都宣传到学生本人,因此微博的宣传效果要比传统的方式要更好。

(四)微博有助于保卫部门创新工作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微博直播室”的形式,对保卫部门近期开展的工作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加了解保卫部门的工作。利用“微博大走访”形式让各科室以微博的形式接受学生网民的业务咨询、工作监督,提供人性化服务。可以利用微博的评论、回复、私信功能,对校园热点案事件、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互动沟通,改善双方关系。保卫微博给保卫工作带来的便利在于以前比较难办的一些事情,现在借助保卫微博可以更容易地完成,比如遗失物品的归还、征集破案线索等 [4]。这些工作项目都可以充分发挥保卫微博影响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

(五)保卫微博可以积极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引导舆论

高校是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引起学生甚至社会的极大关注。开设保卫微博,高校可以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平台对事件进行及时,学校微博的消息在学生中有着较高权威性、可信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加上学校保卫微博往往有着大量的粉丝群,信息一经,便会迅速传播,加上学生之间的相互转发,可以迅速稳定学生情绪,及时引导学生舆论走向,避免媒体猜测及“以讹传讹”现象的发生。同时,通过该平台,微博更能降低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成本,透过微博表达高校在事件处理中的积极态度,争取善后处理中的有利地位。

四、高校保卫微博的管理

(一)有效管理

1.明确微博定位。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微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高校保卫微博的定位应该把准用户群体特点、设计符合受众特征的“板块”,从而更好地贴近受众,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和关注。具体而言,高校保卫微博应形成以警情、安全知识宣传、安全提醒、便民服务、学子交流等为主体的微博设计,满足受众对高校保卫微博的需求。

2.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微博的维护和管理需要科学的组织机制和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保卫微博代表高校形象,因而发表的信息必须要相对规范、严谨。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与专门机构的支持,明确岗位及管理人员职责,把好信息及回应关口,注重微博沟通技巧,密切关注舆情动态,避免出现过激言论,及时澄清虚假信息。

3.建立完整微博网络。将高校微博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号召师生、学生班级及组织、各单位开通微博,互相建立关注,形成校内微博的内容提供链和观点舆论场,借此推动校内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

(二)加强经营

1.即时信息。微博最显著的一个优势就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扩散,这就要求保卫微博必须恪守这一准则,及时更新与与之相关的信息。对于高校保卫部门而言,就是要做到及时校园警情,提醒师生注意安全,回应学子呼声,做到与学生的关注点契合,抓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眼球”,展现高校保卫部门形象。

2.加强与粉丝的互动。保卫微博要采取学生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警情、知识、问候等信息,或发起投票、活动、讨论、倡议等话题,或通过邀请关注、有奖转发、幸运粉丝等活动,开展与粉丝的多种互动,增强微博的关注度。

3.适当使用网络流行语言。跟准流行时尚运用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增添微博的亲和力和交流性,作用不能小觑。最近兴起的“淘宝体”、“元芳体”等一系列的流行昵语的广泛传播,无不体现出网络语言的生命力。高校保卫微博受众为具有青春活力的学生,用语无需严谨规范,偶尔可以使用“粉丝”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这样不仅能体现出保卫部门的亲民形象,而且更能引起“粉丝”的共鸣,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4.引导“突发事件”舆论。针对高校突发事件较多这一特点,当出现负面事件时,要善用微博及时事实表明态度,对后续处理进行公布,控制事态继续恶化避免以讹传讹的现象,从而得到广大网友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表信息的立场和用语,避免招来公众对学校的误解。

5.注重营销推广传播。适时组织“为校园安全提建议”、“随手拍校园安全隐患”等官方微博活动,结合学校重大事件通过引入微博直播、微博大屏幕扩展影响,建立与其他高校官方微博及名人微博的互动,获取社会大众对学校保卫工作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新浪微博注册用户突破3亿 每日发博量超过1亿条[EB/OL].新华网,http:///tech/2012-02/29/c_122769084.

htm,2012-02-29.

[2] 全国公安机关年开微博 800 个质问做秀还是做事[EB/OL].搜狐新闻网,http:///20110216/n279370704.shtml,2011-

02-16.

