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

时间:2023-02-22 00:48:06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自主互动 教学模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022-01

复习课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和类型,对初中化学课程的整个教学体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3―6”自主互动复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复习教学模式,它可以极大地激发与调动学生在化学复习课堂上的积极性,进一步拓展与延伸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新课改教学理念。什么是“3―6”的复习教学模式呢?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自主分析与归纳、拓展创新与运用、创设问题加入情境)和六个环节(创设情境、质疑激思、归纳提升、分析交流、发现规律、运用规律)。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思、分析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老师的“教”是一门艺术,而学生的“学”则是一种享受,复习教学则是为了让学生在享受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理论结构。初中新课改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基础模式,进而实现向现代化的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的转变。当前,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内容不足、方法不善、形式有余;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在复习课上完全脱离了新课改教学的理念,同时也忽略了自身对知识结构的总结与反思,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教”,课堂形式比较单一枯燥;二是过于注重题海战术,忽略教师在复习课上的作用。

在初中化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积极创设课堂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提出质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求知欲。学生在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初中化学,对于化学知识的了解是比较粗浅的,如果教师能通过开展有效的复习教学,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化学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创设复习课的情境时应结合实验活动展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质疑,进一步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同时,情境的创设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溶解度的计算》复习课时,虽然在之前的教学中进行过了实验活动,但是经过在复习课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对于学生掌握溶解度的知识是非常有效的,并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对之前的课堂情境设计加以改变,设定问题,让学生提出质疑,实现复习课堂上的分析与互动。问题一: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问题二:溶解度计算的依据是什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现有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结合实验活动进一步加深认识。

二、归纳总结、拓展创新、找寻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复习这一教学环节,对知识体系结构框架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空气、氧气的复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提纲的创建,具体内容可包括空气的主要成分、大气中的污染源、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氧气的用途和化学性质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复习环节进行知识结构的归纳总结,包括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物理性质、物理变化、分子、密度、颜色、状态、溶解、氧化、还原、可燃性等。下面笔者以《化学用语》的复习为例,重点以氯化钠为复习主线,复习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知识背景,并加以创新,让学生找寻规律。

氯化钠是一种外表纯净的晶体,它无色、味咸、透明,物理形状呈现为立体晶状体,熔点为801℃,极易融于水、油之中,难溶于乙醇。同时,教师要结合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氯化钠。例如,氯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经常用于工业生产制造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该化学物质在工业生产中的用途,并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框架来让学生有规律性、有节奏感地进行课堂复习。

总之,在归纳总结、拓展创新、找寻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课堂复习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归纳总结非常关键,教师既要发挥引导作用,也要保证能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复习、有效总结的能力,除掉复习教学中一些实验活动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来安排,但不能过于放纵学生,也不能完全施教于学生。学生也可以通过对化学知识理论进行总结、归纳、类比、分析等复习模式,进一步理解、掌握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关键字 探究性 兴趣 终身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063-0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最主要的途径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也是九年级化学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并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习性、终身学习等能力。

一、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增强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的CO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实验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并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这个实验设计为五步:(1)向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纸)喷醋酸;(2)喷水;(3)把干燥的小花放入CO2中;(4)把喷水的小花放入CO2 中;(5)将(4)步的小花取出后用吹风机加热。通过现象的观察不难得出结论。

二、设计探究实验要以问题为载体

进行实验探究的出发点是问题,学习只能是表层的和形式的,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学习的动力和起点,是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探究。例如CO2 的实验室制法中,以下列实验引导学生探究:(1)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以下三种物质: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石灰石和稀硫酸;③碳酸钠和稀盐酸。以上三组实验结果你认为哪一种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2)若制取大量 CO2 气体,应选用什么样的装置?(3)怎样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向气体发生器中装药品?加药品时应注意什么问题?(4)怎样使制得到的气体较纯净?怎样去收集气体?若使反应停止怎么操作?操作时应注意什么?教师发给每组同学不同的仪器,学生可以组合出十多种不同的装置,让每组学生介绍装置的优缺点,适当给予点拨,最后让学生归纳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发现者,问题的讨论和分析、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来完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更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放创新,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性和深刻性。例如,对“石蜡燃烧”的探究中,按课本的做法,燃烧放热,且难以把握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现象。有学生会提出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检验方法?把实验改为如下操作:a将蜡烛放在盛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b在三角架上放铁丝网,放上蜡烛,旁边放一小烧杯,在其上方罩一烧杯。两种实验都能看到现象。学生得到创新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思维较活跃时,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有些问题给予回答,而对一些不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资料,通过讨论寻求答案从而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实验要注意学生的终身学习

