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9 15:29:25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1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首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就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注意教学的对象的可接受性。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信、自省、自我认识、自我调适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课上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发明创造,做出新奇的作品,切忌嘲讽;结合学生课堂听课的情绪表现,情感体验的内容,进行有机的讲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能力,面对困难不畏缩的良好性格,特别应加强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保持健康的心态。其次,学校还应积极开辟和拓宽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和反馈学生中存在和发生的问题。教师和家长的日常管理以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地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江北中心小学地处东阳市城郊结合部,学生来源较为复杂,家庭环境差异较大,所受的不良诱惑也较多。因而,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老师应区别对待,着重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良好道德的养成。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虽然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前都曾或多或少地学过心理学知识,他们以为自己能很轻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还认为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一些老师对待那些“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与家长沟通,而不是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1]。

3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对待任何事物,学生也有自己的心灵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更为隐蔽的、复杂的。无论这种感悟是较成熟的或是极为幼稚的,教师应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切忌摆出师长的架势,给学生所谓的指点,或向学生发出不准这样不准那样的警告。小孩子大多是天真活泼的,是乐于接受帮助和鼓励的,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

4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下转第245页)

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2

对于聋哑小学生,在听力和语言上,存在生理方面的障碍,所以,没办法很好地和在学校的其他小伙伴以及家人进行表达与交流,而我们的社会,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他们的发展情况,尤其有的人,对待他们不好,总是小看他们。

1.聋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普通小学生相比

聋哑小学生的内心很脆弱,他们的心灵很容易被摧毁,因此,聋哑小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聋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工作,对于聋哑小学生来说,真正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给予了有利的帮助。为了了解聋哑小学生心理与行为,在其发展方面的特点,在国内,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都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

2.聋哑小学生的行为特点

对于聋哑小学生,较高倾向在“精神质”方面,原因可能是:“内心比较孤独,很少关注别人的行为,不能很好适应外部的环境生活,反应比较迟缓、麻木,与他人相处不随和,而是喜欢挑事、闹情绪,爱做有危险的事。对于男生,大多数是内向的性格,即在人格上,很内向,喜欢安静、不喜欢集体活动,对一般人没有感情很冷淡,喜欢平淡的生活方式。而对于神经质聋哑小学生,其情绪、反应表现的是:缓慢、轻微,即使在高级动下,感情、情绪很快得到平稳、安静,所以,他们通常表现的是稳重、性情温和、自我平和。

3.调查研究对于其他研究人员

有新的发现。由于聋哑小学生,存在听觉、生理的缺陷,不能与外界正常的人进行感情的传递,因此,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比较慢。又由于聋哑青少年,没有办法体会声音的强弱,所以,找不到相关事物,代替其情感的变化,更不能很好地感知“事、物、情”的内在意义,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更不用说,在学习语言方面,尤为困难,即很难使知觉与语言保持一致,在注意力方面,不能集中比较分散,不明白口头的指导和命令。总之,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没有统一起来,在感知活动上,没有思维和语言的配合。因此,他们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的经验,不能利用间接的经验。对于感性知识变得“贫乏、肤浅、零乱”;被当前的情、境约束了,这样就表现出:“思维的僵顿、固执状态,迟钝的思维”。所以,根据聋哑小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聋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关注特教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课堂教育开始,提高其心理的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其心理素质,培养其素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从把握心理素质开始培养,这能够提高德育的实及效果,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培养聋哑小学生的在政治方面的素质,才能真正提高人才的质量,下面从工作的实践中,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二、加强德育,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

1.认真学习、转变思想我们把德育工作

放在学校教育的第一位,除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外;还要学习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即重点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依据其特点和规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去培养学生,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

2.开展教育活动,渗透心理素质

在思想品德的教育方面,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知道和掌握一些道德、观念,再根据其心理的需求,来引导、激发起兴趣,激起他们的感情,使得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他们的意志得到锻炼,从而摆脱坏的心理素质,在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正常发展。3.实行共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好还是坏,学校教育是一方面,需要严格要求;而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共同教育、要求一致。因此,我们要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各种渠道的力量,才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一致,虽然,在学校的教育是主要的,但儿童隐形的学校是家庭的环境,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

