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10:25:49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1

农村小学大力鼓励和支持教师在艺术专业方面的进修及提高,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提高体音美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同时,大力表扬和奖励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表彰在美育教学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师。

二、抓管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实施全面管理、强化全方位管理,对班级中音、体、美特长生的质量、数量与班主任管理和考核标准、经济效益挂钩,使班主任关心和支持特长生的培养和训练工作,对音、体、美等艺术教师采取全面考核,对特长生的培养,采取特长生受奖的数量与教师经济效益挂钩、与资金分配挂钩,这样做,有效地减少来自家长和班主任对特长生的培养和训练的阻力,极大地激发了班主任与培养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美育真正落实到实际教育教学中。在活动时间上,保证每周一次,学校有主管领导专门负责活动,按时检查教案,跟踪记录,考核记录,制订活动措施与具体的管理办法。

三、抓环境,强化艺术教育氛围

首先是美化校园、香化校园、绿化校园、设置德育展板,如在走廊设置国学经典卡通画板,妙趣横生的卡通画面时刻激励学生审视自己的言行及学习美育知识的欲望及信心。其次是教室环境美化。如张贴校风、校训;张贴名人名言,人物头像,激励、启发学生,使学生时时自勉;设德育展板、评比栏及活动栏,通过评比提高学生对美的识别能力。

四、抓领域,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

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学校地处半山区,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更有金代的完颜希尹家族墓地、王家磨房古人类遗址、文革水库等。学校利用广阔的社会课堂进行艺术教育,组织学生远足、登高和参观游览等活动,通过观察、感受、欣赏大自然,听取有关传说、趣闻、历史故事,利用摄影、写生收集创作题材,采集动植物标本等活动,让学生把最美的东西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出来。

五、抓教师,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与能力

农村小学认真研究探讨提高教师艺术教育的认识和能力,指导教师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掌握教法,开展“互学”活动,对教师的教案、业务学习笔记定期进行检查,并深入课堂听课,跟踪指导研究课,认真评课,查课。积极进行教学教改实验,对音、体、美等艺术课的课堂教学方法、程序、模式进行探讨,并从美育发展动态、教材设计入手,对艺术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同时,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不断提出新要求、新目标。开展“评优课”活动,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公开课、研究课,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艺术教育水平。

六、抓教学,强化艺术教育渗透

改革艺术课课堂教学,一方面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排课开课;另一方面,改变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坚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艺术形象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临摹教学与创造教育相结合,把艺术教育的主根扎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教育不光是艺术类学科教学的任务,每一学科的教学内容都存在美的教育因素。如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要求教师动之以情,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得到人生的启迪,受到美的教育,社会课在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历史人物的同时,唤起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自然课的教学要清晰地展现出大自然的奥妙等等,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七、抓活动,培养学生特长、技能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2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进行的专业艺术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同德育、智育、体育等并列的美育范畴的普及性教育,作为美育主要的实践途径和落实方式之一,如各中小学和艺术培训班开设的美术、乐器训练等相关课程及各高校开设的如艺术鉴赏、影视赏析等公共选修课程。我国的艺术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但是,就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而言,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艺术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艺术教育资源不能充分被利用等。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如今迫切需要一些创新改革,以促进我国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针对我国艺术教育的这些问题,高校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实现资源共享,是艺术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范畴及其作用

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种合作共享、互利互惠、教育辐射的发展模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将各艺术教育阶段(幼儿教育至高等教育)的教师、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不分界限、共同使用,按照不同学校对于资源的需求状况进行适宜分配,各个学校拥有对艺术教育资源同等的使用权。实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能够在三个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

1.可以降低教育成本,避免资源浪费。

将高等院校和周边的中小学结合起来统筹排课,可以使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在高校中展开,还可以邀请高校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开放高校图书馆、阅览室等。

2.可以为教职员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合作提供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和中小学的教职员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相互交流和学习,如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探讨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的交流与切磋等。

3.可以提高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

使高校那些艺术造诣较深的专业课教师通过“‘走教’、‘支教’、‘巡回教学’、‘流动授课’、‘定点联系’、‘对口辅导’等多种形式”到中小学进行讲授,这样便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

三、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及可能性模式

依据对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形势的分析,要想实现高校与中小学的资源共享,还面临一些问题。

1.面临的问题

1)一些学校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

要实现公办高校与公办中小学的资源共享,主要依靠政府政策的导向性。而民办高校和民办中小学则由社会集团、集体及个人投资,是一种自负盈亏的模式。要民办高校开放资源,就需要民办高校的负责人本身具有较高的资源共享意识,而一些学校负责人的这种意识较为淡薄。

