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范文

时间:2023-11-02 23:51:45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1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明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宣言书。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也被称为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创新性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提示可能考点: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维护了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邓小平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之所在。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方面。

第四,邓小平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途径,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把这三者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都是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与拥护的根本条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2

关键词: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3001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实事求是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党制定和执行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与军事路线的思想基础,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内著名理论家、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重要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当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实事求是更是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对于当代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 充分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

我们党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了精辟论述。他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

2 如何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引领中国梦的实现

2.1 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梦不同,圆梦的道路亦不同。近现代西方发展道路,是在其几百年的资本主义背景下确立起来的,背后更有着上千年的西方文化滋养,有着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的核心价值观,还有着几百年海外殖民掠夺的“资本”。这些都与崇尚和平、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华文化存在重大差异。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我们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科学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为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连续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第二的经济总量、13亿人口的总体小康、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表现、在一系列大事难事喜事方面的作为等等,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2.2 从时代特征出发,“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为了实现现阶段“中国梦”,党的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就应该按照党的十规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搞建设,到2021年,就是我们建党100年的时候,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我们的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繁荣,人们生活环境更加宜居,我们建成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我们现阶段的“中国梦”。

2.3 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实现民族复兴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2013年3月17日,中国新任国家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依靠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第一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增强党自身的活力,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2.4 从现实问题出发,以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共圆“中国梦”

今天,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以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努力把“中国梦”变为现实。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尽管“中国梦”的曙光就在眼前,但要全面实现,仍须经历艰难漫长的追梦之旅。我们要把伟大的梦想变成美好的现实,还要看到我们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健全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和追究责任的长效机制,才能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党的十报告,2012,11(8).

[2].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2012,5(16).

[3]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1(4).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3

关键词:实事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37-02

主席站在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感召力。这一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强军兴军的战略思考,深刻揭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科学回答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感召力亦称“领袖气质”。个人具有的一种人格特质,尤指那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预见未来、创造奇迹的天才气质。具有此人格特质的领导者,称为魅力型领导。这种影响力不是建立在传统的职位权威上,而是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具有非凡才能的感知上。新形势下,青年官兵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不满足于“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渴望平等交流、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教育方式。因此,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就必须将实事求是路线贯彻其中,在讲“实事”、动“实情”、创“实法”,问“实效”上下功夫,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的魅力和威力。具体来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解决“真”的问题,用“实事”引起共鸣

(一)抱朴含真,使教育内容与官兵诉求相互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与官兵的生活实际和利益诉求紧密结合,注重通过现实的问题来引导官兵以达到教育目的。一方面,官兵的行为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现实需要是官兵行为发生的根本动因。与官兵现实利益诉求越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越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官兵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形成了生动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将会是官兵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直接参照。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的成分,对教育的内容能够产生有力的助解和佐证的作用,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便能使其上升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因此,教育内容与官兵诉求的相互契合,是一条提高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的捷径。

(二)弃伪从真,使教育内容与客观事实趋于一致

事实胜于雄辩,最贴近事实的道理也最能打动人。对于官兵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军人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具有感召力。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揭露客观事实,敢于与教育对象坦诚相待,这样才能增强教育内容的真实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其所缔造的人民军队的使命任务与广大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实性奠定了阶级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注重客观事实与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始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讲真话。在谈到“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时,就强调“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

(三)求实存真,使教育内容与时代呼唤同频共振

教育有传承旧知的功能,但同时又有开启新域的价值。任何真正的教育活动,都同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思想政治教育要促使官兵抛弃错误的价值观念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引领官兵高尚的价值追求,它的内容不仅要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而且要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的创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不断完善和丰富,以确保其表达的信念和理想始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感。教育者必须通过对整体环境的把握,厘清时代变化中衍生出的各种新事物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及时更新教育内容使之与现实的发展同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满足时代的呼唤,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所担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也才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二、解决“信”的问题,动“实情”凝聚人心

(一)上为下教,正己教人

搞好思想政治教育,上级必须给下级作好样子,教育者必须给被教育者当好榜样。上级的一言一行,下级看得清清楚楚,众目睽睽。只要上级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统一,言行合“法”明“道”,官兵自然能够遵纪守法。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势必乱政败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实事求是、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要对宣传教育的内容先一步真学真信,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教育活动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对自己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点率先垂范,带动大家效仿。

