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2 13:03:53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1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办学实际,分析了目前通信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该专业课程的方案,从而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

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实践改革

1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革新,社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力并熟练掌握通信技术,所以迅速发展的通信技术对传统的高校通信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一些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为例,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比较多,前沿技术比较少。教程的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技术滞后,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脱节。另外,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等等。

1.2实践环节薄弱

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技术”的现象非常的严重,通信工程专业中该现象尤为严重。实践教学内容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与通信技术严重脱节。在企业的实习实践短,而且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较少等等问题。传统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严重的限制了对新型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对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就业为指导方向,确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达到职业化、是实训化的目标。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同确立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原则。(1)以专业基础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目标,注重通信系统的理论分析、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通信电路的应用能力、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应用与开发的能力培养。新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和工程素质的培养。(2)以“通信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为指导制定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其中包括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根据分析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下一代的网络技术、光通信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等几个专业方向予以高度重视。(3)遵循“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少、新、精”,并要同时兼顾各门课程的交叉衔接。(4)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导向。物联网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通信技术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课程体系的改革要注重培养物联网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使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占据更大的优势。

3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涉及到很多的方面,需要从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改革几个方面进行。

3.1教学内容改革

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重视对不用课程之间知识的衔接,将每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和优化。密切跟踪现代通信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使学者可以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对最新技术的发展有足够的了解。要注重通信电子电路在各种功能实用电路中的系统应用,引入数字载波机和中低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等内容。

3.2实验环节改革

在传统的实验环节中,教师设计好的成题较多,学生自己设计的比较少;验证性的实验比较多,综合性设计的实验比较少,实验缺乏层次感,实验环节薄弱,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所以在对通信工程专业的课程通信进行改革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传统实验的弊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次教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保障实验时资源最大化利用。

3.3教材建设

选用部级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作为教学用书和教学参考书。并出台政策鼓励教师出版高质量的自编教材,近几年正式出版了《信号与系统基础教程》、《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系统原理》、《通信电子电路》、《通信电子电路综合实验》等高质量的教材,并编写了十几门课程的实验讲义,教学使用效果显著。

3.4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理念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项目和案例及现场教学等方法进行应用理论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讲授。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课堂参与、课堂反馈、教师传授知识系统性和知识更新性等作为评价标准。通过项目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发现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5改革考核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很迅速,所以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并不断的有新的教学内容添加进来,单纯的传统试卷考核形式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有效的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察方式,如开卷、口试、演讲、提交论文等方式。在考察内容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考察。另外,对于经常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管理。使学生严肃对待所学课程,并为下届学生树立榜样。

4结束语

通信技术是我国发展比较迅猛的产业,已参与到了国际竞争当中。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就是培养通信技术人才和相关领域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决定了培养对象将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决定着教育思想能否成为现实。本文通过对传统通信工程专业的弊端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结构等问题,并结合构建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主干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群特色化、方向选择自主化、技术讲解前沿化的探索与实践,培养的人才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好评。

作者:彭辉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通信工程1201

参考文献

[1]齐兆群,王文博,桑林.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12(2):95-98.

[2]查志琴.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1).

[3]王慧琴等.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10,(1).

[4]陈海强等.通信工程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B09).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2

一、问题

科技和市场的进步对通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1.传统的课程体系没有密切结合市场和技术的革命性改变3G技术结合了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一些最新的生产制造工艺也得到了应用。而传统的高职移动通信课程体系仍沿用传统的基础电子、通信理论体系,电子产品制作实践体系,与市场发展和技术更新没有密切结合。学生学习后对最新移动通信系统没有较系统的理论认知,对新设备、新工艺没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满足企业要求传统的授课、实验方式是以教材理论章节和通信系统模块为主线,忽视了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应试教育和实验模块式教育,学生以考试过关和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为目的。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扎实,老师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实验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相结合起来,积极性较差。

3.教学方法急需提升以满足学生的低入口、高出口现状对于通信专业这样一门需要较高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理科专业,较难的数学理论推导和物理模型对高职层次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新技术和新工艺日新月异对学生动手能力也有新的要求。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和实践实训环节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知识理解困难,实践训练缺乏成就感和可持续的兴趣感。改进教学方法用以提高教学质量来满足企业要求已刻不容缓。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笔者所在单位尝试对通信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通过对现有理论、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研究,结合学院现存的实际教学问题,提出一套系统化的通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熟练、适应3G时代技术革命和市场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与实践