2)共享体制有待健全。

我国一些中小学片面追求学生文化课的高分数,主观地减少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量,这影响了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的督查,保证艺术教育课程的正常开设。另外,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推进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3)教学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高校纷纷开设了艺术专业的专科、本科课程,同时,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高等院校艺术专业教师资源通常比较丰富,从助教到教授,职称结构较完善。然而,这些资源在一些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完全、充分的利用。有些高校中艺术课程的周学时量仅为四节,那么艺术教师在这一周中就有很多课堂时间是闲置的,如果将这些时间分配给周边或附属的中小学,那么这一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专业师资将满足很多所中小学的艺术教学师资需求量。

4)共享条件不足(网络、电子资料缺乏)。

资源共享的核心内容为师资、硬件设施、资料库。在这些内容中,资料库的共享可通过图书馆馆藏和电子图书等实现。截至目前,我国高校和中小学之间尚缺乏完善的网络共享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将艺术教育资源共享限制在了面对面授课的范围之内。

2.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探讨

面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出一种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模式。

1)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资源共享的具体模式分为三种:授课、讲座和培训。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可以由相关部门统一协调,规划出自己本职课程以外的时间,到中小学授课;相关机构可组织高等院校教师推出一系列美术作品鉴赏、音乐赏析等方面的讲座,定期到不同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政府组织、高等院校承担,举办一些师资培训,培训教师为部级、省级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对象为各省市中小学的艺术教师,通过这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式,带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

2)校舍和专业硬件设施的共享。

高等院校的校舍规模较大,其硬件设施的配备也较专业、齐全,中小学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教授可以利用高校的硬件设施,将课程拓展得更加丰富。这将从本质上改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堂形态,丰富学生的艺术活动。

3)图书资料的共享。

我国高等院校的图书资料一般归本校单独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使用对象的范围。另外,对于同一本图书,不同的教学单位可能各有一定的册数,造成了图书的重复购买现象。将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图书馆互相开放,既能节省教育资金,又能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4)联合教育。

通过地理位置划分、行政区域划分等方式,将高校和中小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联合,即一所高校联合一所或两所中小学,利用共同的师资和软硬件设施完成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样高校和中小学可以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统筹排课,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结语

实现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是一个较长远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政府出台一些规划措施和鼓励性政策作为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各个高等院校和中小学的长期配合。资源共享模式是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之一,对美育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高师 艺术教育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70-03

一、当前艺术教育发展的状况

(一)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

教育部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国家将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相关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落实要求,教育部还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包括(见表1)。

教育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提及:“本办法适用于全日制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应覆盖到全体学生。”显而易见,今后义务教育阶段中,综合性艺术教育势必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基础艺术教育以音乐、美术书法课程为主,城区中小学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作为艺术素质的主要内容,是艺术素质测评的关键点,在整个艺术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书法教学活动是中小学艺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主要以音乐、美术、书法教师为主承担,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目的,贯穿在艺术教学全过程,在多种艺术形态中感染、熏陶、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操形成高尚品格。随着《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全面开展,经调研,从中小学校得到的反馈意见是迫切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多面手”的艺术课程教师。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状况。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艺术课程开课率不足、艺术活动参与面小、艺术师资短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学校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这些问题制约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桂北地区为例,据调查了解,县城以下农村学校,基本无专职艺术(音乐、美术)老师,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艺术课程,有少数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但多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其教学效果也远未达到预期的设想。

二、高艺术教育专业建设依据

(一)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基础教育艺术课程的改革,是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新形势下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对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特别是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桂北地区,它泛指以桂林为核心的广西北部地区,桂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主要居住着壮、苗、侗、瑶、回等少数民族,基础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成效“贫富不均”的现象,特别是基层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地区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艺术学科的基础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具有时代性、综合性、规范性的适合基础艺术教育的师资。

(二)高师优化专业结构的需要。建设艺术教育专业是艺术学科建设的自然要求,是促进学科专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专业间互补的内在要求,也是学科做大做强的需求。艺术教育专业不仅具有独立的专业研究价值,且能进一步促进艺术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交叉、互补、提升,共同发展、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从而为区域文化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

(三)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随着艺术教育发展,艺术教育服务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桂北地区,由于各种原因,桂北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整个桂北地区各县市各级各类学校、文艺团体、文艺演出单位对艺术高素质人才急缺的状况。音乐专业和美术专业部分毕业生就业后兼职从事基础美术教师、基础书法教师、基础音乐教师,基础舞蹈教师及群众文化艺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桂北地区艺术师资和群文工作人才匮乏的现状。因受专业的限制,在校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对艺术教育进行系统、全方位的学习,出现学不致用、工学脱岗的情况,所学的一些音乐、美术、舞蹈、表演基础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路

