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2 08:11:29

实事求是论文

实事求是论文篇1

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实事求是运用“四种形态”,精准把握政策策略,严格规范工作程序,依规依纪依法行使职权,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

“四种形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举措,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必然要求。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对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日前,贵州省纪委监委对推动“四种形态”运用的精准性、规范性开展专题调研。

精准运用产生积极效果

近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四种形态”的认识不断深化,工作思路、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严惩极少数、管住大多数的“倒三角”结构性特征充分显现,监督执纪执法由“惩治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有效拓展。

政治生态研判更加精准。省纪委监委结合巡视巡察、信访举报、审查调查等反映的情况,对各市州、直属单位、企业等党内政治生态状况进行动态研判,精准掌握“树木”“森林”情况,为深化实践运用“四种形态”夯实基础。同时,坚决扛起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的政治责任,注重发现和查处

“七个有之”、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严查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类案件,取得良好政治效果。

“两个责任”落实更加到位。各级纪委监委不断强化政治监督,紧盯关键少数,用好问责利器,督促相关党委(党组)、领导干部履行主体责任。如,铜仁市纪委监委探索将第一种形态纳入党委(党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目标,将实践“四种形态”作为管党治党日常工作。再如,黔西南州纪委监委坚持把党内监督挺在前面,将“四种形态”理念和方式方法贯穿落实在信访举报受理、问题线索管理、审查调查和案件审理等环节,更多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处理等方式处置违规违纪干部。

制度机制建设更加完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积极探索实践,工作机制日趋规范。省纪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明确“四种形态”运用中组织措施和处分种类的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实践中准确把握。对此,安顺市纪委监委制定践行“四种形态”实施办法,明确总体要求、考量要素等;六盘水市纪委监委出台运用第一种形态加强日常监督的实施办法,对各类处置方式逐项列明适用情形、实施主体、启动程序等。

效果更加彰显。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鲜明导向,在有效运用批评教育、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的同时,深入开展“一案一整改”工作,认真做好案件查办“后半篇文章”,结合特定地区、关键领域违反政治纪律案件开展警示教育,督促整改落实,推动净化政治生态。

存在问题和面临困难

理解认识仍然存在偏差。一是有的重办案轻监督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在监督中把握政策策略不到位,工作方法不恰当,存在不愿监督、不善监督的现象。二是有的片面强调“四种形态”从轻、减轻处理,从严要求未得到体现和落实。三是刻意追求各形态之间的比例关系,刻意追求第一种形态占比。

履职尽责不够到位。一是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有的党委(党组)在严肃本地区党内政治生活、维护政治生态、开展干部思想教育方面工作力度还不够,主体责任存在“空转”现象。二是监督责任履行不够到位。有的纪检监察机关执纪的思路和方式方法落后,工作部署和考核导向放在查办大案要案上。三是担当斗争精神不足,有的党委、纪委存在只愿“栽花”不愿“挑刺”的思维,从严从细监督的责任感不强。

形态运用不够精准。一是运用第一种形态存在偏差。有的在处理问题线索简单以查否了结,规范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二是运用第二、第三种形态不平衡、不到位。有的地方对案件缺乏综合研判,对形态运用边界和对应内容把握不统一,不同措施混淆使用;有的执行处分决定和组织处理措施不到位,削弱了纪律权威。三是有的地方未能准确区分不同违纪以及违法行为之间的界限,存在定性不准现象。

分析研判不够准确。一是政治生态研判不深入。有的地方对本地区本部门政治生态研判不够,对具体问题分析把握不准,难以有效实现处理的精准性。二是运用标准不平衡。有的地方对需要从轻、减轻处理的案件,在情节、依据和衔接上不能精准把握。

制度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制度规定不配套。指导性意见相对缺乏,基层运用“四种形态”尺度不明确,对一些问题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二是衔接协作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相关工作措施、处理建议、处分决定、组织处理在执行上存在脱节现象,削弱了运用“四种形态”的综合效果。

把握实事求是原则深化实践

压实党委、纪委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着力解决“不愿用”的问题。一是完善责任清单和考核机制。建立实践“四种形态”责任清单,把履行主体、监督责任贯穿于日常监督管理和违纪问题审查全过程,将运用“四种形态”情况作为各级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情况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化责任追究倒逼责任落实。把落实“四种形态”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问责的重要内容,纪检监察机关要结合实际对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缺失、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不力的,坚决追究责任。三是强化分析研判和业务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认真分析“四种形态”统计数据的发展趋势和总体成效,深入研判区域政治生态,强化指导力度,有效解决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中遇到的难题。要分析提炼运用“四种形态”有效做法,加强政策理论和经验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深化对全面从严治党客观规律的认识。

把握标本兼治、治病救人原则,推动第一种形态取得实效。一是解决监督方法手段不多的问题,提高谈话函询覆盖面。要加强对现有线索的分析研判,及时进行科学分类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轻微违纪的,及时启动谈话函询程序,同时加大对一般性或较为笼统问题线索“面对面”的谈话比例。二是解决规范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细化规范谈话函询流程。对谈话函询程序、内容、办理过程等细化操作流程,确保全程留痕、手续完备、有据可查;严格按照指标体系科学精准统计,确保形态统计数据能够客观反映;适时对谈话函询结果真实性进行核查,对不如实说明、欺骗组织的严肃处理。

