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技术创新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7 08:30:23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1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 电气化铁道技术发展背景

通过对济南铁路运营维护管理段、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电气化铁道建设运营单位的实地调研,发现目前新开工的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和既有线路的电气化改造等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带来的铁路高技术应用人才的巨大需求同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且在5年之内存在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旺盛需求。据统计,企业对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分布在接触网工和电力线路工,两大类人员需求量最大,约占所有比例的80%,其中又以接触网工的需求更为迫切,其余岗位如变配电值班员、高压测试工及其它岗位占20%。

近年来,随着350公里高速电气化铁路、250公里城际高速铁路的建设,铁路新技术发展迅速,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未能及时反映行业新形势、新技术的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现代电气化铁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学资料,将高速电气化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引入教学内容,应参照铁路特有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检修工、变电站值班员等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提高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时效性。

2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适应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施工、运营一线需要的,掌握轨道交通电气化理论知识和牵引变电所运行与维护、接触网施工与检修、高压电气设备测试与维修、电力内外线施工等专业技能,具备永不违章作业、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确保供电安全等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能够在铁路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有自备铁路的大型生产企业、轨道交通电气化设备生产企业,从事电力调度、供配电设备生产与调试、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电压设备检修与测试、电力线路施工与维护等工作。

2.2 构建“产教对接、实岗历练”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地点具有线长、点多、分散,所用设备专业、贵重、占地空间大,工作环境具有“三高”(高电压、高空、高速度),必须与铁路工务、机务、信号等工种协调配合等特点。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突出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特点,实施“产教对接、实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施工、运行与维护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2.2.1 产教对接

紧密对接轨道交通产业,与济南铁路局、中铁电气化运营管理公司、地铁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的通道;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过程相通”;深化“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推进“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产教对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

2.2.2 实岗历练

在校内营造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以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和电气试验工的身份,进行接触网检修与维护、变电所运行值班、高压电器测试等核心技能训练。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培训基地比武练兵,训练学生接触网工、变电所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规范化操作能力,实现“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依托济南铁路局等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高职三年内到对口企业进行不少于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后,获取工作经历证书,深化“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实岗历练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1 产教对接示意图

图2 实岗历练示意图

2.3 “三线贯穿,多头并进”,倡导“全人教育”理念

以培养高素质电气化铁道技术人才为宗旨,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发明为导向的创新精神培养、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的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多头并进,既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又培养电气化铁道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践行“知能共进、德道同优”,倡导“全人教育”,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培养。

2.3.1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铁道电气化技能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济南铁路局供电段等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化的学习氛围。推行“教学做一体、学训赛相通”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本专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以岗定课、课岗融通,将主要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适度增加实践课时比例,参照铁路供电段主要岗位的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根据供电段主要技术工种(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的技能要求设置技能训练内容,按照铁路接触网工、电力线路工、变电值班员等特有工种的技能标准进行考核,使其达到铁路特有工种中级工和高级维修电工的标准要求。

2.3.2 以创新发明为导向加强创新精神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性化培养模块中设置了“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环节,设立单独的学分,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卡片教学法、引导文法、小组扩展法、可视化法、伙伴拼图法、旋转木马法、逻辑关系法等多样性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专场报告会和讲座、各种技能竞赛、特长生课题研究、创业计划竞赛等形式的课外创新活动,将学生的创新活动纳入到“创新教育”学分中,激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全方位开放实验实训室,设立电气创新实验室,营造学生创新活动环境,构建创新发明氛围,鼓励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支持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鼓励学生参加“电气化铁道技术协会”,设置技能竞赛专业选修课,支持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接触网技能比武”、“电力线路工技能大赛”,从而强化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欲望、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造能力。

2.3.3 以中华美德教育为引领贯穿人文素质教育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对教师行为规范的约束,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自身的榜样作用,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合理安排传统美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全过程、多方位、深层次”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学校的“中华美德进万家”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美德教育,并体现在育人的全过程,注重长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树立“就业靠专业,发展凭素质”的全人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①加强通识课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心理健康教育”、“现代礼仪”、“毕业教育与就业指导”等通识课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人文素质课程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②在专业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将行为规范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渗入到实践教学和学生顶岗实践过程中,学会融入团队、增强集体荣誉感,养成职业素养,树立职业道德。

③ 举办多种形式的“美德教育”主题活动。集体讨论学习、美德日记评比、经典诵读、诚信调查、参加公益活动等。

3 课程体系构建

3.1 课程开发原则

课程开发坚持“突出职业能力、适于个性发展”原则,通过对济南铁路局等合作企业的深入调研和毕业生回访,对本专业的岗位设置进行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维修电工、接触网工、变电站值班员、电气试验工、电力线路工、电力调度员、变电检修工,明确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解胜任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教学化设计,确定本专业需要的主干课程。

3.2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培养电气化铁道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由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素质;设置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胜任电气化铁道施工、运营、维护等岗位的职业能力;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创新教育、技能鉴定、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与实践的个性培养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从而构建出“课岗融通”的“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两个平台+两个模块”课程体系示意图

4 实施效果

以“职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构建的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技能培养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专项、由单一到综合逐级递进,构建出由公共实践环节、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大类技能训练、核心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个性培养训练等环节组成的技能训练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动手操作训练,逐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出大量胜任岗位能力要求,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电气化铁道技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永君.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模式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03).

[2]吴健.基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 2011(17).

[3]彭夏岁.“三位一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探究,2013,06.