三、挖掘思想品德课中心理素质因素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是独生子、女,家长把他们看的很重要,他们要什么,家长给什么,他们要怎样,家长就怎样,加上,在家庭生活环境中,没有伙伴,养成了一种“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坏习惯,这样一来,以“我”为中心的思想,助长了自己的固执,不考虑别人,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在入学时,对学校的所有,都感到不熟悉,不喜欢在学校过集体的生活,而不喜欢集体的心态,养成了他们孤立的性格,在社会上,与他人不能很好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发展。所有,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合群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教育,这就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健康的氛围,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很艰巨,很复杂,从观念上、意识上,我们要树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思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按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3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全方位研究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协调各系统内部及系统间关系,推进系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交流,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根据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以论证其可行性。对这些研究进行回顾,发现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需要研究者和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

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生态学理论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审察发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聚焦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更应立足于整体,关注所有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来源

1979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把成长中的个体看成是受其周围环境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关系系统。根据该系统对人们的影响程度将其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四个子系统:最内层为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的环境;中间系统是第二个层次,指各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指个体未直接参与但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环境系统;位于最外层的是宏观系统,指社会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法律制度以及其他文化资源。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着个体发展,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在生态系统理论的影响下,莫茨等人和帕玛瑞格于1999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定向(ecologicallyoriented)或称生态学理论(thetheoryofecology)。该理论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多重影响因素,即不仅需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还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所存在的交互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突破聚焦有限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咨询,从障碍定向治疗观拓展到以增强能力为主的提高定向观上。按照生态学观点,学生心理健康由其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决定,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是生态环境系统适应性调解后的必然结果。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心理学的新兴的基本理论,可以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全面的指导。

2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莫茨等人在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理论时就对这一理念的具体含义及实施方法作出了说明。该理论认为,生态学定向包括:(1)对青年学生的干预应该和在环境系统中的变化相联系;(2)在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构建起预防和干预的桥梁;(3)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用交互作用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个体行为;(4)改变环境系统中多重变化的过程。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对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吴曼、吴诗涌(2008)[1]对生态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李涛(2013)[2]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了立足于实践的生态学模式。该模式包括:(1)确定目标: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2)把握原则:把握好工作主体的全方位原则,工作方式的多途径原则和监控系统的动态化原则;(3)丰富内容: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多种形式和内容挖掘学生的潜能;(4)拓展实践途径:从学校、家长、社区、社会等各个层次的生态系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模式从多方面构建了生态学取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政策、方针和具体实施方法上作了详细说明,但它依旧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相对中小学而言,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普及工作更加完善。虽然近两年才开始专门探讨面向大学生的生态学取向模式,但理论成果更加丰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李玲[3](2015)的模式。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管理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等五个方面。李永兰[4](2014)针对高职学生所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体系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框架,从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四个方面运用生态学理论。李玲的模式倾向于一般的教育模式,在宏观的教育模式基础上加入生态化的理念。而李永兰的思路更贴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这些模式主要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提出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传统模式的框架依旧明显。近几年来对生态学取向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需增加更多的生态学理论指导,以突破原有框架的束缚,实现生态学理论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更大程度的结合。同时,模式的发展需要针对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教育环境系统作进一步的细化和个性化的完善。此外,对特殊群体的生态学模式构建也需要引起广大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比如张庆、陈燕[5]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学支持系统的建构;李成才[6]在文化生态视野下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对这些特殊对象的模式探索虽处于萌芽阶段,却标志着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希望在更多的对象、场合中有效运用。

3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引入新理论前,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个性化、本土化的应用,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内容不全面、方式不丰富、针对性不强和人员素质不齐等不足,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这些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关文薇[7]和杨峰[8]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出构建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可以从教育、咨询、管理、队伍建设和理论建设等五方面展开。教育上,他们认为要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采取必修、选修课程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组建社团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推动心理自助与互助;咨询方面,强调预防和干预并重,坚持心理测评普查与访谈结合,个案与团体咨询及远程咨询相结合;管理方面,坚持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结合,学生日常管理与预警系统建设紧密联系;队伍建设上,坚持心理学专家、德育工作者、医生相配合,专职与兼职结合,构建心理工作与全员育人的桥梁;理论建设方面,坚持西方心理学理论方法与中国传统理论与方法结合,理论的应用要符合实践的需求。这些方法都为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二人在实施方法中偏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然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条件允许时尽量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条件不具备时考虑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备选项。具体而言,在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的结合,可建立院系年级、班、寝室的学生心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发现并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队伍建设是体现生态学取向的最明显的方面,我国学校中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数量远不能满足这项工作的需求,需要从各级环境系统中发掘协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资源。理论建设上,可充分考虑在各级环境系统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