[3] 蒋洪梅.微博客的特点及其舆论影响力[J].新闻爱好者,2011,(5).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5

关键词 校园网络管理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一些著名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信息网络技术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观念、新方法,在强化网络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开通网上校长信箱,与学生对话;复旦大学着力推进“电子信箱”、“电子办公”、“电子档案”、“网上集体”、“网上教育”等六大板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了“思想园”、“党校在线”等等。

校园网络管理中,各高校把网络载体建设作为加强校园网思想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不断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努力形成健康向上的网上主流舆论,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保证了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管。另外,学校领导重视、财政资金以及制度支撑,有效保障了校园网络健康发展。

一、校园网络管理问题的现状

(一)实时监控网络难于全面。

校园网络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的文化与错误的思想,现实中,网上不断滋生与游荡的不良信息、消极文化往往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高校现有网络舆论控制体系不能有效控制外网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不能对大量垃圾信息进行过滤,不能实时监控网络言论。

(二)校内网络资源管理松散。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校内网络资源各自为政、管理松散的现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网络技术管理部门、教务、学工、图书馆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网络服务器,各部门之间存在责任推诿、职责不明等问题,这不利于校内网络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也给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网内攻击的危险不断。

高校内有相当数量计算机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对网络新技术充满好奇,精力旺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实践欲望,他们时常有意无意地破坏校园网系统,尝试使用网上学到的、甚至自己研究的各种攻击技术,这可能会造成某台服务器的停机,甚至造成整个校园网的瘫痪,干扰校园网的安全运行。

(四)技术人员不足、技术能力水平有限。

在校园网管理人员配备方面,有些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人员、服务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以及现有人员技术力量不高等问题。另外,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在校园网上没有采取正确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也是威胁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网络管理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研发能力强的优势,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高校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比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设立网上“名人演讲厅”,开展“与名人对话”网上交流活动。邀请院士、艺术家和体育明星做客校园网,举行精彩演讲,通过网络与学生直面交流,开设了一系列大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网络栏目。

(二)采取技术措施,全力封堵不良信息。

针对有的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网络游戏和交友中,有的身心健康受到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有的由于网上西化言论的影响,淡化了理想和信念,降低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我们加强了网络监控管理。几年来,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投入300多万元资金加强网络中心硬件建设,配备了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安全管理设备。针对敌对势力渗透和网上“黑客”攻击破坏等问题,采取调整防火墙、关闭有问题的路邮器、加强信息检测等措施,对异常的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及时找出原因,进行技术处理,全力封堵黑客袭击,防止其对网络造成负面影响,确保网络德育系统的安全运行。校园BBS论坛采取先审后发、用户注册实名制等方式,及时审核上网信息,删除不良信息。

(三)组建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员队伍。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强、具有高度责任感,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网络安全管理技术员队伍,是保证校园网络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保证。我校采用公开招聘、政策扶持、待遇从优等措施引进、培养网络和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实网络技术管理力量。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岗位津贴、培训深造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专职网络技术人员岗位津贴上浮一级,在职称晋升时优先,享受定期培训、公费在职深造的待遇。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网络技术人员立足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校园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前提和保证。

(四)建立校园网络管理体制。

高校网络管理要建立学校统一领导,校、院(系)分级负责,有关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的校园网络管理体制,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对高校校园网络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比如,重庆城市职业学院先后制定了《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站网页管理办法》、《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10多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有力地推动了网络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加强舆论引导,开展网上道德和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网络法制意识、安全意识、道德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网络环境。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6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品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不断加强平安校园文明建设,塑造学校良好形象,努力创建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校园。

工作原则:“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推动此项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广泛动员,全员参与,综合治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把平安和谐校园文明建设引向深入。

二、活动创建领导小组

为保障我校“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确实保证本方案的顺利实施,现成立“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以下设“教师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工作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各班班主任及全体教师

三、工作职责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主管安全德育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德育处、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为成员。

工作小组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建设的日常工作:

(1)负责学生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安排落实学生的课外活动;负责学生的文体娱乐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安全文明班级创建评比()活动。

(2)负责校园的绿化、美化,督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办公室等室内环境建设和安全卫生工作;

(3)全面负责干部、教师的安全管理教育及道德教育。

(4)负责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整顿和安全综治工作。

(5)负责平安文明校园创建宣传工作,营造舆论氛围;负责督查安全教育理论学习工作。

四、主要内容

(一)注重安全教育管理思想建设

1、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教职工的安全教育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开展讨论。学习教育内容要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我校实际问题进行。

2、贯彻教育部《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努力采取新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提升我校师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3、注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把解决学生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保证学校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实、做好。

4、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安全管理教育工作,配备能力较强、责任意识较高的安全课教师。