坚持实事求是与讲究政策策略相统一,确保形态运用更加精准。一是准确研判“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把握好政治生态和政治方向。紧扣政治责任和政治影响,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大局和当地的政治生态综合考量,对违背中央大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重要战略部署不力、搞“七个有之”以及破坏党内政治生态等问题,要从严把握、从严处理,形成震慑。二是统筹把握个案与整体的关系,确保处理平衡。在个案处理上,要防止脱离当地政治生态和案件处理整体情况随意放大或缩小,防止个案处理完全背离当地同类案件处理的纪法尺度而出现畸轻畸重现象。三是准确把握宽与严的辩证关系,做到宽严相济。要避免片面从宽、一味从宽的情况。对于宽严的把握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对于违纪问题严重且对组织不忠诚、不老实、拒不接受组织教育挽救,甚至对抗组织审查等具有从重加重情形的,必须按照规定从严把握、从严处理。四是把握好定量与变量的关系,重点考量被审查人主观态度。审查调查中,纪法、事实是两个主要的定量,被审查调查人态度是中间的变量,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应当在严格把握事实、纪法两个定量的基础上,重点把握被审查调查人对组织的忠诚度、接受组织审查的态度这个主要变量,审慎做出分析判断。五是准确把握违纪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明确政策界限。要加强对审查调查和司法实践的分析研究,明确第三、第四种形态政策界限。对于运用第三种形态处理的,要体现把监督挺在前面的要求;对于严重违法犯罪的,必须果断运用第四种形态处理。

实事求是论文篇2

专利文体 =说明文 + 议论文 + 法律文书

(一)说明文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说明白,突出特征、揭示本质、条理清晰。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要求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和平实。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二)议论文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另外,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专利申请中只有立论。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三)法律文书

即权利要求书,就好象法律条文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人家侵犯你的专利时,就看他是否符合相关条款的表述。如果完全符合,则表示侵犯了你的专利。

二、专利申请书的写法

三、初写专利申请书易犯的毛病

实事求是论文篇3

【关键词】实事求是时展现实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建设,到国家的创立与建设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功不可没的。在反围剿时,前四次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从实际出发,打游击战、运动战,以已之长克敌之短,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抛弃了实事求是,靠经验,打攻坚战,以攻对攻,自不量力,最终不得不进行长征。新中国成立后,从大跃进到文革,我党把实事求是放在了一边,其结果是中国的经济倒退了几十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提出并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的地位,随之而来的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可见,实事求是对我党、我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必须一如既往、一以贯之。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辨析

毛泽东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伟大领袖,带领我党我军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创立了新中国,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

1.实事求是思想的来源。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原则出发,要求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的局面。毛泽东非常注重共产党人思想的改造,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彻底肃清了前面革命阶段的思想路线问题,彻底批判了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为政党的正确的革命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系统地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同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

2.实事求是思想的内涵。实事求是概念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毛泽东同志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为革命形势做出了正确判断以及正确决策。这种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正如他自己所说,是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对实事求是路线做了最完整的内涵表述,提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实事求是思想的理论意义。实事求是思想在理论上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为实践服务,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认识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服务。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本著作中对实践形式进行了归纳,他指出实践有三种形式,即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毛泽东对实践形式的概括,恰恰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坚持阶级斗争就是坚持党的性质不变,坚持生产斗争就是坚持党的宗旨不变,坚持科学实验就是坚持党的决策的科学性,保持党的生命力,因此实事求是思想本质上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二、实事求是思想的历史沿革

实事求是重要思想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领导人总结历史经验,吸收中国传统知行观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思想路线,是伟大思想的结晶。

1.邓小平同志重新提出并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虽然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犯了思想上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要求全党重新审视和对待毛泽东思想,他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实事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伟大理论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科学探索的理论结晶,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指出重眼前不重长远、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增多等现实发展问题,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中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

3.反腐败的长期斗争与实事求是。新一任党的总书记同志在全党全社会开展了反腐败斗争,打掉了数个盘桓在党内数十年的大老虎,使全社会的精神为之振奋。反腐败工作是一项党的长期工作与斗争,坚持此项工作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在多个会议于场合提到了实事求是思想原则。他认为党员干部违纪就是缺乏对实事求是的认识,就是实事求是素质不够,就是实事求是的执行不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任领导集体将实事求是与当下迫切社会需求相结合,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实事求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中总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实现了切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这些创新无一不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发展。

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了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党和国家建设中的各种问题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有认识都要建立在当前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实事求是”本身就要求新的发展,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文革前后,我们党围绕“两个凡是”的问题,在思想认识和国家经济建设上陷入了困境。这时候,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将国家建设重点带回到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伟大口号。面对落后被动的经济格局,邓小平同志又创新性地给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使新中国重新走上繁荣快速发展的轨道。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利于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就是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實事求是还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我们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制定并落实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改作风等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决心和智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重大学习教育活动,更多的是要求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实做人,踏实做事,只有党内风清气正了,实事求是才能落地生根,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实事求是论文篇4

关键词: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代的价值。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中国革命实践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它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倡导者,毛泽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生做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和《新民主主义论》等作品中对这一思想路线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发展阶段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证,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确路线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出现了意识形态实事求是路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理论基础

·

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群众史观,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出现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现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首先,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将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产物,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伟大作用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主要体现在:

·

,首先是辩证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人们的认识必须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虽然人脑是客观认知的主体,但我们在思考和做事时不能从头脑的主观想象出发,而是要从现实出发,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毛泽东认为,《实事求是》要求我们研究和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具体来说,《实事》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事物,“寻求”要求我们去分析和研究,“是”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研究找出事物的内在规律,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我们的工作和行动。毛泽东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分析表明,他正确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到意识的基本原则。其次,

