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4:10:2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1篇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明确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是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推动拨乱反正和思想解放的第一个宣言书。

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时的重要讲话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也被称为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创新性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全面改革进程中思想解放的科学总结,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又一个宣言书提示可能考点: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两个宣言书”。,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维护了和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邓小平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列主义的精髓,也是思想的精髓,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创立和形成的历史起点,也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活的灵魂,是其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之所在。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始终,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方面。

第四,邓小平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列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途径,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把这三者联系起来,便形成了对实事求是命题的整体认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党的先进性,从来都是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从来都是党能否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与拥护的根本条件。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历史溯源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是群众路线最早的历史渊源

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的利益是国家、社会的价值主体;二是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稳固。先哲们正是认识到了“人民为本”的不可改变性。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党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宗旨的重要思想基础和历史积淀。民本思想作为这种人文精神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正是由它构建了治国安邦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为群众路线提供理论来源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重视做好群众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阐述,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是要通过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把这种颠倒了的现象再颠倒过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要真正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各种政治生活中,在社会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主人地位。《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诞生,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创立了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工人阶级的国际性组织,积极帮助欧美各国建立了一批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并相继发表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等重要党建文献,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党建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三、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的创新与发展

(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1922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大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就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在1925年10月召开的中共扩大执委会决议案中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8年6月―7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也作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的重要论断,同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党的六大精神在同浙江地区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尽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

(三)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开始不断完善和成熟。1943年6月,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20 世纪20―40 年代,提出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的思想,其中包括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统一的,群众路线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理性标准。

认为,在认识论上,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将群众路线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联系并统一起来的,是“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和认识方法。

早在 1929 年6 月,就在一封通信中提出了“思想路线”这一名词。1930 年5 月发表《反对本本主义》,在专门论述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时,也论述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关系,而把“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联系起来的,仍然是“调查研究”。

(五)党的七大会议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它提到了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四、群众路线在现阶段的重大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直面问题,探寻根源,正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向;创新观念,夯实基础,切实树立群众观点;完善方法,立足实际,正确运用群众路线方法。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着力点。

实现中国梦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实现中国梦必须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基础,真正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国梦;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和切实保障。只有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保障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正如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吕媛,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李德.王洪春“群众路线”实践新模式探究[期刊论文]-唯实 2011(8)

[2]马克思:,18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1卷

[3]邓小平:《根据地建设与群众运动》(1943年2月20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67―68页。

[4]《文集》第8卷,294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真理标准讨论 补课 原因 过程

1978年5月11日刊登于《光明日报》头版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影响很大,直到5月底,全国先后有30多家报纸刊登了这篇文章,全国随即开始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邓小平在1978年6月2日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阐述了关于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一时间支持了这场讨论的开展。

一、补课前的政治环境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着重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传统,解放思想,克服思想僵化状态。值得指出的是,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承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之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意义。”[1]p8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但在党内外还是有很多同志认为这场讨论搞“过头”了,把社会中存在的思想解放新气象理解为社会乱象,继续坚持“左”的教条主义,抨击真理标准讨论。例如,真理标准讨论发起以后,北京市委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其中,直到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真理标准讨论得到了全会的肯定,北京市委还处于观望状态,迟迟不予行动。

1979年1月18日至4月3日,中共中央召开理论工作务虚会,会议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尖锐批评,进一步肯定了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理论工作务虚会引言》指出:“到了去年五月,思想理论战线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开始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讨论的重要意义,是使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重新统一到同志的实践论的基础上来,重申同志一贯强调的社会实践在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中的第一的地位,重申只有千百万人民的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p811979年3月正值全国兴起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热潮,可上海却在此时叫停了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宣传,理由是该宣传搞乱了群众思想。1979年元旦前后,云南、上海等地确实出现了一些下乡青年罢工要求返城,或者游行等混乱现象,反对真理标准讨论的“左”倾主义者趁机批评、攻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彻底纠正“左”的思想,真理标准讨论问题必须要进行下去,思想路线不端正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切改革工作都难以进行。尽管已经放弃了“两个凡是”,但这一“左”的思想仍然存留于党内外一些人的观念中,仍有不少省、市、自治区或者其下属机关单位对于真理标准问题没有展开认真的讨论。这年5月和6月,四川、江西、安徽和广东省委的第一把手、江渭清、万里、四位同志,先后针对解放思想、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等作了指导性的讲话。此时,邓小平抓住该时机,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