(二)小信成则大信立

只有在小事上守信用,才能在大事上建立信用。教育的规律也是如此,只有在小的、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使人相信,才能建立起相信大的、抽象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言既出,果必行。对于官兵提出的问题,要慎重考虑,妥善处理,允诺的奖励必将兑现,宣布的处罚必将实施,避免信口开河,因意气用事而失信于人。即使情况变化,矛盾重重,也要力求排除干扰,以“信”字为先。只有通过平时小事的积累,才能在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建立起信任的纽带,一旦赢得了广大官兵的信任,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将不言而喻。

(三)先人后己,恩结士心

孙武在《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说的是将帅对待士卒要像对待婴儿一样体贴,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呵护。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广大官兵面前不仅要以领导的身份出现,更重要的是要以“长者”的身份出现,要时时处处以一个有修养、有风度的长辈形象出现,做到先人后己,同甘共苦,用真情关心官兵的人情冷暖,用真心解决官兵的燃眉之急,只有让官兵感受到真情实意,才能不断增强教育受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可信度,升华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融”的问题,创“实法”力求贴近

(一)融入时代元素,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新形势下,伴随着官兵思想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教育手段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变得不再适用。因此,强军目标下的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努力创新其实现形式,积极探索教育的方法途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一方面,要以全民参与的“互动式”交流教育代替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面对官兵参与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一张嘴、一支笔”的水平已经远远不但能满足教育对象的需求,“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层次对官兵也不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只有通过畅通教育渠道、丰富教育活动,开展群策群力的“互动式”教育,促使教育实施富有立体感,才能充分地调动教育对象的参与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其积极实现思想上的转变。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军营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先进的价值观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其导向、激励、战斗、教化等功能,在引导价值、陶冶情操、净化思想、调节心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官兵的行为取向。

(二)融入社会元素,促进“军地融合式”教育

官兵来源于社会,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实现军地资源共享,与地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相互借鉴、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首先要努力汲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地方高校等在社会深化改革期间的教育实践经验,不断完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进而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媒体资源,变“堵”为“疏”,积极引导官兵选择性的收听、收看健康向上的媒体宣传,不断丰富教育手段。最后要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军事博物馆等教育资源,通过与驻地周边的传统教育资源建立互动机制,在发挥其作用效能的同时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

(三)融入科技元素,抓好政工网络建设

把传统的方法同现代传媒结合起来,改造利用传统的方法,使教育内容简单明了、直观易懂。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方便快捷、覆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是我军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我们要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对需要宣传教育的内容进行实时高效的加工和传播。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各类政工网络的建设。从加强网络人才培养、优化完善网站设计、充实更新教育内容、紧贴官兵思想实际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各类资源数据库,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资源获取、互动交流、数据反馈等提供支持。只有通过建好网络阵地、用好网络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将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才能使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真正的实时高效。

四、解决“行”的问题,问“实效”规范言行

(一)用激励机制增添“动力”,激发官兵潜能

激励是通过激发和鼓励教育对象的内在品质,达到保持和调动他们的持久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激励机制是指建立规范的制度机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心理、物质、精神等手段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动机,鼓舞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进取的教育机制。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对于教育对象中的佼佼者或是积极向上的人和事,我们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以鼓励和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先进来鞭策后进,促使整体共同进步;对于教育对象中的后进者也要保持耐心,摒弃悲观情绪,注重从情感方面入手,通过与教育对象建立起真挚的情感关系,最终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用监督机制形成“回路”,追问教育实效

加强监督管理是形成教育“回路”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所谓强化监督就是要对整个教育的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教育的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监督机制作保证,不仅教育效果难以保证,甚至教育的过程也难以规范。因此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它可以通过对消极言行和错误思想的揭露和批评,促使广大官兵明辨是非,时刻按照教育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正确思想意识的培养,陶冶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改造。