继承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实践证明,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经过艰苦探索和反复实践形成的。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章明确指出,全党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这与毛泽东不同,主张实事求是的思想是统一的。毛泽东指出,科学真理只有一个。人们只有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实践活动才能发现真理。只有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发现真理,检验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是真理。在这里,毛泽东强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的重要性。他补充说,只有在人民的实践中才能证明政策的正确与否,才能确定政策的正确与错误以及正确与错误的程度。毛泽东的论述表明他非常重视实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在他的思想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和事实证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有效途径。同样,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正确性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过程。

再次指出,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高度,首次科学地提出人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人类社会的认知原则,他强调人民在社会发展中是主人和主要角色,并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因此,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才能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唯物史观的群众路线相辅相成。

第二,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其丰富而优秀的内容也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毛泽东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的中国儒家思想尊重现实,实事求是,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明末清初宋代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即物穷理思想以及王船山的即事穷理思想,都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联系事物、探索事物的规律来理解事物。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主张修己治人之实学,主张实行、实践、实事、实功等。因此,崇实的应用是许多中国古代学者的共识。此外,清末理学学者曾国藩也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汉学的“蒂芙尼早餐”与宋学的“即物穷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毛泽东热爱传统文化,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他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辟阐述,不能不说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此外,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和湘潭县,湖湘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湖湘文化有一个务实的传统。例如,作为湖湘文化的代表,胡宏强烈主张“现实”。毛泽东是在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下长大的。他能够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与他成长的地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湖湘地方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从

的中国传统哲学来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特别是知识与行动关系的批判总结和发展。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认识论主要关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如王夫之的知行合一和孙中山的行先知后。虽然这些观点是合理的,但都有局限性。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传统的知识观和行动观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唯物辩证地解决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毛泽东批判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观推进到马克思主义认知辩证运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改造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高到新的水平。总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2)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最早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时,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镇压中国共产党革命势力。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情况下错误地依附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认可共产国际的经验,革命力量遭受了巨大损失和破坏。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时中国的实际出发,及时总结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胜利,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行不通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尼中两国国情,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人民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根据井冈山的斗争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在

土地革命过程中,由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保存了革命力量,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反对封建主义,确保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革命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当时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和各种悲观乐观的错误认识,毛泽东仍然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信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力量,,必须充分发动抗日战争,进行全面抗战,建立敌后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在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亿万人民的革命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中国人民积极应对战争,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立即发动全面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实现中国的专制统治。中国共产党大学再次面临内战的生死考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正确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中国英勇作战,继续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武力夺取政权,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连续作战,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军。1949年南京解放后,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整个中国获得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三)毛泽东个人主观因素

如前所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主客观辩证法告诉人们,无论客观社会条件多么好,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伟大的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之所以能够提出,不仅是客观条件使然,也是毛泽东主观努力的结果。毛泽东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早在该县学习时,他就接触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这本书贯穿了“富强救国”的主题,详细介绍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技术和军事。在读了这本书十多遍之后,毛泽东意识到国家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需要有远大理想的人来承担,因此他决心为国家奋起,改造中国。从那时起,毛泽东一直在为拯救中华民族的目标而努力。在他年轻的

,毛泽东能够坚持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寻求真理的精神。在他关于讲堂录地区的笔记中,他主张读有文字的书和无文字的书。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研究中国领土上的事情。在这种现实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注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从中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此外,毛泽东一生都很用功,非常喜欢阅读。毛泽东的阅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军事、自然科学和其他古代、现代、中外书籍。特别是1936年至1946年在延安的10年间,他刻苦学习马列主义著作,认真总结革命斗争经验,深刻批判教条主义,推行延安整风运动,最终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布里斯托尔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内容丰富。其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是其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一)实事求是

的“实事求是”是东汉历史学家班固从汉书·河间献王手中拿走的。后来,唐朝学者颜师古将《汉书》注释为“务得事实,寻找真是也”。综上所述,“实事求是”一词是指严谨治学、追求真谛的治学态度,即从实际出发,得出结论。

的“最后晚餐”是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和灵魂。在《实践论,蒂凡尼早餐》中,他以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形式反对主观主义,并强调一切应该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他在《中国共产党在国民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应该成为自觉实践实事求是的典范。《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我们的民族遭受了灾难和迫害。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国革命。只有坚持科学的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解放。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在这方面,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是我们所研究的。"(1)毛泽东的理论不仅清楚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含义,还阐明了实事求是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可见毛泽东不仅重视和倡导实事求是,而且赋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丰富的理论内涵理论含义。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

