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分析
一、引言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施工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而建筑安全直接关系到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命脉,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前提之所在,因此,包括建筑施工企业在内的各单位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过,虽然目前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环境的复杂、项目的多样性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有待完善等多方面因素,仍然需要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完善。而在本文中,主要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这一安全管理的关键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助力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能够顺利的展开。
二、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概述
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进行科学的管理,是进行事故避免和预防的重要基础,因此,相关管理人员要务必重视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工作,主动分析,超前预防。安全风险分析主要是对设备设施和人身不安全因素,按照风险大小进行辨识分析,从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等进行风险分析。在安全风险分析中,要根据检查标准或规范和易于发生事故原因,结合工程建设的环境和特点、管理现状和技术要求等,强化项目经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并深入查找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出详细记录和汇总分析,分析结果要可靠真实。只有这样,才能对安全风险的准确度进行客观的把控,从而为提前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提供必要的数据。
三、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识别分析
(1)安全风险识别的概述
所谓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是指在建筑施工中,相关的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之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还没有发生的潜在风险和客观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在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风险控制的主要对象为危险源,其是建筑安全管理的重点所在。对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是需要基于一定的系统化的程序进行的,该程序不仅复杂而且细致,要根据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依靠对客观的统计、资料的积累和风险的纪录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根据工程项目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手段。
(2)危险源的主要类型
笔者根据当前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点,按照施工人员从事的专业类别,对主要的危险源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四、关于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
(1)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概述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同样是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环节可以有效地对建筑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风险或者可能造成的伤害程度进行判定。只有通过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才能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作业。同时,建筑施工安全风险评价务必针对建筑施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将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或者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采取科学的方法,判定每个环节的安全风险等级值,同时基于该种等级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规避,以确保安全施工作业的展开,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2)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主要特征,当前应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评价、半定量评价以及定性评价三种主要的类型,其中后两类方法的应用最为普遍。直接判定评价法、安全检查列表法、故障树分析法以及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其中几种具体的分析方法。对于直接判定评价法来说,存在着如类比法、对照经验法以及物体材料性质分析法等,而填写工地级、公司级以及班组岗位对电气设备、吊装以及起重机械的安全检查表则是安全检查列表法的内容。故障树分析法,英文简称为FTA其是以事件、事故以及故障作为方法的起始,在逻辑关系的分析下,对其可能产生的失效状态、后果原因等进行研判。
(3)LEC法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中的应用
LEC法即是上文所描述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其是根据D=LX-EXC公式,对工程项目的作业风险D进行判定,D越大说明风险值越大,需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而针对建筑施工的安全风险评价过程主要是:
首先,对员工在某种具有潜在的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采取“打分”的策略,将影响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分数进行罗列,并计算出总分,通过总分的大小还对危险性进行判定。而判定危险性的主要公式为:危险性=LEC。在该公式中,L代表安全事故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E则是代表员工在危险环境中暴露的频率,C是危险的严重程度。
然后,将收集的信息按上述标准进行评分,将所得分数填入职业安全卫生风险评价表中,并计算三个指标的连乘积,得出危险性,并根据相应的分值确定风险程度。
最后,由管理者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根据风险程度分级确定出重大安全卫生风险,制定出重大风险汇总表,并以此作为确定职业安全卫生目标和指标的主要依据。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在建筑施工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提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运用中,不能仅仅要目光局限在建筑施工企业本身,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综合的安全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建筑施工项目可以顺利的实施,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和谐、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琼,周基.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5:79-82.
[2]赵艳莉.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危险源评价及管理方法分析[J]. 建筑,2014,11:63-64.
[3]李晓刚. 安全风险评价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分析[J]. 山西建筑,2014,24:273-274.
[4]杨宁.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方法分析[J]. 才智,2012,36:25.
[关键词]海洋石油平台定量风险评估模糊评价法
一、海洋平台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海洋平台风险诱因
通过对海洋平台事故的统计发现,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是引起平台失效的主要诱因,由它们导致的事故占95%以上,鉴于此本文将海上平台的作业风险因素分为这五大类,选取了21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1.2 确立评价因素巢
因素集合:u=(u1,u2,u3,u4,u5),再对因素集u作划分,得到第二级因素集:
U1={拖航风险,钻井船就位风险,验船风险,联接风险,检查风险}=u11,u12,u13,u14,u1
U2={钻井风险,井口安装风险,射孔风险)={u21,u22,u23
U3={洗井、压井风险,下套管、固井风险,开滑套风险、拆生产管柱风险,采油树风险,装注水管柱、防喷器风险}={U31,u32,u33,u34u,u35)}
u4={人为因素,技术因素,外部力量,系统、设备自身因素}={u41,U42,U43,u44}
u5={海水冲刷,海生物腐蚀,风暴、地震,船舶、海冰等撞击}:{u51U52,u53,u54}
1.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本例中提到的五大类因素与21个内部因素之间的层析关系如上表所示,构成了平台安全风险分析指标体系。
二、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实例分析
本文将对渤海八号海上平台进行实例分析。渤海八号海上平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的近海石油钻井平台。平台建于1977年,设计服役期为15年,属于导管架钻井贮油生产平台,位于渤海内东经119。41,32'"北纬39。9’36"。通过实例数据分析,详细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在海洋石油平台安全风险评价实例中是如何运用的。
2、1 计算因素隶属度
本例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各指标权重数,其结果如上表标示:
2、2 建立评价集
本文把评价集V具体分为五个等级,即V={很小,较小,一般,较大,很大}:并设有相应的评价等级分行向量C=(C1,C2,C3,4,C5}C={100,80,60,40,20}
2、3单因素模糊评价
(1)根据表,可以得出对平台安全影响的个因素的模糊矩阵R1、R2、R3、R4、R6和各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矩阵A1、A2、A3、A4、A5
(2)利用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型Bi=Ai*Ri可以计算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模糊评价向量Bi:
①“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1为:
B1=A1*R1=(0.2390,0.2345,0.3285。0.1870,0.011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②“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2为:
B2=A2*R2=(0.2415,0.3290,0.2415,0.1880,0.000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钻井、完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③“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3为:
B3=A3*R3=(0.1555,0.3135,0.0990,0.2000,0.032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④“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134为:
