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9 17:36:22

安全发展论文

安全发展论文篇1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就是要注重与企业经营战略制定与实施相结合。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也是企业创造效益的重要途径。面对集团公司转型跨越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更要深刻认识到集团公司安全理念 “安全为天责任如山”的深刻涵义。在生产工作中,时刻牢记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警钟须长鸣,常抓常新,弘扬光大近年来各单位“6S”管理创建成果,积极推进集团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工作要再上新水平,让安全为企业转型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就是要注重与本单位实际相结合。按照先简单后复杂、先启动后完善、先见效后提高的要求,在巩固近年来各单位开展的“6S”管理成效基础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切实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根据单位的发展和生产实际情况和员工的思想状况,及时地创新工作方法和机制,吸收先进单位的经验,吸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先进思想,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培训,不断培育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就是要注重与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安全文化素质相结合。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和遵循的有关安全生产与生活的精神、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其核心在于通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工作,让每一个员工都能从“要我安全”升华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最终达到企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各级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把安全价值观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进而通过细致的工作和努力的实践不断进行培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就是要注重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人的文化行为一定要靠文化来影响,安全文化也是这样。我们要利用一切的宣传和教育形式传播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安全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达到启发人、教育人、约束人的目的。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文化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一旦形成,则具有变化人、陶冶人的功能。依靠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来不断提高安全化的程度,使人、机、环境处于良好的安全状态。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重点就是要抓落实。确保严格规范的安全管理制度得到落实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生命线。企业抓安全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抓落实。要使国家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和贯彻执行,保证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入脑入心”,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约束、调整和控制作用。就是要从推动企业安全行为规范和准则落实入手,真正达到将安全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固化于志、实化于效的目的。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重点就是要抓培训。培训是治理隐患的关键措施,培训不到位是头号隐患,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都是巨大的。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20__〕10号文件,整体思路中有一句话: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这一点就充分表明,国家把安全培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必须抓紧抓好,确保万无一失。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重点就是要抓效益。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益,而实现安全生产是实现效益的前提条件。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精神文化的结合体。通过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尤其是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使企业的安全物质条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有效发挥出企业安全硬件设施的保障作用,提高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执行力,强化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建设,减少企业因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重点就是要谋平安。世间最可宝贵的是人,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安全文化以人的安全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重视。企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安全文化知识,构建安全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员工及其家庭的幸福平安提供重要保证,为创建平安企业,平安家庭和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让“安全为天责任如山”的安全理念深深根植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心中。

创建安全文化,实现安全发展重点就是要促和谐。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等。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企业与客户的和谐,员工与家庭的和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安全发展论文篇2

离开校门,在反应堆上工作了45年,退休后仍感知识偏狭需要学习。好在有充足的时间上网搜索关心的课题,容易“荡”得到大量信息。有了感受就想与同行共享,交换意见。 应当说明的是:本文的立场和观点与任何部门或单位无关。如得以发表或被转载,希望的反响是批驳和辩难。那才对发展核电有益。 中国能建多少核电? 改革开放30年来,老百姓生活有很大提高,这是国内外多数人普遍承认的事实。但同样应当承认,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付出很大,境况触目惊心。去年初的冰雪灾害,4月太湖再次出现蓝藻,今年2月山西又发生矿难,突显国家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问题严重。如果说去年7月初日本北海道G9峰会讨论“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有布什政府充愣,中国的表现还过得去,恐怕今年4月英国伦敦的G20峰会,就得明确承担义务了。CO2发射总量即将赶上甚至超过美国成为“老大”,全国电力装机总量超过8亿千瓦,煤电比例超过78%。好多外国研究机构早就关注我们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必须改善环境,维持经济增长,千万不能“因增长而窒息”,威胁广大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抵抗力最薄弱,内地比沿海环境抵抗力更薄弱。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污染够严重的了,长江三角洲江河湖汊有的水已经发臭。下一步怎么办?总不能把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搬到内地去,发展那里的经济。 好在政府高度重视能源配置和环境安全,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关闭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认真贯彻“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以这次金融危机电力负荷下滑为“契机”,把“发展核电作为当前调整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快速推进核电建设。把2020年建成4000万千瓦核电的指标提调整为建成7000万千万,在建3000万千瓦,“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 有人担心核电要“大跃进”了。其实,早在中东“石油”危机的1970年代美国和法国就被逼得“大跃进”过,而且很成功。以中国人口之多、国土面积之大,外汇储备之高,10年内建成60台百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不能算“大跃进”。目前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除三门和海阳的12台AP1000外,都是成熟的、没有政治、技术、经济风险的核电机组。 世界普遍认为,核电是唯一证实的、能以基本负荷方式大量提供电力的技术,既可靠而又没有空气污染,或者说不发射温室气体。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也很环保,但不能保证带基荷长期连续运行。 未来中国需要多少电力?需要多少核电?有人估计,2020年中国电力装机总量或有可能达到15亿千瓦。那么,2030年和2050年是多少?据估计,即使不考虑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目标,“8.9亿装机容量对于中国的火电来说已到峰值”。“大力发展水电”,积极扶持新能源,剩下的“发电能力都需要核电来补充”。如果2020年中国核电达到7000万千瓦(0.7亿千瓦),占国家电力装机总量的5%,那么2030年就有可能达到2亿千瓦,而且2050年还可再翻一番,届时使核电占国家电力装机总量的25%以上。 以这样的速度发展,到2050年中国核电在电力配置中的份额,与世界核大国相比仍然偏低,不值得“核电人”沾沾自喜。中国核电应当有更远大的奋斗目标。铀资源不是核电发展的“瓶颈”近期大规模发展核电,需要有大量铀资源。 也许是被1960年代“三年自然

