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8:13:15

美国政治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旗帜周刊》3月7日

近来美国政治中弥漫着一种愤怒的情绪。早前《纽约时报》以“愤怒的选民”作

>> 美国人为何如此缅怀南希・里根 她为何如此愤怒? 中国人为何如此好胜? 德国人为何如此驯服 中国人为何如此“重口味”? 美国人为何而战 美国人为何怀念里根 美国人为何而 美国人为何自炒“美国衰落论” 美国人为何不仇富 美国人为何不炒房 美国人为何常有好心态 美国人为何“唱衰”自己 美国人为何跟中国皮蛋较劲? 美国人为何抵制医改 美国人为何不在网上吵架? 美国人为何不靠儿女养老 美国人为何封杀华为?等 美国人为何不靠儿女养老? 美国人为何争捧“中国饭碗”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美国人为何如此愤怒 美国人为何如此愤怒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旗帜周刊》3月7日

近来美国政治中弥漫着一种愤怒的情绪。早前《纽约时报》以“愤怒的选民”作为专栏标题,《华盛顿邮报》刊发了标题为“不仅仅是特朗普,选民愤怒的情绪还烧到了局外候选人”的故事。事实上,在美国不仅仅是选民正在承受这种心理的考验。美国政治分析家将美国总统候选人分为两个情感阵营:1. 真正愤怒(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和克鲁兹,以及候选人桑德斯);2. 假装愤怒(克林顿)或者不够愤怒(卢比奥和卡西奇)。第一类候选人显然很享受愤怒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他们企图通过在选民中煽动愤怒的情绪帮助他们实现选举胜利。在这种过热的政治气候下,美国的政治家们不得不理解和坦然面对这种愤怒,要么承认它,利用它来从选举中获利,或者从对手的角度来抵制它。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 中国在地区冲突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角色扮演在思想政治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当前中国教育制度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的角色 “设计师”在中国创意产业中扮演的角色 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扮演 电教媒体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的角色 试论英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浅谈角色扮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电视在虚假购物广告中的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供应室在预防医院感染中扮演的角色 角色扮演在口语课中的运用 互联网在文化消费中扮演的角色 角色扮演在韩语教学中的应用 角色扮演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你在人际交往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企业领导者在培训中扮演的角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基辛格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基辛格在中国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09年1月12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跟随前总统吉米·卡特访问北京。基辛格在众多中国政要间应对自如。

一个月前,两位分别来自中美的政治家在中国上海西郊宾馆举行了一次家庭式、“庄园式”的会晤,他们分别是中国前国家主席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你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发展,40多年访华达几十次。你是唯一见过主席、总理等中国历代领导人的美国政治家。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你为中美关系做出的贡献。”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7月22日报道,7月3日在上海西郊宾馆宴请了基辛格及其家人。在与基辛格举行的“很轻松、很真诚”的谈话中,江如是评价基辛格。

还专门提到,“不久前我与主席通电话,他委托我向你及家人表示亲切问候”—这显示了基辛格在中国得到的“规格待遇”。

外界也注意到,随后也当着基辛格的面称赞了:“是一位非常能干、有智慧的国家领导人”。而基辛格回应说:“我虽只同主席见过几次面,但我对他的坚定意志和勇气印象深刻。” 在中国政治家眼中的独特地位

与基辛格的“个人关系”始于1987年。在这次会见中回忆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9月,距今已有26年,当时我还是上海市市长,此后我们曾多次见面”。

从上述谈话中可以看出,基辛格与、等中国前任及现任领导人之间的“私谊”不错。而他也不止一次感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我的友好情谊令人感动。”

基辛格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从1971年开始,他在42年来访华超过80次,是唯一一位和中国历代领导人有着“个人关系”的美国人。

事实上,在熟悉中国政治的人看来,基辛格这次能获得退休后极少参加公开活动的的接见,而且会晤消息能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出来,也间接说明了中国对他的重视。根据为数不多的公开资料,在2010年5月接见另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李光耀的消息就未经官方媒体披露。

官方之外,基辛格在中国民间也非常受欢迎。2007年6月,基辛格现身南京。美国《时代》杂志在翌月的报道中说,“尽管基辛格今天在美国和其他国家或许已经不再被人们关注,但在此间(南京),几乎谁都知道他的大名……更有意义的是,人人都喜欢他”。

在他卸任几十年,90高龄之际,仍能得到中国前最高领导人的接见,并由其转达了中国现任最高领导人的问候。基辛格在中国的政坛,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地位、扮演着什么角色?或者说,很多时候,为什么是基辛格? 与历代中国领导人都有过合影的人

“唯一一位与中国历代领导人有过合影的外国人”—基辛格身上这个让人熟知的标签要追溯到他于1971年7月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身份经由巴基斯坦佯装“肚子痛”秘密访华。

那次访问是次年尼克松对中国“破冰之旅”的序曲。从那时开始,基辛格就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于这一称呼,基辛格2011年接受央视访谈时表示,“我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荣”。

这一评价也得到了中国现任最高领导人的认同—2011年6月在北京接见基辛格时曾说:“40年来,你几十次往返于太平洋两岸,与中国几代领导人建立了良好工作关系和个人友谊。”习还说,“饮水思源,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与你共同创造的历史功绩。”

同样,基辛格对邓小平、、等都有评价。邓小平在他眼中就是一个“有着忧郁眼神的勇敢小个子”。他在《论中国》一书中说,不同于毛和周,谈判桌上的邓“严肃而务实,言辞锋利,不愿意浪费时间在客套话上”。

对于,基辛格曾引用了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内部报告评价说:“温文尔雅,精力充沛”。在2008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公布的“年度百大影响力人物”时,基辛格亲自撰文介绍说,胡的领导特质是不说没必要的空话;不论在哪个场合见到他,胡总能维持一贯慎思与谦和有礼的作风,且凡事做好万全准备。 退休后仍是中美之间桥梁式人物

在中美两国政治关系中,基辛格的名字被认为具有符号性意义。那么,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直在中国如此受欢迎呢?在西方媒体看来,是因为“人们自然把中美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功劳归于他”;另外,“当基辛格被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时,人们就把他与多年来中国政治精英给予他的支持联系起来”。 基辛格这次能获得退休后极少参加公开活动的的接见,而且会晤消息能通过官方渠道披露出来,也间接说明了中国对他的重视。

事实上,每当中美两国关系紧张的时候,人们也总能看到这位中美“桥梁式人物”的身影。《中国经济周刊》2013年第27期的报道举例说:“在1989年,当中美关系陷入低谷时,基辛格再度挺身而出,为了避免中美关系完全破裂。当年11月7日,基辛格抵达北京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展了积极磋商。在基辛格的斡旋之下,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斯考克罗夫特将军作为美国总统特使秘密来华访问,使得中美关系趋于稳定。”

这样的案例还有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等。那起事件发生后不久,据中国前外长唐家璇在《劲雨煦风》一书中描述,“基辛格在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美国与中国对抗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一着,而不是一项战略选择。”

作为一名精于商业的犹太人,与中国几代领导人有着良好个人友谊并经常访华的基辛格自然也将他的生意做到了中国并获得高度评价。中新社在2005年的报道就评价说,退休后的他“为中美两国高科技产业合作、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个知名的案例便是惠普公司。1979年,邓小平在接见基辛格时提出:“中国现在正在搞现代化,需要技术进步和创新,你能否推荐一些美国比较好的高科技公司来和中国开展合作?”基辛格便推荐了惠普。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 离通关还有多远? 婚礼离完美有多远 你离“完美”有多远? 网络,离民主还有多远? 人类离火星还有多远 中关村离硅谷还有多远 宏离老大还有多远 大盘离998点还有多远 房贷危机离中国还有多远 你离准导游还有多远? 管理咨询离2.0还有多远? 平板电脑 离商用还有多远 作文,你离“课”还有多远? 中国离“发达”还有多远? 你离“平衡膳食”还有多远 “绿色装修”:离健康还有多远? 转型离转制还有多远 CBA离NBA还有多远? 京东商城离亚马逊还有多远? 印度离中国还有多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奥巴马离“完美谢幕”还有多远 奥巴马离“完美谢幕”还有多远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董春岭 李默")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6年1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会发表其任内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供图/东方IC

奥巴马距离总统任期结束已没有多长时间。1月12日,利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演讲的机会,奥巴马向外界呈上了一份“自我感觉良好”的执政成绩单。他细数了自己执政七年来的“变革”成就,展示了“自由主义”理念指引下的美国的光明前景,对一年后功成身退、完美收官显得信心满满。这篇演讲含沙射影地戳中了共和党人的“痛点”,也吹响了奥巴马作为现任总统为本党助选的号角――能否协助参选人赢得最终胜利不仅关乎本党利益,更关乎奥巴马自身的“历史遗产”定位。对这篇国情咨文,两党及民众截然不同的反映折射出奥巴马最后一年仍将面临复杂挑战。

执政成绩:见仁见智

在1月12日的国情咨文演讲中,奥巴马继续高举“变革”这一旗帜,为自己作为“变革总统”的历史地位加冕。他高调地回顾了执政以来的成绩:美国已经走出了金融危机,经济处于强劲复苏的态势中,继续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头羊”地位;医保改革法案得到实施,金融监管法案得以执行;同性婚姻在美国实现了“合法化”;成功签署伊核协议,推动全球气候变化议程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实现了美古关系正常化。

对于这些成绩,不少美国媒体提出质疑。首先,奥巴马“耍小聪明”――刻意将比较的点设在2010年,而不是2008年上任之初。事实上,当前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总量比其上任之初减少了23万人。福克斯新闻网称:“奥巴马通过玩弄数字游戏寻找对自己最有利的表述。”其次, “隐瞒部分事实”,“避重就轻”。例如,奥巴马政府的财政赤字虽然减少,但美国的债务规模却翻了一番,总量已经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美国经济虽然复苏态势明显,但劳动参与率却降至大萧条以来的最低点,工人工资收入和家庭年收入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再次,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上“自说自话”,显得“无知而自负”。如医改增加了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的负担和风险,导致很多公司退出医保体系,对美国医疗体系长远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不利,而奥巴马对这些事实“毫不在意”;伊核协议的达成与美古建交对美国利益的长远影响祸福未知,两党和民众中也存在着严重分歧。最后,对美国的国家安全环境和实力地位“盲目乐观”。共和党人普遍认为,奥巴马在国情咨文里刻意表现出的霸权牢牢在握姿态是“心虚的表现”。当前,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美国本土受到新一轮的威胁,奥巴马“软弱、退缩”的对外战略难辞其咎。在中东、东欧的地缘危机面前,美国不愿冲锋在前;在伊拉克、利比亚的战后重建问题上,美国不肯承担责任,导致大量“真空地带”出现,盟友安全环境大幅恶化,对美国的离心倾向不断增强。

剑指未来:意在助选

奥巴马在最后一次国情咨文里着眼长远,提出了美国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一是“如何给予所有人一个公平机会和保障”;二是如何“使新科技为我们服务”;三是如何用“更聪明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在“不当世界警察”的情况下保持美国霸权;四是如何制定政策,使其反映出美国制度好的一面而非坏的一面。对于这些问题,奥巴马自问自答,尝试给出答案。他认为,美国应当加强教育和公共福利支出,发展中小企业,改善劳工的制度环境,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惠及中下层民众;通过技术创新治愈疾病,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更有效地维护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更加重视掌控“规则主导权”,缓和同“敌对国家”的关系,通过与盟友合作来强化领导力,竭力避免陷入战争泥潭;打破日益严重的两党极化现象,改变不合理的选区划分制度,重新设计限制金钱政治的法律,打破限制选民投票的条款。

熟悉美国政治的人不难发现,在奥巴马的答案中,“色彩”过于强烈了,他与其说是在“为美国规划未来”,不如说是在畅想“连续执政后美国发展前景”。奥巴马的讲话呼应了参选人希拉里为中产阶级谋福利的主张和桑德斯避免利益集团左右政府决策的立场,也敲打了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指出他有关穆斯林和少数族裔的言论“有损美国实力、有悖美国价值观”。这篇国情咨文实际上成为奥巴马为本党助选的工具――他在利用现任总统的身份为即将到来的大选进行“议题设置”,为参选人的政治立场背书。奥巴马清楚自己的“成绩单”中仍有诸多选项是未知数,其“最终得分”取决于2016年的大选结果。如果共和党上台,他苦心经营的很多政策成果会出现倒退甚至逆转,而人当政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目前的政策路线,使其标榜的“改革成果”最终成为自己的“历史遗产”。因此,于公于私,奥巴马都会竭尽全力为本党助选,这一目标将成为其最后一年任期工作的“主线”。奥巴马的“小算盘”,共和党人心知肚明,在演讲现场两党成员的反应形成了鲜明对照,共和党参选人特朗普、克鲁兹等人均在媒体上发声“喝倒彩”。《华盛顿邮报》等媒体评论道:“奥巴马的国情咨文没有拉近两党的距离,其政策基调正激发更强烈的党争。”