(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教师中倡导“爱校爱岗、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学生中倡导“爱国守法、敬业勤学、尊师爱校、勤俭自强、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

2、建立教师安全教育质量评估的规定或办法。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推行教师联系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家访。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

3、加强学生自我安全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学生明确遵守法律法规安全保障的必须。

4、依法健全学校相关的规章制度;按照学校安全、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加强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法纪教育,将安全、法制、国防教育列入校本教材和学生课堂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三)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通过各种载体树立学校总体形象,在师生中宣传倡导“文明、自主、博学、创新”的优良校风,制定学校的校徽,倡导学校特色。在学校大门及其他重要场所设置醒目、美观的校训、校风,使之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安全宣传文化设施和对外窗口建设和管理,规范校园内安全宣传横幅和展板、报廊、宣传橱窗的管理。

3、坚持开展安全教育系列讲座或学术报告;坚持正确引导、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活动。

4、建立和完善学校有关安全、综治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整顿和管理,净化校园环境。

(四)紧抓校园环境建设

1、加强学校校容校貌建设,不断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培育和维护现有的绿色资源,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展示学校安全教育特色和风貌的重要载体。认真做好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工作;清理整顿校园内不文明现象。

2、扎实细致地做好安全防范、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执行学校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强化安全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强化信息报送制度和重大活动安全责任制;进一步修订完善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坚持安全巡逻制度,做好防火、防盗、防毒、防地震、防事故、防破坏工作;加强校园内车辆和道路文明秩序管理。

3、加强教室、实验室、运动场、办公室等校园重点部位的安全设施建设,完善有关的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制度。

(五)注重作风建设

1、从作风、校风、教风、学风入手,抓好作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安全教育管理的公开化,加大社会群体监督、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达成“安全事关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的共识。

2、严明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严肃教风、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部门应结合各自实际,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纳入到工作目标。切实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2、严格安全管理奖罚制度,把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建设同教职工的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

3、除保证各项经费的投入以外,对安全生产示范校园创建工作中其他必要的经费给予专项列支。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7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安全防范体系 设计 实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62-02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大数据时代正大步向我们走来,各行各业都加快了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进程,许多高校都纷纷尝试建立数字化校园,以提高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校园的运行效率与管理能力。但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中,安全问题却一直是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设计适合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范体系,解决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2 数字化校园的简介

数字化校园是建立在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基础上,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搭建起来的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生活等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储存以及应用的虚拟环境。数字化校园通过科学的管理将信息资源整合,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以及权限控制,推动学校在制度和管理上进行创新。通过数字化校园的运用,可以使校园内的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拓展了校园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大大提高了学校运行效率,进而使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可以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使校园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与共享,有利于资源的最优利用与配置,对于促进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3 数字化校园面临的安全问题

高校数字化校园中的数据往往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大量敏感信息,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在保证物理安全或网络安全的基础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十分必要。现阶段,由于相关技术的不完善,数字化校园仍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安全问题。

3.1 数字化校园系统安全问题

数字化校园系统平台,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系统软件都存在着大量的安全漏洞,并且许多漏洞还在不断发现之中,这些漏洞都成为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问题。并且,一些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是由小公司甚至个人开发的,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给数字化校园带来威胁。一旦这些系统安全隐患被人加以利用,将造成很大的损失。

3.2 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作为互联网中的头号威胁,也是数字化校园安全的重要威胁。如今计算机病毒多种多样,通过网络不断传播,不仅能够窃取或破坏本地数据,还可以控制被感染的计算机发起网络攻击,往往造成较大范围的破坏,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修复,给数字化校园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3.3 垃圾邮件

近年来,垃圾邮件增长迅速,并且有着进一步增长的趋势,这些垃圾邮件中含有不良信息或恶意代码等,一旦在数字化校园中蔓延,将严重影响服务器的正常运行,严重威胁数字化校园的安全。

我国电邮用户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状况见下表:

3.4 非授权访问

由于数字化校园中一些服务器上往往储存有一些重要敏感数据,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利用价值,因此数字化校园中存在许多非授权访问的现象,许多用户采取假冒身份或攻击服务器的方式,窃取敏感信息,造成较大的损失。

4 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范体系设计与实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数字化校园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安全问题与隐患。从根本上保证数字化校园的系统、数据、运行安全,就需要设计实现全方位的数字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从而保障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