安全发展论文篇3

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由视频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控制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以安保中心、生产区为分界面,建立相对独立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并最终把综合安全防范系统的相关信息传输到安保中心区统一的智能化弱电集成管理系统,实现各个建筑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既独立运行和本体集成、又实现各个建筑的综合安全防范系统在中心区统一集成和数据共享。

一、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前端模拟摄像+矩阵+数字硬盘录像机+远程网络访问的结构,主要包括图形工作站、矩阵主机、硬盘录像机及安全防范服务器、计算机网络交换设备、彩色监视器等设备;总中心设在安保中心的智能化控制中心;单体安全防范系统中心设置在生产区的监控室,可以完成对现场图像信号的采集、保存、切换、控制记录等功能。系统应具有开放的通信协议。产品支持标准的数据交换协议,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1.1前端设计

前端设备是安装在现场的摄像装置,包括各类摄像机、镜头、防护罩、支架等,它的任务是对现场的图像信号及报警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到保安监控中心。

摄像机选用:

室内固定位置拟采用彩色高分辨率半球摄像机,外观美观,适宜高档装修风格;

室外周界使用彩转黑一体化枪式摄像机+室外防护罩(配合遮阳罩、风扇、加热器等)。

摄像机基本采用交流220V供电后就近降压供电,部分采用交流220V降压整流后集中供电。系统采用独立的稳压电源集中供电,并采用UPS全系统集中供电。所有摄像机的电源,均由控制室统一供电。统一提供UPS电源,工作时间≥30分钟,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设备良好的同步性能。从稳压电源设备输出的电源,由系统配电箱向现场设备和中央监控设备统一供电。

1.2传输系统设计

本系统传输链路由光纤和同轴电缆组成;包括光纤电缆、视频电缆传输线路、信号传输线路、电源线路等部分。

视频传输线路按传输距离和衰减系数选用性能稳定、衰减小、抗干扰能力强的SYV一75—5射频铜轴电缆。网络线采用6类非屏蔽双绞线,摄像机电源线缆采用RVV3*1.5。其中各监控子系统通过光端机将视频信号接入到中心区智能监控机房。

室外布线管道预埋七孔梅花管到各前端点位,室内楼道布线直接利用已经安装好的弱电桥架。

1.3中心区智能监控中心系统设计安保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需通过视频矩阵级联方式与生产区监控系统实现视频资源共享。

在安保中心智能化监控中心设立一套视频矩阵系统,中心区的视频矩阵系统通过接口单元与生产区监控系统的矩阵之间实现数据通讯。通过视频矩阵级联,中心区操作人员可通过本中心视频矩阵系统的操作键盘切换控制调看生产区的任一视频信号到中心区的显示设备上。

中央控制室设置在中心区智能监控机房内,在中心监控机房设置机房设备,包括安保系统专用的核心交换机,多工位监控台、视频管理工作站和视频管理服务器(安装专业视频管理软件)、视频存储服务器、视频信息存储设备(磁盘阵列)以及监控墙等,中间部分为一个系统操作台,由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控制,系统内所有的摄像机的图像信号均通过视频电缆或光纤电缆引入安保监控室进行图像控制与记录,从而构成监控管理网络系统。

二、周界报警系统

本子系统主要用于防范院区周界的入侵报警,在院区周界安装主动式红外对射探测器,通过防盗报警主机的集中管理和操作控制,如布、撤防等,构成立体的安全防护体系当系统确认报警信号后,自动发出报警信号,提示相关管理人员及时处理报警信息,并通过与视频监控子系统的联动等功能的实现,达到很高的安全防范水平。

2.1系统相关设计

(1)报警联动

接警主机带有报警联动输出端,中心在接收到报警信号后联动报警提示发生器将提示出发生报警的位置,同时在监视中心周界电子地图上将显示出发生报警的防区。通过联动控制器,进行系统间集成,对应联动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设置在周界现场的摄像机将自动在中心弹出报警现场的画面,并自动进行存储、上传等。

(2)报警信号的处理

中心接收到报警信号,中心管理人员通知巡逻中的保安人员或临近报警区域的保安立刻赶往现场处理。中心保安人员在现场处理完毕后,对模拟显示屏及现场声光报警器、探测器的报警状态进行恢复中心管理人员通过系统管理软件对每次发生的报警事件的相关情况进行记录,以便核实检查。

(3)系统供电设计

报警主机供电与红外对射探测器供电分开,报警主机供电通过其自身配置的供电装置以及备用电源,前端设备采用中心集中供电方式,中心配置UPS电源,从UPS电源出来的交流电源经周界报警系统供电设备降压、整流、滤波后提供给前端探测器,系统采用总线制方式,因此,从中心只需引几路电源即可为前端探头提供所需电源。

2.2系统功能

①有效防护周界区域,对翻越行为提供及时报警。

②适用性强,抗误报性能较好,防范效果佳。

③系统划区域管理便于报警区域的准确定位。

④中心警情提示直观,警号、模拟地图等多种报警提示。

⑤与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联动,报警时,警情发生区域图像自动在监控中心显示器上提示并自动录像。