系部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专家论证,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较为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对相关岗位能力要求调研的基础上,把“以市场发展为导向,以技术更新为牵引,以基本素质为重点,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针对通信课程知识内容更新快、涉及知识面广、设备操作繁杂的特点,本文就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这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文别强调了以知识的融合性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以多种实训方式提高综合能力。

1.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构建符合市场规律和适应高职特点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过程设计专业课程,按照“行业分析—职业岗位—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基本线路,通过对通信行业分析,确定适合高职层次的岗位群,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而不过多的追求通信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面向岗位群课程体系。经过企业调查、人才需求分析、专家评价和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深入研讨,根据企业岗位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的课程模式,专业培养方向确定为: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通信终端设备及基站设备的原理与维护,能够从事通信工程安装、调试、设备管理与维护以及通信相关产品的生产、检修、测试、营销等工作。并以此确定教学计划总体原则是:以能力为本位,实行“宽基础、活模块”。围绕课程结构上的宽基础、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课程编排的综合性、课程比例上的实践性,以及课程评价上的实效性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所以专业与课程模块设置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能预测产业发展趋势。课程模块的内容应分为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每一个模块均为理实一体化或理实结合的模式。为了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特别要把握模块中理论知识的程度,侧重技能操作部分。根据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在完成公共学习领域课程之后,专业教师按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然后按能力递进模式设计出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系部在保持基础理论够用、实用的前提下,课程体系上加入了适应3G最新技术的《3G网络建设与维护》、《通信新技术与新业务》、《通信工程管理》等课程,并创造条件强化学生适应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实践动手能力,还适当扩宽学生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就业面。

2.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岗位任务为驱动,改进教学模式(1)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将打破传统的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通信企业岗位设置,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紧紧围绕通信企业生产、服务和营销一线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特点建立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技能要求。例如:《移动通信技术》是通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移动通信产品的生产、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相关企业就业的一门理论(含实践)课程,是一门以认知为主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从2G到3G的移动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应用。通过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能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理解系统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系统测试指标和测试设备,并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工业案例,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的最新发展。同时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主动获取咨询、研讨学习、分析归纳综合、语言表达等职业能力。(2)实训教学课程采用模块化且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结合在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可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企业实践,并与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相结合。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阶段实训是一门或几门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践体现移动通信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和技能和谐拼接。与移动通信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手机维修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由企业认证的“基站建设与维护工程师”证书等,教师结合考取证书设计实训环节开展实践教学。这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零距离上岗十分有好处。

3.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为一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课程内容更新较快。授课时采用最新教材,紧跟时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授课内容随技术发展而不断更新,要把课程设计、兴趣小组培养、大学生创新设计、科技竞赛训练等引入课堂教学中。(2)组织仿真性实验,加强理论联系实践通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理解理论教学内容,在课堂总学时数内安排了一定数量的验证性实验。但科技和市场的发展太快使实验设备不能紧跟最新技术。安排学生进行仿真性实验,这是一种低成本而且效果不错的方法。例如:以信道分析和调制方法为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中,无线信道环境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Sys-temView实验软件学生可以很直观的看出信号通过移动信道后的包络图、眼图和星座图。

4.在教学中重点落实学生的市场适应性和可发展性培养(1)加强对专业外语的掌握通信专业是一门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最先进最核心的技术均是来自发达国家。尽管社会上对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有诸多争论。但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讲,专业外语的掌握水平对他们进入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适量引入专业术语的英文名称的介绍,引入通信系统中某些工作流程的中英文对照描述,并在考核中引入相关内容。(2)融合学科界限,推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发展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跨学科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裁减重组。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服务规范和应用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社会层面上要使学生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具有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成效与思考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通信工程;信息技术;技术类型;问题及对策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通信工程技术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代表着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并且在国民日常生活、国际军事政治、国家经济领域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通信工程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也会面临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采取相关的措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促进我国通信工程技术的良好发展是科技研究人员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通信工程信息技术概念及其重要作用

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技术领域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一门学科,是电子工程中一个基础的分支,通讯工程技术主要是针对通信工程中的信息的传输与信号的处理,其包含的数字移动、光纤、网络通信技术等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我国通信信息产业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效结合,对劳动、技术、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等多个领域的良好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优化了我国的传统产业结构,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通信信息技术为我国文化领域的而发展业分会巨大的促进作用,通信技术下的网络文化逐渐兴起,通信平台的开拓为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了更好的服务桥梁,加快了文化信息的流通,通^文字、画面、音频等形式丰富了文化内容,缩小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差距,为我国文化领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