最后一年:以守为攻

在2016年的美国政治舞台上,两党候选人将成为主角,对现状不满的美国民众正急切地把目光投向“下一个”,奥巴马团队中的不少人已是 “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向自己心中期许的“未来总统”投怀送抱。奥巴马在政治能量渐退、党争日趋激烈、国际热点频发的情况下是选择“迎难而上、激流勇进”,还是“见好就收、以守为攻”?从白宫公布的奥巴马2016年出访计划和积极推动的立法日程上看,他表面上倾向于前者,实际上选择了后者。

2016年,奥巴马外交日程已经排满。2月,他将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举行峰会;3月,出访拉美,他本人或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首个到访古巴的美国总统;4月,出席德国汉诺威工业展,推销“美国制造”;5月,赴日本出席“七国集团”峰会;7月,访问波兰等国并出席北约峰会;9月,到访中国参加20国集团峰会;11月,访问秘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不难发现,局势动荡的西亚北非地区再次被他“忽略”了。继续推动“亚太再平衡”和加强同欧洲盟友之间的关系将是美国2016年外交的两大重点,这也是最容易取得突破的地方。能否继续推动“无核世界”、实现叙利亚政治和平进程,也将成为这一年的两大看点。奥巴马一心捍卫“不做蠢事”的原则底线,拒绝重陷战争泥潭,但国际反恐形势的不断恶化却为其政策选择增添了变数,其能否“善始善终”、将“奥巴马主义”坚持到底有待观望。

2016年,奥巴马推动国内政治议程将面临政治极化带来的阻力,但大选年的国会政治特点是国会议员们都忙着在选区拉票,很难集中精力讨论立法议程或阻挠“相对温和”的法案,但在有可能影响到本党选情的议题上会立场坚定、同仇敌忾。在推动控枪法案、移民改革法案等问题上奥巴马攻坚不易,但在推动与教育、科技、工资改革等低敏感议题相关的法案,营造两党和谐的氛围,为自己的政绩“锦上添花”等方面上,他倒是有不少可操作的空间。这一年,奥巴马面临的国内政治核心挑战是能否敦促国会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这“临门一脚”关系重大,直接决定了奥巴马总统的历史地位和政策遗产,成为其执政能力和与国会沟通能力的重大考验。

2016国情咨文按下了奥巴马总统离任的倒计时。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和危机时代打着“变革”旗帜上台的总统,从最初的挟胜选之威全速推动改革,到后来的极化掣肘、举步维艰,奥巴马经历了七年复杂的内外形势考验,却始终保持着理想主义的底色,尝试将总统权力发挥到极致。奥巴马能否“在历史上留下浓厚一笔”,以“完美的姿势”退出美国政治舞台,其最后一年的表现值得期待。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 美国大选的背后 美国大选开局扑朔迷离 对2016年美国大选年中美关系的若干思考 2016美国大选第一轮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 视频风潮中的美国大选 金融海啸中的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的多维透视 美国大选的政治文化 充满变数的美国大选 美国大选中的营销风向 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 美国大选中的营销战略 美国大选:吃的较量 美国大选中的职场法则 美国大选的公关博弈 “非常时代”的美国大选 7—Eleven 的美国大选咖啡 美国大选的“中国牌” 美国大选前后的债务钟 美国大选的技术派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2016美国大选“欢乐开局”的背后 2016美国大选“欢乐开局”的背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安刚")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5年8月6日,美国克利夫兰,2016年大选共和党初选举行首场总统竞选人电视辩论,特朗普、杰布・布什等民调排名靠前的十人出场。

随着2015年8月6日共和党党内初选首场电视辩论的举行,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前哨战”正式拉开帷幕。截至9月初,民主、共和两党已分别有5人和17人宣布参选意向,总人数达22人,平了2008年大选两党初选阶段参选人数的记录,而且还有可能随着竞选形势的变化继续增多。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初选刚一开锣,两党均现“黑马”,满嘴跑火车的“反建制派”人物赢得高人气,“特朗普脱口秀”成为头号政治现象,因显赫家族和职业背景而被事先看好的重量级参选人却身陷信任危机或者表现平平。这又将是一次纷乱难测、跌宕起伏的选举,也将是一次可以管窥美国政治社会形态和内外政策之变的选举。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观察、了解这次美国大选,本刊特邀几位常年从事美国政治研究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进行“圆桌访谈”,纵论形势特点及所反映出的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这一访谈将选择关键的时间节点不定期举行,贯穿这次美国大选的始终。以下为9月9日进行的第一次访谈实录。

1、两党初选“欢乐开局”

《世界知识》:2016美国大选可以说是“欢乐开局”,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该如何归纳迄今为止显现的特点,怎样理解“特朗普现象”?

张志新:2016美国大选目前所处的阶段应该叫“初选前期”,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第一,非传统参选人崛起并持续引领人气。那些原本不是传统政客的参选人如共和党内的特朗普,以及自称“社会主义者”的桑德斯,因其不拘一格甚至出位的言论而深得选民喜爱。第二,政党组织在选举中的作用持续下降。特朗普、克鲁兹等人凭借其“反政治正确”、“反全球化”和“孤立主义”、“排外主义”言论迎合了底层选民对现状的不满,赢得了超高人气,几乎打乱了共和党高层的部署,令他们显示出无法控制局面的尴尬。第三,两党参选人之多表明,美国政治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动期,各种力量在事关美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包括内政方面的移民、医保、税制、司法改革,外交方面的伊朗核、朝核、巴以关系和中国崛起问题――的缺乏共识,自我感觉良好的雄心之人都想出来表达观点,导致“群雄并起”。

明:目前阶段也可叫做“隐形初选”。在这个阶段,那些的“体制外竞选人”一般以博出位、吸引眼球为目标,而像希拉里・克林顿、杰布・布什那样有背景、志在必得的“传统竞选人”则相对低调,竭力避免言语犯错、阴沟翻船。美国国内将后面这类竞选人称为“建制派”(ESTABLISHMENT),那么相应地,前面那类人就是“反建制派”。

这次初选开局,分别以来自佛蒙特州的国会参议员伯尼・桑德斯和大地产商唐纳德・特朗普为代表,民主、共和两党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出“反建制”的某种态势,说话标新立异的人暂时赢得高民意支持率,主导了媒体战,特朗普更是一枝独秀,把共和党初选电视辩论变成了一场个人脱口秀。

目前参选人众多,特别是共和党的17人达到了1972年初选制度实施以来本党的最高纪录。究其原因可能有二:第一,这次选举是没有在任总统寻求连任或副总统谋求接任的“开放式选举”(拜登副总统仍未决定参选),对两党都是如此。而已连续执政多年,加上希拉里・克林顿的强势,无论是在共和党还是内部都已压了太多有抱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机会表现自己。第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国内政治处在一个动荡周期,两党争斗激烈,改革议程举步维艰,对民意的回应性差,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高层政治论坛出现一个立场不代表华盛顿却能取悦民意的人,就很容易占据媒体,成为民众情绪的宣泄口。

特朗普能否走得远令人怀疑。尽管他自己已经显示出了要认真选一场的兴趣,也同共和党高层签署一旦初选失败不会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的保证书,但这个人口无遮拦,不具备政策辩论的优势,“竞选娱乐化”的趋势终将难以为继,媒体炒作总有“退烧”的时候。共和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相对于“反建制派”的高调出位,“建制派”显得过于沉沦。2012年大选的隐形初选期间,几乎就是与现在同时期的时候,与“反建制派”尽情表演同步,得到党内精英支持的“建制派”竞选人、也就是后来成为总统候选人的米特・罗姆尼虽然从2011年9月到2012年2月连续被四位“反建制派”暂时反超,却稳步整合着越来越多的党内支持。这一状况目前尚未在共和党内重演,杰布・布什、斯科特・沃克的支持率不升反降,卢比奥的支持率低位徘徊,无异于一场“信任危机”,如果未来一两个月没有改观,长远看对有利。

董春岭:现阶段是各种非主流参选人拼跨界知名度的最好时机,也是民众宣泄情绪、释放愤怒的主要阶段,真正的选举还没开始,还没到主流竞选人拼政策的时候。特朗普之所以突出起来,就在于他对普通选民厌烦两党斗争、金钱政治、王朝政治的心态把握得非常敏锐。他将自己打造成愤怒的“商界精英”,与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区别开来。他的“口无遮拦”和怪异发型、着装看似无意实为有心,不仅迎合了共和党内那些极端的思潮和政治路线,还借助于普通民众“反智主义”的倾向,展示了一种“邻家大叔”的形象。他频频通过“过激的言论”在媒体面前设置议题,迫使其他竞选人跟着他炒起来的话题走,始终掌握着先机和主动。“特朗普现象”是美国社会思潮的一种反应,并非简单的“娱乐化”。特朗普还能走多久,取决于这位谙熟美国政治潜规则的土豪能否凭借扎实的政策主张赢得选民和党内大佬们的信任。随着选战的推进,大选的“娱乐色彩”将会淡化,一切归于理性和传统,正常、严肃的竞选人终会真正走入聚光灯的光圈,这是美国政治机器运作的规律所在。

2、希拉里坐困“邮件门”

《世界知识》:希拉里能否摆脱“邮件门”丑闻?拜登会参选吗?

明:“邮件门”丑闻的本质就是共和党阵营发动的一场政党攻击。前一段,希拉里应对公邮私用丑闻失误,导致其支持率下降,主要还是对此事重视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处理“邮件门”的必要性、没有采取更好方法处理非议。目前她已调整策略,出来道歉。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丈夫比尔・克林顿尚未出面替妻子背书,这说明希拉里团队在内部有预判,认为“邮件门”尚不致失控。1991年就当选国会众议员的桑德斯是个有经验、有气质的政客,对年轻人也有吸引力,但他拒绝金主,缺乏资源,很难作长期竞选。目前看,桑德斯的确有可能赢得艾奥瓦、新罕布什尔两个关键指标州的初选(自1972年建立逐州初选制度以来,最终获得两党总统候选人提名者基本上至少要拿下艾、新两州中的一个),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会赢得整个初选。1992年初选中,比尔・克林顿并没有斩获艾、新两州,但在3月初的“超级星期二”中拿到了南方多州的支持,一下子反败为胜。目前看,能绊倒希拉里的还是“邮件门”,如果共和党人决定发讼,她就有大麻烦了。

拜登还在犹豫,必须在10月13日首场初选电视辩论之前作决定。今年5月拜登长子、特拉华州前总检察长博・拜登患癌去世,他生前一直希望父亲“再博一把”,拜登团队借此摆出“哀兵”之态。但即便拜登参选,他也不大可能颠覆希拉里的领跑主角地位(除非希拉里彻底栽倒在“邮件门”上),最多分流一些选票,并且影响选举结构和希拉里的竞选策略。从另一个角度看,拜登无法去除作为奥巴马副手的“政治烙印”,若参选必将在医保改革、工会利益、美古复交对古巴裔移民的影响、伊朗核协议对美国犹太裔的影响等争议问题上为奥巴马政府任内的决策承担主要责任,这反倒会分散原本将集中在希拉里身上的压力,对希拉里未尝不是好事。目前看,希拉里仍是内最具分量的竞选人,但有鉴于“邮件门”还在发酵,高层不得不开始考虑“B方案”。 2015年8月18日,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特朗普在新罕布

什维尔州的一场竞选活动中拥抱美国国旗。

在初选中的另外一匹“黑马”可能会是马里兰州前州长马丁・奥马利。此人年轻,有州执政经验,属内的自由派,是平民主义的代言人,劳工组织、低层民众对他有好感,短板是执政期间巴尔的摩发生了骚乱,还有就是2014年任期限制无法连任后推出的接替人选在州长竞选中败给了共和党人。奥马利如能抓住10月13日初选辩论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进而民调支持率有所上升的话,还是有一定变数的。