B4=A4*R4=(0.1820,0.2820,0.2740,0.2050,0.057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应属于“较小”的等级。
⑤“自然环境风险”的一级模糊评价向量Bs为:
B5=A5*R5=(0.2250,0.2655,0.3270,0.1745,0.008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自然环境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3)该平台安全风险综合评价的模糊层次综合评价B为
B=A*R=(0.1950,0.2826,0.3034,0.1925,0.0250]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该平台的风险应属于“一般”的等级。
2、4综合模糊评价
综合评分:W=B*CT=0.1950*100+0.2826*80+0.3034*60+0.1925*40+0.0250*20=68.512
该海洋平台的安全风险评分为68.512,该平台的“钻井、完井作业风险”、“生产井转注水井作业风险”、“海上安装施工(并网)风险”较小,而“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一般,从而导致了整个平台的安全风险评分较低,所以对该平台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是降低“拖航、就位、验船、联检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
2、5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化工企业 风险分析 风险控制 安全管理 监控预警 风险辨识 静态风险 动态风险 采集传输 预警技术
一、序言
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繁荣,另一方面现代化大规模生产也潜伏着很多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例如,2005年11月中国吉林石化爆炸事故,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引发了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2013年6月3日,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这些重、特大事故的频繁发生,沉痛的教训告诫我们:为了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并迅速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减小它对人类的伤害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财产损失。
目前常规的化工企业虽然针对不同的管理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措施和手段,但未能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提高,形成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体系,亦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手段,使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开展化工企业风险监控和安全管理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开展安全管理动态监控与预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化工企业风险分析
化工企业生产中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任何化工企业,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失控,就会转化为危险,进而导致事故,造成人的生命、财产损失。这种事故形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广义上的风险。
1.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
1.1化工生产的物料绝大多数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化工生产使用的原料、中间产物和最终产品绝大多数具有有毒有害、易燃易爆、腐蚀等危害性。
1.2生产规模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目前化工生产装置规模越来越大,企业只有通过降低单位产品的投资和成本,才能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1.3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化、工艺条件苛刻化:化工生产从原料到产品,一般都需要经过许多工序和复杂的加工单元,通过多次反应或分离才能完成。
1.4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由于装置大型化、连续化、工艺过程复杂化和工艺参数要求苛刻,因而现代化工生产过程用人工操作已不能适应其需要,必须采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控制系统。
2.化工企业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就是发现、识别系统中危险源,它是危险源控制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以下五种分析法来对化工企业风险进行辨识。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2.1.1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工程项目或工艺装置等方案开发的初期阶段、设计阶段或建设初期进行的危害识别。
2.1.2分析方法:在一个系统或子系统(包括设计、施工、生产)运转活动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源、出现条件及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方法,是日后危害性分析的基础。
2.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
2.2.1适用范围:适用于概念设计初期和在役运行装置段的复杂流程或设备;也适用于连续或间歇的化工过程。
2.2.2分析方法:系统、详细地对工艺过程和操作进行检查,以确定过程的偏差是否导致不希望的后果。
2.3安全检查表法:
2.3.1适用范围:适用于生产工艺过程中固有设备设施的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特别是对单一设备的危害识别。
2.3.2分析方法: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发现系统以及设备、机器装置和操作管理、工艺、组织措施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列成表格进行分析。
2.4工作危害分析法:
2.4.1适用范围:适用化工企业生产工艺装置按照操作规程或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识别。
2.4.2分析方法:基于经验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列出生产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操作缺陷、隐患及可能发生事故的频率等。
2.5事件树分析法:
2.5.1适用范围:适用于对确定的系统在过去发生的事故及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分析。
2.5.2分析方法: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照事故的发展顺序,分成阶段,逐步进行分析,每一步都从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后果考虑,并用上连线表示成功,下连线表示失败,直到最终结果。
3.化工企业风险类别
化工企业各类风险,其存在状态、发展过程、触发条件等均存在很大差别。为了有效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应该合理划分化工企业风险类别,以便区分不同情况,对其进行辨识、管理、检测、控制和预警。
通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将化工企业风险类别进行如下划分:
静态风险(固有风险)——危险源
动态风险(潜在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
静态风险也称为固有风险,包括上述风险类别中的物理因素类风险、化学因素类风险,静态风险是由于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形成的风险,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事故的本质和前提。
动态风险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经常变化或时有变化的风险,包括上述风险类别中的潜在类风险、人的不安全行为类风险,由于人的行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情况下,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属于动态风险。
三、化工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
化工企业生产中静态和动态两大类风险在管理和控制方面各有特色,下面将对它们的管理与控制技术分别进行探讨。
1.静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风险是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管理是构成管理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整个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见下图3.1。
静态风险是由于生产系统中的危险源形成的风险,危险源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是事故的本质和前提。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从源头上控制化工企业生产系统中发生事故的条件,是安全管理与控制的治本之策。
1.1 静态风险辨识
防止静态风险就是辨识和确认危险源,化工企业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相关方法认真而系统地在化工企业内部进行危险源辨识,进而确定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以及控制危险源的难易程度和技术及水平。
1.1.1经验分析法。根据经验进行观察和分析,将生产现场的实际状况与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范等进行对照,以辨识危险源。
1.1.2理论分析预测法。采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如危险性预先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方法,对生产系统或其某一局部进行系统分析,辨识危险源及其特性。
1.2 静态风险评价
静态危险源评价包括对事故发生可能性、事故严重度和风险大小及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划分。固有危险度R的大小由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措施,危险因素发生的事故频率,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职业病损失、财产损失及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决定。
式中:R-危险源的评价结果;
n-危险因素的个数;
Mi-对第i个危险因素的控制与监测措施;
Li-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的事故频率;
Si1-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一次性人员伤亡损失;
Si2-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职业病损失;
Si3-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
Si4-第i种危险因素发生事故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损失。
1.2.1事故发生频率L:事故发生频率L见表3.1。
实际中,上值可以取不属表3.1中的值,其算法为:
1.2.2控制和监控状态M取值如表3.2所示。
1.2.3事故的可能后果:事故严重度S
(3.4)
式中S1-发生事故时的人员伤亡损失(根据我国的工伤事故赔偿法,死亡一人按20万元,重伤一人按10万元,轻伤一人按3500元,再少时按实际损失
计算。)
S2-不管发生事故与否,工作在评价单元内的人员因职业病所造成的一年内经济费用的总和。
S3-发生事故后造成的财产损失总和。
S4-用于环境治理的费用。
1.2.4R评价分级标准见表4.3所示。
1.3 静态风险控制方法
静态危险控制的一般方法有如下6种,应该按依次递减的原则选择应用:消除危险控制危险防护危险隔离防护保留危险转移危险。