2 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的通信工程息系技术的主要类型

2.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主要是利用光导纤维进行信号的传输,这种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多种光纤聚集起来的光缆中完成信号传输,这种技术具有快速传播的优势,因此,这种技术在多用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光纤通信技术正向超大容量、超快速度和超长距离等方向发展,这也是通信领域信息传输的重点研究方向。

2.2 宽带电力线通讯技术

宽带电力线通讯技术是通过电力线进行信息的传输,信息传输时不需要重新设置线路,在通信终端连接电源就可以打电话、接入网络。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有效节约资源,而且还能够通过合理配置低压配电网资源,充分利用基础设置和线路等途径节省人力和物力,在降低通信技术难度的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投资的成本[2]。该技术的传播速度较快,在保证广阔信息覆盖面积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信息的稳定与安全。

2.3 无线信息通讯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主要是在无限的空间内通过电磁波的信号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换,该技术在现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Wifi、LMDS技术等。近年来,该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并在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避免了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网络瘫痪的情况发生,可以有效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当今通信工程信息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通信技术管理问题

通信工程技术的技术含量较高,对技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通信工程领域多变的环境要求为管理增大难度,为通信工程技术的发展提出很大挑战。通信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但是各领域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比如通信技术在铁路运输方面会发挥效用,在军事领域也会有一定作用,但是铁路运输与军事之间没有很大的必然联系,多变的使用环境对通信信息的系统管理造成一定阻碍[3]。

3.2 信息传输问题

通信工程中信息的传播大部分以网络传输的形式实现,因此信息传输水平的质量高低决定着传播信息的质量,但是现实中的传输过程面临多重问题。由于网络覆盖面积广,需要铺设的通信传输的线路较长,传输光缆的总量较长,但是在复杂的传输网中光缆的之间的距离又比较短,所以光缆铺设任务面临的问题繁杂,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方案和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由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涌现,多种新材料、新产品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不断增大,因此,在信息传输过程中,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4 解决通信工程信息技术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

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信息工程涉及的领域较广导致的信息管理散乱的情况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来解决该问题,促进信息工程更好发挥效用。完善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管理人员将各领域中涉及到的通信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管理,促进通信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效用最大化。在加强信息管理中还要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社会或企业要注重培养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的专业管理人才,并要及时更新人才的专业水平,保证人才技术水平紧跟时展的需求,为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力量。

4.2 提升网络传输水平

为了增强通信网络信息的质量,必须要提升网络传输中的技术水平。要学习或引进国外通信工程传输中的先进技术,吸取优秀先例的经验,提升我国的信息传输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传输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能力的提升。加强人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将最新的科技理论或领域内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及时的学习与交流;加强人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人才的技术水平;同时要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创造,促进通信工程的行业发展。通信技术的发展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信息工程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有效解决网络传输中出现的问题,大力发展通信信息技术,促进我国科技力量与综合国力的提升。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通信工程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但是再进一步发展中还面临众多问题,因此,国家或相关企业要通过加强管理、培养人才等相关措施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促进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禹森.浅谈通信工程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Z1:88-89.

[2]梁建华.探讨现在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重要性[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71.

[3]解西子.浅谈通信工程信息技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83-184.

