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23:55:35

快速教育论文

快速教育论文篇1

【关键词】思想教育 经济 发展

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速增长是对中国经济运行态势最鲜明的诠释,2015年全年我国的GDP超过67万亿元,思想教育工作对迅猛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如下: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帮助修正经济发展方向。各类经济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才不会迷失方向,能正确快速的发展,思想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对经济发展思维的正确引导,使各个经济活动主体能够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并能积极响应和把握住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的时机,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

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能够约束各类经济活动的行为。思想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规范经济个体的道德行为,作为经济个体,他的各类活动必定是最大化追逐经济利益,但是同时他的各类经济行为也是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通过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主体的行为约束,使得整个经济环境规范、有序,各类经济经济活动开展顺利,纠纷减少。

再者,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推动经济个体的积极发展。思想教育工作注重思维和精神的促进,通过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可以提高经济个体开展各类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经济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通过创新能力的激发,提高工作积极性。

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不仅在于影响经济个体,更是通过道德舆论的导向,帮助创作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如果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处在消极、低迷的状态,那么整体经济发展也会较为疲软,反之正面、积极的、充满上进的大环境,则会让经济发展也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那么处在其中的经济主体也将顺利开展经济行为。

二、国外思想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思想教育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起到很大的作用,它通过在精神层面获得认可,形成思想上的共鸣,从而通过行为促进其价值活动的开展,历史上国外发达国家对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早有运用并获得一定的成效。

在20世纪初期,欧美国家企图通过新的思想模式的探索来加快经济的发展,最终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马斯洛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管理论,通过加大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关注,把人的情感关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这里理论获得了众多个体的共鸣,并且帮助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在20世纪的中期,日本进行了对整个国家“软文化”企业管理模式的宣传和导入,获得了整个国家经济个体的认可,这一思想的导入帮助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度增速超过了美国。

三、做好思想教育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不难显现,思想教育工作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正面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国家需要认真对待思想教育工作,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主要工作具体可以展现在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经济个体的促进作用

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最上层的需求层次是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对个体来说最能产生效益的,对于经济个体来说,最为重要的同时也是最能起到作用的也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引导。

对于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合理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经济个体了解现阶段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方向,了解经济个体自己目前的缺失和不足之处,通过思维方向的统一,来指引他们进一步的了解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鼓励学习新的能力,并且快速的将所掌握的科学技术能力转化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帮助经济个体快速自我发展。

2、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

稳定的政治环境可以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政治稳固,思想统一的国家经济环境必定的良好的,因此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也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要进行我国中国人民共产党的主要思想方针的宣贯,其次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l展和建设目标的宣贯,最后,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好正在实行的我国基本经济体制方向的宣贯,通过对我国已有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帮助遵循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念,形成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政治优势,做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工作,促进经济发展又快又好。

3、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工作对加快国家经济建设的“优胜劣汰”作用

思想教育工作对国家经济建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现阶段经济建设方面的理论知识众多,有位于发展前端的、有已经被时代淘汰的,有不适合我国的国情的,有只能部分使用的,要保证适用性,就需要通过形成适宜的思想教育环境来帮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形成强大的思想氛围、精神氛围、道德氛围,来全面帮助经济个体头侧的了解经济理论,主动地向适合的经济发展方向靠近,淘汰落后的理论和思想。

参考文献:

[1]常青伟.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渗透研究[D].苏州大学,2014.

[2]杜飞进. 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略论十报告中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4-19.

[3]马金宏. 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导向性探究[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01-103.

快速教育论文篇2

新疆大学 830046

[摘要]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即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到逐渐成熟阶段的现实状况研究,深刻认识到网络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生动性等机遇。同时认识到挑战与机遇并存,因此迎接挑战发挥出最大优势。

[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机遇;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在其发展阶段上大致可以分为酝酿萌芽、初步发展和逐渐成熟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994-1999年)

我国自1994年接入网络后开始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是人们从了解网络到应用网络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是由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难等多方面的原因。在1999年底以前,我国计算机数和上网用户数均十分有限,直到2000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从总体上看,1994-1999年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酝酿和萌芽时期。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上的“黄”“灰”“黑”信息迅速增多。面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能采取的措施十分单调,常常采取简单化的做法,主要是“防”、“堵”、“管”;在理论研究方面,实践工作领先于理论研究,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些许实践成就,但学术界还未能及时提出相关理论。

(二)快速成长阶段(2000-2006)

2000年2月,我国网民数由1999年初的400万激增到890万,居世界第八;2001年我国网民为2000万,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为4580万,半年增加了1210万,增长35.9%。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势而出,并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成长阶段是在2000-2006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实践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开始走向融合,不断涌现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依然有很多还是在网络上复制思想政治教育。

(三)逐渐成熟阶段(2007年至今)

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讲话中明确强调了互联网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管理和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内容上看,开始系统的全国的开始研究;从方法上,出现了运用多种学科的原理来研究;从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数量来看,产生了极大飞跃,如期刊论文,在2014年相关论文就有2000余篇。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断随之发展进步,在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种种机遇。

(一)网络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有更加丰富的内容、更快的传播速度和更密集的信息,这些都有效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网络上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很广的覆盖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网络这个巨大的平台及时有效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也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此同时,网络宽带传播速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信息可以通过网络瞬间传播到任何地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介,如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由于受篇幅、版面和发行周期等限制,信息量相对较少,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一问题,网络的特点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人们可以方便快捷的在网上接收、传播、反馈信息。又因为网络强大的开放性与自由性,被教育者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所需资源,交流讨论方便。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学生动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许多,例如: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灌输法等,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要利用的是灌输法,虽然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应用功能,使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它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处理加工,把教育内容融于声像中,从灌输转到互动,这就可以大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冷静对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尽管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被广泛运用了,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者都精通网络技术,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大趋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是建立一支新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挑战