4.1 数字化校园设备物理安全

首先要保证数字化校园中的设备与服务器等的物理安全,使这些基础设备远离火灾、雷击等不可抗因素的损害。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地对数字化校园设备进行布局,对线路进行合理配置,防止火灾的发生。另外,要安装防雷避雷设备,保证服务器免受雷击破坏。并且,要定期对机房等设备存放地点进行除尘,定期对设备线路进行检修,安装应急警报系统,提高设备的物理安全。

4.2 设置防火墙

为了避免来自外网的非权限访问及网络攻击对数字化校园的影响,应当在数字化校园的服务器与外网连接处设置防火墙,使之与外网形成必要的隔离。并通过防火墙对外网的访问用户进行权限控制与监测,一旦发现非法行为,立刻停止该用户的访问。对于储存有敏感信息的服务器,还可以设置二级防火墙,进一步对访问用户的权限进行审核,确保敏感数据不会发生泄漏,保证数字化校园内的数据安全。

4.3 建立病毒防范体系

为了避免病毒对数字化校园的影响,应该建立相应的病毒防范体系,在各子网出口处设置防病毒墙,并在服务器中安装杀毒软件,全方位对数字化校园进行病毒监测,一旦发现立即处理。另外,还要定期进行病毒全面查杀,扫除潜在威胁。病毒防范体系也要定期更新,从而确保数字化校园的安全运行。

4.4 及时安装漏洞补丁

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系统软件,都有着大量的漏洞,这些漏洞无疑是数字化校园的巨大威胁,因此相关系统管理人员应当及时发现系统的潜在漏洞并及时安装漏洞补丁,消除这些安全隐患,保证数字化校园的安全运行。

4.5 做好数据的备份

为了避免不可预料的情况造成的系统数据的丢失,必须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安全备份,一般情况下可以一个月备份一次,对于敏感数据可以采取自动备份,并且最好做到异地备份。一旦发生数据信息的丢失或者损坏,便可以利用备份信息进行覆盖,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6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的管理是保证数字化校园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当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建立一支技术水平过硬,管理意识较强的团队,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分工与责任,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够自觉遵守规定,积极负责,增强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范能力。

5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校园必将取得长足的发展,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数字化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将愈加严密,数字化校园的安全性将不断提高,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与应用。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411)

参考文献:

[1]袁炳夏.浅谈数字化校园安全体系的设计[J].惠州学院学报,2007(03).

[2]谭武.浅谈数字化校园安全策略[J].信息系统工程,2011(02).

[3]罗国富,等.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研究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09).

[4]刘长征,等.数字化校园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6).

[5]曾凡秩.基于高职院校下一代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防范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7).

校园安全问题论文篇8

[论文摘要]校园安全立法的重要性、紧迫性由于新近的喋血事件再次引发社会的关注。而校园安全立法之所以在实际立法进程中未被列为一个现实的立法项目,究其原因,一是缺乏目标导向及其综合立法的立法思维和方式;二是因为缺乏对于校园安全立法内容结构及其属性的正确认识。应当看到,在目标导向下的以问题为对象的综合立法方式中,校园安全立法的内容结构及属性上分别有着警察法、教育法和社会法的三重属性。由此,不应拘泥于校园安全立法的单一部门归属,而应该将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整合成为校园安全立法的应有构成。

[论文关键词]校园安全立法 综合立法 警察法 教育法 社会法

自1999年以来,校园安全立法即作为一个人大代表不断吁请的重要立法动议,遗憾的是期间在有关部门调研之后,认为校园安全立法之可能规定的有关内容已经或者分别可以由《刑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等进行涉及,这样,校园安全立法难以有一个确定的部门归属,教育法自身又难以全面涵盖,因此,立法难度较大,不宜开展。而现实中的残酷、喋血事件,又再次向社会提醒校园安全的保障和维护的重要性、紧迫性。

为此,我们不禁要思考:校园安全立法应该以何种立法思维和立法方式加以把握和对待?校园安全立法的内容结构及其属性有哪些?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加以对待和协调?对此,本文尝试引入并统合成为“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的思维与方式进行分析,并尝试由此提出校园安全立法的内容结构及其属性的新的认识,以就教方家并推动校园安全立法的理论研究的深化和现实进程的发展。

一、校园安全的立法思维和立法方式

校园安全,即各级各类学校作为社会基础教育教学机构的公共安全状况的简称。校园安全既是指全体师生员工人身、财产、心理安全以及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交往所必须和呈现出的稳定秩序和健康状态,又是指校园作为物理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自身的有序性。