作者简介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4

一、现代社会离不开通信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信息产业己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一个以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改革已经在全世界兴起,这将对未来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信息技术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歌求。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的制造业基地,其中信息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通信技术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这也给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以通信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技术含量高、投入产出比大、附加值高、渗透性强、覆盖面广,我国PSTN固定电话用户近2亿,移动电话用户己超过1.5亿,数据通信正在蓬勃发展。 通信行业的发展既为该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契机,也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本地区的电信局、中国联通公司、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以及各设备生产厂家的调研表明:通信行业中,技术型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且大部分存在技术跟不上,管理水平不够高的现象,不能适应现代通信的发展要求,通信服务与制造业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通信技术专业。 二、通信技术专业的特点 l、知识结构 通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掌握针对性、实用性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交换、移动、光纤、数据等通信设备的维护、管理及一般工程设计、施工、开通、测试、运行的初步工作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基本知识,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职业能力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和较强的开拓精神;掌握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相应通信设备、相关终端产品的安装维护、测试、运行、维修、管理和销售服务的能力:具有处理通信产品、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工艺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的业务素质,具有技术革新能力;具有通信系统与机房设备、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及系统配置、维护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质与语言表达能力;能翻译与查阅外文专业资料,具有计算机操作及借助网络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3、就业方向 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通信电子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通信设备和通信网络的安装、管理、使用、维护及简单电子产品开发和简单系统工程安装等工作。该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岗位主要有:通信终端设备及程控交换设备的生产、检测与维修;通信网络工程规划、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现代电子电器的生产、工艺、技术及管理;通信电子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维护;较复杂电子通信设备及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通信系统终端产品和设备的销售、维修与服务。 三、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根据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改革要求,高职院校学制要缩短,这势必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信息产业的特点,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特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了“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近年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对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逐步调整课程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仿真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删除了理论性比较强、实用性不多的《信号与系统》课程,将((低频电路》和《高频电路》合并为《模拟电路》课程,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加了《计算机仿真基础》课程,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应用软件能力的培养。 2、专业核心课程:《EDA技术》、《PROTEL》、《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系统》、《手机原理与维修》、《电话机原理与维修》、《专业英语》。调整了《光纤通信》和《现代交换原理》课程,将有关内容合并到《现代通信系统》课程内实施,加强了移动终端设备方面的课程,以现代通信终端产品一手机为载体,将原《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改为《手机原理与维修》,使通信技术专业有一个实际产品为依托,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电话机原理与维修》课程和通信终端设备考工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取得通信终端设备中级维修工证书。 3、专业拓展课程:((t卜算机通信》、《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电子产品检验技术》。这部分课程根据学生上岗实习和就业情况进行安排教学。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行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为此,必须要及时跟踪IT应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行业的需求,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修订专业课程的设置,以便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同步。 四、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是培育通信产品调试、设计、维护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当前的毕业生,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市场。现在的用人单位与计划经济时代有较大变化,以前的用人单位,在学生进来以后,一般都有一个培训试用的过程,而现在的用人单位特别强调经济效益,他们都有不养闲人的观念,所以这就要求学生一到新的单位就能上岗工作,这个难度是很大的。现在电子类、通信类企业很多,学生到单位后首先要在某一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工作(一般是一线操作工),实现第一次“上岗”。因此,高职毕业生为适应这一就业形势,就必须具备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来看,应使学生具有这种第一次上岗的能力。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工作需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技能,使他们第一次“上岗”时,能够有能力胜任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课程的实验和实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电子产品装焊、维修等基本技能。#p#分页标题#e# 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在教学计划中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以往的本科和专科院校过多的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探索新的实践教育方式与途径。为此,在培养方案中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现在我们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之比为1:1。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这两年我院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基本具备了实践教学的条件,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1:1,当然,由于教育经费等问题这种投入也是有限度的,同时由于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在投入方面可能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如果跟不上形势变化,就会造成投入的浪费,所以在设备投入上必需慎重。 第二是加强学校与企业联合,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建立实践教学实训基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问题,又解决了毕业生就业或转岗问题。 第三是产学研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在专业实习时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观、考察或参与生产过程;另一方面,还可以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带领学生开展科研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 第四是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取得相结合,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应加强规范和考核。特别是考核这一块,由于现在班级比较多,一般一个班级都有40多人,如何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是值得思考的问题,除了每一次实验、实习进行记分以外,还应该安排实践考试。总之,高职院校通信技术专业必须瞄准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办出特色,向社会输逆更多更好的人才。 五、通信技术专业理论教学改革 这几年,通信技术专业在理论教学上,我们做了许多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程安排和学时分配上,注重“需要”和“实用” 从已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看,不同的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层次是不同的,所以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需要重新考虑,也是通信专业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从“需要”和“实用”出发,调整了通信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去掉了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强的《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一线的实用性技能人才,过多或较深公式推导等理论分析,学生既听不懂,又没有实际用途,除非是专升本、专转本和准备考研的学生。 2、更新教学内容,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在更新教学内容上,我们这几年也做了许多工作,例如,《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原来的课程名称为《移动通信技术》,理论性比较强,学生感到既难懂,又觉得对实际工作用处不大,改为《手机原理与维修》课程后,对其中部分内容实行一体化教学,学生一边对照手机主板,一边讲解工作原理,同时安排BGA等元器件的装焊练习,效果不错。一体化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有效途径,现在我们的许多课程都进行了一体化教学。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一体化教学是比较好的方法。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传统的做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方法对扩招后,解决师资不足问题很有效,但对提高教学质量并不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学、记,这样很容易形成一种只记不想、只学不创,吞而不化,积而不用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很容易窒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能否“以学生为中心”呢?以学生为中心,一方面要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尝试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授之以渔”、“点石成金”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会用、会教会别人学习,主动去适应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提高对未来社会的应变能力。 高职教育是新生事物,高职教学改革同样是新生事物,国家对高职教育非常重视,把它提高到与本科院校同等重要的地步,最近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明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要扩大100万,教育部的有关领导还指出,高职院校5年内不能升格,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对高职教育进行改革,所以,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根据这一思路,提高教师积极性,让教学改革工作落到实处。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PDA技术 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TTF理论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和移动计算技术的融合,移动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其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性能稳定等特点,特别适合在特殊环境或特殊情况下应用,因而深受业界青睐。个人数码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是目前发展迅速的移动智能设备,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PDA以其集成了通讯、GPS、红外和蓝牙无线传输等多项实用技术,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方便携带等特点得到广泛应用。PDA技术充分运用其移动性消除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突破了互联网的局限,使随时随地信息传输成为可能。PDA技术不仅是技术的创新,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任务技术匹配(Task-Technology fit,TTF)理论解释技术对工作任务的支持能力,理论认为只有当信息技术的功能可以很好地支持工作任务需求时,技术才会被采用,否则不会被采用,“任务特点”和“技术特点”共同影响“任务技术匹配度”,其接下来影响用户对技术的使用和用户的个人绩效。本文基于该理论,主要分析了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任务特点和PDA技术特点,其中工作任务特点主要从工作结构化、工作复杂性、工作发生频率、工作紧急性以及工作移动性衡量,PDA应用系统特点则从技术层面和系统功能层面进行分析。