[4]张冬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10.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2

关键词:钢铁,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从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现状来看,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以扩大产能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道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包括钢铁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布局存在不合理的问题,能源、资源制约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等问题。钢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矛盾,也说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钢铁行业的重中之重。

面对“内忧外患”,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把加快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当作企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但是如果仅仅醉心于规模效应,习惯在企业间做简单加法,而忽视了技术创新,反而会走向一个危险的悬崖——国内重组后的钢铁企业集团不约而同地把新基地建设作为主要的战略举措。在这一时期,研究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发展技术贸易,提升竞争层次,成为当前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生产的连续化、短流程、高质量、低成本成为当今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科技进步加速了钢铁工业的发展,科技创新正成为竞争中新的决定性因素,新技术群的有效组合应用改变了经济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引起了制造流程的重构和企业重组,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技术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发展成本,使其在短期内承受较大经济压力和负担而减缓其增长速度,但从长远看,对企业却有战略意义。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及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山东钢铁业概况

2009年,山东省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到5273万吨、4950万吨和585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分别是第2、3、3位,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省。,技术创新。2008年3月,在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支持下,按照“资产重组、淘汰落后、调整布局、提升档次”的原则,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由济钢集团有限公司和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国有资产划转成立。山钢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山东省钢铁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山东省钢铁产业集中度得到了提高,也意味着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步入提速轨道。

但山东省钢铁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生产力布局不合理。80%的生产能力布局在城市周边和发展受限的内陆地区,交通运输、水资源、环保、土地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总体来看,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与国家钢铁产业政策要求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不相适应。

2.装备水平总体偏低,钢铁冶炼设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不符合钢铁准入条件的落后工艺装备。

3.产品结构不合理。钢材以普通热轧一次材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利用先进生产技术进行高端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技术创新。

4.产业集中度较低。2009年生产粗钢4950万吨,分散在24家企业。山钢集团粗钢产能仅占全省41.9%。

(二)山东省钢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十五”以来,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钢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山东省钢铁企业通过省级鉴定的科技成果724项(其中新产品开发157项、新技术开发与应用567项)。济钢、莱钢成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钢铁工业技术创新工作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大多企业存在只注重规模发展,不注重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相对较低,对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近几年对科技开发的投入还相对较低,致使研发能力不能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低,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从科研项目的评估、立项到实施、推广应用,还缺乏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还存在许多以长官意志决定项目取舍的现象;对研发缺乏系统的规划,对需要前期投入暂时见不到效益而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往往认识不到位,致使贻误战机,使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对于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专有技术和技术秘密,还缺乏非常有效的保护措施,还有企业秘密外泄的现象发生,企业重要技术人员(尤其是国有企业)到其他同类企业工作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专利申报缺少规划,从我国钢铁企业已公开的专利看,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专利规划和布局,大部分企业缺少策划,某些重大专利技术缺少专利,使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技术创新。

3.科技成果自主创新的少,模仿创新的多;且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专利居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缺少原创性发明专利;专利和专有技术数量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差距较大等等。科技成果概念是计划经济产物,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性,不能纳入已趋于国际化的知识产权领域,在国内或国际竞争中得不到法律保护。

总而言之,山东省钢铁行业的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已成为山东省钢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市场竞争力提升和建设钢铁强省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山东钢铁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钢铁航母之一,既肩负着建设钢铁强省的重任,更承担着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历史责任。

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一)技术进步投入是重要的生产性投入、效益型投入,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切实增加科技投入。

我省钢铁企业虽然也认识到科技投入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撑,但不少企业行动不到位,科技投入的积极性远没有上项目投入的积极性高。自2003年至2007年连续五年进入世界500强,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和科研经费投入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仅2007年投入研究开发经费23亿元,当年申请专利800件,其中发明专利350件,形成技术秘密1962项,实现科研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我省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要保证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保证自主创新活动有足够资金的支持。重点钢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不低于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省大多数钢铁企业受经济实力和人才实力的制约,不具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水平研发机构的条件。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必须实施“借外脑”创新战略,不断完善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各个研发平台的建设。,技术创新。形成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用户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等社会资源,与著名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实验室、研究基地,依靠高校院所的研究力量获取企业急需的技术,以项目和关键技术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研发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近年来,我省部分重点钢铁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成绩很大,各企业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具备条件的企业,尤其是山东钢铁集团,应不断加强研发系统的整合力度,并不断提高其研发水平,同时要在开放式合作中加强技术创新。致力于承担起自主创新和技术引领的重任,努力使集团从核心技术的“应用者、追随者”向“研发者、引领者”转变,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真正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钢铁集团。

(三)创新人才机制,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与国内外一流钢铁企业相比,山东钢铁集团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相对处于弱势,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各钢铁企业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四个环节,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激励政策和相关措施,不断改善创新人才结构,提高创新人才质量,激活创新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宝钢建立的宝钢人才开发院与宝钢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全面发挥作为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公司管理研究基地和员工创新活动基地的功能,很值得我省借鉴。

(四)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技术创新工作规范化

1.科研开题,立项,必须经过专利文献检索、查新。选题的论证报告要以专利文献检索报告和市场调查为依据,充分利用好专利信息,使产品开发和工艺开发免走弯路,避免重复研究。

2.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专利项目实施,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实施中要密切注意专利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及法律状况,避免侵犯他人专利权。

3.密切监视专利动向,对于侵犯和损害本单位和发明人权益的申请或专利,应及时通过法律程序予以排除.同时,监视他人的侵权行为,保护本单位和发明人的发明权益。,技术创新。

4.开展技术贸易 使知识产权进入流通领域:大力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贸易的紧密结合,参与知识经济的竞争,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资本化,为企业创造效益,使技术投入和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我国钢铁企业应当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走高端技术道路,逐步占领高利润产品的市场,才是钢铁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技术创新。如果单纯追求规模的庞大、进行低级的合并,而忽视技术力量的整合与创新,在全球钢铁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是没有出路的。

参考文献

[1]魏建新.韩国浦项机构创新及其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启示[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1(04)

[2]王西涛.以新技术,新工艺降低钢铁工业中的能源消耗--瑞典钢铁业技术创新印象与趋势[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3)

[3]艾亭君.坚持技术创新,推进武汉钢铁公司节能降耗工作[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年3期.