张志新:在内乃至整个美国,人们对希拉里的印象是严重分化的。喜欢希拉里的人认为她谦逊、好学、敬业、称职、有能力,反感她的人视之为“政治婚姻下的权欲狂”、“高高在上的贵妇人”、“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事实上,可以影响希拉里竞选前景的丑闻不止“邮件门”,还有她任国务卿期间应对美国驻利比亚大使被杀事件失误的“班加西事件”、克林顿基金会吸引外国政治现金的传闻,而她的应对都不算成功回应民众关切,缺乏诚意,难掩特权阶层的傲慢与冷漠。10月12日初选辩论后,国会还要就“班加西事件”再次举行听证。此次宣布参选后,希拉里声称将汲取2008年失败的教训,追求竞选团队年轻化,精心准备政策,同时宣称要深入百姓、倾听人民心声,但她的一些实际举动与此形成鲜明反差,被媒体抓住大加炒作,比如在纽约花600美元做美发,宣布应对气候变化倡议后登上私人飞机扬长而去,这些都在普通民众心中留下负面印象。很多选民已在质疑希拉里的人品,也有人呼吁她先暂停竞选、处理好“邮件门”。共和党则指责她绕过法律把国家安全置于风险之中,无法成为值得信赖的总统。

董春岭:与共和党群雄并起相比,希拉里在内一枝独秀,树大招风,容易受到党派攻击,然而她过于自信,对各种围绕她的负面消息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足够警惕,应对失慎,在公众面前表现太过放松。“邮件门”发酵至今、影响之大是她始料未及的。不过,共和党那边还不能推出一个可在资历、政策水平等方面对她真正构成挑战的像样的对手。这个人如果有,必须符合共和党的保守主义主流价值,具备白人、成熟男性、出色的政治履历(最好兼有地方和联邦层面的管理经验)、个人实现“美国梦”的传奇经历等综合条件,还要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强大的筹款能力、极高的社会声望,最好还是移民后代。最被看好的杰布・布什在大西洋理事会讲话、共和党初选首场辩论中的表现非常平庸,过于循规蹈矩,完全没有展示出一个强势总统候选人和大家族传承者应有的气质、情商和决断力。如果他再不振作起来,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将成为负资产。 2015年9月8日,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

顿在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参与一档电视节目。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提出有名的“历史周期理论”,认为每隔30年左右美国主流观念就会在自由主义(追求公共利益)和保守主义(追求私人利益)之间完成一次转换。上一个保守主义周期始于1977年吉米・卡特入主白宫,终结于2008年小布什离任,奥巴马的上台则是新一轮自由主义周期的开始。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在2016年的赢面还是比共和党大一点。

3、中国话题“工具箱”

《世界知识》:中国议题在这次大选中很早就被抛出,两党20多位竞选人几乎人人都已谈及中国,不乏偏激言论。如何解读这个现象?

张志新:从两党竞选人迄已发表的言论看,涉及中国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人权、经贸、南海、网络安全等四大问题上。主要有三方面的背景。一是中国股市动荡引起全球股市波动,影响到了美国通过加息促进经济复苏的议程,也就使得共和党政治人物有借口指责奥巴马政府的经济政策太依赖“向中国借债”。二是近期中美在安全和政治领域的矛盾比较突出,摩擦比较集中,南海、网络安全等问题引人关注,映射到大选初期阶段就是两党竞选人争相发表意见。三是美国国内对华政策辩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且还在延烧,刚好与大选重叠,而且,中国国家主席即将访美,这将是中国历代领导人距离美国大选最近的一次访美。

调侃中国最多的就是特朗普,这与他曾经长期同中国公司企业打交道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也是因为他深知在美国炒作中国议题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就算将来真当选了也无需严格按照今天发表的观点处理对华关系。他这样干也是看到,中国近年表现靓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经激发起美国国内的忧患意识,拿中国说事,“机遇论”也好、“”也好、“崩溃论”也好,容易吸引眼球。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两党竞选人的话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医改、移民等内政方面,本次大选的主战场是争夺中产阶级的支持,外交议题虽也有不少触及,但按热度排列最突出的是伊朗、“伊斯兰国”、美俄关系问题,中国崛起和美中关系仍然排在外交议题相对靠后的位置,后续如何发展还要观察。但不涉及中国话题的美国大选也是不可想象的。

经过一段时间以来对美国的观察,中国学术界已经接近形成一个共识:无论谁在2017年入主白宫,下届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调门都会比奥巴马政府强硬。而在美国国内,舆论压倒性地认为奥巴马政府对外、对华太软弱、太迁就,希望下届政府能够有所调校。所以,中国不仅要对本次美国大选的中国话题热有应对方案,也要提前就美国新政府上台后的中美关系做准备。要冷静、巧妙地应对美国大选对中国话题不可避免的炒作,对出位言论是否回应、如何回应是门学问,不要给某些人进一步炒作的资本。过激的言论总会引起反弹,《亨廷顿邮报》9月9日就刊文批评一些竞选人和国会议员近期发表的反华言论“粗鲁”、“片面”、“错误”,发表这种言论的政治人物不适合充当美国的领导者,应避免深化紧张和互不信任。还要坚持不懈地向美国人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地人清楚中美相互依存、互惠共赢的道理。两国媒体对对方国家的报道评论都过多关注那些消极的事情了,长此以往会对决策产生越来越负面的影响。

董春岭: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国内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忧患意识,资本主义制度不行了吗?美国政治制度出问题了吗?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走向衰落了吗?这种意识促进了美国的自我反思,推动美国逐步走出危机。这一过程的副产品是不少人将中国作为美国反思的重要参照物,具体表现就是过度强调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和中美市场竞争,过度强调“华盛顿共识”终结、“北京共识”时代来临,过度强调中国崛起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这几年外交进取性明显加强,习惯了中国隐忍、低调的美国明显不适应,其焦虑感正好与大选选战揭幕相遇,是一种尚未完全走出危机、战略不自信的表现。

明: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复合型的结构,涉及面广,对竞选人来说就像一个“工具箱”,无论是炒作意识形态、经济还是军工、安全、战略问题都可以从中找到抓手,而且代价低廉。

本次大选迄已涌现的参选人大多具有“中国标签”,比如希拉里・克林顿任国务卿期间对制定“重返亚太”战略的亲身参与,前海军部长、弗吉尼亚州前国会参议员吉姆・韦伯的越战经历和南海情结,共和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特德・克鲁兹因古巴裔身份而带有的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他们炒起中国话题各有资本、驾轻就熟。就连威斯康星州州长斯科特・沃克这样没有什么涉华经历的竞选人也为应对支持率低下而临时抱佛脚,对特朗普调侃中国的举动采取“紧随策略”,比着偏激,展开示强竞赛。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 左右为难 唉,左右为难 不再“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 等 张裕左右为难 ERP:用户左右为难 放射检查,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友谊 左右为难坐车记 运动,不必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牙齿 左右为难的日子 定向宽松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劝架” 资费调整 左右为难 奥运赞助商左右为难 中国面对高房价左右为难 选中端存储不再左右为难 女人,让男人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压岁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拱心石XL”令奥巴马左右为难 “拱心石XL”令奥巴马左右为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东方IC")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一块写着“停止美加石油管线”的标牌矗立在位于内部拉斯加州的旷野中。

2015年伊始,美国新一届国会正式运转。坐拥参众两院的共和党正“重整旗鼓”,向奥巴马“开战”,“拱心石XL”项目便是他们射向奥巴马政府的“第一发炮弹”。然而就在国会开幕的当天,白宫发言人欧内斯特发出警告:“若国会通过该管道的提案,奥巴马将使用否决权。”“拱心石XL”管道建设的提案已经在众议院以252∶161的结果通过,1月30日,该议案在参议院又以62∶36的表决结果获批,毫无疑问,这份法案最终将出现在奥巴马总统的案头。一条管道的修建为何上升为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两党缘何为此针锋相对、各不相让?

“拱心石XL”管道

“拱心石”管线系统由加拿大泛加能源公司(TransCanada)于2008年提出,其初衷是提升加拿大对美国的能源出口能力,缓解美加铁路系统的能源运输压力,将加拿大艾伯塔省生产的石油直接运往墨西哥湾沿岸的炼油厂进行提炼。建成之后,该系统将成为纵贯北美大陆南北的一条能源大动脉。由于该管线跨越国境,需要由美国国务院报请总统批准。2008年3月,该系统的一期工程得到共和党小布什总统执政时期的国务院批准,现已建成投入使用。二期、三期工程主要分布在美国境内,也已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它与一期工程衔接,打通了从美国“原油库存中枢”库欣到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的输送加工渠道和出口渠道。“拱心石XL”管线是该系统的第四期工程,是整个系统的“最后一环”,该管线全长1897公里,北起加拿大油砂油生产重镇哈迪斯蒂市,南至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斯蒂尔城,虽然这条管线被一些媒体称为“一期工程的翻版”,但它距离更短、管道更粗,“专门为输送非常规石油而量身定制”,如最终获批,将为该系统增加83万桶/日的运输能力,可以解决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油砂油和美国蒙大拿州巴肯产区的页岩油的输送加工问题。“拱心石XL”可谓整个系统的“精华”所在,最能体现泛加能源管道系统的设计初衷――推动加拿大、美国的非常规石油发展,保障全球最大油砂油产区的商业开采前景,使北美地区成为全球石油新的增长中心。

“拱心石XL”规划2008年正式提出,2010年便拿到了加拿大政府的准建许可,但美国方面的审批却是波折不断、一拖再拖。从2008年至2014年,美国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已九次授权该项目开工,但控制的参议院却一直反对。奥巴马一直对该项目不肯表态,从容地“置身事外”。一方面,他高调地宣扬非常规油气的开采将为美国“能源独立”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他又有意将该管道的修建和对气候变化的危害联系起来,既强化非常规油气开采的重要性,又淡化该管线修建的紧迫性,以一种模糊立场讨好选民。然而,由于久拖不决,该项目的造价已经上涨了近一倍,泛加能源公司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加拿大总理哈珀曾多次为该项目向奥巴马“求情”,但都无济于事。

美国的态度与当今世界能源市场格局的变化密不可分。当前,美国银行报告,2014年美国已经超过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油气生产国,在国内市场石油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相对于一年前,油价降低了50%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非常规油气的开采遭遇困境,市场融资变得异常艰难,为该项目的前景蒙上阴影。此外,美加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加拿大开始更多地“向亚洲看”,积极寻找新的能源出路。加拿大的安桥公司已提出修建“北方门户”管线建议,将艾伯塔的石油运往太平洋港口基蒂马特,再用油轮中转至亚洲,目前这一项目正在积极筹备。再拖下去,“拱心石XL”项目将面临“被拖黄”的厄运。

两党分歧何在

能源政策的差异是区分民主、共和两党的重要标识。一般而言,偏向于通过政府监管来控制石油价格和保障能源供应,而共和党则认为市场调节是最佳办法,政府应避免干预市场,放松审批限制。虽然两党都认同“能源独立”的战略目标,但强调节能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赞同美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努力,强调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共和党则强调扩大国内传统能源生产,推动把石油开发的区域范围扩大。就“拱心石XL”管线而言,共和党和部分保守派是该项目的支持者,他们的选民基础主要包括石油和管道公司、能源州的多数民众,甚至还有的传统票仓工会组织。他们支持该项目理由主要有三个:第一,该项目将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和头号经济体,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储备国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该管道将强化“友好邻邦”加拿大对美国的能源出口,能使美国对中东及委内瑞拉等“危险地区”的石油依赖度减少40%以上,对美国能源安全非常有利。第二,该项目将促进美国能源产业的发展。在“页岩油革命”的推动下,美国非常规石油产量迅速增长,该管线经过美国蒙大拿州和北达科他州,可将巴肯地区生产的页岩油运往墨西哥湾炼油厂,帮助炼油厂获得安全可靠的廉价油源,美国消费者也可因此选用较低价的本地生产油品,促进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第三,管道的修建将带动美国的就业。美国国务院的评估报告认为,该计划将为管道沿线各州增加四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这对提振美国的劳动市场、推动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该项目的反对者主要是自由派人、管道沿线居民和环保人士。如今,反对“拱心石XL”管道建设已经成为美国新一代环保运动的“旗帜”。反对者的理由主要有三个:首先,“建设这条管道会大大增加美国人对石油消费的依赖”,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美国有专家曾预言,这条输油管线将点燃地球上最大的“碳炸弹”,一旦建成使用,“气候环境就完了”。其次,管道沿途路线上的森林植被将被破坏,管道在途经地区可能出现泄漏,污染环境与水源,“一旦发生意外,将是一场环境、生态和经济的灾难”。最后,反对者还特别指出,艾伯塔的油砂矿生产的原油比其他种类的石油对环境污染更严重。油砂的硫、镍、氮及铅等含量高于常规石油数倍,不能用传统的采油技术来提取,需要加热,开采同样单位的石油,从油砂中开采需要消耗更大量的水,并增加高达17%的碳排放。目前,反对“拱心石XL”管线的环保志愿者通过设立网站、街头宣讲、在国会前聚会示威、向行人派发传单等各种方式开展活动,颇具声势。在他们的带动下,华尔街和好莱坞的一大批富豪明星也借助公益之名出钱出力,成为反对该管线项目的“先锋”。因此,该输油管道项目的建设被推迟,得到了环保主义者的一片叫好。毕竟,具有环保主义倾向的年轻人、西班牙裔、女性都是的潜在拥趸。除了选票之外,还因对该管道的消极态度收获了大量竞选资金支持。华尔街金融大亨汤姆・斯蒂尔为反对该管线,已经投入了超过一亿美元,根据美国媒体报道,“这笔钱中很大一部分在2014年流入了人的竞选账户”。