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于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用正确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使这些行为符合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利益。然而网络的平等性和自由性等特点,使得掌握这一技术主动权和控制权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步把网络作为他们宣传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观念及价值观念的主阵地,并企图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树立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弱化别国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国家和民族观念。因此我们的受教育者能否主动迎接这一挑战、战胜这一外来观念的侵蚀,不得不说是一个挑战。

(三)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着受教育者行为的价值取向。尽管网络有其优势,但在网络中仍有许多暴力信息、黄色信息和宣传西方政治色彩的信息。因此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如何对待网络上的信息,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也就说明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增强网络意识、利用网络加强伦理道德、理想和信念及法制等方面的教育。在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针对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行为进一步加强政治观和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的教育。

总之,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趋利避害,自觉而主动的面对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依然任重道远,因此,尽快构建一个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努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EB/OL】.A,2007年1月24日

作者简介

焦彦丽(1991-10-18)、籍贯(甘肃)、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快速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The micro era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fast reaction mechanism studies

LI Jun-zheng

(Chongqi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Chongqing 400053)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micro-era" social environment, the university should activ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era" follow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law rapid response mechanis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ilding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 ; micro-era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而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文化传递媒体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更为现代生活开启了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微时代”。①目前,中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而大学生群体占据了很大比重。“微”生活方式已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认知以至价值观念。“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内容短小简练、分散度高,文化内涵简明浅显、通俗化,媒体语言丰富、更新速度快,接收群体庞大、参与度高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才使得“微时代”的空间范围迅速扩张,成为开启全新思想文化潮流的新时代。伴随着“微时代”的到来,社会大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进一步对其心理和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使命,其根本目标就在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应对可能产生的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无法深入持续的在大学生中开展,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果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微时代”中,积极探索和发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新高地,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1“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人人都能发出声音,人人都能被关注”的“微时代”,大学生这个处于特殊环境、特殊年龄、特殊心理的群体,成为对各类文化观念嬗变最为敏感的群体。②因此,大学生更容易成为“微时代”的推动者和引领者。而这种短小简便的信息文化传递,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思想政治现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和挑战。但同时,大学生又最容易在这种看似隐蔽的虚拟世界里展示“真实的自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恰好可以很好的利用来进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

1.1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冲击

在“微时代”特定背景下,信息来源具有隐蔽性,信息价值存在多元性。每各个体都可以成为中心,每件事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引发连锁反应。而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显然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信息变化带来的冲击,必须研究新情况、找到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如不能牢牢占领这块阵地,势必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微时代”下,网络舆情的传播可控制性差,随意性强,如不能很好的了解和掌握这种信息传播扩散的方式,只是疲于出现舆情后匆忙应对,也势必影响高校整体安全稳定。这就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微时代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带来的机遇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③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现实的条件情况、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体特点,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务必要站在时代的前沿,致力于建立与“微时代”趋势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填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空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繁荣发展。

2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的思考

在“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控制舆情、引导舆论,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一言来概括就是要“快”。近年来,舆情风险的处理应对已成为高校管理者必须面对和学会解决的一大问题。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则为正确处理此类危机提供了必要条件。

2.1 要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映机制的构建创造先决条件

2.1.1 要在制度上为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提供保障。

同志曾经指出:“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资本主义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一定要了牢牢掌握“制网权”,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的新局面。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就谈不上有切实可行的快速反应机制的构建。制度是根本,有了制度的保障可以最大化的对舆情做到了解、知情、监控。通过制度的建立结合法律、技术、行政等手段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最大限度的降低不必要的舆情风险,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舆情分析会,总结工作成果,剖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和借鉴意见。同时要建立网络信息岗位责任制和网络信息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信息有监管、舆论有引导、违法有追究,保证校园网等虚拟信息资源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1.2 要在组织上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各高校要成立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负责人,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学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多部门参与联动,总体负责该工作的总体部署、组织协调和宏观管理。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做到24小时有人监控。要将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吸收进网络舆情应急小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中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号召力强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了解学生心理,发言针对性强的特点,对网上负面消极信息进行正确的跟贴、引导和处置。在具体工作中,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要本着“多防火、少灭火”的原则开展工作,预防为主,及时预见和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对出现的过激信息要及时正面指正,同时要结合“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有方法、讲成效的开展工作,做到事半功倍。同时,舆情信息监控引导是也是一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工作,学校要与时俱进的对学校信息员队伍进行培训,不断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一批“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时刻占领网络舆论高地。

2.1.3 着力培养“三支队伍”,抓住“三个关键”。

要跟上“微时代”下信息传播“小、快、灵”的特点必须对应建立一流的管理队伍。当前高校应对舆情风险危机重点是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主要工作任务是负责网络监控、舆情发现、舆情上报,扮演的是“预警员”的角色。二是骨干网络通讯员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重点是在微博、微信等网络虚拟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的一定的主流声音。对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校园内发生的有一定影响的事情,进行客观、公正、理性的分析来引导舆论,扮演的是“宣传员”的角色。三是核心网络评论员队伍。这支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对论坛、微博、QQ群等交流平台上出现的负面信息、舆论进行“技术性”的跟贴、发言、评论,从而影响、引导和制造网络舆论。扮演的是“灭火员”角色。通过建好这三支队伍力争做到“关键时候人写、关键话题有人懂、关键阵地有人在”。