(三)用评估机制做到“量化”,力求科学实施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思想政治工作是软任务,难以量化。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效益评估体系,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变得可能。思想政治教育量化具体来讲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教育准备的测评,其中包括对施教者素质、教育设备、教案质量等要素的测评。二是教育过程的测评,其中包括贯彻教育目的程度、教育方法、官兵听课状态、教育效果等要素的测评。三是实践效果的测评,其中包括官兵工作训练精神提升比例;正能量行为的比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中受教育者所占的比例;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升的比例等等。通过一系列的量化测评,能够对教育全过程进行质量评估,从而确保其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唐志龙.思想理论教育当代视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4

关键词:辽宁;实事求是;问题;对策

我党的思想路线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而各省市在发展过程中就需要遵从党的领导,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由于辽宁当前处于发展关键时期,能否良好落实实事求的思想决定着辽宁日后发展的速度以及整体效果,但是基于对辽宁发展情况的分析,笔者发现其在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基于此,要想提高其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就必须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找出有效解决对策。

一、辽宁发展情况

辽宁地处于我国东北部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与中国东北经济区重要结合之处,也是东北地区通往我国其他地区的重要渠道。据相关统计,辽宁省陆地面积约有14.59万平方公里,占据中国整体陆地面积的1.5%。在中国发展时期,辽宁省是对外开放最早的沿海省份,属于开放型经济且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从中国改革开放至今,辽宁人民为振兴老工业基地作出了重要贡献与积极探索,从国有企业在三年脱困开始,国家在辽宁省发展过程中投入了较多的资金,在技术方面提供了支持,党中央还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辽宁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但是现阶段,辽宁省正处于振兴老工业的发展关键期,经济形势相对严峻,辽宁省还需要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有效措施。

二、辽宁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经济出现下滑态势,就业率较低

辽宁当前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经济处于下行发展趋势,此时辽宁政府工作人员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一旦经济体量出现失控现象,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除此以外,现阶段辽宁整体就业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人处于待就业状态,这就导致辽宁内部经济无法实现快速运转,经济下行趋势越来越严重。要想保证辽宁发展成果,相关部门就需要提高对经济态势与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视。

(二)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

在产业优化升级及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缺少改革试点、缺少资金支持的问题,由于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在落实重大项目环评、土地以及资金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辽宁整体经济结构出现不合理现象,阻碍辽宁达到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目标。而导致辽宁在贯彻落实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辽宁尚未真正认识到自身所处发展状态,经济支出以及投入存在不合理问题。

(三)民生改善效果不理想,发展成果未惠及群众

辽宁振兴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使辽宁经济发展更为理想,然而当前在发展过程中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时却出现了未将振兴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不良现象,此时,辽宁省政府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疏远了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造成人民无法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辽宁发展目标不明确、忽视民众与自身工作之间的联系、尚未全面了解民生情况。

(四)忽视改革开放,体制机制运行存在障碍

不同阶段所提出的不同改革开放制度适应条件是不同的,在深化改革背景下,要想使辽宁激发出老工业基地活力与发展动力,就要突破当前所拥有的体制,然而由于相关部门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情况,导致其在改革开放上所投入的精力更少,现阶段所使用的体制机体还存在着一定障碍,限制了老工业基地活力与发展方向,也限制了辽宁整体发展速度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效果。

三、解决辽宁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政治意识,保证工作交接效果

基于对辽宁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处于经济新常态阶段,而老工业基地振兴也处于攻坚克难阶段,要想顺利的“爬过坎儿”,度过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期,就需要采取有效策略,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新时期背景下,辽宁工作人员需要基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形势以及新任务,学系列讲话精神,落实所提出的与东北振兴有关的批示精神,与党中央思想政治及行动保持高度一致。一方面其需要提高自身工作责任感以及政治意识,明确自己每一项工作存在的重要意义及其对发展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需要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做好交接工作,将自己在该工作中所总结出的经验、取得的效果,以及遇到的问题全面、透彻传递给下一位该岗位工作人员,促使下一位工作人员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了解自身工作特点以及工作要点,為其后期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基础。