[4]周波.技术创新对钢铁集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商业.2009(15).

[5]黄陆军.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促进我国钢铁企业发展[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8(3)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3

【关键词】人本管理理论;铁路职工培训;应用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企业快速发展,铁路的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不断开通都需要大量先进技术性人才。目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依然沿袭陈旧的知识系统,课程内容缺乏新意,使用陈旧的教学软件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铁路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本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改革与创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切合铁路企业发展的现代实际需求,解决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现代铁路企业发展必然选择。

人本管理的内涵

我国管理理论界借鉴西方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论”和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的“人的本性理论”等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1]。其深刻内涵包括四种涵义,即尊重人、依靠人以及为了人。尊重人是指每个职工都具有做人的尊严和享有的权利,职工应享有最大的尊严以及应有的权利,不准侮辱、伤害职工的人格和人权;依靠人是指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若只为谋求自身的产值和利益,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利益,企业终将失去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发展人是指挖掘职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为了人是指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要与员工的发展和利益相结合,保持企业的发展利益与职工的发展利益相一致,使企业的成果让职工分享,而职工的发展利益带动企业的发展利益[2]。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教职工缺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认识

教职工缺乏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培训教育失去积极性。铁路新职工大多数是复退人员,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水平低,业务技能操作能力低下。各站段培训教育时间短,培训教育停留于形式。教师讲解知识笼统,未细致分解成系统知识体系,导致职工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操作未能提高,人本管理理论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未得实效性实施。

2.2教材知识陈旧,缺乏培训知识的针对性

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大专毕业生,教学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中各项技能知识都已经全面提升,陈旧的教学知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现场教学需求,而铁路教师也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新技术,依然停留在陈旧的知识中闭门造车,未进行知识系统的全面升级,影响培训教育效果。

2.4培训教育的手段单一

我国铁路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开通,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操作方式已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职工的方法不能满足职工学习需求,而教师又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也未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更未花精力和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整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

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中,加强人本管理理论的宣传力度,正确定位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重整职工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使铁路职工自觉参与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制度,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并实施考核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职工素质修养,激发职工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转变职工对传统培训教育的认识[3]。

3.2构建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体系

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在铁路企业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加重要,而铁路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针对传统的铁路职工教育中针对性差以及资源利用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情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系。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有利于有关部门根据职工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有效的实施培训教育,同时也能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的培训教育的效益。

3.3优化配置各种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

3.3.1开展模块化培训教育

根据职工实际需求动态完善教学教材,提高培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根据不同工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将教学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将每个知识学分,职工通过模块内容学习累积知识学分,而累积学分越多,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同时建立职工考核档案,将职工模块学习考核结果与职工岗位等级和职工收入挂钩,通过机制控制,实现职工自觉参加模块化学习。

3.3.2开展现场培训教育

采用现场培训教育以提高教学效率。培训教育以班组为单位展开,根据培训的不同职工选择不同的现场教学场地,并适当在培训中提出针对性问题,使职工相互探讨和交流,同时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提醒职工实践教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针对性的问题以及探讨交流,职工深刻掌握知识,使培训具有实效性。

3.3.3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培训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将模块化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产作业现场拍摄的实践操作照片和相关资料,制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而生动形象的讲解培训知识,激发职工培训兴趣。培训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局域网实现网上教学与考试一体化以及铁路各站段的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结束语

人本管理不同于把人作为工具或获取利益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出职工是企业经济活动主体的重要地位,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左善优.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无线互联科技,2013,03(01):143-144.

[2]郝俊峰,刘俊英.浅谈铁路职工教育培训的教学改革[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01):177-179.

[3]邓静萍.人本管理理论在职工培训教育中的运用[J].继续教育,2009,04(02):51-52.

作者简介:刘晓晓 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石家庄职工培训基地

毕业院校:石家庄铁道大学 毕业时间:2009年8月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4

洞察趋势、把握前沿、创造标准、引领发展,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袖和旗舰,这是学习和创新的最高境界,到这个境界,我们才可以说完全“掌握”了行业内的技术。

上一期笔者曾撰文分析了高铁成功的伟大意义及高铁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肯定高铁成功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铁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局限,如果不重视这些挑战和局限,高铁取得的成就也会得而复失。

重要的不是静态的技术,而是动态可持续的能力。

实事求是地讲,在很短时间,我国的铁路系统在高铁项目中成功引进了不同国家最先进的高铁技术,并且将其集成,并在部分领域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毋庸置疑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技术不等于组织的创新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终究会落伍,但是组织的能力却是生生不息、不断演化的,如果引进技术后不尽快转化成组织的技术再造能力,那么这样的静态技术是没有多少前途和竞争力的。因此说,引进技术重要,但是培养组织的动态可持续的能力更重要,因为这种能力是组织保持技术领先的组织基础。