(一)明确高师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广西桂北为例,城区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课堂,以音乐和美术课程为主,配备有专职专业课程教师。经过调研,广西桂北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现状是仍旧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构成许多课程成为紧缺薄弱学科课程,其中艺术(音乐、美术)课程因为师资配备不足情况尤甚,以致基层乡村中小学校几乎没有专业专职的艺术教师。桂林市教育局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实行中小学校学生艺术素质测评,评选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并给予项目经费支持艺术活动的开展:方法是要求市属各中小学校推行体育艺术“2+1”项目,以班级为基础,以社团的形式开展电脑绘画、少儿绘画、手工、书法、国画、合唱、群舞、体操等课内外艺术活动,努力实现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参加至少一项艺术活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每年举办艺术特长比赛如三独(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书法与绘画比赛或集体项目(戏剧、戏曲、群舞、合唱)比赛,再加上随机抽查学生的课堂艺术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水平等,按照各项测评综合分排名作为市级“艺术示范特色校”评比的依据。因此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该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人才,具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掌握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基本功,掌握音乐、美术、书法教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的高素质艺术教育工作者。合格基础艺术师资的培养,以培养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书法教师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应具备“画、奏、唱、跳、讲、编、写、演”八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形成“站稳讲台、活跃舞台、多能一专”的职业能力。

(二)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为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需要兼容和整合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各艺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接受艺术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并通过艺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系统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获得从事艺术教学与研究的基本能力,具备在中小学、社会文化机构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学资格。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学习构架。如艺术素养类课程,包括钢琴基础、声乐基础、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艺术简史与作品赏析、戏剧基础、书法临习、色彩、国画基础;教育基础类课程,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理论;儿童认知发展类课程,包括 趣味手工、儿童画、学前艺术教育;综合实践类课程,包括幼儿舞蹈赏析与创编、简笔画与手工制作、儿童综合艺术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环节,包括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合唱团、舞蹈团、地方民族民歌组合、地方民族器乐组合、语言艺术、少儿绘画及手工小组、书法小组、电脑绘画小组。

(三)建设先进的实训室、实践基地。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画、弹、唱、跳、编、写、演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通过专业实训室得以实现,比如中国画实训室、书法临摹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多功能声乐实训室、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实训室(未来教室)、数码钢琴实训室、电子琴实训室、MIDI实训室、综合演艺厅等。建设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展馆,如桂北民族歌舞艺术展廊、桂北非遗音乐文化展廊、美术展馆、岭南派“漓水古琴”师培养实训室、桂北少儿钢琴师资培养实训室等。具备先进设备的实训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教学实践场馆,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检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教学技能是否达标需通过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完成,如校内、校外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因此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优质的教师队伍是高师教学工作中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力保障,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核心、关键因素。高师艺术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教师业务、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教学名师,构建科学、系统的教师教学梯队。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践锻炼和技能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国家职业资格师考试认证;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官方举办的技能培训、专业进修,让教师在拥有“高校教师资格C”的同时,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从而提高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另外,学校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精品网络课程等形式,深入发挥资深、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业务能力提升等帮助,形成“传”“帮”“带”的教学管理团队。

(五)形成校地合作机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原则,指示职业教育应与终身学习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应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制定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参与联动的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此外,还明确政府将从经费和政策等各方面全力提供支持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这些都要求各高职高专深化校地合作机制,真正做到“引进来,走出去”。

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内涵式”发展,而“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人才质量的提升。学校教学对高师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具有局限性,仅仅是“封闭”教学,通过学校教育与地方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让学校教育延伸至社会教育;让封闭教育实现开放教育;让理论教育与艺术实践相统一;让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使高师艺术教育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格局。例如,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题讲座,如小学音乐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小学美术学科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以及地方教育局、教科所举办的专项比赛,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等,都是学校组织学生“走出去”学习的绝好机会,是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的良好平台。由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且体会合格艺术教师所需具备的素养,实时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学校通过专项培训项目,如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国家培训计划等,建立“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把行业、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课堂中、项目专题讲座中,让在校培养的基础艺术师资和在职工作的基础艺术师资同时受益,将现有师资素质提升和未来输出师资质量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标本兼顾”的培养体系。

总之,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要立足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以服务地方基础艺术教育为宗旨,紧密结合基础艺术教育人才市场的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中孜孜不断探索,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实践育人的调查研究[J].广西教育,2015(9)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J].广西教育,2016(2)

[3]卢婷婷.关于艺术类专业考试“火热”现象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5(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转型期特色化、应用性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6A062);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校地合作机制下基础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X A201605);2015年度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法研究基地专项课题“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外舞蹈活动师资培训与再教育研究――以桂林地区为例”(JXA201606)

【作者简介】卢婷婷(1978―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教育。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科技教育;艺术普及教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质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作为素质教育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们这里所言的艺术教育并非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技法训练或纯抽象的艺术理论学习,是旨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艺术教育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现代化今天纷繁复杂的多样化艺术形式,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发展,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经验对于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人性中最深层面的意识紧密联系,艺术能给人以勇气和希望,能给人以精神慰藉,艺术也保证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们相互之间得以心灵的沟通,艺术还能够保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所以说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体制也是不健全的,同样高等教育也需要艺术教育。在这里,我想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谈谈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思考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当中。

一、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控制,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一直作为“副科”可有可无地存在,担任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数是“兼职”,并不是经过专业艺术训练和理论学习的专业艺术教师,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只是以简单的摹写或自由发挥来应付儿童对艺术的本性渴求,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创作等学习。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艺术课的课时很少,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学校每周只有一到二节甚至干脆砍掉艺术课。