硬币总有两面,奥巴马也为“拱心石XL”项目的延迟付出了沉重代价,该项目沿线三个州的参议员在2014年中期选举中丢了席位,而共和党能够成为下届参议院的多数党,与此有很大关系。民调发现,总统与人对该项目的消极态度为共和党赢得了不少选票。

美国政治“风向标”

虽然白宫事先已经发出了“总统将动用否决权”的威胁,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也向共和党喊话:“让我们将目光放长远些,而不仅仅投在能源管道上”,但国会还是“临危不惧”,通过了法案。 “奥巴马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他不得不直面这个“艰难的选择”。使用否决权,毫无疑问将加剧两党斗争的烈度,且会给民众留下一个“专横跋扈”的形象。众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卡锡表示,共和党掌管国会才刚两周半,奥巴马已经针对多个问题发出了七次否决威胁,“这真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他应该在决定什么将被否决之前先与国会进行合作商谈”。参议院议长麦康奈尔表示:“一个在中期选举之后高呼两党合作的总统,现在却威胁要否决新一届国会第一个获得两党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议案,美国民众肯定会为之惊愕。”在本土能源过剩、全球油价下跌、非常规油气“失宠”的大背景下,该项目几乎已经被“拖黄”,对于共和党而言,该项目被否不过是失去了一个“鸡肋”,却给了他们一个将“拱心石XL之死”归咎于奥巴马的机会,激化项目支持者对的反对情绪,为2016年的大选“储备炮弹”。不使用否决权,批准该项目,这意味着党内自由派和环保人士多年来的努力将化为泡影,会给留下一个“软弱无力”的总统形象,同样会带来传统票仓的大量流失。世界气候变化谈判巴黎回合召开在即,有意成为“全球气候变化领导者”的奥巴马若在“拱心石XL”议题上示弱,无疑会让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打折扣,削弱这位“领袖”的权威,让峰会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集体看笑话”。可以说,在“拱心石XL”管线问题上,共和党掌握着优势和主动,奥巴马将面临左右为难的窘境。

2015年1月9日,内布拉斯加州法院通过判决,驳回了该州土地所有者的上诉,明确了“拱心石XL”管道的合法性,这一司法判例对国会通过法案、国务院通过项目评估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奥巴马如今又少了一个可以“拖一拖”的理由,共和党正积极发动舆论攻势,逼奥巴马尽快做出决定。值得玩味的是,参议院的议案和众议院的议案在版本上有所不同,参议院所通过的“拱心石XL”提案中夹带了不少的“私货”,如共和党参议员集体承认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这些“私货”为两院推出一个共同的版本增加了难度,也为奥巴马争取了时间。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国际政治论文 关键词分析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086-10

引 言

中国国际政治学(含国际关系和外交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改革开放后进入长足发展时期 ,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后,中国国际政治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开始受到专业内外 一些人士的关注,先后形成了一些关于中国国际政治学科的评价报告或文章。[1] 但迄今为 止,国内各界特别是国际政治研究界对本学科专业及其研究现状的评价,大多借助评价者本 人的学术素养、学术积累和研究经验,以专业数据库为基础的评价或研究尚不多见。[ 2]除 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基础建设、资金投入等项目以外,著作和论文是评价学科专业的两大 重要标准。本文的旨趣,在于借助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文社会科学引文 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国际政治论文关键词对中国国际政治研究 的对象和内容做出初步评价。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数据库,其来源期刊参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选用期刊比例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选用期刊比例,根据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二版)期刊目录、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专家的通讯推 荐和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的认可而确定,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公正 性、可靠性和权威性,得到了教育部的支持、资助和推介。[3]该数据库中的国际 政治类期 刊,涵盖了该学科领域的所有核心和重要期刊,其数据来源可靠可信,完全能够成为评价本 学科研究现状的重要依据。借助CSSCI国际政治论文关键词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对当前中 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对象、领域、议题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形成一个大致的轮廓,从 而为我们克服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中国国际政治的未来前景,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

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1998―2005年CSSCI国际政治论文所标引的关键词共16383个,标引总次数42158次 ,关键词 的平均标引2.57次。标引5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67个,为所有关键词的0.41%,标引次数7717次,为所有关键词标引总次数的18.30%,平均标引115.17次。标引10次以上的 关键词,共5 94个,为所有关键词的3.63%,标引总次数17661次,为所有关键词标引总次数的4 1.89%,平 均标引29.7次。标引5次以上的关键词,共1305个,为所有关键词的7.97%,标引 总次数22192次,为所有关键词标引总次数的52.64%,平均标引17次。

这16000多个国际政治关键词,几乎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和专业,被标引次数 最多的关 键词“国际关系”高达707次,紧随其后的两个关键词“全球化”和“中美关系”的标引次 数均达到297次,如表1所示。这些关键词的性质、分布、标引次数及其年度变化,反映了这 个时期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内容的变化,特别是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的承继和变化。

表1列出了标引50次以上的关键词,共67个,其标引总数和平均标引已如上述。在这67个关 键词中,排除“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对外政策”、“书评”四个过于宽泛或笼统 的关键词,其余63个关键词,占所有关键词的0.38%,但它们的标引总次数6360次,是 所有 关键词的15%,平均标引超过100次。这些关键词反映了中国国际政治学者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其中,居于前列的包括全球化、中美关系、美国研究、俄罗斯研究、日本研究、恐怖主义 和国际反恐、国际关系理论、欧洲和欧盟研究、民族主义、地缘政治、国家利益、霸权主义 、国家、联合国研究、等研究领域。这些关键词的标引,均超过80次。其他引 起中国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和问题,包括国际合作、中国外交、单边主义、意识形态、中俄 关系、国际安全、国际格局、人权、国际法、全球治理等研究领域、议题和问题。为方便分 析,本文将国际政治关键词分为11个类别,表2列出了标引10次以上关键词分类情况。

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根据中国国际政治学科专业的历史和现状,本文将1998―2005年CSSCI国际政治论文标引10 次以上的关键词分为11个类型,按照标引总次数排列,依次为国际政治问题、国别研究、中 国外交、战略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大国关系、国际热点问题、地区研究、国际 制度、国际关系理论、人物研究。这些类别的关键词,在分布、标引次数及年度变化上,都 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它们表明,我国国际政治研究在对象和内容不仅有稳定性,也有着相当 大的变化。

根据表3所示,这11类关键词又可归纳为四个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重叠和差异,可以进 一步说明中国学者的研究兴趣、成就、不足和趋势。

第一方向包括三个类别,分别是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国际政治问题和国际热点问题。

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类的关键词共46个,标引总次数1337次,平均标引29次。这个类别的 关键 词,当然明确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全球化”一词是CSSCI国际政治论文中标引 次数最多的关键词,达297次,与“中美关系”并列第一。它以及其他4个相关的关键词“经 济全球化”、“全球治理”、“反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的标引总次数为670次,平 均标引134次。这5个关键词,仅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类关键词的10%,但其标引次数却 超过50%。这表明,全球化研究是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分支和最显著的热点,其原因包 括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越大越大、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和速度加快等。二是关于世界经 济的相关问题研究,包括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经济、经济合作、贸易合作、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包括WTO)、环境保护、能源问题以及相关地区和国 家的经济等方面。中国国际政治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明显落后于世界经济学者,上述各 关键词的较低的标引次数和较低的年平均增长率,就是明显的说明。这个现象,与其说与世 界经济形势或重大国际经济事件有关,毋宁说与大国关系和地区政治形势(一定程度也包括 地区经济形势)更有联系,是国际政治学者对世界经济的本能反映,因为他们大都不熟谙世 界经济事务。

国际政治问题类型的关键词数量之大和标引总次数之多,在本文11项分类中均位列第一,其 平均标引次数为29.8次。这个类型的研究或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笼统的国 际 政治研究,主要涉及“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政策”、“世界政治”、“国际 形势”等15个关键词,为该类关键词总数的7.5%,其标引次数为1597次,为该类关键 词标引 总次数的26.9%。可以看出,这些关键词大都出自国际政治专业的期刊,作者可能是国 际政治专业的学者、初入门者以及跨学科专业的作者,因为专业期刊和专业作者的国际 政治论文的关键词都比较专业;二是关于国际政治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如“民 族主义”、“民族问题”、“国家利益”、“国家”、“意识形态”、“新干涉主义” 、“人权”、“人道主义干涉”、“国际干预”等,它们既涉及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和理论建 设的总体发展态势,又反映我国学者对国际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大致倾向;三是关于国际政治 总体趋势的研究,如“单极”、“多极”、“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帝国主义”( “新帝国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其标引次数和年平均增长率所反映的现状、问题 和趋势,类似于上一个方面的研究;四是关于国际政治中的一般问题研究,包括政治和政党 问题、社会问题(如社会转型、社会改革、社会稳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农民问题、青 年问题、妇女问题)、文化冲突、宗教问题。在以上四个方面中,第四个方面的内容极其广 泛,没有特别集中的主题,说明我国的研究较为分散,也欠深入。

国际热点问题类的关键词的平均标引为32.58次。在本文所有关键词的11个分类中,该类关 键词的数量和标引总数都不高,但年平均增长率最高,为68.05%,说明我国国际政治研究 者 具有敏锐性,能够及时地对国际重大事件及其变化做出反应,抓住最重要的国际热点问题, 并进行相应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时间上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做出反 应,如1999年科索沃危机和战争、2001年“9•11”事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新近爆发的 朝鲜核危机;二是在地理分布上围绕那些同我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密切相联的事态,如恐 怖主义和国际反恐斗争、朝鲜核危机与半岛局势、伊拉克问题等。在具体的研究议题上,一 是恐怖主义和国际反恐(如“‘9•11’事件”、“恐怖主义”、“伊拉克战争”、“ 伊拉 克”)是当前研究的重中之重,相关关键词的标引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方面;二是中东问题( 包括“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中东和谈”等)引起学者们的持续关注;三是“科索 沃”、“科索沃战争”、“科索沃问题”、“新干涉主义”等随着相关热点问题的消失而趋 于衰退;四是未能引起充分注意或未深入研究的问题,如伊朗核问题(2005年后随着伊朗核 问题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以及非洲、拉美和东南亚其他热点问题,未能引起我国学者的高度 关注和研究。

第二个方向分为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战略与国际安全三个类型。

大国关系类是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重中之重,其关键词的平均标引为44.34次。标引次数最 多的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分别为297次(如果将“美中关系”统计进去则是3 07次)、183次、67次(如果将“中苏关系”33次和“中苏论战”15次统计进去则为115次) ,年度标引次数一般呈增长趋势,并未来出现巨大的波浪型变化,这表明“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中俄关系”始终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然而,学者对这三对双边关系 的研究是不平衡的,“中美关系”的标引次数分别是“中日关系”和“中俄关系”的1.6倍 和4.4倍,表明中美关系不仅是中国外交中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学者最为关注的研究 领域。第二类是逐渐升温的双边关系以及逐渐升温的研究,包括中印关系、美印关系、中欧 关系,如中印关系2001―2005年间的标引次数分别是3次、3次、7次、6次和8次,基本呈现 逐年增长趋势。第三类是呈现出波浪型变化的双边关系,如美欧关系(欧美关系)、美俄关 系(俄美关系),表明它们易于受国际形势或重大国际事件的影响,如“美欧关系”的标引 高峰出现在2003年,这部分是因为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美欧分歧所引起的;“美俄关系”以 及“俄美关系”的标引高峰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是8次和11次,其原因是两国 总统选举、《反导条约》的存废以及伊拉克战争爆发引起两国关系的波动。第四是略呈下降 趋势的双边关系,如美日关系(日美关系)、俄日关系(日俄关系),学者对其关注的下降 ,说明它们可能成为衰退中的双边关系,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可能逐渐趋弱。