夏洛克·

理论是行动的先行者。有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思想路线,如何实施它也需要探索。毛泽东认为,从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出发点现实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的主观愿望和想象出发,他指出,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规律性,以我们的行动,从这本书开始,我们将偏离正确的革命道路,陷入对主观主义的误解。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学和艺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应该从定义出发,而应该从客观存在出发,找出指导方针、政策和政策d解决问题的方法。毛泽东还认为,一切都应该从现实出发,不要切断历史,不仅要了解中国的现在,还要了解中国的过去,不仅要了解中国,还要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历史地、全面地看待问题。在毛泽东看来,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前提是要从实际出发。此外,毛泽东强调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谁能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谁就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历史发展。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出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毛泽东也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纠正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本本主义。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与各国的革命实践有关。我们应该结合中国革命的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否则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根据中国特色应用马克思主义,是全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泽东一再强调,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把握其本质,而不能违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在中国革命史上,毛泽东不断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给实际工作带来的危害,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要注重理论与客观实际,又要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始终注重实践、调查和研究,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注重从调查中发现问题,认为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宗旨。他指出,我们不应该孤立地、静态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应该关注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真实理论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可以证明的在客观现实中。毛泽东认为,要赢得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形成正确的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坚持实践观点,多次进行社会调查,指出人们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来自社会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实践。真正的理性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重复来完成。这些讨论不仅表明毛泽东重视实践,而且表明实事求是不仅是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不断变化的实践也可以为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注入新的思想内容。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对当时革命的现状,而且对中国随后的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当时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这条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保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从长期以来对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影响,为各个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十八大后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保障。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指导中国革命成功方面的巨大作用

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于毛泽东时代,对我们党的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践中,它是我们党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理论上,它是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方法。首先,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革命之初,社会混乱,人民心烦意乱,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中国社会处于危险之中。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团结了各族人民,激发了人民的高昂士气,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

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在革命过程中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高估了敌人的力量,低估了斗争中的革命力量,不敢积极动员和组织群众斗争,错失了许多获胜的良机。以瞿秋白、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谬论,急于求成,夸大革命力量,蔑视敌人的力量和客观困难,在革命过程中盲目冒险。以执政四年的王明(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将理论与实践分离,机械地应用书籍中的原则和概念来处理问题,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经过艰苦的革命探索,毛泽东在党内的威望逐步提高,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逐步得到承认。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率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探索了一条巴方与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力量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事实一再证明,没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就没有新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诞生不会有新成就的不断取得。其次,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方法论。中国革命实践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实践产生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实践辩证发展的无休无止的过程,真理需要实践检验。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斯、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同时,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高度重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民众观点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

说,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继承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重视调查研究。它强调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强调要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的巨大作用,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等。这些见解是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重要思想武器。另一方面,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实践探索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改革开放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实践,建设和改革证明,只要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一定会成功,,否则你会遭受挫折。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中国化时期,毛泽东创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自1978年

开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在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建设问题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继承和创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了解放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意义。他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克服了“社会主义是什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陈旧僵化的观念和制度,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江泽民进一步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时代感。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随着

实践的深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问题。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探索“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在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胡锦涛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求真就是要深入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把握它们的真理,务实就是要运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并不断推进实践这一时期,党的思想路线是围绕发展问题贯彻始终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加快了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三)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面对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加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学,具有山上开路,水上架桥的无畏精神,,积极应对和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在治国过程中,他继承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复强调调查研究,特别从改革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问题导向和蒂芙尼早餐的重要性,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中国梦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以及顶层设计、牵住牛鼻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人为本、历史、现实、未来都是相通的等思想原则和方法,是基于实事求是的真知灼见,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他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的新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对共产党治理、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三大规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彩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即,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根本问题。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和创新,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顺利推进了《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体布局和行动指南》的实施,也为实现全球治理和建设人类共同未来的社区提供了中国计划。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实事求是论文篇5

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借助教材;叙与议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这类文体的写作,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知道怎样摆事实,二是不知道如何讲道理。其结果要么文体不明,要么分析不深刻,成为论点加论据形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少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实,新课标实施后,现在的《必修》和《选修》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探讨的空间,如果我们能巧妙的利用教材,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学生不难把握这类文体,学会分析事实和分析道理。

一、议论文中的“叙”

议论文中的“叙”,就是叙事,就是所谓的“用事实说话”。那么怎么“说”,怎样“叙”才能增加事实的分量,使之用力支撑论点呢?它与记叙文中的叙事是不同的。议论文以“理”胜,事实仅仅是个例子,叙事的目的是说理;记叙文以“情”胜,叙事的目的是再现经历或表现情感。表达的目的不同,语言特点自然不同——议论文中的叙事概括简约,记叙文则具体生动。请看苏轼《石钟山记》一段文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这是叙事类文中的叙事方式,有动作、景物和心理描写,还使用了修辞,语言生动,比较详细的记叙了自己探寻石钟山,发现钟声来源的经过。这种叙事真可谓具体详尽,而且还流露出作者终于发现石钟山以钟命名根源的欣喜之情。

议论文中的叙述则不然,它不需要描写,也不必具体,只要简约概括的叙述事实就行,它是议论文中的叙事方式。比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从上面文段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文体的叙述,其叙述方式、目的是不同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叙述比较简洁,没有描写修辞等,因为它是为议论服务的,也是展开议论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议论文的叙事尽量要做到概括简约,切不可像叙事类文体那样,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文体不明,不伦不类。

二、议论文中的“议”

议论文中的“议”其实就是对事实论据的分析过程。可是不少学生提出论点以后,只是简单的罗列几个事实就万事大吉,不知道分析,甚至不懂得怎样写才算分析,致使文章结构简单,议理肤浅,这是议论文写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议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才是目的,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摆事实”之外,我们还要学会阐发道理,用说理分析来给论据“点睛”,这样事实论据才能更真实、更典型,说理才能更深刻,更有说服力。对事实论据的说理分析要与论点呼应、契合,能够自圆其说,这是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分析阐释呢?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1.分析因果

分析因果就是捉住论据所述事实,并据此推求原因的一种方法。如贾谊《过秦论》一文最后一段议论:如此强大的秦国为什么会灭亡呢,文章采用“分——总”的形式,通过大量的事实,层层对比,寻根求源,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仁义不施”正是秦国灭亡的原因。