4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取向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孕育于21世纪初美国改革学校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热潮。在倡导综合利用社会的所有资源来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时代要求下,产生了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生态学取向需要我们以新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了解到干预再到评估都要需要综合的、系统的理念进行指导,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质量要用社会生态系统的观点来衡量。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学生态取向的相关研究近十几年才获得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来对这一理论的模式研究不断增多。在这些研究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以我国的教育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入生态学理论,借鉴国外该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其次,对于模式的探索已经遍及中小学和大学,甚至涉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等特殊群体。这些都充分表明了生态学理论取向获得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同时,研究者们参考了我国国情和各级教育体系的差异,有机地结合生态学理论开展研究。我国对于生态化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虽已初见成果,但实践探索却为数不多。未来,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应是将这些模式因地制宜地运用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切实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生态化理论只有落实在教育工作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为此,需要研究者们更加深入地学习生态学理论全面、系统的取向,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深入改革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将生态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让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不论是模式构建还是实践分析,我国生态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一线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因此,生态心理健康理论以及教育领域中的普及和应用任重而道远。

作者:蔡婉君 单位:福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曼,吴诗涌.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3):41—44.

[2]李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0):160—161.

[3]李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学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7):60—62.

[4]李永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3(1):70—74.

[5]王金元,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支持系统的建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3):40—44.

[6]李成才.文化生态视野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57—59.

[7]关文薇.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生态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1.

[8]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4

关键词 新课改;心理健康教育;机遇;挑战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深入实施,这次课程改革与已经广泛开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

新课程改革实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同样是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能顾此失彼。不论是新课改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要解决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是针对个别人或者是个别现象。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以往的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居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主动参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为学校发展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可能性。

新课改强调优化课程结构,加强活动课程,增设综合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教育的内容。新课改要求改变过去繁难抽象的教学内容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多开展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多接触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需要打破单纯的教师授课,学生死记心理学知识的做法,让学生真正能够随时反省自己的心理状态,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新课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的掌握,能够为将来学习新知识,面对新环境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要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技巧,以健康成熟的心态迎接可能出现的问题。

因此,新的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多共同的因素,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新课改的基础性目标之一。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清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出时代的要求,要求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也开始出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技术性。目前,很多中小学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问题来处理,在实施中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套用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这反映在当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2.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先后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效地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但是,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实际的需求相距甚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有很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接受过正式培训,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实际教育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鉴于目前青少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还远远达不到要求。

3.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片面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生活心理教育。生活心理教育一般包括性格、情绪教育、社交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青春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围绕这一内容来进行的,缺乏对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的重视。

三、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我们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投入,吸引更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每年可以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提出系列专题,进行滚动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持续性与实用性,使之能够有效地指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研究的着眼点虽是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加强相关理论和概念的整合,要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统一起来提出建议,使学校教育中能够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加强师资培养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政策的保障和理论的支撑还远远不够,还必需要有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应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建立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国中小学应积极开展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的计划。通过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3.积极创设心理育人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全校范围内创设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使师生可以从中体验到价值感。学校环境除了在物质环境方面要改善办学物质条件,美化校园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出一种亲和的人文环境。学校的人文环境应该体现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应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充分维护学生的尊严。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如果一所学校的心理氛围是缺乏友善和关爱的,那么学生就会变得冷漠和压抑,但是如果学校的心理氛围是轻松愉快的,人人都能懂得相互关爱和尊重,学生处处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受到尊重,那么学生就会身心愉悦,不论是学习还是与人相处都会变得轻松和愉快。

4.创新教育模式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各科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创新教育模式。学校要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会、少先队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在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才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其良好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1]孙永玲.新课改背景下地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06).

[2]潘永康.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学大众,2008,(05) .

[3]朱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9,(09) .

[4]李海艳.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文教资料,2009,(20) .