1.3.1消除危险
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及产品设计之初,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达到厂房、工艺、设备及设备部件等结构布置安全,机械产品安全、电能安全、无毒、无腐蚀、无火灾爆炸物质安全等,从本质上根除潜在危险。
1.3.2控制危险
采用诸如熔断器、安全网、限速器、缓冲器、爆破膜、轻质顶棚等办法,限制或减小危险源的危害程度。
1.3.3防护危险
从设备防护和人体防护两方面考虑。对危险设备和物质可采用自动断电、自动停气等自动防护措施,高压设备门与电气开关连锁动作的连锁防护等措施。为保护人员的生命和健康,可采用护目镜、安全帽、面罩、呼吸护具、安全带、安全鞋等具体防护措施。
1.3.4隔离防护
对于危险性较大而又无法消除和控制的场合,可以采用设置“禁止入内”的标志;固定隔离设施,可以设定安全距离等具体办法,从空间上与危险源隔离开来。
1.3.5保留危险
对于预计到可能会发生事故的危险源,而从技术及经济上都不利于防护时,可保留其存在,但要有应急救援措施。
1.3.6转移危险
对于难以消除和控制的危险,在进行各种比较、分析之后,可以选择转移危险的方法,将危险的作用方向转移至损失小的地方或部位。
对于任何事故隐患,我们都可以针对化工企业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控制,以达到预防事故以及安全生产的目的。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固有危险源预防控制体系如图3.2所示:
上述控制措施中,对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是预防事故的关键工作,也是现代技术条件下安全管理最为科学、有效的手段。因此,化工企业中应建立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危险源的危险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可能使危险源向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趋势,及时给出预警,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动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动态风险包括潜在风险和人的行为风险,其中人的行为风险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的管理行为所形成的风险。由于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人的行为风险是动态风险中管理难度较大的风险。
2.1 人的行为与事故模式
事故是人、机、环、管系统出现异常状况的结果,事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据对许多发生事故的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可用图3.3所示的事故模型表示。
人的行为与事故模型表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事故隐患的存在。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起着主要作用,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不仅可以导致事故隐患的存在,而且可以触发事故隐患,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2.2 动态风险的辨识
2.2.1.动态风险辨识的内容
2.2.1.1物理、化学、生物、空间及时间环境;
2.2.1.2人的安全文化、安全生理、安全技术、安全心理等四个方面的素质;
2.2.1.3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及违反劳动纪律;
2.2.1.4机具的可靠性、安全性能、安全保护及安全防护系统;
2.2.1.5事故直接隐患检查、评估、整改以及质量验收存在的缺陷;
2.2.1.6教育不及时、检修不及时或环境整顿不及时;
2.2.1.7各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及执行存在缺陷;
2.2.1.8安全管理机制及效能存在问题,制定的技术、经济机制不当;
2.2.1.9群众监督机制及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缺陷;
2.2.1.10安全信息的搜集、统计、分析、流通以及在安全计划、规划、决策中的运用存在缺陷。
2.2.2动态风险的辨识方法
动态风险辨识的具体方法可根据生产系统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人员素质等灵活选用:
2.2.2.1经验判别法
可以由管理人员根据自己的安全生产经验直接辨识事故隐患,对于比较严重的事故隐患,也可以用群体代替个体,通过专家咨询法进行辨识。
2.2.2.2系统安全分析法
采用危险与可操作分析、工作危害分析、安全检查表、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对事故隐患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辨识。
2.3 动态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潜在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最为直接的工作。化工企业中,应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管理与控制工作。
2.3.1及时排查、准确辨识事故隐患
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应该随时注意生产的动态变化,排查是否存在潜在隐患。
2.3.2对隐患信息进行分级和存储
对于辨识出的事故隐患,划分类别和危险等级,进行区别处理:对于轻微事故隐患,通知有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要求他们及时整改;对于较为严重的事故隐患,则要求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将情况报告给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同时,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和存储事故隐患信息。
2.3.3对事故隐患采取多方面措施,有针对性进行管理和治理
存在事故隐患的单位或部门,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消除事故隐患,从而消除事故风险;对于难以立即整改的隐患,应立即采取防范、监控措施,防止其再次恶化,以控制事故风险。
2.3.4对潜在隐患进行动态监督与预警
对于潜在隐患的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进行实时监督;根据隐患的危险等级和处理状况,结合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后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预警,提示有关单位和人员及时做好隐患处理工作。
2.3.5严重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直至将事故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对于性质严重、在短时间内即可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经企业安全管理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应进行停产整改。
2.3.6综合防止人为失误的各项技术理论,从控制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动态风险出发,人为失误的管理和控制方法是:
l)人的安全化;2)完善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谐、有序、高效的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组织;3)加强安全培训;4)建立运行良好的安全激励机制;5)建立提示、预警和警示机制;6)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对干部职工的安全行为进行在线实时监控;7)作业环境安全化;8)操作安全化,又称作业标准化;9)建设企业安全文化;10)群体动力学技术。
四、化工企业风险监控预警与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1.化工企业风险信息
风险信息是与风险有关的、对风险状况有一定影响的信息集合,是风险管理活动所依赖的资源。风险信息包括反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的环境条件以及管理缺陷等各方面信息。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为了科学地进行风险管理和事故预警,需要及时、准确的掌握固有、动态的风险信息。
2.化工风险值息的采集与传输
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信息的采集分为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两种方式。人工采集则是通过人工的检查和检测获得,自动采集需利用自动化仪表或计算机监测系统进行。
2.1 人工采集风险信息
人工采集风险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风险分析方法,辨识发现风险。对于各类风险信息,由各层人员辨识分析、汇报给有关部门和有关领导,或提到有关会议上协商解决方案,并通过安全管理人员等反馈到生产现场。风险信息由人工采集、安全信息中心处理后,其传输主要通过计算机局域网完成,如上图4.2所示。
2.2 自动采集风险信息
自动采集风险信息,是化工企业安全工作的主要方向。自动采集风险信息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两种:
2.2.1自动化仪表采集
由人工利用自动化仪表,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参数,如有害气体浓度、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值,再由信息采集人员对各参数所反映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通过人工或计算机网络传输相关信息。
2.2.2计算机监测系统采集
利用计算机监测(或监控)系统采集风险信息,是利用设在生产现场的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过程中的有关参数的数值,并利用通讯系统连接传感器和计算机的通讯电缆、光缆等,将这些参数值传输到监测计算机,由计算机对各参数所反映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相关信息。计算机监测系统采集、传输风险信息的方式如图4.3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宜采用自动采集与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采集和传输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
3.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主要内容
根据化工企业安全需要和“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的要求,“化工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系统”可以划分为七个功能模块,分别为风险信息的采集、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预警提示、风险信息查询分析、安全工作动态监控、安全管理对策与指令。各模块中又设计了若干具体功能,用以以满足系统以下要求。
(1)风险信息的采集;(2)对化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辨识;(3)对化工企业进行风险评价,确认其风险等级;(4)针对化工企业中各个不同用户,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进行提示、预警和警示;(5)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动态监控,安全指令信息的与查询;(6)化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行存储、查询检索和统计图表分析;(7)风险信息报表生成与打印;(8)风险管理对策;(9)提供化工企业安全工作中的其他信息服务;(10)系统帮助等。
在开发过程中,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设计系统主页,完成各个模块的概略设计,再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各个模块的正常功能,使系统可以正常运行;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试运行,并广泛征求用户意见,根据用户新的需求不断增加设计新的页面,完善整个系统。
五、总结和展望
本文从现代安全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利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化工企业的风险分析,风险辨识,建立了风险评价的概念,提出了化工企业风险管理与控制方法,以建立化工企业风险监控和安全管理预警技术体系。