⑥对报警事件、时间、位置进行记录并可打印出信息。

⑦通过中心实现对前端设备的状态控制。

⑧扩展性好,通过系统间的联动进一步提高周界防范效果。

三、门禁控制系统

对建筑物及内外的出入通道进行智能管理。各门禁控制单元一般由各门禁控制器连接读卡器、电控锁、出门按钮、门磁等组件构成。并可以与CCTV和其他报警系统联动。系统设计与设备配置遵循结构化、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合理的性能价格比。系统可对各个区域进行必要的优化集成,实现统一管理,满足整体防御的功能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兼容性,能进行系统之间的良好通信。

3.1方案设计

本系统是一套高度智能化、既可实时控制又可脱机使用的出入口控制管理系统。授权的用户每人将持有一张非接触智能卡,在卡上存有统一编制的特定编码,持卡人将根据所获得的授权,通过出示智能卡进入相应的各门或相应的楼层。系统可以通过对特定管理区域的设防(报警状态)实现报警功能。系统自动记录每次读卡的时间、开门信息、相关的卡编号、报警信息等资料,供查询和统计处理,并生成各种报表。

3.2监控中心设计

门禁系统管理主机是整个出入口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在中心区智能监控中心安装高端服务器,包括门禁系统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软件。

在通信服务器上安装门禁综合管理软件。在门禁软件中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门禁事件及报警的监控,同时对门禁点进行实时控制,对所有数据形成报表。

3.3一卡通系统集成

所谓“一卡通”系统,是综合自动控制、电脑通讯及网络运用、智能卡等技术,使用者只需随身一张智能卡,就可以享受诸如出入口控制、消费、停车场等各种快捷、安全、舒适的服务。

“一卡通”系统的运用,使得企事业单位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通过一卡出入口控制、保安和员工考勤等综合应用,加强对人、财、物流的有序及有效监控管理,提高有限资源的共享利用率。高科技代替人为管理,大幅度提高了管理的严格性、准确度及工作效率。

安全发展论文篇4

在电子商务系统的不同层面,需要采用相应的安全体系结构。如果由内到外划分层次,它们是:

(1)交换层。交换层是提供封装数据的公平交换服务的;条作为同意进行交换的条件。

(2)传输层所谓公平意指,双方要以收到对方封装数据。传输层是实现客户和服务器之间根据规定的安全角色来传输和组织商业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的。因为数据信息的基本类型包括:签名文本、证书、收据、已签名的陈述、数字化商品、访问某种服务所需的信息、获得物理商品所需的信息等,所以传输层包括付款模块、文档服务模块和证书服务模块。

(3)商务层。商务层负责提供邮购零售、在线销售等商业方案,包括保证相关信息安全的模块。

(4)服务层。服务层是提供安全通信服务的,所以包括密码服务、通信、归档、用户接口和访问控制等模块。

电子商务安全性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的指标:

(1)有效性有效性是指贸易数据在确定的时刻、确定的地点是有效的。电子商务以电子形式取代纸张,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就成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电子商务作为贸易的一种形式,其信息的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个人、企业或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声誉,因此,要对网络故障、操作错误、应用程序错误、硬件故障、系统软件错误以及计算机病毒所产生的潜在威胁加以控制和预防。

(2)真实性/可靠性。真实性是指接收方可以确信信息来自发信者,而不是第三者冒名发送;发送方可以确信接收方的身份是真实的,而不至于发往与交易无关的第三方。

在电子商务过程中,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联系,相隔千里,真实性难以保证。因此,要使交易成功,首先要确认对方的身份。电子商务要求能够对信息和交易主体的真实性进行鉴别。例如,因特网中计算机系统的身份是由其IP地址确认的,黑客使用虚假U地址,以达到隐瞒自己身份的目的;另外,在日常电子邮件的使用中很难避免匿名邮件或使用不真实的邮件用户名;因此,在电子商务中必须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以确保参加交易各方身份的真实有效。

(3)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保证只有发送者和接收者可以接触到信息。电子商务作为贸易的一种手段,其信息一般包括个人、企业或国家的商业机密。例如,信用卡的账号和用户名被人获悉,就可能被盗用;订货和付款的信息被竞争对手获悉,就可能丧失商机。传统的纸面贸易都是通过邮寄封装的信件或通过可靠的通信渠道发送商业报文来达到保守机密的目的;而电子商务建立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因此,对传送的信息要求加密,以预防非法的信息访问和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窃取。

(4)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未经任何改动。由于因特网的开放体系,只要具备特定的知识和工具,完全可以更改传输中的数据,因此,必须预防对信息的随意生成、修改和删除,同时还要防止数据传送过程中信息的丢失和重复,并保证信息传送次序的统一。另外要采取适当的访问控制,以保证数据存取系统的安全。在电子商务中务必保存数据原始的格式和内容,因为贸易各方信息的完整性将影响交易和经营的策略。

(5)不可否认性。不可否认性是指在交易数据发送完成以后,双方都不能否认自己曾经发出或接收过信息。在传统的纸面贸易中,贸易双方通过交易合同、契约或贸易单据等书面文件上的签名或盖章来鉴别贸易伙伴,确定合同、契约和单据的可靠性,以预防抵赖行为的发生,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纸黑字”。为了保证通信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是不可否认的,电子交易必须为交易双方提供可靠的标识。不可否认主要包含数据的原始记录和发送记录,确认数据已经完成发送和接收,防止接收用户更改原始记录,或者否认已收到数据并拖延下一步工作。为了保证交易过程的可操作性,必须采取可靠的方法确保交易过程的真实性,保证参加电子交易的各方承认交易过程的合法性。