高等教育中的艺术普及教育又怎样呢?事实上,刚入学的大学生对艺术史和美学理论知之甚少,对于高雅艺术普遍兴趣不高,甚至于不知如何欣赏,学校也将重点集中在科技教育各课程的教学上,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人为地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割裂,文理分家,这势必严重地妨碍、制约、损害、摧残乃至扼杀人的本性、人的创造性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极不有利于贯彻中央《决定》的精神”。众所周知,这种文理分裂,会造成学生综合素质的严重失衡,最终如同自然生态一样,失衡会使各个物种急剧退化甚至于导致生物链的断裂,教育的失衡就会导致各学科之间丧失多元化之间的相互支持。

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中国已进入了世界一体化竞争当中,实际上,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所以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体制接轨,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科学实践当中缺乏冲动性的创造能力、外向性的表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协调能力。究其深层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对于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艺术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我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就在《论大学教育》的演讲中指出:“所谓‘人’,就是对于世界社会有他自己的认识、看法,对已往及现在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文学、美术、音乐等都能欣赏,具备这些条件者就是一个‘人”’。众所周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不仅是位杰出的艺术家,而且还是想像力、创造力极为丰富的科学家,他承认是艺术为其科学创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代人也普遍意识到“艺术活动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既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也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艺术活动所积淀于人们心中的艺术修养和正在进行的艺术活动,则能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为人们灵感的产生提供契机和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多次著文阐述科学与美的相互关系,他说。在分子等微观世界里,分子结构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排列构成的,科学与美密不可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也多次呼吁,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二、将艺术普教以学科为基础纳入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提高艺术素养,开拓人文思想领域,由此担负起艺术教育在整个素质教育格局中重任,这一教育理念已得到有关教育专家的共识,目前,众多高等院校也已逐渐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先前经验作参考,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实施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效果而言,收效甚微。总结起来原因有二:一、学生自身基础薄弱;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之中坚的艺术普教,注定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艺术院校的纯技法教学,又不同于抽象的美学理论训练,由于本身既是感性的又是精神的东西,其性质规定了对于它的学习必须经过感性的理性认识,方能登堂入室。可以设想,如果用数学的教学方法去教艺术课程,从理论到教条,弄不好就会把一种丰富多彩、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变成干巴巴的东西,但又不能用教化学的教学方法去具体对待艺术课程,弄不好又会走入纯技法训练的死胡同,最终落得空有技法而无思想的“匠人”。因此,在这一新的学科领域的拓展中,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明确确立艺术教育的教育目的。艺术教育是一种终生教育,可以培养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终生受益,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视觉文化意识,使能更充分地体验周围文化世界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将艺术与历史、文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辐射其他学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

第二,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大多并未具备多少艺术素养,基础相当薄弱,另一方面,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课程任务比较重,不可能让出太多的课时给艺术教育课程,因此,必须整合艺术教育的课程结构,使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效益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的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欣赏与评论、美学理论、艺术实践与创作等四大部分,为了适应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需求,可以适当调整其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有机整合,合理分配至大学四个学年当中。大学一、二年级可侧重于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之初,从艺术的感性认识人手,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大学三、四年级可侧重于美学理论与艺术评论的课程教学,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的高度,并能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艺术史的课程教学可作为艺术普教的重点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期间。

第三,融合多学科,促进学科之间相互交流。艺术教育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如果说在艺术史的教学中撇开历史背景、宗教特征、审美心理等不谈,只是就艺术特征而讲解艺术发展史的话,那么课堂教学肯定了无生趣,学生也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艺术教育要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传授知识,这样,可以把关于艺术作品以及关于政治、宗教、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和社会结构结合起来。例如研究中国山水画的兴起不单单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绘画风格,还要深入了解魏晋“玄学”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士大夫个性情趣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特征等等,研究达芬奇的《最后晚餐》、《蒙娜丽莎》不单单是研究作品的视觉风格,这些作品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生活和时代,那是个发现和科学的时代,是探索空间观点的时代。画家在揭示直线透视系统的同时,也探索了空间。

所以对于艺术教育的教师而言,不仅仅要吸取文学、艺术、音乐、社会历史等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而且还要用社会学科的教育去传授学生研究、思维和决策的技巧。

第四,组织编写一套适合高等院校艺术普教的教材。组织编写一套教学内容上适合于当前高等院校的艺术普教的艺术教材对实施艺术普及教育理念非常重要,就目前已经出版的艺术普教的教材来说,一是不够系统,只局限于艺术史、绘画欣赏等部分,并且不能很好地融合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学科,对于艺术知识的介绍只能限于粗略、简化而已。二是内容上过于专业化,只是将艺术院校专业教材的内容加以删节、缩略,教材的文字语言过于专业,不够通俗易懂,如此教材会大大降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其阅读兴趣。如果把艺术史、作品欣赏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用故事情节串连在一起,肯定会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参与。三是过于注重艺术发展的连续性、时代性,忽略了不同艺术之间的比较性。例如大多数艺术史教材都是按时代顺序来叙述,这种形式的优点是保证了时代的连续性,但其缺点是没有注意到艺术之间的比较,无意间就削弱了对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的培养。