一、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现状

交通工程建设实行政府监督、业主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交通工程质监工作是政府交通部门对交通工程建设实施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断提高交通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主要涉及对交通工程施工的监督、材料的监督以及对设计的监督,一般分为公路工程和水路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和材料的质量监督工作通常在工程现场进行,将现场采集的数据即时录入数据库,更新数据库并与基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是提高工程监督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另一方面,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业务覆盖面广,覆盖了企业、专业人员及工程项目等方面的信息,导致系统建设时间跨度大,各业务系统启动时间跨度大,部分业务系统开发及实施周期长。从工作任务特点上,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具有高结构化、高发生频率、较高紧急性和高移动性等特点。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已实现初步信息化,基本信息系统已经搭建。但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系统不能适应工程监督的工作要求,不能实现数据实地采集实时传输的要求,问题主要表现在:(1)系统不能支持质监部门实时地把监查、检测信息录入到系统,由于系统不方便携带,施工现场采集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只能事后录入系统,使得数据不能保持实时性;(2)由于信息传递比较复杂,当项目信息变更时,信息不能及时更新,从而影响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管理决策的质量,统计分析功能不能适应业务管理需要;(3)工程现场采集数据和图像不能直接导入系统,需手工录入,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4)由于上下级单位之间的系统模式没有统一规定,产生了数据资源不能共享或重复录入数据等不便。

二、PDA在交通质监管理中的应用

PDA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便携式智能设备,内置嵌入式操作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管理和处理能力,以其轻便、小巧、可移动性强、方便携带等特点,已得到广泛应用。PDA集中了计算、电话、传真和网络等多种功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DA的功能越来越丰富,PDA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应用的也越来越广泛。PDA更是一种数据采集的理想载体。它功能强大,几乎具有普通台式计算机的全部功能。

基于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需要和PDA技术的特点,对现有“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进行升级续建,将PDA技术引入原有质量管理平台。该系统特点在于:携带轻便,方便高效,可以将现场采集的数据和图片资料直接导入主系统,一方面避免了数据的手工录入,另一方面可以即时查询、更新系统中的数据,有较好的交互性。基于质监工作的特征,该系统主要包括项目信息录入、检查信息录入、监测信息录入、工程评定、查询统计和文档管理的功能模块。