[5]冯芸.有效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 (04).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心理健康

【课题项目】该论文属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甘肃省武威市2014年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分别为:GS【2014】GHB0819,WW【2014】GHZ005。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5-02

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西部县域初中出现了大范围的农村留守子女和城镇独生子女共存于一个学校同一班级的现象,这种现象加剧着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频率和深度。笔者认为:在西部县域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条有效途径,完全可能而必要,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作以阐述:

一、农村留守子女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在我国西部落后省份的县级地区因为经济和生态治理的因素,有80%以上的农村学生家长外出打工,造成子女教育中的父母一方缺失甚至父母教育完全空白的局面,结果使留守子女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因长期缺失父母的关爱,他们自闭而自卑;又因缺乏基本安全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情绪。(2)因缺失了亲子教育的留守孩子的自律能力、是非分辨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最终造成自由散漫,抽烟喝酒、偷盗打架等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留守子女群里的这两个典型心理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日益凸显,后果极为严重。

二、城区独生子女心理缺陷亟待解决。

在我国西部县级地区城镇户籍的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自出生起就被贴上了“小太阳”“小皇帝”的标签,再加上西部县级初中学校往往是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在同一班级共存,这无疑又加剧了城镇独生子女在成长中的心理优势,从而派生出大城市独生子女所没有的一些心理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家长在生活上的包办代替,直接形成了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的依赖性和弱生存性。(2)家长们无原则的给予形成独生子女们唯我独尊、不懂感激的心理缺陷;又因为日常生活中缺少承让对象和游戏合作的伙伴,无形中又生成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善合作的个性倾向。(3)在和农村留守子女同班相处的学习环境中,城镇独生子女因与留守子女在物质及精神生活的巨大反差而派生出了盲目的优越自大、骄横跋扈等心理问题。

三、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日臻成熟。

9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正式走上了规范的课堂;1999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2000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期间,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也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主要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观、杜威“儿童中心论”“做中学”教育观、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前苏联列昂节夫活动心理学、库尔特・温勒团体动力学说等,这些心理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2]重视环境对个体成长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知识为中小学教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基本框架的支撑作用,并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已经广泛而深入的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当下教师积极践行的指导思想。

四、新课改精神的实践要求。

2009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3];2012年教育部再次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同时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展开给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为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大纲的作用。由以上国家层面政策性文件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系统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下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并且会在国家范围内全面普及、深入发展,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五、体育学科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确定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4]同时,在2012年国家《课程标准》中明确:体育课程设置基本理念就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体育运动动态化、立体化的教育特色能够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各方压力、增强学生灵敏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坚韧的意志。可以说,体育运动对于促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来说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最直接、最科学最高效的特殊教育工具,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课程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S].北京:教基〔1999〕13号,1999.

[2]列昂节夫.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6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0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新探

在青少年成长中,教师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无论对教师或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担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教师不仅通过自己的直接教育活动影响学生,而且作为家庭、社会的人的角色影响学生。

一切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要通过教师的心理“折射”起作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1,1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心理健康的教师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知识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心态,能够很好地设计使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心理环境。一方面,教师可以自我设计,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心理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设计人工心理环境,以娴熟的艺术技巧驾驭学生,指导学生解决冲突,可以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1,2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能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使学生生理、心理、行为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能在宽松的气氛中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折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交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固执的学生变得灵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诸多方面的,一是工作特性形成的压力,二是教育改革产生的压力,三是岗位竞争、学校管理引发的压力,四是个人因素。

总之,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外在因素,又有因在因素,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考虑从内外这两个方面做起。

3,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如何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呢,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申报了《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课题,从2002年起全面起动研究工作。两年来,我校课题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1注重学习,提高能力。(1)课题组要求组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做到自助和助人。学校多次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外出参加学习和培训,在校内定期集中学习。平时还利用工作之余学习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课题组成员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工作当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能够帮助其他老师解决心理问题。(2)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等收集资料,办“心灵之约”小报,把收集到的资料发给老师们,让他们通过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能始终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去。(3)撰写论文,在总结和反思中得到感悟。两年来,老师们撰写心理教育论文达五十多篇。

3,2以心交心,倾注真情。课题组成员在平时工作中多关注老师们的心态,发现老师有心理问题,就寻找良机,通过语言的沟通,行动的支持,及时帮助他调适心态,以愉快的心情及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中。

3,3优化环境,营造乐园。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性,在学校的工作和日常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努力创设宽松环境,为教师着想,帮他们分忧,尽可能调动积极的情绪。‘把关心和帮助送到了老师们的心中。因此,学校教师之间关系融洽,做什么事情总能齐心协力。