过去,我们总是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混淆了技术与能力的关系,往往只看重了静态技术本身,而忽略了背后的组织能力体系的建设。

技术不等于能力,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创新能力,因为能力是组织内生的,在静态技术和组织活的能力之间有着很长一段距离要走。二战以后,日本、韩国先后成功地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技术,而且更可贵的是,他们通过技术学习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其关键在于他们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通常,日本用于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费用之比是1:5,即每投入一日元的技术引进费,日本企业要配套5日元的费用用于消化吸收。韩国人也一样,他们从80年代初开始起步,进行扎实的技术学习,主要方式是通过汽车、造船、化工等产业的大企业和国外签订技术引进和许可协议,并依靠雄厚的财力持续地加大对技术学习的投入,以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他们往往派大批工程师赴海外学习,并在引进设备和技术的安装、调试、维修、保养、改造等过程中逐渐掌握大量的技术诀窍,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模仿创新,并逐渐进入技术“内化”和全面创新阶段。

我国很多产业之所以没有在技术引进以后很好地进行消化吸收,与体制、投入和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其中,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与日韩的1:5的投入比例不同,我们恰好是反过来,在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方面投入的资金比例是5:1,也就是说,我们每花五元钱引进技术,仅仅投入一元钱用于消化吸收,这就是差距,也就是说我们重引进投入而不重视消化吸收投入。尤其在国有企业,我们往往更重视引进有形的设备、壮观的生产线,而在工程师培训、学习,在隐性知识的消化、吸收,以及研发创新上却不舍得投入。

作为技术后来者而言,引进以后的消化吸收是追赶与创新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是组织内生能力的关键,没有消化就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创新。只有认真学习和消化才能打开引进技术模块的黑箱,内化为组织自身的能力。

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谓的“掌握”了某项技术是很不准确的说法。事实上,对技术的“掌握”可以分成若干层次:看懂设备图纸、生产文件、工艺流程等“显性知识”,然后“照猫画虎”,制造出同样的产品,这是最容易的,也是最低层次的“掌握”,可以称之为模仿或者拷贝阶段;再进一步,不仅学会了显性知识,而且把握领会了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尤其是掌握了“Know-how”,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做出一些创造性的改进,提高原设备的生产效率,超越原引进技术的标准,这是技术学习的第二层次,这叫创造性模仿阶段;以我为主、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特色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尤其是在关键技术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属于第三阶段,可以称之为创新阶段;洞察趋势、把握前沿、创造标准、引领发展,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袖和旗舰,这是学习和创新的最高境界,到这个境界,我们才可以说完全“掌握”了行业内的技术。

据目前情况分析,在高铁项目中,我们只是引进了技术、学会了部分经验,在局部有一些创新,例如,能将时速从300公里提升到380公里等,但是,这充其量只是到了技术学习的第一、二阶段,即模仿和创新性模仿阶段,还远没有达到“自主创新”的第三、第四阶段。在举一反三、综合集成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方面仍然差距巨大,更谈不上引领。这次温甬特大铁路事故也反映了某些技术的漏洞和缺陷,甚至也可以说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照猫画虎的本领。

总之,技术引进难,消化吸收更难,自主创新和引领创新难上加难,高铁模式成功引进技术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于照猫画虎阶段,如何消化吸收,如何尽快培养我们的高铁人才,如何构建我们的创新体系进行有组织的创新,这是更难、更长久、更艰巨,同时也是更伟大的任务。

重要的不是铁道部,而在于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组织及体系

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史经验证明,是高效的大型商业组织、而不是政府部门、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繁荣。早在建国之初,美国的先哲们就坚定地认为,美国企业就是美国,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企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国经济实力、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最根本的在于该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主体就是企业,企业强则国强,企业弱则国弱。笔者一直认为,一国拥有的世界500强的数量和质量基本上反映了该国综合国力,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常问自己的学生,和平时期谁是一国真正的民族英雄?尽管不同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和平时期民族的英雄不是我们这些学者,更不是那些高官厚禄者,而是任正非,是杨元庆,更是那些成千上万个默默无闻、背井离乡、驰骋在世界各地开拓国际市场的华为、中兴、联想、海尔的普通员工,是在遍布世界各地的油田里挥洒汗水的中石油、中石化的普通员工,是他们为我们这个民族创造了世界性的品牌,是他们为我们这个民族拓展了生存的空间。

在高铁模式成功的背后,我们看到最耀眼的明星是铁道部,铁道部是整个高铁模式和铁路系统的中心环节和关键要素。铁道部相当于中国唯一的铁路“运营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唯一的铁路运营商才使得举国体制得以实现。但是,从长远来看,铁道部既是高铁模式的优势,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的不是铁道部,而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组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铁道部发展超前,改革滞后,不仅垄断了铁路运输系统的人财物资源、政策资源、市场资源,而且是目前国内少有的一个政企不分的部门。目前铁道部承载了太多的职能,一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服务的职能,如节假日低成本安全运送旅客、抗震救灾、西部大开发等,这时候经济效益要让位于社会效益和国家利益,无论节假日多么“一票难求”,铁路票价绝对不能因为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二是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监管职能,如安全监管、生产经营监管等,甚至出台我国铁路发展公共政策等;第三,还行使企业的经营职能,通过客货运输获得收益,支撑可持续发展。