2.1.4 全面覆盖,搭建微时代下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是学校特色的综合反映,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微时代呼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细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虚拟社群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要利用QQ、微博、微信、飞信、MSN等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亲和力、影响力。我们要让我们的网页内容更丰富、版面更灵活、想象更充分、特色更突出。要让学生喜欢来看,喜欢来听,喜欢来学习,喜欢来讨论。我们不能一味的唱“红”,要在万紫千红中突出我们的“红”,我们的主旋律,也就是要首先解决“吸引力”的问题,高校网上思政教育阵地建设的再好,如果没有学生愿意走进来那就成了摆设、空架子。同时我们的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高校要使其覆盖到学生班级、教室、宿舍、学生社团以及图书馆等全校公共服务场所,真正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在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政治心理特点和变化,提早发现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为快速联动反应提供先决条件。

2.2 构建“五位一体、提前预防、以快制快”机制,科学处理舆情风险

针对“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集市式”特点,必须作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防止引发舆情风险。

一是构建信息互通机制。高校内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点很多。上至世界上新近出现的政治事件,下至校园内的“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微信、微博热议和传播的焦点。校园内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信息互通机制。针对本部门获得的可能引发舆情风险的信息要同步与其他部门互通,并上报学校舆情信息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备案。学校各部门得到信息后,据此可有针对性的提前进行舆论引导、舆情风险规避、监控等工作,防患未然。

二是构建舆情风险评估机制。高校要建立舆情处置预案,一旦舆情出现便对症下药,迅速回应处理。要开展网络舆情结果分析,对网络舆情监测、调查情况进行汇总,研究分析舆情发生、处理、善后的规律和趋势。划分舆情风险等级,并针对各等级进行不同的工作流程划分和具体演练。学校内出现舆情后要根据预案要求进行等级评估,根据不同的评估等级按照预案件进行相应的处置工作,可以做到时间快、效果好。

三是构建舆情处置多维联动机制。“微时代”下,舆情传播具有核反应堆式的特点。相应对舆情的处置必须进行多维联动,方能显现最佳效果。一是“网上监控”,完善分析机制。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队伍,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锁定信息发出源头,引导舆论,防止事态扩大,保证网络舆情的早发现、早处理。二是“网下调查”,完善联动机制。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在监控中发现的网络舆情要第一时间向相关领导汇报,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同时要加强与媒体、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网络舆情信息调查核实的工作合力。三是“网上引导”,完善反应机制。坚持“黄金24小时”原则,舆情发生后及时查明事实原委,向师生公布,着力化解和避免舆情危机;四是“网下处理”,完善反馈机制。通过调查核实,对反映情况属实的,进行及时纠错、公开答复,树立正面形象;对反映失实乃至诬告陷害的,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媒体热炒的敏感事件,通过新闻会、接受专访、调查报告等形式,做好答疑解惑。

四是构建舆情处置教育警示机制。一是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要通过培训、案例等形式阐明舆情处置的重要性以及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后果,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对校园舆情监控、处置工作的重视。二是要加强青年学生网上道德教育。要让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同样需要一套道德规范,才能正常运转。④不能因为信息传播的隐蔽性而随心所欲,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要让他们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树立法制意识,培育他们健康的政治心理。

五、建立舆情处置激励和科学评价机制。要做好微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快速反应工作,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高校要全面考核网络技术人员、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网络信息引导员等的德、能、勤、绩,特别是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要大力表彰。要实现舆情处置工作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尽可能的同待遇进行挂钩,使评价机制更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⑤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舆情监视和处置的科学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微时代”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从而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途径等提出了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建立一套有效的快速反应和良性运转机制,才能走近青年学生,贴近学生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才能最终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静.“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2(8):220.

[2] 孙芳.论微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2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赵为粮,游敏惠.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创新技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快速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 高职语文 语文综合能力 培养方法

一、培养高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岗前教育,“职业属性”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本质区别,“就业”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1]。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作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应用性职业人才的高职教育,就必须使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的综合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传统的偏重学生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就业能力和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养成转变”(周济,2005)。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基础课程一方面承担着传播文化基础知识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必须肩负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所需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任[1]。高职语文同时兼有文化课、基础课、技能课的职能。说它是文化课,是因为它肩负着传播文化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说它是基础课,是因为它要为学好专业课打基础;说它是技能课,是因为它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的上岗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对于绝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他们毕业后将不再是继续升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而是走上社会,加入到劳动者的行列,成为从事技术工作或管理工作的职业队伍中的一员。临近毕业时,他们要过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这一关;就业前,要过求职面试这道坎;工作后他们更是要与各种类型的人打交道,要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也就是说,在许多情况下,许多场合中,他们需要做报告、做动员、写总结、汇报工作、发表演说,需要游说、洽谈、陈述和辩论,需要书写和处理公文、信函、报刊及其他信息资料,需要专心、耐心、冷静、礼貌地听取别人的讲话,需要运用高素质的思维获取语言信息中的蛛丝马迹并做出果断的决定。所有这些都意味着高职学生要能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外,还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听说读写能力,高素质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和交际能力,亦即语文综合素质的能力[3]。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唯其如此,高职院校才有可能培养出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合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达到“一要适应,二要提高”的教育目标。(,1991)