目前化工生产企业的管理手段往往还停留在人工处理阶段,未能充分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手段,使企业安全管理滞后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未来的发展将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开展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使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跟上社会发展潮流,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 刘诗飞,詹予忠.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危害后果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蔡凤英,谈宗山,孟赫等.化工安全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 廖学品.化工过程危险性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5] Risk Analysis of six potentially hazardous industrial objects in the rijnmond Area. Apilot study,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82.
[6] 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7] 林柏泉,张景林.安全系统工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关键词:海上原油 过驳作业 风险辨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近几年持续攀升。根据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国原油进口各类运输方式中,海运一直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是,海运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受到深水油码头数量不足和油轮大型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制约。发展海上原油船对船(ship to ship ,STS)过驳成为舒缓三方矛盾的主要对策之一,具有节约油港口资源、节省远洋油轮停港时间等优点。
与进港船岸原油输送相比,海上原油STS过驳所面临的船舶碰撞、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过驳作业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过驳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给过驳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下面结合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实际情况,遵循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现有风险辨识分析技术,提出适用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现状
国外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方面多集中在划定风险辨识范围。被MARPPOL公约附则Ⅰ第八章推荐为最佳实践导则的《船到船过驳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四项基本内容,风险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Nikolaos P. Ventikos将过驳影响因素划分为船舶及其特性、人员、设备、总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国内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主要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从硬件、软件、环境、人、公司管理和行业指南、政府监管和法律规章等六个方面识别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因素。刘卓基于原油过驳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将锚地原油过驳风险源归纳为过驳人员、过驳设备、船况、船员和自然条件五个方面。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范围和内容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参考,但全面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且均未给出规范、简明、实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无法满足过驳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对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的作业流程和特点划分辨识单元,从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机/料/法/环)出发明确风险辨识对象,探索提出适用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经验判断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业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些常规风险辨识方法过于依赖评价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在辨识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而某些风险辨识方法如事件树分析等,由于专业性太强,又不易被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掌握。在海上原油STS过驳风险辨识过程中确保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原油过驳作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最终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互结合用于构建适用海上原油过驳的风险辨识方法。
2、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
海上原油STS过驳单次作业时间一般从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作业流程包括若干阶段,涉及作业活动种类也较多,流程不同阶段及不同作业种类所面对的风险及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将过驳作业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其自身特点划分为多个风险辨识单元,有利于辨识工作有条理无遗漏进行,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有条理进行。辨识单元划分有多种方法,一般按照工艺流程、活动种类、有害因素类别等进行划分。考虑过驳作业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选定按照过驳作业的基本流程划分辨识单元,同时明确各个单元所涉及的作业活动种类。
我国的《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 18819-2002)将过驳流程分为“靠泊原油输送离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动类别。根据过驳流程划分一级辨识单元,包括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三大单元。根据各单元所包含活动种类划分辨识的二级子单元,包括船舶驶近操纵、系泊操作、软管连接操作、原油输送操作、软管拆卸操作、解缆操作和船舶离航操纵等7个子单元。风险辨识单元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3、风险辨识对象的确定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为一种施工作业活动,其活动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是风险辨识的对象。全面系统分析风险辨识对象,确定其内容和结构,对风险辨识工作全面、系统、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风险辨识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风险辨识对象的划分,可以按照对象属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据属性划分风险辨识对象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并对各个方面再进行了细化,划分二级类别和更小的子类。
3.1人员
风险辨识对象的人员分类依据任务种类的不同分为指挥管理人员、操作执行人员、监督检查人员和协作辅助人员等4个子类,每个子类又按照具体职能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1)。
3.2设备
风险辨识对象的设备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过驳船舶、系泊设备、原油输送设备及其他设备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作用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2)。
3.3材料
风险辨识对象的材料包括作为过驳对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舱压力的惰气,在此不做细类划分。
3.4方法
风险辨识对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动的方式或程序,经常是风险辨识中比较难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据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为靠系泊方法、原油过驳方法、离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3)。
3.5环境
风险辨识对象的环境根据其属性分为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和其他环境等4个子类,子类内又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4)。
通过明确辨识对象并形成类别结构,方便以下风险辨识工作规范、全面、有条理地开展。
4、风险辨识方法的构建
基于以上确定的风险辨识对象,结合行业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等的具体要求,为每个风险辨识单元逐一建立适用的安全检查表。在过驳作业活动前和活动中,根据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有步骤、分条理逐项检查,以确认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隐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现已船舶驶近操纵单元为例,选择此单元涉及的五类辨识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形式构建风险分析检查表的示例(见表5),在具体应用中,辨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修正。
结语
风险辨识是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现有的分析方法为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提供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分析的思路。在我国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还未引起行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一种适用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为行业内相关企业完善自身过驳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和结构的参照。但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构建的方法还未进行实例验证,实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石油和化工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盘点.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长三角海域石油过驳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6.02.
