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活动分析材料范文

时间:2023-09-19 20:51:20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1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主要是从全国范围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中国的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教材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学生学习省内区域的典型,较好地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呈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第二,外向型经济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最快、水平较高的地区。通过对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经济发展与城镇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以及几个主要省级行政区的地理特点和差异,学会了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所以,学生在学习省级区域上有了一定基础。将教学内容转化成活动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

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理解“前店后厂”模式。

3.理解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前店后

厂”模式。

难点: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发展的影响。

【教法学法】

采用活动化教学方法,结合观察、游戏、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让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体验、探索、求知、收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学生活动材料、学生活动用具等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一定听过《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歌中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同学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一个圈”是指哪个地区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珠江三角洲。

二、教学活动

活动1:阅读地图,了解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设计思路:了解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学习区域地理、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之前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如何分析区域位置和自然条件特点。所以只要给出相关地图,学生就能分析和描述区域的位置概况和自然条件特征。

活动过程:

1.课件展示:珠江三角洲区域位置图、地形图、中国温度带图和干湿状况图。

教师引导:观察珠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与香港、澳门特区及东南亚的位置关系),找出一条重要的纬线:北回归线,分析地形、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状况。

2.学生归纳并描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过渡: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有没有其他因素的作用呢?

活动2:通过阅读图表和相关材料,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设计思路: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

面:区位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但是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在教材中是隐蔽呈现的,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总结。在教学中还应使学生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1.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了解珠江三角洲形成多层次的开放体系,理解改革开放政策给珠江三角洲带来了发展机遇。

2.读图“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教材51页图7.2)和文字材料“全国著名的侨乡”(教材51页活动材料),设置问题:海外华侨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

3.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自身的优越条件,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并且引进了大量的外资,使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外向型的经济。

活动3:分析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和模式

设计思路:学生对“外向型的经济”等词汇比较陌生,在课前可让学生查阅和搜集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珠江三角洲自身优势,从投资、生产、销售三个方面来分析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的经济并总结其特点。通过学习“前店后厂”模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地域分工与合作的意义。

活动过程:

1.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谈对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认识,教师总结并解释外向型经济的内涵。

2.读图“外向型经济一例”(教材52页图7.4),分析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特点。

3.课件展示图片(纺织业、服装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器材制造业、玩具业),设置问题:珠江三角洲工业部门有何特点?珠江三角洲的对外贸易渠道如何实现?

4.阅读“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前店后厂”(教材53页阅读材料),设置问题:港澳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各扮演什么角色,各有什么优势?

5.抢答游戏

情境设置:假设美国需要进口两种产品,一种是女士皮包,一种是集成电路。教师给出具体的活动项目,学生根据“前店后厂”模式,查看每项活动由谁负责,分组进行抢答。课件展示项目内容,第一组:1.承接订单2.设计师设计样品3.对外销售4.皮包生产和加工5.装配皮包上的拉链6.订购皮包7.开发新的皮包样式;第二组:1.提供元器件2.引进先进设备3.开发新工艺4.组装电路上器件5.控制产品质量6.提交订单7.招聘劳动工人。

过渡: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活动4:分析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设计思路: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有带动作

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本环节活动主要以学生讨论和探究为主,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活动过程:

1.阅读教材54页活动中“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和文字材料,学生小组讨论外向型经济给珠江三角洲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进行辩论:外向型经济对区域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各方陈述观点并说明理由。

3.教师评价、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使学生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应用于实践

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方案:

1.让学生课后分组搜集有关家乡的图文资料,提示学生可从报刊、杂志、电视、网络中获取相关资料。

2.依据图文资料归纳总结家乡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

3.对比家乡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特色的差异。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2