二、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提出

1979年5月21日,《报》发表了《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评论员文章,提出:我们军队的同志要抓紧补上这一课,要重新好好学习三中全会文件。文章首次运用“补课”的提法,明确提出“补课”的要求,这是最早、最明确地提出要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补课”的。1979年5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转发了这篇评论员文章,明确提出要进行“补课”,当时《人民日报》用的标题是《重新学习三中全会文件补上真理标准问题一课》。

7月,邓小平来到青岛,29日在海军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上发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讲话,指出:“就全国范围来说,就大的方面来说,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通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论点,开始的时候反对的人不少,但全国绝大多数干部和群众还是逐步接受了的。这个争论还没有完,海军现在考虑补课,这很重要。”[2]p190-191

9月29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普遍深入地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和讨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教育。”[1]p311该讲话经过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通过,可视为党中央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补课所作的部署和要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徐永军将真理标准讨论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酝酿阶段(从1977年2月“两个凡是”的正式提出到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公开争论阶段(从1978年5月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补课阶段(从1978年12月到1980年上半年)[3]。事实上,全国性大范围的补课开始于1979年5月21日、5月22日的《报》和《人民日报》刊出评论员文章以后。中央各部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人民各部队,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相继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学习和讨论的“补课”。

1979年6月21日,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区深入开展下去,引导干部和群众端正思想路线,把全党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搞“四化”。1979年6月29日至7月3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各地、市委宣传部长座谈会,主要研究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补课问题。会议指出,必须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缺了课的一定要认真补上;上了课的,还要继续讨论。不仅要在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中补课,开展讨论,而且要推广到全省基层和广大群众中。为推动基层搞好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省委宣传部于7月间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地进行调查。《山西日报》于7月13日至9月17日开辟专栏,刊登了《坚持实践标准,继续解放思想――关于社党委书记对理论宣传工作的希望》《实事求是最合我们的心意》《思想路线正,被动变主动》《驳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真理标准》等数十篇来自基层干部、群众的讨论文章,报纸同时配发了《怕从何来》《谈补课》《不要回避问题》《为什么要深入开展真理标准讨论》《什么叫实践》《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叫真理》《为什么说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等短评文章,对于推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在基层的深入起到了积极作用。

1978年8月14日,《云南日报》刊发文章《上下左右都要补课!――论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报道了云南省委党校真理标准讨论课。文章认为,对中层领导班子中第一把手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是当务之急,“上边思想解放了,下边的同志就受到支持、鼓舞,尽管某些环节还一时‘中间梗塞’,也不碍大局”。全国百废待兴,各项改革亟需付诸实践,思想路线是通向改革的必备良药,也是关键节点,端正思想是首要。“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作为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并作为各级轮训干部、读书班、学习班的主要内容。没上过这一课的,一定要补上。”[4]

中共甘肃省委7月26在省委党校举办省地县第一把手学习班,为领导干部补上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一课。甘肃省委认为,把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路线搞端正,是更好地贯彻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把全省各项工作搞上去的关键。全省11个地(州、市)和80个县(区)党委的第一把手参加了学习[5]。

1979年8月20日至9月23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安局长会议。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公安工作如何保卫好“四化”建设的问题,研究了当前工作以及调整几项政策措施等问题。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会,一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再教育。会上,公安部领导同志与到会同志一起,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武器,总结思想和工作”[6]。时任公安部部长赵苍璧要求,把全国干警组织起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进行补课教育,统一思想。

9月3日,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段君毅在省直机关整顿大会上讲话中说:“河南全省都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关键是省、地、县的领导干部首先要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他参加并亲自抓这场讨论。“段君毅同志说,去冬以来,河南省委召开的几次常委扩大会议和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性。凡是对这个问题讨论得比较好的地方,思想就比较解放,生产和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从全省情况来看,这场讨论还是刚刚开始,进展比较慢,不少同志包括省委的同志,思想还不够解放,还不会或不敢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办事。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得补课。”[7]

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提出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方法:“思想路线问题要深入讨论,这个工作不能搞运动,要插到经常工作主要是经济工作里面去做。真理标准问题,结合实际来讨论,恐怕效果好一点,免得搞形式主义。”[2]p195由此,真理标准讨论“补课”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三、“补课”的内容与形式

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充分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其次,要弄清楚什么是思想,怎样正确对待思想。现在对待思想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照抄照搬,句句照办,抱着“两个凡是”不放;一种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思想的科学体系来研究新问题,做出新结论。再次,我们要在真理标准讨论补课中结合这些问题对“左”的思想进行一次普遍深入的批判,使人们的思想从“左”倾错误路线的枷锁中彻底解放出来。各省、市、自治区各部门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带头批判“左”的思想,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补课”要补到实处。