校园安全问题,不仅是校园围墙以内的“单位形态”的局部的、一般的安全秩序问题,而且是通过其作为公共事业单位、作为联系千万个家庭的子女健康成长的节点,是特殊的公共安全的焦点问题。因此,要特别针对社会中的这一个特殊领域和组织进行专门化的安全立法,就显得尤为必要。加之于我国长期以来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学校作为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往往是受到尊崇和敬畏的地方。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凸显,社会受剥夺感相对较重的弱势人员将其报复社会、戕害他人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及其中更为羸弱的孩童,使校园安全形势严重恶化,因此,校园安全立法势在必行。

但是,要将其作为一个实际的具体的立法实施项目,所面临的一个困扰就是,在哪种意义的法律部门上提议《校园安全法》,并以此设计其“执法体制”?时值我国由法律体系的初步创立阶段,转而进入到法律体系的完善充实阶段,这样就有了以下的可能和条件,即将立法者的注意力从一个个法律部门的“骨骼式”的法律文件转而移动到在其平台上的“器官式”,即集成性的具有某种专属功能的法律文件的供应上。可见,针对的问题以及立法的进程均同时需要聚焦于特定的问题域的立法项目的破解,这是一个新的挑战。这突出地表现在校园安全立法上。

由是观之,“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成为有效解释和有力支持该类型的立法项目得以开展的立法思维及其相应的立法方式。“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是笔者综合有关立法理论和经验所提出的一种立法形态。第一,在主观上,“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是以完整的社会问题、多维的诱因分析、综合的治理方案、预评估的制度收益而推导出的法律规范的综合化的内在逻辑和思维顺序。第二,在客观上,起点和归宿在于“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方式是指“立法机关在审议法案时,为了整体达到一个立法目的,将原本散布在各个法律内的有关规定,加以放在一个法律内修改或增订。相关具体制度在性质上可能并不相同,例如有的是实体法,有的是组织法,也有可能是救济法的规定”。校园安全自身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只有这样的立法方式才能够与之相适应。

具体到校园安全立法,就要始终围绕和针对校园安全的诸多影响因素,特别是把握其中的关键症结所在,本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选取和给出行之有效的各种相互关联的举措,并使之成为相互辅助、协调共生的法律规范,而不是将其割裂地安置在不同的立法项目和规范性法律文件中。这样无疑能够明显地加快校园安全立法的进程,同时,能够集中配置立法资源、增强法律规的实效性。

二、校园安全立法的三类内容构成

(一)校园安全立法内容的警察法部分

在校园安全方面,首先是在公共安全保障资源的配置方面对于各级各类学校在以往基础上的进一步投入。这样,警察法的部分就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警察法,并非仅仅是作为公务员法的特别法的、规定警察这种特殊职业类别的人事法律法规,而是警察行政法的简称,即治安行政法或者公安行政法的传统称谓,是以规范国家警察力量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行动方式、成本损耗、纠察督导等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就我国现有的状况中,以《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为例证,一方面在警力支援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另一方面是警察调配体制存在相互牵制的不利局面。由此,反观一些法制相对完备的国家,则首先是加重校园安全立法中的警察法的部分。第一,明确警察机构和人员的校园安全保障岗位和器具配备,比如日本、美国、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日本,《学校安全法》草案(第二稿)第一章总则部分提出建立“学校安全职员”制度。在美国,1990年9月19日,布什总统签署《校园安全法》,以联邦法的形式使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有了充足的法律依据,正式确认了校园警察制度,确立了校园警察的法律地位,对校园警察的工作要求、执法权力、授权标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二,明确警察安全保障制度,比如美国的安全服务制度、安全评估制度、危机应对演练制度等。第三,明确警察与有关方面的协力关系。日本的《学校安全法》草案(第二稿)第二章提出国家应设立一个“学校安全基本计划审议会”的机构,负责策划制订基本计划和部级的学校安全政策,设定学校安全的各项基准等。第四,明确警察机构接受来自学校、家长等的检查和反馈。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美国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校外监督委员会对学校、校园警察等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二)校园安全立法内容的教育法部分

校园安全立法,在根本上就应该是关于校园安全教育的立法。因此,校园安全立法中必须包含给予学生对待侵害权益、破坏安宁的安全危害事件的正确的教育,并且使之成为校园安全法中具有持久功效的重要部分。