铁道部的政企不分与垄断经营相互影响,导致长期以来我国铁路系统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要素价格失真,不能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政企不分导致了组织的僵化和官僚化,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下,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如任人唯亲、裙带关系、、关联交易等现象,不时见诸报端,而这些都是举国体制的天敌,导致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意志化为泡影。更重要的是,腐败往往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而且也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因为,垄断和腐败容易导致组织的不思进取、欺上瞒下、没有创新意识,最终绑架国家政策,断送国家经济转型和自主创新的战略机会。

要知道,行政体制和公司体制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体制,他们的目的导向不同、行为模式不同、文化气质不同、激励方式也不同。技术学习、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而不是行政单位。因此,高铁模式的成功是暂时的,它绝不能淡化了我们改革的决心和意志。当然,关于如何改革铁道部不是本文谈论的重点,笔者认为,过去十余年我国对通信部门、电力部门的改革有利有弊,有的改革实现了部分预期目标,而有的却换汤不换药,因此,如何改革铁道部体制需要在充分尊重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严密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有创新性思维、长远和开放的眼光。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解散铁道部,关键在于将公共服务职能、政策职能、监管职能、经营管理职能等彻底分开。我们需要一个制度规范、责权明晰、运作高效、公开透明的铁路监管、运营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条件促进上下游产业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产业组织体系,为伟大公司的产生培育土壤和条件。而不至于产生像当前的某些寄生组织,成为高铁发展的蛀虫。

总之,为了保住高铁模式的成就,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体制和举国体制的关系,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关系的道路。既要发挥举国体制的高效率和国家的意志力量一致对外,又要对内开放和搞活,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和发展。未来,我们需要的不是强大的铁道部,而是中国的西门子,中国的GE,需要更多的华为和联想,需要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依靠技术摧城拔寨,展现中国的竞争力。

重要的不在于举国体制还是市场体系本身的争论,关键在于健全的制度基础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在如何创建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问题上,学术界一度有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的争论。高铁模式、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大飞机工程是典型的举国体制,因此,有人提出,在新时期解决中国创新问题还需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发扬举国体制的优点。当然,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我们以体育界为例,作为“梦之队”的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跳水队在国际赛场上长期保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们之所以成功,原因就在于举国体制。相反,中国足球在90年代早期率先引进欧洲的市场运行模式,在国内体育赛事中较早实行联赛体制,同时也实行了球队市场化、运动员市场化的方式,但是,经过近20年的市场化探索,中国足球整体水平不仅没有进步,而且从一个亚洲强国堕落成亚洲三流水平,这是一个市场化后失败的惨痛教训,值得反思。当然,市场化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如刚刚获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冠军的中国球星李娜就是典型,众所周知,法网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网球赛事之一,就像足球界的世界杯一样重要。李娜成功的关键在于当年体育总局放手改革网球管理体制,是市场体制极大激发了李娜及其团队的潜能和竞争能力。因此,面对李娜的成绩,我们有的同志明确指出,发展我国科教文卫事业,要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并举。

其实,不仅在中国,整个东亚文化有着崇尚上级重于下级、集体高于个人、整体重于个体、国家重于单位的传统,这种传统文化利于诞生举国体制,二战后日韩经济的成功也部分得益于举国体制。但是,如果解决不了官本位文化、任人唯亲作风,不能铲除腐败的根源,这种体制的活力会迅速衰减,最终导致体系的崩溃,这是千百年来的无数历史悲剧所证明了的。

其实,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即便是实行市场体制也往往不是一劳永逸、一厢情愿的事情,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基础,仍然存在若干弊端。例如,在东亚有些经济体,尽管实行多年的资本主义市场体制,但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暧昧问题、人情经济问题、任人唯亲的问题等,影响仍然很大,即便在日韩等相对发达的东亚国家这个阴影仍挥之不去,这也是很多西方经济学家不看好东亚经济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中国足球改革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恰恰是坏的市场体制助长了我国足球界政策腐败、行败、监管腐败、裁判腐败、成风、球员腐化堕落等严重的问题。

实际上,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都是相对的,他们各有优劣,都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在什么条件下使用。更关键的还在于整个社会的制度建设和文化改良。无论是举国体制,还是市场体制,它们都必须建立诚信文化、制度文化的传统之上。没有很好的文化基础就难以培育出良性的市场体制,更不可能发展出来健康伟大的公司。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5

关键词:校铁合作模式;“准职业人”;人才素质

人力资源的优胜劣汰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伴随着铁路企业的深化改革和用人数量的不断增加,铁路局实施了各工种职工必须持证上岗的企业人才技能管理制度。为不断提高职工的全面素质,铁路各企业要求职工必须取得铁道部职业资格技能认证证书,铁路用人单位建立全员职工半年技能一考核的考核制度。铁路职工参加铁路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日益提高,形成了以学习促进技能提升,以学习促进企业效益的良好氛围。在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中,许多学员都不怕承担经济损失争相报名、主动参加学习。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铁路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使铁路从业人员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得到完善。

