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历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2 04:03:51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1

论文内容摘要:构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又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历史教科书为基袖,了解、熟悉、把握科学的教育学知识、课程与学习论知识和历史教育知识,充分认识历史教育教学规律,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层次,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到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层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必须以它前面四个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为依托。所以,这其中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理论引导实践。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如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教育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从纵的方面看,关于教育功能间题的研讨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工具职能到生产斗争工具职能,从工具功能到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的发展过程。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而非学科内容;是课程过程本身而非课程目标、计划;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材因素;是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与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有效结合而非只是显性课程;是“实际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选择的课程)与“空无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排除学校课程之外的课程)的并重而非只强调“实际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而非只是学校课程。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单向的教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学生为主体而放弃教师的教学组织、指导、咨询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以至错误的。教学论界长期存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教师要认识教学既是科学义是艺术,才不会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价值及创造性,也不会以为教学是艺术而使教学不能量化、不能理性、无规律准则可循。

教师对这些理论的准确解读与把握,结合历史教科书,就能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育理论加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内容是开放的、丰富的,其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不熟悉课程教学理论,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教育的目标,拿握历史教育内容,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教育思想会迷途,其教学行为会盲动,其历史教学知识体系会窄化、甚至异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理论的不同理解,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观,教师对历史教科书各知识内容取舍将会有所轻重,教师历史知识构成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只有熟知教育理论,具备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做到高屋建辘,充分级取各种教学资源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服务,建构起完普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对裸程改革文本、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抓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都门领布了一系列课改纲要、文件;此外还有一些教育教学专家有关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著作、译著等也相继面众。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能对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有一个清趁明确的认识,也是教师能胜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家质橄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攀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构符合索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堂改革的促进与实施等内容做了纲要性的规定,在新课改下每个教师必须要领会其内容与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有关课程改革内容的纲要性文本,它以离度浓缩的语词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要领,对教师充分把握这次课改显然存在课程改革资料信息源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还可读阅《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议》、《面向素质教育、墓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及((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课程改革的文本、洽楚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任务、使命、方向、方法、目标以及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该书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对《纲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方案》导读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做了具体规定,是高中历史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的必读文本。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评估和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具体包含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的墓本理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培养学生的目标、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及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了纲要性规定。因此,历史教师梅建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就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穆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中趁涵的历史教育塞本理念,逐步提高执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水平。

作为执行历史课程的最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与《历史课标》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选择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为学生学习发展所浦的最墓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编侧而成的。教师掌握并内化教科书内容知识是对其起码要求。不过,教师把教科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不能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还要认识与理解教科书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教科书上知识内容。做到教科书上有我有,教科书上无我亦有〔实现历史三维日标教学为准则),以丰富的史学知识为基石,以深刻理解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为支柱,把丰富的史学知识、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各自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然与脚,在教学时运用自如,构筑起坚实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大厦。

三、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家都是课程资佩。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历史教学知识。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虽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是固定化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历史教师在应用课程资源时仅限于此,教师的教学知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陷人绝境。可见,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对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多么重要。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可做到:

(一)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核心。我们知道,历史教科书是历史学科专家、学者、历史教科书编辑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选取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需要,能理解并且是学习其他学科以及学生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它的趣味性、形象性、可读性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欲,它也具有历史学习指南的性质、带有读书笔记的功能,充当史料选集的作用。能拓展学生视野,引导他们进行思维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形成并发展一定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分阶段地指导学生阅读与学习历史教科书,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教师要以教科书提供的历史内容为基础,结合其他资料来拓展、充实教学内容,讲述历史,发掘教科书蕊涵的各种教育因素,启迪学生思维,力求全面落实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

这次课程改革,历史教材实行的是“多纲多本”,新高中历史教科书有供全国选用的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以及供上海使用的上海版等,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版本更有十几种之多。学校、教师和学生可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需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材。

(二)开发自身资源

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与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影响历史教师的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如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人格魅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知识储备、历史专业知识量、业务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离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过硬的业务本领及不断的创新能力。

(三)开发其他资源

如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等。图书馆中有历史文献、历史读物、历史报刊、历史文学艺术作品等历史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历史资源,对历史教学有积极作用。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经历,学生通过照片、实物以及家长和亲属等,有利于了解家庭历史和社会的变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 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少年宫、文化宫以及人力资%}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动手、动脑与参与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历史遗址、遗迹、文物以及蕴涵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利用好这些历史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历史课件,展示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历史网页等,使学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历史,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高质量的历史教学资源。