1经济活动分析的目标与编制依据经济活动分析的目标是准确、及时、完整地记录和反映经济活动情况,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资料。编制依据为:国家有关工程造价的法律、法规;项目招投标文件及相应的技术规范、设计文件、施工合同、施工设计图;公司或子(分)公司审定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公司和子(分)公司制定的现场管理费标准,工程所在地材料、机械设备以及周转材料的调查价格;以往类似工程劳务协作的市场价格;公司或子公司颁布的责任成本编制办法等;劳务分包合同、机械租赁合同、材料采购(租赁、加工)合同;结算单、物资管理账单、机械管理账单等。

2开展有效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和方法2.1开展有效经济活动分析的3种形式(1)先算再干。理论上,在项目开始时应编制责任成本并用责任成本来指导现场的经济管理,从而使成本观念深入到每个项目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当中。但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很多项目受图纸和拆迁等原因影响,整个项目的责任成本无法正常编制,遇到这种情况,可先对条件成熟阶段的责任成本进行编制,等项目中期条件成熟时,再编制整个项目的责任成本,这样管理既不会前后脱节又符合实际情况。(2)边干边算。工程进行到一定阶段时(1个季度或半年、1年)应对项目进行必要的盘点,核算出此阶段的经营情况:分析有哪些不足,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经营目的,上一阶段制定的整改目标是否达到,下一阶段需要整改的地方又有哪些等等。(3)竣工结算。这个结算不仅仅是单纯的工程结算,还包括项目竣工后对整个项目的经营情况进行的总结。大部分项目竣工后都有技术总结,但绝大多数都缺乏经济管理总结。经济管理总结包括:整个项目的经营情况,赢在哪里、亏在何处;整个项目经济管理的各项数据分析和各种经济指标的提炼。通过总结,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经济的管理水平。2.2开展有效经济活动分析的具体方法(1)比较。按照统计数据确定的方式将合同价、责任成本、实际成本额度及其工料机差额进行比较,使管理者对各项数据的对比情况一目了然。(2)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对比较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偏差的严重性及产生的原因。这一步是造价控制工作的核心,其主要目的是找出产生偏差的原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相同偏差再次发生,以减少由此造成的损失。(3)提炼。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各项经济指标,利用经济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客观评价一定阶段的工程经济管理水平;不断积累经济指标数据,有利于指导以后的工程经济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工程经济管理水平。(4)预测。根据项目实施情况,预测完成整个项目所需成本,预测的目的在于为决策提供支持。(5)纠偏。当工程项目出现偏差时,应当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分析偏差和预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使成本支出最小化。纠偏是造价控制中最实质性的一步。只有通过纠偏,才能最终达到有效控制造价的目的。(6)检查。这是指对工程进展状况、纠偏措施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检查,为今后工作积累经验。2.3开展有效经济活动分析的科技手段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建立工程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网络平台,是加强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企业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需要迅速进行资源匹配,需要使公司决策层、业务管理层、项目管理层之间信息沟通顺畅。工程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将项目管理思想和方法论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了公司决策层、业务管理层、项目管理层之间信息的顺畅沟通,是项目工程经济管理实现适时动态管理的一种可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手段。信息化网络平台是在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以计划为主线,以成本管理为控制核心,以工料机管理为重点,建立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操作规程。它可对工程经济数据进行自动运算、分类、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使公司对项目的成本实现适时、动态的管理成为可能。

3开展有效经济活动分析的工作程序项目经理是此项工作的责任人,项目计经部(合约部)是此项工作的牵头部门。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必须对项目每天发生的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按规定严格分类,在季度末将本季度本部门各项经济数据提供给计经部(合约部)。计经部(合约部)将各部门的经济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分析。工程项目经济活动分析以例会形式对阶段性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总结。(1)每季(年)度的前7天由项目部组织召开上一季(年)度经济活动分析例会,重点对工料机消耗进行分析,计算各项消耗指标,分析工费支出的合理性、主要材料的损耗量和机械使用效率等。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对方案优化和工期控制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提供相应对策。(2)每半年由公司工程经济管理部门与项目部共同对项目本期经营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客观地评价项目阶段性经营成果,通过对工程经济管理过程的分析,深入探究当期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整改措施,部署下一阶段工作的经济责任目标。(3)工期在1年以上的项目,每年的年末,公司工程经济管理部门与审计部门要一起对项目经营情况进行中期审计,对各项目经理部1年的经营情况进行盘点。(4)每季(年)度经济活动分析会流程。