第五,探索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艺术教育在自身特点上不同于其他教育课程,它的教学载体丰富多样,不仅有文字的,还有视觉的、听觉的;不仅有具象的,还有抽象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法知识的传授;不仅可在课堂进行教学,也可走出户外,深入生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采用传统的口授教学方法,还应结合技法做示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运用,艺术教师应在教学软件的制作上下功夫,结合课程的需求设计出生动有趣的课程方案,引导学生对艺术课程教学的参与热情和互动热情。:

随着艺术的发展,现代艺术也越来越关注人的自身,越来越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将艺术教育与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教会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目标之一。

怎样合理地将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与艺术史、艺术欣赏、美学相结合也是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探索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是我们对艺术在实践、理论认识上的升华,它是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这里所说的艺术创作、艺术评论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周围感兴趣事物的艺术描述,对日常生活物品的艺术装饰或设计,对一件艺术品欣赏所产生的艺术感受等。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很好地吸收课堂的教学知识,有助于艺术教育不同课程知识之间的自然融合。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5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3]许中伟.缓解农村中小学艺术师资紧缺矛盾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02)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教育;文化教育;反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1)11-0249-04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艺术”一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强调“术”到注重“艺”的漫长过程。在古代,它是被当做诸如造物、种植等生产过程中用来完成任务所采用的“技术”来认识的。在我国“艺术”一词中的“艺”,其本意有三个:技艺、艺术、种植。我国古代的“薮”、又通“艺”,意为“种植”之技。即便是今天,仍有人对艺术的认识仅停留在“技艺”的层次上。在西方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界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古拉丁语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意指完全不同的某些东西。它指的是诸如木工、铁匠、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和专门形式的技能。文艺复兴时,一些艺术家也将自己看作工匠。直到17世纪,才开始从关于技巧的概念或关于技艺的概念中将艺术与美学概念分离出来。18世纪,英国史学家乔治・科林伍德认为“优美的艺术并不是指精细的或高度技能的艺术,而是指美的艺术”,将“优美艺术”与“实用艺术”区别开来。19世纪,“艺术”一词在理论上从技艺中完全分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一词的理解和界定,有了深刻的变化,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与实践。

受上述认识的影响,长期以来,艺术院校一直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与教育作为其教育的主要任务,在教育方式上,往往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尤其是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训,对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教育则重视不够。受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艺术院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个影响和困扰其自身发展的难题:即学生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轻文化理论的学习包括轻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甚至厌文化理论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理论素质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一难题,利用专业学校艺术教育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不失为艺术院校解决该难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和途径。

一、艺术及其教育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以一定的物质手段,塑造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审美属性,表达作者对生活的审美评价。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具有认识、教育、审美等社会功能,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彭吉象所言:“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它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艺术,在人类的众多需求中,艺术需要已成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艺术教育也成为组成人类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人需要艺术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证,他认为:艺术和审美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是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相应增多,为人们的艺术和审美生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即“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还是从社会实际方面考虑,可以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人人都需要艺术。

尤其是到了当代,艺术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尺度,艺术需要的满足与否、保持与否,是衡量当代人类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它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增补和装饰,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将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具备一定的艺术技能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并将其视为自身综合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趋势下,现代人和现代教育试图通过艺术和艺术教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已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正是基于此,目前,社会上各类艺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而且人们对艺术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教育就是在适应人们延续艺术文化、传播社会艺术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过程中产生的,并随人类的进步和发展逐步成熟。

艺术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艺术文化;以艺术为媒介,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力,获得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这一涵义表明,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轴心和基点的,是艺术和教育的合二为一。根据二者的侧重不同,可将其分为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艺术本身,即由艺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艺术文化;它借助于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横向和纵向传播艺术知识和技能,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其着眼点是教育,即从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艺术教育,以艺术作为教育的媒体,追求一般教育学意义的功效;它通过艺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情趣、意志和创造能力等基本素质,通过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健全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无论是教育取向的艺术教育还是艺术取向的艺术教育,其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二者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文化教育是专业艺术教育的内核

艺术院校作为专门进行艺术教育的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合格艺术人才、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的双重任务,在教育任务上它是艺术家和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艺术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条重要渠道,传播者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及科学素质将影响其传播的方向和效率。因此,艺术家和艺术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其文化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这些文化修养与艺术才能的培养一样,需要长期勤奋的学习和实践。这种学习包括学习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及同时代的国内外艺术家的经验,更包括学习各门文化科学理论。通过学习,积累和提高其文化知识及综合素养。