该系统从技术层面上具有较强的连通性,系统由交通部门内部局域网互联,交通部、省级交通工程质监局、地市质监站以及各项目指挥部都有接口。系统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和C/S架构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从性能上该系统实现了文字和图片信息的实时录入、更新、统计和分析,并且便于携带。系统由于实现了数据资料,尤其是图片资料的直接导入,数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从功能层面上,项目信息录入主要包括基本信息、业主信息、施工单位信息、设计单位信息、监理单位信息等;检查信息录入主要是对高速公路和国省道项目的检查信息;工程评定是对于工程竣工验收时,根据管理部门的检测、检查的数据信息,做出统计和分析,自动得出工程的评定等级,支持质监决策;文档管理功能是对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归档与质量有关的文档;查询统计主要包括对总体合格项目率、缺陷出现频率等的统计查询。

三、结论

PDA技术满足了交通质监工作中的高移动性要求,实现了数据的现场采集、录入、更新和即时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帮助质监工作人员快捷地处理日常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协助做出工程评定决策。另一方面,该系统可以实现交通行业信息资源纵向共享的目标,使数据资源在上下级单位之间得到共享。因此PDA技术与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匹配程度。

目前一些省市交通工程监督局已经将该系统投入使用,系统的使用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方便,促进工作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质监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Goodhue , D.L. and R.L. Thompson. Task technology fit and individual performance [J] . MIS Quarterly , 1995 , 19 (2) : 213~236

[2]刘 军 唐 进: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J].交通与运输,2005年第12期

[3] 谢立军: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模式的转变 [J].交通世界,2008年第7期

[4] 王红兵 邵玉刚:基于. net的公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J].国外建材科技,2004年第25卷第6期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1]: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2]: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是体现在诸如电子教案和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而且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这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途径和方式

(一)教师在整合中的角色。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主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的指导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师与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追踪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研究和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技术协助英语学习,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

在Unit 7 How do you make fruit salad? 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去体现它的优越性:在“Make salad”的情境中,为了节省时间和给予学生更好的语言环境,我选用了外国人做沙拉的录像,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媒体的运用能把本来静止、枯燥的内容变成色彩鲜艳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乐曲,它具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正符合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的特点,因而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

我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模拟的卡通果园,将学生带入其中,整体感知,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所学内容。然后通过与先前所学的数字的整合来操练所学的内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运用媒体,我可以直接清晰明了地展示给每一位学生看操作过程和作品等,根据媒体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征,我引导学生在因特网上搜索各种水果名,学生可以搜寻到自己感兴趣和在课堂学习中未曾接触过的水果。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二)学生在整合中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而通过网络所获得的有益教学的信息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将所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通过探究和发现进行学习,如为准备一个课题的学习,学生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搜索、筛选、选择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及有关音像资料;还可以跨学科学习同一课题,拓宽视野,培养创新精神。这样,学生从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发现者、建构者,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助手和培养研发能力的工具,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活用教材,促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文本阅读讨论,或以幻灯片形式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进行网络学习;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与教材整合的优势。

三、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建设现代化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全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二)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也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很深的理论背景。据研究,主要包括心理学、知识论、社会学和教育理论。对课程整合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学理论有发展心理学、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等。20世纪后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快速广泛,知识更新加快,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迅速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合作更加重要。世界各国社会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的市场化都要求学校课程以新的内容和新的组织形式来适应这些社会变化,满足学习者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求,这些构成了课程整合的社会学基础[3]。同时,笔者认为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还应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要使自己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不断地学习。掌握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学的基本素质,还要具备计算机技术、视频技术、音频技术、通讯网络技术、影视技术、编导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资源库中选择和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强化网络意识和网络文化适应意识;应富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卓越的教学监控能力,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信息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力军。

(三)教师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信息技术作为刚走进课堂不久的新型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生动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作为教育者应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它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会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 惟存教育网站

[3] 韩雪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1 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建设在和自然斗争中不断地前进和发展。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各种桥梁、水利工程、四通八达的公路贯穿各个省市。土木工程是保证人类居住和交通的支柱产业,完善土木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统一协调发展,成为目前土木工程的关注热点。人类为了争取生存,为了争取舒适的生存环境,预计土木工程必将有重大的发展。

2 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

了解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节在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中得出些结论,并形成了文字,具体如下。