4开展规范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项目经理部各部门编制的经济数据必须具有可追溯性。项目工程经济活动分析文件的编制包括如下内容。(1)工程基本概况。可简单介绍建筑结构形式、里程、主要工程量、开工日期及合同工期等基本情况。(2)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及其分析。要对本阶段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分析未完成计划的原因及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3)管理人员及劳动力状况分析。要对管理人员构成和劳务费支出所占的产值比例进行分析,对协作队伍的阶段性表现进行客观评价。(4)物资管理分析。材料费一般占建安费的60%左右,如何有效加强材料管理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因此,要对材料进行阶段性盘点,及时对材料进行核销,经常分析采购成本、物资核销成果,对于大型桥梁和隧道工程还要对其周转材料和临时钢结构材料管理进行分析。(5)机械管理分析。建立大型机械管理台账,重点分析机械使用效率和燃油动力费消耗指标问题,分析阶段性机械费占成本支出的比例,有效控制阶段性机械费用支出。(6)工期情况特别是关键节点工期情况分析。要树立工期就是效益的观念,要经常性倒排工期,研究关键线路,对关键线路的工料机供应计划进行核查,分析是否与实际相符,以减少误差;对关键线路的工料机配备情况是否存在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分析,超前考虑。采取针对工期和成本的动态分析方法,加大关键节点奖罚力度,在业主的阶段要求和目标控制之间反复协调,力求做到要求与目标的统一,以保证工程快速、稳定地推进。(7)方案优化。方案优化就是最好的节约方式,因此要经常性地开展施工组织设计分析,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要通过责任成本与合同价的差距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差距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倒排工期,对工期长的项目进行重点研究。通过这些分析研究,对投入大、经济效益差、工期长的施工方案,工程部应及时提出多个相应施工方案,计经部(合约部)结合实际资源对诸方案进行经济比选,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实现方案的最优化。(8)经营情况及其分析。对项目经济盈亏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对剩余工程进行计算,预计整个项目的经营结果,使管理者进一步了解成本的构成,即工料机和管理费的发生额度,并且细致分析亏在哪里、赢在什么地方。对项目管理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横向对比,科学评价一段时期(一个项目)的工程经济管理水平,使下一阶段管理工作有的放矢,并且要突出强调经济指标统计分析工作,强化精细管理。(9)工程变更索赔情况。紧紧围绕合同和现场实际,利用经济活动分析例会的平台,让各部门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共同出谋划策,并采取先算后变、争取主动变更、化整为零、先易后难、个性优先、紧盯不放等策略进行变更索赔。(10)后期情况预测。(11)管理经验总结和需要整改的具体措施。(12)其他需说明的问题。上述分析工作以工料机费等经济数据的统计表格及支撑这些数据的各类资料为基础。

5结束语通过有效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获得的各项经济指标是项目管理水平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审计的重要依据。用提炼的经济指标指导后续工程的经济管理,能极大地促进企业工程经济管理的良性循环。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3

一、经济生活归因类试题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因此经济生活中的归因类试题常围绕资源配置展开,要么是考查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要么是考查国家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解答此类题,一是要注意主体的重要性,如市场对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的意义,二是要注意必要性,如市场调节的缺陷、我国国情或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经济规律等,三是注意客体的重要性,如资源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根据材料考虑做某件事情的条件性,如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等。

例1 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下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解析:本题以培育优势产业这个热点为话题,考查不同的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其实质上考查的就是资源配置问题,一是资源对生产的重要性,二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解题时很明显应分成两部分。一是所列生产要素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自然资源的作用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其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技术要素的作用在于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竞争力,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二是市场需求(消费需求)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应联系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进行分析,要注意表述全面。

参考答案:①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能促进生产能力的提高,促进产业发展;技术进步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②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二、政治生活归因类试题

政治生活归因类试题一般以“××为什么要解决××问题”的设问形式出现,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把“村官”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说明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政府为什么要有所作为。(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山东省委为什么要组织调研,听取派和群众的建议?