关于中国外交类的关键词,其平均标引为35.38次。在这个类别中,一些“重要”而又“特 殊”的关键词说明了相关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其一,“中国崛起”、“和平崛起”、“中国 和平崛起”3个关键词的标引共73次。其中,“和平崛起”在2004年达到28次的标引高峰, “中国崛起”和“中国和平崛起”在2005年分别达到16次和8次的标引高峰,表明中国的崛 起已成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随着中国迅速发展的持续、国际影响和作用逐渐增强, 这个趋势还会进一步发展。“中国”也是如此,其标引次数为37次,2002―2005年分 别是5次、5次、10次和13次,年平均增长率约77%。其二,一些关键词的标引频率,是与中 国外交政策的当前趋势相联系的,“”、“对台政策”、“历史问题”、“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标引高峰分别是2000年25次、2004年6次、2003年10次,2004年9次,其对应 的重大事件是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2004年中国中央政府调整对台政策、2003年中日 政治关系因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以及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掀起新的否认侵略历史 的浪潮、2004年中国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周年,因而引起学者的关注和宣示。

战略与国际安全类关键词共62个,在标引10次以上的关键词总数中占10.44%,标引总数1 343次,为同类关键词标引总数的7.6%,平均标引21.66次,年平均增长率为22.05 %,仅次 于“ 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类,说明该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或前景。首先是关于国际安全 的一般研究,如“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两个关键词,其标引总次数分别为100次和64 次,标引高峰分别是2001年22次和1999年15次,其变化均呈现波浪型趋势,表明学者们的研 究受到国际局势或重大国际事件的较大影响。其次是关于美国战略研究的关键词,按标引总 次数排列,依次为“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安全战略”、“美国对外战略”、“美国战略 ”、“美国中东战略”、“美国对华战略”、“美国军事战略”,平均标引11.7次,且其 标 引高峰均出现在2003―2005年,这说明,一方面中国学者对美国战略的关注和研究,远远超 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所有大国,另一方面他们还在加大加深对美国战略的研究。与此相 关 ,关于北约和美日同盟(日美同盟)方面的研究,“北约”、“北约东扩”、“北约新战略 ”、“美日同盟”、“日美同盟”等5个关键词的标引总次数达130次,平均标引26次,超过 美国战略方面,说明我国学者关于美国战略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其联盟战略的现状及其未来 趋势。第三,非传统安全和国际安全合作研究成为中国学者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非传统安 全”、“新安全观”、“合作安全”、“危机管理”、“安全政策”、“集体安全”、“安 全共同体”、“维和行动”等8个关键词的标引总次数达183次,平均标引约23次,而且各单 个关键词的标引高峰均出现在2004年或2005年,呈现出与美国战略研究相同的趋势。第四, 在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和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均呈现出衰退或研究不足的趋势。前者如核武 器、军备竞赛、军备控制,呈负增长率;后者如国际干预、军事合作等,平均标引仅为10次 ,而且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说明了学者们的兴趣不高和研究缺乏。

第三个方向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机制和人物研究三个类别。

国际关系理论类的关键词数量不大,但其标引总数的百分比为4.39%,平均标引约41次,仅 次于“大国关系”类关键词的平均标引;它们的年平均增长率也很高,在所有11类关键词中 位列第二,仅次于“国际热点问题”。显然,中国国际政治学者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关注不断 升温,研究日益广泛而深入,成果逐渐增多。这里大致表现出三个特点:其一,国际关系理 论研究不断升温,“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理论”、“外交思想”等3个关键词的标 引总次数为202次,平均超过67次,前两个关键词的标引高峰均出现在2005年,说明其引起 关注的趋势还在发展。其次,关于各个理论流派的研究较为全面,涉及所有主要的理论流派 ,按标引次数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女性主义”、“英 国学派”、“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理想主义”,其中,“建构主义 ”和“英国学派”的研究不断升温,其标引次数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达到26次和13次,且 年平均增长率较高,表明它们得到中国学者关注、研究和应用的程度。[4]其三, 国际关系 学科建设和方法论研究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学科建设 ”、“外交学”等4个关键词的标引总数为68次,平均标引17次,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为 负数;“方法论”的标引次数仅为18次,除2004年标引高峰11次以外,其他各年均为1次或3 次,有的年份甚至没有标引。但值得庆幸的是,作为衡量国际政治学科发展的标准之一的图 书评论(书评),却呈逐年增长之势,两个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总次数为125次,平均标引6 2.5次,年增长率也较高,其发展趋势与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前景完全一致。

在国际制度研究领域,其关键词的数量与“国际热点问题”类相同,但标引总数却比之减少 约0.6%,平均标引29.5次,但它们的年平均增长率在所有11类关键词中位列第三,仅次于 “ 国际热点问题”和“国际关系理论”两个类别。这表明,中国学者对国际制度的兴趣不断加 大,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从关键词的分布看,中国学者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 当前国际体系和未来国际秩序的研究,其相应的概念包括“国际秩序”、“国际新秩序”、 “世界秩序”、“国际格局”、“国际体系”、“世界体系”、“国际社会”等;二是国际 组织研究,涉及对“联合国”及“安理会”、“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非政府组织”(如“跨国公司”、“国际共运”、“工会运动”)等 方面;三是国际制度理论研究,包括“国际制度”、“国际机制”(“国际体制”、“国际 规范”、“国际规则”的标引次数不到10次而不在此列),两个关键词的平均标引次数为38 次,且其标引基本上呈逐年增长之势,表明它们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加。

关于人物研究,在标引10次以上的关键词中,其数量最少,只有15个,标引次数也最低,只 有388次,平均标引26.36次,远远比不上某对大国关系或某个国家的关键词的标引。这里 涉 及的人物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外国领导人,包括逝世的和健在的,这类人物数 量最多,如俄罗斯(苏联)领导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叶利钦、普京,美国领导人 肯尼迪、尼克松、克林顿、布什,英国领导人布莱尔,其中,普京受到中国学者们的青睐, 标引次数达到87次;二是外国思想家,被标引10次以上的,只有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标引 12次;三是中国领导人,包括、、邓小平、,其中,的标引次数 最多。但必须指出的是,人物研究是一个衰退中的领域,其年平均增长率为负数,其标引次 数特别是标引高峰,大都是因为纪念活动或纪念事件而拉动起来的。

第四个方向是地区国别研究。

中国的地区研究不发达且不平衡。在标引次数为10次以上的关键词中,地区研究的数量为46 个,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类并列第四,平均标引次数23.71次,但其标引总次数和年增 长率均不及“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特别是年平均增长率仅18.84%,在11类关键词中位居 第 八。在地区分布上,研究热点和重点依次为欧洲、东亚、中亚和中东,非洲和拉美研究严重 不足。欧洲研究主要包括7个关键词,标引总次数357次,平均标引次数51次;东亚研究11个 关键词,标引总次数245次,平均标引22.2次,其中,东南亚研究4个关键词标引总次数101 次,平均标引25.25次,东北亚研究2个关键词标引总次数27次,平均标引13.5次;中亚研 究 5个关键词标引总次数89次,平均标引约18次;中东研究6个关键词标引总次数81次,平均标 引13.5次。非洲和拉美研究的关键词数量之少和标引次数之低,无法与上述四个地区相比 。 这至少可以说明:一是中国国际政治学者比较重视欧洲经验及其含义,希望以此昭示中国的 建设和东亚一体化进程;二是中东和中亚成为研究重点,大致与该两个地区本身的重要性以 及局势动荡有关;三是我们并未认识到非洲和拉美的重要性,只是给予很少的关注和研究, 另一个可能性是,我们的学者意识到这两个地区的重要性,但缺少人才、资料、语言等研究 主体和手段,故研究成果不多。

国别研究的情况类似于地区研究,即不发达且不平衡。该类关键词的数量仅次于“国际政治 问题”类,为93个,但其标引仅为所有关键词标引总数的13.93%,平均标引26.45次,低 于 “国际政治问题”类的29.8次。其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38%,在11类关键词中倒数第二, 仅 高出人物研究,反映了我国国际政治学者对国别研究的不高的兴趣。在地区分布上,大国受 到普遍的关注,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4个大国,其相应的关键词数量、标引总数以 及平均标引,分别是美国31个、1118次、36次,俄罗斯12个、360次、30次,日本9 个、245 次、27次,印度2个、27次、13.5次。可见,美国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关于美国的关键词 是国别研究类所有关键词的1/3,远远超过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从关于大国的关键词 的性质出发,我们还可以看出,除美国以外,中国学者对其他大国的研究有着较大的缺陷, 即对相关大国的内政研究严重不足,如关于日本右翼势力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研究,大都是对 日本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外交政策动态的被动反应,缺乏主动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再 如印度,作为中国的重要邻邦,作为在规模上仅次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正试图跳出地区 樊篱的南亚大国,远没有得到中国学者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在俄罗斯研究中 ,苏联模式、苏联体制以及相关议题,一直是我国学者关注的领域。其次,对大国以外的其 他国家,特别是英美以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重要的中等国家,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对法国、德国、加拿大三个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较为欠缺,在标引10次以上的国家关键 词中,这4个国家远远落后于同一个层次的英国,其他国家如奥地利、意大利、澳大利亚、 瑞典等,根本没有进入关键词的前594名;二是出现频率较多但我国相关研究有欠深入或不 太充分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南联盟,它们出现的频率较多,是与相关年份的热点问题 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说明我们对这些国家的研究比较先进;三是中国周边较有影响或与 中国联系较为密切的国家,包括印尼、越南、缅甸、新加坡、以色列等,其中印尼方面的关 键词标引43次,远远超过其他中等国家;四是南非、墨西哥、土耳其、乌克兰,其标引均为 10次或稍多,说明我国对其研究颇为不足,这与它们在国际以及地区事务中的所处的地位或 发挥的作用是不对称的。另外,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中小国家,如蒙古、哈萨克斯坦 克、泰国,相应关键词的标引不到10次,说明我国学者的研究严重不足,应当予以重视。

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对于英美发展国家,中国国际政治研究还是比较落后的,著名学者王逸舟先生新近总结了 10个方面的问题,十分中肯地指明了我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努力方向。[5]本文所分 析的标引 10次以上的关键词及其所表现的现状和特点,也反映了这些问题。所以,中国国际政治研究 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和前景。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作者抽检了1998―2005年CSSCI国际 政治论文标引10次以下的部分关键词,试图指出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可能的发展方向或趋 势。

理论研究方面,目前的研究现状是,在理论和问题之间,问题研究多,理论构建少,因而理 论研究是今后的重要研究领域或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关于国际政治理论的研究,仍处于介 绍梳理多、批判借鉴少的局面。在新时期,我国国际政治研究界几乎没有提出新理论、新范 式、新方法,有人提出了一些新概念,但没有人进一步加以系统阐述,因而没有得到认同。 再如“中国学派”、“中国特色”或“中国化”, 我国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经过对标引1 0次以下的国际政治关键词的检索,“中国特色”2002年标引4次,2004年和2005年分别标引 1次和2次;“外交学中国化”2002年和2005年各标引1次;“中国化”2001年和2004年各标 引1次。这方面的研究不足,预示了理论领域的可能发展方向。又如“国际关系方法论”、 “国际关系局部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学”、“国际关系思想”、“国际关系思想史”、 “国际关系学科史”各标引1次,而且都是2000年以后第一次标引,既说明了学科史、思想 史和方法论研究方面的欠缺,又预示了可能的研究前景。

在问题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已经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并且提出了一些问题,但还没有形成 较明确而又系统的理论、范式、方法,因此相关的研究会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分析 、传统视角、传统方法仍居于主流,这尤其表现在“国际政治问题”、“国际热点问题”、 “地区研究”和“国别研究”几个方面,比如“国际热点问题”研究仍以历史追溯――现状 叙述――前景展望的“三段论”为主,“国别研究”仍以对主要大国的外交和战略的一般分 析为 主,大都缺乏宏观视角、历史深度、战略高度和理论框架。