在教学中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研究,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逐步形成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

1.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探究,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提出探究性实验。例如:学习CO2的实验室制法之后,生活中的很多物质含有酸,如柠檬、醋,也有类似石灰石的物质,如家用碱面,它们之间能否反应,比较它们的现象。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放开手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的去学,并激活学生的思维,展现个性,拓宽知识领域。例如学习了“物质的构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写出复习提纲,并上台展示,和学生交流。这样做,既掌握了复习方法,又培养了主体意识。

四、探究性实验要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改进实验,优化实验程序。例如初中化学中关于“催化剂”的教学中,可利用自制试管(弯曲约60度)把KClO3放在试管的底部,MnO2放在中部,试管口放上带火星的火柴,加热MnO2无现象,加热KClO3一段时间后,火柴复燃。当滑到试管的底部,火柴立即燃烧。本实验通过改进,操作方便,节省时间且效果明显,对学生理解并掌握概念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场所。允许学生利用活动课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参观讨论,补做不成功的实验,完成家庭小实验,又组织地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完成教材中设置的“选做实验”“实验习题”等。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新知,培养能力。

五、设计探究性实验要培养创造态度、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技能

科学方法的培养,既要强调学会,更要强调会学。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充满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除包括观察、实验、分类等一般方法外,还包括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设计实验并安装实验装置、提出假设、得出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情境中、交流实验研究成果等具体方法。在实验教学中,以科学方法组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按照科学家认识世界的方法去从事学习,学会观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教育部制定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思想品德的新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得到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要努力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宣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成果,要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生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培养学生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适应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中考,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试动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等。并辅以样题和综合训练题,还会附上头一年的中考试题。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市教研室编写的思想品德《考试说明》。很久以来,思想品德课中考只考初二、初三的内容,新课改之后,考试范围扩展为七年级、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下册、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的内容和上年度5月至当年4月的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这样就增加了复习的内容,加大了复习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任课的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努力把握考试动向,这是提高中考成绩的必要前提。

2 夯实基础,灵活运用

《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考点范围,在立足教材、全面精读、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以主干知识为核心,将各单元、各课、各框、各目的知识点梳理出来,按相互联系的顺序排列,构建整体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抓住每课的主线。把每课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等提取出来,依据其内在联系,把这些点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制定计划,直面中考

进入复习之后,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一般建议做好三轮复习安排:

第一轮复习(09年3月-4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抓“面”,大约需一个半月时间。主要是回扣教材,目标是夯实基础,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一阶段,我们要全面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思想品德课中考强调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的,能力考查实际上是对知识记忆和运用的双重考查。因此,我们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基础知识做全面、系统的梳理。首先可从目录开始,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只有做到“心中有书”,在考场上答题时才会得心应手。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全体性、层次性是老师在教学上坚持的原则,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所以,这一阶段,在复习回顾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渗透与课本知识相关、与现实生活相联的时政材料。

第二轮复习(4月下旬-5月下旬):这一轮复习要抓“ 专题”,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目标是提升能力,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式。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是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从4 月下旬开始,我们进入一个综合复习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进行归纳复习,这就是连“线”的过程。经过第一轮对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如果说我们对教材有了宏观的把握,在头脑中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下一步就需要进一步深入教材,进行微观上的细致掌握,也就是说进一步突出重难点,初步形成灵活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找“点”的过程。我们在复习时应把“点”和“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要归类复习,又要重难点突出。在这一轮中,更要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关于时政材料,此阶段教师可帮助学生搜集补充一点,但仍以《时政教育》为主,特别是5、6期合订本中的时事综合检测题,没有特殊情况,基本囊括了中考试题所体现的时政问题。

第三轮复习(5月下旬-6月中旬):这一轮复习要抓强化训练,大约20天左右的时间。目标是强化能力训练,也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测试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并密切注意中考相关信息及走向,要多训练符合中考理念的习题,以使自己尽快适应中考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往年的中考试题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加强模拟训练,明确并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考试形式。在平时练习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中考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中考。之后,我们应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

除强化训练外,最后10天还要留出一周时间回归课本,强调重要基础知识,加强重点时政掌握,尤其解决重要的时政客观题。这一周以学生为主,但不要完全放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前两轮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及第三轮前十天的练兵考试情况,领着学生回扣课本,找出重点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中的重点,也就是说,要尽量领着学生猜出中考中可能要考的问题,具有猜题性质。最后两天,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复习,自行疏理复习内容,查漏补缺。这两天的作用不可小看,各类学生都能从自身的查漏补缺中获得收益,取得主动权。同时也让学生从紧张的复习中稍微放松一下,做好充分的考前准备,轻松面对中考。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目标;实效性 寻找抚慰人心的力量,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10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评比观摩会上。温州21中的胡钰老师由“马加爵事件”引发的思考提出了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道德教育需要把话讲到心里去,心理教育需要适度的价值导向,他提出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千万不能“作秀”,否则可能会有更多的马加爵悲剧发生。胡老师的话让我深有同感,也让我一直在思考:近几年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中学思想品德课不能作秀,要注重实效性,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实效性。