解答此类题,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象的必要性

(1)如果对象是物或事,首先思考课本上有没有直接讲述此对象的必要性的内容,如果有,则直接套用课本上的语句。如课本上就有直接讲述“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的内容,可以直接用来回答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果课本上没有讲述对象必要性的内容,则应到材料中找。如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的“把‘村官’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的必要性和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政府在物联网发展过程要有所作为的必要性,材料中都直接表明了。如果课本和材料中都没有讲述对象必要性的内容,可以不用回答必要性。

(2)如果对象是人,应注意两点。第一,如果涉及的是某特殊群体,如农民工、农民群众等,则应实现从特殊群体到公民的转换。如: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权利的主体,理由享有××权利。第二,如果涉及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则应从国家性质入手,表明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主体的必要性

(1)若主体是政府,则应考虑政府性质、政府职能、政府责任、政府依法行政、政府接受监督、政府审慎用权、政府民主决策等。

(2)若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则应考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等。

(3)若主体是公民,则应考虑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原则入手分析。

(4)若主体是人大代表,则应考虑其地位、职权。

(5)若主体是政协委员,则应考虑其地位、职能。

3.对象的重要性

对象的重要性即解决某问题的意义,一般本着从小到大、由近到远的原则进行分析。

例2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解析:首先要注意对象的必要性,将对象“农民群众”转换为公民,强调他们与其他公民一样平等地享有权利。其次要回答做好这件事情的意义。最后,从主体“党和政府”入手,分析党和政府必须要这样做的理由。

参考答案:①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课本理论)农民作为权利的主体,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公民-农民、公民权利-农民权利-结论;论证“行为”的必然性)②工农联盟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课本理论)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证“行为”的重要性)。(①②回答问题本身: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课本理论)党和政府有责任通过相应政策和措施解决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联系主体论证“行为”的必然性)(③立足问题呼应设问主体:党和政府为什么要……)

三、文化生活归因类试题

文化生活归因类试题一般是指定具体的知识范围,或指定模块知识,要求运用××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做某事情。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妈祖文化具有凝聚华人、华侨的作用;(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行政主管部门发文“叫停”的原因。

如果题中指定了具体的知识,则首先要答出指定的知识的内容,再结合材料分析其意义,也可将这些内容适当融入到材料中去。如果题中没指定具体的知识,则应找到材料与课本的结合点,再分析其必要性或意义。

例3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结合材料,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在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解析:本题指定了具体知识范围――“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此解答时要注意从“文化的特点及影响”的角度,结合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一定的环境、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组织答案。

参考答案:①对汉阳铁厂原址的保护性改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创设了特定的文化环境(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使爱国主义有了新的物质载体(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在汉阳铁厂原址上建设博物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文化对人的作用。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生活与哲学归因类试题

生活与哲学的归因类试题,一般是指定某个具体的原理或某个知识范围,要求回答做某件事情的意义或原因。

如果题中指定了某个具体的原理,解题时应将原理的内容完整表述出来,再将其分论点与材料结合起来进行一一分析。如果题中没指定具体的原理,一般来讲题中涉及的原理会有多个,因此只需要表述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再将材料与原理一一对应分析。

例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

解析:本题由于设问中规定“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因此必须先表述“实践与认识关系”原理的相关内容,再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如下图所示: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内容的表述),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结合材料分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内容的表述),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结合材料分析)。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原理内容的表述),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结合材料分析)。