[5]刘卓.锚地石油过驳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张进春,吴超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40-45.
[7]张亚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风险辨识及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8]欧阳梅等.创建安全社区之伤害调查与风险辨识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1).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风险识别 法律防范
一、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或TPL)一词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提出并开始盛行的。
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可以理解为:本身不拥有货物,而是为其外部客户的物流作业提供管理、控制和专业化服务的公司和企业。第三方物流有别于传统的外包物流,传统的外包物流只限于一项或一系列分散的物流功能,如运输公司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提供仓储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则根据合约条款规定而不是根据临时的需求,提供多功能甚至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据此,本文认为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合约形式来规范物流服务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提供方根据契约规定的要求,提供多功能直至全方位一体化物流服务,并以合约来管理提供的所有物流服务及其过程。由于物流服务需求方和第三方物流提供方之间的关系是由合约的方式确定的,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约物流(或契约物流―Contract Logistics。简而言之,第三方物流是企业外购物流服务的高级形态。
二、第三方物流风险分析
1.物流合约风险
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对违约方而言,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也是一种风险。由于物流系统通过多项功能共同来完成,经历许多环节,参与物流的当事人也很多,这样,在货物供需双方之间从事物流服务的经营者间有着复杂的合约关系。在所有物流参与者之间也有着复杂的风险分配关系。这些关系可分为物流服务商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物流服务商与分包商之间的关系和物流服务商与信息系统服务商之间的关系。
(1)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
(2)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总物流服务商)同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
(3)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
2.与托运人之间可能产生的风险
(1)货物灭损带来的赔偿风险―――对物流安全性的挑战包括货物的灭失和损害。可能发生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客观因素,也可能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不可抗力、火灾、运输工具出险等,主观因素主要有野蛮装卸、偷盗等。
(2)延时配送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及时性的挑战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3)错发错运带来的责任风险―――对物流准确性的挑战有些时候,物流企业因种种原因导致分拨路径发生错误,致使货物错发错运,由此给客户带来损失。一般而言,错发错运往往是由于手工制单字迹模糊、信息系统程序出错、操作人员马虎等原因造成的。由此给客户带来的损失属于法律上的侵权责任。但同时,物流服务协议中往往还约定有“准确配送条款”,因此客户也可以依据该条款的约定提出索赔。此时便存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的竞合,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享有提起侵权责任之诉或违约责任之诉的选择权。
三、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识别
由于第三方物流是由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通过一定的合约关系组成,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可以借鉴企业风险识别的方法。
1.风险问卷法
第三方物流服务辐射范围大,处理的对象多为大批量、小批次、少品种的商品;客户范围广泛,既可能有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也有下游的批发商、零售商,此外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甚至为顾客提供门到门的配送服务。其功能既包括需要经验和实力的运输、包装、加工、分拣等基本功能,又包括需要智慧和远见的物流教育与培训、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等增值性功能。这些都导致了第三方物流中风险的广泛存在,甚至还可能错综复杂,可是专职的风险管理者由于其业务知识、精力所限,难以及时准确地识别第三万物流的
所有风险。这时企业风险问卷法就显示出优越性。
2.财务报表法
财务报表法就是根据企业的财务资料来识别和分析企业每项财产和经营活动可能遭遇到的风险。财务报表法是企业使用最普遍,也是最为有效的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因为企业的各种业务流程、经营的好坏最终体现在企业资金流上,风险发生的损失以及企业实行风险管理的各种费用都会作为负面结果在财务报表上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和各种详细附录就可以成为识别和分析各种风险的工具。
3.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
企业生产作业流程识别与分析法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这种流程图对识别与分析经营活动的瓶颈特别有用。如在瓶颈处发生损失,将会中止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运用流程图来分析第三方物流的风险损失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物流服务供应商通过劳力、财力与物力等资源的输入,经过转换,产生了满意的物流服务,在此过程中对投入资源进行增值。
4.保险识别与分析法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风险管理研究学派就是从保险业的角度来探讨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由此可见风险管理与保险业的关系是同源同流。保险识别与分析法是借助保险公司、风险管理协会等的专业人员就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加以详细调查与分析形成报告文件供企业参考的方法。根据风险识别人员以及风险识别工具的不同,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又分为保险调查法和保单对照法。
保险调查法使用的风险分析调查表,常由保险公司、风险及保险管理学会等设计,交于企业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填写;而报单对照法是将保险公司出售的保险单所载明的风险种类与风险分析调查表融合而成的问卷式表格,用以调查风险的方法。保险识别与分析法实际上是借助了企业外部力量,用较小的代价获取职业分析家的意见与服务。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第三方物流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由于以上四种风险识别与分析方法各自的局限性以及第三方物流风险存在的广泛性和错综复杂性,第三方物流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连续不间断的、工作量繁重的过程。
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的法律防范
加强立法,建立我国的物流法体系。尽快出台物流业法。目前,国内没有一个配套的物流法规,与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更谈不上统一,实践中保险公司参与物流风险管理也存在着很多不配套的地方,所以加快我国的物流立法是十分必要的。有关现代物流法律的出台,将有利于加强现代物流的监督管理,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的、健康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从而在诚信的原则和基础上为减少物流纠纷增添了一道有效的“保险”,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合同风险的控制。做好项目的前期调研论证,特别是市场调研和法律论证,保证项目在经济上和法律上都是可行的、有保证的。与客户签订明确的、有利的合同,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风险,使合同条款尽量对物流公司有利。通过签订合同,分摊、降低或避免风险。
具体操作起来可以采取如下防范措施:(1)与托运人之间产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投保《物流责任保险》解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不着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2)与分包商之间产生的传递性风险, 建议第三方物流公司在签订分包合同时候尽量保持责任限额的一致性。另外, 通过选择分包商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降低这类风险的出险概率。(3) 对于诈骗风险, 可以投保信用保证保险, 即保险公司对分包商的信用承担保险责任。一旦发生诈骗风险,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受偿。另外, 建议工商部门统一整治运输市场, 严格审查各物流托运公司的正规性; 建议公安部门能够建立公开的车辆信息平台, 将货车的驾照、车籍等信息公开, 以便物流公司能全面、真实地查证并获取车辆的档案信息, 以此规范运输市场, 促进现代物流行业的规范与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嘉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参考文献:
[1] Chuanxu Wang, Amelia C. Regan. Risk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in Logistics Outsourcing.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August 2002.