无论是从事艺术学习活动的学生,还是将来从事艺

术创作活动的艺术家、艺术工作者,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和素养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才能深刻地领会、揭示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艺术作品;更好地呈现其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从而较好地传播艺术和弘扬国家文化。而在学生的各种文化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邓小平曾指出:“学校应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因而,学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与学校德育工作有直接的关系。

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道德规范等,通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取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健康成长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对于个人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其理论和经验也很丰富,其中以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他们提出以“育人为中心”,“德育至上”的思想,强调教育要服从和服务于本阶级培养人才的需要。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强调“大丈夫”理想人格的实现必须从修身做起,认为修身关系到天下兴衰、国家存亡、个人荣辱。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董仲舒也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从义远利”。这种“德育中心论”的教育思想,至孔子后被历代教育家和统治阶级所采纳和运用。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起至今,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在西方国家,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到中世纪封建社会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乃至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常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日本、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关注学校的德育,突出表现在它们对待学校德育的态度上,把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称为‘德育投资’”。可以说,德育是“根”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学校德育工作做得好,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因而,重视德育教育已成为古今中外统治阶级及教育家们的广泛共识。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和渠道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其教学任务,主要是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即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完成基本理论、思想品德、各种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专业艺术院校就是通过开设各门专业及非专业文化课程,进行各学科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水平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从而实现其人才培养的目标。

显然,在专业艺术院校,文化教育在德艺双馨合格艺术人才的培养中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核。文化知识与思想素养对艺术活动主体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于专业艺术院校开设多门文化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均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因而,艺术院校在文化教育中,利用艺术教育自身的优势发挥其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具有现实的作用和意义。

三、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艺术教育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的教育功能就包括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和劳技等功能。

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主要指通过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发挥其益智与辅德等作用,即无论是艺术教育的过程还是结果均会不同程度地对智育和德育等产生一种辅助或帮助的作用。这样,在艺术院校文化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及其资源创设一定的情景或条件;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挥其专业优势与特长;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中,也能尽量享受到像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愉悦与乐趣、感受到专业学习时那样的成功与满足;从而突出艺术教育在文化教育中的益智功能和辅德功能。

艺术教育之所以对文化教育具有反哺功能,这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智力的多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教育的种类很多,从场所的角度而言,有学校艺术教育、社会艺术教育和家庭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在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的艺术教育,包括专业学校的艺术教育和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作为培养艺术专门人才的专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既具有系统、规范的艺术专业课程,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各门文化理论课程,二者共同构成专业艺术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学生的智力结构上,既包括理性的维度,也包括感性的维度。专业艺术课程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偏重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各门文化理论课程所进行的智育则偏重于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心智的发展,学校教育无论是偏重理性方面,还是偏重感性方面,都不可能获得圆满的教育效果。而学校的任何教育科目都具有双重的功能,即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外,还会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行为特点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其众多的专业学科必定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起到发展和完善人的精神和肉体,促进人类文明提高的作用。

对此,艺术院校充分认识自身这一重要资源的教育价值,重视艺术教育对文化的反哺功能,将会缓解和释放学生受到的来自智育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压力,这对有效解决艺术院校学生轻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甚至厌文化学习的难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突出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艺术教育具有益智的功能。

当艺术教育独立存在,并作为一个与科学相对应的领域,而不是仅作为智育范畴里的一门知识而发挥作用时,这种审美的、艺术化的艺术教育便具有了智育的功能。国外许多学者对艺术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作过研究,如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登纳认为艺术教育能促进人类智能的发展,他提出人类具有音乐、语言、逻辑一数学、空间、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七种智能。而其中的音乐、身体动觉、人格、交往等至少四种智能与艺术教育有直接的关系。他指出:“没有艺术教育,这些智能将会丧失或部分丧失,个体因而会变成一个智能不健全的人。”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教育对个体智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能有效地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他说:“艺术作品的巨大优势之一就是,以最小限度的技术训练即足以向学生提供独立发展他们自身心智源泉需要的训练一艺术作品的智力追求在于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知觉经验的各个方面。”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彻对音乐学习与儿童智力的发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上音乐课的儿童的空间智商有46%的提高,而不上音乐课的儿童仅有6%的改善。他认为音乐学习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进而得出结论:“音乐教学能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并维持时间很长,甚至永久。”

上述事例说明:艺术教育能有效减轻智育本身对学

生身心所施加的压力,使由于片面接受智育而造成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趋于平衡,从而使智育获得更好的效果,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知觉思维能力、空间智力和时间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整个智力结构的发展和完善。这大概就是无论是专业学校还是非专业学校艺术教育都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或偏好而对文化教育则表现出厌学或感到比较抽象、枯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第二,艺术教育具有明显的辅德功能。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上,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古老的问题,一直被视为道德教育的补充,具有明显的辅德性。如孔子曾教育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提出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就包含了音乐,并把艺术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在西方,从古希腊到近代,艺术审美教育也一直被视为净化灵魂的重要手段。亚里斯多德就把艺术教育当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讨论了艺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他认为,工业文明捣毁了人性的和谐,带来了人的异化现象。面对这种异化现象,他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还明确把德、智、体、美四项教育并提,使美育具有了独立的地位和任务。