【强化训练】

1.当前,我国不断蔓延的诚信危机,严重损害着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2011年10月19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1)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加强信用建设的原因。

(2)诚信不仅是企业的经营之道,还是一个人的为人之本。用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诚信的必要性。

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文化单位是按照行政级次配备的,实为行政部门附属机构,没有独立经营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所以,中央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紧抓不放。从2003年到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转企改制,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也完成了转企改制。转制后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为新型文化市场主体,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醒目地指明了“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 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份以来,我国鸡蛋价格持续上涨,成为继猪肉之后的涨价“新贵”,尤其是中秋节前,月饼生产进入高峰,对鸡蛋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应更加紧张,鸡蛋价格出现明显上涨。专家分析说,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蛋鸡养殖“小、散、多”,未能形成规模效应,抗风险能力弱;部分地区鸡蛋自给水平低,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等,是鸡蛋价格总体上涨的主要原因。此外,前期猪肉价格涨幅较高让很多居民选择鸡蛋作为替代品,这也是推动鸡蛋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材料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7月22日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鸡蛋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解答第1问,应从加强信用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回答。从必要性的角度看,材料中已经点出了诚信危机损害着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从重要性的角度看,应分析加强信用建设对企业、对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解答第2问,应注意设问中规定的知识范围“用社会意识的知识”。应先回答与社会意识相关的原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再结合材料分析其必要性。

参考答案:(1)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加强社会信用建设能扩大企业商品的销售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当前我国存在的诚信危机,严重损害着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当前存在的诚信危机,严重损害了实现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价值基础,迫切需要加强诚信建设。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信用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增强人们的信用意识,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③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信用意识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对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对抑制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2.解析:第1问要求回答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经济意义。从材料中的信息“指明了‘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可得出,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材料中的信息“文化市场主体缺位,显然难以发展文化”可得出,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能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文化是一种资源,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回答第2问,要注意设问要求“从文化作用的角度”,因此应联系文化对经济、政治、人生、社会的作用等知识,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①有利于整合优势资源,在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的同时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②有利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③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文化竞争力。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发挥文化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蚀。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④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综合国力。

3.解析:本题以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为背景,主要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及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执政方式等方面的知识。考生在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将影响价格的因素与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在解答第2问时,要注意“政治生活”的知识范围限定。由于对象“稳定物价总水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原因在课本中、在材料中都找不到对应点,因此应着重从主体的必要性的角度回答。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宗旨、民主执政等方面结合稳定物价、保障民生工作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①价值决定价格。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是促使此轮鸡蛋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中秋节前,月饼生产进入高峰,对鸡蛋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供应更加紧张,这是促使鸡蛋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鸡蛋和猪肉互为替代品,前期猪肉价格上涨间接带动了鸡蛋价格上涨。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4

一、背景原因类

1.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该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分析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如经济方面,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分析;思想文化方面,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分析。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分析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以及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3.典型题示例。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1)据材料一,促成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何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解析:试题以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要求运用自然经济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回答第(1)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把握时代背景,运用历史概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从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要求从中西对比、中外关联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思考。第(1)问,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2)问,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1)不同特点的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拒绝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外交上,闭关锁国,防范外来势力的侵扰。

二、内容措施类

1.呈现的方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涉及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哪些应对措施)等。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史料的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句中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句中顿号前后的信息要通盘考虑等。在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过渡到教材,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掘出来。材料、教材应兼顾使用,要灵活迁移所学的知识,把零散的材料转换成完整的史实。

3.典型题示例。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各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处理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涉及措施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作出完整、准确的解读。回答第(2)问要注意从金融和贸易两个领域作答,并能迁移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

三、特点特征类

1.呈现的方式。

历史特点特征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特点特征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2012年高考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依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012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12题);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如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9题)。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回答特点特征类问题,对能力要求比较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过程”是否顺利,领导力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中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方面;“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等。