四、把历史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

在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历史教科书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的载体,也是众多的历史教育资源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最重要课程资源。所以,在对教育教学理论、课程理论、这次课改的理念及历史课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在明白其他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与方法后,构建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把历史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历史教师自己的知识。对教材开发,新课程提倡“多纲多本”,目前,初中段有十几种历史教科书,高中有五种。这些教科书虽然都是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但在教科书具体内容与结构安排上又不尽相同,有的还相差甚远。那么,教师怎样使用历史教科书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一)明晰教科书意图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唯一依据。《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当然,由于教科书编者的史学兴趣、史学方法、价值观念及编制方式的不尽相同,就是在同一内容段不同版本教科书在呈现方式上也有差异。如有的概括,有的描述;有的叙事详细,有的较简略;有的说明,有的议论;有的配图,有的则作表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所使用教科书的风格,明晰教科书意图,做到使用时得心应手,讲解时条条是道。

(二)把握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

《历史课标(北师大版)》(初中)规定,“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在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教科书编写者不必囿于《标准》所建构的内容体系,可以对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编写不同体例的教科书”。《历史课标(人教社)》(高中)中的教科书编写建议中指出:“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和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在这样编写教科书思想的指导下,教科书体例与结构可呈现多样化,如编年史、专题史、中外合编史等。

在前面讲到为适应这次历史课程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版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编写体例与内容呈现上就各不相同,多种多样。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依据课程标准,对专题进行重组,把标准中的九个专题整合成教科书中的七大单元,教科书单元的排列顺序也按时间先后把中国史内容与世界史内容统整成一体加似编排。

新课程下这种教科书的开发模式改变了过去“千人一书”、“万人一面”的局面,有利于丰富历史教与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多样化教材给教师施教带来了挑战。体系多样的、内容灵活的各版本新教科书已不同于过去程式化的教科书,除了模块—专题式的教科书结构不同于过去教科书结构,课文内容呈现方式比过去更多样、更活泼。如人教版课文内插栏目“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测评部分的“本课测评”、“学习延伸”、“重要概念解释”、“归纳与总结”及“历史感悟”等;人民版高中的“学习建议”、“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一学习活动记录”等。这些栏目及内容的设置,有的补充、说明或延伸了正文,有的拓展了自由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迎合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力求彰显“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对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教材,教师应以手中使用的教科书为“本”,熟练、灵活应用;以其他教科书为“末”,参照使用,切莫因怕遗漏知识点而把其他教材的内容寒来一概使用,本末不分,甚至本末倒置,违背教材改革的初衷。

(三)广采博取、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种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涉猎。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问题: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与教科书上有的或者可能涉及的知识为学习对象。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如与历史组其他老师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很有益处。

(四)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分化、归类教科书知识

每个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学史的能力、学史的兴趣是有差异的。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以升学为主要目的.便得很多历史教师往往只关注一部分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忽略了其他学生,这是不符合现时代的教育目的的。现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关注每一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熟悉所教学生的学史情况,找出学习历史的共性与个性。对史学墓础好、学史兴趣与能力强的学生可多进行探究活动内容、思辨性较强的史学内容教学,对墓础、兴趣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就可少用或采用别的方式,如多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鼓励学生诵读等;也可针对学生学史的差异,分化、归类历史教科书内容,如有的学生理解议论性的内容强,有的学生喜欢说明性方式,有的学生善明记叙,也有的学生不爱教科书中的图片却喜欢表格,不喜欢旁注可喜欢导语(如何几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些因素进行最有利的组合与整合,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在对教科书知识有效分化、归类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培养其举史的兴趣,促进其厉史知识增长,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2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较之l992年试用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的阐述,即是其中之一。试用版大纲的提法是,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大纲修订为“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其次,它要求教师能够有效驾驭课堂,科学选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各种课型(如讨论课、活动课、角色扮演、网络学习等等)的优越性。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3

一、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能否实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体现了教师的智慧与教学能力水平。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内涵与要求,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却不敢深化,认为强调了知识就不符合新课标要求,重视了能力就会陷入传统教学的俗套。于是便有了一些不知所云的互动,看似华丽多彩,实际上是低效或无效的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依据课程标准,合理的制定好教学目标?