[2] Roshan Gaonkar, N. Viswanadham. A Conceptual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Management of Risk in Supply Chains. 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 Automation. New Orleans, LA: April 2004.
[3]刘艳铭.货运险“代查勘、赔”的法律风险[J].保险研究,2005,6:25-28.
[4]陈勇军.国有物流企业如何应以物流市场国际化竞争[J].物流时代,2004,18:65-67.
Flows in the management management by the third party the risk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Li Ka
(Henan fine peaceful law office attorney)
Abstract: The modern age flows the enterprise while seizes "the thirdprofit fountainhead", it faces the risk also grows day by day. Therisk management will be helpful to the enterprise leaderscientifically decision-making, how will avoid the risk will besuspends in the modern age flows in front of the enterprise animportant topic. This article the connotation which flows from thethird party embarks, has done the thorough research and the analysisto its risk recognition and the legal guard.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是指为确保特定地区或特定单位的电力供应,由政府部门、单位集体等投资一定数额的资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建设完成的电厂项目,其必须达到预期的质量和规模要求。电力工程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大、周期长、专业性强、危险性高、风险大、与政府关系密切等特点。
根据电力工程项目的特点,并结合我国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对工程项目的规定,本文针对图1所示流程环节构建基于风险管理导向的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以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理论基础,构建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确定各流程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通过风险反应以及其他诸如内部环境、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的结合来管理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
1.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构建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的最基础的步骤,即识别上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六个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关键控制点,并对风险进行分类[1]。关于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调查人在确定调查时间、调查对象的基础上亲临调查现场进行调查和访问的方法。现场调查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获得可靠性较高的第一手资料[2],但其缺点在于需要与被调查对象提前做好协调工作,且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指调查者事先设计好问卷向被调查者发放,要求其如实填写调查内容的方法。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很多业务流程环节,因此调查对象应尽可能涉及各个流程环节、各个部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节省成本,但缺点在于问卷填写的过程不可控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是根据自己所认知的真实情况填写的,且表格的回收率有时并不高。
(3)核对表法
核对表是指根据工程项目以前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把以前项目建设中遇到过的风险因素以及来源等列成一张表[3]。核对表法是总结以前的经验教训,列出以前遇到的风险点,这种方法揭示的风险点或关键控制点比其他方法少,但其他方法不能发现的关键控制点,这种方法可以识别。
(4)财务报表分析法
财务报表分析法是指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每一会计科目逐一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4]。在分析特定会计科目时,应注意其与其他科目的联系;并且应将财务报表与工程预算联系起来,警惕某些潜在风险的发生。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防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但不利于对风险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
(5)流程图法
流程图法是指将整个工程建设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细分为不同的作业、流程,再对每个作业、流程的风险点一一识别的方法。这种方法便于风险的细分,但工作量大。
(6)环境分析法
环境分析法是指对工程项目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详细地分析,找出环境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5]。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工程项目管理中。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在进行具体的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识别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使用。
2.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
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其对工程项目目标的影响,并且评价每一风险的来源、重要程度和控制措施等,无疑,重要程度越高的风险,越应引起项目建设单位的重视。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把与决策相关的复杂难解的问题分为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对各层次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实质上是一种重要的决策方法[6],运用到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简单地讲,即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为目标、设计、实施等层次的风险,再对每一层次的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再综合人的主观判断,从而确定工程项目中风险相对严重程度或重要程度的方法。
(2)模糊评价法
在经济活动中,很多因素是无法用确切的数字衡量的,这些因素所导致的结果也是模糊的。而1965年,L.A.Zadeh首次提出的模糊数学的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模糊评价法的主要工具是模糊数学。模糊评价法运用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可以对无法用数字加以准确描述的风险提供定量化的描述方法,即对识别到的所有风险点,根据模糊数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标准给出评语的过程。
(3)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即从对工程项目的目标与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众多不确定性因素中,找出敏感性因素,确定其对项目的敏感性程度,从而判断项目风险承受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例如敏感性分析法可以测试工程项目成本因素的变化对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
(4)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关于信息处理的重要数学模型,在工程界与学术界广泛应用。神经网络由众多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组成,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激励函数,而节点之间的连接代表通过该连接信号的权重。这种方法在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中也有应用。
(5)贝叶斯网络法
贝叶斯网络法是一种数学模型法,这种方法是基于以贝叶斯公式为基础的概率推理的计算。这种方法在电力工程项目的风险评估中也有所应用。
(6)专家打分法
专家打分法是风险分析中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当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无法使用其他以建立模型为基础的方法进行评估时,可以选择专家打分法。首先,将风险识别阶段识别出的所有风险或关键控制点列成调查表;其次,要求专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风险后对项目目标的危害程度进行打分;最后,对专家打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综合成整个项目风险[7]。专家打分法受专家的主观影响较大。
对于特定的电力工程项目,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项目特点选择合适、恰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
3.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反应
在以上识别和评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对每一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反应策略。而风险反应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规避风险、减少风险、转移风险和自留风险。
(1)规避风险
在电力项目工程管理中,对于那些尚未发生或以前发生的风险,首要的风险反应策略是规避风险。对于可控风险,例如由人为操作不当,或体制不健全等导致的风险完全可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规避。
(2)减少风险
当风险无法规避时,最优决策是减少风险。减少风险是指在弄清楚引发工程项目风险的来源和因素后,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轻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
(3)转移风险
在无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或减轻时,应选择转移风险作为最优决策思路。转移风险是为了避免在承担或接受风险后对项目目标产生影响,而选择将风险向其他部门、实体转移。
(4)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是指在风险发生时,没有其他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可以选择,例如,工程施工中发生意外事故,采取积极的行动承担风险,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其他控制要素
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反应后,已经识别出每个流程环节的风险或关键控制点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反应策略,而要将风险反应策略落到实处,使风险管理过程有效执行,离不开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内部环境、目标设定、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因此基于风险导向的电力工程项目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应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为分析重点,但同样离不开对其他控制要素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兆生.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4):46-49.