3.典型题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试题着眼于对把握历史事件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重在审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四、影响意义类

1.呈现的方式。

影响意义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设问。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全面分析: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运用国际视角看待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3.典型题示例。

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做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要求按照材料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问题的解答,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认识启示类

1.呈现的方式。

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涉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启示类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则较为笼统。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答好此类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伸出相应的启示。启示的得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3.典型题示例。

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这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六、论证评述类

1.呈现的方式。

论证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并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或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2.思考路径的选择。

(1)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3.典型题示例。

以全国高考文综新课标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以江苏高考卷为例,2011年第22题第(3)小题“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2012年第22题第(2)小题“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等。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这些设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经济活动分析,就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和方法研究工程施工生产过程和施工成果预测企业经济话动的趋势,评价工程施工生产的进展情况,查明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挖掘企业内部潜力的一种经营管理活动。由于工程产品形体庞大,施工周期长,露天和高空作业多,易受气候影响,与有关各方(建设单位、监理公司、当地政府等)关系复杂,而且还要在有限的场地组织多工种的平行和立体交叉作业,使工程施工生产活动复杂,从而也使企业经济活动变得复杂,对于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仅凭会计报表、统计报表及其它业务报表是不够的,还要借助于经济活动来总结成绩,分析缺点,揭露不足,促使企业内部潜能发挥,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既然经济活动分析对提高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组织开展此项工作,主要的抓手是什么,笔者认为需要通过以下措施将经济活动分析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机制

施工企业从公司层面要制定开展经济活动分析的管理办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各业务板块的经济活动分析模板,并定期召开全公司的视频会议,对项目和板块经济活动分析进行点评、打分,同时将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与项目业绩考核挂钩,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项目层面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小组,现在施工企业一般实行的是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负责制,项目部经理是项目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部要在公司有关管理办法的指导下,由项目经理亲自负责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同时将项目计划、合同、财务、物资等经济部门及项目专业公司主要负责人纳入到经济活动分析工作小组中,明确有关人员在经济活动分析中的责任,指定经济活动分析小组的牵头人员。

二、做好经济活动分析的准备工作

经济活动分析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因此在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之前,牵头部门需要提前核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数据,从实物量、价值量、内外部结算、材料耗费、资金收支、成本费用等各方面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确保各类数据口径一致、及时、真实、准确。

三、认真编写经济活动分析资料

项目部根据公司的统一模板,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编写经济活动分析资料,经济活动分析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项目总体概况,主要是反应项目的总体情况,现场形象工程进度等内容。

2、项目产值分析,主要反映外部业主确认产值及需要争取的空间,项目与专业之间的产值确认和存在的问题。外部产值确认分析主要是为了结算及收取资金,内部产值确认主要是明确各单位的经济责任。

3、资金收支分析,分析项目的资金收支情况,结合项目的债权债务做好资金平衡方面的建议。

4、项目成本、费用分析,根据投标报价、施工图等分析各单位单项工程成本节超情况,结合材料预算分析材料量差、价差情况,分析项目生产费用和其他费用的控制情况,提出控制措施。

5、项目总体盈亏情况分析,分项目的不同阶段开展总体盈亏分析,项目开始,主要依据合同价和清单中子项的成本再附加一些费用进行分析,项目中后期,要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和后续需要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预测,并且每月对预测变动情况进行说明,牢牢控制好项目的经营成果,对预测存在重大偏差的子项要重点分析,说明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6、专项分析,主要是项目内部单位针对自身的情况开展分析,各职能部门针对专项费用等情况开展分析。