1.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教材,准确理解和把握所教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在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前提下,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要将“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要做到三者兼顾、有轻有重、有机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以实现“三围目标”目标的有效达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新课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在坚持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课改精神。在教材体例的编排上,改变了传统的通史体例,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涉及人类历史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史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校情生情,制定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贯彻与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理解教学目标的内涵,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终身发展,设计了与必修模块主干知识相互渗透的六个选修模块,例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中外历史人文评说等,供学生选择性学习,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加深对必修模块主干知识、重要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掌握。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只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实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是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1.要采取启发式和导学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启发和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动手动脑、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之间,特别是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有关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结构。

2.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搞满堂灌,要多设问题情景,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对有争论的史学观点,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高中新教材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等,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扩大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必须善于运用比较法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课文前后知识有联系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现象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实现专业发展,是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根据高中历史新教材特点,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素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高中历史新教材使用了许多新的史学观点,例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整体史观等,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一系列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育规律,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具有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和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广博的、扎实历史专业知识,而这些历史专业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才能形成。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切实加强业务进修,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专业化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更新理念,博览群书,提高修养,善于反思,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善于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不仅要潜心研究课程标准、教材,而且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观点、吸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历史课堂,有效地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

3.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教学语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育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包括语言科学、规范、严谨、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良好教学语言能力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和真情实感。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知识的吸收程度,关系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良好的教学语言能力,有利于教师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

四、加强材料教学,培养学科能力,是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

历史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科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核心。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方向就是加强了对学科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阅读历史教材、课外读物和收集历史材料处理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读思结合,从正文到目录,从插图到注释,从习题到年表,从史实到史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寻求回答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养成正确读书的方法,熟练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站得高、看得远”着重揭示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多角度审视,多层次挖掘,多形式设问,全方位分析,力求讲深讲透,使学生理解和领会。同时还应提出具有思考性具有一定思维层次的问题,亲自指导学生通过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评述,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开发与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遵循认识规律,坚持由简单叙述到高度概括、由具体到抽象(由史到论)和由观点到史实、由理论到实践(以论统史)原则,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4.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讲述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规律等原理,并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要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为,无论是高考、还是高中学业会考的试题都以材料为呈现形式。因此,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五、渗透德育教育,立德树人,是实施高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根本

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中历史新课程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溶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其特殊的功能。作为历史教师能否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爱国情感,是实施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关键。”诸如: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曾留下引以自豪的古代文明。“北京猿人”点燃熊熊篝火,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中原地区的先民用披荆斩棘的石斧,开创“刀耕火种”的种植经济;蛮荒的地球上,中华民族最早迎来了人类的曙光。此后,炎黄子孙筑起了绵延逶迤的万里长城;开凿沟通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6世纪之前,中国人始终骄傲地走在世界前列。历史长河中任何一束绚丽的浪花都足以激发青年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自豪与骄傲。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英烈人物灿若群星,光照历史。有怒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女词人李清照,有精忠报国、气壮山河的爱国将领岳飞,有放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家鲁迅……古往今来,历史为我们塑造了许多英雄豪杰,留下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以上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都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4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新课程

一、引言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的研究有助于高中历史学生的发展。课堂为学生快速,准确地清除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发挥主要作用,积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探索能力和历史事实和现实态度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降低学生的入学考试负担和压力,达到学术水平和考核要求。本研究将从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出发,结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中课堂教学历史,构建桥梁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新理念,有利于实现有效的教学理论和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联系,可以促进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性、实践性的参考。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的实践路径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活动和组织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能促进教师的成长。1、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的成长。根据高中课堂中的历史教学实践,学生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方面。历史教室应该是学生体验情感,发展智慧,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升个性的地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上,在教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历史知识的老师,老师不教学生不明白或难以理解,这种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教学,由于历史教科书的浓度高,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了解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历史教师不仅要解释西班牙和葡萄牙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资本主义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让学生掌握方法,并可以推断出。意大利的发展是后来被称为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是最快的,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本主义中国死亡率内容鸦片战争能解决和理解的问题。2、互动提升高中历史教师的有效提升。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高中师生在课堂上通过思想和情感交流,平等交流,共同发展,不仅有效促进了高中生历史教学发展,另一方面包括增长发展的立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提供了一个平台,展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困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到知识差距,及时有效的陷阱,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互动,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实现快乐的心情。历史教师继续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智慧,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损益,并获得专业发展。