事实上,德、智、体、美作为人类教育的四个方面,各有自己不同的目标和方式,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可见,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它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艺术教育的辅德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德育的效果。由于艺术自身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审美价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以一种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德育中辅之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美,这样,德育便可得到人的感性支持,学生对于道德品性,便不仅知之,而且好之,进而乐之,最终达到以美辅德,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第二,通过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年-2000年)明确指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辅德性。艺术教育不仅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而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而这种有机的、整体的反应方式,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总之,艺术教育与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历史上,不少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实践家们都将艺术视为道德教化、兴邦治国的重要手段。

正因如此,艺术院校应积极发挥其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及其资源,发挥艺术教育对文化教育的反哺功能。

概括而言,艺术院校由于其课程体系既包括了偏重感性思维的艺术专业学科,又包括了偏重理性思维培养的各门文化理论学科,具有非专业学校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因而,可以有效利用艺术教育与智育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较好地发挥专业学校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努力寻求艺术教育与智育的平衡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具体的文化理论课(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在重视和发挥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关注并利用学生的专业优势及特长的同时;积极研究并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及模式,以更加丰富和多样的教学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积极采用或利用了一些结合艺术教育成果的具体做法。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美术、音乐、舞蹈等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长及其特性,选择不同专业的部分班级和部分教学内容,预先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其主持课堂,学生们利用各自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或制作道具;或组织课堂辩论;或自己当小老师;或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作品中。通过这些尝试,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既学到了相关知识,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及组织、协调与合作等综合能力,又利用了学生的专业优势及其特长以弥补其文化的劣势和不足,从而有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文化理论课(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也能体验并享受到专业学习时那种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达到有效利用学生自身现有的优势资源,服务于文化理论课(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达到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文化理论课教学效果与育人功能的目的。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报告;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

学校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中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一些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部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另外,农村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而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标。结合农村学校现状,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上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实验时间。计划从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实际完成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计不足,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研究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时间过于仓促,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实际意义。因此,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负责的精神,决定延时结题,求得更加真实有推广价值的实验研究结果。

3.实验研究对象。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艺术教研组的指导下,调动全县艺术教师广泛参与,以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对象涵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

4.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实验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讨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的理论文献,结合中国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和规程,进行研讨、分析,借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2)追踪调查法:将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探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实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地变革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超越经验的局限性,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5.实验研究原则。(1)实践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要立足现有条件实际,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去研究探讨。(2)统一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针,所有研究务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则:农村艺术教育积账很多,我们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立足实际,避免海市蜃楼似的虚无缥缈,要符合实际。(4)开放性原则:围绕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所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要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开来;另外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还要广泛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边研究、边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实验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

负责人:孙伯旭

成员:王卫欣王东霞刘秀云刘艳红刘强

张志文赵红赵江汉张娟邱文红

李春燕张淑艳李提姗王红艳冯敏

张文杰魏巍

2.学习调研:发动课题组成员查找有关艺术教育理论资料,搜集当前对艺术教育论述的最新信息;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各自所负责研究的内容;对各自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相互沟通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使研究达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围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等内容,成立五个研究小组,课题组人员任组长,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2.各研究小组针对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过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结合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为课题研究寻找支点,提供依据。

4.适时组织各种交流、比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等形式加以检验,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加研究人员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5.定期交流,总结修正。每学期至少二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汇报会,对研究进程与成果、内容进行调整和分析,对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研究布置下阶段的研究行动计划。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总结归整。通过对五个方面内容研究的分析、总结、提炼,完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实验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总结工作。

2.归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成果,以论文集、音视频实录等形式整理汇编。

3.召开研讨会,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归纳整理,申请鉴定。对需要评审的相关课题资料汇总,提请专家评审组对报告及相关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并呈送上一级课题领导机构审批。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艺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1.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让每个农村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如果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学同样的数理化,却不能享受同样的艺术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让每个农村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艺术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每一个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学校艺术教育就是要发现、激发、调动、激励、培养、发展农村学生的这种天赋和潜能,让每一个农村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4.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意识决定行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使艺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改变就技术教技术,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明确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

认识的提高为很好的处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工作能够高效率的进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艺术工作中,广大教师根据全年的工作安排,结合自己的实际,协调安排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关系,改变了有艺术活动就停开艺术课的现象。体现了广大教师对艺术教育三方面内容的把握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促进了艺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参与研究,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强化自身素质,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为了达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们在2007年举办了“宁河县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既促进了艺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大大强化了艺术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为全县艺术资料和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2005年,我们对全县艺术教育设备、资料等进行了统计,除了大件设备外,所有物质材料形成全县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材料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往,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艺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课题研究使我们有机会把艺术教师从各校的“角落”里拉出来,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教育科研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养。最近几年,在全国及市、县组织的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各种艺术教育获得中,课题组成员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课题实验对于提升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师研讨交流的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教育研究氛围,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讨会,每年搞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彻底改变了艺术教师在学校“形单影只”的局面,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充实的“家”;随时更新全县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统计,充分发挥资料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方向正确;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达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使艺术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开展。