真理标准讨论“补课”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补课与“揭批查”运动相结合。陕西省是遭受、“”破坏较重的“灾区”。粉碎“”后,前省委领导人迟滞了“揭批查”运动的开展。为肃清、“”的流毒,善始善终搞好“揭批查”运动,陕西省将处理遗留问题和复查纠正冤假错案与搞好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结合起来,并由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亲自抓这项工作。二是,举办干部读书班和学习班。中国人民总后勤部于1979年9月举办第一期师以上干部读书班,为期一个月,推动真理标准讨论补课。读书班内容丰富,一个月集中学习中央文件,将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并强调没上过这一课的一定要补上。三是,将讨论深入到基层群众。河南省要求把这场讨论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在全省上下,各个厂矿、农村社队、各条战线,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都要把它当做重要任务,切实抓紧,认真搞好,把提倡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建立起来,做到真正把干部和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基本完成,也标志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结束。这次补课对于进一步加强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教育,进一步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左”的思想,肃清“左”倾错误影响,妥善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把党风党纪搞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徐永军.论邓小平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中的历史定位[J].党的文献,2003(4).

[4]《云南日报》发表文章论述真理标准讨论课[N].人民日报,1979-08-21.

[5]甘肃省委举办省地县第一把手学习班[N].人民日报,1979-10-24.

[6]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安局长会议讨论真理标准问题[N].人民日报,1979-09-07.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学习

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是一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树立正确学风的重要文章。这篇文章的伟大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统一党的思想,增强党的团结,改进党的作风,从而为党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准备了精砷的条件,而且在今天仍然是规定我们党的正确作风,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武器。

一、《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提出

在我们党的幼年时期,由于理论上的准备不足,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充分,还很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一些人常常离开中国国情来空谈马克思主义;又由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影响,我们党内曾多次出现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绝对化的错误倾向,使中国革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特别是1931年至1934年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先是断送了党在白区的工作.后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放弃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这样惨重的失败面前,全党同志开始认识“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为了从思想上理论上进一步总结王明等“左”倾错误给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和惨痛教训,着重解决好党内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教育全党真正树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革命学风,同志发表了这篇向党内教条上义猛烈开火的战斗檄文,号召全党同志“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基本内容

1.回顾历史,总结经验

在这一部分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周年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同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由在党幼年时期的肤浅、贫乏认识到更多、更丰富的了解与运用,并在历史发展进程的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就会焕然一新。

2.认真分析我党存在的三大坏学风

总结我党存在的缺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我党存在的三大坏学风,它们分别是: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用。经过认真分析指出三大坏学风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3.深入对比“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态度

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种态度做了鲜明的对比。在主观主义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做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地工作,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不是有的放矢,而是无的放矢。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态度和思想路线则是对周围环境做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不割断历史,不单懂希腊还要懂中国;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从中找立场、观点和方法。

4.改造我们学习的具体方法

改造我们具体方法有: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1.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改造我们的学习》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种学风、态度、方法和思想路线做了鲜明的对比,最终得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风、态度和思想路线则是科学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指导地位的实质,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解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大学期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增进对世界的了解,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提高解决学习、生活乃至社会建设和改革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人民服务。

2.大学生要树立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

实事求是,是为中国共产党规定的思想路线,也是思想的精髓,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认真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而要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能生吞活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实事求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质就是党性的表现,理论和实际统一的作风。关于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的论断,打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了“实事求是”严谨学风的本意。由此可见,“实事求是”的本意就是与大学生最密切相连的重要品质,求知求学必须根据实证,求索真相,踏踏实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从社会到校园,各种诚信缺失的行为屡见不鲜,放眼今天的大学校园,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学风浮躁的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教学中倡导严谨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弘扬踏实做事、诚信做人的重要品质。

3.大学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最基本最深刻的总结,是我们党的优良思想作风和学风,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是对于理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于实际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所说,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有的放矢的态度”的迫切性。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是成为一个只拥有一纸文凭,而没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尽管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所学服务于社会,不能很好的联系实际,那么理论的学习也是白费徒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将其较好的联系实际,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80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39,143.