[2]贾耕.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7:5-9.
[3]肖洪,王孟钧,余开华.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法规[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
[4]孔德军,刘东松.建设项目中的风险识别方法[J].基建优化,2002,23(4):17-25.
[5]陈建华,肖东生.风险识别方法在组织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2):85-86.
[6]王凭慧.科学研究项目评估方法综述[J].科研管理,1999,20(3):1-7.
[关键词]风险风险管理安全生产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外各种介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书籍被介绍到中国,风险管理的课程已经逐步在走进大学课堂。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开始起步,企业经营领域的风险管理专著开始面世,在许多大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已开始应用风险分析的理论,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管理学科研究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风险管理力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关方在时间和质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生产活动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企业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企业中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管理;企业中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间断性的,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
构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在对相关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可能导致生产活动中出现风险的根源性因素,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企业各生产环节管理与运作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充分重视企业风险管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并对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对成功实现企业目标,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风险管理的内涵
1.风险的含义
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具体地说,风险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发生的变化);(2)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3)风险的影响(后果);(4)风险的原因。
将风险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即R=f(P,C)(1)式中,R--风险,P-概率,C-后果。
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我们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永远发展变化的客观特性,是产生风险的原因。虽然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经常互相使用,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不确定性仅仅考虑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而风险则要考虑事件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不确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是坏事,关键要看不确定性是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相反。再次说明,风险是针对不希望发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发生的可能性;
(2)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两类事件的风险性质是没有争议的,一类事件是“高可能性,严重后果”,对这类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属于高风险问题;另一类事件是“低可能性,轻微后果”,对这类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判定属于低风险问题。有两类事件的风险等级的判定是容易引起争议的,它们是:
(1)高可能性,轻微后果;
(2)低可能性,严重后果。
这两类风险性质的判定与个人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场、观点,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断。图中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话,人们在做出决定时会越犹豫,在这种情况下,对项目风险等级的判定会更加依赖个人的解释。这时,主管人员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领域的专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对判定风险问题作最后的决断。
2.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涉及到各个行业,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企业风险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风险管理部门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析、评估,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的安全保障的过程。
从表层上分析,风险管理就是对生产活动或行为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从深层上研究,风险管理是指主体通过风险识别、风险量化、风险评价等风险分析活动,对风险进行规划、控制、监督,从而增大应对威胁的机会,以成功地完成并实现总目标。风险管理的主体是管理人员,客体是生产活动中的风险或不确定性,大型、复杂的生产活动过程应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和相应的风险负责人。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由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价、控制、监督等过程组成,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来保证生产活动顺利完成;风险管理技术的选择要符合经济性原则,充分体现风险成本效益关系,不是技术越高越好,而是合理优化达到最佳,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科学规避风险;风险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实施过程的每一阶段,均应进行风险管理,应根据风险变化状况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风险管理。
三、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几个阶段:
1.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在进行风险规划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风险管理策略、预定义角色和指责、各项风险容忍度、工作分解结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规划开始时,我们要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确定目的和目标;明确具体区域的职责;明确需要补充的技术专业,规定评估过程和需要考虑的区域;规定选择处理方案的程序;规定评级图;确定报告和文档需求,规定报告要求和监控衡量标准。如有可能,还要明确如何评价潜在资源的能力。
风险规划过程的运行机制是为风险管理过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标、应对策略、选择标准和风险数据库。其中,定量的目标表示了量化的目标;应对策略有助于确定应对风险的可选择方式;选择标准指在风险规划过程中制定策略;风险数据库包含历史风险信息和风险行动计划等。
风险管理计划在风险规划中起控制作用。风险管理计划要说明如何把风险分析和管理步骤应用到项目之中。该文件详细的说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所有方面。风险管理计划还要说明项目整体评价的风险的基准是什么,应当使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及如何参照这些风险评价基准对项目整体进行评价。
2.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该步骤需要明确两个问题:明确风险来自何方(确定风险源),并对风险事项进行分类;对风险源进行初步量化。
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应是一项持续性、反复作业的过程和工作。因为风险具有可变性、不确定性,任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会改变原有风险的性质并产生新的风险。对风险的识别不仅要通过感性认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对各种客观统计资料和风险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发现各种风险的特征及规律。
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
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应用广泛的故障树方法。故障树方法简称FTA,是用于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个有力工具。利用FTA来分析一个系统时,我们关心的是找出造成某个不希望的事件(顶端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绎的方法找出使顶端事件发生的可能的次级事件,反映了各次级事件引起顶端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像一颗以顶端事件为根的倒长着的树,故障树因此得名。
3.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目的是将各种数据转化成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进而对各风险事件后果进行评价,并确定其严重程度排序。在确定风险评价准则和风险决策准则后,可从决策角度评定风险的影响,计算出风险对决策准则影响的度量,由此确定可否接受风险,或者选择控制风险的方法,降低或转移风险。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损失的严重性时应注意风险损失的相对性,即在分析和评估风险损失时,不仅要正确估计损失的绝对量,而且要估计组织对可能发生的损失的承受力。在确定损失严重性的过程中,必须考虑每一风险事件和所有风险事件可能产生的所有类型的损失及其对主体的综合影响,既要考虑直接损失、有形损失,也要考虑间接损失、无形损失。风险影响与损失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频度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
风险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专家打分法、蒙特卡罗模拟法、概率分布的叠加模型(CIMM模型)、随机网络法、风险影响图分析法、风险当量法等。