在一味强调电子商务安全的同时,若静静地思考信息安全对策,“端正思想”,“容忍”危险,学会“与危险共存”,才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危险的解除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人类智力的进步会导致人们把触角不断伸向风险莫测的新领域,这是科学家早已告诫的潜在风险。人们甚至发现,与未知之物的接触面也就越大,从而遇到的危险也就越频繁”。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先进,但风险也与之并存,当信息技术又隐藏着巨大且又不能根除的风险时,社会的“脆弱性”也就无可怀疑了。其内容涉及技术、应用、管理等诸多因素,采用世界上最好的安全产品,内部管理来控制社会的“脆弱性”,减少风险“发作”的次数和强度,在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把对信息安全的威胁降到可接受的限度内。

二、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两个视角

“不安全文化”归纳起来有战略视角和经济视角两大视角,由由操作层面看,应当纳入企业和社会日常管理的渠道。

(1)战略视角种是一种常态,理所当然的应对信息风险的防范。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昌样在战略视角方面强调:信息安全是一项包括技术层面、管理层面、法律层面的社会系统工程,还应包括观念和文化的延伸层面。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有关信息安全的管理条例,但还缺少部级的统领全局的信息安全框架。例如从文化意义上构建信息技术的行为准则,培育网络空间的道德规范。

美国在“9.11恐怖袭击”后,把信息安全列入国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信息安全保护被分成五个等级:第一级是家庭用户与小型商业机构;这一级别只要求采用密码、过滤、防病毒软件等技术,使用高速连接设备的还应考虑防火墙;第二级是大型企业;第三级是高等教育、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等关键部门;第四级是国家优先任务;第五级是全球性合作网络。这个等级级保护包括建立广泛的“安全文化”,国际化合作网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安全事件初露端倪时便能通过该网络进行确认并提供防护。

(2)经济视角。与战略视角相比,企业更为关心的是经济视角,通常是以经济视角作为解决好技术与管理方面的问题的基础。结合商业应用的成本,安全投资如果超过15%,否则就没有了经济性,这是企业所不能接受的安全技术问题,这是信息产业业内人士的看法。

另外,经济视角的风险的程度和防范的适度,应导入信息风险的评估之中。通常情况下,越小的组织,越要着眼于内部的问题;组织越大,分布越散,来自外部的威胁就越大,可能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其中风险的程度的评估要从自身情况出发,并非报章和书本上提到的所有威胁都会发生。而网络脆弱性评估涉及网络连接方式、信息的产生、分布和使用状况,以及安全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这些都需要借助专家和技术服务的力量来着实解决。

三、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及潜在威胁

随着数据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些精明的商家利用互联网作为与消费者紧密连接的纽带,将商务活动在互联网上进行,使无限商机扩大到全球范围的每个角落。而这种网上贸易正是当今先进国家正在兴起的“无纸贸易”,被人们称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商家手中新的交易手段——电子商务。

首先,电子商务没有现实商场,只有网上虚拟商场,只要商家有足够的商品供应能力,可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又因为虚拟商场不需要库存,不需要租用场地,中间环节大为减少,所以商品价格一般都比传统零售商品便宜10%—15%,同时,企业或商家利用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改进了工作方法,大大减少了传统纸张文件的数量,节省了大笔开支。其次,采用计算机电子数据交换,大大提高了数据交换和处理的推确性。第三,电子商务可以大幅度缩减有关产品说明,广告印刷,等待顾客抉择等销售环节,同时还可以缩短订货、付款和结算的时间,加速资金的流通。第四,企业利用互联网巨大的地理覆盖和丰富的网上用户资源,以非常低的成本就可建立全球市场,通过网上渠道就可获得更广泛的顾客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快速应变能力,组织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顾客可利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很快就得到企业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等有关答复。电子商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商家与客户之间的商品交易付费方式是使用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就是采用现代通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倍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电子货币可以是人们现已习惯使用的信用卡、取救卡、电子磁卡,也可以是储有币值的智能型tC卡。

电子商务不仅是商家企业的经营手段,随藩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电于商务也会走进平常百姓家。在网络中,各种商品的性能与价格一目了然,通常还会霍到滑晰的产品图片。消费者无需东弃西跑,只需轻轻按几下鼠标,便能够从一个“商店”走到另一个“商店”,这里的消费者所能够了解到的商品品种和种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窿,因而能够轻松地货比三家,最终选择最实惠、最满意的产品。

在发达国家,人们已习惯于从网上购物。在互联网上,小到比萨饼和炸警条,大到汽车和轻型飞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在网络上出售。在计算机普及率比较高的美国,仅1996年网络商店就巳发展到2叨叨多家,而且每天还有100家商店在网上开张。1996年圣诞节前夕,全美约有1/9的家庭通过互联网购买圣诞礼物。1998年美国电子商务销售额达230多亿美元,2009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总额将达到8000亿美元。