[3]李芝兰.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实质,构成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本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所谓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家观察、思考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哲学家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同时也就实现了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展示给世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论文百事通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得以集中表述,并渗透、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所谓实践思维方式,简要说,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本性及其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实践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实践,从而第一次还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本来面目。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钥匙。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必须理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实践范畴的发展沿两条路线前进。一条是突出经验,突出科学实践的特点;另一条是沿突出理性,突出自主创造性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形成科学的实践观是实践范畴在一次次冲突中不断展现自身的结果,同时又建立在直接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结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然而,实践作为一种活动只能解决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认识论问题,只具备实践意义,缺乏理论意义,不能解决哲学最高层次—思维方式的问题。并且实践活动只是哲学考察的一部分,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将这种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形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即实践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实践思维方式得以体现。因而实践范畴不能仅仅停留于活动、观念层面,必须上升为思维方式的层面。只有这样,实践才能解决贯穿整个哲学理论之中,并且具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能力,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思维方式以实践为起点,以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为手段去解释人、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首先,从实践出发去解释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家的最高成就,是把人性、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爱、追求幸福、理性等。这些思想对于反抗封建专制和神学对人的束缚与禁锢,无疑是进步的、革命的。但他们所说的只是一般的、抽象的人,因而关于人的自由、平等、爱等等,也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其根本特征在于把自由、平等、爱说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实践的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从而使人的本质理论立足于坚实的现实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劳动是古猿进化为人的决定性环节,劳动又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因此,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本身。劳动从来不是单个人的活动,它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因此,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不能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之外,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才有人的真正本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川其次,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不能从实践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都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从人的实践活动去考察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就出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力求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和把握客体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客体世界并不依主体的需要和意志而运动,决不会主动满足人的需要。主体只有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工具、增强自身的改造能力,才能使客体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使自身不断完善。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是中心。因为从客体的生成来看,客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是由主体的对象的活动所不断生成的。从本质上看,客体只不过是主体自身的一种存在的形态,是渗透着主体的目的、需要、兴趣诸因素,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所改造、所作用的人化自然;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中,主体处于主导、能动和创造的地位,客体处于从属、被动、被创造对象的地位。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是以主体为核心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主体需要的满足,即主体将客体同化,纳入自身的存在体系,并充实和扩大自身的力量。

实践思维方式不满足于正确的解释世界,而着眼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从而超越了旧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狭隘范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他们的解释总是以超历史、超现实的方式提出问题,并追究终极之真、至上之善和最高之美,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神性”或亘古不变的“人性”或“理性”。因此,他们对世界的解释总体上是不科学的。而且,他们不了解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他们中的有些人虽然也提出过变革社会的主张,但却反对通过革命实践来实现自己的革命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向,首先是科学地解释世界。它立足于人的实践,即“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来看世界。一方面,它从现实生活本身抽象出世界的本质;另一方面,因为实践具有历史相对性。实践唯物主义放弃了旧哲学那种对世界本质绝对终极解释的企图,把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作为一种相对的绝对—自己时代的绝对和历史过程的相对,从而使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具有了科学性。实践思维方式的指向更重要的是“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改变世界”的思维指向,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指导和回答“人类解放”的问题作为自己的首要的任务,把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紧密结合,把解释世界作为改造世界的手段,把改造世界作为解释世界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他们依据实践思维方式,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和设想。但他们毕竟没有社会主义的实践,所以他们的预测和设想不可能是具体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特别是其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研究和解决俄国革命实际问题,并在坚决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俄国经验批判主义等错误思潮中,形成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并且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思维方式。列宁将其称为“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贯彻和应用了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深刻解剖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社会矛盾,胜利领导了十月革命,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重大转折。列宁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在于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于一个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因此,我们把它概括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之所以必须不断发展,是因为它总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实际的反映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客观实际及人们的实际活动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理论与新实践之间的矛盾,在客观上要求理论本身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除了客观条件等因素外,最根本的主观条件就是其本身的实践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总是要求从现实出发,在现实中发现矛盾,提出现实解决办法,现实的解决问题,使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断获得解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永具活力、不断发展、代代相承。实践思维方式,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创立的思维逻辑,也是这一利,学体系不断发展的根本方法。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思维方式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维方式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表现在的理论著作中,也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中。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化,哲学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实践性。哲学思想的实践风格,表现在他的哲学专著中。在《实践论》这部伟大著作中,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论对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他同时指出,人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了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过程,即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因为只有这次飞跃,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并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特别强调指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把知行统一观运用于革命实践,指出革命队伍内部的许多错误思想的认识论根源都在于认识和实践即知和行相脱离。走俄国人的路,这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出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其中就包括要走被十月革命证明是正确的暴力革命道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从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都是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中国在北伐战争时期走过这条道路,但没有获得成功。大革命失败后,坚信“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独特道路,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从而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引导和开辟的这条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他既继承了列宁关于暴力革命和工农联盟的思想,又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实情。这条显然不同于西方及苏联国家的革命道路,体现了像中国这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一些特色。可见,的思维方式侧重于认识方式的深化和发展,通过认识方式来表现思维方式,是物质与精神相转化、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思维方式。

三、邓小平的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是以革命实践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向以建设实践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上一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