这里仅提出两个可能值得我国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领域。一是那些具有理论深度和重要意义 的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为数不多,一些涉足者满足于泛泛而论,一些人则避重就轻,更 有甚者视而不见,如国际正义、国际伦理、族际研究等问题。经过对标引10次以下的国际政 治关键词的检索,“国际正义”标引4次,排名第1408位,1999年第一次标引,在此后6 年中 ,只出现过3次,平均每年0.5次;“国际伦理”标引3次,排名第1934位,2002年第一 次标 引,2004年和2005年各标引一次,表明我国的研究极少;族际研究的相应关键词包括“民族 冲突”、“阿以民族冲突”、“北爱民族冲突”、“族际冲突”、“族际政治”、“民族平 等”、“族裔问题”,标引分别为22次、1 次、1次、4次、4次、5次,标引总次数37次,甚 至不及某一个外国领导人的标引次数。在英美国际政治研究界,以上三个问题的研究已相当 成熟,其理论、方法及案例方面的成果非常充分,完全可能成为我国相关研究的基础。二是 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研究或安全研究,我国目前的研究大都仍以“纸上谈兵”为 主,相关的政策或对策研究缺少可操作性,如危机处理、威慑、谈判战略、冲突解决等研究 领域。经过对本文数据库的检索,“危机处理”及其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共13次,其中,“ 危机处理”4次,“危机处理机制”、“危机防范意识”、“危机管理机制”、“危机管理 体制”、“危机管理战略”、“危机决策”、“危机理论”、“危机应对机制”、“危机预 期”各1次;“威慑”及相关的关键词的标引共18次,其中“核威慑”9次、“军事威慑”2 次、“霸权威慑”1次、“遏制威慑”1次、“核威慑政策”1次、“南亚核威慑”1次、“威 慑理论”1次、“威慑战略”1次、“威力威慑”1次,其中,“遏制威慑”和“霸权威慑” 是我国学者分别在2002年和2004年提出的新概念,但并未出现进一步的系统论述,也无人提 出具体的行动路径(如博弈论的行动模式或赫尔曼•卡恩的冲突升级阶梯);“谈判战略” 标引1次,其他相关的关键词均为案例研究,几乎没有任何理论或模式探讨;“冲突解决”2 003年标引1次,“冲突分析”、“冲突治理”也各标引1次,其他关键词亦均为案例研究或 一般性说明,如“国际战略冲突”、“局部冲突”、“军事冲突全球化”、“跨国冲突”、 “国际战争冲突”、“国际武装冲突”。如同前一个问题领域,危机处理、威慑、谈判战略 、冲突解决也是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我们不仅可以在理论、范式和方法上借鉴其丰富 的成果,而且可以在应用和实践层面采用“拿来主义”,提出适切于解决我国战略和安全问 题的“实战”方案。

注释:

[1]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门洪华.关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现状的评估报告.欧洲,2002(3);何忠义 .从国 际关系期刊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基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分析.世界 经 济与政治.2004(11);薛力.中国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研究――成就与不足(1998―2004 ); 秦亚青主编.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6 6.200

[3]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前言

[4]陈志瑞,周桂银,石斌主编.开放的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英国学派. 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秦亚青主编.文化与国际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6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 政治强人的不归路 政治强人的感性魅力 俄罗斯:“强人政治”与“可控民主” 韩日政治剧中的强人期许 强人陨落后的中东政治悬念 柬埔寨大选后的强人政治 属下与他者的政治 流亡者与他的国 穆巴拉克:黯然下台的埃及“政治强人” 政治强人语境下的独特威权逻辑 李光耀:一个政治强人的背影 刘国松与他的水墨画改革 “学生”刘国梁和他的呐喊与坚持 刘国钧与他的职工教育 大自然与童年是他的“理想国” 当我成为女强人,他已成为别人的新郎 加强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索 加强人才库建设的研究与实施 国王和他的国 庄虹 他的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政治强人与他的国 政治强人与他的国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雷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不同的政治强人都有某些相似的特点。

有的政治强人留下一个“美丽国家”,有的则留下一片混乱,或者一个巨大问号。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逝世,再次引发了对政治强人与强人政治的反思。撇开自由、民主、人权这类带有宏大叙事色彩的参照不谈,不同的政治强人都有某些相似的特点,比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深深打上个人烙印。但不同的烙印,往往意味着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从而也形塑着不同的国家命运。

国际舞台上从来不乏政治强人,强人政治也绝不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浪花和涟漪。历史没有如弗朗西斯・福山预言的那样“终结”,政治强人登场与落幕的故事仍在继续。奥巴马声言中东需要的不是“强人”而是“强制度”,但他也从不掩饰对埃及“将军总统”塞西的支持。历史或许有理由给李光耀的强人政治“点赞”,但对强人政治现象做总体评价却并非易事。 不一样的政治遗产

无论怎么给新加坡模式“祛魅”,都难以掩盖李光耀政治遗产的光环。从1959年出任总理,到2011年卸任内阁资政,李光耀在新加坡政坛52年的历史,也是新加坡孕育奇迹的历史。从人均GDP不足500美元到超过5万美元,这样的“成绩单”在政治强人的国家治理案例中绝无仅有。李光耀时代塑造的高效廉洁的政府、制度化的法制以及稳定的社会,长期以来都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羡慕和模仿的标杆。

尽管李光耀的行事风格与政治手腕备受争议,但他总能带着新加坡这叶扁舟一次次趟过急流险滩,在国际上延续新加坡奇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赞李光耀“从未犯过错”,奥巴马称其是“20世纪和21世纪亚洲的传奇人物”。在3月29日的葬礼上,有来自24个国家的前任或现任政要到场,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对李光耀政治遗产的表态。

西亚北非是政治强人的另一集散地。这些政治强人的命运,有的被“阿拉伯之春”推向了风口浪尖,有的则直接被送进了坟墓。自称“讨厌个人崇拜”的卡扎菲,生前在利比亚留下了无处不在的个人画像,却没有建立起现代国家必备的全国性治理机构。今年3月31日,利比亚国民议会解除了总理奥马尔・哈西的职务,利比亚很可能重新沦为宗教、部族势力的角力场。

已成为阶下囚的穆巴拉克,其长达30年的执政,孕育出的是强人政治轮回的政治现实。他统治时期的高级军官塞西,已被国家机器塑造为埃及新的拯救者。也门政治强人萨利赫在“阿拉伯之春”冲击下被迫离场后,也门的民主过渡演变为国家内战,2012年当选的总统哈迪甚至避祸于埃及。3月29日,沉寂多时的萨利赫现身,呼吁也门进行总统选举。无论萨利赫是否重返也门政坛,他的强人政治遗产注定已成为这个国家不可承受之重。

拉美不少国家都有强人政治的历史,但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古巴和委内瑞拉。执掌古巴权杖半个多世纪的菲德尔・卡斯特罗,在2006年把权力移交给他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虽然谈不上急流勇退,但他在晚年主动交出权力,并确立领导人任期限制的法案,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留给古巴政治的正资产。四度当选委内瑞拉总统的查韦斯,是当代国际政治中为数不多的在任期内过世的国家领导人。对继任者马杜罗来说,查韦斯的“魅力”显然不全是接班人的正资产。 政治强人的统治术

不论最终对国家治理的效果如何,政治强人在统治术上都有某些共同点,比如对社会的压制、对秩序的强化。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社会学副教授布里奇特・薇尔斯,在其《政治强人的阴影》一文中,总结了新加坡强人政治的三个特点,即强人心理、强人控制模式与强人制度化约束。李光耀曾说:“在敬爱与敬畏之间,我总认为马基雅维利是对的。如果没有人怕我,我就没有价值了。”这就是薇尔斯所说的强人心理,为了追求稳定和秩序,通过给社会划定“红线”,在大众意识中制造对逾越红线的“恐惧”。

强化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是李光耀强人政治的另一特点。即使在今天,新加坡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渗透和控制依然无处不在。此外,新加坡还在制度设计上着眼于对社会反对声音以及政治对手的压制和约束。人民行动党能在新加坡长期执政的原因很多,但李光耀时代创立的这些统治术毫无疑问也不容忽视。

在世界其他政治强人治理的国家,这些统治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查韦斯时代的委内瑞拉,其政治体制就被某些学者形容为“超级执政优势”。执政党通过对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的掌控,使得其在大选中败北几乎变得不可能。与新加坡一样,即使在穆巴拉克时代,埃及也有一人一票的选举,但政治反对势力事实上从未被纳入政治权力的核心圈。在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寡头有觊觎政治最高权力的意图,付出的很可能不仅是经济上的高昂代价。

在谈到政敌时,李光耀曾说:“如果你是麻烦制造者,我的工作就是在政治上毁了你。”但新加坡的这种政治较量都在法制框架下进行。对打“政治官司”的热衷,是新加坡政治的一大特色。西亚北非则是另一种情况,这里的强人政治也强调政治控制,但却没有培育出成熟的法制和制度环境,而且带有强烈的军人色彩。军人与政治之间界限如此模糊,以至于做出区分都显得多余。套用18世纪法国政治家米拉波形容当时普鲁士的话,“每个国家都拥有军队,但这里的军队却拥有国家”。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理查德・布利特,将西亚北非某些国家的强人政治形容为“新马穆鲁克体制”。马穆鲁克指的是中世纪阿拉伯的军事统治制度,福山曾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详述了这种制度在抵御外敌乃至开疆拓土方面的明显优势,但其最大弊病就是在外部威胁消失时无法维持内部稳定。在布利特看来,马穆鲁克体制的政治基因乃至政治后果或多或少“遗传”了下来。 威权的维持与嬗变

强人政治虽然不能与威权政治画等号,但在当代政治现实下说两者是“孪生关系”并不为过。在西方成熟民主国家之外,强人政治总与威权体制相伴相随。但不同的强人政治孕育出了不同的威权体制。有学者把新加坡政治制度称为“竞争型威权体制”,简单地说就是既是也有反对党的选举竞争。美国政治学者史蒂文・列维茨基曾在著述中,分析“竞争型威权”为何比完全民主体制和一般威权体制更具持久性和稳定性。其核心的论述就是,这种体制的“韧性”部分原因在于强大的国家能力和灵活的调适能力。

马克思・韦伯把政治合法性分为传统型、法理型和魅力型三类。李光耀的强人政治,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新加坡历史上也讲究对领袖的“忠诚”,也培育领袖的“魅力”,但并没有将其凌驾在国家体制的权威之上。阿拉法特时代的巴勒斯坦则不一样。在他统治后期,巴勒斯坦虽然建立起议会、政党、执法机构等现代政治制度,但制度没有产生权威,权威还是依靠领袖魅力,导致“魅力”无法与阿拉法特媲美的阿巴斯,不能从已有的政治制度中获取足够的执政合法性。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 对奥巴马,中期选举如一记“棒喝” 奥巴马 中期思考:何去何从? 奥巴马第二任期,共和党何去何从 奥巴马总统选举获胜演讲中的语用移情分析 奥巴马VS罗姆尼 当我们集体陷入“选举疲劳” 台湾2008选举中期分析 奥巴马的困境 奥巴马戒烟史 奥巴马的哀悼 奥巴马的幽默 奥巴马的梦想 奥巴马的苦恼 奥巴马的使命 奥巴马博弈华尔街 奥巴马盛典登场 “平视”奥巴马 奥巴马“黑马之道” 奥巴马奇迹 奥巴马寿司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中期选举溃败奥巴马何去何从 中期选举溃败奥巴马何去何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在众议院,共和党保持并将多数优势扩大到了至少243席,这将是1949年以来共和党在众议院掌握的最大规模多数。

“无论何时,只要这一党派做得不好,领导人都难辞其咎。”11月9日,奥巴马在接受CBS专访时首次承认,自己要为在中期选举中的惨败负责。此前,他曾祝贺共和党赢得中期选举,并呼吁两党在移民改革等问题上合作。他也不忘坚守自己的底线,“对于全民医改,我立场明确,不会签署废除动议”。

“未来两年,奥巴马有更多时间打高尔夫了。”对于执政6年的奥巴马首次困入府会“强分立”僵局,外界调侃道。而回望他两次竞选留下的承诺清单,却还有太多尚未落实。在下届大选到来之前,留给奥巴马铸定政治遗产的时间已极为有限。 “浪潮”从何而来?