三、高中历史有效教学课堂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1、历史人文素养。教师应具备的历史人文素养即人文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研究能力,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高度集成化的历史,它包罗万象,无处不在,涵盖多学科,人文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民族关系的各个方面;人类文明深刻的历史,智慧是不竭的资源。因此,历史教师具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2、高中历史的教学理念。高中历史老师的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和灵魂。历史教师教学观念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历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新观念。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结合历史教育发展的社会功能,注重学生的成长;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历史的角度,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智慧人与自然,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人的学习过程的内在人格。气质成就,促进学生发展。历史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的新概念的基础,所以在负责教学的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但统一的教学和学习,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的教师、学生和教师共同互动发展过程;方法和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经验,知识和疲劳的理解产物的历史,所以历史思想,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情。寻找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历史与现实。这种课堂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总结

总之,在中学历史上,教师不仅要把教学知识传授给道德指导,分裂,情感,精神世界信仰的启蒙和开拓,历史教师不仅应该知道知识,还要知道如何教授知识,知道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是组织者,负责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处理,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和方法选择以及课堂管理职责。高中新历史教科书是一个严肃,简单,抽象,理论,高中历史教室,教学任务,学习考试,高考考试压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了教师的人文素养,教学哲学,个性,课堂教学受到课堂教学历史的有效性的影响。

作者:鲍晔明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梅芳:确立教学主题,促进有效教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9).

[2]胡永林: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0(25).

[3]李文欣: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2010(08).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三维目标

一、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理论制度。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也推进国家教育体系的变迁,新时期教育开展不再是应试教育,也不是单层面的实用主义教育,而是思维与能力并发的双重性教育。

二、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高阶段,是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对接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心理、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科教育,不仅要最大限度突显学科的优势,同时也要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明确学科教学作用。基于此,笔者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义为:爱国主义情怀引导,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诚信、奉献以及真诚等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想意识等综合发展的学生。

三、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措施

为了达到提升学生内在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历史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融合,必须紧紧地把握住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建立多元、综合的教学课堂。(一)课程内容的结构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以历史的演进与发展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历史讲解为学生展现了一部完整的人类发展画卷。教师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应始终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学科内容紧密相连,发挥学科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将朝代歌作为课程的开篇内容,教师以朝代歌为教学引子,并简单地进行历史演进概述,提出疑问:“通过听老师的历史框架叙述,那么,同学们对历史的发展分析时,研究下‘个人发展’和‘朝代更迭’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然后,教师进行历史内容的详细讲解。通过案例描述,该教师辩证历史观的引导,融合在历史初步更迭演进的讲解中,并在后期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构建,以人文素养为论证观点,具体的历史内容则作为论据,为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建立运用平台,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学科式融合;同时,学生在对教师的问题求证的过程中,也不断地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达到了提升高中生文化底蕴的作用。(二)历史情怀的引导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于历史课堂教学应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情怀,具体而言,是指爱国情怀、诚实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这些关键点,循序渐进地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某高中教师进行“唐代”历史讲解时,在课堂中补充了关于“李白”、“杜甫”、“李商隐”等诗人的代表作品,并讲述了他们的相关故事,尤其对诗人的爱国情怀进行讲解,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不仅学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被历史人物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对爱国理念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引导,在于教学的思想启发,以案例中教师的人文情怀教学为例分析,学生能够通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的爱国情怀,联想到屈原,这种引导式,反思式的人文素养的启发教学,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一条线”,成为学生历史学科探究的主要指导理论。(三)主动式参与、思考人文素养的培养,是抽象的思维引导,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中,并不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教师为了达到历史学科教学人文素养长期有效的培养,就必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构建方式。上节中提到的历史故事教学情怀引导,是培养高中生独立化的人文素养的主要代表形式,另一种方式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增大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途径。例如:某高中教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经常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历史文学作品,如,《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等历史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教师开展教学时,学科历史事件讲解,也要借鉴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相关内容,实现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知识范围的拓展,学生通过历史描述、文学作品描述的综合分析,逐步建立起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朝代更迭事件多角度思考解析,宽领域的历史知识启发,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四)历史课堂的灵活运用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历史知识相互融合,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维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建立良好的课堂环境。例如:某高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历史研究会”,让学生对“唐、宋”两代诗歌历史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其内容可以是诗歌、词、人物、历史事件等等,学生自主进行课题选择,将个人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分别站在个人的角度剖析历史,解读历史,将历史作为个人思想独立、成长的过渡,达到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的探究,是实现现代教育三维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高中历史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得高中生文学素养提升、辩证性历史观念增强,国家意识提升,使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得到实践。因此,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作为现代教育综合推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靳振玲,孙小海.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5,11(34):155-156.