一、校企合作是促进铁路行业就业准人制度落实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可提高铁路职工的整体素质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速发展,铁路行业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各类铁路相关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设备的相继研发使用,促进我国铁路行业高速化、重载化、现代化、信息化为引领的新铁路“四化”建设取得空前的成就,而现实中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与铁路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铁路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铁路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各类职工培训,以期通过企业内部短期培训获得较大成果,但实际收效不够理想。通过校企合作,综合性、规范性、针对性的职工培训,能够大大提升铁路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企业“量体裁衣”式地培养高技能的人力资源,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人才培养方法。坚持搞好校企合作,能有力地提高铁路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校企合作可促进铁路院校快速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为铁路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创新性的发展机遇,铁路院校的作用就是为铁路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立足铁路,面向社会”的办学思路,借力于铁路企业谋院校发展,还致力于铁路企业促企业进步。铁路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符合现代铁路发展需要,必将受到企业与社会的欢迎,院校则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为铁路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服务是铁路院校的重要作用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双赢模式,由铁路院校开展的科研课题的来源才会更加丰富、涉及领域才会更加广泛、研究内容才会更加贴合企业需求,由理论产生的技术成果推广才会有市场,才能更好地激励师生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开发,提升铁路院校的教学与研究的综合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双向共赢,为院校拓展发展空间与层次,充分利用铁路生产现场的实训功能,使铁路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促进铁路院校快速发展。

3.校企合作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理论学习的积淀,完成课本知识的学习后,在实习期间,学生参与工作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促进学生形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劳动光荣精神,较早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增强对企业与个人的认同感、岗位责任感及职业使命感。在实践工作中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提升,使铁路院校的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在实习阶段,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具体措施

1.机制创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上,搭建了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平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同步进行的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

2.建立专、兼职互补型师资队伍

共同组建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更是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随着铁路行业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设备的研发使用,教师队伍本身也要不断进步以满足发展需要。铁路院校要培养出符合铁路企业需求的人才,师资队伍就必须是理论与实践并强的队伍。依托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需求是:(1)专业教师到铁路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学习新兴技术、提高专业技能、进行企业调研,充分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并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完成实践锻炼任务,提高专业师资素质。(2)从铁路企业优秀职工中选拔聘请技术骨干、行业标兵为兼职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在教学一线推广一体化教学,并帮助院校师资进行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提升铁路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3.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要作用

各专业充分发挥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每学年召开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年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年会,并多次赴企业调研,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和企业用人需要,由铁路院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和分配学时,保证在校学生不少于一学期的现场顶岗实习,既解决现场工作急需,又给学生创造了实习锻炼的机会。通过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的上层调节,制订适应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为院校培养铁路高技能型人才指导方向。

4.共同编写铁路专业教材

面对当今铁路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铁路行业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新发展趋势,专业教材也需要与时俱进,以新型技术使用、新设备的操作为主要内容,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符合铁路行业发展现状,并具备一定的行业发展前瞻性。各重点建设专业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校企双方专家组成。各编写小组都有企业推荐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职工教育经验的专家担任副主编。教材结构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遵循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与以胜任工作为重点相结合,满足职工岗位需求与终身教育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相结合。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6

关键词:铁路工务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当今时代,要保证铁路的快速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既有线提速200公里、新技术、新体制等的大量运用对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这样才能实现铁路的跨越式发展。所以,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影响铁路发展的重要因素。铁路工务系统伴随着高新设备技术的运用、维修手段的大幅度改革以及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立势在必行。

一、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经过两年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生产组织的改革之后,铁路工务系统的管辖范围扩大,职工数量也大大增加。所以只有更多的管理、技术、经营等方面的人才,才能满足铁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堪忧:一是制度不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计划性,而开放性却较小。存在着评主观意愿选人,唯资历选人的现象;二是人力资源投入力度不够。许多基层站段存在着轻视人的作用的现象,在生产设施设备、基础建设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财力,而职业技能的培训投资较少;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的人过多,一方面的人又有欠缺;四是人力资源系统分布状况不良。工务系统工作一般脏活、累活多,人力来源欠缺,而又有一些车站、电务、车务方面的调动,因此致使系统间人力资源分配不状况不良。五是欠缺复合型人才。工务系统具有点多、工作分散、线长的贴点,职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管理人员存在管理经验欠缺的现象,尤其是在选拔车间表现得明显。

二、铁路工务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铁路工务系统对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本的特性和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欠缺一定的研究,对其本质认识不够,对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采用了一些不良方式,仅停留在对“人事管理”上。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跟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没有建立。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开放性不足

近年来,铁路系统正在正在加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维修体制改革,合资铁路、公司化管理、地铁联营等多种经济体制也在加强,但是作为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的铁路,具有“高、大、半”的特性。所以,铁路人事管理制度受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的影响,加剧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以往封闭式的人事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受到约束,尤其是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在实行人才竞争战略,而铁路企业则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上铁路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其拥有更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实现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三)“重物轻人”的思想难以剔除

随着交通运输市场竞争的加剧,铁路面临着来自公路、航空的严峻挑战。为了提高铁路运输市场的竞争实力,在信号、线路、车辆更新改造等的投资比率大大增加,但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与设备投资相比,用于技能培训方面的投资太少;另一方面,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讨论过少。由于人力资源的制约,在生产运输中,新技术、新设备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三、对策

(一)树立起“尊重人才个性”的理念

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本质、主流、特长是都是要衡量的。坚持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尊重人才个性,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不同区使用人才。

(二)树立起“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也是唯一可以连续、深度开发的资源是人才资源。为实现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必须加快以人才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必须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开发人力资源。

(三)树立起“人人成才”的理念

我们以往把具备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作为人才统计标准。事实上,这种以学历或资历来定义人才的观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在德才兼备的情况下,把知识、能力和品德作为人才衡量的标准。鼓励人人做贡献,投身铁路跨越式发展实践。