虽然在选举之前,横跨意识形态光谱的几乎所有民调都预测出了共和党在国会层次的优势,但11月4日的结果却仍足以令人惊奇。在众议院,共和党保持并将多数优势扩大到了至少243席,这将是1949年以来共和党在众议院掌握的最大规模多数。在参议院,共和党至少增加了7个席位,甚至可能最终以54比46掌控多数,这也将是1981年以来共和党在参议院席位单次增幅的最大规模。在州长层次,共和党不但稳住了此前选情堪忧的威斯康星和堪萨斯,还出人意料地拿下了作为传统票仓的伊利诺伊、马里兰和马萨诸塞三州。共和党人在这次中期选举中的表现,用美国选举政治的专业术语形容,可谓是一场“浪潮”。

共和党的胜利之潮来势汹汹,但问题是他们如何为之的呢?不可否认,与2012年国会改选相比,共和党总体上比较聪明地招募到了更为靠谱的参选人,不但没有重蹈“怀孕是‘上帝的礼物’而不得堕胎”等荒唐不当言论的覆辙,还吸引了更多新鲜的面孔,比如出现了首位共和党籍非洲裔女性议员米娅・洛夫,而以30岁的年龄成为国会史上最年轻女议员的埃利斯・斯蒂芬尼克也是共和党人。

不过,对这些较优质的共和党候选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对手其实是并不在选票上的奥巴马。从历史层面观察,至少最近3位连任总统,即里根、克林顿和小布什都在第二任期的中期选举中败走麦城,在煎熬中度过了最后两年的白宫岁月。换言之,中期选举完全是对大选民意的一次回调,站在明处的总统有太多犯错和招致民怨的机会,失分在情理之中。

从今年初开始,经济与医改议题就被认为是本次选举的主题,但随着选举的临近以及经济指标的转好,议题明显呈现出发散趋势,中东的伊斯兰国、南部边境的非法入境中美洲儿童、埃博拉病毒等,纷纷登上各场选战的演讲台。而所有这些议题经过竞选阐释后,矛头统统指向白宫:美国如今内政外交的困境与危机全部是由奥巴马政府的不作为甚至无能所导致的。凭借变革旋风上台的奥巴马在执政的6年中除了满头灰发之外,建树甚少,即便是历史性的全民医改也成为当今美国最具争议的标签化议题。因过度动员而无限高涨的民意期待,与6年来政绩的乏善可陈,形成了致命的落差。而希望深深坠入谷底的选民们自然在2014年做出了让奥巴马足以“听到”的惩罚性选择。

如果说奥巴马当选是对小布什的否定的话,那么如今的奥巴马几乎是在等待着下次大选的否定。小布什执政8年,其共和党在众议院虽然丢掉了多数,但也只减少了22个席位,而奥巴马的这个数字会在70席以上。如此规模的溃退,可能预示着即将遭遇新一轮的区域重组与整合。换言之,中期败选是奥巴马无法跳脱的历史怪圈,但其背负的民意愤懑却令其在后尘之路上走得太远了些。 共和党内谁掌舵?

选举日当晚,刚刚确认丢失参议院主导权的阵营就传出消息,宣布11月7日白宫邀请国会两党领袖共商未来两年在所谓“分立政府”状态下的立法与政策安排。从理性出发,无论是垂头丧气的输家奥巴马还是春风得意的胜者共和党人都对未来两年抱有很大期待,前者要敲定执政遗产,后者则要为2016年大选布局。

如果说共和党的获胜更多来自选民对奥巴马的惩罚,那么类似的惩罚或许分分钟都有可能落到共和党头上。1948年大选时,总统哈里・杜鲁门采取了无视共和党挑战者的策略,攻击点直指共和党控制国会的“无所作为”。有趣的是,当时第80届国会的立法数量超过800项却仍被批评为立法效率低下,从而为杜鲁门连任“立下汗马功劳”。相比之下,如今的第113届国会虽仍未届满,但其立法数量绝对无法超过150项,因而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到了2016年,任何一位参选人都会将此作为攻击共和党人的绝佳把柄。

按照奥巴马11月5日的“败选发言”,白宫会在未来两年在尝试与国会合作的同时,继续推进奥巴马所承诺的议程,落实医改、推进移民改革、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推进环境与气候政策。倘若国会共和党人不放行,奥巴马也会通过总统行政令的方式强行上马。如此一来,共和党传统稳健派和茶党极端派之间的分歧将扩大。

即将出任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米奇・麦康奈尔曾多次表示,共和党将致力于与白宫合作,同时不会谋求彻底废除医改,不会向移民改革关闭大门,并会尽力确保政府正常持续运转。而茶党阵营显然并不认同麦康奈尔的“投降论调”。茶党旗手式人物、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国会参议员特德・克鲁兹反复强调,将在新国会开幕后尽快废除医改,甚至弹劾奥巴马,并且不会支持麦康奈尔出任多数党领袖。

2010年从政坛崛起的茶党势力虽然在2012年大选中颓势乍现,但又通过本次选举证明其影响力仍持续发酵。茶党势力不但在初选中挑落了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坎托,还在大选中支持了多位新人成功取胜,对共和党增加席位助力良多。麦康奈尔们深知,茶党势力的存在将共和党阵营整体向右推进,并加强了党派的内聚力、巩固了选民基本盘,但这么一股擅长动员与造势的激进势力却并不适合治国理政。在成败的两难之间,共和党内到底由谁掌舵,将关乎未来两年华府政治的总基调。 政府转舵还是僵持?

美国政治学界对“分立政府”(指行政和立法机构由不同政党控制)状态下政府绩效的讨论众多。虽然多数观点认为大多数政策会陷入无休止的党争与扯皮,但布鲁金斯学会的资深学者詹姆斯・L・桑德奎斯特却通过对约翰逊时代的研究证明,“分立政府”也会激发双方在立法上的良性竞争。不过,被攻击为“社会主义”者的奥巴马和极端保守派搅局的共和党国会两院共同构成的“分立政府”应当无法令桑德奎斯特满意了。

从议题上看,全民医改法案显然难以在立法层次上被废除,因为在个人主义为王的参议院中任何一个人发起的杯葛都足以让废除努力彻底破产。共和党可能的选项,将是行政化或司法化地加以应对。所谓行政化,即在具体行政执行过程特别是州层次上,对全民医改采取拖延或额外附加条件的措施,最终使其有法而不可行。司法化,即众议院议长博纳发起的对奥巴马行政令“违宪”的诉讼。这种方式虽然耗时持久且结果难测,却足以构建吸引全国公众的争论平台,充分发挥造势效果。

至于移民改革议题,极可能成为奥巴马最后两年的重点优先议程,因为该议题关乎决定未来能否长期执政的选民基本盘。共和党阵营特别是古巴裔的国会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等人对移民议题也保持着较大的关注,为了分享拉美裔选民而做出了积极姿态。未来争议的焦点可能落在移民政策具体实施的技术层次上。而细节上的魔鬼也就为两党面对竞选时的互相推诿带来了足够多的借口。

奥巴马阵营始终推不动的环保与气候议题,在新国会可能面对严峻考验。在新当选的第114届国会中,来自能源特别是石油利益集团的俄克拉何马州的共和党籍参议员吉姆・英霍夫,将出任参议院环境与公共事业委员会主席。这位将全球变暖称作“骗局”的资深议员在选区利益驱动下,将为清洁能源政策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

此外,12月11日即将到期的2015财年临时拨款以及明年3月15日的债务上限,对所谓两党合作而言,将是接踵而至的大考。

更为严峻的是,明年下半年美国就将正式进入2016年大选的隐形初选时段,届时在紧凑的竞选政治节奏下,奥巴马和共和党国会的互动会受到两党跃跃欲试者的明显牵扯。双方可以自由发挥的时间其实也就只有2015年一年而已。 对中美关系有影响么?

中期选举日当天,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接受了媒体的集体采访,就奥巴马赴中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对媒体“吹风”。当被问及中期选举可能的影响时,崔天凯回应道,“我不认为、更不希望美国哪一次选举,包括这次中期选举会给中美关系造成影响”。其理由是从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来看,来自两党的前后8任总统在对华关系上总体保持相当强的连续性。

崔大使的观点在中美两国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是完全正确的判断,而中期选举所引发的国会洗牌,也的确会在微观上造成一些对华政策制定环境与环节的调整。这种调整应当被称为“变数”而不是宏观的“影响”。

选举之后,中国媒体有观点指出,中美关系发展史上共和党似乎比更容易打交道,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代表的劳工利益与共和党代表的大企业利益对中国经济态势的不同站位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历史经验并不足以得出共和党主导两院会有助于中美经贸的预判。目前,已成为共和党重要分支的茶党势力出于自由主义立场而反对所谓的“大政府”,从而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而这一向度的变数有多大,需要谨慎关注。

同时,较为细节地讲,国会两院内部一些主要职位的人事调整也可能为中美关系带来变数。例如,曾任台湾连线联之一的参议员谢罗德・布朗有可能出任银行、住房与城市事务委员会领袖,而台湾连线的另一位始作俑者、众议员史蒂文・夏伯特则有望出任小企业委员会主席。这两人可能给中美经贸关系特别是投资与金融事务方面带来负面影响。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

>> 美国为何丢弃了“清教徒的礼物”? 清教徒给亚洲的礼物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理念中的清教徒文化因素 清教徒造就美国式管理 送自己一份清教徒的礼物 论预表法对美国殖民地早期清教徒历史观的影响 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教徒 清教徒精神对中国的启示 从“清教徒”到财经精英 新清教徒主义来袭 贝利尼的最后一部歌剧:《清教徒》 只有清教徒才能拯救管理? 大量丢弃的“毒胶囊”为何未被查出 美国个人主义的清教源流 清教主义对美国殖民时期教育的影响 美国政治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主义对美国家庭观的影响 扭曲了的美国梦 激素,为何刺激了大众的心? 真挚的爱情为何输给了初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美国为何丢弃了“清教徒的礼物”? 美国为何丢弃了“清教徒的礼物”?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郑渝川")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书名 :《清教徒的礼物 :

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

作者 :(美)肯尼斯·霍博、威廉·霍博

译者 :丁丹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清教徒的礼物》追溯了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及特性。作者主张,该文化核心的活力、社会流动性、竞争力和创新力,其源头是某个民族的纪律及精神特质。该民族就是美国的第一批欧洲移民——清教徒。

我们今天所说的管理,多指的是20世纪初由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管理”。科学管理理论及其塑造的管理、测量、控制型的美式公司模式,被许多人视为美国向西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管理学家很少谈及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之前,美国以及欧洲国家的企业指导思想、价值原则和运作模式。

《清教徒的礼物:那个让我们在金融废墟重拾梦想的馈赠》挑战了以上的主流管理学叙述。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对兄弟,哥哥肯尼斯·霍博生于1926年,毕生致力于不同国家的制造业文化研究,对美国工厂管理文化和起源及其对战后日本管理文化影响的研究很有影响力;弟弟威廉·霍博生于1929年,是一位语言学家、投资银行家。他俩都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的生前好友,这本书的写作也获得了德鲁克的积极鼓励。

霍博兄弟认为,美国管理文化的起源,大大早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之时,出现在英国和欧洲国家新教教徒移民到北美大陆之初。首先,表现为对社会未来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坚信难题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得到解决”,这种信念从更广泛的内化为了社会信仰和习俗。其次,新大陆艰苦环境,推动新移民形成了自己动手、亲力亲为的习俗,这必然带来对手艺、技术、方法的重视,动手观念。第三,清教徒式的集体主义精神。很多人包括一些知名的社会、经济学者都误以为,自殖民地时代流传于美国的只有张扬而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清教运动还天生擅长把个人团结在一起为共同目标奋斗。第四,为了“团结得像一个人”,清教徒移民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书中也特意强调,清教主义理念造就的美国社会、管理文化,一经产生,就不再仅仅是某个民族、宗教教派、国家的专利。事实上,二战后的日本在从美国较为完整的移植了这项文化传统,美国企业界反而部分丢弃了传统,转向专家崇拜和数字崇拜,以至于传统本身被很多人认为是来源于日本文化和社会。

霍博兄弟将美国开国的经验也归结于“清教徒的礼物”,乔治·华盛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等人们称之为的“美国国父”都展现出了原始清教徒移民的所有4个特点,积极乐观,富有创造力,围绕议题开展讨论已形成共识决策。美国管理从最初到20世纪晚期经常出现的一个特征是“集成决策”,要求计划者和执行者包含同一群人以确保计划和执行的连贯,认真借鉴前人经验以降低犯错的可能性,只要条件允许就做试点,任何重要决议都要构思细节才能付诸讨论,做好应对决策之外风险的准备。霍博兄弟强调,“集成决策”模式的运作效率并不高,但执行很快,且不容易出错。

19世纪的美国,机械化、流水线运作的制造工业就已经发育成熟,实现了标准化、可替换化;相比之下,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则要滞后得多。这也使得美国具备了率先掀起大规模铁路建造热潮的条件。而后出现的几家跨地域大型铁路公司、联通全美的铁路网,实现了大规模配送,促进美国西部开发,为美国更广阔的地域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创造了前提。书中也指出,美国之所以能在二战之中,赢得对德日法西斯及其国家统制工业的双重胜利,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企业界、政界、军界能够较好的发挥组织能力等优势,集成决策也成为一项决定成败的关键。

二战后,美国占领当局为了较快较深入地控制日本社会,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打破了日本产业界旧有的等级森严、沟通不畅、决策低效等传统,交给了日本学生如何重视程序性实务、设计管理结构。索尼、丰田、松下等日本企业正是因此才将中层管理者承担更多责任,要求其在复杂的“高科技”运营中承担现场判断和协调责任。