五、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认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会有困惑,“应试教育”、功利思想、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等等问题,总使我们有被挤压、被边缘化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总是有一种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觉。我们在反问,我们所确立的研究目标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还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当前农村艺术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是什么在隐约地制约着我们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制约我们发展的恰恰是当前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不科学。当前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使艺术教师的工作受到很多环节的制约,这些制约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广大艺术教师之间,这样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艺术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衰减;另外,我们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还是从要求学生全面接受艺术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尤其是综合艺术素质,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呢,这样的要求符合客观现实吗?

所有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发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会有困惑,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大前提决定了事物的结果。包括全国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谈不上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几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研究夯实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改变现有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这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两个轮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的加强与深入,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更加完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君.走向公平的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高校艺术院校.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5]杨国全.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指导[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小学教育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多元智能 开发 新视角

现代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是某一种教育的片面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品德、智力、审美、体能体魄、操作技能等的全面培养和提高,它离不开融合着感性与理性、自由和规范、功利与超功利的艺术教育形式。

一、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始终是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盲点,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更是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远未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发挥;另一方面是由于学校艺术教育理论自身的局限,使学校艺术教育处在一个从属的地位,艺术教育被看作是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直未能摆脱技术工匠式教育的旧有模式,艺术教育自身的主体地位与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则远未得到认识与挖掘。再加上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者自身的局限,而从事美育与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对学生发展的认识未达到宏观的教育理论高度。因此,虽然艺术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全面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论述缺乏说服力,在实际操作时也就容易被纳入德育、智育的轨道,或者是成为极少数特长生的教育。

我们常说艺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它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的、复合型的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艺术教学中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和情感品质?艺术教育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艺术能力等等,我们无法做具体的阐释。可以说缺乏一套完整的、令人信服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支持,这恐怕就是艺术教育的软肋。然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到来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诠释。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潜能的开发,这些潜能具体是指什么?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创建的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给了我们答案。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概述

传统智力观认为智能只是一种单一的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能力(换言之,除了逻辑与语言文字能力之外,其他的能力都是没有价值的),而传统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得更多的是单一类型的人才,即语言或数学逻辑方面较有优势的人。而那些在视觉空间、音乐、肢体动作等其他智能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能是在上学前后、闲暇时间去学习相关内容,在学校他们被视为不务正业的人,其特长也被埋没。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及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当今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

针对这种状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的新理论。他指出,我们社会一直以来只重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大家都以为那就是智能的全部,然而,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其实是多元的,“人的心理和智能由多层面、多要素组成,无法以任何正统的方式,仅仅用单一的纸笔工具合理地测量出来。”并描述性地给出了智能的定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①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加德纳的研究证实人类至少存在九种智能,除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之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②这些智能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同等重要的。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问题是“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学生的智能无所谓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结构的差别。对于同一种事物,每个人都会运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组合,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认识它、理解它、表现它,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多元智能拓展了对人的智能的研究领域,特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冲击,为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新视角。

三、通过艺术教育开发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倡导者加德纳教授指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九种以上智力的潜能,每种智能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就是说,语言智能用于日常交谈时,需要讲究语言艺术,用于写诗歌和小说时离不开美学原则。同样,空间智能可以被航海水手和雕塑艺术家应用,身体运动智能能够被舞蹈家、演员、画家等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更是艺术学习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学智能也能体现美的原则,如一种证明比另一种证明更优雅从容等,而这些智能都与艺术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艺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手段达到教学的目的,即通过艺术课教学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直觉能力,增强发散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发展。艺术教育是开发智能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1.音乐/节奏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个体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音乐/节奏智能在九大智能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使我们艺术教育者备受鼓舞,让我们对音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多元智能理论已论证音乐是人人具有的一种智能,也就是说,音乐并非是仅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阳春白雪,人人都可以学习音乐。那么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和开发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不言自明,音乐课程重点开发和培养的自然就是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并且,童年期是一个人音乐智能发展的决定性时期。尤其是在3—5岁时,是发展儿童对节奏和音调敏感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音乐对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从小学习乐器的人身上发现,他们的头脑反应速度较快,悟性较高。这就是因为,从小学习乐器的孩子很早就开始锻炼注意力的分配,手眼的协调和反应,甚至是通过识谱来锻炼记忆力。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音乐熏陶,不仅有利于儿童的学习和智能发展,还可以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得到精彩的生活风景创造条件。

音乐/节奏智能或许不像语言或逻辑数理智能那样对于人类发展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心灵的美感,陶冶情感,激发创造性,以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2.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语言的发展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作为人类生存和交流的必备工具,语言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