一、教学现状与思考

每次到了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我感觉老师比学生还要紧张。对我而言,总是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猜测考试重点,还要在网上搜索一番,查找大量复习提纲和期末试卷,然后经过精心的整理之后再发给学生。希望他们可以好好地复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好几次却碰到同样的问题:学生对于我发下去的资料不屑一顾,还很不留情地说,思想考试嘛简单!只要写多点,多写好话不就行了吗?我听了,愕然……对于说这话的同学,我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并不是言行一致的人。比如说在考试中问道,你该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学生都会答: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使用一次性塑料碗筷等,答案很多很多,一定把考试卷面全都写满为止,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有的时候在学校食堂碰到有同学浪费粮食,提醒他一下注意节约,他还振振有词地说:“知道了,考试的时候我会写的,绝不浪费!”

这些事例都说明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欠缺实效性,尤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块教学目标上,学生学到的只是空洞的理论知识,如何应付考试而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必须先从教学目标的设计着手。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

1.以教学目的代教学目标

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如:我校某位教师在设计九年级《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课时,教学目标中有这么一条是:“利用材料和数据,帮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

市2010年优质课评比中,某位教师在设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这么描述的:“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成为新中国人民一员的自豪感,真切感悟改革开放一年来我国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的可喜成就。”

诸如此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把主体当成老师的例子举不胜举。

2.过于笼统和抽象,缺乏针对性

每一课时的目标都一样,看不出其所依据的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如:七年级是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其主题是珍惜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八年级是帮助、指导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主题是学会交往合作,做尊重法律的公民。九年级是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责任与使命,学会选择。主题是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和明天。其实,就每一个具体单元和课时来讲,它们的教学目标侧重点应该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将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七年级下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有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己的事自己干》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懂得自立的含义,知道自立不局限与自我服务劳动;了解自立的表现,基本知道自立的方法和途径。

(2)能力目标:提高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自立的生活态度,在活动中体验自立的快乐。

第二课时《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自立的表现,知道自立的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为将来走向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实践中体验自立的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在法治社会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目标设定过高过大,不切实际

思品课主要是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具体的话题,进行道德修养、心理品质、法律常识和国情教育,使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的设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不能过高过大,不切实际。

如,八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愿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爱国主义情感。

4.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衔接和层次性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然而,很多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互相孤立的,或是处于同一层次的,体现不出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变化。

如,九年级《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这样一段话:

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懂得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并且了解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相关举措;明确青少年学生在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中的责任,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创新”的理念。

(二)原因分析

1.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最先应考虑课堂教学目标是什么?怎么样去达成?但很多教师缺乏对教学目标内涵的正确理解以及重要性的认识。

2.片面重视知识目标

现实中,应试教育的惯性还依然存在。课堂上,教师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而学生及学生家长也会追着分数不放。

3.没有正确的师生观

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中倡导的师生观。有些教师经常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控制课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与之相反,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中,就不需要制订教学目标。

4.缺乏制定正确教学目标的能力

教师在如何制订教学目标方面缺乏应有的理论和技术指导。在很多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往往更多地探讨教学设计,而很少关注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再加上这方面的学习培训也很少,教师就缺乏制订教学目标的能力,当然也不知如何发挥它。

三、关于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困惑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是评价课堂实效性的有效依据,作为评价的标准,应该力求明确、具体,最好是可观察和测量的。通常书面的考试就体现了这种要求。而本学科的特点决定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目标。而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描述通常是抽象的,而且也正是这种抽象的描述可以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留有更多的余地,然而它的达成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因为这个是无法很好地单单通过考试来显现出来的。因此,如何更好地检测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思想品德作为学科教学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卢明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理想定位及达成策略分析,2008-12.

[2]包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初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9).

[3]胡钰.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缺失与重构.素质教育大参考,2010(6).