二、语文综合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人类智能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创造性地进行思读听说写等语言信息的加工和交流。听说读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呈现出不同的科学序列,各自有着不同的素质要求,进而产生不同的成果效应。从语文教学上看,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是构成语文综合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就要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范围,积极开辟学校乃至社会这个语言大课堂,使之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立体化的能力培养空间。

听话指听者靠听觉从言语声波中接受信息,领悟思想感情。它要求听者在辨音、注意、理解、记忆、联想、概括、组合、品评乃至察言观色上机智敏捷,快速应对,真正做到听得准、懂得快、记得清。教师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不仅要拓宽学生听的范围,还要提高学生听的速度和效率,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特殊情境或在课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深入社会洽谈,听申诉、听答辩、听朗诵、听广播、听会议,听完后要让学生讲出听话的内容和精神,只有这样做,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听的能力。

说话是说者在社会交际中凭借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言语活动。这种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言语的信息输出,具有很强的瞬时性、情境性、多变性和复合性。它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说话之前很快打出腹稿,做到成竹于胸,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适应说话的内外语境,边构思边说,随机调控,尽快把思维转换成语言。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放开手脚,在课堂教学中最好采用问答式、提问式、讨论式或辩论式,并注意利用课前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开展说话训练活动。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或讨论、辩论,或洽谈、谈判,或演讲、游说,使学生无论在多么复杂的语言场合中,都能镇定自若,应酬自如。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快说的能力,尽量避免说者和听者在心理上的时间差,讲求立竿见影。例如训练学生即兴快速讲话、比赛现场解说、辩论抢先答题等,这些训练都可逼迫说话者刻不容缓地使出自己观察、思维和表达的全身解数,使语言表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源于“慧于心而秀于口”的硬功夫。当然快说要以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达连贯为基准。

读是学生从文字符号系统中提取、加工和转换信息的一种精神劳动。这种书语内化为心语的信息输入过程,必须经过“感言辨体”的认形阶段、“入情得义”的取神阶段及“加工再造”的转换阶段。现代社会知识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学生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信息。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各种读书方法和读书习惯的训练,如浏览、略读、跳读、精读乃至创造性阅读的训练,识记、推究、筛选、鉴别、转换、概括、总结等读书能力的训练,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归纳、提取等能力的训练。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逐步培养学生由“见形读音知义”的点式阅读,向“见形知义”的线式阅读过渡,最后上升到一目十行,去粗取精,内化简缩,眼脑直映的面式阅读。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提高阅读能力,进而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写是指作者把自己感知客观所获,通过主观感受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它是内在语言转换为书面语言的信息输出。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较高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必须是多向的。高职学生在写好三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要真正学会写作一些生活常用应用文,如个人事务文书、团体事务文书、会务文书;学习常用应用文,如学习实践文书、求职文书;工作常用应用文,如行政公文、传播文书、经济文书、法律文书等,常见的文种有书信、条据、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竞聘演讲稿、启事、海报、职业生涯规划书、就业协议书、简历、求职信、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广告、会议记录、合同、计划、总结、通知、通报、报告、请示、函、规章制度、诉状等。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大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力度。通过训练,要求熟练地写作各类常用的应用文体。与此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训练,做到“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当然快写应当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为前提。一般的高职毕业生,通过系统周密扎实严格的训练,行文速度每分钟应超过30个字。教师在引导学生快速写作时,应注重思维的快速敏捷,力争使学生做到事到思成、意到笔随、心手相应、游刃有余。唯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4]。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评价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至关重要。思维一般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就形象思维而言,主要特征是联想和想象,思维方式可以是顺向,也可以是逆向;可以是发散,也可以是收敛。就抽象思维而言,其主要特征是分析和综合,主要方式包括抽象、概括、比较、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训练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联想和想象,进而引出新发现、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这是高职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所必需的能力。

评价能力,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现象或事物进行理解、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评价水平,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对待问题的评价必须是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评价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记忆、理解、分析表达等,学生站得高,看得广,想得透,表达得清晰连贯,才能对事物或现象做出较准确的评价。同时这种评价还必须快速及时。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解说、演讲、辩论、洽谈等,都需要这种高水平的评价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交流、交际是人们办实业、经商及做好一切工作必备的能力,善交际、懂交流者备受青睐,成功的概率高,反之则受冷遇。“才美不外现”、“好酒不怕巷子深”等观念,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因不善交流、交际被埋没而造成终身遗憾的人数不胜数。虽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但由于不善与人交流,未开口先脸红,说话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手足无措,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淘汰出局的高职毕业生也大有人在[5]。时代已向高职语文教学发出了强烈的呼唤――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强化刻不容缓。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要全方位、逐层次地展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辩论,不断强化非语言因素的作用,强化口试答辩,等等。建议在每学期的语文成绩中,让口试成绩占一定的比例。要多举行如“模拟咨询招聘会”、“交流汇报会”、“交际演示会”之类的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不断感悟到生活中的交际方式。生活中的交际交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见机行事,或自我表现,或自我吹捧,或自我推荐,或耐心乞求,或断然拒绝,或主动出击,或退避三舍,或大度宽容,或当仁不让,等等,这些以表达为主的交流、交际方式,学生一旦掌握,就会形成很强很高很大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在生活中不断完善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之,现代化的社会需要培养造就现代化的人才,而现代化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社会的需要,更是职业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灵.高职基础课程特色教材开发探析.高教论坛,2011,(9):52.