2.探求实质

探求实质就是深刻的揭示事物的内涵,阐明事实和结果的关系,如《六国论》中抓住诸侯赂秦的事实,分析赂秦的结果及实质。“赂秦而力亏”,反而却导致了秦国的强大。赂秦只能换来“一夕安寝”,不能求的长治久安,因为“秦之大欲,乃诸侯之大患”。正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形象地总结了赂秦及其实质,有力的证明了“六国破灭,避在赂秦”的道理。

3.升华意义

论据是现象,现象的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但我们得阐释不能停留在人尽皆知的表层意义上,要力求探究深层的意义,这样论据就有了启发性、普遍性,也让读者有深层的思考。如《师说》结尾一段。

作者援引圣人从师德事实,不仅阐述了师道、师生的关系,还有力证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同时也升华了教师的含义,只要闻道在我前者,都可称为老师。作者对师生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挖掘了论据的深层意义,致使它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4.反面假设

反面假设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和析理正反映衬,增加可信度,更有说服力。在《六国论>中,作者就用了这样的阐释方法:,文章在正面论述赂秦之弊后,接着反面假设,得出相反结论:“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一正一反,不仅使论据更加全面,而且从另一角度有力地证明了论点——六国灭亡,实乃赂秦之所为。

5.明确做法

怎么做是思考问题的终结,如果在陈述论据的同时明确做法,让做法成为分析阐释的顺势延伸,在展示完整思维过程中,也增加了论证的力度。《劝学》一文中,在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之后,最后一段用对比、比喻论述的方法,明确告诉人们学习的正确方法和应有的态度。

实事求是论文篇6

专利文体 =说明文 + 议论文 + 法律文书

(一)说明文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要求:讲清楚,说明白,突出特征、揭示本质、条理清晰。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说明文强调科学性、客观性。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一般不表示作者的感情倾向。要求说明对象明确,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点;要求语言准确、简明和平实。

1.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什么是事物的特征呢?特征就是某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象征和标志,即该事物所特有的个性。它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2.要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合理地安排说明顺序,一要考虑所说明的事物的结构特点(上下、左右、内外各部分的组成情况)和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二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三要考虑说明的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3.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能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

4.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

(二)议论文

议论文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

(2)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

论据必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论据的表述要精练、简要,它只要求表述出与论点相关的内容即可。

3、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举例论证:增强文章说服力

(2) 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 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另外,论证的基本类型:立论、驳论。立论从正面论述,驳论从反面论述。专利申请中只有立论。而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也即:引论-本论-结论。

(三)法律文书

即权利要求书,就好象法律条文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当人家侵犯你的专利时,就看他是否符合相关条款的表述。如果完全符合,则表示侵犯了你的专利。

二、专利申请书的写法

三、初写专利申请书易犯的毛病

四、小结

实事求是论文篇7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经济学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学员毕业的标志性作业,目的在于总结专业理论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衡量自考毕业生是否达到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专业相同层次的学力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要有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绝不可应付了事。

(三)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首先毕业论文应符合社会学科类论文的基本要求,这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性:社会科学各学科是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它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学术性: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毕业论文的论点和论证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事物的外部现象,而应在立论和论证过程中尽可能触及事物内部较深的层次,深入剖析事物的内在本质揭示出事物的规律性。

(3)科学性:毕业论文的撰写应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科学理论和科研实践为基础,采取严谨的态度去探求未知,得出结论。论文的科学性还体现在论文的立论要客观、正确;论据要可靠、充分;论证要符合逻辑,严密、有力;表述要严谨、准确。

(4)创造性:创造性的核心是创新。在毕业论文撰写时要注意对所研究问题采取新的分析方法,得出新的观点,不能只重复前人的研究或人云亦云,不要大段复述已有的知识。当然,创造性并不排斥继承性,事实上,创造性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2、除了以上四点外,毕业论文还应达到一些特定的要求:

(1)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应围绕自己所学专业进行。

(2)不能偏离经济学专业所要求的经济管理范围。

(3)正文字数5000-7000字。

实事求是论文篇8

然而,综观目前围绕裁判文书改革所进行的种种探索,似乎尚未走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制度框架。在制度的层面上,以最高法院新近颁布的《刑事裁判文书式样》为代表的改革成果,虽然宣称溶入了新《刑事诉讼法》的精神,比如增加了被害人陈述的位置以示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等等,却仍未走出格式化的窠臼,填充式文书的内在缺陷决定了“千案一面”的状况无法真正改变,无论是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还是法官的司法独立地位,都被限制在这样格式化式样的狭小空间而无法真正得以体现[4].至于裁判文书改革所追求的审判公开、以审判公开所保证的审判监督、以及审判公开和审判监督所追求的审判公正等等,也许并不会因为以一种格式取代另一种格式而有大的改善,改革后的裁判文书很可能只是取代了老八股文的“新八股”而已。特别是这种格式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决策机构审判委员会的名义通过之后,对于全国法院改革的意义便不止于思考或探索,而会立即变为束缚裁判文书向个性化方向发展的一种桎梧。优秀法官们在定“格”以前的种种大胆尝试将会在这种具有法定权威的格式面前不再具有合法性。[5]