[4]王堂跟.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中学政治与其他各科教与学,2008(3).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一、注重习题归类的题型类化

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教师在复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精力解决同类问题中的本质问题,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复习应用题时,我选下列4个题目作为例题。题目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10000米的两地相对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分钟行80米,乙骑摩托车每分钟行200米,问经过几分钟,甲乙两人相遇?题目2:从东城到西城,汽车需8小时,拖拉机需12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可以相遇?题目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8天,乙队单独做需10天,两队合作需几天完成?题目4:一池水单开甲管8小时可以注满,单开乙管12小时可以完成,两管同时开放,几小时可以注满?上述四道复习应用题,题目表达方式不同,有的看似行程问题,有的看似工程问题,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做有心人,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提高举一反三、角类旁通的能力。

二、注重例题讲解的灵活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例如,在复次函数的内容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题: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0)与(-1,-1),开口向上,且在 x 轴上截得的线段长为2.求它的解析式。因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是轴对称图形,由题意画图后,不难看出(-1,-1)是顶点,所以可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y-a(xm)2n,再求得它的解析式(解法略)。在数学中我对例题作了变化,把题例中的条件“抛物线在x轴上截得的线段2改成4”,求解析式。变化后,由题意画图可知(-1,-1)不再是抛物线的顶点,但从图中看出,图像除了经过已知条件的两个点外,还经过一点(-4,0),所以可用ya(x-x1)(x-x2)的形式求出它的解析式。再对例题进行变化,把题目中的“开口向上”这一条件去掉,求解析式。再次变化后,此题可有两种情况(i)开口向上;(ii)开口向下;所有有两个结论。 由于条件的不断变化,使学生不能再套用原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改变了学生机械的模仿性,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了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从而在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注重解题思路的思维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可以优化学生思维,因此要将一题多解作为一种解题的方法去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但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质的提高,要对多解比较,找出新颖、独特的最佳解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解思路。在数学复习时,我不仅注意解题的多样性,还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提炼出最佳解法,从而达到优化复习过程,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如:已知2斤苹果,1斤桔子,4斤梨共价6元,又知4斤苹果,2斤梨,2斤桔子共价4元,现买4斤苹果,2斤桔子,5斤梨应付多少钱?(解题略)本题妙在不具体求出每种水果的单价,而是使用整体解题的思路直接求出答案为8元。又如计算(6xy/2)(3x-y/4)这是一题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本题从表面上看无规律可找,学生也习惯按多项式系数,发现第一个因式提出公因数2 后,恰能构成平方差公式的模型,显然后一种解题思路优于第一种解题的思路。再如,计算若此题把各因式计算后再相乘,很繁琐,若能把各因式逆用平方差公式,再计算、约分,可以迅速地求出结果。在复习的过程中加强对解题思路优化的分析和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品质和思维发展,能为学生培养严谨、创新的学风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章节复习的知识转化

九年级化学复习提纲范文第6篇

【关键词】化学;快乐;合作;学习情境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提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有趣的化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学生学学习化学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自己能学什么,从自己能做的一点一点做起,把自己的学习愿望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努力上;避免学生出现主观愿望是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成绩,而客观行动上却不知道该干什么。为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栗,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不抢做学生能做的事;不抢说学生能说的话;不做学生‘学习的榜样’。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愉悦体验,引导学生在快乐情绪中完成学习,逐步引领学生在快乐、合作中学好化学。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合作,帮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平台,感悟学习化学的快乐

化学学科中的很多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的基础,学习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以前为了让学生分清、记住这些知识,我总是自己总结整理,刻成复习提纲印发给学生,领着学生在课堂上背、记,课后又反复留作业强化。死记硬背的过程,学生很难感受学习的快乐,考试时把平时练过多次的原题答错是常有的事,一旦遇到变式考题,更是不会举一反三、迁移思考。在新课标指引下,我充分认识到,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在其求知中的重要地位。学生能做的一定创造合适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去做。上课时我多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实例,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感到学习化学是非常有趣的,从而提高课掌学习效率。

在学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方案把装满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两瓶气体鉴别开来。启发学生自主地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们运用己学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一部分化学性质的机会。孩子的表现欲望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进行重新建构,新知识的植入就顺理成章了。组织过程是先让同学们思考并分小组讨论,再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学生们的方案很多:有加入澄清的石灰水的;有用带火星的小木条的;有用燃着的小木条的;有用两种气体充气球的。在交流的过程中持不同意见的同学站起来开始反驳,争论之后很快达成一致。这样一来,同学们很快就把要归纳整理的相关知识复习到位。我顺势提问: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现象更明显的方法呢?二氧化碳溶解性、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等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一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接下来发言的同学便逐渐踊跃起来,当同学们说得已足够充分时,我正准备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时,突然一个在我的印象中不学化学的学生站起来高声地说:“把两只蚂蚱放进去,一段时间后,蚂蚱能够存活的是氧气,另一个是二氧化碳”。同学们听了他发言,都怔住了,刹那间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离子》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电子为什么在核外要分层运动,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理解通常最外层有8个电子时是才稳定的结构,我设计了两个将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没有分撒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合作更有实效,在活动中形成的快乐情绪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活动1:以学生立定跳远的远近,模拟核外电子能量不同。当我把活动意图和课代表说清后,他就提议让他们班立定跳远成绩最好第一个跳,然后让体重较大的男同学第二个跳,最后让他们班最不擅于跳远的女同学跳,这样就能很形象地说明问题。我很担心这几个学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但是上课时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使同学们在笑声中认识到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所以它们要在原子核外不同区域分层运动。活动2:根据图3-1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5页)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改编课堂情景剧,演示离子形成的过程。我的想法是:两名学牛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用曲起拇指的两只手表示最外电子层,用若干个上面画上丁电子的卡通图的纸帽扮演核