4.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处理风险,可以从改变风险后果的性质、风险发生的概率或风险后果大小三个方面提出多种策略。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就是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处理全过程的监视和控制,从而保证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监控风险实际上是监控生产活动的进展和环境,即情况的变化,其目的是:核对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实际效果是否与预见的相同;寻找机会改善和细化风险控制计划,获取反馈信息,以便将来的决策更符合实际。在风险监控过程中,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预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见效或性质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发生变化的风险,然后及时反馈,并根据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估计、评价和处理,同时还应对每一风险事件制定成败标准和判据。
风险监控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技术可供使用,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变动性、突发性、超前性等特点,风险监控应该围绕风险的基本问题,制定科学的风险监控标准,采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应急计划,实施高效的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根据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规定的衡量标准,全面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有效的风险监控工作可以指出风险处理活动有无不正常之处,哪些风险正在成为实际问题,掌握了这些情况,管理部门就有充裕的时间采取纠正措施。同时,建立一套管理指标体系,使之能以明确易懂的形式提供准确、及时而关系密切的风险信息,是进行风险监控的关键所在。
风险监控的主要方法有:审核检查法、监视单、风险报告等。
四、总结
[关键词]风险管理;建筑工程项目;施工
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176-01
1 概述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复杂,工期长,露天作业多,建筑物与地质环境关系密切,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更复杂,在施工中建筑物处于最薄弱状态,在施工中具有更大的风险。施工风险将对业主和承包商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为此,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意识,掌握风险识别技术,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及时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
2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
风险一般是指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故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可定义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影响施工目标(工期,质量和成本)实现的各种不利因素的不确定性,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项目都具有风险,风险管理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施工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施工中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减少风险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己所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是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程序的连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施工风险因素的分类,施工风险因素的识别,施工风险分析,施工风险控制(即风险规避)。
2.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与识别施工风险分类和识别是施工风险管理的首要步骤,是人们系统地、连续地识别施工风险存在的过程。即确定施工风险之所在及其主要风险事件的发生,并对其后果作出定性估计,最终按类别形成一份合理的施工风险清单,以列出所有有意义的施工风险。要达到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对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对其合理分类。
2.1.1施工中的风险分类施工中所遇到的风险因素具有各自的特征,在风险识别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特征,使得风险因素的识别更客观、更准确,通常根据其特征将风险因素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类别,风险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就施工风险进行分类。 2.1.2施工中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就是以人为中心的对施工中各种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主观性较大,为了力求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和分析的科学性。目前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方法,情景分析法等。本文提出一种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方法:即用表格把施工中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列出,在利用上表进行风险识别时,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只需要对自己所熟悉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后填入表格然后汇总确认,在工程施工各阶段均可进行风险的识别,有利于实现风险的动态管理。
2.2施工中的风险分析与控制在施工中进行风险识别与分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的进行分析评估与控制,由于风险因素的差异很大,故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施工中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多目标决策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2.2.1施工风险的定性分析风险定性分析是评估已识别风险影响和可能性的过程,根据风险影响的大小和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利用随机决策树分析方法:风险量(值)=概率(P)×风险影响(I),在定性分析中主要依据是(1)风险管理计划;(2)已识别的风险;(3)概率范围与后果;(4)假定的条件;(5)数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在定性分析中也可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中尤其要注意那些对施工控制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要进行再次细化分析和管理控制。例如在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中的风险因素其风险发生后的影响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失败或工期的严重拖延,成本的大量增加,就需要加强管理。
2.2.2施工风险的定量分析风险定量分析一般是和定性分析同时进行,在定量分析中要善于采集相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按照乐观,悲观和最可能分类列表。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模拟,通过定量分析可以明确施工成本,质量和时间目标的概率以及其所反应出来的趋势。
2.2.3施工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就是采取一定的技术管理方法使风险事件不发生或在发生时减小损失,例如施工中的安全控制目标就是要确保不出现安全事故,即对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规避,采取这种手段有时不可避免要有一定的花费,但较承担风险,这些花费比风险真正发生时的损失来说就少得多,目前建设施工中的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就其原因就是施工者赶进度,省成本,未能注意风险规避效应的辨证关系。施工风险控制的方式有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风险自留就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后果,在施工中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通过加强管理能够避免的风险是适合于自留的。例如在混凝土浇注中的混凝土搅拌质量风险,分项分部工程工期风险,分层交叉作业时工作面能否顺利交接的风险等。风险转移则是将可能出现的一些施工风险转移给其他人承担,风险转移并不能减少风险的危害程度,有时反而造成风险的显著增加,只是承担风险的主体不同而已。如在施工中有些施工技术工艺复杂,专业性强自身不能胜任或难以达到质量要求的施工任务则可以采取转包或分包的方式把风险转移出去;在施工中的不可预见费用,事件则可以在签订施工合同时明确有发包方来承担。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则是保险,通过交纳一定的保险费用把施工中的大部分风险(如施工中工人操作不慎造成的伤亡事故)转移到保险公司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效果。风险控制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损失,在施工中一般采取事前预防和事后控制两种方式,事前预防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在施工合同条款中明确索赔权力,施工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施工进度安排前紧后松,留有余地,建材采购中严把规格质量关,雨季施工时考虑汛期排水等;事后控制则是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尽可能防止扩大和恶化,减少损失,并就产生损失大小和原因进行分析确认,明确责任,如是业主(发包方)的责任则要提出索赔。如业主付款延期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均可提出索赔并可获得赔偿,施工事故发生后所造成的延期则可以采取加班加点,调整计划安排来控制工期损失。
3 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普遍认识不足,如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关键是(1)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中改变观念,加强风险教育,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意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效益结合起来,并逐步的把风险管理引入到施工中的“三大控制”和“三大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