相比之下,许多地方法院和法官在推进裁判文书改革方面迈出了更快的步伐,他们不仅制作出一批融规范化与个性化于一体的质量精良的判决书,而且对不同裁判文书的写作方法及其制度基础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检讨、分析、思考和探索,但是,这些理论探讨依然主要停留在技术层次,缺乏对决定裁判文书结构和风格的法律制度、价值目标、法制理念和法律文化背景的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崇尚和借鉴国外裁判文书风格时,信息的只鳞半爪和观点的以偏概全妨碍了裁判文书改革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达成共识,一些裁判文书的改革措施甚而走入误区。

我们编译这本裁判文书旨在为我国裁判文书改革提供一些背景资料,然而,必须看到,由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爱德华兹自己选择的这些在他看来最具“代表性”的法律意见书,是在具体法系和法制传统、具体国家法律制度、具体社会文化背景、具体(上诉审)程序功能和特定法官的个性特点……下所具有的“代表性”。如果我们对时时影响着这些裁判文书风格的因素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本书的价值可能和其他一些支离破碎的外国法信息一样,会加深“盲人摸象”类型的读者对外国裁判文书的误解。于是,译者以这篇系统讨论裁判文书不同功能、结构和风格的论文代为译序,希望尽可能为读者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为此目的,我们还在书后附有美国一审判决书和德国、台湾、香港的一审判决书各一份)。[i]

裁判文书面对不同的读者而发挥着不同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定位依赖于司法制度和诉讼法学基本理论。因此本文关于民事裁判文书的研究将从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入手。[6]

一、民事诉讼标的与裁判文书宣示法律关系的功能

诉讼标的[7]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客体(简称诉讼客体)概念内涵的关系,经历了一个重合、分离、再趋于一致的发展过程。在大陆法传统诉讼标的理论中,诉讼标的与诉讼客体的含义是相同的,均指“诉讼活动所要解决的事项”,亦即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这一被写入1989年《辞海》的权威观点后来遭到不少学者的批评。批评者认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切主体的诉讼行为共同指向的对象,既包括实体法内容,也包括程序法内容;而诉讼标的只解决当事人请求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不包括案件事实,也不包括程序法内容。

然而,随着新诉讼标的理论的出现和发展,诉讼标的与诉讼客体的内涵在当事人诉讼请求和法院审判对象的这一意义上又达成了新的一致。[8]新诉讼标的理论把诉讼标的从实体法关系中完全分离出来,形成“诉讼法上诉讼标的”的概念,原告提起诉讼只需主张其所希望的法律后果或实体法地位,这一请求只是并非实体法权利。二分肢说把诉讼的声明结合原因事实作为诉讼标的的识别标准,即原告提出的案件事实仅具有诉讼法上的意义,须经对方当事人答辩、法院审查和评判之后才能成为确定争讼法律关系的依据。于是,诉讼标的即成为由当事人提出、经审理程序、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9]加以证明、最后由法院予以裁判的对象,这一内涵与诉讼客体已近乎一致,而这种一致性与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相结合的“融合主义”诉讼程序模式的理论主张具有内在逻辑联系。从诉讼标的理论和诉讼关系理论各自研究的对象、目的和侧重点来看,区分诉讼标的和诉讼客体仍具有意义,因为诉讼法律关系理论与诉权理论相结合,全面研究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力/权利和义务配置关系;而诉讼标的理论与既判力理论相结合,主要确定当事人请求及法院裁判的效力或约束力(当事人请求对法院裁判对象的约束力、法院裁判对当事人就相同或相关事实再行起诉的约束力、以及法院生效裁判对其他相关民事主体的约束力)。然而,具体程序制度之间功能协调依赖于基本理论的逻辑一致,诉讼标的和诉讼客体在“裁判事项”亦即当事人请求对法院审判范围的关系方面的一致性,从理论上为裁判文书内容和形式的规范性提供了可能。

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理论中,能够与上述诉讼标的二分肢说及其所主张的混合程序模式论相一致的是“两类关系说”。“两类关系说”实际上是传统“三面关系说”的变体[10],认为诉讼法律关系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两类关系构成,前者指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以审判权利和审判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后者指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11]这一学说把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放在与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同等地位,符合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融合的发展趋向,这一学说与诉权理论的二元诉权说和诉讼目的论的纠纷解决说也具有内在协调性。[12]诉讼法的调整对象并不仅仅包括法院与当事人之间的职能分配关系,即使在职权主义色彩浓厚的我国现行法典中,也有许多规范直接或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因为撇开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配置关系,原被告权利义务的对等关系就无法按照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反映在具体诉讼规范之中。但是这些法律规范仅仅被解释为体现法院对双方当事人的平等保护的原则。而这种带有浓厚职权主义色彩“保护”意识由于忽略了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实际上常常导致第二层次关系即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天平失衡。司法改革实践中在审判权保障诉权实现与防止滥讼和滥用诉讼权利之间面临的两难境地,与这种理念有很大关系,比如举证制度、再审制度、诉讼费用制度所涉及的绝不单是原告与法院的关系,无论扩大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或机会,还是取消某些权利,抑或通过扩大法院职权,甚至以收费制度为杠杆……来约束当事人滥用权利,都会出现对方当事人对司法的不满,因为在以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为特征的民事诉讼(而不是个人与国家对抗的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的权利实际上构成对方当事人的法律义务或实际经济负担,一方当事人过分行使权利必然给陪讼的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因此,如果设置一些可以直接调整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关系的规范,由行使某些权利的一方当事人给予因此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对方当事人以经济补偿的制度,比向法院缴费的规定更有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13]