2.1 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

土木工程的发展包括两个部分,即土木工程理论和土木工程设计,理论是基础、设计是理论的体现,只有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让土木工程设计得到最大的进步。土木工程理论包括力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学科,需要对每个学科综合加固,切实保证理论基础的可靠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给土木工程带来了极大的飞跃,针对建筑、道路、铁路、桥梁、隧道等专业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这给土木工程的设计带来了很大的突破。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工程发展的信息交流得到了很好的进步,对于国家各个建设项目、甚至国际项目的优势理论都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

2.2 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

土木工程设计和规划改变了凭借经验设计的惯例,趋利避害地全面考虑土木工程的安全、环境、经济等所有因素。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施工方法的出现,人类更有可能从事更大规模的土木工程修建,高层建筑不仅在数量上越来越多,超高层、超大跨桥梁和大跨结构等大型复杂结构的兴建,结构设计呈现更长、更高、更柔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设计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随着对土建项目要求的增长,土木工程设计也更加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只有把握好新技术、新优势才能把土木工程设计想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目前,土木工程设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形式、受力等方面取得了进步。

2.3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

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体现在施工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三个方面。施工材料出现了复合材料高强钢材等全新建筑材料,如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双层中空玻璃、镁合金、镀膜玻璃、铝合金、各种节能混凝土等,新型材料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为复杂大型土木工程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工程实施的设备、工具不断地向自动化、机械化、科学化发展,使得大规模复杂的土木工程不断发展并得以实现,推进了土木工程的科学快速发展。城市地下工程建设主要施工方法有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冻结法及注浆法等,也为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3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前文根据笔者的实际经验,已经阐述了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经过论证得出,土木工程理论的发展,土木工程设计的发展及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三者是息息相关的,互补关系,在具体施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不断得到施工人员的喜爱。

3.1 向信息化趋势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并带动工业化,这是我们的国家提出的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信息化建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进行改造。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传统控制方式下一些较难实现的高难度项目成为可能,信息化技术将全面革新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在土木工程界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网络通信技术为背景的技术服务系统,工程设计的传统过渡到基于网络的并行设计和协同控制,解决这一复杂设计系统的管理与协调需要协同技术。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为只能建筑的兴起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信息资源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使人们获得投资合理,都将被纳入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系统之中。

3.2向虚拟现实技术发展

沟通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土木工程提供了一种新观点和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综合。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让人仿佛置身在现实世界中,一方面,将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招标投标、施工过程和方法可以很好的进行清算,其计算在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仿真、复杂的计算过程更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环境模拟技术及相应的实验设备是目前瓶颈耐久性土木工程研究。通过实现虚拟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最可能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方法受到信息接收者经验的限制,使得使用这种方法交流起来比较困难。虚拟技术是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将施工过程和方法很好的变现出来,通过虚拟技术的实现来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最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

3.3 向超大型土木工程方向发展

在21世纪,随着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的出现,新的施工方法将更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实现新突破。近年来,随着大规模生产优质水泥、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凝土和聚合物浸渍混凝土混凝土发达,带来了土木工程结构,新开发的设计理论和施工技术等。碳纤维的应用研究,土木工程领域中的另一个重大突破。如何合理使用高强度钢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其他高性能混凝土复合材料也将朝着轻、强、良好的韧性和使用性能方面的开发,既从数量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和用法的高性能材料需要进一步增加。

3.4 向地下、太空、沙漠、海洋空间发展

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开发地下、太空、沙漠和海洋空间是解决当前空间和土地资源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为了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下空间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将加强。美籍华裔林铜柱博士就提出在月球上利用它上面的岩石生产水泥并预制混凝土构件来组装太空试验站,这也表明土木工程的活动将有可能向太空发展。世界未来学会对下世纪初设想将西亚和非洲的沙漠改造成绿洲,研究开发使用沙漠地区太阳淡化海水的经济上是可行的方案。许多国家将建筑空间向海洋拓宽,船上设有小型喷气式飞机的跑道、医院、旅馆、超市、饭店、理发店和娱乐场等。

结语

综上所对土木工程发展的重要意义,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所述,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因而我们对土木工程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加重视。

笔者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行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影响我国基本建设的行业,高新技术对土木工程这一传统专业的改造及影响。如何顺应这一科技革命与创新的潮流,并研发新工艺、新技术、新型材料是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土木工程不仅要加强新型结构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术手段的理论探索和应用研究,更要加强土木工程理论和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实现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任秋荣,叶龙,李向召.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J].制造业自动化,2011(12):150-152.