(四)创新人才培训机制

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已广泛应用,当前的人才培训机制已无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过时、培训方法单一、不切合实际等现象凸现出来,因此,要创新人才培训机制。首先,定准人才培训方向,把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专题化、专业化、专门化”的要求,开展以市场经济、政治理论和工商管理等知识学习的岗位培训;对于专业技术人才而言,要开展继续教育以培训新理论和新技术;对技能人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授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第三,加强双向培训。对现场经验丰富和管理能力较高的职工,理论知识的培训要集中开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对部分大中专学生而言,要全面提高他们的现场管理能力。第四,优化教育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各类人才通过自考、函授、脱产等多种形式参加学习,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五)改革激励保障机制

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建立优秀人才的奖励体系,发挥经济利益的激励作用。对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一些科技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津贴;对贡献突出的人才要加大奖励,鼓励高级技术人才参加业务培训,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上岗机制,加大技能人才的绩效考核力度,根据工作业绩情况决定是否续聘,激发人才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海军. 管理创新是公路施工企业发展的关键[J]. 科技传播. 2010(03)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7

【摘要】铁路职工工作的实施涉及到铁路营运中的各个环节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加强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这对整个铁路系统的良性运转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文章从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对现代信息技术下,多媒体教学与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

1)引言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促进了企业职工培训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职工培训的观念和手段,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对铁路职工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的重要性

铁路职工所指的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铁路企业所接受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安置的复退人员。在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中,其主要的培训内容是和铁路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专业文化、安全操作等[1]。安全培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铁路职工思想道德的基础上,加强职工铁路工作中的安全意识,实现铁路企业的用人目标,以确保铁路企业的运输安全生产,更好的完成铁路运输中的生产和服务工作。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铁路企业作为重要的运输枢纽,加强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这对铁路职工工作中安全意识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铁路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安全培训教育的有效实施对职工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提升额有着很大的帮助,并帮助铁路企业培训和教育了一大批适应本岗位职工和技术骨干队伍,促进着铁路运输中安全性的提升,提高着铁路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多媒体在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中的应用

2.1化解了工学之间的矛盾

多媒体技术是通信技术、声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的综合[2]。随着三棵树机务段机车交路的增加,铁路职工在工作中的压力正在不断的提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脱产培训现象,对铁路运输任务正常秩序的维护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技术下,铁路职工的培训是不需要脱产的,并能够根据每一位职工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对授课的地点自主性的进行选择,这不仅减少了职工培训的时间,还避免了传统培训方式中所存在的工学矛盾。与此同时,在多媒体下,职工的培训课件的分配与管理是统一实施着,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促进着铁路企业在职工培训中培训经费的减少。

2.2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职工的培训工作和学生的教育具有同样的性质,都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着教育的目的,是学习者和教师进行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一个过程[3]。多媒体技术下,铁路安全教育中所有的定律、教育模具等都能通过图片和影像表现出来,并将教育的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和易于理解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有利于职工对教育内容的加深。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和机器之间的良互在某种程度中就促进了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互动。在学习者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教育来理解安全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向教师进行信息的反馈,以此促进着教师对培训内容、速度、方法的调整与改进,让学习者更好理解和掌握要培训的内容,促进着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效果的提升。

2.3实现了新型铁路人才的培养

多媒体软件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将单维信息处理作为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多维化的信息空间。在这个信息空间中,其创造了一个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综合环境,通过多媒体软件,实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让学生在一个虚拟的情景中感受着铁路工作的现场。在多媒体软件中的虚拟情景中,职工可以进行上机操作,感受铁路工作中不同的工作内容,体会着实际工作中不便于观察的事物,对职工安全培训兴趣和创造力的提高,以及铁路企业新型职工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安全培训教育中,在新铁路职工培训结束后,在他们还没有进入到实际的工作场地中,通过多媒体软件的虚拟现实技术,将铁路工作的内容以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方式展现给新职工,并要求职工对虚拟情景中所体现出来的安全知识充分的理解,运用键盘在虚拟环境中规划安全工作,同时总结铁路工作中所比较容易遇到的问题,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此,在这些虚拟的培训环境中,学习者就逐渐的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铁路职工,具备着科学的安全知识。

2.4实现了培训教育中知识呈现和板书时间的缩短

铁路职工的安全培训中,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单从法律层面分析就包括了《安全生产法》、《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而在具体的安全工作中更是有着广泛的涉及。因此,安全培训教育中,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设计,还使整个安全培训的教育过程也非常的乏味。但是,在多媒体技术下,通过对其PPT、Word文档和投影技术的应用,安全培训工作前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设计好,并在培训中瞬间展示到培训职工面前,进而多出很多时间让新职工进行讲解和讨论,促进职工对知识的掌握速度。例如,铁路客运中行李架上行李的正确安放位置,如果仅仅从字面上进行解释是非常抽象的,也不利于了解,但是通过幻灯片,不仅可以让职工看到具体的正确放置位置,还能了解正确放置的重要性,以此加强了职工今后铁路工作中的安全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工作中,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系统的应用,不仅为铁路职工的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还提供了其他培训设施所无法替代的服务,将传统教育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机结合,促进着铁路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效果的真实体现。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随着铁路职工认识的不断加深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化的这一教学形式必将促进更多优质铁路职工的储备,促进我国铁路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珊珊.论铁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4):167-168.