[2]王建岭,朱光辉,袁静怡.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02):162-163.

[3]杨守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22(04):231-232.

[4]杨守昌,罗军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探究[J].东方教育,2013,14(04):147-148.

[5]雷平,谢小乐,魏罗新.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4,21(12):251-252.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6

新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身创新的水平与能力。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教育改革的方向,教师就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

一、切实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厚的专业素养和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等基本成分。历史教师要应付新课程改革的挑战,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渊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运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要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1.扎实的历史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含较广较深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断代史、专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地方史、国别史、人物传记等。这些特别需要教师的拓展和深化。历史教师还要了解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2.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能力

历史教师要看懂材料,分清材料的层次,提炼材料的观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评价。现在高考文综考试历史大题基本上是材料题,既然要求学生会做,作老师的也必须融会贯通,有时学生拿着材料问答题让你解答,你总不能说我没看答案或者说我不知道。我们教师要尽力避免这样的现象:不看答案、不能讲解,看了答案、手舞足蹈,反问一句、不知所措。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兴趣并非天生,是需要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的。中学生的兴趣特点很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以维持稳定。历史教师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青少年学生都喜欢听生动的故事,这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之一。教学中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辩证思维能力发展较快,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做到既生动又深邃,将历史哲理和有中国特色的规律寓于感人的讲述之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组成,其中选修部分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应说这种突出学习内容选择性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效的课堂对教师而言,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对学生而言,就是“学”与“思”的统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笔者认为,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如“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想象”,引导学生以持续不断的热情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使历史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学生为本,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是教师有目的地设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融入历史事件中去思考。因此,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特别注重情境教学,如扮演历史人物对话,根据历史事件编演话剧,展示学生自编的历史小报,歌唱自写的历史歌谣,还可组织小组讨论、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诱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浓厚兴趣。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观史如身在其中”,引领学生参与教学互动,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做到这几点,可通过情境假设法、角色扮演,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编写家庭史、社会史、撰写学生小论文等方式,都会让学生感到有趣,也会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2.坚持把历史教育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

作为历史教师除了具备比较渊博的历史专业知识外,还必须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教材出发又不完全依赖教材。同时,还需要不断补充更新知识,从课外收集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知识,尤其是时事新闻中与历史紧密相连的内容。如党和政府每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举行的纪念活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报道,报纸杂志上的相关文章,都可和我们的课堂教学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学过的书本知识与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时事政治紧密结合起来,使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真正达到学史使人明智的目的。给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现实搭起一座桥梁,教师讲课时要及时把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在一起,适时进行爱国教育或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高超的能力驾驭课堂,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才能提高以史为鉴的能力。

除课堂教学要改革外,还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带进历史博物馆和历史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学校内开展一些活动来模拟历史,如可通过表演历史小戏剧,再现历史场景。至于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做得相当出色,这要求历史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详细信息,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开展一些感兴趣的自主研究;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或者做一些开放性的历史作业。只要坚持下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自然就会逐步得到增强。

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漫漫长路上,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尝试教学的艺术和奥秘。以学生的“学”为根本,让历史教学少一点浪费,多一些充实;少一些枯燥,多一些生动;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思考,让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汲取营养的圣殿。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7

论文摘要: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以及先决条件就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质量的教师培训。所以,我们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如何优化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培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快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教师培训体系的不适应性也日益突出,教师培训亟待改造与创新。那么,究竟如何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优化其专业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培训方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培训的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创造了许多新兴的模式。比如反思教学、园本教研、经验参与式培训、体验式培训等,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育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后,需要让初中历史与社会师资培训更加贴近教育实践,更加贴近学生需求,更加贴近社会需要。教师培训模式将进一步创新,适用范围更加广泛,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育手段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细化,教育实践更加丰富,更加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良性互动,更能充分调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健全培训体系

要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就必须健全教师培训体系。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教师培训观念,特别是职后教育,认识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全过程。其次,加强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理论的研究,以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体系有系统考虑和实施方案,确定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基地,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实践机会,以保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有计划地稳步实施。最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制度,根据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初级教师学历培训、专业教师技能培训、骨干教师理论培训、高级教师研讨培训制度,加速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保障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断进步和显著提高。