霍博兄弟对泰勒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给予了批评,指出这一理论的中心不在于“科学”,而是蔑视(工)人,泰勒主义延伸出来的时间与动作研究、生产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核算、薪酬定级等机制都事实上摒弃了人的创造性,破坏了集体主义精神,形成了扭曲乃至异化的组织能力。泰勒主义的应用越往后,“人”就变得越不重要,而形成了对专家的空前崇拜。恰恰也是在二战后,美国企业开始废除“直线职能制”,选任重用那些受过“科学”测量训练的人;区分专家与否的标准,变成了学历崇拜,现场实践熟手再也不能称为专家;运营模式自上而下;企业管理层将重大问题的决策责任,外包给咨询公司,后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再包括实施细节、意外风险处置等内容。

这个重大变化对美国大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现了替代原有的“共治式领导”的“帝王式”领导,CEO在企业中总揽大权、独断专行;二是企业追求数据管理而非现场、业务细节的控制,这其中又以对财务绩效指标的崇拜为重。书中历数了20世纪中期的美国各行业龙头企业,在管理传统被颠覆后的命运逆转——这些企业多被日本,以及而后的韩国、德国、中国台湾和大陆企业赶超,而那些美国本土曾经叱咤风云的铁路巨头等行业大企业,则纷纷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走向破产。 《浪潮之巅第二版》

《浪潮之巅第二版》是一本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兴衰变化的书。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 《品牌的起源》

艾·里斯先生和劳拉·里斯女士指出:商业发展的动力是分化;分化诞生新品类;真正的品牌是某一品类的代表;消费者以品类来思考,以品牌来表达;品类一旦消失,品牌也将消亡,企业创建品牌的正道是把握分化趋势,创新品类,创建新品牌,发展品类,壮大品牌,以多品牌驾驭多品类,最终形成品牌大树。 《大数据云图:如何在大数据时代寻找下一个大机遇》

美国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 习奥庄园会晤,引领中美前进 庄园会晤一周年之际?看中美关系 海湖庄园会晤标志新时期中美关系平稳起航 为什么选择“庄园会晤” 庄园会晤深刻影响国际政治 习奥庄园会晤定调大国关系 等 主题互动,开启Scratch教学新模式 首脑会晤能否消解中美误读? 玉溪庄园凤窝园庄园经济的中国新模式 探究社交网站摩尔庄园盈利新模式 同奥巴马总统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比亚迪开启新模式 会晤领袖 分众“新一代互动屏”:开启交互体验新模式 开启“智慧养老”新模式 开启智能制造新模式 开启自主“造血”新模式 开启网售新模式 美日军演之际中美防长会晤 中方正面回应军力发展质疑 中美最高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及其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庄园会晤”开启中美互动新模式 “庄园会晤”开启中美互动新模式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雷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3年6月7日,国家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会晤。 让中美关系重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内政和外交上看都是中国新领导层不得不直面的课题,加州“庄园会晤”是中国新领导人打开对美外交局面的契机。

“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阳光之乡’峰会都给中美关系撒下了阳光。”这是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伊丽莎白·伊科纳米(Elizabeth C. Economy),在其题为《习奥会晤:足够好的峰会》文章中的开篇语。她在文章中写道,中美两国领导人和人民,应该为这次足够好的峰会感到高兴,因为它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注入了积极的能量,即强调合作而不是对抗,达成了近年来稀缺的双赢共识。在中国国家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前,伊科纳米还不那么乐观,称此前的中美首脑会晤结果总是“可预期的失望”,这次会晤要打破“峰会困境”也并非易事。

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呈“高开低走”之势。在这段时期内,中美关系虽然总体上保持稳定,但两国围绕经贸、对售、网络安全、南海争议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歧甚至摩擦从未间断。在中美两国都开始新的执政周期的背景下,与奥巴马的“庄园会晤”,不仅开启了中美互动的新模式,也可能使两国关系进入新的阶段。不过,中美关系微妙性的一面依然明显,加州“庄园会晤”前,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以及墨西哥等拉美三国的访问,就引发了中国涉足美国“后院”的联想。 探访“美国后院”

当地时间5月31日晚,乘坐的专机抵达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对其展开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特多是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30万的岛国,但该国油气资源丰富,在传统出口对象美国页岩气产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多也需要寻找像中国这样的新的替代市场。更为关键的是,特多在加勒比国家中地位特殊,加勒比国家联盟的总部就设在西班牙港。正因为如此,访问特多期间会见了圭亚那、安提瓜和巴布达、多米尼克等9个加勒比国家领导人,承诺向这些国家提供约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访问特多,以“特殊会晤”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对整个加勒比地区的重视。

对哥斯达黎加的访问,与其在中美洲国家中政治、经济上的“标杆”意义不无关系。哥斯达黎加2007年与中国建交,是目前唯一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中美洲国家,哥总统钦奇利亚称哥中关系“年轻但成熟”。哥斯达黎加是继智利和秘鲁后第三个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的拉美国家。2010年中哥签署自贸协定后,两国贸易从当年的38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62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哥斯达黎加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哥斯达黎加2014年将担任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轮值主席国,钦奇利亚表示,哥斯达黎加是中国有价值的伙伴,有可能成为中国进入北美等市场的纽带。哥外长卡斯蒂略称,中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让中美洲其他国家对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充满兴趣,一些国家已经表示希望与中国接近。 习奥“庄园会晤”得以举行,与奥巴马政府亚太政策的“微调”不无关系。

对墨西哥的访问可谓“恰逢其时”,到访之际,正值新上台的培尼亚·涅托总统着手改变其前任消极的对华政策。今年4月涅托总统赴中国出席博鳌亚洲论坛,是其就任后首个出访的美洲之外国家。时隔两个月,中墨两国元首再次会面,并宣布将中墨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墨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竞争关系,墨西哥曾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后一个障碍。2011年墨西哥前总统卡尔德龙会见达赖,一度让两国外交关系跌入谷底。尽管贸易不平衡依然是中墨经济关系的突出问题,但在墨西哥最大出口对象美国需求衰退的背景下,涅托总统把中国作为实现出口多元化的重要新兴市场。对于中国来说,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同属北美自贸区,是中国企业借道拉美进入北美市场的潜在选择。

中国目前是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2012年双边贸易额超过2600亿美元。访问拉美虽有经贸方面的考虑,但在出访对象的选择上也引发外界猜测。拉美地区传统上被视为美国的“后院”,有媒体称这3个国家则是“后院”的第一道“围墙”。几乎在在拉美访问的同时,美国副总统拜登也访问了哥伦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巴西,5月初奥巴马总统也访问了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有媒体分析称,中国这样的外交安排是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平衡”。

美国拉美问题专家伊文·艾利斯(R. Evan Ellis)在美国《外交政策》上撰文称,选择紧邻美国的3个国家作为出访对象,然后又在加州与奥巴马会晤,传递出一个微妙的信号,即中国新领导人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平等地与美国接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在美国的邻国中对其表示尊重。不过,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倪锋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说:“访问拉美三国,是中国全方位外交在拉美地区的具体实施,没必要做过度的解读。长期以来,中国对拉美的重视,更多地是基于经贸、能源等问题的考虑。” 加州“庄园会晤”

6月8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托马斯·多尼隆(Tom Donilon),在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后的媒体吹风会上说,奥巴马总统与主席的会晤“积极而富有建设性,内容广泛,实现了会前预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晤”。他说:“这是美中两国领导人之间一次非常重要、独特的会晤,所谈问题几乎涵盖美中关系的方方面面。”作为即将于今年7月离任的奥巴马政府核心团队成员,多尼隆对习奥加州“庄园会晤”的评价绝不仅仅是外交辞令。因为多尼隆正是这次本该于今年9月举行的中美首脑会晤“提前上演”的美方操盘手,他5月底对中国的访问是会晤得以举行的关键一环,而“庄园会晤”也被认为是他任期内的“谢幕演出”。

习奥“庄园会晤”得以举行,与奥巴马政府亚太政策的“微调”不无关系。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内,主导美国亚太政策的是国务卿希拉里和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他们推行的“转向亚洲”战略锋芒毕露,且外交和军事色彩过浓,直接导致中美“战略互疑”增加。作为奥巴马外交安全政策核心幕僚的多尼隆,多次扮演中美矛盾“灭火者”的角色。多尼隆也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设计者,这一战略旨在淡化对抗色彩,注重外交、军事和经济的均衡推进。从美国角度讲,成功连任后的奥巴马也不想让中美关系继续处于“漂移”状态,习奥“庄园会晤”是利用这一战略将近年来跌宕起伏的中美关系拉回到正常轨道的成功尝试。

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外交上的突出特点是更加自信和主动,大幅改变了近年来在南海、等周边问题上疲于被动应付的局面。但中国外交“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的原则并没有改变,而美国对中国来说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与美国相比,中国更承受不起中美关系的大起大落。让中美关系重回良性发展的轨道,从内政和外交上看都是中国新领导层不得不直面的课题,加州“庄园会晤”是中国新领导人打开对美外交局面的契机。美国《华尔街日报》分析称,希望通过这次峰会建立更稳定和牢固的中美关系,也想与奥巴马建立个人信任关系,他不想因负面的对美关系而拖累国内经济改革日程。 “美方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表态反映了美国商业民族特征的一面,不过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战略基础的时候。新型大国关系取决于中美未来的实践,中国首先提出了方向,如何实现还需要中美双方的磨合”。

中国外交趋于灵活、务实,是这次中美首脑峰会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加州“庄园会晤”,没有庄严的21响礼炮,没有场面宏大的国宴,更没有近年来几乎成为中国领导人国事访问“标配”的庞大采购团,有的只是不打领带的“休闲外交”。作为新上任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美的这种“非正式”形式,在中美高层交往史上并不多见。日本领导人在访美问题上有“抢头彩”的癖好,比较在意自己是否第一个向白宫新主人“报到”。日本《外交家》杂志认为习奥“庄园会晤”与安倍今年2月尴尬的访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称首脑会晤成功与否,不只取决于是否“抢到头彩”。

美国学者戴维·蓝普顿(David Lampton)以“同床异梦”形容中美关系,伊丽莎白·伊科纳米在“习奥会”前也质疑“习奥是否会有共同语言”。还有美国学者认为,中美两国并不是没有共同语言,只是不愿意倾听对方。这次“庄园会晤”,体现了中美首脑不仅有共同语言,而且也愿意倾听对方。不拘形式与会面地点与奥巴马就中美重大问题会谈,与美国政治人物热衷于“私人外交”、注重内容而非形式的务实特点高度契合。对于此前美国舆论列出的网络安全、朝核问题、经贸问题、气候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清单”,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都以坦诚的态度做出了回应,而且双方在这些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地达成了共识。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在与奥巴马的会晤中,多次提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是继2012年2月作为中国国家副主席访问美国时,正式提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以来,这一概念在中美元首间的话语环境中首次亮相。从中国的角度看,这是针对近年来中美关系问题频出的现状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主动打出的“外交牌”。在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就对华关系,先后提出过“利益攸关方”和“战略再保证”的概念。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美国出招、中国接招,在定位中美关系的话语权上,中国向来处于被动状态。

在整个“庄园会晤”期间,奥巴马没有使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表述,而是说中美要开启“新型合作模式”。中国社科院学者周方银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说,奥巴马不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个表述并不奇怪。一方面,他不希望给外界造成中美两国“平起平坐”的印象,美国也不会真正给予中国“平等”的地位,同时他还要顾忌到盟国的感受。“美国不会轻易接受任何对自己有约束的定位,但奥巴马也不能明显反对中方的这个概念,所以提出‘新型合作模式’的说法。”伊丽莎白·伊科纳米也认为,奥巴马之所以避免使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表述,是不想让中美关系超越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水平。

从“庄园会晤”这个外交安排来说,奥巴马首要的考虑是他的“问题清单”,因为网络安全问题、朝核问题、经贸问题等已经给他造成了现实的政治压力。奥巴马“新型合作模式”的提法,也明显带有“问题导向”的特征。多尼隆在谈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时也曾表示,中美能否构建这种新型关系,取决于中方是否在经贸、军事、朝核、网络等问题上与美国展开实质性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南风窗》说:“美方着眼于具体问题的表态反映了美国商业民族特征的一面,不过中美关系现在确实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定义战略基础的时候。新型大国关系取决于中美未来的实践,中国首先提出了方向,如何实现还需要中美双方的磨合”。

上一篇:政治思想论文范文 下一篇:政治经济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