[2]周龙军,陆琦.职业院校语文课程教材应突出职业针对性.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6):148.

[3]谢文欣.提高高职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探讨.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62.

[4]王建伟.多渠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新校园(下旬刊),2010,(1):184.

[5]郑淑玉.利用影视拓展中职语文课程资源.职业技术教育,2010,(5):50.

快速教育论文篇5

关键词:研培模式;实效性;创新;专业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师资建设必须先行。加强教师研培是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全面、快速、均衡、和谐发展的需要。探索卓有成效的教师研培之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株洲市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承办了信息技术教师研培活动,成效显著。实践证明,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基地资源,组建短期教师研培班,通过集中研培活动走信息技术学科实效性研培之路,能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快速发展。

一、什么是教师研培

教师研培是一个以教师修习、研讨、参与式培训为手段,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学习型组织。通过研培,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研培,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提升”,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通过研培,为教师搭建一个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内容,共同进步的学习与研究平台;通过研培,教师在互助中共进,相互切磋,讨论交流,群策群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二、信息技术教师研培的重要性

第三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到来,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前沿学科,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胜任新的教学工作,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群体素质。教师不再是培养流水线上的高效劳动者,不再是培养微软的熟练操作员,教师不能再固守自上而下的知识传递,要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去分享,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学习成长,掌握改变未来世界的方法和技能。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仅仅只提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当下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严峻挑战,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三、如何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要搞好信息技术教师实效性研培,促进他们专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做到:

1.结合学科特点,树立全新的教师研培理念

实效性研培需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已有经验。通过研培不仅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实效性研培改变了以往只重视理论指导或只重视技能培训的片面做法,融理念提升、技法创新、师德修养、学科管理于一体,还注重了对教师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本身的指导。实效性研培改变了单一、灌输式的讲授,代之为参与式培训、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堂打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宽了教师思路,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2.创新研培模式,引领研培教师创新学习

广泛阅读、深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我们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状态,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同一课题进行讨论分析,每位教师再进行教学设计和上课,然后小组学员和指导老师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研讨,最后学员再根据建议进行修改,再上课。采取“集中设计、资源共享、彰显个性、教后反思”的思路,通过“通用教案”与“个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使集体备课制度更完善。从集体备课―研讨―上课―研讨―专家示范课―研讨―再上课,整个流程下来学员们都感觉收获很大。由学员和专家同备一堂课,上同一内容,专家引领能把握好研究方向,引导教师进行科学、高效地开展研培。专家们的指导高屋建瓴,使研培教师豁然开朗。这种研修的方式让每位教师都得到了快速成长,真正感受到了研修的作用。

3.优化研培策略,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我们在研培中不断优化研培策略,强调反思与经验不足、沟通理论与实践、走进教学现场、尝试破解问题、建立发展共同体,在研培中认真抓好“三”型教师的研培,全面提升全体研培教师的专业素养。

(1)合格型教师。对大多数教师而言,特别是青年教师,首先应让他们站稳讲台,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使他们能把所学知识、原理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并且具备收集、整理、分析个案资料的能力与方法,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教育现象等问题。

(2) 骨干型教师。对骨干教师而言,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教学风格,改革课堂教学。让他们既能积极反思和分析教学经验,又能熟识现代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积极参加相关的课题研究或实践,制定研究计划、编写调查提纲、组织专题调查、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

(3) 专家型教师。对“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而言,重点是继续总结和升华他们的成功经验,发展教学思想,使之能发展或丰富现有的教育理论,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带头开展教改实验,研究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和学科改革的思路等,及时做好总结与推广工作。

4.落实“促”“导”“研”“评”四环节快速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促――由学科基地制定各项研究内容的实施策略,督促各小组实施。督促教师继续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通过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增强科研意识。导――由各级各类专家学者、校内外骨干教师对专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指导,对教学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对业务不熟练的教师进行指导,对学校教改方向和学科教学思路进行引导。研――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充分发挥学科基地的导向作用、市教研员和基地主持人的职能作用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由教师通过自修、集体备课、讨论交流、归纳提升等形式进行研究。评――建立考评激励机制,完善考评管理机制,奖优罚劣。学科基地对教师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评价,调整研究进度及内容。通过分析、讨论、多元化评价等,以推动研培教师专业的快速成长。

5.采用自我实施和学科基地指导“双轨”式模式,做好研培后期跟踪指导

通过自我实施和信息技术学科基地指导,自我监督和基地调控,自我总结和基地评价同步交错运作,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自我研究、自我成长,同时拓宽教师的学习途径,建立网络交流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定期上传各种优质资源供研培教师查阅。

总之,优质高效的研培使教师走向专家,劣质的研培使教师走向平庸。研培的结束应该是新一轮学习的开始,永无止境,路在脚下延伸,我们用只争朝夕的脚步行走在阳光灿烂的征程,沿着优质高效的教师研培道路一直走下去,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走出一条有个人特色的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信息技术教师的前程一定是风光无限!