与二分肢说和两类关系说相适应,裁判文书应当以诉讼标的为核心,体现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以及双方当事人之间围绕诉讼请求和法律事实所形成的审判关系和争讼关系。具体地说,裁判文书应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裁判文书作为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宣言书的功能是首要的和根本的,因为司法裁决是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回应,是当事人期待的司法结论,是当事人实现其实体利益的依据。这一功能体现在“裁判主文”部分,由诉讼标的(一般写在裁判文书首部的“案由”部分)确定[14],直接反映当事人请求对法院裁判对象的制约关系。裁判主文的内容必须依法、明确、直接、具体、没有歧义、便于执行。诉讼标的的机能在于,在诉权与审判权关系上,贯彻程序主体权,防止发生突袭性裁判,维护当事人机会平等;在诉讼程序上,有提示、限定审判对象范围、凸现攻击防御目的及预告既判力客观范围之机能;在程序之后,具有回顾、测定和评价前程序审理对象及裁判效力范围之机能。[15]

在具体格式安排上,德国裁判文书将判决主文放在裁判文书的正文开首,与原告起诉状中的诉讼请求相呼应,直观地反映出裁判内容是否符合《德国民事诉讼法》关于禁止法官在当事人请求范围外进行裁判的请求[16]的要求。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判决书也采取了这种方式。裁判文书作为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宣告书的功能居于突出位置,既是对当事人请求事项的直接回答,也便于执行机构作为执行依据,利害关系人和其他相关社会公众以司法判决为据恪守作为或不作为义务协助执行。我国现行的民事裁判文书格式将判决主文放在最后,据权威人士解释,是因为这种安排更符合审理的逻辑规律,因为先有起诉、答辩、查明事实、适用法律,最后才产生裁判结果,而且让当事人了解整个审理过程渐至接受裁判结果心理上比较容易接受,因此这一位置将不会在不久出台的新格式中予以改变。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然而,从当事人的心理需要来看,他们最关心的是裁判结果,然后才是对这一结果正当性的论证-事实、理由和法律依据,而假如整个审判过程都由当事人双方参与和公开进行的话,那么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不断证明这一结果的过程。无论怎样强调程序正义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否认对于当事人而言,过程的正当性是为了保障结果的正确性,如果为了“说服”当事人接受结果而把过程放在比结果本身更显眼的位置,似乎有些掩耳盗铃的嫌疑;同样,如果矫枉过正,把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报告的功能看得比其作为裁判宣言书的功能更为重要,则不免有些本末倒置。

其次,裁判文书“事实部分”的内容由特定程序的具体功能及由其决定的诉讼客体确定,一审、二审和再审的内容应有明显差异。

(1)一审程序的裁判事项较为明确,即,包括当事人的审判要求和案件事实,案件事实包括系争实体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事实和发生纠纷的原因和事实。事实叙述的重点应当放在有待作出判决的特定争议问题,叙述双方当事人举证过程并对证据作出综合评价。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表明审判权已及于当事人提出的全部诉的声明和要件事实,裁判文书对于当事人请求的事项和所列举“事实”或“证据”,即使法庭认为这些事实从法律角度来看对判决结果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也应当予以明确回应,以表明法庭并非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而对于双方无争议的事实和作为推定基础的事实,也不能“不言而喻”,而应给予明确确认。

(2)上诉审裁判文书因各国司法制度对上诉程序功能设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美国的上诉法院作为审查法庭或复审法院(review court),几乎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决定其他法庭的裁决是否应当确认、推翻或以某种方式加以修正。上诉法院不负责决定事实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应当支持初审法院的结果还是将它弃之一旁,而这是作为法律问题来确认的。美国上诉法院判决案件时只考虑那些由初审法院法官和陪审团认定过的事实,几乎不接受另外的证据,他们根据在初审中制作的“记录”(record),这些“记录”通常包含一份口头证词录音带、诉状、动议、及其他在初审法院出示过的书面文件,另外,上诉法院还接受和考虑当事人人的争辩,这些争辩有时记录在被称为法律理由书(brief)的书面文件里,有时在公开法庭上口头陈述,有时则二者兼备。[17]如果上诉审法官不同意一审法官对实体问题的处理,他们会如本书中的爱德华兹法官这样附上自己的意见,发回初审法院,由一审法官对事实问题重新审理或改正自己的实体判决。读者将从本书中看到,上诉审的法律意见书对事实进行的认定都是围绕对一审裁判的合法性审查进行的,裁判主文(order)也只是上诉审法院向初审(一审)法院发出的指令,实际上都是程序性的处理。