外的最外层电子。这样他们表演时下面的同学看得很清楚了。更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又让另一名学生扮演氖原子。当这位同学举起手上那8个用绿色彩纸做的“电子”时,我真的佩服他们的创造力。在看到氖原子后,钠原子和氯原子开始协商,进而达成共识,一个给出电子,一个接受电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表演的学生用形象的动作和生动的语言,把离子的形成过程演绎出来;其他同学聚精会神的看着、思考着,全班学生合作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远比我的语言描述更形象、更具体,不仅能引导学生更深刻理解知识,而且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的快乐情绪能让学生形成更持久的学习兴趣。

2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展开联想,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理解知识,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我们的课堂不是显示知识如何高深的殿堂,而应该着眼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在教学中我首先考虑学生能学会什么,就先学会什么,重在筑牢基础,一点一点的积累,逐步提高。即使十分重要的、必须学会的知识,也不要只想着一步到位、一下学会,而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尝试着把一些复杂的知识进行适当分解、分步完成:把一些难理解的知识和学生容易理解的事物联系起来,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尽可能“使每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以前,在讲复分解反应的教学中,总是先强调这部分内容很重要,一定要学会。然后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橛念,它是化合物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化合物指的是酸、碱、盐。接下来领着学生练习典型反应实例,归纳初中常见的复分解反应,抄写常用的方程式。我觉得自己讲得已经很全面、很透彻,选择的例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并组织学生进行了很充分的练习,然而学生反馈的情况往往令我大失所望。原本很熟悉的物质的化学式他们竟然都写错了,原本不能反应的物质在他们的笔下也反应了。学生都很聪明,我的讲解也很精彩,为什么学习效果却差强人意呢?静心反思,豁然开朗:我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同,人生阅历不同,生理发展阶段不同,所以我们的思维方式肯定不同。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学习,那么就不够人性化,不够尊重生命了。我又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尝试着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来类比复分解反应中两种化合物如何交换成分,换一种方式突破这个难点。我不怕一节课的失败,怕的是学生理解不透,不知如何思考。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交换”一词。使学生真的弄清:(1)复分解反应中两种化合物交换离子,就像我们在班级重新排座时,两组同桌互换,同桌的人都换了,而这4个同学本身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类比是学生能认识到,在复分解反应中元素或原子团昀化合价是不变的,掌握了这条原则生成物的化学式就很少有学生再写错了。(2)有些化合物难容溶于水,不能解离出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离子,它们之间无法交换成分,就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就像我们在班级重新排座时,如果你是单桌就没有机会换同桌了。这样类比,能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某些难容碱与某些难容盐之间是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以及通常情况下硫酸钡、氯化银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原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生硬地写出,氢氧化钙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钡这样违背客观事实的化学方程式了。(3)复分解反应中两种化合物交换的离子,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凭空消失,即复分解反应也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就像在班级重新排座时,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的新同桌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如果你和他不在同一个班,你们是不能成为同桌的。这就像这样引导后,学生练习时就很少出现赫酸和氢氧

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的情况了。(4)两种化合物交换离子,要生成更稳定的物质,即生成气体或水或沉淀,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这就像老师重新排座是希望同桌之间能相互帮助、促进学习,如果你们两个到一起又说又闹、小动作不断,一点也不安分,那你的同桌就得重新调整,因此我们不可能想和谁同桌就和谁同桌。如此引导后学生就容易理解,不是任意两种化合物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且在讨论哪些化合物能大量共存,探究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除去杂质时,同学们也更容易理清思路;并逐步养成了在书写方程式时自主检查气体或沉淀符号是否漏掉或使用是否怡当的习惯。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愉悦的气氛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效率更高。我志愿成为一名能引导学生发现学习化学乐趣的教师。

参考文献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范文 下一篇: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