在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网上书市,网上超市已经开业c也许将来有一天你出门购物,走到商店门口,却发现店门紧闭,门口写警“本店已迁至互联网”。别奇怪,一个“无纸贸易”时代即在眼前。在中国,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极为关注。在马尼拉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了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管理和引导。2000年4月5日,第四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聚集了世界枷多家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跨国公司,以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和健康发展。但发展电子商务并不是靠召开一两次会议,制定一两份文件就可以实现的。目前,在我国还有很多因素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一是中国的电脑普及率还不很高,虽然幼肋年3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达到删万,但按照比例来说,只占全国人口的1%弱。二是网上安全有待加强,有些电脑黑客利用网上信用机制不健全的漏洞进行诈骗活动。三是中国各个行业间网络化程度不一,如何建立起一个统一规范的合作机制是所有打算或已经开始从事电子商务的商界同仁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四是发展电子商务所需要的法律环境还不具备,有关网络合同、网上争议、消费者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立法机关给予规范。但是,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不难预料,电子商务将在中国有一个蓬勃的发展。据来自中国电子商务门户网(chi—naeb.com)的数据表明,到2000年1月底,国内已有枷多家号称做电子商务的网站,而且还在以每天诞生两个网站的速度发展。照此下去,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在网络经济轰轰烈烈,网络股牛气亢天的时候,人们也听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警惕网络泡沫事实上,很多网络公司的的业绩并不乐观,据著名的财经周刊《巴伦氏》(BaRDn’s)的一项最新调查表明,目前至少有51家在纽约股市上市的网络公司因资金不足,正面临倒闭的危险。一种新经济形式在出现之初,掀起大量泡沫,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以加快其发展元可厚非,但长此下去必将带来灾难。可以说20肋年4月初美国股市全线下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给技术股带来了重新调整的机会,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想从根本上清除这一泡沫,还有赖于传统产业与网络产业的结合。传统产业有自己多年的经验和物质基础,而网络产业则拥有成熟和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二者的相互合作将给网络经济带来新的推动力。事实也表明这代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方向。2009年,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公司与美国在线合作开展网上销售,取得了不凡业绩。计算机行业的瓜比公司也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开展网上销售活动,以实现零库存、零风险的运营策略。

四、结语

安全发展论文篇5

视,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当然,如何科学地、准确地描述它

的涵义,目前理论界还有不同的认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有各种各样的表

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

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活动中,为维护自身免受意外

伤害而创造的各种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领域成果的总和;有的表述

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的精神、观

念、行为与物态的总和;还有的说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标准

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它涉及了安全哲学、价值观、道德规范、

精神、规章制度、宣传教育、标志等方面,同时,安全文化又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独特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具有强大的方向、凝聚、协调、

约束、激励和辅射功能。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对于推进我

国“两个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上提出了有关“安全文化”的概念并系统

地传入中国之后,引起了我国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后至今在安全文化的理

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出版了一大批研究、介绍安全文化的

书刊和研究安全文化方面的论文,成果颇丰。然而,综观这些研究成果,

不难发现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恕我直言在这里提出,愿与关注者探

讨。

其一,研究缺乏深度,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许多论著内容

相近,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含混不清,有的论述仅限于表面,理性的多、可

操作性差;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在理论的深度上上

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不少方面长期滞后于实践。

其二,有把安全文化“束之高阁”和“庸俗化”的倾向,既不是“阳春白

雪”,也不是“下里巴人”。从一些已发表、出版的论著看,其研究成果难以

胜任指导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许多论著讲体系、讲宏观,但很少针

对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研究安全文化的现状及特征。换句话说,在理

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还显得“生硬”、不太自然、“虎头蛇尾”。

其三,研究方法单一,简单说教育者多,打动人心者少,抽象者多,

具体者少。还有的把安全文化建设同宣传教育等同起来,做表面文章,甚

至把安全文化作为口号挂在墙上,人们天天可以看到这些动人、精练的口

号但熟视无睹,因此行为往往与口号内容相悖。

其四,安全文化建设人材缺乏。安全文化的建设有赖于一支有较高理

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材队伍,这支队伍应当是一种跨文化学、心理

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组织学、哲学和信息学等人材群体。相对

于这种要求来说,我国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人材队伍差距还很大,因此很

难转变已有的“思维定式”,形不成诸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在理论体系建设

上、特别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难以实现突破。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安全文化建设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解决目前安全

文化建设别是理论研究中存在的倾向和问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必

须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由安全文化的涵义可知,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涉及面较宽的系

统工程,因此,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去建设、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应当

把系统工程的思想同安全文化本身的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随着时代的

前进而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笔者认为,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人本”文化,

是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的文化。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利

益,同时旨在强化全民安全意识的安全文化又是先进文化和社会精神文明

的重要内容。先进文化的发展就是要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反

映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时代的文明进步。

第二,从我国安全生产的实际出发,安全文化建设要为安全生产服

务。理论可以来源于实践、总结实践,反过来又要为实践服务。我国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

足,劳动者安全意识十分淡薄。也许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重特大事故

时有发生,在某些行业中每向前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此安全文化

建设应当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水平,强化全民的安全意识,为安

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实践服务,为安全生产服务。

第三,要大力培养和造就安全文化建设的人材队伍。只有创造一种理

论研究的新风,使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才能在安全文化理论建设方面形

成突破。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应当有所作为。

第四,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注重吸收发达国家安全文化建设

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为我所用。

第五,创建安全文化学,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来对安全文化进行总体

构想和规划。创建安全文化学和建设安全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

前所述,自有人类生产劳动以来就有安全文化。但一段时间里,在我国安

全文化发展缓慢。应当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安全

文化学是对安全文化加以系统的总结并使其理论化,从而指导安全文化建

设的学科,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创建安全文化学和

建设安全文化应当走理论结合实际、普及文化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它的

发展方向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营造安全

文化建设的环境,采取积极的策略和措施。可以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必将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巨大作