7、需要协调解决的事项和上期事项解决情况。首先列车本月需要解决的重点事项,列车责任人,同时对上期未解决事项进行重点说明,督促采取措施。

为了更好的说明有关经营数据,需要建立一套完成的表格体系,以文档附件的形式穿插链接到文档中。

四、严格经济活动分析会议的召开程序

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前三天左右时间,需要将经济活动分析的资料发给相关参会人员。正式会议进行的时候,由牵头负责部门主讲,有关数字的罗列内容可以一带而过,重点要说明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项目各专业、部门对于会议中提到涉及到自身的我问题进行答辩和承诺,最后由项目经理总结会议,督促落实牵头部门提出的问题,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决断存在争议的事项,并提出下阶段经营工作要求。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6

(1)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2)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考查民主决策与政府知识,该小问属于体现类型题目,应透过材料思考政治生活的道理。材料中村民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政府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等,体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及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体现了政府履行经济职能;政府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体现了政府的性质、宗旨和政府活动的基本原则。

第二小问考查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知识,由设问可知,从唯物论和认识论角度思考材料所蕴含的哲理,可结合材料回顾唯物论和认识论的基本知识点,找出与材料相关的基本观点。组织答案可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的两方面、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方面入手,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1)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如村民向政府提出建议,专家论证等。政府审慎用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如政府听取村民,专家意见,制定政策等。政府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如政府出台政策,引导企业生产,促进经济发展。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如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例2 2013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解析 本题考查“财政的作用”这一知识点,财政的作用包括的子知识点有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三个方面。

材料中的“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应财政的第三点作用,即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材料中的财政“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对应财政的第一点作用,即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材料中财政更加注重加大对“三农”、水利等薄弱环节的支持体现了财政的第二点作用,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组织答案。在作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子知识点的陈述尽量用教材语言,二是子知识点与材料必须正确对应。

答案 ①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促进了社会公平,改善了人民生活,体现了这一点。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我国财政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就体现了这一点。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我国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总供求保持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就体现了这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体现(说明)类试题的基本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哪一知识范围,并在头脑中对此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的子知识点过电影似地快速回顾。

第二步,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体现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同学们分析材料体现或者说明了什么,因此,材料是解答体现类试题的关键。大家一定要带着问题分析材料,将知识指向和材料进行对接。材料一定要读两遍,第一遍快速浏览,了解大概;第二遍精读细读,将材料中与本题所考查知识(或知识范围)有关的语句画出来,简明扼要地标明此处体现了哪一子观点,为组织答案做好准备。

第三步,作答。把知识点和材料联系起来,形成答案要点。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子知识点+材料某处体现了这一子知识点”的格式,也可以采用“材料某处体现了某一子知识点”的格式。

[练习]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为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出行条件。

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7

一、背景原因类

1.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如经济方面,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成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清政府为何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解析】试题以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要求运用自然经济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把握时代背景,运用历史概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从中西对比、中外关联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思考。第(1)问,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2)问,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1)不同特点的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拒绝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外交上,闭关锁国,防范外来势力的侵扰。

二、内容措施类

1.呈现的方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涉及到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哪些应对措施等。

2.路径的选择

(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史料的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顿号”前后信息要通盘考虑等。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过渡到教材,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掘出来。材料、教材应兼顾使用,要灵活迁移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的材料转换成完整的史实。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 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各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处理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涉及到措施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完整、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注意从金融和贸易两个领域做答,并能迁移所学知识。

【参考答案】

(1)措施: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

三、特点特征类

1.呈现的方式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特点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依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2题)。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如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

2.路径的选择

(1)特点类问题,能力要求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过程”是否顺利,领导力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本题着眼于把握历史事件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重在审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四、影响意义类

1.呈现的方式

影响意义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设问。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路径的选择

(1)全面分析: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运用国际视角考察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例4 阅读下列材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要求按照材料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问题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认识启示类

1.呈现的方式

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提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启示类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则较为笼统。

2.路径的选择

(1)答好此类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伸出相应的启示。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例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六、论证评述类

1.呈现的方式

论证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或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2.路径的选择

(1)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以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题,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以江苏高考卷为例,2011年第22题第(3)小题,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2012年第22题第(2)小题,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等。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这些设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