(二)强化责任意识,正视工作困难之处

国务院以及党中央提出一系列“一带一路”、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提出市场驱动、改革驱动、创新驱动、开放驱动等策略后,推进了辽宁振兴发展进程。上述重大战略目标明确,辽宁在以其为发展参考信息时,可以找出更加清晰的发展思路,制定出有效发展对策,但是由于当前辽宁经济发展并不十分乐观,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给政府工作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压力,此时部分政府出现了不作为现象,回避当前在工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经济发展困难,对辽宁发生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要想在这种背景下,解决辽宁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存在的问题,保证辽宁振兴老工业基地成果,省政府市政府等工作人员,就需要强化自身责任意识,正视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之处,并结合辽宁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采取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相信工作人员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效的解决经济困难以及发展问题,遵照国家提出的东北振兴战略履行自身重大使命。

(三)培养团结意识,提高分工合作能力

在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辽宁必须认识到政府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提高合作效果、保证团结程度,才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在总结自身经验以及实现成果的基础上,也切身体会到:只有团队进行合作,才能将所有人的力量凝结在一起,拥有无穷的智慧。因而在全省开展工作过程中,省政府、市政府以及各机构工作人员,都需要养成团结意识,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作用以及集体团结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辽宁政府部门在开展工作中,需要坚持集体领导原则,该项原则有助于明确整体发展方向,在结合各部门工作人员智慧的基础上,使工作人员可以得到更好的约束,进而提高其工作效果;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分工负责的原则,在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基础上贯彻实事求是原则时,需要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可以考虑到整体发展大局,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同时,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尽可能减小由于自身工作不力给他人以及辽宁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当省政府、市政府及其它机构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拥有更强的合作能力后,相信其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四)践行“三严三实”,加大政府建设力度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理念,其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党员干部坚定自身理念,提高党性修养与道德水平,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利,不出现特权化,对于党纪国法要严格遵守,为政清廉勤于自省;其二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该方面内容就是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密切联系实际,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勇于担当,尽最大可能快速、有效解决问题,对党与国家始终保持忠诚的态度。

政府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辽宁省要想更有效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需要践行“三严三实”,切实提高政府建设质量。其作为振兴东北劳动业基地重要地区,要想保证人民可以与政府站在统一战线,做好振兴发展工作,就需要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党员干部、政府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做起,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以清廉的工作作風,加强廉洁政府建设。这就要求辽宁政府不仅需要从整体上加强对政府职能的完善,还需要切实从每一位工作人员入手,提高工作人员诚信度以及责任感,培养其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廉洁意识,促使政府真正成为廉洁政府、法治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为辽宁振兴与发展工作营造出更清洁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辽宁在当前发展背景下,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解决当前在贯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辽宁就需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从而在践行“三严三实”的过程中,切实做好交接工作、积极有效解决工作困难之处,提高各部门分工合作能力,让辽宁处于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进而保证振兴发展效果更理想。

参考文献: 

[1]姜珺.再议“实事求是”[J].今日浙江,2006(05). 

[2]曹春阳.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J].科技信息,2011(17). 