安全发展论文篇6

关键词:信息安全 国家战略 安全观 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12)02-0017-0022

国家安全观是人们对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的威胁和维护国家安全手段等的基本认识。其中的国家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领土、社会制度、社会准则、生活方式以及国家权力和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传统国家安全观着眼于军事和政治领域,独立、领土完整和政治稳定是其核心目标。随着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安全成为包含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等诸多领域的一个“综合性”安全体,并呈现出高度系统化和高速传导性的“链式”安全结构。其中,网络信息安全的作用日益凸显,不仅是该“综合性”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链式”安全结构的基础性保障,更是网络时代下其他诸多国家安全利益的交汇和纽带。因此,网络信息安全已然上升到国家核心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综合性安全战略的制高点和新载体。例如美国等国已经将其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战略目标陆续融入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

因此,为适应全球安全格局的变迁和我国国家安全的现实需求,亟待总结和提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相关思想和理论,以此来诠释和指导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划和实践。本文从形势背景、现实价值、思想源流和理论体系等几方面,对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客观形势

理论建构是为了客观描述现实并科学指导实践。当前,全球和我国国家安全的发展格局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外部环境,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需要诠释的形势背景。综合来看,我国国家安全发展格局出现形态复杂、边界拓展、重心转移等趋势,具体表现为:

1、非传统安全威胁改变国家安全形态

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军事、政治和外交的直接冲突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日俱增且影响广泛,并以跨国性、突发性、复杂性、隐匿性等特点,成为各国国家安全保障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各国政府围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博弈并存,使得国家安全形态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复杂竞争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防范和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类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当前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2、网络空间的兴起重塑国家安全边界

人类社会疆域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当前,全球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软件、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全球网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共同筑就了一个不断扩展、高度多元的网络空间。这一网络空间承载着各国巨大的现实利益和未来发展潜能,并超越传统国家管理范畴,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对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因此,保障和拓展符合本国利益的“国家网络疆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3、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决定国家安全前途

全球信息革命浪潮对现实社会的解构和重构效应显然比任何时代都更为迅猛而强大,也更加自发而无序,由此带来的是国家安全重心从抵御外敌威胁转向消除内部隐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改革的攻坚期,也是我国公共危机和社会风险的高发期,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澎湃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转型,同时又将其对现实社会的破坏效应纳入到安全范畴,最终推动全社会的良性变革,也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必须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

二、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现实价值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不仅是理论探索的需要,也是顺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科学思想和方法指导网络社会的建设和安全管理,回应国内外各种关切和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推动国家综合安全理论体系的完备和深化

尽管我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进一步凝聚共识和扩展共识,以应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带来的一系列国家安全挑战。为此,在2011年9月26日发表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寻求实现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绘就了我国国家综合安全战略理论的框架。而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构建也将进一步推动国家安全理论体系趋向完备和深化。

2、指导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相较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国家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中已经形成的从战略到政策再到法规的“金字塔”型缜密结构,我国信息安全宏观管理体系在系统性、前瞻性、权威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国家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中长期战略规划仍不明晰。因此,从理论层面进一步提炼国内外信息安全宏观管理的思想、经验和方法,通过理论创新引导管理创新,指导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政策和法规的规划和实施,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

3、提供跟踪全球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框架

全球网络信息空间是各国通向信息社会的共同载体,当前各国均力求扩大本国网络空间安全边际来保障国家安全,由此产生的全球安全合作与博弈并存。例如2011年5月16日美国白宫了《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构建一个繁荣、安全和开放的网络世界》,即被解读为既是“合作的邀请”又是“对抗的宣言”。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历史、抽象地分析各国网络信息安全战略的意图、影响,研判全球信息安全的总体发展趋势,探索有效的安全合作机制,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4、建立适应国内外环境的网络安全治理话语体系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着互联网治理的话语权,从标榜互联网“开放、共享、无国界”到借“网络自由”等抨击其他国家的网络安全治理。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但仍然未能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形成符合本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治理需要的话语体系,导致在管理实践中面临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压力。因此,通过理论构建,可以明确我国网络信息安全治理的基本方略,塑造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网络治理话语体系,最终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构建的思想源流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不仅是一个中长期战略规划,更是一个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体系。因此,从国内外各相关学科汲取思想源流,支撑并融入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是战略决策和顶层设计的重要基础。本文简要介绍可供资鉴的国内外相关思想源流,为后续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

1、军事领域的“信息战”理论

信息战是为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而进行的斗争,亦指战场上敌对双方为争取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通过利用、破坏敌方和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而展开的一系列作战活动。1992年美国国防部颁发的《国防部指令》首次提出信息战概念,掀起了世界性的信息战理论研究热潮。在该领域,美国和中国均走在了世界各国研究的前列。如今,信息战理论、方法和技术已日趋成熟,成为现代战争和高烈度对抗的主要模式,因此也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的重要来源。