快速教育论文篇6

1 关于认知层次的解释

学习就是产生对事物的认识,而认识事物有感性的与理性的之分,“靠感性而感知的东西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而只有靠理性理解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普遍认识,是熟知的教学经验和道理。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将这一认知进行了细化,他将理性又细分为理论理性和纯粹理性,其中理论理性又被称为知性,而纯粹理性被称为理性[1]。这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就形成了3个不同的层次,即: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理性认知。其中,感性的要求最低,理性的要求最高。感性认知需要具有感觉事物的能力,人都有眼、耳、鼻、舌、身5个感官,所以都具有感性认知的能力。知性认知需要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和训练出来。而理性认知需要产生理念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先验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而领悟出来的。以下通过对自由落体现象的研究过程来说明三个不同层次认知的特点。

1)感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如一团棉花和一个石块)从同一高处使它们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于是人们从中得出重物下落速度快的结论。这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而感性认知经常会使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做出的研究结果,这个结论一直到公元1590年时才被伽利略纠正。

2)知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放到一个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然后让两物从同一高处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两物同时落到玻璃管底部,于是人们从中得出落体速度与重量(其实应为“质量”)无关的结论。这是因为人们具有了“空气阻力”这样的科学知识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知性认知的结果。

3)理性认知例。公元1590年,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解决了自由物体下落规律的问题。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设想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用一段绳子捆在一起,让它们同时自由下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由于重物下落速度快而轻物下落速度慢,于是重物向下拉轻物而使轻物速度加快;同理,轻物向上拉重物而使重物速度减慢。这样就使得两个物体的共同速度介于两物单独下落时各自具有的速度之间,即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慢,而比轻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快。但是,当将两个物体捆绑在一起,其总重量应大于原重物,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其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的速度还要快才对。两个结论前后矛盾,所以只能认为自由落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即重物与轻物的下落速度相同。

历史上伽利略得出这个正确的结论完全是通过思想实验实现的,霍金认为伽利略并没有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坠物实验,而且也没有必要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这个实验,因为在他爬到比萨斜塔上去之前,在他的头脑中早已经将这个千古问题解决了[2]。这正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和结果。

2 不同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的表现

在三种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在这里是实验设备)都发挥了作用,但是认知层次上不同,教育装备所处的地位和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1)感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其表现仅仅是在“创建教学情景”。只凭表面现象、感觉认识事物有可能不能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甚至得出的是完全错误的认知。此时的教育装备只是人类眼、耳、鼻、舌、身等功能的延伸,没有发挥脱离感性认知局限的作用。

2)知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表现为协助学习者“验证科学理论”或“探究科学原理”的作用,学习者对教育装备的依赖性相对于感性认知阶段要强得多,教育装备在探索事物本质上的作用也更为明显。目前学校的实验教学中,教育装备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3)理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是思想中的实验设备。实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结论是通过“思想实验”得出的,实验时使用了思想中的教育装备。但是应该认识到,理性认知是在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后发生的,思想中的教育装备是对前两个阶段教育装备的升华。

3 教育装备之道

三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都能见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教学道理是“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可解释为:直接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但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不若由人以渔”的教学[3],它解释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发现或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创新)。此处,“渔”,就是“形”;“鱼”即“形而下者”,其“谓之器”;而“由之以渔”乃“形而上者”,其“谓之道”。在感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鱼”,但是这个“鱼”有可能是错误的鱼甚至是“有毒”的鱼。在知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了“渔”,学习者利用这个“渔”去验证或获取知识。而在理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由之以渔”,教育装备是隐形的,是形而上的。

所以,教育装备应用的终极形式是表现为没有教育装备。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矛盾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周易》中说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形”即经验;“器”是名器、器物,在经验之下;“道”是理性思维,它在经验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的,但又是最难说的;说那最难说、但还必须要说的道理,就是理性认知、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快速教育论文篇7

2012。4。21。《新闻晨报》A6版“广告”整版是“数学速成”。现今,这类软广告非常普遍,有:钢琴速成、驾驶速成、书法速成、作文速成、汉语速成、英语速成、计算机速成、英语口语速成、艺考速成、司法考速成、论文技法速成、成人教育速成、学历(大专本科)速成、农村素质教育速成、国家公务员考试速成……凡是有应试教育的地方,都会有速成教育。这大概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速成教育究竟效果如何?争论非常激烈。

人的一生有四个法定年龄:7周岁入学;16周岁领身份证,表示“成年”;结婚最低年龄;退休年龄。后两者有性别差异。

自妊娠最后3个月至出生后1。5-2岁是脑发育的最快时期,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6岁左右,大脑半球的一切神经传导通路几乎都已髓鞘化,刺激可以很快地、准确地由感官沿着神经通路传到大脑皮质高级中枢;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育在4周岁左右最重要,7-8岁儿童大脑半球继续发育,接近成人的脑重,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并出现许多新的神经通路。所以,2-6岁是一个人智力发育的最重要时期,也是良好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从这一点讲,托儿所、幼儿园不能仅仅作为双职工减轻家务负担的场所,而应该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从民族长远和国家整体而言,把学前教育列入“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禁止使用童工,这是国际通则。但是,16周岁独立进入社会还是过早。结婚最低年龄(男22女20)是因为身体、心理上都趋于成熟,对自己所做的事能负起责任。当然,结婚最低年龄与某人实际结婚年龄不同,提倡晚婚晚育是从国家、民族、社会整体考虑的。国家安排青少年7-20或22周岁的教育制度是循序渐进。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初中以后分化成高中、职校两条线。这些基本上符合大多数青少年就业前的状况。

速成教育中,绝大多数是“教育者”的观摩作秀或者牟利行为,不可信。著名教育学者张文质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也就是用“心”“做”的艺术。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花费许许多多“水磨”工夫才能潜滋暗长。教育家刘铁芳强调:教育是对人类发展史的“复演”,不要抄近路走捷径。要让教育对象(不光是青少年)较为充分地经历从懵懂、混沌到逐步开化、聪明起来的过程。