经济活动分析材料篇8

统计学是一门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数量特征的方法论科学。企业要生存,经济要发展,管理要科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撑。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统计工作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制定政策和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现代企业发展中统计分析的意义与要素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统计分析是通过统计人员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掌握,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内部一切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与综合研究,清楚分析企业的内部发展状况,并对其结构现状及形成的原因进行清晰描述;企业内部及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也需要透彻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与统计数据相关的疑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具体方案。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呈现。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进度统计分析、综合统计分析、专题统计分析是最主要的方式。三种分析方法的最终目标都是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计划的执行情况,综合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并对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与成就部分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差距,以提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快的提高并发展。通过发挥统计分析职能,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企业的统计分析要素包括企业的劳动力、企业的劳动资料与企业的劳动对象。企业经营要素统计指标中除了上述几个要素的指标外还有技术投入与企业财务指标。

二、现代企业劳动力与统计应用

现代企业的劳动力就是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劳动者,是企业中所有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劳动工作的,并在企业中获得报酬的人员。劳动时间的利用指标是企业在生产者的各种劳动时间总数相加的基础上进行核算,劳动时间的利用是建立在各种劳动时间总数的指标基础上的。劳动时间总量指标是日历工时数、企业制度内的出勤数和实际生产的工时数。劳动的时间利用指标就是员工的出勤率、作业效率与企业制度时间的利用效率。

三、现代企业的工资统计应用

1.现代企业工资统计的总额概述

现代企业中的工资总额是企业在一定的计算时间内,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所有的劳动报酬。在做统计中,企业工资总额是与企业劳动人数统计范围适应的,工资是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性质的支出,按照实际发放给劳动者的数额进行统计的。

2.现代企业的平均工资统计

现代企业内对劳动者发放的平均工资是在一段时期内,对企业每一位劳动者的工资的平均数额。平均工资的统计是反映了企业的工资变化程度,是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统计得出的平均数额是反映了平均工资的指数:平均工资的指数是企业报告期内的平均工资与企业基期平均工资比。

3.企业的平均工资的增长与劳动生产增长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的速度是比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要快,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符合经济的要求;从企业的角度分析,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比平均工资的增长素质快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的重要方式;从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分析平均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数量是可以进一步改善企业劳动者的生活与生产状态,使劳动者与企业的关系更为贴近。

四、现代企业劳动资料的统计应用

1.现代企业固定资产的统计应用

现代企业固定资产是企业期限较长的、单项价值较高的、可以保持在使用过程原有的形态的劳动资料和其他物质资料。企业固定资产的统计价值指标就是固定资产的原有价值、固定资产的净值与固定资产重置的完全价值。

2.现代企业的生产性质的设备统计应用

生产性质的生产设备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生产性质的设备的统计指标是实有设备的使用情况、实有设备的按照情况、已经安装的设备的完好青睐和利用率。在统计过程中对设备的数量、使用时间、生产能力和综合利用等等方面分析其价值。

五、现代企业原材料与能源的统计应用

现代企业中的原材料与能源的统计表现在反应企业原料供应过程和使用情况上面。它的统计指标是原材料的收入量、消费量、拔出量和储备量。其中的关系为期初库存量+本期收入量=本期消费量+本期拔出量±盘盈盘亏量+期末库存量

企业单位产品原材料的消耗量是单耗,是生产每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数量。单耗=原材料总消耗量/产品产量

原材料的利用率=(合格产品的原材料数量/原材料总消耗量)×100%

原材料的消耗定额情况检查内容包括一种产品的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定额执行情况,多种产品的消耗一种原材料的定额执行情况和一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料的定额执行检查。这样可以算出企业生产时节约或者超支的数量。

结论

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体现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在企业具体设置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 人力资源等,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科学化;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对指标体系及时进行调整,及时上报;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使统计信息及时地为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

上一篇:校长竞聘演讲稿范文 下一篇:个人竞聘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