[2]李洪波.创新安全培训机制 提高安全培训效果[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铁路技术创新论文篇8

【关键字】冶金工程;钢铁;现状;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作为国家重要原材料工业之一的钢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行业包含金属铁、铬、锰等矿物采选业、铁合金冶炼业、炼铁业、钢加工业、炼钢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是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而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得以发展的基础,是整个行业高速提升的保证。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又遇到了市场萎缩、产能过剩的困难。据统计,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处于稳定上升阶段,2011年上半年,整体资产规模高达48640亿元。随后,由于国内需求的降低,钢材价格的持续走低,钢铁行业整体进入"寒冰期"。2013年5月,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仅有1.5亿元,其中甚至有四成的企业亏损。而2015年,钢铁企业的"日子"更加不好过,钢铁价格持续创下新低,供需矛盾持续突出,产能过剩仍是最大问题。1月份价格持续下降,降幅达7.17%;2月份降幅减缓,但仍有2.68%。据钢协统计,2015年1月到4月,钢铁企业亏损面高达45.54%,利润持续增亏,钢铁行业成为"最不赚钱的工业"。

而国际大环境环境,同样不景气。随着我国经济的放缓和大宗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 多个国家的新兴市场发展缓慢,作为大宗商品巨头的嘉能可,2015年股价持续下跌70%,成为FTSE 100指数中表现最差的公司。嘉能可的危机和新兴市场的困难,进一步折射出当前钢铁市场的艰难程度。

困难当前,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而发展冶金工程技术,则是钢铁行业面对挑战的方法之一。冶金技术自古以来,就深深联系着人民生产和生活,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制成具有一定性能金属材料的工业技术。提升冶金技术水平,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和原材料,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还有利于生产过程中的创新,突破旧有的难点,从而不断推动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成果

近些年,在科学技术不断突飞猛进的条件下,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获得了不错的进展。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工艺与装备新理念是国家重点研究项目,通过优化现有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对生产过程进行洁净化。薄板坯连铸连轧紧凑流程技术不仅丰富了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也将高效、清洁的概念引入了钢铁生产之中。

优化钢铁生产流程理论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的第一步,钢铁生产流程不仅是维系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根本,也是优化钢铁企业整体的基础,通过对流程的研究,可以发现生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地采取处理措施。如今,能源转化、废弃物排放、产品制造都成为流程需要考虑的对象,而新的理论,要求对流程进行解析、优化,最后再进行集成,实现钢铁生产的动态有序。早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提及对钢铁生产流程的重视。而如今的科学技术又取得了突破,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进一步要求钢铁生产流程的科学、合理、高效。

由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博士主持组织撰写的《Ultra-fine Grained Steels》是一本英文版超细晶钢专著,这本专著的海外出版,不仅显示我国的超细晶钢的理论研究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超细晶钢的规范化生产。超细晶钢的国家标准和使用规范已经公布,在规范生产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钢铁生产的成本节约和资源节约,提高钢材的利用率。

2,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维系生存,是所有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我国钢铁行业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些必须去面对的问题。当前,国内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模式相似,产品也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缺乏企业的独有"保命"技术。同时,由于以往钢铁行业"黄金期"的掩盖,钢铁行业在冶金工程技术的缺陷也逐步增多。受到企业的直接影响,我国钢铁冶金工程技术总体上较为雷同,既缺乏独有的高水平技术,也没有应地制宜的生产流程。在工程设计上,对于核心技术的投入不足,过于依靠以往的经验和国外的知识,很难"突入"到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的"核心地带"去。久而久之,创新变成拷贝和剽窃,效益变成扩大规模,技术和产品同质化严重,造成国内各家钢铁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进一步阻碍了钢铁行业的整体发展。

国内外需求市场的转变也是造成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目前困境的原因之一,在国内房地产等行业异常火热时,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钢铁行业的迅速发展。大经济环境的稳定,也让国内钢铁企业的出口顺风顺水。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企业选择借助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满足工程项目的需求,而忽视对自主创新的重视,较少将资金投入技术的研发。在国内外需求减少,市场回落时,由于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无法抢占高端市场的份额,甚至国内的部分高端市场,都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和抢占。

盲目扩大产能,缺乏核心技术的同时,国内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考虑的较少。随着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的提倡和对重污染企业的严惩,钢铁行业这方面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据统计,我国每生产一吨钢,排放的污物总量就比国外发达国家高40%,我国大多数规模以上钢铁企业都位于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内,对钢铁冶金工程技术环保上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大。

"绿色制造"是钢铁产业不变的主题,在"绿色制造"的同时,钢铁企业也需要借助冶金技术的发展积极转型,全面淘汰落后的企业和设备,谋求生产流程和产品技术上的突破。主动配合相关部门,遵循国家环保政策的指引,对不合规的设备、规划进行改造,从根本上减少生产造成的污染,早日达到国际水准。

在"一带一路"得到提倡的今天,钢铁冶金工程技术也需要与国际化进行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设计经验,优化生产流程和管理运作模式,从而提升整体的生产水平。在员工培养上,要结合"产、学、研",积极与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一批专业的技术人才,为创新奠定人力基础。另外,利用国家实行"一带一路"方针的机遇,沿着"一带一路"的路线图,走出国门,打开国外市场。

当前行业的问题,是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市场的萎缩倒逼钢铁冶金工程技术转换发展思路,寻求技术上的突破。积极与国际化接轨,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开拓国内外高端市场,未来的钢铁冶金工程技术,必将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苏天森.钢铁形势与冶金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A].圆坯大方坯连铸技术论文集[C]. 2009.

[2]翁宇庆,杨才福,尚成嘉.低合金钢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钢铁. 2011(09):1-10.

上一篇: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晋级个人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