所谓“速成教育”,是造成现今基础教育种种问题的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和弊病,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

不但速成教育有虚假作秀与牟利行为,就是基础教育也有此症结。例如:某地方党报的领导干部拟任职务公示中,**47岁,17岁就大学毕业;**52岁,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可信吗?广告上,“快乐超速学习法创始者何德耀”是13岁(1977年)考上中国科技大学。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首次成立少年班,破格录取的少年,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那位17岁就大学毕业的**是哪个大学毕业的?那位15岁就参加了公安局工作的**竟然是“童工”。当然,现今“学历”可以速成(国内有,国外也有),更可以造假。现今,什么文凭、证书都可以买到。速成教育是“学历速成”还是“才能速成”,谁能搞得清楚?速成教育的“毕业证书”有法律效果吗?速成教育还是要拿出“才能速成”的成果来才能令人信服。

不可否认,古今中外极少数智力超群的“神童”确实存在,骆宾王7岁作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骆宾王一生文采横溢。古时还有一个“神童”丧仲永,但是后天没努力。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也出了许多人才,不能因为少年班极少数毕业生的“不幸”命运(“神童”宁铂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而质疑少年班是“揠苗助长”。但是,把特例与一般混同,就是诡辩。对一个没有基础的青少年搞速成教育就是“揠苗助长”。当然,那些基于牟利行为的速成教育,连“苗”都是病苗,就不需多讲了。那些竟然可以代读代考的“成人MBA班”等等,不比速成教育更加“速成”?

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张炘炀,13岁在北京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6岁又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再次创造了奇迹。然而,张炘炀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显示出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他几次以辍学威胁他的父母为他在北京买房。由此引发了速成教育的一场争议。其实,就一个特例去争议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本身就不合理。一个16岁的青年学生,幼稚和不合理的思维很正常,更何况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术上,他的社会学思维肯定不如专业学术的逻辑思维。他的社会思维是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又缺乏家庭、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育,显得不成熟是必然的。所以我认为:学校应该给予他这方面的补充教育,不能苛求;也为了国家与学术的需要,在生活上应该给予他优惠照顾。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来越追求高速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成功。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人变得浮躁而茫然。但是,教育不能像快餐店那样,用事先准备好的佐料,见来要吃饭的人,每人来上一大碗,填饱肚子就完事。教育本身就有“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一个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教师既要统一教学,又要兼顾个体。对于家长来说,就完全不同,注意力只有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业,不明事理的学生家长争先恐后,对速成教育趋之若鹜,企图借助种种速成,给孩子买上这些书,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按照古今中外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者唯一能做的事是摸清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之间的联系,然后在适当时候实施适当教育。教育的真正意义是给受教育者提个醒。例如:语文教育,在字、词(包括成语等等)、句(包括语法)、修辞、逻辑的基础上,教授作文知识;数学则是在数、运算符号的基础上,教授各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企图用“作文速成”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则是妄想。古今中外,有哪一个作家是“速成”的?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分析、解决),题海战术是事倍功半,但是“速成”也无捷径。数学教育中,每次扩大范围:自然数整数(加上负整数)有理数(加上小数)实数(加上无理数)复数,学生都会受思维惯性影响,逾越困难。一旦逾越成功,思维发生飞跃,方法迎刃而解。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完成思维飞跃,不能归入“速成”,而是改变低劣的教学方法。谁违背了这一教育规律,谁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我们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育,还有德育、体育。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引导、强化、熟练、习惯的积累之下形成的。孩子的德育,还与教师、家长本身的“以身作则”有关,与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关。现在许多孩子的理想是当老板,不愿当普通劳动者。那么,一切德育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在智育方面,人的学习有许多无法超越的规律。例如: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必须花大量精力记诵才能牢固掌握;各种能力必须依靠大量扎实的训练才能提高。现代社会需要“T”型人才,上面一横代表广博的相关知识面,下面一竖代表从事的专业有精深的知识;另外,知识与技术又有不同。一个医学生懂得医学知识,不等于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都是无法“速成”的。以前,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国大陆第一所开设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校,毕业生进入(协和医院)临床实习一年,考试合格成为C级住院医师。之所以称为住院医师,就是24小时在医院。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B级住院医师。再经过3年临床实践,考试合格成为A级住院医师,才获得5年后晋升主治医师的资格。这样严格训练出来的医师,加上医院严厉的医德监督,会是庸医吗?一个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要读38门课程(基础和临床),这是能速成的吗?临床经验的积累更不是能够速成的。

同样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人文素养也是无法速成的。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没有文学理论基础,没有对社会深入调查和深刻思索,怎么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一个园艺师懂得:一棵花从种子到开花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急不得。教育常常也是静等花开,千万不能揠苗助长。

教育“速成”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作祟的结果。功利导致狭隘,导致社会虚假之风。现在有许多所谓的“学校”,用广告开路,借个例说事,只会收取高额学费,等到学生家长发现实质,为时晚也。经济损失以外,浪费了孩子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要提高教育质量,对教育制度、师资质量作深刻反省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平均素质较低。美国的教师,需要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才可以担当,而我国有些地方的教师连初中也没有毕业(黄光裕老家就如此)。一个连《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等都不懂的教师,只知道教材、教案,怎么提高教育质量?现在学校中,学生为了老师而学习,学生为了家长而学习,书包沉重,学生思想更沉重,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我孙女作了一首诗《墨趣》:“墨非‘黑土’能著书,趣岂‘走取’引人读。从来知识‘墨’中求,自古人才‘趣’里出。”可是,现在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媒体上介绍美国的小学教育,与我国大相庭径。我不是崇洋媚外,但是确有值得研究的地方。一个没有教材和死板教育程序的小学,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学生们竟然交出20多页的论文。