[3]游招惠.浅谈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5

一、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先河。

最早使用“实事求是”一词的是东汉的班固,他编著《汉书•河间献王传》,对河间献王刘德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作总体评价时,说“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自班固以后,“实事求是”一词逐步演化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用来指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在以前,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尚未上升到哲学层面,把“实事求是”上升到哲学高度,做出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和理解,并把它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是。1941年5月,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这句中国古话进行了改造,赋予其以崭新的内容,并上升到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路线的高度。他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选集》第2版第3卷80页),上述引文第一、第二句话的含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句话的含义是理论联系实际。指出,从实际出发,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有的放矢的态度。在运动中,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我们通常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最简明的概括。不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哲学原理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其中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反对各种右的和“左”的错误路线,也经历了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1927年,在反动派就要背叛革命的危机关头,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不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不敢放手发动群众,把领导权拱手让给反动派,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等少数人又错误地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已经取得了胜利,对中国革命采取了取消主义的立场。从思想路线上看,陈独秀等人的错误在于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正确地认识中国的社会和中国的革命。此后,为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我们党又犯了几次“左”倾错误,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危害时间最长,给中国革命造成的损失最大,几乎陷中国革命于灭顶之灾。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就思想路线来说也是与实事求是背道而驰的。在革命的危难时刻,同志率先克服了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把苏联经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30年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标志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开始形成。1937年,写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彻底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问题。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列宁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完整的概念,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已经形成。1942年,为延安中央党校题词“实事求是”。建国后,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系统地论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武器,正确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革命的领导阶级和同盟军,以及革命的道路和斗争形式,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和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历史证明,所创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确保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事业发展。邓小平高度评价了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6页)。中国革命的胜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遗憾的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我们党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了严重破坏,致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恢复和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从50年代后期起,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我们党逐渐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暂时的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对形势和国情的认识出现了主观主义的偏差,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错误,终于导致了“”的。而在中,、“”大搞思想,制造个人迷信,把人们的思想封闭在他们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内,不准越雷池一步,致使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工作严重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我们民族的生机和创造力受到了极大地抑制。粉碎“”后,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不仅没有及时改变人们思想的僵化或半僵化状态,反而提出和推行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继续搞个人崇拜,用“左”的思想禁锢党和群众的头脑,我们党面临着在徘徊中前进的艰难局势。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怎样认识和对待晚年的失误,怎样纠正“”灾难性的错误,怎样审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怎样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怎样让全党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全党同志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实事求是地作出回答和抉择。邓小平同志以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和非凡的革命胆略,率先批评了“两个凡是”,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开创了先例。

当时,邓小平同志刚刚出来工作,面对着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的局面,他大无畏地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多次讲话中,一再提醒和呼吁全党要解放思想,冲破,回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1977年7月,邓小平在接见海军党委扩大会议全体同志讲话中,就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概括为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同年6月。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是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然而还有人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全党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重新确立起来。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强调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明确指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二大还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国共产程》,把党的思想路线用科学的语言在总纲中明确规定下来:“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把中国化马克思、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历史进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具体地说,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涵作了科学的规定并写入了。邓小平同志一再论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根本点,多次谈到:“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并明确地规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路线。虽然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可以包含在实事求是中,在实事求是中得到体现,但是邓小平同志的表述把四者连贯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不仅是概念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把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到了新的高度。第二、把解放思想看作是实事求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深刻分析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内在联系。为了打破思想禁锢,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大声疾呼“解放思想”。什么叫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能否解放思想,能否从过了时的思想、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是能否做到实事求是的前提。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为一体,是邓小平的一个创造。要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第三、实事求是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大道理。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的创新,便是揭示出“实事”并不是平等的,“实事”中有大实事与小实事,有大道理与小道理,只有抓住社会的大实事和大道理,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时,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主题”,把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概括为“中国的发展路线”,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优异成绩。第四、实事求是必须既立足于国情,又要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切忌照抄照搬,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邓小平在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情做了具体分析,指出至少要注意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二是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在经济、文化上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才确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且确认中国社会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坚持立足特色,自力更生,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对各种具体体制进行的自觉地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他还把改革同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列,称为“第二次革命”。当然,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认为应当借鉴外国经验,引进国外新技术、新设备,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于我国的市场、资金和资源,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服务,他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的“特色”理论、改革开放的理论是与他的实事求是理念相统一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组成。

三、以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所面临的这个时代,不仅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所处的时代有很大不同,就是与邓小平健在时的情况相比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还不安宁;国内改革事业在阵痛和洗礼中前进,各种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以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适应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结合新实践,总结新经验,做出新概括,提出新思路,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作了部分修改,在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中详细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根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的这一提法,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完整的表述。1998年12月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了20年的十一条历史经验,第一条经验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他指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贯穿于20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科学论断,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又一次发展和创新。

以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对解放思想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对解放思想进行了解释,提出了“三个解放”,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些丰富了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的内容。第二、把“与时俱进”列入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与时俱进突出强调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时代性,是以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创新。其含义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最鲜明的标志;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的最本质的要求;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最生动的体现。对于为什么要强调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在变化,我们的认识要深化,党的思想理论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经验层出不穷。要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创党和国家工作的新局面,全党同志必须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劲头。第三、提出了“创新”理论。1998年以来,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要破除旧观念、旧理论、旧模式、旧做法,就必须解放思想;创新要发现事物的新规律、新属性、新关系,就必须实事求是;创新要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指出:“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分不开的”。(《<论科学技术>》第199-200页)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决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论“三个代表”>》第20页)还提出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第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三年来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在继承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重大发展。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贯穿着解放思想的理论勇气,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理论结晶,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高度统一的现实典范,为我们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6