2、政治法律领域的“信息”理论

信息是在国家概念上演化而来的,是信息时代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从政治视角看,信息是国家具有允许或禁止信息在其领域内流通的最高权威,包括通过国内和国际信息传播来发展和巩固本民族文化的权力,以及在国内、国际信息传播中树立维护本国形象的权力,还包括平等共享网络空间信息和传播资源的权利;从法律视角看,信息是指国家在信息网络空间拥有的自和独立权。它具体包括: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的内容和方式的有效控制权;一国对本国信息输出和输入的管理权,以及在信息网络领域发生争端,一国所具有的司法管辖权;在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类信息资源共享权。当前,国家信息作用日益凸显,相关理论更加丰富成熟,成为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石。

3、国际关系领域的“公共外交”理论

“公共外交”的概念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得到运用,目标是影响公众态度,以帮助外交政策的形成与推行,即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的区别是“公共外交”试图通过现代信息通讯等手段影响其他国家的公众,而传统外交则主要通过国家领导人及相应机构影响外国政府。长期以来,美国是“公共外交”理论的最佳实践者,通过“公共外交”美国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宣传输出。如今,网络信息空间成为美国“公共外交”的最佳实践场地。因此,无论是出于应对威胁或是构建我国“软实力”的需要,“公共外交”思想和方法都应该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予以应用和体现,并成为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支撑。

4、新闻传播领域的“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理论

“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这种改革试图反抗由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全球媒介集团支配的全球传播秩序,旨在建立一种更加民主的、公平的、均衡的并能与其它国家传播系统相互交流文化与信息的全球传播体系。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研讨,提出了一套旨在打破世界信息传播不平等格局的改革方案,试图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物质手段和信息产品,从而保护与促进其自身文化传统、文化产业与文化认同,扭转信息与娱乐传播中的不平等状态,缩小信息富裕国家与信息匮乏国家之间的差距,但实践成效并不明显。尽管如此,“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和“数字鸿沟”的相关理论成果仍具现实意义,是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5、战略管理领域的“博弈论”理论

博弈论最初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行为的理论与方法。当前,博弈论在战略规划和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分析对抗各方是否存在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方案,并研究其优化策略。当前,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的斗争无一不具有显著的博弈属性,如国家间的信息对抗、密码的加密与破译、病毒的制毒与杀毒、网络思想文化的保护与渗透等等。因此,从博弈论的视角认识和分析各类信息安全问题,并通过博弈论方法寻求信息安全最佳解决方案,是优化我国信息安全战略的重要思路。如今,博弈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信息安全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借鉴博弈论的指导原则和原理方法研究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科学、有效的途径。

6、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共治理”理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自组织、合作、去意识形态式的公共治理模式,即抛弃传统公共管理的垄断和强制性质,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作用。该模式不强求自上而下、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而重视网络社会各种组织之间平等对话的系统合作关系,简称“公共治理”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公共治理”理论在许多方面与网络空间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因此西方国家也较早的将“公共治理”理论引入了互联网管理领域。尽管“公共治理”理论本身存在固有缺陷和不适应我国国情的方面,但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模式仍可以提供重要借鉴,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重要的理论支撑。

四、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论体系

通过客观形势分析、现实价值评估和思想源流梳理,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理论体系具备了构建条件。它由战略的内涵和目标、战略的基本要素、战略的内在机理和战略的理想模式等有机组成。

1、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信息安全的本质内涵是维护信息系统或信息传播中的信息资源免受各类威胁、干扰和破坏,保障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可靠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安全属性。但是,当信息安全上升到战略层面,信息安全战略与综合性国家安全战略则高度融合,集中反映在:网络信息空间成为国家安全威胁的主要载体;谋取信息优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目标;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维护或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是指:国家为保障综合性国家安全,消除基于信息网络空间的各类国家安全威胁(包括国家间信息战、意识形态渗透、低俗文化传播、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黑客攻击、关键生产领域信息系统运行风险、社会危机酝酿和传播、网络隐私和知识产权问题、网络病毒和垃圾邮件泛滥等等),运用各种国家资源和技术手段而进行的战略规划和实施的全过程。根据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涵,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各类信息安全威胁和挑战;确保国家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信息内容的安全性;促进国家信息化和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提高全社会信息安全的能力和素养,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公众权益的实现。

2、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基本内容

作为国家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应由国家信息安全观、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国家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资源及其运用、国家信息安全政策与安全机制等五部分组成。其中,信息安全观是国家在信息安全问题上的基本理念,也是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哲学,是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信息安全战略目标即维护和谋求国家信息安全利益的指标性任务,反映不同阶段国家信息安全总体发展愿景;信息安全利益与威胁判定是指根据国家利益需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判定信息安全威胁的来源、范围、性质和等级;信息安全战略资源既包含狭义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也包含广义的自

然资源、人才资源、经济资源、军事资源等;而国家信息安全政策、法规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完成国家安全目标的重要保障。

3、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内在机理

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并科学平衡以下几对关系。

首先、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矛盾统一关系。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普及不断催生新的信息安全威胁,信息安全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有赖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也有赖于国家信息优势的积累。因此,信息化与信息安全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二元目标需要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管理和技术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同步发展关系。国家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安全技术得以实现,支持信息安全先进技术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是战略的重要任务。但与此同时,通过法规、政策、教育、制度等完善安全管理,实现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更不能忽视。国家信息安全战略是技术与管理的双轮驱动,过度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必将导致战略的失效。