[2]李青柱.土木工程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浅析[J].民营科技,2012(06):181.

[3]薛扬欣.土木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探讨[J].山西建筑,2012(27):277-278.

[4]祝彩霞,刘慧.浅析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64.

[5]华力军.土木工程发展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236.

[6]江见鲸,江波.土木工程发展展望[A].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庆贺刘锡良教授执教五十周年暨第一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1(04).

[7]赵永旗,王婷灏.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J].科技致富向导,2011(26).

[8]关于加入《土木工程学报》第二届理事会的邀请函[J].土木工程学报,2011(09).

通信工程新技术论文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论述对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几个重要数据库的更新,科学合理地整合国内外主流的技术信息资源,在山西电网内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共享,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服务功能。对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技术资源 更新

一、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的更新实施背景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科技项目,通过信息资源的合理整合和补充完善,大力推进山西省电力公司整体信息化的发展,为达到“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智能化、综合办公自动化”的目标,推进“211”工程和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化电网公司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支撑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网站建设目标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的建设宗旨是:全面收集、加工、存储、管理、研究电力行业及其相关的科技信息,通过局域网,为山西电力系统各科研、生产、管理单位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使其成为山西电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

(二)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的现状

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于2008年3月投入运行,经过2009――2012年四年的继续使用,资源系统的数据量已达10t以上,数据库以每年1t的速度继续增长。随着应用需求、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山西电力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查阅各种资料的需求。

二、山西电力技术资源系统的更新具体做法

通过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网上报告厅》的数据追加、CNKI系列数据库更新维护等方法,更新最新数据,达到系统稳定性更高、资源种类更多、信息面更宽、更新速度更快,为公司系统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一)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更新了以下两个栏目

1.电力动态信息栏目。包括电力新闻、企业经营管理、电力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等10余个栏目的实时信息,栏目特点是信息采集范围广,为科技人员提供有深度有广度的电力技术信息。

2.数字图书馆栏目。数字图书馆是资源系统一个重要的栏目,它包括期刊、图书、标准、法律法规、科技成果、视频等数据库库。 清华同方数据库:包括全文期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全文期刊数据库全部收录具有正式CN号国内期刊,约8000多种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的全文。 标准数据库:涵盖了电力行业所有可能用到的国外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信息。包括国外标准、(全套IEC,部分ISO、ANSI、IEEE、ASME、ASTM等标准)、国家标准和26个行业标准。

(3)电力期刊:集中了国内外绝大部分电力行业相关核心期刊727种,与同方期刊数据库作为互补。

(4)会议文集:收藏了不定期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论文或专题学术论文文集,目前已有6077种会议近60万篇会议论文提供使用。

(5)科技报告:包括国内外科技报告7000余篇,和以美国电科院(EPRI)科技报告为主的国际专题技术报告两千余篇。形成电力行业科研、决策领域必不可少的信息参考源。

(6)科技成果数据库:包括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及全国电力科技成果数据库两个类别数据库。已成为电力行业科研立项、成果鉴定、评审、科技查新等活动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

(7)电力图书数据库:包含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各类技术图书、综合图书、通用性和专业性图书手册等。

(8)书生之家:有图书4万余册,类别也很全。包括文学,经济、工程、法律等各社科类。

(二)山西电力技术信息资源系统更新了以下软硬件

1.TRS全文检索网关(TRS Gateway)。利用TRS Gateway可以实现TRS全文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无缝集成,将存储于各种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2.TRS 内容分发服务器系统(TRS CDS)。TRS 内容分发服务器系统(TRS CDS)在应用层实现对信息的检索、订阅服务,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控制模块保证整个内容分发过程中访问权限的控制。

3.TRS网络信息雷达(TRS Inforader)。TRS网络信息雷达系统主要功能是实时监控和采集目标网站的内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过滤和自动分类处理。

三、结论

信息资源系统在更新投入运行以后,极大满足了电力系统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年浏览及下载量达50多万次。在山西电网内实现了统一的数据共享,有利于贯彻公司技术发展和标准化建设路线,有利于系统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内外相关技术,把握前沿科技,更好地发挥资源优势。对企业科技开发与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亮.技术资源管理系统中工作流的设计与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7).

上一篇:化学试剂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通信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