在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德国上诉法院,三审程序才是法律审,侧重于司法监督和统一法制的功能,二审程序则是对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继续审理或“重新审理”(de novo),[18]即使如此,行使对一审裁判的监督权仍是二审程序的核心职能,即使“重新审理”当事人之间的实体争议,其审理对象与一审也有着本质差异。上诉裁判仍然是对当事人请求的直接回应,上诉程序的诉讼标的取决于上诉人对一审判决的不满程度,二审法院在对一审程序中形成的“审判法律关系”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就上诉人不满部分作出实体裁判。换言之,上诉人对一审判决的不满成为二审诉讼的原因事实,也成为上诉法院审判的对象,因此,德国的二审程序对于当事人在一审中已经承认的事实不允许反悔,对于在一审程序中没有提出的证据不再接受。在一审中无正当理由未提出的证据视为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并且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实主张一经法庭确认不得自行推翻。[19]这与我国的“续审”程序的概念有很大差别。因此,二审裁判文书必须围绕对一审裁判正确性的评价,这一评价的基础则是作为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一审法院针对一审诉讼标的所进行的审判行为-查明事实、适用法律、以及推动程序进展的一系列程序性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二审裁判文书对事实的陈述应当紧紧围绕一审法官在认定实体法律关系时的审判行为的合法性展开论证,当事人与法官之间在证明事实和适用法律以及其他程序行为方面形成的法官审判权力/职责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关系则为二审认定审判行为合法性的证据和事实。比如,假如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履行举证义务而导致一审裁判被二审法院推翻,则一审诉讼中的举证过程可以证明一审法官在审判法律关系中没有过错。这些在二审中提交的新证据仅仅基于“继续审理”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的功能而得以允许,因而不能做为一审裁判错误处理;同时,在二审程序的争讼法律关系中,基于同等保护的原则,应当给对方当事人答辩和上诉的机会,发回重审比直接改判更有利于保护无过错一方当事人,并且有过错的一方应当给予对方当事人一定的程序利益损失补偿。如果裁判文书在陈述二审过程时体现二审的两个方面的功能,那么,裁判文书所载证明对象的差异不仅可以把无过错的法官们从“错案追究制”的压迫中解脱出来[20],也从整体上解决了两审终审制和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与作为事实审或继续审理的二审程序功能之间的冲突[21].

(3)再审程序是在诉讼的正常过程完成之后启动的新程序,其诉讼标的与构成一次案件审判某个阶段的一审、二审程序相比,也不能与在统一司法等方面承担着特定功能三审程序相提并论。但是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诉讼程序,再审程序的使用率大大高于二审程序,[22]远远超越了再审程序作为两审终审制度“补充”程序或补救措施的地位。然而,依据诉讼标的和既判力理论,业经生效裁判确定的实体法律关系不能再作为另一案件的诉讼标的,所以,再审程序只能作为“审判监督程序”,依据当事人的再审请求,首先构成一个形成之诉,推翻原审的裁判结论,然后才能够对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法律关系重新作出裁判。

按照“诉讼法上的形成之诉”理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是提起再审的事由,[23]就再审事由作出的裁判对当事人和法院双方面都产生既判力,当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实再行申请再审。因此,在我国现行法中,从申诉或申请再审到决定发动再审这一重要的阶段并未纳入程序规则的控制范围,加上多渠道发动再审的体制,更为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24]再审裁判文书要突出对决定再审阶段的程序控制,决定再审或驳回再审申请都必须制作正式裁定书,说明提起再审审判或驳回再审申请的理由,这一阶段所构成的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为“审判监督关系”,其审判对象是原审审判行为,确定其是否有现行法(尚未对提起再审的条件作出修改之前)第179条和第185条所规定的情形-是否“确有错误”,是否认定事实证据不足、适用法律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或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情形[25].经此阶段确定提起再审,才能对实体法律关系进行重新审理和裁判。因此,再审程序的裁判文书无论分为两个文书还是以一个文书分为两个部分,其判决主文都必须回答两个核心问题:其一,原审诉讼法律关系的合法性,即原审判决是否“确有错误”[26];其二,新判决所确定的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法律关系。再审裁判文书必须记载发动再审的主体-是当事人申请现实还是检察院提出抗诉抑或人大常委会等国家机构行使司法监督权,记载案件提交到法院的途径和方式-电话指令、书面指导、还是法院上门汇报工作,记载申请再审、抗诉或督促再审的事实(证据)和理由,记载对方当事人的意见,特别是应当给原审判决留有充分的位置,对原审裁判认定的事实只是作为评判原审法官的审判行为是否“确有错误”的论据。在此基础上,裁判文书才能象原审程序那样开始陈述围绕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所进行的再审过程、理由和结论。[27]

第三,裁判文书应反映法庭对自身审判权[28]的审查过程。既然法官的审判权与当事人的诉权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那么裁判文书在反映法官使用审判权推动诉讼过程并对纠纷作出裁判之前,首先应当审查法庭自身对纠纷的审判权。审判权审查主要包括:

(1)法院管辖权问题,如管辖权取得依据-由原告行使诉权而启动、其他法院移送管辖或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等等、当事人对于管辖权的争议及法庭处理程序、法庭对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结论及其理由以及管辖权异议作为中间上诉被上级法院驳回的理由等等。我国实行职权主义审判方式,程序问题主要由法官决定,然而,立法却没有同时确定程序问题是否属于当事人的证明范围。比如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是否允许双方当事人就管辖权问题进行证明和辩论?既然管辖权问题属于裁判者单方决定的程序事项,当事人是否不需要就自己的异议负举证责任?[29]如果裁定书既不全面反映当事人提供的事实,也不体现法院作出裁定前的查明这一事实的过程,法官单方面决定的程序问题便完全处于混沌状态。在“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缝隙中,在裁判文书中隐匿程序事项,更为法官在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提供了契机。

(2)诉讼时效问题。纠纷未在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意味着原、被告双方的纠纷不再属于国家调整范围,被告由此取得抗辩权甚而取得时效利益,因此法院对已过诉讼时效纠纷没有审判权。审判权问题由法院自行审查,对于对方当事人行使时效抗辩权的,无论法院是否最终确认予以驳回,均应在裁判文书中详细说明理由和事实、证据,这一问题应当作为诉讼继续进行的前置问题;

上一篇: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范文 下一篇:妇产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