通过归纳有关国家校园安全立法中的教育法内容,可以看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第一,学生的安全保障权益和受教育权益的有机统一,并且作为校园安全法的灵魂和主旨。比如日本《学校安全法》草案(第二稿)指出,“青少年从自身的最佳利益原则出发,拥有安全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保障此权利,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努力履行保证学校安全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教育理念就在宪法权利及其具体层面提出和明确了安全教育是学生应当接受的必要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在国家—公民的关系、政权—人权的关系上,标示了政府保障和实现安全地接受教育权益的基本职责,并成为后续一系列对于公民生命健康权、受教育的受益权所应具有的具体的制度性保障。第二,在教育法关系上,就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内容中,侧重规定校方及有关教育管理职位人员在教育、管护中实现安全保障的有关管理权力。一是学校安全管理权力。比如在美国,《保护我们的孩子:一个行动计划》的报告中就规定,学校必须为所有的儿童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学校必须尽早发现可能产生严重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和积极的帮助;学校必须识别少数有重大情感和行为问题的学生并提供强有力的干预措施。英国则在2007年生效实施的《教育和检查法》中赋予学校“校园暴力管理权”,其中甚至包括体罚权、搜身权,以应对日益发生的校园暴力。二是学校以及教师的义务和安全保障职责。相对比较具有共性的规定有:教师应当担负教导、监管、公共设施使用保护、预见告知、救助等的义务和职责。第三,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中着眼于安全,特别是人身安全、心理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校园安全立法方面都非常重视有关教育内容上对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精神自由的尊重与维护。这在语文、审美、体育等课程中都有相应的体现。我国港、澳特别行政区对于精神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辅导的有关规定比较详细,其中澳门青年全人发展战略比较富有特色。在美国,还专门开设预防暴力课程。

(三)校园安全立法内容的社会法部分

就校园安全法的调整对象而言,尽管相对集中在政府、学校以及学生等的权利义务主体上面,但是如果仅仅拘泥于这样设定,将有可能是比较单薄和线性化的。因为校园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症结在校园这个特定区域的反映。

去年的连续血案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因此,要克服诸多方面的校园安全的潜在诱发因素和初露端倪的激发因素,还必须在广泛的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防控部署,并且积极动员和运用社会公共组织、社会结社形式等进行适度的参与和支持。这样,校园安全立法就相应地包含一定的社会法的成分。社会法,就是对于在一个具有一定自主性和组织性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行为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开展的社会管理、社会救助、社会交际和社会监督等的法律规范。具体到校园安全法中的社会法成分,就是对于在国家、学校之外的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安全保障的途径方式及其关系协调进行规制的法律制度。教育法之中的社会法成分的萌生和壮大,是现当代法律体系发展中公私法相融合的趋势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治理结构中的多元治理格局互动弥合的要求。在根本上是,危机管控和安全防范的全程化、广泛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是夯实校园安全保卫力量的社会基础的应有之义。

纵观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校园安全立法,其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社会法成分:第一,吸取社会化力量,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建立社会支持干预系统。比如美国学校安全服务署,就是服务于学校安全的民间组织。美国的校园安全保障还有着商业化的社会服务。英国充分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香港地区也有社区志愿服务计划。第二,发挥利益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取利益方的参与和监督,加强沟通,堵塞漏洞,提高成效。澳门地区的家校合作及其中的家长会的角色比较突出。第三,健全咨询辅助组织和机制,持续提升安全保障效能,比如美国在学校和有关部门之间形成联盟,订立“参加力量协议”“了解备忘录”等,规范相互协作关系。当然,我们国内在这些方面也有着富有特色和实效的探索与创新,不过需要在接下来的校园安全立法中得到完善、推广和巩固。

三、代结语:三类校园安全立法内容的关系

实际上,考察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校园安全立法,尽管其中有很多具有单行法的典型部门特征,但绝大多数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本着“问题导向的综合立法”的思维和方式,有着强烈的指向性和合成性。这一点立法的指导思想及其在内容上所涵盖运用的上述三个主要方面,的确值得借鉴。

那么,上述三个方面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其相互之间绝不是游离的,而是根植于校园安全立法本身,不可分割。可以说,警察法、社会法之间逐渐拓展,依次是保障性、基础性和辅助性的先行内化、随之外化的关系形态。第二,在功能上,警察法、教育法和社会法的不同成分同时也分别对应着其标本兼治,着眼于对其由外而内的形成机制加以矫治。所以在构造上,三者分别是基准、核心和。

上一篇:安全工程导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机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