【关键词】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 发展

一、我党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形成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通过了党纲。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谋取更大的利用,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实现党的宗旨和最高理想。经过实践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中共二大时期,提出要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我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中共三大制定了我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重要理论成果,分析了我国社会各阶级的具体情况,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是,农民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可靠同盟者。分析了资产阶级两面性,提出如何对待资产阶级的策略方针。1927反革命,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明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群众、武装力量、军事运动,使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中共六大对社会性质、形势、总任务等做出了正确判断。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后来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在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初步界定了我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形成。

二、我党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发展

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背离是王明“左”倾错误的根源,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对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长期性不重视,导致革命遭受严重损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193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正确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纠正王明右倾错误,确立了党依靠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愿意抗日,团结民族资产阶级,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则和策略。为了防止“左”和右的错误,同志先后发表《实践论》、《矛盾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总结概括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七大,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新中国成立后,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体方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党的作风中最根本的,讨论了实践实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1978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对其重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概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实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

三、我党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提出“实事求是”,《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求’是我们去研究。”针对当时党内存在教条主义现象,提出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引着我们的行动。还为中央党校题“实事求是”为校训,“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拥护贯彻,在中国人民中实行。“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事物本身的种种决定因素,事物的客观条件,内部外部的联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出发,想问题、做事情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一定要去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全面看问题,决不能以偏概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僵化的看问题,通过现象看本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科学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揭示事物的本质,任何情况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际状况分析比较,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特殊性,重用理论指导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大胆地的去做,但是一定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坚持正确的,改正错误的。第一时间发现新问题,及时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正确地总结经验,尊重人民群众,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尊重群众利益和愿望,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赞成、高兴和答应,人民群众在在实践中创造新鲜经验,并形成新的理论,尊重群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尊重实践和群众的统一性,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第三,实事求实。一切从实践出发,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路线的方法;在实践发展真理,并检验真理的正确性,实事求是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坚持创造性。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在贯彻实事求思想路线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在具体表现方面结合实践发展。第四,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真理,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真理在实践中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进行检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真理有了跟深刻的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按照社会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7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

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

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陷入了片面夸大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边缘,因而在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极“左”错误。一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二是经济体制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三是政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形而上学的口号,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思想来指导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二、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建国50周年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发展过程,伴随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有许多深刻的启示。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

50年的历史证明,思想路线上的曲折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曲折的根源。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然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创造系统的主客观条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篇8

关键词: 路线教育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关键,其成功的秘密就在于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思路决定出路,党的正确路线必将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宝。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中强化路线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一、加强思想路线教育,形成根本的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做任何工作都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能否解决,关键在于能否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结实践经验,能否针对客观现实的特点,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重实际、实践、实效,才能使思想正确,思想正确才能在实践中成功。在与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制定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要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总结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础,要求人们必须以客观存在为出发点。1.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判断对客观事实不带任何主观臆断性。2.“实际”是全面的,因此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全面地看问题,从事实的全面情况出发,决不能以偏概全。3.任何“实际”都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表现,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通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整理,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事物的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来。4.一切“实际”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对客观事物做动态的考察,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做出不同的判定,制定出相应的方针,确定符合实际的新思想、新观念。思想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奠定了根本的思想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恢复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的建设不断朝前发展。只有大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到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性,才能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抵制西方的多党制度。

二、强化政治路线教育,坚定政治立场

党的政治路线源于思想路线。革命年代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强大起来。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建设路线,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能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关系现代化成败、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如果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发生动摇,则整个基本路线就会动摇。既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党政军民都要以经济建设为大局,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配合大局,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正如邓小平所说:“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教育大学生牢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和前提。四项基本原则包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国家才能稳定,才不会有战乱和动乱。教育大学生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有两个内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国家开放,而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国家开放。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了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关于对外开放,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上一篇:隐患整改范文 下一篇: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