第三、成本与收益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综合平衡关系。信息安全的实现有赖于保障成本的持续投入,而与之对应的是信息安全收益通常无法客观测度,过度的安全保障必然导致成本畸高和效率低下。因此,寻求成本、收益、效率的综合平衡是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确定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科学的风险收益评估体系和安全等级标准等。

第四、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中的动态交互关系。信息安全问题是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威胁与挑战,通过国际合作防范和应对信息安全威胁是理想途径。但是,由于各国在国家利益、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不一致,各国信息安全战略始终难以协调甚至存在对抗。就我国而言,一方面要立足国家利益和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另一方面要立足全球层面,推动本国信息安全法律、政策与国际的接轨,推进平等互利的“国际信息安全新秩序”的形成。

4、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理想模式

面对全球网络信息空间安全威胁与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其中较为典型的包括美国的“扩张型”战略模式、日本的“保障型”战略模式、欧盟国家的“集聚型”战略模式以及俄罗斯的“综合型”战略模式。总体而言,全球信息安全战略的竞合关系日趋模糊且具有高度动态性,对我国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划与实施提出新的挑战。

安全发展论文篇7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5]李鸿光[英]著、赵欲李译.安全管理-香港的经验.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安全发展论文篇8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集团公司“两会”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公司“两会”确定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着重正面导向;狠抓形势任务教育,着重发展合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教育实效;规范企业文化传播,着重行为养成。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环境、思想保证和文化支撑。

1 狠抓形势任务教育,凝聚发展合力

1.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开展“七个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各级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从公司发展实际出发,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破解发展难题。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大力开展全员政治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政治理论水平。

2.以集团公司“两会”精神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下发学习贯彻集团公司“两会”精神安排意见,指导公司开展学习贯彻活动。充分利用公司网站、电子屏等载体,积极宣传集团公司、天安公司“两会”精神。通过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学习十,争创新业绩”主题演讲会等活动形式,将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与宣传贯彻集团公司、天安公司“两会”精神相结合,引导广大员工准确理解和把握会议的精神实质。

3. 结合基层实际,以班前会、调度会、学习会“三会”为重要载体,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和国家以及山西省、集团公司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深入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以实际行动解难题、创佳绩,切实把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凝聚到公司建设发展上来,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2 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发挥舆论导向

1.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政《关于建立健全梯级新闻发言人机制,加强企业舆论风险防控工作的意见》,健全与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宣传部门督导,业务部室监管,矿井自主管理,干部员工广泛参与的新闻和舆论风险防控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新闻宣传工作和制度体系,提高新闻发言人的专业化素质,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努力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

2.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舆论风险的责任意识和超前防范意识,认真落实突发事件新闻处置工作应急预案,强化舆论风险防控工作考核。健全舆情监测、报送、研判、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将各类舆论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负面舆论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公司舆论风险应对水平,全力维护公司良好形象。

3.积极发挥正确的宣传舆论导向。不断提升通讯员队伍专业水平,将公司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等各方面的新思路、新情况、新进展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增强公司重点新闻的宣传力度,提高报道质量,以强势的媒体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加油鼓劲。加大对矿井安全生产、基本建设、环境保护、民生等员工广为关注的重点领域的舆论监督、正向引导,为公司建设发展积聚正能量。

3 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着重教育实效

1.以强化责任落实为主线,推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进区队、入班组、到人头。构建舆论引导和思想教育体系,营造“生命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浓厚氛围。构建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强化安全意识,促进行为养成。构建联动帮教体系,提高“三违”人员教育感化率;构建安全技能培训体系,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构建干部作风督察体系,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生产中模范带头和监督保障作用。进一步明确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评价考核办法,促进各部门的配合、协作,规范考核流程,逐步形成安全宣传教育工作良性循环。

2.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攻方向,通过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五位一体工作法”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员工思想信息分析与思想政治工作预警机制,切实增强对员工思想问题收集反馈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按照管人管事相统一的原则,把解决员工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员工思想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3.以公司思想信息站、各矿井思想信息分站、基层思想信息小组三级员工思想信息管理网络建设为基础,结合实际、注重实效,以员工谈访工作为重点,积极开展“五位一体工作法”,有针对性地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围绕公司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难点和疑点问题,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4 规范企业文化传播,促进行为养成

1.在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文化纲要》的基础上,认真调研,提炼独具天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与集团公司母文化融合,使企业文化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以落实集团公司“过紧日子”的26条措施、改进作风的20条规定和天安公司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的10项规定为切入点,着力打造卓越执行文化。

2.紧密联系公司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山西精神和集团公司企业精神。努力提高广大干部员工的文明道德素养,在公司范围内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

3. 深入宣贯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纲要,加强整合双方的文化融合,引领全体员工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感。坚持安全宣传教育五项原则,明确五个目标、构建五个体系,积极探索整合矿井安全宣传教育“金三角”工作模式,通过公司、矿井和区队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三条边,形成安全稳固的“金三角”,促进员工安全行为养成。

5 强化宣传队伍建设,提升工作水平

1.各级宣传工作人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工作理论和业务的学习,切实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力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多创作员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权威公正的言论赢得广大员工群众的认可,要按照集团公司新闻中心改进文风的要求抓好落实,务必在公司新闻宣传报道的文风方面有新起色。

2.从提高公司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战略高度出发,抓好以新闻发言人、骨干通讯员、舆情阅评员等为重点的宣传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注重实践锻炼,不断加强业务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努力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

上一篇:环境安全论文范文 下一篇:安全保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