三、改革培训内容

一次教师培训难以解决教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教师培训应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培训内容上要拓宽教师的思路,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刻。设置综合素养类内容,涵盖科技文化精神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发展、教师发展心理研究、教师教学理念等主题。教学采用专题报告的授课方式,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地方教育部门领导等开展专题讲授,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其次,在培训中应当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更新、调整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思维更具前瞻性。同时,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培训中要积极创造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实践的机会,实现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努力满足教师使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帮助教师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行为。再次,设置菜单式培训,由受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提出需求,根据需求设置培训课程,可扩大选课范围,几个县级市教师一起选课,根据选课,统一设置课表。这样可以避免教育资源浪费和资金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 转贴于

四、明确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的确立能够为培训工作指引明确的方向,也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当培训目标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满足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时,培训的目标才会变成是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内在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划分为新任教师、转岗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分类递进的培训目标。如对于新任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爱岗敬业,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提升教学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掌握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转岗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拓展专业知识,加强语言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对于骨干教师,可以将培训目标确定为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水平,形成素质高、教学强、有专长、善研究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五、优化培训队伍

只有学校才能够直接面对课堂及教学过程,只有一线教师才清楚参加培训教师的实际需求。所以,让实际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充实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有利于培训更具针对性。由于一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对于参训教师在教学中哪些知识欠缺、需要培训哪些方面的知识有个清楚的认识,因此,他们能够针对参训教师的具体教学实际展开工作,将自身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总结出来与他们共同分析、探讨,帮助参训教师将其在培训中所学到的最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引导他们培养创新的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并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来促进参训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自身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总之,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自身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育科研、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在思想上勇于创新,行动上勤于实践,才能顺利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因此,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是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初贵仁.农村小学校本培训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2011

(6).

[2]王蕴枫.关于农村教师有效培训的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

教师发展历史论文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社会热点;融合;高效

我们知道,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分值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及家长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但是,当前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要培养综合素质化人才,而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机器。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理性对比历史与现实,养成关心时事、了解时事、讨论时事的习惯,就可以更深刻地触动学生的内心,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将社会热点引入初中历史课堂的意义

(1)引进社会热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停留书本之上,要充分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例如,课外辅导书、新闻资料、报刊、电影等,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社会热点教学”作为新兴的课程教学概念,也是对新型历史课改的有力理论支持。但是,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单一、课堂教学氛围枯燥等,这就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对课堂教学集中注意力。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发现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大胆开发社会资源,提高历史课堂感染力,促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及批判能力。

(2)引进社会热点,拓展学生知识面。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热点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小组讨论,进行中外对比、古今对比。这种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拓展知识面。例如,学习“商鞅变法”时,涉及的贪官污吏,教师可以引入当下社会的热点:案、案中涉及的,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并积极查阅相关知识,做出总结,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客观评价及对现实的针对性批评,[1]然后对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向往,并和同学分享,引发自我的历史思考,拓展自我的历史思维及知识面。

(3)引入社会热点,提升学生的综合批判思维能力。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单纯地看作简单的书面历史教学,其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对当前的借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历史发展规律思考当下问题,[2]并利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学习“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当前进行分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展开分析,让学生明确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综合批判思维能力,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二、引入社会热点对学生爱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

(1)引入社会热点,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丝绸之路、四大发明、孔孟教育,还是瓷器、丝绸,等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例如,学习“科技教育与文化”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近几年来在科学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如中国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和嫦娥一号等,通过多媒体播放当时激动人心的时刻,然后教师进一步讲解科技成功背后的辛勤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进社会热点,强化民族责任感。回顾历史发展,我们知道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民族的稳定团结。[3]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引入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一课时,教师可以大胆地引入2014年3月初我国发生的“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国家、反对恐怖暴力威胁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

三、总结

总之,让社会热点走进初中历史课堂,无论是对提升学生的历史批判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还是民族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就要积极大胆地引入社会热点,锻炼学生的批判分析能力,让学生理性看待历史,客观评价社会热点。

参考文献:

[1]曹国华.整合时政热点材料 促进初中历史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 2012(36).

[2]林 跃.让时政热点真正走进历史与社会[J].考试周刊,2010(11).

[3]钱明云.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浅谈时事热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Z1).

上一篇:财会人员素质论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示范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