相反,清末大批留日学生质量低下,源自于当时日本留学生教育的特性:1。教授内容非专业知识,而是普通知识;2。速成教育;3。仅是中等教育。当时,中国方面希望速成人才,日本方面鼓吹速成教育。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一年半、一年、甚至八个月、六个月的速成科。有的在数月之内,甚至还有的竟在数日之内,对连日语都听不懂的学生,通过翻译将教学科目的大致内容讲一下,就发给毕业证书。据1907年清政府的奏折记载,当时留日学生的情况:“学习速成的占百分之六十,学习普通的占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的占百分之五六,升入高中或专科学校的占百分之三四,而升入大学的仅占百分之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科学上,文凭不是主要依据,真正代表水平的是能力。可是,现今另一条“捷径”是海归。究竟是高内高等教育出了毛病,还是人力资源领导的思维出了毛病?

我们的教育经费花在一年一换的五彩教材上,花在无休无止的作业、考卷上,花在定时定格的教案、教课上,还花在用处极小的英语普及教育上。我曾经专文反对全民学英语的制度,提出:1。开发中英、英中同步翻译的帽式微电脑,作接待外国人的口语用;2。培养一定数量的英中各专业翻译队伍,让各行各业专业人员及时看到国外科技的现状。这样,学生可以减轻学习负担,更好地学习汉语和各种科学;各行各业专业人员可以减轻学习英语的负担,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上。

快速教育论文篇8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初中生四级台阶速读训练法”模式(简称“四台阶”模式)的研究设计,始于1986年春,途经试用修改、立项实验,直至结题验收。8年的研究与实验,不仅使本模式得以验证、定型,而且,还使本模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推广前景。

    本模式兼具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与实效性。我们对它的描述是循着“四级台阶”的训练轨迹,将速读训练纳入中语教学轨道,与“自读课文”的教学同步进行。另外,“同轨同步,相辅相成”,是本模式的鲜明特色;“易操作,显效快,兴味浓”,是本模式的最大特点;“快速阅读十大语文观=如虎添翼”,是本模式的理想境界。

    本文仅就模式的构建以及构建此模式的依据与效应简介于下,以此就教于同行。

            一、模式的依据

    (一)现实依据:快,既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时代向教育的挑战。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著文批评说:“十年的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5年过去了,状况又如何呢?“我们语文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可以说是变动不大,或者说没有实质性变动。”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教授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上的断言。教学效率如此低,学生素质如此差,怎能适应当今时代乃至21世纪的需要呢!“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应读的村料,现在已成为当代各级管理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生产工作者的一项极为重要的生产手段。”(杨春华、王靖元译《快速阅读法》前言)。本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试用、实验,最终定型的。

    (二)政策依据:宏观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课题,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必须高瞻远瞩,及早筹划我国教育事业的大计,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为此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

    微观上,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相适应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第一次将快速阅读纳入中语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定的速度(每分钟500字左右)阅读浅易的文章,把握大意”,并对速读训练的内容、步骤、方法等作了具体设计与安排。

    (三)理论依据:首先本模式两大坚实的理论依据应是生理学原理和心理学原理。

    阅读,首先是一种生理现象,人们的有关生理机能为速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就视觉而言,文字符号以光波的形式被摄入眼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据推算,人眼的视场角可达35°,并且从无限远至25厘米内,可以毫不费力地进行调节,以分辩出12─13行文字。而且,人眼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能同时分辩纵向、横向文字。这样纵横交织,“一目十行,双目识页”就成了完全可能。本模式就是要通过相应的训练,扩大学生的视读野,以适应快速阅读的需要。再就大脑机能而言,人的大脑皮层至少有140亿个神经细胞,这些细胞之间有很复杂的突触联系,其储存功能至少能容纳10[7,]亿个信息单位,相当于全世界图书馆藏书的总信息量。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表明:人的左右半脑分工各异。右脑具有极大的图式认识功能,其记忆容量是左脑的100万倍。这些,正是开展快速阅读训练极其重要的生理基础。

    阅读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速读的重要前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阅读行为可知: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快速阅读,则更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除了要求人们以更快的速度感知、记忆、想象、理解外,更要求阅读时能高度集中注意,专注于阅读,全身心地投入阅读。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出现高效率的阅读。本模式第一级台阶正是遵循这些心理学原理的培养学生速读的良好心态。

    其次,阅读的对象是语言文字。汉字能速读吗?汉语言文字学作了肯定的回答:汉文不仅适于速读,而且优于拼音文字。因为:第一,汉字信息密度大,阅读省时。联合国五种文字的同一文件,永远是汉文本最薄。第二,汉字个性突出,感知快;汉字形体各异,示差性强,分辨率高。第三,汉字稳定易识、易记,适宜速读。第四,汉字是表意文字,利于理解。另外,文章学、阅读学、写作学、社会学、美学、哲学等学科都从不同侧面为速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比如,快速阅读作为阅读学的一个分支,自然与阅读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尤其是现代阅读学,它追求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高效的阅读。

上一篇: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德育主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