3,4组织比赛,学用结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有关的比赛,以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我们挑选了三位老师参加南宁市教科所举办的心理辅导课比赛,我们课题组给予很大的帮助,结果这三位教师在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4,课题研究,成绩喜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调查 游仙区 中小学

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 其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全体学生自行设计、组织、参加一系列活动,在其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新型课程。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为了更好地了解绵阳市游仙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现状,特进行此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对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的30所小学及12所初中学校部分教师及校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教师问卷790份、校长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808份(教师问卷784份,校长问卷24份),回收率为98.5%。其后,对部分教师和校长进行深度访谈。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心理健康师资情况、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等。

2.结果

2.1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课情况

84.4%的学校认为中小学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61%的教师认为其所在学校已经具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条件。各学校心理健康课的实际开设情况见表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表示赞成,2表示不赞成,3表示不清楚。见图1。

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不能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相当一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2.2 心理健康师资情况

41.3%的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上岗证,迄今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人数,3人以上的学校占36.2%,2-3人的占34.7%,1人的占13.3%,从无的占15.8%。

心理健康课教师的类别、学历水平及专业见表2.

绝大部分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上岗证,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学科背景较杂乱,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2.3心理健康课管理情况

学校心理健康课的管理情况,见图2。

46.4%的学校心理健康课挂靠班级管理,10.7%无管理,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的管理力度不够。

2.4 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态度

33.4%的学生表示对心理健康课非常感兴趣,44.1%比较感兴趣,18.4%一般,4.1%不感兴趣。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见图3。

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5 心理健康教材使用情况

对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的评价:66.8%认为内容适量,30.6%认为内容太少,2.6%认为内容太多;除现在的教学内容外,60.3%认为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教育,39.7%选择通过晨会课进行,31.7%选择通过广播讲座进行,23.6%选择其他途径。

3.结论与建议

四川省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中小学课程体系,并在四川省灾后地方课程重建中,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呵护心灵”行动被作为一个独立板块全面纳入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教材《生活·生命与安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必须给予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素质教育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维护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调味剂。学校的全体领导和教师,都必须树立正确的

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认识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形成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其次,学校领导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并设置专门部门负责落实;熟悉党中央和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列文件,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凭可依;保证每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资金投入,合理量化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保证他们合理的工作报酬和发展机会;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理论修养和专业水平。

再次,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维护,善于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自我调适和自我保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实质;重视科研工作,经常参加一些学术交流,加强教法研究;重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调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他们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并加以改进,强调通过学生的活动和实践,使学生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中达到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材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太少,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要,针对此,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材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按照科学的原则设计教材,使教材的编写更能切合学生的实际,并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特点,灵活选用教材中的内容,更好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小学体育

体育教学作为一项集教育性、实践性、协同性和交往性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好地契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对身体、认知以及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需求,不但具有良好的健身功效,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健心功效。然而,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却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心功效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鉴于此,本文就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借此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以及两者协同运作效应的认识,文章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一)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是了解学生个性特征,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据此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多是在户外开展的,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全身心的融入到体育游戏或者是体育运动与竞争中去,并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的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征,而任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游戏或者是运动参与中的表现,更好地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与教育;二是,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但需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同时还通过与同伴之间的配合或者是竞争,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争取最终的胜利。这不但是对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体育课程改革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奠定了课程基础

在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多数任课教师重视和关注的只是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且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普遍存在过于单一、过于标准化和过于统一等问题,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情感以及人格发展等方面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也因此成为了空谈。如今,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无论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念还是具体的实践活动都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不但开始重视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并且树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课程体系,从而改变了传统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过于统一和格式化问题,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奠定了良好的课程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特提出了如下几点关于对策与建议:

(一)要注意强化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是决定其能否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关键。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就一定要注意强化中小学体育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通过培训、讲座、学习、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来促进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的发展与提升。

(二)要注意深入挖掘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合理地利用,同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渗透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实现对学生的合理引导和有效教育。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耐久跑的特点,对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团体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如,篮球教学或者是足球教学中,则可以着重对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拼搏竞争精神进行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均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要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入心理训练,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体育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时,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素质水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借此来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不屈不挠的精神去面对挫折,才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取得最终的胜利。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为了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健心功效的充分发挥,小学体育任课教师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践工作,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途径和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 岑国桢编著.中小学生的心理与辅导[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全年营销方案范文 下一篇:月度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